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蔚藍海岸中心尼斯市)
(羅馬古城第戎)

2014年9月5日 (五) 14:12的修訂版本

法國

法國(France)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所有歐洲國家中,法國有最完整的人類歷史紀錄,考古學家在法國曾挖掘出土10萬多年前的器物,顯示自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居住。公元前1500年,塞爾特族的高盧人,從萊茵河谷地遷移到現在的法國和義大利北部;公元前625年,曼奧尼亞的希臘人在今日的馬賽,建立一處貿易殖民地,繁榮了數世紀。


目錄

數百年飽受戰禍

公元前123年,羅馬人就開始征討高盧,直到公元前54年才由凱撒完成征服的功業;在以後的500年間,高盧人在羅馬的統治下逐漸羅馬化。 古羅馬凱撒將軍在「高盧戰記」中記載:「高盧是一塊被大西洋、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和萊茵河所圍繞的地區」。文中所說的高盧(Gaul),其實就是法國。高盧本來是法國土著民族的名稱,後來被從德國法蘭克利亞省移來的法蘭克人所征服。法國的國名,就是由法蘭克一詞演變而來。 法國的主要民族是拉丁人,公元前1世紀左右,他們由希臘進入義大利後,又遷到法國定居,以後又和東歐、北歐和南歐來的其他民族,以及亞爾薩斯人、布勒通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和佛蘭德斯人等逐漸混合,最後才演變成為今日的法蘭西民族。 法國南部在公元前123年已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一直到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1年間,凱撒大帝才把法國北部和中部征服。此後高盧在羅馬統治下,經濟日趨繁榮。自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後,西歐各國分崩離析,各地諸侯紛紛各自為政,逐漸形成封建制度,法國也被一些封建小國所統治;這時日耳曼人開始侵入高盧。5世紀末葉雅利安族的法蘭克人佔領羅亞爾河北部地區,西哥特人也控制了亞奇丹和普羅旺斯地區,而勃艮第人則進居隆河谷地,6世紀時梅洛文(Meravingiens)王朝領導下的法蘭克人成為高盧的盟主。 公元768年,查理曼大帝即位,開始了加洛林王朝。不但將高盧及大半個義大利置在統治下,且使文藝復興進而受到保護,造成了「加洛林文藝復興」,使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宣告結束,重建了滅亡的羅馬帝國。 9世紀中葉,查理曼帝國分裂為中、東、西三個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稱為法蘭西,國王為禿頂查理,這也就是以後的法國。當時國內動亂,暴力橫行,生產落後,沿海受北歐海盜和地中海穆斯林的騷擾,巴黎也不能倖免,國王已無法實行中央集權,不能保護屬下的臣民和領主,往往把大片防區交給他們自衛;於是各地領主紛紛擁兵自重、權勢日增、尾大不掉,形成國中之國。法蘭西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傳至公元987年路易五世時告終。 同年法國貴族于格卡佩(Hu-gh Capet)建國,實行君主專制政體,此時法國封建制度已大體完成,是為卡佩王朝,共有14個直系國王。到了1180年,腓力(Phil-ip)二世繼位,加強了國王權力,並從英國人手中收回諾曼第,在羅亞爾河南北岸擴大地盤,改進巴黎的市政建設,是卡佩王朝中最能幹的統治者。1226∼1270年在位的聖路易(Saint Louis),則是卡佩王朝中最著名的統治者;他抑制私戰、統一貨幣,在文學藝術方面也供獻頗多。進入13世紀的法國,人口增加,城市工商業繁榮,各行業蓬勃發展,王權也開始向外伸張。 1338年王位落入瓦盧瓦(Val-ois)王朝第一代國王腓力六世之手,他於1337年對英國發動「百年戰爭」,起因於法國和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對領地吉耶納公國的爭論。1338年,愛德華三世軍隊在歐洲大陸登陸。這次戰爭打了很久,打打停停,雙方國內時有內亂,又出現飢荒、瘟疫,財力不繼,故曾多次議和。戰爭前期英國屢佔上風,1356年普瓦蒂埃(Poitiers)戰役中,法王約翰二世被俘;但在1429年時,聖女貞德(Jeanned'Arc)力解奧爾良之圍,向蘭斯進軍,查理七世得順利加冕。1431年5月30日,貞德被出賣視為異端,焚於盧昂。此後法國逐漸收復失地並進攻列納的英格蘭佔領地,英國終於在1453年10月19日投降,「百年戰爭」方告結束。英國除了加萊港外,喪失了在法國的所有領土。 百年戰爭之後,法國由波旁(Bourbon)王朝統治。16世紀起歐洲的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勢力漸強,成為法國勁敵。法國建立了王軍,開始曠日持久的侵略義大利戰爭,但以失敗告終。16世紀下半葉,宗教改革使法國捲入多次宗教戰爭中;當時基督新教傳遍法國,引起一連串宗教和平民戰爭,法國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時常發生衝突,1572年聖巴托羅曼節(St. Bartholemew's Day)晚上,約有3000名胡格諾派(Hugu-enots)新教徒被屠殺。 1589年,法王亨利四世即位,他是英明君主,頒布了宗教寬容的「南特(Nantes)赦令」,宗教戰爭才告結束,但仍未徹底解決。他任用蘇利為財政大臣進行改革,生產增加,出口增長,國內外平靜無事。 到了1610年,他的兒子路易十三繼位後,樞機主教黎塞留擔任首相18年,鞏固王權,加強專制,粉碎了多次貴族叛亂,取消了胡格諾派軍權,攻陷他們的拉羅謝爾要塞。他還致力發展經濟,創建海軍,獎勵殖民,在「三十年戰爭」中支持新教諸侯,反對哈布斯堡王朝,並於1635年直接參戰,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法王路易十四就位時年齡只有5歲,在他親政後長期用兵擴大了法國東北部疆土,又一心要稱霸歐洲,追求一己榮譽。在國內大興土木,並在凡爾賽蓋了一座華麗的宮殿,文化藝術也有輝煌的成就。路易十四統治期間,國家大權掌握在他一人手中,自封皇陽乙法國進入了極盛時代,儼然成為世界中心。 1618∼1648年,法國對西班牙發動「三十年戰爭」,結果獲得萊茵河的亞爾薩斯地區。1659年,領土向北擴展到比利時;1672年興兵攻打荷蘭,1678年取得法蘭斯康特地方。1683年,路易十四(Louis XIV)也派兵侵入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城斯特拉斯堡,並在1684年用武力奪取盧森堡和另外幾個日耳曼城鎮。 1700年,西班牙末代哈布斯堡王逝世,立下遺囑將王位讓給路易十四的孫子,可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卻堅決反對,因此激起了法奧戰爭,延續到1713年才結束,路易十四的孫子雖然得到西班牙王位,可是在法奧和約中卻嚴格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能合併。法國在西班牙除了得到一個空的王位外,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收穫,可是國家元氣卻因之大告損傷,使它在美洲的殖民地被英國奪去。 路易十四連年用兵,雖然擴大了領土,但卻和德、奧兩國結下了深深的仇恨;並且由於王室的奢侈浪費,使國內人民加重了稅捐的負擔,招致人民的反抗。1715年,路易十四駕崩,由他的曾孫路易十五世繼承王位。 路易十五沉迷酒色,國家政治被奸臣把持,弄得民怨沸騰,對外戰爭又接連失利。1774年路易十五病逝,法國的盛世也隨之消逝。他的孫子路易十六繼位後庸碌無能,王后並捲入鑽石項鏈的醜聞事件,使得王室名譽掃地,被拿破崙視為法國大革命的序幕。 由於法國人民對「舊政權」日益反抗,國王被迫召開三級會議,其中第一級是王室代表,第二級是貴族和資本家,第三級是城市市民、工人和農民。1789年5月5日,三級會議在凡爾賽宮開幕,第三級代表因表決權受歧視,所以在同年6月17日自行召開國民議會;7月9日,國民議會改名為制憲會議,但國王及貴族秘密調集軍隊,陰謀鎮壓。巴黎人民群情激憤,於同年14日舉行起義,攻陷巴士底(Bastille)監獄,成為「舊政權」失敗的象徵。 1791年,國王逃跑未遂,批准了維護君主立憲制的「1791年憲法」;制憲會議解散,立憲議會成立。巴黎人民於8月10日在雅各賓派領導下舉行第二次起義,攻入王宮,拘禁國王;於同月21日召開國民大會,宣布人權,廢黜國王;同月22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從而摧毀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一次非常殘忍血腥的改革,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早晨5時正,被送上斷頭臺一刀斃命。法國長達813年的君主政體從此結束。

帝制共和相互交替

法國革命黨人成立共和政府後,在1793年2月由國民大會決議徵兵30萬,作為革命政府的新軍。但是內有王黨份子的破壞,外有反法國革命政府聯軍的搗亂,使得徵兵計劃不能順利進行,加上革命黨人內部也發生分化,以致第一共和發生動搖。1795年10月,保皇黨份子興兵作亂,形勢非常危急,這時候26歲的青年軍官拿破崙(Napoléon),率兵一舉擊潰保皇黨軍隊,聲名大振,被擁戴出任革命政府軍總司令。 1796年拿破崙率軍遠征義大利,連戰皆捷,因此成為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被法國各界所崇拜。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在巴黎發動武力政變,稱為「霧月18日政變」,拿破崙被任命為第一執政;1800年後,保衛法國大革命的戰爭轉變為拿破崙的侵略性戰爭。1804年12月拿破崙在法國稱帝,法國政體又由共和改為帝制,稱為法蘭西第一帝國。自1804∼1809年,拿破崙連續對西歐各國用兵,屢戰屢勝,除了英國在海上沒被征服外,其他西歐國家幾乎全部都在他的勢力控制下,使法國國勢登㶴造極。 不幸因為拿破崙野心太大,1812年9月14日又揮兵進攻莫斯科,結果在俄國人堅壁清野戰略下,加上當時正值隆冬的嚴寒,60萬法軍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終於敗退下來,只有10萬人生還,從此拿破崙聲威大減。1813年,拿破崙重整旗鼓,和英、俄、奧、普、瑞典、丹麥等國組成的聯軍在萊比錫展開大戰,結果法軍死亡4萬人,被俘3萬人,拿破崙也自萊茵河逃回巴黎。1814年3月底,義大利和西班牙聯軍進攻巴黎,拿破崙在作困獸之鬥後兵敗被俘,同年4月6日被迫退讓王位,並且被放逐到地中海的厄爾巴(Elba)島上。1815年3月,拿破崙潛返巴黎,在一些舊部屬擁護乙進攻普魯士和英荷聯軍。6月17日,當拿破崙開始向左翼移動以打擊威靈頓率領的英軍時,聯軍已意識到他的作戰計劃,而拿破崙卻行動遲緩,致被大雨所阻,結果在同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中遭到失敗。這是拿破崙的最後一次戰𣇈,他被俘後放逐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St. Helena)島上,在1821年5月5日憂悶而死,路易十八世繼任法國國王。 1824年,路易十八世駕崩,其弟查理十世繼位,他生性殘暴,又剛愎自用,因為解散國會而引發1830年7月巴黎群眾大暴動的7月革命,結果被迫逃往英國,王位由族弟路易腓力繼位,史稱「7月王朝」。路易腓力對外軟弱,對內又由中產階級掌權,不久發生工人暴動,他在1848年2月的混亂情勢中化裝逃往英國,法國又改成共和政體,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戴高樂東山再起

第二共和政體組成後,國內各政黨互相衝突,這時拿破崙一世的侄兒路易•拿破崙•波拿馬,趁機在同年12月當選為法國總統,並且在1852年恢復帝制,號稱拿破崙第三,為了洗雪他叔父拿破崙一世晚年失敗的恥辱,在1853∼1856年土耳其和俄國發生的克里米亞(Crimée)戰爭中,出兵幫助土耳其進攻俄國,得到勝利。後來拿破崙第三又征服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佔領太平洋上一些島嶼;1864年取得中美洲墨西哥的統治權。 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於同年9月1日在與德軍的色當(Sedan)大戰中敗北,拿破崙第三被俘,3年後逝世,結果法國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兩區,以及梅斯和斯特拉斯堡給新興的德國,另外還賠償50億法郎的戰費。 當普法戰爭正在進行時,義大利乘機攻擊在法國保護下的教廷領地羅馬,使教廷領地縮小到只剩下今日梵蒂岡一隅。這時巴黎人民要求宣布共和,同年9月4日,革命未經流血便告成功,法國恢復共和政體,歷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三共和。1871年3月,議會通過苛刻的法蘭克福條約,結果激起民變;以梯也爾為首腦的政府,派兵收繳國民自衛軍的大砲,巴黎人民於3月18日舉行武裝起義,26日成立「巴黎公社」,但由於內部分歧,未能進行有效的社會改革。梯也爾自凡爾賽集結大軍圍攻巴黎,公社戰士在同年5月21∼28日中的英勇巷戰中戰死兩萬人,殘存的人大批被流放。1875年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從普法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一段時期,是法國人引以為豪的「美好時期」(Belle Epoque),社會一片奢華,歌劇、戲劇、音樂蓬勃發展,時裝店、咖啡廳、飲食業一片興旺;巴黎市許多街道和建設,包括艾菲爾鐵塔的建成、地鐵的起用、公共汽車的設立,都在這段時期。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也正好將巴黎這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巴黎的趨向美化、現代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甚至巴黎所以成為世界時裝龍頭老大,也是「美好時期」留下的基礎。 19世紀80年代,法國積極在海外擴張殖民地勢力,侵佔突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和剛果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在1885年中法戰爭後佔領越南,並在中國取得商業上的特權。1894年與俄國訂立同盟,1904年又和英國訂立協約,形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與德、奧、義的三國同盟對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陣亡130萬人,傷殘近100萬人。大戰後在巴黎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法國從財政危機中轉為經濟繁榮。 1920年法國社會黨分裂,共產黨成立。1936年3月,德軍佔領萊茵區,法國左派的人民陣線內閣進行社會改革失敗。法國政府參加了英、法對德綏靖的慕尼黑會議,直到德軍入侵波蘭後,才不得已對德宣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於1940年6月逼近巴黎,貝當(Pétan)投降,法國本土由親納粹德國的維琪政府控制。1942年7月10日,反德英雄戴高樂另外在英國倫敦成立自由法國政府,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抵抗。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自由法國軍人於8月25日解放了巴黎,戴高樂臨時政府於同年6月得到美、英、蘇正式承認。法國全境光復後,在1945年重建第四共和,戴高樂因支持者的背離而辭職。根據「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憲法」而產生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體制和從前一樣,力圖保持海外殖民地。 1946年10月3日,法國頒布了新憲法。後來政局混亂,在以後的12年中,內閣更迭達36次之多,直是內憂外患交迫,情勢非常險惡,在曼迪斯內閣垮臺後,戴高樂因阿爾及利亞和科西嘉島的移民發生叛變而東山再起,在1958年6月接任總理。後來修改憲法,廢止內閣制,改行總統制,戴高樂於同年12月12日當選為法國第五共和的第一任總統。當時並非全民直選,有權利投票的只有8.2萬名國會議員、市長和地方議員。 1962年公民投票通過,總統應該由公民直選。1965年戴高樂當選連任,在他主政期間,法國對海外殖民地採取開明政策,許多非洲殖民地紛紛脫離法國獨立。由於法國不再對海外用兵,節省了鉅額軍費,使國家能夠在和平中建設經濟,恢復元氣,走上富強康樂的坦途。1969年4月20日在修憲國民投票中,戴高樂遭到挫折,憤而退出政壇,在1970年11月9日與世長辭,由龐畢度當選繼任總統;他繼續戴高樂的傳統,但改善和美國的關係。 1974年4月2日龐畢度病逝,同年5月19日選出季斯卡繼任法國總統。1981年5月10日,社會黨的密特朗當選為總統,並於1988年5月當選連任。1995年5月7日,右派聯盟的席哈克當選為法國總統,並於2002年連任。2007年5月10日,由沙克吉當選為新的總統。

採總統制

法國根據「天賦人權」的學說,確立了「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特別注重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主張法治、自由與平等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一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 768∼814 路易一世(法蘭克王國) 814∼840 內戰 840∼843 查理二世(西法蘭克王國) 843∼877 路易二世(西法蘭克王國) 877∼879 路易三世(西法蘭克王國) 879∼882 卡洛曼(Carloman,西法蘭克王國) 879∼884 查理(查理三世,神聖羅馬帝國) 884∼887 羅貝爾(卡佩)王朝 厄德(Eudes) 888∼898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893/898∼923 羅貝爾(卡佩)王朝 羅貝爾一世 922∼923 魯道夫(Raoul, or Rodolphe) 923∼936 加洛林王朝 路易四世 936∼954 洛泰爾(Lothaire) 954∼986 路易五世 986∼987 卡佩王朝 卡佩 987∼996 羅貝爾二世 996∼1031 亨利一世 1031∼1060 腓力一世 1060∼1108 路易六世 1108∼1137 路易七世 1137∼1180 腓力二世 1180∼1223 路易八世 1223∼1226 路易九世(聖路易) 1226∼1270 腓力三世 1270∼1285 腓力四世 1285∼1314 路易十世 1314∼1316 約翰一世 1316∼1316 腓力五世 1316∼1322 查理四世 1322∼1328 瓦盧瓦王朝 腓力六世 1328∼1350 約翰二世 1350∼1364 查理五世 1364∼1380 查理六世 1380∼1422 查理七世 1422∼1461 路易十一世 1461∼1483 查理八世 1483∼1498 瓦盧瓦王朝(奧爾良旁支) 路易十二世 1498∼1515 瓦盧瓦王朝(安古萊姆旁支) 法蘭西斯一世 1515∼1547 亨利二世 1547∼1559 法蘭西斯二世 1559∼1560 查理九世 1560∼1574 亨利三世 1574∼1589 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1589∼1610 路易十三世 1610∼1643 路易十四世 1643∼1715 路易十五世 1715∼1774 路易十六世 1774∼1792 路易(十七世) 1793∼1795 第一共和 國民公會 1792∼1795 五人執政團時期 1795∼1799 執政官政府 1799∼1804 第一帝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 1804∼1814,1815 拿破崙(二世) 1815∼1316 波旁王朝 路易十八世 1814∼1824 查理十世 1824∼1830 奧爾良王朝 路易-腓力 1830∼1848 第二共和(總統) 路易-拿破崙•波拿馬 1848∼1852 第二帝國(皇帝) 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拿破崙•波拿巴) 第三共和(總統) 1852∼1870 梯也爾(Adolphe Thiers) 1871∼1873 麥克馬洪(Marie-Edmé Patrice-Maurice, comte d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 1873∼1879 格雷維(Jules Grévy) 1879∼1887 卡諾(Sadi Carnot) 1887∼1894 卡季米爾-佩里埃 (Jean Casimir-Périer) 1894∼1895 福爾(Félix Faure) 1895∼1899 盧貝(Émile Loubet) 1899∼1906 法利埃爾(Armand Fallières) 1906∼1913 龐加萊(Raymond Poincaré) 1913∼1920 德夏內爾(Paul Deschanel) 1920∼1316 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 1920∼1924 杜梅格(Gaston Doumergue) 1924∼1931 杜梅(Paul Doumer) 1931∼1932 勒布倫(Albert Lebrun) 1932∼1940 維琪政權 貝當 1940∼1944 臨時政府 1944∼1947 第四共和(總統) 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l) 1947∼1954 科蒂(René Coty) 1954∼1958 第五共和(總統) 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 1958∼1969 龐畢度(Pompidou) 1969∼1974 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1974∼1981 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 1981∼1995 席哈克(Jacques Chirac) 1995∼2002 沙克吉(Nicolas Sarkozy) 2007∼1316 根據2000年公布實施的憲法規定,法國的全稱叫做法蘭西共和國(French Republic),為多黨政治,行總統制,採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制度。憲法規定凡年滿18歲、名列選舉人名冊的法國公民都有選舉權,身在國外的僑民,可透過委任投票。凡年滿23歲的法國公民,盡國家的義務、沒有被褫奪公權和沒有犯罪前科紀錄的人,都可以作為被選舉人。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也是法蘭西國協的主席、政府的最高行政首長。總統要確保國家的獨立和對國際條約的恪守,因此擁有很大的權力,是憲法的仲裁人和監護者,有權舉行人民複決投票和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大選,但一年之內不得超過兩次。在國家發生緊急情況時,總統可全權立法和執行,依法並可採取任何「權宜措施」,因此他的地位超出國會之外,不受國會限制,有頒布命令、任命駐外大使、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以及任命軍事首長之權,並且是三軍統帥,是唯一可以決定使用法國核子武器的人。總統由全民直接普選產生,任期本來為7年,自2000年起改為5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 總統產生的過程,是參加競選的總統候選人,必須在法定公布候選人名單之前,獲得500名民意代表的連署,連署人至少代表30個不同的區域,同區內民意代表連署不可超過10%;在第一輪選舉前17天交付1萬歐元保證金。候選人必須將收支列出詳細的會計報表,第一輪的參選費用不得超過90萬歐元,第二輪參選經費可達120萬歐元。參選人如果得到5%以上的選票,可獲得政府補助競選開支的36%,如果沒有達到5%的選票,就只能獲得5%的補助。在第一輪選戰中,每位候選人享有兩個小時電視和兩個小時廣播政見發表的機會;如果在第一輪投票中沒有人得到50%以上的絕對多數,由得票最多的前兩名候選人再作第二輪決選,在第二輪選戰中兩位候選人都再度享有同樣的宣傳工具。政見海報必須張貼在規定的海報板上。在每一輪投票前的一週內,不准公布任何民意預測,以免影響選民的意願。如果在第二輪選舉前,兩位候選人中之一去世或因重病無法參與選舉時,整個選舉程序將重新舉行。第二輪投票以得最高票者當選。 政府由內閣負責,內閣總理由總統任命,人選必須得到國民議會多數黨的同意,負責執行國家政策,向國會負責,並定期向國會報告施政情形,但新內閣不需通過國會的信任投票。閣員由總理提名、經總統批准後任命,內閣會議由總統主持;總統另可任命3名憲法審議會委員和高等司法會議的成員。內閣設外交,國防,內政、國內安全和地方自治,掌璽和司法,青年、國民教育和科研,經濟、財政和工業,農業、食品、漁業和農村事務,設備、運輸、住房、旅遊和海洋,社會事務、勞工和團結,文化和通訊,體育,衛生、家庭和傷殘者,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公職㏒家改革和領土整治,以及海外等15個部。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分為大區(Région)、省(Departement)和市鎮(Mayotte)等三級。另有馬約特(Mayotte)島和聖皮埃爾及密克隆(Saint-Pierre-et-Miquelon)兩個特別行政區,法屬波里尼西亞(Polynésie française)、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瓦利斯(Wallis)群島和富圖納(Futuna)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等4個海外領地。 現在全國一共有22個大區,每2∼7個省合成一個大區,計有亞爾薩斯(Alsace)、亞奇丹(Aqui-tain)、奧弗涅(Auvergne)、下諾曼第(Basse-Normandie)、布列塔尼(Bretagne)、勃艮第(Bourgogne)、中央(Centre)、香檳-亞耳丁(Ch-ampagne-Ardenne)、科西嘉(Corse)、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上諾曼第(Haute-Normandie)、法蘭西島(Ile-de-France)又稱巴黎大區、朗格多克-魯西永(Langu-edoc-Roussillon)、利穆桑(Limou-sin)、洛林(Lorraine)、中庇利牛斯(Miai Pyrénées)、北-加萊海峽(Nord-Pas-de-Calais)、羅亞爾河地區(Pays-de-la-Loire)、皮喀第(Picardie)、普瓦圖-夏朗德(Poit-ou-Charentes)、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Provence-Alpes-Côte d'Azur)、羅納-阿爾卑斯(Rhône Alpes)等,其中的巴黎大區性質類同特別行政區,包括有巴黎、上塞納(Hauts-de-Seine)、埃松(Essonne)、塞納-馬恩(Sei-ne-Marne)、塞納-聖丹尼(Seine-Saint-Denis)、瓦勒德馬恩(Valde-Marne)、瓦勒德瓦茲(Val-d' Oise)和伊夫林(Yvelines)。 全國有100個省,其中本土有96個省,還有4個海外省。96個本土省為下萊茵(Bas-Rhin)、上萊茵(Haut-Rhin)、多爾多涅(Dor-dogne)、吉倫特(Gironde)、朗德(Landes)、洛德-加倫(Lot-et-Gar-onne)、大西洋岸庇里牛斯(Pyrén-eés-Atlantiques)、阿利爾(Allier)、康塔爾(Cantal)、上羅亞爾(Ha-ntu Loire)、多姆山(Puy-de Dôme)、卡爾瓦多斯(Calvados)、芒什(Manche)、奧恩(Orne)、阿摩爾濱海(Côtes-d' Armor)、菲尼斯泰爾(Finistére)、伊爾-維萊納(Ille-et-Vilaine)、莫爾比昆(Morbihan)、科多爾(Côte-d' Or)、涅夫勒(Nièvre)、索恩-羅亞爾(Saône-et-Loire)、約納(Yonne)、謝爾(Cher)、厄爾-羅亞爾(Eure-et-Loire)、安德爾(Indre)、安德爾-羅亞爾(Indre-et-Loire)、羅亞雷(Loiret)、羅亞爾-謝爾(Loir-et-Cher)、亞耳丁(Ardennes)、奧布(Abue)、上馬恩(Haute-Marne)、馬恩(Marne)、南科西嘉(Corse-de-Sud)、上科西嘉(Haute-Corse)、杜(Doubs)、上索恩(Haute Saô-ne)、侏羅(Jura)、貝爾福地區(Terri-toire de Belfort)、厄爾(Eu-re)、濱海塞納(Seine-Maritime)、埃松(Essonne)、上塞納(Haute-de-Seine)、巴黎(Paris)、塞納-馬恩(Seine-et-Marne)、塞納-聖丹尼(Seine-St. Denis)、瓦勒德馬恩(Val-de-Marne)、瓦勒德瓦茲(Val-d' Oise)、伊夫林(Yvelines)、加爾(Gard)、埃羅(Hérault)、洛澤爾(Lozère)、東庇里牛斯(Hautes-Orientales)、科雷茲(Corrèze)、克勒茲(Creuse)、上維埃納(Haute-Vienne)、默爾特-摩澤爾(Meur-the-et-Moselle)、默茲(Meuse)、摩澤爾(Moselle)、佛日(Vosges)、阿列日(Ariège)、阿韋龍(Aveyron)、熱爾(Gers)、上加倫(Haute-Garon-ne)、上庇里牛斯(Hautes-Pryéné-es)、洛特(Lot)、塔恩(Tarn)、塔恩-加倫(Tarn-et-Garonne)、諾爾(Nord)、加萊海峽(Pas-de-Calais)、大西洋岸羅亞爾(Loire-Atlantiq-ue)、曼恩-羅亞爾(Maine-et-Loire)、馬耶納(Mayenne)、薩爾特(Sarthe)、旺代(Vendée)、埃納(Aisne)、瓦茲(Oise)、索姆(Som-me)、夏朗德(Charente)、海濱夏朗德(Charente Maritime)、德塞夫勒(Deux-Sévres)、維埃納(Vienne)、濱海阿爾卑斯(Alpes-Maritimes)、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Alpes-de-Haute-Provenee)、隆河口(Bouch-es-du-Rhône)、上阿爾卑斯(Haut-es-Alpes)、瓦爾(Var)、沃克呂茲(Vauchuse)、安(Ain)、阿爾代什(Ardéche)、德龍(Drôme)、上薩瓦(Haute-Savoie)、伊澤爾(Isére)、羅亞爾(Loire)、隆(Rhône)、薩瓦(Savoie)和奧德(Aude)等。4個海外省為瓜德洛普(Guadeloupe)、馬提尼克(Martinique)、法屬圭亞那(Guyana Française)和留尼旺(Réu-nion)。全國共有3.6679萬市鎮。 立法權屬於國會,分成參、眾兩院,參議院目前擁有322名參議員(實際上只有321人,海外領地一個名額作廢),2010年參議員將增加至340人。參議員的選舉是由能代表共和國各地域團體,或是在法國本土以外每30萬法國人中選出一人。現在有法國本土參議員296名,海外省9名,海外領地5名,在國外的法國僑民代表12名。參議員由間接選舉產生,其中211名的選舉採多數制,另外110名的選舉採比例制。參議員候選人必須年滿35歲,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可以連選連任。 眾議院稱為國民議會,一共擁有577名議員,其中法國本土佔555名,海外省15名,海外領地5名,外島2名。眾議員候選人必須是年滿25歲、具有選民資格者。眾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以連選連任。眾議院能夠通過的特殊法案有納稅義務案、工廠國有法案和宣戰案等。它的立法權則被限制在有關國防、教育、財政、社會和經濟計劃方面。國會每年集會兩次,每次會期是三個月,總統能夠用命令召開國會特別會議,國民議會可以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總統與總理、國會議長及憲法委員會主席諮商後,可以解散國民議會。國會議員有言論免責權,在國會中所發的言論或所作的投票表決,對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大的現行犯,司法機關在沒有得到國會同意前,不得逮捕國會議員。 參議院和國民議會各設議長一名,任期大致和議會任期相同。國民議會議長的職權除了主持會議外,總統提名內閣總理和解散國民議會時,要諮詢他的意見;國民議會解散後,總統應任命他為看守內閣的內閣總理;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他代理總統;因此法國國民議會議長權力之大,世所罕見。參議院議長的權限就小得多,他只具備諮詢的資格,總統要解散國民議會時需諮詢他,他也享有與國民議會議長同樣的任命三個憲法委員會委員的權限。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一般司法機構分為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爭議法庭、特別高等法院和檢查院。其中的普通法院又分為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等四級,掌理一般的民、刑事審判,而最高法院是最高一級的司法機構,其結論具有權威性,下級法院必須服從。 行政法院為中央一級的最高行政訴訟機構,受理行政訴訟案件,其成員不是法官,而是行政官員,由政府部門任命和調動,得對政府的法律、法令、條例及其他法規草案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權監督和檢查行政管理措施在各政府部門實施的情況。 爭議法庭是解決權限歸屬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的裁決機構。 特別高等法院是有別於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的特殊司法機構,由24名正式法官和12名候補法官組成,由國會兩院議員中各選出一半。主要職責是審理總統的叛國罪。 檢察院不是獨立設置的,而是附屬在法院系統內,檢查官地位和審判官相同,同為法官。而不同的是審判官是「坐著的法官」,檢察官叫「站著的法官」。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主要的有人民運動聯盟(UMP),係戴高樂派,有黨員16.4萬,多分布在法國北部、西部、東南部和巴黎,主要成份為高、中級管理人員、商人、農民和自由職業者。 法國民主聯盟(UDF),係由原來的共和黨、社會民主人士中心,以及激進黨於1928年聯合而成,以共和黨為核心,是右翼政黨,約有1.8萬黨員。 社會黨(PS)成立於1902年,1988年曾為執政黨,1993年成為在野黨,1997年再度上台執政,2002年再度成為在野黨。這個政黨以民主社會主義作為黨綱,有11.8萬黨員,多分布在法國南部、西南部和中部地區。 法國共產黨(PCF)係自社會黨中分裂出來,於1920年12月組建而成,1994年正式放棄民主集中制,1996年拋棄階級鬥爭的口號,20世紀90年代影響力一直在衰退,1997年參加左翼聯合政府,2002年退為在野黨,是法國左派勢力,以共黨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黨的奮鬥目標,有18萬黨員,其中工人佔43%,職員佔33%,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共佔15%。 國家陣線(FN)成立於1972年12月,由極右派組織組成,主要綱領是全力保衛經濟自由主義,反對經濟全球化,反對外來移民,提倡精英統治,算是法國大黨之一,擁有4萬名黨員。 綠黨(Les Verts)由「生態主義者聯合會」和「生態主義綠黨」於1984年1月合併而成,曾參加左翼聯合政府,提倡保護環境,有黨員8500人,大多數是高級知識分子和新中產階級。 國名: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監獄日為國慶日,以紀念法國大革命)。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比例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左邊藍色佔旗面面積的30%,中間白色佔33%,右邊紅色佔37%。 國徽:沒有正式國徽,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標誌。現在改良為藍、白、紅三色與國旗同意義的標誌,中間白色彷彿是聖女貞德的白頭像,下面書寫有自由、平等、博愛及法蘭西共和國的字樣。 國歌:「馬賽曲」。這首歌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危險時刻,表達了法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的堅強信心和大無畏精神。1792年12月,「馬賽曲」被革命政府宣布為「共和國之歌」。到1975年,被國會正式通過為國歌。 國花:鳶尾花。 國鳥:公雞。 國石:珍珠。

位於西歐中心

法國是西歐的中樞大國,地理位置優越,形成中歐、西歐和南歐間的橋樑。經緯度為自東經8度18分至西經4度42分,北緯41度20分至北緯51度5分,略呈等邊六角形。西北濱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峽和英國倫敦相距350公里,北與比利時布魯賽爾相距僅300公里,東北毗連盧森堡,東和德國柏林相距約400公里,距離俄羅斯的莫斯科也只有3000公里,並隔阿爾卑斯山和義大利為鄰,東南臨地中海和瑞士接壤,西南隔庇里牛斯山和西班牙及安道爾接界,西濱比斯開灣和大西洋相通,賭國摩納哥在它的東南部境內。 全國總面積54.7026萬平方公里,約合21.1207平方哩,邊境線總長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長2700公里,陸地線2800公里,內河線長195公里,國界自南到北、或自東到西,距離大約都是950公里。法國領土除了本土外,還有沿海島嶼,其中以地中海的科西嘉島最大,面積有8681平方公里。此外,沿著大西洋海岸線還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眾多島嶼,如韋桑島(l'Île d'Ouessant)、貝勒島(Belle-Île)、努瓦爾穆捷島(lÎle de Noirmoutier)、約島(l'Île d' Yeu)、雷島(l’Île de Ré)和奧萊隆(l'Île d' Oléron)島等大小島嶼共150多個。 地勢特點為東南高、西北低,東部和南部被山脈圍繞;另一特點是低地、平原和低台地多過山脈,平均海拔為342公尺。庇里牛斯(Pyrenees)山、阿爾卑斯(Alps)山、侏羅(Jura)山和亞耳丁(Ardennes)高地等,都聳立在邊境上。法、義兩國交界的阿爾卑斯山上的白朗(Blanc)㶴,海拔高達4810公尺,是歐洲第一高㶴,㶴頂終年積雪,所以又叫做白山,山間有很多往來的通道,南端沒入地中海。法國和西班牙交界的庇里牛斯山,是新期褶曲山,作東西走向,高㶴和橫谷眾多,不易通過,海拔3000多公尺,連㶴插天,滿布冰雪,形成天然險阻。東部和瑞士交界的侏羅山,是阿爾卑斯山的一支,多石灰岩褶曲山脊。佛日(Vosges)山居東北部,它的東側是萊茵河谷,和德國為界;東北和鄰國接壤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平原,乏險可守,因此便成為法國的弱點和歷史上的主要戰場。 西部的阿摩里卡(Armoricain)丘陵高地,比周圍平原高不了多少,簡直平平無奇,只有一塊海拔幾百公尺的中央高地,坐據中南部,四周平原圍繞,北面是巴黎盆地,西南面是亞奇丹盆地,東南面是索恩河和琪河兩川所形成的狹谷。每兩個相鄰的平原中間,只有一排很低的門限。 一般說來,法國全境大約可分為三大地質區,一是以古老山脈為骨架組成的地塊,包括亞耳丁高地、佛日山脈、中央高原和阿摩里卡丘陵;其中的中央高原面積廣達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1/6。二是北部和西部平原,其中北部巴黎盆地是法國最大平原;西部有羅亞爾平原,西南部有亞奇丹盆地。三是南部和東南部年輕山地,包括庇里牛斯山、侏羅山和阿爾卑斯山等。 在戰略形勢上,法國可以分成北部平原和東北地區兩個部分。北部平原包括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亞耳丁高地到英吉利海峽的一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亞耳丁高地下有埃納和甘勃萊茜兩個平原,再下方是佛蘭德斯內陸低地和海濱低地。這些平坦的地面,是橫亙在俄羅斯、荷蘭、德國、波蘭和比利時的歐洲北部大平原的最西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都是從這裡進攻法國的。平原地面的下方,有厚達100多公尺的新生代地層,主要是粘土。亞耳丁高地橫跨法、比兩國,法國佔有它的西南部。這是個地面灰暗多林的高地,和高地下面金黃色作物的田野,呈現片押對比。高地上居民寥落,生活艱苦,種植黑麥、燕麥和馬鈴薯,並以畜牧為主。高地下面是回春古老的準平原,最高處海拔497公尺,岩石以片岩和沙岩為主,有野草叢生的荒地,也有泥濘的沼澤地。 埃納和甘勃萊茜兩地平原的基石是中生代的白堊,上面覆蓋著肥沃的土壤,或是覆蓋著來自高地的砂磧。有土壤的地方是田疇,有砂磧或者有基石露出頭的地方是牧草地。內陸佛蘭德斯低地由平原到海岸,地面慢慢下降,海拔約在20∼100公尺之間。地面除了蝕餘的新生代砂礫層高出地表形成小崗外,其他地面平坦,沒有什麼起伏,到處是耕地和樹木。濱海的佛蘭德斯低地海拔只有1∼3公尺,化滄海為桑田,是當地居民幾百年來不斷排水的成果;這裡溝渠縱橫,鹽土上種植著蔬菜和牧草,溝渠兩側可見楊柳成蔭。低地外面有砂丘,海拔約10∼40公尺,砂丘上種植著深根的護岸植物,砂丘外面便是海。 法國北部的平原和低地,是只次於巴黎盆地的國內最重要農業區。東北地區又分成亞爾薩斯(Alsace)平原、佛日山地、洛林高原和洛林單斜脊等四個分區,合成萊茵河谷地。 亞爾薩斯平原由西向東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地理景色:第一是佛日山下的丘陵,岩質以石灰岩為主,遍植葡萄;第二是黃土梯地,農作物茂盛;第三是萊茵河及其支流伊爾河構成的新沖積平原,長有濕草地和小叢林。 佛日(Vosges)山地是一個斷層山的西半部,陡坡在東、緩坡在西,東西兩側全不對稱,南北兩段也不相配,南段隆起較多,暴露了核心的結晶;這一段地勢較低,沙石的外面依舊保存很多以花崗石為主的結晶岩,經水流長遠侵蝕後,形成圓頂㶴頭;其中吉姿勒㶴海拔1423公尺,何尼克㶴海拔1366公尺,亞爾薩斯㶴海拔1248公尺。 洛林高原由東到西可分成四帶:第一是砂岩帶,砂岩分布很廣,較低地方長有山毛櫸,較高所在是樅林;第二是石灰岩帶,作物遍野,景色單調,石灰岩帶上面有孤崗;第三是泥灰岩帶,地勢較低,平地有農作物,低漥處有沼澤,沼澤裡產魚;最後一帶是黑侏羅紀低地,佔地最窄,但是地位重要。 洛林單斜脊地區由東向西也可以分成兩個地帶,一個是摩塞爾脊,摩塞爾河幾度中穿堅硬的石灰岩,在右岸造成很多蝕餘孤崗。脊背是石灰岩和森林地,兩邊有粘土露頭,地勢低濕多池沼。另外一個是默茲(Meuse)脊,也是白石灰岩所造成的單斜背。默茲河在紐夫斯杜處進入堅岩,造成一條深溝,所以脊線在河的東岸;背脊的石灰岩緩緩西傾,上面有森林,也有乾曠地。 法國因為東南地勢較高,所以大多數河流向西流入大西洋,向南流入海的比較少。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四條:一是塞納(Seine)河,發源自第戎西北部的丘陵地帶,向西北流,會合約納(yonne)河、馬恩(Marne)河和瓦茲(Oise)河等,注入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全長776公里,水流緩慢,水位變化小,兼有航行和灌溉之便,河口外是沉降河谷,海岸平直,河口兩岸遍布沼澤和砂磧。另外一條是隆(Rhône)河,發源在瑞士,源地是冰川,由日內瓦湖南方入境,會合索恩河南流,下游沖積成三角洲;這條法國第三大河,全長約812公里,注入地中海,水急灘多,沒有航行價值,但是兩岸山地連綿,水㶴相映風光明媚。第三條是法國最大和最長的羅亞爾(Loire)河,全長1010公里,發源在塞文(Cév-ennes)山脈,向西北流入比斯開灣(Pay of Biscay),因為河床較高,水位變化很大,常會氾濫。 最後一條大河叫做加倫(Gar-onne)河,發源在庇里牛斯山脈,全長560多公里,經土魯斯轉向西北,納庇里牛斯山地及中央山地之水,注入比斯開灣,水流湍急,它的下游叫做吉倫特(Giro-nde)河。這四條大河和萊茵河及比利時境內的斯爾德河,有運河水系溝通。全國大大小小的江、河和溪流總長約27.7萬公里,水量充沛,地面水資源共有1億立方公尺。 海岸線分成大西洋岸和地中海岸兩部分。大西洋岸有布列塔尼半島伸出,又分成兩個部分:半島沿岸和北部的英吉利海峽沿岸,海岸線曲折,並多良港;半島南部的比斯開灣沿岸,沙丘散布,湖澤橫亙,不利航行。地中海沿岸又叫做蔚藍海岸,西部有里昂灣,略呈弧形,沿岸也多沙丘。 在氣候方面,由於法國地處歐洲大陸邊緣,地勢優越,兼受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影響,在正常情況下境內沒有嚴寒或酷熱的地方,也沒有乾旱或霪雨的區域,所以雨量均勻,溫度適宜;只有東部阿爾卑斯山一隅,冬季比較寒冷;大部分地區年雨量為760∼1000公釐。一般說來,法國氣候可以分成五大類:第一類是西北沿岸,每月雨量平均,冬季雨量比夏季多一點,冬季平均氣溫是4℃,夏季平均溫度是19℃。第二類是比斯開灣沿岸,秋季雨量較多,夏季雨量也很適度,2、7及8月間雨量比較少。第三類是巴黎盆地和羅亞爾盆地,冬季較西岸冷,夏季較西岸熱,氣溫可達33℃。6、7、9和10各月多雨,其他月份雨量較少;年雨量約為580公釐。第四類是東北部洛林和萊茵河流域,含大陸性氣候,夏季多雨,雨量最多的是在6月份,冬季較長,春季較短。第五類是中央高原,5和10月雨量比較少,2和8月雨量最少,氣溫會隨海拔的不同而變化;這裡山區年雨量可達1520公釐,有時會高達2000公釐。 本土的霜凍期集中在冬季。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區霜凍期不足一個月,但地處法國東部洛林地區的霜凍期可達80天以上。在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霜凍期超過3個月,如朗格多克、普羅旺斯、索恩河-羅訥河和瓦朗斯以南的高地,霜凍期在3個月以上。中央高原的霜凍有時也會在春末和秋季出現,對農作物的生長危害極大。 法國本土大部分地區降雪的日子有限,但是在5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區如中央高原、洛林、上索恩省等每年降雪達20天。在1000∼1500公尺以上的山地及中央高原1200公尺以上的地區,積雪可延續4∼5個月,它們即使在夏季也會降雪。

