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 |
想去玩嗎? |
(新頁面: ===不丹=== 2009年7月港星劉嘉玲、梁朝偉選在不丹結婚,把這個「地處山中、與世隔絕、百姓安貧樂道、生活十分快樂」的小國炒得沸沸揚...) |
(→數度與西藏交火) |
(由2名用戶作出的13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
2016年4月19日 (二) 13:19的最新修訂版本
[編輯] 不丹
2009年7月港星劉嘉玲、梁朝偉選在不丹結婚,把這個「地處山中、與世隔絕、百姓安貧樂道、生活十分快樂」的小國炒得沸沸揚揚。2009年9月,報紙上斗大的字寫著「微笑不丹,不再快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帶你深入瞭解這個謎樣的國家。
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Bhutan)橫亙在喜馬拉雅山東麓,是一個面積與瑞士相若的小國,南鄰印度,北靠西藏,但被綿延的崇山屏障,與西藏完全隔離。
當時苯教(Bon俗稱黑教)流行於西藏及喜馬拉雅山區,也逐漸傳入不丹,中國隋朝的隋書曾有記載。
Bhutan(不丹)這個現在聞名於世的名字,應源自Bhotanta(帕坦塔),意為「西藏的盡頭」;或者是梵文的Bhu-uttan(不坦),即高地的意思。不丹人都以「雷龍之地」(Drak Yul)來稱呼自己的國家。這裡處處綠樹圍繞,崇山環立,山頂的風呼嘯著,似乎在大聲朗誦彩色幡旗上的祈禱文,山谷中悠悠回響著神佛和惡靈的種種傳說,溪澗的潺潺流水,輕柔的推動著孤寂旋轉的經輪,這虔敬的佛國風範,一切顯得那麼安祥平和。
[編輯] 最先被西藏征服
這個國家歷史源遠流長,有關神靈、聖者和喇嘛的本土佛教神話傳說為其憑添無比神秘的面紗,曾被聯合國列為全世界49個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因僅有殘篇、短簡和野史,都還沒有經過權威、有系統的追根探索求證,算不得是真正的信史,但卻被佛教神話深深烙印。
根據考古在當地挖掘出的器物發現,這個地方在公元前3000年就開始有人類居住;公元2000年前至1500年前,境內有許多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不丹谷地當時已成為印度與西藏之間的通道;公元前600年∼6世紀時不丹是中國西藏的一個邊陲地區。公元前500年,不丹現在的所在地存在著一個叫做洛門國(The Satae of Lhomon)的地方,洛門(Lho-mon)的意思是「中國西藏的南部地區」,它由四個地方組成;即東面的卡林(Khagling),南面的加扎卡(Gha-ta-kha)或帕格薩姆卡(Dpagbsamkha),也就是庫池比哈爾(Cooh Behar)或巴薩杜瓦爾(Buxa Duar),西面噶倫堡附近的布達格林卡(Brda-gling-kha)和北面的塔格則卡(Ttagrtsekha)。不丹人稱他們自己為門巴(Mon-Pa)。
佛教據說是在公元2世紀時就已傳入不丹。在公元3世紀之前,這裡居住著大部分由菩提亞人組成的原住民,他們具有蒙古人的血統,長得高大、健壯、結實和端莊,討人喜歡,過著遊牧的生活。當時這裡是由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庫池比哈爾統治者所管轄。公元7世紀以前,不丹為吐蕃王朝的屬地,是中國西藏的邊遠地區,由於不丹距離西藏地方政府首府的所在地拉薩較遠,中國又被喜馬拉雅山所隔,且多數山峰終年積雪,與拉薩間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西藏長期的教派鬥爭和宗教割據,中國對這一地區的管理鞭長莫及十分鬆懈。
進入公元7世紀,西藏佛教對不丹產生越來越深的影響力,當時西藏王松贊干布為鎮壓危害西藏地區的惡魔,不僅在西藏腹地興建4座佛塔,史稱4大鎮魔角;同時也在偏遠和邊境地區共修建38座佛塔,其中在不丹境內修建的兩座,一座是帕羅河谷的克楚寺,另一座是在布姆塘建於公元649年的強巴寺,這是不丹最早的佛教建築,至此藏傳佛教便在不丹得以落地生根,這兩座不丹最古老的寺廟現在依然存在。
公元747年,印度佛教高僧蓮花生(Padmasambhava)受西藏國王的邀請,到藏地弘法,途經不丹地區,應當地部落首領的懇請在不丹逗留了一段日子,並在此講經傳教,種下佛法推廣的種子,也留下不少神話聖蹟。據說在返回印度途中經東不丹時顯靈,騎著老虎從帕羅城來到虎穴寺海拔2000多公尺的陡峭崖壁上,將隨身帶來的無字金書壓藏在一塊巨大的日月石下,自此該寺「虎穴」之名不徑而走。在公元830∼840年間,西藏寧瑪派佛教和文化在不丹廣泛的傳播。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出現封建割據局面,不丹也乘機逐漸脫離西藏地方政府的控制,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部落群。根據梵文典籍記載,不丹的土著是庫池部落,他們在公元前來自西藏地區。有大批的西藏喇嘛,也在公元9世紀越過喜馬拉雅山前來不丹隱居。這時不丹境內的佛教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寺院管轄,繼續接受中國唐朝的「唐師國寶之印」的印信,但因不丹各部落在各自的宗教教義指導下實施分散治理,所以各部落各教派之間的差異矛盾,鬥爭激烈,故戰爭頻繁。
11至12世紀,西藏竺巴噶舉派(Drukpa Kagyu)許多喇嘛因逃避其他教派的迫害而遷到不丹西部,廣為傳播教義,使得不丹西部秩序井井有條。其中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傳人格雅瓦•拉朗帕喇麻於1193年在帕羅建立主寺,勢力不斷壯大後又建造許多防衛性的佛寺,最後取得不丹宗教界的統治地位,拉朗帕喇嘛被選為「法王」,使不丹從分散的宗教時期過渡到神權統治時期。
藏傳佛教寧瑪派(Nyingmapa)高僧拉贊•欽博喇嘛後來帶兩個弟子到錫金傳教,並逐漸向不丹擴展,也成為不丹有一定地位的教派。不丹東部荒蕪的峽谷及中部地區,則還保留著各自為政的封建小邦。
12世紀末,西藏竺巴噶舉派高僧帕角•竹岡•斯普依照導師的臨終囑咐「向南國走,將會成為偉人」,乃帶著4個同伴離開拉薩來到不丹。這個篤信佛教的高僧,是頗具爭議的人,未能遵守獨身清規,帶著「一大群家人」。他採取迂迴漸進的方式,最先開班授課,以淵博的知識、堅定的信念,說服信眾皈依佛教,很多人就這樣被他吸引,聚集在他周圍,並且發展迅速,由西部而東部,在激烈的宗教角逐中,竺巴噶舉派漸漸掌握了主導地位。
[編輯] 竺巴噶舉派得勢
竺巴噶舉派(Drukpa Ka-gyu)的迅速崛起,使原居於統治地位的法王噶舉派的拉朗帕感到威脅日增,乃向帕角發動強烈抨擊,以信件要求他離開不丹,遭到拒絕;繼以「結婚喇嘛不守清規,是佛教的羞恥」為由,再下一道驅逐令,並差遣一位獨眼者送此信給帕角。按當時西藏習俗,這是一種極盡羞辱的行為。帕角視之為宣戰產生互不相讓的激烈鬥爭,結果帕角的竺巴噶舉派贏得勝利,法王拉朗帕被信徒遺棄而逃回西藏。
帕角在4位同來的喇嘛伙伴協助下鞏固了自己的勢力,不僅傳教,還積極於教化人民、普及藏語、建造寺院城堡、推行藏式政教制度,成為不丹第一位法典的制定者。建立相當於縣的「宗」制,任命地方行政長官管理。
帕角•拉古姆擔任法王後便將「家人」另行安頓,至今大部分西部貴族都自稱是他的後裔。一般也認為他是不丹佛教的創始者,統治期間政局還算安定,直到1210年他逝世之後,國內又開始陷入混亂局面,持續達好幾百年。1616年,西藏高僧那旺•朗傑來到不丹政局才逐漸走上統一穩定的局面。
[編輯] 不丹神權統治建立
1600年代以前的不丹幾乎沒有中央政府,每一個山谷各自擁有自己的的君王和宗主。17世紀初,西藏以達賴喇嘛為首的格魯派喇嘛教勢力迅速發展,並且成為當地具統治地位的教派,使原先在當地居領導地位的竺巴噶舉派喇嘛失勢。
1616年,竺巴噶舉派18代座主那旺朗傑(Ngawang Namgyal)來到西藏南部的洛門(Lho Mon)地區時,據說天上出現了九條飛龍,並有打雷的現象,當地人認為是龍吼的象徵,是個吉兆。後來他受到格魯派的排擠,捲入一座寺廟主持權力的爭鬥,當時不丹的保護神曾托夢給他,要他隨著一隻烏鴉的飛行方向朝南走。
當他走到不丹西北部後,憑著他的智勇和在佛教界的聲望和影響力,很快成為地方上卓越的領袖人物,迅速發展和壯大了不丹竺巴噶舉派的勢力,除率眾擊退入侵的各方西藏兵馬外,還經過多年與當時不丹各據一方的山區軍閥戰鬥,又不斷在不丹各地興建寺廟、城堡,經過30多年時間,終於在1652年控制了不丹大部分地區,將不丹谷地統一在一個中央政權之下,展開神權統治的嶄新一頁,那旺朗傑並自封為沙布東(Shabdrung),即為「臣服於他的足下」之意。從而結束各大派系喇嘛相互迫害和封建邦國各自為政、相互殘殺的局面,並採取措施傳承自身的宗教和文化特徵及民族意識,建立一套法律制度和徵稅法。這段時期大概也是不丹信史的開端。
有關沙布東傳奇出身的軼聞與傳說深植不丹民間,但版本眾多。據說他在初到不丹時天空九龍飛舞,龍吼若雷,故在統一各地部落之後以「雷龍之國(Druk)」為名,不丹人也就自稱是雷龍之國的子民,竺巴噶舉派成為不丹的國教。
自11世紀以來,隨著中央集權的形成和政治及經濟實力的增進,不丹脫離西藏而獨立的傾向與日俱增。西藏則自吐蕃王朝崩潰後,一直陷入爭權奪利的戰亂動蕩中,對處在邊遠地區的不丹更是鞭長莫及。一直到17世紀中葉政局穩定後,才有餘力注意到不丹獨立傾向的問題。而竺巴噶舉派在不丹的蓬勃發展和壯大,引起西藏格魯(Geluk)派的密切注意。為了維護對不丹所擁有的主權,西藏多次對不丹訴諸武力,但由於不丹的頑強抵抗和外國勢力的干預,戰爭先後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1629年,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軍隊進入不丹,企圖用武力征服那旺朗傑,在不丹人民的全力反擊下,那旺朗傑的聲勢不但沒有受到絲毫削弱,反而更加茁壯強大起來,藏軍的出征以失敗告終。
兩名葡萄牙基督教傳教士在這次戰爭期間來到不丹訪問,拜見了那旺朗傑,贈送一些火器、火藥和一具望遠鏡,並請求參加對西藏軍的戰鬥,但被謝絕。1631年,西藏再次出兵攻打不丹,無功而返。
1639年,藏傳佛教因格魯派與竺巴噶舉派為噶瑪巴轉世的確認問題發生爭議,西藏與不丹之間爆發了第三次戰爭,那旺朗傑動員不丹全國上下進行抵抗,藏軍又一次潰退。那旺朗傑在不丹的中部和西部逐漸形成一個強大的「竺克巴次區域」(Drukpa Subsect)。不丹這次戰爭的勝利,獨立地位得到初步的確立,在鄰國眼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在南面杜阿爾斯平原的庫池比哈爾(今西孟加拉東北部地區)、西面的尼泊爾、廓爾喀和西藏西部的拉達克,都紛紛派出友善團和使節往不丹,表示友好和支持;拉達克的統治者甚至將自己王國的部分村莊,無條件送給不丹。
那旺朗傑在1637年終於完成統一大業,創立了中央集權下的神權統治,在執政期間,意識到必須要不同於西藏以保持自身的宗教和文化特徵。在他的努力下,保留了不丹獨特的風俗、傳統及朝拜儀式,在服飾和佛教的教育上,也加強自己的民族意識。
同時還制定一套宗教等級制度,每個寺院有由僧侶公推出來的傑堪布(Je Khenpo)高僧主持,傑堪布也就是法王。1650年成立宣政院管理政治事務,其最高長官叫德西(Desi),是貴族選舉產生的俗家領袖,轄下是幾位地方首長「笨洛布(Penlops)」治理地方事務,不丹遂成為一個由政治宗教領袖沙布東和世俗領袖德西同掌政權的封建王國,但各代的沙布東轉世仍是這兩個系統的最高決策者。這種制度雖只延續到19世紀末,那旺朗傑法典的內容和精神仍為現行不丹法律的藍本。
為順應世界潮流、促進不丹生產力和社會發展,還擬定了一些法令規章,作為對內對外的管理及發展依據。明令規定:禁止徵收除「自願貢獻」以外的任何物資錢財,以保護農民的生活。大麥、大米、犛牛肉、奶酪、紙、木材和衣服等,都能成為納稅物;為改善治安、穩定社會秩序,嚴格禁止殺人越貨及盜竊,加強遊牧業的管理;為促進經濟發展,加強輔導商業、手工業,並修橋、築路以改善交通。規定參加修建寺院和道路橋樑,是全民的義務。
對外則採取積極態度,建立睦鄰關係,與當時的比季尼、庫池比哈爾和尼泊爾王國等鄰國互派使節;特別是在6次抵抗西藏和蒙古的戰爭中不畏強敵,英勇奮戰,使不丹的獨立地位得以鞏固、確保。因此在沙布東一世時期,是不丹歷史上較為輝煌的時期,從1642年起沙布東一世拒絕向西藏地方政府朝貢稻米。
1643年,錫金(Sikkim)卻率先效忠西藏達賴喇嘛恢復例行的朝貢,於是不丹軍隊攻入錫金和西藏的門隅地區。
1644年,西藏格魯派又派出一支蒙藏聯軍追剿逃往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等地的寧瑪派信徒,由巴里攻入不丹,企圖乘機一舉殲滅不丹的竺巴噶舉派。不丹南部氣候潮濕,天氣又非常炎熱,蒙藏聯軍水土不服,戰鬥力大為削弱,而不丹法王那旺朗傑在境內各部落首領的支持和幫助下,奮起反擊,最後獲得勝利,虜獲大批的蒙藏官兵和軍事裝備。
西藏的薩迦(Saskya)和班禪(Panchen)喇嘛戰敗後,於1646年來到不丹進行和平談判達成協議:西藏政府承認那旺朗傑法王在不丹地區的統治地位,不丹則除同意釋放在1644年戰爭中俘虜的蒙藏聯軍官兵外,並恢復向西藏當局納貢,以作為雙方交換的條件。
1647年,蒙藏聯軍第五次攻擊不丹,一直打到不丹西部的帕羅。戰爭持續到1649年,蒙藏聯軍才被逐步擊退。
1651年3月,沙布東一世看破紅塵前往普那卡宗隱居修煉,將不丹的一切權力交給兒子,可是他的兒子賈姆帕爾•多吉體弱多病,無法承擔重責大任,沙布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先將權力交給他指定的攝政,即原來他的侍從丹卻斯•加爾程(Damchos Gyaltshan),自此不丹進入攝政代理時期,逐漸的宗教事務又歸還法王負責,只有世俗權力才由攝政掌管,昔日沙布東辛苦建立的政教合一體制遂告解體。
沙布東一世隱居後再未出現,圓寂時間成謎。按照西藏佛教的傳統習慣,他的政教合一法王(Dharma Raja)職位在圓寂後應由轉世靈童繼位,但由於攝政王和當時任中部地區(後來改稱省)的丹增.竺加爾(Tenzin Drugyey)德希王(Desi)等私心所用,藉口消息走露會招致外侮和內亂,因而竟長達50多年秘而不宣,直到1705年才公開;事實上所謂避免外侮的說法不攻自破,因為從1656年起西藏開始出兵入不丹,至1730年共達7次之多。
關於沙布東一世的圓寂真正時間事後也說法不一,官方說是在1651年前往普那卡宗隱修當年就去世了,而學者們根據種種跡象研究則有1652年及1657年的兩種推斷。
據傳,當沙布東一世那旺朗傑圓寂的秘密洩露不久後,從他的身體、聲音和智慧各放射出1束靈光,分別落在錫金、不丹南部的達爾卡南(Darkarnang),以及西藏的瓦南(Wanang)。這一現象表明沙布東一世將有3個代表他化身的轉世靈童誕生。
1708年,沙布東一世的第一個化身(聲音)角拉•朗傑(Phy-ogslas Namrgyal)在達爾卡南地區發現,於1712年繼任。另一個化身(智慧)吉格梅•達克帕(Jig-me Dakpa),於1736年在西藏的瓦南發現,被官方認可後帶來不丹於1746年繼任沙布東。第三個化身(身體)因為是錫金國王的兒子,屬於其他國家,既未到過不丹,更未讓他繼位。
事實上沙布東轉世靈童的確立,在長達200年歷史中演變為爭權奪利、陰謀的事件,因轉世沙布東都過於年輕,權力自然落在管理政務的首相及其他地方重要領袖組成的委員會成員手中;常因不同的派系擁立的轉世者不同,彼此之間就發生爭奪、傾軋,先後6位轉世沙布東期間,曾由55位首相換手執政,其中22位被罷免或被殺,內部政局的不安也是招致外侮的主要原因。
[編輯] 數度與西藏交火
不丹也一度是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在16世紀初期,當時印度正在莫臥兒王朝建立之前,是一個未經統一的各邦集合體,不丹就乘機入侵對外擴張,奪取了孟加拉的杜爾瓦。17世紀初,隨著印度莫臥兒王朝的衰落,不丹又奪取了庫池比哈爾,使其成為自己的屬地。
1656年,西藏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在統一西藏後,開始關注不丹的問題,派人給沙布東二世送信,要他服從西藏格魯派的統治。但因不丹竺巴噶舉派向來與西藏的格魯派不和,沙布東二世對來使不予理會。於是五世達賴喇嘛乃調集西藏西部的藏族民兵,加上駐紮在西藏境內的部分蒙古騎兵,向不丹發動攻擊。沙布東二世動員全國民兵抵抗,雙方在邊界上持續戰爭一年未分勝負。
五世達賴喇嘛乃派薩迦派的夏家法王第巴吉雪巴到前線去「調解」,勸不丹服從西藏格魯派的政權統治,這種重彈老調再度被拒絕。
五世達賴喇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乃轉而敦請後藏的四世班禪出面調解。由扎什倫布寺的3名高僧攜帶四世班禪寫給不丹法王的親筆信,以及五世達賴喇嘛派往前線總管第巴強佐巴的信,以慰勞前線雙方軍隊的名義,送給雙方軍隊哈達100條、白銀1000兩、緞子50匹。雙方接受了四世班禪的調解,同意各自撤軍,但是根本問題仍未解決。
1657年,不丹的一位首領杰•納姆•卡突然身亡,因其與西藏關係密切,西藏當局懷疑他是被政敵暗害,乃決定再次出兵不丹,於1666年西藏軍隊再次攻入不丹。
1669年後,不丹與西藏之間經常發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1714年,不丹與西藏又發生了戰爭,當時四世班禪已經圓寂,五世班禪還年幼,雖然派人持班禪之信前往斡旋,但沒有多大成果,致使雙方糾紛不斷,先後戰亂時間長達62年之久。
1730年不丹幫助庫池比哈爾擊潰入侵者,因此被允許在這個南部王國駐軍。
1731年,不丹內部發生激烈衝突。翌年,西藏首領普羅廷乘機派人偕同五世班禪的代表同往不丹進行調解,衝突雙方才同意握手言和,不丹表示願意歸順大清帝國,每年向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繳納貢金,並派一名代表駐拉薩,清朝皇帝也不時對不丹加以賞賜。至此,不丹與西藏間的衝突,才算是徹底解決。
[編輯] 政教分離導致內亂
1768年,人稱西達爾的索南•倫杜普(Sonam Lhendup)成為不丹的德希王,繼續推行武力擴張政策,對外發動多次戰爭。地方勢力也各自向外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使不丹的南方和西方鄰國備受威脅。 由於錫金拉賈三世國王經常侮辱同父異母妹妹番德•阿英,為了報復,她於1770年邀請不丹派兵攻打錫金,拉賈三世兵敗逃往西藏避難,不丹順勢佔領錫金達6年之久。在這時期,不丹還收復了被尼泊爾侵佔的失土。 不丹屬地庫池比哈爾土邦,1772年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及政治暗殺事件,不丹2萬大軍很快開進庫池比哈爾,佔領其首都,並俘虜國王、王后和王子,將親不丹的人推上王位。庫池比哈爾軍事首領卡格特納拉揚兵敗後,帶著他擁立的幼王逃往印度的巴倫布爾,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求救。 早就覬覦庫池比哈爾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孟加拉的省督赫斯欣然答應施援;但要求極高的報償,雙方在1773年4月5日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威廉堡簽訂了合約,庫池比哈爾需付5萬盧比給東印度公司作出兵費用外,在趕走不丹軍後庫池比哈爾還要臣服於東印度公司,歸屬孟加拉;而且每年要將土地稅收的一半獻給東印度公司。 英國遠征軍於同年12月打敗不丹,幫助庫池比哈爾收復失地,將皇冠重新戴到王子頭上。英軍乘勝入侵,不丹軍隊節節敗退,德希王索南•倫杜普向西藏求援,西藏並沒有出兵馳援,攝政六世班禪喇嘛只派人送封不痛不癢的警告信給東印度公司駐孟加拉總督赫斯。不丹知道沒法靠別人,為了國家的主權獨立全民起而奮戰,但寡不敵眾而失敗。 戰後,不丹被迫與東印度公司於1774年4月25日簽訂所謂的「和平條約」,規定英國人歸還所佔不丹土地,但不丹要退到1730年前的邊界線,並交5匹馬給英國人作為象徵性貢品,每年還要向東印度公司納稅,釋放庫池比哈爾的國王和首相,東印度公司更獲得開採不丹森林的權力。 1825∼1826年,英軍加入緬甸戰爭,並控制了不丹南部邊境的阿薩姆地區。此地居戰略性的地理位置,盛產品質優良的茶葉、有大片大麻種植地,與不丹之間一直是租借關係,行政上屬於不丹管理。英國繼以「阿薩姆人極不滿意不丹」為由發生衝突,最後不丹只好屈服,英國基於以往阿薩姆與不丹協約,允諾每年僅7∼11月的管理權屬英國,其他時間仍由不丹管轄,但不丹要付給英國馬匹、黃金、匕首、毛毯、麝香等物資。後來英國人又藉口以不丹所送物資為調了包的次級品,付款及管理上的磨擦愈來愈嚴重。 從布拉馬普特拉河上行、一直到不丹低矮山區的平原地帶被稱為杜阿爾斯(Duars),17世紀後不丹吞併杜阿爾斯的西部,這裡是通往喜馬拉雅山幾條通路必經的門戶,也是重要產茶區,在英國與不丹失和時併吞了杜阿爾斯西部的部分,後來不丹出錢贖回。為了控制不丹,英國一直未放棄覬覦之心,但當時正值阿富汗戰爭和英、錫克戰爭,英國忙於鎮壓印度境內反英運動而無暇兼顧,不意不丹卻在1862年乘機襲英,擄獲一些物資。 這時在位的轉世沙布東年僅18歲,國內政務由德希王同薩笨洛布和地方長官掌握,但帕羅笨洛布為了爭奪權利而產生的爭執不斷,甚至發生謀殺事件,最後由吉格梅•那旺朗傑(Jigme Nga-wang Namgyal)掌握大權,有效控制了亂局。 1863年3月中旬,英派駐孟加拉的秘書艾希利•伊登率領一隊人馬來到不丹首都普那卡,企圖使不丹改善與印度的關係,遭到同薩笨洛布的阻擋並極盡羞辱。1864年9月英國以不丹「一再侵略、拒不賠償、羞辱專使」等罪名向不丹宣戰,強佔杜阿爾斯,為遂行其侵略野心,同時以通商為名在西藏邊境打開了通路。 為確保貨物通過不丹能順暢到達西藏,英國對不丹採取「先懲後安撫」的政策,1865年再度進攻不丹。不丹沒有正規的國防軍,僅有的各宗地方性保衛兵力,所使用的皆為較老舊的火藥槍及刀箭、匕首等武器,英軍再次攻來時,手持盾牌、身穿盔甲的不丹士兵奮勇迎敵,甚至犛牛都上陣助戰,但即使再英勇仍不敵英軍銳利的新式進步武器,甲昔、巴桑和卡楝桑等地皆被攻佔,被迫與英軍簽下屈辱性的辛楚拉條約(the Treaty of Sinchula),規定杜阿爾斯仍歸屬不丹,但允許英國在此自由貿易。 根據這個條約,英國強迫不丹割讓包括噶倫堡在內、迪斯泰河以東2000平方公里的地區給印度,不丹失去了一大片農場和很多的財富,不丹的山腳變成印度國境接壤的分界處。條約內容並有不丹和庫池比哈爾及錫金之間的一切爭端,英屬印度政府有仲裁權,不丹成為英國附庸國,每年獲得英國5萬盧布補助金。後來,中國清朝政府也曾力爭不丹的宗主權,但都沒有結果。
[編輯] 王權取代神權
1864年是不丹外患、內亂夾擊的開始,對英國戰爭的一再失敗內部信心也隨之崩潰,此時勢力較強的普那卡笨洛布(Penlop即省長)宣布與中央政權領導者德希王決裂,並另立新王;德希王轉向帕羅笨洛布尋求保護,帕羅及同薩的笨洛布都堅決反對,結果普那卡此舉失敗而失勢,但國內從此形成同薩、帕羅二強的分裂局面。 1870-1880年代,不丹由親英國的同薩笨洛布和親西藏的帕羅笨洛布兩大勢力主導而發生爭鬥,最初親英的同薩笨洛布烏顏•旺楚克(Ugyen Wangchuck)擊敗帕羅,在英國勢力支持下而壯大,1870年又打敗了旺杜頗章的宗笨(dzongpon)而成為德希王。但境內仍動亂不斷,1882年開始,烏顏•旺楚克不停的周旋在帕羅及普那卡的聯合反抗戰爭中,最後終於在1885年擊敗聯軍,將帕羅及普那卡笨洛布驅逐出境,再度統一不丹。 英國為抑制俄國此時在中亞勢力的日益膨脹及進軍西藏,極需不丹的合作,如今親英派勝利,乃盡力攏絡。但不丹與西藏友好歷史已近千年,烏顏•旺楚克權衡中國及英國日後對世界的影響力,以及英國在西藏的利益對不丹的地理戰略有利,當中國特使1880年從拉薩來要求不丹聯合抗英時,竟斷然拒絕,並於1903年至1904年英國入侵西藏時,提供協助及勘察道路等軍事情報。英國於1905年贈烏顏•旺楚克以巨款,並授予爵士勳章以回報。 1906年威爾斯王子訪東印度公司時還特別隆重的接見烏顏•旺楚克,並同意「不丹建立世襲君主制國家」的要求。 1907年12月17日,烏顏•旺楚克宣布廢黜沙布東和德希王,建立世襲君主制國家,成立僧侶、政府官員和貴族頭人組成的議會。與會人士一致擁戴他為不丹王國的第一任世襲國王,從而結束不丹近300年的神權治國歷史,號稱為竺克蓋波(Druk Gyal-po),意思即龍王。定每年的12月17日為國慶日。 為維護不丹主權及鞏固自己的地位,烏顏•旺楚克於1910年與英國統治下的印度政府結盟。同年1月8日,英國強迫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要接受英國的「指導」,不丹將毗鄰蘭格普爾、庫池比哈爾和阿薩姆等的地區,以及稱為十八山口的地段割讓給英印政府,英國政府對不丹提供的補助金由每年5萬盧比增加至10萬盧比。 烏顏•旺楚克由此借助英國勢力,成功的消除國內持續數十年的動亂,不僅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政權,也利用英國的補助金積極建設國家,發展商業、改善交通、開發資源,使不丹逐步擺脫原始落後的農業社會;同時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不丹的教育制度也深受影響。 1926年8月21日烏顏•旺楚克逝世,他24歲的長子吉格梅•旺楚克(Jigme Wangchuck)繼位,成為不丹第二世國王,任命皇親國戚擔任國家要職,以加強對國內的控制,在國際上繼續依附著英國和印度的勢力。這期間正值國際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但這些災難性的歷史事件,對不丹似乎沒有什麼影響,他還成功地奠定了不丹的稅制和司法制度。 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同時宣布承認不丹主權,1949年8月8日,印度與不丹在大吉嶺簽訂一項包括十款的「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內容為不丹內政自主,外交、交通和國防等聽命於印度,不丹遂成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在不丹派常駐代表,每年給予不丹的補助金則由英國原來的10萬盧比增加至50萬盧比,並歸還不丹東南部被佔領的杜阿爾斯82.88平方公里土地。不丹在印度政府的同意和協助下,可由印度或經由印度免稅進口武器、彈藥和機器;不丹則保證不向其他國家輸入類似物資。 印度對不丹的控制,引起不丹政府和人民的日益不滿,在簽約後不久,不丹曾多次表示要修改條約。另外,早已對印度、不丹簽約不滿的中國,則乘機以技術及金融等對不丹施惠,藉以影響不丹。
[編輯] 明君開啟現代化新頁
1952年10月27日國王吉格梅•旺楚克病逝,其長子吉格梅•多吉•旺楚克(Jigme Dorji Wan-gchuck)繼位不丹第三世國王,他曾在印度和英國讀書,能說流利的印度話、藏語和英語,有充分的現代教育基礎,上任之後一改祖父和父親閉關自守、對外妥協的政策,實施稍帶民主式的中央集權政策,展開全面改革和現代化運動,使國家氣象一新,開啟了不丹現代化的新頁,為不丹臣民尊崇為「現代不丹之父」。 多吉•旺楚克集軍、政、司法大權於一身,政治上採取漸進的改革,編纂法典,促進經濟發展,使不丹經濟由易貨貿易進步到貨幣經濟。 1953年,在不丹部落民主習慣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叫做「贊都」的國民議會,作為國家的立法機構,這也是不丹歷史上的第一個政治機構。在議會中議員有充分的自由發言權,國王還自動放棄最高否決權,大臣的任免全由國民議會決定,議會通過的法律,人人都得遵守。 1954年重劃全國行政區,1956年進行土地改革,廢除農奴制度,實施土地重劃和分配。1958年任命倫杜普•多吉(Lhend-up Dorji)為首相,雖然國王的改革遭到貴族和既得利益者強烈反彈,甚至後來首相被暗殺身亡,但多吉•旺楚克的改革步伐並未放慢。同時進行掃除國內文盲、改善疾病和落後現象,還積極致力於不丹的現代化。 為增進與國際的關係,除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於1958年特別邀請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和他女兒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來不丹訪問。 1961年實施第一個5年發展計劃,主要是建築公路、改善不丹落後的交通情況,並發展教育和衛生部門,開發礦業、農業、畜牧業、林業和能源動力,訓練農耕、園藝和獸醫等專業人才。最終目標在開闢財政來源,增加稅收,創造自力更生的經濟,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自實行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起,不丹就開始有控制地對外開放,吸收外資和先進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20世紀60年代,不丹漸漸有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國際地位。1962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徵得不丹的同意,在不丹興建一條通往印度、與中國邊境平行的「ㄇ」形山中戰略性公路,蜿蜒橫亙,全長700公里,起於不丹西南部、印度邊境的城市彭措嶺,向北經首都廷布,再往東穿越不丹中央高矗的喜馬拉雅山許多山口至札西岡南轉,直達不丹東南印度邊境的薩竹炯喀(Samdrup Jonkhar)。 過去彭措嶺至薩竹炯喀只能步行或騎馬,需時半個月以上,公路建好之後,乘汽車只要10多個小時,在不丹的交通運輸上可說是空前的突破。 1963年,不丹又開創外交的天地,成為可倫坡計劃(Colombo Plan)的會員國,得到東南亞國家的技術和訓練援助。 但卻非所有的不丹人都贊同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派系衝突時有發生。1964年4月5日,一些保守分子,趁國王在歐洲治病的時候暗殺了首相杜芒,企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由於國王及時回國,才使叛亂分子的陰謀無法得逞。同年5月15日,王室審判委員會把暗殺首相負有責任的四名軍人判處死刑,結束一場政治危機。 1967年2月不丹在印度的援助下,建造了廷布水壩,完成第一個水力發電計劃。 1968年成立大臣會議,設立相應的政府職能機構,如外交部、內政部和社會部等。並消除對尼泊爾族人的種族歧視,允許他們從軍、當警察,甚至當國民議會代表等,使尼泊爾人融入國民生活的主流,從而揭開不丹歷史發展的新頁。 1969年春,在三世國王的建議下,不丹國民議會通過一條破天荒的法案,即國民議會每隔3年要對國王投一次信任票,如果有2/3議員投不信任票,國王必須退位。同時當年又加入了萬國郵政聯盟。 1970年12月10日,不丹國王在印度的支持下,向聯合國秘書長表示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初得到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推薦正式提出申請,同年9月21日正式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使不丹更廣泛地被世人認知。同年10月25日正式承認中國、但未建交,是今日世界上唯一既沒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也沒有與中華民國建交的聯合國會員國。1973年加入不結盟組織。同年4月與孟加拉建立非常設外交關係,1985年又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現在已與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但是不丹與現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均無外交關係。目前的不丹已加入10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10多個國際條約,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方建立了郵政和電訊關係,並與中國進行數十次邊界會議,達成一些共識。
[編輯] 四世國王改革開放
