新北市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朱銘美術館)
(鄧麗君墓)

2015年4月20日 (一) 17:28的修訂版本

目錄

林家花園

碧潭

翡翠水庫

烏來風景特定區

平溪天燈

十分瀑布

關渡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淡水老街與漁人碼頭

紅毛城

八仙水上樂園

石門海蝕洞

富貴角燈塔

台電風車公園

十八王公廟

朱銘美術館

鄧麗君墓

燭台雙嶼

燭台雙嶼是金山外八景之一,位於金山區獅頭山對面約400公尺的海上,它又名「夫妻石」,背後有段淒美的傳奇故事:話說一位痴情少婦每天佇立岩邊盼夫回航,卻始終等不到丈夫,最後幻化成化石;多年後丈夫回來得知上情,跑到化石旁痛哭,不久也成為另一座化石,依在愛妻身旁永遠相伴。事實上燭台嶼主要由砂岩構成,形成原因是海岸地盤上升,隆起的礁石經過長期海浪浸蝕後,剩下兩座較堅硬礁岩相互對峙海中,形成典型的海蝕柱形,兩座基礎相連的岩柱高約60公尺,中間被海水所隔,由於外形神似一對蠟燭台對峙,故被稱為燭台雙嶼,因為它不論是從野柳或由石門進入金山鄉時都可以看到,所以成為金山地區無可取代的地標。由於燭台雙嶼孤懸海上,遊客不易前往,良好的生態環境得以保持,故群棲著台灣特產的嘉零鳥,也有許多海鳥在上面繁衍。當地也散布著一些海蝕洞。


野柳風景特定區

由於核二廠在萬里落腳,反核新聞卻幫萬里區打開了知名度,附帶刺激了當地觀光業,帶動地方各行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造就許多風景名勝。其中的野柳風景特定區,是北海岸最負盛名的風景區,為大屯山脈北端伸入海中所形成長達2100公尺的山岬,有野柳岬、野柳鼻和野柳半島,從基隆或金山遠眺,就像隻大海龜正蹣跚離岸而去,因此也有人稱此地為「野柳龜」。它位於台灣的東北海岸,背負蒼崖,面臨大海,管理所地址為萬里區野柳村港東路163~1號。 由於這裡長期受風蝕、海蝕的作用,地表形成的岩層景觀,可以分為4個區域。第一區包括女王頭、仙女鞋、乳石和風化窗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女王頭,50多年前是個神似女王頭和頸的蕈狀石,它頭大頸小,五官分明,鼻子高挺,但因長期受風蝕、海蝕作用的影響,現在女王頸脖子已瘦了一圈,巍巍顫顫的,且有了一道裂痕,遊客參觀時務必憐香惜玉,拍照就好,千萬不要用手摸觸。女王頭海岸旁的「仙女鞋」也是唯妙唯肖,顯然仙界的灰姑娘是個迷糊的大腳婆,正在為找不到大尺碼的拖鞋而大傷腦筋。乳石的造型非常可愛,令人愛不釋手。海灘上千奇百怪石製神窗多是風化岩,藝術天成,非常特殊,令人不由為大自然鬼斧神工拍案叫絕。 第二區有龍頭岩、豆腐岩和海蝕溝等,其中的龍頭岩酷似龍的頭部,鬚嘴畢現。切割分明的豆腐岩,在北海岸一帶都看得到。海蝕溝海浪澎湃,非常驚險。 第三區有燈塔、海蝕壺穴、海龜石、海狗石和二十四孝山等,其中的野柳燈塔最值一提。由於富貴角至基隆港間的海岸線沒有導航設備,加上野柳附近海岸礁石密布,為了海上航行安全,乃於民國56年興建了野柳燈塔,並且為了配合當地獨特的海岸景觀,特別將燈塔設計成蠟燭台的造型,使與野柳海邊的燭台嶼遙遙相對。燈塔高11.3公尺,光力2.8萬支燭光,光距20浬,底部設有雅座供遊客休憩、賞景,因位於野柳地區制高點,登高遠望,整個海岸盡入眼簾,天氣晴朗時,遠處基隆嶼近在眼前,宛若海上仙山。 第四區燭台石區也在野柳海岸,4、5座完整成形的蠟燭台,歷經「露出燭心」、「挖出溝槽」和「切出燭台」的成形順序呈現在海邊,圓圓的燭心富含鈣質、較硬,圓形溝槽質明顯。 此外,海邊的一座平台上,還立有捨己救人的林添禎銅像,供人瞻仰。 野柳海洋世界坐落在野柳風景特定區入口的右側,地址為萬里區野柳村港東路167-3號。這裡規劃有台灣最大的海洋動物表演館,以及長達400多公尺的海底隧道。表演館內有非常逗趣可愛的大唐海豚和加州海獅表演。海豚是一種特別聰明、與人類也格外親近友好的海洋動物,牠能做出飛躍、滑浪、套環和玩呼啦圈等漂亮動作,以及頂人出水的困難動作。壓軸演出的有海獅頂球、醉酒和拍手等表演,牠們動作靈巧、形象惹人憐愛,極受遊客的歡迎。海底隧道則以展示特殊海底生物為主,目前有200多種、共有1000多尾特殊魚類,迴游在透明的玻璃窗牆內,展出目的在於使參觀者能夠從各種奇特的海洋魚類中,認識海洋生物為適應原始環境、面對自然競爭而演化出的特異行為模式或體質變化。海洋世界有專業的解說員介紹各種魚類生態,使遊客能夠在賞心悅目之際,更加瞭解相關的海洋知識。這裡還針對人們對高空彈跳的喜好,特別從美國邀請表演團前來表演,而其他遊樂花樣也是層出不窮,令人百玩不厭。 海王星樂園是個充滿理性和感性的大自然教室,園內提供玻璃底遊艇和飛魚快艇等海上娛樂設施。附近海上還有一個名叫龜島的小島,相傳是鄭成功部將在台灣北部登陸時砲轟之處,若沿著山坡往上走,可以到達公路的最高點,從這裡可以眺望野柳的漁村和翡翠灣,視野開闊。


