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
想去玩嗎? |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Germany),是歐洲大陸上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德意志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為人民,是古代日耳曼部落所講的方言,在不斷發展中,講這種方言的人就把德意志命名為自己的語言、人民及所生活的國家。後來羅馬人從高爾傳來一個字,變成羅馬文,就是ermany的前身,含「鄰近」的意思。
源出於查理曼大帝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定居在波羅的海沿岸,當時這個民族強悍善戰,以劫掠為生,所以日耳曼一詞就是「好鬥的勇士」的意思。從公元前五百年起,他們開始南遷,佔據了喀爾巴阡山脈和波希米亞山脈以北、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廣大的「日耳曼尼亞」平原地區,過著游牧生活。
公元前五十年,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由二十多個大部落組成。因耕地貧瘠,農耕技術落後,為尋找和開闢新耕地,屢次侵犯羅馬帝國的邊境,被激怒的羅馬帝國決心征服這個蠻族,持續了三十年的戰爭,卻始終無法打敗日耳曼人,只好在邊界築一道界牆藉以抵禦,之後日耳曼人和羅馬人約有兩百年相安無事。但日益強盛的日耳曼人最終還是衝破界牆,與羅馬軍團交戰多年,同時在戰爭中結成軍事部落聯賬,以法蘭克、哥德和薩克森等部落聯盟勢力最強。
在公元一到二世紀時,亞洲的匈奴人被中國後漢大將軍竇寇和班勇等所擊敗,其中一部分向西遷移,侵入窩瓦河流域。此時的日耳曼部落已從孤立散居形成法蘭克、巴伐利亞、薩克森、圖林根、黑森及弗里斯等部落。公元三五七年,匈奴人以排山倒海之勢大舉西征,打敗東哥德人,引起日耳曼人向西南的大遷徙,部分渡過多瑙河和萊茵河,侵入西羅馬帝國疆域。但後來為抵抗共同敵人匈奴的進犯,與羅馬軍隊聯合作戰,並獲得勝利。許多日耳曼人因此留在西羅馬帝國軍隊裡服役,時間一久,西羅馬軍裡的日耳曼人數超過了羅馬人,且當時羅馬帝國已日趨衰弱,不堪一擊。進入五世紀,義大利、高盧、英國、西班牙及北部大部分的統治權,也就逐漸從羅馬人手中轉入日耳曼人手中。公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的軍事領袖奧多塞(Odoacer)推翻,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版圖上紛紛成立小王國。
由於長期的混居、融合,日耳曼人受羅馬文化的薰陶,發展為歐洲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公元四八六年,法蘭克酋長克洛維統一了高盧東北部的多個日耳曼部落,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地上,建立法蘭克王國,這位新國王篤信基督教,並在國內大力推廣,使日後有能力對抗伊斯蘭教勢力的滲透。 法蘭克王國連年對外擴張,先後相繼吞併了巴伐利亞、倫巴第和薩克森。公元七六八年以後,出了一位雄才大略、政績斐然的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統一境內諸小邦國,並在公元七九九年幫助教皇利奧三世鞏固地位,打敗羅馬貴族的反叛。利奧為答謝他,翌年聖誕節在聖彼得大教堂中為他加冕正式稱帝,獲得「羅馬人皇帝」的榮譽頭銜,從此成為基督教的衛道者。在他統治下法蘭克王國臻於鼎鹽,疆域東起易北河和薩勒河、西至庇利牛斯山、南跨義大利北部、北達北海,包括中歐和義大利、瑞士、法國。
公元八一四年查理曼大帝去世,由其子路易一世虔誠者(Louis I the Pious)繼承,他主妥的任務在執行父親查理曼的遺囑,但他在位時一直最感頭疼的事情,是他前、後兩個妻子所生、彼此不和、奪權心切的四個兒子洛泰爾(Lothair)、丕平(Pepin)、路易二世和查理二世,其中三個大兒子還曾兩度廢黜父親。
公元八四○年路易一世去世後,外號日耳受人路易的三子路易二世,聯合異母幼弟查理以打長兄皇帝洛泰爾一世,長兄敗北求和,在儿爾登達成協議,簽立几爾登條約(Treaty ofVerdun),洛泰爾獲得包括現在比利時、荷蘭、德國西部、法國東部、瑞士和義大利大部分仕內的狹長地帶中法蘭西亞;日耳曼人路易獲得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西亞;查理獲得現在法國西部的西法蘭西亞;使帝國的分裂合法化,這也顯一不著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
日耳曼人路易的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是後來形成的德國,當時的版圖東以易北河為界,西抵阿爾薩斯和洛林,已相當於中世紀德國的面積,由圖林根、巴伐利亞、施瓦本、薩克森和法蘭克尼亞等五個公國組成,以薩克森公國力量最強。公元九一一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卡洛林死後無嗣,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被選立為國王,是步入德意志帝國的過渡時期。
公元九一九年,康拉德死後由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繼位,正式創建德意志帝國,開創薩克森王朝統治德意志的歷史。他崇尚武力,吞併洛林、擊退匈牙利人的進攻,此時王國的版圖包括今日的荷蘭、德國、瑞士和奧地利。 公元九三六年,亨利一世之子奧托一世在亞琛被德意志公爵推選即位。他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於公元九五五年在萊茵河畔擊敗匈牙利軍隊,國勢鼎盛,聲威大震,德意志的統治地位更形鞏固。
神聖羅馬帝國崛起
公元九六一年,奧托(Otto)一世應教皇約翰十二世之邀前往義大利,翌年教皇在羅馬城親自為他加冕,始創神聖羅馬帝國。他與教皇締結「奧托特權協定」調整彼此間關係,也擴大了教皇的世俗權力,使他成為基督徒的世俗首腦和教會的保護人,皇權至高無上,各地公爵都俯首聽命,史稱「第一帝國」。公元九七三年奧托一世駕崩,子孫治國無出其右者,中央集權大為削弱。一○二四年,德意志諸王和神聖羅馬帝國諸皇帝的薩克森王朝絕嗣,施瓦本的康拉德當選為德意志國王,他是薩利安法蘭克人,由而薩利安(Salian)王朝取代了薩克森王朝。康拉德二世於一○二七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取得對勃艮第王國的宗主權,他雖試圖重建德意志聲威,但各地諸侯利用教皇和皇帝間的矛盾擴大勢力範圍,皇權日益衰落。其子亨利三世於一○三九年接位繼續父親稱霸東方的政策、竭力結束基督教與諸侯間的戰爭,獲得波希米亞、摩拉維亞的統治權,並支持克呂尼派的宗教改革,企圖重建查理大帝式的神權統治而稱霸西歐。在位期間曾廢黜三名教皇、任命四名日耳曼教士擔任教皇,但後期受到教俗雙方的反對,帝國又陷入分裂狀態。
一○五六年年僅六歲的亨利四世繼位,由專制的母后攝政,一○六二年發生科隆主教率諸侯綁架幼王造反的情事。一○六六年亨利親政,為恢復舊有王權,重用家臣,與薩克森貴族和農民發生衝突,亨利曾一度逃亡沃姆斯,一○七三年獲得最後勝利。他曾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因主教敘任權而有長期的爭鬥,教皇曾兩度開除他的教籍,並於一○八○年承認諸侯於一○七七年所推選的施瓦本公爵魯道夫為國王。但反被亨利成功的運用了貴族利益與教會矛盾而廢黜了格列高利。一○九○年他企圖採取軍事手段進兵義大利、解決教會爭端不幸被困時,國內諸侯以其次子亨利五世取代王儲康拉德,最後父子操戈,一一○五年被兒子囚禁逼宮,次年去世。這是當時典型的小邦林立、諸侯國王公紛歧、主教國政合一的紛擾複雜關係,致有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內戰。
一一三八年亨利五世死後無嗣,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康拉德繼承舅父的王位,成為德意志皇帝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康拉德三世,霍亨斯道芬王朝於是開始。霍亨斯道芬王朝承襲前朝國策,參與義大利事務,並與教皇抗衡,一度重振皇室聲威,也出現了幾位精明能幹的國王,如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亨利六世和聰穎過人的腓特烈二世等,他們都為德意志的文化和經濟帶來新的活力,但仍無力建立高度中央集權,諸侯林立、封建割據局面持續。
一二一二年至一二五○年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間,為保持帝國與西西里王國的控制權,曾與教皇國及貴族作激烈的爭逐。一二四五年教皇英諾森四世宣布廢黜腓特烈二世的羅馬帝國皇帝及其子德國國王康拉德四世,提名拉佩斯為德王,康拉德率兵南征,拉佩斯被迫放棄德意志、去西西里當國王。一二四七年拉佩斯去世,荷蘭伯爵威廉當選為德國國王。一二五四年,康拉德四世駕崩,兩年後威廉也逝世。
一二五七年,英王亨利三世之弟、康沃爾伯爵理查德與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世都試圖以賄賂競選帝位,引起教皇烏爾班(Urban)四世於一二六三年發布「選帝諭」,確定由七名選帝侯選舉皇帝。當時內戰頻繁政治混亂,史稱「大空位時期」。
一二六八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斯坦丁在義大利戰敗被俘,送上斷頭台。一二九八年至一三○八年,哈布斯堡王室魯道夫一世長子阿爾貝特(Albert)一世在位,被反對世襲的諸侯阻擾,經過艱辛方獲得的王位,最後竟為姪兒暗殺。繼任的是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他企圖恢復霍亨斯道芬家族帝國又掀起內戰,一三一三年在進軍攻打那不勒斯時病死軍中。一三二二年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當選德國國王,教皇不予承認,路易集結各選帝侯於一三三八年發表「倫斯宣言」,聲稱多數原則可無視教皇之命令,並於法蘭克福議會上訂立帝國法律,違者視為叛逆罪。後來有五名選帝侯背離路易,教皇克雷芒六世醞釀新的選舉。一三四六年盧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當選為國王,一三五五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鑒於選舉糾紛往往釀成內戰,乃於一三五六年發布「金璽詔書」,重申一三三八年倫斯宣言中的多項原則,確定美因茲、科隆、特利爾三名大主教及萊茵伯爵、波希米亞國王、布蘭登堡邊侯、薩克森公爵等七名選帝侯,皇位不再世襲,只是一個榮譽的頭銜而已,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皇權的沒落,導致諸侯紛起,各霸一方。尤其一三七六年至一四○二年在位的查理四世之子文策斯勞斯(Wenceslas)懦弱無能,甚至久住波希米亞終日宴飲,視戰端紛亂於不顧,一三九四年被堂兄弟摩拉維亞領導的權貴囚禁於奧地利,一四○二年為諸侯擁立的同父異母弟西吉斯蒙德(Sigismund)國王所廢。
當時布拉格教區牧師胡斯(Jan Hus)以捷克語布道,一四一○年被教皇逐出教門,胡斯痛斥教廷銷售贖罪券為非法行為,得到許多貴族及平民擁護。西吉斯蒙德誘勸胡斯參加康斯坦茲會議,一四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將其逮捕,翌年處以火刑,引發「胡斯教徒戰爭」,但胡斯派內部分裂,被西吉斯蒙德擊敗。
西吉斯蒙德死後無嗣,由其女婿奧地利公爵、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貝特二世繼位,兼領兩個家族領地,權勢顯赫,但在位僅一年,於一四三九年出征土耳其時戰死。翌年堂弟腓特烈三世繼位,由於與王公們不和,幾乎完全不理德意志政事。一四五二年前往義大利倫巴底接受王冠,是由教皇在羅馬加冕的最後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此時土耳其人再度入侵,維也納失守,腓特烈三世外逃。一四八六年其子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 一世被美因茲大主教等人選立為德王,但保留了腓特烈三世的皇帝稱號。
到十五世紀末,德國境內有大小幾百個公國,兵禍連年幾無寧日。為抵抗貴族、教皇的剝削,哥達、沃姆斯、黑森林等地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聲勢浩大,尤以阿爾薩斯的「鞋會」為最,提出廢除教會法庭及減稅等要求,影響所及終於在一五二四年爆發農民戰爭。
一五一七年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維滕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反對天主教教會的權威,斥責教皇以重建羅馬聖彼得教堂為名在德國兜售多年的贖罪券為私人償債,提倡路德新教,一時之間反對天主教會的運動席捲德意志每個角落,是德國宗教改革之始。皇帝查理五世於一五二一年發布「沃姆斯敕令」,反對宗教改革、放逐路德,向新教宣戰,他同時要應付法國和荷蘭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內憂外患,雖在一五四七年戰勝新教諸侯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但一五五二年又落敗,不得不在一五五五年,批准弟弟斐迪南德與新教徒達成的協議,承認新教和天主教的平等地位。查理五世予各諸侯國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然一旦選定,臣民們必須遵守,否則就要遷居別國;全國因而出現國教不統一的局面,但宗教改革的奮鬥過程,喚醒了社會改革的新思潮,同時對德意志封建制度也有極大的衝擊。歐洲一六一八年至一六四八年的「三十年戰爭」,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德意志諸侯在爭取歐洲均勢的爭戰,後來演變為政治衝突及宗教對立的全歐性戰爭。當時在西歐,有法國和荷蘭聯合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分支西班牙和奧地利;東歐則為波蘭與哈布斯堡王朝對抗瑞典和俄國;同時瑞典和丹麥又在爭奪波羅的海的海上霸權。因宗教改革而長期處於分裂之中的德意志,政治和宗教的糾紛都有著外國勢力的參與,夾雜著歐洲國家的衝突,德國是主戰場,狼煙四起、民不聊生。戰爭最後以簽訂「西伐利亞和約」而結束,除法國、瑞典及其盟友得到大片土地、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外,德意志諸侯的主權雖獲得確認,但已削弱了皇帝和選帝侯的權力,規定天主教徒、路德宗信徒和喀爾文宗信徒地位平等,使整個德意志生活水準倒退了兩百年,國力大減,全國分裂成三百六十多個公國和一千多個騎士領地,皇帝成為有名無實的法律、制度監護人。
此後將近一個世紀裡,德國又發生了一七○一年至一七一四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七○○年至一七二一年的北方戰爭、一七三三年至一七三五年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一七四○年至一七四八年的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一七五六年至一七六三年的七年戰爭,最後形成霍亨索倫家族、以布蘭登堡為主取名的普魯士,以及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爭雄局面。