1972年7月2日,不丹三世國王在訪問非洲肯亞的途中因心臟病去世。年僅17歲的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成為不丹四世國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國王。 辛格是三世國王的獨子,1955年出生於廷布德欽卻林王宮,早期接受私人教師教育,1963年他才8歲就被送往印度讀書,1965年10歲時轉往英國深造,14歲進入牛津大學,由於父王的健康惡化,他中止在牛津大學的學業返回國內,在帕羅的烏顏•旺楚克文學院繼續學習,重新認識自己國家豐富的宗教和文化遺產。後來曾用兩年時間步行全國,去深入了解人民的需要和夢想。 自1972年3月起,他開始協助父王處理政府事務,如國際進出口事務,並參加一些國家的重要會議。同年5月15日,在國民議會、大臣會議和皇家諮詢委員會的推薦下立為太子,正式成為不丹王國的儲君。 7月份父王在國外逝世,他繼承王位時雖然還很年輕,但在政治上已經磨練得非常成熟,對內繼續執行亡父的既定政策和進行中的政治體制,強調自力更生發展經濟,實現全面自給自足的目標;對外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堅持不結盟政策,廣泛的與國際間交往,請求多邊化的國際援助。他說:「我們不能永遠依靠朋友過日子,更不能依賴他人進步,沒有任何先進發達的國家是完全依賴他人而發展起來的」。 生產毛額(GDP)和國民生產毛額(GN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人民生活品質的重量指標,但是不丹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卻於1974年提出以國民幸福毛額(GN-H, Gross Nationatl Happiness)去取代GDP作為施政目標,從政府善治、經濟成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等4個層面著手,讓人民在物資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取得平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工商業發展。同年,歷史上第一次有國外觀光團體進入不丹旅遊。1976年,完成全國東西快速公路。 他沿襲改革之路,針對不丹人口少、土地遼闊和資源豐富之特點,製定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計劃,朝自給自足的理想經濟邁進,故被稱為「全民快樂計劃」。此外,對國家的教育、衛生、農村和通訊的現代化,以及在國民生活品質的改善,都竭盡其力。在維護不丹傳統文化的前題下,他頒布詔書對國民日常生活必須注意的細節,包括建築的形式、穿著的服飾都有所規範,諭示他對全國臣民的期望。 在政治方面他也極為精明細心,在印度前總理查蘭辛格就任後,他立刻作了一趟新德里之行以示祝賀,並且隨時留意印度政府的動靜。隨著他加冕典禮的熱鬧,對外來觀光也適度的開放,但比尼泊爾仔細、用心、謹慎,尤其是在防止鄰國不法分子引進毒品這件事上,做法更為徹底。 他也致力於全面禁煙,甚至連免稅商店也禁售香煙,2003年7月通過全面禁煙法,是全世界第一個類似法案,不丹也是全球第一個禁煙國。為保護不丹純樸善良民風、避免沾染不良習俗,曾頒令禁映印度和孟加拉2個鄰邦的電影節目錄影帶。 為使國內正規運動發展,親自帶領臣民參加各項運動,多才多藝的他喜歡釣魚、打排球、踢足球,是騎馬、射箭高手,以及國內足球隊明星射手。 四世國王相貌英挺,濃眉大眼,又有「全世界最英俊國王」之稱。他深受不丹臣民的愛戴,平時生活簡樸,作風開明,經常親自駕車巡視各地考察民情,和民眾一起聊天用餐,毫無君王架子。百姓如遭遇重大問題,可以直接到王宮上書,或者寫好陳情書放在國王專車必經的路上,用石頭壓好,御車經過時,國王會親自下車取走,帶回處理。王權顯赫卻不專制,國王愛民如子,人民也禮敬國王,大街上、旅館裡、各機關行號,家家戶戶都懸掛國王的肖像,顯示出人民從心底對他產生的敬愛。 2005年12月17日不丹國慶日當天,辛格•旺楚克四世國王依慣例下鄉巡訪,他在東部村落對著8000位民眾進一步宣布:不丹將舉行國會選舉,屆時將出現由人民直選的民主政府。他說:「我可以努力做個愛民的君主,但我無法保證不丹代代都有好國王,為了不丹人民的長遠幸福,我們還是應該推行民主政治。」 不丹人民卻認為王室才是他們注意的重心,政治也只是王族事業。政府中所有的部長,幾乎都是王室成員擔任。國王的施政機構由國王任命的8人委員會和一個由157位人民代表組成的王室咨詢協議會組成,其主要成員也是喇嘛僧侶和王室家人。加上王室制度運作良好,所以議會制度反而不合人民的需求。不丹人認為,民主政治對於窮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人民所關心的只是生活和福利。 辛格繼承王位後,一直到1974年6月2日才在廷布舉行加冕登基典禮。典禮當天,是不丹有史以來首次允許國外媒體入境採訪報導,15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禮嘉賓,第一次進入這個神秘的國度,為迎接貴賓不丹特地興建3座新型賓館。 新王登基時大宴3日,全國歡騰,熱鬧非凡。在簡樸的皇宮裡,國王坐在歷史悠久、鑲滿珠寶的木頭寶座上,前面放置7顆皇家寶石。不丹人相信,這些稀世寶石能庇佑他們所敬愛的國王健康長壽。國王在大喇嘛面前把五彩皇袍披在肩上,頭上戴著精緻的帽子,由銀絲和真絲製成,上面繡著3個骷髏頭及一隻烏鴉頭,據說這樣可以保護國王終其位而不受任何傷害。 辛格旺楚克的婚姻也極具戲劇化,在初任國王之時,婚事曾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國外一些勢力希望他選外國女子為妻,不丹百姓則希望國王娶本國女子為后,因此使他的婚事也充滿了政治的色彩。 他自己對婚事則持謹慎態度,經過再三考慮後,在1980年按照當地的習慣,與本國篤信佛教的烏金多杰貴族的4個女兒秘密結婚,他們分別是大姐多吉•旺莫•旺楚克(Ashi Dorji Wangmo Wangchuck)、二姐次仁•佩姆•旺楚克(Ashi Tshering Pem Wangchuck)、三妹桑格•卻登•旺楚克(Ashi Sangay Choden Wangchuck)和四妹次仁•揚敦•旺楚克(Ashi Tshering Yangdon Wangchuck)。這4位親姐妹當年即生下了一位王子和一位公主。 直到1988年不丹各方面都獲得發展後,四世國王才將喜事公開,於同年10月31日正式補行結婚大典。婚禮在古都普那卡德卻克寺院舉行,由頂果欽哲法王福證,雙方家長和親友都來祝福,包括四世國王的四位姐妹、90多歲高齡現在已經過世的皇太后,以及四位王子和四位公主,並在這場婚禮上立長子為王儲,受到全國僧俗民眾的熱烈愛戴。 1990年不丹成立人權組織,管理尼泊爾6個難民營中的5個,難民是來自不丹的尼泊爾人。 1992年開始,印度東北地區的反叛武裝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ULFA)、博多民族民主陣線(ND FB)和康塔普爾解放組織(KLO)等3500多人先後潛入不丹南部,設立基地從事反印活動,在印度不丹邊界頻繁襲擾印度和不丹人民,嚴重影響不丹社會的安定,不丹政府經過長達6年的談判勸離無效後,乃於2003年12月15日出動6000多名大軍將其殲滅,不但清除境內的恐怖勢力、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並從而讓軍隊獲得實戰經驗,大大地鼓舞了士氣,從而與印度的關係也更為密切。 2005年公布新憲法,奠定君主立憲、議會政治的體制規模。2006年12月16日,52歲的四世國王急流湧退,禪位給王儲吉格梅•基薩•朗傑•旺楚克(Jigme Khesar Namgyal Wangchuck)。 五世國王登基後繼續推動不丹民主政治的進程。2007年12月31日,不丹舉行首次國會上議會選舉,選民從48名候選人中選出20名上議會議員,而另外5名上議會議員則由國王委任。 2008年3月24日,不丹首次的民主選舉,正式從絕對君權體制蛻變為君主立憲,成為全球民主國家的最新成員。同年12月17日為不丹的建國百週年紀念,全國擴大慶祝。 五世國王基薩•旺楚克是四世國王的長子,由第三位王后於1980年所生,今年29歲,長得聰明英俊,勤奮好學,曾就讀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惠頓學院,後來轉往英國牛津大學,研習外交並攻讀政治學碩士學位。多年來一直在為接掌王位而接受嚴格的訓練,努力學習處理朝政,積極參與外交活動。 2000年7月,曾代表父王遠赴歐洲參加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歐洲、不丹友好協會首次會談,加強與歐洲各國的聯繫。2001年8月前往印度正式訪問,為期11天,在德里會見印度總統納拉亞南和外交部長,這是他對加強兩國關係所作的一種努力。後來又訪問了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安得拉、北方、西孟加拉和卡納塔克等邦,參觀文化和科技學院。回國後起草憲法,主張兩黨政治,明定國王要在65歲退休。2002年10月,他前往倫敦參加第二次歐洲、不丹友好協會,對協會提供的慷慨幫助致謝。 2003年國內開放衛星電視和行動電話。2004年,宣布全國禁煙。2006年12月16日父王辛格以52歲盛年宣布提前退休,基薩在實際視事兩年後,才於2008年11月6日早上8時31分舉行登基加冕儀式,正式成為不丹第五世國王,也是不丹從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後的第一位國王。 在首都廷布皇宮中舉行的登基典禮,採承襲其父祖的傳統佛教儀式,由父王加冕戴上帽頂立著烏鴉(大黑天)的王冠後,僧侶為新王獻上披巾,當他坐上珠寶鑲嵌的王座時,高聳的王冠差一點掉下來,年輕的新王反應迅速的用手扶住,引得旁邊觀禮的皇后也噗哧的笑了出來。 接著是新王通過儀仗隊走到皇宮另一頭的廟宇,高達2∼3丈的經幡旗幟鋪天蓋日,五色彩布代表不同本尊與經咒,加持福佑新王,最後由法王獻上象徵民生富裕的鮮花、水果和食物,以及代表權位的傘、代表智慧的魚而典禮完成。 登基慶典熱鬧的持續了三天,舉國歡騰,舉辦慶祝活動的國家體育館內擠進約2萬名國內外來賓。 2008年,不丹首度舉行全國大選,依議會民主制成立新政府,轉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編輯] 採君主立憲政體
根據2005年所頒布的不丹憲法規定,不丹王國是採行君主立憲的議會政治體制,是民主國家成員,並且是一個佛教王國。 世襲國王在不丹的政治制度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國家的元首、三軍的統帥,雖然沒有行政權,但卻是國家向心力所繫,得到臣民們心悅誠服的擁戴。國家的國會議長、各級大臣及高級文武百官,在名義上都要由他加以任命,宣戰、媾和、簽訂國際修約,以及授予榮典和特赦大赦等,都是他的職權。國會議員只要有2/3的票決通過,就可以彈劾或更換國王。 事實上不丹國王是自動下放權力、極受人民愛戴的開明君主,他對不丹政壇的影響力是絕對的,甚至要超過泰國國王蒲美蓬對其臣民的影響力。 不丹國民議會(the Tshogdu或National Assembly)簡稱國會,是擁有立法權的最高立法機構,分為上下兩個議院。上議院共25個議席,其中20席由民選產生,另外5席由國王指派,上議員不得是政黨的成員,並且必須有大學的學歷,任期3年,可以連選連任;議長由議員中互選產生。上議院主要職司監察、審核和彈劾,以及有關皇室的問題。 下議院共有47個議席,候選人也必須有大學畢業的資格,可以由政黨人士擔任,全部由民選產生,議長也由議員互選產生;下議員任期也是3年,可以連選連任。所有國會議員在國內所發表的言論或所作的表決,都不負法律上的責任,軍警機關或情治單位,除非經過國會的許可、或犯重罪的現行犯,都不得加以拘捕或傳訊。 國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法律,審核行政機關提出的法律案;審核國家的預算,為人民看緊荷包;審批對高級官員的任命,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彈劾國王及百官。在正常的情況下,國會每年召開春秋(4∼5月和9∼10月)兩次大會,會期一般為兩週,會議正式開始時要舉行宗教儀式,不丹人民稱之為攻格德雷爾。會議期間向代表們提供酥油茶、水果和甜米飯等食物。政府各主管首長也有義務列席備詢。 雖然根據法律的規定,國王有權解散國會,但是自從國會成立以來,從不曾被解散過。國會議員都有固定薪資,享受國家一級官員的待遇和差旅費津貼,每次開會還有1000努的會議演講費,每天另外可以領到100努的會議補助費。國會議員們可以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子女也可享受教育方面的優待。 所有對參觀國會開會有興趣的人,包括非不丹人在內,都能申請參觀國會兩院開會活動的情形。政府提供參觀旁聽的席位,有普通席和貴賓席,旁聽可由國會秘書處根據要求安排。 不丹國會章程規定:所有的會議事項,事無大小,都必須要獲得2/3多數票通過,議會中通過的所有決議只有議會本身才有權加以改變,因此國會的決議或所通過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行政權歸內閣總理及內閣所有,內閣總理由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向國王及國會負責。內閣執行國會所通過的法律,編列預算,擬訂法令規章經國會通過後實施。內閣要規劃及實施國家的各項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權益的不被侵犯,負責國防上的安全,並保證一切公權力的有效執行。內閣大臣由總理提請國王加以任命,國會有權力彈劾不適任的內閣大臣,如有必要,內閣大臣有義務列席國會接受議員們的質詢。 不丹內閣主要有外交、內政、財政、交通和信息、教育、貿易工業、衛生、農業、工程和住宅,以及勞工和人力資源等10個部;計劃、皇家公務員、文化事務、宗發展和國家環境等5個委員會。 政府官員的等級標誌是非常嚴格的,其身分是以他們在重要場合所披戴不同顏色的綬帶來體現和識別。這個國家的政府在宣布官員任職命令時,同時就授予相應的綬帶。其中,黃色綬帶是不丹王國最高官員的標誌,只有國王和宗教領袖才能佩戴;橘紅色的綬帶是不丹王國高級官員的標誌,只有大臣、副大臣、地區專員等官員才能佩戴;紅色綬帶是一等官員的標誌,只有宗達、法官、侍衛官、局長、部會秘書等官員才能佩戴,這類官員還可佩一把劍;藍色綬帶是皇家咨詢委員會成員的標誌,只有皇家咨詢委員會的成員才能佩戴;兩邊白色中間紅色綬帶是二等官員的標誌,屬於宗達、宗達助理和法官助理等官員佩戴;中間白色、兩邊紅色的綬帶,是頭人或村長一級的官員才能佩戴;白色綬帶是皇家政府一般公務員的標誌,屬於政府低級官員和工作人員佩戴。 在行政區劃分上,全國有4個地區(Dzongdey),20個宗(Dzo-ngkhag),202個格窩(Cewog),5000多個自然村(Village)。 地區相當於省,是不丹的一級行政機構,直接屬於內政部,下設有首府和行政長官,行政長官稱為地區行署專員,由國王任命、國會批准,直接向內政部負責,掌管本地的行政事務。 宗相當於縣,是不丹的二級地方行政機構,由數個格窩組成,歸地區管轄,其行政首長稱為宗達,由內政部任命,分別向內政部和地區行署專員負責,掌管本宗的教育、農業、畜牧業、醫療衛生、工商貿易、道路和交通及市政建設等行政事務。 格窩相當於區,由數個村組成,其負責官員稱為古普(Gup),對宗達負責,主管區內的各種行政事宜。 村是不丹級別最低的地方政府機構,也是不丹行政區的基本組成單位,由格窩管轄,村長(Village Headman)由村民以一戶一票的投票方式選出,由宗達任命之。在村裡他既是行政首長,又是法官,可以處理一些較小的民、刑事案件,重大的案件則移送往宗政府處理。 四個地區分別為: 坽楚卡(Chh-ukha)區:成立於1988年12月10日,轄有楚卡、帕羅、哈和桑契等宗。 夌普那卡(Punakha)區:成立於1988年12月10日,管轄範圍有廷布、加莎、普那卡、旺杜頗章和達加納等宗。 奅吉列普(Gelephu)區:成立於1986年6月15日,管轄有布姆塘、同薩、舍岡、沙奔和奇朗等宗。 妵札西岡(Trashigang)區:成立於1989年9月17日,管轄札西岡、羊孜、孟加爾、隆子、薩竹炯喀和佩瑪加澤等宗。 司法權屬於法院。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又稱准康貢瑪(the Thrimkhong Gongma),實際上是宗法院和國王之間的中間法院。主要職責是負責對重大案件的審理,對上訴案件進行復審,並對各地方法院作業務指導。高等法院有首席法官1名,法官7名,任期3年。 宗法院的規模係根據該宗人口之多寡而定,由3名法官組成,審理宗內的民、刑事案件,現在國內一共設有20個宗法院。 不丹也是個多黨制民主議會國家,目前國內有兩個政黨,都是由主張民主的前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用心血去促成的,一個是人民民主黨,簡稱(PDP),成立於2006年9月,是在王室的輔導下成立的,黨魁桑格•乃杜過去當過政府總理,是五世國王的大舅子。此黨比較草根性,黨綱強調要造福人民、效忠國王,但因黨魁有皇親國戚的身分,故在2008年首屆國會大選中,竟然中箭落馬。 不丹聯合黨又稱繁榮進步黨,簡稱(DPT),成立於2006年10月,黨的領導人吉格梅•延里過去也當過政府總理,標榜造福國民,效忠國王的政策,加上他以民眾的代言人自居,較能打動民心而贏得大選,在本屆國會下議院的47個席次中,席捲全部的47席,成為國內最大執政黨。扭角羚是國獸 這個國家的正式國名: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Bhutan)。 國旗為左上方黃色、右下方橘紅色兩個正三角形組成的橫長方旗,寬高比例為3:2,旗中央兩色交界的斜角線上立著頭右尾左的一條張牙舞爪的白龍,四爪各握一顆白色珍珠。黃色象徵王室的權威,橘紅色是不丹喇嘛的長袍顏色,象徵大乘佛教分支喇嘛教的力量,白色象徵清淨和純潔。雷龍是不丹的保護神,象徵國家權力和溫柔、慈悲、寬大為懷的王族風範,又表達了這個國家名字的內涵,因為不丹可譯為 「雷龍之國」。龍身白色象徵著忠誠和純潔,四隻龍爪上握有四顆白珠,表示威力和聖潔。 國徽呈圓形,以雌雄兩條金黃色的巨龍為主體,象徵不丹為「雷龍之國」。兩條巨龍托起一束光明之火,周圍是雷電霹靂,巨龍環抱著由紅色雷電霹靂組成的十字圖案。位於喜馬拉雅山谷地的不丹多雷電,崇拜神龍的不丹人認為大自然威力無比的雷電霹靂來自蒼穹,是神龍的嘯聲,令人敬畏。國徽上的雷電圖案同時還顯示喇嘛教僧侶的權威。國徽外圈是一條白色環帶,上面用不丹文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國歌:為「雷龍王國(Druk tsendhen)」。 國慶:12月17日。 國家格言:一個國家,一種民族(One Nation, One People)。 國花:藍罌粟花(the Blue Po-ppy/Meconopsis Grandis),花色鮮豔,多生長在高山斜坡處。 國樹:藏柏(Cypress/Cupre-ssus Corneyana),樹幹挺直,品質堅強,象徵威嚴,長柏樹的地方被人視為神土。 國獸:扭角羚(Takin/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種罕見的偶蹄目牛科動物,是馬、牛和羊的混合體,體型和結構也介於三者之間,身軀龐大,四肢粗壯,鼻大而裸露,雙角扭曲奇特、向上轉向外後方,尾部短而多毛,重約250公斤,是典型的高山動物,棲息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叢林,喜歡停留在針葉林和高山草甸之間。這種草食性動物群居、日行性,夏季結成大群,吃青草或其他細嫩的高山植物;冬季分散成小群,移往低處,吃竹葉、嫩枝和樹皮,喜舔食鹽,善攀爬,行動敏捷。在不丹境內有少量分布,人們可以在首都廷布的莫提動物園內看到牠。 國鳥:大烏鴉(Raven/Corvus Corax Tibetanus) 國家象徵:白龍。 國家代碼:BHU。 國際城名縮寫:.bt 國際電話區號:975。
[編輯] 龍雷之國
這個高山王國的經緯度為東經88度45分∼92度7分、北緯26度42分∼28度20分之間,位於亞洲南部,南亞次大陸的北部,坐落在喜馬拉雅山的東段南坡。其東部、北部和西北部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山南和阿薩姆邦接壤,雙方邊界線長約470公里;西南部和印度的錫金、南部與印度的西孟加拉和阿薩姆兩邦相連,兩國間的邊界線長約605公里。 不丹全國總面積3.8394萬平方公里,與瑞士的大小相若,領土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約170公里,是個與海絕緣的內陸國家,控制著好幾個喜馬拉雅山要塞,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且係由印度進入中國西藏的階梯,境內有20多條小徑和西藏相通。 在地理上看,不丹地瘠多險,海拔由1800公尺至7550公尺,平均海拔約4675公尺,98%國土為山地,26%為國家公園,20%土地終年白雪掩覆。它的北面和南面都被喜馬拉雅山所包圍,全境平地很少,境內所謂的平原,也只是較大的山谷而已;天然的環境,把這個山中小王國密密地封鎖起來,似乎與世隔絕。 全境多係高聳崎嶇山地,為深峻的河谷所分割,由南到北分成數個區域:北部是大喜馬拉雅山區,包括非常崎嶇的蓋雪山嶺,高山積雪終年不化,峻谷沿冰河陡降,海拔高達7000多公尺,許多山峰都還未命名、更不曾征服和勘探過。 高山草原可供夏季放牧犛牛,平時也只有牧人和牲畜在這裡活動,其北界西藏高原為主要分水嶺區,在此河流分南北流向,並在途中形成眾多美景如畫的天然湖泊。氣候乾燥,長久以來高山生活方式始終不變,傳統商人載運布料、香料等貨物前往西藏,交換食鹽、羊毛和犛牛等。在海拔600∼5500公尺高度的冰川腳下,生長著矮小的石楠屬植物、小小的杜鵑花、鳶尾屬植物、罌粟和無數的草科植物。 動物種類不少,麝香鹿、扭角羚、野牛和藍羊在陡峭的山坡上棲息,也是喜馬拉雅熊和稀少而美麗的雪豹家園。夏季,大量的不丹雉、施凱爾特松雞,向北遷居到高山地帶,西藏白耳雉則居住在終年積雪的高山上。 中部是小喜馬拉雅山區的河谷平原,縱深約達65公里,海拔約1100∼3000公尺間,被南北走向的高山所分割,山坡比較和緩,構成不丹主要河流的分水嶺。依海拔高低的不同及受西南季風層面之差異,植物生長從受風坡的密林區至高山區,範圍頗廣,種類繁多。這裡河谷平原土質肥沃,順著地形墾為階梯狀的綠野田疇,農作物豐饒,年雨量平均1500公釐,是國內人口密集的地帶,著名的谷地有帕羅、哈和巴拉克等寬闊且多田疇的河谷。 杜阿爾斯(Duars)平原區,位於小喜馬拉雅山區及其丘陵地帶以南,沿不丹南界延伸,寬約13∼16公里,縱深約50公里。孟加拉灣的潮濕空氣可以吹入,年雨量高達5000∼8000公釐,雨水過多,故土質貧瘠,最低海拔僅46公尺。濕熱、多霧,滿布副熱帶叢林,如櫟樹、白樺樹、楓樹、粟樹、金香木、竹子、杜鵑、木蘭花和野蘭花等。平原北部緊臨山區,坡地起伏不平,山麓有零星村落。大部分原野上有象、虎、野牛、犀牛、不同品種的鹿和金絲長尾猴等活動。平原南部則為大草原和密布的竹林,有農作物栽培,一些市集沿邊界分布,並在擴展中。 最後一區在不丹的東部,它的外緣地勢較低,但山嶺非常陡峻,地勢險要。 不丹地形南低北高,山地佔全國總面積95%以上,東南部地區的馬納斯河(Manas Chhu)海拔只有97公尺,是全國最低的地方。北面西藏邊境的庫拉山(Kulha Gangri)海拔高達7554公尺,是全國最高的地方。 境內主要的山脈有喜馬拉雅(Himalaya)山主脈,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分布在不丹、尼泊爾、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境內,東西長達2450公里,其中在不丹境內長約400公里,位於不丹的北部,呈東西走向,海拔在4800∼7300多公尺,其山脊就是不丹與中國的分界線。沿著山脊海拔6000多公尺的山共有20多座,山峰終年積雪,是中國與不丹兩國的天然屏障,僅極少數的山口可供通行。 由於此地區長冬無夏,積雪深厚,通行非常艱難,交通經常中斷。主脈南側有少數谷地可供放牧,其他地方都是石礫荒漠和冰川,不適人們生活。 頓嘎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支脈,位於不丹東部,呈南北走向,長約110公里,寬約35公里,海拔300∼4500公尺,為庫里(Kuri)河與古隆(Kulong)河的分水嶺。這條山脈北高南低,山頂較平,河谷較深。 汝東北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支脈,位於不丹東部,呈南北走向,長約100公里,寬約30公里,海拔600∼4500公尺,為木江普曲河與庫里河的分水嶺。此山脈北高南低,山脊平緩。 尤多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支脈,位於國境中部,呈南北走向,長約90公里,寬約30公里,海拔1200∼4500公尺,為馬納斯河與木江普曲河的分水嶺。山脈南端止於這兩條河的匯合處。地勢南北高,中間低。 黑山山脈也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支脈,位於國境的中部,呈南北走向,長約90公里,寬約30公里,海拔1200∼4500公尺,是不丹境內喜馬拉雅山支脈中的最大山脈,也是普納昌河與馬納斯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山脈南北高,中間低,黑山山峰海拔4916公尺,是內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最高峰。 朵炯山脈是喜馬拉雅山南側的支脈,位於不丹西部,呈南北走向,長約80公里,寬約35公里,海拔600∼4500公尺,是旺(Wang)河與普納昌河的分水嶺,地勢北高南低,東坡較西坡平緩開闊。首都廷布和普那卡、旺杜頗章等重要城市,分別位於它的東、西兩側。 孔桑烔洞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支脈,位於不丹西部,長約90公里,海拔1000∼4500公尺,是阿莫河和萊格河的分水嶺。這條山脈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勢陡峻,河流切割嚴重,河谷開闊平緩,著名的廷布、帕羅、哈等谷地,都坐落在這條山脈的中段。 此外,不丹還有一些海拔較低的山脈,如海拔3174公尺的多爾楚拉、海拔3354公尺的尤托拉、海拔3370公尺的佩勒拉、海拔3552公尺的則里拉、海拔3658公尺的色里拉、海拔3811公尺的當拉拉、海拔4087公尺的奇利拉、海拔4918公尺的佐東什山和潤滾拉山等。這些山脈都是以著名的山口或山峰而命名,且走向不規則,方向多變,但以向南為主,形成了西面提斯塔河和東面托爾薩河的分水嶺。它的高度也由北向南逐漸減低,並在不丹南部與杜瓦爾斯平原合成一體。 不丹山峰多,海拔高,其中海拔6000公尺以上的主要山峰,大多數位於不丹和中國的邊境地區,且終年被冰雪所覆蓋。此外,不丹還有一些著名的山峰,其中有些位於中國和不丹邊境地區,有些位於不丹腹地,海拔有2000∼6000公尺不等。 這個國家層巒疊嶂,河流密布,由於雨量豐沛,河水補給充足,故有許多河流多發源於喜馬拉雅山主脈地區,順著河谷由北南流,經由不丹和印度的阿薩姆平原後,注入印度的布拉馬普拉(Brahmaputra)河。境內有四大主要河流為: 馬納斯(Manas)河又名當梅(Drangme)河,發源於中國西藏的塔拉山,從卡門地區進入不丹東部,在不丹南部與其支流蒙德(Mongde)和布姆塘(Bumthang)兩河匯合後注入布拉馬普拉河。馬納斯河在境內150公里,流域面積1.8375萬平方公里,河面寬,水流急,落差大,在札西岡河段最寬處達48公尺。這條高山河流上、中、下游海拔高低懸殊,與其支流排洩整個不丹東部的全部水量,是不丹境內最大河流。 普納昌(Punatsang)河又名散科什(Sankosh)河,起源於加莎城堡上面雪山和魯納(Lunana)地區,位於不丹的西部,在國內河長220公里,流域面積廣達1.0725萬平方公里。此河在國境西部朝東南方奔流,至普那卡附近折而往南,流入賈莫納(Jamona)河。上游有毋(Mo)、父(Pa)和普那卡(Punakha)等支流在普那卡附近匯合。普那卡以南河床變寬,最寬處達300公尺;但在旺杜頗章以南,河道受陡峭峽谷的影響突然變窄。普納昌河及其支流排泄珠莫拉日山和庫拉山之間的大喜馬拉雅山脈的全部水量,是不丹的第二大河。 旺河(Wang Chhu)又名萊吉(Raigye)河,起源於珠莫拉日山脈和林格西地區,由哈(Ha)河和帕羅河等支流匯合而成。這條河坐落在不丹的西部,在國境內流長368公里,流域面積為3600平方公里,最高處海拔2100公尺;在杜瓦爾斯平原鄰近出口的地方,海拔只有90公尺。支流帕羅河長僅75公里,起源於珠莫拉日峰南部的雪山,流經多吉宗(Dobji Dzong)和開闊的帕羅谷地;哈河則在恰恰以西注入旺河。旺河河床狹窄,海拔高低懸殊,水流湍急,其水量約為普納昌河水量的1/2,是不丹的第三大河。 阿莫(Amo)河又稱為托爾薩(Torsa)河,源於西藏的江孜地區,由春丕谷偏南向東南方向經不丹西部流入印度,在不丹境內70公里,流域面積為1400平方公里。這條河的水量約為普納昌河水量的1/3,是不丹的第四大河流。水流湍急、水量充足,就是在冬天平均水深也在1公尺以上,且波濤洶湧,進入杜瓦爾斯平原後河道擴大,呈不規則狀,不、印公路和不丹南部邊境重鎮彭措嶺市就坐落在阿莫河的左岸。 不丹河流隨著地形的變化,通常上、中、下游河段各具特色。上游河段因地處高寒地帶,河水多源於融化的冰雪和夏季的少量降水,河床窄,落差大,水流急,水溫低,不能通航。中游河段河床變寬,河水流速減緩,但因水淺,仍不具通航條件。下游河段地處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區,支流匯集,河水流量增大,河床變寬,流速也較緩,有些河段雖可通航但由於地勢較低,每到雨季,洪水泛濫嚴重。 這個高山小王國有許多冰川,覆蓋著國土總面積的10%,主要在不丹北部的高山地區。冰川是不丹的生命源泉,也是河川主要再生的水資源。每到冬季,冰川就凝聚大量的新雪,夏天一到慢慢地融化成水,因此每年都可給不丹帶來大量清潔的水源,但同時也會給不丹帶來嚴重的災難,因為冰川的融化使河流出現季節性漲水的現象,常常會造成洪災。 因為山多、河流多,因此河谷也多,每一個河谷地就是不丹的一個獨立的經濟區,在不丹的經濟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而且大部分重要城市都在河谷中。不丹的重要河谷有: 哈宗(Haa)河谷,位於國境西部,平均海拔約3000公尺,面積40平方公里,呈西北向東南走的狹長形,有哈河穿流其間,兩岸土地肥沃,谷壁有茂盛的溫帶針葉林,這裡盛產水稻、大麥、棉花、豆類及多種蔬菜水果等農作物,是不丹主要產糧區之一。 哈宗坐落在谷地中段,1957年以前是不丹與西藏之間貿易中心。現在是不丹的軍事中心之一,不丹皇家軍二中隊、旺楚克洛宗軍事學校,以及印度軍駐不丹軍事顧問團司令部也設在此地。哈宗河谷的達姆塘(Damthang)又稱為當塘,是不丹通往西藏的交通要衝。 帕羅(Paro)河谷也在不丹西部,在哈宗河谷以東,平均海拔2300公尺。谷地面積約55平方公里,在帕羅宗(這裡的宗意為城堡)以北分為兩條支谷,向南延伸至旺河。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谷壁溫帶針葉林茂盛,不丹政府在這裡建有農場、園藝場和養殖場等,當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棉花、柑橘和蘋果等農作物,是不丹主要產糧區之一。主要礦產資源為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石墨貯藏量約1500萬噸。交通頗為發達,帕羅市位於谷地中央,與廷布、楚卡和哈宗等有公路相通。 這個河谷是不丹最美麗河谷之一,同時也是不丹的宗教和旅遊勝地,著名的帕羅宗就坐落在谷地內。達加納建於1639年,距今已有369年歷史,是不丹首任法王阿旺•朗傑設計建造的。 坐落在谷地上的克楚寺是中國唐代西藏王松贊干布所建,是不丹最古老而著名的寺廟,一直是不丹人民朝聖的聖地。 廷布(Thimphu)河谷位於帕羅宗東側,海拔2300公尺,面積45平方公里,谷地狹長,呈南北走向,有廷布河穿流其間,兩岸物產豐富,谷壁被溫帶針葉林所覆蓋,首都廷布坐落在河谷中央、廷布河一塊沖積台地上。 普那卡(Punakha)河谷位於廷布宗以東,平均海拔2000公尺,谷地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開闊,氣候溫和,谷地海拔較低處為亞熱帶松林所覆蓋,海拔3000公尺以上布滿溫帶常綠櫟林。不丹著名古都普那卡宗就在谷地中央,北有加莎宗。這個河谷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棉花和多種水果及蔬菜。 旺杜頗章(Wangdile Phodra-ng)河谷位於普那卡宗南方,平均海拔200公尺,面積150平方公里,是不丹境內最大的河谷,地形寬闊平坦,氣候乾燥,谷壁植被稀疏,多裸岩和草地,故以寬闊而優良的牧場聞名全國,是不丹畜牧業非常發達的地區,政府在這裡修建有牛奶場、乳酪廠和農場,為國內乳製品的主要供給地,對改善不丹人民的健康有很大的補益。這裡板岩的貯藏量約有1600萬立方公尺,因此當地居民很多都從事石板、石器雕刻。此外,旺杜頗章宗和達加納宗也位於這個谷地內。 蒙德(Mongde)河谷又稱為同薩(Trongsa)河谷,位於旺杜頗章河谷以東,平均海拔約2300公尺,佔地約30平方公里,是不丹較小的河谷之一,呈狹長形,為南北走向,谷口開闊平坦,氣候燥熱,谷壁部分地段多裸岩和草地,大部分地區被溫帶針葉林所覆蓋,著名的同薩宗就是坐落在這個河谷北面的山脊上。 布姆塘(Bumtang)河谷位於同薩宗的東北方,平均海拔2750公尺,佔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這個河谷寬闊平坦,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氣候相當乾燥,一些乾旱地段多草甸,間或有稀疏的落葉松和灌木林,因此闢有面積達5000匳以上的大型農場,是不丹重要糧倉之一。由於放牧條件好,不丹政府在這裡建有綿羊和犛牛的飼養場,是國內重要牧區之一。 這裡還是不丹宗教聖地,中國西藏王松贊干布於15世紀在此修建著名的強巴(Jampa)寺廟,印度聖人蓮花生就是在這座寺廟裡完成他的「奇特功績」,因此這個河谷在不丹人民的心目中及宗教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庫里(Kuri)河谷位於布姆塘谷以東,札西岡河谷的西北面,河谷上人民所生產的紡織品,圖案美而複雜,特別是馬特拉毛料最為有名。