資源豐富國力雄厚

法國是今日世界上第13名富裕的國家,也是歐盟裡工、商、農和服務業並重的國度,國家經濟情況良好,法國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除了外貿和旅遊業的外匯收入外,主要要靠國內的稅收,並且稅率高於美國和日本,其中主要的稅收來自增值稅,其他還有所得稅、公司稅和社會福利稅等。 這個國家土地總面積有2/3低於海平面250公尺,加上氣候溫和,因此農業非常發達,是歐盟中最大的農業國。境內耕地面積有5491.9萬公頃,約佔歐洲耕地總面積的30%,農業人口也佔全國人口的20%,農業產量在歐洲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主要糧食都能自給自足,並有大量農產品出口。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稻米、黑麥、燕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菸葉、大豆、蔬菜、葡萄、蘋果、梅、梨、桃、李、杏和橄欖等,其中小麥產量全歐第二。國內葡萄園面積有130萬公頃,酒類出產全球第一,每年平均有10億加侖酒類輸出。 法國擁有全歐最大的森林,林業非常發達,森林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5%,約有1400多萬公頃,佔歐盟林地總面積的21.1%,因此法國森林資源在歐盟國家中首屈一指,但木材產品尚未妥善開發,其主要育林目的用於環境保護、風光點綴和生態旅遊。法國本土木材年產量約6000萬立方公尺,其圓木的生產佔西歐國家之冠,國有、公有林地超過全國林地的1/4,由國家林業部門負責造林工作。北部森林主要生長橡樹和山毛櫸,中部地區多松樹、樺樹和白楊,南部則多橄欖樹和無花悞樹。森林中有各種動物,棕熊遍布山區,還有野豬、狐和海狸等。在南部地中海岸可見紅鶴和白鷺,鸛則見於亞爾薩斯。 畜牧業非常興盛,境內牧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5%,約有1300萬公頃。畜牧地區分布很廣,以諾曼第和它北部的亞耳丁高地、中央山地,以及阿爾卑斯山北部為主;阿爾卑斯山南麓和地中海沿岸多數牧羊。全國有牛 2047萬頭、羊1150萬隻、馬440萬匹、豬1300萬頭,還有很多家禽。年產肉類643萬噸,奶類3.5億公升,奶酪165萬噸,黃油41萬噸。 法國漁業相當發達,捕魚量居世界第25位,歐洲第6,年魚獲量約50萬噸,無論海水、淡水和養殖魚獲都不能自足,目前每年都要進口約75萬噸魚貨,多數都是名貴的品種。主要的漁產品有鱈魚、鮪魚、鯡魚、大比目魚、沙丁魚、鯖魚、琵琶魚、金槍魚、蝦和牡蠣等,其中牡蠣約佔20.7%,金槍魚佔13.7%,貝類佔6.8%,蝦類佔5.3%。 礦產豐富,主要礦產有金、鈾、鉛、鋅、鎢、鉀、銀、鐵、石油、煤、鋁礬土、瀝青、鹽和碳酸鈣等。金年產量約3噸。煤產不豐,需要自外國輸入以補不足,煤礦分布在法、比邊界和聖德田地方。石油產量也不夠國內消耗,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年產量只有20萬噸左右,只及進口石油量2%,產地在皮歇布隆一帶。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公尺。國內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均需依賴進口。鐵砂產量只次於美、俄兩國,居世界第三位,年產量約5000萬噸,可煉鐵1770多萬噸、鋼鐵產量的半數外銷比利時、盧森堡、英國和德國,鐵的產地分布在洛林和亞爾薩斯一婆鋁礬土年產量約150萬噸,佔全球第四位,產地在馬賽北部。炭酸鉀年產量約130萬噸,40%外銷,產量全球第二;鋁年產量約10萬噸。 法國是西歐工業國家之首,因此工業非常發達。比較重要的工業有電力、機械、造船、煉油、太空、核能、資訊、光纖、機器人、電訊、肥料、化學、水泥、飛機、汽車、鋼鐵、礦業、冶金、動力、建築、肉類加工、食品加工、香料、香水、電器、引擎、軍火、儀器、農業工具、絲、棉紡織、五金和菸酒等。飛機業分民航機和軍用機兩個部門,飛機製造水準反映出法國尖端科技的進步,它所生產的民航機和幻象2000型戰鬥機,都是尖端的科技結晶。重要的飛機工廠集中在巴黎近郊和西南部的土魯斯、塔布、波爾多及巴約納等地。 電子工業正急起直追,企業的合併和吸收,使法國電子工業的技術達到世界水準,工廠集中在巴黎附近。傳統的紡織工業仍非常重要,全國從事紡織和染製工業的人口有200多萬,紡織品是出口大宗,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羊毛、棉花和麻織工業以里爾、魯貝、土爾匡、阿爾芒蒂耶爾、加萊和坎佩雷等為中心。東北部棉織工業發達,集中在摩洛斯和埃爾納爾兩地。由羅阿納、聖德田、瓦朗斯、波亞龍,延伸到里昂的紡織工業,素以絲織為主。近年來因市場需要量急增,里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人造纖維加工區。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幅引進現代預鑄房屋建豭巧的建設部門,以及位於聖古班和彭達姆松(Ponta Mansson)的全歐最大玻璃工廠、木材以及造紙工業等。 在電力方面,國內核能發電多,水力發電也不少。全國水力發電量共約500多萬瓩,所產電力用60∼220瓩的高壓輸電纜供輸各地。阿爾卑斯山北部的水電,一部分是供工業用,一部分則供運輸業和私人消費,另外一部分輸往隆河和里昂;阿爾卑斯山南部水電主要輸往地中海沿岸各城市;中央高地的水電輸往無數小工業城鎮;庇里牛斯山的水電,供當地的電化工業、電金工業、電化鐵路和亞奇丹盆地各城市使用。法國核能發電佔全國總發電量72.6%,共有20座核電廠,採用56座核子反應爐運轉發電,是全世界第二大核能發電國家。 鋼鐵工業以洛林為主,造船工業以聖那西、哈佛爾、馬賽、瑟堡、布雷斯特、南特和土倫等為中心。軍火工業以聖德田見著;酒類工業集中在黎姆斯和波爾多地方。全國有76.6萬多家工廠,670多萬名工人,法國政府規定,工人可以參與公司基本的經營。此外,法國製造的裝飾品是世界上最精巧的,巴黎的香水、時裝、化妝品和寶石鑽戒等奢侈品,更是馳名於世。 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服務量增加最速,服務業從業人員約佔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比較發達,創最多業績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50%。 法國是今日世界上的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6%,並且是世界第四大設備出口國,以及第二大服務業和農產品出口國。平均年輸入總值約為3900億歐元,出口總值約4100億歐元,有200億歐元順差。主要輸入口為能源和工業原料,如石油、天然氣、煤、棉、原料和日用品等。主要的出口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飾、化妝品、軍火、酒類、飛機、運輸設備、鋁、炭酸鉀、紡織品、電腦、電機、藥品和石油產品等。 貨幣單位叫做歐元(EURO,€),是今日世界上最強勢貨幣之一。紙幣面額有5、10、20、50、100、200及500歐元等七種。硬幣以分(cent)為單位,有1、2、5、10、20和50等分,以及1和2歐元等八種。在匯率方面,每1歐元約可兌換1.5美元。現在人民平均所得約為每人每年2.72萬歐元。 全國有2.55萬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還有1410個信貸機構和1.71萬個儲蓄所,每百萬人平均有435個金融機構,年存款和貸款總額達到3.4兆億歐元。所有銀行全部國營,主要的有法蘭西銀行(中央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巴黎國民銀行、興業銀行、農業信貸銀行、社會銀行及全國工商業銀行等。所有銀行由12個理事組成的理事會負責經營,法國的一些大企業集團也是國營。 證券市場非常活躍,有許多證券交易所分布在各大中城市中,雖屬私營機構,但都要接受由經濟、財政與工商部指定成員組成的交易所委員會的領導和監督。巴黎證券交易所,是法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資本額高達6500億歐元左右,佔法國生產總值的50%強,在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紐約、東京和倫敦的證券交易所。 法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當進步,惠及所有勞工及其家屬。健康保險不問收入的多寡,適合每一位薪水階層;配偶、未滿18歲的小孩、20歲以下在學的學生,以及其他受撫養的親屬,也可以一併加入保險。在失業保險方面,根據團體協約制度的規定,失業者可申請領取最後9個月在職時所領薪水的35%;在家屬津貼方面,2個孩子的家庭可領得22%的薪水,3個小孩的家庭則可領到33%。法國從1910年起就有退休金制度,目前已列入社會福利法中。法國並設立國民互助基金,凡身心檢查合格的,都可以利用這筆基金。由於國民福利的膨脹,使國家財政發生嚴重的困難。 在交通方面,航空事業非常發達,國營的法國航空公司專門負責國際航線,在全球92個國家及地區中,設有484個中轉站,2008年客運量約為7000萬。國內航空發展神速,各大城市間都有密集的航班營運。 鐵路在歐盟國家中高居榜首,鐵路全長約達3.6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長約2.6萬公里,高速鐵路線長約4400公里,年客運量約534億人公里,貨運量約440億噸公里。境內共有8條高鐵路線,有時速超過540公里的TGV高速火車服務,目前主要的高鐵有巴黎至里昂、巴黎至土魯斯、巴黎至里爾、巴黎至英國、巴黎至馬賽、巴黎至斯特拉斯堡、亞維儂至蒙彼利埃和馬賽至瓦朗斯等,其中尤以巴黎至南部地中海濱的馬賽車程只要3小時,因此是法國最重要的高鐵路線。法國另外一條東線高鐵,從巴黎到德國的斯圖加特只需3:40,到法蘭克福不到4小時,到瑞士只要3:20,牢森堡只要2小時。 法國是世界上公路交通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歐盟國家中僅次於德國,其公路網之稠密和類型之多,不但四通八達,並且變化無窮。公路總長97.8萬公里,絕大部分都是高級路面。高速公路長達9500公里左右,可以從巴黎出發直達布魯賽爾、日內瓦,以及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邊境。法國的高速公路有兩種,一種叫做自由高速公路,由政府出資修建,人們可以自由免費行駛;另一種為付稅高速公路,是公私合營或私人企業修建,有35年托管權,在公路的兩頭和各出口都有收費站。 在海運方面,年吞吐量高達1000萬噸以上的大海港,就有馬賽、勒阿弗爾、敦克爾克、波爾多、里昂、盧昂、南特和瑟堡等8個,不但可以和世界各大港口通航,其吞吐量佔法國各港口吞吐量的85%以上。 內河航道長為8568公里,其中運河航道佔4613公里。在內河航道中有6600公里河段可以通航,其中1860公里河段可通行排水量3000噸的船隻,3900公里河段可行駛排水量350噸船隻。國內有遠洋輪船約250艘,總排水量約為510萬噸,年貨運約1000萬噸。有內河船隻2400艘,總排水量138.6萬噸,年貨運量約5500萬噸。 郵政事業國營,現在約擁有31.5萬職工,每年分發240.5億郵件,平均每3500人中設有一個郵局,每年每人約寄425個郵件,此外,還經營快遞和金融服務。 電信公司公私營並存,雙方競爭激烈,所以費率日益下降。本土電話線路達3375萬條,電話網絡已全面電子化,是世界上最現代化電話網絡之一。擁有17.6萬職工,年營業額約達295億歐元。電話磁卡年消費量約為1.1億張。移動電話發展迅速,現在約有3150萬個用戶,平均每百人擁有51.1台手機。

觀光業發達

這個國家各地都有獨特的人文景觀,也都有感受不同的風情萬種美;它不祇是浪漫多情,而且值得細細品嚼;讓人飽了眼福,更能一飽口福,因此觀光旅遊事業非常發達,每年約有7500多萬外國旅客入境觀光,為法國帶來250多億歐元的外匯收益,一個國家的觀光事業能像法國這樣振興國家經濟的例子,實屬世所罕見。據統計,外國觀光客中人數最多的是德國人,其次是英國人,再其次是美國人和加拿大人,其他的是日本人、中國人、台灣人,以及其他各國的人。但是在法國花錢最多的是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天開銷約為200歐元。其次為中國人和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天開銷約為140歐元,比美國人闊綽得多。 每年的7∼9月,是法國人休假旅行的季節,這個時候,巴黎街頭到處都是外國遊客,巴黎人反而少了,因為這時他們多已離家到國外去度假。所以在這段時間內,不宜到法國從事商務活動。此外,在國定、宗教和民俗節日時,入境旅客也只宜觀光,不適從事商務活動。 法國是申根(Schengen)公約國之一,台灣旅客只要申請為期90天以下的申根簽證,便可入境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希臘、比利時、盧森堡、芬蘭、冰島、瑞典、丹麥、挪威和荷蘭等15個歐洲國家作短期旅遊活動,可以自行辦理,也可委託唯一股票上櫃的鳳凰國際旅行社公司辦理。所需文件為效期半年以上的護照正本、身分證印影本、來回機票印影本、最近半年二吋半身脫帽照片一張、銀行存款證明(停留30天內免繳)、填具申請表格一份,需要2個工作天,簽證費用約台幣2760元,簽證受理時間為星期1∼5的上午9∼11:45。自行申請單位為法國在台協會簽證組,地址為台北市敦化北路205號10樓1003室,電話(02)2713-4103,網址:ww.fi-taipei.org。 法國的出入境手續非常簡便,機場海關檢查行李多不開箱,也不問話,因為法國人的邏輯是:大家都知道不能攜入違禁品,如果違禁品攜入,一定收藏得非常隱密,豈能輕易搜查出來,既然搜不出來,那就乾脆不亂翻行李。再說每天有那麼多旅客入境,每人都要檢查行李,那麼要檢查到什麼時候?倒不如樂得大方,給入境觀光客留下好印象。其實暗中還是有專業化的便衣警探在監視形跡可疑的人。 法國海關規定入境旅客除個人用品免稅外,還可以攜入400支香菸,或100支雪茄,或500公克菸絲,兩瓶烈酒。貨幣在攜入時不受限制,但金額多時必須登記,在攜出時的金額不得多於攜入的金額;支票、旅行支票和國際信用卡不在此限;信用卡使用非常方便。 近年來,來自台海兩岸的觀光客大受法國人的歡迎,巴黎一些免稅商店還特地僱用能說中國話的店員,用以接待富裕的台海兩岸觀光客,甚至連夜總會也演唱中國歌曲來討好台海兩岸的中國客人,有些觀光大飯店還升起台海兩岸旗幟,以表示對出手大方客人的歡迎。 到法國旅遊必須注意一些小問題,才能保證旅途的順利和愉快。在這個盛行小費制度的國家裡,法律規定旅館、餐廳和咖啡廳等賬單中,本身就已包含有服務費在內,因此不需要再給小費,但一般給幾個小錢也是禮多人不怪的。計程車要付10%小費,理髮師和行李搬運工要付0.5歐元小費,衣帽間、影劇院帶位和盥洗室服務員要付小面額硬幣。 在法國無論公私拜訪,都應事先約好時間;如被主人邀請到家中,應致送鮮花或紀念品給女主人。法國人不太使用名片,除非對方先遞上名片,他們是不會主動先遞的。人們在進入法國餐廳時,應在進門處等侍者或領班帶位,不可自己隨便入座。在宴會中酒通常是由主人先點,上酒時侍者會先倒一點酒在主人的酒杯裡請其品嚐,經主人點頭同意後,方開始向客人奉酒。在法國境內如有女士同行,進門、入座或上車都應讓她優先。最好不要隨身帶太多現鈔,乘坐地鐵時要特別注意皮夾和護照,夜間避免單獨前往一些特殊地區、阿拉伯人及黑人較多的貧民區,光顧酒吧或表演場所時應先講好價錢,以免遭受敲詐或變相洗劫。 當地自來水可以生飲,飯店浴室內熱水不可飲用。使用220伏特電壓,採用圓形插頭及雙圓孔及三圓孔插座。度量衡採用公制。時差比台灣慢7小時,在每年3月下旬至10月下旬為夏令時間,需將鐘錶往前拔快1小時。 全國約有4.7萬家住宿處,共有110多萬間客房和1750萬張床位,其中旅館和飯店約有1.86萬多家,有套房58.4萬間,其中二星級飯店有1.02萬家,三至五星級的有4000家。法國最大的阿科爾(Accor)飯店集團,在國內擁有1010家國際大飯店,在國外開設有1300家大飯店。除了旅館和大飯店外,法國還有學生青年會館和各種不同層次的民宿。 這個國家有許多不同層次的餐廳,高級餐廳多附屬在各大星級觀光大飯店中,還有更多的專業餐廳備有聞名於世的法國名菜,當然,也有更多不同口味的各國餐館和速食店。自2008年起,法國政府禁止人們在餐廳和酒吧吸菸,違者最高可罰450歐元;店東如不阻止顧客吸菸,最高可處以750歐元罰鍰。 法國的通訊相當進步,公共電話92%是卡式電話,電話卡面值有50€和120€兩種,在電訊商店、郵局、火車站、香菸店和書報攤等處都可購得。多數公共電話亭標示有它的電話號碼,因此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內等候打入的電話。法國的所有電話均由10位數字組成,沒有區號,直撥電話號碼即可,巴黎的電話號碼均以01開頭。法國電話國碼為33,由台灣打電話到法國,要先撥002加33加10位數電話號碼。由法國打電話給本社,應撥100加886加2再加29464351。法國的緊急電話17為報警、15為救護車、18為火警、報時台為3699。 郵票可以在郵局或香菸店中買到,要寄掛號信或包裹一定要到郵局辦理,寄至台灣的航空信件需要一週時間寄達。郵局通常有寫著「La Poste」或「PTT」字樣的黃色和咖啡色招牌標示,郵筒通常是黃色方形箱。郵局上班時間總局為一週7天,全天候24小時。一般郵局上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8時至下午7時;週末只有半天,從上午8時至中午12時。 法國在海外發行有法國鐵路券(France Rail Pass),在台灣可向一些代理旅行社購買,這種車票在法國境內乘火車不受任何限制,且價格優惠,非常適用。公共汽車站均設有自動售票機,乘客按照車票上的號碼順序上車,殘疾者和抱小孩的婦女有優先權。 在大多數的城市中,街道上都有投幣廁所,男女通用,但不適於手勁無力的人士使用,因為在投幣後開門時需要一點力氣。許多景點、集市廣場或旅遊局附近,則有免費廁所,但衛生程度各不相同。咖啡館的廁所僅供顧客使用。 扒竊行為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常見,在地鐵上或景點排隊等候時,特別要看好自己的包包。夜晚不可在街道陰暗處獨行。 法國的藥店標誌是綠十字架,藥店店員有藥劑師的素養,能在醫療方面提供一些建議,並能進行急救及打點滴等簡單的醫療協助。 上班時間政府機關為星期一∼五的上午9∼12時,下午14∼18時,中午休息時間為12∼14時,但有人值班。 銀行為星期一∼五,每天自9∼16時營業;也有的是每天上午9∼12時,下午13:30∼16:30。除巴黎銀行外,其他銀行通常12∼14時是午休時間。但是有的設在機場的銀行會延長營業時間,連星期六上午也上班,星期一反而不營業。在法定假日前一天的中午和假日當天都不上班。 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在早上9時至晚上19時,星期日、星期一及國定假日休息,但是許多商店星期一照常營業。大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晚上營業至21或22時。餐飲業一般從上午7或8時開業,至下午19時半或20時打烊。一般餐廳員工會在13時午餐,15時半或16時再開門。旅遊紀念品店的營業時間可能會長一些,週日和假日照常營業,尤其是在夏天。 在全國性假日方面,有1月1日的新年元旦,全國放假慶祝,親友相聚,互贈禮物,還向過去一年中為自己和家庭服務的佣人贈送紅包。 復活節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時間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於這一天復活,法國人多在這一天起放假兩週,並利用這個長假和春天的明媚時光出外旅遊、或探望親友、或參觀、購物等。 國際勞動節為5月1日,為全世界勞工的節日,全國勞工放假一天。 勝利日定在每年的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紀念日,也是歐洲勝利日。 耶穌升天節在每年5月1日至6月4日之間,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復活後第40天為耶穌升天節,這個節目一般都在星期四,全國放假一天。 聖靈降臨節在5∼6月間,傳說耶穌復活和升天後的第50天,派遣「聖靈」降臨人間,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因此這一天被教會規定為「聖靈降臨節」,全國放假兩天。 國慶日為7月14日。1789年的這天,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監獄,爆發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這天全國放假,家家戶戶懸掛國旗,公共場所張燈結綵,香榭麗舍大道舉行盛大的閱兵和遊行,空中最新戰機分列式掀起慶祝高潮,法國總統要發表演說和頒發獎章,入夜施放五彩繽紛的焰火,凱旋門上空紅、白、藍三色探照燈光柱搖曳,非常壯觀。 聖母升天節為8月15日,傳說這天聖母瑪利亞升天,故又稱 「聖母安息日」,全國放假一天。 萬聖節為11月1日,又稱「諸聖瞻禮」,是基督教節日之一,全國放假一天。法國人這天要到墓地去憑弔已故的親人,獻上白菊花,好像中國的清明節。 萬靈節為11月2日,是人們必過的節日,這天所有活動必須停止,根據傳統的習俗,人們不能烘烤麵包,更不能在夜間外出或遊玩。 停戰節又稱榮軍紀念日,定為每年的11月11日,是為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以及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烈士。總統或總理要親自向有功的官兵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生還的英雄頒獎,許多機構和企業放假一天。 聖誕節為12月25日。傳說上帝之子耶穌於12月25日夜裡誕生,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從每年的12月24日起,加上週末和隨之而來的元旦,全國放假10天左右。在聖誕節晚上,人們全家團聚共進晚餐,家長分發聖誕節禮物,孩子們圍著掛滿彩燈的聖誕樹玩耍嬉戲。午夜過後,人們到廣場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直到天明。街頭巷尾,聖誕老人向小朋友分發糖果、玩具。聖誕夜11時,教徒們擁向教堂做彌撒。但是聖誕的宗教活動現在已越來越少,它已走向社會化、民間化和大眾化。 這個節日也是為了向聖誕老天、聖子耶穌和聖母瑪利亞等人恭賀新年。聖誕老人是洛林地區偉大的守護者,在這地區可以見到這位聖人和他的助手培爾菲塔爾的英姿。在這12天中,聖誕老人是最重要的人物,大部分法國人會全家歡度聖誕節前夕和聖誕節,並狂熱地慶祝。但在內陸鄉間,則仍保有自原始民族儀式中衍生出的古老風俗,夜晚在小山丘頂上,點燃大型火焰,數十個年輕人在火焰周圍跳舞、唱歌。 法語是世界上重要語言之一,但在世界各國中並不普及,我國赴法遊客只要略懂英語,再參照下列中、英、法語對照表,必可獲得許多方便:


中文 英語 法語 是 yes oui 不 no non 請 please s'il vous plaît 謝謝你 thank you merci 很好 (very)good (très)bon 不好 bad mauvais 走開 go away va t'en 你好! hello bonjour 再見 goodbye au revoir 多少(錢)? how much? combien? 太貴 it's too much c'est trop cher 我喜歡 I would like je voudrais 0 zero zéro 1 one un 2 two deux 3 three trois 4 four quatre 5 five cinq 10 ten dix 20 twenty vingt 50 fifty cinquante 100 hundred cent 500 five hundred cinq cents 1000 thousand mille 向左 to the left à gauche 向右 to the right à droite 直走 straight on tout droit 今天 today aujourd'hui 明天 tomorrow demain 昨天 yesterday hier 足夠 enough ça suffit 麵包 bread pain 肉 meat viande 魚 fish poisson 水果 fruit fruit 蔬菜 vegetables légumes 水 water de l'eau 牛奶 milk du lait 茶 tea thé 咖啡 coffee café 啤酒 beer bière 酒 wine vin 紅、白 red, white rouge, blanc 玫瑰 rose rosé 鹽 salt sel 胡椒 pepper poivre 糖 sugar sucre 帳單 the bill l'addition


花都巴黎

馬賽進行曲的發源地

坎城影展盛況熱烈

蔚藍海岸中心尼斯

羅馬古城第戎

里昂是交通要衝

里昂(Lyon)擁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早期是漁人和船民村落,首次出現在歷史中是公元前43年;凱撒侵略高盧時,就是以這裡作為前進的基地,當時里昂稱為Lugdunum,在呼魯庇魯山丘的古羅馬劇場就是當時所遺留下來的殘蹟。以後歷史羅馬皇帝對里昂的發展都有貢獻,使它成為交通的要衝而繁榮起來。公元2世紀後,基督教在這裡奠定了基礎。9世紀時封為普羅旺斯伯爵的屬國,1312年併入法蘭西王國,1464年出現了商業,1536年成為蠶絲業中心。16世紀初,法國第一個貿易中心在這裡誕生,成立商業交易的機構。17世紀成為法國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法國革命期間經濟衰落,後來逐漸復興,商業、製造業和紡織業都得到發展。 19世紀末經濟開始全面繁榮,絲織業擴大,並出現化學和冶金工業。到了20世紀70年代,里昂經濟已實現多元化。現在工業以化工為主,也有電力、紡織、冶金、煉油、汽車製造、鋼鐵、機械、皮革、建築、食品和印刷等;絲織廠之多,居法國第一,因此有「絲鄉絹城」之稱,絲織產品的質和量都是世界第一;紡織品產量也佔全國80%。在巴黎市內經營流行服飾的專賣店,大多在此地擁有生產工廠。每年4月這裡都會舉辦國際絲織品展,來自世界各地的廠商買主雲集,非常熱鬧。里昂還是一個以美食聞名的城市,在市中心的貝拉克廣場,到處充滿玫瑰花的芳香,除花店外,以美食而稱譽的餐廳很多,隨便走入那一家餐廳,都不會使觀光客失望。 里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51分、北緯45度45分。位於法國中東部的隆河省內,是北法和南法間的分界線,坐落在隆河的中央,也就是在隆河和它的支流索恩(Saône)河會合處,地當法國南北的交通要衝,地位非常重要,是法國第三大都市。 這裡的交通很發達,在航空方面,從巴黎奧利機場到里昂的聖愛克蘇貝里(St. Erupéry)國際機場約需1小時航程,班次頻繁;從巴黎戴高樂機場也有班機前來,航程也是1小時;從馬賽、尼斯、波爾多、土倫、南特、斯特拉斯堡和里爾等地也都有班機飛抵,歐洲各主要都市也有直飛航線,非常便利。聖愛克蘇貝里國際機場是可與戴高樂機場媲美的現代化巨型機場,位於市區東方28公里處,有機場巴士往來於佩拉舒(Perrache)火車站和機場間。 在陸上交通方面,里昂是巴黎以外的全國鐵路中心,從巴黎的里昂車站有TGV高速火車至里昂的貝拉舒中央車站,車程只要2小時,每天有30個班次;此外,馬賽、尼斯和第戎等也有火車到此。 市內交通方面有地鐵、巴士、無軌電車和計程車等。地鐵有4條路線:MA線從貝拉舒車站經貝拉克廣場、市政廳、查皮尼斯(Charpennes)至波尼瓦(Bonnevay);MB線從查皮尼斯至帕第(Part Dieu);MC線從市政廳至科勞洛塞(Croix-Rousse);還有一條MD線。地鐵的車身為橘色,不分等級,與巴黎的地鐵相比,較為亮麗。巴士行走於市區中,車票和地鐵相同,一張票限在一小時內乘用,也可繼續乘坐地鐵。巴士車體有紅、白兩色,非常摩登;無軌電車的顏色也相同。貝拉舒火車站前巨大的圓頂建築就是巴士總站,計程車和地鐵都以這裡為起點。 里昂的飯店和餐廳多興建在索恩河兩岸。其中著名的索菲蒂爾(Sofitel)為四星級飯店,坐落在里昂中心區,是一家面臨隆河的高級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共有196間典雅的客房,附設購物中心、餐廳、會議室和游泳池。里昂法蘭提爾也是四星級的觀光大飯店,坐落在商業中心最高建築物里昂信貸大廈(Tour Credit Lyo-nnais)的9樓,共有245間高級客房。子午線(Meridien)飯店坐落在國際機場裡,是一家擁有120間精緻客房的三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附設餐廳、會議室、購物街和游泳池等服務設備。城內比較著名的飯店還有協和(Concorde)、皇家(Royal)、羅斯福(Roosev-elt)、布里斯托(Bristol)和亞特蘭大(Atlantide)等。 里昂也是老饕們的天堂,市內有許多品質優良的餐廳,色、香、味俱佳的菜館到處可見,不但在有名的餐廳中能夠品嚐到佳餚,就是在一些普通的餐廳裡一樣有可口的菜色。市內名餐廳有帕爾波卡斯(Paul Bocuse)、南道朗(Nandron)、圖爾玫瑰(Tour Ro-se)、威塔德(Vettard)、亨利(Hen-ry)和波麗洛(Bourillot)等。當地有一種地方特色菜小香腸,將它切開後,裡面包的是內臟,味道很特別,富原味,帶點腥味。 這個城市有著濃厚的文化傳統,早在1896年,當地法律、醫學、理工和文科學校併成一所大學。1968年又新建了幾所大學,使里昂成為巴黎以外最重要的教育中心,其中以里昂大學和里昂中法大學最有名氣。 旅客從國際色彩濃厚、生活繁忙的巴黎初抵此地,會發現這裡有一種完全不同的都市風貌。里昂居民較為沉默寡言,有一種不易接受外國人且較為保守的氣質。里昂市除了本地人外,還有不少北非、義大利和西班牙血統的人。全市約有50萬人口,如果將近郊包含在內,則有120萬。 當地有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其中的貝拉庫廣場(Place Bell-ecour)位於貝拉舒車站北方約1公里處,建於1617年,是今日世界上大廣場之一,中央立有里昂著名雕刻家黎莫特(Lemot)的作品路易十四騎馬雕像,非常威武。廣場周圍的古建築物,大部分在法國大革命時遭到破壞,目前大多數是19世紀初重新建造的。附近花店、咖啡屋、餐館林立,是市民最佳休息場所。此外,這裡有中央郵局、旅遊服務中心和旅行社,對觀光客來說非常便利。 帕第火車站旁有一座鉛筆型的大樓,就叫做鉛筆(Le Crayon), 大樓裡有里昂銀行和購物商場等,是新市區最好的路標。新市區北端隆河畔有一片佔地259匳非常遼闊的公園,遊客可以在公園內美麗的人工湖上泛舟,參觀規模不小的動物園、植物園或玫瑰園。 舊市區(Le Vieux Lyon)位於索恩河的右岸,從聖保羅廣場至聖尚(St. Jean)廣場一帶,有許多15∼17世紀古色蒼然的邸宅林立著。沿著狹窄的巷子街道踏著石板道路信步走去,幾世紀前的建築物和這一帶的空氣混和起來,令人感受到濃厚的古老氣氛。再繼續往前,漫步在塞威麗(Suiv-erie)、拉尼(Lainerie)、伽達尼波夫(Gadagne Baeuf)等街道上,令人有一種置身於中世紀的錯覺。許多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代的房子彼此相連,使人感受到里昂久遠的歷史傳統。 獅子是里昂市的標誌,它代表榮耀和尊嚴,聖尚天主教教堂(Primatiale St. Jean)是建於1192年的老建築、它的外牆上就有獅子的標誌。教堂正面的基部還有精美的浮雕,1562年新教徒之亂時,倖免於破壞,所以今日仍能看到此哥德式雕刻之美。教堂內部為初期哥德式,有14世紀前後的彩色玻璃值得一看。 法維爾聖母堂(Basilique de Notre-Dame-de-Fourviere)高281公尺,矗立在索恩河右岸的山丘上,是一座19世紀教堂,須利用聖尚廣場南側的登山電纜車始能抵達,從山丘上可了解里昂市景,天氣晴朗時,能夠看到東方的白朗㶴,山勢雄偉壯麗。教堂建於18世紀,外觀融合拜占庭風格和中世紀風格而成,內部採用馬賽克、繪畫等裝飾。 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Mus-ée de La Civillisation Gallo-Romain)在法維爾聖母堂附近,它的入口在五樓,展出物每經一朝代就下一層樓。五樓是從美索不達米亞時代至亞述時代的出土物,四樓以下是在里昂出土的古羅馬時代文物。參觀的路線中,有兩個玻璃窗子,坐在窗邊可欣賞緊鄰的羅馬劇場,每年在這裡都舉辦音樂和戲劇節。 羅馬劇場(Théâtre Romain)是與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相鄰的古羅馬時代遺蹟。它的右方有方形的格蘭德劇場(Grand Thé-âtre),左方是奧第姆(Ode~an)音樂廳。羅馬時代的里昂是以劇場為中心,周圍有城牆圍繞,是一座山丘上的都市。現在盛況不再,只能在這座羅馬劇場遺蹟上緬懷過去的光榮。 裝飾博物館(Musée Lyonnais des Arts Décoratifs)原來是18世紀的貴族宅邸,從貝拉庫廣場往夏得利街向南就可看到。館內陳列有17、18世紀的古代家具、壁掛、陶器和錢幣等。 紡織品歷史博物館(Musée Historique des Tissus)緊鄰裝飾博物館南面,原是18世紀貴族宅邸,目前是里昂工商會議所在地,世界各地的紡織物樣品都集中在這裡展示,介述世界紡織品的歷史。一樓展示東方各地的紡織品,種類繁多;也有3∼8世紀時期的壁掛陳列,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波斯地毯。二樓以歐洲各國的紡織品展示為主,有17世紀到現在的里昂紡織品,非常精彩,特別是18世紀里昂的裝飾家菲力普多拉撒設計的豪華傑作。 市政大廳(Hotel de Ville)建於17世紀中葉,在1674年曾遭火災損壞,1702年和1853年兩度重新修復,建築物中央部分聳立著亨利四世騎馬英姿。圍著中庭的是三層的拱門建築及高約50公尺的鐘樓,形式非常優美。市政廳前的沃土(Terreaux)廣場,是里昂市民最喜愛的休息場所;廣場中央有噴水池,池中有座四頭馬的紀念像,栩栩如生,是攝影的最佳題材。 里昂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 Arts)位於沃土廣場南側的聖皮耶宮(Palais St. Pierre),建於1659∼1685年,原是本篤會(Benedicti-ne)的修道院,現在是市立博物館。館內另有一座碑銘文館(Musée-Épigraphique),里昂過去的碑文銘文都收集在這裡。一樓南側有雕刻展示,第1室展示古希臘和羅馬時代的雕刻;第4、5室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6∼14室則展示17世紀法國雕刻,其中收藏有羅丹(Rodin)、鮑德爾(Baurd-elle)和馬約爾(Maillol)的作品。二樓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收藏品,包括陶器、家具和繪畫等。三樓是近代法國大畫家德拉克洛瓦(Delacroix)、莫內、狄加(De-gas)、雷諾瓦(Renoir)和高更(Gau-guin)等的作品,以及荷蘭、義大利的藝術作品。 印刷博物館是一幢15世紀建築物,館內展示從印刷機發明以前至今的印刷品,能使人了解印刷的歷史和過去的印刷機。

香檳教堂市黎姆斯

黎姆斯(Reims)有相當悠久歷史,在公元前這個城市就很繁榮,是當時羅馬帝國轄下叫做高盧的法國首都,全盛時期達500年,曾留下許多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建築,後來大都毀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自從公元3世紀聖西史杜斯擔任主教在此定居以來,這裡便成為法國傳播天主教的中心。公元5世紀,法蘭克國王克洛維在黎姆斯接受雷米主教的洗禮;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來大多數法國國王都在這裡接受洗禮。自11世紀以來,有24位法國國王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裡成為戰場。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投降書,也是在黎姆斯簽署的。1962再黎姆斯建立了第一所大學。 這座繁華的工業城,經緯度為東經4度2分、北緯49度15分,是法國東北部香檳-亞耳丁大區馬恩省的城市,位於巴黎的東北方,濱臨韋勒河和馬恩-埃納運河,市區西南方聳立有黎姆斯山作為屏障。 黎姆斯擁有22萬多居民,對外交通非常便利,從這裡往北可以抵達比利時,向南能夠到達里昂,西通巴黎,東往德國,是巴黎東北部的戰略要地,也是法國的一個交通要衝,同時是鐵、公路和運河的交叉點,黎姆斯河港也是法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由巴黎乘火車前來約一個半鐘頭車程,班次頻繁。 當地的觀光局非常會拉生意,凡是前來黎姆斯市的外國觀光客,都可以免費欣賞包括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在內的100多場音樂會。觀光局並聘有精通華語的導遊,為台海兩岸的中國觀光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務。一般觀光客在開始遊覽之前,最好先到觀光局去買一張香檳區黎姆斯市通行證(Pass Citadine Reims en Champag-ne),效期一天的一張12歐元,效期兩天的23歐元,憑證可以免費參觀6家博物館和1家香檳酒廠,另外還免費贈送一盒本地製作的餅乾。 這裡地處葡萄和香檳酒產區,與埃佩爾奈(Épernay)同為香檳酒產區的工業中心。現在以生產香檳和白酒馳名,有1/10市民直接或間接從事與酒有關的工作,走在市區古老的磚石路上,到處可以看到酒坊酒窖,難怪拿破崙雖然軍務繁忙,但在經過這裡時,也不能不聞酒香而下馬了。除了釀酒工業外,還有飛機製造、汽車設備製造和食品加工等,服裝和毛紡織工業也很興盛。市內也有不少古蹟,其中建於公元3世紀壯觀的凱旋門,是羅馬時代僅存的遺蹟之一。 黎姆斯也有「教堂都市」之稱,市內教堂眾多,建於1211年的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雖然規模不及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雄偉,但卻以幽雅取勝,過去歷代的法國皇帝,大多數都是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因此聲名遠播。現在所見的大教堂建築是建於13∼15世紀,最大的特徵是哥德式建築特有的尖頂,三個入口處上方都有玫瑰窗,窗上方的左右兩邊並立著兩座高81公尺的巨塔。走入教堂,可見祭壇後的禮拜堂彩色玻璃,這是根據出生在俄國的猶太畫家夏卡爾(Chagall)的底稿所繪製而成的。 大教堂後方是市井小民流連的小攤位區,平民風采和帝國建築混合構成「特異品味」的特殊情調。佇立在小古董攤前把玩許多古老的藝品、盤、碟等,令人神馳。這裡的攤販要價公道,一個百年前嵌有中箭受傷銅鹿的大理石古鐘,只賣50歐元。 「戰爭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統帥艾森豪將軍指揮作戰的總司令部,非常有參觀價值,廳內不僅有當時重要文件和史料,同時納粹德軍也是在這裡簽署投降文件的。 這裡是法國著名的香檳城,當地最大的香檳製造廠海錫克公司生產世界上最好的香檳酒,其中最名貴的是1959年的產品。整個香檳製造廠設在地下,共有四層,深入地下達25公尺,面積極大。香檳酒的製造要經過兩次發酵,第一次是裝在木製大桶裡;6個月後改裝在玻璃瓶內,開始第二次發酵。因為酒裡含有葡萄的糖素,發酵時糖素產生了炭酸的化學作用,所以香檳酒在開瓶時會有氣泡。裝在瓶裡的香檳開始時是平放的,以後逐漸把瓶口朝下,並不時派工人將瓶身搖動,使酒裡的沉澱集於瓶塞,這樣放了約3年,把原來的瓶塞丟掉,另行裝入新瓶塞,就可以出廠應市了。 法國是個產酒的大國,每年大約可以生產18億多加侖的各種酒類,每年酒類的營業額都超過30億歐元,全國有450多萬人靠酒為生;香檳、葡萄酒和白蘭地,是法國最出名的三種美酒。真正的香檳只有幾種葡萄酒才可以釀製,也只有幾個地方才可以生產,並且要釀製四、五年後才能上市。法國一共有190多家香檳酒廠,其中又以拉斐特(Ia Fite)、摩騰(Mouton)、拉圖爾(La Tour)、馬果(Margaux)、杭不瑞恩(Ha-ut Brion)等五大酒莊最為著名;每年的產品,被全世界的酒商爭相訂購。 這個國家的香檳酒,是在路易十四統治法國的時候發明的,那時在黎姆斯高山上,住著一位對葡萄酒最有研究、名叫斐禮的黑衣教士,有一次他把酒灌錯了瓶子藏到地窖去,幾個月後的一個晴天下午,當他到地窖去取酒時,把那瓶誤灌了酒的瓶子取出來,拔掉瓶塞後,竟然「拍!」地一聲,把他嚇了一跳。但是馬上就有一股令人興奮的醉人氣息撲向他的鼻尖,那股味道簡直令人感到迷惑。他把酒倒一些在杯子裡,竟然發現有無數亮晶晶的星星在向他眨眼。他奇怪地喝了一口後,就歡呼了起來:「天使下凡了,他們在酒中留下了星星!」於是這星星似的香檳酒,便在香檳省流傳起來,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整個世界。

圖爾是繁榮城市

圖爾(Tours)是法國中央羅亞爾河谷區安德爾-羅亞爾省的省會。根據史書記載,它原來的位置在羅亞爾河右岸,是高盧人部落的首邑,在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時期遷往對岸,發展成都市的雛形,當時它有個羅馬風味的名字,叫做凱撒之丘(Caesar Odun-um),至今市區東北郊還保留有羅馬帝國珍貴的遺蹟。 公元3世紀中葉,由早期基督教傳教士加蒂昂(Gatien)在部落中傳教,並創立主教管區,直到4世紀後期高盧人主教聖馬丁(Sa-int Martin)在這裡統治,基督教會勢力才開始增大,使它成為法國宗教重鎮,奠下了現代化良好基礎。到了6世紀末,主教轄區由圖爾的編年史著作人聖格列高利(St. Gregory)掌管,他在聖馬丁長方形的教堂旁修建隱修院。公元732年圖爾和普瓦蒂埃之間爆發了圖爾戰役,法蘭克王國的官員馬特在戰鬥中,打敗了來自西班牙摩爾人的侵略;據考證,這個戰役發生在沙泰勒羅西南10公里處的穆塞斯拉巴泰勒。中世紀城市繼續繁榮,成為法國沒落王朝南下偏安隱退的據點之一,如查理七世、路易十一世和方斯華一世等,都在這裡和重要幕僚大臣商議大事,使圖爾的地位更加重要。1462年,路易十一世准許圖爾選舉公民議會和建立絲織工業;1685年因胡格諾派教徒的向外移民,導致工業的滑落。 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個城市是反擊保皇黨的重要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6月13∼15日,法國政府的指揮部就設在這裡。英國政治家邱吉爾就是在這裡和法國總理雷諾見面,勸說法國不要和德國談判停戰,但是沒有成功。 這個擁有1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0度41分、北緯47度23分,位臨羅亞爾河,是法國南北交通要衝和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由巴黎搭乘法國高速火車來此,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便捷的交通網和絕佳的地理位置,使它能隨著時代的腳步起舞,成為現代感十足的都市。 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巴黎地區工業的分散經營,使它的經濟也得到繁榮,現在擁有機械、化工和製藥等工業。相當活躍的商業活動,帶動了城市的富裕繁榮。這裡最好的購物街有市場街(rue des Halles)、民族街(rue Na-tionale)和科爾貝街(rue Colbert)等,街旁古玩店一家挨著一家,也有許多餐廳和一些優雅的畫廊。當地還有許多熱鬧的集市,著名的集市在貝朗格(Boulevard Béran-ger)大道,星期三和星期六開市,是市內最大的花市。 由於佔有歷史、宗教和經濟的優勢下,圖爾的藝術和文化也告開花結果,成為法國第一次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1952年建立了一所大學,屬奧爾良和普瓦蒂埃教育區。到法國訪問的觀光客,可以發現到正統漂亮的法語不是在巴黎,而是在圖爾,當地人一脈傳承皇室的優雅,他們所說好聽的法語令人如沐春風,羅曼蒂克情懷四溢,也正因為如此,這裡的外國留學生特別多。 位居羅亞爾河古堡區中心的圖爾,感染了古堡區的靈秀之氣,加上撫媚的羅亞爾河和秀逸的雪兒河,為市觀增添了迷人的風韻。如今在羅亞爾河南岸建起了新的住宅區,與其他的城市建築和別的地方有顯著的不同,其中1904年完工的市政廳是當時很有代表性的建築,豪華、輕巧而厚實。這裡還有許多用石子鋪的古老街道,兩旁是古董級的古老房舍。城內值得參觀的地方,還有建於17∼18世紀的大主教邸宅,現在設有一所藝術博物館。細緻華麗的聖加蒂昂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 Gatien),是市民精神堡壘;宏偉的圖爾皇家古堡(Château Royal de Tours),是外來觀光客參觀的焦點;圖爾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不僅珍藏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也展出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市內最富詩情畫意的地方,莫過於普利墨荷廣場(Place Plumereau),這一帶15世紀的木屋,古樸典雅,使得這個廣場上的露天咖啡座經常高朋滿座,充滿熱鬧愉悅的氣氛。

石頭城聖馬洛

聖馬洛(Saint Malo)有悠久的歷史和冒險家及海盜的故事。在6世紀時,有一名威爾斯修士逃到這裡建立駐地,以後島上幾乎沒有人居住,從8世紀開始才又有人在島上定居。到了12世紀,聖馬洛已經成為海盜們的大本營,修築了堅固的石頭城牆作為防禦工事,使原來盛產鮑魚的小漁港,成為海盜窩。14世紀末,為了抵禦外侮,由當時的教廷主教興建了堅固險要的聖馬洛古堡,就是今日聖馬洛市的前身。到了17∼18世紀,聖馬洛又進行城牆延長和加固工程,使城市軍事化地位更加顯著。 這個城市的歷史,像是整個布列塔尼地區發展史的獨立精華濃縮。事實上,這座孤芳於大陸外的古城,還真一度預備脫離法國而自創國號呢!後來古堡陸續向外發展,又有一排排地勢高低起伏街道、整齊劃一的民宅樓房,並出現了圍繞著整個小半島的城牆。隨著16世紀中期,探險家卡迪亞由此出發,發現了加拿大的紐芬蘭島,使聖馬洛的海上貿易開始興盛,其黃金時期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聖馬洛的經緯度為西經2度1分、北緯48度39分,在英吉利海峽沿岸諸港口中,是最優美最迷人的一個。現在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大區、伊爾-維萊納省的港市,位於布列塔尼半島北部沿海和諾曼第交接地帶,也就是坐落在朗斯(Rance)河灣右岸濱臨英吉利海峽處,它控制著大西洋的海上交通,是布列塔尼的大門。 這個有石城牆圍繞的聖馬洛古城,有5萬名人口,坐落在一個花崗岩島上,有一條古老的堤道和一座橋相通。這個名副其實的石頭城不大,但卻被又高又大又堅又硬的石牆圍繞著,大有一付銅牆鐵壁的架構。城裡都是石頭建築,路是石砌的,房屋也是石頭蓋的,這些風蝕斑斑的石建築,透露的是時間的祕密,以及古老歷史的溫馨;它那古拙別致的風貌,更能給人以一種浪漫的情懷。傳說英王約翰的次女被海盜所擄勒索萬金,英王既不能派艦隊圍剿,又無法救人,只好付款。沒想到公主卻愛上海盜,退回了贖款,從此成為海盜之妻。遊客假如細心尋找,在聖馬洛狹仃折的小街巷中,還真的可以發現那座傳說之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堅固的城牆捱過了納粹德軍的轟炸,牆內的舊城則被無情的砲火轟成碎片。1944年8月1日到14日納粹德軍撤退時,幾乎完全摧毀了舊城,戰後法國人重建了老城原貌。1967年,與北部的聖塞爾旺、東部的帕拉梅海岸郊區合併,成為主要與英國和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國家進行貿易的港口,有一條長4公里的碼頭和拖網漁船隊,另外還有許多郵輪、遊艇在這裡停靠,夏季還有通往海峽群島的定期輪渡。 現在聖馬洛已成為重要的海濱度假勝地,當地的主要行業是工業,有印刷和機械製造業,但是漁業也佔有重要地位。遊客到聖馬洛可以欣賞古老的建築、海岸和海灣的優美景色。走在城內的石板路上,看著一幢幢象徵著布列塔尼性格的花崗岩板所搭建的老式房舍,在彎彎曲曲、上坡下坡的道路間,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當地人民堅忍和團結的性情,也可以看到戰後這個城市是怎樣重新恢復以往光榮的港市地位。在海水漲潮時,遊人還可以登上12∼13世紀修建的古石牆,感受海浪沖擊的力量,給人一種海、天、人合一的衝動。 在城堡的東北角上有一座建於14∼17世紀間的堡壘,裡面有四個圓形大塔樓,其中的一個已經開闢為博物館,主要用於收藏當地出生的著名航海者的遺物,包括了16世紀法國航海家卡蒂斯的許多珍貴物品。 遊客走出聖馬洛火車站,沿著長長的路易士•馬丁大道(Ave-nue Louis Martin)向面前走約15分鐘,就可穿越氣氛幽閒的遊艇碼頭,可以遙望紅藍底、白十字的聖馬洛城旗在古堡上飛揚。一走進城內的夏鐸布倫(Chateaubriand)廣場上,就有許多親切的露天咖啡座。由聖文森(St. Vincent)城門拾級而上,就登上環繞全市的石頭城牆,徒步一周需2小時。沿著賈克•卡地耶街(rue Jacque Ca-rtier)整排彩棚下,是櫛次鱗比的各式美食餐廳及咖啡座。在不遠處海灣的另一頭,有緩緩行駛中的大型遊輪,只要5小時,就可橫度英倫海峽。 海邊的莫勒(Mole)和邦塞寇爾斯(Bonsecours)兩個海灘令人驚豔。在邦塞寇爾斯海灘上,有個巨型的海水戲水池,與周遭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因為他在漲潮時灌入海水,退潮時才顯現,提供人們一個天然的海濱安全戲水處。遠處有座大貝(Grand Be)小島,在漲潮時是汪洋中的孤島,退潮時可見遼闊的淺灘上人來人往。 聖馬洛的餐飲非常豐富,原汁原味的鮮美海產令人垂涎,附近一帶所產的鮮蠔聞名全歐。魚貨更是豐富,以鰈魚、鱈魚、比目魚和海鰻為主,尤其是鱈魚產量冠於全國。當地的魚湯非常有名,尤其是包括蚌、蠔和蟹類在內的海鮮盤,更是一絕。 東行55公里處有觀光名勝聖米歇爾山(Mont St. Michel),有「布列塔尼運輸」公司的巴士營運,車程大約80分鐘。車子來到山麓,遊客需徒步登山,入山口有個小廣場,賣明信片和旅遊紀念品的攤販充斥。接著是通往山上的唯一窄街,兩旁全是令人眼花撩亂的店舖食肆。遊客一路蜿蜒上山,將凡囂留在修道院外,追隨千百年來修道士的腳步,在幽暗石室和陰涼階梯通道之間,感受一下與世隔絕、與神相通的苦修生活。 聖馬洛有兩位歷史名人值得介紹,一位是傑克卡迪亞(Jacgues Cartier),他早在公元1534年就從這個港口出發,橫渡汪洋,遠征到北美的聖羅倫斯河,建立了加拿大魁北克城基地。他死後,落葉歸根,遺體被運回法國安葬在聖馬洛的聖文生大教堂(Saint Vin-cent)裡,供人憑弔。 另一位傳奇人物是羅勃索爾克夫(Robert Surcouf),他是一位海上健將,非常驍勇善戰,因而成為法國君王手下的「御前海盜 」。羅勃索爾克夫常偷襲英國船隻奪取財物,再將所得的一部分獻給帝王,帝王們也樂得坐享其成,對他的海盜行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舊城往西北方向走去,海上有個名為大碑島(Ile du Grand Bé)的小島,在低潮時可由小路走過去。 島上另有一位名人,就是法國外交家及浪漫派作家夏特布里昂(Chateaubriand),他出身沒落貴族,所寫回憶錄為傳世之作,對青年人影響至巨。他生在這裡,葬在這裡,為充滿了海盜豪情的聖馬洛增添了一點憂鬱的文學氣質。

