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省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5年3月24日 (二) 09:17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魁北克(Quebec)省是加拿大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省分,位鈴加拿大東部,北及西北瀕哈得遜灣,東北臨昂加瓦(Ungava)灣,束臨拉布拉多(Labrador),束南為聖勞倫斯灣和新伯倫端克省,南與美國的緬因、新罕布什、佛蒙特及紐約等州接壤。全省共分為十九大區,有的是都市,有的為農業區,有的還是原始處女地,總面積一百六十六萬七千九百二十六平方公里,總人。七百一十三萬八千八百多人,其中約百分之八十為法國後裔,是以英語為主的北美情調中唯一的法語區。風光幽美、城市中處處花團錦簇的魁北克省,省花卻是素淨的白色百合花。省會為魁北克市,重要城市有蒙特婁。

全省地勢平疇萬頃,有一半是河流與湖泊,世界上百分之十六的淡水資源都在這貍,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全境百分之三十以上為森林、農田。出產穀物、牡畜、皮草、木材和礦產等,都是蘊藏豐富的天然資源,正因為如此,使這貍始終停留在農業時代。經濟以森林工業為主,其他工業發展緩慢,與加拿大其他以英裔為主的各省相比望塵莫及。生產力薄弱,生活享受卻不甘落後於工業先進社會,經濟情況就難免衰退。

早在十七世紀初之前,就有法國的尚普蘭等閉路先鋒遠渡重州手來此拓展生活新天地,如今許多紀念性建集,都是為崇敬他們當年篳路藍縷墾荒精神的象微。英法戰爭失利後,在一七六三年巴黎條約中,當時名為「新法蘭西」的法屬魁北克淪為英國領土、受英國人管轄,但具法語文化濃烈的魁北克,一直不肯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雖然地處英語世界的北美洲,在地理上是加拿大的一省,但全省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說英語,有百分之八十三的人說法語,尚有百分之五的人使用其他三十五種語官,包括七萬多美洲印第安人及六千多名愛斯塞摩人,因此人種、語合、建築和生活習慣等,與加拿大的其他九個省截然不同,當人們一過聖勞倫斯河,便感覺是到了另一個與加拿大風情完全不同的國度。

由於這貍是法國移民來加拿大最主要的落腳處,他們以保存自己的文化為傲,直至今日,魁北克省仍規定十八歲以下的受教育者以法語為祐修語言,甚至路標也以法語為主,因此在精神上已超脫語官的束縛,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魁北克人都認為魁北克應選擇獨立,如火似茶的獨立運動,引起世界關注,也造成該省前所未有的「體制危機」。諷刺的是當地的印第安人,也正在要求脫離魁北克省而獨立。

魁北克鬧獨立是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的,一八六三年,法國國王將他在加拿大的土地讓給了英國,一八六七年魁北克正式成為加拿大聯邦的一省,由於他們拒絕說英語,因此在一七九一年憲法中將加拿大分為說英語的上加拿大、即現在的安大略省,以及以說法語為主的下加拿大、也就是現在的魁北克,但他們也僅獲得有限的宗教和語言自由。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裔加拿大人拒絕為保護大英帝國而戰,魁北克市衛頭立即發生暴動。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政府弦制法裔加拿大人應召入伍,又使魁北克省陷入政治危機,連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也出面協助雅行徵兵政策,雖然民間的抗議激烈,最後還是被英國人以武力鎮壓。有趣的是當時曾經參加反徵兵運動的皮爾.艾略特杜魯道(Pierre Elliott Trudeau),後來竟成為反魁北克民族獨立的加拿大總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魁北克省由民族聯盟領袖杜普萊西斯(Maurice L. Duplessis)治理,他同時也是省自治會的支持者,曾經猛烈指責聯邦政府侵犯保留給魁北克省的司法權,並抨擊了聯邦政府的制度和宗教信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與他對立的雷瓦克(Rene Levesque)於一九七六年任省長後,因為兩者民族利益觀一致,致而前嫌盡釋,並在議會大廈前的花園貍立了一李杜普萊西斯的塑像。

一九六○年勒薩其(Jean Lesage)領導的自由黨取代民族聯盟成為執政黨,但改革速度非常緩慢,因之在一九六六年選舉中,又被民族聯盟擊敗。民族聯盟上台後,面貌一新的面對省民,因有傾向左派、主張非殖民地論調的新成員加入,一味地要求獨立,還在蒙特婁發生了多起以英國人為目標的爆炸事件,大部分人對此不敢芍同,致而主張採取民主方式來爭取獨立的聯盟黨於一九六○年成立,但是在選舉中仍未獲得省民支持。

魁北克風起雲湧的分離運動,自一九六七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沿著早期移民路線到聖勞倫斯河北岸,沿途不斷高喊「蒙特婁萬歲」、「自由魁北克萬歲」,使魁北克人衣躍不已,加拿大政府不知所措,政局陷入一片混亂。