鼻頭角公園

鼻頭角公園是台灣北海岸中的勝景之一,位於濱海公路93公里處,介在台灣最東的三貂角和最北的富貴角之間,合稱「北台灣三角」,為台灣東北部造山運動中晚期隆起的礁石,因地為岬角,突伸入海,形狀如鼻而得名。這裡原為平埔族人居住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台後,始有福建泉州人入墾。北濱公路通車後,交通方便,由基隆前來不到一小時車程。自行駕車,可將車停在鼻頭隧道後的停車場或鼻頭港,然後步行前來。由隧道旁路口上坡,約5分鐘走上石階抵達鼻頭國小,再沿山坡小徑走20分鐘。沿途風化嚴重剝蝕的斷崖峭壁和岩石特殊的本色,形成一幅瑰麗詭異的畫面。這裡集東北角海岸海蝕地形之大成,尤其是海崖、海蝕凹壁和海蝕平台之發育,更冠絕全台。 海蝕平台上滿布著蕈狀岩、蜂窩石、豆腐岩和生物化石。在懸岩下有大片岩岸,千奇百怪的石壘、溝隙和萬人堆,與銀色浪花形成奇異誘人的天地。因之鼻頭角公園在賞景之餘,也是一處極佳的戶外教學自然地質教室。 在鼻頭隧道南口旁至鼻頭角公園間有一步道,途中設有涼亭和賞景平台,步道左側有大片翠綠色草坡,因夏夜時常有遊客在此觀星賞月,得名望月坡 鼻頭角燈塔坐落在公園前端的岩崖上,是日人據台時所建的第二座燈塔,1897年落成啟用,1906年因塔基岩盤龜裂在原址前方30公尺處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盟軍飛機炸毀。台灣光復後於民國60年重建新塔,為鋼筋混凝土白色圓形自動點火式燈塔,高12.3公尺,使用四等交流電燈,光力2.8萬支燭光,光程16.6浬,燈光設計為明六秒暗六秒,是東北角海域船隻重要的航行指標。 塔四周碧草如茵,遊客佇立塔前賞景,海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此燈塔並未對外開放參觀,人們只能在塔區外流連拍照賞景。 燈塔東側是地勢較低的海蝕平台,離岸不遠處就是東海和太平洋交匯處,海底暗礁雜陳,經常會出現大批迴游性魚類近崖棲息,吸引許多釣客長途跋涉前來垂釣。由於這裡正在東北季風來襲時的正面浪區,其低矮地勢令人在浪大時心生警惕而不敢前去涉險。在吹東風和遠海出現颱風時,其外圍環流足以對台灣產生影響,以及在潮水轉換之際,海邊常有「瘋狗浪」,巨浪往往自釣者右側突襲,將人沖入海中,歷年來已有不少人因此喪生。 在前往鼻頭角岬角前端的路上,山壁土質相當鬆軟,每當地震或暴雨過後,極易塌方,遊客在行進間要格外小心。