十八世紀是歐洲啟蒙運動蓬勃興起的時代,其主要理念是人生來平等,都一旱有平等的權利,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出色的思想就是一七七六年的美國獨立宣言、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的精髓。而在此時期的德國,既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又沒有敢於反對封建君主的成熟資產階級,各自為政的諸侯小國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無法形成統一的政治意志,英法等國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潮傳到德國,僅局限於紙上談兵。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後,德意志各邦加速向資本主義發展,在封建割據的德國境內,|普魯士和奧地利崛起成為兩個具決定性作用的勢力中心。一七九三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反法同盟,企圖以武力進行軍事干涉,從而打擊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奪回美因河和萊茵河西岸地區,不料法國一怒之下大舉興師,打得普奧聯軍潰不成軍,只好割地求和,讓出萊茵河東岸地區,德、法兩國從此結下世仇。一七九九年,拿破崙上台執政後,對法國佔領下的原德國領土重新劃分,取消或合併了許多小公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邦國,大大改變了各地諸侯割據的局面,儘管原動機是為了法國的利益,但無疑為日後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一八○六年,拿破崙把德國西部和南部的十六個諸侯國合併成立了「萊茵同盟」,同時令這些諸侯國全部退出神聖羅馬帝國。
同年八月六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西斯二世摘下皇冠,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他本人回到自己的領地奧地利大公國,宣布奧地利獨立,由自己出任國王,改稱法蘭西斯一世。
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在俄境慘敗,他在歐洲所建立的統治體系開始瓦解,但普、奧兩國仍在他的統治之下。戰敗後的普魯士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國王腓特烈• 威廉三世優柔寡斷,第二次和第三次聯盟戰中奧地利都抱持中立觀望態度,在改革家施泰因(Stein)男爵的極力鼓動下,才下決心對拿破崙宣戰。第一仗下來,拿破崙損失不大,奧地利出面調停,並向法國提出歸還領土的要求,遭到拿破崙的拒絕,被激怒的奧地利人加入反法同盟。
一八一三年十月,普、奧、俄、瑞典四國聯軍在萊比錫城郊大敗法國,德意志各邦擺脫了拿破崙的統治。一八一四年三月二十日,四國聯軍佔領巴黎,拿破崙王朝覆滅。同年的維也納會議恢復普、奧兩國原先享有的領土主權,但德意志人建立自由統一民族國家的願望,只獲得一八一五年由三十五個邦國和四個自由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替代。在梅特涅(Metternich)的影響下,一八一九年頒布卡爾斯巴德法令,鼓吹君權、反對立憲。這是一個鬆散的聯合體,各邦國都享有獨立的主權,仍然各自為政,設在法蘭克福的同盟議會是唯一維繫的機構,由各邦國指派的代表組成,大權操縱在普魯士和奧地利手中。
幾經戰亂兩度統一
十九世紀德國經濟發展迅速,由於大臣施泰因(Karl Stein)、哈登貝格(Hardenberg)等人的勵精圖治,城市自治及軍政改革都頗具成效。一八一八年普魯士廢除國內關稅法令,取消重重關稅,以示與鄰近各邦建立自由貿易關係。一八二八年,普魯士與黑森― 達姆施塔特邦簽署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一八三四年,普魯士聯合各邦組成除奧地利及西北沿海地區外的關稅同盟,建立德意志各邦的自由貿易區,這也是統一德國的重要步驟之一。一八三五年修建第一條鐵路,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
一八四八年初德國爆發「三月革命」,民眾要求組建統一的德國,並於同年五月十八日在法蘭克福召開首屆國民議會,尋求制憲以統一祖國,但在會議上,兩大派系意見相背,大德意志派擁護奧地利領導,小德意志派則推崇普魯士,幾經協調才制定第一部憲法,推行君主立憲制。由於幾百年來諸侯習慣的分裂割據不願放棄各自領地,及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奧地利宣布廢除一八四九年的憲法,普魯士也由保守勢力控制立法,一些小邦更是游離零亂,統一大業困難重重。
十九世紀中後期德意志經濟繁榮,由農業轉向工業,由貴族轉向資本家,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一八七○年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二位,新的經濟要求新的政治,國家的分裂狀況嚴重阻礙德意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但統一已是歷史的必然,權力再分配的時機也已成熟。一八六一年威廉一世即位,推行現實政治。一八六二年威廉一世因普魯士議會否決了他的擴軍計劃準備退位,俾斯麥勸他繼續主持朝政,由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協助。俾斯麥上臺後解散議會,推動以武力統一德意志,強調統一要用鐵與血的政策,同時大力推廣普魯士在德意志的影響,堅持透過權力來維持穩定。
這位「鐵血宰相」同時以加強軍事力量作為施展外交的手段,經由三次王朝戰爭實現德意志的統一:一八六四年,普魯士戰勝丹麥,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 荷爾斯坦地區由普奧共管;一八六六年不惜同室操戈,在「七星期戰爭」中打敗奧地利,把它趕出德意志同盟,掃除統一的大障礙。翌年成立了以普魯士為盟主的北德意志邦聯,結束普奧爭雄的局面;在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的普、法戰爭中,最終普魯士獲勝,進而兼併南方諸邦。同年一月十八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國皇帝,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德意志長達九百五十二年的分裂狀態,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第二帝國」。俾斯麥出任德國第一任首相,實現了他的預言「讓我們把德國扶上馬,它便會策馬奔騰」。
重新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由四個王國、五個大公國、十七個公國、侯國及漢堡、呂貝克、不來梅等三個自由市組成,採用一八六七年憲法。俾斯麥對內採取保護農業、發展工商業,並發動文化鬥爭,反對天主教,鎮壓社會民主黨。在外交方面,他策動一八七三年及一八八一年的德、俄、奧兩度的「三帝同盟」,旨在孤立法國,但都因奧、俄在巴爾幹島的利益衝突,未到期而中止同盟關係,然而這時的德意志正蒸蒸日上的在歐洲崛起,而且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了殖民地。
一八八八年德國皇帝三度易人,史稱「三皇之年」。最先是九十一歲高齡的老國王威廉一世駕崩;皇太子腓特烈三世以癌症末期生命垂危而繼位,但登基僅九十九天就死亡;皇位傳給他的兒子二十九歲的威廉二世。這位狂妄的年輕國王企圖獨斷獨行,加上俾斯麥晚年政策僵化,民怨四起,鐵血宰相被迫於一八九○年辭職。
德國的統一為經濟的蓬勃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進入二十世紀後,德國由自由經濟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一九一三年德國工業產值在世界上已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歐洲各國間衝突日益劇烈。一九一四年八月德國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兩百萬士兵戰死沙場,且慘遭敗績,戰爭末期,民眾怨聲載道,各地爆發革命,大勢已去,國王威廉二世引退逃往荷蘭的多倫,一九四一年去世。一九一九年六月德國以戰敗國身分簽署几爾賽和約,割地賠款廢除軍備,去帝制改共和政體,除海外殖民地外,還失去原有領土的八分之一和原有居民的十分之一。社會民主黨極左派「斯巴達克思派(Spartacus)」領袖李卜克內西試圖建立蘇維埃共和國,但該黨多數派搶先成立共和政府,與興登堡妥協以對付革命,李卜克內西於柏林遇害。
一九一九年二月六日國民議會在威瑪召開,成立共和國,艾伯特(Ebert)當選為總統,謝德曼任總理,同年二月十六日議會投票通過威瑪憲法,改稱「威瑪共和國」。一九二五年,艾伯特總統去世,七十七歲的陸軍元帥興登堡(Hindenburg)當選為總統,這時德國經濟崩潰,工潮不斷,社會動亂,納粹黨徒在各地騷動,內閣危機頻仍,加上一九二九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德國政治、經濟一片混亂,大家寄望能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來組織政府,於是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成為議會第二大黨,這些都替納粹黨徒的掌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一九三二年興登堡連任總統,一九三三年一月任命希特勒組閣,他的國家社會主義(NAZISM即納粹主義)運動以革命的姿態上台,結合極端反民主傾向和瘋狂的排猶主義,並通過國會縱火案清除異己,取締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大肆迫害猶太人,利用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在全國建立恐怖的法西斯主義統治,成千上萬的人未經法律程序關進了集中營。
一九三四年八月興登堡病故,希特勒獨攬總統、總理和三軍統帥大權於一身,正式命名為「第三帝國(Third Reich)」,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結束威瑪共和國短暫的十四年壽命。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他對自己的祖國懷有莫名的厭惡,而對德國則寄以厚望。上台後勵行獨裁政治,對內積極重整軍備,發展工商業;對外利用英、法、蘇三國間的矛盾,擴張軍備,蓄意侵略,作破壞凡爾賽條約的冒險。一九三五年,義大利侵略衣索匹亞,英、法兩國並未作有效的制裁,使德國大受鼓舞,重新武裝萊茵河區,並於一九三六年形成德、日、義三國軸心,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此時期的德國已經擁有非常強大的武力,僅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軍費開支就高達一百六十億帝國馬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
一九三八年,德國佔領奧地利;一九三九年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野心越來越大,終於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入侵波蘭,並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初期,英法聯軍只宣不戰,德國橫掃歐洲,先後攻佔了波蘭、挪威、丹麥、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十三個國家,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芬蘭五國淪為德國的附屬國。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清晨,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集中三百萬大軍向蘇聯發動閃電戰,全世界五十三個國家對德宣戰,終因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一九四三年英、美聯軍攻入義大利,蘇聯也發起反攻。一九四四年,英、美聯軍在諾曼第登陸成功,盟軍進抵萊茵河,蘇軍席捲巴爾幹半島。一九四五年四月底柏林失陷,四月三十日希特勒為逃避審判、在他的地下指揮部自殺;五月七日,鄧尼茨(Admiral Donitz)率德軍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根據雅爾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戰後德國分由英、美、法、蘇四國佔領,蘇聯佔領東部、英國佔領南部、法國佔領西部、美國佔領西北部,首都柏林由四國分佔。由於戰時盟軍的大規模轟炸,大都市受到嚴重破壞,人口也分散各地,政府機構已完全消失,當時德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盟國最高軍事管制委員會,凡事均須四國軍事長官一致同意後才能施行,曾對德採取解除武裝、取締納粹組織、逮捕和審判納粹戰犯、拆除德國工業設備以作戰爭賠款,分散過於集中的壟斷經濟等一系列制裁措施。在面對的重建德國事宜,四國在各自佔領區內各行其是,後因蘇聯與美、英、法三國之間制度及意識型態的不同,導致東西德分裂。
一九四八年六月,美、英、法三個佔領區合併,九月在波昂召開由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制憲會議,同時進行幣制改革,在西德使用由美國發行的新馬克。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的,蘇聯佔領軍於同月二十四日封鎖了全部通往西柏林的水陸交通,並停止一切能源供應。為了衝破封鎖,保全插入蘇聯佔領區心臟的西柏林,西方國家建立了「空中走廊」,西柏林兩百萬市民的生活用品全部用空投供給。
一九四九年德議會理事以多數票通過基本法,並舉行第一屆聯邦議會大選,基民鹽主席艾德諾(Konrad Adenauer)被選為第一屆聯邦政府總理,自民黨人特奧多爾• 豪伊斯為總統,組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ederal Republic ofGermany),簡稱西德,定都波昂。
一九五四年,倫敦和巴黎會議通過協定,次年五月生效,恢復西德主權,結束德國被佔領狀態,同時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美、英、法仍在西德擁有駐軍權。