梵谷魂縈阿爾勒

阿爾勒(Arles)的歷史非常悠久,古代抵達馬賽的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西羅馬人,都將這裡作為重要的城市、宗教中心和海軍基地,當時這裡是叫做阿爾特。公元730年被入侵的穆斯林佔領,10世紀時成為勃艮第都城,因佔水利運輸樞紐,乃成為普羅旺斯首屆一指的城市,其後成為阿爾勒王國,1239年併入普羅旺斯。後來因受到其他城市的激烈競爭,才漸趨落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遭到5次轟炸,但戰後恢復迅速,市容更勝往昔。 這個擁有3.8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38分、北緯43度40分,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隆河省最具吸引力的小城之一,坐落在馬賽西北、卡馬爾格平原與隆河分岔成三角洲處,南距地中海約40公里,現在是個重要的河港,交通相當便利,也有現代化的面貌,市區有筆直的馬路、熱鬧的早市、繁榮的商業區和一路到底的公共汽車,處處顯出阿爾勒宜古宜今的魅力。 保有中世紀城鎮風格的阿爾勒,街道極窄、屋宇緊簇,散落各處的廣場便成為居民共同活動的空間,因此一大清早,居民便在各廣場的露天咖啡座上喝卡布奇諾咖啡、啃法國麵包。每星期兩次的露天市集,也並非全為了排設給觀光客看。街角的小雜貨店,販賣著食雜用品,以及青菜、水果和礦泉水,胖胖身材笑嘻嘻的老板娘,都顯現出此地比較真實和不造作的生活情趣。 當地主要的經濟收入,靠旅遊觀光業、農業和為停泊的油輪服務。工業方面有化工、金屬製造和造紙。 名勝古蹟大部分在古城區,古城牆內的路面都是古老的石子路,加上面積不大,徒步就可以暢遊;主要的古蹟是建於公元75年的羅馬橢圓形競技場,位於一個寬闊的平台上,是直接鑿自一座山丘北側的大岩石而成,直徑最寬處136公尺,有60個拱門,共可容納1.2萬觀眾,是法國最大的競技場,可惜34行階梯的上層已部分損壞,使原有3層樓高的競技場,現在只剩下2層樓高。為了滿足鬥牛迷的需求,這裡時常舉辦有鬥牛表演。 古圓形劇場也是古羅馬重要的遺蹟之一,建於公元前1世紀末,有2萬個座位,公元9世紀時轉作防禦性城堡之用,19世紀時曾部分加以整修,現在所能看到的舞台,只剩下3根高聳的石柱和半弧形的觀眾席,現在每年夏天晚上都會舉行聲光秀,讓遊客親身體驗古羅馬露天劇場的震撼力。每年7、8月間的節慶活動及國際電影節,這個劇場仍扮演吃角的角色。 雷阿托博物館(Musée Réattu)是普羅旺斯重要的工藝美術博物館,也是阿爾勒文化活動的要地,是幢非常美觀的建築物,初建於14世紀,16世紀時曾予重建,展出作品以17∼18世紀完成於阿爾勒工作坊的畫作為主。其中的現代藝術作品,大多是出自生於或居住過阿爾勒的藝術家之手。1971年,畢卡索曾送來31幅素描,作為此館的重要展藏。在這裡的梵谷基金會(La fondation Van Gogh)內,展出培根、西撒、阿爾曼和李奇登斯坦等當代大師級藝術家之作,展品中包括有繪畫、雕刻、文學、攝影及高級服飾作品。 一年一度的阿爾勒啤酒節在每年的7月間舉行,節慶當天,有樂團作露天的拉丁舞演奏,還有些大學生塗著大花臉在街頭表演舞蹈劇。沿途餐廳及露天啤酒屋座無虛席,當樂團奏到高潮處,大家一起跟著唱和。 當地最熱門的參觀內容,卻是和大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有關連的事物。這位印象派大師是繼雷布蘭特之後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的藝術對現代繪畫影響很大,特別對法國畫家蘇蒂恩(Chaim Soutine)和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更深遠。他全部作品包括800幅油畫和700幅素描,但在生前只售出過一幅,因此他畢生貧困潦倒。 梵谷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邊境的荷蘭贊德特(Zund-ert)鎮新教牧師之家,16歲時在古匹爾畫店當店員,並先後在海牙、倫敦分店,巴黎總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當過傳教士,1879年在比利時西南部博里納日礦區工作,由於同情、支持窮苦的礦工而被教會解職。貧窮和信念的破滅,使他一直陷於絕望中。 1880年他意識到藝術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只有藝術才能夠給人類帶來慰藉。在他短短藝術生涯中,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自1873∼1885年,是在與貧窮生活搏鬥、尋找自我表現方法的時期,也是學藝、失敗和自我改變方向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他曾到布魯塞爾美術學院學習過,後來自學,但深感困難重重。1881年定居海牙,向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習。1884∼1885年間,他的作品趨向大膽和自信,且與農民生活和苦難有緊密的聯繫。左拉關於礦工生活的「萌芽」一書深深感動了梵谷,因此使他的「紡織工」和「吃馬鈴薯的人們」的兩幅作品,也包含了對社會的含蓄批評。 第二個時期自1886∼1890年,是飛速進步和獲得成就時期。1886年他隨胞弟西奧前往巴黎,結識了杜魯斯的勞特列克、高更、畢沙洛和修拉等在現代繪畫中起過歷史作用的名畫家,因而開了眼界,了解法國畫壇的發展情況,因此他這段時期的作品如 「唐居尹老太爺」、「畫架前的自畫像」和巴黎近郊的風景畫,變得更大膽、更富於幻想,用色豐富,調子明亮。1888年2月20日一個飄著白雪的早上,35歲的梵谷離開巴黎來到阿爾勒,開始他12個月的創作偉大時期,繪了「開花的果樹」、「市鎮景色」、「自畫像」、「郵差魯蘭和他一家」、「室內外景色」、「向日葵」和「星夜」等畫,這段時期的作品既有表現主義的成分,也有象徵主義的因素。阿爾勒的陽光深深吸引了梵谷,從他最有名的向日葵(Sunflowers)系列裡,可以看出他強烈地愛上當地遍地生長的向日葵,鮮麗的色彩正好撫慰了梵谷貧困生活糾擾不休的精神磨折。時至今日,向日葵更已成為阿爾勒最暢銷的T恤圖案。 1888年梵谷曾試圖和高更等組織「南方印象主義畫家」,高更曾搬到「黃屋」和他同住,不久後兩人發生嚴重爭吵。同年12月24日,發生了梵谷向高更丟酒杯的意外,他並非蓄意傷害好友,只因精神狀態不穩,眼見高更離去,他自殘式的以剃刀割下自己的一隻耳朵。以後梵谷間歇性地精神病發作,不時產生幻覺,常常懷疑別人會加害自己,有時會不自知的喝下調顏料用的松節油。這些異常的行為,令鄰居們非常不安,最後終於在附近居民的抗議下,住進了聖保羅收容所。1890年5月,梵谷在他弟弟迪奧的幫忙下,終於帶著時而清醒、時而錯亂的疲憊身心,離開阿碩到巴黎,在鄉下以田野、河流、山谷、農舍和教堂為創作題材,風格也有所改變,色調新鮮,筆觸寬闊富於表情。後來進入聖雷米(Saint Remy de Provence)精神病院,並於同年7月29日舉槍自殺身亡,結束了僅37歲、才華揚溢的生命。 梵谷生前並不出名,到了20世紀初葉才聲譽日隆,至今不衰。他的一些名作已被世人珍藏,如「吃馬鈴薯的人們」和「畫架前的自畫像」等,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內;「郵差魯蘭和他一家」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展出,「椅子和煙斗」珍藏在倫敦塔特畫廊裡,「耳朵包著繃帶的自畫像」被芝加哥雷勃布洛克所收藏,「綠色穀物」由布拉格的納羅德尼畫廊所珍藏,「星夜」則展示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裡。另外「鳶尾花」、「嘉舍醫生的畫像」及1997年6月底在倫敦蘇富比拍賣場,以1400萬美元售出的「普羅旺斯的收割」等,都頻頻創下藝術品售價的高拴 阿爾勒在入夜的時分最美,天色是一點一點地變藍,繼而加深加重,從黃昏到星斗滿天,天空永遠都有那麼一抹藍,從梵谷的「夜晚的咖啡館」畫中,就可以看到阿爾勒的美麗夜空。從他的「星夜」畫裡,也可以想見他入夜作畫,藉著燭光描繪夜空的情景。咖啡館是法國人生活主要的部分,阿爾勒的咖啡館在梵谷的筆下出現過很多次,有一家咖啡館現在還矗立在拉馬丁(Lamar-tine)廣場,從黃昏時開始營業,一直到深夜。 除了許多觀光客到這裡紀念梵谷外,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更是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他們心中對梵谷的孺慕,這些藝術家們將自己的作品也帶到阿爾勒展出,讓人追念這位苦難的畫家之餘,還可欣賞到更多的傑作。此外,這裡也成為全世界攝影大師們定期聚集觀察和較勁的地方。 附近的卡馬爾格(Camargue)是在隆河大、小水道之間的一個三角洲地區,經緯度為東經4度34分、北緯43度34分,這是一塊面積78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的荒野,到處都是沼澤,過去一片荒蕪,現在人口仍然稀少,以種植葡萄和稻米為生,可以看到各種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包括半馴半野的白馬和祭典用的小黑牛,還有紅鶴和白鷺等鳥類;並有被蒸發了的海水在這裡留下廣闊的結晶鹽地,因此當地也成了著名的旅遊中心,但是沒有正式的公路,遊客只能徒步探險,或跟著導遊乘船遊覽。

卡松鎮燈塔多

卡松(Crozon)鎮是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南方卡松半島上的一個小城鎮,位於布雷斯特的東面、坎佩爾的西北方。因為三面近海,地理位置重要,很早就成為海權國家覬覦的「俎上肉」,英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都曾來過,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人也來到這裡,並修建了「大西洋長城」,用以防阻英美聯軍的上岸。 這裡人口稀少,僅有8000多人,自然風景是主要景觀,共有4個燈塔,特色各不相同。它的西方有個名為克利赤(Kerich)的小村,在這裡不但可以欣賞到具有凌厲美的斷裂懸崖,還是遠眺對岸赫茲海岬燈塔的最佳地點。再往前的科瑪爾(Camaret-Sur-Mer)小村是古前哨,有一個巍峨的古堡屹立在海岸上,大而圓的拱形堡頂像個塔,可以瞭望海上敵人,現在已成為最佳的觀景點。在這地方可以領略大西洋的美景,不過海港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成為核子潛艇開發中心。 科瑪爾小村的西海岸,有兩個岩角各有一個燈塔,北岩角為圖靈特(Toulinguet)燈塔,孤獨的屹立在岩石上,海浪像隨時會吞噬它,附近最值得看的是由143塊史前人類堆砌起來的巨石,它的用途至今還是個謎。較南的佩希爾(Penhir)燈塔是所有燈塔中最美的一個,懸崖上有英雄銅像,海中有三塊非常怪異的巨石,布列塔尼人稱之為「碗豆堆」,只要不怕辛苦,遊客可以到50公尺崖下去觀賞塔和「碗豆堆」。 艾斯帕諾岩角(Pointe des Es-pagnols)是卡松市最北端的燈塔,站在懸崖上眺望燈塔,可以看清對岸布雷斯特全城,視野很美。在這裡有個魚養殖場,並附設有自己的碼頭,附近的小城羅斯坎維爾(Roscanvel),只有800名居民,卻生產頂呱呱的藝術玻璃;如果運氣好,偶然間可以看到一個黑不溜秋的巨大怪物從海中浮上來,它就是法國最新銳的核子潛艇。 迪南岩角(Pointe de Dinan)燈塔在卡松具有最高的知名度,由這裡可以眺望到「碗豆堆」最美麗的一面。在附近有個石頭公園及一個擁有500種不同石頭的博物館,這些石頭都是就地取材,很值得一看。還有一個結構巧思的古堡,雖已年久失修,但它前面的石橋卻非常有特色,看上去很像人工建築,但事實上卻是大自然的作品。 卡松西南僅一灣之隔的赫茲海岬(Point du Raz)是一處遊覽勝地,它突伸入大西洋中,是法國的最西點,因此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海角天涯。可以從坎佩爾搭乘公車到杜瓦納茲(Douarnenez)小鎮,再換車前往,全程約兩小時,夏季每天約有4、5班車。路程雖然有些長而曲折,但沿途可以欣賞到十足的布列塔尼風光,黑頂白牆的矮樓房、特有的窗戶、閣樓和各種顏色的遮陽板。在豔陽高照的綠樹間,不時可以看到石雕的耶穌受難像,十字架上耶穌垂頭的模樣,真的就像血流盡後被曝曬到死的具體呈現,很容易讓人產生顏色的幻異。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參觀點是一座具有典型布列塔尼風格的小博物館,兩層樓的白牆石屋前,林立著帶有圖騰紋飾的柱石雕刻,海鷗端立在石柱上,點出濃厚的海濱氣息。右側牆面上的聖母慟子圖,人物的雕工及造型都相當簡潔,但卻顯現出很強烈的感情張力。 這個城鎮給人以一種天涯海角的蒼茫感,遍地是石頭鋪出的荒原,孤立在岬上的黑頂白牆小屋,海浪不斷地拍打著崎嶇的峭岩,海鷗發出嬰兒般的叫聲,遠處的白帆和各種的水鳥,像一艘靜謐的小船,在被陽光和濤聲凝住的空氣中浮沉。穿過鋪著由枯草結成似厚毯的小道,可以走到奇石林立的岸邊。岸岬上有顆像人頭的巨石,左臉凝眉閉唇,像是即將出征的土著戰士;右臉天庭飽滿,下頷微昂,像充滿思慮的政治人物;手腳俐落的遊客還可以攀爬到「他」的肩上,摸摸大西洋的海水,只是要小心不時捲起的巨浪。沿著岫角有條高低起伏的步道,可以欣賞到整條峭崖的壯闊景致。

海濱勝地阿夫朗什

阿夫朗什(Avranches)的經緯度為西經1度22分、北緯48度41分,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芝什省的港口城市,位於塞河河口灣旁的小山上。在羅馬和諾曼公爵統治時期,這裡的地位相當重要。1639年這裡是農民反鹽稅起義的中心;1944年7月,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三軍,就是在這裡突破諾曼第包圍區,因此現在市內立有巴頓紀念碑,並設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館(World War II Museum),館內展示著全付裝備的盟軍士兵塑像,以及他們使用過的武器、摩托車和無線電收發報機等。 這個擁有1萬多名人口海濱城市的博物館中,收藏有珍貴的古版畫和8、15世紀的手稿。這裡還是附近一帶牛、羊和魚的集散地,有針織和製銅工業。 在市郊南方海灣中的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是法國有名的旅遊勝地,坐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諾曼第海灘外、僅幾公里成圓形的一個離島上,地當3條河流的出海口。億萬年來,三河的淤泥沉積在它的四周,使離島的海域又平又坦,也使周長900公尺、海拔88公尺、經常被大片沙岸所包圍的離島與諾曼第藕斷絲連,只有在漲潮時才成為一個島,退潮時島嶼和諾曼第相連,可以步行到島上。海潮的起落構成了世界罕見的獨特景觀,當海潮以每分鐘60公尺的速度沖上平坦的海灘時,海浪猶如藝術家的手臂在上面繪畫,使聖米歇爾成為世界三大觀潮地禮一。 這個山明水秀、景色綺麗的世外桃源,最早的時候叫做托姆伯山,公元8世紀時才改稱為聖米歇爾山,成為一個朝聖中心。它的歷史要從公元500年時說起,當時住在阿哈安榭的阿哈安榭王生重病在床,他望著大海,看見孤懸海外的一個孤島,就向守護神聖米歇爾許願,如果他的病好了,就在孤島上為祂建一座廟。後來病果然好了,為了信守諾言,他就在上面蓋了隱修院(Abb-aya)。 又一說法是公元708年,傳教士米歇爾前來島上訪問聖亞拔主教,偶然發現這個島嶼風光綺麗,環境幽靜,認為最適作潛修養性之所,在得到教會的同意後,指派聖亞拔主教督導30名教士動工興建,後來歷經100多年才告落成。公元966年,島頂建造了本篤會隱修院。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這裡制定了聖米歇爾王詔,18世紀時隱修院衰落。這座建築物型式兼具羅馬式及哥德式,教堂的塔尖高聳入雲,遠望過去,好像矗立在天際的石柱。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虔誠教徒,不遠千里長途跋涉到這裡來朝聖。 1000多年來因地處偏陲,一直與法國本土無爭,島的本身也發展成藝術之地。同時也因為法國本土多事,每當戰起,總有傑出人士前來島上避難,它的藝術和人文的表現反而播向法國本土,因此更加吸引藝術菁英湧向島上。聲名遠播後,厄運也隨著降臨,覬覦聖米歇爾山的英國在18世紀動用18艘戰艦,圍困孤島3個月,終因聖米歇爾島的奇異地理特性,才未登陸成功。 戰後法國為了方便島民的進出,興建了一條不受海潮影響的大路,使島和法國本土間可以自由出入,也更確定了它是法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成為軍事要塞,拿破崙時代成為國家監獄。 島上另外一處吸引遊客的地方是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古代歷朝名人的蠟像,其中有建築當地教堂的名建築師雅希拔、法國威廉大帝之父羅勃狄寶公爵,及其他世界古代名人等的蠟像;並且還收藏有拿破崙時代流行的刑具,如斷頭臺和吊絞纜索等,因為當時島上曾被用作死囚的監牢。

安錫是聖女貞德故鄉

安錫(Annecy)又譯為阿納西,經緯度為東經6度7分、北緯45度54分,是法國東部上薩瓦省的省會,位於日內瓦南面的阿爾卑斯山區中,有壯麗的高山環繞,還有法國最美的高山湖泊阿納西湖為伴,加上有運河交錯,散發著一股難以形容的靈逸之氣。 這個擁有12.5萬多人口的美麗山城,曾出生過世界名人聖女貞德。在史前時代這裡只是一個湖泊城市,公元10世紀後成為日內沃斯伯爵的住地。中世紀後期,當地人成立一個活潑的手工藝中心,將安錫建造成充滿鄉村風味的山城。11世紀初建起第一所隱修院,1401年起歸屬薩伏伊公國。1535年宗教改革期間,主教教座和隱修機構從日內瓦遷來,從而使安錫城變得重要起來。20世紀60年代,受建築藝術彩色裝飾風氣的影響,安錫也成為色彩繽紛的城市,赭紅、粉紅、磚紅等各種色調在舊市區裡出現,在似錦的繁花輝映下,安錫宛如一個風貌多變的萬花筒。舊城裡的城堡,現在成為無住所家庭的避難地。帶拱頂狹窄的街道兩旁,櫛比鱗次的屋舍,每一間都展現出不同的特色。 從自由廣場往南,途經15世紀建造的聖摩里斯教堂和市政府,便可抵達由安錫湖引水修成的提吾(Thiou)運河,站在橫跨運河的橋上,一面欣賞街景,一面追憶古老的歷史,是人生難得的經驗。鄰近聖母運河和瓦塞運河交匯處的情人橋,曾承載古今無數動人故事,其中尤以18世紀哲學家盧騷(Rousseau)和華倫(Warens)夫人間忘年美妙的愛情傳奇,最為膾炙人口。 市內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坐落在舊市街中心一座由石塊堆砌而成的尖頂建築,充滿異國風味,非常引人注目,那便是建於12世紀的伊樂古堡,本來是貴族的住所,後來改作監獄及打造錢幣的工作坊,現在已成為遊人如織的歷史博物館。 今日的安錫在自然美景外,還有許多藝術工作坊值得參觀,其中包括家具工藝坊、打鐵舖、玻璃工作室、皮革工作室和陶瓷藝品專賣店等。當地旅遊業非常活躍,工業產品則有電子設備、精密儀器和糖果等。 安錫湖美景如畫,湖畔是當地人和遊客水上活動的據點,常可看到小型遊艇和水上摩托車蹤影,還有更多的人在湖邊草地上或坐或臥,盡情享受陽光及大自然的清新。湖左岸三月園(Champ de Mars)的大片廣闊綠地,是市民野餐、小憩和親子同樂的好地方;湖右岸的歐洲公園(Jardin de I'Europe)內則規劃成幾個小區域,銀髮族玩著輕鬆有趣的法國滾球,兒童們也嬉戲在遊樂園中。 於1412年1月6日在這裡謬斯河谷多姆雷米(Domrémy)小村莊出生的聖女貞德,是歐洲戰爭史上最富傳奇色彩人物之一,她曾領導人民把法國從英格蘭的統治下解救出來。貞德出身於農民家庭,從虔信宗教的母親處學習紡織、縫紉和烹飪,和兄弟姐妹一起放牧牛羊和耕種田地;雖然非常忙碌,但活潑的她還可忙裡偷閒去唱歌、跳舞、遊戲,以及為教堂聖壇採集鮮花。 當時歐洲主要國家正陷入百年戰爭中,英格蘭人佔領了法國北部大部分地方,她的家鄉也經常遭到軍隊的侵擾,愛國心的驅使,想去投效當時還沒有加冕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但被父親所阻。她的朋友替她弄到男裝和馬匹,陪她長途跋涉到當地邦主的地方,說是奉了上帝之命上戰場殺敵,這話當然沒有人相信,因為她既不懂戰陣,也不懂軍事,如何能領軍殺敵?但她對戰情的預測卻非常靈驗,邦主只好半信半疑地將她推薦給在希農(Chin-on)的法王查理七世;國王和近臣們也認係無稽之談,因此沒有置理,但卻再次考驗貞德,還是靈驗如初。因此在她耐心苦等數戶,國王終於給她配備盔甲和馬匹,並特製一面專用旗幟給她,讓她上戰場。當時法軍主力在希農,英軍主力在奧爾良,兩軍相距120公里。雙方隔著羅亞爾河的戰線,深溝高塹作為固守之道,誰也無法逾越。 貞德參加一隊法軍向奧爾良進發,她雖然不是主帥,但奇怪的是只要有她在隊伍中,士氣就會高昂,將士都有必勝信心。 貞德對進攻奧爾良提供了出奇制勝的作戰計劃,並且身先士卒,一邊勇往直前,一邊以民族為號召大喊著:「不要忘了聖米歇爾山祖先的亡靈已被英軍佔領了百年!」這一呼果然激起了法軍的士氣,竟在3個月內直攻羅亞爾河各英軍據點。1429年4月20日她率軍包圍奧爾良,次月25日攻下全城,從此英軍節節敗退。同年7月14日,貞德乘勝收復朗斯。同月16日查理七世正式加冕,貞德持旗站在國王身旁。她決心收復巴黎,但查理七世優柔寡斷,使她無法發動攻勢,不過她已經佔領了康比涅和一些鄰近的城鎮。 當貞德向巴黎的一角進攻時,被英軍擊退,她也受了傷,查理七世解散軍隊,退回南方。在過冬的幾個月中,貞德由於王室的拖延而焦躁不安。1830年春天,她重返康比涅,當時康比涅正處於協助英軍作戰的勃艮第軍隊的包圍中。1430年5月23日貞德深入勃艮第殺敵,因與部下失散被俘,敵人把她囚禁在博爾瓦爾城堡,在從塔樓跳下逃跑時受傷。後來被賣給英格蘭人,移囚里昂;英格蘭人企圖借刀殺人,交由教會法庭處理,並教唆巴黎大學成為起訴人,控告她施行巫術。巴黎大學派人充當法官,由博韋主教擔任首席法官。1431年2月21日開庭,這次審理一直進行了好幾個月,貞德請求由教皇審判,遭到拒絕。同年5月23日宣判,除非她公開承認錯誤,否則將處以重刑。這時貞德已經被監禁好幾個月,遭到嚴刑拷打和輪番審訊的折磨,但仍堅毅不屈,大義凜然,使迫害他的人們無可奈何,結果判她無期徒刑。英格蘭人對這種寬大的判決非常惱火,於同月30日把她移交給市政當局,將她燒死在火刑柱上,當時貞德年僅19歲。1456年貞德的家族向教皇上訴,教皇法庭撤消原判決,於1920年5月16日追諡她為聖女貞德。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本來是塞爾特人的村莊,在羅馬統治下成為要塞,5世紀時被法蘭克人奪回。公元842年,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二世與東法蘭克國王路易一世在這裡結盟,所簽署的斯特拉斯堡宣言,成為古法國最古老的書面文件,直到法國大革命,城鎮仍保持它的特權。1792年法國詩人、音樂家和士兵德李爾在這裡譜寫了萊茵軍隊讚歌,後來稱為「馬賽曲」。1979年歐洲經濟共同市場在這裡集會後,知名度因而迅速提高,並成為歐洲議會(Palais de I'Europe)所在地。如今現代化的歐洲辦公大樓前插滿了歐盟國家的旗幟,這裡並係歐洲人權法院人權宮的所在地,是一幢建成於1995年的超現代化建築,這些,都賦予史特拉斯堡不同於歐洲其他城市的風采。 這個擁有26萬多人口的法國第六大城,經緯度為東經7度48分、北緯48度35分,是法國東北部亞爾薩斯大區下萊茵省的省會,隔著萊茵河與德國相望,有伊爾(Ill)河貫穿城市,形成一個小島,舊城和許多著名建築位於島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工業中心,有石油提煉、冶金和食品加工等。城東的萊茵河畔港口是法國主要的糧食港口,經由運河和隆河及馬恩河相連,也經營燃料油、食品和工業產品貿易。 斯特拉斯堡也是一個主教區,其中的斯特拉斯堡聖母大教堂(Cathédrale de Notre Dame de Stra-sbourg),是最值得參觀的地方,它興建於1190年,是座氣勢恢弘的紅砂岩建築,外表遠觀很像一個粉紅色蛋糕,故被稱為「斯特拉斯堡的粉紅天使」。它是亞爾薩斯人的驕傲,歷經數百年東飄西蕩的命運,他們用當地出產的石材,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教堂,展現出他們自己的傳統。正門上是以聖經故事「最後審判」為題材的精緻雕塑,將所有塵俗喧囂都摒擋在門外。這座教堂聳立著尖頂的塔樓,登上332級階梯,便來到142公尺高處的講壇,而講壇是1439年由本市市民投資興建的。教堂西面正牆上雕刻著一隻鸛,是斯特拉斯堡市的鈐。南耳堂有根雕刻著天使圖案的三面天使柱,柱子後面有個天文鐘,每天12:30會有使徒在咕咕聲中出巡,每隔1小時就有持斧頭的死神出來報時,數百年來精確無誤。精工鏤製的圓型玫瑰窗、彩繪玻璃和莊嚴的聖堂,都會令人肅然起敬。大教堂在1870年和第二次世界大城期間曾遭到破壞,現在均已修復。附近的隱修院內陳列有法國大革命前的雕刻和其他教堂的一些文物。18世紀的羅昂別墅(Château des Rohan)是一座早期的主教邸宅,現在是收藏豐富的博物館。 教堂廣場(Place de la Cathéd-rale)位於大教堂前,是當地人氣最旺的地方,也是遊客必臨之地,周邊一帶都是極具藝術氣氛的古建築,其中還有一家開張於1268年的法國最老的藥房。另一棟卡麥澤之屋(Maison Kammerzell)是木造呈焦黑色的古建築,雕工細緻,被稱為斯特拉斯堡雕飾最美的屋子,雕刻故事中有奔流的人慾、有宗教教義、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珍稀作品,現在內部已改成餐廳。 小法國區(La Petite France)有古老的石板路和風景優美的運河,還有一群保存完好木製的革匠老屋(Maison des Tanneurs),外露木樁的不同組合各異其趣,從牆面的繪畫上或是屋椽上的雕飾,可以體會出亞爾薩斯人的巧思。窗台上花朵迎風,遊艇從河面滑過,滿目浪漫。可是17世紀時,當地梅毒一度流行,患者多聚在這個區的醫院中治療,德國人指稱這種病是法國人惹來的,因而這一區被稱為「小法國區」。 這個城市也有許多值得拜訪的博物館,其中的羅漢宮(Palais Rohan) 位於古城區西面,是建於18世紀的主教宅邸,係根據設計凡爾賽宮的設計師寇蒂(Robert de Cotte)的藍圖而建,裡面包括了三間博物館: 現代美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是古城區西面的一棟輝煌建築物,展藏有時髦新穎的展品,包括有攝影作品、版畫藝術作品,還有莫內、畢卡索和古斯塔夫等大師的作品。 阿爾薩斯博物館(Musée Alsa-cien)位於伊爾河對岸,它深深地吸引著對那些不太深奧而又魅力十足的阿爾薩斯文化感到興趣的人,館內專門陳列著斯特拉斯堡地區樸實無華的民間藝術作品和手工藝製品。 聖母院博物館(Le Musée de l'oeuvre notre-dame),展示了中世紀時大教堂的原件雕刻、15世紀時萊茵河流域文化藝街、16世紀的斯特拉斯堡裝飾藝術作品等。 這裡也是河流縱橫、橋樑交錯的一座橋城,其中最著名的橋樑,是位於小法國區的邊緣、大島西端的護衛橋(Ponts-Couverts),以及另外的許多橋樑,它們排列成一條直線,中間屹立著四座方形高塔,這些高塔最初是為防禦敵人而建,後來卻作為囚禁犯人的監獄。另外還有一座讓人感到陰森可怖的烏雅橋(Pont de Corbeau),位於14世紀海關大樓南端。過去,那些倒霉的囚犯就是在烏雅橋上被扔下去,溺水而亡。 斯特拉斯堡也是大學城,市內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斯特拉堡大學,以醫學成就最為超凡,集哲學、神學、醫學和音樂修養於一身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在1905∼1912年間曾在這裡攻讀醫學。史懷哲和歌德求學時代都曾住過市內的舊漁市街36號。1455年印刷古登堡聖經的德國工匠古登堡(Johnnes Gutenberg),就是在這裡致力於活字印刷研究。現在每年6月最後一個週末所舉行的古登堡節日(Festival Guten-berg),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在市中心的庫列倍爾(Kléber)廣場上,古登堡的塑像正得意地翻閱著報紙。 古登堡生前的資料不多,他生於14世紀90年代,病逝於1468年2月3日,是德國的工匠和發明家。最先他是美因茲的一名金匠,後來在斯特拉斯堡從事寶石切割、製造鏡子等工藝,工餘並致力於活字印刷的研究發明。1448年他研製的印刷機達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因此向當地富商借貸合夥從事於活字印刷的試製和研究,但於1455年拆夥,雙方對簿公堂,結果古登堡敗訴,終致傾家蕩產潦倒半生。他發明的活字印刷,一直到現在還在沿用,整組的發明包括了鑄字盒、衝壓字模、鑄字合金、印刷機和油脂性印刷油墨等。他生前排印的傑作最有名的就是古登堡聖經,是現存的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書籍,也是最早的活字印刷品;這本經書使用拉丁文,每頁42行,共有3卷。此外還有聖經詩篇、土耳其曆書和一些語法教科書。 史懷哲生於1875年1月14日,他是德國的神學家、哲學家、風琴家和赤道非洲的傳教醫師,出身牧師家庭,曾在斯特拉斯堡大學攻讀哲學和神學。在哲學上,他是近代西方哲學家中對東方哲學最有研究的人,也是最能以冷靜而富於建設性地批評近代西方文明的哲學家。在思想上,他 「尊重生命」的主張如能被世人普遍接受,未來人類就不會再有殺人的事件發生。在神學上,他對耶穌生平的研究和探討,當代沒有人能勝過他。在音樂上他也有很高的造詣,長於演奏大風琴,特別是巴哈的作品,是當代巴哈音樂福音最有力的宣揚者之一;他在非洲,晚上彈奏大風琴之際,經常有許多根本不懂五線譜、也不知巴哈為何許人的當地土人在他屋外徘徊靜聽,有時甚至會情不自禁地老淚縱橫,感動得五體投地。在醫學上,他是世界上有數的麻瘋病學權威,於1905年他宣布打算成為傳教醫師,以便從事慈善工作,由於他為達到「四海一家」所作的努力,曾於1952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1913年學成後與受過護士職業訓練的妻子,同往法屬赤道非洲加彭省的蘭巴雷勒(Larmbaréné)奧東韋河岸建立了一座醫院,用他自己的收入及許多國家的個人和基金會的捐贈來維持。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被當作敵僑而遭拘留,因此轉而關注起世界問題。1924年重建醫院,並增建一個痲瘋村,由36名白人醫生、護士,以及許多土著工作人員對痲瘋患者付出愛心照顧。1954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演講的「當前世界的和平問題」,被全世界廣泛傳頌。這位高齡91歲的可愛老人,在經過了無休止的漫長奮𣇈生涯後,終於完成他一生偉大的理想,1965年9月4日死於非洲的倫巴第,帶著浮士德最後的歡呼,在天使們的陪伴下昇華到永恆的天國去。

酒鄉科爾馬市

科爾馬(Colmar)的歷史可追溯到銅器時代,但是它真正發跡的時期是在10∼12世紀。曾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領土,中世紀後科爾馬的中產階級興起,並與亞爾薩斯其他城鎮結盟,對抗原有的獨裁統治,商業也開始發展,其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對科爾馬都有重大的影響。1648年前它是屬於德國,之後屬於法國。1698年,亞爾薩斯在此設議會。法國大革命後,科爾馬與法國的政治關係愈加密切。1870年又割讓給德國,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歸法國的懷抱,然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被納粹德國佔領,戰後再回歸法國。 這個約有6.7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7度22分、北緯48度5分,是法國東北部亞爾薩斯大區上萊茵省的省會,位於斯特拉斯堡西南方68公里和萊茵河以西16公里處,是亞爾薩斯長130公里酒鄉之路上重要的城市。交通相當方便,自斯特拉斯堡通往瑞士的米盧斯和巴塞爾的鐵路幹線,都要經過這裡。由此地搭乘火車前往斯特拉斯堡,只要35分鐘;前往米盧斯僅需20分鐘。公路四通八達,與其他市鎮間有公車可通;也有運河對外連絡。市區的觀光客,則有觀光小火車代步。 當地工業以冶金和紡織為主,是藝術文化中心,也是旅遊業和葡萄酒的貿易中心,泉水眾多是這個城市的特色。市內道路蜿蜒,多古老的教堂和亞爾薩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市中心嬌媚迷人,有許多窄狹的鵝卵石街道;漆成暖色調的木屋,散落在各個小廣場上的露天咖啡座,都令人嚮往不已。在櫛比鱗次的街屋中還有一間「單人屋」,好像是擠在兩棟樓房之間的鴿子籠,僅夠一個人住,是當地很特別的景觀之一。此外,科爾馬別出心裁的餐廳市招也是一絕,招牌上總是雞鴨成群,豬羊排隊。 克魯泰諾(Krutenau)區,又名小威尼斯(La Petita Venise)區,面臨勞夏(Lauch)河,沿岸散布著低矮的房屋群和漂亮的花園,更增添活潑氣氛,因此非常浪漫。因為昔日這裡的花農也用類似威尼斯岡朵拉的平底船載運花卉,故又名為小威尼斯,但是今日大多數運河已加蓋成為馬路,只留少許河道,因此人們走在馬路上,有時還會聽到地下的流水聲。 舉行熱鬧的節慶,最能反映地方傳統文化。一年一度的亞爾薩斯酒節於8月初舉行,為期兩週的科爾馬酒節是酒鄉中最負盛名的,屆時白葡萄酒、德國啤酒和各式農產品讓參加慶典的人品嚐個夠。9月的泡菜節,可以看到穿著傳統黑白服飾的亞爾薩斯男女跳著傳統舞蹈,而節慶的主角泡菜,則是一種用白葡萄酒醃漬的甘藍菜,吃起來有股特別的酸味。 此地比較重要的參觀點有在菩提樹下街上的恩特林登博物館(La Musée Unterlinden),前身是建於1232年的多明尼加女隱修院。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1512∼1516年之間,由德國不可思議的畫家馬提斯•格魯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所繪的伊森海恩祭壇畫(Issenheim Alterpiece),呈兩扇摺疊式,畫正中央是釘刑圖,耶穌血如泉湧地被釘在十字架上,身上有數不清的創痕,慘綠的肌肉和斑斑的血跡,以及痛苦的垂死神情;一旁還有悲慟的聖母、絕望的馬德蓮,無不使觀者動容。兩扇木板葉展開後,則以奇異的光影技巧描繪耶穌復活和報佳音,以及奏聖樂的天使。博物館內的迴廊由54座建於13世紀的拱門組成,這是亞爾薩斯地區保存得最好的哥德式建築。此外,館內萊茵畫派的繪畫、雕刻、考古文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也值得一看。 巴多迪(F. Auguste Bartholdi)紀念博物館,是由勝利女神像設計人巴多迪故居改建而成,內部主要展示勝利女神像製作過程,也展出巴多迪的其他作品,以及法國人支持美國獨立的史蹟。 老城區最漂亮的兩棟房屋,一棟是頭顱之家,建於1609年,離恩特林登博物館不遠處,屬文藝復興風格,因它正面的105個怪譚奇異的臉型而得名。另一棟是1537年建的斐斯特之屋(Mais-on Pfister),它擁有凸出牆壁精緻的德國式樓窗、彩繪的木質窗透現著典雅的氣質。 多明尼加教堂(Eglise des Do-minican)內的「玫瑰花籬的聖母」(Madonna of the Rosebush)畫,被喻為中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聖母像之一,由馬丁施恩高爾(Martin Schongauer)繪於1473年,原置於聖馬丁教堂,1972年被竊,引起當地的一陣震撼,後來尋回安置在這裡。 科爾馬附近的酒鄉之路,還有數千年古鎮值得介紹。其中的希堡(Ribeauvillé)鎮不僅花稍,並且夏天一到,精巧屋舍的窗前及陽台上鮮艷奪目的花卉更添顏色。遊客一進入希堡鎮,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尊吟遊樂手塑像立在旅遊資料服務處的走廊下,對面一幢屋子側牆上也畫著一群吟遊樂手畫像,這就是希堡鎮的特色。古時,吟遊樂手充當消息傳遞者的角色,將人間新聞掌故從這一鎮唱到另一鎮,希堡鎮就為這個古老行業提供了舞台,街上有棟18世紀的房子是樂手公會,而且每年9月的第一個週日是吟遊樂手節,這天吟遊樂手都上街表演,鎮公所前面的噴水池放光了水,倒滿了酒,任人掬一瓢喝個痛快。 里克威爾(Riquewihr)也是酒鄉之路上觀光人氣最旺的小鎮,有不少13∼17世紀的古蹟,附近有條高級酒區葡萄園步道可供踏青。這裡的漢西博物館(Hansi Musée)原係插畫家尚•賈克•華爾茲(Jean-Jacques Waltz)的故居,這位畫家的作品都以「漢西」署名,他被視係亞爾薩斯的精神形象打造者,從1873∼1951年,他正逢兩次德國佔領亞爾薩斯,故民族情懷特別濃厚。在6間展室中,可以看到他有名的諷刺普魯士軍隊的漫畫,畫裡普魯士軍人搜刮擄掠,以及滿身戰利品的貪婪相令人發噱。除了漫畫外,他也作水彩畫、版畫,並替人設計招牌。如今在科爾馬市中還有他設計的店招,都打上漢西的署名,儼然是文化資產。此外,如13世紀的賊塔和受刑室,以及14世紀的聖母院教堂等,都是克里威爾的古蹟資產,鎮上並有觀光列車載領遊客環城參觀。 艾吉森(Eguisheim)也是酒鄉之路上的觀光小鎮,是附近一帶葡萄栽培學的搖籃,周邊的眾多葡萄園是屬於高級酒區。窄窄的鎮內巷道,鴿舍般的小樓,充滿詩情畫意。這裡流傳著一段人間傳奇:早在1002年時,此地領主添了個兒子,只因算命的說他是貴子,將來連領主的父親還要向他下跪。驕傲的領主竟然丟棄這個小孩,並派人加以追殺。到了老年領主後悔了,親上教廷跪在教宗面前懺悔,教宗告訴他說他的被丟棄及被追殺的兒子已經原諒了他,因為教宗本人就是他的那個兒子。這位1049∼1054年的教宗利奧九世(St. Leo IX)的雕像至今仍豎立在艾吉森廣場上。