隆子宗就是坐落在這個河谷中;河谷上還有溫泉和許多寺廟。 札西岡(Trashigang)河谷位於不丹東南部,平均海拔850公尺,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不丹海拔最低的河谷之一,谷地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有馬納斯河自西南而來穿流其間,兩岸熱帶植物茂盛,盛產水果和蠶絲,是不丹熱帶農作物和水果的主要種植區,手工紡織業興盛。 不丹東部重鎮札西岡宗和羊孜宗就位於這個河谷中,是通往西藏門隅地區的交通樞紐。在1959年以前,這裡和西藏地區有著非常廣泛的貿易往來,玉米、乾辣椒、絲綢和油漆等物品,採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取西藏地區的食鹽、羊毛和茶葉等物。 松加爾(Shongar)河谷位於庫里河谷以南,札西岡河谷以西。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是不丹重要的牧區之一;孟加拉宗就是坐落在這個河谷上。 肯(Kheng)河谷位於布姆塘河谷的南方,松加爾河谷的西邊,是舍岡宗的所在地。這個河谷地區人們所生產的手工業品,特別是精製的竹編工藝品和金屬製品聞名全國。 奇朗(Chirang)河谷位於不丹中南部,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盛產柑橘,手工造紙業也非常發達,特別是用楂樹紙漿全憑手工製作生產的薄紙最為有名。這個河谷地區人口比較稠密,大部分居民是尼泊爾族人;奇朗宗坐落在這個河谷上。 桑契(Samtse)河谷位於國境的西南部,是不丹重要工業區之一。因鄰近印度,進入21世紀,這個河谷的小型工業發展頗快,小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桑契宗就坐落在這個河谷上,還有彭措嶺和楚卡等重要水力發電廠也設在這個河谷中。 在氣候方面,不丹地處亞熱帶,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高度變化急劇,海拔相差非常懸殊,加上受印度洋溫暖季風氣流的影響,境內各地溫差相差較大。根據不丹地形的特點,全國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三個氣候區: 北部高寒氣候區,是屬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大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不丹的北部。這裡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稱為苔原區,氣壓低,空氣稀薄缺氧,氣候嚴寒,冬季非常漫長,幾乎沒有夏天,年平均氣溫為1℃∼4℃,全年中氣溫0℃以下的日子超過200天,-20℃∼-30℃的低溫日子也常出現。這個氣候區年雨量為300∼800公釐,大部分屬降雪區。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6月為降雪期,每年的降雪日子在70天以上,通常積雪1∼2公尺厚,部分地區可厚達3公尺以上,雪封期長達10個月,海拔6000公尺以上的山脈終年積雪,6∼9月經常發生雪崩事件。這一帶日照時間長,紫外線特別強烈,能見度出奇的好。雖然沒有四季之分,但卻有明顯的乾、濕兩季,每年10月至翌年的5月為乾季,氣候乾冷,時刮大風;每年的6∼9月為濕季,多陣雨或夜雨。海拔5000公尺的地方是農業和天然林生長的上限。林線和雪線的相對位置隨著雨量而有變化,乾燥區內一般雪線較高而林線較低。這個氣候區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當地人們多靠放牧犛牛、綿羊、種植馬鈴薯和大麥為生。 中部溫帶氣候區是指以谷地為主的不丹中部地區,海拔在2000∼3000公尺之間。本區氣候溫和宜人,全年有四季之分。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年平均氣溫為8℃∼12℃;夏季6月最熱,平均氣溫約20℃;秋季氣候涼爽,冬季氣溫較低,-0℃的氣溫常見。 這個氣候區年雨量約800∼2000公釐,谷地無明顯的雨季,通常山脈南坡雨量比較集中,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區秋末至翌年夏初為降雨期,年降雪日約50天,降雨量約厚150公釐。11月至翌年4月,部分山地積雪,河谷地區通常積雪時間較短。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0%∼70%,春夏多雷暴,秋季多雨,四季多吹南風。 南部亞熱帶氣候區為杜瓦爾斯平原及其北方山麓丘陵,以及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地區。這裡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5000多公釐,年平均相對濕度達70%∼80%,年平均氣溫為14℃。除部分山地外,大部分地區終年無積雪,多陰天,每年大約只有50個晴朗的日子,多吹偏南風,一年只有3個季節:3∼6月為暑季,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25℃,最高溫可達37℃;7∼9月為雨季,降雨集中,約佔全年雨量的80%,多暴雨,日最大雨量可達80公釐以上,經常洪水泛濫成災,且在雨季中多濃霧,能見度低;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部分山地氣溫降至0℃以下,有少量降雪,地表層會短暫結凍。平原和谷地的氣溫一般不低於0℃。這個氣候區樹木生長特別茂盛,是不丹主要的糧食作物區。
[編輯] 經濟不發達
不丹是南亞的小國,也是世界上經濟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對外資有較強的依賴性。農業生產是國家經濟的主力,其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3%,全國有7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用地3088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7.7%,98%以上的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住屋,全國6.5萬戶農業家庭,平均每戶擁有超過2公頃的耕地。全國最大、最主要農產平原是普那卡河谷平原,其他農產地也多集中在各個河谷地帶及零星的山坡地。 在不丹任何人只要想從事農業生產,都可以向政府申請免費耕地,因此糧食生產基本上可以滿足國內的需要。在所有的農地中,持久性耕種地不足6%。可灌溉土地約3.425萬公頃,佔種植土地的25%;約60%耕地需靠雨水種植一年一季的農作物,其中約14%的耕地為果園,約1%的耕地是蔬菜園。穀類作物耕種面積約佔77%,油類作物佔6.28%,經濟作物約佔16.72%。 穀類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大麥、蕎麥、玉米、小米和馬鈴薯等。稻米年僅一收,馬鈴薯種了好久還只有掌心大;蔬菜類作物有蘿蔔、大頭菜、蠶豆、辣椒、薑、豌豆、綠豆、洋蔥、白菜、花菜、芥菜、日本青菜和蕃茄等;油類作物有花生和大豆等;水果類有蘋果、甘蔗、鳳梨、香蕉、荔枝、番石榴、檳榔、可可、咖啡、桃、李、梨和胡桃等;經濟類作物則有柑橘和小豆蔻。這裡的蘋果品質要比鄰國好,水份多,甜度夠,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幾棵蘋果樹。 林業資源豐富,森林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72.5%,林業用地約有3.335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木材儲量6.7億立方公尺,並且植物品種繁多,共有5500種,是世界上樹木品種最多的國家,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但是不丹政府並不把森林當成是國家經濟上的資源,森林是不丹不可少的「家人」。 因為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區,這是一個新興的地殼變動所形成的山脈,山並不穩固,不像歐洲或非洲等古大陸的山勢那麼堅實,所以不丹人在造鎮或築路時都非常小心,如果挖錯了位置,很可能整個山壁都會崩落。而且在高山地區,環境變化莫測而脆弱,唯有人類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不會互相毀滅,而可能使不丹形成高山荒漠。 這種例子在喜馬拉雅山西部地區曾發生過,當人們砍了樹,陡直的山勢被土石流沖刷下來,使得當地好久一段時間都寸草不生。這種刻意保護森林的政策,使不丹成為少數森林覆蓋率仍在成長中的國家。 為保護林業資源,政府禁止未經許可私自無計劃伐木,也不准農民燒林墾地,並在每個村落周圍劃出一片地區作為柴薪種植園,從而解決了日常生活用的木柴,且能保護林業資源。 一般農民在鄉間蓋第一間房屋時,可以獲得便宜提供的木材,但如果蓋第二間房屋,或是在都市蓋房子,木材就會很貴。 政府還定每年的6月2日為全國植樹日,要所有人民都要參與植樹,藉以綠化國家。為保育林相,貧窮的不丹不惜放棄開採山中珍貴的礦石;甚至連在山中溪裡釣魚都是非法的,為的是保存稀有的喜馬拉雅山系魚種。 現在不丹的年伐木量大約為33.6萬立方公尺,其中50%用於商業,25%用於建築,25%用於公共工程。年生產圓木約320萬立方公尺,板材5000立方公尺,其中80%作為商用,如紙漿、膠合板、層板、微粒板和木柴,20%為住屋和其他公共建築用材。此外,林產品在對外貿易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不丹木材輸出佔出口印度總值的17%。 不丹的植物品種繁多,是南亞地區植物品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由於地理情況複雜,植物垂直分布變化很大,熱帶、亞熱帶和寒帶的植物都有,既有落葉植物,也有常綠植物。通常海拔1500∼3000公尺地帶以針葉、闊葉混雜林為主,海拔3000∼4000公尺多高山針葉林,海拔4000∼5000公尺只有草甸,海拔5000公尺以上只有苔蘚和地衣了。 在南部亞熱帶植物區的杜瓦爾斯平原和山麓丘陵一帶,植被以落葉林為主,主要樹種有可製作貴重家具的黃檀、可供建築和鐵路枕木之用的婆羅樹、可製作膠合板、火柴和紙張用的赤木棉樹和兒茶樹等。 中部溫帶植物區在不丹中部河谷一帶,是境內林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主要樹種有松、櫟、白揚、胡桃、柳、檜、樺、冷杉、雲杉、柏、凱爾松、顫葉楊、木蘭和杜鵑等。不丹的杜鵑不但品種多,並且海拔跨度大,從海拔2000公尺左右,一直向上分布到海拔4200公尺的山區,主要的品種有阿爾博留姆杜鵑、達爾霍西伊杜鵑、法爾科內里杜鵑,以及在喜馬拉雅山才能看到的其他品種。不丹人把所有開白花的杜鵑統稱為「塔克帕」,將所有開紅花的品種統稱為「塔克馬」。 北部耐寒植物區植物品種較少,只有少數樺樹、檜柏、冷杉和喬木杜鵑。 動物和森林是分不開的,因此不丹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多達165種以上,主要的有象、犀牛、野牛、虎、豹、熊、豺和狼等。大象旱季活動於不丹南部地區,雨季則進入中部的河谷地帶。犀牛和野牛活動在東部的馬納斯河流域的動物保護區。虎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和中部谷地。 不丹的豹主要有金錢豹、雪豹、黑豹和雪豹,其中黑豹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區,雲豹則在海拔1200∼1800公尺的山地活動,金錢豹棲息在海拔2400公尺的山區裡,雪豹是寒帶猛獸,主要活動在海拔3200公尺的高山。 熊有四種,藍色熊不丹人稱之為「則莫」,生活在北部的拉雅地區。藍灰色熊用後腿行走,當地的人有種迷信傳說:要是你無意間看見一頭藍灰色熊的話,你將會遭到不幸或家裡會死人,所以人們都盡量避免到牠棲居的地方去。灰白色熊是外來的熊種,不丹人稱牠為「楚拉」,腿粗、多毛,毛從腿部一直長到腳,相貌兇猛,但並不可怕,只要不惹怒牠就沒有危險;牠生活在枝葉繁茂的樹下或山洞裡,習慣寒冷的氣候,不冬眠,一般在海拔3600公尺以上山區活動,以野果和樹葉為主食,特別喜歡吃牛肉。 這裡還有許多鹿類,分為赤鹿、黑鹿、白斑鹿、鳴鹿和麝鹿等五種,主要活動在南部和中部河谷。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猴、小熊貓、印度羚羊、扭角羚、野驢、野貓、聞名於世的矮馬、野豬、藍色綿羊、金黃色長尾猴和大松鼠等。印度羚羊分布在海拔1200∼1400公尺的山區,尼泊爾羚羊分布在海拔1800∼2400公尺的山地,在海拔3600公尺以上則以扭角羚(不丹羚牛)為主。 不丹野生動物很多是珍禽奇獸類,其中犀牛、金絲猴、太陽鳥等均係瀕臨絕種的珍稀動物,為加強對牠們的保護,不丹政府設立了好幾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並宣布全國26%的土地為天然公園和禁獵區。 其中的馬納斯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不丹南部馬納斯河岸,182平方公里的園區內主要動物有犀牛、象、虎、野水牛、野豬、狼、蟒蛇和好幾種鹿類。 拉雅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國境西北部中國和不丹邊境地區,坐落在廷布宗的多迪納(Dodina)、帕羅宗的沙納和加莎宗的札希塘之間,面積4200平方公里。這裡以前是國王的狩獵場,1993年改名為吉格梅•多吉國家公園,1995年成立公園管理處,園內有許多藍色綿羊、麝鹿、金絲猴、雪豹、野雞和喜馬拉雅山熊等動物。 這個國家的鳥類很多,主要的有雪雞、喜馬拉雅山野雞、西藏沙松雞、柯猁雉雞、血雉雞、印度大雉雞、太陽鳥、翁科蟲鳥、啄木鳥、犀鳥、木鷓鴣、雪鷓鴣、丘鷸、孤鷸、野鴿、彩色山雀、鵪鶉、白鷺和長尾小鸚鵡等,至於野禽方面有野鴨和野鵝。另外,還有一些蟒、蛇、水蛭和蝴蝶等動物。 畜牧業是不丹農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現有草場和牧場面積共2564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9%,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東部地區。農戶除世世代代從事農業生產外,幾乎都沒有其他收入,所以都會飼養一些牲畜。 北部高山地區氣候嚴寒,不利於農業發展,所以一般人都要靠畜牧為生。全國有26家獸醫診所,24個豬、牛、羊飼養場,3個奶牛場,2個綿羊飼養基地,1所獸醫學院,1個牲畜疾病調查研究室。全國共有牛65萬頭、豬9萬頭,羊16萬隻,家禽15萬隻;年產肉類3.5萬噸、奶和奶製品1.1萬噸,以及蛋1012萬枚。 不丹是內陸山國,沒有海產,故漁業乏善可陳。正積極開闢河、湖、池塘等養殖場,加強溫水魚養殖,改善魚種、飼料和養殖方法,使產量逐年提高,目前全國魚的年產量已達7000多噸。 在河床較為狹窄的馬州河中,河水清澈見底,盛產鯉魚。據說,最初這些魚苗是用瓦罐子裝著,從克什米爾引進的,現在已經大量繁殖,在水裡游來游去,除了是美食,也是賞心悅目的景物。可是在不丹捕魚也是違反佛教殺生的戒律,人們在河湖裡釣魚雖然被允許的,但絕不可在市鎮裡釣魚。因此嚴格地說不丹並無捕魚業,市場上賣的魚都是從印度進口的。 礦產資源方面,不丹地質屬岩石結構,相當錯綜複雜,也蘊藏著大量礦產資源。主要礦產的儲量為石灰石1.22億多噸、石膏7010萬噸、石墨71.5萬噸、鉛與鋅共322萬噸、雲母350萬噸、板岩1600萬立方公尺、煤103.2萬噸、銅200萬、大理石4853萬噸、白雲石1050萬噸及金礦等。目前採礦業以採銅和煤為主,但規模都非常小,多集中在南部。 不丹的工業比較落後,自從2002年12月3日起,才開放外資前來設廠,提供不丹人民的就業機會,僱用約5%的勞動力,相繼興建近萬家中小工業企業,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在較現代化的工業中,有木業、電力、藥品、水泥、碳化鈣、飲料、酒、硅鐵、石膏、大理石、水果加工、化工、汽車修護、榨油、家具、奶酪、鐵合金和食品等工廠等。 不丹最重要的現代化工業是電力工業,尤其是水力發電。國內除少數的火力發電廠外,絕大多數都是水力發電廠,其中很多水力發電廠是由印度資助成立的,目前電力不但自給有餘,有相當剩餘的電力轉賣到印度去,為國家增加不少外匯。 現在全國有40多個城鎮和560多個村落、3.58萬戶居民能享受到電力的方便,全國總耗電量已達到400多兆瓩,大力地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發展。 由於境內雪水充沛,河流眾多,水流湍急,落差大,全國有677條冰川和2674個冰川湖,是不丹水力發電最好的基礎條件。目前不丹主要的水力發電單位有楚卡水力發電廠,位於國境南部、彭措嶺北方前往廷布途中,安裝了4台84兆瓩的發電機組,由印度新德里水電建築公司承建,所有權屬於不丹政府。 巴索河(Basochhu)水力發電廠位於巴索河岸,裝機容量62.2兆瓩,年發電量2.91億瓩,90%資金來自奧地利的貸款,10%資金由不丹自行投資。 庫里河(Kurichhu)水力發電廠位於不丹東部孟加爾地區的吉普辛(Gyalpozhing),裝機容量為60兆瓩,工程由印度國家水電公司承建,資金40%為貸款,60%由印度政府補助,電力部分供應印度外,大部分的受益地區為吉普辛、佩瑪加澤、蘭納、吉列普、潘邦、廷提比、孟加爾、札西岡、羊孜、薩竹炯喀和舍岡。 札拉(Tala)水力發電廠位於楚卡水力發電廠的下游地方,距離彭措嶺東北約60公里,裝機容量為1020兆瓩,年發電量39.62億瓩,投資7.5億美元,全部由印度政府提供,其中60%為補助金,40%為貸款,大部分電力售給印度東部地區。 吉查(Gaytsa)水力發電廠位於布姆塘宗楚姆梅村,年發電量150億瓩,全部資金由印度援助,其電力提供布姆塘和同薩兩個宗的區域使用。這座水力發電廠海拔2855公尺,是不丹國內海拔最高的水力發電廠。 不丹擁有許多小型的傳統工業,如鑄造業、手工紡織業和手工藝等。鑄造業受佛教的影響較大,生產漂亮精緻的佛像、佛燈、劍、鈴鐺、祭器、盆、碗及農具等,使用金、銀、銅、鐵等材料精心製作而成。 手工紡織業非常普遍,是一般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甚至每戶人家都有1、2台手工紡織機,凡有多餘的房間都會設立專門的紡織間。不丹的手工紡織非常古老,多由婦女操作,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從母親那裡學會紡織技術,18∼19歲時就已經非常專業了。不丹的手工紡織主要生產不丹式布匹、氆氌、地毯、卡墊、毛毯,以及其他用品,這些手工產品圖案精美,色彩鮮豔,有些出口到印度去。為了保護本國民族紡織工業,政府曾下令禁止印度生產的不丹式布匹進口。 不丹的手工藝已經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具有獨特的風格。不丹的繪畫和刺繡風味特殊,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極具收藏價值,政府為發展傳統手工藝品,曾分別在廷布、帕羅、達加納、札西岡和同薩等地建立手工藝品製作中心,把國內技術精湛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專門研製品質較高的精品。這些中心內展售的產品主要有繪畫紙卷、舞蹈面具、石雕、木刻、竹器、藤編、木碗、紡織品和刺繡等。 不丹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技術和創作高超和獨到,雖然很少出自僧侶,但很多都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儘管這些民族工藝品如此讓人驚艷,但並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主要僅用於日常裝飾、節日慶典、宗教活動、表達信仰和傳承。 寺廟本身也製作一些不丹所特有的工藝品,如旗幡或佛龕的掛布等,是一些在彩色的錦緞上精心刺繡精美圖案裝飾的作品。除聖人的圖像外,最常見的圖案是龍,龍被視為光明的化身,是不丹最基本的裝飾造型。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為1.56億美元,主要出口品為農產品、手工業品、林產品和能源等四大類。農產品包括馬鈴薯、豆蔻、蘋果、小麥、生薑、蔬菜、酒、米、矮種馬、騾、牛、綿羊、蠟、犛牛毛、獸皮和象牙。國內大約有457種菇菌,其中137種是食用菇,香菇的出口也已日漸增加。手工業品有布匹、氆氌、地毯、紙、卡墊、藤編、竹器、木雕和佛像等。林產品有圓木、膠合板、松脂、紫膠和橡膠等。能源方面主要是水力發電廠的電力輸出。礦物、水泥、碳化鈣也有部分輸出;柑橘和郵票也是換取財源的重要出口品。主要出口國有印度、德國、日本、孟加拉和荷蘭,其中以印度佔總出口額的94%。 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為2.6億美元,主要進口物資為電腦、工業設備、石油及其製品、煤油、汽車及其零配件、通信設備、非耐用消費品、金屬製品、紡織品、絲綢、成衣、茶葉、黃麻地毯和三聚氰胺等。主要進口國為印度、英國、日本、挪威、德國、美國、孟加拉、新加坡、泰國、中國、尼泊爾、馬爾地夫、瑞士、瑞典和丹麥等,其中以印度最為大宗,佔總進口額的77%。在印度和不丹之間有長約1.6公里的邊境,是著名的走私客和情報販子的天堂,中、印和不丹都沒有哨兵在這裡巡邏。 發行不丹貨幣的不丹銀行是國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彭措嶺,在全國各地設有23家分行,共有2.2萬多個賬戶,其所屬各支行有權自行向重要工程提供大宗貸款。印度國家銀行佔有不丹銀行的25%股份。 不丹重要的金融機構還有不丹發展財政公司、不丹皇家保險公司、不丹環境保護信託基金會、不丹信託投資公司和政府僱員養老基金會等。 這個國家的貨幣單位叫做努爾特魯姆(Ngultrum),簡稱為(Nu),與印度的盧比等值,反而盧比在不丹的流通佔有主導地位。1努等於100切扎姆(Chetrum),紙幣單位為1努;硬幣單位有1、5、25、50切扎姆及1努。1努的硬幣有銅製的和金質的兩種,銅製的今日在不丹已很難找到,金幣則比較流行。在匯率上大致官價1美元可以兌換40.35努,黑市則1美元可以兌換到90努左右。不丹硬幣上的圖案有國王英俊的頭像、十字金剛杵、雙魚、八吉祥圖案等,是錢幣收藏家和佛教徒富貴加持的護身符。不丹國民平均所得為每人每年1400美元。 不丹的經濟原來非常不發達,後在自助人助的情況下,得到許多國際的經濟援助,終於實現全面自給自足的目標,並進一步也能向國際間回饋。 最大的援助國是印度,它是出於其自身的戰略利益目的,曾向不丹提供大量的經濟和技術援助。其次的援助國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奧地利、德國、瑞士、荷蘭和加拿大。世界銀行、可倫坡計劃組織、世界糧農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和外國志願者組織都曾成為對不丹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的國際組織。交通郵電概況 不丹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境內山高坡陡,深谷縱橫,河流密布,地形十分複雜,發展交通十分困難,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內還沒有一條公路,也沒有一輛機動車輛,國內的交通運輸,只靠馬、騾、牛和人力運輸。到了20世紀60年代開始,才有較現代化的運輸方式,但是只有公路,沒有鐵路,也沒有水運,不丹人民不知火車和輪船為何物?直到現在,不丹的交通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比較落後和單一,國內運輸靠公路運輸,國際運輸則除公路外,就只靠有限的航空運輸。一些偏遠的山區,現在仍然沒有公路相通,必須仰賴人力、騾馬和犛牛馱運,費時費力,非常不便。 航空方面,不丹有幾個國內航線的簡易機場,30個直升機停機坪,以及帕羅國際機場。不丹航空公司(Druk Air Corporation)只有兩架客機,一架是德製的道尼爾(Dornier)228-200型螺旋槳客機,28個座位-;另一架是英製的BAE-146-100型噴射式民航機,飛行速度較快,有80個座位。闢有帕羅至加德滿都航線,航程45分鐘;帕羅至曼谷,飛行時間要3.5小時;帕羅至新德里,飛行時間約2.5小時;還有航線自帕羅飛往加爾各答,年客運量不到6萬人次。此外,不丹也有班機或包機,從杜拜和仰光將觀光客接到不丹。國內有直升機營運。 公路全長約3750公里,其中2/3為柏油路面。20個宗的首府都有公路相通,全國有238座公路橋,300多座吊橋。 不丹的公路分為國家公路、地區公路和支線公路等三種,其中的國家公路共有12條,全長1608公里;地區公路實際上有6條宗(縣)級公路總長度約340公里;支線公路等級較低,路況也較差,有些僅能供騾馬行走。 在眾多國家公路中,有1條是由普那卡經由廷布至印度的國際公路,全長160多公里,公路沿山而築,呈「S」形盤旋曲折而行,工程非常艱難,客貨車輛行速緩慢,全程需走7個小時,恐怕是今日世界上最差的國際公路。 還有1條全長270公里從廷布到布姆塘谷地的公路,不但道路多彎,幾乎每50公尺就有一彎,且還得在海拔3500公尺的頂峰、與海拔1200公尺的低谷之間,以30公里的時速,上上下下、彎彎曲曲地小心行駛,險狀百出。 在不丹的山間公路上,最常見的是一種七彩繽紛的貨車,由於各大小城市及鄉野村落之間的運送大小物資都少不了它,尤其是在接近邊境的地區,不丹和印度之間的貨運,就靠它這樣交流著。不丹人只要擁有一輛小型貨車,就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在山間公路旁,任何人都可以揮手搭一程便車,駕駛員永遠都不會說「不」,也不會因此耽擱太多時間而有微言。 由於不丹沒有生產汽車的能力,境內的汽車並不普及,所有的車輛都要依靠進口,主要是來自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及歐洲國家,車型大多是一些小型的山地越野車。全國機動車輛約有1.12萬輛,其中卡車和貨車約6500輛,轎車約3200輛,其他為越野車、工具車和機車。 現在各主要城市,都有出租汽車的行業,便於為外國入境的觀光客服務。摩托車在大城小鎮也隨處可見,發展非常快速,成為不丹年輕人代步的選擇,不再是驢子,而是摩托車。 全國有110多個郵電局(所),數十個郵電支局,數百個郵政信箱,年處理郵件約700萬多件,國內郵件及國際郵件約各佔一半。郵局通常設在人口稠密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如宗府、新居民點和新經濟區等地;支局一般設在較大的村鎮裡,其工作人員屬非正式郵政人員,一般3∼5人為一組,每人每月由政府發給一定的津貼,有公路的地方每天一次將郵件送往郵局處理,不通公路的地方每週只送2∼3次。較大的郵局也有掛號、包裹和郵政保險等服務,並開通了國內網絡服務及國際網路電子郵件業務。 不丹可算是世界郵票的先進國家,每年可賺進20多萬美元的外匯。這個小國的郵票圖案精美,聞名於世。它於1968年加入萬國郵政聯盟,1982年進入亞太地區郵政協會。自從1962年發行第一枚郵票以來,目前已陸續發行了上千套郵票,其中包括100多套特種郵票,1965年所發行世界唯一鍍錫鐵箔的郵票,現在已成為世界集郵的珍品。 1966年年10月10日發行一套為數5張、以喜馬拉雅山雪人為題材的三角形郵票。雪人是不丹的活傳奇,所以這套郵票立即成為觀光客爭購的稀世紀念品。 被不丹人稱為「強人」的雪人,頭長棕黑色的長髮,臉無毛,女的有又大又重的雙乳,身上氣味難聞,具有神奇的隱身術,在雪地裡留著方向相反的腳印,讓跟蹤者迷惑,難以找尋他們,但據說一些犛牛牧人都曾親眼目睹過「雪人」的身影。 1967年,又開始發行動物、昆蟲、蝴蝶、古董轎車等多種立體郵票,極受集郵迷的歡迎,且在國際集郵展覽會上獲得金獎。1969年發行了一套12枚介紹鋼鐵生產史的鋼箔郵票,頗富知識性,極有收藏價值。1972年發行世界第一枚鋼質郵票,再贏得金獎。1973年發行世界第一枚唱片郵票,在郵票上錄製了不丹國歌和民族樂曲。1978年又發行一套名為「不丹歷史」的唱片郵票,也非常轟動。 不丹先後發行的宗教繪畫圖案絲質郵票,世界名花、名畫的浮雕郵票,名人和雕塑史圖案的粘膠郵票等,也是世界出版發行特種郵票的先河,受到世界郵票迷的廣泛好評。 在電信方面,不丹電話國碼為975,電信局的業務範圍已涵蓋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網際網路等各類電信業務,與國際間直撥電話也非常普遍。現在已架設電話幹線1000多公里,在廷布設有數位電話,全國約有30個電話交換站,7500部左右電話,平均每90人有一部電話。2003年開始已有了行動電話,但囿於地形效果很差。
[編輯] 極具觀光潛力