蘇聯東佔領區於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退出「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針對西德的幣制改革、蘇聯在東佔區也發行新馬克。一九四九年五月三十日,在第三次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憲法,同年九月二十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tic Republic),簡稱東德。十月十日,蘇聯政府向東德正式移交管理權力,皮克(Wilhelm Pieck)為首屆民主德國總統。於一九五○年和一九五六年先後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公約組織。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帝國七十八年後,德國再次走向分裂,在德國的土地上出現兩個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經濟型態的東、西德國。
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一年,約有三百五十萬名東德人逃往西德,而且大多是高級知識份子、技術人員,因之東德政府在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發布命令以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後來改修築了混凝土圍牆,封鎖一切交通往來,這就是有名的「柏林圍牆」。
一九六八年東德通過新憲法,規定在平等基礎上維護兩個德國的正常關係;西德則堅持兩個德國非互為外國、沒有兩個德意志民族。一九五四年倫敦和巴黎會議成立協定,予西德完全獨立。次年五月,西德成為主權國家,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時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在一九五七年的大選中,艾德諾繼續執政。一九五九年呂布克(Heinrich Lubke)當選總統。由於內政危機,艾德諾於一九六三年辭職,一九六五年艾哈德(Ludwig Erhard)當選繼任西德總理,但他也不能改變現狀,在經濟衰退和政府內部爭執的雙重壓力下,於一九六六年被迫辭職。同年十二月,基辛格(KurtGeorg Kiesinger)出任總理。一九六九年大聯合失敗後,社民黨與自由民主黨以些微勝數組成聯合政府,由布蘭特(Willy Brandt)當選總理,古斯塔夫.海涅曼(Heinemann)任總統。他推行「新東方政策」,努力改善西德與蘇聯、東歐及東德的關係。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東、西德簽訂基本條約,雙方同意在平等基礎上發展睦鄰關係,放棄使用武力,互相尊重並共謀解決實際問題。
一九七四年布蘭特因總理辦公室成員的間諜案件而辭職,施密特(Helmut Schmidt)繼任總理,同時期由瓦爾特• 謝爾任總統。由於執政聯盟內部對經濟危機、外交政策及安全政策上存在嚴重分歧,施密特於一九八二年因不信任案而下台。接下來由柯爾(Helmut Kohl)執政十六年之久。
東德自一九四九年十月建國後實行總統制,一九六○年第一任總統皮克逝世,國務委員會取代總統履職,分別由烏布利希(WalterUlbricht)、維利.斯多夫、埃里希• 何內克及克倫茨任國務委員會主席。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七日東德政府集體辭職,九日開放東西德邊界,在此情況下,組成以莫德羅為首的新聯合政府。一九九○年三月十八日,東德舉行議會自由選舉,由基民豐、自由民主聯豐和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德梅齊埃為總理。聯合政府實行市場經濟,解散國有企業,開始經濟私有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東西德雙方對峙狀態緩和,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簽訂條約互相承認,一九七三年九月雙方同時加入聯合國。一九八二年上台的西德聯邦總理柯爾,也一直致力於東西德的統一。一九八九年下半年,東德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在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進行政治改革,東德領導人共黨頭子何內克(Erich Honecker)下台後投靠前蘇聯,最後仍被迫回到德國接受謀殺罪名的審判,一九九三年前往智利而客死異鄉。
一九八九年也是東西德統一的重要階段,五月匈牙利單方面開放匈、奧邊界,為東西德邊界的開放打開第一個缺口。同年九月三十日西德外長根舍宣布,准許在駐東歐各國使館裡尋求政治庇護的東德公民進入西德,當年就有三十四萬多名東德公民湧入西德。
為阻止東德人西逃,何內克政府於十月三日封鎖與捷克的邊界,在東德政府建國四十週年國慶的這一天,東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以及其他各大中城市,都爆發了大規模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權」的示威遊行,東德的形勢則更加惡化。同年十月十八日,何內克辭職,但繼任的克倫茨政府並不能平息反政府的示威運動,反而導致了柏林五十萬人的大遊行,矛頭直指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東德政府,要求執政黨下台,實行經濟自由化、政治多元化及自由選舉。
面對這種難以控制的動蕩局勢,東德政府一毫無辦法,部長會議及政治局先後集體辭職。十一月九日,政治局委員、黨中央發言人、東柏林第一書記沙博斯基在東柏林新聞中心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任何人可以隨意申請出國,並將很快得到批准。這無疑是默許東西柏林開放,允許東西德公民自由往來;東德政府也開放禁錮已久的柏林圍牆,人民憑身分證即可前往西柏林。
在波蘭訪問的西德總理柯爾聞訊即刻趕回西柏林,發表演講支持東德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並保證東德人民將獲得與西德公民同樣富裕的生活。柏林圍牆開放後,東德每天都有幾十萬人湧向西德,這一現狀把東西德的統一問題提到新的高度。十一月十七日莫德羅聯合政府提出與西德建立「條約共同體」,柯爾同月二十七日提出兩德統一的「十點計劃」引起極大的迴響,東、西德各政黨及民眾都熱烈支持,要求實現統一。同年十二月十九日柯爾與莫德羅開始會談,經兩德立法機構認可。
德國的統一問題,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的,一九四五年波茨坦協議中就明確規定,英、法、美、蘇負有對德簽訂和約和統一的責任,故德國的統一還需國際社會的表態與支持。剛開始時美、蘇、英、法等大國都採取反對和抵制的態度。為此,西德總理柯爾一方面竭盡全力創造統一有序的內部環境,一方面進行多方解說,曾多次聲明德國的統一將在歐洲聯合進程中實現,統一後的德國既會注意到西歐各國的利益和安全,不會對任何鄰國提出領土要求,也不會對蘇聯的安全和利益構成威脅。在統一已成為必然趨勢和西德的盡力爭取下,美、蘇及周邊國家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一九九○年二月,在渥太華舉行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二十三國外長會議,西德外長根舍在會上提出「二加四」方案,建議由東西德和美、英、法、蘇各外長組成外長會議,專門討論德國統一問題;獲得正面回應,五月在波昂舉行第一次會談。同月十八日,兩德簽署「經濟、貨幣和社會聯盟條約」,西德馬克取代東德馬克,實現貨幣的統一。七月十五日柯爾第二次訪蘇,簽訂確立兩國新關係的條約,保證向蘇聯提供大規模經濟和技術援助以換取蘇聯支持。八月三十一日簽訂「政治聯賬條約」,確定將西德的制度全面引入東德。同年九月十二日變六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後一次「二加四」會談,簽署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規定四大國停止對德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後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與此同時,駐柏林的美、英、法三國盟軍司令部舉行會議、簽署文件,宣布結束對柏林的佔領使命。九月二十三日聯邦總統里夏德• 馮• 威茨澤克簽署統一條約,並隨之生效,東西德完成了從法律上的統一。十月三日,分裂長達四十多年的東、西德重新實現統一,定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十二月二十日德國大選後的首屆全德議會在柏林正式舉行。一九九四年大選,由赫佐格(Roman Herzog)出任總統。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德國第十四屆聯邦議院的制憲會議上,社民黨黨魁施羅德(Gernard Schroder)當選為聯邦議院第七任總理,新一屆德國政府正式成立。一九九九年五月,在德國議會第二次聯邦大會投票中,與施羅德同為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物的約翰• 勞(Johannes Rau)多數票當選為德國戰後第八任總統。同年,德國從波昂遷都柏林,完成東西德統一的最後一件事;歐洲單一貨幣也於當年在德國正式通行。
採議會共和制政體
為維持國家過渡時期新秩序,一九四八年七月艾德諾領導進行「基本法」起草,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由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議會委員會投票通過。一九九○年又根據德國統一條約的基礎,改寫「基本法」有關條款,共十一章一百四十條,十月三日起生效。這部臨時性大法,也是德國統一後的唯一根本大法。
根據基本法德國是擁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自治權的聯邦制共和國。採議會共和制政體,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和郵電等均屬聯邦管轄。在基本法前言中明確闡述,德國的統一和自由要在全體德國人民的自決中實現。同時規定: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人民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遷居自由。立法機關的國會,以及政府、法院、行政機構、警察和軍隊,一律嚴格遵守這些基本權利。為避免威瑪共和國和希特勒時期的歷史悲劇重演,基本法取消了總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此法的修改必須由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同意和聯邦參議院三分之二通過方能進行,而且聯邦制的國家制度、三權分立、民主制、法治和社會福利等原則是不能修改的。
「基本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名義上的元首,沒有實權,由聯邦大會代表全國人民間接選舉產生。在選舉時最多可以進行三次投票,前兩次需要超過絕對多數的六百七十票才能當選,如果無人得到絕對多數票,則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在第三次投票中,較多數者就可當選。總統任期五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聯邦不設副總統,總統因故不能履職時,由聯邦參議院議長代職。
聯邦總統在國際上代表國家,進行一些禮儀性活動,如代表德國任命駐外使節、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及與外國簽署條約,對內任免總理、內閣成員和聯邦法官,簽署和頒布法律、法令、審查並公布法律是否符合「基本法」、行使赦免權等。當議會未通過對聯邦總理的信任案時,總統還可根據總理的建議,解散議會,舉行新的大選。不過,總統簽署的法律和法令,須經聯邦總理簽署才能生效。聯邦總統以其獨特的形式,體現一個統一的國家,代表著國家內部秩序的凝聚力及向、心力。國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採兩院制,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在權限方面,對涉及憲法、與聯邦制度有關、或關係各邦利益的主要法律時,兩院權力相等。但聯邦參議院的權限遠小於聯邦議院,只在立法方面對聯邦議院發生牽制作用,對授權國務總理組閣或推翻政府一事則無權過問。所以聯邦議院在德國的政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決定性。
聯邦議院是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人民代表機構,由議長、副議長、書記員、議員組成的若干專門問題委員會和長者委員會組成。議長由議院中力量最強的黨派選舉產生,主要職責是召集和主持聯邦議院全體會議,組織議院的各項活動。副議長由議會政黨協商選舉產生,由參加議會的政黨中各選一名,協助議長工作。書記員則按各政黨擁有議會席位的比例選舉產生,他們除協助議長工作,還與聯邦議院會議執行主席共同監督和審查議會情況。長者委員會是由各政黨威望較高的知名人士組成;議長擔任主席,主要任務是討論議院的議事日程、協調各種各樣的衝突與矛盾。
聯邦議院共六百零三名議員,以直接、自由、普遍、平等和不記名方式選舉產生。凡年滿十八歲或在德國住滿三個月的合法公民都有選舉權,年滿二十一歲具選舉權者都有被選舉權。議員的主要職責是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控制國家的財政預算、選舉與撒換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政府的工作等。德國實行複雜的兩票比例選舉制,選票的左半頁為第一張選票,用以選舉所在選區的候選人,即個人議員。右半頁為第二張選票,用以選舉政黨。
聯邦參議院由十六個州政府成員或全權代表組成,共有六十八名參議員,主要代表各州利益,參與聯邦立法和監督政府。參議員由各州政府成員或全權代表組成,同時可由各州政府任命或召回。他們都具有雙重身分,一方面擔任州的職務,同時又擔任聯邦的職務,隨著州議會選舉產生,並隨州政府的改組而更換。其數量視各州所轄區域的大小和人口的眾寡而定,使各州的地位在聯邦中也有差別。在議會投票時,同一州的參議員必須意見一致。在立法過程中,几是涉及各州利益的法律,必須有參議院的明確同意方可生效,對聯邦議院通過的其他法律,參議院也可提出異議予以否決。當兩院出現分歧時,由調解委員會出面調停,參議院議長由各州州長輪流擔任一年。