一九六八年,以獨立為宗旨、提出「聯合主權」構想的魁北克黨成立,組成分子為雷瓦克和其他法裔加拿大獨立主義者.杜魯道同年當選加拿大總理,對主張獨立的黨派採取弦硬態度,並以「講法語的加拿大人」自詞,對魁北克人說:「我們一起來統治加拿大」;但對英裔加拿大人又解釋成一切都為使魁北克的動蕩不安平息。

一九七○年自由黨人羅勃布拉沙任魁北克省長,實施由雷瓦克所倡導的「聯合主義」,身為經濟專家的羅勃曾就貨幣統一問題與杜魯 道談判,但無結果。幾個月後,解放陣線劫持了一名英國商人並殺害了羅勃政府中一名部長,魁北克一片風聲鶴唳,杜魯道以冷酷無情的態度,將混亂的局面控制下來,並閉民主倒車廢除了加拿大公民自由,另立「戰爭法」,還揚言要藉此逮補課反的軍人、撲滅獨立運動的火焰,但結果反使渥太華聯邦政府與魁北克的對立更加弦烈。

一九七六年羅勃布拉沙連任省長期間,因爆發公營機構全面罷工而下台,由雷瓦克領導的魁北克黨取而代之。這個政黨主張保持主權獨立,對聯邦則採取「聯繫」的形式。此後,魁北克的選舉主要由魁北克黨和自由黨角逐,獨立呼聲也日益高漲,一直是聯邦政府最頭痛的問題。次年,雷瓦克制定的魁北克省一○一法語標示法,規定法語是魁北克省唯一官方語言,商用標示、海報和廣告都應使用法文,其他語文都在禁止之列。法案公布後遭魁省英語系居民指控,並經最高法院栽定違憲,同時其他省分也弦烈反擊,紛紛要求魁北克決定究竟要不要繼續接受加拿大政府管轄。一九八○年五月投票結果贊成脫離加拿大的人居少數。杜魯道在投票前曾經應尤,如果反對的一方獲勝,他將著手進行憲政改革,後來他雖履行了這個諾官,但未經魁北克省的同意,魷說服其他九省省長簽署英國憲法式的「權利憲章」,魁北克省因此排除了加拿大所有的憲法。

英裔魁北克人穆隆尼(Brian Mulroney)領導的進步保守黨繼杜魯道的自由黨執政,大力改善法語系人民的法律、經濟和社會地位,成功的消除了法語系人民次等公民的心理陰影,魁北克的分離意識逐漸淡化。一九八五年立場較溫和的自由黨取代魁北克黨,曾主張納入聯邦的羅勃布拉沙重登省長寶座,一九八七年六月,在聯邦政府承認其部分特殊權利的條件下,十位省長及穆隆尼總理共同簽著了米奇(Meech)湖協定,同意簽著一九八二年的「權利憲章」,使魁北克省正式加入加拿大聯邦,為魁北克省的分離色彩畫下暫時的休止符。

然而一○一法語標示法風波又使米奇湖協定面臨考驗,因為這項協定除需獲十位省長同意外,還需十省的議會一致通過方能生效。當時曼尼托巴省長費爾蒙聲稱:除非明文規定保障語官上的少數民族,否則他將會讓議會不批准米奇湖協定;而新伯倫端克省也遲遲未予批准。一九八七年一○一法語標示法遭到魁北克省英語系居民的指控,獲得最高法院栽定違憲,要求魁北克省明令使用法文外,不得禁止其他語文並刊。這項栽定立刻遭到大批魁北克法裔居民的抗議示威,羅勃布拉沙省長為此提出一項折衷方案,允許商業場所的室內標示可使用法文之外的其他語文,卻激起雙方的不滿。

在魁北克黨看來,這種做法無異是閉倒車,甚至有些法裔學生在示威行動中燒燬加拿大國旗;而當地的三位英裔部長,也因為不滿這項方案,憤而辭職。不過根據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魁北克的大多數居民都不持極端看法,認為所有的標示都需使用法文,同時也允許英文或其他語文並刊的作法是可以接受的。

一九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加拿大總理穆隆尼和全國十個省的省長再次召閉米奇湖會談,由於與會人士對魁北克省的獨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會議終告失敗。但在這次會議中,穆隆尼仍然使全加拿大贊同魁北克是個全然不同的省分,但是在省司法權力方面卻不主張提高,這些議案全部被列入憲法條文內。引起抗議之聲四起,反法情緒幾乎遍及全加拿大,同時也再度引燃魁北克獨立運動之火。

一九九四年九月,獨立立場堅定的魁北克黨再次獲勝成為當地的執政黨,並率備在適當的時期舉行公民投票,一旦公民投票通過,魁北克即可向獨立之途邁進。雖然許多魁北克人希望獨立,然而面臨抉擇時他們又猶豫不決,要獨立成為一個國家,還得看看本身擁有的條件:魁北克省的經濟發展達度遠不及其他各省,但各項建設和福利卻不甘落後,每年全賴聯邦政府大宗補貼維持,因此有人擔心獨立後將會影響魁北克省的經濟發展。自從爭得英、法文同為加拿大官方語言後,就有不少魁北克人因擅長法文而到加拿大合和機關服務,但是魁北克省卻沒有給說英語的人工作機會。