九份小鎮和礦石博物館

霧中小鎮九份在清初只有九戶人家,因此水運貨品一到,總是分為九份,逐漸便以此為名。這個地方以產金著名,早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金瓜露頭被發掘後,小鎮便湧入大量淘金客,也開啟了九份的黃金歲月,在小小的幾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上,擠滿了幾千戶人家。在礦坑之外,酒家、茶肆到處遍布,淘金客們辛辛苦苦挖到金礦後,便在燈紅酒綠中散盡千金,當時的繁華使它有「小香港」之譽。但當金礦衰竭後,各種讓人花錢的行業離開了,投機者和淘金客也走了,留在九份的只有蕭條和沒落。 九份礦石博物館位於瑞芳區九份頌德里石碑巷66號,館內保存相當完整的日據時代採金及鑿礦工具,如古董級的烘燈、煉金爐、金礦原石和金花等的珍貴歷史文物。在二樓的金礦教室中,有現場表演與解說傳統淘金及煉金技術的過程。


黃金博物館園區

黃金博物館園區由前台金公司五坑口的舊辦公室改建而成,地址為瑞芳區金瓜石金光路8號,佔地面積3440平方公尺,它並不全在室內展示相關展品,室外的展示物更加精彩。為使博物館更加生活化,周邊的步道、宿舍,都要以能夠體驗礦工生活為主,並引進模型、蠟像及實物展示。除了在館內展示採礦的歷史文物外,並展售1000兩黃金磚,由電腦公告黃金兌換現值,以刺激遊客的遊興和買氣。 以礦業與黃金為主題的黃金博物館,其一樓展區主要是介紹與採礦相關的各類物品,如台金公司的派工卡、礦工帽和救命燈等,這些都是礦工生命所繫的工具。壁上掛有許多黑白照片,包括曾被日軍逼迫在坑道採礦的英軍戰俘照片,每張都在訴說著他們的血淚史。 二樓是金的應用,其中最受歡迎的展品,是兩塊可供遊客沾沾喜氣的金磚,小金磚重12.5公斤,觀眾如能用兩指夾起,可獲 10萬元台幣獎金。大金礦重達220.3公斤,體積極大,燦燦金光奪目。 參觀罷博物館,可到室外再體驗全台唯一開放的本山五坑。戴上礦工帽、在宣示卡上簽完名,就可下到坑道參觀模擬的當初礦工們辛勤工作的處境,館方以生動逼真的蠟像展示舊日採礦的流程,以及礦坑內特殊的工作環境。逛累了可以到礦工食堂品嚐當地出產、仿造早期礦工所吃的鐵飯盒「礦工便當」。


坪林茶業博物館

坪林茶業博物館是東南亞唯一以茶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它不僅可以復興中華茶道藝術,還為北宜公路風景區增添了一處幽靜的休息場所,更能直接推銷坪林的各種茶葉,增加茶農的收入,為茶葉事業開拓另一個高峰。地址是新北市坪林區水德村水聳淒坑19-1號。 依山傍水的坪林茶業博物館,是一幅仿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佔地2.7公頃,紅瓦白牆,亭台樓閣,古樸典雅。館舍四周為觀光茶園,可供遊客悠遊於茶香之中,享受一種靜謐芬芳的氣息。整座博物館層次分明,展示區和主題區分立。其中活動主題館是個特展區,每3個月定期辦一次當代名家陶藝茶具特展,以及詩書、琴畫等與茶有關的各類作品,諸如陶壺展、茶仙潘燕九的「詩書畫印帶茶香」、宋代文人飲茶文化、紅茶藝術之旅和歷代瓷器茶杯展等,都是台灣前所未見的茶文化主題展。 綜合展示館是全館的重點,分為茶史、茶事和茶藝等三大單元。茶史單元是古今中外茶葉發展歷史的展示,也是一部茶葉通史,對中華民族、台灣地區及坪林的茶葉發展脈絡詳加介紹。 茶事單元詳盡地解答了茶樹種類、茶葉分類、茶中所含的物質元素、古今製茶的各種方法,以及如何評鑑茶葉品質等問題。 茶藝單元旨在介紹因茶而發展出的相關藝術和風俗,藉養壺、茶書、名壺介紹、坪林茶藝、茶歌、茶具、明代茶館、選壺、甩茶、婚禮茶儀、宋代文人品茗、茶的特殊飲用方法、蒙古奶茶和現代茶葉比賽等主題,讓遊客在生動有趣的展示空間中,體驗豐富的茶藝世界。 茶藝館設有「紫竹」和「明月」兩座建築,宛如一座江南古雅庭園,有曲徑、折廊、假山、飛瀑、角亭、修竹等布置,古意盎然。園內還供應茗茶和精緻的茶食,配以優雅的環境,遊客可在此細細品茗、休憩。 館內還有多媒體放映室,運用3D魔幻劇場,帶人進入茶的世界,將茶的常識以跨越古今、深入淺出的方式,戲劇化地呈現給觀眾。