行政權屬於聯邦政府,亦即內閣,由聯邦總理及各部部長組成。總理是政府首腦和國家最高行政長官,也是內閣成員中唯一由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的重要人物,對議會負責,總理擁有很大的實權,他不僅主持內閣、領導政府各部門、決定政府的施政方針、實施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律、確定副總理和各部部長的人選,有權在緊急狀態下直接指揮三軍。此外,總理還要履行經常向總統作書面、口頭報告政事的義務。當聯邦議院對總理表示不信任時,總理可以要求議會對他投信任票,如僅獲少數贊同,他還可以建議總統解散議院,提前舉行大選。議會如果通過「建設性不信任案」,則將更換總理,但議會需同時以多數票選出繼任者時,才可更換原總理。
內閣除總理和兼外長的副總理外,還設有內政、國防、經濟、財政、經濟合作、法務、交通、環保、衛生、建設、家庭與婦女、食品和農林業、內部關係、勞工和社會事務、城市建設、研究技術、教育和科學、聯邦特別任務等部,各部部長則對總理負責。全國行政區共劃分為巴登― 符騰堡(Baden-wurttemberg)、巴伐利亞(Bavaria)又名拜恩(Bayen)、柏林(Berlin)、布蘭登堡(Brandenburg)、不來梅(Bremen)、漢堡(Hamburg)、黑森(Hessen)、梅克倫堡― 前波美拉尼亞(Mecklenburg)、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Lower Saxony)、北萊茵-威斯特法倫(Nordrhein-Westfalen/NorthrhineWestpharia)、萊茵蘭― 普法爾茨(Rheinland-Pfalz)、薩爾(Saarland)、薩克森(Sachsen/saxony)、薩克森― 安哈爾特(Sachsen-Anhalt/Saxony-Anhalt)、石勒蘇益格― 荷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圖林根(Thuringen)等十六州,其中柏林、漢堡和不來梅為城市州。在國家基本法的規範之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州憲法,在立法、行政和司法方面擁有廣泛的自治權力,但主要範圍為警察事務、鄉鎮法、各級學校和廣播、報刊等。聯邦的權力高於州的權力,彼此之間是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和配合的關係。
司法權屬各級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法院,設在卡爾斯魯厄,由兩個判決委員會組成,各有八名法官,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選出八人,由總統任命,任期十二年,不能連任。憲法法院的職能主要是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裁決聯邦與州之間或聯邦各機構之間的紛爭,以及涉及基本法的各種事宜,
同時負責審查聯邦和各州的立法是否符合基本法,只要憲法法院宣布某項法律違反基本法,該法就不得實施。憲法法院還有權裁決政黨是否企圖推翻國家制度,而指令該黨解散。此外,當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國家侵犯,在向各級法院起訴無結果時,可向聯邦法院上訴。聯邦法院的判決對國會、政府、各級法院和社會團體都具有約束力,即使是聯邦總理和總統,也必須服從憲法法院的裁決。
除了憲法法院,德國的司法體系還由以下幾部分組成:普通民事法院,分為初級法院、州法院、州高等法院和聯邦法院,主要負責審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民事調解;前兩級法院初審民事案件,前三級法院初審刑事案件,後兩級為上訴和復審。行政法院分初級行政法院、高級行政法院或高級行政法庭、聯邦行政法院,主要審理福利法院、財政法院和普通民事法院審理之外的案件;財政法院有初級財政法院和聯邦財政法院,主要負責稅收和捐稅方面的糾紛;勞工法院有初級勞動法院、州勞動法院和聯邦勞工法院,主要審理因勞資問題而出現的各種糾紛;社會福利法院分初級、州級和聯邦級福利法院,受理所有社會福利及保險方面的紛爭。此外,各州都設有州法院。各級司法機關職責分明、各司其職、不濫用職權。總共有四千多項法律和法令,以約束人民的行為、規範社會的秩序。
德國國旗是三色旗,自上而下由黑、紅、黃三個面積相等且平行的橫長方形組成。關於三色旗的來歷有種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古羅馬帝國時的士兵穿著紅黃鑲黑邊的上衣,所以國旗採用三種顏色。另一說為十六世紀時,德國西南部地區的新教兄弟會,曾經舉著黑紅黃三色旗武裝起義,三色旗因此而來。還有一種傳說是十九世紀時為促使德國統一,組成了學生義勇軍,他們的服裝為黑色披風上佩帶紅色肩章及金黃色衣扣,以此組成國旗的顏色。但不論如何,在德國人的心目中,黑、紅、黃象徵自由和統一。在東、西德分裂期中,東德曾在旗上加鑲麥穗圖案,一九九○年兩德統一後,原聯邦德國的三色旗成了德國國旗。通常在機場、宴會、活動集會場所、大飯店及汽車上所懸掛的都是三色旗,但在聯邦政府機構及駐外使館等地所懸掛則為帶有黑鷹國徽的國旗。
德國國徽為金黃色盾徽,盾面上有一隻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色雄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鷹的淵源在德國最早可追溯到十二世紀的霍亨索倫家族;在古羅馬時代,鷹被當作上帝的象徵,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力。幾個世紀以來,德國人始終把鷹當成聖鳥,可以帶給德國幸福和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徽原版模型燬於戰火,國徽圖案的設計圖紙也全部化為灰燼,後來在昔日皇家藝術珍品收藏館的一位普通職員家中找到一個完好的模型,有關人員以三馬克將其買下,使國徽得以重鑄。「德意志之歌」為德國國歌,由十九世紀德國詩人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作詞,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所創作「皇帝四重奏」的旋律為曲。這首歌充分反映了德國人民的心願,號召人們以民族利益為重,為民族的自由、統一而戰,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國花為矢車菊(Cyanus),又名藍芙蓉,是菊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高一公尺多,莖葉皆有白色柔毛,葉細長形披針,夏秋開藍紫色花,有時花為桃色或白色,德國人以它象徵民族的樂觀、儉樸和愛國。美麗的白鸛為德國國鳥,視其所築的巢為吉祥之兆。
德意志聯邦政黨多
德國政黨包括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SPD),其前身是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成立於一八七五年,一九三三年被希特勒取締,一九四六年重組,一九五九年宣布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奉行「民主社會主義」,屬左翼政黨。現為全國第一大黨,擁有聯邦議院三百零六席。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執政,一九八二年大選中失利,淪為最大的在野黨;一九九八年大選中獲勝,由施羅德重新執政;二○○二年九月大選繼續執政。
現有黨員一百多萬名,是各政黨中黨員最多的,成員包括工人、公務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和家庭婦女等,尤其重視工人階級,在德國工會中頗具影響力。對內主張提高就業機會,改革稅制,縮小貧富差距,提倡男女權利平等,減少工作時間。對外實行以西方聯盟為基礎的多元化外交,謀求建立不以武力解決衝突的世界和平秩序。
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ilich-Demokra-tische Union),簡稱基民盟(CDU),是國內的反對黨,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四五年,一九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戈斯拉召開聯合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基督教民主黨,第一任主席為艾德諾,有七十六萬名黨員,主要成員是企業家、農場主和知識分子。在戰後的第一次議會選舉中獲勝,一九四九年執政長達二十年之久。
在一九六九年大選中失利,退居反對黨地位。一九八二年東山再起,由柯爾執政,至一九九八年為社民黨所取代。一九九八年的大選中擁有聯邦議院二百四十八席,屈居第二大黨。基民盟在政治上屬保守派,黨員多係基督教徒,對內主張維護自由競爭制度,強調家庭和教會宗教價值,提倡自由市場經濟,加強科技研究,把政府干預經濟減少到最低限度;對外增強德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擴張歐洲聯盟,強調歐盟和北約是德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主張建立聯邦制的「歐洲合眾國」及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維護人權。
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FDP ) ,為中間黨派,是目前最大的反對黨,成立於一九四五年,有黨員十六萬名,主要是中小企業主、農場主、一般職員和知識分子。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主要趨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較少考慮到工人及下層階級的利益,支持率一向不高。在經濟策略上強調自由市場理念、降低稅率、維護市場經濟、保護中小企業、限制壟斷和兼併,對外主張推動西歐政治合作,實現歐洲貨幣、經濟和政治聯盟,只在五個州參與執政和保持議席。
聯盟90/綠黨(中90/Grune)為兩個不同的黨派組成,綠黨成立於一九八○年,有三萬八千多名黨員,成員主要是環保運動者、和平運動者、反核能者、失業者、反對服兵役者和對現狀不滿的青年等,主力是激進的青年學生,組織鬆散、派系複雜、思想混亂。一九八三年大選中獲百分之五點六的選票,首次進入聯邦議會,獲得二十三個席次,但沒有政黨與之聯合執政,一直處於在野地位。一九九三年五月綠黨與東部聯盟90正式合併為聯盟90/綠黨,一九九四年十月的選舉中獲得百分之七點三的選票,成為議會第三大政黨,一九九八年大選獲四十四席,再退為國會中的第四大政黨,二○○二年大選後與社民黨聯合執政。對內主張社會改革,強調個人自由,反對種族主義,恢復生態平衡,建立非暴力社會,反對德國駐軍海外,反對經濟壟斷。對外主張德國退出北約實行中立,解散所有軍事集團,反對歐洲共同市場,反對使用核子武器。
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 Soziale Union)簡稱基社黨(CSU),成立於一九四六年一月八日,黨員十八萬名,是基民黨的姐妹黨。
成員主要是大企業主、中高級職員、農場主和官員。該政黨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巴伐利亞州,但政治影響力卻遍及全國,西門子公司、寶馬汽車公司、梅薩斯米特―布爾科―布洛姆公司、克勞斯.馬菲爾公司及巴伐利亞聯合銀行等是堅強後盾;擁有許多附屬組織,「巴伐利亞信使報」是機關報。在施政綱領上幾乎與基民黨如出一轍,對內主張捍衛現行制度、強化政府職能、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強調巴伐利亞工業和科技的良好形象,具強烈的宗教和保守色彩。對外主張加強與西歐各國的政治、軍事聯合,與美國保持聯賬,實行平等伙伴關係。
民主社會黨(Demokratische Soziale Partei)簡稱民社黨(DSP)前身是東德共產黨,一九九○ 年二月改為現名,有十八萬多黨員,主要是工人、公務員、教師、少數官員和自由職業者。自稱既不是共產主義政黨和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政黨,也不是社會民主黨,而是致力於民主社會主義的全德新型左翼黨。在德國統一後的第一次聯邦議會選舉中,影響力不大,因在柏林有四個直選議員而進入議會,並得到相應的三十個議席。目前,許多德國東部人都視之為自己的政黨,但是內部組織渙散、思想混亂、未制定黨綱,提倡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刪減軍事支出,增加就業機會,控制失業率,加強稅務工作。
地處歐洲心臟地帶
德國的位置在歐洲中部,是東、西歐往來的必經之道,南、北歐交通的陸上捷徑,又是東方與西方之間及斯堪的納維亞和地中海地區的中繼站,獨具歐洲陸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位,素有「歐洲心臟」之稱,也是中歐各國日落最遲的國家。東北瀕波羅的海,西北隔北海與英國相望,南靠阿爾卑斯山脈,依山傍水景觀美麗。陸地北連丹麥,東鄰波蘭和捷克,南接奧地利和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與九個國家接壤。國土形似一稞幹粗葉茂的大樹,最東部為薩克森州的泰斯卡,最西部是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塞爾夫坎特,最北部是敘爾特(Sylt)島上的利斯特,最南部是拜恩州的奧伯斯多夫,東西寬為六百四十公里,南北長為八百七十六公里,國土總面積三十五萬六千九百四十五平方公里,約合十三萬七千八百一十七平方哩,邊境線總長三千七百七十公里。
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和冰川作用的影響,國土地形多樣化,大小盆地、平原、丘陵、台地、山地、高原和山脈都集中在這塊土地上,地勢北低南高。從北到南大致可分為五大地形區。北德低地、中德隆起地帶、西南部中德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北德低地:主要有沿海地域及北德平原,該地區北臨北海及波羅的海,向南直抵中部山地,其間散布眾多的湖泊、丘陵、草原、泥沼和肥沃的黃土地,平均海拔不足一百公尺,佔全國總領土的三分之一。北海沿岸沙丘橫亙、沼澤密布、地勢低平,漲潮時會被海水淹沒,退潮時則形成一片寬十五至三十公里的海邊淺灘地帶。部分海岸線甚至低於海平面,所以北海沿岸有些地方築有高大堅固的攔海堤壩。波羅的海沿岸沙地和岩石各佔一半,許多低矮的峭壁點綴在海邊,蜿蜓狹長的海灣穿過峭壁,有的深入至離海岸約四十公里的內地。
沿岸海域有許多美麗島嶼,風光旖旎,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國最大島嶼梅前州的呂根島,島上的白堊岩為大自然奇蹟;以及有「石荷州瑞士」之稱的德國小島赫爾格蘭。北德平原也稱為北德低地,是由呂納堡(Luneburger)荒原、萊茵平原、明斯特蘭平原
和阿爾特馬克平原組成,平均海拔不足八十公尺,有山脊,也有丘陵,有森林覆蓋的山丘和風景如畫的湖泊,土壤非常肥沃,水質良好,適於發展農牧業。