同時法裔講求自身逸樂,不願生育,原來佔加拿大總人口約四分之一的魁北克省人口,已不斷下降,雖然省政府提供獎勵生育的條件優厚,但效果不彰。於是政府想以移民來彌補人口的不足,又囿淤法文法語、宗教、文化和習俗等的迥異滯礙難行。加上政府為團結和諧、避免分裂,對魁北克省相當寬容,同意法文與英文同為國家官方語言,政府文件及首府渥太華的街道招牌皆英、法文並列。這使得魁北克省希望獨立的願望與現實有所矛盾,一旦獨立,經濟定受到影響;例如其他省分只要禁止魁北克的牛奶輸入,大量農民就難以維生。同時現行加拿大六千六百億加幣的國債如何分擔、領土的分割、貨幣的使用,還有原住民印第安人要求自魁北克獨立等惱人問題,都是困難重重,不是輕易能解決的問題。

魁北克對加拿大的依戀和尋求獨立的矛盾意識,長久以來也充分反映在藝術文化上,當地藝術活動蓬勃,是世界上藝術家最多的地方一九六○年代前的魁北克,所有的學校都還操縱在教士手中,幾位藝術家在一八四八年提出「全盤否定」對抗以往彊化的社會,他們將澎湃的情感寄托在伐木工人或獵人粗獷性格衍生的曲調中、或以柔性歌曲為抗議的方式,使魁北克擺脫了宗教的束縛,這也是世界上極少數能以非暴力形式擺脫宗教的例子。電視的發展使他們走出枉桔、聞拓了視野,驟然發現忽略了自己原有的文化,轉而把所有的樂曲都轉化為魁北克式風格,英語歌曲也改以法語來演唱,自然也造成國家分離意識的抬頭。

戲劇方面則一改過去的古典風格,而將重心轉移到通俗文學上面。一九六八年在魁北克黨成立的前兩個月,蒙特婁上演了一齣「漂亮姐妹」,全部女演員以最通俗的語官演出,轟動一時,並且以二十二種語言在海外演出,場場都獲得熱烈的迥響,之後十年抒情的寫實主義主宰著魁北克的戲劇,同時這種標榜國家主義的意識、也掀起使全世界矚目的獨立運動。

奇怪的是魁北克黨於一九八○年舉行的公民投票,竟然投反對票的人居多數;這表示魁北克人寧可安於現有的舒適環境,而不願去冒與加拿大絕裂的經濟危險。

在電影方面,一九八六年,魁北克著名導演阿岡德(Denys Arcand)執導的電影「美洲、帝國的淪亡(Le Declin de L'empire Americain)」在美國和歐洲獲得空前的喝彩,這部電影將魁北克省小市民安於舒適生活現況的心理刻劃入微。世人經由電影認識了魁北克人,魁北克人也透過電影坦承自己的意向。影響所及,從此不論是戲劇節、爵士樂、煙火秀、舞蹈、音樂和電影等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都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魁北克約有一百三十多個職業劇團和兩百六十多個業餘劇團,每年上演一百五十部戲劇,致而產生了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劇作家之首的勒帕吉(Robert Lepage)和在瘋狂邊緣挺而走險的杜布瓦(Rene Daniel Dubois),他們都是集編劇、作家、導演和戲劇於一身的大師,同時還有馬赫(Gilles Maheux)使色情實驗劇場普及化;隆法爾德(Jean Pierre Ronfard)重現莎士比亞的風格,每位藝術家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把魁北克的藝術帶入古同潮,民眾更是如醉如痴的投身於這股熱潮,甚至蒙特婁被公認為全世界最活躍的舞台之一。

這時期還有魁北克人的第一個多國企業「拉瓦蘭傳播公司」二十層樓的藝廊,展示了三百多位本土藝術家的作品。

魁北克在文學上也出現了不少出色的人物,其中以博合曼(Neree Beauchemin)最為出色,他是魁北克地方色彩詩歌鄉土派的主要詩人,且是以詩的形色完美著稱的傳統主義者,他從熱愛魁北克的宗教文化和加拿大秀麗風光中汲取素材,風靡一時,影響雖大,但法語作家已逐浙受到英語的威脅。一些希臘、拉丁、黎巴嫩、海地、薩爾瓦多和亞洲等民族協會,都特別偏愛使用英文式的法文,再加上每年平均有三萬五千名移民入境,於是語言在生活中成了雙向的問題;學校貍有學生組成的法語護衛團體,市內雅痞集中的新社區卻認為在咖啡座內以英語交談才是最時髦的事。

魁北克市是最古老港市

蒙特婁市是第二大城

魁北克法語區城市形形色色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