深坑豆腐

深坑豆腐是台灣遠近馳名的一種特產,豆腐店和豆腐餐廳多集中在深坑區老街上,其中尤以大樹下的廟口豆腐是當地最出名的豆腐餐廳;再往老街內走去,還有一家嘉義閣豆腐餐廳為同一家人所開,都是老字號的深坑豆腐店,它們最受歡迎的佳餚是紅燒豆腐、豆腐羹和糖醋魚,除了豆腐外也有一般台菜,口味有口皆碑,台灣各地很多人慕名前來品嚐。深坑豆腐之所以令人垂涎,是因它遵循古法製造,與石碇豆腐製法相似,重質不重量,純粹用黃豆為材料,用鹽滷法,不加石膏,且純以獨特的人工古法製造,加上當地優良的水質和烹調技巧的創新,而獲得響亮的知名度。深坑豆腐內嫩似腦髓,表皮帶有煙燻的香味,嚐起來香嫩滑溜,非常別致,其美味可口的程度可用「黃金白玉排,紅嘴綠鸚哥」來形容。 老樹也是深坑鄉的標誌之一,所有到過深坑的人,一定會被廟口附近兩棵古樹所吸引。位於老街街尾口的茄苳樹已有百餘歲高齡,位於路中圓環的樟樹更有120多歲,樹蔭下常見民眾駐足休息。兩棵老樹見證過深坑一個多世紀來的興衰起落,並差點面臨被腰斬的命運。民國70年深坑橋拓寬,原定需將老樹砍除,經鄉民陳情後才獲保存。