艾克斯是塞尚故鄉

普羅旺斯艾克斯(Aix-en-Pro-vence)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隆河省的城市,它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世紀,地中海上的一些民族,就在艾克斯的北方建立起城鎮,後來羅馬人也到艾克斯建城,並在這裡發現溫泉,設立軍事據點,才奠定了這座堪稱普羅旺斯最具歐洲氣息的城市。從12世紀後,艾克斯就成為普羅旺斯地區王國的首都,在安茹(Anjou)公爵的統治下,更以一個學術和藝術中心而發展起來。15世紀時,一個叫做雷恩(Rene)的國王定都艾克斯後,這裡迅速興盛,在1409年就建立了艾克斯馬賽大學。1486年,當整個普羅旺斯地區全部統一後,當時的統治者也在艾克斯建立起議會制度。但可惜的是在18世紀後,由於當地政府的守舊觀念,沒有進一步提升市政規模,堅持簡單樸素的建設,致使艾克斯在普羅旺斯的地位日益走向下坡,而被馬賽所超越。 這個有16萬人口的幽美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6分、北緯43度32分。它位於馬賽北方阿克(Are)河右岸平原上,是馬賽市的住宅區,素有「普羅旺斯水源之城」的美譽。早在凱撒大帝時代就以溫泉和豐富的水源聞名,不管朝代的更改、歷史的變遷,它卻一直保持著清徹泉水的特質。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城市裡,不論大街小巷,或是廣場庭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古老噴泉。 艾克斯地當通往義大利和阿爾卑斯山要道的交叉路口上,是個農業中心,工商業並不興旺,現在市內有食品加工和電機製造業。但是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旅遊業卻一支獨秀,生活在這裡的人,都兼具都市生活的便利與鄉村生活的寧靜悠閒。這裡每年都會舉辦「國際歌劇與音樂節」,並且已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活動中心。 在艾克斯有一條全法國最漂亮的林蔭大道叫做米拉博(Mirab-eau)大道,它是全市的焦點與核心所在,建於17世紀,本來是一處中世紀城牆,起點在著名的獅子噴泉,終點則是雷恩國王噴泉;林蔭大道與噴泉,是艾克斯最出名的象徵性市景。當地人建造噴泉的目的,除了作為地標外,也使遊客沿著林蔭大道欣賞各處造型別致、極富古意的噴泉時,潺潺的流水聲,會將人們帶入寧靜的境界中。 大道兩旁整齊地種植四排法國梧桐樹,平均樹齡都在70歲以上,每顆樹都高大挺拔,枝葉繁茂,高高地呈拱型覆蓋著整條米拉博大道。這條大道與艾克斯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居民幾乎每天都要到這裡走一走,散散步,上咖啡館,或到這裡的商店裡買些東西,甚至僅只為了到梧桐樹蔭下打個盹。 米拉博林蔭大道兩旁建築也有特色,由於道路是從中世紀城牆發展出來的大馬路,因此市區也以這裡為分界線。北邊是舊城,有羅馬時代遺蹟和11∼13世紀時所建的主教區聖救主大教堂和四周的建築物。 艾克斯除了噴水池多之外,300多年前的豪華府邸更是多達190幢,都是當年一些貴族的舊宅邸,往往有精雕細琢的大鐵門、造型典雅的陽台、溫和光亮石灰岩粉白的建築、簡單樸實的屋瓦,以及深受義大利巴洛克式風格的影響,為艾克斯再添一分迷人的豐采,彷彿是向遊客娓娓訴說艾克斯過去的榮耀。在這裡曲折蜿蜒的小巷內漫步,最能捕捉它含蓄的精緻。 市政廳也位於這一帶,是一幢外表看起來樸實、代表艾克斯守舊觀念的老建築,建於1655∼1670年。市政廳旁邊有座鐘塔,是16世紀時用來報火警的,現在則僅承擔「觀光景點」的功能。市政廳前的廣場上,也有一幢羅馬宮殿式外觀的建築,門上的屋頂下有一幅描寫隆河泛濫的神話雕像,隆河神還將祂的腳伸出建築體外,象徵泛濫之意。 這條大道旁有一排排的咖啡店、商店和書店,當地市民們喜歡來此地的咖啡店喝下午茶,啜飲著茴香酒或黑咖啡;很多咖啡店是露天的,桌椅就排在人行道上。艾克斯本身是法國著名的大學城,到咖啡店討論功課,幾乎是大學生們必修的學分。 米拉博林蔭大道的南邊是新市區,有很多現代化的大建築物,銀行、百貨公司、大飯店、夜總會等多集中在這裡,高盧將軍廣場上有市內最大的噴水池。 由於艾克斯是法國著名畫家塞尚的故鄉,塞尚留給艾克斯的不僅只是知名度,實質的利益是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塞尚迷」湧入艾克斯,他們的目的就是來此感受塞尚在畫中世界裡所表現出來的普羅旺斯光線。塞尚熱愛家鄉,用畫布留下了家鄉許多美景;以後梵谷等不少畫家也前來寫生,這些作品現在都陳列在市內的塞尚紀念館中。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塞尚在艾克斯的生活情況,當地政府特別設計了由市中心往東長達6公里的「塞尚之路」,引導觀光客以步行方式,逐一參觀塞尚出生的地方、求學的校園、他喝過咖啡的地方,甚至塞尚和他父親賣過菜的地方,沿途人煙很少,卻有標準的法國南部鄉村風光。 塞尚(Paul Cézanne)是法國畫壇印象派之後的代表人物。他的藝術出自印象主義,向當時的畫壇中各種保守勢力挑戰,堅持個人表現和繪畫本身的完整性,有獨特的世界及藝術觀,並以人道精神自居,人們稱他為20世紀繪畫之父。 這位大畫家1839年1月19日生於艾克斯歌劇院路28號,1861年到巴黎學畫,第一次停留5個月,受左拉(Émile Zola)的鼓勵繼續學畫。自此以後至1872年間,他交替著往返在巴黎和艾克斯之間。19世紀60年代初期,以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為首的寫實主義與官方美術學院之間的爭論達到高潮,塞尚則與馬奈、畢沙洛(Camille Pissarro)、莫內、雷諾瓦(Auguste Renoir)和狄加(Edgar De-gas)等印象派畫家交往。他的早期作品風格與成熟時期的作品風格完全相反,早期作品強烈而深暗,可以看到受德拉克洛瓦(Eug-éne Delacroix)的影響,題材取自文學作品,經常可以看出有巴洛克和浪漫主義的病態、色情和恐怖主題的交替使用,這和他當時的苦悶心情完全一致,同時也是野獸主義和表現主義大膽革新的前兆。 1872年全家遷至瓦茲(Oise)河谷的蓬圖瓦茲(Pontoise),他向畢薩洛學習印象主義的技法和理論,運用印象派的技法,但卻更注重物體的結構,關心體積和結構的線條;他表現光的顫動,但不像印象派那樣在形式上去分解,而是強調它的結構;「縊死者之家」(The Suicide's House)就是這時期的代表作。他雖然與印象派畫家有很好的友誼,但是在第二次印象流派畫展後,終於和印象派關係決裂。 自19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塞尚創作的成熟時期,從他這時期的傑作「埃斯塔克」(L'Estaque)中,可以看到他深深了解描繪體積和空間的個中之奧妙。他曾說:「我經由色彩來表現透視」。又說:「素描和色彩並非截然不同,也不是不相聯繫的。一個人畫油畫,素描的色彩越和諧,素描的造型也越準確;色彩豐富時,造型也最飽滿。」他能從物體的表象下發現一種簡潔的形式。在創作風景畫、肖像畫和靜物畫時,塞尚的藝術目的是運用純粹的形象和色彩,表現思想、溢發感情。 他的作品有著深邃的理性,晚年更達到抒情的顛㶴。他說: 「風景變成了人,變成了我內在有思想、有生命的東西。我與我的作品融成一體⋯⋯」 塞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他曾經無數次用畫布留下了最深切的情感痕跡,如城東的聖維多利亞山,就曾使他揮筆60多次。1906年10月22日逝世,享年67歲,為世人留下了「黑鐘」、「自畫像」、「玩牌者」、「女浴者」、「縊死者之家」、「聖維克多山」和「埃斯塔克海灣」等無數藝術名作。 艾克斯還有些景點不可錯過,其中的聖救主大教堂(Cathédr-ale St. Sauveur)收藏有一些精緻的掛毯和中世紀的藝術品,教堂內最有名氣的卻是1476年的「Bur-ning Bush」的三聯畫,還有集文藝復興式、科林斯式和羅馬式的內部建築和裝飾。1906年10月24日上午10時,塞尚的喪禮就是在這裡舉行。 格拉內博物館(Musée Granet)位於馬札林區(Mazarin Quarter),收藏有18幅塞尚的油畫。美術館由17世紀的修道院改建,館主格拉內也是一位畫家,也捐了不少個人的收藏。1857∼1862年塞尚在這裡習畫,在1885年8月塞尚寫給左拉(Emile Zola)的信中說到:「我在艾克斯的日子,天天造訪格拉內。」可見此館對他的影響至大。 法律學院(Law Faculty)坐落在聖救主大教堂對面,建於1734年,1858年12月16日起塞尚在此研習法律,並於1859年11月28日通過學士資格考試,但卻又在1860年可以畢業那年決定放棄,從此專心學畫。 畫家塞尚美術館(Musée Atel-ier Cézanne)是塞尚迷的最愛,前身是花木扶疏與鶯聲鳥語的塞尚工作室,完全由他自行設計,他曾說:「這是我的工作室,除了我外沒有人可以進來,但因為你是我的朋友,我們可以一起分享。」目前陳設仍維持大畫家生前原貌。美術館主建築旁有一間視聽多媒體廳,呈現的是大師的傑作解說。在這裡靜謐的院子中,可以欣賞到聖維多利亞山的勝景,塞尚為這座山畫了44幅油畫和43幅水彩畫,可見他對家鄉依戀情深。

拿破崙故鄉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Corsica)法語為Corse,幾千年前,善於航海的希臘人,在偶然的機會裡登上地中海的這個小島,並對島上的風光大為傾心,取名為科西嘉,就是 「美麗之島」之意。由於它的戰略地位重要,自古即為強權爭奪之地,公元前希臘人、伊比利亞和迦太基曾相互爭奪東岸一帶,公元前259年被羅馬人佔領。公元450∼1050年間,汪達爾人、倫巴底人和薩拉森人等,又先後佔領部分地方,後為熱那亞控制,於1768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將此地割讓給法國,1769年正式併入法國。現在這個地方是西地中海重要的中途站之一;同時還是野心家拿破崙、詩人巴雷利、香水之王科蒂(Coty)等人的出生地。當地人常說「科西嘉不是島嶼,而是浮現在海上的山」。 全島面積共8681平方公里,最高㶴是海拔2710公尺的辛多山(Mont Cinto),另有2000公尺以上的山㶴20多座,山脈雄踞在島的中央,呈西北朝東走向,山背則陡落於地中海,造成切割山岩遍布的海岸線,並在西海岸形成獨特的沉降地形。由於冰川時期冰蝕的作用,使得壁立的山㶴稜角突出,呈現著紅、黑、黃、藍、紫等顏色的花崗岩石,每逢陽光照射之下,五彩繽紛;加上沿岸黑、綠、金和粉紅的砂灘,更讓喜歡海洋的人為它的美麗讚嘆不已。 科西嘉島為西地中海的第三大島,僅次於西西里與薩丁尼亞。這裡距離尼斯170公里,與義大利的比薩相距約80公里,南面隔一道寬15公里多的波尼法喬海峽,與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相望。約有24萬人口,半數聚居在阿雅克肖及巴斯蒂亞兩大城市中,其他大部分地區、包括沿海一帶都是人煙罕見。科西嘉原係法國的一個省,從1976年起才改為南科西嘉省,首府為阿雅克肖;以及北科西嘉省,首府為巴斯蒂亞。這裡屬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暖,夏無酷熱,高山地帶偶有積雪,森林覆蓋全島20%面積,大半是松、橡、粟子、沙灘樹和有鮮花香味的低矮灌木林,這也是此島特有的自然景觀。 島上交通方便,在航空方面主要的機場有阿雅克肖、巴斯蒂亞、卡爾威(Calvi)和波尼法喬等4處。與法國本土各大城市間,每日都有班機頻繁往來。此外,和西歐各國間也有班機往返。從尼斯前來約需40分鐘,從馬賽來要50分鐘;從里昂前來約需1:30;自巴黎前來則需1:45。阿雅克肖機場距離市區約7公里,巴斯蒂亞機場距市區約20公里,卡爾威機場距市區約7公里,波尼法喬機場距市區10公里。SNCM公司(Société Nationale Cor-re Méditerranée)有渡輪連接馬賽、尼斯、土倫等市及科西嘉島各主要港口。夏季每日都有航次,冬季則多停止開航,航程約6∼12小時;也有行駛夜間的渡船。島內有環島鐵路連接各主要城市,由阿雅克肖到巴斯蒂亞間約需4小時。通往島中央的科特(Corte)路線,沿途山景連線,非常迷人。 科西嘉全島有300家以上的飯店,阿雅克肖有四星級的卡姆坡達爾(Campodell'Oro)和索菲蒂爾(Sofitel),二星級的有拿破崙(Napoléon)等。在巴斯蒂亞有三星級的皮特拉卡坡(Pietracap)、二星級的波拿帕特(Bonaparte)等。 科西嘉島東岸以美麗的海灘著稱,光是阿雅克肖附近就有好幾個令人驚豔的海灘。五彩或潔白的沙灘,深藍近似琥珀綠的海水,亮麗的陽光,構成一幅陽光海灘的美麗圖畫,沉浮於清澈見底的水中,遠眺崛起於海平線盡頭雄偉的山巒,宛如置身人間仙境。 這個島上有不同種族的人民、衣飾、方言,但都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如果跟他們說科西嘉人和義大利人很像,他們會馬上翻臉,鄭重表示自己首先是科西嘉人,其次才是法國人。科西嘉年輕人大多到法國本土求學、工作,島上失業率高達50%,觀光業為最重要的經濟收益。高失業率並未使科西嘉人愁容滿面,每天仍然是快快樂樂地過日子。據說科西嘉人個性悠閒懶散,不愛工作,這一點倒是與地中海居民類似。 阿雅克肖(Ajaccio)位於科西嘉島西岸中部,是南科西嘉省的省會、地中海的港口和拿破崙的出生地,它最早是羅馬人在城北3公里處所建立的阿亞克斯(Ajax)居民點,1492年熱那亞人將它遷到現在阿雅克肖城所在地。1768年歸屬法國,1769年8月15日拿破崙在此地出生,1793∼1811年成為亞莫納省的省會,1976年為南科西嘉省的省會。 這個擁有42萬多人口的城市,有一些輕工業和航運業,和法國大陸間有定期航空和航海的連絡。現在已成為拿破崙紀念熱門觀光點,面對福希(Foch)廣場的拿破崙博物館(Musée Napoléonien),還有稍南的拿破崙家園,以及有關拿破崙事蹟的名勝,都是遊客必到的遊覽地。 拿破崙家園為三層樓高的土黃色建築,隱身幽靜巷內,外型樸實古舊,不經意的話很可能會錯過。從三樓往下依序參觀,內部展示拿破崙家族的史料、畫像及紀念品。三樓大廳牆上掛著拿破崙家譜年表,家族子孫繁多,光是拿破崙母親就生了13個孩子,不過其中有5個夭折。拿破崙出生的房間以鵝黃色系為主,陳設簡單大方。阿雅克肖鄰近海邊的拿破崙紀念館,是座氣勢雄偉壯觀的現代建築,入口處有巨型拿破崙雕塑,內部展示拿破崙一生事蹟的重要文獻及紀念物。 菲斯希(Fesch)博物館和大教堂(Cathédrale)是不可以錯過。此外,科西嘉島西邊的沉降海岸路線,也是悠閒散步的好地方。 柯特(Corte)位於全島中央,四周山脈圍繞,為喜愛登山健行朋友們的最佳所在。這座小城建於中世紀,格局不大,只有5000多人口,但卻是科西嘉歷史、文化重鎮,島上唯一的大學就在柯特城。城市依山而建,軍事古堡孤絕於群山峻嶺間。城市西側有天然要塞及林立的古老房舍。獨立政府時期所建的帕麗(Paoli)和加福林(Gaffori)宮等民族英雄紀念館,都已開放給民眾參觀。18世紀時科西嘉曾一度成為獨立的科西嘉首都,也是在這個時期建立了島上第一、也是唯一的大學。即使在今日科西嘉已屬法國,柯特大學仍然是科西嘉人歷史傳承、文化認同的學術重地。 博尼法喬(Bonifacio)是南科西嘉省城市,位於科西嘉島最南端,以及佩爾蒂薩托(Pertusato)角西側。公元828年為了防禦海盜而建,12世紀末熱那亞人從比薩人手中獲得此城,所以現在這裡還保持著熱那亞的傳統,居民也多說熱那亞語,民性平和,抵制科西嘉島各家族間的互相仇殺風氣。這個擁有近2000名居民的小市,對外交通只靠海路,與薩丁尼亞島等地進行穀物、葡萄酒和軟木的交易,和島上其他城市間則靠公路連繫。 巴斯蒂亞(Bastia)是上科西嘉省省會,位於島東北的港埠,是熱那亞時期的中心都市,1383年熱那亞人在這裡建立要塞,直到1791年,它都是島上的首府。現在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是島上最大的城市和現代化港口,並係島上軍事總部所在地。出產捲菸、雪茄和蜜餞,並輸出名牌葡萄酒。城市分舊城、上城和新城3個部分,舊城沿港灣而建,上城在舊城南側,新城在上城的北面和西面。這裡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有不少景致值得欣賞,其中又以舊城內教堂、法院、劇場和市政廳古典式門面上的華麗裝飾最為吸引人。舊港及14世紀城塞(Terra-Nova)地區,仍殘留著昔日的建築物。人類學博物館(Musée Ethnographie Corse)和聖瑪利亞教堂(Église Ste. Marie)也值得一遊。此外,巴斯蒂亞的東海岸一帶有優美的海濱和湖泊,是絕佳的度假休閒地。

美麗島首府勒巴雷

勒巴雷(Lepalais)是布列塔尼大區南方美麗島的首府和對外交通的港口,由於島上地形豐富,有岩岸、沙灘、溪谷和港灣,景觀非常美麗,因此吸引了19世紀末印象派畫家莫內、舞臺劇女伶莎娜伯納黛(Sarah Bernhardt)和作曲家艾伯特魯塞爾(Albert Rous-sel)等藝術家前來落腳。 要前往勒巴雷可以在巴黎搭乘高速火車到歐賴,然後轉搭僅在夏季行駛的支線火車到奇布倫(Quiberon),或自歐賴乘長途巴士到奇布倫,然後再轉輪渡到目的地。在輪渡緩緩駛入港口時,觀光客可以找到欣賞這個港都的最佳角度。市內有一家青年旅社,是當地最經濟的住宿處,一般觀光客則有觀光大飯店提供食宿服務。靠近港口的海鮮市集上,可以買到魚蝦、螃蟹、龍蝦和蚌殼等活海鮮。 當地參觀點眾多,最重要的是可以從防禦城牆小路(Rue des Rempart)遠眺到的沃邦城堡(Vaub-an Citadelle),由亨利二世在1549年所建,屬於防禦型的堡壘,7年戰爭時曾落入英國人手中,現在內部已闢為博物館開放供人參觀。 棉花港針狀岩(Aiguilles de Port Coton)在西南郊,因它附近的海水看起來像沸騰的海水,迷濛的水面上有一層看似棉花的泡沫而得名;走到路的盡頭,隱約可見這裡特有的針錐型岩石突出在海面。 藥房洞穴(Grotte de L'Apot hicairerie)位於勒巴雷西北邊,是個天然的海蝕洞穴,很像義大利的藍洞,不過規模小得多。它所以被稱為「藥房洞穴」,是因為鸕鶿在岩洞裡築巢,成排的鳥巢看起來像擺在藥房櫥櫃的藥罐子而得名。遊客可以沿著步道下到洞穴去欣賞海水灌入洞中激起的浪花及吼聲,非常刺激,但下去的臺階又陡又濕滑,要非常小心。 小馬岬(Pointe des Poulains)在城鎮東北端,有座燈塔,憑藉一條沙洲與大陸連接,有極佳的瞭望視野。 索宗(Sauzon)在勒巴雷西北、索宗河入海口的東岸,是個小而忙碌的遊艇港。 這裡值得參觀的其他景致還有大沙灘(Les Grands Sables),是當地最大的沙灘,也是玩風浪板及風帆的好處所。南岸的荷林沙灘(Plage de Herlin)到布頓角(Poi-nte de Pouldon)的海岸線,屬岩岸地形,有懸崖、小型峽灣、港灣。此外,位於美麗島西北方以女伶名字命名的莎娜伯納黛堡也值得一看。 勒巴雷和附近地帶是個傳奇的地區,流傳的故事更教人嚮往,其中以圓桌武士、美人魚的傳說最吸引人。 圓桌武士故事是說當年耶穌享用完最後晚餐後,從容地被釘上十字架,他信徒之一的約瑟夫以耶穌用過的聖杯盛著耶穌的血,從現在的以色列逃亡來到這裡的伯波森林,從此人與杯都消息全無。公元6世紀時,這裡被英國人佔據,英王亞瑟(Arthur)聽到聖杯的故事,就派50名武士到森林裡去尋找聖杯,不過尋找聖杯需要心地純淨,才有可能成功,可是50個武士為了爭功,互相猜疑、監視,不能合作。於是亞瑟王做了一張大圓桌,50個武士共聚一桌,他們所坐的位置雖然不同,但所有角度完全相同,因而減少了相互間的猜疑,幾經困難,衝破重重阻礙,最後由心地陴b的一個武士找回了聖杯。「圓桌武士」的古意是「公平」的意思,但在中世紀時又成為「俠義」的代名詞,也就是所謂的「武士精神」,它規範著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直到今天。 美人魚的故事是傳說在公元6世紀時,吉哈德王在布列塔尼地區建立康諾艾萊斯(Cornouail-les)國,宙斯是其中最大的和最繁榮的城市,所以被定為首都。由於臨海,吉哈德王為防止海水倒灌,就沿著海岸興建了高大的堤防及一個閘門,以便疏導。閘門平日深鎖,遇事開放,而開啟的鎖匙握在國王的手上。國王有個漂亮的公主,但行為卻像妓女,常常以她的美貌去勾引男人。有一天,公主遇到了一位非常英俊的男人,不禁傾心,於是馬上展開勾引,男人心動了,答應娶她,但有個條件,就是把國王開啟閘門的鎖匙交給他。公主不疑有詐,便把鎖匙偷到手,沒想到他卻是來自地獄的魔鬼。可是等知道的時候已經遲了,魔鬼打開閘門,海水一湧而入。吉哈德國王驚醒後,只有與公主同騎一匹馬逃亡,但海水不放過他們,尾追而來。眼看就要被吞沒時,忽然天上傳來一個聲音:假如國王肯把馬後的公主拋下水,那麼他就會得救,否則兩人將同歸於盡。國王沒有辦法,只好照吩咐去做,於是公主落海,吉哈德王安全地到達高地,可是當他回頭再望時,不論是公主或宙斯城,都消失了,從此地圖上再也沒有宙斯這個地方。不過,也是從這次以後,航行於這一帶的水手們,發現了一條魚,長著與公主一樣漂亮的人頭,卻是魚的尾巴,水手稱牠為美人魚,牠會唱非常動聽的歌,常常乘水手聽得入迷時,拉他下海。

賭城貝桑松

貝桑松(Besançon)早在鐵器時代就有人居住,曾經是高盧塞爾特人的主要城鎮。公元前58年被凱撒佔領,1184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自由城市,1674年成為法國屬地。17世紀由法國著名軍事工程師沃邦設計了城防工事,一座城堡至今仍然存在。1676年貝桑松取代了多勒成為弗朗什孔泰省的省會,此後議會、大學和鑄幣所也遷來這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遭到破壞。市內沿河有碼頭和林蔭道,羅馬時代遺留的大街仍然是城內主要的街道。1802年,大詩人雨果就是在當地出生的。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6度2分、北緯47度15分,是法國東部杜省的省會,位於第戎東面約75公里,臨杜河馬蹄形河灣處。市區舊城和新建的住宅工業區之間隔有一條主要的公路,河北岸有工業郊區和貝桑松-拉穆伊勒里礦泉地,是弗朗什孔泰省經濟規劃區首府,也是法國鐘錶製造業中心;主要有鐘錶製造、紡織和製革等行業。 市內主要的古蹟有羅馬時代建築的凱旋門、圓形劇場和水道橋等。建於公元4世紀並曾多次改建的聖尚大教堂,是當地人們的信仰中心,它的鐘樓下那座迷人的19世紀巨鐘遠近聞名,由3萬多個零件組成,有57個鐘面,各種自動裝置都非常準確地運轉著。如果想了解更多的鐘錶情況,可以參觀位於大街(Grand Rue)上格朗韋勒宮(Palais Granvelle)裡的時間博物館(Musée du Temps)。這座建於文藝復興時期輝煌的宮殿,是為查理五世的大臣尼古拉•佩勒諾而建的。 這個城市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賭城;這裡工商業都不興盛,當地政府的預算大宗全靠賭稅支付,但是賭博的稅率並不高,不論彩頭大小,一律抽取10%。這個小城雖然只有32萬人口,但是自四面八方來的流動人口卻有50多萬。當地的賭場和蒙地卡羅或拉斯維加斯的賭場並沒有什麼分別,賭客多是從外地來的,因此許多規模大的賭場多附設在大飯店裡,設備非常講究,房租也都昂貴,但賭客多數是一擲千金毫不吝嗇的豪客,當然是不會計較的;如果豪客輸光了,也會予以免費招待的。 當地居民的賭法又不相同,是賭場裡所沒有的,他們什麼都賭,賭法千變萬化,五花八門。譬如說當你在路上行走時,會有人到身邊問道:「先生,跟你賭你袋中的錢如何?」如果你答應了,雙方拉拉手就算,然後拉一個路人作證,誰猜中對方口袋裡錢的數目,誰就贏了對方身上所有的錢。另有一個妻子身懷六甲快要分娩的窮措大,曾因苦無錢送妻子去醫院,乃臨時靈機一動,想出了發行獎券的妙計,猜設他妻子腹中胎兒是男是女,獎券一張1歐元;這種別出心裁的博彩,果然引起人們的興趣,獎券竟然暢銷達60萬張,除繳納稅款外,他自己也抽取10%的佣金,剩下來的40萬元用作10個入圍獎的彩金,結果皆大歡喜,獎券上並沒有印開獎的固定日期,因此當他的妻子在醫院分娩的當天,醫院外圍滿了人,都是在等候他妻子生男或生女的佳音。 當時有貝桑松之花之稱的瑪琪小姐,天生麗質,追逐裙下的人不可勝數,其中有兩個人追求最烈,就是市長之子馬倫和一個億萬富翁柯烈達,兩人都得到瑪琪小姐的青睞。這件三角戀愛立即就成為當地人賭博的對象,賭他們兩人誰能娶到這位美人兒。但是這次賭博卻發生糾紛,因為出乎意外,從旁殺出一個程咬金,此人是位年輕的藝術家,瑪琪小姐和他閃電式結了婚,於是這場賭博沒有勝負,賭款也交還下賭的人,但是那筆巨大的賭款中,政府又預先抽去稅額,投注的人只能9折收回,因而引起糾紛,鬧出官司來,經審訊後,判定開賭人勝訴。 還有一則聞所未聞的賭博:有一位新郎在婚宴席上宣布開賭,賭的題目就是新娘是否處女,結果不但新婚妻子不反對,甚至願意在與丈夫洞房之夜,准許賓客中推出兩名代表實地觀察。幾個人在街上看到一位高胸隆臀的小姐胸脯是否偽裝;價碼商妥後,請一個女途人作公證,抽出一分佣金給她,由她負責檢驗。連變幻無常的天氣,也成為貝桑松人賭博的對象;如忽然間烏雲密布,立即有人會放出價碼,要賭隔多少時間會下雨。一件案子的嫌犯是否有罪,或他將獲怎樣判決,也會被大賭一場。

盧昂是博物館之城

盧昂(Rouen)是諾曼第大區境內的第一大城,也是古代羅馬人稱為羅托納古斯(Rotonagus)的名城,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公元3世紀時,當地第一任主教聖梅隆(St. Mellon)傳入基督教,城市地位從此顯得重要起來。公元826年被諾曼人侵佔,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國後,盧昂附屬於英國王室。1204年被法國佔領,城市繁榮起來,直到百年戰爭。1419年,法國聖女貞德就是被英國囚禁在這裡的一座城塔裡,這座塔至今還保存完好。1431年,聖女貞德被英國人燒死在馬爾什(Marché)廣場的火刑柱上。1449年,這座城市被法國收復,在以後的100年間,盧昂成為法國主要文化中心之一。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1度5分、北緯49度26分。現在是法國西北部濱海塞納省的首府及港口,位於巴黎西北方的塞納河畔,由巴黎乘火車前來只要1:30。舊城位於塞納河右岸,四周山丘環繞,古老建築眾多,有「博物館城」的美稱。左岸新市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全被炸燬,戰後才重新修建;這裡原來是巴黎外港,經過改建後的碼頭沿著塞納河長達18公里,這使得盧昂成為全國第四大港,一個擴大後工業區的中心,經濟也逐漸以工業為主。現在擁有11萬多人口,不但是法國傳統棉花貿易和服裝業中心,當地造紙廠還可為全國提供新聞紙;除了這些,還有化工、機械、汽車和飛機零件製造等工業項目。 這個美麗的城市,經常散發出詩般的氣質,並且自古以來就有「教堂之都」的美譽,在方圓不大的舊城裡,就有100多座教堂,從早期的羅馬式建築到後來哥德式、巴洛克式、新古典式,應有盡有。遊客乘車駛入盧昂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聳入雲的盧昂聖母院,它是法國最出色的哥德式教堂之一,並不比巴黎聖母院遜色,建於12∼16世紀,教堂尖塔高151公尺。印象派畫家莫內就曾以這個教堂的正門,創作了一系列有關光影變化的傑作,並曾住在聖母院對面的公寓中,畫下「盧昂聖母院」這幅重要的代表作。 聖圖安(St. Ouen)教堂興建於1981年,是為了紀念聖女貞德而建,教堂裡安裝有漂亮的彩色玻璃。哥德式尖塔鑲著花邊,塔頂被切得平平的,顯得莊嚴肅穆。它位於古集市廣場的東北角,廣場中間豎立著一座巨大的十字架,就是聖女貞德英勇不屈、從容就義的地方。 聖馬可魯(Aître St. Maclou)庭院位於馬爾丹維爾街(rue Martai-nville),是個木結構建築得非常漂亮的庭院,它的原址是個藏屍所,1348年大瘟疫橫掃整個城市時,曾作為藏屍所而投入使用,現在則是美術學院的所在地。 大鐘街(rue du Gros Horloge)是條步行街,漫步這裡的街頭,可以看到只有一根指針的大鐘,被高高地掛在街道上方、雕刻有圖案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拱門上。這個大鐘製造於14世紀,從16世紀開始便一直被高高地掛在這個醒目的位置上。市內另有一個伯勒鐘樓,有一架由55個鐘組成的鐘琴。 在藝術博物館裡,展出一些令人難忘的名畫,包括17∼18世紀的法國繪畫,並有雷諾瓦和莫內的作品,以及盧昂生產的瓷器。盧昂也因為以精美的錫釉彩陶製作成為法國主要陶瓷中心;當地人製造陶器常採中國及荷蘭的式樣,花樣、顏色豔麗,尤其輻射狀的垂飾,更是獨樹一格,無論小花瓶、罐子和餐桌上的調味瓶,都可愛珍貴。 如果在每年4∼10月間來盧昂,還可以順道造訪莫內的故居,這就是一個名叫吉雅尼(Giver-ny)的小村,1883年起他就住在這裡達43年之久,無數重要畫作都是在這裡完成,夏季至此可以一睹他的名畫「睡蓮」中的荷塘及日本橋的風采。 喜愛文藝的人對盧昂應當不會陌生,因為法國19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Flaub-ert)大師,就是於1821年12月12日在此地勒伽街(rue de Lecat)51號出生,父親是當地著名的外科醫生,母親是來自下諾曼第省帶英國血統的富家女,家境富裕。他的父親一心一意希望兒子將來能繼承他的衣敭,但後來知道兒子不是做醫生的材料後,就放棄要他做醫生的念頭;而做母親的對兒子只有愛,沒有要求,因此福樓拜終生自由自在,也不需負擔家計;他甚至也不想當作家,當他的第一部作品「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於1857年完成後,若不是多年後被這位母親強迫著送出去發表,可能這位作家就永遠湮滅了。這部小說對一位醫生夫人進行生動的刻畫:女主角 「愛瑪」粗俗、褊狹,對丈夫不貞,最後走上自殺身亡之途。小說中描述她勇於衝破傳統、爭取性解放而導致悲劇收場。這部長篇小說面世後,福樓拜也因傷風敗俗而受到指控,曾造成一時的轟動。 福樓拜的作品被歸為寫實派,他那凌厲的寫實有如照妖鏡,因此時常被告進官府。他寫作態度非常認真,除用詞華麗外,每頁的用詞都不會重複。 這位大作家每年夏天都會到多維爾的外婆家度假,在17歲那年,看見一對前來度假的姊妹,不禁對姊姊心動。次年他又前來度假,在海灘上看見一塊紅紗巾,眼見快被海浪捲走,急忙撿了起來,不意這條紗巾正是那位姊姊的,原來那對姊妹也來度假,這種不期而遇令他更加心動,每夜痴痴地望著她的窗口無法成眠。再次年又赴勝地度假,但妹妹未來,倍著姊姊前來的卻是她新嫁的商人丈夫,商人尖酸刻薄,他很不喜歡。再次年,福樓拜又來度假,姊妹都沒來,來的是商人及他的另一個女人,福樓拜思前想後,不能自己,望著她住過的窗口,暗自神傷,從此未婚。 福樓拜之家(Pavillon Flaub-ert)位近塞納河出海口,排水量5萬噸的大船可以來去自如,因此水波漣漣,船隻來往相當忙碌,他曾形容自己的住家說:「白天時,可以看見河上的畫帆,晚上不時可以聽到汽笛聲⋯⋯」,他就是在笛聲中長大,終其一生都很少離開過這個山明水秀的故鄉,只不過每年都會離家去看外婆。今天所見福樓拜之家面積很小,因為房屋的大部分已被拓寬為港堤道而遭剷去,今天僅剩半個花園、一個書房及一幢小而別致的鄉村式小別墅,他的所有作品都陳列在他的書房中。

古城亞維儂

亞維儂(Avignon)是老法國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就來此建港駐軍,早期成為高盧人的要塞和羅馬城市,一直是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小城。14世紀初開始的60多個年頭,法王菲力普四世與羅馬教廷爭奪教會體系的支配權,因而策動當時的教宗克雷芒五世(Clement V),將教宗所在地從梵蒂岡遷來亞維儂,因此亞維儂從1309年開始,就成為教宗的駐錫地,以及發展天主教勢力的基地,並因而使它的地位變得重要起來,前後共有7位教宗繼任者以此為駐地,直到1377年教廷再遷回梵蒂岡為止。在這短短的68個年頭中,亞維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教廷龐大的財富集中到這裡來,帶動了活絡的商業活動,以及文化和藝術的快速發展,使它一躍而成為歐洲最輝煌的城市。 1388年,西西里王曾在此加冕。1791年,法國國民議會佔領亞維儂,結束了宗教對城市的統治。畢卡索也曾於1907年前來著手繪製「亞維儂的姑娘」系列的畫,後來被認係現代美術的轉捩點,在這些畫上可以看出畢卡索揉合了古西班牙的雕刻、卡達尼亞的原始藝術,並以巴洛克的風格創造獨特的畫風,因此聲名大噪。 這個擁有8萬多名居民的中世紀古城,經緯度為東經4度49分、北緯43度57分,位於馬塞西北方隆河的東岸,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沃克呂茲省的省會,曾被膺選為2000年的歐洲文化城,許多古建築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 今日的亞維儂早已不復見希臘殖民時代生活的桂冠花環,倒是流水潺潺的隆河依舊,只是河道淤塞情形更加嚴重。市內有活躍的地方貿易集市和各種行業,生產有葡萄酒、麵粉、皮革、肥皂和紡織品等。城市四周被城牆所包圍,共和大道(rue de la Répu-blique)上有最好的購物中心,大街的盡頭有鐘樓廣場(Place de L'Horloge),上面的鐘樓上有兩個人形玩偶,每逢整點會出來報時,吸引許多行人圍觀。廣場的露天咖啡座上人滿為患,還有觀光客、街頭藝人和乞丐等不絕如縷;附近一帶多為中世紀時代黃磚紅瓦的古老建築物。鐘樓廣場左邊是三層樓的音樂學院,以前是教宗所建的紅衣主教賓館;音樂學院的隔壁是歌劇院,門前有兩尊名伶塑像。右邊登上58公尺石階的岩石山上有教皇宮、大法庭和大教堂等三幢大建築。 當地有許多重要的景點不容錯過,其中的聖具內澤橋(Pont St. Bénézet)又稱為亞維儂斷橋,位於北城牆外,建於1190年,歷時8年才告完成,對聯絡兩岸交通至關重要。它原長900公尺,共有22個圓形橋拱,因多次遭水患沖毀,後又加重建。1669年再次受到洪水肆虐,只剩下今日所見的四個橋拱。這座新橋有一段流傳的故事:傳說在隆河沒有橋樑的年代裡,天使托夢給年輕的牧羊人貝內澤,請他到亞維儂蓋一座橋,純真的牧羊人乃前往亞維儂遊說一些權貴、修士,還一度被視為瘋子。不耐煩的修士受不了貝內澤的一再騷擾,便對他說:如果真的得到天使的托夢,神一定會助你抬起上噸重的巨石。結果他真的將一塊連30個人都抬不動的石頭抬了起來。他就以這塊巨石為根基,歷經重重困難建成了亞維儂橋,並且在橋未完成前就已去世,但是後人為了表示敬意,就建造一座小小的禮拜堂紀念他,並尊他為橋的守護神。這座橋並成為「在亞維儂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兒歌的主角,至今仍被傳唱著:「在亞維儂橋上跳啊跳、跳啊跳,在亞維儂橋上大伙圍圈跳啊跳,男士這樣跳!女士這樣跳!」這首歡快的童歌作於15世紀,描寫了亞維儂橋上跳舞的情形。1853年,這首歌引起了更加廣泛的關注,當時以芭蕾舞曲「吉賽爾」而名滿天下的作曲家阿道夫•亞當將它收入輕歌劇集「沉悶的揭]客棧」中,結果這首歌大受歡迎,很快成為1876年輕歌劇的焦點。1939年,讓•薩邦將它灌製成著名的搖擺樂。據說,BBC廣播電台在盟軍登陸諾曼第的前夕,每天都要將它作為電碼信息播放14遍。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普遍利用這首童歌來教兒童學法語。 喀德水道(Pont Du Gard)位於亞維儂和尼姆之間,它是古羅馬時代拱門式的水道橋,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當初建造之目的,在傳輸供應尼姆城用水之需,整座水道橋分為三層不同大小的拱門,全部由大石塊堆積築成,優美恢宏,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力與美。 安格拉東•迪布呂諾基金會(Fondation Angladon Dubrujeaud)位於耕夫街(rue Laboureur)上,是一家在當地很有名氣的私人美術畫廊,珍藏著20世紀的一些藝術珍品,包括畢卡索和塞尚等大師的作品。 教皇宮(Palais des Papes)盤據在山丘上,它最能說明亞維儂昔日的霸氣,建於14世紀,歷時30年才告完成,是哥德式體積碩大的宮殿建築,曾遭受火災及法國大革命動亂的雙重打擊,今日所見的建築,是當地政府於1969年所重建,分成舊宮和新宮兩大部分。舊宮是14世紀由本篤十二世教宗所建,由於這位教宗致力摒除宗教建築的虛飾風格,不論在外觀或內部,都是一派樸素,代表天主教勢力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力;新宮則為克雷芒六世所建,外表較為華麗,但與舊宮連接得天衣無縫,整體外觀不脫堡壘氣息,窗戶少而窄小,牆上密布槍眼和箭孔,顯得碩大而威嚴肅穆。皇宮內部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和劫掠,在破除迷信和打倒權貴的口號下,宮內的值錢東西全被洗劫一空,現在皇宮內留下來有價值的東西,大概只有舊宮二樓宴會廳的18世紀織錦畫、舊宮一樓14世紀的濕壁畫,以及小禮拜堂裡描繪施洗約翰事蹟的濕壁畫。每年7、8月間的國際戲劇節,即以此地為背景舞台,當黃昏的晚霞餘光反映在雄偉的宮殿上,流露出濃濃的中古氣氛。 聖母院位於教皇宮旁,建於12世紀,它的歷史比教皇宮還早,此後即累遭破壞並多次重建。塔樓上鍍金的聖母像是19世紀時增設的,人們從隆河對岸一眼就能夠看到閃著金光的聖母像。 亞維儂藝術節由法國導演讓•維拉爾創立於1947年,當時法國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走出,正在努力重建,為了推動法國文化藝術的復甦及發展,讓高雅的藝術表演走出殿堂,進入民間,亞維儂每年夏天都上演盛大的藝術節慶,網羅了全世界的表演團體前來共襄盛舉,因此在這期間,數以百計的表演團體、演員和音樂家等,都會來此走秀,平均每天都有300多場演出。這個藝術節的表演分成兩個部分:官方版的演出主要在劇院、教堂、教皇宮中庭、城堡大廳內舉行,票價較貴;非正式的「邊緣表演」是在大小廣場和公園等公共空間演出,票價低廉;屆時亞|成為歐洲現代表演藝術的大舞台。

幻象機製造地土魯斯

土魯斯(Toulouse)建於古代,曾經是個要塞,從羅馬時期開始,這裡就是法國政商的中心,城市得到發展,後為亞奇丹的加洛林王朝主要城鎮。4世紀起屬主教管轄區,公元778年後成為土魯斯封建伯爵領地,以後增建一些宗教建築,1229年又興建一些大學。自1317年起是大主教管轄區,1420年建立了最高法院。1814年4月10日在城外為反擊威靈頓公爵,而發動半島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蘇爾特元帥在此戰敗。此後,由於土魯斯在歷史上是個戰略要地,又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因而成為地中海和亞丹奇盆地之間的貿易中心。 這個擁有100多萬人口的法國工業城,經緯度為東經1度26分、北緯43度36分,是法國中南部庇里牛斯大區上加倫省的省會,位於拉泰拉勒阿拉-加倫(Gar-onne) 運河和南運河(canal du Midi)的交匯處。因市區建築物多係磚紅色,因此又有玫瑰城(Villo Ro-se)之稱。對外交通方便,北郊8公里處有布拉涅克機場(Blagnac Airport),可以和國內外各地機場通航;地面交通有長途巴士、公共汽車和計程車。 城市的建築始終保留著紅玫瑰色磚瓦的特色,舊城中心失修的的大部分建築物已經拆毀,建起現代化的商業中心,與較古老建築物的建築風格迥異。市內有許多中古式建築及教堂等名勝,其中阿塞札特(Assézat)大廈建於1323年,現在是弗洛羅學院。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聖雷蒙、保羅•杜普伊(Paul Dupuy)等。美術學院位於18世紀修建的河邊堤岸附近,相鄰的16世紀修女院中有一所天主教學院。市區北邊的雨果市場,是個乾淨、整齊的傳統市場,樓下有新鮮的蔬果魚肉供應,樓上還有各式餐廳供人大快朵頤,鵝肝醬、鴨肝、松露、大白豆燉鴨或是油浸炸鴨等,都是這裡的名產。 在工業方面,因為能夠充分利用庇里牛斯山的水力和拉克(Lacq)的天然氣,所以進展很快。在航空工業方面,這裡有歐洲最大的航空基地,佔地452公頃,遊客參觀時,大部分都得在車上從這一區到那一區,過去的協和式超音速民航機、現在廣體的A380雙層巨無霸空中巴士都是這裡的產物,不過它的機翼是由英國人負責、機頭由德國人承製、引擎由法國人研發,各種配件分別在外地做好後,再送到這裡來做最後的組裝。一般說來,組裝A380這種巨無霸,大約需時10個月。在這個航空城裡,也生產軍用飛機和飛彈構件,幻象2000型戰鬥機也是在這裡出廠。一般航空做M不能在這裡拍下飛機生產的過程,但航空城的精品店仍然可部分滿足觀光客的慾望,這裡展示有各種飛機模型,還有各式各樣的飛機造型貼紙、鑰匙圈、搖控飛機、T恤和海報等,都是不錯的旅遊紀念品。 太空工業方面也有驚人的發展,包括研究、試驗、專家培訓和太空器製造等,所以土魯斯又有「太空城市」和「法國矽谷」之稱。這裡有個以大探險為主題的冒險公園「太空城」(Cite de I'espace),位於市區北方,裡面有座天文館和一個與實物相當的阿里亞納太空火箭模型。遊客在這裡可以參觀模擬人造衛星發射,也可以模仿太空人在月球上太空漫步,觀看太空人如何生活在狹小的太空艙裡,還可以用特製的望遠鏡來觀察太陽。 飛機博物館坐落在機場附近,裡面展出大約70架已經退役的各種飛機,其中最古老的一架是1930年代第一架民航機,此外,還有許多不同型式的作戰飛機和直升機,部分參展飛機過去還曾參加過韓戰、越戰。 聖塞爾南大教堂(Basilique St. Sernin)是當地最大的教堂,也是法國最大的羅馬式教堂,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那柱狀的粉紅色尖塔直指天空,使它成為與上帝最易媾通的地方。 市政廳位於卡皮托廣場(Pla-ce du Capitole),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築物,廣場上有許多露天咖啡座,市政廳正南方有條非常熱鬧的購物街。 水塔(Chateau d'Eau)位於新橋(Pont Neuf)的南端,是1923年建造,現在成為一家畫廊和一家攝影博物館。

波爾多紅酒馳名

波爾多(Bordeaux)早期是塞爾特人的城鎮,早在羅馬人前來之前300年,他們就在這裡生活,但是羅馬人卻是第一批使這裡發生巨大影響的人,其所引進的葡萄栽培技術,使得這座城市走上富強繁榮的道路。在羅馬人統治時期,這裡是亞奇丹省的省會。公元4世紀時,當地是高盧主要教育中心之一,幾所大學學術水準極高,曾培養出許多出色學者,最著名的是作家、思想家蒙田(Montaigne),以及哲學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 此地1154年成為英國屬地,黑衣王子愛德華在這裡執政達20年,國王理查二世也在此地出生,至今仍受當地人的尊崇。在英國統治期間這裡享有特殊的自由,與英國港口間貿易頻繁。1453年歸屬法國,17世紀是動亂時期。18世紀通過「三角貿易」將非洲黑奴販往西印度群島,運回糖和咖啡,再把武器和葡萄酒銷往非洲,因而再度繁榮。法國革命中吉倫特黨在此成立。1870年、1914年和1940年,法國政府曾撤離巴黎流亡到這裡,1944年被自由法蘭西軍隊接管。 這個擁有22.5萬人口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西經0度34分、北緯44度50分,是法國西南部亞奇丹大區吉倫特省的省會,西至大西洋60公里,濱臨加倫河,距離多爾多涅河匯合點24公里,離河口96公里。 加倫河流經市區和郊區拉巴斯蒂德之間,靠河邊有8公里長的碼頭,後面是高大的倉庫,廠房和樓宇;環城大道外是郊區,市區由大橋與國家公路連接。當地由於航運和貿易興盛,尤其是著名的波爾多高品質葡萄酒,促使經濟繁榮,現在是法國西南部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葡萄種植面積達10.5萬公頃,年產酒6.5億萬瓶,其中紅酒佔85%,如全法國五大酒莊之一的摩頓酒莊(Mouton Rothschild)所產陳年好酒每瓶價格就高達好幾萬歐元。主要進口物資是石油,工業則有食品加工、家具製造、煉油、石油化工、製藥和汽車製造等,近年發展鱘魚養殖,所生產的魚子醬和鱘魚沙拉,非常美味可口。 當地可供參觀的地方眾多,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昆孔塞斯廣場(Esplanade des Quinconces),建於19世紀初,原址是座古城堡,位於河濱地帶,廣場上有吉倫特黨人紀念碑,以及孟德斯鳩和蒙田的巨大塑像。 大劇院(Graod Théatre)位於劇院廣場旁,是法國最佳劇院之一,也是波爾多市一座最傑出的建築,建於1773年,正面有12根科林斯式圓柱,還有一尊繆斯女神雕像,內部於1991年加以大整修,金碧輝煌,非常氣派,音響效果極佳。 聖安德烈大教堂(Cathédrale St. André)坐落在市區的西南部,它可與巴黎的聖母院相媲美,教堂的雙塔是市內最突出的標誌。有部分建築建於10世紀,中世紀的雕塑裝扮著室內寬敞的空間。1152年,法王路易七世有權有勢的前妻阿基坦公國的艾莉諾公主,就是在這裡改嫁給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的。緊挨著大教堂的佩貝鐘樓,高50公尺,頂部矗立著阿基坦的聖母像。 波多爾藝術博物館位於大教堂的西面,周圍是寧靜的羅漢宮(Palais Rohan)花園,在它突出的收藏中,有范•戴克為亨利四世王后瑪麗•德•美迪奇所畫的那幅可怕肖像,還有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米索朗基」。另一當代藝術博物館位於昆根斯廣場北端,是由過去一間貨棧改建而成,館內採用各種多媒體,展出許多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此外,這裡的重要景點還有橫跨在寬廣的河面上古典造型的石磚橋(Pont de Pie-rre),是19世紀時拿破崙為了遠征西班牙而建。市內的展覽廳,為工商業的主要交易展覽場所。舊城牆、幾個古城門和圓形羅馬劇場的遺蹟,還保存至¤