中德隆起地帶: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介於北德平原以南、多瑙河以北。這裡地形複雜,從南到北依次有施瓦本山(SchwabischeAlb)、黑林山(Schwarzwald)、法蘭克山(Frankische Alb)、波希米亞林山(Bohmer Wald)、黑森林山(Schwarzwalder Hochwald)、倫山(Rhon)、圖林根林山(Thuringer Wald)、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韋斯特林山(Westerwald)、羅塔爾山(Rothaargebirge)、哈茨山(Harz)及條頓林山(Teutoburger)等。這些山脈是德國南北的天然分界線,其間的中萊茵峽谷和黑森窪地則是德國南北交通要道。群山之間夾雜著寬闊的谷地和盆地,許多山的峰頂平坦,山坡陡峭,多沼澤和荒野,有的地方則絕壁聳立。
群山之間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星羅棋布的溫泉,是休養勝地。位於哈茨南部的海姆凱萊溶洞,全長一千七百多公尺,內部光怪陸離,神秘莫測,如入幻境。山地中部的圖林根盆地,人口稠密,是重要的工業區。中部地區昔日曾是帝王諸侯爭雄稱霸之地,也是德國文化的發源地。這裡河流縱橫,河畔山際古堡和宮殿鱗次櫛比,宏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西南部中德梯形地帶位於孚日山脈和黑森林之間,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萊茵斷裂谷,寬十至二十公里,長約三百公里,包括上萊茵低地及其邊緣山派。裂谷兩側,峭壁聳峙,黑林山脈最高峰的費爾德峰海拔一千四百九十三公尺,高入雲天,景色壯麗。
南北最重要的交通幹線萊茵河曲折流過賓根與波昂之間的峽谷地帶,然後穿過人煙稀少、土壤貧瘠的萊茵頁岩山區。河谷南段為狹窄而肥沃的上萊茵低地,谷地氣候溫暖、日光充足,景色優美,是德國重要的農業區、著名的葡萄及葡萄酒盛產地,旅遊業非常發達。
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是廣闊的高原丘陵,平均海拔約五百公尺,主要由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碎石平原、南部丘陵、下巴伐利亞丘陵、大湖泊及多瑙窪地構成。巴伐利亞高原地表起伏,森林、草地、湖泊遍布,座座村莊隱約在山水之間,是德國著名的農牧區。
德國境內的拜恩阿爾卑斯山(BayerischeAlpen)是阿爾卑斯山的北緣部分,由阿爾高伊、巴伐利亞及貝希特斯加登的阿爾卑斯山組成,橫臥國土南端,是中南歐的天然分界線,高度在海拔二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山峰和山坡終年積雪。從慕尼黑即可望見的楚格峰海拔二千九百六十三公尺,是德國第一高峰,與海拔兩千七百一十三公尺的瓦茨曼(Watzmann)山峰東西遙相呼應。站在峰頂環視阿爾卑斯山區,銀裝素裹,群峰聳立,蜿蜓曲折的山澗,點點閃爍的湖泊,美不勝收。由於森林、積雪及地勢落差,蘊含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柯尼格斯湖、加密施―帕滕基興及米滕瓦爾德等都是理想的休閒地。
德國東、南、西三面為陸地圍繞,只有北面有海岸,海岸線總長一千三百三十三公里,共分為兩段,從德國丹麥交界處向西南延伸至荷蘭為北海南岸,從德國、丹麥接壤處向東南延伸至波蘭為波羅的海南岸。
這個國家河網密布,在南高北低的地形影響下,境內河流除東側與波蘭的界河奧得河注入波羅的海之外,大多由南往北注入北海,主要的有萊茵河、埃姆(Ems)河、威悉河和易北河等。
萊茵(Rhein)河是德國境內最大和最重要的河流、歐洲最大的水運動脈,也是法、德兩國的天然疆界。源出瑞士中東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全長一千三百二十多公里,流域面積二十二萬四千多平方公里,向西北流經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在荷蘭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在德國境內的河段長八百六十五公里,流域佔國土五分之二面積,主要流經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黑森、萊茵蘭― 普法爾茨、薩爾和巴登、符騰堡等州。主要支流有美因、內卡(Neckar)、魯爾(Ruhr)、莫澤爾(Mosel)、馬斯(Maas)、阿勒爾(Aller)、伊爾(III)和蘭(Lahn)河等。萊茵河降水豐富,上游為高山型河流,春夏冰雪融化時水量增多,中游支流多,有春汛,下游則冬雨豐沛,全年水量穩定,但冬季有三個星期的冰凍期。除供農業灌溉外,舟楫水運繁忙,尤以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的貨船來往最為頻繁。這裡是德國工業的發源地,沿河形成了萊茵魯爾工業區、薩爾區、萊茵美因石化工業區和萊茵內卡新興工業區,萊茵河因此成為這些工業區貨運輸出的要道,同時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多瑙河(Danube)位於南部,橫貫東西,是歐洲第二大河,也是一條國際性河流,發源於西南部黑森林山區,蜿蜓流過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阿爾卑斯山脈與波希米亞山之間的狹窄地段,進入奧地利後,又流經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等國,最後在羅馬尼亞蘇利納附近注入黑海,全長兩千八百五十公里,在德國境內長六百五十公里,流域面積八十一萬六千平方公里。匯集大小支流三百多條,其中以因(Inn)、德拉瓦、薩瓦(Sava)、蒂薩(Tisza)、納布(Naap)、安珀、伊薩(Isar)等河最為重要。河道交錯、魚蝦豐富,河畔蘆葦為造紙工業、紡織纖維工業提供極為豐富的原料。河主流上建有許多水力發電站,其中以鐵門峽大壩最為壯觀,裝機容量一百多萬屘,為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兩國共同建造。多瑙河是國際著名的航道,自多姆爾以下即可通航,至雷根斯堡後可航行大型船隻。多瑙河還與各運河直接通航,連接多瑙河、奧得河和易北河的運河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設計貫通,一九八九年,萊茵河― 美因河― 多瑙河運河正式通航。
易北河(Elbe River)也是歐洲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邊境蘇台德山脈中的來森貝格山,向西南呈弧形流經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自德國東面穿入,流經德累斯頓、漢堡注入北海。全長一千一百六十六公里,百分之六十約七百公里在德國境內,流域面積十四萬五千平方公里,是德國東部最大的河流。主要支流有富爾達(Fulda)、奧赫熱(Ohre)、穆爾德(Mulde)、薩勒(Saale)、伊薩(Isar)、哈韋爾(Havel)等河。從北海的庫克斯港到漢堡的河面寬度為十四公里半,海輪由寬闊的河口灣上溯一百零九公里可直達漢堡,是歐洲大陸最大的海港。重要的河港還有馬德堡、舍內貝克(Schonebeck)、阿肯(Aken)、德紹、里薩(Riesa)和德累斯頓等。經由眾多的運河系統,易北河可連接威悉河及魯爾工業區、柏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漢堡修建有六條鐵路隧道穿過易北河,發展成為橫貫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地。
奧得河(Oder)是東歐主要河流之一,也是波羅的海水系中的第二大河,源自捷克、斯洛伐克奧得山脈。自東南向西北流向,途經波蘭、納尼斯(Neisse)河,向西北折向北海,下游構成波蘭與德國的天然河界。全長八百八十六公里,在德國境內長度為三百八十二公里,流域面積約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在波蘭境內。支流主要有奧帕瓦(Opava)、卡恰瓦(Kaczawa)、博布爾(Bobr)、巴雷奇(Barycz)及瓦爾塔(Warta)等河。一年有四十天以上為冰凍期。從奧帕瓦河口以下七百六十公里河段均可通航,還經格利維采(Gliwice)運河溝通西里西亞工業區及波羅的海,是東歐的主要水路,雖然在德國境內不長,但有運河向西與易北河、施普雷河及柏林溝通,故亦為重要航道。
埃姆(Ems)河在德國西北部,源出條頓山南麓北流,經多拉德(Dollart)灣被博爾庫姆(Borkum)島分為東、西兩流入北海,全長三百七十一公里,為魯爾工業區貨運的主要出海口。
美因(Main)河是德國西部萊茵河右岸由西往東南流向的重要支流,由羅特美因(RoterMain)河和威瑟美因(Weisser Main)河在庫爾姆巴赫(Weisser Main)附近匯合後稱美因河。全長五百二十四公里,主要有法蘭克薩勒(Frankischesaale)河和陶伯(Tauber)河等支流。河口至班貝格(Bamberg)有運河相連,是萊茵― 美因― 多瑙運河的一部分,直接與萊茵河和多瑙河相連,通北海和黑海。
威悉河(Weser)是德國的主要河流之一,由發源於倫山山脈瓦瑟(Wasserkuppe)山的富爾達與發源於圖林根林山的韋拉(Werra)河,在明登附近匯合始稱威悉河。全長七百二十四公里,德國境內長四百四十公里。由南向北流經威悉山脈和北德平原,注入北海。重要支流有蓋斯特(Geeste)、萊蘇姆(Lesum)、阿勒爾(Aller)、迪默爾(Diemel)、奧奇坦(Ochtum)、及亨特(Hunte)等河。六百噸以下的小船可通航到上游的明登,大船只能沿河上溯到不來梅市,經明登附近的中部運河可通易北河和埃姆斯河,並可西接萊茵河,東連柏林地區的河流。 威悉河各段都建有水庫,以提供飲水及調節水位。十九世紀以來,河水遭受嚴重破壞,聞名世界的威悉河鮭魚已經絕跡。沿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兩岸有不來梅、卡塞爾等重要城市。
施普雷河(Spree River)位於德國東部,與鄰近河流有運河相通,源自捷克盧薩蒂亞(Lusatia)山脈,在施普倫山(Spremberg)分為兩支流,流過科特布斯後又形成渠道網,變成沼澤森林地帶,此後又經呂本、菲爾斯滕瓦爾德、克珀尼克(Kopenick)及柏林,最後在施潘道匯入易北河支流哈韋爾河,全長四百零三公里,流域面積一萬零一百平方公里。沼澤森林地帶開墾為農業用地及經濟菜地,同時又是附近各市區的郊遊勝地。
德國境內還有很多的運河與各主要河流溝通,如中部運河(Mittelland Canal)全長三百二十一公里,連接萊茵、易北、威悉和奧得等河,形成四通八達的密集內河航運體系,並且可直航到荷蘭、法國、瑞士及波蘭等國。基爾(Kiel)運河全長九十九公里,始建於一八八七年,橫穿石勒蘇益格― 荷爾斯坦,連接易北河河口及基爾港,是波羅的海與北海之間的航運要道。此外,西部總長兩百六十九公里的多特蒙德― 埃姆斯運河(Dortmund-Ems Canal)也是重要的水上航道。
德國的湖泊主要集中在受冰川作用的北德低地和阿爾卑斯山北側的山前地帶,其中博登(Bodensee)湖位於德國南端與瑞士、奧地利交界處的古老冰川盆地上,德國位於湖西岸和北岸,瑞士在湖南岸,奧地利則在湖東面。此湖瑞、奧名稱為康斯坦茲(Constance),是為萊茵河河道的部分,總面積五百四十一平方公里,長六十五公里、寬十三公里,平均深度九十公尺,湖水最深可達兩百五十二公尺,湖岸線長約兩百公里。博丹呂肯(Bodarucken)山將湖分為溫特湖(Untersee)和于柏林根(Uberlinger)湖兩部分,在德國境內的面積為三百零五平方公里,是德國最大的天然湖。湖泊沿岸地區及東面拜恩阿爾卑斯山陽光充足、氣候宜人,風景迷人,是著名的旅遊觀光勝地。湖水清澈,盛產鮭魚及鰾魚。湖濱城鎮主要的有康斯坦茲、林道及腓特烈港。
德境另外較大的湖泊還有南部的基姆、維爾姆、阿默、施塔恩貝格(Starnberger)及北部的米里茨等湖。
德國地處偏北的溫帶,與中國黑龍江省的高緯度相似,氣候卻相差甚遠,雖然四季分明,但沒有嚴寒酷暑。大部分地區都在大陸性氣候過渡的地帶,西北部近海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最冷的一月平均溫度為攝氏一度,湖泊很少結冰。夏天則相當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為十八度。年平均氣溫約九度,溫差小、濕度大、陰天多,日昭一相對較少。通常天氣溫和、濕潤、涼爽,終年山巒蒼翠、河水清澈、鮮花爭妍、綠茵遍地,只是少了點陽光,所以他們對陽光便特別珍借,每當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公園、河畔或自家的小花園、陽台上,到處可見男女老少坐在河邊、躺在草地上在做日光浴。
逐漸遠離海岸的東、南部,地形複雜,地勢升高,為冬冷夏熱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為二十一度,冬季寒冷,最低溫可至零下十度,平原較暖和,山區溫度略低,十二月至三月高原及山區普遍降雪,南部山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最熱時可接近三十度。冬季寒冷多雪,在海拔一千一百公尺以上的山坡,積雪可達半年之久,山峰上常年白雪履蓋。
這個國家一年四季雨量充足,平均年雨量六百至一千公釐,均勻地由北往南遞增,南部山區年雨量最高時可達兩千公釐。豐富的降水給農作物帶來極有利的生長環境,森林覆蓋率達三分之一,耕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一般說來,德國氣候平穩溫和,六月是雨量最多的時候,四月是氣候最變化無常的月分,相互交替著大雪、暴雨、洪水和颶風,雨具是出門時必備的用品。
世界第二大貿易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發展迅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相繼受到美元、石油危機衝擊,以及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影響,經濟成長遲緩。為重振西方經濟,共同解決全球性的經濟貨幣危機調整經濟政策,一九七五年七月召開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七國首長會議。世界經濟大國的德國,在會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歐洲共同體(EC)是由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國組成,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實行共同的農、漁業政策,實行關稅同盟,有共同的經貿政策和歐元貨幣體系,建立總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成為多元化世界重要的一環,總體經濟產值居世界第一位。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理所當然處於盟主的地位,歐盟的許多經濟政策都可在德國經濟系統中找到原形。近年來,德國在經濟策略上作一系列整頓,如發展通信電子技術、調整經濟結構、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實行稅制改革、鼓勵個人投資、加強民營化程度、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德國經濟因而得到持續穩定的增長,進一步促進歐洲共同體內部統一大市場的實現。