三峽清水祖師廟

三峽清水祖師廟又名長福岩,是三峽的地標,位於三峽區長福街一號,也是一座馳名中外的大寺廟,素有「東方藝術殿堂」美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可稱是座巨大的雕刻博物館。廟內有付對聯:「清風明月聖賢必長享千秋如參佛祖,水色山光名勝地福臨三峽永作人師。」正好點出人們稱此廟為「清水祖師廟」或「長福巖」的由來。廟內藝術裝飾,使它由早期單純的地方宗教信仰中心,演變為具有觀光藝術價值的文化資產。 廟內主祀清水祖師,俗名陳昭應,北宋開封府祥符縣人,追隨文天祥勤王,抗禦元兵,為抗元扶宋民族英雄,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他為「護國公」,下旨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祠崇祀,因此安溪人稱為「祖師公」,又因生前隱居清水巖,乃稱之為「清水祖師」。 此廟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兩年後完工,三角湧及鶯歌等地福建安溪人士迎接安溪清水巖祖師來此奉祀。曾歷經三次重建:第一次因大地震原廟被毀,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第二次是因日軍佔領台灣,三峽抗日志士蘇力等聯合鶯歌、樹林、大溪和板橋等地志士,以祖師廟為大本營舉義抗日,致遭日軍毀廟,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 台灣光復後,地方人士鑒於此廟年久失修、殘破不堪,乃於民國36年農曆七月初二發起第三次重建,由名藝術家李梅樹教授,用畢生之力以慢工細活的原則雕鑿廟內一磚一瓦,自始至終嚴格要求,追求完美,重建工程長達半個多世紀,直到他在民國72年過世時都還不算全部完工。 清水祖師廟佔地1653平方公尺,舊貌為「合院式」,重建時改為「殿堂式」。由於廟內神格被封得很高,所以採用純粹以中國古法建造的五門三殿式廟宇,更顯莊嚴華麗。所謂五門指的是前殿東邊的龍門、西邊的虎門和中門的三扇中門;三殿為前殿、中殿和後殿。由於受到狹窄地形的限制,平面格局無法開展,中殿和鐘樓只能朝瘦和高發展;一般廟宇的殿堂都給人以寬廣沉穩的感覺,但是祖師廟高削聳立的中殿令人震撼,這種戲劇性的作為,反而成為祖師廟別具一格的風範。 這座廟宇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第一是廟內建材在體制上仿希臘神殿,從地板到柱子都由石頭砌築而成,是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並且沒有使用一根鐵釘,是中華建築藝術上的極品,石材取自八里區的觀音石,按廟的大小計算,祖師廟用石之多全台第一。第二項特色為廟門都用銅鑄,連前殿的門神也是銅製,正門並列哼哈二將,殿旁分立四大金剛銅像,手中分持劍、琵琶、雨傘和花狐貂,象徵風調雨順;前殿東廳銅門寓意加官進祿,西廳的簪花和錦簇則象徵榮華富貴。第三個特點是廟內石柱和銅柱之多冠於全台各廟,156根不同造型的柱子,有龍柱、花鳥柱、圓柱、方形柱、菱形柱和多角形柱,柱材有花崗石和觀音石,其中圓柱上刻有各體書法,不少出自賈景德、于右任和閻錫山等名家之手。 廟內最具匠心的特色非精緻雕刻莫屬,台灣歷年來各地所建的寺廟,論工夫的細緻、神彩的美逸和內容的凝厚,都比不上三峽清水祖師廟。廟內的石雕和木雕,在李梅樹主持重建時,完全以手工雕刻,圖案造型絕無重複,光是中殿周圍20根石柱雕刻就耗時15年才完成,其中最細的一根柱子就費了1000多個工作天,其他各類木雕、石雕及浮雕都可見其精髓。 樑柱間的木雕藝術也是一絕,其精細繁複,令人目不暇給。全部選用檜木和樟木,並貼上金箔以防蟲蛀。人物雕刻都引經據典,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及「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故事」等,無論花鳥、人物、飛禽和走獸,都出自名家手筆,其中栱角的16隻飛鳳,將鳳鳥振翅欲凌空飛躍的美姿,以立體的方式表現,形象生動。每幅雕品都由整塊木頭刻成,如前殿內拱的八頭獅子,胸前的垂鍊和鍊子中央的鈴鐺,與獅子踏的鏤空球及球內吊有可活動的小球,全部是由一塊木材透雕而成的,其手藝之超凡令人嘆為觀止。由中殿廊柱上望,可以看到左右各有一個金色的花瓶吊籃,再往內的廊頂上,也有無數類似的小花籃,所有花籃包括吊環、籃框、活動穗子和籃內的一顆圓球,都是用一整塊圓形樟木雕出的傑作,是祖師廟特殊景觀之一。 石柱上無論是圓雕、浮雕或是透雕,都精緻生動、巧妙絕倫,最精華的要數殿前的「百鳥朝梅」和「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共騎」。「百鳥朝梅」柱是在枝丫盤錯、花朵盛開的梅樹上刻有100隻形態各異的鳥兒,無不巧奪天工,栩栩如生。據說當年師傅們刻了20多種鳥類後,變不出新花樣時,李梅樹教授拿出一本世界鳥類圖鑑,指導師傅們參考雕刻;完成後,梅樹的細枝嫩葉幾可亂真,鳥兒的羽毛細足清晰可見。「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騎」柱則取材於「封神榜」,其透雕深度達三、四成,龍、人、馬和武器等都是立體浮現,而武將身上的趨摺及龍鱗和龍鬚等都逼真細微。 清水祖師廟以銅雕作裝飾,在台灣各廟宇中也是創舉,主要銅雕有十大門神、八座銅神和四幅大型浮雕,全由藝專學生製作,題材有「精忠報國」、「木蘭代父從軍」、「勾踐臥薪嚐膽」和「孔子問禮於老子」等,蘊含禮義廉恥的精神,以及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寓意。此外,祖師廟頂上的剪貼和交趾陶,設計也都別具匠心,讓人不由得會駐足欣賞。