不丹是個極具觀光潛力的佛教山國,山野遍地都是青竹、古松和冬青,到處布滿樅樹,鳥語嚶嚶;深山幽谷,蘭花和石南充斥,萬紫千紅,芬芳撲鼻;成群的蝴蝶,披著彩衣在花叢中飛舞。有些地方熱帶植物和寒帶樹林雜生,高山白雪皚皚,交相輝映,蔚為難得一見的天然奇景。 沿著馬納斯河兩岸,極目都是美麗的山峰,其中以白雪蓋頂、翠林環繞的如三兄弟的3座山峰最為出色。據說:不丹就是靠三兄弟峰的風水才能立國的。珠莫拉日峰坐落在西北部,海拔7314公尺,是不丹和西藏人崇拜的佛教女神瑪爾瑪的象徵。 這個國家設有許多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但是動物園卻不多,然而美麗如畫的高山上,犛牛在白雪皚皚的高山牧場吃著草;在山下充滿濕氣的叢林裡,有大象和老虎自由自在地漫遊,猶如處處都存在的天然動物園。 這些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上山國富麗且歷史悠久的神殿、寺廟和城堡,使不丹成為今日世界的「世外桃源」。這些珍稀的歷史古蹟、奇異的自然風光,再加上長期與世隔離的神秘感和古老的佛教文化,都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且係歷來探險和登山愛好者嚮往之地。 為增加國家的財源和外匯收入,也為向外面的世界宣揚不丹獨特的文化和傳統、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丹已加速在觀光旅遊業方面的投資和建設。 現在全國已有250多家旅遊飯店,其中近190家是國營旅館。一般說來,城市旅館陳設簡單乾淨,逛街方便,可享用當地風味餐。鄉間旅館則風景秀麗,有更道地的民間小吃外,夜晚無處可去,部分客房提供燒柴的火爐禦寒。所謂當地風味餐,主食是以米飯和餃子為主,辣椒和乳酪則是主要饌料,印度的薄餅和西藏的犛牛乾,牛、羊、雞、豬和四時水果蔬菜也都是可以使遊客飽餐的特色菜餚。 觀光客主要是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瑞士、瑞典、日本、印度、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中國等,其中73%人屬於純旅遊觀光,另外27%為登山喜好者。 由於不丹政府採取「限量維持品質」的旅遊政策,嚴格執行限制入境的觀光客人數,只對團體開放,禁止個別零星的遊客進入;同時對參觀場所,尤其是寺廟有嚴格的規定;所有的旅遊點必須由政府指定,其他未開放的地方不得擅自接待遊客。在費用方面也做了硬性的規定,在旅遊旺季時,觀光客每人每日的費用是200美元,淡季為165美元,包括飲食、住宿、交通、導遊、門票和接待等在內。 申請前往不丹旅遊,只要委托有信用的國際旅行社辦理,取得入境簽證並無困難,但是不能辦理個人自由行,必須團體前往方能入境,兩人以上即可能行,4人以上可免附加費。所有入境觀光客必須由台灣國際旅行社透過不丹旅行社代辦簽證和安排行程,旅遊簽證最長效期為兩個星期,簽證費用20美元,簽證約需14個工作天。也可以辦理落地簽證,需填寫表格,並附2吋半身近照2張及護照正本。 最理想的訪問不丹季節為每年的4∼6月和9∼11月,天氣溫和,晴多雨少,比較舒服。山區早晚溫差大,高海拔日照特別強烈,須帶太陽眼鏡防紫外線,禦寒衣服也不可少。鄉下地區旅行須防跳蚤,行前買些防蚤殺蟲藥帶在身邊。 赴不丹旅行比較困難的是機位的問題,必須提早向旅行社預約,最好提早3個月比較保險。因為前往不丹,必需在曼谷、新德里、加爾各答或加德滿都轉機,且轉機不丹,規定只能搭乘不丹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機,不是天天都有航班,同時經常會更改起降時間,每架客機最多只能搭載80名乘客,所以在旅遊旺季時會一位難求。 內行人建議:不是很怕冷的人可以在12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去不丹,這時航班固定、不會擁擠,白天陽光普照、視野遼闊清晰,晚上較冷可以躲在旅館裡。 入境旅客從下飛機開始,就有當地旅行社人員前來接機,在不丹旅遊期間旅客的行、住、食都有專人服務,大家團體行動,不得自由行動。遊客如欲深入鄉間,進入政府機關或重要寺院,均須提前申請。大多數當地導遊通英語和日語,也有極少數懂簡單的華語。 在時差方面,不丹時間比台灣慢2小時。使用220伏特電壓,兩足或三腳圓形插頭,我國旅客需備有變壓器,以便為刮鬍刀和照相機充電。當地的自來水不能生飲,旅客必需飲用礦泉水,或自己燒開水,方可確保與上吐下瀉絕緣。在冬天到不丹旅行,不妨準備一個小熱水瓶,以便路上有溫開水飲用。 出門在外有病相當不便,尤以在不丹自己常用藥是必備的。腸胃藥、止瀉藥、刀傷藥和OK繃等必需帶夠。在不丹旅行多屬山區,公路蜿蜒,暈車藥也會用得到。不丹的寺廟內部一般不可拍照,參觀寺廟時需穿有袖上衣、長褲或長裙。不丹是全面禁煙的國家,香煙不准攜入,癮君子與不丹絕緣。至於小費方面,與其他國家相同,禮多人不怪,在旅途中會得到一些方便的。 根據不丹的海關規定,旅客在入境時,除隨身衣物、首飾和行李外,並可免費攜入1瓶洋酒,望遠鏡、照相機、錄影機、打字機和手提電腦各1台,但在離境時必須攜出。因為全國禁煙,所以香煙不得攜入;為環保,塑膠也不可帶入。 民風質樸的不丹,觀光客可以發現,這裡不僅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生態環境未被破壞的國家,而且還保留著不丹本國固有的文化,當地的人按照東方古老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過日子。 淳樸友善的不丹人甚至還沒有學會如何在遊客身上賺錢。觀光客對不丹的怨言,除交通不便外就是「沒有東西可買」。 這裡商業不發達,唯有設計和製作奇特新穎的不丹郵票,是觀光客趨之若鶩的紀念品。不丹的工匠,其實都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們的技藝精湛,但很少有人特意為遊客製造藝術品。大部分的畫作、雕刻和其他工藝品都要定做,沒有現成的成品。有意訂購精工製作的家具、畫、珠寶或其他工藝品的觀光紀念品,往往要耐著性子等上幾個月。 美元和信用卡在不丹只有極少數商店和較大旅館能使用,而且僅限於威薩(Visa)和美國通用卡(AmEx),店裡熟習作業的通常只有一個人,動作緩慢,拿到的收據還偶有意外麻煩。 換錢在大多數旅館都可以換到政府規定的匯率,不過他們通常手頭現金不多,數量大還是到不丹銀行(Bhutan National Bank)去換比較牢靠,銀行、郵局、集郵中心都在同一幢大樓。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為9∼15時,周六9∼11時。tel:322767。 這個山頂之國有不少引人入勝的觀光點,沿自西藏風格的17世紀宗教堡壘式宗卡(Dzongkha),即設防的喇嘛教僧院兼城堡式建築,是這個國家最大的特色,由第一位神權領袖那旺朗傑所創建。根據不丹國家文化事務委員會的統計,全國共有2002座具一定規模的宗教建築,幾乎每個重要谷地都有,而宗卡大多設在遠離人群、方便隱居的地方,如山坡和陡峭山岩石壁上,讓人極易想起形神相似的西藏布達拉宮。這些宗卡既是宗教聖地,又是防禦外來侵略的軍事要塞和行政中心。每逢不丹歷史上發生天災人禍時,宗卡就成為附近居民的避難場所。 宗卡的建築材料多就地取材,採用木料、石料和泥磚修築,整座建築找不出一件金屬建材,只是一些地方的屋頂重建時,在不影響原來古樸外觀的情況下,用鐵製瓦取代了木製瓦塊。 每一座宗卡都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一般是由數幢建築物圍成一個四方形,中間有一至數個天井,並且分為兩個部分,中央一座較高的塔樓叫做「烏澤」,是「宗」裡的政教分界:一邊是政府辦公的場地,所裝飾的木雕與繪畫都非常精美細緻;另一邊中央是呈方形塔狀的寺院佛殿,外牆房舍和長走廊是僧侶們日常居所和做功課的教室,以及節日慶典的地方,外牆還有一排排祈福禱告的經輪,僧侶及人們經過、或專誠來用手撫摸旋轉積功德,寺內並修築有水道。 典型寺院屋頂端裝飾成鍍金球狀,是有別於普通民居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寺院中心位置的上層祭壇,供奉著佛教領袖那旺朗傑或其他偉大人物雕像。門楣、木柱、走廊和石壁繪滿了雲彩、花卉、雷龍、八吉祥圖和人物等,散發出古色古香的韻味。 在節慶日子裡,寺院內點燃上百盞油燈,照亮整座寺宇,增添其神聖的氣氛,這也曾使許許多多的寺院無可避免地燬於火災,如1897年的大火幾乎燒燬所有的設防寺院,現在的許多寺院都是後來按原狀重建的。 全寺只有一個門可以進入,有警衛守護。在不丹的傳統裡,進入宗卡者都得穿戴整齊的傳統服飾及披肩巾;晨昏時分,婦女禁止進入宗卡。不過當年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訪問不丹時,卻打破這個傳統。 不丹是徒步旅行困難度較高的國家之一,遊客一旦置身於山谷的小村落之外,就沒有正式的道路,也沒有旅館、路標,只有粗略的地圖和偶爾出現在眼前的原始房舍。所有吃的用的補給品都必須自備,當地旅行社會提供英語導遊、廚師、助手、挑夫或馱夫的服務。 越野旅行,只有犛牛可以替人們載運帳蓬、行李、食物、烹飪用具,牠們是「高原之舟」,力氣大,也很聰明,只是難以駕馭。頭上的一對角隨時會顯出急躁的個性,所以如果在路上遇到一隊犛牛從陡峭的山徑上走下來的話,千萬別與牠們爭道,還要保持相當的距離。載運行李的犛牛抵達目的地後,一定要用套索在牛角上綁好,不然牠們會趁人不注意溜之大吉。 徒步旅行在不丹的高海拔區更是問題,一般中程的旅途也多要登上海拔4850公尺的山徑,雖然慢慢往上走有助於適應高海拔的環境,但頭痛或頭暈等高山症還是會發生,往上每走一步,就會多花一倍力氣。加之白天可能氣候溫暖,但晚上冰點以下的氣溫,會讓人在睡袋裡還是冷得縮成一團。能夠咬緊牙關繼續往上走的遊客,才有眼福看到清晨霧氣退去,朝陽初露,白雪皚皚的山頭銀色光芒的美景。這些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大都未被人類征服過,許多的大山還未命名,高度和地理位置也無明確資訊,因為不丹政府很少頒發登山許可證,而且一些高峰也異常險峻,大雪也增添危險的因素,試圖攀登它們幾乎無異於自殺。
[編輯] 首都廷布
[編輯] 冬都普那卡
[編輯] 西部重鎮帕羅(Paro)
[編輯] 印不邊境重鎮彭措嶺
彭措嶺(Phuentsholing)是不丹西南方楚卡區的新興小城,也是印度、不丹邊境的重鎮,位於不丹西南部與印度交界附近的桑契河谷(Samtse Valley),是不丹與印度公路交通的樞紐,也是通往印度的南大門,同時是不丹西南部的政治和貿易中心。這裡有一條向東北通往首都廷布的柏油路面公路,長達172公里,是1962年由丹塔(Dantak)公司籌建,屬於印度邊境道路系統之一。事實上彭措嶺與印度之間只有一溝之隔,如下圖所示,左邊店舖街道是印度的齋崗(Jaigaon),右邊滿是垃圾的溝旁馬路就是不丹。 這座不丹國內少數屬於亞熱帶地區的小城,是南部的國門小鎮,從印度經陸路入境的觀光客,都要在這裡通關。全市約有3萬多人口,人來人往,人氣頗旺,市區北面依山,南臨平原,海拔只有229公尺,市中心區面積僅有1.5平方公里。城北有一條多蒂小河(Dhoti Chhu),匯入西方的托薩河(Torsa Chhu),這是由發源於西藏阿莫河(Amo Chhu)的支流,源頭在西藏的春丕(Chumbi)河谷。1999年,強烈的季風吹得多蒂河水氾濫成災,淹沒大半個城市,後來當地政府已建築堅固的堤防,以防舊事重演。 當地主要居民是尼泊爾族人,以及從印度、孟加拉等地前來的移民。市民講尼泊爾語,少數人講宗卡語或印度語,官方人士和旅遊業及貿易界人士多講英語。這裡的人以米飯為主食,喜歡用手抓食,窮人多飲生水。 彭措嶺城小而悶熱,但有很多景色宜人的花園、許多轉經輪。市區位於多蒂河以南,鄰近印度的西邊是熱鬧的市中心區,以橫貫東西的塔派街(Tharpai Lam)為主的附近街道,林立著旅館、餐廳、商店、網咖、銀行、郵局、商場、電影院、學校、寺廟、印度移民局和不丹移民局等。政府機構位於多蒂河北岸,汽車站在政府辦公室東側,市內還有一所高中。街上汽車也滿街走,加油站也有兩三家,開車加油都很方便;還有少數馬車為觀光客服務。在塔派街東端北側有個大型的果菜市場,計程車站就在它的南側。 這個小城的物品可以說是全不丹最便宜的,因此有許多不丹人會寧願長途跋涉來這裡採購,尤其是男人的傳統服飾「幗(Gho)」,據說也是全國最便宜的。 1968年,不丹政府在這裡設立了國內第一所不丹銀行,現在分行已遍布全國各市鎮。 這座印、不邊境的小貿易城,市內建築物多係現代化的3、4層樓房,公共設施也不錯,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因此也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汽車修配、碳化鈣、水泥、五金、印刷和釀酒等工廠。這裡還有一座國家圖書館的分館。鎮北的不丹地毯工廠(Druk Carpet Industry)是不丹傳統手工編織地毯工廠。 市內最多觀光客流連的地方是國營藝品店,因為實行不二價制度,可省去討價還價的麻煩,不但手工藝品齊全,而且付款時可以使用旅行支票、美元和不丹貨幣,印度盧比也可通用。 為了招攬觀光客,當地也設有不少旅館,其中較具規模的卡班迪飯店(Kharbardi Hotel)硬體設施雖算不上高檔,但服務品質卻稱得上是一流,數十間客房相當整潔,餐廳衛生情況也不錯。 竺克飯店(Druk Hotel)是少數有空調、電話、電視的飯店,距離市中心及印度邊境都很近。擁有3間客房,附設供應印度菜的餐廳,雙人房每日房租約30美元,Tel:05-252589。 佩約林飯店(Hotel Peljorling)是不丹連鎖飯店之一,除基本設施的房間,附設餐廳和酒吧,食物還不錯,飯店的花園也是當地人聚集喝酒取樂的地方。 Tel:05-252833。 辛楚納飯店(Sinchula Hotel)是當地房租較便宜的旅館,位於市中心區的西面,只有15間客房,在頂樓酒吧即可欣賞到附近環繞的小山美景。Tel:05-2525-89。 不丹飯店(Bhutan Hotel)距離鬧區塔派街和大市場都只要幾分鐘路程,僅有23個客房,附設有餐廳和爵士樂酒吧,房租最便宜,投宿的多半為不丹人。 Tel:05-252576。 穿過市街還有許多小旅館,多半為不丹學生、自助旅行者和印度工人所投宿,每日房租只有約4至5美元。 當地也有一些地方可供參觀,其中的桑托•佩里寺(Zangto Pelri Lhakhang)位於塔派街東端的南側,這是如寺名般摹繪蓮華生大士的極樂世界神聖殿堂,供奉著第八代古魯塑像,寺上層供奉的是阿彌陀佛。 市內一座小丘上,有座由當今國王的祖母主持重建的公廟,從廟前可以俯瞰彭措嶺及其四周平原,可以發現被不丹人視為珍貴禮物的檳榔樹,這裡是檳榔的主要產地。附近的阿莫河(Amo Chhu)畔,是市民們釣魚和野餐的好所在。鄰近的森林,則是野生動物和禽鳥的樂園。 鱷魚繁殖中心(Crocodile Bre-eding Centre)位於市區東側,這裡飼養著多種鱷魚,還有一種印度濕地所產的食人鱷。每隔一天的中午會餵食鱷魚,吸引不少圍觀的人。
[編輯] 不丹祖居地同薩
同薩(Trongsa)是不丹中部同薩宗的行政中心,曾經是不丹第一個世襲土邦主的駐地的皇室祖居地,也是歷史上統治不丹中部和東部的權力中心,不丹的第一位國王過去就是同薩的領袖,後來幾位王儲在繼位之前,都當過一段時間同薩的省長,且已成為不丹王室的一項傳統,因此它是不丹歷史上王朝統治的大本營。 20世紀50∼60年代,有大量的中國西藏移民遷入,現在當地西藏後裔的不丹人,經營著市內的大部分商店,由於他們被不丹人同化的程度非常深,因此很難看出他們帶有西藏風俗文化的影子。 這個城市的位置在不丹的中心點,其最東與最西、最南與最北的距離幾乎是相等,在戰略上據東西南北的要衝,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與東北方的布姆塘相距68公里,車程2.5小時。 同薩市海拔2286公尺,約有2萬多名人口,是不丹佛教聖地之一,位處一座高崖的山嘴上,街道及重要的建築順著蒙德河(Mangde Chhu)東岸由南向北呈長形分布,同薩宗在河西岸的市區南端;商店、旅館、銀行、郵局、汽車站等都在河東岸,巴士站的北側是一個蔬果市場,為當地人購買生鮮的主要地方。 市場東側地勢較高處有一座特魯朋宮(Thruepang Palace),不丹三世國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1928年出生於此,面積不大,人氣卻很旺,時常有觀光客前來參觀。當地的喇嘛舞、射箭、手工紡織和石雕等聞名全國。這一帶土地肥沃,居民多以農牧為業,經濟乏善可陳,民性保守、善良,住有大批竺巴人和喇嘛。 同薩宗(Trongsa Dzong)是極具戰略地位的設防寺院之一,為不丹王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宗卡建築,裡面的木刻是繼廷布札西丘宗之後最精緻繁複之作。同薩宗高聳在蒙德河岸的山峰上,遠望過去,白雲在腳下飄浮,看起來像是在騰雲駕霧的雲中宮闕。宗內藏有最珍貴的犀牛角雕刻品及眾多的寶物,擁有無數聖蹟,是不丹著名的佛教聖地。 這座建築是1644年卻加爾•明約•騰帕(Chhogyel Mingyur Tenpa)送給沙布東統一東布丹的禮物,17世紀末德西丹增•拉布傑(Tezzin Rabgye)曾予擴建,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卻可拉布丹切宗(Chhoekhor Raptentse Dzong)一般人都簡稱它為Choetse Deong。 這是一幢非常雅致壯觀的不丹傳統式建築,不連貫的金頂大建築群順著山勢橫亙在山腰上,有一個像街道般長長的走廊,還有許多張寬大的石椅、石砌的階梯和漂亮的石鋪內院。 同薩宗在1897年曾燬於地震,後來又數度遭到祝融之災,但迅即為同薩的統治者吉格梅•朗傑(Jigme Namgyal)所修復,他是不丹第一任沙布東之父。宗的最南邊有座建於1543年的菩薩廟;宗的正堂供奉一座高6公尺的佛陀像,是第一任國王烏顏•旺楚克時所塑。正堂大廳中有一幅巨畫,四面牆壁上也有許多守護神和夫巴(Phunba)女神像,還有其他壁畫和一幅用圖片組成的西藏拉薩地圖,是17世紀的遺跡。 這座宗卡的位置正好掌控東西不丹的動靜,其內另有25座獨立的廟,是不丹皇族早期的居所,宗內的高僧每年冬天來此,等到夏天時再回到布姆塘,一如廷布和普那卡的情形一樣。 塔宗(Ta Dzong)共有3座在宗卡東面的山丘上,這些具瞭望功能的高塔,視野廣闊,塔上有一個小禮拜堂,是19世同薩的省長(Penlop)吉格梅•朗傑所奉獻。在樓上還有一座小禮拜堂,一座非常有趣的宮殿式藝品,上面有小小的馬、犛牛、象和2個英國士兵雕塑,是不、英戰爭時所塑。 昆加•拉布騰(Kuenga Rabt-en)位於同薩南方23公里,約1小時行程,這是第二任國王吉格梅•旺楚克的冬宮。四層的建築,第一層用來堆積食物,第二層住服侍人員及警衛,第三層才是國王及家屬住的地方,包括一個國王及家人禮拜堂;一個擁有很多書籍的圖書館,也屬於國家圖書館分館;頂樓是桑傑廟(Sangye Lhakhang),內供釋迦牟尼、沙布東和蓮華生大士。 附近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尼姑庵,順地勢朝下往河谷走還有恩杜•卻林(Eundu Chholing)宮,是一世國王烏顏•旺楚克的冬宮。
[編輯] 札西岡是東部大城
札西岡(Trashigang)市是不丹東部的第一大城,也是札西岡區的省會和心臟地區,人口1萬多。19世紀以前,這裡擁有整個不丹東部地區的重要政治統治權。1959年以前,與西藏地區有廣泛的貿易來往,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米、玉米、乾辣椒、絲綢和油漆等物品,換取西藏的食鹽、羊毛和茶葉等物。現在札西岡是連接不丹東西幹線公路,以及札西岡-薩竹炯喀公路的交通樞紐,南距薩竹炯喀180公里,車程6.5小時。市區西南郊處的揚普拉建有一座中型民航機場。 這座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91度34分、北緯27度22分,居不丹的最東邊海拔1067公尺的札西岡河谷上,是到不丹東北、西北以及通往西藏門隅地區的交通要站。擁有一部小貨車的人在這一帶是最令人羨慕和受歡迎的,在交通不方便的東部,能讓人搭一段便車是雙方都很快樂的事。 不丹人不殺生,對牲畜特別禮遇,在這一帶常因農民牽著耕牛走在鄉間大道上,造成牛車爭道因而延誤行程的場面。東部的山區道路旁也常可看到高山動物犛牛的蹤跡,牧養犛牛也是當地不少原住民的謀生之道。 當地盛產穀物、熱帶水果、蠶絲,重要工藝品有棉毛織品、竹雕、藤料製品、編織品和木器等,並以色彩鮮豔的手工織布、絲絹、蓖麻油、長號角及宗教用的銅杯、供杯等特產而聞名全國,但不是每樣東西都能被外來客所接受,譬如那保暖十分良好、店主推薦的犛牛毛毯,粗糙得刺人會令人不敢領受。 每當冬天將臨時,總有一些穿獨特夾克、高大英俊的波克帕(Brokpa)伴遊牧人,從東北方的麥拉克(Merak)和薩克登(Sakteng)冰谷地區來到裡,出售他們自己生產的成串乾酪、黃油、犛牛毛線及製品等。 札西岡也是不丹東部地區的大型商貿集散地,曾一度成為與西藏的重要貿易中心。市區很小,市中心區的店舖集中在一個圓形的大廣場週邊,在一道高約1.5公尺的基座上,有許多3級的台階供行人自廣場登上店舖。每家店舖多係白牆紅門紅窗的三層建築,店前的行人道上還擺有長短木椅供人休息,歇歇腿。在不到500平方公尺的廣場,中央有一個轉經輪,四周有雜貨店、餐廳、網咖、戲院、畫廊、手工藝紀念品店,以及烏顏(Ugyen)、塞敦(Seldon)和竺克•迪奧瓊(Druk Deothjung)等三家旅館。 廣場西北側是高聳的電訊塔,電訊塔北側的車站,停滿了各式車輛,有剛到的、有在等顧客的計程車,也有正要出發的。 這個雖然是東部商貿中心的城市,基本設施只可說還過得去,旅館雖不多,咖啡館、餐廳、酒吧卻特別多,尤其是酒吧隔不了幾步就有一家,觀光客並不多,由加拿大來此教書的男女年輕老師卻大有人在。長期在這裡居於半原始的不丹東部工作,夜長夢多,除了聚集喝喝咖啡、喝喝酒,似乎只有談談那不丹式的短暫戀愛了,故而發生沒結果的異國戀時有所聞;難怪大街旁會立著顯目的大紅色巨大牌子,上面寫著「What is Aids/HIV? Practise Only Save Sex!」「不要濫交,以免得到愛滋病!」以警告大家。 網咖設備簡陋,除上網,影印、傳真、洗照片等都一手包辦,當然還兼售一些相關商品。 雜貨店也非常有趣,小巧擁擠,本來並不太高的店面,貨品從地上堆到天花板,包括日常生活所有用品,牙刷、牙膏、毛巾、肥皂、衛生紙、熱水瓶,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化妝品、染髮劑,窄小的空間,有第三個客人,就要站在門外等了,不過笑眯眯的老板娘會讓你等得不難過。 廣場向北順著曲折的路走約400公尺,就是郵局、醫院及皇家貴賓招待所。西北方走約3分鐘有一家老旅館凱林客棧(Kelling Lodge),曾是市上最好的住宿地,現在歸政府管理。純以賞景角度來說,這裡的確很美,黃色的大理花,彩色繽紛的玫瑰,橘紅的劍蘭,以及不丹可隨時亮相、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罌粟花,包圍著建築物,教人目不暇給。 廣場的西南側橫過米迪丹河(Mithidang Chhu)走約幾分鐘有銀行和酒吧,向北約200公尺,經過市警局再往北200多公尺,就是主要景點札西岡宗。 札西岡宗(Trashigang Dzong)位於市區北面的懸崖之上,居高臨下,俯視396公尺下方馬納斯河上游東梅河(Drangme Chhu)與嘎里河(Gamri Chhu)的交會處,地理位置重要,這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者、第三世德西(desi)丘加爾明約滕帕(Chhogyal Mingyur Ten-pa)於1667年所建,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一直是東部地區的主宰者,其間也曾被火燒破壞,但迅即修復。 這座宗廟內雖然也有行政部門與僧侶住處兩部分,卻共同使用一個內院廣場,在迴廊四面繪有包括多位國王、守護神的壁畫。廟中供有閻摩(Yama),祂是憤怒觀音的化身,統治陰間、保護已死的人,在將死之際判斷其善惡的主宰,在札西岡宗內許多喇嘛在祭典時就是扮祂來跳舞。 院子外面牆旁的鐵鍊,是從附近河上原來鐵橋喇嘛所造的橋上拆下來的,不妨看看16世紀不丹的鍊橋概況。 這個人口1萬多的商業城,教育發達水準很高,周圍有好幾所學校,非常注重師資,從印度、從西方聘請老師來教授,特別重視英文,全國最(高)學府康隆學院(Kanglung)就在札西岡南方10多公里處,是1963年由加拿大馬偕(William Mackey)神父所創辦的謝魯澤學院(Sherutse Public School)演化而來,1964年印度在建從這裡到印度邊境道路系統時,加入這個教學機制。 謝魯澤1983年成為大學,學科包括宗喀語、英文、經濟、商業管理、電腦、地理及自然學科等,全校學生約1300名,由全國高中畢業生經考試錄取,不丹的大學錄取率約為30%。過去老師幾乎都由加拿大教會主導,現在也有不少不丹老師任教。 如今這所學校附屬於印度新德里大學,由新德里大學決定課程,負責期末考試、頒發學位,大部分講師來自印度、加拿大,不丹籍老師數量也在增加。教學設施也是全國最充實的,如果要問「哪個學校有百科全書?」夠資格回答的人一定會告訴你:「康龍大學!」 薩克譚野生保護區(Sakteng Wildlife Sanctuary)位於札西岡東部、印度邊境,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保護地,面積650平方公里,連接印度的國家公園,境內是溫度適中的森林,一片藍松和杜鵑的美麗世界,最特別的是常有雪人出沒。
[編輯] 旺杜頗章景點多
旺杜頗章(Wangdue Phod-rang)的頗章(Phodrang)一詞意指 「宮殿」,它是旺杜頗章宗的行政中心,位於不丹西部、普那卡西方21公里處,坐落在普那昌河(Punak Tsang Chhu)東岸。據傳沙布東•那旺•朗傑當年曾遇到一個名叫旺迪(Wangdi)的小男孩在普那昌河玩沙堆出一個宗堡,故將新建的Wangdi改名為旺杜頗章,但人們仍習慣叫它旺杜,這座小城也因為有旺杜宗而發源。 此鎮在不丹的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曾是早期不丹的第二個都城,當同薩宗1644年建立之後,旺杜頗章成為僅次於帕羅及同薩的第三大統治者,旺杜宗建成之後,成為來往同薩、普那卡、達加納和廷布之間的交通樞紐。其中東距同薩129公里,車程4.5小時。 這座古老的小城海拔1240公尺,有3萬多名人口,所有商店、銀行、郵電局、汽車站、射箭場和一所初級中學,都圍繞著中央廣場,形成小而熱鬧的市中心區。兩層木頭搭蓋的雜貨店、餐廳和咖啡館多白牆紅門,屋頂採用當地所產的板岩覆蓋,每個店家都掛上國王英俊的玉照,每天由郊區來上班、上學和購物的人群絡繹不絕。廣場上許多箱形的計程車,都是黃頂帶有「TAXI」黃底黑字的標誌,車廂裡可乘坐7∼10人,生意非常興隆。 汽車站大大小小的車子,有時停放著一種彩色繽紛的貨車,大小如台灣的小型卡車,底盤特別高以適應山路的崎嶇,前面視窗特別小,看起來頗不起眼、也不結實,但不丹各大小村鎮都是靠它運送物質,旺杜東面是中部的甘迪谷地,這裡是中部和西部兩條高速公路進入不丹中部前的最後城鎮。路上若遇到佛塔,只要周圍地方夠寬,車子就會沿左方繞塔一周以祈福。車子來到這裡都會停下來加油、加水、卸貨,駕駛也會為自己休息充電,路旁的攤販、咖啡館、小餐廳少不得又一陣熱鬧。市內著名的手工藝品有竹編和石雕等,近郊的牧場則盛產品質優良的牛羊。 旺杜頗章位於普那昌河岸,是個視野廣闊、毫無屏障的岬角,俯瞰河水潺潺,頗具氣勢,也為市民提供了水源和划船的場所。但此地卻以風、塵聞名,每至下午陣陣狂風吹來,塵土飛揚,空中一片灰朦朦,非常污濁。 當地設有軍事基地,政府正著手更新都市計劃,要把原有古舊木屋移置到鎮北4公里處,也許不久這裡會是一番新面貌。 旺杜宗(Wangdue Phodrang Dzong)位於唐河(Tang Chhu)匯入普那昌河(Punak Tsang Chhu)入口處的沿岸,1638年由沙布東•那旺•朗傑所建,居高臨下監視著下方的河谷。關於選擇建宗地,據說那旺朗傑在建宗之前曾獲不丹保護神、有烏鴉頭的大黑天托夢,要他選擇兩河交匯處的岩石頂端,看得見烏鴉向西方飛去的那個位置建宗,因此旺杜頗章又具「四方力量匯集那旺朗傑之宮殿」的意思。 狹窄的旺杜宗沿著山丘起伏建築,外觀是三個分開的部分,1837年火災和1897年的地震都曾毀損,整修後皆能保持原貌,木頭的屋頂仍用大石壓住,唯一的入口門旁是個巨大的轉經輪,出去的道路可連接山下的市場。 宗廟的北端是1683年建造的部份,鋪滿石板的內廣場周圍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辦公處所;南邊的屋宇建於1638年,以中央高塔分隔,樓梯西邊連接狹窄的內庭廣場。南面較遠端還有另一個廣場,廣場的南方內部是主要佛堂,也是僧尼集會的地方,供奉著釋迦牟尼、蓮華生大士和沙布東•那旺•朗傑的塑像。 如同所有的宗一樣,屹立在崖石上的旺杜宗牆上也滿布著壁畫,描繪佛陀的生平。宗外不同季節開滿不同的花卉,涔麗的色彩掩映著藍天白雲,更增添這座寧瑪派寺院的莊嚴華麗,這種寺院在黑山西部僅此一座。 宗前方山丘陡峭的斜坡上滿布仙人掌,這是很久以前種的,目的在防禦入侵者爬上來,現在卻成為另一種景觀,每至花開時節,分外養眼。 河對岸後來又增建8座白色金頂一式的舍利塔,但近觀塔身細部,無論造型、花紋每一座又完全不同、大異其趣。 仁欽崗(Rinchengang)隔河與旺杜頗章相望,據說這是不丹境內最古老的村莊之一,住的大都是昔日建宗工匠的後代,多為不丹與印度混血兒,而且工匠也成了他們世襲的家庭職業,房子一間間相連,雖然都很破舊,但卻還很美,這裡形成一個專業的社區,風貌迥然不同。 奇米廟(Chimi Lhakhang)位於旺杜頗章北面約10公里處,從普那卡至旺杜頗章會經過這裡,在一個圓形岩石上,1499年瘋僧竹巴坤麗建了一座黃頂寺院,當初是為鎮壓隘口的妖魔鬼怪,後來據說對求子特別靈驗,反成了不孕或求男嬰婦女的聖地。 福布依卡谷地(Phobjikha Val-ley)海拔3048公尺,是不丹極少數的冰川河谷,位於旺杜頗章中東部黑山的西坡,是唯一規劃為保護區的村落,這是一個隱秘而美麗的地方。據傳說這裡有白、黑兩條河,一條慵懶如蛇,一條活潑似公豬,有一天兩河比賽誰先通過河谷,蛇輸了,所以至今仍躺在谷中,成為開闊的谷地,被稱為「喜馬拉雅山脈中最美的谷地」。谷地濕潤肥沃,上面還有最美麗的梯田,尤其是秋季的梯田,綠一塊、紫一片、褐一塊,深深淺淺,將這裡彩繪成一幅天然的谷地圖畫。 這裡是黑山國家公園的最北端,每到冬季黑頸鶴(Crane)成群遠從西伯利亞、途經西藏飛來此地避寒,這是一種瀕臨絕種的陸棲鳥類,屬於14種體形高大涉禽之一的古老禽類,在陸地行走時昂首闊步,飛行時長頸前伸、長腿後伸,性格極為敏感,很易受驚,故而這裡是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保護牠們不丹政府禁止任何電力傳輸線進入這片淨土,因此這裡戶外沒有照明,屋內的火源只能點蠟燭或自備電力,將光害降至最輕微的程度。 除了黑頸鶴,美麗的谷地梯田,以及古老的甘迪寺、黑山國家公園,也成為觀光客重要的賞景地,所以這裡也設有幾家規模不大的旅館,很有趣的其中設在梯田中央有一家只有8間客房的高級旅館,自備太陽能發電機,並嚴格遵守政府的環境保護規範,連廢水也經過環保處理後才排放入自然界。 來此的路上景色壯觀美麗,附近有些森林海拔3360公尺以上,可以看到犛牛、亞洲黑色羚羊及許多其他小動物。 甘迪寺(Gangte Goemba)位於福布依卡谷地上方,俯控這個遼闊的綠色谷地,除黃頂棕牆的寺廟外還有修道院、冥想中心和一所小旅館。在寺院前方有一個藏式塔,是木刻的頂。最早這裡是佩瑪•寧巴(Pema Lingpa)的孫子和轉世化身加爾塞•佩瑪•辛列(Gyalse Pema Thinly)於1613年所建的廟,後來由第二任轉世化身丹增•勒吉佩•丹杜布(Tenzin Legpai Dhendup)主持。現在的修道院主持喇嘛昆贊•佩瑪•朗傑(Kunzang Pema Namgyal)是第九代轉世化身。 這裡的佛學院(Shedra)建於1986年,政府提供基金,學生在此進修9年佛學。 這是一座紅教寧瑪(Nyingma)寺,內有藏式8個大轉輪的轉經輪,是不丹最大的轉經輪。廟最上層有8座不同法相的蓮華生大士塑像、7座小廟。寺內許多精緻的木刻都是450多年以前的遺物,因遭蠹蟲蛀蝕,一項更新計劃正在進行中。 寺北小山上長長的白色建築是坤贊卻林(Kuenzang Chholing),這是1990年傑堪布開始使用的靜思中心,通常靜思的一個循環是3年、3個月、3天,或者7天,在這期間喇嘛不可以出去,吃的食物都由其他喇嘛送進去。 黑山國家公園(Black Mountains National Park)面積1400平方公里,範圍包括旺杜頗章的東南部、同薩南部、舍岡的西南、奇朗東北部,南與皇家馬納斯國家公園相連,保護不丹由印度、尼泊爾延伸而來的喜馬拉雅山分支的不丹東、西山脊,涵蓋多處原始森林,蘊藏著許多珍稀動、植物,包括闊葉林、針葉林和高山牧場。 動物有老虎、喜馬拉雅黑熊、豹、紅熊貓、斑鈴、黑鈴羊、印度大鹿、長尾猴及已證實存在的449種鳥類,公園北端還有福布依卡谷地每年冬天由西北利亞飛來的嬌客黑頸鶴。
[編輯] 布姆塘主要城市賈卡爾
賈卡爾(Jakar)是布姆塘宗的行政中心,布姆塘宗包括4個主要谷地:卻斯科(Choskhor)、唐(Tang)、烏拉(Ura)和卻梅(Chh-ume)。 這個宗的面積廣達2992平方公里,氣候乾燥,土地肥沃,物產非常豐富,乾旱地段多草甸,間有稀疏的落葉松和灌木林,是一片美景如畫的田園風光,夾雜著深藏不露的高山峽谷,闢有大型農場,面積廣達5000匳以上,是不丹重要糧倉之一。自從1976年起,不丹政府在這裡建有大型的綿羊和犛牛飼養場,是國內重要的牧區,為不丹人民重要動物蛋白質的一大來源。 這裡景色優美,翠繞綠環,有悠久的歷史和雄偉的宮殿、無數大小寺廟,聲名遠播,境內許多山巒比較平坦,並且與首都廷布之間有一條270公里的柏油公路相通,是不丹的宗教聖地和觀光客徒步觀光的最好去處。 據傳,西藏王松贊干布15世紀的時候曾在這裡修建著名的強巴(Jampa)寺院,而偉大的印度聖人蓮華生大士就是在這座寺院裡完成他的「奇特功績」,因此這個地方在不丹人民心目中和宗教史上,都佔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布姆塘宗卡和重要的廟宇,都建在最大的卻斯科谷地上,通常就叫它為布姆塘谷地。布姆塘(Bumthang)的Bum是女孩子的意思,Thang的原意為地方,故Bumthang的名字,就是「這裡原住著漂亮的女人」之意。 這個地區全年有17個熱鬧的慶典在不同的地點舉行,其中尤以強巴寺慶典最為著名,一般團體都約在每年10月來此,這是不丹曆的第8個月,一直要到2個月後才結束。因此布姆塘的旅遊業也逐漸熱門,原來約18家旅館,現在已應需要增加到20多家了。 賈卡爾是布姆塘宗的重要市鎮和主要的貿易中心,西南距同薩68公里,汽車行程卻需2.5小時;東南與孟加爾相距193公里,車程要7小時。 有人曾計算過不丹的道路每公里就要拐7個彎,每小時只能走30公里,也許還會更少。不過這條路沿途村落及寺廟眾多,風景也美,時時會有驚喜,不似不丹其他道路般的枯燥無味。 最好玩的,他們要你小心開車,會在路上的明顯位置立上一塊牌子:「如果你要捐血,請到捐血銀行,而不是在路上!」使人啼笑皆非。 這裡地處卻斯科寬坦河谷的低處,海拔2580公尺,屬於寒冷次高山帶地區,每至黃昏,甚至從午後開始,南方吹來的強風使氣候變冷,但深入谷地無論食宿仍需以此地為基礎。祖辛拉國家公園就在市南,有公路可達。 賈卡爾的主要街道分布在一處三叉路的周邊,汽車站、銀行、郵局及許多商店、旅館、一些食店都在這方圓數百平方公尺之內,與同薩類似,這裡許多商家都是西藏人,貨物不少是經過北方高地隘口而來的中國貨。販售物品包括鞋子、指甲刀、原子筆、糖果、肥皂、玩具車,以及當地手工編的籃子和乾魚、乾辣椒、乾馬鈴薯和祈福旗等。 起士是賈卡爾的特產之一,這裡有一種名叫秋果(chugo)的乾起士,也有做菜的起士等,種類繁多,喜歡吃起士的可以在這裡採購一些。生產起士的瑞士農場(Swiss Farm)是第一位來不丹工作的瑞士人菲茲•莫勒(Fritz Mau-ren)所有,他不僅把無煙燒柴爐引入,而且用機器經營牧場,從英國引進著名的乳用澤西(Jersey)牛,成立不丹唯一的商業起士工廠,產品在TD汽車工廠一帶路旁有售。 澤西乳牛起源於英吉利海峽澤西島,奶汁中脂肪豐富,是製造起士的最佳牛乳。 賈卡爾雖不像廷布人煙稠密,但什麼都有,酒吧、網咖,甚至在不丹難得找到的修車廠都有。市區東北方不到一公里路口的TD汽車廠(TD Automobile Work-shop),有技術一流的技工為客人服務。 這個小巧的城市,在主街三叉路口有政府設立的公共關係服務處,是瞭解城市一切的最好諮詢機構。順著路往東不遠處有藥店,往南走不遠有賈卡爾電訊中心(Jakar Telecentre)和加油站。 往西約500公尺的植物染料研習中心(Vegetable Dye Project),是由印度國際組織會同澳大利亞及孟加拉無數政府組織人員共同推廣,將傳統植物性染料用於棉紗及生絲的教學,目的在儘量減少化學染料對大地的污染,達到環保的目的,染出的顏色鮮豔無比,是一個非常有趣、值得參觀的項目。 巫德木刻廠(Udee Woodcarv-ing Factory)在染料中心西邊不遠處,可參觀他們代代相傳、師徒授藝的傳統木刻、雕塑,也可看到木刻是喇嘛教育一環的過程。 賈卡爾宗(Jakar Daong)現在所見是1667年的建築,位於卻斯科河谷高聳的河岸山嘴上,周長1500公尺,俯視河谷,雄偉壯觀,被認為是不丹最大的宗卡建築之一,它的正式名稱是越那朗傑宗(Yuelay Namgyal Dzong),為紀念打敗西藏入侵而建。 據傳說,1549年當一群喇嘛想蓋一所修道院而找尋地點的時候,一隻白色的大鳥突然從天而降,停在現在建宗的山脊上,眾喇嘛認為是神指示的預兆,乃選定鳥站立的位置建宗,而命名Jakar,其意為「白鴒之鄉」。 宗的中央高塔高達50公尺,位於宗的東面圍牆之外,一條有屋頂的廊道從宗通向附近的小溪。由入口進宗後是一個很窄的內院,四周是官方行政部門。東面中央塔那邊是僧侶住的部分及區大廳,每年夏天區域喇嘛都由同薩來此為1644年抵抗西藏入侵紀念作實況表演,至冬天只留下部分守屋人,其他的人又回同薩。 這座大建築也曾被火神光顧過,1897年又遭地震損毀,但皆經修復。宗廟大堂供有金剛手菩薩,這裡比起其他的宗卡建築顯然木頭刻畫較少,但大部分的大樑都布滿裝飾畫。 