香水之都格拉斯市

格拉斯(Grasse)是女性嚮往的香水之都,在12世紀的時候,法國的製革業者看上這裡水源豐富,於是紛紛前來定居,後來在麥狄奇家族的鼓勵下,開始生產流行於義大利的薰香水套。由於香水能掩飾皮革的腥味和惡嗅,因此當地很快便從皮革業產地變為香水業重地。現在則由香水業獨領風騷,其香水產量佔全球總產量50%以上,年產值超過30億歐元,佔全國香水交易額2/3。 這個小山城的經緯度為東經6度55分、北緯43度40分,是法國東南部里維耶拉蔚藍海岸大區、阿爾卑斯濱海省山丘上的一座山城,位於坎城東北方,尼斯的西北方。對外交通不便,由於被夾在地中海和南阿爾卑斯山之間,沒有鐵路經過,對外交通以公路為主。在航空方面,這裡並無機場,由巴黎搭國內航班至尼斯,再轉搭巴士前來,公路車程尼斯至格拉斯約1小時。也可以從巴黎的里昂車站搭TGV高速火車5小時至坎城,再由坎城火車站乘巴士或公車前來,車程只有17公里,但由於山路彎曲狹窄,故需40分鐘。汽車進入格拉斯市中心的小圓環,所有車輛便以圓環裡的超大香水瓶為中心,開往市內各地。城市的特色在於古老的石階和迂迴曲折的石板街道,每條巷道裡一間間斑駁的屋舍緊挨在一起,古建築緊密排列,雕花陽台銅窗,門框把手裝飾,都充滿了古樸美感。 這個充滿了和煦陽光的小城,是著名的法國香水產地,全市共有30家製造香水的大工廠,其中有「花宮娜」(Fragonard)、「佳麗瑪」(Galimard)和「莫林娜」(Molinard)等三家香水工廠對外開放,香奈兒(Chanel)、聖羅蘭(Sai-nt Laurent)等國際名牌在這裡都設有香水工廠。這些香水工廠生產各種經調配過的香水,然後賣給各知名香水公司,再貼上各公司自己的標籤,販售給世界各地的消費者。 從中世紀開始,格拉斯的香水工廠中,就製造出聞名於世的香精,是採用薰衣草、薄荷、茉莉、玫瑰和橘花等五種花中的任何一種提煉,再加上諸如橘皮、玫瑰梗、檀香木、胡椒、薑、月桂葉、紫蘇和菸葉等各種香味中的任何一種配製,便可製出各種不同香味的香精。通常1000公斤橘花,只能提煉出1公斤香精,花瓣需要在黎明時採摘,而後送進加工廠,用蒸氣在一個巨大銅導管中蒸煮,在高壓下蒸餾出香精。另外一種作法是將花和豬油或牛油一起蒸煮,當豬、牛油吸收了花的香味後就成了香精。 國際香水博物館(Musée Inter-national de la Parfumerie)坐落在格拉斯觀光局資料服務中心附近,一尊青銅製的「香水之父」(Ha-bit de Parfumeur)雕像就豎立在博物館前,象徵這座城市的精神。博物館屋頂上的溫室裡,種滿茉莉、玫瑰、薰衣草等製造香精的原料。館內各種製造香水的器具按年代先後陳列,展示著香水工業的演變歷史。最令人讚嘆的還是香水瓶的典藏,造型從傳統優雅到現代創新,圖案花紋從華麗到簡約,手工精湛。在眾多的香水瓶之中,包括有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時代人類剛開始使用的古香水瓶。這家博物館在1989年、法國香水業百週年慶時開幕,它為遊客準備的「基本課程」就是香水的製造過程,包括如何萃取花卉或植物中的精華成為精油及如何蒸餾等。人類香水史中所使用的化妝箱也都陳在眼前,從古埃及、希臘、羅馬時代一直到近300年,可說是一部完整的香水史。製造香水所不可或缺的植物如香油樹(ylang-ylang)、茉莉和玫瑰等,則被保存在館內的玻璃房裡,隔窗向遊客散發魅力。 花宮娜香水工廠的名字,源自17世紀格拉斯的一位著名畫家Jean-Honore Fragonard,市內也有展示他的畫作博物館。這家香水廠現在由一對姊妹接掌,除了向遊客展示香水製造過程和「聞香師」的工作場所外,還有一張大地圖,展示各種香水原料的產地,其中也標示著台灣所生產的香水原料為晚香玉。 聞香師(Nose)是香水工廠的靈魂人物,全世界現在大約只有250名,其中大部分都在格拉斯工作,其中比較著名的不超過25位,首先他們要有一個嗅覺靈敏的鼻子,必須記住1000種左右的香味,然能憑記憶調製出6、7種香味。 製造香水是非常專業的事,花宮娜香水廠首開先例,將一般香水廠教客人調製香水的課程,改為調製精油的課程,所教的精油配方,有治療肌肉酸痛、刺激腦力、促進血液循環、調理風濕和幫助睡眠等各種功能,簡單而實用,調製好的精油拿回家後,送禮自用兩相宜。這家香水廠也可以讓遊客DIY親自製作個人專屬的香水帶回家使用,令人永難忘懷。 格拉斯市在香水史中曾留下輝煌的記錄,1920年初,聞香師歐尼斯•包,曾調製出至今仍在國際市場上熱賣的香奈兒5號香水,豔星瑪麗蓮夢露生前最愛用香奈兒5號香水,據說它可以使男人意亂情迷,曾有人問她穿那個名牌的睡衣,她回答說:香奈兒5號。事實上香奈兒5號是香水而不是睡衣,那等於她是說自己是裸睡的。 聖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 du Puy Cathedral)是當地最古老的教堂,位於舊城的小丘廣場(Place du Petit-Puy),建於10世紀,是樸拙而莊嚴的羅馬式建築,堂內珍藏有荷蘭畫家像花宮那和魯賓斯的畫作,其中有3幅是魯賓斯於1601年創作的早期油畫。 市政廳的前身是主教宮,與聖母院大教堂比鄰而居,其中的鐘塔建於12世紀,是全幢建築的最古老部分。在市政廳附近,有一座建於19世紀象徵香水意義的噴泉雕像,雕像中的女子左手有水流過,表示製革商人用水來洗皮革,她的四周被玫瑰、茉莉、晚香玉、水仙、橘子樹、薰衣草和橄欖樹等製造香水的主要花卉所圍繞;右手拿著一個代表西藥房的蛇杖,表示香水跟醫學之間有著根深蒂固的關係,因為從埃及、希臘時代,花卉曾被用作治病的藥方。 芳香廣場(Place aux Aires)是格拉斯最重要地標之一,原來是以前製皮革師傅洗皮革的地方,廣場兩旁17世紀的拱廊內則,是一家家的皮革店舖,現在皮革業已不存在,廣場成了花果市場,拱廊裡的店舖也成了紀念品藝廊和咖啡館。 普羅旺斯美術歷史博物館(Musé d'Art et d'Histoire de Prov-ence)中,有使用過的陶器、玻璃製品、家具、服裝等的展示,內容豐富,可藉以了解此地的美術和歷史。設於一樓的弗拉戈納美術館(Vill-Musée Fragonard),有法國名畫家弗拉戈納所繪的四大幅作品的複製品;二樓有小作品的展示。 格拉斯每年有兩大鮮花慶典:一是5月的玫瑰花展,玫瑰是群芳之后,用來製造香水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在玫瑰花展期間,花宮娜莊園是主要的玫瑰展示場所,教堂中也將舉辦音樂會,非常熱鬧。另一是8月茉莉採收慶典,茉莉精油價格比黃金還貴,而茉莉精油是格拉斯最重要的特產之一,屆時來自國內外樂團與遊行慶祝隊伍多會聚集此地,茉莉節皇后在花車上向群眾潑灑花朵和茉莉花水,讓大家歡樂而沾滿喜氣。

洛里昂有潛艇港

洛里昂(Corient)歷史較短,它起源於16世紀,1610∼1643年在位的法王路易十三時期,這裡才開始建造城堡,當地的中世紀小村莊布拉韋因而改稱為路易港。1664年,法王路易十四准許在這裡設一間貿易公司,城鎮又改名為洛里昂,並依靠與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而迅速繁榮起來,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城市。1774∼1792年在位的路易十六,也曾買下當地港口建起皇家兵工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美聯軍為測試德軍的防守火力及應變能力,在諾曼第大戰之前,曾先搶攻這個城市,受到德軍的強烈反抗,戰火持續一個星期,雙方死傷慘重,全城被焚燬了85%。戰後,洛里昂在廢墟上進行重建。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西經3度22分、北緯47度45分,是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大區莫爾比昂省的海濱城鎮,位於坎佩爾東南方和巴黎的西南面,在斯科夫河與布拉韋河會合處,以及比斯開灣河口的右岸。現在擁有12萬多人口,主要工業有紡織、家具、油漆、魚罐頭和遊艇航海設備製造業;斯科夫河沿岸還有兵工廠專門生產海軍艦艇。 由於靠近海洋,這個城市擁有功能各不相同的5個港口,最與眾不同的是潛艇港,有3個潛艇地底碼頭,可同時停泊30艘潛艇;這裡原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建造潛艇的基地,現在已為法國所用,只限法國人能參觀,每次約需1.5小時。漁港專門做批發魚的生意,是法國最重要漁港之一,還有鐵路通往巴黎和波爾多運送水產。船塢港是造船的地方,專門製造軍艦。 還有一個是釣魚人專用的港,港裡約有500種不同的魚類。最奇妙的是這裡還有一個專為觀光客設計的港,港上的海洋之家(Maison de la Mer)不但介紹洛里昂的歷史、風景、風土、風情、風物,還包括它所產的每一種魚,從魚在海底的生態、捕捉、批發、零售,以及烹飪的方法,最後一直到送進胃中的過程,有時用影片,有時用實物,有時是表演,採用這樣的介紹方法,可以說是世界上僅有,趣味十足。洛里昂還是著名的美人鄉,這裡的女孩子得山川鍾靈之氣、個個出落不凡,標緻、修長、大方、和藹,人見人愛。 這裡最有名的景點是位於城東的布列維(Blavet)河,流程很短,但有一段寬闊如湖,河水碧藍澄清,兩岸是青翠的森林,風光無限。但河上的橋卻在中間很整齊的斷開,只有東岸的一半,西岸的另一半卻不見了,這就是當地有名的古蹟「斷橋」。相傳18世紀末時,許多河東岸的年輕男人,為娶一位美嬌娘,不辭辛苦的翻山越水來到洛里昂,然後攜美妻而去,使得洛里昂的年輕男人非常吃味,所以把橋截斷,但因橋分屬兩個行政區,截的時候只能截自己這邊的,這就是橋為什麼會從中間斷開的原因;從此以後,洛里昂更獲得了「斷橋美人鄉」的美稱。 城市的另一個旅遊點是海底木頭公園(Parcá Bois),19世紀初,洛里昂有意加大城池,因此購買了大批木材,但計畫半途而廢,大批木材就放置在海灣裡,後來經過整理,成為極為特殊罕見的景象,因為年代已久,木材已吸飽了水,現在已沉在海底,只有在退潮後才肯顯示真面目。

巨石文化的卡爾涅克

卡爾涅克(Carnac)是法國西部莫爾比昂省的小城市,位於布列塔尼東南邊的奇布倫(Quiberon)半島附近、歐賴的西南面,靠近大西洋海岸。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1萬多年前,史前人類便曾經在這裡漫遊,而於公元前4800年左右定居下來,並豎立了數以千計的神秘石柱和墓穴。這些石柱長期為布列塔尼人所尊崇,諾曼人將它用作宗教物。基督教傳入後,當地才由尊奉這些巨石轉為信奉基督教。現在這個城市只有1000多人口,它和英國的圓形石林(Stonehenge)一樣,以擁有史前巨石聞名於世,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卡爾涅克可以在奇布倫或歐賴搭乘公車,車程約為幼氶A在舊城站(Carnac-Ville)下車。遊客要先前往位於教堂廣場的旅客服務中心索取巨石遺址地圖,然後再按圖前往。 參觀的起點是距離服務中心不遠的史前博物館(Musée de Pré-histoire),館內收藏了自公元前45萬年到公元後8世紀卡爾涅克的出土文物,從史前時代的石器、陶瓶、復原的墓穴,到中古前期的雕刻和錢幣等,都能讓遊客對當地的歷史發展有一點概念。卡爾涅克的巨石有3000多塊,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排列成行或成叢的直立巨石;由兩塊立石頂著一塊橫石、構成的石室和土石覆蓋成的墓塚等。直立石柱以梅內克(Menec)、克瑪里奧(Kermario)和凱爾勒斯康(Kerlescan)等三處遺址最為有名,其中梅內克遺址在1公里長、100公尺寬的範圍內,共立了11行、1009根石柱,這些石柱大小不一,粗長不同,初看時好像是凌亂分布,眾鼓k;走近一瞧,才發現它們非常整齊的排列成直線或半圓形,令人嘆為觀止。至於它們的作用,有人說是埋藏地的標示,也是人認為與祭祀和曆法有關,但真相如何?也許只有死去的老祖宗們才知道。 石室一般被認為是集體墓室的骨架,造型與臺灣史前遺蹟有類似之處,在它旁邊通常都可發現不少像是作為陪葬用的石器。墓塚遺址以聖米歇爾規模最大,共有120公尺長,12公尺高,裡面有兩座墓室和20幾個石櫃。遊客可以經過長長的通道進入參觀。文物多被收藏在史前博物館和瓦納的考古學博物館中。除了巨石文明外,卡爾涅克的6個海灘也是相當美麗的弄潮勝地,遊客可以潛入蔚藍的海水中,享受清涼,這一帶有許多酒吧、餐廳和雅致的小別墅。

迪南小城

迪南(Dinan)的經緯度為西經2度2分、北緯48度27分,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上的城鎮,坐落在朗斯河上游西岸的高地上。是個擁有1.5萬人口的集鎮和旅遊中心,有紡織業。無論空中、陸地進出交通都很方便,可以從雷恩乘火車北上,沿途能夠欣賞布列塔尼的田園風光。還可以從聖馬洛溯朗斯河(Rance River)而上,沿途不僅可以欣賞兩岸的美麗風光,更能觀賞到當地奇特的捕魚方式:在河邊有一幢幢頂著高蹺的小木屋,其頂端有交叉橫木,向前拋擲後便形成細孔魚網的框架,漁民們用滑輪收放漁網,一批批個頭嬌小的魚兒便應聲入網,成為饕客口中的美食 到達目的地後,遊客能夠感受到這個被城堡圍繞的古都,因倖免於砲火的摧殘,到處充滿了傳統氣息,市街古意盎然。所以徒步漫遊市街,成為感受迪南魅力的最佳方式。當遊客穿梭在15世紀的小巷道中,看到那古老、可愛的木造房屋鋪列在石板路兩旁,時光好像倒流到樸實無華的過去。這些小路討人喜歡,常會令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為許多擁有一身絕技的藝術工匠們,就住在路旁的木造房屋裡,他們的創作有皮革製品、木雕和陶瓷玩偶等。 市區不大,火車站在城外步行約10來分鐘處,遊客資料中心在市區的鐘街(rue del' Horloge)上。如果擔心住處難覓,火車站邊的歐洲飯店(Hotel del' Europe) 是不錯的選擇。入城廣場(Place Du-clos Pinot)在市區入口不遠處,相當熱鬧,廣場後面建築密集,街道狹窄,地勢往上攀高,沿街有數家風格獨特的藝品店。貢品街(rue del' apport)右轉可至芳濟各廣場(Place de Cordeliers),是老城最繁華地帶,舉目所及,盡是典型的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的尖頂木造樓房,兩個廣場之間露天咖啡座滿布,還有一家全市最受歡迎的煎餅餐廳。傑荷索街(rue du Jerz-ual)是條長長的石頭小徑,從舊城中心一路蜿蜒下降往朗斯河谷去,地勢相當陡峭,穿過古城牆就到達市外的小堡壘街(rue du Pe-tit Fort),這裡整條石板小徑兩旁,盡是一家家有趣的手工藝品製作展售小店舖,也有令人驚豔的小藝廊,許多被吸引而來的藝術家,便以迪南為家,製作木雕、皮雕、首飾、彩巾、繪畫或吹玻璃等傳統手工藝為生,使得這條街成為「藝術家之街」。沿著「藝術家之街」往下走到底,便到達景色優美的朗斯河畔,港口有遊艇載客遊河。 這個城市有不少地方可供參觀,其中的安妮女公爵城堡(Châ-teau de La Duchesse Anne)是當地最值得造訪的古蹟,外表上它與其他雄偉的古堡相比,略顯得「迷你」,但構造卻非常精巧,在這裡可捕捉到不少朗斯河的河上風光。城堡內的橢圓形高塔是迪南博物館(Musée de Dinan),展示了城市的歷史軌跡,包括了史前及中世紀的武器,17世紀的家具、18世紀當地的塑像作品及本地各類的風景圖畫。要欣賞全城的美景,就需要登上鐘塔,從這裡可以將中世紀密織成趣的巷弄和附近古樸渾成的郊野盡收眼底。 聖馬洛教堂(Eglise Saint Ma-lo)位於貢品街,是古樸而高雅的哥德式古建築,遊客可以在此一飽耳福,聆聽管風琴莊嚴動人的聲音。這架管風琴顏色金、藍相間,是1889年英國人阿菲歐德柯(Atfred Oldknow)的傑作,與教堂光彩奪目的彩繪玻璃相互輝映。 聖救世主堂(Basilique St. Sa-uveur)也是市內重要的宗教建築物,裡面安放著14世紀勇敢的英雄蓋斯林的遺體。它建於12世紀,最特出的特徵是嵌有光滑瓷磚的17世紀尖閣,遊客一定要睜亮眼睛,仔細瞧瞧它不太協調的建構比率。 此外,遊客在迪南還可以參觀幾段建於11世紀的古城牆、修建於18世紀的花崗石建築,以及建成於15世紀的鐘樓,這座鐘樓是安妃公爵夫人為感謝此地為她提供避難所而建。

棉布發祥地尼姆

尼姆(Nimes)早期為高盧部落首府,於公元前121年成為羅馬人的殖民城市,後來奧古斯都皇帝在這裡建立新城,並授以特權,使它迅速繁榮起來。公元5世紀遭到汪達爾和哥特人的劫掠,後來被薩拉森人佔領。10世紀城市歸屬林魯斯伯爵,1229年併入法國王室領地。1960年後人口大量增加,多來自農村移民和北非特區,特別是阿爾及利亞的移民。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1分、北緯43度50分,是法國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加爾省的省會,位置在馬賽西北方約100公里處,南距地中海50多公里,處於加里格山麓向東南延伸的產葡萄平原上。這裡是義大利經由法國前往西班牙的要道,是法國保存古羅馬遺蹟最多的城市,因為當地基督教徒比天主教徒多,所以幾世紀以來宗教紛爭一直不斷。 尼姆的傳統工業和服裝業仍然繁榮,新興的工業有製鞋、水果罐頭加工、白蘭地酒、電子、電器和農耕機器等。這個擁有15萬多居民的城市,以銷售葡萄酒聞名,同時是個重要的鐵路商業運輸樞紐。它擁有來自山麓的豐富水源,人們相信泉水裡住著名叫尼瑪絲絲的精靈,當初奧古斯都大帝決定在此建城時,就以精靈的名字為尼姆命名。 這個城市還是耐磨又經穿的棉布發祥地,現在棉布已風行全球,是一種極受歡迎的布料,也是休閒服所不可或缺的成分,尤其是牛仔服,俗稱勞動布,就是以它為布料。 舊市區的行人徒步區,為當地居民提供一處舒緩喘息的空間。有不少新穎的商店和咖啡館,就坐落在古老的房子裡。被泉水渠道圍繞的「噴泉花園」,是這座城市最好的廣場空間,它流動著尼姆發祥地的泉水,也保有零星的古代劇場和神殿等遺蹟,現多已殘破不堪,顯得古老而浪漫。這座建於1745年的噴泉花園,位於市區北部,園內綠蔭噴泉處處,幽靜寧謐,是市民休憩的好去處。 古羅馬競技場(Aes Arénes)是當地最有看頭的古蹟,大約建於公元1世紀,可以容納2.4萬觀眾,是三層結構,每逢冬天來臨就會增加一頂充氣屋頂,但是頂層沒有安全圍欄。它在面積上雖然比真正的古羅馬競技場小,但是保存得非常好,每年的4、7、8月會舉行鬥牛表演。 方殿(Maison Carrée)是一座古羅馬神殿,坐落在競技場北方,規模雖然不大,但卻保存得非常完好,殿裡有科林斯式圓柱,還有一些小巧玲瓏的鑲嵌工藝品,每逢節慶,神殿及其廣場上就會舉行熱鬧的慶典活動。 方形藝術中心(Carrée d'Art)就坐落在方殿的隔壁,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於1984年設計而成,整個建築輕盈寬闊,具有現代氣息,收藏許多佳作,經常展出現代藝術作品和一些臨時性的產品。 加爾橋橫臥在加爾敦(Gar-don)河上,由三層疊加而成,外表蜂蜜色,顯得氣勢磅礡,是古羅馬工程師們於公元前建成的,他們憑藉精湛的技術,將一塊塊重達6000公斤的巨石堆疊起來。有的石塊從裡面突出,構成一個個圖案,目的是在以後修繕時有落腳之處。三層加爾橋最上面的一層是水道,負責將水從50公里外的尤澤斯(Uzès)附近水源輸送到尼姆,供人們飲用、洗澡和製作噴泉。

酒都博納

博納(Beaune)是中東部勃艮第大區科多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50分、北緯47度2分,位於第戎的南方約60公里往地中海的鐵路幹線上,濱臨布澤斯河。這個擁有2.2萬多人口的城市,史前就有人居住,羅馬統治時期為繁榮的養牛和葡萄種植業中心,現在還是勃艮第的釀酒業中心。公元3世紀時修築城壘以防德國的侵入,成為查理曼大帝手下一個伯爵的駐地。1227年第一個勃艮第議會在這裡開會,1478年城市轉入法國手中,17世紀一度衰落,18世紀隨著葡萄酒的貿易而復興起來。 由於城市原來是一座呈圓形的古城堡,圍繞著它的是黃金丘陵(Côte d'Or)的葡萄園,部分城垣至今還保持原樣,上面有13世紀和16世紀所建的塔樓;其他部分的城牆,已成為市區和郊區之間的大道。擁有上好葡萄園建於1443年的迪厄(Dieu)旅館還在開業,應該算是世界上僅存的最古老旅館。 這個可愛的勃艮第酒都有法國最傑出的中世紀古建築群,它們有圖案的瓦面和屋頂,已成為這個地區一個重要的象徵。市區內大多數都是15世紀時代的老房子和許多石板路。為了釀酒藏酒,市內處處可見用白牆圍隔開的酒窖和倉庫,每條小巷都可以看到酒肆和餐廳。今日博納的繁榮,是以布匹、鐵器和葡萄酒等商品的貿易為基礎,加上旅遊業的興盛,因此市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主宮醫院(Hôtel Dieu)是當地必看的最重要景點,是當地最大的一家醫院,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勃艮第建築。內院呈三角形,所有房子都有陡峭的屋頂,上面蓋著彩色的琉璃瓦,構成豐富的幾何圖案;下面是寬敞的畫廊,由一根根纖細的廊柱支撐著;裡面有拱頂的房、大堂和廚房。它是勃艮第公爵大膽的腓力的掌印大臣尼古拉•洛林(Rollin)和他的夫人薩蘭,於1413年為窮人興建的慈善醫院。富有的洛林在67歲時,為了謀求更高更好的職位,他覺得有必要在這個世上做出點慷慨的事業,才會對自己的前途有更好的幫助。時當黑死病流行,貧苦的百姓無處求醫,洛林在取得勃艮略膠P意後,乃不惜血本,興建了這座宏偉的平民醫院。雖說是平民醫院,但卻蓋得美輪美奐,比王子的宮殿還美,橡木造的院舍和欄桿,各種彩色瓷磚堆砌出來的美麗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營造神話的意境,展現童話般的光輝。現在的醫院已經搬遷到新的現代化院舍去,舊的老醫院改為博物館,原來的局格不改,觀光客在這裡可以看到以前的診療室、手術室、病床、藥局和廚房等,可以想像從前這裡的修女、院士如何從黑死病的魔掌中救回窮人的生命。老醫院的部分則成為勃艮第酒類拍賣場,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天,這裡都會舉辦國際酒節,世界各地的酒偃˙E集這裡參加陳年老酒的拍賣會。 和大醫院相連的是一間建於15世紀的教堂,建築華麗雄偉,教堂內也蒐集了一些藝術珍品,並有名貴的掛毯,法國洛可可藝術家包登的作品「最後的審判」是鎮堂之寶。教堂裡還有一間小酒肆,花點小錢,就可以品嚐到勃艮第上好的紅酒。 當地共有15個不同類型的葡萄酒窖可供參觀,每個酒窖的葡萄酒都可以免費品嚐。 勃艮第酒品博物館位於教堂附近,館內陳列有關勃艮第的製酒歷史文獻、製酒器和各種品酒器皿、容器等。博物館隔壁是建於12世紀羅馬式建築的聖母院,裡面收藏稀有的12世紀木刻聖母像和15世紀精緻的織錦畫。 博納旅遊局服務處出售有一種博納通行證,無論是參觀酒窖、品嚐葡萄酒,還是搭乘直升機或坐小火車去各景點參觀,都可享受折扣優待。

特魯瓦是購物重鎮

特魯瓦(Troyes)在3世紀時為基督教區,兩個世紀後,著名的主教聖盧普在此擊退了匈奴王阿提拉的進攻。19世紀時是紡織成衣工業的重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的破壞較少,因而得以大量保留中古世紀的木造建築物,成為法國少數幾座木造古城。 這個約有1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5分、北緯48度18分,是北部奧布省的省會,坐落在巴黎東南方170公里處,有塞納河蜿蜒流過。交通方便,有航空及鐵、公路與外界聯絡。此城是中世紀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現在是法國重要的工業觀光城,主要的工業有輪胎製造、針織、紡織機械和食品加工等。 當地以市政廳為基準分成新舊兩個部分:右邊木造區是16世紀前的建築;左邊是新市區,多數是17、18世紀漸趨現代化式的建築。有趣的是舊市區木屋代表的是貧窮,中世紀窮人只買得起木頭來造屋;現在的木屋所代表的是無窮的商機,因為特魯瓦最特別的觀光區,就是集結在幾條街的木屋區,觀光客到特魯瓦一定會參觀懷舊味濃的木屋區,因此帶動了此地商店林立,鈔票流動。 現在特魯瓦古屋大都是半木造建築,有些新蓋的建築也依照昔日的半木造結構設計,在新牆中補進木條材質,成為當地極搶手的建築。 在舊城區常見有趣的木雕,因為過去這裡都沒有招牌,商家就在店門口掛個木雕,上面刻著圖案以表示自己的營業項目,像賣衣服的就會雕著衣褲圖形,賣吃的就直接掛出一條法國麵包的圖案。 目前特魯瓦已成為法國購物重鎮,許多巴黎人及其他城市的人會常駕車前來,享受物超所值的過季商品及5∼7折的名牌物品折扣。許多名牌衣裙售價不超過500元台幣,熱門的名牌包包台幣2000元有找,Bally皮鞋售價不及台灣之半。這裡最大的量販店是Mcarthur Glen歐美連鎖購物中心,前往這家全市最大的購物中心可先到服務中心索取一本折價券,列有再享10%不等折扣的多種品牌,是專門提供給團體和外國觀光客的特別優惠。 市政廳是18世紀的建築物,最初是少數沿續著路易十三世時代的雄偉建築風格,在1793年時毀壞再予重建。這裡的市政廳廣場視野開闊,是集結最多餐廳之地,露天咖啡座上滿是遊客,一片繁榮忙碌景象。 聖瑪德蓮教堂(Saint Madelei-nes Chunch)最初建於12世紀,是特魯瓦最古老的教堂,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教堂內以整塊巨石雕刻著、繁複細膩的聖經十字架受難圖案。這裡還有許多雕刻作品,其中一尊充滿悲傷之臉的聖者雕像,是16世紀特魯瓦藝術學院的作品。教堂內牆上鑲著許多紅、藍、棕等色為主的彩繪玻璃,也是16世紀的作品。 聖彼得•聖保羅大教堂中一座塔樓的基座上,有碑文記載了1429年特魯瓦收復後,護送查理七世去朗斯登基的聖女貞德,曾在這裡舉行莊嚴的慶典。 葡萄園聖馬丁教堂(église St. Martin-ès-Vigne),位於瑪麗•德•尚帕涅大道(avenue Marie de Ch-ampagne),教堂的窗戶上,至今仍保留著著名畫家利納爾•格倫杰在17世紀創作的灰色裝飾畫。 聖烏爾班教堂(Saint Urban Chunch)是哥德式宗教建築物,由羅馬宗教烏爾班四世於13世紀所修建。1420年5月21日在這裡所簽訂的特魯瓦條約,承認亨利為法國的王位繼承者。 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市內非常突出的景點,這裡收藏著羅丹、蘇蒂恩和德蘭等著名畫家的作品。市立圖書館是法國最早圖書館之一,藏書超過200萬冊,其前身有部分是聖盧普大主教的墓地。在針織品博物館裡,還陳列著法國國王曾經穿過的長襪。 葡萄酒博物館是由Launois Pere & fils酒廠所建,是家私人展示館,它展現了對生產葡萄酒的專業,讓參觀者可以了解釀酒工具的沿革及香檳酒的製造過程。館內可以看到1770年最古老的壓葡萄機,剪枝工具、玻璃酒瓶和軟木塞等技術沿革皆備。最特別的是「香檳地鐵站」,地窖下一個好像地鐵隧道的空間,以印有過往黑白照片的白磁磚鋪成,兩旁塞滿瓶裝的香檳酒,令人目不暇給。

法比邊城里爾

里爾(Lille)是法國北部北加萊海峽規劃區諾爾省的省會,原先是德爾河河汊間的一個村莊,在歷史上曾數易其手,先後從法國轉入西班牙、勃艮第、佛萊芒和荷蘭等國之手,1713年根據烏得勒支(Utrecht)條約規定歸屬法國,後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國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回歸法國。 這個約擁有2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4分、北緯50度38分,位於巴黎東北方219公里處,瀕臨德爾河,距離比利時邊界14.4公里。 當地交通非常發達,這裡的國際機場有許多往返國內外各大城市的航班,使里爾與世界各國的距離拉近。水運方面,已運河化的德爾(Deûle)河河運發達,人貨運輸稱便。但最重要的,它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貫通英法海底隧道的歐洲之星TGV高速列車,在通過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境內時,里爾就是第一站,從倫敦前來,僅需兩個小時。從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乘火車前來約要40分鐘,由巴黎搭乘TGV高速列車前來也只要1小時。公路更是四通八達,也有通往比利時、巴黎和地中海的高速公路。 市內交通更是方便,遊客可以到旅遊局服處辦理一張城市通行證,便能夠隨心所欲地乘坐這裡的公共汽車,有軌電車和地鐵,還可以免費參觀一些博物館。一天之內有效的通行證每張15歐元,兩天有效的25歐元,三天有效的30歐元,非常優惠實用。 由於交通方便,又靠近歐洲共同市場北部國家,所以工商發展迅速,設有地區經濟發展委員會、法國銀行分行,並與土爾匡、魯貝構成法國最大的城市聯合體之一;在這三個城市之間,還建有阿斯克(Ascq)新城作為地區行政中心。18世紀成立迄今仍在運作的里爾商會,從1925年起每年都在此舉辦國際商業貿易會。 在工業生產方面,里爾不僅是法國傳統的紡織中心,還擁有鋼鐵、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和化工等其他工業。 這裡的教育設施也非常完善,設有國立大學、公教大學、商業和技術學院,以及巴斯德研究所分所。 當地的名勝主要集中在自東南向西北走向的德拉利貝爾林蔭大道上,這條林蔭道將城市分為兩部分,新城在南部,舊城在北部。大道的西北端聳立著1667∼1670年間修建的五邊形軍事城堡,這是生於1633年、死於1703年的法國工程師沃邦設計的軍事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里爾博物館是法國藝術品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展出15∼21世紀的名畫。 歐拉里爾購物中心是當地最好的購物地方,位於大廣場東面的兩個火車站之間,與像滑雪鞋一般古怪外型的歐洲火車站並肩而立,於1994年開始營業,內設140個零售商場,1個巨型超市,許多餐廳和1個大型的音樂廳,所供應的商品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瓦澤姆斯(Wazemmes)是令人眼花撩亂的週日集市,供應千奇百怪的東西,以及古董、首飾和玉器類的物品。 戴高樂將軍廣場又名大廣場(Grand Place),位於市區中心,不但美麗而且寬敞,四周盡是用紅磚和白色萊茲尼斯(Lezennes)石砌成的17世紀大樓和許多露天咖啡座,附近的小巷裡酒吧和咖啡館林立。由於戴高樂將軍是在本地北區出生,其故居在公主路9號(9 rue Princesse),現在已改為戴高樂紀念博物館。 里爾美術館(Palais des Beaux-Arts de Lille)坐落在共和廣場,館裡珍藏著許多世界級的美術作品。由於靠近法比邊境,因此不難想像,這裡所展出的很多都是佛蘭芒和荷蘭美術大師的作品;義大利畫家拉斐爾的40幅草圖也非常引人注目,還收藏著許多法國畫家如印象派大師莫內和雷諾瓦等人的作品。