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是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已被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位於八里區污水處理廠西南側,地址是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是為保存珍貴遺蹟,結合教育理念與美學觀點而設,其鯨背沙丘式外觀非常搶眼,曾獲台灣建築首奬殊榮。 全館藉由三組建築群架構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以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材料,構築成完整的理念表達。 博物館佔地10173平方公尺,為3層樓紀念建築物,外觀像鯨背沙丘,又像是一艘船,其內外牆壁多傾斜17度,象徵遺址搶救不全的缺憾。館方除展示遺址文物,還闢建有「搶救區」,重現當年「搶救考古」和阻擋怪手的畫面;館的入口處比地面凹陷1.5公尺,民眾入館前要先經坡道向下,體驗考古學家走入深坑的發掘過程。這座博物館的主旨為保存、研究十三行遺址的出土文物,設有重回歷史現場、體會古人生活的學習體驗室、十三行遺址現地展示區和大坌坑遺址之玻璃走道展示區等。館內所展示陶器、石器、鐵器等文物,都靜靜地訴說著1800年前北台灣史前文化的遺蹟與歷史。


鶯歌陶瓷博物館

鶯歌陶瓷博物館位於鶯歌區文化路200號,是全台灣首創、也是最大的陶瓷專業博物館,每年約有80多萬名遊客前來參觀。它是具有教育、展覽和表達地方陶瓷文化特色等功能的博物館,面積約1.2公頃,以清水模、H型鋼、木材、石材、陶板、透明玻璃帷幕等素材,穿透內外建築形式,使博物館整體有著和瓷器一樣的明亮和晶瑩的質感,襯托出簡約樸素的內涵和連貫古今的想像空間。 全館為立體、流線型的五層樓建築,計為地上三層,地下兩層,規劃有陽光特展室、陶藝長廊、傳統技藝廳、體驗室、研習室、人文生活館、多媒體視聽室、資訊導覽服務站、戶外展示區和陶瓷資料中心等場所。其中一樓是土與火的魔術,介紹陶瓷藝術的起源和古今製陶方法。 二樓突破一般文物陳列方式,構建體驗式、情境式陶博館為宗旨,以建立參與式、學習式為互動關係的展示手法,從典藏、研究成果出發,結合教育、資訊、科技等煤材,將常設部分主要分成四個主題區。201室的台灣陶瓷發展:旨在說明台灣陶瓷發展的歷史和特色,介紹台灣陶瓷產品、類型及用途等,充分說明展品和生活之間的關係。202室的硘仔鎮鶯歌陶瓷發展:由鶯歌人講鶯歌事,讓老陶工娓娓詮釋鶯歌成為知名陶瓷重鎮的因緣際會,以及鶯歌產業的歷史人文和特色。203室說明從史前、原住民到現代陶藝的穿越時空之旅:經由燒製、成形、造型、顏色、裝飾、實用和非實用等比較,展現台灣各時代陶器的個性和共同點。204室工業與精密陶器的未來預言:藉熟悉的科技產品,如假牙、電腦、電話、機動車汽缸等,闡述科技時代陶瓷的運用。 在二樓還有一個專為4~8歲兒童設置的「土」的體驗區,為幼兒無拘無束地體驗和探索「土」的世界,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另外一個陶藝研習室提供民眾親自動手玩陶、捏陶等常態活動,也作為國內外陶藝家經驗文化交流的場所。二樓的陶藝種子教師研習營,是讓學校教師認識和運用陶博館資源,以帶動陶瓷文化的教育和傳承。還有一間多媒體視聽室,在週二至週五每日播映4場多媒體影片,週六和週日每天播映6場,藉以輔助民眾對陶藝的認識。 三樓為主題展覽館,使用靈活的活動式隔板,配合舉辦國際大型展覽、團體及個人展。301、302、303和304等4個特展室,提供專題策劃的展出空間。 地下樓層除作為停車場和儲藏間外,還設有陶藝長廊和陽光特展室。館內還闢有小型柴燒創作窯,讓民眾在欣賞陶藝品的同時,還會認識柴燒製陶的完整過程。 在博物館的兩旁,各興建有現代化的展售館和陳列館:其中的陶瓷展售館是對外開放自由選購和交易的場所,只要是台灣生產的陶瓷產品都可以在這裡購得。另外一座陶瓷陳列館蒐集了台灣所有陶瓷業者的產品,以供世界各地買主參觀,它規劃的方式像是一座陶瓷產品的世界貿易中心。 整個博物館收藏對象,包括從清朝迄今出自鶯歌鎮的所有陶瓷代表作品,從真正的古董、仿古作品到現代陶瓷,甚至於所謂的精密陶也都在其列,還把由古至今的陶瓷技術和所用的工具設備,都做了非常完整的陳列,可以說只要是與陶瓷有關的知識都可以得到解答。這3棟建築物一共佔去3公頃土地。另有34公頃土地則用以興建陶瓷專科學校,讓台灣陶瓷業紮下牢固的根基。還有32公頃作為溪畔遊憩區,包括棒球場、溜冰場、森林遊樂公園、羽毛球場和賽車場等。