旺迪卻林宮(Wangdichholing Palace)位於市區北方、射箭場東北約500公尺處,1857年同薩的笨洛布(Penlop)吉格梅朗傑(Jigme Namgyal)選擇原為作戰軍營的位置建此宮,這也是不丹第一座設計為城堡的宮殿,朗傑的兒子烏顏•旺楚克(Ugyen Wangchuck)國王一直以此為他主要居所,每至冬天才到其他地方。第三任國王最初也居住在這裡,1952年整個王室家庭都搬到普那卡。 這座宮殿現在住著現任國王的姑母艾希•卻奇•旺楚克(Ashi Choeki Wangchuck),但他們並不常住於此,只留一些守屋人,不公開供人參觀。 金廟(Sey Lhakhang/Gold temple)位於市區北端的醫院北側,這是一座喇嘛學校,成立於1963年,經常有25個喇嘛學生在此就讀,廟正堂供噶舉派祖先瑪帕•洛茲瓦(Morpa Lotsawa),這裡開放供人參觀。 強巴廟(Jampa Lhakhang)在金廟北方約1.5公里的路旁,這是公元659年西藏王松贊干布,為鎮壓危害西藏惡魔一系列修建的佛塔,與帕羅的克楚寺屬於同時期的建築。廟堂中央供奉的是佛陀的未來形象彌勒佛(即強巴),為保護神像特別圍以鐵鍊。 蓮華生大士在不丹時來過此地,經辛杜法王(Sindhu Raja)修過,後來又翻修了好幾次,金色的屋頂被同薩歷屆的笨洛布一次又一次的重修。當首任國王烏顏•旺楚克任同薩笨洛布時,在內院的北邊加蓋了杜司契科洛(Dus-kyikhorlo)廟。賈卡爾宗的行政首長奇米•多吉(Chimi Dorji),後來在內院的南端又加蓋大師廟(Guru Lhakhang)。 內院中央的石砌神龕,是為紀念彭增肯帕(Pentsen Khenpo)喇嘛而建,他是第一、二任不丹國王的心靈導師。寺前許多石刻表示四方的保護神,寺後有兩個較大的石碑塔,其中之一是紀念第二任國王的弟弟。 這裡部分開放供人參觀,進入內院後,先經過4個大型轉經輪,內部另外還有2個轉經輪,內院中央點著上千盞酥油燈。 內部最主要的禮拜堂有代表各時期的3層石階,第一層以佛陀、釋迦牟尼代表歷史性的過去,上一層代表現在,第三層象徵未來。前門壁龕內有蓮華生大士的塑像,以及有關祂的壁畫。 每年10月1日這裡舉行的強巴節是不丹重大節慶之一,每天有喇嘛的化裝舞,吸引遠自各地前來的參與者,在其中一個晚上當喇嘛跳完舞之後舉行的篝火舞,是為不孕婦女祈福,據說誠心的祈求者都會靈驗。 鐵堡寺(Chakhar Lhakhang/ Iron Costle Temple)位於強巴寺東方約500公尺的大路旁,路過的人常會以為這是一幢普通房子而錯過,其實卻頗有來頭。這裡原是印度國王辛杜(Sindhu Raja亦即Sendha Gyab)初到不丹拜訪蓮華生大士所住的宮殿,原建物說是9層高的鐵造建築,故名鐵堡(Chakhar),內藏寶藏無數。現在所見為14世紀的先賢多吉•寧巴(Dorji Lingpa)所建,它的官方名字叫做Dechen Phodrang。正堂供奉蓮華生大士,每至秋季這裡舉行面具舞節慶。 庫耶寺(Kurjey Lhakhang)在鐵堡寺西北方7公里的大路旁,共3座寺院連袂座落於海拔2640公尺的高聳山坡右方,第一座是1652年同薩的笨洛布明約•滕帕(Mingyur Tenpa)所建,在屋頂下突出白獅塑像,上面有印度大神毗濕奴所騎的金翅鳥(Garuda)。 下一層有一條小得只容一人匍匐前進的狹窄岩道,不丹人認為通過狹窄地道,可以把身上的罪孽丟在洞外。這一層供奉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佛陀,較遠的牆上繪著象徵智慧與富有的神。 最上層門內有一幅想像的舍精•卡波(Shelging Karpo),沿牆有上千座蓮華生大士的小塑像和3座大塑像。正堂主供仍是蓮華生大士,側面是祂8種法相的塑像;牆上有祂25種法相的表徵。 第二座廟是不丹首任國王烏顏•旺楚克於1900年擔任同薩笨洛布時所蓋,入寺門廊處四面所繪都是保護神和當地的神,由於蓮華生大士的影響他們改變信仰,一個騎在白馬上、像鬼一般的白色形象就是舍精•卡波。廟內供奉蓮花生大士像,側邊也是祂8種法相的呈現。 第3座廟是1984年由皇后的母親艾希•凱桑(Ashi Kesang)旺楚克所建,這是一幢3層樓的建築,她同時在3座廟的庭院地上鋪上石頭,在所有建物外建了一道牆和108座塔。這座廟入門處有一個很大的轉經輪,對面的牆上有一個漂亮神秘的壇城,代表這是佛菩薩的淨土,也是不丹人民長久以來所祈求:此生結束後能往生的淨土。走廊的四方也繪滿守護神的像。廟內部有精心繪製的裝飾畫、大型的神像、憤怒的神像,以及與真人等身的沙布東和第4位德西(desi)丹增•拉布傑(Tenzin Rabgye)的塑像等。 庫耶策秋(Kurjey tsechu)也就是蓮華生大士節在7月舉行,面具舞以戲劇方式演出蓮華生大士戰勝舍精•卡波;一張很大的唐卡,上面是蓮華生大士8種法相的形象,在群眾前展示,是當地最為熱鬧的節日。 燃燒湖(Burning Lake)位於賈卡爾鎮的北方,以普世標準來審視它根本稱不上是湖,只是山谷激流歇腳處的一潭清水而已。這裡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對一般不丹的佛教徒們來說,燃燒湖卻是他們一生中一定要朝聖的聖地之一,他們會在湖邊凝視著湖水喃喃誦經,據說虔誠的信徒可以在湖水中窺見佛蹟,領略佛諭。 這座聖湖的名字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15世紀時,聖者佩瑪寧巴(Pema Lingpa)手提燈籠入湖,當他返回湖岸時帶回了佛像、佛經和寶箱,而衣著不濕,燈籠內的燭火也仍然燃燒著。 燃燒湖底也許是西天的通道,也許藏著佛教秘境,佩瑪寧巴據說是藏傳佛教始祖蓮華生聖者的轉世。根據歷史的記載,在1200多年前,蓮華生大士自印度前往中國西藏弘法時,曾途經布姆塘河谷地區,在這裡留下無數的神蹟。
[編輯] 孟加爾是東部大城
孟加爾(Mongar)是不丹東部孟加爾宗的行政中心,地處札西岡、佩瑪加澤、舍岡、布姆塘、隆子和羊孜之間,是不丹東部的第二大城,坐落在海拔1600公尺的山脊上,面積不大,只有1萬名左右人口。 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馬鈴薯,在郊區、溪旁,梯田裡一片綠茵茵。當收成之後,到處都是成堆的馬鈴薯,除了是當地居民的基本食物外,也等著車輛來載運,出口到印度和孟加拉等國。 這個城市在1997年公路開通時,市區已重新規劃過,市集曾整個夷平後重建,店舖和一些公共設施都分散在一平方公里多的範圍內,加油站、旅館、郵電局、銀行和足球場都在市的西端,市東端有中、小學各一所。 通常經過孟加爾的人都會留下來過夜,因為前往賈卡爾、隆子和札西岡都需很長的時間,前往隆子距離為75公里,車程要3小時;東距札西岡91公里,車程3.5小時;由賈卡爾至札西岡需11小時,除道路9彎18拐外,由於山區氣候變化很大,坍方及事故時常發生,日間行走都驚險得很;許多去野生動物園的遊客也都在此買齊所需補給。 這裡入夜後旅館、吃店、酒吧、咖啡店的招牌都還亮著燈,在不丹大、小城市都流行的酒吧,這裡也有兩、三家,凌晨2時才打烊,客人有獨自來消遣的,也有成群來交際的;鎮上設計頗具特色的咖啡廳是近年來的時髦玩意兒,天天客滿,也成為夜貓子和過客的最愛。相較之下,這裡比其他東部城市的街道算是較晚打烊。偶而店外還有幾輛摩托車停靠著,安全帽也掛在車上。 市區附近的居民,住屋都十分花俏,除滿繪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大紅大綠的彩色簷花,門前台階旁有小巧的欄杆,門外掛著精緻垂穗的門簾,窗簾都有不同的可愛顏色,還常可看到牆上用大紅色畫的一條大陰莖,甚至龜頭上還畫著精液射出來的樣子,真是叫人看了臉紅,卻又深深的表現出這個民族的憨直。 這個城市不乏歷史古蹟可供參觀,其中的松加爾宗(Shongor Dzong)是孟加爾宗的原來宗卡,早已老舊成為廢墟,重新建成新的孟加爾宗,較之境內的其他建築並不特別壯觀。 孟加爾宗(Mongar Dzong)的現在建築是1953年重建的2層樓,中間庭院中有中央高塔,原宗是建於1930年的松加爾宗,而中央高塔的歷史則更悠久,較特別的是有2個入口,共有50至60名喇嘛在這裡修行,而且都是8∼10歲的小喇嘛。宗內供奉的佛菩薩有蓮華生大士和沙布東等,牆上也繪滿了長生佛的畫。 祖辛拉國家公園(Thrumshing La National Park)範圍包括孟加爾西北方、布姆塘南方與舍岡的東北角,面積768平方公里,園內濃密的原始森林,長滿樅、松樹,除有多種野生動物外,還有喜馬拉雅山小熊貓(Red Pandas)以及紅褐頸犀鳥、一種特殊的亞洲雉、粟色胸的鷓鴣等好幾種瀕臨絕種的鳥類。 達梅契寺(Drametse Goemba)位於孟加爾市東北方93公里,是寧瑪派重要的修道院,很值得參觀,不過到這裡來還需選對時間,如逢雨季爛泥如漿的路,會令人哭笑不得。 這座三層樓的寺是佩瑪寧巴(Pema Lingpa)的曾孫女安妮•丘丹•贊嫫(Ani Chhoeten Zangmo)和她的丈夫葉色•加帕(Yeshe Gyalpo)於1511年所建,當時以Drametse命名,是因為這個字的原意為「這個山峰無人可敵」。 寺內有60名已結婚的喇嘛(gomchens),寺院前面有許多壁畫,原繪於1950年代,1982年曾再著色修補,內院的牆外層滿鋪著大型的石板。 寺院對外開放,遊客可以自早上6時至下午7時入內參觀。每年3天的寺慶活動在不丹曆的9月中舉行,蓮師節(策秋)在11月份舉行,以佩瑪•寧巴的佛像為主供。邊境城市哈鎮 哈鎮(Hao)是楚卡區哈宗的行政中心,地居不丹西部的邊境,東北接帕羅、東南是楚卡、西南連桑契;西北方皆山地,並與中國的西藏為鄰,有辛切隘口(Si-nche La)及果姆隘口(Gom La)通往西藏。 北方哈谷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橫貫在帕羅谷地的南方。有公路橫過北邊的奇利隘口(Cheli La)通往帕羅,也有公路經雙溪口通往廷布及彭措嶺。 市區北方美麗的哈河谷,是距離帕羅最近的高海拔縱谷,可以看到海拔4000公尺左右的特殊風光和動植物,喜歡探索原野的遊客,通常都以此為主要參訪目標之一。 這裡是不丹皇家的源頭多吉家族(Dorji)的老家,現在屬於皇太后的母親艾希•凱桑•旺楚克(Ashi Kesang Wangchuck)。住在這裡的人,每至冬天大都到桑契去避寒。 因有哈河流經河谷地區,兩岸土地肥沃,谷壁溫帶針葉林茂盛,盛產水稻、大麥、馬鈴薯、黍米、棉花、豆類及多種水果和蔬菜等農作物,所以市郊一帶也是不丹的主要產糧區。同時谷地人民也飼養高海拔主要動物之一的犛牛,廷布一帶的人都認為這裡出產的犛牛飼料品質最好。 哈市位於哈河谷中段,由於居前往西藏要道地利之便,1957年之前曾是不丹與西藏之間的貿易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一些店舖、銀行、市集和小吃店,鎮北往奇利隘口的路旁還有高級中學,附近還有一個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 由鎮北行26公里,越過海拔3810公尺的奇利隘口,即可與往帕羅的大道銜接,現在是不丹軍事中心之一,不丹皇家軍二中隊、旺楚洛宗軍事學校,以及印度駐不丹軍事顧問團司令部及訓練基地(Indian Military Training Team)都駐紮在這裡的街上,所以這裡常常可看到軍人,印度軍人也不少。 哈宗(Ha Dzong)的名字叫旺楚洛宗(Wangchulo Dzong),建於1915年,是不丹最新的宗卡建築,擁有一個很大的廣場,這裡的原建築只剩一個小小的建物。 通薩自然保護區(Torsa Strict Nature Reserve)位於哈宗區境內東北部,是不丹最西部鄰近西藏邊境的地方,面積644平方公里,人煙罕見禁止人類進入,是不丹唯一沒有人居住的絕對保護區,將其內的高山草地及森林維持在最原始狀況。
[編輯] 各大市鎮
△楚卡(Chhukha)市是不丹西南部楚卡區的省會所在地,南距印度邊境只有80公里路,20世紀70年代才陸續發展起來,主要是不丹政府在這裡興建了楚卡發電廠,興建發電廠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前來就業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一個比較現代化的新社區便形成,所有的民房都是新建築的員工宿舍,因此當地是一座沒有不丹傳統建築的城市,三層樓的新式宿舍最初是670戶公司職工住所,現在市區人口已經超過5.2萬人,並且享受水、電、通信、交通和食物供應無缺的服務。醫院、學校、圖書館、廣播電視台等也應有盡有。 楚卡水力發電廠(Chhukha Hydro Power)位於廷布南方100公里楚卡市郊的桑契河谷,四個巨型水力發電機深藏在一條深達100公尺的人工隧道中,建廠工程的難度相當高,因為需要挖透山壁數十公里,將高山奔騰而下的雪水導入地下,為了保護原始森林和自然地貌,電廠自1974年開工興建以來,故意放慢建廠進度,一直至1988年才全面運轉,總發電量336MW(百萬瓩),72%電力賣給印度,為國家增加經濟收入,美麗的高山也得到完善的保護。 廠內4個亮著紅燈的巨型水輪機,24小時不停地運轉著,現代化的發電設施,與壁上彩繪的12幅佛祖釋迦牟尼的故事恰成強烈的對比,宗教信仰和現代科技建築相互輝映,在世上是少見的現象。現在這個水力發電廠的經濟收入,已佔全國水力發電廠總收入的42%。 △雙溪口(Chhuzom)是自首都廷布往南經彭措嶺到印度的必經之地,雖然只31公里,但需耗時1小時,據說昔日廷布至彭措嶺的公路未開通之前,這一小段距離卻要走上半天多。現在這裡是不丹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東北到首都廷布32公里,西北直達帕羅僅21公里,西南往哈市79公里,南至印度邊境的彭措嶺為141公里。 這個城市海拔2100公尺,其名Chhuzom是由chhu(河)和zom(匯流處)合成;因為帕羅河自東往西、旺河由南向北在此交會;旺河不丹又稱為母河,帕羅河稱為父河,故而他們認為這像夫妻的會面。但奇怪的是又傳統迷信的認為兩河交會的地方不吉利,所以在路旁建塔來趕走妖魔鬼怪,附圖中3座塔從左至右為尼泊爾式、藏式、不丹式,遊客至此都會停車攝影留念。 旺河岸上方突出的地方是多吉宗(Dobij Dzong),鄰近海拔2900公尺的恰恰(Chapcha)隘口,昔日這個宗是軍事用的防守隘口,現在道路開通之後已不具戰略意義,而改作監獄使用。在宗的對面是從旺河谷逐漸爬昇往哈市的道路。 雙溪口北往廷布途中,行約10公里處,有一小村落名叫卡里杰(Kharibje),這裡一直是金銀工匠、珠寶技工和廟裡所用的聖具、酥油燈等製作工匠的居所,因此算是收入還不錯的地方。 路兩旁有許多崩塌建築的遺跡,有些已屬千年古蹟,因為不丹人認為房子內死過人就不吉利,會被遺棄,當然連房子都沒得住的人,也沒辦法那麼講究了。 卡薩德拉丘(Khasadrapchhu)也是一個很小的村落,位於卡里杰北約5公里處,這裡的河畔有一座小水力發電廠,在楚卡水電廠未建成之前,是廷布的主要供電站。兩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產豐富,盛產蘋果,並出口外銷。 △恰恰(Chapcha)在楚卡北方34公里、雙溪口的南方23公里,這裡是首都廷布與南方印度邊境彭措嶺市之間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運貨往來於不丹與印度的卡車不少,加之土地肥沃,盛產馬鈴薯,居民也比較富有。 △仁欽丁(Rinchending)是楚卡區南方的邊境城市,南距印度、西往彭措嶺都只有5公里路,東北至楚卡76公里,是不丹與印度之間以前的出入檢查站。 這裡地勢較低的地方,是市中心卡巴迪寺(Kharbandi)和皇家技術學院(Royal Technical Institute)及不丹理工學院(Bhutan Polyte-chnical Institute)等兩所學校。皇家技術學院地上一層是皇太后母親的冬季住所和卡巴迪修道院,院中修道士不多,觀光客可以入內參觀。 這個寺院建於1967年,供奉著碩大的神像,包括釋迦牟尼、蓮華生大士,以及相傳為不丹大部分人所信奉藏傳佛教派始祖倉巴嘉惹(Tsangpa Gyarey)的第五位轉世者沙布東•那旺朗傑。神像下方地上有八座不同型式的西藏神塔(chorten)。 卡巴迪寺院下方有彎曲向上的路,可通往彭措嶺。 △格杜(Gedu)位於仁欽丁前往楚卡途中,西南至仁欽丁40公里,北往楚卡38公里,一座在這裡海拔2050公尺的西藏碑上標著朱查(Jumja)的地方,這裡生產乳酪,是不丹人主要食物之一,他們從鄰近的村落收集新鮮乳作原料。路邊常看到農民在販售自製的乳酪和起士(datse),為了環保都是用香蕉葉包裹。 1990年這裡開了一家成功的羊毛紡織廠,由於污染環境和樹林,極為重視環保的不丹政府在1996年就把這個廠關閉了。 每至季風時節,格杜的交通就中斷而封路,2001年雖又興建了一條臨時應變的道路,但仍受天候影響。 △披比索自然生態保護區(Phibsoo Wildlife Sanctuary)範圍278平方公里,它雖然在不丹西南部邊境沙奔宗的西北部,但由彭措嶺前往最為方便,行程大約50公里。這個保護區成立於1974年,1993年升格為國家公園,保護境內不丹獨有的稀有植物及一些野生動物,包括東南亞特產的白斑鹿、印緬及馬來亞野牛、象、虎、長尾猴、亞洲犀牛等特殊動物。 △桑契(Samtse)市是國境西南角與印度接壤的邊境城市,1981年起成為不丹西南部楚卡區桑契宗的行政中心,除東北與東方分別與哈宗和楚卡宗為鄰外,其他的地方都被印度所包圍,異國風味濃厚,但未開放觀光。 這個丘陵城市,海拔457公尺,擁有上萬人口,市內景氣尚稱不錯,但卻沒有觀光客前來拜訪。居民多係尼泊爾裔不丹人,講尼泊爾語。市內有果園、生產水果罐頭和果醬,是不丹酒廠和水果儲存庫。不丹教師訓練中心設此,同時是林業局和印度地質勘察局不丹支隊的駐地。 早期英國探險隊都從桑契轉口內地前往哈宗及帕羅、奇利隘口,現在有公路直通印度。 △達加納(Dagana)市是不丹西南部達加納宗的行政中心,全宗人民以農牧生產著名。早在16、17世紀時,這裡的居民還不大受不丹中央政權的控制,沙布東•那旺朗傑曾指派東雅•竺克•朗傑(Donyer Druk Namgyal)領兵前來征服,竺克朗傑於1655年在此建達加•札西•羊孜宗(Daga Trashi Yangtse Dzoang)管理。 這個城市被北方的旺杜頗章、東方的奇朗、南方的沙奔、西方的楚卡和西北方的廷布所包圍,有2萬多名人口,市容樸素,民性保守,沒有什麼重要的景點值得參觀。 △加莎(Gasa)是不丹北部普那卡區加莎宗的行政中心,也是不丹最北部的城市,它原係普那卡宗的北郊,1993年才升格為加莎宗政府的所在地。除了南方有普那卡宗外,西南和東南分別與廷布和旺杜頗章為鄰,北方、西北方和東北方,皆為4500公尺以上的高山雪嶺與西藏相連,還有幾座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高峰,皆在加莎宗的境內。 這個城市交通相當不便,通常到這裡來的人多為牛車之旅,辛苦、冒險和氣候等變數,對旅人都是極大的考驗。 札西同摩宗(Trashi Thongmoen Dzong)現在是加莎宗的行政中心,為沙布東在戰勝西藏之後建於1646年的竹嘉堡(Drukgyel),意即勝利之堡,地當西藏與不丹原有的貿易商道上,在17、18世紀時抵禦北方西藏的入侵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拉雅(Laya)位於不丹的西北部,西藏邊境的喜馬拉雅山麓,海拔3700公尺,是個範圍很大、與世隔絕的地區,令人驚懾海拔7100公尺的勝達高峰(Tsenda Gang)就矗立在鎮旁。這裡有海拔4876公尺不丹犛牛主要飼養繁殖區的高山牧場,還有冰谷、溫泉和終年被冰雪覆蓋的山野。此地是探險遊客野營的最佳去處,人們可以在高山牧場漫步,也可以在獨特的山中村落裡做客。 這裡住著一支世界上最神秘的少數民族,為數不到1千人的拉雅族(Layap),他們居住在海拔4000公尺、生人難接近的高地河谷上,世代以犛牛維生,是逐水草而居的半遊牧部落。這是一個母系社會,在很早的時候由西藏遷徙而來,犛牛維持著他們的生活,吃犛牛的肉、飲犛牛的奶,用犛牛奶做酥油,住的是犛牛皮製成的黑色帳蓬,連犛牛糞曬乾也是最方便的燃料。每年春夏時節,他們在高山谷地放牧;到了嚴冬的時候,拉雅族人就帶著由犛牛奶製成的乳酪和高山上採得的香草,下山到城鎮裡交換米糧和辣椒。 拉雅人的語言也不一樣,他們說類似宗卡語(Dzongkha),但又急又快,連不丹說宗卡語的人都聽不懂他們的話。 拉雅女性強悍高大,五官深陷,留著長長的頭髮,頭上戴一頂圓椎形的竹帽子,頂上有尖飾,帽上一根珠帶圍到頸後。她們穿黑色飾有銀色的棉質上衣,棉質長褲上染飾一些棕色、橘色等大地自然色彩。脖子掛上一大堆銀飾,甚至連銀茶匙都是飾品。 她們有時也會做一些帽子、飾品出售,如果帽子上還連著珠鏈,多半是家族用過的祖傳遺物。有時拉雅婦女會拿一些項鏈、手飾來到拖車附近出售,事實上都是尼泊爾生產的。在遊客的慫下,當地婦女通常在晚上都會表演傳統歌舞以娛來賓。 昔日沙布東•那旺朗傑也曾來過這裡,由村落前往一塊低地草坪上有一個確滇(Chorten),藏文的Chorten,也就是俗稱的佛塔,方形的底層上繪有沙布東和他的馬。 前往拉雅除了直昇機外就只有坐當地的牛拖車(Trekking),這是一種非常辛苦的旅行方式,在不丹許多地方都存在,需詳細瞭解當地天候、路況等,以免發生意外。 △吉格梅•多吉國家公園(Jigme Dorji National Park)位於不丹西北部,是一個4329平方公里面積廣袤的保護區,範圍包括帕羅、廷布、普那卡宗等的北部和加莎宗的整個中西部,從海拔1400公尺亞熱帶區到海拔7000公尺高山帶,保護半遊牧民族的犛牛飼養,以及各種本土性藥草的生長。境內也生長著許多野生動物,除了不丹國獸扭角羚、雪豹、藍綿羊、老虎、麝香鹿、紅熊貓、亞洲黑羚羊等稀有及瀕臨絕種的動物外,還有豹子、野狗、印度種大鹿(Sambar)、喜馬拉雅山特產班鈴(goral)、金絲猴、土撥鼠和短耳兔等。另外還有300多種鳥類棲息在此,故而這裡以前是國王的狩獵場,自1993年起改為現名成立國家公園。 公園中有一條不丹牛拖車旅行主要道路通過,為避免發生危險,公園已成立管理部門及導覽指導系統,除提供遊客正確資訊外,也促進社區的環境、藥草的種植、水火的管理等。 △沙奔(Sarpang)是不丹南部邊境的丘陵城市,吉列普區沙奔宗的行政中心,它北有同薩及黑山國家公園,南方與印度交界,東有馬納斯國家公園,西南是披比索野生動物保護區,並與印度的兩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連接。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約為東經90度45分、北緯27度19分、海拔229公尺,距離美麗的希朗(Si-ring)河谷只有40多公里,這個河谷有一大部分是屬於皇家馬納斯國家公園。全市大約擁有1.8萬名居民,大部份係尼泊爾裔的不丹人,仍多講尼泊爾語,他們以農牧為業,盛產的柑橘水果和奶製品享有盛譽。對外交通尚稱便利,有一條自這裡出發的公路,途經吉列普可前往不丹中部城市同薩和布姆塘。 卡利可拉(Kalikhola)是沙奔西方的邊境城鎮,但與國內無路可通,需借道印度出入。 △吉列普(Gelephu)在沙奔東方,是不丹南方邊境大城和南方通往印度的重要門戶之一,也是皇家馬納斯國家公園重要的入口,有公路向北通往不丹中部的同薩市和布姆塘地區,海拔229公尺。全市共有2.8萬居民,市容整齊,教育普及,建有環城公路,設有市政廳、銀行、旅館、學校、綜合體育館、商業街、市場和公園等,還有一座國家圖書館的分館。這裡因為是不丹皇家馬斯國家公園的出入口,所以也有一些旅館供遊客留宿,包括龍賓館飯店(Dragon Guest House Hotel) Tel: 06-251252,皮加德利(Peaga-dly)Tel: 06-251079、拉登(Lhaden) Tel: 06-251101和扎什帕喀(Tashi Paykhel)Tel: 06-251143等旅館。 △皇家馬納斯國家公園(Roy-al Manas National Park)位於不丹南部馬納斯河岸,與印度的阿薩姆魯普狩獵場隔著邊界相望。它的名字「馬納斯(Manas)」源自印度哲學,指人的思想。由吉列普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公路上山,但有時不一定開放,而且沒有嚮導入內參觀也很危險。 這是不丹一個有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佔地1023平方公里,西北接黑山國家公園,南與印度的國家公園和老虎保護區相銜接,從平原到喜馬拉雅山峰,保護區域總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從1966年開始保護野生動物,1988年成立國家公園。 公園內有犀牛、水牛、老虎、豹子、印度野牛、熊、象和好幾種不同種類的鹿,以及金色長尾猴、迷你豬、身上有剛毛的野兔等稀有野生動物;鳥類共有362種,其中犀鳥就有4種。 △隆子(Lhuntse)是不丹東北部隆子宗的行政中心,坐落在孟加爾市北方76公里處,1980年才開了一條道路銜接孟加爾,有庫里河(Kuri Chhu)流經市區北部。郊區有不少村落建在山坡上,當地人多以農為生。在孟加爾的道路沒有開通前,這裡是不丹東北部高地主要的交通要道。郊區的庫托(Kurtoe),是早期不丹皇族的根據地。 這個城鎮沒有什麼特別可看的地方,不但人氣不旺,全市也沒有幾輛汽車,更沒有專門的加油站,車輛需要加油,一些小店多數附帶有汽油出售。市中心店舖少,吃店也不多,銀行、郵電局和政府機構都設在宗卡旁,但隆子宗高居岩頂美麗如畫。 隆子•頗章宗(Lhuntse Ph-odrang Dzong)是隆子宗的全名,位於庫里河谷的高處,是16世紀佩瑪寧巴的兒子昆加旺波(Kuenga Wangpo)所建的一所小廟,1654年同薩的笨洛布(省長)、不丹第3任德西王明約滕帕(Mingyur Tenpa)重建。後來又修理、增建多次,內部加了許多小廟,現在共有100個喇嘛在此修行。 △佩瑪加澤(Pemagatshel)這個名字的原意為「盤腿打坐的天堂」,顧名思義,讀者當已知道這個地方性十之八九了。這個城鎮面積較小,農村風味十足,滿眼一片原始的綠色,郊區小樹木眾多,田野面積廣大,市區則坐落在札西岡到薩竹炯喀的叉路上。 此地小巧寧靜,乏善可陳,一般民眾家庭生活還停留在土密、燒木柴的基本生活階段,人情味特別重,對外來的客人會大方的奉上奶茶和小點心,誠懇和熱情令人心動。 這裡有一所國際交換學生常來此任教的學校,為小鎮投下生意盎然和活潑生動的話題。加之東部地區男女關係本就十分浪漫,外來的年輕男女老師常在這裡留下一段生命中難得的豔遇。 當地有一個紡織中心,是國際婦女協會不丹分會所成立的,每年約40名不丹婦女在此受訓學習傳統紡織和設計的技巧。 永拉寺(Yongla Goemba)在佩瑪加澤宗上方幾公里,是不丹東部的宗教聖地。寺由傑杜布•吉格梅•昆杜爾(Kheydup Jigme Ku-enduel)建於18世紀,他是利格增•吉格梅•寧巴(Rigzin Jigme Li-ngpa)的宗師,這座修道院建在山上,俯視廣袤的平原及印度邊境,極具戰略意味。當1865年不丹與英國作戰時,同薩的政府首長吉格梅•朗傑(Jigme Namgyal)笨洛布以此為舉行宗教儀式的基地,在教徒心目中佔重要地位。 △薩竹炯喀(Samdrup Jong-khar)市是不丹東南角薩竹炯喀宗的行政中心,2001年起開放旅遊。這裡北距札西岡180公里,道路迂迴,風大沙重,氣候惡劣,由此往西北廷布及彭措嶺距離超過356公里,乘車要17個多小時,交通非常不便,並且除了印度人外,其他的外國人都被限制需搭乘不丹航空公司的客機入境。 現在這裡已發展為不丹東部重要的工業城之一,以擁有達蘭加(Dananga)柑橘和奶製品的丘陵而聞名,約擁有2萬多人口,設有國家圖書館的分館。市上物資豐富,附近許多小村都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每至冬天的時候,成群結隊不丹東部的不丹族人前來這裡,出售他們的手工紡織品和各種陶瓷用品。 迪沃塘(Deothang)位於市區北方18公里處,它原來的名字叫做德萬吉利(Dewangiri),是1865年不丹與英國殖民當局發生戰爭時的主要戰場,現在仍有不丹陸軍的軍事基地駐鎮,印度的「丹塔克」邊境築路工程隊也駐在此地。一條盤旋向東的道路,通向另一邊境城鎮的班塔爾(Bhangtar),是印度軍人前往「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特別是前往達旺地區的重要通道。 △卡林野生動物保護區(Kha-ling Wildlife Sanctuary)位於薩竹炯喀市的東南角,鄰近印度邊境,與印度銜接共管,273平方公里範圍內,保護包括野象、印度野牛、長毛野兔,以及其他熱帶的野生動、植物。 △卡林(Khaling)是不丹東部札西岡宗南方的一個小市鎮,北距札西岡22公里處,開車約45分鐘可達,距離印度邊境130公里。市區只有一條主街,總共有30多間簡陋的房子,包括銀行、旅館、餐廳及雜貨店,據說生意還不差。現在這裡是地區的紡織中心,還設有中、小學,許多老師都來自東鄰的印度,尤其是印度請來的英文老師,發音較本土老師準確,最受歡迎。 這裡設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是全國唯一的這類學校,專門錄取聾、盲及身體殘障學生,共收容學生約500人,因不丹東部交通的不方便,加之這些學生的行動也不很方便,大部分學生都是住校生。 流水繞城的小鎮,卻是一座水力發電廠所在地,產生的電力是不丹東部地區主要供電來源。
擁有67萬人口 全國大約擁有67萬多名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18人,城市人口僅佔總人口數的6.8%,鄉村人口則佔93.2%,其中男性佔51%,女性佔49%。 不丹人大致可以分為:不丹族又稱為竺克巴(Drukpa)或菩提亞(Bhutia)人,其中包括雷普恰(Lepcha)和多雅(Doya)部族土著的後裔,約佔總人口的60%以上。這些黃皮膚黑頭髮的人種,是公元9世紀及以後移入不丹的西藏人後裔。 1959年後中國發生內戰,西藏難民大批逃入不丹,主要分布在不丹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信仰喇嘛教,並混雜著佛教之前的薩蠻教(Shamanism),或稱苯教(Bon)。 他們的傳統風俗習慣和語言自成一格,喜歡穿紫色布料製成的衣服,束腰帶,外套套上一件皮衣,足登皮靴,頭戴用犛牛毛製成的帽子,可遮風避寒,帽尖上有個斜槽用以排除雨水。體格和相貌與西藏東部人非常相似,健壯、寬頰、突額而眼睛細長。 居住在東隘口(Dong La)以東羊孜地區一帶的不丹族人,與西藏門隅地區西部的不丹族人有較多相似之處;而居住在佩勒隘口(Pele La)甘迪谷地以西地區的不丹族人,則與西藏亞東春丕谷和錫金北部的居民非常相像。這些不丹族人主要從事農、牧生產,少數人從事商業或工業。 尼泊爾族也是不丹主要的人種,祖先是尼泊爾人,約佔全人口的35%,大部分在19世紀末陸續自尼泊爾遷移過來的,其餘是1980年大批湧入不丹的窮困尼泊爾人,他們主要居住在南部和西南部的薩竹炯喀、沙奔、達加納、楚卡、奇朗和桑契等地,多從事園藝、種植和工商業,使用尼泊爾語,信仰印度教,不過與不丹北部的印度教有所不同。 其他民族包括部分土著和一些外來移民,其中包括具有印度蒙古人種特徵的蒙巴(Monpa)人,據說也是不丹最早居民之一,至今還不清楚他們何時從何地遷入不丹東部。這些其他民族約佔全人口15%,多數是印度阿薩姆人的近親,散居在國內各地,體形瘦小,皮膚黝黑,保持著各自的民族風格和生活習慣,從事農、牧業或零售商業。 雖然不丹在歷史上和其他民族間曾發生過多次戰爭,但是不丹人的優良民族性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們仍然真誠、守法、公正和愛好和平,具有教養和幽默感,自信而略帶腆,很少會打斷別人的談話,更不會有情緒過分激動的情形。人民平均所得雖低、雖窮,但卻安貧樂道,窮得非常有骨氣。人民熱情好客,容忍謙讓,沒有先進國家所謂爭民主的鬥爭,人人忠君禮佛,沒有聽說過空氣污染,更不知道什麼叫做交通擁擠。 不丹境內共有18種語言在使用著,宗卡語(Dzongkha)為官方語言,也是不丹國語和最主要的語言,它源自西藏納龍(Ngalong)語,使用西藏文字同一系統的烏堪(Ucen)字,語文相似,但西藏人並不懂。宗卡語最初只是在官員和僧團中流通,一般平民百姓使用納龍語,中部地區的老百姓使用布姆塘語,東部地區的人民則使用昌拉(Changla)語,由於這些語言差異大,給人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帶來很大的困擾,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經濟和交往的困難。因此不丹政府於1986年決定以宗卡語為國語,徹底解決不丹人彼此間的語言障礙。 境內共18種以上方言中,僅在不丹東部地區就有11種,主要的有塔帕達姆塘(Tapadamtang)、拉雅林格西(Layalingshi)、察林巴(Tshalingpa)、達格巴(Dagpa)、米拉薩格登巴(Mirasagtengpa)、蒙巴(Monpa)和莎洽巴(Shachapa)等語,次要的方言還有蒙迪(Mang-di)、寬德(Kuande)、肯(Khen)、扎芒(Trasmang)、庫爾托巴(Kurt-opa)、薩拉貝(Salabe)和羊孜巴(Yangtsepa)等語。 英語是不丹對外的官方語言為高級文武官員和上層人士使用,一些外貿機關、旅遊單位的幹部也多懂英語。在學校英語是重要的語言,教師一般都能說流利英語,外籍英語教師也不在少數。路上指標、官方文件都用英文及宗卡兩種文字。不丹年輕人也多用英語交談,觀光業者英語都非常流利,三、四和五世國王都能說一口標準英語。在很多情況下如政府文件、報紙等、宗卡語、尼泊爾語和英語同時使用。 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方言。東部居民使用一種有別於宗卡語的東部方言。西藏方言也在一些地方通用,一些僧院將藏語作為傳統語言教授。甚至阿拉伯語在某些地區也很流行。
[編輯] 尼裔移民糾紛