德國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並非重要項目,耕地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農業就業人數約一百三十萬,佔就業總人數的百分之五。這個數字在歐洲共同市場成員國中是最低的,但由於農業現代化效率高,所以農業發達。全國共有一百一十七萬台拖拉機和十四萬台聯合收割機。耕地、播種、施肥、鋤草、收割、脫穀、烘乾和入倉等田間作業已全部機械化。國內耕地相對貧瘠,但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故取得顯著效益,農產品百分之八十五能自給自足,少數不足部分由國外進口。二○○二年,德國農副產品的進口額為三百八十億歐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德國農業的特點是耕地分散,以個體為單位的家庭企業為主,二○ ○ 二年德國有農業企業五十三萬三千家,但三分之二的耕地面積小於二十公頃。
在德國的東部,從原來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集體經營方式轉變成現在的私人經營,擁有三萬多家不同形式的農業企業,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為私人所有,十分之一為集體共同經營,由原來約四千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共同管理,但卻佔有德東百分之六十的耕地。德國農民家庭收入有一半以上不是來自農產品,而是別的經濟活動。農業經濟增長遠跟不上工商業的收入增長,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減輕農產品的市場壓力、保證向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食物,成為德國和歐洲國家共同農業政策的重要目標。德國政府的農業政策正著手於節約用水、改善水利設施、建設鄉村道路、資助貧困地區及企業,旨在推動大量高效率的家庭農莊進行多方面經營。
農產品以種植小麥面積最大,年產量約一千三百八十萬噸,在市場上已遠遠供過於求;馬鈴薯種植非常普遍,是歐洲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年產量約一千六百多萬噸;甜菜是德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年產量三千一百多萬噸,居世界首位。其他主要農作物年產量為大麥一千二百萬噸、燕麥三百三十萬噸、黑麥兩百五十萬噸、玉米一百五十萬噸、各類水果一百六十五萬噸和各類蔬菜兩百五十萬噸。
畜牧業發達,素有「中歐第一畜牧國」之稱,其產值是農業產值的兩倍,牧場面積為五萬五千八百平方公里,北部沿海和南部山區是兩個最重要的牧業區,以養牛和養豬為主,大型的現代化養豬場、養禽場和菜牛育種場遍布牧區。養牛業遍及全國,尤以下薩克森州最發達,全國牛存欄數約一千九百四十萬頭,牛奶年產量兩千六百萬噸,幾乎每家飼養奶牛的農戶都有擠奶機。養豬業也非常興旺,豬數達三千一百萬頭,豬肉產量在歐賬成員國中長期居於首位。此外,還有羊一千二百萬隻、馬四百三十五萬匹、雞九千八百多萬隻、鴨一千二百萬隻、鵝五十五萬隻和火雞兩百六十萬隻。畜牧業的飼養規模並不大,有將近百分之六十六的牧場奶牛存欄數不超過四十隻,百分之八十三的肉豬存欄數在六百隻以下。作為歐盟成員國,德國牧業也歸歐盟主管。
漁業興盛,海水和淡水魚獲量都非常豐富。海洋捕魚範圍主要在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巴倫支海、西不列顛水域和格陵蘭水域。
主要漁港有不來梅、漢堡、庫克斯、埃姆登、威廉堡、弗倫斯堡、基爾和呂貝克等。年魚獲量約三十萬噸。德國擁有現代化的捕魚船,魚一經捕撈上岸,立即分類加工,快速冷凍,運往超級市場或魚市出售,漢堡是德國最有名的魚市。
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禁止濫捕,使漁業能持續發展,歐盟制定了漁業基本法,規範成員國定額定量依法捕撈,所以德國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十二萬噸魚貨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全國近十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森林所覆蓋,面積佔國土的百分之二十九,林業資源豐富,其中森林最多的萊茵蘭― 普法爾茨州覆蓋率達百分之四十點五,黑森州居第二為百分之三十九點八,最少的是石勒蘇益格― 荷爾斯坦州,森林覆蓋面積也有約百分之九點二。德國注重保護森林資源,禁止檻砍濫伐,只有經州主管部門的批准,才可以開墾林區或將林區改作他用,森林擁有者必需在砍伐的林地上重新育林。因為空氣污染是導致大片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德國還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保障生態平衡,如減少工業設備、發電站、交通、家庭及農業對空氣的污染。目前年伐木量為三千萬立方公尺,能滿足國內市場三分之二的需求,剩下的三分之一靠國外進口。
自然資源不豐,能源需求三分之二依賴進口。礦產以煤、鉀、鹽、銅、鐵、石油、鋁和鉛等為主,煤的蘊藏量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四位。硬煤儲量為兩千三百億噸,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和薩爾州是最重要的兩個產煤地,有開採價值的硬煤貯量約有兩百四十億噸。此外,魯爾、亞琛、萊比錫及哈勒等也有重要的煤田。褐煤儲量為九百億噸,年產量達三億七千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最大的褐煤煤田在萊茵蘭― 普法爾茨、布蘭登堡南部及薩克森。薩克森― 安哈爾特和下薩克森東部的褐煤蘊藏量很大,有開採價值的有五百六十億噸。往日褐煤的大量開採嚴重污染環境,隨著能源的多元化,開採量已大幅減少。德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耗煤國之一,工業以煤為主要原料,同時用煤提煉汽油、染料和其他化學品,但煤也是德國唯一不需依賴進口的能源。
德國的產鉀量冠全球;鉀鹽和岩鹽也很豐富,主要分布在哈茨山區兩側的韋拉河和富爾達河流域,以及圖林根、萊茵河谷等地。德國的原油幾乎都由外國進口,僅有少量的石油、天然氣、鐵礦和鈾礦等。石油儲量為七千六百萬噸,主要分布在北德低地、上萊茵平原和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天然氣儲量約五千億立方公尺,在發現埃姆斯蘭和北海新氣田後,天然氣貯量估計可達八千五百億立方公尺,能滿足國內需要的四分之一;鐵礦儲量約十九億噸,主要依賴進口;鈾礦在德國東南部,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德國就停止鈾的開採,用於運轉核電站的濃縮鈾主要從國外進口。 工業高度發達,工業產值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工業國。工業部門齊全,技術先進,設備新穎,產品的高品質尤具口碑,加上國際物質調配運輸設施完備,貨品可快而方便的送達國際市場,具備工業大國所有條件。除德國人一絲不荀的認真做事性格外,其機械設備全國有三分之一是使用不到五年的新設備,五分之三使用不到十年。工業產品種類繁多,一半以上外銷至全世界。工業中心遍布全國,主要有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巴登―符騰堡、下薩克森、黑森及薩爾等州。共擁有工業企業四萬八千家,從業人員六百八十萬,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四分之三員工不足一百人,但多屬非常專業、技術水準高超的企業,產品在國際上古子有盛譽。千人以上的企業則只佔百分之一點七,具壟斷性。在職人數兩百二十萬名,佔所有在職員工的百分之三十二,主要是鋼鐵工業、機械和設備製造、汽車、化學、電子及電力等,這幾個產業的產值佔德國工業總產值的五分之二。
德國排名前十位的工業企業分別是:戴姆勒― 賓士股份公司,總部在斯圖加特,主要經營汽車、電氣、航空,員工三十三萬零五百五十一名;設在慕尼黑的西門子股份公司,經營電子,員工三十九萬一千名;大眾汽車股份公司,總部在沃爾夫斯堡,生產汽車,員工二十四萬三千六百三十八名;費巴股份公司總部在杜塞爾多夫,經營能源、化工,有員工十二萬六千八百七十五名;赫希斯特股份公司,總部在法蘭克福,為化工、製藥公司,員工十六萬五千六百七十一名;位於埃森經營能源、建築的悶巡E 股份公司,員工有十一萬七千九百五十八名;設在路德維希港的化工、製藥巴斯夫股份公司,員工十萬六千二百二十六名;拜耳股份總公司設在萊沃庫森,生產化工、藥品,有員工十四萬六千七百名;慕尼黑的巴伐利亞汽車發動機廠,員工十萬九千三百六十二名;蒂森股份公司設在杜易斯堡,生產鋼鐵、機器,有員工十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三名。
重工業特別發達,鋼鐵工業是所有工業基礎,也是傳統工業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魯爾區是全國最重要的鋼鐵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工業之一,二○○二年,鋼鐵加工工業的經營額為兩百八十九億歐元。但絕大部分鐵礦,鉻、鈿和鎢等合金原料要從國外進口。鋼鐵年產量達四千一百萬噸,居世界第三位。儘管如此,仍然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需從法國、瑞典和西班牙等國進口。
機械製造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以重型機械設備、數控機床、電機、電工器材、精密機械、印刷機械、機車、金屬加工機械、運輸設備、光學儀器、儀表、商用機械、資訊技術、軍火及核電站設施等為主,機床工業產值居世界首位。德國機械和設備製造業的企業數量多、專業分工細、品種齊全、品質上乘。二○○二年該項企業約有七千家,在職總人數為十萬六千四百名;其中百分之九十為員工三百名以下的中小企業,只有百分之二員工在一千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只有百分之二員工在一千人以上,產品兩萬多種的總營業額為一千四百四十億歐元,約一半為出口所得。 德國機器出口佔西方國家機械出口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又以金屬加工機械為最,佔世界市場的百分之四十,運輸設備佔百分之二十四點三,建築機械佔百分之二十強,已超過美、日居世界第一。曼內斯曼機械製造公司、奧格斯堡― 紐倫堡機器製造廠及德國商用機器公司等,都是德國著名的機械製造公司。該行業為確保產品的質量、穩定市場領先的佔有率,每年都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新技術的研究,從而促進企業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汽車工業非常發達,有職工六十六萬人,年產汽車四百八十萬輛,百分之六十供出口,賺取外匯約一千二百多億歐元,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汽車行業常被人們稱為德國工業的龍頭和經濟晴雨表。大眾、寶馬等都是世界名牌,克萊斯勒賓士則被譽為汽車之父。創建於一八八六年,以汽車的發明者、集團的創始人比爾• 賓士和戈特利布• 戴姆勒這兩個人的姓氏,取名戴姆勒― 賓士股份公司,經百餘年的發展,成為德國排名第一的企業,著名的賓士汽車在全球十大商品中,僅次於美國可口可樂和日本新力(SONY)成為世界第三大名牌,代表著德國的整體工業水準。賓士(Benz)集團的領域現已擴展到航空、太空及高科技領域,但汽車仍然是很重要的項目,賓士汽車年銷六十萬輛,且長銷不墜,是因該公司的品質要求嚴格,一切求其盡善盡美與不斷求新求變,讓使用者除了舒適、享乎之餘,還跟得上時代。譬如在安全系統方面,抑士早在一九八○年代就使用了ABC剎車技術優良的售後服務也是長銷的主因,公司在全拼界共有四千七百多個銷售和維修點,及時周到貼心的服務成為賓士致勝的要訣。
一九九八年,戴姆勒― 賓士股份公司與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合併,成立戴姆勒― 克萊斯勒公司,賓士公司控股百分之五十七。這是世界工業史上最大的合併,也是一次改變汽車業面貌的歷史性合併,它涉及九百二十億美元的市場金額,四十一萬在職員工及一千三百億美元的年營業額,成為世界三大汽車公司之一具有最現代化技術的化學工業也是德國傳統工業,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在氣體分離、有機合成、塑膠、醫藥、農藥、染料和塗料等製造技術上均居世界前茅。化工產品的年營業額為一千億歐元,其中百分之五以上出口。位於西部的拜耳、巴斯夫和赫希斯特是德國三家最 大的化學企業,控制了德國百分之八十的化學產業,位居德國十大企業之列,在世界化學行業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全國五萬三千八百名化工從業人員中,百分之三十任職於三大公司。德國東部的化學工業也很發達,是世界鉀肥的主要生產基地,年產鉀肥三百二十萬噸。有世界最大的皮斯特里茨氮肥廠和馳名於世的施韋特石油化工聯合企業。
電力工業在二十世紀初就非常發達,目前年發電量達五千一百多億度,電力工業基本由國營企業控制。主要的火力發電廠在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各主要城市也都設有火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廠主要集中在萊茵河上游地區、多瑙河流域及中部山岳地帶。各地還興建了十九座核電廠,提供全國約百分之三十的電力,但鑑於核廢料儲存場的壓力,政府已與能源業者達成協議,於二○○二年底起,三十二年之內全部關閉。
電子業德國也有百餘年歷史,西門子公司是德國最大的企業、世界五大私人企業之一,分公司遍布全球。二○○二年在職員工有九十萬人,總營業額為一千三百九十億歐元。
食品工業是分布廣泛、行業繁多的工業部門,年營業額一千二百三十億歐元,以製糖、釀酒和酒精為主,製糖廠集中在不倫瑞克和科隆附近,啤酒廠布滿全國各大中城市;建築、紡織工業的從業人員多為外籍員工,紡織品年營業額兩百七十八億歐元;近年來德國環保技術也佔優勢,相關企業的出口額佔世界貿易出口總量五分之一,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德國市景繁榮,商業活躍,全國約有六十二萬家商業公司,規模多為中小型,平均每十家商業企業中有九家雇員不足十人,其中約有一半是家庭式小店為主。尤其在小城鎮鄉村,仍以小雜貨鋪為主。全國有五百萬人服務於商界,佔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點五。年營業額約為五千億歐元。
德國工商業蓬勃茂盛,是一個「經濟大國」,他們能埋頭硬幹,更懂得有計劃的製造銷售管道,每年都舉辦和參加各種綜合性或專業性的貿易博覽會。博覽會在德國歷史悠久,早在中世紀初期就有貿易活動的大規模集市。為了支持和保護展覽會活動,一二四○年德皇就曾為法蘭克福博覽會頒發過特許狀。一五○七年,馬克西米連皇帝為萊比錫博覽會頒發特許狀,使其得到更為輝煌的發展。現在德國的展覽會在全世界仍然享有盛譽,國際上約有一百五十個重要的專業博覽會,百分之六十是在德國各大城市舉辦的,這些重要的博覽會城市各有其獨特的領域:如柏林的國際旅遊交易會、遠洋進口博覽會、國際航空展覽會;法蘭克福的消費品展覽會、汽車展覽會、紡織品服飾博覽會、國際書展;杜塞爾多夫的時裝博覽會、包裝技術博覽會、塑膠博覽會、印刷紙張博覽會、計量技術與自動化博覽會;科隆的食品博覽會、國際圖像博覽會、國際傢俱博覽會、藝術博覽會;慕尼黑的國際建築機械博覽會、國際手工業博覽會、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和電子產品博覽會等。著名的博覽會城市還有斯圖加特、紐倫堡、多特蒙德、埃森、漢堡、漢諾威及萊比錫。