烘爐地福德宮

烘爐地福德宮俗稱「烘爐地土地公廟」,高踞在海拔300公尺的南勢角山頂,位於中和區興南路2段399巷。此宮建於清乾隆20年(1736年),迄今已有275年歷史,正廟供奉當時雕鑄高約2公尺的福德正神和土地婆像,造型與表情都充滿古樸敦厚。宮後有一尊高達109公尺的巨大土地公像,黃袍黑杖白鬍子,左手還拿著一錠金元寶,現已成為中和市的地標之一。原本由3塊石板蓋成的福德宮,曾經在民國41年整修過,但石造小廟仍未拆除,因此在正殿後形成「廟中有廟」的奇觀。由於每隔數年都會擴修,現在外殿已經擴大,登山石階翻新,柏油公路盤山而上,增設活動中心、停車場和餐廳,以因應越來越多的香客和登山健行者。登山步道沿途花開似海,櫻花、杜鵑、茶花、杏花、桂花和含笑花爭豔,遊客在此俯看台北市區,101大樓隱藏在縹緲雲霧中,淡水河出海口的美麗風光也遙遙在望。


圓通寺

圓通寺是中和區最負盛名的佛寺,位於碧湖山脈,地址為圓通路367巷64號,建於民國16年,由開山祖師妙清尼師為身心受創的婦女而建,她在日據時代窮畢生精力,四處奔走募化而建成。 此寺屬日本曹洞宗派,採典型佛寺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則融合日本、巴洛克和台灣傳統建築風尚而成。佛寺佔地廣袤,依山勢而建,莊嚴、肅穆而古樸,是台灣境內規模較大的寺院之一。從山麓仰望,一片佛意洋溢,三面有密林圍繞,老樹成蔭,清涼幽靜,不但是禪修聖地,而且也是知名的風景區,並係登山健行的好所在。 佛寺四面全用大理石築成,寺正門兩側有巨型石雕,左側代表智慧威猛的大火獅,牠是佛祖釋迦牟尼大弟子文殊菩薩的座騎,張牙舞爪蟠踞在圓石上;右為理德大行洗石子青象,碩大雄壯,神情溫和,栩栩如生,是佛祖右協侍普賢菩薩的座騎,很多遊客與牠合照,牠們一剛一柔鎮守寺門前。從正門拾級而上有一城門似的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供奉大耳大肚、袒胸露乳、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頂上匾額題著「悅爾眾心」四字,令人開懷。上層擺設古色古香的大型香爐。沿著城門兩旁石階而上是廣大的正殿廣場,廣場前有釋迦牟尼出生時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的青銅立像,往東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蓮,氣勢凜然。 廣場後是建築宏偉的前殿,供奉著3尊巨大的坐佛像,最大的有6公尺高。後殿是大雄寶殿,由右至左依序是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與普賢菩薩的金身大佛像;左右門兩側是韋馱金剛和迦藍羅漢兩大護法。大雄寶殿左邊有歸靈塔,殿前有望月宮、前殿右邊山崖聳峭,崖下有許多初期石刻的神像、石龜、石鹿和石獅。 在垂直石壁的東側刻有巨大的「佛」字和羅漢像,筆字蒼勁有力,石像莊嚴穩重。山脊石壁半腰有一線天通天洞,深達60公尺,在地勢峻峭的天然崖壁間,窄縫蔚然成形,沿著縫內石階拾級而上就可抵達圓通寺後山。寺內有間收集佛教經典的圖書館。 這裡有條由相思林列成的自然步道,通往圓通寺的正後方,上面有2000多坪的天然林,蕨類植物數量豐富。寺院內多樟、榕樹,寺前方的百歲榕繁茂蒼勁,直徑達2.5公尺,是新北市列管的珍貴老樹之一。還有一株是位於通往牛埔方向的大葉雀榕,「V」字型的寬大枝幹,已有300歲年樹齡。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