20世紀60年代,尼泊爾人開始大量移入不丹。當時不丹因勞力短缺,極需外來勞工參與公共工程建設,因此不丹政府沒有對入境的尼泊爾人設限,允許他們入籍、參政,保持他們的習俗、服飾和尼泊爾的傳統節日,尼泊爾語也成為不丹的第二官方語言。進入1980年,窮困的尼泊爾人又如潮水般湧入不丹,移民已高佔不丹人口總數的30%,而且這批外來客大都集中在不丹南部,使得南部人口中,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是印度教徒的尼泊爾人,與當地信佛教的不丹人嫌隙日深,嚴重威脅到不丹文化的傳承和主權獨立,因此向來心平氣和的不丹國王不得不採取措施,以防外來移民喧賓奪主。 不丹對尼泊爾人心懷警戒其來有自,1975年不丹的姐妹國錫金發生由尼泊爾裔主導的內亂,錫金無力對付,乃由錫金國王邀請印度代為平亂。結果亂平了,印度卻順勢在錫金境內舉辦一場公民投票,九成以上錫金人同意併入印度,使錫金王國被劃入印度的版圖,為此不丹國王深恐重蹈錫金的覆轍,陷入被印度吞併的危機。尼泊爾驍勇善戰的廓爾喀族人,不時叫囂:「一定要在不丹境界建立廓爾喀國。」 1985年不丹政府草擬了一項法律,宣告凡在1958年後遷入不丹的外國人都是非法移民。而這些非法移民又多數是尼泊爾人,但此法並未嚴格執行,無業貧窮的尼泊爾人仍然陸續移入不丹。 1988年不丹政府決心貫徹法令,進行非法移民大清查,通過嚴格的新建築和言論集會法,以保持對國家傳統文化的認同。當一群尼泊爾裔不丹人向不丹國王要求廢除這些法令時被關進監獄,另外數萬名尼泊爾移民被驅離不丹,強留下來的尼泊爾人也隨時有生命遭受威脅的危險。為了保命,8萬多名尼泊爾難民逃到聯合國在尼泊爾東南部設置的8個難民營裡。同時,不丹政府又進一步地令合法留境的尼泊爾人,在公共場合必須講道地的不丹宗卡語、穿不丹傳統服飾、遵行不丹法律和習俗,尼泊爾不再是學校教學語言之一。 為了抗議不丹的反尼泊爾運動,幾名在不丹政府中任職的尼泊爾高官憤而辭職。憤怒的尼泊爾裔不丹人開始團結組成非法的不丹人民黨,更有些尼泊爾人攻擊不丹的學校和醫院洩恨。兩個族裔關係漸漸緊張,尼裔士兵也展開反政府行動,他們攻擊警察、摧毀橋樑和政府財產。 政府中的保守派力促國王堅定驅逐非法移民的立場,而主張民主改革的不丹人士,則主張緩和遣返非法移民的行動,從而使國王左右為難,不知何去何從。為此不丹和尼泊爾雙方也舉行多次協商,1990年成立不丹人權組織,管理在尼泊爾的6個難民營中的5個。到了2008年,審核確認合法不丹公民和力圖逐漸關閉難民營的工作雖已有所進展,但這場族群糾紛是否能撤底消弭仍未可知。人民篤信佛教 這是一個宗教王國,人民篤信佛教,全國的宗教建築無數,登記有案的有2003座,其中440所屬國有,127所是為安頓轉世先知,加上1000多座佛塔,每個村落或村寨最少都有一座以上。 建築的地方也大異其趣,有的在山頂、有的在懸崖邊、有的在極峰的半山腰,還有不少在秘密山洞中作冥思所用;最有名的是帕羅的虎穴寺和布姆塘的庫耶寺。不丹共有75%的人民信仰佛教或原始宗教,信奉印度教的不丹人則佔全國總人口的25%。 不丹的原始宗教苯教(Bon),本係西藏地區的原始宗教,是一種精靈崇拜和巫術相結合的土著信仰,在佛教傳入不丹之前非常流行,這反映了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神秘感,並轉化為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和對祖先的崇拜等。 苯教的信仰者把一切自然現象都加以神靈化,天、地、山、川、日、月、星宿、太陽、雷、電、森林和動物等,都列為崇拜的對象,且認為在樹上、岩洞中、山頂上和天空中,到處都有精靈在遊蕩。 人們相信,善良的精靈能降福人們,邪惡的精靈會帶來災難;而苯教的信仰者經常用石頭、碎布條、樹枝和動物等,作為一種簡單的貢品來祭祀精靈鬼怪。在某種情況下,信仰者甚至用人祭的方式向精靈鬼怪乞求免災降福;這些原始宗教的儀式大都由巫師主持進行。現在的不丹人沿襲藏族的地方信仰、苯教的文化,使苯教與佛教融合在一起。 有25%左右的不丹人信仰印度教,它是婆羅門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經商羯羅等改革後而形成,仍以婆羅門教的 「善惡有因果」和「人生有輪迴」之說為主要教義。大約在公元8、9世紀時,印度教流行於印度;並隨著部分印度人和尼泊爾人的移居不丹,印度教便開始在不丹南部地區流行。 釋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始祖,他是公元前563∼483年釋迦族(Shakya)人,原名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Gautama),後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聖者」。他原係尼泊爾南部鄰近印度的迦毗羅衛(Kapila vastu)小王國淨飯王的王子,出生在藍毗尼(Lumbini),從小聰明好學,精通武藝,能讀會寫,15歲被父王淨飯王(Suadhodana)立為太子,16歲與同年表妹結婚。 他有感於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乃於29歲時不告而別離家出外修行。先到鄰國摩揭陀(Magadha)境內一座高山上苦修,歷時6年幾瀕於死亡仍無法獲得答案。35歲時下山至南方的迦耶(Gaya),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7天頓然開悟,洞徹事理的根源,心中煩惱盡消。此後他以超度眾生為務,多在恆河平原摩揭陀國和喬薩羅(Kosala)國一帶弘法。80歲圓寂,信徒尊稱他為佛陀(Buddha),意為「大徹大悟者」。 佛教與婆羅門教(Brahmanis-m)關係密切,釋迦牟尼所處時代是印度婆羅門教極盛之時,婆羅門教挾其結合政、教的龐大勢力,形成奢靡的世俗惡習,因此在公元前5、6世紀時的恆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出現反抗婆羅門教傳統惡習的新興宗教,主要有主張及時行樂的唯物派(Lokayata),主張極端苦行的耆那教(Jaina),以及主張中道、不與權勢掛勾、不縱慾和不苦行的佛教。佛陀吸取婆羅門教因果業報與輪迴的教義作為理論基礎,否定婆羅門教萬物為梵天所造和種姓制度等理論,加入自己開悟的思想融合成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迦牟尼所悟的「四聖諦」的諦(Satya)是「真理」之意,四聖諦就是4個神聖的真理。 一為苦諦:人無法認清世事的無常(Anitya),世間的一切原本只是現象的變化,無常亦無我,但卻因自我意識的執著而產生固執,對五蘊(Skandhas)構成了生命的五種成分(色、受、想、行、識)的執著,從而造成了生、老、病、死、憂傷、怨憎、別離和求不得等八苦,致使生命一生一直在八苦的浪濤裡翻滾煎熬。故苦諦是以智慧觀察出這個世界是充滿痛苦的火宅。 二為集諦:集是積聚、招感的意思,集諦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八苦源自無明(Avidya),是一切惡事的根源;無明生出貪、瞋、痴等三毒,因而聚積種種惡業,然後又依照種種業報而招致種種苦果,乃造成人生八苦。惑(煩惱)、業(行為)、苦(苦果)的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形成生死輪迴。集諦是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 三是滅諦:滅就是寂滅,如能對真理了解,且能根據正確道理來滅盡貪、瞋、痴等無明煩惱,就能消除痛苦與輪迴,進入涅槃(Nirvana)亦即境我如一、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及光明幸福的圓滿境界。因此滅諦是透過智慧,證得自我解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四為道諦:道是通達的意思,係指從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必經的道路,也就是證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是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講的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等八正道,因此道諦就是達到涅槃的方法。苦諦、集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集是因,苦為果。滅諦道諦是悟界的出世因果,道是因,滅為果。 佛教真正盛行的時間,是在釋迦牟尼逝世200多年後、公元前272至公元前232年的孔雀王朝阿育王(Ashoka)時代,那時除了以佛教作為國教外,還組織宣揚佛教的團體,走遍整個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及東南亞、西亞、北非和東歐等地,使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阿育王盛治時期,正好也是中國秦漢盛世,而孔雀王朝國教的佛教,也開始經由于闐、龜茲、烏孫、大宛和大夏等西域諸國傳到中國內地。公元前247年,阿育王廣邀數千名高僧在首都華氏城集會,將佛教的教義分為經(佛陀說的話)、律(教徒戒律)、論(菩薩解釋佛義)等三種體裁,稱為三藏(Tripitaka)經,是佛教正式經典之始。 公元78-110年的貴霜王朝國力鼎盛,迦膩色迦(Kanishka)王篤信佛教,曾邀請500位高僧在喀什米爾舉行宗教會議,議定統一教義及校訂經文。因為被邀請的南方僧侶沒有出席,佛教從此分裂為南北兩大派。 北派稱大乘佛教(Mahayana),屬革新派,主張以兼修自利利他而心懷慈悲的菩薩思想來普渡眾生,後來經由大月氏傳入西藏和中國,再傳至日本、韓國和尼泊爾等地。傳統而保守的南派主張自渡,稱為小乘佛教(Hinayana),後來經由斯里蘭卡傳往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和柬埔寨。 乘(Yana)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也就是由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車子。小乘與大乘都是以原始佛教的緣起論為基礎,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也沒有層次上的優劣,但是大乘佛教不捨世間的態度要較小乘佛教來得積極,不唯獨善其身,還要普渡眾生。小乘佛教是後來大乘佛教所給的稱謂,含有貶抑意味。 婆羅門教在6世紀笈多王朝(Gupta)末年重新興起,佛教因受壓迫而沒落。13世紀初伊斯蘭教(回教)又入主印度,1203年將印度僅存的超岩佛寺燒燬,自此佛教便在印度境內消失,但卻廣泛流傳到亞洲其他國家。 不丹深處喜馬拉雅山腹地,儘管毗鄰佛教發源地的印度,但其佛教淵源卻來自西藏,不丹人也一直將西藏視為其祖先、宗教和文化的發祥地,故而至今崇奉的是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也就是大乘佛教。因傳承、修行方式和經典等的差異,再分為「波羅蜜乘」及「金剛乘」,也就是俗稱的「顯宗」和「密宗」。 顯宗的「顯」意為顯露,省略不說深邃的真理,僅說顯明易懂之教法。密宗的「密」意為奧密,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其法不隨便示人之意。在佛教經典中有別於一般經典的記載稱為「密續」,內容為實際修行和開悟潛能的方法,因過於艱深,過去均由上師視弟子之資質因才施教,外界誤以為密傳而泛稱「密宗」。 藏傳佛教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一種在西藏特殊人文史地環境中形成、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公元7世紀時,第32任西藏吐蕃國王松贊干布迎娶佛教徒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雖有寺廟和佛教文物進入西藏,也翻譯了大悲、準提之密法及顯宗諸經典,但卻無人修提佛法,也沒有出家人,且大部分西藏人仍信仰苯教,因此等到松贊干布逝世後,西藏的君臣又恢復苯教的信仰。 第38任的藏王赤松德贊(Tris-ong Detsen)公元742∼797年在位,因母后是信佛的唐朝金城公主,他乃派大臣前往印度敦請寂護大師(Shantarakshita)前來西藏傳授顯宗經典。後又邀請印度精通密續的蓮華生大士入藏傳法20多年,翻譯大量佛經,興建桑耶寺,剃渡了第一批出家人,建立密宗最早的寧瑪派(紅教)。 第41任藏王朗達瑪(Langdh-arma)公元836∼842在位,他開始摧毀佛教,很多出家人逃往不丹避難。之後朗達瑪王被一名出家人暗殺,西藏再也沒有統一的王國,更看不到佛法。直至元朝忽必烈(Kubilai Khan)統一中國和西藏,請來藏僧八思巴(Phagspa)為國師,依藏文創蒙古文,八思巴就是薩迦派教主,當時他與忽必烈的對話,漢人譏為「胡說八道」,並沿用至今。 從10世紀末至14世紀佛教格魯派誕生前,為藏傳佛教的中興期,十幾個大小教派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14世紀後期,宗喀巴大師兼納各派優點進行改革後建立格魯派,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告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和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教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而噶當派後來併入格魯派而不再單獨存在。 自此一直到20世紀中葉中共佔領西藏之前,藏傳佛教達到鼎盛期,以拉薩為首的數千座大小學院式喇嘛寺相繼成立,在佛教教理的研究上取得空前未有的精深成就。 因所修法典和傳承不同,藏傳佛教形成了四大主要教派: 寧瑪派(Nyingma),是8世紀唐天寶年間蓮華生大士入藏後所創之教派,喇嘛穿絳紅色僧服,故又名紅教,是四大教派中最古老的。這個教派以傳承弘揚吐蕃時期譯傳的舊密咒為主,最注重修心的「大圓滿法」密教經典法門。 薩迦派(Sakya)俗稱花教,因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貢覺傑布(Konchog Gyalpo)在後藏薩迦縣薩迦寺弘法而創立,屬於父子傳承,最著名的是五祖八思巴被元帝忽必烈聘為國師,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開啟了西藏薩迦派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 噶舉派(Kagyu)俗稱白教,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17世紀時其中一支的竺巴噶舉派座主那旺朗傑來到不丹,成為第一位統一不丹的人,使藏傳佛教竺巴噶舉派成為不丹國教迄今。 白教重密法,採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經由對人體呼吸、脈和明點的修煉而達到最高境界。12世紀末創立活佛轉世制,後被藏傳佛教各宗派普遍採用。 格魯派(Geluk)俗稱黃教,創始者宗喀巴(Tsongkhapa)大師著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作為理論基礎,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層次和顯密兼修法,認戒律為佛教之本,主張僧眾嚴持教規,禁止娶妻,以黃色僧帽為象徵。因有嚴密管理制度,故很快後來居上成為今日藏傳佛教最大派系,達賴喇嘛(Dalai Lama)和班禪喇嘛(Panchen Lama)就是格魯派的轉世活佛。 據說公元641年,當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西藏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時,攜帶釋迦牟尼佛像進入拉薩,遭到食人女巨魔興風作浪阻擋,松贊干布為鎮懾女巨魔,乃於公元659年在西藏及邊境建了108座佛寺,當時不丹隸屬吐蕃,故而境內也建有西部帕羅河谷的克楚寺、東北部布姆塘的強巴寺,藉以鎮壓女巨魔左腳和左膝。這兩座最早的佛寺使不丹人對佛教有了初步印象,多年後才逐漸蘊釀發酵。 公元746年,布姆塘的首腦森達•蓋布(Sendha Gyab)邀請當時在西藏已很出名、卻因寺院權力𣇈爭而被排擠的蓮華生大士來不丹帕羅谷地降魔、講道,因而衍生出興建了傳奇的虎穴寺。 公元836∼842年在位的西藏王朗達瑪(Langdharma)極力反對佛教,並放逐篤信佛陀的哥哥昌瑪(Tsangma)至當時西藏的邊疆不丹。昌瑪在不丹講道建寺,成為不丹流傳至今的重要佛教世家。朗達瑪毀滅佛教引起的動亂長達百年,境內的僧侶和佛教徒避難不丹的也不計其數,而且大多都定居於不丹西部,更促進了佛教在不丹的發展。 藏傳佛教11世紀中葉逐漸繁榮,各個派別蓬勃崛起,後來流行的寧瑪、噶舉、薩迦等教派即形成於此時。12世紀各教派南來不丹非常活躍,13世紀競相在中部和西部建造寺院,在互相維護利益之下與各地大小貴族結合,政教合一的雛形逐漸蘊釀成形。 1616年竺巴噶舉派第18任座主那旺朗傑來到不丹,先後制伏各教派,歷經30年完全統治不丹建立中央政權,自封為沙布東,其意為最高宗教和政治領袖,是第一位統一不丹的人,而藏傳佛教竺巴噶舉派遂成為不丹國教,仿照藏傳佛教管理制度,建立不丹佛教組織機構和教階等級,作為管理國家的原則,形成僧俗雙重權力的統治政府,他於1637年成為不丹第一任國王,獲得政教合一的法王稱號。
[編輯] 教階等級及管理組織
法王(Dharma Raja)是宗教的領袖、統治者,也是竺巴噶舉派神的化身和祭司長,因此竺巴噶舉派在國內各教派中居於領導地位;後來竺巴噶舉派又和不丹原始的宗教相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不丹喇嘛教。那旺•朗傑死後,政教間發生激烈的權力鬥爭而開始分離。1907年,以烏顏•旺楚克為首的世俗階層贏得對不丹的統治權。 不丹佛教的階級嚴格分明,僧官最高階級是傑堪布(Je Khen-po)又稱為法王,也就是大方丈,地位僅次於國王,負責管理全國宗教事務、任命僧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等,其接替者由尋找轉世靈童繼承,任期約為3年。 1917年第53任傑堪布葉色•洛杜普(Yeshe Ngodup)圓寂,傑堪布繼承人改為由選擇方式產生,將中央寺院4名職務最高的僧官姓名寫在紙條上,放入聖壇上一個甕內;當取出紙條時,上面顯示了「天上的選擇權」,就是新的傑堪布。 1952年吉格梅•多吉•旺楚克接任國王後廢棄了此一方式,採由兼任中央寺院的4名多吉洛笨(Dorji lopen)中職位最高的升任,如有特殊情形,依次遞補,4人皆不適任時,改由退職的多吉洛笨擔任。 洛笨(lopen)是地位居第二、僅次於傑堪布的高級僧官,其職責主要是協助傑堪布掌管全國宗教事務。洛笨共分為4類: 多吉洛笨兼任中央寺院院長、掌管密宗學習、臨時代行傑堪布職務。 達格布洛笨掌管語法學習。 揚比洛笨主管禮拜。 參尼洛笨主管佛學哲學的研究。 中央寺院院長掌管中央寺院及重要活動,也管理地方寺院。 地方寺院院長又稱翁澤,由傑堪布任命,掌管院內紀律及宗教活動,其助手為「洛笨古仲」。 僧侶:佛教僧侶不事生產,是由政府供養的特殊階級。全國6000多名僧侶除了宗教活動外,不創造任何經濟價值,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但他們卻能夠影響、甚至左右國家的政局。自1616年,竺巴派喇嘛拿旺朗傑來到不丹就確立了喇嘛的神權統治地位,直至20世紀初建立起世襲君主制為止。 現在僧侶仍極受人們敬重和享有極高的待遇,所有重要活動都有僧侶參加,最高領袖傑堪布的地位僅次於國王。國民議會中有12個席位是寺院選舉產生的僧侶團體代表,國王諮詢委員會中僧侶也佔有一定席位。 不丹人篤信佛教,僧侶是社會結構的主體,年齡自幾歲的兒童至60多歲老者都有。昔日進寺院是年輕人想經由宗教進入上層社會,或為節制人口;從1961年實施現代教育制度和經濟發展計劃後,進入寺院完全自願。 傳統的不丹家庭,都會送一名孩子到佛寺去當僧人,這意味著一種奉獻,如果每家都有一名出家人,每當有人老死時就直接由親人來誦經超度,這是不丹人一種親族關係的密切表現。 通常一間正在動工興建中的佛寺,早一年就先有喇嘛宿舍接納出家的小朋友,著手培育僧材。這些7到17歲的小僧侶,多來自附近村落的農家孩子,也有少數是孤兒。通常寺院裡都有3位老師:一是來自西藏的堪布,主責誦經修法的訓練;另一是來自尼泊爾的畫師,負責教導孩子繪製唐卡;還有一位是住在附近的瑜伽士,專教識字,督導小朋友嚴謹學習。 小喇嘛早上5時起床,先做一場法事;早餐後,8∼10時學習不同法事的程序;小休後是30分鐘的誦經練習,然後是午飯時間。下午1∼3時是繪畫課程,隨後是2個小時的例行法事。晚飯後7∼8時半,又是另一節法事或誦經的練習。 年紀較大的小僧侶,必須輪流值班1個月,負責平日廚房的工作,週末雖係假日,但早晚例行的法事仍不能免,還要負責替大家剃頭、上山砍柴,培養出實實在在的團體合作精神。有些小僧侶偶爾可獲准回家度週末,其餘的就在寺裡自由活動,可以踢足球、看電視、玩彈珠、學射箭,跟世俗孩子的活動一樣。 不丹人的信仰完全師從西藏,因此寺院中小僧侶的教育也仿效西藏,連經典也是使用藏文。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喇嘛在西藏比較權威,在不丹地位較為平等,不丹人在喇嘛面前可以作戲謔式的幽默,與西藏人之敬畏喇嘛截然不同。 藏傳佛教僧侶之級別,喇嘛是其中的最上者,本係對長老、上座和高僧的尊稱,一般僧人只能稱為「札巴」;但是現在的人們對所有僧侶都尊稱為「喇嘛」了。堪布原為密乘佛教中主持授戒者的稱號,後來引伸為凡精通經典的喇嘛、而為寺院的主持者,也尊稱為堪布,在藏傳佛學院中的最高學術名號也是堪布,相當於佛學博士。一般佛教徒在家中修行,對佛法理論有一定成就者,則稱為瑜珈士。凡誦經、講經、齋會等與宣揚或修行有關的事務,一律叫做法事。手印是梵音mudra,記號的意思;凡用手指所結之印契,為教義規範之印記,就叫做手印。在佛教寺院內有關能莊嚴佛壇,用於祈禱、修法、供養和做法會等的各類佛事,或佛教徒所攜行的唸珠、錫杖等修道的器物,統稱為法器。 佛教的經濟主要來自私人捐贈、香火的收入,以及政府劃給寺院土地的租金。不丹大多數寺院是古老建築,維修費用龐大,均由當地政府負責支應,從而避免了寺院與人民群眾之間因強制征用免費勞動力所產生的衝突。 僧侶的修行過程相當嚴謹繁複,須先學習宗卡語和西藏的烏堪(Ucan)文,其次接受教規和生活的訓練。另外,如深奧的經文、佛祖的語錄、經典的詮釋,前輩大師的著作、哲學、醫學和星相等,也是逐年必修的課程。自第3任皇后提議讓僧侶學習一門現代知識後,僧侶還成為提高國民教育的重要協助者。 每天都有固定的功課要做,但並非整天都待在寺院裡,遇到一般民家有小孩降生、舉行婚禮或喪葬時,喇嘛會被邀請到民家做法事或主持儀禮。一些富裕而虔誠的家庭,甚至在家裡長期供養一至數名喇嘛,以祈求家宅平安,順便累積功德。一般說來,屬於竺巴派的喇嘛必須終生獨居甚至需要長期與世隔絕,而某些教派的喇嘛則可娶妻生子。 各地寺院每天從早到晚都有數百名僧侶集體誦經,聲音渾厚深沉,富韻律感,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神秘奇妙的感覺。 喇嘛是不丹國教的代表,也是不丹人最尊敬的人物。在習慣上,人們遇有任何疑難問題或困擾時,喇嘛就成為排難解憂的導師。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使不丹人相信命運,寬以待人,安於貧窮的生活;也使不丹社會治安良好,百姓不敢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人們外出很少關門,鎖在不丹幾乎無用武之地。 每個村莊幾乎每年都舉行慶祝活動,善神是密宗不可或缺的守護神,在慶典中常有僧侶戴著面具扮演古老的凶神惡煞和表演戰勝惡魔的善神,以鬼神的創舞來表示幽冥世界的恐怖和試煉,以激烈的跳躍和憤怒的舞步象徵粉碎宗教敵人,善勝惡。舞蹈者和音樂家們用舞蹈和音樂講述古老的傳奇,寺院珍藏的佛教卷軸畫掛滿四壁,展現佛教神話故事的場面。射箭、摔跤和野餐貫穿整個節目。
[編輯] 宗教建築與象徵
宗(Dzong)在不丹的佛教界來說是代表城堡或寺院,「宗」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也是佛國不丹獨有的一種宗教體系。這些在中世紀時代,建於各省會河岸高崖上堡壘式的宗,原為防禦外敵而建的城堡,今日則落實了掌管政治和宗教的雙重地位。 當地的主要僧團就是在宗裡居住和修行,而行政部門的辦公室也是設在這裡。宗的地方寺院院長受人民尊敬的程度不亞皇族、大臣。一般來說,平時宗並不對遊客開放,其後院只在節日期間才接待公眾訪客。 大多數的宗,是在厚厚圍牆之內的建築,二或三層樓高,每座建築物間的庭院地上鋪有石板,主要建築物的頂層是一間塔式的拜殿或祈禱室,大部分建築材料是木材,外圍有走廊、拱廊、露台,裡面便是僧侶宿舍、廚房和政府公務員的辦公室。 在黎明時分,當政府公務員還未上班前,僧侶們便在大殿裡做早課誦經,然後大部分僧侶的一整天時間都花在禮拜、誦經和禪修之上。 一個宗可以有許多座寺院,每一座都有一名管事,負責向殿內的佛像做供養,包括供水,水代表清淨;供花,花代表莊嚴;供燈,燈代表光明。部分的宗提供修道院式的教育,有些小孩子自5、6歲時起,就開始在此學習基本的修行課程。 熱衷於修築宗教建築物,是不丹人對宗教極度信仰和崇拜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不丹境內,不僅人煙稠密的鄉村星羅棋布著規模不一的佛塔和寺院,而且在人煙罕至的險惡之地也有佛教象徵物的蹤影。有時在某個高山隘口或隱密山洞中都可發現佛的象徵物,或是雕刻在石板或山崖上的咒語「六字真言」。 不丹人認為自願參予這些活動是對佛的敬仰,可以積功德。他們還將自己的房舍修建在寺院或佛塔周圍,讓佛光普照在自己身上。人們途經宗教遺蹟或象徵物時,都會虔誠的膜拜。 境內有2000多座古代的佛教寺院,1000多座佛塔,多數坐落在山麓突出部分,地勢險要而缺水。寺院建築多土木石料,牆基通常由石塊疊砌,主牆都厚達1公尺,非常堅固,但因年代久遠,政府需要寬列預算予以維修。 一般說來,寺院大殿多有9根雕樑大柱,壁畫、彩幢和佛像等裝飾,全是雪域文化的精髓,營造出莊嚴而懾人的氣氛。不丹人相信,只要定期進入寺院參拜,靈魂就不容易墮落。寺院裡有很多佛像和佛教高僧的塑像,以及典禮上用的長矛、短刀、鼓、號、鈸、面具、服裝和刺繡等,都稱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甚至在一些規模龐大的寺院裡,每一件工藝品幾乎都是神聖的珍寶。 藏傳佛教裡女性代表智慧,男性代表方便,女性僧人所生活的寺院叫做亞尼(Ani)寺,男性僧人所住的寺院則稱為喇嘛寺。 亞尼寺多係中型寺院,約住40名左右的女尼,她們年齡約自12∼28歲不等。由於亞尼寺多建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飲水要靠她們自己步行2小時到4公里外的水源處汲取,日常食物就由附近村落供應,女尼除修行外還得種植一些蔬菜類、玉米和茶葉,生活非常清苦。亞尼寺內除女尼宿舍外,主要的建築多有一幢三層樓的主殿是做法事的地方;另外還有護法殿和上師的房間。 閉關房通常是在寺院後的山上,可以容納數人,嚴禁閒人進入,只有關閉者、負責送飯的人和上師才能進入。關閉時間一般為3或6年,閉關也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所有的僧人都希望能早日進行長期閉關,因為只有圓滿完成閉關,才能表示個人的修行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也就是具備了弘法的基礎。 關閉房內都設有小佛壇,另有簡單的鋪位和一處盤坐的地方。關閉者凌晨4時就要起床,先做約2小時的早課,然後早餐,略為休息後就進行兩節各2小時的誦經修法。午餐後小休片刻,同時是兩節各2小時的誦經修法,休息一段時間後,接著是當天最後的一節2小時課程,然後就寢。如此閉關3或6年,整個過程禁語,且每天過午不食,全程不破戒,才算功德圓滿。 佛塔(Chorten)又稱舍利塔,舍利是指人的肉身火葬後所遺留之粒狀骨,即結石,但是有道高僧圓寂後所遺留下來的結石,必須稱之為舍利以示尊敬,而佛塔就是安置舍利之處。 在佛教徒心中,供養舍利,就如同禮拜佛陀成道的菩提樹、佛陀的金剛寶座和佛陀行經之足跡。大智道論說:「供養舍利至小如芥子,其福報無邊。」 藏傳密乘佛教的佛塔,常因不同地域而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佛塔的型式有其不同。不丹佛塔是由刷白的石頭構成,底部方形,中間成球體,頂端是尖的。它是複雜的佛教象徵,代表佛的身體,內部通常有寶石、祈禱文和聖物。不丹人相信它具有神力,騷擾、偷竊或搶劫佛塔會被天譴。 經輪也叫做大祭輪,是藏傳佛教裡的一種祈禱方式。嚴格地說,這是一種偷機取巧的迅速祈禱方式,如果沒有它,許多藏傳佛教徒會不斷地禱拜至死。在許多寺院門側都有這種經輪,看起來像大鼓又像輪軸,外表裝飾得非常美麗,刻著兩排用不丹文寫成的禱詞:「阿姆•瑪•哈母!」,意為「貴重的忘憂果」。經輪內藏6字大明咒、蓮華生大士心咒、或百字明等經文一億篇,當信徒轉動經輪一遍後,就等於已唸過一億篇經文,這可算是「速成的功德」。 據高僧說,人們不停地轉動著經輪,就可獲得佛祖的保佑,以免死後淪入地獄受輪迴之苦,而能直接進入「永恆的樂園」。經輪的轉動全部用人力操作,不得用機器轉動,因此所有大小經輪都由信徒轉動,永不停止。所以不丹人相信,建造許多大大小小的經輪,功德無量。許多有錢的佛教徒,不管罪孽多重,只要能出錢建造更多的經輪,就可以無罪,跟古代天主教的購買贖罪券一樣,真是不可思議。 在不丹境內的河流中,經常可看到一種裝有竹籃的木桶,裡面塞滿了經文,在水流的帶動下不停地轉動。這是因為人們相信,木桶的轉動就等於製桶者(或放桶者)在誦讀經文。 不丹人雖然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即使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佛壇,每天都會在佛壇前祈禱,但卻不會花很多時間去誦經念佛。除轉經輪和木桶裝經外,還有一套既方便與佛神溝通的偷懶的方式,那就是境內到處可見的經幡。 經幡或稱為天馬旗,是用藍、綠、紅、黃、白五種顏色的薄絲料製成,代表水、木、火、土、鐵五大元素,代表佛陀思想、五位智者,印上不同本尊與經咒,如蓮華生大士心咒、綠度母二十一誼讚、6字大明咒、勝幢頂佛母經文等,藉風的力量將經咒吹向遠方,加持六道無量眾生。當風吹過天馬旗時,人們除可免受地、水、火、風、空之難外,一切經過的生物、土地都會獲益。通常這些天馬旗都插在山徑、山脊、山谷、屋頂、宗廟的院子和屋前。通常看到屋頂插有小型祈禱旗果恩達(Goendhar)的白色旗子旁綴飾著紅、綠、黃、藍色的穗帶,還頂好看的,這就是佛教徒住家的標誌。 總之,其作用在供天馬旗可日積月累無量無邊的功德,且可免意外的災難,還可增強運勢,百事可樂吉祥。所以在不丹境內,無論在樹上、橋上、屋簷下、山崖上、田野中和溪流旁,都可以看到新、舊、破爛和髒亂的天馬旗,一片落後現象,也是無謂的浪費。 依印上去的經文內容不同,經幡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活人祈求平安,每當有新生兒降生,家人就會請人選擇良時吉日,在最接近神的地方豎上經幡;另一類則是為死去的祖先或親人超度用的,兩種經幡雖然用途不一,但除了經文內容不同外,外觀上其實無法區分。 佛壇是供奉佛祖的木案,本身或雕塑、或繪著許多精美的花紋或圖案,一座佛壇的基本擺設是三寶:佛(佛像)、法(經書)、僧(舍利)。供養物主要包括水、火、花、香、燈、塗、果和樂等8供和曼達盆等。 唸珠是用堅固的線串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有21、42、54和108不同顆數的組合,也代表不同的意義而記數之隨身法具,掐捻唸珠而誦咒唸佛,能產生佛教徒的各種功德。 大禮拜是五體投地的大禮,屬佛教禮法之一,也是所有佛禮中最大最上者,據「華嚴隨疏演義抄」記載,凡敬禮三寶時必須五體投地,藉以折服驕傲以示虔誠;在金剛乘中屬四加行之一,意喻每次五體投地時,身體所覆蓋之諸物微塵皆可清淨,可消一己業障,積福德。四加行在佛教中即十萬遍的皈依大禮拜、十萬遍的獻曼達,以及十萬遍的上師瑜珈或上師相應之祈禱文。 煙供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採用物料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義,寺廟通常會在黃昏作此供養,為信眾和眾生布施除障,所置放供物的專用器皿也有很多不同的型式。另一種是以香味供養三寶、三根,以及布施中陰眾生和六道餓鬼等,意義是與冤親債主解怨,而達到除障之目的,因所採用的物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義。所謂三寶即佛、法、僧。三根是指貪、瞋、痴。 法帽是喇嘛戴的長帽或尖帽,在許多法會中,因不同的教派所從事的不同法事,主持喇嘛會戴上不同款式或顏色的帽子,其意義和背後的故事變化多端,是密乘佛教儀式的特色。相傳在遠古時代,不丹邊境經常有外道變亂,當時出使僧官想起過去曾有菩薩預言,尖帽子可降伏外道。於是出使時都戴尖帽,變亂果然不再。自此在驅趕外道惡鬼的儀式裡,主持喇嘛都頭戴尖帽。 唐卡是繪畫中的國技,興起於8世紀,是藏傳佛教中利用彩緞織物裝裱成的卷軸畫。畫中諸佛和菩薩的顏色、姿態、神情、佩戴的飾物、所執的法器和比例的大小,都有它特殊的宗教涵義,必須完全依據經典所述如實繪製,並非畫者自創,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形式;在不丹的許多場所中,牆上都懸掛不同主題的唐卡。 各大寺院在所有重大祭典中都會展出巨幅的唐卡,這是由無數許願者所共同縫製的絲質壁毯。根據一種古老而虔誠的習俗,當信徒經過唐卡時,用額頭觸碰它就能得到佛和神的賜福。唐卡上繡著兩位重要人物的圖像,一是「仁波切法師」帕馬桑布哈瓦法師,他怒目而視嚇退惡魔,右手拿著金鋼杵,是法力和博愛的象徵;左手持一把串有3個頭顱的慧劍,象徵突破精神上貧、嗔、痴等三重障礙。這位家喻戶曉的不丹守護神具有救贖的法力,據說人們只要靜心坐禪,讓仁波切法力憤怒法相附體,就能抵擋孤魂野鬼的侵擾。 另一位是波依沙瓦恩端斯,又叫做阿瓦羅克斯瓦,他有千隻手,大概是慈悲為懷的兩隻手不敷行善使用,才多生出998隻手。據說西藏的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就是這位神祇轉世。 唐卡鑲邊的圖案是八個象徵幸運的吉祥物,寓意各不相同。 寶傘象徵人類抵抗病魔和不利因素; 白海螺象徵福音廣布; 金魚象徵萬物在痛苦海洋中無所畏懼; 寶瓶象徵長壽、財富和繁榮; 旌旗象徵佛教力量戰勝邪惡勢力; 連心結代表智慧和熱心永遠的結合; 蓮花象徵純潔的身體、言語和思想; 金輪象徵寶貴的佛教理論思想世代相傳。 在一般的不丹人家,八吉祥物還被作為祈福的飾物,無論壁飾、雕刻等到處可見。 因為唐卡不能被陽光照射,所以晚上掛在寺院的外牆上供信徒們膜拜;天色漸亮時就由喇嘛們放下捲起,在喇叭和博浪鼓伴奏的長列隊伍中,送回寺院裡。虔誠的信徒沿途跪地叩頭恭送,每個人口中都念著佛咒:「唵嘛呢叭咪吽」。 對於不丹的佛教徒,尤其是僧侶,他們都不願意殺生,在他們認為所有的動物都是神聖的,尤其被視為神鳥的烏鴉更不可侵犯,因為這些黑色的生靈整天都在高聲複誦著佛經中的字啊!啊!啊!,因此殺死一隻烏鴉就等於殺害1000名喇嘛,會十惡不赦。在一些特定的時間中,寺院的屋頂上還要擺上特別的麵團和著了色的牛油來款待烏鴉。 寧靜的不丹,美中不足的是狗吠聲非常擾人,尤其是深夜的狗吠聲常常會將人從夢中吵醒。這裡的狗隻非常多、不論是家狗、野狗或流浪狗,數目驚人。 狗之所以如此囂張,是源於不丹人始終相信善有善報,他們認為狗下輩子會轉世為人,自己今生今世如果善待狗,便能獲得福報。因此,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狗,經常有野狗四腳朝天睡在大馬路上妨礙交通,警察也視若無睹。 鑒於狗隻的泛濫成災,不丹政府曾將野狗毒死或溺死,但遭到佛教徒的強烈抗議,為此不得不改成將野狗閹割,現在街上遊蕩的無尾巴狗,就是被閹割的野狗。 又傳說,古時天神為了懲罰人類的貪婪,決定收回賜予人類的所有恩惠,所幸狗一再懇求天神留下一些東西給天下蒼生享用。在狗的幫助下,人類的生命才得以延續。據說許多喜馬拉雅佛神,如「聖人瘋子」也常把狗當作最親密的伙伴,形影不離。不丹人相信,狗是具有情感的生靈,是最有希望轉世成為人的動物。當人逝世時,狗還會用牠的閃光尾巴指引逝者進入天堂。所以不丹人有句格言:「要想贏得榮譽,就要善待狗」。 慈悲為懷的不丹人,反對一切為謀取私利而殘害生命的行為。有些外資想在不丹建立小型工廠,也因佛教不得殺生的原則而無法如願。比如說在不丹海拔1000公尺處生長著許多桑樹,因此有利於發展蠶絲業,但是為取得優質的蠶絲,就必須將蠶繭放到沸水中去煮,可是虔誠的不丹佛教徒都不願意做,只好讓蠶自身咬開蠶繭掙脫出來,而影響了蠶絲的品質。 不丹的養峰業也不興盛,雖有良好的自然山水養蜂環境,但不丹人不願殺蜂取蜜。 讓人疑惑的是,喜馬拉雅山的佛教徒卻可以吃肉。他們認為只要不是親自動手宰殺的牲畜,僅取食其肉是無可厚非的。不丹當今地位至尊的喇嘛托古活佛甘泰曾說:「佛說不可殺生,但並沒有說不可食肉」。 雖然他們不殺生,但卻可以雇佣回教徒來宰殺牲畜,只要事後給一點錢或牛肉作為報酬即可。不丹人視屠夫為賤業,一般人都不願與他們通婚,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當屠夫。 他們最喜歡食犛牛肉,也常常吃豬肉,但卻不敢吃雞,因為他們迷信:當人類接受死亡或再生的審判時,雞會放一些白色小石子在秤盤上,表示死者曾經做過好事;而豬卻會放上黑色小石子,表示這個人做過壞事,所以不丹人對豬是沒有好感的。 不丹人篤信佛教不殺生,長久以來各種有害的動物到處施虐,造成國內髒亂不堪,許多人被瘧疾或肺結核奪去生命。 猖獗的水蛭,也是不丹的一大災害,對人畜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國際救援團體和慈善機構,已協助不丹興建各種醫療機構,使不丹的醫療場所遍及全國,但是仍然不能改善不丹人落伍的迷信觀念。許多人寧肯相信巫師,也不願到醫院就醫,因此解決不丹人的健康仍是一個棘手問題。21世紀初不丹人的死亡率高於20%,平均壽命只有66.1歲,其中男性為66歲,女性為66.2歲。