春季在漢諾威舉辦的博覽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博覽會,展覽會場面積三十二萬平方公尺,每年吸引來自全世界六、七十個國家的七千多家廠商參展,展出工業品種類之齊全、數目之多,是其他任何博覽會都無法相比的。如此眾多大規模的博覽會,對促進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加強對外貿易、增進經濟活力及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德國汗生產總值高達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五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要超過美國,工業產值超過日本三分之一,是歐洲第一大經濟強國,也是西方主要工業國中對外貿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其外貿比重已遠高於美、英、法、日等國,曾連續三年輸出額居世界第一位,平均每年輸出總值為四千六百一十四億美元。主要輸出品有汽車、飛機、船舶、軍事裝備、化學品、機械、紡織品、藥品、食品、酒類、機車、自行車、事務儀器、光學儀器、玻璃製品、皮革製品、文具、電子、鐘表、褐煤、白雲石、耐火磚、氯乙稀、二氯化鈇和電器用品,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德國排前十名的工商企業就是這些外匯的最重要功臣。出口對象主要是英國、美國、瑞典、及歐盟各國,佔出口量的百分之五十五。
平均年輸入總值約三千六百三十八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石油、鐵礦、糧食、成衣、工業原料、木材、魚油、旅行袋、車輛、電器、手提箱、行李手推車、陶瓷產品、運動鞋、積成電路、食品、電子設備、電視、紡織品、傘、木製品、玩具、手工藝品和禮品等,主要輸入國是法國、義大利、荷蘭、美國、英國、比利時、盧森堡、瑞典和中國。由於德國政府鼓勵出口、德國商品質好而值得信賴、種類齊全、供貨迅速、售後服務周到,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商業信譽,故而一直保持出超的紀錄。近年來,由於德國長期對外貿易順差,國內資本過剩,加上對公司行號的高稅收、高工資的壓力,企業紛紛在外國企業中加股,以確保原料供應與國外的銷售市場,境外投資的金額已達一千八百多億美元,尤以美國、荷蘭、法國、英國、比利時、瑞士等基礎設施好、政局穩定、風險小、工資較低、生產效率高的國家佔了百分之八十五,發展中國家僅佔百分之七左右,依次為拉丁美洲、亞太和非洲。
貨幣單位本來是德意志馬克(DeutscheMark),自二○○二年元月一日起,與十五個歐盟會員國中的十二個國家,包括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西班牙、盧森堡、葡萄牙、義大利、希臘、愛爾蘭和芬蘭等,改用歐元(EUEO, )為新的統一貨幣單位,成為世界上最強勢貨幣之一,分別以歐洲七個重要建築時期的建築物為表現,象徵十二個國家在經濟體上的無國界,圖案全部統一,未突顯任何國家的特殊之處。紙幣單位有五、十、二十、五十、一百、兩百及五百歐元等七種。硬幣以分(cent)為單位,有一、二、五、十、二十、五十分及一、一一歐元等八種。硬幣的一面稱為Common side圖像是統一的,一分、二分及五分的圖案,為歐盟旗幟上的條紋及地球,顯示歐賬在世界的地位、,十分、二十分、五十分上的圖案,是十二個歐盟國家的位置;一歐元及二歐元則以歐洲無國界為主題。硬幣的另一面稱為Country-specific side,由各歐元國自行設計,所以圖案不一,德國的一、二、五分圖案使用樺樹圖,十、二十和五十分使用柏林著名地標布蘭登堡門,一及二歐元則用國會標誌的老鷹。在匯率方面,每一歐元約可兌換零點九八美一兀,黃金儲備量居世界第二,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約兩萬五千八百八十美元。
國內外交通網密布
德國是交通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僅次於美國,居全世界第二名,交通基礎設施良好,航空、海運、河道、火車、汽車等網絡縱橫交錯,乘換便利,四通八達。
在空中運輸方面,全國共有一百多家航空公司,各種商用飛機一千一百多架,年客運量八千三百八十多萬人次,相當於全國的總人口;年貨運量為一百二十六萬噸。國營德意志漢薩(Lufthansa)航空公司是全國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和經營得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擁有兩百八十三架現代化飛機,闢有一百九十六條國際航線,通往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與國內各城市日夜通航,年載客量三千二百多萬人次,其中國際航線有兩千六百萬多人次,居世界第三位。這家公司航點超過兩百個,每天大約提供一千架次航班,有職員兩萬六千人。總公司設在科隆,但主要基地是在擁有專用機場及維修基地的法蘭克福。自二○○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分子攻擊紐約世貿大樓事件後,業績已深受影響。
水上運輸繁忙,共擁有一千多艘遠洋商船,經由北海及波羅的海與世界各大港口連繫,總噸位達五百三十萬噸,居世界第十三位。所有船隻中三分之二的船齡不足十年,而且都相當現代化和安全,客貨運都居世界領先地位。全國共有十七個海港,貨物年吞吐量達一億六千八百萬噸。 內河航道全長六千八百三十公里,其中運河長度為兩千一百公里,國內主要河流均可通航,大河之間有運河串聯,構成縱橫交錯的水運網。每年約有六千二百多艘船舶在內河來往穿梭,河港年吞吐量達三億噸,萊茵河承擔了三分之二的運輸量,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道和西歐水運大動脈。一九九二年,美因―多瑙運河竣工,連接萊茵河及多瑙河,使德國內河運輸網絡更加完善便利。內河航道沿岸風光幽美,所以又是重要而熱門的觀光路線。
陸上交通方面,德國鐵路崛起迅速,鐵路網密布全境,鐵路總長四萬六千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一萬九千多公里,高速鐵路四百三十多公里,火車平均時速達一百二十公里。全國鐵路機車共有一萬五千六百多輛,客車車廂一萬九千六百多節,貨車車皮四十三萬節。每天超過三萬三千班次火車,運載四百多萬旅客,並一直是大宗貨運的重要交通工具。
今日德鐵口中(Deutsche Bahn)是前西德的Deutsche Bundesbahn和前東德的beutsche-Reisbahn所合併而成,火車種類則有下列幾種ICE(Inter City Express)是德國速度最快的火車,時速高達兩百八十公里,自一九九一年啟用以來,目前已經推出第三代擁有懸吊系統的列車ICE-T。
IC/EC(Intercity and Eurocity)是時速兩百公里的火車,每隔一小時行駛一班,在國內各大城市間行駛的是IC火車,往來歐洲各主要城市的叫做EC火車。IR(Inter Regio)是時速兩百公里往返於國內各城市及熱門度假地的區域家庭式火車,每隔兩個小時行駛一班。RE/RB(Regional Express and Regi-onalbahn)是行駛於鄰近城鄉間的區間火車,RE速度稍快於RB。NC(Nacht Zug)是行駛於國內的夜車。Cisalpino是往來於瑞士、義大利北部和南德之間的高速火車。
Thalys(西北列車)是行駛於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科隆和杜塞爾多夫之間的高速火車。
德國政府近年以鉅資改進東部鐵路線,同時快速建設高速鐵路。漢諾威、符茲堡、曼海姆、斯圖加特和慕尼黑之間使用時速兩百五十公里新研發的城際特快車。一九八九年就已經在柏林至漢堡間測試的磁浮快速列車,一九九五年正式用於公共載客,時速最快可達五百公里,由於是浮在鐵軌上空,行車穩定,不用輪子。這種快速、無污染的列車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和很強的競爭力,堪與飛機分庭抗禮。但德國的鐵路運輸一直是處在虧損狀態,一九八○年代以前生意清淡,鐵路公司連年虧損,甚至關閉了許多車站。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聯邦政府投資三十三億美元重整列車、翻修火車站,制定優惠乘車政策,狀況雖有改善,但並不理想。一九九四年德國統一後,聯邦鐵路和國營鐵路合併成立德國鐵路股份公司,鐵路成為民營,但虧損的現象仍然持續,至二○○二年為止,累計總共虧損三百三十億歐元,最後還是由國家財政來補貼。
目前,國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鐵路線由國營的德意志聯邦鐵路(Deutsche Bundesbahn)公司經營,路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經濟實惠。特快車有四條主幹線,連接全國六十多個城市及周邊九個鄰國,更突顯其歐洲心臟的地位,成為歐洲各國之間聯繫往來的中繼站。
德國鐵路設施一流,火車班次密集準時,每隔數分鐘一班。車票除分頭等和二等外,還有單程票、往返車票、週票、月票及多次乘車票,以及環國車票、週末來回票、特別遊覽票和老人、學生、小孩等優待車票。
全國鐵路員工二十六萬四千名,服務品質優良,車廂整潔,高速火車行車準時,鮮有誤點情事發生,旅遊德國,火車是價廉物美的交通工具。特別是ICE高速火車和磁浮快速列車,一暈華而舒適;四人面對面的柔軟座椅,中間一張小桌子,乘客可以看書、寫字、飲食,或操作手提電腦,因此在歐洲許多旅客都會捨飛機而搭乘火車。
德國公路密度居世界第一,全長將近五十萬公里,其中一萬一千多公里為高速公路,是僅次於美國、擁有世界最長高速公路的國家,一般公路也都是高級路面。公路分為過境公路和地方公路兩大類,過境公路又分聯邦高速公路、聯邦公路、州公路和區公路四種。聯邦公路屬交通部所有,委托各州公路局管理,主要承擔州際長途運輸和國際長途運輸,通常最高時速為一百公里。地方公路包括市、鎮內外的道路,屬市、鎮所有,由市鎮交通局管理;市區內時速五十公里,住宅區則為三十公里。
德國高速公路(Autobahn)路況比台灣要好得多。除東部少數地區,從全國任何一個地方出發,行車五、六十公里即可上高速公路,並且全部免費通行。路面一般有四十公尺寬,有三或四線車道。在上下車道之間,有的用兩|公尺高的水泥牆隔開,有的則用四、五公尺寬的中央綠化帶間隔。為了舒解交通擁擠的現狀,德國在一些交通樞紐大城市建有三四層的立體交叉道。極目遠望,車道如蛟龍騰雲駕霧,夜間燈火輝煌如流星飛竄,剎是迷人。
德國的汽車工業發達,私人擁有汽車比率高,政府登記的有四千七百多萬輛,平均每兩人就有一輛小汽車,百分之八十二的人上班交通工具是汽車。在原西德地區百分之八十的人是自己開車,只有百分之二十靠公共交通工具,且多為老人和兒童。外出旅遊度假百分之六十是自己駕車,可見私人汽車在德國人生活中所佔的地位。這個國家交通標示清楚,租車自己駕駛旅行是不錯的選擇,既可不受火車、巴士的時間限制,又可沿途觀賞明媚的風光,公路旁遍設休息站,極為方便。
各大城市的市區交通也井井有條,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經濟實惠,可充分利用。柏林、漢堡、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等地有地鐵服務,車站均有路線圖供索閱。大多數城市計程車充斥,但收費昂貴,採計程計時並用、各地計費標準也不儘相同,夜間加成,大件行李論件加收。司機大多水準高,不會亂抬價錢,也不會侵犯顧客,但英語不佳。
觀光事業非常發達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巨人,國強民富,國內風光明媚,觀光事業發達。出入境手續簡便,已對外國觀光客實行十四國共同簽署的申根簽證。國人往德國旅遊,可委託各大旅行社,向德國在台協會(Institute German)申請入境簽證。地址為台北市民生東路三段二號四樓,電話為(02)250一6一88,傳真為(。2 ) 250一一78一。簽證所需資料為效期九個月以上經本人親筆簽名的護照正本、兩吋脫帽半身近期相片一張、身分證影印本一份,本人簽名英或德文的申請表一份,簽證費因申請目的及效期不同而異,三十天限期的觀光或商務一般簽證(即申根簽證)為二十五歐元。 德國海關規定個人用品和舊車可免稅攜帶入境,還可攜帶四百支香煙或一百支雪茄或五十公克煙絲、一公升烈酒、兩公升淡酒、五十公克香水及相當於一百美元的禮品,貨幣和黃金不加限制。入關除檢驗護照外,對安全檢查非常重視,自美國發生紐約世貿大樓被攻擊事件後,把關更為嚴格,如購有刀、斧等利器,務必要放入托運行李中,以免造成困擾。
德國旅館眾多,分L、A、B、C四級,每天房租L級的約一百五十歐元,C級的約八十歐元,還有二、三十歐元一夜的民宿,總共全國約有旅館數四萬八千多家、兩百萬個床位,以及一千六百四十個露營區。可依個人經濟情況而選擇。
這個國家餐廳眾多,德國的招牌菜是煮醃豬腳(Eisbein)、炸豬排(Schnitzel)、燻肉(Kassler)及煎香腸(Bratwurst),價錢視餐廳等級而定,但餐廳多半沒有英文菜單,不易溝通。其他如中國餐廳、西餐和日本料理等,主要城市都可找到,但價錢都不便宜。一種在德國各地都有連鎖店的Maredo阿根廷牛排,物美價廉,值得一試。在德國用餐小費是必要的,通常在菜單標價中已包括了加值稅(VAT)及服務費,不需另給小費。但是,如果服務周到或到中國餐廳用餐,可視人數及當時情形,酌給五十分到一歐元的小費。近幾十年來,德國餐飲業發展迅速,德國廚師一改以注單調的食譜模式,充分吸收亞、
歐、美各地烹調飲食的特色做出美味佳餚。從形形色色的冷熱小吃、小餐館、小酒店到華麗的星級賓館酒店遍布全國。各種風味、色、香、味俱全。由於世界各國美食高手雲集、法式、俄式、義大利式、日式、韓式等百花齊放,可謂國際風味大蒼萃。肉類是德國人典型的主食之一,烤豬腳(Schweinshaxe)最具代表性,是藍領階級常吃的菜餚,現在已成德國的傳統名菜;作法是將新鮮豬腳均勻地抹上調味料,撒點香料,放進烤箱烤至表皮酥脆變黃,再沾芥末食用,香酥可口。水煮豬腳、烤豬肉(schweinsbraten)、維也納風味的炸山羊肉(Wiener Schnitsel)、牛肉捲(Rindsrouladen)、炸豬排,以及獵人豬排(Jagerschnitzd)等有特色的當地風味。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用麵粉、黑麥、燕麥、與雜糧混合精製,種類繁多,形狀、口味五花八門,共有一千五百多種,營養豐富,是最利於健康的天然食品,德國平均每年每人吃麵包八十一公斤半,居歐盟各國第一位。而漢堡的黑麵包、荷爾斯坦的黑麥麵包、巴伐利亞的浸鹼鹽粒烘餅等,尤具地方特色。不過德國人麵包從不單獨食用,而是配上奶油、乳酪、果醬和香腸。德國香腸也有一千五百多種,僅水煮小香腸就有七百八十種,其中包括六十種風味各異的肝腸和特色腸,變化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最受歡迎的是潤口的肉腸,原腸類包括耐貯臘腸和調味濃厚的瘦肉香腸。最有名的香腸是法蘭克福香腸,由豬肉加脂肪調製而成,水煮後趁熱沾芥末醬食用。圖林根香腸也美名遠播,由豬肉加豬血製成,烤過後伴著香菜吃。德國人常用麵包夾香腸、乳酪和酸黃瓜,再塗上奶油、芥末,當作簡單的午餐和晚餐。街頭也隨處可見販賣烤香腸的攤點。德國還有許多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如薩克森的葡萄酒漬鯉魚、杏仁蛋糕、油炸甜甜圈、酸乳酪腌鱗魚、巴伐利亞的正宗烤豬肉加酸菜、巴登的斑鰾魚片、威斯特法倫火腿、呂貝克杏仁糖、柏林冷般和小牛肉香腸、費雷德爾湯、卡塞爾腌肉,還有洋蔥餅、醋燜牛肉等都是地方美味。德國人還喜歡食乳酪,品種多達六百多種。魚、糖果、糕點也是平常必備之品,在德國的銷售量非常可觀。德國人的飲食習慣是重視豐盛的早餐,在旅館、飯店或其他餐廳,一般都提供自助式早餐,品種豐富的主食、肉類、蔬菜、飲料及水果,以及裝有佐料蜂蜜、果醬、奶油、乳酪的精美小盒、小瓶等,應有盡有,讓人能飽口腹之餘,也滿足視覺。家庭的早餐通常都有咖啡、牛奶、果汁、茶等飲料和麵包、奶油、乾酪、果醬、香腸和火腿。午餐較為簡單,一杯飲料及一份由沙拉生菜和馬鈴薯及一小塊肉組成的拚槃。晚餐較重視氣氛,內容也很豐富,除主食麵包外,還有肉食拼槃、蔬菜和水果等。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風味各異的乾酪。