各省會風光明媚

納韋爾(Nevers)的經緯度為東經3度9分、北緯47度,是法國中部勃艮第大區涅夫勒省的省會,位於巴黎東南218公里、羅亞爾河和涅夫勒河匯流處的羅亞爾河右岸高地上,羅馬人統治後期稱內維努姆(Nevirnum)。中世紀一段時期中,曾被歐洲一些有實力家族易手治理。16世紀曼圖亞的岡薩加家族佔有這裡時引進了陶瓷業,隨著附近工業區的建立,這個典型的古老鄉間城鎮,逐漸發展為擁有4.3萬人口的現代化工業城市。除了有傳統陶瓷工業外,還有電動和非電動機械、鐵路設備和橡膠等現代工業。城市最值得參觀的是由納韋爾公爵所改建的豪華法庭。 穆蘭(Moulins)的經緯度是東經3度20分、北緯46度34分,是法國中部奧弗涅大區阿利爾省的省會,位於里昂西北約150公里處阿利爾河的右岸。這個擁有2.6萬人口的城市有輕工業和食品工業,還是附近農業區的集市。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建於16∼17世紀的哥德式聖母大教堂,教堂裡有15世紀荷蘭畫家所繪著名的三聯畫「磨坊主人」;附近15世紀建的鐘樓上,有每隔15分鐘敲一下的自鳴鐘;在市立圖書館裡藏有12世紀的索維克尼(Souvi-gny)聖經,有從穆蘭東南的索維克尼修道院得到的精美插圖的手稿。此外,還有已改作監獄的原波旁公爵的城堡可供遊覽。 歐塞爾(Auxerre)是法國中部勃艮第約納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度34分、北緯42度48分,位於巴黎東南方約150公里處的一個山坡上,面臨約納河,在羅馬以前和羅馬時期曾經繁榮興旺過。公元3世紀這裡成為主教駐地和省會,15世紀被路易十一世併入法國。現在這個擁有4萬多人口的城市,已經成為工商業中心,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電池製造業,主要產品有附近葡萄園釀製的葡萄酒,其中以夏伯利(Chablis)白葡萄酒較為著名。舊城區在山麓,這裡的鐘樓有口17世紀的巨鐘,還有一幅創作於19世紀中葉的名畫「聖傑曼德佩修道院」,目前珍藏在鐘樓的地下室裡。 布爾日(Bourges)市是法國中部羅亞爾河谷中央區謝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24分、北緯47度5分,位於巴黎南方大約180公里處,地當耶夫爾和歐隆兩河匯流的地方,面臨貝里運河。古代這裡是比圖里吉(Bituriges)人的都城,稱為阿瓦里坎(Avaric-um)。公元前52年凱撒曾攻打到此,他稱讚布爾日是高盧最美麗城市之一。基督教於公元3世紀傳到這裡,後來此地成為亞奇丹的首府。「百年戰爭」中,查理七世和聖女貞德都曾在這裡居住過。路易十一也是在此地出生,並於1463年捐助在布爾日建立了一所大學,直到法國革命,這所大學才被關閉。16世紀歐洲宗戚痕抭媞舅憛A在這裡創立了路德教,這不止在宗教歷史上是重要事件,在西方文化史上影響也極大。現在擁有7.2萬人口,是羊、牛、葡萄酒和穀物貿易中心,有鑄造、兵工、食品加工、機械和輪胎製造等行業。當地的主要名勝,首為城市所在山丘頂部的12∼13世紀時興建的哥德式大教堂,其次是查理七世財政官雅克科厄爾的宅邸,是15世紀法國市政建築的傑作;市政廳和貝里博物館也是15∼16世紀在高盧-羅馬人要塞的基礎上建造的。 布盧瓦(Blois)是法國中部羅亞爾河谷中央大區盧瓦-謝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20分、北緯47度35分,位於圖爾東北50公里、巴黎南方150公里處,臨羅亞爾河。中世紀初為布盧瓦伯爵的住地,1429年聖女貞德從這裡出發前往奧爾良解圍。1498年,在這裡出生的查理公爵的兒子繼承法國王位,稱路易十二。從這以後到16世紀末,布盧瓦幾乎成為法國的第二都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古建築遭到破壞,戰後一些建築得到修復。現在擁有4萬多人口,其中羅亞爾河谷區是主要旅遊中心和重要玉米、龍鬚菜、葡萄酒的貿易市場。這裡的工廠主要生產巧克力和鞋靴,巴黎地區工業的分散也促進了這個城市工業的新發展。當地的名勝古蹟有集中了13∼17世紀各種建築風格的城堡;在城鎮內還有幾條雅致的街道和許多哥德及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蒂勒(Tulle)是法國中部利穆桑勒大區科雷茲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46分、北緯45度16分,位於法國中央高原的西緣,沿科雷茲河峽谷修建,因此街道沿陡坡而行。城名Tulle在法語中的意思為「絹網」,因為製作精美的「絹網」曾是當地重要行業。現在這裡約有2萬人口,建有國家兵工廠。保存有古教堂的塔樓和建於12世紀的聖殿、是當地主要的名勝古蹟。 馬孔(Mâcon)是法國中東部勃艮第大區索恩-羅亞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度50分、北緯46度18分,位於索恩河右岸。公元536∼1790年,這裡是個主教區。現在,城市有3.8萬人口,是法國主要高速公路南方幹線從羅亞爾地區到日內瓦幹線公路的交通中心。它有現代工業區和索恩河河港,也經營沙羅萊牛的貿易。在附近的馬科奈和博若萊葡萄園生產名葡萄酒,使馬孔成為一個葡萄酒貿易中心,每年都舉辦國際葡萄酒交易會。這裡的名勝主要有聖文森大教堂,以及由19世紀詩人、政治家德拉馬丁出生地改成的博物館。 沙托魯(Chateauroux)是法國中東部羅亞爾河谷中央大區安德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42分、北緯46度49分,位於安德爾河畔,在巴黎通往土魯斯的鐵、公路幹線附近。城名來源於將近10世紀末建造的沙斯托魯爾堡壘。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是大面積農業區的工業中心,有金屬設備、化工、造紙、紡織、製藥和香菸等工業。市內有一座18世紀的宅邸,宅中有拿破崙時期的文物展示。 聖艾蒂安(Saint-Etienne)是法國中東部隆河河谷大區、羅亞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度24分、北緯45度26分,位於中央高原的東北邊緣。早期是個小村落,15世紀開始發展工業,隨著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到來,國家的槍砲製造業和重要絲綢工業在這裡建立。1828年法國第一條長達16公里的鐵路從聖艾蒂安運輸煤炭到羅亞爾附近的安德雷濟約(Andrézieux),再延伸到里昂。拿破崙戰爭後,從英國引進的第一座鋼廠,很快在這裡落成投入生產。約有20萬人口的聖艾蒂安現在是個工業區的核心,專門生產武器和裝甲車所需的鋼材,另外還有自行車製造業,也是法國緞帶、圍巾和領帶的主要產地;其他工業包括木製品、玻璃製品和印染等,現在的聖艾蒂安已與里昂連成一體,構成隆河-阿爾卑斯經濟區的大都會區核心。市內設有法國最大的商業公司卡西諾百貨商店。 利摩日(Limoges)是法國中南部利穆桑上維埃納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16分、北緯45度50分,坐落在巴黎南方、波爾多東北約200公里的維埃納河右岸。這裡曾是高盧人勒莫維瑟(Lem-ovices)部族的首府和重要的羅馬人中心。公元3世紀聖馬夏爾(St. Martial)將基督教傳到這裡,9世紀建立隱修院,後來在四周興建起城鎮,成為主教管轄區。現在利摩日擁有14萬多人口,是巴黎至土魯斯鐵路幹線上的樞紐和畜產品交易中心。工業以瓷器廠為主,用天然氣作燃料,並採用新的生產工藝。這個地區還開採鈾礦,另有製革、棉紡織和機械製造等工業。當地的名勝古蹟有建於13世紀的聖艾蒂安教堂,14∼15世紀修建的聖米歇爾德利翁(des-Lions)教堂,有65公尺高的塔樓、塔頂有大銅球和15世紀的彩色玻璃窗。18世紀的主教管區邸宅,現在已闢為市政博物館。此外,城內還有阿德里安-迪布謝(Adrien-Dubouché)國家陶瓷博物館,以及1808年建的利摩日大學等。 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是法國中南部奧弗涅大區多姆山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度5分、北緯45度47分,位於里昂西面,濱臨特雷泰內河,1731年由克萊蒙和蒙特費朗(Montferr-and)合併而成,北、西、南三面環山,東接利馬內平原。這個擁有16萬多人口的城市,在羅馬時代稱為奧古斯托內梅圖姆。公元3∼4世紀時,聖奧斯特蒙伊斯使這個城市皈依基督教。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Urban)二世在這裡鼓吹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法國大革命時城市幾乎沒有受到影響,19世紀發展成大製造業中心。現在交通方便,郊區的機場可以和國內各地通航,鐵、公路更是暢行無阻,內河也有航行價值,已成為一個大學城和旅遊及商業中心。在製造業方面,這裡有大橡膠廠、印刷廠和藥廠。 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12世紀興建的迪波爾聖母教堂,它是奧弗涅羅馬式建築的典範。在文藝復興式建築中的朗凱特(Ranq-uet)博物館中,展出與本城歷史有關的文物,以及在當地出生的集數字、物理、哲學和文學才華於一身的大師巴斯卡(Pascal)的遺物。巴斯卡在克朗蒙費朗山頂上所作大氣壓的實驗,為後代流體力學鋪下一條寬敞的路;同時他發明了水銀氣壓計、計算機、注射器、水壓機等;發表了液體平衡、空氣重量與密度、算術三角形等科學論文及宗教著作。他一生好學研究不倦,到了晚年即使疾病苦痛纏身,仍然抱病工作,對人類社會貢獻極大。 歐里亞克(Aurillac)是法國中南部奧弗涅大區康塔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度34分、北緯47度48分,位於克萊蒙費朗西南,瀕臨朱爾達尼(Jourdanne)河,海拔622公尺,第一位法國教皇西爾維斯特(Sylvester)二世,曾在當地聖惹羅隱修院受過教育。城市圍繞著古城鎮狹窄曲折的街道而發展。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是奧弗涅北部地區的商業和旅遊中心,也是牲畜和奶品市場,經銷兩種特產乳酪;輕工業有家具生產、製傘、食品加工和製藥業等,也都更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歐里亞克的名勝古蹟,主要的是廣場上建於1339年的哥德式聖母教堂。還有一座帶11扒蟦茠澈偃龤A但現在已改作一所中學。 普瓦捷(Poitiers)是法國中西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維埃納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20分,北緯46度35分,位於巴黎西南方約300公里處,西至大西洋約120公里、克蘭和博伊夫雷河匯合處的高地上。城鎮地處羅亞爾河南方山脈與中央高原之間寬71公里的普瓦圖山口,成為法國南北之間的連結點。 城名來自最早在這裡定居的高盧部落名稱,公元4世紀時成為基督教中心。公元5世紀哥特人到這裡定居,公元507年被法蘭克國王逐出。公元732年法蘭克統治者在附近擊敗薩拉森人,1429年法國民族女英雄聖女貞德在這裡受審。經過16世紀的繁榮時期後,城市走向衰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部分被毀。 現在的普瓦捷是個擁有8萬多人口的城市,有完善的鐵、公路交通設施,郊區機場有航班與國內各大城市連絡,是商業和行政中心。印刷和橡膠工業發達,在郊區還發展電機和化工工業。這裡名勝古蹟眾多,古老城區有許多錯綜起伏的街道,四周有沿古代城防工事修建的林蔭道。聖母大教堂是羅馬式建築的典範,在建築物的表面有大量12世紀的精美雕刻。公元4世紀建成的矩形聖尚洗禮教堂可能是法國最古老的大型基督教建築,現在已開闢為考古博物館,收藏有5∼8世紀梅洛文王朝的墓碑。12世紀興建的公爵宮已經併入19世紀興建的市政廳內,成為藝術博物館,收藏有古羅馬文物和中世紀雕塑品。 奧爾良(Orleans)是法國中北部羅亞爾河谷中央區羅瓦雷省的省會,也是法國中部的歷史名城。經緯度為東經1度24分、北緯47度55分,位於巴黎南方約110公里羅亞爾河畔、博斯平原邊緣的富庶谷地中。城名源於羅馬皇帝的名字奧利安(Aurelian)。公元前52年被凱撒征服,查理曼大帝統治期間是文化中心,10∼11世紀時重要性僅次於巴黎。「百年戰爭」中於1429年被英軍佔領,同年5月25日聖女貞德率軍收復,因此當地每年都要慶祝這個勝利日。16世紀宗教戰爭期間是胡格諾派中心,1572年聖巴托羅邁(St. Bartholomew)節大屠殺後被天主教徒所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猛烈的轟炸,許多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物被毀,1962年興建了一所大學。 這個擁有11萬多人口的城市,是傳統市場的園藝中心,以出產奧爾良玫瑰、巧克力糖和醋著名;特別是醋,馳名全國,奧爾良人認為:愛可以釀蜜,也可以釀醋,釀法相差無幾,只是用心不同。在工業方面,有食品加工、紡織和機械製造等。 羅亞爾河流經市區,城市主要部分在河的北岸,舊城按18世紀風格重建,城外公路旁建起了新區,有鐵、公路對外連絡,聖母院聳立在市中心,遠近可見,市區共有20多座博物館,都是風蝕斑駁的古老建築。豎立在市府廣場中心的聖女貞德戎裝騎馬雕像前鮮花不斷,因為奧爾良是聖女貞德之城,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她與英軍在這裡大戰,奠定了法國勝利的基礎,但也埋下了自己不幸的命運。 隆勒索涅(Lons-le-Saunier)是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大區侏羅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5度33分、北緯46度40分,坐落在第戎東南方的索爾旺河谷,海拔258公尺,四周是長滿葡萄樹的山嶺。這個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生產光學儀器、奶酪和香檳。它還是個環境宜人的小礦泉療養地,主要的名勝古蹟是城內一條大街上的法國國歌「馬賽曲」作曲者德李爾的塑像,是19世紀法國雕塑家巴托爾迪的作品,紐約自由女神像也是由他設計製作的。 南錫(Nancy)是法國東部洛林大區默爾特摩澤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12分、北緯48度41分,位於默爾特河左岸斯特拉斯堡西面151公里處。公元1世紀時,南錫只是個以城堡為中心的小城鎮區。12世紀設防後,歷代洛林公爵都以這裡作為首府。16世紀起開始興旺,洛林公爵偉大的查理二世及三世在這裡另外建立新城鎮維爾納夫。到了18世紀,南錫由兩個設防城鎮組成,北邊為中世紀舊城鎮,南面是16世紀未建成的新城鎮。1750年,由1715∼1774年在位的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波蘭國王史坦尼斯瓦夫(Stanisfaw)一世拆除兩鎮之間的城牆,新建一座規劃有序的城市中心。在法國宗教戰爭中,1572年建立的大學關閉,直到19世紀才重建了一所大學。1870∼1871年間的普法戰爭,使南錫成為從德國統治城市亞爾薩斯和梅斯前來的難民主要避難地,城鎮進一步擴大,人口也大為增加。 目前這個擁有10萬多人口的城市,工業中心的地位已被北面50公里處的梅斯所取代,但仍有化工、服裝和食品工業,並發展成為行政和金融中心。它與梅斯之間通高速鐵路,並且聯合成為法國發展中心8個城市之一。 這個城市最熱門的參觀點是史坦尼斯拉斯(Stanislas)廣場,呈長方形,長124公尺,寬106公尺,是由波蘭國王史坦尼斯拉斯所建,用鍍金鐵欄杆分劃出四個角區,大門和噴泉都充分展現巴洛克式風格,成為18世紀法國建築典型的代表。廣場中央有命運多舛、波蘭另一位國王史坦尼斯瓦夫的立像,他的領土被俄國人佔去,因女兒嫁給路易十五,才得在1738年維也納和約中,得到洛林封邑,後來他把全副心力放在文化發展中,在南錫創立了科學院和軍事學院。廣場上有漂亮的希臘愛奧尼亞式廊柱的市政廳,西側是美術館,珍藏有豐富的18世紀繪畫,近代畫家馬蒂斯岩d索的畫作也不少。 附近有大部分建於16世紀的公爵宮,入門處有1476年擊敗敵人查理的洛林大公騎馬像,哥德式的繁複雕飾深受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宮內的禮拜堂是洛林大公的家墓,闢有洛林歷史博物館,收藏當地石器時代的用具、羅馬時期的錢幣、拿破崙時代的軍帽,將洛林2000多年來的歷史文物依序展示。 穿過市政廳正對面的凱旋門和有點凡爾賽味道的採石場(Carr-iere)廣場,就可抵達老城區,這裡的街名很有古意,如白馬街、吹號摩爾人街和可愛鄉村街等。夸伏門(Porte de la Craffe)是老城8座古門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建於1382年,古時曾作過監獄和刑訊室。老城內的苗圃(Pepiniére)公園可供小憩,園內有林蔭道、玫瑰園、動物園和迷你高爾夫球場。 此外,南錫還以新藝術運動著稱於世,這場運動的發生應歸功於在南錫出生的設計大師埃米爾•高萊,他於1874年在此地建造了一家玻璃工廠;在充滿神話般魅力的南錫流派博物館(Musée de l'école de Nancy)裡,有他所設計的許多引人入勝的作品。另外,馬諾雷別墅(Majorelle Villa)和市內的一些其他建築物,也都反映了新藝術給這個城市帶來的豐富而健康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窗稜和門道上。 尚貝里(Chambéry)是法國隆河河谷區薩瓦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5度56分、北緯45度34分,位於格勒諾布爾東北方的萊斯河谷,14世紀由薩瓦伯爵定為首府。1792年在革命政府的領導下,成為蒙布朗省的省會。1944年城鎮北部遭轟炸,城南仍保持15、16至17世紀的建築。1970年創建了薩瓦大學。這個擁有約5.5萬人口的城市,是鐵路、航空運輸和商業的中心。工業經過長期蕭條後已經開始復甦,除冶金和建築材料外,還有玻璃纖維、糖果和製鞋等工廠。隨著市區的擴大,已和附近的艾克斯萊班城漸漸連成一片。城南1.6公里處的夏爾梅特有盧騷和M•德瓦朗的住宅。 貝爾福(Belfort)是法國東部貝爾福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52分、北緯47度38分,位於米盧斯西南方,臨薩沃勒斯河。貝爾福在高盧-羅馬時期便有人居住,13世紀時是蒙特貝萊爾德伯爵的領地,後轉屬奧地利公爵,1648年讓給路易十四,因地理位置重要屢受圍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納粹德軍佔領。貝爾福市擁有5.6萬多人口,主要的工業項目有電力、冶金和紡織,經銷葡萄酒、白蘭地和穀物等。在薩沃勒斯河的東岸一帶有城堡和公用建築。市政廳前有雕塑像組,以紀念1870∼1871年的法德戰爭中,城鎮被困104天的事件。 加普(Gap)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上阿爾卑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5分、北緯44度34分,位於馬賽東北方約180公里,處於海拔733公尺的綠色山谷中,臨近迪朗斯河支流盧耶河,從布里昂松通往隆河谷和拿破崙道的道路從市區穿過。1815年拿破崙從厄爾巴流放歸來,沿拿破崙道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法國,首先在加普受到人民熱烈的歡迎。 現在這個擁有2.3萬人口的小城已發展為工業中心,並擁有農業集市。同時,這裡也成為一個四面環山的旅遊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前來欣賞山間的美麗景致。 迪涅(Digne)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14分、北緯44度6分,位於尼斯西北方80公里的布萊奧納(Bleone)河西岸。早在公元6世紀前,它已經是主教的教區。城市有1.1萬人口,以種植薰衣草和提供製作蜜餞、果醬用的水果聞名國內。 這裡還是一個旅遊中心,有風景優美的拿破崙道,1815年拿破崙從厄爾巴島返回時,就是沿這條路通過阿爾卑斯山的。15世紀晚期修建的聖哲羅姆(St. Jéró-me)大教堂還屹立在高巍的山嘴上。附近還有許多溫泉,是個風濕病療養地。 芒德(Mende)是法國東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洛澤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度30分、北緯44度30分,位於里昂西南約220公里、中央高原海拔739公尺處的洛特河左岸。這個擁有1.2萬人口的城市,幾乎沒有工業,經濟主要依靠旅遊業。20世紀70年代,城市四周的山區開發為冬季運動場地。這裡的參觀點有建於14世紀的大教堂和洛特河窄橋,在離城28公里處還有雄偉的塔恩(Tarn)峽谷。 瓦朗斯(Valence)位於隆河左岸,是法國東南部隆河流域大區德龍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度54分、北緯44度56分。公元4世紀成為主教管轄區,由主教們統治,直到1450年路易十一以王室保護主教、並給他們一所大學為條件,才勸動他們放棄世俗的權力。這個擁有6.7萬人口的城市,現在是商業中心,銷售隆河河谷所生產的水果和蔬菜,並有珠寶、紡織和冶金等行業。市內名勝有古老的聖阿波利內勒(St. Ap-ollinaire)大教堂,可以俯視全城。站在大教堂南面練兵場的一片寬闊空地上,也可以看到隆河河谷美麗的景色。 蒙彼利埃(Montpellier)是法國東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埃羅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度53分、北緯43度36分,距離地中海岸12公里。它是一個古老的大學城,11世紀有重要的醫學校,1160年建立法律學校,1221年設醫學院。羅馬教皇尼古拉四世也在這裡設立蒙彼利埃大學,1643∼1715年路易十四時期,成為朗格多克大區行政首府,以生產葡萄酒聞名。 這個約擁有2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成為旅遊和朗格多克低地區主要商業行政的中心,並且是國際性葡萄和葡萄酒交易會的舉辦地,每年會期盛況空前。工業有食品加工、冶金、電子、醫藥和紡織等。 當地的旅遊點以17∼18世紀修建的階梯式帕魯海濱大道聞名;從大道上可以飽覽地中海風光和城市精美的建築。大道兩旁白色的大樓、現代化的建築林立,寬闊的廣場和綠色公園非常悅目。全長120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使市區旅遊成為賞心樂事,自行車和機動腳踏兩用車租借非常方便,全市有1000處免費自行車停車場。這裡常有人山人海的露天娛樂節目,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此外,還有1593年由亨利四世興建的植物園,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園。 法布雷博物館(Musée Fabre)是法國最大的美術畫廊之一,珍藏有珍貴的繪畫作品,有佛萊芒和荷蘭兩地畫家在16∼17世紀之間的畫作、新古典主義的作品,以及德拉克洛瓦、卡羅和西斯萊等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的作品。另外,在博物館中,也有不少本土性的彩陶製品,在法國的陶瓷史上,16∼19世紀的蒙彼利埃彩陶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其全盛時期則在1570∼1750年,生產的多數為漂亮的藥罐,它的特色是白色或黃色的胚胎上,裝飾上自然的花束。 此外,老城城區的劇院廣場(Place de la Comédie)是各種刺激有趣的活動中心。佩魯街(rue du Peyrou)上有優秀的歷史建築凱旋門。 格勒諾布爾(Grenoble)是法國東南部北阿爾卑斯大區伊澤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5度43分、北緯45度10分,位於里昂東南100公里、拉歇(Rachais)山麓的伊澤爾河畔,海拔214公尺。城名來源於舊城名格拉蒂亞諾波利斯,是公元4世紀為尊崇羅馬皇帝格蒂昂而取。公元9世紀被阿拉伯人佔據,後來歸屬阿爾彭伯爵。1339年教皇本篤十二世為發展神學、醫學和法律,而創立了格勒諾布爾大學,文藝復興時期這所大學在復興古典科學和人文學科方面有傑出的成績,但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關閉,1810年重新開辦,後來成為國家撥款資助的自治大學,1968年按不同專科成立格勒諾布爾第一、第二和第三等3所大學。1349年和多芬內省的其他部分一道併入法國。當地15、16世紀建的司法宮是從前多芬內(Dauphiné)議會所在地。20世紀初格勒諾布爾成為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附設有核能研究所和電子工程學校。 這個城市被伊澤爾河分成兩部分,最古老部分位於河右岸與山之間的狹窄地帶,主要部分分布在河左岸平原上。全市約有18萬人口,主要工業有塑膠、橡膠、水泥、造紙、化工、冶金和核子工業等。 在格勒諾布爾的最好旅遊方式是乘坐纜車從老城區出發,橫過伊澤爾河上空,直抵巴士底城堡(Fort de la Bastille)。由於這裡靠近山區,全年都是旅遊、滑雪、登山和各種活動的場所。當地並以作為法國著名作家、「紅與黑」作者斯丹達爾的故鄉而自豪。他1783年在此地出生,現在市立圖書館中收藏有大量他的手稿。這裡還有幾家傑出的藝術博物館,以格勒諾布爾博物館收藏最多最好,國立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的收藏具有反傳統的色彩。 巴勒迪克(Bar-le-Duc)是法國洛林大區東北部默茲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5度10分、北緯48度47分,位於南錫西面約75公里處,沿狹窄的奧爾南河谷而建。10世紀起先後為伯爵領地和公爵領地首府,1960年鎮東建立了工業區。這個擁有2.3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有一些重工業和紡織業。當地有不少名勝,上城保存有巴爾伯爵和公爵城堡的遺蹟,以及15∼16世紀建的教堂和中世紀房屋;下城有15世紀所建的聖母教堂和市政辦公大廈。 梅斯(Metz)是法國東北部格林大區摩澤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10分、北緯49度8分,位於南錫至盧森堡鐵路線上摩澤爾河與塞勒河匯合處,是法德邊界的城市,扼摩澤爾運河,坐落在斯特拉斯堡西北,靠近洛林鐵礦盆地和摩澤爾煤礦,北距盧森堡邊界50多公里。高盧人部落曾經以這裡為首府,後來羅馬人也在這裡設立防禦工事,公元4世紀成為主教管區。公元5世紀受匈奴人劫掠後,轉由法蘭克人統治。公元843年加洛林王朝解體時,梅斯成為洛林的首府。中世紀在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成為自由城市,經濟逐漸繁榮。歷史上曾在法德之間數易其手,1648年割讀k國,1918年在德國人統治47年後,最終又回到法國人手裡,但德國人所留下來的影響,至今仍在雄偉的火車站等建築物上清晰可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部分重建,郊區有大幅度擴展。摩澤爾河分成許多岔流穿過市區,沿河闢有河濱大道。現在梅斯擁有12.5萬人口,是公路網中心,它與南錫是洛林經濟計劃區的兩個首府城市,也是法國發展規劃中的8個地區中心之一,與南錫之間有高速鐵路相通,這裡有汽車製造、電力、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和菸草加工等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還建立了一所大學。 這個城市景色優美,那些橫跨在塞勒(Seille)河兩岸造型美觀的橋樑,是用當地一種叫做jaumont的深黃色石頭砌成。聖艾蒂安大教堂(Cathédrale St. étienne)建於12世紀,是哥德風格建築,它的北耳堂和迴廊上都有超現實主義畫家夏加爾繪製的彩繪玻璃。達爾姆廣場(Place d'Armes)上有棟建築,窗戶的總面積達6500平方公尺,內部空間氣魄宏大,被人們叫做「上帝的燈籠」。南邊的聖路易斯廣場(Place St. Louis)附近,是梅斯市的主要購物中心。市內重要的參觀點,還有建於13世紀、帶有射箭孔的城防塔樓和跨越水上的舊城門。市內的博物館收藏有高盧-羅馬時代文物,並在1935年發現的羅馬浴地遺址上展出。此外,梅斯還是著名的古典音樂中心,有每年一度的夏季音樂節,並且定期舉行各種音樂會。 馬恩河畔沙隆(Châlons-sur-Marne)是法國東北部香檳-亞耳丁上馬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4度22分、北緯48度57分,位於巴黎東面180公里的馬恩河右岸,馬恩河支流從市中穿過。它曾經是高盧人部族的主要城市,10世紀在主教的管轄下繁榮了起來。在宗教戰爭中,這座城市支持亨利四世,於是亨利四世就將巴黎議會遷到沙隆。1856年拿破崙三世在城北26公里處建立軍營。現在這裡擁有5.2萬人口,生產電機、機械和洗潔劑等,有傳統的製帽、造紙、糖果和釀酒業,是香檳地區的貿易中心。當地的名勝古蹟有中世紀的聖母教堂、聖阿爾卑斯教堂、聖尚教堂,以及市政廳附近的圖書館,是13世紀修建的,保存有12∼15世紀的手稿。 肖蒙(Chaumont)是法國東北部上馬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5度8分、北緯48度7分,位於馬恩河谷馬恩河與敘茲(Suize)河匯合處,地處巴黎通往瑞士巴塞爾的鐵、公路幹線上。肖蒙原名卡爾維蒙斯,是圍繞著10世紀的城堡建立起來的。1814年英國、奧地利、俄國和普魯士在此締結了肖蒙條約,規定在拿破崙戰爭中共同防禦,直到最後勝利。這個約有3萬人口的城市,現在主要擁有手套和鞋靴製造業。 沃蘇爾(Vesoul)是法國東北部弗朗什孔泰大區上索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10分、北緯47度38分,位於拉蒙(La Mot-te)孤山和杜爾容(Durgeon)河之間,西南距第戎120公里。這座城市歷史悠久,但9世紀後始有記載,它在16世紀的宗教戰爭和17世紀的30年戰爭中受到很大破壞。現在約有2.2萬多人口,地處農業區中心,是重要的農產品和牲畜市場;主要工業是冶金。城內的名勝有小山上一座小教堂和一座聖母瑪利亞塑像。 佩皮尼昂(Perpignan)是法國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東庇里牛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53分、北緯42度41分,南距法國、西班牙邊界31公里,臨塔特(Têt)河,東距地中海13公里。早期這裡是個要塞,後來曾一度成為舊魯西省的省會。在停止作為魯西永伯爵的首府後,佩皮尼昂於12世紀歸屬亞拉岡王朝。1659年根據庇里牛斯條約歸屬法國,19世紀末拆毀了城牆。20世紀成為一個難民城市,1936年收容從西班牙內戰中逃來的難民,1960年後接收從南非回來的移民;現在已經是個擁有11萬多人口的繁榮商業中心。這裡地處肥沃平原,出產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當地的名勝古蹟主要有一座保存至今的要塞卡斯蒂列特堡,建於14∼15世紀,已闢為博物館。城裡的里戈博物館內,收藏以里戈的作品為主,他是法國最有成就而多產的肖像畫家,1659年在這裡出生,於1743年逝世,著名的大型畫作有路易十四等。另有加泰隆原始藝術家創作的繪畫。 阿爾比(Albi)是法國南部中庇里牛斯大區塔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9分、北緯43度56分,位於土魯斯東北方,橫跨塔恩河。早期是高盧-羅馬人的屬地阿爾比斯和阿爾比喬斯子爵領地的首府,曾經是法國南部阿爾比(Albigenses)教派的活躍中心,成為當時宗教異端的象徵,一般通稱為清潔派,他們沿著古商道自東歐滲入,形成與羅馬教會對立的集團。因而導致1209年成立十字軍,討伐阿爾比教派的戰爭,並持續20年,殺戮無數,可是並未消滅異教。但成立於13世紀的宗教異端裁判所,在阿爾比、土魯斯大事活動,專門對付清潔派,終於將該教派粉碎。這個擁有約4.2萬人口的城市,現在生產水泥、染料,合成紡織品和玻璃等,阿爾比市中心區仍保持著中世紀的風貌,有建於1277∼1512年的哥德式大教堂,現在改為博物館的13世紀天主教宮和9世紀的河橋等。 羅德茲(Rodez)是法國南部中庇里牛斯大區阿韋龍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35分、北緯44度21分,1789年以前是魯埃爾格(Rouergue)區的首府,羅馬人拓居時稱呂泰納(Ruthena),現在是個擁有2.6萬多人口的工業城,有羊毛業、手套和塑膠工廠,旅遊業也日益活躍。市內的名勝古蹟有哥德式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式聖阿芒(St. Amons)教堂等。市容整潔,交通方便,市民非常和善。 卡奧爾(Cahors)是法國南部中庇里牛斯大區洛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26分、北緯44度27分,位於波爾多東南約220公里被洛特河環繞的多岩石半島上。古時這裡曾是卡杜爾西(Cad-urci)的都城和羅馬城鎮迪沃納(Divona)。羅馬時期以產亞麻布聞名,哥特人和穆斯林曾佔領過這裡。1331年,羅馬教皇若望二十二世在這裡設立了一所大學,1751年與土魯斯大學合併。市區被岡伯塔(Gambetta)大街分為新、老兩個城區。人口約兩萬,工業以生產汽車配件為主。 當地最可愛的景點是瓦朗特雷橋(Pont Valentré),它帶有3座塔樓,都是中世紀的瑰寶,建於百年戰爭時期,是法國最出色的古代防禦塔橋,以抵禦英軍的侵入。市內還有一座位於老城區的聖艾蒂安教堂,是法國第一個圓頂教堂。市內有古代噴泉,現在仍向城市供水。在東南郊的聖西爾(St. Cyr)山,風景優美,吸引很多遊客。 歐什(Auch)是法國西南部中庇里牛斯大區熱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35分、北緯43度39分,位於土魯斯西面、熱爾河西岸的山坡上。基督教確立後,這裡成為大主教教區。城市原本在熱爾河東岸,公元733年由於伊斯蘭教徒的襲擊,城市遷到河對岸現在的位置上。當地擁有2.2萬人口,有印刷、製磚瓦和菸草加工業,著名的食品如家禽、肥鵝肝、葡萄酒和白蘭地酒等在貿易中佔主要地位。城內的主要名勝有哥德式聖瑪利亞大教堂,裡面有16∼17世紀修建的門面、文藝復興式的唱詩班席和17世紀的管風琴。 佩里格(Pêrigueux)是法國西南部亞奇丹大區多爾多涅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43分、北緯45度11分,坐落在伊斯爾(Isle)河右岸、波爾多東北約110公里處。 早期的城市由高盧部落建立,後來落入羅馬人手中。現代的城鎮從西泰和山城聖弗隆(St. Front)兩個中心發展起來。西泰在城市的西南部,位於弗絮納(Ves-una)的遺址上。山城聖弗隆位於東部,是5∼13世紀在一座隱修院殿堂周圍發展起來的。在英法 「百年戰爭」期間,佩里格城一直反抗英國。1575∼1581年間被宗教戰爭中的新教徒佔領,城鎮受到嚴重破壞。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代,這裡仍然是省會,範圍與中世紀的佩里格布朗克省相當。在1852∼1870年的第二帝國和1870∼1940年的第三共和國時期,城鎮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現在已經成為法國西南部最吸引人的城鎮之一,在城東建有機場。這裡還是東北通利摩日、西南往波爾多的鐵、公路交通樞紐,配備大型鐵路修配廠和鐵路機車廠。擁有4.1萬人口,工業產品有風味食品罐頭、五金、刀具、化工產品、紡織品和皮貨等,出產的肥肉鵝、塊菌和葡萄酒國際聞名,這裡同時也是個重要豬肉市場。 佩里格的主要名勝有建於12世紀的聖弗隆教堂,佩里格博物館陳列有當地史前考古文物及宗教和非宗教藝術品。在早期居民區內還有公元3世紀競技場和米索納塔的遺蹟,米索納塔被認為是弗絮納女神神殿的一部分。 塔布(Tarbes)是法國中庇里牛斯大區上庇里牛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5分、北緯43度14分。這個擁有5.2萬多人口的城市,位於阿杜爾(Adour)河左岸。被羅馬人佔領時是重要的城市,後來又被薩拉森人奪取,16世紀末宗教戰爭期間曾蒙受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軍事統帥福煦元帥,以及19世紀詩人戈蒂埃(Goutier)等都在這裡出生。塔布市在通火車後,發展了軍火、電器、機械和飛機等工業。此外,還以飼養英國、阿拉伯種馬聞名於世。 昂古萊姆(Angoulême)是法國西南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濱海夏朗德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9分、北緯45度39分,位於夏朗德和昂圭尼兩河匯合處旁邊的高臺地上,西南距波爾多約100公里。公元9世紀起是昂古萊姆伯爵的住地,城市曾遭受英、法百年戰爭和16世紀末宗教戰爭的破壞,現在市區內的舊城牆已被寬闊的林蔭大道取代。在這個約有4.5萬人口的城市裡有各種製造業,大多數分布在四周郊區。生產紙張、毛毯、鐵、磚、電冰箱和珠寶首飾等。 阿讓(Agen)是法國西南部亞奇丹大區洛特-加倫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37分、北緯44度12分,臨加倫河,早期是公爵領地中心,現在擁有3.2萬多人口,是經銷水果、蔬菜為主的集市貿易中心;有食品加工、製藥和製鞋等工業。古蹟有中世紀聖卡普雷西烏斯教堂,以及已經闢為博物館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房屋及雅各賓(Jacobins)聖母院。中世紀狹窄的街道與現代林蔭大道形成鮮明對比。 富瓦(Foix)是法國西南部中庇里牛斯大區阿列日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36分、北緯42度58分,位於土魯斯南方100公里的庇里牛斯山麓,海拔380公尺,在阿爾杰(Arget)河與列日河的匯流處。1212∼1217年間,富瓦成為弗瓦伯爵的首府時,城堡多次抵禦了諾曼十字軍的圍攻。1272年被法王菲力普佔領。這個擁有1.2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個旅遊中心,從坐落在高處岩石上的中世紀城堡上,可以俯瞰全城;城堡中則有史前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的文物博物館。 喀卡頌(Carcassonne)是法國西南部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奧德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21分、北緯43度43分,地處土魯斯東南、奧德河(Aude)右岸孤立的小山頭上,它本來是一處邊境要塞,在公元前5世紀被伊比利亞人佔領,後又被高盧羅馬佔據。公元485年,這裡修建了內城壁。1659年隨魯西永地區併入法國,不再成為邊境要塞。 這個擁有4.6萬人口的城市,經濟以傳統風貌的旅遊業為主,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從1844、由建築師和中世紀藝術鑒賞家沃勒特勒開始重建的大教堂和城防工事,這項修復工作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竣工。其他古蹟有13世紀的教堂等。 奧德河將市區分成兩部:東岸的錫蒂(Cite)堡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堡壘,在19世紀時加以修復,周圍有3公里長的城牆,上端分布著許多城垛,還有50多座防禦塔和角樓,至今保存有歐洲最好的古堡城防工事遺蹟,並有完好的皇室殿堂風貌。西岸的堡壘/下城(Bourg/Ville Basse)建於1260年,是個嚴格按照布局設計的居民點,也是個商業中心,有橡膠和機械製造等輕型製造業。 馬爾庫廣場(Place Marcou)是市內重要的地標,周圍一些狹窄的街道上有許多商店和餐廳。附近的步行街上分布著17、18世紀的房屋,星期2、4、6上午有熱鬧的集市。 卡諾廣場(Place Carnot)是主要的平民區,周圍曾經也有城牆和護城河加以保護,但是在大革命後城垛被拆除,護城河也被填塞,代之而起的是一條樹木蔥蘢的林蔭道。 南方運河(Canal du Midi)開鑿於1666年,它使喀卡頌時來運轉,迅速繁榮起來。這是舊時代工程學上偉大的奇蹟之一,至今仍在頻繁使用中。其關鍵人物是耽於幻想的皮埃爾•保羅•里凱,他一直夢想著開闢出這樣一條水道,能讓船隻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自由航行,而不必繞行西班牙。當時的加倫河已可直接通航到土魯斯,因此只要把經過喀卡頌和貝濟耶到塞特運河的東段打通便可。開鑿工程耗時15年,里凱卻於運河竣工前一個月撒手人寰,但他所留下來的南方運河,卻給喀卡頌帶來了繁榮。 南特(Nantes)的城名源於將這座城市作為都城的一個高盧人部落南納特(Namnéte),羅馬人統治時期這裡成為商業中心,公元834∼936年被諾曼人佔領,1460年在當地成立第一所大學。1559∼1560年間,法國皇帝法蘭西斯二世於1560年批准在南特建立公社制政治體系。1562∼1598年的宗教戰爭期間加入天主教同盟,1598年亨利四世在這裡簽署南特詔書。法國革命時期,南特受到革命政府公共安全委員會代表卡里埃無情的鎮壓,殺戮異己份子無數;1793年,卡里埃甚至認為用斷頭臺處死人犯太慢,而以集體溺死取代之。 進入20世紀,南特成為法國變化最大的城市之一,根據國家規劃,這裡成為經濟發展中心,1961年還新建了一所大學。20世紀70年代初,鐵、公路和航空交通不斷擴張,建起大片工業區。設備良好的港口有3.2公里多長的碼頭,河流也進行疏濬以通行更大船隻。這個擁有25萬多人口的港口城市,造船業佔有重要地位,化肥、油漆等化工業和鐵路、飛機設備製造業在20世紀70年代初大為發展。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西經1度33分、北緯47度13分,是法國西南部羅亞爾大區大西洋岸羅亞爾省的省會,位於巴黎西南方390公里羅亞爾河口灣的灣頂,西距大西洋56公里,是個擁有高科技大樓、新藝術風格廣場、運河,以及以聖十字廣場為中心的中世紀城市。遊客在南特可以搭乘舒適、便捷的電車(又叫街車系統)穿梭於大街小巷中,或經由愛德河和塞孚禾河的遊艇行程,欣賞當地獨特的城堡景色及葡萄園風光。 南特市有不少名勝古蹟可供參觀,比較重要的有聖皮耶•聖保祿(Saint Pierre Saint Paul)大教堂,建於15∼20世紀,位於城堡附近,具有哥德式風格的宗教建築物,以質地較輕的白色石頭所蓋,有高達37.5公尺的穹窿,正面樸素的高塔完成於1930年。教堂外廊上法蘭西斯二世和皇后瑪格麗特陵墓的四周,斜倚身軀的人像和四個象徵美德的人像,在精緻的質感上透著靜謐的氣質,是出自法國最後一位重要的哥德式雕刻家科隆布(Colombe)之手。 布列塔尼大公城堡和大教堂毗鄰,早期是羅亞爾河畔一座防禦性軍事要塞,13世紀時成為南特大公的宅邸,1466年由當時大公法蘭西斯下令擴建城堡,後來歷經數代多次整修成現在雄偉的景象。 這座古城堡還有一段往事:1440年格里爾男爵(Grilles de Rais)曾在這裡受審,他是曾經追隨聖女貞德參加多次戰役的法國元帥,也就是法國傳說中家喻戶曉的「藍鬍子」,在聖女貞德被俘後退隱,大搞撒旦崇拜,藉以擴張財富和權勢,是傳聞中的殺妻高手,被控誘拐、折磨、殺害140名兒童和婦女,被宗教法庭譴責為異端,世俗法院判他謀殺罪處以死刑。這個城堡在宗教上也有不凡的意義,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就在堡內頒布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給予信奉基督教新教的臣民以廣泛的宗教自由,允許他們公開舉行禮拜儀式,並給予充分的公民權。 堡內有兩個博物館,展出布列塔尼地區的民俗文物,以及在海事和商業上的發展史實。當地的美術館是法國最重要和藏畫種類最多的美術館之一,圖書館擁有圖書珍本、手稿和關於18世紀和中國貿易來往的史料。 波(Pau)城是法國西南部亞奇丹大區大西洋岸庇里牛斯省的省會、礦泉療養地和冬季運動中心,經緯度為西經0度22分、北緯43度18分,地處波河河谷旁高臺地的邊緣。法王亨利四世出生在臨波河山嘴的城堡中,往日宮中的裝飾,以及亨利四世成長的環境過程,現在已闢為國家博物館供人參觀。這個城市有7.5萬多人口,近年發展尤其神速,是生產航空器和天然瓦斯的基地,設有波城大學和阿杜爾(Adour)地區大學。 坎佩爾(Quimper)是法國最西端的布列塔尼大區菲尼斯泰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西經4度6分、北緯48度,是法國西部的重要河港,交通方便,有火車與巴黎相通。由於地處法國西部的奧代(Odet)和斯泰爾(Steit)兩河匯合處,被這兩條河貫穿的坎佩爾曾經是古代伯爵的都城,與傳說中來自英國的國王格拉德隆有關。公元6世紀時,坎佩爾繁榮一時,建築與藝術都蓬勃發展。市內的老城(Vieille Ville)介於奧代和斯泰爾兩河之間,老城前面是公爵廣場(Place torreaudac),在這裡到處是中世紀古拙樸素的建築,包括有教堂、法院等。在公爵廣場附近的市場上,是以第一任主教聖科倫特因的名字命名的教堂,建於15世紀,兩個如針狀般的鐘樓,直指天空。公元6世紀時,多才多藝的神父聖科倫特因首次來坎佩爾傳道,除協助邦主治國外,還教人捕魚。傳說神父每次用餐時都是魚,每次只吃魚的一半,然後把其餘的放回水中,魚長出失去的肉,又活了。所以每天吃的都是同一條魚,坎佩爾人為了紀念神父的功績,在每年7月26日神父生日時,當地人都大大慶祝一番。有人扮皇帝,有人扮神父,兩人同騎一匹馬;「皇帝」在前,「神父」在後,另一匹馬上的人手持酒杯為「神父」斟酒,並且用脖子上的大圍巾為 「神父」擦拭嘴唇‵嵺滶s杯拋向圍觀的人,誰接到酒杯誰就可得到「皇帝」賞給的100金幣,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接到的酒杯必須完好如初,無一傷痕。可是在17世紀時,「皇帝」突然小器起來,在節目表演之前,己先在酒杯上動了手腳,以致再怎麼小心接,杯上還是有傷痕,因此 「皇帝」的金幣老是無人得到。此外,布列塔尼文物博物館也值得參觀。 尼奧爾(Niort)是法國西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德塞夫勒省的省會,經緯度為西經0度27分、北緯46度19分,位於普瓦圖沼澤地和普瓦圖地區農地之間、塞夫勒尼奧爾河左岸兩處的小山坡上,擁有6.1萬多人口,是個農產品市場和商業中心,有傳統的麂皮加工業,也生產膠合板,並且建有電力、化工和手套工廠。這裡的名勝古蹟主要的是一座博物館,位於英王亨利二世在12∼13世紀間修建的城堡內。 雷恩(Rennes)的經緯度為西經1度41分、北緯48度5分,是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大區的首府,以及伊爾維萊納省的省會,位於伊勒河與維萊納河的匯合處。城名來源於在這裡建都的一個塞爾特部族的名稱,羅馬佔領時期成為交通中心。1720年,一位酒醉的木匠撞倒了油燈,造成一場無情的大火,使雷恩的中世紀街市付之一炬,市中心的古老建築幾乎都被燒燬。災後當地人民按照規劃重建,倖存建築坐落在維萊納運河北面,鐵路和新區則大部分在運河的南面。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個城市成為共和軍與汪德爾人作戰的指揮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轟炸,城市部分被破壞。 現在有20多萬人口的雷恩市,成為大主教管轄區和布列塔尼半島行政的中心,對於工業的發展非常重視,尤其是在電子、通訊方面,有極高的水準,同時還生產鐵路設備、汽車、農業機械、化工品、食品和印刷品等,著名的雪鐵龍汽車公司的總部,就是設在這裡。 此地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學城,有1735年從其他地區移來的大學和一所規模非常龐大的醫學院,因而成為布列塔尼地區的文化中心,以及周圍地區物產的集市貿易中心。 這個城市鐵路、水路和空中交通方便,從巴黎蒙帕那斯車站發車的高速火車,只要兩小時就可以直達雷恩。市內公共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地鐵和計程車。 來到這裡,一定要嘗試一下法式薄餅的滋味。位於美玲(Mel-aine)路25號的Gréperie du Boulin-grain薄餅店,原是一座監獄,現在供應以焦糖、蘋果、杏仁為餡的美味薄餅;美食當前,遊客非常樂意到這個「牢房」走一趟。週六的麗斯廣場(Place des Lices)有露天集市,營業至下午一時,有許多時鮮蔬菜供應。 在這個劫後重生的城市裡,除了有熱力四射、充滿現代感的建築,還留著不少英國風貌的典雅風采外,部分碩果僅存的英國都鐸式建築,散落在寧靜的舊街道上,頗能讓人發思古之幽情。位於雨果(Victor Hugo)路上的塔柏花園(Jardin du Thabor),是城市內的主要勝景之一,園內花木扶疏,綠意盎然,有法國古典園林、玫瑰園和植物園,維護得相當良好,遊客在園裡可以快樂地野餐。 花園旁邊矗立著建於1844年文藝復興式的聖母院(Eglise Notre -Dame),它的鐘塔最為吸引人,在夕陽餘暉中顯得聖潔而榮耀,透射出不可逼射的莊嚴。院內Our Lady's禮拜堂宏偉華麗的祭壇也值得一看。雷恩火車站正面一月(Janvier)路上有一幢重要建築的布列塔尼博物館(Musée de Bretagne),它使遊客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地區的歷史和傳統,館內展出華麗的民族服裝,令人印象深刻。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Beaux Arts)緊鄰布列塔尼博物館,主要展示當地的風景畫,以及從14世紀到現代有關藝術方面不易蒐集到的有趣收藏品,更有許多名畫,包括荷蘭魯賓斯和義大利達•芬奇的作品,還收藏有許多法國高更和西班牙畢卡索的名畫等。 每年7月初,城市都會舉辦熱鬧的節慶活動,稱為Les Tomb-ées de La Muit,為期9天,有一連串的音樂、舞蹈、戲劇、歌唱和笑鬧劇表演。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穿梭在街道上,使整個雷恩城都沸騰起來,從中午到午夜時分,人們都在盡情的欣賞,一同歡樂。 昂熱(Angers)市是法國西部羅亞爾大區曼恩-羅亞爾省的省會,也是著名的大學城,經緯度為西經0度33分、北緯47度28分,它的位置在曼恩(Maine)河岸,有三座橋樑通往河東岸的杜特雷(Doutre)。這個城市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羅馬統治時期就已經是知名城市,稱為尤利奧馬古斯。9世紀時安茹伯爵繼位,安茹王朝統治時期在這裡建起一些宏偉的建築物,其中以闢為考古博物館的法國聖若望醫院最引人注目。中世紀市內建成昂代加旺西大學,1875年後改建為天主教學院。藝術氣息濃厚的昂熱市,現在有15萬多居民,並有兩所大學和幾所專科學校,學生人數佔奶H口的1/10強。另外,市內歌劇院和音樂廳林立,文化活動非常忙碌,因此這個城市在公元前1世紀就被冠上「西方雅典」的雅號。當地新興的工業有電子零件、照相器材和電梯等。傳統工業有採石、釀酒和編繩纜。 這裡有許多值得參觀的古蹟,其中的昂熱城堡建於15世紀,主要目的在抵禦布列塔尼人,城堡上有17個高40∼58公尺的城塔,城牆上則用當地的黑色石頭間隔成醒目的條紋,過去是法國王公貴族的居所。 聖毛理斯大教堂珍藏著一幅傑出的掛毯殘片,是安茹伯爵於1375年派人掛的,這幅「啟示錄」掛毯殘長100公尺,毯上有70幅畫,內容都是聖若望的幻景。 當代掛毯博物館(Musée de la Tapisserie Contemporaine)位於阿拉戈大道(boulevard Arago)4號,館裡可以看到更多的現代掛毯。 瓦納(Vannes)是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大區莫爾比昂省的省會,經緯度為西經2度26分、北緯47度39分,坐落在瓦納河兩條支流的匯合處,濱臨大西洋,靠近莫爾比昂灣。這裡原為維內蒂部落的中心,被羅馬人征服後,這個部落曾領導過布列塔尼人反抗凱撒的起義,但未成功。公元466年,塞爾特教士聖佩特尼斯就任第一屆瓦納主教。 擁有4.2萬多人口的瓦納城,現在是商業和重要的農業中心,飼養家禽,生產飼料。輕工業有輪胎製造,預製建築材料組件和金屬加工等。此城以山丘上有城牆的舊城鎮為中心,城東有保存完好建於13∼17世紀的城牆、城門和城樓。在亨利四世廣場周圍是16世紀的房屋,市內美麗的花園也非常吸引遊客。 聖布里厄(Saint-Brieuc)是西部布列塔尼大區阿摩爾濱海省的省會,經緯度為西經2度47分、北緯48度31分,坐落在古埃河的河谷和它支流之間的一個岬角上,位置在英吉利海峽旁的聖布里厄灣附近。這個城市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在公元6世紀時,來自英國威爾斯的一名修士聖布里奧居克曾在這裡傳教的緣故。市區北方的奧布山丘上,可以鳥瞰古埃河口灣和河谷的全景。擁有5萬多人口的聖布里厄市是布列塔尼北部的旅遊中心,主要工業有冶金和製刷子。 拉羅謝爾(La Rochelle)是法國西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濱海夏朗德省的省會和大西洋岸的港口,隔著小海灣和雷(Ré)島相對。經緯度為西經1度10分、北緯46度10分。這個擁有8萬多人口的城市,有悠久的歷史,在1337年起的英法百年戰爭中多次易手,1372年歸屬法國。宗教改革時期和1572年聖巴多羅買慘案後,成為大批新教徒的避難地。在1610∼1643年路易十三統治期間、這個城市因支持侵略雷島的英國人,而被法國大臣黎塞留圍困達15個月之久,最後居民餓死大半後投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為納粹德國的潛艇基地,遭到盟軍的猛烈轟炸,損失慘重。市內有筆直的街道、大公園和舊要塞遺址上的林蔭道,1946年後市區發展迅速,城西部分已發展成鬧區。幾經擴建後,舊的商業港已改成法國的第一流漁港;在城西5.5公里處的拉帕利斯修建了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的新商業港。現在這個擁有7.5萬多人口的城市,主要經濟活動為進口燃料油、硝酸鹽和磷酸鹽,工業方面有飛機、造船、鐵路、汽車裝配、煉油、鋸木、化工,輕金屬和食品加工等。 康城(Caen)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卡爾瓦多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西經0度21分、北緯49度11分,位於哈佛爾港西南,濱臨奧恩河,距離英吉利海峽14公里。公元10∼11世紀在諾曼第公爵統治下,地位逐漸重要起來,成為征服者老威廉在位時的下諾曼第都城,1685年南特詔書廢除後城市開始衰弱。法國大革命時期,這裡成為吉倫特黨人活動的中心。19世紀開通運河以來,一直是個重要港口,主要進口焦炭,出口鋼,當地鋼鐵工業靠奧恩河谷鐵礦提供原料。1944年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納粹德軍把這裡作為阻擋英國、加拿大進攻的防線。戰後城市重建,在奧恩和河港運河間成立工業區,工業發展迅速,建有汽車廠、電器設備廠和電子器件廠。1432年英王亨利六世興建的大學,也於1957年重新開學。這個約有12萬人口的城市,位於糧食大產區的中心點,也是諾曼第地區的主要服務中心。 市內名勝古蹟眾多,主要的有建於11世紀60年代的聖艾蒂安和拉特尼拉教堂、現為市政府辦公地的17世紀重修的大隱修院、諾曼人建的三一教堂和1555年在這裡出生的詩人馬萊伯(Malherbe)的故居等。市中心還有公共花園,市區西南有聖吉爾(Saint Gilles)大草原等供遊客參觀遊覽。在艾森豪廣場上的和平紀念博物館,通過建築空間和陳列品,提供遊客一次從1918年到現在的歷史之旅;它收集許多歷史性的照片,有1938年納粹德國合併奧地利的經過,以及盟軍執行諾曼第登陸D-Day計劃的影片,讓參觀者超越憤怒情緒,進而思考人類和平問題。館內有一處介紹歷成征萱M平獎得主的畫廊。 聖洛(Saint-Lô)是法國西北諾曼第大區芒什省的省會。經緯度為西經1度5分、北緯49度7分,坐落在可以鳥瞰維爾(Vire)河谷的岬角上,地處交通要衝,是西北部重要的交通中心。高盧-羅馬時期稱為布里奧韋拉(Briovera),6世紀以庫唐斯的主教名字定名為聖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1944年6月登陸後,在戰火無情的摧殘下,聖洛城幾乎完全成為廢墟;1948年重建,修復可以俯瞰維勒河谷的中世紀城堡。1956年由美國建築家納爾遜設計的美法紀念醫院,在這裡舉行落成典禮。這個擁有2.2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個集市城鎮,有一些輕工業,生產家庭用具,加工當地豐富玨ㄚ~,附近還有大型種馬場。 埃夫勒(Evreux)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厄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1度9分、北緯40度1分,位於巴黎西北方伊通(Iton)河支流的谷地中。高盧-羅馬時期此地是繁榮的城鎮,4世紀成為主教轄區,5∼14世紀之間曾五度遭到劫掠或焚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遭到轟炸。當地建有法國最大教堂之一的一座教堂,附近有建於15世紀的哥德式主教宮,現在已闢為博物館,展出當地考古發現的器物。這個擁有4.2萬多居民的城市,是個頗具規模的工業中心,生產橡膠製品、紡織品、藥品、印刷品和唱片等。 勒芒(Le Mans)是法國西北部羅亞爾河地區薩爾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12分、北緯48度,位於巴黎西南約170公里的薩爾特和伊斯納兩河匯合處。公元3世紀聖朱利安(St. Julien)曾在這裡宣揚基督教,並建立大主教管區,19世紀中葉前是當地農產品的貿易中心。 城市分為舊城和新城兩個部分,舊城主要在薩爾特河左岸的高盧-羅馬城牆內,與圍繞著的新城形成鮮明對照。擁有15.2萬多人口,是個繁榮的工業城,有鐵路、汽車、農業機械、電器、紡織和塑膠等工業。每年城郊的薩爾特公路賽車場,都會舉行著名的24小時汽車越野賽。當地的名勝古蹟有高聳於舊城中的聖朱利安大教堂,始建於11世紀,到15世紀完成,兼具哥德和羅馬式建築的風格。城鎮附近還有早期的汽車博物館。 阿朗松(Alençon)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奧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0度5分、北緯48度26分,在薩爾特和布里揚特兩條河的匯合處,坐落在四周環山的平原中心上,東距巴黎190公里。公元911年併入諾曼第公爵領地,曾經是阿朗松公爵領地的首府,1549年歸王室所有,17世紀以生產從威尼斯引進的薄紗和花邊聞名。這個擁有3.2萬多人口的城市,新興工業有印刷和輕工製造等。市內有不少古建築,古城堡的一部分保存至今,此外,還有舊法院、市政廳和建於13∼18世紀的聖母院。 拉昂(Laon)是法國北部皮喀第大區埃納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3度40分、北緯49度34分,坐落在巴黎東北方約110公里處,戰略地位重要,古羅馬帝國曾在這裡築堡設防,公元5世紀末建立主教管區,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還保持著宗教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在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中,這個城市曾數度易手,最後被法國國王奪得,1790年法國大革命中撤消了主教管轄區。這個擁有約3萬人口城市的舊城,建在可以俯瞰新城的小山上;新城則建在低於小山100公尺的四周平原上,火車站和主要工業設施都在新市區裡,有金屬鑄造、印刷、暖水器材和塑膠等工廠。主要名勝古蹟有主教宮,宮內有法院和12世紀的禮拜堂。拉昂博物館收藏有羅馬時代和中世紀的珠寶及名畫,博物館的花園裡還有12世紀時興建的八角形禮拜堂。 阿拉斯(Arras)市是法國北部北加萊海峽規劃區(Nord-Pas-de-Calais)、加萊海峽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27分、北緯50度17分,位於里爾西南方,斯卡爾普河畔。「阿拉斯」來自英語詞,意思是花毯。最初由高盧-羅馬人建立,公元4世紀出現羊毛業,中世紀時物質和文化都非常豐富。1482年阿拉斯和約確定了現在法國北部邊界,在法國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古建築被毀。這個擁有5.5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有冶金、紡織、植物油加工和公共服務等行業,以及一個活躍的農貿集市。 亞敏(Amiens)是法國北部皮喀第大區索姆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18分、北緯49度54分,位於巴黎北方130公里處的索姆河谷中;但附近的大城市林立,因此對外交通相當方便。這個擁有15萬人口的城市,也有悠久的歷史,4世紀時傳入基督教,中世紀以紡織工業和法國最好之一的哥德式聖母大教堂著名,後來成為一個羅馬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納粹德軍佔領,市中心遭到嚴重的破壞,戰後已予重建,舊城區被索姆河的7條支流所分隔。主要的工業有紡織、機械、化工和輪胎等。重要的古建築有始建於1220年、完工於1270年的大教堂,15世紀的聖日耳曼教堂及古戲院,還有建於17世紀的市政廳。 當地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是皮喀第(Picardie)美術館,創建於186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嚴重破壞,1981年在文化部協助下,花費10年時間和550萬美元加以重建,現在已成為令人眼亮、古典混和新潮的建築,藏品非常豐富,分成考古、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後之繪畫,以及雕刻等三大部分。有關考古部分,因亞敏自古為交通要地,附近曾發掘大量史前、新石器、鐵器和銅器等時代的文物,還有2000多年前高盧-羅馬人的廢墟,這些國寶陳列在美術館的地下室。於一樓展出的中世紀展品以宗教藝術品為主,包括象牙雕刻、景泰藍、哥德式建築附屬的石雕和聖像等。第中嬰玲籀怞h,拉圖爾(Quentin La Tour)的自畫像、文藝復興晚期的西班牙繪畫、19世紀印象派先驅科洛(Corot)和庫爾貝(Courbet)等人的油畫,也收藏20∼21世紀的現代繪畫和其他各時代的名作,如維亞爾(Vuillard)、馬松(Mas-son)、約恩(Jorn)和杜比費(Dubu-ffet)等名家的作品。1∼2樓展出的6面巨畫,是名家夏梵(Chavan-nes)的傑作,現在是鎮館之寶。