[編輯] 注重教育
不丹早期的教育都是依賴寺院,喇嘛就是教師,在教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1914年不丹東部17個貴族的兒子被送往印度就學,次年返國之後,政府在哈宗建立第一所學校以延續他們的教育,這是不丹第一所不屬寺院、不以宗教為主的學校。隨後又在布姆塘興建了第二所學校,但都是提供上層階級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場所。 1950年代,不丹政府積極展開現代化運動,全面引入西方現代化教育方式,正式訂宗卡語及英語為官方語言,國民識字率迅即達到60%,並以極快速度繼續增加中。時至今日連最偏遠的孩子都有學校可唸。從小學到大學均施行免費教育,英語為授課語言,宗卡語為必修。 年度教育經費佔國家歲出的18%,全國有各級學校約820所,教師共4300名左右,有學生約14萬多人。實施初等、中等和高等的三級教育制度。 小學為初等教育,學制7年,孩子6歲開始上學,第一學年為學前班,後面6年為小學1∼6年級。主要課程有宗卡語、英語、數學、環境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研究、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和體育等。小學畢業後參加不丹小學畢業統一考試,及格者發給小學畢業證書,具備了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基本資格。目前全國約有小學310多所,其中私立小學約10家、社區學校約150所,公立小學也有150所左右,每個鄉村都有1至多所小學,師生比例約為1:38。 不丹的小學教育按其規模可以分為3種類型:一是在人口比較分散的農牧區所設的學校,由於學生人數不多,學童年齡大小也不一,因此一個小學通常只有一間教室,由一位全能的小學老師按年級之不同分別授課;另一種是在人口比較密集的鄉鎮設立的小學,通常有2∼3間教室,可以按學生程度的不同分為幾個年級,由不同的教師分別授課;還有一種是城市內的正規小學,課程設置比較完整,各年級都有不同的老師授課。 中學為中等教育,分為初中、高中和中等專科學校等3種。初、高中各兩年,中專4年,主要課程增加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學和和計算機科學等。初中畢業時要參加初中畢業統一考試,合格者發給初中畢業證書,從而具備進入高中的基本資格。 高中畢業時,學生須參加由不丹考試局和德里的印度學校證書考試委員會組織的印度高中畢業考試,及格者發給印度高中畢業證書,才具備進入大學專科班和到專科學校學習的基本資格。 中專畢業後也要通過國家考試,領取畢業證書,才具備入專科學校學習或參加一般社會工作的基本資格。 全國共有初中約60所、高中約28所、中專約18所,初中生4.2萬人,高中生8.5萬人,中專生7500人。所有中、小學及職業學校學生在清晨上課前,都要集體先禱告和唱國歌、向國旗敬禮,他們穿著制服,場面非常壯觀。 大專學校為高等教育,國內有20多所高等學府,大專學生約有5000人,教師約450人,還有1200多名學生分別在印度、美國、孟加拉、日本、英國、尼泊爾、澳大利亞和奧地利等國留學,其留學費用一般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總署等有關機構援助,學生學成後99%回國服務。 國內主要高等學府有不丹皇家大學(Royal University of Bhut-an),是不丹第一所正規的綜合性大學,成立於2003年6月2日,並吸收蘇格蘭、芬蘭、澳大利亞和其他先進國家的經驗,校區地點分散,再採用電子通訊網連接,學校經費由政府提供。 不丹皇家大學創校之宗旨,是研究及制定高等教育的學習計劃,滿足國家對教育和科技人才需要之培植,有助於知識創造和促進與不丹有關知識的發掘;目前不丹皇家大學大約共有學生3500多人。 皇家大學還轄有不丹研究中心(Centre for Bhutan Studies)、洛貝薩自然資源訓練學院(Natural Resources Training Institute in Lo-besa)和國家傳統醫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Medicien)等。 康隆學院(Kanglung College)是不丹專科學院的核心、國家的教育基地,位於札西岡市東南郊,建於1975年4月,2003年6月併入不丹皇家大學。設有藝術、科技和商業等3個學系,學制2年,考試合格的畢業生,公費保送到印度或其他國家的大學繼續深造。全院有400多名學生,校區建築寬敞明亮,教學設備先進,師資整齊,教職員多來自印度和加拿大,現在共有9個分散在國內各地的學院。 帕羅國家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in Paro)創辦於1974年10月,位於帕羅市郊,是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下成立的,向全國各地招生,學制兩年,畢業後分配到各地小學任教。學生全部公費,還有生活津貼可拿,開設有英語、宗卡語、兒童心理學、衛生與健康、社會發展史、學校組織和農業等課程,是不丹培養小學教師的搖籃。 彭措嶺不丹皇家技術學院(Royal Buht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Phuentsholing)位於彭措嶺附近的卡本迪,距離彭措嶺到廷布公路約5公里處,創辦於1965年5月,由聯合國援助。學制兩年,共有10個班級,開設的課程有機械、汽車駕駛和維修、電工、焊工、管道和鉗工等學科;工程相關科系有金屬加工零配件和金屬家具;其他方面有切割、室內裝修、打字和攝影等。學校實施綜合性技術教育,是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進校後學的是印度科技大學的課程,畢業後可以再到印度科技大學、綜合性工業大學或工程學院學習,至今為不丹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大多數都在政府部門擔任技術要職。 西姆托卡語言文學研究學院(Inastitut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 in Semtokha)由已故國王吉格梅•多吉•旺楚克創辦於1961年,1995年四世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擴建,2003年6月併入不丹皇家大學,設有古不丹語、歷史、宗教、宗卡語語法、文學、數學和基礎英語等課程,每年都為政府培養出150多名畢業生,投入國家建設的行列。 桑契國家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Samtse)建於1968年,於2003年6月併入不丹皇家大學,學制為兩年,畢業生分配到全國各地的小學去作育英才。 西姆托卡皇家管理學院(Roy-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in Semtokha)建於1986年,2003年6月併入不丹皇家大學,轄有行政發展、金融管理、管理與發展、政策支持、信息技術和私營企業發展等6個教學中心,還有研究機構、圖書館、通信機構、學習資料與檔案中心。圖書館藏書1.5萬冊,內容涵蓋管理、計算機和傳記等各類書籍,以及15種研究期刊和各類雜誌。書籍和期刊大多為亞洲基金會和其他國際機構所贈送。這個學院的學制也是兩年,招收高中畢業生或大專生,並設有部分短期訓練班。 不丹衛生學校(Health School of Bhutan)創辦於1974年,位於廷布市,由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和兒童基金會資助,廷布總醫院負責,招收小學畢業以上程度入校培訓,衛生助理和助產士學制兩年,衛生員學制一年,畢業後分配到各地的醫院、診所或衛生隊服務,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一些醫療基礎知識和技術。 迪沃塘(Deothang)不丹皇家綜合技術學術位於不丹東南部薩竹炯喀宗,在友好國家的資助下創建於1971年,是不丹培養具有中等水準技術人才的基地,招收初中畢業生入校訓練,設有民用、電力和測量製圖工程學等3個學系,其中民用工程學和電力工程學學制為3年,測量製圖工程學2年。 成人教育也得到重視,不丹政府每年都有固定預算,利用中小學的原有師資和教學設備,開辦夜校或舉辦短期農業科學知識訓練班,免費傳授成年人文化知識和科學農耕知識,如化肥的使用、水果的接枝、養魚、養綿羊、改良土壤等。 職業教育規模不大,數量也少,國內職業學校一年大約能培訓出650人,大多數都是教師、技術員、財務會計、醫療衛生人員、商業貿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類別。經過各種職業學校訓練出來的人員,都已進入各個行業就業,對不丹的建設和發展有莫大的貢獻。現在國內比較重要的職業教育單位有帕羅教師訓練中心、次馬拉卡貿易學校、烏楚飛行學校、西姆托卡文科學校、札巴林業學校、廷布皇家管理學院、廷布財務學校、廷布皇家商業學校和獸醫訓練學院等。
[編輯] 醫療衛生獲改善
不丹的醫療衛生情況已獲改善,人民平均壽命達到67歲,其中男人為66.4歲,女人為67.6歲,嬰兒死亡率為5.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3%,全國基本醫療覆蓋率達到93%以上,95%以上兒童接受了預防接種,農村食用自來水人口達到85%。現在全國實行免費醫療政策,看病都不用花錢,沒有愛滋病。 全國全面禁煙,禁毒工作雷厲風行,因此大家都生活得非常健康。 國家對醫療保健的支出,佔國家歲出預算的12%。全國有兩所衛生學校;30家醫院,包括5家傳染病及腫瘤醫院、3家陸軍醫院、1家不丹草藥傳統醫院、1家運動醫院、150個基層衛生隊和440家診所;部分醫院能夠提供全功能的遙控醫療服務。 全國約有1萬名西醫和不丹傳統醫藥醫師,平均每670名病患一位醫師。全國有1350多張病床,平均每596名病患可以分配到1張病床。全國約有1000名護理工作者,平均每670人可以分配到1名護士。另有1150名村級醫療衛生工作者,為農村大眾提供預防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包括孩子和孕婦的免疫預防等,孕婦產前保健、促進營養及兒童驅蟲,並監護兒童的成長。 現在痲瘋病、兒童急性骨髓灰質炎、缺碘、愛滋、天花、瘧疾等病症在不丹已得到控制,或已經絕跡,但是呼吸道傳染、腹瀉、痢疾、寄生蟲、皮膚病傳染、營養不良、結膜炎、甲狀腺等疾病仍普遍存在。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不丹國內所有兒童已實施免費作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脊髓灰質炎、肺結核和麻疹等疾病的免疫預防。 藏醫在不丹醫療系統中仍佔一席之地,他們對病患的診斷是根據人體內氣脈的流動,而寺院裡的教育也涵蓋醫學,因此不丹的僧侶對人體的醫療多半略知一二,成為頗受民間信賴的傳統醫學,他們與一般的巫醫是不一樣的。 不丹政府對環境衛生特別重視,幾乎天天都在修建飲水工程,現在所有的城鎮和81%的農村人口,都使用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都建有污水處理系統。自2008年起,不管是城鎮或村落,每戶至少有一座簡易廁所,使得人民的生活品質大為提高。新聞與出版 不丹國家幅員小,大眾傳播媒體發展也非常有限。報紙除最具權威的不丹政府公報外,還有兩家都是私營報刊,報導內容以青年問題和農村生活為主。 昆色爾(Kuensel)週報又稱為明察報,創刊於1967年,最初係政府的一種公告,1986年改為週報,1992年從政府新聞局中獨立出來,但仍接受政府的津貼,有不丹語、英語和尼泊爾語等3種版本,網上版本只有英語:http:// www.kuenselonline.com。這家週報向國內外發行,發行量為英文版1.2萬份,不丹文3000份,尼泊爾文300份。8開20版,國內新聞佔去6版,國際新聞3個版面(包括世界新聞、體育新聞、科學與衛生),文學2個版面,休閒娛樂2個版面,其他為廣告版面。內容還包括有讀者投書、社論青年、文藝小說和詩歌。 不丹時報(Bhutan Times)創刊於2006年4月30日,是免費的報紙,http://www.bhutantimes.bt/。 不丹觀察(Bhutan Observer)創刊於2006年6月。 不丹還發行一些雜誌作為人們的精神食糧。 不丹智慧(Druk Losel)雜誌創辦於1983年,是16開本的文學季刊,由國家新聞局發行,內容主要對觀光客介紹不丹的風土人情、文化藝術及宗教信仰,使用英文、宗卡文和尼泊爾文等3種文字出版發行。 吉祥如意雜誌(Tashi Delek)創刊於1995年11月11日,是雙月刊,也是由新聞局主辦、日本航空公司駐印度日航辦事處出版發行,部分版權屬於印度旅遊公司所擁有,主要介紹不丹王國的概況,其創辦之目的是提供旅客在飛機上閱讀,用英文和宗卡文兩種文字出版。 康隆(Kanglung)學報創刊於1974年,原名叫做謝魯澤(Sh-erutse)學報,由謝魯澤公立學校創辦,主要介紹這個學校的概況,以及學生的優秀文章,僅在校內部發行。 國內較為重要的刊物,還有在彭措嶺發行的昆風論壇(Kuenp-hen Tribune)、1980年創刊於彭措嶺的昆風文摘(Kuenphen Digest),以及季刊德魯克•洛塞爾均用英文、宗卡文、尼泊爾文出版。 另有一家竺克網路Druknet公司。 不丹的市場上還有少量外國的報紙和刊物流通,其中大多數是印度出版發行的英語出版物,如印度時報、電信、經濟時報、印度斯坦時報和今日印度等。其他國際性的報刊還有新聞週刊和遠東經濟評論等,大多數訂戶是政府機構、企業和私營業主。 不丹廣播電台是不丹唯一的廣播電台,隸屬國營的不丹廣播服務公司(Bhutan Broadcastiang Service),建於1973年,每星期廣播時間60小時,每天播出約70個節目,用宗卡語、英語、東部語和尼泊爾語輪流播出,內容包括國內外新聞、特寫、記事、小說故事、文藝、音樂和廣告等,其中有關發展方面的節目,如新型農耕方法、衛生與健康、環境保護、遠程教育、農村發展、婦女和兒童等,佔全部節目的75%。同時不論是短波電台或是調頻電台,全國各地都可以收聽到。 根據統計,全國約有41萬台收音機,聽眾人數超過45萬人,廣播電台覆蓋率達到99%。其中84.4%的人收聽宗卡語的廣播,26%人收聽英語廣播,21%的人收聽東部語的廣播,21.1%的人收聽尼泊爾語廣播。 不丹的電視歸不丹廣播公司所有,1999年6月2日才正式與廷布市民見面,每天只播出一個小時的電視節目,星期1∼5晚上播出時間為8∼9時,週末晚上為7∼8時。前面30分鐘為新聞節目,用宗卡語和英語播出;另外的30分鐘為各式的其他節目,這些節目有的是自行製作的,有的是向外國購買的,收視範圍多限於廷布河谷地區及其附近一帶。 為滿足更多地區的收視,有線電視服務公司也應運而生,提供4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有線電視業者通常先將政府製作的節目錄製下來,第二天或數天後在其他城鎮進行轉播。 不丹電視台最受人們歡迎的節目是「本週不丹」(Bhutan This Week)的電視新聞專欄,集中在每週5播報本週發生在不丹境內的一些重要新聞。現在不丹已有1.06萬電視用戶,範圍幾乎已涵蓋全國各地。2003年開放衛星電視,使人民視野更為廣闊。 出版業規模小設備也差,全國只有一家出版社叫做不丹皇家政府出版社,並且只能承印如報紙、雜誌、文件等小的印刷。大量和高品質的精美印刷如郵票和鈔票等,必須委由印度製作,而不丹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則由不丹皇家政府出版社自己印製。私人的出版品,甚至文藝的書籍,是少之又少。 不丹的電影拍製已有7年多歷史,生產了好幾十部劇情片和紀錄片,「旅行者與魔術師」、 「小活佛」和「高山上世界足球盃」等影片,已打入國際市場;其他多係肥皂劇和宗教片。
[編輯] 藝術多為佛教服務
不丹的藝術、舞蹈、戲劇和音樂都跟佛教有關。藝術家的作品不是為經濟目的,而是為宗教信仰,也可以說不丹的藝術是為佛教服務。所有藝術活動幾乎都是人們親身表達對這個佛教國家忠誠的宣言,而藝術、舞蹈和音樂的題材,也都是在展現善良與邪惡的戰爭。 這個國家有繪畫、木工、雕刻、雕塑、鑄造、鐵匠、竹製品、金銀藝術工藝、編織、刺繡、石匠、皮革工藝和造紙等13種藝術工藝。除了輝煌的建築外,最顯著的不丹藝術就是繪畫,一幅畫可描述一位神、一個傳奇人物或一則宗教故事,可以是用於靜性養心的供物,或是一批吉祥的象徵物。 一幅流傳頗廣的寓言圖畫叫作「四友圖」,(Thuenpa puen shi)故事的內容是說一隻孔雀找到一粒果樹種子種入地上,兔子澆水,猴子施肥,大象則護衛著。當果樹長得高大結實纍纍,於是猴子爬上象背、頂著兔子和孔雀,連樹梢的果實都可採到,其寓意為激勵大家要精誠團結。這個故事看起來有點像「大貓鑽大洞、小貓鑽小洞」般的可笑,但細細思考,即可體驗到不丹人的純真可愛,用心深遠。 大多數繪畫的製作除寺院的微薄贊助外,經費多由貴族和皇室成員捐獻。人物肖像畫有嚴格的規定,比例及特徵必須十分準確,藝術發揮的空間很小。 傳統繪畫的顏料是用土、礦石和蔬菜組成,先將這些磨成粉末,攪於水、膠和炭素,畫筆通常由樹葉和動物的毛髮做成;近來有越來越多的繪畫開始用化學顏料,同時色彩的運用有特別順序,且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 經過幾個世紀的變遷,不丹風格的繪畫變得越來越華麗,採用更多金色顏料和中國風景畫的元素,許多作品還刻上人物的姓名,有助於記錄作品的日期。 現代不丹的藝術家將傳統和文明的眾多元素揉合在一起,展現不丹畫壇的新風貌,其中著名的藝術家卡瑪(Kama)的作品在這方面做了完美的展示,他曾到英國學習藝術兩年,回國後從事廣告設計,將法輪、蓮花、面具和佛像等宗教象徵做創作的素材,以現代藝術的活潑手法重新整合呈現。他在廷布組織了藝術家協會,找到一些志同道合有聲譽的同好,自願擔任免費教師傳授學生學習水彩和油畫,畫中的景物仍然是非常「不丹」的宗堡和佛像。 不丹的雕像多精雕細緻,輪廓線條鮮明,顏色亮麗,許多宗教人物雕像是用黏土製成,臉和整體通常用金色顏料上色,使雕像產生青銅的效果。 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是傳統的喇嘛舞,這種舞蹈的形式始於15世紀,並在17世紀臻於完善,主要內容為佛教祭拜、驅鬼祈福和表達對佛的信仰,一般是在設防的寺院外露天廣場上表演,是重要的宗教和社會活動。 學校和鄉村的人跳鄉村舞蹈,舞者手牽手圍成一圈或成一字形,移動著前進或後退的步伐,有節奏地揮動著雙手,優雅而美麗。這種隨歌隨舞的形式在西方人的眼中看來感覺上有些單調,其實不然,它的調子變化很大,婦女是歌舞的主角,有時男士也會加入其中。 面具舞是將宗教和舞蹈藝術揉合展現的喇嘛舞,在每次盛會中都隆重上演,由喇嘛組成的樂團擔任音樂伴奏,樂器包括有大小皮鼓、伸縮喇叭和鈸等。寺院中都有專門傳授這種伎藝的老僧,使其能世代相傳,表演者道具也由寺院提供,是寺院的財產。 面具舞又分為好幾種: 鹿面舞是告訴人們只要克服惡魔帶給世界的動蕩,幸福與和平就會重臨; 黑頸鶴舞是表示冬天的降臨。 白骷髏舞則展現地獄之神,暗示篤信佛規就可以得到重生; 皮鼓舞用動物面具和鼓聲,象徵堅定的佛教信仰必可戰勝各種惡魔; 鬼面劍舞是表述無法平靜超生的惡鬼害人,是要靠天神寶劍予以摧毀,暗示佛法無邊,回頭是岸; 不丹的流行音樂稱為里格沙(Rigsax),發展很快,現在已出版100多集,它結合了西藏和不丹的樂調,再吸取印度電影流行音樂的精華,由男女歌手輪番演唱。此外,不丹還有許多古典及民間音樂,有些是舞蹈的伴唱曲,有的是宗教音樂,還有一些是清唱音樂。
[編輯] 不丹曆法與節慶
不丹的曆法始於1027年,迄今已有980多年歷史,是由西藏曆法演變而成,屬陰陽曆法,但是現在兩者曆法已有較大差異,特別是在閏年推算差異較大。 不丹曆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一個月,每年12個月,一年是354或355天。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少11天,所以在19年裡要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為13個月,383或384天。由於受到宗教忌日的影響,有的月份要多幾天,有的則少幾天;有的日期會在一個月內重復出現,有的日期在一個月內一次也不出現。不丹曆的星期計算法與藏曆的計算法也不一樣,所以不丹曆與藏曆總會相差一、兩天。 這個國家的紀年法是以60年為一周期,年號由天干「木、火、土、鐵、水」與地支的「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2屬相互相結合而成。其組合的方法是用一個天干配兩個地支交替使用,例如:天干的「木」與地支的「鼠」相組成為第一個年號「木鼠」,再用「木」與地支的「牛」組合成第二個年號「木牛」,依此類推,(如附表)。不丹曆的年份還有陰性和陽性之分,其中的奇數年為陽性年,偶數年為陰性年。 不丹的吉利日多係每月的初8、15和30(即每月最後一天),一年的吉祥日是夏至、降雨節(約在9月)、冬至、如來佛的誕辰日、如來佛第一次誦經日,以及如來佛為其母講解「達摩」日。 一年中有許多節日,約分為傳統節日、非宗教節日和宗教節日等三大類。除固定特殊節日外,其他節日的日期都無法固定,大部分節日都按不丹曆計算,因此每年在公元的日期都不相同。 主要節日有不丹新年,在公曆的1月或2月,放假3天。已故國王多吉誕辰為5月2日,放假1天。馬哈巴尼瑪活佛紀念日在5月2日左右,放假1天。夏季變更日(夏至)為7月1日左右,放假1天。仁波切活佛誕辰紀念日在7月7日左右,放假1天。佛教轉福日為7月30日左右,放假1天。求雨節在9月19日左右,放假1天。活佛下凡日為11月14日前後,放假1天。五世國王基薩•旺楚克加冕紀念12月16日,放假1日。國慶為12月17日,放假1天。冬季變更日(冬至)為12月22日左右,放假1天。驅除九邪日,在12月27日左右,放假1天。 宗教和傳統民間節日方面,最重要的是蓮師節,也就是所謂的策秋(Tsechu),這是不丹民間比過年還重要的最大型慶典,不但全國休假,所有的信徒都要盛裝參與,男女老幼穿著國服、披上代表身分的披肩參加法會。信徒們在各地區的宗堡或佛教大樓上舉行盛大的法會,供奉佛陀舍利、曬大佛,舉行面具舞表演。 這天儼然也是不丹人的嘉年華,人們帶著便當、點心和檳榔,在宗裡一待就是一整天,雖然每年上演的戲碼大同小異,但是人民就是樂此不疲。 檳榔是不丹人祛寒的口香糖,大家無關身分地位,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人口一顆。 不丹各地區都自己舉辦策秋,會期長短不同,活動內容、時間都不一致;例如廷布的札西丘宗在8月份、帕羅宗則在2月、同薩宗在11月等,因此全年不丹幾乎都有「策秋」在進行著,其中以帕羅的策秋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不祇不丹人都趨之若騖,其他國家慕名來觀賞參與的也大有人在。內容是由喇嘛擔綱唸經、上演各種面具舞和戲劇等,主題環繞著蓮華生大士的事蹟,旨在榮耀這位藏傳佛教始祖。 傳說當年不丹國王患重病,向蓮花生大士求救。蓮師施法變身多個憤怒尊,又進行一系列的面具舞,結果將纏繞著國王的惡魔驅走,洗淨大地。今日的策秋祭典,就是摹擬當年蓮師驅魔的過程,為大眾除障。 舞者穿著五顏六色的長袍、繡花牛皮靴、鵝黃色絲緞裙,戴著各種各式的怪面具,訴說著不丹歷史或藏傳佛教故事;有些面具舞者需在表演前齋戒一個星期才能上場,以示對佛祖的虔誠。 廷布的策秋在每年8月秋季舉行,長達10天由皇室主辦,分成3個階段進行。前3天在「宗」裡封門祭祀,只有重要的政要參與,宗裡開放平時珍藏的宗教寶物及文物,供僧侶誦經祭祀後再收起來,然後才開門迎賓。 宗通常是蓋在河川的對岸,人們要進入宗須先過橋,再經由檢查站入內,除檢查攜帶違禁品,但最重要的是檢查禮儀,人們要披掛適合自己身分的肩帶以示對神的敬意,不然會被抓走、禁閉3天以示懲戒。 接著為期2天是口述歷史大會,用方言述說當地民族發展史、介紹族群的護法和佛菩薩與不丹民族相關的神話,並演出木偶戲及面具舞,因此吸引許多觀光客和其他地區遠道而來的不丹人共襄盛舉,使這種盛典熱鬧非凡。策秋的最後節目是為國泰民安祈福,並祈求國人健康長壽。 春季舉行的豐收祈求儀式也很吸引人,儀式中男男女女排成長隊,順著蜿蜒的山路慢慢前行,越過山丘到達谷底,來到早已灌滿水的水田裡,男子脫去衣服,婦女同時跪入水田,從田裡抓起泥塊朝男子投擲,男子立即還擊,於是就在泥田中雙方展開一場泥水混戰,越激烈越好。如果女子在混戰中獲勝,即預示當年必定會豐收。
[編輯] 射箭是不丹的國技
整個不丹森林密布,活躍著眾多的野生動物,其中不乏龐大凶猛的野獸。有人在境內還發現過犀牛的蹤跡;常在山區出沒的喜馬拉雅山熊,身軀高大,全身漆黑,生性凶猛暴躁;數量龐大的象群,更是不丹的一大特色。這些動物可能危害當地人的安全,但也提供了人們豐富的狩獵資源。因此,這裡的大多數男性都精於狩獵。 由於人們的喜歡打獵,所以也精於射箭。談到射箭,不丹人無不興趣盎然,因為這是他們最熱衷的娛樂和運動,也是他們的國技,在1990年北京第11屆亞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大會上,以及過去的多次國際射箭比賽中,不丹選手迭有奪魁紀錄,為此,不丹政府還曾發行過多套射箭紀念郵票。 但在奧運會中卻慘遭淘汰,因為奧運會明文規定,參賽者在賽前是不得飲用任何酒類飲品。不丹的射箭選手在酒後卻能射出300公尺距離,遠比奧運會所規定的200公尺距離要遠,因此選手雖被淘汰,但仍引以自豪。 射箭幾乎是不丹男人們唯一的娛樂運動,每當一個人射出箭,一群人都衝向箭靶去檢查,如果射中靶心,在場的人更是蹦蹦跳跳,興高采烈的圍著箭靶轉圈圈。弓箭分為傳統的與進口的,進口弓箭比較精準,易射中目標,但屬高檔的奢侈品。 每一個村落都設有靶場,一年四季都舉行射箭比賽,即使是村內比賽,其激烈程度也不亞於全國錦標賽。每年每一個村落都會選出一名選手,還組織有啦啦隊,啦啦隊的隊員都是年輕美麗的女孩子,能歌善舞,穿紅戴綠,她們不僅要在出賽前後跳舞助興為本隊選手提高士氣,而且還用各種謾罵的方式去打擊對方。 全國射箭錦標賽一般都在不丹曆新年前後舉行,各地都派選手或組隊參加比賽。在其他重要的節日裡,也會舉行射箭比賽,藉以助興。 不丹男人很少不會箭術,連五世國王也是一位射箭高手。在每次節日慶典中,都要舉辦隆重的射箭比賽。每年的「策秋」節中,射箭比賽都放在節日的始末。傳統箭靶一般都會畫上彩色圖案,弓多由竹製,箭則是由鐵打造,造型古樸單純。 摔跤也是不丹國內盛行的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時參賽者身穿不丹國服,腰繫寬帶,雙方各自摟住對方腰部,用手和腰部的力量將對方摔倒。 喇嘛僧侶被禁止參加摔跤和射箭運動,但飛鏢和擲石子遊戲卻是他們熱門的消遣運動。他們將木塊和鐵製成鏢,再接上雞毛做的鏢羽後就成了一個簡易的飛鏢,在空曠的飛鏢場上投擲。 賽馬活動非常流行,因為不丹境內多農牧區,但參賽者多為青少年。 擲圓石是少年兒童和小喇嘛鍛鍊身體的運動,並未列入不丹的正式運動項目。 此外,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撞球、足球、壁球網球、高爾夫球、游泳和溜冰等。不丹在奧運會的足球比賽中曾獲得倒數第二,不是最後一名不丹人就非常高興了,因為不丹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民族。
[編輯] 國獸和黑頸鶴
扭角羚(Takin)是不丹國獸,介於牛羚和麝香鹿之間的一種動物,因其奇特的長相與不丹的宗教歷史、神話故事相關連而被定為國獸。牠是偶蹄目牛科動物,體形碩大,生活在南亞一帶,常集結小群棲息在樹線以上的山地中,體壯,腿短,能在難行的山坡上輕巧快速地奔走,肩高約107糎,鼻呈凸圓形。雌雄均有粗大的角,從額的中心往外,然後向上,再向後彎曲。 據說,聖人竺巴噶舉喇嘛在15世紀到訪不丹時,虔誠的教徒從全國各地前來朝拜,並希望能目睹他的法力。跟以往一樣,信徒送上全牛和山羊供他飽餐,沒過多久後,只剩下牛骨和羊頭。一聲響嗝後,他將羊頭塞進牛骨裡去,兩指一彈,命令這古怪的組合前往山邊去吃草。讓眾人吃驚的是,這頭古怪的動物竟然順從大喇嘛的命令,起身一路跑往草地吃草去了,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扭角羚來源。 黑頸鶴在不丹人的心目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等同國鳥。這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稀有鳥類,每年秋天開始陸陸續續自西藏飛來,不少不丹民間的舞蹈,都是受到這些黑頸鶴的啟發而產生的。牠的飛臨是預示著收獲季節的結束,也是不丹遊耕牧民族遷往較溫暖地帶的開始。 黑頸鶴在繁殖發情期到來的時候,雙雙對對會舉行一種特別的愛情儀式,雌雄鶴雙雙互拜公堂,騰空而起,發出長長的鳴叫聲,纏舞在一起。黑頸鶴的雌雄很難分辨,雌鶴只是體型較小一點。牠們一般吃穀子、昆蟲和植物的根莖。 現在全世界只剩下21.6萬隻黑頸鶴,主要在西藏生長,冬天時棲息在西藏的中南部、中國雲南的東北部,以及不丹地區。
[編輯] 不丹人的住和吃
由於境內天氣寒冷,不丹人的住屋都是低窗窄門,石牆土壁。大部分中產階級家庭都有2個住宅:一個是冬天居住的,多建在河谷地帶,以避大風雪的侵襲;另一個是夏天住宅,多建在高地上,用以避暑。 按規定在建房屋前需送審設計圖,拿到執照後才能動工,外觀必需是傳統型式。事實上除非都市的建築物,大家都未嚴格遵守。鄉村裡的人多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建屋,由於經濟情況不好,所以許多民居都很簡陋。 一般民居雖簡單卻非常有特色,形式古樸蟄伏在山林中,讓人神往。建築風格相似,也因地而異,如南部多為茅草頂的竹舍;北部常見石屋和犛牛皮帳篷;中部地區為3、4層樓房,有的還修有陽台;東部地方多是石砌住宅;西部多見泥牆房舍;內喜馬拉雅山區則是與瑞士風格相似的木造農舍。 典型的不丹民居,都有厚厚的粉白牆壁,並呈一定的傾斜角度,因此窗戶也都向住宅內側傾斜。這種建築風格起源於何時尚未得知,據說是昔日為了防禦西藏人的入侵。 不丹人蓋房子不用鐵釘而用木栓釘,使用磚瓦木石也都很講究,且多數是三層樓房。一般住屋樓下用以飼養牲口、放置車輛和農具、工具、雜物;二樓隔成多間,有佛堂、臥室、客廳和廚房;三樓是貯藏室、穀倉,把重要東西和糧食放在最上層,是預防野獸偷吃和宵小侵擾。 所有樓房的樓梯,都設在屋外。房前屋後都沒有挖掘水溝,遇到暴風雨時地面泥濘,令人舉步維艱。 受地形的限制,不丹人的村莊多坐落在一些肥沃的谷地上,通常只有幾戶人家,有田間小徑可以到達。一般農舍都有庭院,多以樹枝、竹條、石頭或泥牆圍著,供牛、豬和雞等家畜家禽在裡面自由活動。因為不丹治安情況良好,宵小絕跡,因此農舍都沒有大門,僅擺上一塊厚重的擋板,以防禽畜外跑和野生動物的侵入。 農舍一樓用以堆積雜物、農具、工具、或作為工場,都有木櫺窗,不丹男人都有一雙巧手,凡事自己動手。他們多係天生的好手藝,從小耳濡目染、父子相傳,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二、三樓是經堂和起居室,每層樓大約四、五個房間,擺設非常簡單,完全沒有家具,大家席地而坐,連座墊也沒有;但電燈、電話、收音機、電鍋、電磁爐和瓦斯爐等生活必須的設備齊全。二樓左側的經堂是家中最重要的地方和信仰中心,1.8公尺高及1公尺寬精巧木雕的神桌或神壇是主體。神桌上供佛像,桌上供七碗清水象徵食物、鮮花、香煙和光等七大供奉是不可或缺的,屋主每天晨、昏要固定奉獻,這不僅是供奉給神佛,也是對世人獻上祝福。 北部和中部地區房屋的牆是用石頭、木材、泥土或水泥等材料建造;樓板、門窗、屋樑、天花板和樓梯等是用木材做成,門窗雕刻著傳統精美的花紋圖案。屋頂大都採長方形或人字形,保持著45度以上的傾斜度,有的屋頂用木瓦、石板和乾草做材料,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則使用鐵皮為屋頂,省得在雨季前需要維修,可以一勞永逸。 屋頂上通常都豎有一面寫著經文或祈禱詞的長幡,迎風飄揚。大多數農舍門前還有座小型的泥塑白塔,有遠道朋友來訪時,主人就會燃起松枝冒出白煙,以「煙供」祝福來客,這是不丹農村的傳統。 由於這裡冬天漫長而寒冷,不丹人多有泡湯的習慣。通常是在屋子旁或附近的樹林裡蓋個簡單的小木屋,木製的大浴盆被分隔成屋裡屋外兩個部分,屋外的浴盆是加溫用的,屋裡的另一半才是真正泡湯用的。 當人們要洗澡的時候,會不斷地從木屋洞口拋入滾湯的石頭加溫,使洗澡的人有高溫的熱水可用。 在男人泡湯的同時,家中女人會送上自製的酒釀,使泡湯者獲得血液循環身心舒泰的溫補效果,只是這種鹹而油膩的酒釀,台灣人是不大感興趣的。 一般農家常常是三、四代同堂,約有20多人共住在一個屋簷下不足為奇,他們日出而作,各自分工、女的忙廚房雜務,男的早餐後出門幹農活粗工。晚餐時全家人席地而坐,沒有老幼貴賤之分,每人面前擺一個碟子,一杯酸奶,互相傳遞飯菜,用手抓食,地面擺著乾牛肉、馬鈴薯、糙米飯、喬麥麵、喬麥餅、饃饃(一種餃子)和辣椒拌起士,大家談笑風生地享受一頓晚餐。入夜一家人同床共眠,有橫臥,有直躺,又累又滿足。 有些空著的農舍沒有人居住,那多半是一家之主曾經死在裡面,不丹人便認為那棟房屋是不吉利的,從此以後不再住人。 每當新屋落成的時候,就要舉行落成典禮,在大門屋樑上掛一根大型的木製陽具,擺上流水席,招待左鄰右舍和親友,請木匠為席上的主客,顯示屋主的實力和地位。家境富裕的屋主還要禮聘喇嘛作法誦經,一連數日,藉以確保新居的吉祥如意,這套儀式在家中有特別紀念日時,還會不厭其煩的重覆演出。 初到不丹的遊客,突然看到民居屋前所掛那根誇張的男性陽具圖騰,都會感到好奇而驚訝,其實這是不丹人的傳統,他們認為不但可以驅魔避邪,象徵吉祥如意,並且可以導致人丁興旺。 他們對「性事」的開放態度也令人大開眼界,不僅男人聚會聊天滿嘴黃色笑話和房事八卦,連女人也不甘落後的炫耀與丈夫一天做愛幾次,與人競賽挑釁。 這種裝飾在寺院或民居外牆上的陽具,據說是竺巴噶舉喇嘛的陽具,他生於西藏,終生特立獨行遊歷於不丹和西藏兩地,倍受不丹人所喜愛和崇拜。他自稱為瘋子,言談詼諧、行為古怪,癲狂放縱,常使人震驚。他認為死板的社會習俗和思維方式會阻礙人們對佛教教義真諦的吸收,並企圖用放縱、滑稽、幽默的行為和歌唱引起人們注意,讓人們改變先入為主的思想。 據說有一次,他將別人贈予的祝福線繫在他的陽具上,而不是按傳統禮節掛在脖子上,並說這樣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子女。 在不丹民俗舞蹈中有一個大紅鼻子的小丑,常扛著像男性生殖器長棍觸碰觀眾,據說會給人帶來祝福,可能就是源自他的放縱行為。 不丹高原地區的人民多以遊牧為業,住所常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搬遷,他們沒有固定的住屋、行李簡單。冬天睡覺時緊挨著牲口,利用牠的熱量禦寒,夏天用犛牛的尾巴趕蚊子,平時以犛牛糞作燃料。 這個國家的飲食習慣與西藏大同小異。不丹藏族人早餐多吃乾烙餅、炒麵粉,再加上一杯奶茶;午餐吃當地淡而無味用長米煮成的米飯,外加一道菜;晚餐則吃湯麵突巴(thukpa)。尼泊爾族人每餐都吃扁豆湯配米飯。印度族人吃的花樣比較多一點,食物又油、又鹹,不然便甜死人,每道菜餚都加很多香料。 不丹人食量都很大,以米飯為主食,他們的米種類繁多,最特別的是一種煮熟後為淡棕紅的紅米,但總覺得不如台灣米好吃,吃慣台灣米的人再吃不丹米,簡直味同嚼蠟。 他們不吃稀飯,只偶而熬點菜粥給生病的人吃。也有部分人以小麥、青稞炒麵為主餐。 菜餚主要的是辣椒,不管蔬菜、暈菜都配有辣椒,或者純用辣椒做成不同形狀、不同做法的菜。而且家家有自己的獨門配方與做法的辣椒醬,也令人叫絕。一般家庭幾乎餐餐都有辣椒起士、辣椒芥菜燒豬肉等;乾辣椒燒豬肉,雖然不像台灣紅燒肉,但白色透明還頂香的;辣椒蘿蔔燒犛牛肉乾、圓片蘿蔔配上碎片犛牛肉都蠻有嚼勁,牙齒不好的人真無福消受,嗜辣椒的人都感覺過癮。 蔬菜的種類本來就不多,只有包心菜、芥菜、蘿蔔、馬鈴薯、蕃茄和洋蔥等,葉菜類較少,且有季節性;少量鄉下人採了賣到城裡的野生菇菌,是美味的配菜。 肉類以豬肉為主,牛、羊和雞肉次之。其他食物有蕎麥、成串的乾酪塊,以及味道衝鼻的乾生酪等;乾酪也可烹調出很多菜,一種用乾酪和辣椒煮成的羹,他們叫做艾瑪達奇(ema datsi),也就是家家都有的辣椒起士。 有些土產的辣椒並不十分辣,帶點甘甜味,吃了不但舒緩腸胃的刺激,幫助血液循環,還有促進食慾的作用。故平時他們常只有米飯和辣椒,偶而配以帶皮的煮豬肉或油爆豬肉,主要調味料為起司和牛奶,餐餐如此,少有變化,就是富貴人家也差不多。倒是吃辣椒的方式種類繁多,夏天是盛產辣椒的季節,家家戶戶都購買足夠的辣椒曬乾儲存,連屋頂上都曬滿了紅紅的一大片。不丹人也愛吃豬肉,而且是不肥不吃,將連皮帶肥肉的豬肉曬到半乾後紅燒辣椒和蘿蔔,認為是人間美味。不丹人也愛吃酥油茶,是治療高山症的妙藥。 不丹是個內陸的高山國,四周都不靠海,所以沒有海鮮。內河裡雖然鮮美的鱒魚多不勝數,但是不丹人信佛而不敢殺生,尤其是多數婦女都怕腥且吃素而拒絕吃魚,所以不丹河流中的魚能悠然自在的遨游著。 不丹點心可口,各家都是自行做來招待客人,街上少見出售,如小籠包、酥油麻花捲、巧果等。每至蓮師節家家戶戶都會做出好幾樣點心,連同酥油茶一塊招待來賓。 不丹人結婚通常是不請客的,只請家族中的僧侶來祝福,簡簡單單的雙方搬住在一起就大功告成;離婚更是搬出去就好。 請客的理由最主要的是祭禮或請高僧祈福,因此請客幾乎都不在餐廳裡,因為不丹並沒有真正大型的餐廳,大型宴會只能利用會議廳做外燴,並且都採用半印度式的自助餐,餐桌上有燒烤和大餅,再加上家常菜,如奶香包心菜、起司辣椒、辣味紅燒豬肉、乾辣椒犛牛肉乾、辣椒魚乾、野菇起司燒雞、怪味羊肉、牛肉餡小籠包、酥油麻花捲,還有幾種沙拉辣椒醬和調味辣醬。不丹人不太喝湯,但喝甜印度奶茶及又油又鹹的藏族奶茶,宴席上還供應有餐前的烈米酒和餐後的甜米酒或水果酒。 不丹人遠行時,通常會將食物裝在密封的竹籃裡,而將酒裝在特製的竹編容器裡。婦女一般是不喝酒的,東部婦女則偶爾喝一點酒。 不丹人都為自己的國家而感到自豪,雖然在聯合國的標準下不丹還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但是不論是城市或鄉村的不丹人、貧或富的不丹人、男或女的不丹人,都快樂而滿足。 由於不丹在經濟上尚屬半農耕、半畜牧的社會,人們空閒的時間較多,所以茶館和咖啡店的生意都不錯,男人們常邀約三、五知己泡在茶館裡,一邊喝茶加牛乳,一邊大擺龍門陣。以茶待客,是不丹人的傳統習慣,那怕是仇人來訪,也要招待他喝杯茶;但對招待自己的朋友卻要連敬兩杯茶,客人應接受第二杯茶,表示願意交主人這個好朋友。近年來不丹人已經知道要來訪的朋友連喝兩杯茶有時會有點勉強,現在已改為把茶水沏好,等客人喝了一、兩口,再幫客人添茶,這樣客人就自然地喝了第二杯茶,藉以表示他是主人的朋友。 中部地區的人喜歡吃檳榔,檳榔是不丹人非常普通的家庭零食,衣袋裡經常裝有檳榔或檳榔葉,朋友間互敬檳榔也是待客的禮儀之一。不丹的檳榔大多數是野生的,顆粒比台灣的小;少數檳榔是從印度進口的,顆粒比較大,使用的香料也比較多些。不丹人吃檳榔,就像美國人吃口香糖一樣,男女老少一視同仁,甚至連有身分的人或達官貴人,也一顆在口。 不丹全面禁煙,法律規定:任何人都不得在不丹買賣香煙或公開吞雲吐霧。觀光客雖可將僅供個人消費的香煙帶進不丹,但須繳納等於煙價一倍的稅,違者罰錢225美元。儘管如此,但老百姓還是我行我素。不丹人還會將菸草連根拔起煎熬成膏狀,再加工製成米粒大小的煙粒,然後放在舌根底下,讓它慢慢融化。這種煙膏粒外國人如吞上一粒,保管會天旋地轉,醉上兩、三天,不醒人事;但是不丹人卻甘之如飴。 除了煙膏粒外,不丹人也喜歡吸大麻煙,但是吸食的方法與其他國家的人不同,他們是將大麻煙揉鬆,再放進一隻陶製的罐子裡,罐子底下架上炭火猛烤,吸煙的人圍坐在罐子四周,每人取竹管一支插進罐中,用力吸吮,據說只要吸上兩、三口,一天的煙癮便過足了。 他們也吸鴉片,吸法也與眾不同的,他們將生鴉片帶在身上,想過癮時就拿出來用鼻子聞,一兩鴉片聞上30次以上就丟棄,說是聞多了就失去鴉片味。 不丹人身邊最珍貴的東西,是每天吃飯喝茶用的一隻用木頭製成的碗。不丹王后所用的碗,鑲滿珠寶鑽石,極為美麗;與國王頭上所戴的皇冠,同為國內最名貴的東西。
[編輯] 服飾與髮式
不丹傳統服飾獨具特色,除喇嘛教僧人身穿深紅或深黃色袈裟外,不論王公貴族或是販夫走卒,所穿的服飾式樣一致,統一的服飾款式也正是不丹平等精神的顯著表現。 人們不論男女,多穿著他們傳統的「國服」,這也是17世紀流傳下來的農民裝束。政府官員上班必需穿上國服,以肩帶的顏色來區分階級;走進任何辦公室和寺廟、參加正式的場合及祭典,也都要披上肩帶;女性也一樣要披肩帶,但沒有階級區分。大紅色屬於皇室成員專用,一般人不能使用。 不丹的男人,無論是國王或是百姓,都穿傳統國服叫做「幗」(Gho),這是一種像和尚衣般的斜襟過膝長袍,又稱為「波庫」,腰間束一條棉或毛的帶子,寬鬆的長袍袖口向上挽著,造成腰帶上方位置寬鬆,既方便工作,胸前衣服的褶層又可當口袋,放置包括刀具、檳榔和零碎的日用品等,使得不丹男人個個都有個豪放的「宰相肚」。但在平時他們會鬆開緊束的腰帶,卸下雜物,才算是一天中最舒暢的時候。 男人的「幗」多採蘇格蘭式的方格或條紋圖案的布料或呢料,但不能有花紋和含意特殊的圖案,以及深紅、深黃的顏色。「幗」內穿著棉質或絲質襯衫,白色衣袖露出袍外,翻起挽成整齊雪白的袖口。權貴人士為突顯地位的尊隆,翻起的雪白袖口特別寬大;而平民百姓的袖口較窄。 所有的男人幾乎都在腰間佩一把短劍,用於割肉、砍木材和削水果,必要時還可以當作武器使用。腳上穿皮靴或布鞋,傳統的繡花長筒皮靴,一般只在節日慶典時穿著。頭上戴用犛牛毛製成的帽子,帽頂有個槽斜向一邊,便於排除雨水。 高級軍官除穿軍服外,平常也穿紅、黃兩色相間的長袍,並佩帶精緻鋒利的短刀或長劍,顯得更加英武。 僧人多穿一種深紫紅色的長袍,長袍的一角鬆鬆地搭在左臂上,裸露著右臂。 現在的不丹人都穿皮靴或普通鞋,很少會打赤腳。在集會或宗教儀式等正式場合,往往穿一種皮底繡花的傳統長靴。穿普通鞋時,就要穿一種及膝長統襪。但除高僧外,大多數喇嘛仍打赤腳。不丹宗教領袖傑堪布所到之處,人們就得把膝蓋露在外面。 不丹婦女的國服叫做「旗拉」(Kira),上身是合身對襟上衣,下身一片式長裙拖到足踝,用天然染料絲線或棉線織成床單大小的布料,完全不經剪裁像一匹布似地纏在身上,攤開來就可以當作床罩。 Kira的做工繁複講究,家居旗拉的衣料是簡單的條紋,參加慶典、進宗、見大人物,會穿上自己精心編織的旗拉,每至集會女人都會刻意細心選擇最精緻、花樣圖案最特殊、顏色最鮮豔的穿上,再加上一條有吉祥圖案的肩帶,彼此之間應有一種較勁的味道存在。 不丹皇太后多傑旺嫫曾寫了兩本書介紹不丹的旅遊,形容這是世界最後的香格里拉、中世紀的國度,也極力推介他們的手工編織,吸引著更多人的好奇,使女性穿著的手工編織旗拉成了熱門的收藏品。有的西方人買回去做桌巾、床罩,或作沙發巾,也間接的展示他們旅遊蒐集品。 每一塊旗拉的製作時間是視花樣的複雜與顏色的多寡,需耗時10多天至1年不等,故而價格高低懸殊,購買時真的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有錢有地位的女人,使用一種錦緞或絲絨製作、帶有寬鬆衣袖的外衣,貧窮家庭的女子往往只在「旗拉」外穿一件普通紡織品製成的外衣。 富家女除了穿高級的「旗拉」外,還喜歡珠寶飾物,她們通常都佩戴珊瑚、珍珠、龜甲或被不丹人稱為「上神的珠淚」的瑪瑙項鍊,更喜歡鑽石和其他寶石的飾物,也愛戴戒指、手鐲和耳環。她們還特別喜歡貓,常抱一隻可愛的貓在懷裡。 南部尼泊爾族人的穿著習慣和不丹族人完全不同,他們無論男女老幼都仍按尼泊爾人的習慣穿襯衫、褲子、紗麗和罩衫等。不丹其他地方的尼泊爾人,其穿著則與一般不丹人相同。 不論是上班、上學、或參加公開活動都穿國服的不丹人,走起路來整齊有致,一點都不覺得平淡,反而突顯出上下同心和獨特的鮮明個性。 近年來,青年人漸受西風感染,一些留學生帶回不少的西洋文物,西裝、牛仔褲已成為青年男女的最愛。很多青年人身上穿的是不丹的傳統服飾,腳下卻是耐克、捷豹、阿迪達等名牌運動鞋,口中還不時哼著西方的搖滾樂曲。 髮式除與西藏和印度相鄰地區的極少數女性喜留長髮外,大多數不丹男女都剪短髮。他們認為蓄長髮不成體統,因此許多人包括前國王在內,都把頭剃得光光的,據說這是尊重佛教傳統的一種習俗。但隨著不丹對外開放的腳步的加速,現代城市的人也開始留長髮,老一輩的人和僧侶多對此表示不滿。
[編輯] 婦女與婚姻制度
不丹的女人溫柔賢淑,是家庭的總負責人,說她們是國家安定的主要力量一點不為過。她們有相當姿色,有錢的婦女珠光寶氣,一般婦女雖衣著普通,看起來頗有樸素娟秀之美。少女都有蘋果般的臉蛋,白裡透紅,長得非常漂亮可愛。最值得人們稱道的是農村婦女,不僅健康,而且美媚,平時背負40公斤重的物品還可以健步如飛。 她們說話也風趣有禮,娓娓細語,極富同情心。她們從不打誑語,這是她們傳統的婦道美德,境內沒有妓女。 不丹婚姻制度也與眾不同,自從1980年開始新的婚姻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廢除過去的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制,也禁止重婚。但是直到現在仍未杜絕這種現象,不少富人仍娶兩個以上妻子,不丹北部一些地區還有一夫多妻的情形。 不丹是男女平等的社會,男女雙方都沒有婚姻約束的法律關係,他們的婚姻與家庭結構很像雲南的摩梭人,不丹男人夜間爬窗私會情人的習慣仍然存在,故而養成男人出軌和不負責任的性格。 還好不丹每個家庭的財產都留給長女,以保障下一代的成長生活,小孩子們在家中無論阿姨、姑姑一律都喊媽媽,眾多媽媽在一起時才在「媽媽」之前加上名字。而這些媽媽,只要是親戚的孩子都會熱心的一視同仁養育,所以每個家庭都人口眾多,鮮見「小倆口」的家庭。 女人在婚姻生活上也相當自由,只要能力所及,也可以同時有好幾個情人,或者換情人,多重婚嫁似乎也合法,只要伴侶沒有意見,共同生活社群就會接受。所以常常發現已婚的男人公開追逐女人,而且他們對已婚婦女也特別感興趣,因為她們有經驗、懂事、又不會無理取鬧;同樣的,女人也會對心儀的異性,公開大膽的示愛。故而政府的民事法律雖然規定要行一夫一妻制,但並沒有強制力,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政府規定合法的結婚年齡男子為21歲,女子為16歲,太早結婚是非法的。傳統的不丹男女婚姻關係通常都是由父母安排,不過現在的青年人婚姻大事都喜歡由自己決定。南部尼泊爾族人在結婚時,女方要陪送嫁妝。 不丹男女在結婚之前要到法院登記,並繳納一定的登記手續費,否則婚姻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政府鼓勵族內婚姻,對不丹人與不丹人結婚實施獎勵,准其向銀行申請結婚貸款。結婚時都要請喇嘛唸經祝福,但這種唸經祝福儀式多在兩人實際同居後才舉行。 不丹並不注重形式上的「婚禮」,就連四世國王辛格•旺楚克的大婚,也是在8位子女相繼出世後,才正式舉辦一場與一門四姐妹的婚禮。 不丹人的第一次婚姻多半是很難白頭偕老,通常都要到第二次婚姻後,雙方成熟了婚姻關係才會長久。 婚姻法允許離婚,離婚者不會被人嘲笑,但須經配偶雙方同意,否則提出離婚者要適當地付給對方一定的補償費,還得每月將收入的20%給小孩,直至孩子滿18歲為止,而離婚或再婚也不會損害雙方任何一方的社會地位。如果一個已婚女子與另一男人私奔,這個男人就要向其丈夫賠償相當的費用。 不丹男人有點「色」,常會亂追女人,常常會為了年輕的美媚而拋棄糟糠,故而離婚率高。 不丹婦女在分娩時由助產士助產,並不忌諱丈夫在場侍候。當陣痛開始時,產婦要吃油炒雞蛋。生孩子一般休息21天,但可根據家庭經濟情況而定。不丹人非常重視產後護理,婦女產後兩三天就下床活動,喝牛肉湯和酥油,家人也會儘量讓產婦多休息,使其很快恢復,富裕的人家還會請個有經驗的僕人專門照顧坐月子的產婦。 當家庭第一個孩子降生後的第三天,會邀請一些親朋好友來舉行小型慶祝會。孩子滿月時要帶到寺廟裡接受喇嘛的祈福,並在喇嘛占星後給孩子命名。 不丹家中的男女都有帶孩子和照顧孩子的義務,不論是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一視同仁,只要進入自己的家就會照顧愛護,視同己出。 不丹人的傳統,幾代人不分家住在一起生活,家務和田裡的工作通常都是由婦女承擔;男人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或從政、經商、修橋築路,以及蓋房子等的工作。 在不丹的東部和西部,唯有長子才有繼承權。弟弟依附兄長生活,或進入寺院當喇嘛,或到宗裡工作,或被招贅為婿。如果長子自願放棄繼承權而去當喇嘛,則由次子繼承;如果次子也去當喇嘛,財產就由長女繼承。長子死後無嗣,財產則歸其弟所有。但是在不丹中部,長女對其父的遺產有繼承權。因為家庭需要她負起養兒育女的責任,因此不丹算是個半母系社會。
[編輯] 不丹人的葬禮
在喪葬習俗方面,不丹人死後要停屍數天,遺體停放在家中時間的長短,以及葬禮規模的大小,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和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定。往生者的地位越高、家庭經濟條件越寬裕,則在家中停屍時間就越長;反之則短。窮人家的葬禮極為簡單,請幾位僧人主持一下儀式就行了。 富裕的喪家除舉行隆重的葬禮外,在人死後的49天中,還要請喇嘛主持特別儀式用以超度亡魂。據說死者的靈魂在這49天中是處於半死狀態,由喇嘛的加持可以幫助死者的靈魂走上天堂之路。在這期間通常要在靈前供奉食品,點燃酥油長明燈並守靈。親朋好友還要到寺院布施糧食和酥油,捐錢為死者做祈禱,使寺院喇嘛獲得許多「樂捐」,死者也可早登極樂世界,再投生到富貴人家去。 不丹傳統埋葬人是模仿西藏的天葬法,把死者的遺體放在高山上,點燃松枝,用濃煙召喚山雕飛來將遺體的肉吃光。這種殘忍野蠻的方法早在三世國王時曾被嚴令禁止,但現在不丹北部地區仍有天葬情形存在。 現在的不丹人死後用火葬的方式,但是這種火葬大部份是在野外進行,火葬的日期往往由當地的占星家來決定,火化後將骨灰撒入江河。對於自殺或染有傳染病的死者,要先將遺體在土中掩埋三天以上,等肌肉組織腐爛後,家人才將遺骨取出火化。 不丹高級喇嘛圓寂後,火葬儀式往往要在兩年後才舉行。儀式通常是由4組喇嘛來主持,每組由一位重要喇嘛領頭,按照指南針指示的東、南、西、北4個基本方位圍著火葬柴堆進行。火葬後,把骨灰投入河流或放入佛塔。 每當不丹死了重要的人物,公共場所或街上就廣插幡旗,長布幡上寫上祈禱詞或聖歌。1972年7月2日老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逝世時,全國各地都插滿了長幡。
風俗習慣
這個風氣保守的國家,人民自認是「瀕臨滅絕的種類」,他們思想單純,特別敬畏金光閃閃,吼聲隆隆的雷電,因而有所謂雷龍之說。
每當春夏之交,喜馬拉雅山風和孟加拉灣海風交會時,雷神便興奮地活躍起來,轟隆隆的雷聲四起,整座山谷都發出怒吼,天上地下,互相回應,驟雨狂風肆虐大地,淹沒四野,人們認係雷神發威。他們敬畏而尊雷龍為雷神,自稱「雷龍之國」,國王是雷王,百姓是雷民,不丹國旗更以「雷龍」為圖騰。
不丹人的姓名南北有別,南部受印度教的影響,百姓有名有姓。但在不丹北部除了皇族有姓氏和名字外,普通的老百姓並沒有姓氏,雖然有些名字專屬男性或女性,但多數是男女通用,所以無法從姓名中判斷性別。在嬰兒出生不久,就會請喇嘛賜兩個傳統藏人名字,都有寓意吉兆和宗教意義。
稱呼在不丹也非常講究,如稱輪迴喇嘛為「蓮華生大士」,輪迴尼姑為阿尼姆(Anim),老僧侶或老教師稱朗蓬(Lopon),男士是阿甫(Aap),男孩為布蘇(Busu),女士是阿姆(Am),女孩是布姆(Bum)。如果是陌生人,男士稱阿帕(Aapa),男孩阿勞(Alon),女士阿瑪(Ama)。稱外國人為蔡利甫(Chilip)或比林帕(Pilingpa)。夜間不可直呼他人名字,據說這樣很可能會引來鬼神的騷擾,在說完話後加上「拉」(la)字,是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頭銜是不丹人社會等級的標誌,稱呼時冠在名字之前。皇族中,男性頭銜是大肖(Dasho),女性則是艾希(Ashi),大臣為萊昂波(Lyonpo)。大肖頭銜由國王賜予,通常都是高級官員。
不丹人特別熱情好客,極愛面子,據說是最好打交道的亞洲人,訪客只要尊敬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注意禮節,都會得到很好的款待,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即使是「仇人」前來拜訪,主人也會以禮相待,敬上茶水。尤其是在宗教慶典節日,賓客和僧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特別招待。
茶和酒是不丹待客的基本禮貌,在準備茶的時候會先上酒,釀酒是每家主婦的基本工作,成年人幾乎餐餐喝酒,以米酒為主,也有水果酒。他們也煮酒釀,用油鹽煮出來的鹹酒釀,與台灣人的甜酒釀大異其趣。
歡迎賓客的普通姿式是主人面向客人,上半身向前彎曲,同時伸出雙臂。第一次見面,主人會向客人獻哈達。不過現在獻哈達只限於儀式中、或向貴賓及長者才會使用。當有友好國家首腦來訪時,歡迎形式通常是與國王和其他皇室成員交換哈達。如果人們第一次被國王召見,可以向國王獻哈達,國王會回贈其他禮物。
這個國家的人都非常迷信,都接受鬼神與人同在的概念,對有鬼神之說深信不疑。因為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充滿了各種迷信的神話,保留許多奇風怪俗,要加以排除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對高級知識分子來說,並不全然如此。
由於迷信,甚至農村的人也不大相信西醫,所以每個村落都有一名巫醫。巫醫除了看病外,還驅妖除魔。譬如有人被瘋狗咬了,巫醫就用豹子奶調配一種飲料給患者服用;或者用曬乾母豹的胸部、雞肉和一把狗毛混合煮食。這種土法是否能醫得好瘋狗病?不得而知,但是不丹人卻深信不疑。
大多數男人都善長打獵,不丹是個很好的狩獵場所,老虎、豹、鹿、野豬、雉雞、孔雀、熊、野豬和山羊等,都活躍在森林裡;象群之多,更是不丹的一大特色。有人曾在不丹境內發現過犀牛的蹤跡,犛牛更是到處可見。經常在山區出沒的喜馬拉雅山熊,身軀高大,全身漆黑,生性兇猛。
森林裡有很多水蛭,這種吸血蟲成千上萬,成為不丹的一大災害,人們在森林裡行走時,還可以用菸葉和食鹽來對付水蛭的侵襲,但是為人代步的騾子,就可能成為犧牲品了。
不丹人也像西藏人一樣,接受禮物時用右手或雙手承接,以示禮貌。禁忌用手指向禮物,並應張開手掌,掌心朝上。向人招手時,手心應朝下。
煙、酒、糖、水果之類及布料、長襪、衣服和飾品是不丹人的傳統禮物,受禮者都非常高興。即使不願意,不丹人也不會當面拒絕別人的要求,而是禮貌性的藉口婉拒,這時客人最好不要勉強或問理由。
在不丹,相機並不普遍,禁止帶入寺院和民居佛堂等宗教建築物內。進入佛堂拜佛時,要將相機、雨傘、帽子、手套和鞋子等物留在門外。保持安靜,順時針方向行走,先在第一個聖壇前拜三拜,然後走到中央聖壇,聖壇中有一個裝著三枚骰子的碗,可以搖晃碗中骰子,請喇嘛對骰子的排列做一番講解。
離開時,若留下一些香火錢,可獲回贈一碗聖水。喇嘛沾些聖水灑在信徒手中以祝福,信徒象徵性的喝口聖水,再將剩餘的水灑些在頭上。
不丹人迷信,禁忌也多。境內很多天然湖泊,傳說都是神靈居住的地方,禁止人們在湖中游泳、洗衣、扔石子、丟垃圾。
出門若遇上不吉利的鳥、樹或其他晦物,均視為不祥之兆,常常會因此而改變原定計劃。
煮牛奶時溢出弄濕爐子,他們認為那是家神發怒所致。
寺院管理非常嚴格,日落後不允許婦女進入,禁止女性進入重要的寺院,同時嚴禁男子在尼姑庵裡逗留。
不丹的商業很不發達,貨幣更是缺乏,偏僻的鄉村地帶以物易物的貿易現象還很常見。人們常把「朱果」當作零用錢,那是一種硬得像石頭般的方形犛牛酪,像串珠子一樣,用黑色的犛牛毛串連起來,以便攜帶。
這裡最多的是雜貨店,零售由中國進口的玩具和熱水壺,由印度來的洗髮精、咖啡糖以及所有的食雜物品無不俱備。這些雜貨店多半都沒有門,買賣都透過窗口進行。無論店主或顧客,出入都靠店外的一列小木梯,所以許多顧客買東西時都習慣將上半身趴進窗內。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為防止滿街的流浪狗侵入店內。
這裡人都用七彩購物籃或竹簍購物,買了東西便直接放進去:幾斤馬鈴薯、一袋紅糙米、不可或缺的羊奶、起士和辣椒,一下子便把大大的簍子裝得滿滿的,看起來真的非常環保。
在不丹境內老頭子雖然可以留鬍子,但沒人會留「山羊鬍子」,因為會被認係「越軌」之舉。因此,上了年紀的男人,常拿著一塊擦得發亮的金屬片當鏡子照著臉,一根一根地拔掉下巴上的鬍鬚,以免長出山羊鬍子來。
雪人之謎:不丹與西藏及尼泊爾一樣,關於雪人也有許多不同版本的傳說,但至今是否真的找到過雪人?或是真的有人見過雪人?還是一個謎,但不丹深信雪人存在於國境北部山區。
迷鬼(Migoi)是不丹語雪人的名稱,它的原意是「強壯男人」。他們口中的雪人身披長毛,有淺紅、棕和黑色等的不同顏色,面部類似人類,無毛,雌性乳房隆起,不管雌雄都有一股難聞的味道,而且見到人就迅速竄逃,只留下一些特殊的足跡讓人撲朔迷離,無止境的尋覓探討。
[編輯] 國防建設極受重視
不丹有一支小型的國防軍,其軍事力量從經費、裝備、訓練,全部都由印度提供。因為不丹的一切對外事務都是唯印度馬首是瞻,所以不丹的安全,等於也是由印度政府負責,而印度在不丹境內也有駐軍,不丹政府在中國交界邊境的邊防軍營中,除了不丹的軍隊外,還有印度軍隊協同駐守。印度派有「丹塔克工程部隊」相當一個旅的兵力進駐不丹,負責軍事交通和通信等建設;還派出由一位少將率領約4000人的軍事訓練團協助不丹軍隊進行訓練。 不丹的軍事政策,是以對印度的「外交合作」與「經濟合作」來換取「零國防」的目的,就是自己不花錢養軍隊和購買軍事裝備,完全仰賴印度。這種「零國防」預算的做法,每年大約可以為不丹的國家財政歲出省下1000萬美元,可以讓國家極有限的資源,完全用在民生上。 這個國家的軍隊兵員來源採用徵兵制,每年在秋季的時候開始徵兵,每次徵集600∼700人,年齡自15∼25歲,身高1.5公尺以上的男性青年,也有少數女青年入伍服役。在徵兵的時候,由各宗、村推薦應徵人員進行選拔,被徵召者多係家中有兄弟的男青年。同時也招收19歲以下的高中畢業生,將他們送往登林訓練中心進行為期10∼12個月的基礎訓練,再派往部隊擔任軍士職務;受訓成績優異的,還可進入印度的國防學院培訓為軍官。 不丹政府規定,凡有兩個兒子以上的家庭,必須有一人經體檢合格後進入軍營服役,獨生子或家境特別困難者則可免服兵役。最低的服務年限為18年,在37∼45歲之間退役。軍官在任職期間薪資一般高於在政府部門的同級工作人員,退役後可領一筆退休金,以便頤養晚年。服役期間如不幸傷殘,不僅可享受養老金,並且享受終身免費醫療。 軍官不但待遇好,而且福利也佳。夫妻分居異地的軍官,每年有一次為期兩個月的休假(不含路途);未婚軍官每年也有一次為期一個月的休假(不含路途)。軍官眷屬可隨軍隊生活,換防時也一齊遷移,退役時帶離部隊。不丹政府還為軍官統一配購車輛,校級以上軍官配購小轎車,尉級軍官配購吉普車或摩托車,所需費用由軍官個人和政府各負擔50%,購買時軍官可以分期付款,車輛則歸個人所有。 士兵的待遇也不差,在軍中除衣、食、住、行由軍隊支付費用外,每月有固定薪資,退役時有退休金可拿。士兵退伍後由政府幫助找工作,或由軍方福利委員會分配土地和住房。由於不丹較缺乏人才,年輕又身體強壯的退役士兵,多數可以在村或宗裡擔任職務,繼續為國家效力。 關於軍銜方面,不丹軍隊的軍銜分為五等十七級,即士兵五級:列兵、一等兵、下士、軍士、軍士長;尉官四級:准尉、少尉、中尉、上尉;校官三級:少校、中校、上校;將官四級:准將、少將、中將、上將;軍銜中最高者為元帥。但目前不丹軍隊最高軍銜僅為中將,屬皇家陸軍司令部最高指揮官陸軍參謀長所有,上將及元帥從缺。 不丹王國的軍事力量主要的是由不丹皇家陸軍、不丹皇家衛隊、不丹皇家警察、不丹森林護衛隊和國家民兵等組成,目前還沒有空軍和海軍。這支軍事力量的宗旨是在保衛國家、人民和國王,兵力共約5萬人。 國王是國家的元首,也是軍事力量的最高統帥,他經由皇家秘書處、國防部和內政部,對國家軍事力量實施指揮權,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直接由不丹皇家陸軍總部下達命令。在國家面臨戰爭、內亂等緊急情況時,由國王向全國發布戰爭動員或緊急狀態令。 不丹皇家陸軍(Royal Army of Bhutan)是國家軍事力量的主體,指揮官由國王兼任,最高執行官稱為首席作戰官(Cahaief Operati-ons Officer),即不丹皇家陸軍參謀長,為中將軍銜,是全國階級最高的職業軍人。現在皇家陸軍總部設在首都廷布附近的龍登府,總部下設秘書處、武裝中心、通信中心、軍務署和勤務部隊等機構。 皇家陸軍總兵力約為2萬多人,共編組為16個作戰中隊,約90個連。中隊實力相當於營,官兵員額為500∼800人不等;每個中隊轄4∼6個連,每個連的官兵員額約150人左右;連轄有3∼4個排,每排有30∼40人;排轄3∼4個班,每班約10人。皇家陸軍還擁有一些獨立分隊和專業分隊。這支陸軍部隊由多種兵種組成,包括最主要的步兵,還有砲兵、工兵、通信兵、汽車兵和少量直升機地勤人員等。還配屬有哈宗軍事學院、登林訓練中心、彭措嶺後勤供應基地、軍事醫院和一些倉庫。 不丹皇家陸軍與印度軍隊之間有密切的關係。2003年12月15日,這支陸軍奉命派出一支為數6000人的精悍部隊,去驅逐12年前秘密進入不丹南部森林地區的印度反政府武裝民族分裂分子,經過半個多月的激烈戰鬥,終於在同月30日徹底打敗盤踞在不丹南部的3個印度反政府武裝組織的抵抗,成功的將駐紮在30個營地裡的3000多名激進分子驅逐出境。 這次軍事行動,不丹皇家陸軍以極小的代價,獲致輝煌的戰果,並繳獲印度反政府分子武裝的一個大型武器倉庫和通訊器材,以及包括500多支AK-47狙擊步槍、一門高射砲,328門火箭筒口迫擊砲,以及10萬發子彈。由此證明,不丹皇家陸軍已是一支進可攻、退可守,有經驗的國防部隊。 不丹皇家衛隊(Royal Body Guards)主要任務在負責國王及皇室人員安全的保衛,隊長為上校軍銜,司令部也設在廷布市,由皇家秘書處負責指揮。司令部下設6個連,連設有排和班,共有官兵員額約600人,全部由不丹皇家陸軍中擇優挑出,並在印度的迷佐丘陵、格鬥學院和印度軍事學院,完成反叛亂和叢林作戰訓練。他們是不丹軍事力量中的精銳,素質最佳,裝備最為精良、待遇也較為優渥,是一支效忠國王的鐵衛軍。 不丹皇家警察(Royal Police of Bhutan)成立於1965年,警察總部設在廷布,最高長官為警察總監,歸內政部指揮,其主要任務為維護國家法律、法令和公權力的執行,維持社會治安,保衛政府人員和機構的安全。全部員警共約5000人,組成西部、東部和南部等3個地區警察局,下轄20多個警察分局、15個警察檢查站、6個海關檢查站、5個警察訓練中心和1個消防隊。 皇家警察的訓練和招募和軍隊相似,主要招收17∼21歲的男青年,也有少數女青年,以不丹族人為對象,對其他族人則加以嚴格的限制。新進的警察人員首先要接受相當的訓練,才能參加工作。吉列普是新警訓練中心,經常有200人在此受訓。還有廷布、吉格梅林、彭措嶺和迪奧塘等4個訓練基地。警察基礎訓練時間通常為一年,主要由本國警察擔任教官,印度警方也派人擔任高級教官,印度警方在不丹警察部門派有顧問,而不丹皇家警察的裝備、給養,主要也是由印度負責供應。 國家民兵(National Militia)是20世紀90年代組建的一支對內治安力量,由不丹內政部統一指揮。在各宗和大區設有民兵中隊或民兵連,由宗的行政長官和行署專員負責指揮。在駐防地區接受當地行政長官的臨時調遺,配合皇家警察和陸軍維持社會治安及數平叛亂 活動,全部兵力約有3萬多人。 不丹森林護衛隊(Forest Gua-nds of Bhutan)全部兵力約為500人,也歸不丹內政部指揮,主要任務是保護森林資源不被濫砍濫伐、防範山老鼠的盜竊國家林產、防範森林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