重要城市概況

維琪(Vichy)是法國中部奧弗涅大區阿利爾省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26分、北緯46度8分,位於里昂西北方160公里的地方,是在中央山地北方羅亞爾河最上游阿利爾河的東岸。17世紀時它就以鹼性的礦泉聞名,是礦泉療養區,同時也向世界各地輸出礦泉水。1940年法德停戰後,陸軍元帥貝當在這裡建立傀儡政府,後來稱為維琪政府。這個城市新建有現代化運動設施、國際水上運動中心、商業中心和高級旅館,並改進浴場設施,使城市更加興旺發達,對外陸空交通也非常方便,擁有約3.2萬人口,風景優美,觀光設施發達,是法國境內一大旅遊中心。 市內遊覽中心是在車站西南方800公尺處的索爾斯公園(Parc-des Sources)裡,它的北方有一流的溫泉治療中心。由公園至南方的遊樂場,沿途是覆蓋著屋頂的行人步道,步道旁有白色椅子,療病者可在此小憩。沿著阿利爾河有遍布綠蔭的阿利爾公園,在這裡漫步令人感到心曠神怡。此外,15世紀的哈羅杰鐘塔(Tour de I'Horloge),16世紀的法官貝利杰宅邸(Maison du Bailliage)和17世紀的女作家塞威妮(Sevigne)侯爵夫人的住宅等,都是很好的去處。 韋茲萊(Vézelay)是法國中部勃艮第大區約納省的城市,位於庫雷(Cure)河左岸的小山上,東距第戎約一個多小時車程,對外交通頗為方便,它的歷史和建於9世紀的本篤會隱修院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基督教史上不能不提的聖地。公元1146年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就是在這裡誓師,當時此地是歐洲的精神堡壘,也是權力的重心。這座山城頂端最高的建築物,是有名的聖瑪利亞馬德蓮(Saint Mary Magdelene)大教堂,建於11世紀,12世紀時一度燬於大火,19世紀又在原址上重建,風格上是羅馬建築加上哥德式的山形窗,窗上刻著耶穌、聖母和聖徒的雕像。堂內格局宏偉,巨柱氣閎凡,以交叉拱的中殿聞名,現在時常舉行宗教音樂會。圍拱著大教堂的是舊城牆、老街、民房,沿著山坡道迤邐而上,寫著不少歲月的歷程。現在這些老民房已開成一間間小店,販售藝品和供應飲料點心,漫步老街,陣陣咖啡香,令人溫馨不已。死於1944年的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在人世的最後一段歲月裡,就是選擇住在韋茲萊。 羅阿納(Roanne)是法國中東部隆河河谷大區羅亞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4分、北緯46度2分,位於羅亞爾河畔,建於羅馬-高盧時期,本來的名稱叫做羅都姆納。這個有6萬多居民的城市,東南距里昂64公里,地當鐵、公路交會點和羅阿納-迪岡運河航段的終點,因此交通相當發達,成為重要商業和工業的中心;主要生產人造纖維、裝甲車、紙、橡膠輪胎、製帽、紡織、機床和金屬加工等。在名勝古蹟方面,11世紀城堡是唯一現存的古建築,朗皮伊中學所在地是17世紀的耶穌會學院。市區南方有羅亞爾河峽谷,西邊有馬德倫山風景區。 夏夢尼(Chamonix)的經緯度為東經6度52分、北緯45度55分,是法國東部北阿爾卑斯山大區上薩區省阿爾卑斯山中世界著名的休閒運動勝地,也是法國山上的小鎮及「雪之鄉」,海拔1037公尺,坐落在阿納西南方,地跨阿爾沃(Arve)河兩岸,布雷旺特和艾吉耶魯日山脈的山㶴聳立在右岸,河左岸是終年積雪的山㶴,包括歐洲最高的白朗㶴在內。 這個只有8000名左右人口的冬季滑雪和夏季冰川旅遊中心,地方不大,終年冰天雪地,但是一年四季都有許多慕名前來的遊客,他們講著各國不同的語言,小街上熙熙攘攘擠滿了觀光客。熱鬧的小鎮廣場上,豎立著褒馬(Jacques Balmat)和帕卡(Michel Paccard)兩人的青銅像,這一對搭檔於1786年8月8日登上白朗㶴頂,寫下人類首次登上白朗㶴頂的紀錄。現在這對銅像成為小鎮的地標。 夏夢尼只有幾條街,有80多家餐廳、一家賭場和300多家商店,包括登山用品店、紀念品店和醃血香腸專賣店。 這個攀登白朗㶴起點的小鎮,有世界上最高的纜車可以直達㶴頂,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登南㶴(Aiguille de Midi)的纜車,它由海拔1035公尺起,幾乎是垂直地升上3842公尺的全世界最高的纜車站,氣溫會隨高度劇降而降低,空氣也變得更加稀薄。下纜車後乘電梯到瞭望台,壯麗的阿爾卑斯山系群㶴多在眼前。在這裡除了白雪皚皚的山㶴,還可以親近令人驚嘆的冰河遺蹟。 冰海(La Mer de Glace)是法國第一大冰河的名稱,長11公里,面積40平方公里,高低之間落差達3000公尺。前來冰海賞景,得從市郊的蒙坦維爾(Montenvers)出發,以前驢子是載送遊客的登山主要交通工具;自1909年起的登山火車,只要20分鐘時間就可以達成任務。冰海曾經吸引過許多名人前來觀賞,除了拿破崙第一任皇后約瑟芬外,還有知名的大作家雨果、大仲馬,科學家巴斯德,以及拿破崙三世和他的皇后等。 夏夢尼國鐵車站旁有個小車站,行駛一種開往蒙坦維爾的舊式小火車,抵達瞭望台後,眼前就是一望無際的冰河,遼闊壯麗,令人嘆為觀止。從這裡還可以再乘小纜車到冰河下方參觀冰穴,晶瑩世界引人入勝。 米盧斯(Mulhouse)市的經緯度為東經7度20分、北緯47度45分,是法國東部的城市,位於斯特拉斯堡南方110公里處,東至瑞士約30公里,是個幽靜的小城,陸、空交通便利,景色優美,市容繁榮,商業鼎盛,擁有22萬多人口。自古以來就有工業城的特色,最有名的工業,是1746年由4位青年所創辦的布料印染工廠。現在境內擁有各種工業博物館,故有「工業博物館之都」的美譽。 城市是建在一片沼澤地上,當地聰明的居民因地制宜建造許多風車,發展出其特有的經濟活動,而米盧斯Mulhouse之名也因此而來。這裡的織染博物館(Le Musée de l'impression sur étoffes)是代表18世紀此地盛極一時的紡織業,館內展示當時染布的技術和材料,典藏大量原版設計圖案,至今仍係各地布料設計師查資料的寶庫,並保存有自路易十八至今的5萬多件印染布料。 汽車博物館(Le Musée national de l'automobile)佔地數千坪,展出500多輛自汽車發明以來各種各式的古董車,以及最前衛的電動車。其中古董車多為當年經營汽車業致富的史隆富(Schlumph)兄弟的收藏,最貴的一輛布加帝拿破崙名車(Bugatti Napoleon),據說身價達7億台幣。此外,館內還展出新概念的未來車,是車迷們不可錯過的朝聖之地。 米盧斯附近有座伊科民俗村(Ecomusée),佔地28公頃,村內有70棟從別處搬來的老房子,展示附近一帶的傳統民俗生活。這個露天博物館是別號「送子鳥」鸛鳥、在老屋子頂上築巢聚居的地方。 蒙頓(Menton)以前曾是義大利的國土,後來是摩納哥王國的領地,1860年時,拿破崙三世買下此地後才成為法國的國土,現在則是法國里維耶拉蔚藍海岸的最東端,經緯度為東經7度30分、北緯43度47分,是法國通往義大利的門檻,也是個迷人的休閒地方。由於長期深受義大利的薰陶,造就了它與尼斯、坎城等地截然不同的獨特氣味,沒有法國美好年代的新藝術蹤跡,反倒是充溢著義大利巴洛克風采。 這個擁有2.6萬人口的城市,因背面有山地阻擋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寒風,故而冬季氣候溫暖,四季繁花盛開,到處可見熱帶性的植物檸檬樹,這是蒙頓最大的特徵。對外交通方便,此地的港口可以和國內外通航。在陸上交通方面,從尼斯搭乘快車至此,需30分鐘車程;由摩納哥搭火車前來,車程只要10分鐘;從義大利的文蒂米利亞(Ventimiglia)至此,單程也僅須15分鐘。 蒙頓有兩個主要遊覽地區,適合散步又臨近海浴場美術館前的港口,以及拓展於山丘上的舊市街,全程僅需兩小時即可遊畢。喬治五世樂園(Promenade Geo-rge V)在四季花朵盛放的比文斯(Biovés)庭園之南,沿著海岸線的散步道,是蒙頓主要的休閒地之一。夏季有許多穿著泳裝的年輕人在此戲水,冬季則有老夫婦在這裡享受日光浴。由此街道向東則可到達杰科迪(Jean Coiteau)美術館,館內展示著杰科迪在1961年的主要作品,他以小說「恐懼的孩童們」及電影「美女與野獸」而出名,他還是一位頗有天分的畫家。舊市街位於市東方小山丘上,古色古香的住家連綿不絕。主要的洛格(Longue)街,至今仍留有17世紀的建築物。這條街道上有階梯可通往聖米歇爾教堂。站在教堂前的廣場上,可以欣賞港灣的美景。 在39年前的二月天,蒙頓是個舉辦嘉年華的城市。但是自從1971年開始,這裡的居民決定舉辦更有地方特色的活動來取代嘉年華,於日便誕生了蒙頓檸檬節(La Fête du Citron)。 大約是每年2月13∼28日,在比文斯花園展出用檸檬和橘子搭建的主題人物,如「幸運路克」(Lucky Luke)和「丁丁」(Tintin)等,每年都不一樣。檸檬節的重頭戲,是用上萬顆檸檬和橘子搭建的美女花車遊行,萬人夾道,熱鬧非凡。此外,在蒙頓觀光局大樓裡還有蘭花展,連帶展售各種檸檬製品,如精油、香皂、乾燥花及泡浴用品等,是遊客們掏腰包的最佳時期。在這個節慶期間,每天清晨都有樂團在市區演奏,用音樂喚醒城市。為了搭配節慶氣氛,象徵檸檬和橘子的黃色和橘色裝飾、樂透彩券等,也開始熱賣。估計在蒙頓檸檬節中,平均每天都要花掉5萬噸檸檬和橘子。 聖特羅佩(Saint Tropez)的經緯度為東經6度38分、北緯43度16分,是普羅旺斯地中海蔚藍海岸邊一個富有的小城,它的名滿天下,是拜20世紀70年代法國豔星碧姬芭杜之賜。她勇於不穿衣服,加上當地太陽太美,衣服包住上帝的傑作實在太可惜,於是她在這裡推行天體活動,不知是這裡上帝的傑作太多,還是法國的布料太貴的緣故,她推行的天體活動竟然成功了,因此一年四季當地的海灘上都是赤身裸體的天體營會員。 這個港都住著許多億萬富翁,還有許多古羅馬遺蹟,並有一幢連著一幢的豪華別墅,加上美景如畫,使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因此高級飯店特別多,都有一流的豪華服務設施,每天房租台幣6000元起跳,主要的有巴雅絲磨坊(Les Moulins de Paillas)、吉加洛(Gigaro)、曼達琳(Mandarine)和亞斯特拉佳爾(I'Astragale)等觀光休閒大飯店。如果想省錢,可以選擇聖貝托露營區,租間小屋和一輛機器腳踏兩用車,一樣可以有個快樂又難忘的假期。 奧朗日(Orange)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8分、北緯44度8分,是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沃克呂茲省的城市,坐落在亞維儂北面隆河西岸肥沃的平原上,是在羅馬古蹟四周發展起來,並因之聞名,成為觀光客喜歡拜訪的城市。這個擁有2萬多居民的歷史古城,在經濟方面以旅遊業為主,生產掃帚、玻璃和食品罐頭等。 市內主要的觀光點是一座半圓形的羅馬劇場,係由羅馬奧古斯都大帝在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所興建起來的,現在還保存得相當完好,不僅是奧朗日最引以為傲的文物資產,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歷史古蹟,在歐洲現有的許多羅馬劇場中,被公認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舞台寬103公尺,高36公尺,有巍峨的石牆、洞窟和巨型石柱。這座劇場之所以如此完全,應歸功於舞台的高牆曾經被嵌入城牆,成為護城工事的一部分,而觀眾席也因山崩被土石掩埋,才逃過被居民拆解的命運。在舞台後壁上端壁龕上,有一尊3公尺高的奧古斯都大帝雕像,正俯視著劇場。這座劇場2000多年來一直是奧朗日地標之一,慕名前來的參觀者不絕於途。 凱旋門(Triomphe)位於入城口,是公元前20年的古蹟。這座跨越北通里昂、南抵艾克斯的阿格利帕大道的凱旋門,是羅馬時代第三高的凱旋門,為記述羅馬第二軍團殖民此地的豐功偉業而建,門上精美完整的浮雕圖案,記載著被俘虜的高盧戰俘、激烈海戰等歷史情景,使得公元前1世紀的凱撒軍功流傳於世。 蘇瓦松(Soissons)是法國東北部皮喀第大區埃納省的城市,也是法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經緯度為東經3度20分、北緯49度22分,西南距巴黎108公里,位於埃納河畔富饒的農業谷地,四周是林木茂盛的山丘。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凱撒時代,在羅馬人統治下這裡是個駐軍城市,公元3世紀傳入基督教成為主教管區,公元486年由法蘭西國王克洛維將此城收回。公元752年,梅洛文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在這裡被罷黜,他的繼承人矮子丕平在聖默達爾德隱修院加冕。到了10世紀,附近的戰役導致了法國卡佩王朝的登臺,城市歸蘇瓦松世襲伯爵管轄,後來在「年戰爭」和16世紀末的「宗教戰爭」中遭到破壞。現在的蘇瓦松是附近一帶農產品的貿易中心,有3.1萬左右人口,工業比較發達,有鐵和銅的鑄造,機器、玻璃和橡膠的生產。 當地主要的名勝是在拿破崙一世統治下遭到嚴重破壞的隱修院大教堂,現在只殘存宏偉的正面建築、兩個走廊和一個13世紀的飯廳,以及一個高達70公尺的教堂塔樓。另一座聖勒杰爾(Saint-Léger)隱修院的現存建築和13世紀的教堂,現在已改為收藏名畫和雕刻品的博物館。 凡爾登(Verdun)是法國東北部洛林大區默茲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3分、北緯49度10分,它橫跨在默茲(Meuse)河兩岸,距離法德邊境只有90公里,是歐洲有名的古戰場,早在羅馬時期前就已經是高盧人的要塞。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這裡簽訂了「凡爾登條約」,瓜分了他的帝國。後來它又遭到野蠻人的破壞,於10世紀被日耳曼入侵者佔領。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破壞最大的一次戰役,大約有75萬戰士在此地喪生,德國軍隊曾傾全力攻打這個地方,結果血戰7個月,死傷幾10萬人還不能攻下;由於有凡爾登的長期堅守,使法國有充裕的時間來做好準備,進行反攻。1930年代,為了一勞永逸,法國在這裡修築了一條有名的馬奇諾防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過份迷信這條防線固若金湯的緣故,法軍和德軍交戰僅6個星期就被殺得棄甲丟兵,一敗塗地。後來這個城市被美軍收復,1944年又遭到德軍的猛烈轟炸。 現在凡爾登擁有2.5萬多人口,有鑄造、家具製作和食品加工業等,在城市的四周還有農業區。當地立有許多戰爭紀念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多奧蒙(Douaumont)戰場墓地紀念碑和勝利紀念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凡爾登戰場吸引了很多遊客,是一處國家級的革命聖地。馬奇諾防線現在已棄而不用,成為農民用來培養 「巴黎洋菇」的場所,廢棄堡壘的四周草地上,徜徉著許多羊群,給人不堪回首話當年的感慨。這裡還有盟軍和德國人的70多座公墓。此外,在城堡和已修復的建於17世紀的市政廳裡,也各有一座戰爭紀念館。 在第五RAP大道(avenue de 5iéme RAP)上,有一座已經修復好的地下堡壘,在昔日戰鬥時,這裡曾是法軍的地下指揮所。由這裡往東北6公里的弗勒里(Fleu-ry)村,在戰爭中曾被掃蕩一空,現在建有一座博物館,以紀念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凡爾登附近的色當(Sedan),也是很有名的古戰場,現在仍然是邊塞軍事重鎮。 瑟堡(Cherbourg)是法國東北部諾曼第大區芒什省的設防城市、海港和軍港,經緯度為西經1度39分、北緯49度39分,位於英吉利海峽科唐坦(Cotentin)半島北岸,諾曼第的附近,瀕臨小迪韋特河口,隔海與英國的樸茨茅斯軍港遙遙對峙,背山面海,形勢天成。1776年,這個城市開始修築防波堤,直到70年後的1846年才竣工。現在這裡擁有3.1萬人口,北部屏蔽的優良港灣,由於扼英吉利海峽,所以隨著軍事工業、商業和客運的增加而發展,與英國南安普敦之間有汽車輪渡相通,最近幾年還發展遊艇業務和商業捕魚。這個城市的工業主要為港口服務,有造船業和修瓶,也有油輪、近海鑽油平臺和核子動力潛艇製造業等。另外還有從巴黎遷來的工業,包括電子設備、電話設備和專用小型冶金生產。城市附近還有拉哈格(La Hague)核電廠。 當地博物館是主要的參觀點,裡面陳列有19世紀出生於附近的法國畫家米勒的許多作品。艾馬紐-利埃斯(Emmanuel-Liais)公園是另一處旅遊點,園中有許多有趣的樹木和植物標本。每年都有30多萬旅客前來瑟堡參觀,或路過這裡再前往法國各地旅遊。瑟堡還有一座戰爭和光復博物館(The War and Liberation Mseum),坐落在可以俯視全市的羅萊(Rou-le)山頂的城堡內,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地戰役模型圖、照片、瑟堡人民被納粹德軍佔領期間的生活和重要記事。 聖康坦(Saint Quentin)是法國埃納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17分、北緯49度51分,它的位置在巴黎東北方約110公里處的索姆河右岸的山坡上,坐落在索姆河與聖康坦運河匯合處,聖康坦運河是巴黎地區運輸煤、工業品和穀物的交通命脈。這個擁有16萬多人口的城市,中世紀以來一直是羊毛交易中心,現在也生產化纖織品,並有機器和電器工業。18世紀名藝術家拉圖爾就是在這個城市出生,他的粉彩畫珍品多收藏在市內A.萊居耶博物館內。這裡的昆蟲學博物館,是歐洲收集昆蟲種類最豐富的博物館。 埃佩爾奈(Épernay)是法國東北部香檳地區的中心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57分、北緯49度3分,只有3萬多人口,絕大多數人靠酒為生,當地的觀光重點也以參觀香檳酒的酒窟為主。以埃佩爾奈為中心,有長達100公里的地下酒窟,真是洋洋大觀。當地聞名於世的釀酒公司比鄰而立,每家公司都擁有自己的地下酒窟,並多建在地下的白堊土層。著名的釀酒公司都集中在香檳街一帶,每家公司的建築都是19世紀文藝復興式及新古典主義式,造型優雅。各大公司的酒窟都對外公開,並有導遊解說:市內城堡中還設有香檳酒博物館。 這個城市頗得畫家們的賞識,尤津•布丹就是在這裡出生,後來成為第一批在野外繪畫的藝術大師之一。布丹博物館(Musée Eugène Boudin)位於薩蒂廣場(Place Erik Satie),館內有多幅描繪當地風光的油畫。薩蒂廣場是以作曲家薩蒂而命名,位於查理五世大道的薩蒂故居(Maison Sat-ie)內闢有他的紀念館。 土倫(Toulon)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56分、北緯43度7分,是法國南部的城市,位於馬賽的東南海岸,是「蔚藍海岸」西面入口的一個繁榮港口城市,也是法國最大的軍港,有要塞和大造船廠設施;港口面積寬闊,背後有雄偉的山嶺逼近彎曲的海岸線,形成天然良港,可以停泊很多大型軍艦,連體積龐大的航空母艦也可以在港內下碇。羅馬時代的土倫以染料的製造而聞名,15世紀與法蘭西王國合併之後成為港口。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曾抵抗過盟軍武裝力量的圍攻,這裡也是法國革命戰爭中著名的土倫戰役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舊城大部分被毀壞,倖存的古蹟有聖瑪利•馬吉雷大教堂,還有重建的聖路易教堂和海軍博物館。 全市約有20萬人口,除了軍火製造業和造船業外,主要傳統行業是漁業和葡萄酒製造業。建立法國國家太空中心後,當地又建立了許多新興工業,現在生產航空器、武器、菸草、紙張和電子設備等。 這個城市交通方便,機場在市區東方21公里處,從巴黎奧利機場到此約1:15的航程,每日有3∼6個航班;從里爾至此約3:50航程,每日1∼2班。若利用鐵路,從馬賽來的快車約需一小時車程,從尼斯來此大約需兩個小時車程。 土倫從港口到舊市街間有許多餐飲店,港口附近有盧春(Le Lutrin)和麥羅蒂(Melodia),舊市街有瑪達琳(Madeleine)和王子(Le Dauphin)等餐飲店。土倫也有許多值得參觀的地方,斯塔林格雷(Stalingrand)海岸道路是土倫最具代表性的觀光地。港口中有許多快艇停泊,還可見乘小舟賣魚的漁民。在港口附近餐廳的陽臺上,可以一面眺望海景,一面品嚐海鮮。舊市街每天均有早市,販賣蔬菜、鮮花、魚及日常用品,遊客漫步於嘈雜的人聲中,徒步而走,別有一番樂趣。位於市中心的聖瑪利馬吉雷教堂,是11世紀古色古香的教堂。法倫(Faron)山是眺望風景最好的匈,從市內有纜車登山,在山上的瞭望臺上不但可以眺望市區,並且可將地中海的一片碧藍盡收眼底。 普羅旺斯地區薩隆(Salon-de-Provence)是法國南部薩隆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0度6分、北緯43度38分,位於馬賽的西北方約50公里處,是國內重要的空軍基地,約有3.5萬人口。這個城市建於羅馬時代,曾為勒薩洛恩的城堡,中世紀是重要的橄欖油貿易中心,並且是16世紀星相學家諾斯特拉達米斯的故鄉,他的故居已由政府加以保護。現在當地生產橄欖油,並有更重要的石油煉油廠,同時為法國空軍學院的所在地。 科尼亞克(Cognac)是法國西南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夏朗德省大西洋海岸附近的城市,經緯度為西經0度20分、北緯45度42分,位於利摩日的西方,波爾多北方,桑特(Saintes)和昂古萊姆之間的古倫特河岸邊,是1515∼1547年在位的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出生地。 這個擁有2.2萬人口的城鎮,市中心的法蘭西斯一世廣場周邊有許多別致的商店和高雅的餐廳。在老城區,半木結構的建築和莊嚴肅穆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廈比肩而立。郊區設有法國空軍飛行學校,經常有教練機掠空而過。 此地是國際科尼亞克白蘭地酒的釀造工業中心,製酒是當地主要的行業,出產行銷世界的科尼亞克白蘭地酒,還生產製造酒桶和酒瓶,世界聞名的科尼亞克軒尼詩XO白蘭地酒就是這裡的名產。 這裡的很多大釀酒廠都開放給遊客參觀,觀光客可以看到白蘭地酒從摘葡萄至蒸餾的整個製造過程。當然也可以在酒廠品嚐到它們的佳釀,現場價購享有折扣優待。 巴約納(Bayonne)是法國西南部亞奇丹大區、大西洋岸庇里牛斯省的城市,經緯度為西經1度29分、北緯43度29分。它的位置在法國西南端的大西洋附近、尼沃和阿杜爾河匯合處,距離河口約8公里,西至大西洋10餘公里。無論在陸、海、空交通都非常方便。在尼沃河西岸有舊城堡,以及興建於13∼16世紀的聖母大教堂;河東岸有新城堡、兵工廠和巴斯克博物館;阿杜爾河東岸有工業區和港口。這個約有4.2萬人口的城市,主要工業有飛機、石化和提煉硫磺及天然氣。此外,這裡還是捕撈金槍魚的漁港。 比亞里茨(Biarritz)早為小漁村,1854年後被拿破崙三世建為繁華城鎮,並成為他和他的皇后最喜愛的度假勝地。維多利亞女王、愛德華七世和西班牙阿方索十三世等都曾到此訪問過。這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鎮,經緯度為西經1度34分、北緯43度29分,是法國西南部大西洋-庇里牛斯省的濱海城市,位臨比斯開灣,靠近巴約納市,距離西班牙邊界只有18公里,離波爾多約1小時40分鐘車程。當地氣候溫和,海邊美景變化多端,旅遊設施豪華,外國遊客不斷,因此非常繁榮。當地巴斯克(Basque)人的民間藝術和傳統的生活增加了城鎮的吸引力。這裡優雅的海灘,極頤光客的青睞,7月份的沖浪節,規模之大居歐洲之冠。以大海灘(Grande Plage)為最時髦;老港(Le Port-Vieux)海灘較小,位於最南端,曾是捕鯨船拋錨和啟航之地。這裡的海洋博物館(Musée de la Mer)頗值一看,裡面還有鯊魚館和海豹館。巧克力博物館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地方,可以品嚐到形形色色的巧克力。 索穆爾(Saumur)是法國西部曼恩-羅亞爾省的城鎮,經緯度為西經0度5分、北緯47度46分,瀕臨羅亞爾河,城鎮圍繞著布盧瓦(Blois)伯爵10世紀修建的修道院和堡壘發展起來,12世紀轉為法國王室所有。基督教改革後,成為法國胡格諾派教徒的根據地,並在此修建著名的新教徒學院,1685年南特敕令廢除後,居民大量遷移,學院關閉。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騎兵學校官兵和學員在這裡英勇戰鬥了3天,反擊在兵力上佔優勢的納粹德軍,城鎮在戰鬥中被摧毀。現在當地經濟發展興盛,生產傳統的葡萄酒、菌類植物和蔬菜,還生產鋁製品,旅遊業發展迅速,約擁有3.2萬人口。 這個城市內有高大的安茹公爵城堡,範圍包括了羅亞爾河中一個島嶼和河右岸的部分地區,在16世紀時增建外圍防禦設施,現在是陳列騎士和各國戰馬模型的博物館,而市內的騎兵學校現在是運用機械裝備進行訓練。 索穆爾戰車博物館(Saumur Musée Des Blindes)是當地最佳的景點,成立於1965年,隸屬於法國陸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車博物館,並且分為新舊兩館,中間距離達4公里,展出超過740種蒐藏來的戰車和大砲,其中有100多輛戰車還可以動,展出的戰車多半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裝甲雄師,特別是讓盟軍傷透腦筋的虎型和豹型坦克。 布雷斯特(Brest)是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大區菲尼斯泰爾省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西經4度29分、北緯48度24分,位於布列塔尼半島西端的邊緣,建在龐菲爾河西岸的山丘上。布雷斯特憑藉著天然良港,自高盧-羅馬時期起就已是重要的進出港口,1240年被布列塔尼公爵佔據。13世紀時,它扼控了大西洋上的航路,成為法國西部的港都。1342∼1393年被英國佔領,1491年歸屬法國王室。1631年樞機主教黎塞留下令在這裡修建海軍基地,1830年起是法國海軍軍官學校所在地。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過長達4年的砲擊幾乎全部毀滅,戰後重建新城,20世紀60年代興建了3個工業區。 今天的布雷斯特和南部的土倫號稱南北兩大軍港,是法國主要的海軍基地。1995年5月,法國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就是在這裡的海軍兵工廠中舉行下水典禮。市區防波堤內是海軍軍港,一些尖端的海軍設施就建在峭壁岩洞中;大商業港中還有大型的修配設施。這是個約有20萬人口的城市,與修造船有關的冶金工業在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外,還有精密機械、煤氣裝瓶、電子設備、化工和造紙等工業。 市內有不少名勝,在沿著舊城牆而建的達求大道(Lours Dajot),是一條觀賞阿貝爾(Abers)內港美景的步道,具有200多年歷史,水深55公尺、長7公里、寬2公里;復興橋(Pont de Reconvra-nce)是長達87公尺的鐵架跨河橋,堪稱全歐洲最重要的升降橋(Pont Levant),這裡可以欣賞到蜿蜒曲折的阿貝爾及龐菲(Penfeld)河注入港灣的壯麗景色;白風車(Monlin Blanc)是休閒港岸旁的大洋博物館(Oceanopolis),外觀好似一隻巨蟹,第一層是所有布列塔尼半島的土產和各種鳥類大觀,第二層則是海水魚類水族館。 在歐洲頗具知名度、每隔4年一度的船會,仍然在150平方公里大的內港上舉行。在每一次的船會期間,業餘愛船的人、以船為生命的水手、趕熱鬧的觀光客,以及以「海的子民」自居的布列塔尼人,將布雷斯特擠得滿滿的,開船的人互相較勁也相互聯誼,連絡水陸兩地的感情,有時在一次船會中就有2500艘大小船隻共襄盛舉。 阿卡雄(Arcachon)是大西洋岸的海濱城市,它在18世紀以前,還是個潟湖和沼澤遍布的荒涼漁村,後來法國政府請來擅於與海爭地的荷蘭人來此經營,抽乾湖沼,填平低漥地方,並廣植樹叢,經過多年努力,才造就今日的規模。19世紀以來,這裡以溫和的氣候、連綿數公里的白色沙灘及廣被的森林,成為歐洲王公貴族最喜愛的大西洋海濱度假勝地之一。 這個濱海小城經緯度為西經1度12分、北緯44度37分,沒有其他城市的車馬喧囂和鼎沸的人聲,也沒有令人目眩神迷的霓虹燈,更無行色匆匆的路人。但是這裡交通非常方便,從首都巴黎有GTV子彈列車前來,也有鐵、公路通往波爾多,班次頻繁。市區有公共汽車、計程車和許多自行車。主要大街直對碼頭,兩旁都是商店,除了旅行社、旅館、餐廳外,大多數商店都賣些服飾、泳裝和貝殼類紀念品。 整個市區以春、夏、秋、冬四季來劃分及命名,冬城(La Vil-le d'Hiver)中尚保有一棟棟風格迥異、美得令人讚嘆不已的19世紀豪華別墅,是過去有錢人看上此地溫暖的天氣往山區避冬時所建。現在的遊客都往海邊去,每當豔夏之際,每每人滿為患,故海濱一帶又被稱為夏城。 海濱南段有歐洲最大的海岸沙丘,稱為匹拉山丘(Dune du Py-la),是當地特殊的自然景觀,高117公尺,很多遊客前往攀登,上坡段架有鐵梯讓遊客爬上去,然後可以赤足踩在沙上,讓細沙在腳趾縫間輕鬆的流瀉,然後再眺望壯闊的大西洋海景,看海上歸帆和西邊撩人的落日景色,自是人生一大樂事。 很多遊客搭乘環繞海灣遊艇,前往生蠔養殖保護區,一嚐當地現撈的新鮮生蠔美味。由於阿卡雄在地形上屬凹入內陸的海灣,周遭幾條河流在此匯集後再注入大西洋,加上海灣水淺,潮差高達4、5公尺,同時不受外海風浪的影響,且水質完全沒有污染,河川挾帶大量有機養料,有利於天然生蠔的生長。後來野生牡蠣幾乎被捕撈殆盡,當地漁民乃以人工養殖方式來因應龐大市場的需求。 阿卡雄共有700多家牡蠣養殖戶、2500處飼養點,養殖面積廣達80平方公里,是法國最負盛名的生蠔養殖場,法國80%的牡蠣產自此地,因此前來阿卡雄觀光,一定要吃到這裡的生蠔料理才算不虛此行。 阿凡橋(Pont Aven)位於洛里昂的西北方,是一個非常小巧的城鎮,兩條主要道路直穿全鎮,只需要花10來分鐘就可以信步逛完全城。這裡有數10家畫廊,分布密度很高,因為這個城市是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高更(Paul Gau-guin)寄居的地方。他一生一世追求原始自然文化,阿凡橋的美麗景致引發了他內心的激情與浪漫,1886∼1890年他陸續居住在阿凡橋,儼然成為布列塔尼畫家的領導者,而高更獨特的思維模式、熱情地探討過往和未來、全心全意追求新方位,不僅大量將自我意識加入畫中,也深深地影響了年輕的畫家,因而有了所謂的 「阿凡橋派」,這也使這個地方在歐洲繪畫史上名垂千古了。 聖納澤爾(Saint Nazaire)港的經緯度為西經2度12分、北緯41度17分,位於羅亞爾河口,濱大西洋岸,港寬水深,有造船工業,是個美麗繁榮的港市,全年貨物裝卸量約達700多萬噸。此地交通便利,風景優美,是活躍的工商業城市。這裡著名的造船廠有大西洋和勒阿弗爾兩家大造船廠,專門建造大型的郵輪、油輪、液化天然氣輪和軍艦等。 格朗維爾(Granville)是法國西部諾曼第大區芒什省的港口城市和海濱勝地,經緯度為西經1度36分、北緯48度50分,位於瑟堡的南方100公里和巴黎的西面,素有「北方的摩納哥」之稱。這個擁有1.5萬多居民的美麗港都,交通方便,不但與法國的其他城市有航空及鐵、公路連絡,並且和英吉利海峽中的英國島嶼間也有定期船隻來往。市區分成新舊兩區,帶有城牆的舊城區內有興建於15∼17世紀的聖母院教堂;新城區有海水浴場和海濱大道,是遊艇和旅遊業的中心,有很多觀光客到這裡來遊覽。當地最重要的工業是食品加工業。 洪弗流(Honfleur)是法國卡爾瓦多斯省的海港,經緯度為東經0度14分、北緯49度25分。這個古老的港鎮,位於塞納河口灣左岸,是旅遊、遊艇活動和漁業中心。這一帶有風景優美的海灣,灣旁散布著15∼16世紀的建築物,多係高高的木板屋。城市以歷史文物聞名法國,1608年法國探險者尚普蘭由這裡航海到加拿大去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也就是現在的魁北克;19世紀時港口的地位被哈佛爾港所取代。現在全市只有近萬名居民,已成為藝術家和作家們聚居的遊覽地,並且有新的諾曼第大橋和哈佛爾港連接,使得兩地結合在一起。木材加工為當地主要的工業,旅遊業非常活躍。 名勝古蹟眾多,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受保護的歷史名城,市內聖卡特琳木造教堂的外形像一艘翻轉過來的船,是15世紀造船專家的傑作。 歐賴(Auray)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大區莫爾比昂省的城市,經緯度為西經2度59分、北緯47度40分,位於雷恩的西南方,瀕臨歐賴河口灣,距離大西洋約12公里,水陸交通方便,有高速鐵路通巴黎,也有一般鐵、公路可達奇布倫,長途巴士則四通八達。這個擁有1萬多居民的城市,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當地於1558年被破壞的城堡,曾經是布列塔尼公爵的住地。1364年布列塔尼王位繼承戰爭在城外進行,由德蒙福爾獲勝而告終。德蒙福爾在戰場上所建的教堂,現在成為聾啞學校。1776年,班傑明富蘭克林身為美國使節團成員,曾住過當地的聖古爾斯坦區。這裡主要詼支柱是家具製造,並有歐洲最大的牡蠣養殖場。 巴約(Bayeux)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卡爾瓦多斯省的城市,經緯度為西經0度42分、北緯49度16分,它的位置在卡昂西北方,濱臨歐爾河。在歷史上,是諾曼公爵王朝的發祥地,曾為重要的羅馬城市。公元4世紀時,是主教管轄區。公元880年被北歐海盜佔領後,成為諾曼人的要塞。在英法「百年戰爭」和16世紀的「宗教戰爭」中,數度受到圍攻和佔領。 在近代史上,巴約在法國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在1940年被納粹德軍佔領,1944年由盟軍收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大陸戰場上被盟軍收復的第一個城市。同年6月7日法國總統戴高樂帶領法國軍隊進入這個城市,並且發表第一篇演說;同月16日在這裡制定法國憲法的原則。全市約有1.5萬人口,在經濟方面以旅遊業為主,主要工業產品有乳製品、塑膠製品和蕾絲花邊。環城有一條半現代半中世紀的街道,市區裡可見10世紀的五層樓建築物,並有不少名勝古蹟可資參觀,其中建於11∼14世紀的主教宮,現已改作市政廳、法院和美術館,主教宮展覽廳裡展出反映諾曼人征服英國的著名掛毯。 市內最值得參觀的「1944年諾曼第戰役紀念博物館」(Battle of Normardy 1944 Memorial Mus-eum),坐落在法賓(Fabian)大道,陳列品按年代排列詳盡地敘述諾曼第戰役的經過;室外露天展出盟軍的三軍裝備、盟軍登陸的模擬圖型、戰史圖片、參加同盟國高㶴會議的代表和領導戰役盟軍將領的照片,電影室放映一部長15分鐘登陸戰役的歷史性影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軍諾曼第登陸戰中,巴約以北是英軍和加拿大軍的登陸灘頭,以西是美軍登陸的海灘。每個海灘都建有紀念碑、軍人公墓和博物館,來紀念人類史上這一場最偉大的登陸戰役。在這些海灘上,當時曾有83.6萬名軍隊、22萬輛車子、72.5萬噸的物資參加登陸,同時有7萬名美軍陣亡,才奠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國勝利的基礎。 時當1944年6月5日夜,位於塞納河灣的諾曼第海岸海灘,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的焦點。當時,盟軍以美軍88師和101空降師的傘兵部隊,以及滑翔機部隊前鋒在前開路,後面緊隨著4000艘浩浩蕩蕩的登陸艇,分為5個編隊,在黎明時分分別搶佔斯沃德、朱諾、金、奧馬哈和猶他等五個重要的海灘,掀開了盟國勝利的契機。 坐落在市中心的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幅將羊毛繡在亞麻布上的掛毯,內容是對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的歷史,作了特別的記載,使參觀的遊客就像在讀中世紀的諷刺畫,雖已經歷了近10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但仍然鮮豔如昔。這幅掛毯是由征服者威廉之弟、主教奧多的委託制作,長70公尺,寬50糎,由1070∼1080名修女編織而成。博物館還備有多種語言及有聲導遊,有助於觀眾的了解科學及歷史事件,如哈雷衛星的出現,以及哈羅德國王的慘遭暗殺等。 坎特伯雷大教堂也是巴約的重要景點,建於11∼15世紀之間,堂內浮雕非常細膩,記載了英國大主教貝克特1170年在大教堂被謀殺的經過。 法萊斯(Falaise)是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大區卡爾瓦多斯省的城市,位於勒芒北方120公里,北至英吉利海峽約50公里、安特河的右岸。這個有8000多人口的城市,是第一位諾曼英格蘭國王征服者威廉的誕生地,並因1944年盟軍收復法國時曾在此地激戰而出名,因此在市內的賀夏路(Che-min des Roches)上興建有「1944年8月博物館」,因為當地是在1944年8月17日光復,館內陳列的文物,著重在發生當時的主要戰局。俯瞰市區的高崖上,有座建於12∼13世紀的諾曼第公爵城堡,是諾曼第地區最古老的要塞。現在這個城市生產家用器具,有農貿市場和食品加工業。 米倫(Melun)是法國北部巴黎大區塞納馬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2度40分、北緯48度32分,坐落在巴黎東南方45公里處楓丹白露森林的北緣,市區跨越塞納河兩岸,是法國北部農業區的商業中心,當地有3.8萬人口,工業以機械、航空和食品加工為主,每年5月舉辦有博覽會。市內古老的聖母院教堂建在塞納河兩個岔流之間,在市區東北方6公里處,有一座帶花園的17世紀沃勒維科姆特城堡,中世紀時曾是法王喜愛的住地。 瓦朗謝納(Valenciennes)是法國北部北加萊海峽大區諾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22分、北緯50度21分,它的位置瀕臨埃斯科河,現在約有4.4萬人口。這個城市的歷史多彩多姿,14世紀在埃諾(Hainaut)公國管理下,顯得非常繁榮;1328年埃諾的菲利帕公主和英國的愛德華三世在這裡結婚,更是冠蓋雲集、風光一時。1678年根據奈梅亨條約,這個城市割讓給法國。近代的煤礦和鋼鐵工業給瓦朗謝納帶來了繁榮,高品質的運輸和服務設施也使當地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現在主要的製造業有石油精煉、汽車製造和花邊工業等;瓦朗謝納始創的線軸編織花邊,以沒羊案輛邊緣線、圖案織物平整而著稱,過去以它獨特風格而風行一時。當地藝術博物館收藏豐富,館中陳列著魯本斯、范大克、華托、帕泰爾和阿皮尼等畫家的作品。 敦克爾克(Dunkerque)又名鄧扣克(Dunkirk),是法國北部北加萊海峽區諾爾省的海港,經緯度為東經2度22分、北緯51度3分,位於里爾的西北方,坐落在比利時邊界和加萊之間、多佛海峽濱海的地方,有悠久的歷史,1067年首見記載,中世紀時曾6次被圍攻劫掠,1662年歸屬法國,16∼17世紀時處在法國、西班牙、英國和荷蘭之間的衝突中心。因為地處重要的戰略地位,所以築有海岸砲臺,是法國西北部主要的海軍基地,也是歷史上「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據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40萬英、法聯軍曾被納粹德軍圍困在這裡,後來由於英軍掩護得力,才能在1940年5月從這裡乘數百艘軍艦和民間船隻撤往英國,從而完成了這次歷史性的大撤退,使盟軍保存了實力,獲得了失敗的教訓,才有以後諾曼第登陸的成功,使納粹德國走上潰敗之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分建築毀於戰火並被納粹德軍佔領,1945年被美軍解放後城市重建,並建設了大型人工港。20世紀60年代初在這裡興建了法國第一座遠離內陸煤田的鋼廠。 這個擁有3.5萬人口的城市,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在海運方面,當地港口設備新穎,13.7公里長的碼頭可以同時停泊上百艘大小船隻,有3個乾船塢,2個浮動修船碼頭和許多倉庫,由這裡啟航的船隻,可以和世界各地港口通航,每天和英國多佛之間,有輪渡來往,同時這裡的港口是國內第三大港,並係原油轉運基地。此外,當地的鐵路和運河,可以和比利時及法國北部各重要城市連絡。 經濟以工商業和旅遊業為主,進口物資以燃油、煤、磷酸鹽和礦石為主,出口品為糖、水泥和化工品。製造業則以煉油、冶金和造船最為興盛。尚巴爾廣場坐落在市中心,是人們休閒和約會的好地方。市博物館內保存有17世紀荷蘭二流畫家的作品。 濱海布洛涅(Boulogne-sur-Mer)是法國北部加萊海峽省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度37分、北緯50度43分,位於加萊市西南,濱臨利亞納河口,地處多佛海峽和英吉利海峽中間,距英吉利海峽對面英國的福克斯頓45公里。早期是羅馬港口,公元882年被諾曼人摧毀,公元912年重建,1477年歸屬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英國遠征軍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是納粹德國潛艇基地。舊城建在河東13世紀堡壘的小丘頂,山麓的新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西岸有工業區,港口有深水外港和停泊小船的內港等兩個港,是重要的跨海峽客運和汽車輪渡港,進出口貿姒非常可觀。 這個擁有約5.5萬人口的城市,工商業極為繁榮,主要的工業有罐頭、醃魚、鑄造、水泥、鋼筆、繩索、帆布和漁網等。此外,漁業也非常發達,是歐盟會員國中的最大漁港,主要捕撈鯡魚和鯖魚,每年在這個港口卸下的漁貨有50萬多噸;這裡同時也是各種金屬礦產和工業製品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市內的古建築有法院、城堡、市政廳和鐘樓等。這個美麗的海濱港市,每年有上百萬遊客經由這裡轉往法國內地觀光,其中有不少是來自英國帶有自用汽車渡海的觀光客。 加萊(Calais)是法國北部加萊海峽省的工業港口,經緯度為東經1度5分、北緯50度57分,位於敦克爾克西南方多佛海峽最狹窄的地方,海程距離英國的多佛只有34公里,臨多佛海峽。1346年曾被英國人圍困達一年之久,1558年由法國人從英國人手中收復,1940年5月是納粹德國海上進攻的主要目標,後來是德國向英國發射飛彈的基地,現在是重要的運輸港口,營運繁忙,有很多西北歐各國的船舶在這裡進進出出,每年有200多萬名觀光客,經由這裡分赴法國各地旅遊。由於與英國的距離相當近,兩國間的商人在這裡往來密切,有汽車輪渡來往,還有海底隧道通往英國。 加萊市現在有8.2萬多人口,當地有傳統製造業,生產花邊、薄紗和刺繡等,產品出口世界各地,有食品、化工和機械製造等工業。 迪耶普(Dieppe)是法國北部諾曼第大區濱海塞納省的城市和海港,經緯度為東經1度5分、北緯49度56分,位於巴黎西北、盧昂的北面、哈佛爾的東邊,靠近阿爾克河口,面臨英吉利海峽。很早以前,法國國王就意識到這個城市的戰略重要性,曾授予它許多特權。在宗教戰爭中,由於這裡的人多數是新教徒,城市受害嚴重;1668年又有近萬人死於瘟疫。1694年城市幾乎全部被英、荷艦砲擊毀。 這裡是距離首都巴黎最近的海濱勝地,19世紀已趨於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裡大部分進行重建,現在是英吉利海峽最安全的港口之一,它的漁港是巴黎水產的主要供應地,還建有設備良好的商業港。但是因為港灣水淺,所以難以通行大型的現代化航運船隻。這裡的工業除了生產傳統的古董和象牙製品外,還有造船、煉油、製繩、紡織、電話通訊設備、鐘錶、化工和汽車等項目。 當地的旅遊資源豐富,主要古蹟有修復後被闢為博物館的15世紀城堡,以及位於舊城內18世紀修建的房屋。每年都有50多萬從海上來的外國遊客到這裡觀光,或途經這個城市轉到法國各大城市去旅遊。 努瓦永(Noyon)是法國北部皮喀第大區瓦茲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3度、北緯49度35分,位於巴黎東北方120公里,坐落在山麓的低坡上,跨瓦茲河支流韋爾斯河的兩岸,早期是一個重要的基督教會中心。公元768年,西部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曼在這裡登基;公元987年,法國國王和卡佩王朝的創始人在此加冕。全市擁有1.6萬人口,有金屬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工業。在參觀景點方面,聖母大教堂是傳統的12世紀晚期羅馬哥德式建築。出生於1509年的日內瓦神學家喀爾文在這裡的故居,現在已改為紀念館。 諾埃爾(Noyennerille)市的位置在巴黎北方約150公里的地方,距離比利時邊境約100公里,與英吉利海峽相距卻不足30公里,是個只有1000多人口的小鎮,它的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市內沒有工廠,也沒有像樣的店舖,更沒有噪音,人們在這裡可以聞到田野裡蔬菜和泥土的氣息。這個農村小鎮原來應該是與世無爭的,但卻受到戰火的摧殘,並且和中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法兩國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的損傷,在人力的補充上極為困難,青年都從軍去了,留下大部分生產事業缺乏人力推動,尤其是在前方從事挖戰壕的非戰𣇈人員更是非常缺乏,因此英法兩國就勸當時的中國政府對德國宣戰,中國參戰的結果,就派出了5∼9萬名的勞工,分赴英、法兩國。 這些華工除了有安家費外,每月還有薪水可拿。華工多係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他們似乎都知道此次出國大概兇多吉少,因此大都穿著他們最漂亮的衣服,一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在這次大戰中,諾埃爾被劃為英國協防的戰區,大約有1萬名華工被分派到這裡服務,他們在砲火下挖掘戰壕,建築工事,搬運軍火,因此在戰火中犧牲了很多人,所以在諾埃爾邊緣有一座華工墓園,長約100公尺,寬約50公尺,整個墓園被一堵矮牆圍繞著,園內綠草如茵,墓園的正門還修建一個拱門,在石頭的門樑上雕刻著一副字體蒼勁的輓聯:「我欲多植松楸生長遠為,是亦同賡袍澤勛勞宜媲」;門側另有一行墓史:「1914年世界大戰裡華工死於戰地或積勞殉難者9900多人葬於法境諾埃爾勒石彰之」。墓園內許多小石碑上分別用中英文刻上死亡華工的姓名、籍貫、出生與死亡的日期。墓園中央有一株巨松,孤拔蒼勁,傲然威武,似乎帶動著中國人不屈的靈氣。 這個城市很小,也顯得有幾分破爛,市內最大的建築物是當地唯一的學校,古典式的建築尚稱雄偉,外表美觀,有個很大的美麗校園,庭院裡種滿了梧桐樹。附近是大農場,許多葡萄堆成小山,用以製成葡萄乾或作肥料,葡萄是諾埃爾市最重要產品之一。 特魯維爾(Trouville)是法國諾曼第大區卡爾瓦多斯省熱門的海濱旅遊勝地,經緯度為東經0度5分、北緯49度22分,位於圖克(Touques)河口灣的右側,瀕臨英吉利海峽。海濱附近設有俱樂部、劇院和當地的歷史博物館,還有一個很大的游泳池。這個擁有6500人口的小鎮,是英吉利海峽法國沿岸最著名旅遊點之一,很多遊客在圖克河口灣租船垂釣。 哈佛爾港(Le Havre)是法國諾曼第大區濱海塞納省的港市,也是法國僅次於馬賽的第二大港,經緯度為東經0度8分、北緯49度30分,坐落在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峽塞納河口灣的右岸,東南距巴黎216公里,大西洋航路在這裡匯集,對英、美兩國貿易興盛,設有大型的造船廠,港口全年裝卸貨量約200萬噸。港外興建一個人工島,設有儲油設備,與哈佛爾港間用巨型油管接通,可供排水量50萬噸級的超級油輪停泊。 這個擁有22萬多人口的港都,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1517年以前是漁村,後來建起海港。1585年樞機主教黎塞留和1643年路易十四統治期間,城鎮進行改建,到了路易十六在位時,海港已能容納較大的船隻。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港口作進一步整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政府曾一度遷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口擴建,成為巴黎的外港,與英國及愛爾蘭通汽車輪渡。港口主要輸入品為石油、棉花和咖啡;有輸油管通往城東的煉油廠,精煉成各種油品後再運往巴黎地區。當地除了傳統製繩和木材業外,還有機器和汽車製造業。哈佛爾也是歐洲最大的咖啡市場,港口附近闢有佔地20萬匳的工業區。繁榮的市區中心有市府大廈廣場,是歐洲最大的廣場之一。16∼17世紀興建的聖母瑪利亞教堂,是市內倖存的有數古建築之一。1961年興建的博物館內藏品,是從1944年被戰火破壞的原來博物館中搶救出來的,包括一些名畫家的作品。 這個城市知名度最高的建築物是諾曼第大橋,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之一,橋全長2141公尺,橋面中央部分長856公尺,橋面和地面間高度相差214公尺。諾曼第大橋由上諾曼第的哈佛爾港通往下諾曼第的洪弗流市,使當地汽車的車程最少可以節省20分鐘。這座鋼筋水泥大橋是人類與地心引力挑戰成功的特例,整座橋由186條鋼絲繩吊起,使得橋的下方完全沒有橋墩等的支撐物。橋頭兩根巨柱的地基,深入地底50公尺;橋呈蜘蛛型,比傳統吊橋平衡,易於維修,當時總價款達22億法郎。 阿爾芒蒂耶爾(Armentiéres)是法國北部諾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度53分、北緯50度14分,它的位置靠近比利時邊界,瀕臨利斯(Lys)河。這個擁有2.8萬多人口的城市,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公元前57年時,當地有羅馬人在利斯河畔牧牛,中世紀起就以生產亞麻織品聞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城市被毀,戰後全面作有規劃重建,全部是清一色漂亮的紅磚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遭到大轟炸,1940∼1944年被納粹德軍佔領,受創很深。現在當地主要的經濟活動,有印刷、染料、服裝、啤酒和機械等。

有六千多萬人口

根據2009年初的統計,全國有6430萬人口,其中本土人近6000萬,其他是海外省人。大多數是法蘭西族,這個民族以高盧人(Gaulois)為主體,並融合了塞爾特、拉丁、條頓、日耳曼、勃艮第和伊拜爾(Ibère)人,約佔法國總人口的90%。高盧人有兩大類型:一種是金髮藍眼,身材高大;另一種為圓頭、棕色或灰色眼睛,中等身材。一般法國人的性格是熱情奔放、浪漫、寬容、懶散、健談、幽默,追求自由、平等、理想和法度。 境內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如阿爾薩斯族(Alsacien)、弗拉芒族(Flamand)、布列塔尼族(Breton)、巴斯克族(Basque)和科西嘉族(Corse)等,正因為法蘭西民族和少數民族的混合,所以並沒有典型法國人的存在。 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移民大國,主要的移民來自波蘭、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德國、中國、日本、阿拉伯、中南半島和黑非洲,總計約有440萬人,其中有1/3強已加入法國籍,故外國移民佔法國總人口數的比例約為5.6%。 在法國全部人口中,女性佔51.3%。平均壽命為79.05歲,其中女性為82.8歲,男性為75.3歲。在年齡結構方面,19歲以下青少年佔全人口的25.7%,20∼64歲的人口佔58.5%,65歲以上的佔15.8%,老年人口愈來愈多,已進入了老年化社會。在城鄉比例上,城市人口約佔80%,鄉村人口只有20%,這意味著在4個法國人中就有3個是城市居民。在就業結構上,全國擁有2616萬勞動力,佔全人口的42.85%,其中領工資者佔勞動力的88.7%。人口密度為每平均公里118人。 這個國家以法語為國語,法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羅馬語族,從拉丁語演變而來。南部地方使用奧克西坦(Occitan)語,也就是普羅旺斯語;比斯開灣一帶講巴斯克語;有些地方還使用德語,某些方言僅限於地區性使用。大體上來說,除少數從事貿易及外交工作的人外,一般法國人英語程度不佳。 法國信仰自由,是個政教分離的國家,但是從傳統上和歷史上看,有81.4%人民信仰羅馬天主教,全國有88個主教管區,4.1萬個教區,天主教會的組織為獨立於管區之外的教區、梅斯主教區和斯特拉斯堡主教區,直接隸屬羅馬教宗。國內有教區神甫5.5萬名,修會神甫11萬名,有紅衣主教8名,主教90名,受天主教洗禮的有3800多萬人,從城市到鄉村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教堂。 伊斯蘭教是法國第二大宗教,法國約有400多萬穆斯林,約佔全人口的6.89%。全國擁有1000多座清真寺,單只巴黎一地就有400多座。絕大多數穆斯林是外國移民,其中來自馬格里布地區的就佔了80%左右,其他的8%是土耳其穆斯林,4%是黑非洲穆斯林,5%是包括法國人及歐洲移民在內的歐洲穆斯林。 法國約有近百萬基督徒,猶太教徒約75萬。佛教徒約40萬,真正的僧尼少,大多數都是崇拜神像的多神教迷信者,他們大多數是來自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的移民,在巴黎建立佛塔和寺廟以便進行宗教活動,更多的迷信者燒香焚紙,以求菩薩保佑「自己」平安發財。國內有希臘正教信徒20多萬,中國道教在法國也佔有一席之地。 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法國也加強了對邪教組織的監控,現在國內有各種邪教200多種,迷信邪教者達20萬人以上,其中的「太陽聖殿教」曾多次組織集體自殺。這種邪教多從事教主崇拜,主張末世論,操縱信徒的精神和行動,排斥社會,毒害青少年,使社會陷入不安,為此法國政府立有「反邪教法」,凡發現有傷害人身、非法行醫、非法售藥、刊登欺騙性廣告和走私等罪行的邪教組織、政府有權加以取締。 法國的醫療水準和醫療服務設施都非常先進,人民平均每年醫療費用已超過2200歐元,全國有各類醫院4186所,病床約65萬張,醫生21萬人。這個國家特別注重疾病的預防工作,尤其是對新流感、愛滋病、性病、精神病和菸毒的預防,許多公共場所都禁止吸菸,但是全國仍有1350人口吸菸。法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醫院-龐畢度新歐洲醫院,開張於2000年,坐落在巴黎的西南部,樓高8層,擁有927張病床,被稱為「信息化醫院」,醫療工作全部信息化,醫生只要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全部檢查及分析的結果,然後迅速做成結論和處方。此外,法國的病人可以自由選擇醫院和醫師。 在教育方面,法國政府非常重視,國立學校的教職員工共有120多萬,佔法國公務員總數一半以上,內教師75萬,包括學齡前和初等教育教師30萬,中等教育教師37萬,高等教育教師8萬多。全年教育預算約650億歐元,佔國家財政總預算的21%,在政府各部的預算中居首位。全國在校學生約1260萬,約佔法國總人口的1/4。 一般人民文化程度很高,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中、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小學和初中的教材也免費提供。從6∼11歲需接受小學義務教育;11∼15歲為中等教育第一階段;15歲起有兩年和三年兩種課程,這是中等教育的第二階段,一切費用由國家負擔。高等教育除私立學校外,一般只需繳納少量註冊費。中學生要想升入高等教育,必須先完成中學教育的第二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大學、短期技術大學和高等專科等。大學分三個階段:文學院和理學院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學業後,則可進入第二階段學習學士課程或碩士課程;第三階段分專門研究課程與博士課程。一般來說,在中等教育階段以上,不主張知識強行灌輸,而尊重個人意願,予以適才適性的啟發、引導。中等教育第二階段完畢後,舉行大學入學資格測驗;測驗及格後,可選讀在學區內自己所希望就讀的大學;法國共有65所大學。除大學外,高等教育機構還包括理工學院和師範學院等高等專科學校。 法國著名的高等學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里爾第一大學和里昂第一大學等。其中的巴黎大學是法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也是歐洲著名的古老學府,創建於9世紀末,1261年才正式使用巴黎大學的名稱,因為索邦大廈是主要校址,因此索邦也成為巴黎大學的代名詞。經過多次改組和調整,自1968年起組成13所大學,因此巴黎大學也成為13所大學的總稱,共擁有30多萬名大學生,具有多學科性,但各個大學都保留有自己的特點。 在新聞出版方面,法國共有3100多種報刊,每年出版80億份,總營業額約94億歐元,約有2000種報刊出口到107個國家或地區。2009年,平均每1000人擁有157份報刊,每個家庭用於報紙的支出每年約125歐元,49%法國人平均每天閱讀一份日報。 全國共有法文日報136種,發行量超過10萬份的全國性報紙有7種,地方性報紙有20種,全國發行量約90億份。現在主要的全國性報紙有世界報(Le Monde),創刊於1944年12月,在政治和財政上獨立,是少數不領政府津貼的報紙之一,主要讀者是中上層知識分子、政界、工商和文教界人士,發行量約為35.4萬份。不過現在正連賠7年,面臨生存危機。 費加洛報(Le Figaro)創刊於1854年,隸屬於法國最大的赫笙特(Hersant)報業集團,立場保留右傾,主要讀者是知識文化的保守派,如政府官員、上層知識分子、工商業界人士,發行量37.1萬份。 解放報(Libération)創刊於1973年,為法國左翼團體的報紙,反映了左翼的心聲,發行量約16.9萬份。 巴黎人報(Le Parisien)創刊於1944年,主要報導巴黎和法蘭島大區的新聞,語言通俗,內容貼近生活,很受當地人的歡迎,發行量約10萬份。 法蘭西晚報(France Soir)創刊於1944年,言論反映右翼觀點,善於捕捉讀者喜愛的社會新聞,經常發表有見地的政治性文章,以及真實性較強的調查報導,發行量17.3萬份。 人道報(L' Humanité)創刊於1904年,表達法國共產黨的立場和觀點,反映工人階層的願望,但隨著共產黨的衰退,發行量從最高的40萬份滑落到現在的5萬多份。 十字架報(La Croix)創刊於1883年,是天主教會的報紙,讀者以天主教徒為主,現在發行量只有9萬份。 回聲報(Les Echos)創刊於1908年,由英國佩爾松(Peason)持股公司所掌握,偏重於經濟信息,發行量6.5萬份。 艦隊報(L' Équipe)創刊於19世紀末,是全國性的體育報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體育日報,發行量38萬份。 全國性的報紙還有銷路較差的論壇報(Tribune)和禮品報(Prés-ent)。 與全國性報紙的發行量相比,地方性的報紙則欣欣向榮,其中的西部法蘭西報發行量達78.7萬份,西南日報有35萬份,而北方之聲則為34.4萬份。 法國的期刊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平均每4戶居民每年購買1354本刊物,法國人定期閱讀刊物的佔95.5%,主要的刊物有新觀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快報(L' Express)、觀點(Le Point)、巴黎競賽畫報(Paris-Match)、星期四事件(L' Événement du Jeu-di)、夫斯德週刊(VSD)、瑪麗安娜(Marianne)週刊、鴨嗚週刊(Le Canard enchaîné),以及費加洛雜誌等。 專業性刊物發展迅速,經濟刊物主要有的有資本、挑戰、法國的收入、投資雜誌、擴展和當代價值等。科技刊物著名的有科學與生活、科學與未來、研究與為了科學等。廣播電視刊物有電視雜誌、電視之星和電視休閒等。婦女刊物有當代婦女和費加洛夫人等。家庭和兒童刊物有家庭雜誌和兒童雜誌等。此外,還有青少年刊物和大學生刊物80多種,汽車和機車雜誌15種,攝影和電影刊物9種,美食學和旅遊刊物20種,歷史和美術刊物11種。 法國共有5000多家出版社,其中只有600多家從事正常的出版活動,年出版圖書4.63萬種,其中新書2.39萬多種,重印2.24萬多種,年銷售約3.21億冊。 法新社(AFP)的正式名稱叫做法國新聞社(L' Agence France-Presse),是法國官方通訊社,也是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創立於1835年,在國內設有18個分社,國外擁有150個分社,雇用100名文字記者,200名攝影記者,並在165個國家或地區中雇用2000名按稿計酬的記者。擁有650種報紙、400多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1500家行政單位和企業,以及100個國家新聞社的客戶。世界上有30億人口直接或間接收聽或閱讀法新社的消息,1萬個媒體使用法新社的稿件。 法國最大的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國內台、新聞台、文化台、音樂台、藍色台及7號台等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廣播電台。為了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有獨立的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球。國內共有近1300家私營廣播電台,主要的有盧森堡、蒙地卡羅和歐洲一台等廣播電台。 全國有7家全國性的電視台,其中電視二台、電視三台、法德文化台和電視五台等4家為國營電視台;電視一台、電視六台和收費的電視四台,則為民營電視台。此外,法國還有250家由法國人和外國人主辦的有線電視台和衛星電視台,有300多萬家庭安裝有拋物面天線,用於接收衛星電視。 法國人口增長緩慢,為了鼓勵法國母親多生育,法國總統每年都在愛立西宮頒發法國家庭勳章,表揚生有4∼11名子女的模範母親,生育7名子女的可以獲頒一面金牌,生育6名的可得銀牌,4名則為銅牌。法國認為女性的增「產」報國,將為明天的法國帶來力量和和榮耀。婦女生小孩可享3年給薪育兒假,復職有保障;國家自小孩3歲起,提供全面、全天候的學齡前教育,並補貼3歲前白天保姆費用,而且家庭小孩愈多,每月補貼也愈多。 今日的法國,是歐洲國家中結婚率最低的,結婚年齡也愈來愈晚,婦女平均在27歲時結婚,男性則為29歲,未結婚而同居的配偶將近200萬對。男人平均身高173公分,體重74公斤;婦女平均身高為162公分,體重61公斤。 近年來,法國單身男女越來越多,24∼49歲之間的單身男性佔男性總數的33.5%,平均每三個男性中就有一個是單身。24∼49歲之間的單身女性佔女性總數的30%。此外,伴隨著傳統家庭觀念的變化,以及離婚數量的增加,單親家庭越來越多,法國現在有220多萬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裡。 法國人愛好自由,崇尚公理正義,富有愛國觀念和理想主義。就氣質上來說,他們有重感情和開朗的一面,也有重邏輯和細膩的一面。他們性格複雜,熱情衝動,有較深的藝術、文學和音樂造詣。只是南部靠地中海沿岸人民是標準的拉丁民族,他們樂天知命,喜怒形於外,熱情洋溢,但事後即忘,並且浮躁奢糜的風氣較重,好色逸樂,所以體質比較衰弱,講究享受生活,帶有自由浪漫色彩。北部或中部里昂人,民風較為純樸保守,不易接受外地來的人,但如果經過交往後則誠懇而持久。 種族歧視的情形也還存在,但是主要歧視的對象是北非的阿拉伯人及非洲黑人,他們是在1950年後法國建設繁榮時代應徵到法國來工作的,定居下來後又把親友家人陸續接來,人數逐漸增多形成小型社會,這些移民拒絕接受法國文化的同化,因此水準低落。加上近年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失業問題嚴重,第二任移民深受波及,終日賦閒在家,到處滋事,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不僅使法國政府苦惱,也加深了種族歧視的情緒。由於法國政府過去在中南半島擁有殖民地,因此多數法國人對亞洲民族並不陌生,並且評語不惡。近年來法國政府接納了10多萬中南半島難民,大多數是華裔僑民,目前在境內多從事餐廳及雜貨業,在巴黎第13及19區已漸形成小型的中國城,與當地法國居民均能和睦相處。 旅居法國的華僑約有10多萬人,其中以僑居巴黎的為最多,馬賽人數居次,他們多數祖籍廣東和浙江的青田,也有來自臺灣的。華僑在法國境內多數從事商業,並且多限於家庭企業,很少有企業化的公司組織,在現代化的工商業社會中,競爭起來比較困難。 中國餐館在法國境內很受歡迎,巴黎一地就有近500家,生意非常好,但是大多數老板都是越南人,廚師和堂倌卻多數是中國人,有很多是留法的中國學生,在餐館裡打工賺取學費和零用錢。還有一些留學生在巴黎街頭賣風景明信片,豆漿、燒餅和油條,生意不錯,收入可觀。旅法華僑除了有很多人以開中國餐館為生外,還有不少人在經營皮包店、家具店、雜貨店、進出口商行、手工藝品店和洗染店等。有些華僑經營的雜貨店內兼賣小紀念品,部分雜貨店也兼賣蔬菜和水果;還有一些雜貨店,兼營熟食外賣,如涼拌麵、蛋炒飯、叉燒、滷菜和烤鴨等。有一些旅法絕華筠教授中文為生,另外一部分旅居法國的華僑有中國工夫,就以開武館授徒為生。還有一些懂得針灸術的華人,在法國的各大城市中也非常吃香;另外還有一些華僑充當船員和碼頭工人。總之,只要有一技之長,在法國混個溫飽生活,是不成問題的。此外,華僑在巴黎還辦有一所私立法國華僑中學和兩種中文雜誌,對宣揚中華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貢獻。 法國人的吃和中國人一樣講究,法國菜的花樣繁多、菜餚精美,也是聞名於世的。法國菜中較為著名的菜式有鵝肝、松露、蝦羹、魚羹、清燉河鱒、葡萄酒煮蝦、蝸牛、牛蛙腿、大牛排、馬肉和兔子肉等。法國人吃鴨肉的時候,常會讓它和水果搭配,藉此去腥解膩,在鵝肝日益昂貴的情形下,事實上很多法國人都選用鴨肝。魚在法國菜中的地位並不重要,法國人吃魚幾乎千篇一律都是清蒸。蝦蟹之類也不多見,但是龍蝦在法國餐館中卻是名貴的菜。在吃蝸牛時,用瓷製的小碟子,上面有凹入的圓杯洞,每個杯洞恰好容納一隻蝸牛的肉,配料及湯水都在其中,上桌不是6個就是12個。較大眾化的餐館中,大多數蝸牛是帶殼奉客,另外給客人一個弧形鉗子和小叉子,客人一手用鉗子將蝸牛鉗住,一手用小叉子將蝸牛肉挑出,就可食用,這些蝸牛均已調好味,不必另加醬料。法國人常把兔子做成臘味來吃,一般餐館的櫥窗裡,可以看到剝了皮,去了內臟的兔子高掛在上面。紅燒的兔肉也很受法國人的喜愛,兔肉在法國人心目中,就像雞肉在中國人心目中一樣重要。牛肉是法國菜中比較普遍的一種,法國盛行烤扒半生不熟的牛肉,非用銳利的刀叉不易食用;但利用燉功與火候的「小牛頭」及「小牛肩」,卻最受外來觀光客的歡服因為這種牛肉已燉得爛熟,吃時容易吞下去。法國菜中還常見酥盒的吃法,以麵粉、牛油為主要材料做成小酥皮麵盒,然後填入各式各樣的肉餡及海鮮餡,也可以裝填甜點。 在婚姻習俗方面,法國南部有些地方當男女戀愛成功時不能自行訂婚,男的一定要去見過女的父母,親自向他們提出求婚。在這次見面禮中,女方的父母必須以一頓豐富的晚餐招待這位客人,他們不是用言語表示對婚事的答應與否,祇用事實表現。如果同意親事,就在晚餐時的湯裡放下一塊「起士」;如果反對,就在湯裡放幾粒麥子。求婚者看見湯裡的麥子,便知道婚事沒有希望,應當識趣立即離去。 法國另一個地區的牧牛人在結婚那天,習慣上必須騎著一頭牛,把新娘載往教堂舉行婚禮。威塞島則屬例外,由女方向男方求婚。在法國,很多農村地區,結婚典禮仍多仿效古老的儀式,禮成之後,舉辦盛大結婚宴會招待賓客。宴會的費用極少,由新郎新娘的家族共同負擔,因此被招待的客人,若非出錢,就由全村共同籌措費用,所有的家族則提供物品或現金。結婚的宴會可說是耗費極大的集會和「波多拉奇」有相關的意義。所謂「波多拉奇」就是美國印第安酋長將財產等物作為禮物送給敵人酋長的意思,接受禮物的敵人酋長如果不能回贈更多的禮物,將有失面子。 有些鄉間的婚俗,新娘在婚宴進行到一半時,要跳上餐桌,掀起禮服,讓客人看到鬆緊襪帶,然後由來賓競標,出最高價的人,可以親自取下新娘的襪帶。切完結婚蛋糕後,新人得設法躲開眾人的視線,悄悄離開,否則就得忍受鬧洞房之苦。 法國人認為「結婚日下雨將幸福無比」,且婚禮多在週末舉行,以方便親友能儘量前來參加。來賓不在現場送紅包,是在婚禮前預先送禮,禮物則是由新人自己在百貨公司選定的家庭用品,列成一張「結婚清單」,親友則自行到百貨公司,根據清單選擇贈送的禮物。 法國人每逢人生中的重要儀式,都會召集許多人莊嚴地在一起舉行,即使是喪禮也不例外。法國城鎮都有特別的儀式來紀念一個人的去世,但是各地仍有共通之處,其中之一是通知死訊的方法;他們都儘可能地將死訊告知許多人,連家畜和家具等也予以通知;死者家中的鐘要完全停止,鏡子也需覆蓋,繪畫或陶器等也會被翻過來,其中最特別的是在田野中,對所有的家畜說下列的話:「天上的神創造的動物們,趕快醒醒吧!這裡發生了一件令人悲傷的事,你們的主人已經去世了」法國各地的人民一致認為死是會傳染的。為了對死者表示無微不至的敬意,要舉行莊嚴的葬禮。然而此儀式只是使死者更容易到達彼岸的一種手段,活的人為避免被誤認為已經死亡,才來參加這次葬禮,而且不可接觸到搬運死者的道具和動物們,也不可移動在前往墓地的途中停下吃草的牛或馬。 法國還有各種盛大的祭典,葡萄收穫的那一段日子是葡萄祭典期間。在雲河地方,人們圍著道路狂舞;到了收穫的最後一日,則舉行敲鑼打鼓的熱鬧宴會。在香檳地區,葡萄園的主人都會用自家生產最優良的白葡萄酒宴請所有賓客。亞爾薩斯地區初次參加葡萄收穫的少女,必須接受一種洗禮,洗禮時,將一串葡萄在少女的臉頰處弄破。此外,在布倫地區,所有城鎮都在慶祝葡萄豐收時舉行各種祭典,其中最有名的是9月在第戎舉行的祭典。 法國境內盛行一種裸影舞,通常是在最豪華的夜總會中演出。這種誘人的裸影舞在表演時,先在舞臺上豎一面巨幅的白布,當正式開始表演的時候,全場燈光熄滅,但在白色布幕後面有一道強烈燈光照射著,使布幕顯示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音樂聲響起後,有巨大的裸女影像出現,慢慢走近,身影也逐漸變小,一直到變成與正常人大小的體態為止,並且隨著音樂的節奏舞了起來,從富有詩意的華爾茲,到阿哥哥、曼波、迪斯可,以迄現在盛行的霹靂舞、雞舞。隨著舞姿的不斷變化,幕後燈光也不停地在變動,裸影也因之忽大忽小,使得動態中的裸女影像更加突出誘人;不久後彩色燈光照射,五彩繽紛,非常奪目,極盡聲色之娛。 這個國家的人也有很多禁忌,要切記在法國不可以送康乃馨花,因為它被視為不祥的花朵,去探病時更是千萬忌諱送康乃馨,因為這種花對病人來說,無異是咒咀他早死。

女性熱情嫵媚

一般說來,法國女人比較富有羅曼蒂克的氣氛,她們大多數追求肉體的享受,希望和男友結婚的十不及二,婦女們為了保持自己的姿色,多數不想生育,以致法國的人口出生率偏低。現在的法國女人,不像她們上一代的人,她們和男性交往,並不需要經過一段花前月下的戀愛,就可以和男人發生性關係,76%的法國少女在婚前就有性經驗,她們對接吻和愛撫非常喜愛,對性觀念也已經完全開放,她們和男人發生性行為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也不全是只求性的滿足,而是要求在性的方面和男人擁有平等的地位;法國的法律,是允許墮胎的行為。比較起來說,法國的女勻不比其他國家的女人更美;她們的美,是在纖秀和優雅,神態自然高貴,不管天熱天雨,時裝和化妝都不馬虎,高跟鞋一刻不離。她們能選擇自身的優點來配合自己,始終保持獨特可貴的可愛風度;就是長得不怎麼好看的法國女人,也能發揮自己吸引人的優點。外國的男人在和法國女人熟識後,會很容易地體會出她們內在的嫵媚、熱情、活潑、刺激和情趣,進而承認她們是真正的女人。 事實上,一般法國女人除職業婦女外、大多數是不太注意衣著的,也沒有清潔和勤於沐浴的習慣,有些女性汗臭混合狐臭,都用香水來掩飾。法國女人大多數結婚的對象是本國男人,因為她們在學校和家庭中所受的教育,總認為法蘭西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除了部分貪戀物質享受的女人外,法國女子很少有因愛情而嫁給外國人的。法國女人大多數熱情大膽,她們喜歡調情,有在公共場合和男人擁抱、撫愛和接吻的勇氣。法國女性也有很多在出賣她們的青春來享受生活,大多數法國妓女不是為了凍餓,而是貪慕虛榮,被迫當神女的絕無僅有,現在很多高級妓女和交際場所的名女人,住有華屋、行有香車、腰纏萬貫、風氣敗壞。 法國女人大多熱情大方,她們樂於助人,對男人的邀請不會隨隨便便加以拒絕,即使要拒絕,也會亦詼亦諧,不會正面給人難堪,因此她們頗能領會君子好逑的心意。對男人們藉故搭訕所提出的問題,也會不厭其詳地加以回答,並且態度親切、笑容可掬。她們最討厭男人對她們不搭腔、不理睬,認為那是沒禮貌的表現;對於正襟危坐、目不邪視的男人,法國女人會加以竊笑和調侃。這裡的女人,認為去愛男人是女人天賦的本能,被男人所愛也是女人的基本權利;所以她們對於愛人和被愛,大多數都會當仁不讓。在法國,男人對女友如果動作稍嫌過火,不見得會吃耳光,頂多被女友笑著說一個「不」字,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下岔過去,不會將春天變成嚴寒的冬天。 巴黎有凱旋門,但卻從來沒有貞節牌坊,如果因此說法國女人是浪漫尤物,則有欠公允。法國女人認為貞節祇是男人單方面加諸女人的枷鎖,對男人自己並無約束力,因此她們蔑視這種男人片面要女人守貞操的義務。 儘管法國女人在世界上擁有令人羨慕的知名度,可是她們一旦結婚後,多能發揮維繫男人身心的力量,無形中給法國社會帶來了安定,她們能保持家庭的溫馨,且心細伶俐,相夫教子,料理家務,非常能幹,並且任男人們發脾氣,也不會走上極端。她們用心學習家事和烹飪方面的知識,使自己的男人能夠在家中吃得好、過得好。法國家庭通常用一次餐要花兩個小時,用餐時要等家人全部回來後才舉家同餐,邊吃邊談。差不多每一個法國太太都擅長數學,在家庭經濟上會斤斤計較,而精打細算的法國人夫妻間的言論是平等的,因此在財務預算上、家務上和養育兒女上,法國太太有很大的發言權,有時會為了不同的意見而和先生發生爭執,當先生發牌氣時,她卻會閒逸地加以應付,用平心靜氣的方法去追求幸福。

法國著名的歷史人物

聖女貞德(Saint Joan of Arc) 1412年出生於法國東北部安錫市一個農民家中,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女民族英雄,1428年10月,英軍攻打巴黎南方的奧爾良城,企圖併吞整個法國。在此民族存亡之際,她去見統治法國南部的王子查理,說服其委派她為軍事指揮,前去解救奧爾良城。1429年5月,貞德率軍經過英勇奮戰,終於擊敗圍城英軍,人民稱頌她為「奧爾良姑娘」。後來她又率軍北上收復一些城池。同年7月查理繼承王位,她是首要功臣。1430年5月23日,她在貢比涅(Compiègne)城附近與英軍及其同盟者勃艮第黨人作戰時,被勃艮第黨人俘虜並出賣給英國當局,查理七世王竟坐視不救。英軍將她交付教會法庭審判,以異端和女巫罪被判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就義於火刑柱上。1920年受封為聖女。 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769年8月15日出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肖城、一個沒落的小貴族家庭裡,1784年曾在巴黎軍官學校就讀,1785∼1792年在陸軍服役,並為上尉軍官。1794年1月因功被破格提升為准將,1795年10月升少將,任法國國防軍司令。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推翻政府,成立以拿破崙為首的臨時執政政府。同年12月成為第一執政,大權獨攬。1802年8月進而成為終身執政。1804年12月2日加冕稱帝,把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1807年開始以掠奪、侵略和爭霸為目的發動了對外戰爭,佔領歐洲大陸的中部和西部,一身兼任法蘭西帝國皇帝、義大利國王、瑞士統治者和「萊茵同盟」的保護人。1814年3月,反法同盟軍攻陷巴黎,拿破崙一世退位,被放逐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娠。 1815年3月1日,他利用法國人民對王朝復闢的不滿,再度率士兵在法國南部登陸,並於同月20日進入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同年6月18日在滑鐵盧大戰中又敗給反法同盟軍,乃在同月21日第二次退位,被終身流放到大西洋的英屬聖赫勒拿(Saint Hél-ène)島上。1821年5月5日病逝,結束了這個混世魔王的一生。 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1890年11月22日出生於里爾市一個教師家庭裡,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陸軍上尉,曾多次負傷被俘。1920年被派往波蘭軍中任少校,指揮一個輕步兵營。1921返國任聖西爾軍校講師,1922∼1924年在法國高等軍事學院深造,1925∼1927年在陸軍最高委員會貝當元帥辦公室任職。1929∼1931年先後是駐伊拉克、伊朗和埃及的法國軍事使團成員。1932年在國防委員會總秘書局任職,1933年升中校,1937年任第107坦克團代理團長,同年升為上校。1940年4月率領第四裝甲師阻擊德軍進攻,同年6月升為准將,同月6日任陸軍部副國務秘書。同月17日飛往倫敦,次日發表著名的「6•18」號召,呼籲法國人民奮起抗戰,並成立「自由法國委員會」從事組織工作。1941∼1943年,將「自由法國」改名為「戰鬥法國」,領導海外和國內的抗德戰爭。1944年6月,他將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並被委任為臨時政府首腦。同月14日隨盟軍在法國登陸,8月25日進入巴黎。同年9月至1946年1月,他組織臨時政府並出任首腦,後因政見分歧辭職,隱居科隆。同年6月16日,他發表「貝葉講話」,系統地闡述關於法國政治體制的構想。1947年4月創立法蘭西人民聯盟並任主席,謀東山再起。1958年6月1日在法國內政危機的關鍵時刻,受命組織新內閣。同年12月21日當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在職期間改革了政治體制並發展了經濟,解決了阿爾及利亞問題和法屬殖民地問題,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65年當選連任總統,並於1968年巧妙地平息了「五月風暴」。1969年4月因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方案在公民投票中被否決而辭職,1970年11月9日病逝。 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Montesquieu)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法學家,1689年出生於法國貴族家庭,青年時攻讀法國大學法律系,1716年繼承孟德斯鳩男爵稱號,同年出任波爾多法院院長。1728年進入法蘭西科學院,潛心研究和著書立說,抨擊封建制度和宗教愚昧,主張建立「最理想的」君主立憲政制,並主張以法治國,保障人民自由,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政治制度,著有「法意」、「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等,逝於1755年。 伏爾泰(François Marie Arouet de Voltaire)是法國哲學家、啟蒙思想家、作家和歷史學家,1694年出生在公證人家庭,青少年時就讀於路易大王中學,因反對封建專制而兩度被囚禁於巴士底監獄,出獄後流亡英國,閱讀許多哲學書籍,非常崇拜洛克和牛頓。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為逃避迫害,晚年蟄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地區。他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領袖,一生反對專制制度,強調自由平等。在哲學上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感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堅持理性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宗教和教會是人類理性的主要敵人。著有「哲學通信」、「牛頓哲樺理」和「哲學辭典」等,逝於1778年。 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也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和哲學家,1712年出生於日內瓦鐘錶匠家庭,曾當過學徒、僕役、家庭教師和秘書等,後來長期定居法國。在哲學上,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根源,並強調情感高於理性。在政治思想上,認為人之初是自由平等的,純樸和善良的,但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他主張經過協議、訂立契約,成立公平的社會,從而消除人類社會中不平等現象,因此應成立民主制國家,主權屬於生而自由平等的全體人民,統治者如想破壞社會契約,人民就有權推翻它。他的政治思想對法國大革命和以後法國政治思潮均有深遠的嘰。著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愛彌兒」、「論科學和藝術」等,逝於1778年。 居里(Pierre Curie)是法國知名的物理學家,1859年出生於法國醫生家庭,16歲在巴黎大學專攻物理學,19歲任巴黎自然科學學院助教,1880年發現了晶體的電壓現象,1891年發現磁性物質的失磁溫度,即居里點和居里定律。他還與其夫人共同發現了放射性的鐳和釙,為打開原子的秘密提供了時代的貢獻。1903年,居里夫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1904年,他被任命為巴黎大學物理學教授,1905年進入自然科學院,1906年4月19日因車禍不幸去世。 居里夫人本名叫做瑪麗•居里(Marie Curie),為法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1867年出生在波蘭知識分子家庭,1891年在巴黎大學學習,1895年與居里結婚,兩人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發現了鐳和釙,190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任巴黎大學教授,1911年再次獲諾貝爾化學獎。著有放射性通論、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等,1934年7月4日病逝。 莫里哀(Molière)是法國古典主義的喜劇作家,1622年1月15日出生於巴黎富商家庭,1635年在貴族子弟學校學習,1643年他宣布放棄世襲權力,成立「光耀劇團」,致力於戲劇,後因經營不善負債累累而入獄。出獄後遊歷大半個法國,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1658年開始在巴黎演出和創作,他一生中曾主演過24個角色,創作了37部古典主義喜劇,是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作品中,他激烈抨擊各種社會惡習,揭發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偽善和腐朽,揭露資產階級的貪婪和吝嗇,他的作品對歐洲的戲劇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吝嗇鬼」和「偽君子」等。1673年病逝。 雨果(Victor Marie Hugo)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貝桑松將官家庭,自幼酷愛文學,1819年與人共創「文學保守者」半月刊,推崇古典主義。1826年與人合創「第二文社」,他從保皇主義轉向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劇本,變成積極浪漫主義者。1841年進入法蘭西科學院,4年後獲得「法蘭西卿」稱號。1848年由君主主義轉向共和主義,成為民主派左翼領袖,並當選為制憲議會議員。1851年,他反對路易•拿破崙政變,並參加共和黨人起義,失敗後流亡國外長達19年。1870年返國,1971年他為巴黎公社辯護,並趾營救公社的流亡者,1871年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著有「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笑面人」和「海上勞工」等,1885年5月22日病逝。 莫泊桑(Henri-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1850年8月5日出生於諾曼第沒落的貴族家庭裡。從小就酷愛文學,1870年到巴黎學習法律,1872年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880年因發表短篇小說「羊脂球」而一舉成名,從此在短短的10年中,他創作了中、短篇小說350多篇、長篇小說6部、遊記3部,以及其他有關文學和時事評論等文章,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他在作品中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揭露普魯士侵略軍的暴行和法國軍隊的腐敗。主要作品有「她的一生」、「溫泉」和「俊友」等,逝於1893年。 羅曼•羅蘭(Rolland, Roma-in)是法國作家及文字的偉大神秘主義者之一,1866年1月29日出生於法國中部克拉姆西(Clamecy)小鎮的中產家庭中,1882年開始在巴黎聖路易中學學習,1886∼1889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拋棄宗教信仰,喜讀托爾斯泰的作品,養成對音樂的興趣,還研究歷史。1891年起先後在巴黎中學和大學教授音樂史,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巴黎大學教授藝術史,在這期間他還從事寫作。1895年獲藝術博士學位,其後前往義大利,在羅馬的法國考古學校進修2年,1912年在短期任教後辭職,專心從事寫作,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文反對帝國主義戰爭。1925年創辦「歐羅巴」雜誌,20世紀30年代從事反戰活動,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支持反納粹鬥爭。主要著作有「洮•克利斯朵夫」、「狼」、「丹東」、「貝多芬傳」、「7月14日」、「理性的勝利」、「母與子」和「愛與死的較量」等。逝於1944年12月30日,在他死後所發表的「回憶錄」及私人日記中,說明了一個在人類愛支配下的作家所具有非凡的正直感。

擁有核子攻擊力量

法國是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實行志願兵役制。全年國防預算約為385億歐元,在國家總預算中僅次於教育經費。國家的國防政策,由總統領導的最高國防會議所制定,萬一發生核子大戰,核子戰略部隊的指揮權是握在總統手中。 軍人的軍銜分為6等21級:元帥一級,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將官四級,即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海軍不設准將);校官三級,即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四級,即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六級,即總軍士長、軍士長、准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兵三級,即上等兵、下等兵、列兵。 法國軍隊總兵力約39.24萬人,其中陸軍為16.8萬人,海軍為5.4萬人,空軍為7萬人,憲兵有9.8萬人,參謀部有2400人。 陸軍本土設有東北部、大西洋和地中海三大防區。在陸軍參謀長管轄下,於里爾設有陸軍作戰部隊指揮部,在蒙萊里(Mon-tlhéry)設有陸軍後勤部隊指揮部,在斯特拉斯堡設有歐洲軍團指揮部。歐洲軍團指揮部係由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和盧森堡的聯合分隊組成。陸軍以旅為戰略作戰單位,共計有8個旅,其中有兩個裝甲旅、兩個機械化旅、兩個輕裝甲旅、一個步兵強化旅,一個空降機動旅。旅的官兵員額並不固定,大約旅有2000∼6000人,小的旅只有1000∼1500人。此外,還有一個歐洲軍團法德旅。 法國陸軍主要裝備有900輛裝甲車,792輛坦克,405門大砲,350架直升機,其中264架是反坦克直升機。另有若干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以及地對地短程戰術性飛彈。 海軍有大西洋和地中海兩個軍區,下設五個司令部,其中有兩個本土司令部(大西洋司令部和地中海司令部),一個戰略潛艇司令部,兩個海外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和印度洋司令部)。海軍擁有8個基地,其中本土和海外各4個。按照任務編組,法國海軍編成海上、水下反潛和掃雷等三大作戰集體,並相應成立了3個作戰集群司令部。海上作戰集群主要用於對付突發的危機,還可以配合陸軍部隊進行海外干預。水下反潛作戰集群主要用於保護海上戰略核子力量的安全,並為其護航。掃雷作戰集群負責保衛法國海上通道。主要的海軍基地有兩個,其中土倫海軍基地亥空母艦和大型軍艦進駐,布勒斯特海軍基地多由掃雷艇和潛艇使用。 目前法國海軍擁有100多艘軍艦,其遠洋艦隻共有64艘。主要海軍裝備有一艘戴高樂號攻擊航空母艦和另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還有6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艇,4艘柴油或電力動力潛艇,3艘登陸艦,15艘大型軍艦,28艘中型軍艦,28架反潛巡邏機。其中的戴高樂號核子動力攻擊航空母艦排水量4.5萬噸,長261.5公尺,寬64公尺,高75公尺,時速27節,有2000名官兵,可載40架旋風式戰鬥機,艦上70座雷達可對400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監視,並有垂直及平面發射的自衛飛彈設置。 恐怖號新式核子動力潛艇屬於凱旋級,全艦採用最尖端的電腦輔助設計(CAD)技術,排水量1.264萬噸,全長138公尺,配備16枚M45潛射彈道飛彈,每一枚飛彈攜帶6顆核子彈頭,最大射程6000公里。 蒙熱(Monge)號測量艦排水量2.104萬噸,長225.6公尺,時速16節,艦上有海軍官兵100人,執行監測任務科學工作者100人,安裝有直徑100公尺、重4.7噸的多座「阿莫爾」雷達,堪稱法國海軍打擊力量的「眼睛」和「耳朵」,可同時跟蹤距離3500公里內1平方公尺大小的3個物體,也可以在100公里距離內觀察到像蒼蠅大小的任何物體。 空軍在本土設有東北部空軍軍區、大西洋空軍軍區和地中海空軍軍區三處,下隸屬有戰略空軍、戰術空軍、空軍空運、空防、訓練和聯絡等6個司令部,各司其職,聯合作戰。空軍擁有各種飛機2000架,其中作戰飛機517架,第一線作戰飛機390架。作戰飛機編組為20個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和一個電子戰中隊。戰鬥機中2個中隊使用18架幻象4P核攻擊機,另有3個中隊共使用45架幻象2000N核攻擊機,另外15個中隊則使用一般常規戰鬥機,每個中隊擁有15∼20架戰鬥機。 憲兵被稱為「第四軍種」,平時負責維護社會治安,戰時負責執行保衛重要設施和打擊小股入侵敵軍等任務。法國憲兵分為地方憲兵和機動憲兵兩種,主要裝備有180輛裝甲車,50多架直升機和一些輕型飛機。 核軍事力量包括戰略和戰術部隊共1.7萬人,其中陸軍1700人,海軍5000人,空軍9700人,憲兵600人。在戰略核力量方面,有18架能攜帶中程彈道飛彈的核戰略轟炸機,共可發射18枚射程3500公里的地對地戰略彈道飛彈;5艘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共可發射80枚潛射中程彈道飛彈。在戰術核力量方面,有63架幻象式攻擊轟炸機,可以發射戰術性空對地核子彈頭飛彈。 近30多年來,法國政府靠賣武器而發財,大約每年可以賣出1500架飛機,600輛坦克,120艘軍艦,300枚空對海飛彈,500枚防空飛彈,3000枚反坦克飛彈,500座雷達,每年軍火外銷價值達180億歐元。2008年法國是全球第三大軍火出口國,在歐盟諸國中排名第一,佔有全球市場的9%。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