除了正常三餐,在週末、假期及休假時的下午四、五點鐘,德國人習慣邀請幾位朋友,喝杯咖啡、茶,吃幾塊可口的糕點或餅乾。德國也是古子譽世界的酒鄉,年酒類消耗量居世界第二,啤酒銷量則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由於釀酒配方不同,著名的德國啤酒有二十多類、一千五百種。拜恩州擁有一千零五十二家啤酒廠,居德國之最,該州居民平均每年每人喝啤酒兩百三十五點七公升,居德國之首。首府慕尼黑的十月啤酒節吸引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在半個月中,幾百萬公升啤酒、幾十萬根香腸被一掃而光。德國南、北方人對啤酒口味的喜好不一,前者喜喝小麥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及無苦味的啤酒,後者則偏愛熟啤酒。但無論那一種啤酒,在德國人的生活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葡萄酒在德國僅次於啤酒,是德國家庭的必備飲料。全國有十三個葡萄種植區、六十個大規模種植場及無數小規模種植地,多集中在德國西南部和北部的阿勒爾河、萊茵河及摩澤爾河兩岸。擁有兩千公頃葡萄園的諾伊施塔特是最大的種植區,錯落有致的葡萄架望不到盡頭;在葡萄成熟的季節,到處飄香。品質優良的葡萄釀製出可口的名酒,在全國共約兩萬家釀造商的酒窖中,存放著數不清的葡萄酒。特製的上等葡萄酒通常釀造年份愈久愈貴,一瓶百年陳酒最高可賣上萬歐元。在品種、特性、成熟度、爽口度和外觀等方面都達到一定標準的,可獲得政府所發優良葡萄酒的標誌。博登湖及美因河一帶居民是喝葡萄酒的高手,人平均年消耗量為四十公升。德國人認為葡萄酒既是飲料,又是治病健身的藥品,適量的飲用可治低血壓和心肌梗塞,過去還曾有人用它治癒霍亂和傷寒。據說詩人歌德因為每天喝葡萄酒,才保持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在德國購買土產或禮品,除酒外有Zeiss、Leica和Rollei等三種廠牌的照相機,其他如望遠鏡、顯微鏡、瓷器、水晶製品、銀器、銅製品、絲絨、不鐫鋼刀、皮鞋、玩具、古董、咕咕鐘、木刻、寶石、鋼筆和皮革製品等,還有價格便宜而有特色的物品是用錫鉛、錫銅或黏土製成的啤酒壺,都是很好的禮品。德國著名的玩具喜姆童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喜姆修女所創,他為籌措修道院的經費,將自己珍借的畫稿印成明信片出售,意外地獲得德國Goebel瓷廠的青睞,將她所畫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製成瓷偶出售,將半數的利潤捐作修道院及學校的建設經費。由於喜姆童偶造型富趣味性和藝術性,以及它動人的故事,且限量生產,無形中增加了收藏價值和增值的空間。如一九三五年生產的「七小福」,在一九七一年首次出現在美國時售價為四百美元,如今已升值為一萬一千美元。
德國物價普遍昂貴,這主要是由於其商品生產的標準化程度及生產成本都很高,並且保持優異的品質。德國商品外觀極少改動,但質料不斷改善,成為務實者購買的對象。有充足休閒時間的德國人,他們除了看電視、電影、戲劇,書報及聽音樂,從事體育活動之外,最愛的就是旅遊。據統計二○○二年十四歲以上的德國人有百分之六十每年旅行過一週以上,每一個家庭每年都有旅遊計劃,端視自己的財力和時間而決定在國內或出國。他們通常最喜歡去的外國觀光地是義大利,其次為南斯拉夫、加拿大、亞洲和非洲地區,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和希臘等地。德國境內有一百多條遠離交通幹線的旅遊路線可供選擇,最著名的是童話之路、浪漫之路、葡萄園之路、夢幻之路及酒鄉之路等。在這些路線上都有田園般的古城、神秘的古堡、恬靜迷人的鄉村及瑰麗的自然美景。此外,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荷爾斯坦和梅克倫堡的湖泊、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海濱及島嶼、萊茵河、美因河、摩澤爾河、內卡河、多瑙河及易北河等沿河地區,也是度假勝地,可步行、騎自行車、預先訂好汽車及火車票;為了鼓勵人們坐火車旅行,德國火車全年都有減價優惠。
目前德國是世界上第十三大觀光國家,排名已落後於中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德國人多出國到地中海南岸的陽光下度假,而不大喜歡探索自己國內的景觀;外國觀光客又被它的高物價、壞天氣和刻板的服務所嚇阻。事實上,在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觀光業僅佔百分之六,從業人員約兩百萬。現在雖然每年約有兩千八百萬觀光客入境消費,為德國增加了一百多億歐元的外匯收入,但是德國每年有一億六千三百五十萬人次前往國外旅行,觀光外匯付出比收入多出兩百七十八億歐元。對旅遊者來說,每年的五月至十月是前往德國旅行的黃金季節,此時的德國處處綠意盎然,風光綺麗,非常迷人。秀麗的山川、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古蹟和獨特的生活風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遊覽路線非常稠密,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選擇合適路線。通常人們是以一個大城市為中心作輻射遊覽,如以法蘭克福為中心,可以遊覽海德堡和德國中部及西部的名勝古蹟;以漢堡為中心,可以觀賞呂貝克和北部的旅遊勝地;以柏林為中心,可以遊覽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等地;以慕尼黑為中心,可以遊覽南德的奧格斯堡、烏爾姆、雷根斯堡等名城;如果參加旅遊團觀光,有導遊陪同,各種行程都經精心設計,重要的景點都可以看到,既省時又免去許多麻煩。德國的郵政和電信都屬國營企業,全國有一萬八千多個郵局,共有員工四十八萬多名。每天郵遞四千四百萬多封信件、八十萬多個郵政包裹。德國郵局也是德國最大的儲蓄銀行,每天辦理六百五十萬筆郵政匯兌和郵政儲蓄業務。郵寄制度很好,採取高度自動化的郵件處理方式。郵件一般不會遺失,寄往台灣的航空信約需一週。郵局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到下午六時,週六是上午八時至中午十二時,星期天和例假休息。電信也非常進步,國際、國內長途或市內電話都非常方便。國碼為四九,由德國打國際電話先撥○ ○ 。公共電話非常普遍,部分在玻璃門上用綠黑字標有「Internationzl」的電話一學,可直撥國際電話,如果沒有硬幣,可購買電話卡。通常在大飯店打電話或傳真,費用都比較高,為正常情況的二到三倍。常用的緊急電話號碼:報警為一一0,火警為一一2,本地查號台為一一88,報時則為一一9一。我國遊客如果在德國發生意外急難需要救援時,可設法通知駐德國台北代表處協助,地址為Markgrafenstrasse 35,一0一一7,Berlin, Germany.電話為(30)2036一0。漢堡辦事處電話為(40)447788,慕尼黑辦事處為(89)5一26790。
德國的度量衡用公制;時差比格林威治時間早一個小時,比我國時間晚七小時,夏天則晚六個小時;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到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實行夏令時間。電源規格為五十周波220 伏特交流電。自來水不可生飲,以飲用礦泉水或運動飲料為宜,在商店或超級市場購買,價格較便宜。政府機關的辦公時間是每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九時至下午十二時三十分,下午二時至五時三十分。銀行辦公時間為每週一到週五的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以及下午三時至下午四時,星期四則為上午九時一直到下午三時。公司行號的上班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部分公司週末提前下班。商店通常的營業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三十分,星期六只營業到下午二時,但每個月的第一個週末延長到下午六時。有些商店可在午餐時適度休息。餐廳通常營業至午夜,週末及星期例假照常營業。德國人是名副其實的休假冠軍,視員工的工齡長短,每年除正常的節假及週末休息日外,還有三十至五十天的休假時間,特別是七月和八月,是德國人休假的旺季,此時去德國,很難找到辦事的人。國定假日二○○三年有一月一日新年,四月十八日的耶穌受難節,四月二十至二十一日的復活節,四月二十八日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五月一日勞動節,五月二十九日的耶穌升天日,六月八日的聖靈降臨節,十月三日國慶日,十一月一日萬聖節,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
德國男洗手間稱Herrien,以「H」為標誌;女化妝室叫做Damen,以「D」為代表;一般廁所則用「○○」的標誌為代表。廁所內部非常清潔,公共廁所都要收費。在一些大火車站的廁所入口設有投幣處,投幣後門才能打開。而且旁邊設有兌幣機,以方便兌換零錢;百貨公司的廁所門口也有人負責收錢,麥當勞等速食店的廁所得先消費才有使用權;甚至有些展覽會場中的女廁也需要付費。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國也流行小費制度,小費已成為服務業者的主要收入來源,通常為消費額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小費的數目一般為五十分至一歐元,如機場或飯店的每件行李一歐元,門童五十分,女服務生每晚一歐元,洗手間和衣帽間的女服務生五十分,導遊每日兩歐元,計程車小費通常是零錢免找,如餘額太多或太少,則按車資的百分之十付,若司機代提行李上下,可酌量再多給一點。
此外,德國人對送報員、清潔工、看門人、照顧病人的護士等也給予小費,用信封裝著鈔票送給他們,代表自己的禮貌,也是對他們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適量地給予小費,不僅是對服務者的酬勞、肯定、贊賞和感謝,而且可使付費者得到更為熱情、周到、舒適的服務。
德國人實在、勤奮、準時、勤儉和處世嚴謹、愛國,講原則、守秩序,認真得有時感覺他們死板、冷漠,但相對的是值得信賴,凡事井井有條,事無大小有明文規定,大家也都能按規定行事。就交通而言,法規非常嚴格,高速公路的藍色路標、地鐵的大型「U」字,以及各類標誌清晰醒目。所以有人說;不懂德語的人在德國只要遵照交通標誌就不會迷路。
公共交通工具如飛機、火車及公共汽車等都以守時著稱。機關、公司行號上班準時、守法自不在話下,連業務應酬都要將所在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及金額詳細記錄。企業的日常交際應酬費用也要求百分之二十必須納稅,政府執法固然一絲不荀,一般人民的自律精神尤其可佩。
雖然德國人民生活非常富裕,但多數能勤儉持家,大部分家庭都使用單門電冰箱。國人平均每兩人就有一輛汽車,而高級的國產賓士車平均十四人才擁有一輛。聯邦政府對各級官員的用車也有嚴格的規定,大多數官員外出辦事只能乘坐奧迪轎車,外交部高級官員可乘坐賓士二八○ 。一般沒車的民眾多利用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行程近者騎自行車或步行。
思想周密,富有科學頭腦,極富愛國心,而且服從心強,體格強壯,勤勞程度異於常人,這也許就是德國能夠在短期內復興和強大的原因。由於地區的不同,人民的性格也有所差異,北部居民自認為是德意志民族的正統,即所謂的普魯士人,並自認為說的是標準德語,在性格上較為保守刻板,重紀律和承諾,頭腦固執。南方的巴伐利亞人較溫和可親,但他們言行不一,拍胸脯保證的事,結果不一定辦到。中部斯瓦本(Swabians)地區的居民,又稱萊茵河居民(Rhinelanders),他們人人樂天知命,生活浪漫。由於交通發達,人民交流頻繁,地方色彩已漸漸淡薄。在古代德國人只有名沒有姓,直到十二世紀,姓才被逐漸使用。十九世紀時曾明文規定每人必須有名有姓,故在德語中姓意為增添上去的名(Zuname)。最初他們圍繞著吉祥、願望、宗教命名,如瑪利、路易、約瑟夫等,也有家長選用他們所崇敬的人物名字為自己的孩子命名。一般百姓在選擇自己的姓時,通常以自己的職業、性格、興趣愛好及動物等為對象。如Schmieder(鐵匠)、Adler(山鵬)等。米勒、施密特、邁爾等是德國百姓非常普遍的姓氏。對德國人應避免直呼其名,而應以其姓氏冠以先生(Herr)稱之,即使很熟悉的老朋友也一樣;對女性則稱女士(Frau)。已婚女士改用夫姓,即使離婚也多以前夫姓稱之,直到再婚為止。不過德國法律規定夫婦雙方可自行決定使用那一方的姓氏,在選用對方姓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姓置於雙方共同姓之前。在小路上兩人迎面相遇,無論認識與否都應互相問候;搭乘火車和飛機時,對身旁的旅客通常都要打招呼;居家外出或打掃庭院時見到鄰居也要相互問候。握手是他們的基本見面禮,為表示禮貌和尊敬對方,目光要友好地注視對方,切不可東張西望。德國男性非常尊重女性,女士優先,無論進門、上下電梯、上車、選擇餐廳座位等場合,處處主動禮讓女士;住旅館時不能穿拖鞋、睡衣在公共活動場所走來走去。入夜後應保持安靜,儘可能避免在晚上十一時後洗澡,以免影響他人休息。德國人穿戴特徵是服飾都整齊合度,看起來神采奕奕,而薪水階級上下班固然都服裝整潔、修飾一新,連雞皮鶴髮的老太太出門散步也都把自己收拾得乾淨俐落。街頭巷尾,很少看到邋遢的人,有些老紳士銜著煙斗,拄著拐杖,成熟中透著祥藹瀟灑,令人感到可親可敬。如去朋友家做客,服飾必須注意;到劇院看戲、聽音樂會,女士都穿長裙、男士則穿西服;在大城市參加上流社會正式社交宴會時,著裝更講究,女士們參加婚禮、葬禮、舞會等要戴手套,參加正式午餐或招待會要戴帽子,晚宴則穿晚禮服,而且服飾、鞋帽、手套、手提包等在款式和顏色上都要協調,禮節之繁瑣讓人嘆服,但德國人認為這樣才是有教養的表現。德國人宴會請客,通常一週前就會發帖邀請,較正式的都註明服飾要求、攜伴與否,受邀者必都儘早給予禮貌而明確的答覆,以便主人預作準備;如有改變或有事將晚到,也應提早通知主人,便於主人另作安排。
守時的德國人認為無論早到、遲到都是失禮,故出門前應將塞車等交通因素預作考慮。作客時宜送一些小禮物,一盒糖果、一瓶酒即可,有女主人的家庭,送給她一束鮮花或一件有中國民族風味的小紀念品,主人會由衷地表示讚賞和感謝;送花千萬不能送德國人認為不吉利的整束黃花和引來誤解的一朵玫瑰花。如遇婚喪喜慶、逢年過節、探望病人等送禮品是人之常情。如果朋友遷居或新婚,可事前明與受禮者商量,送他需要的禮物。有些德國人會提供所需清單,送禮者可根據清單購買禮物,使雙方都滿意。在較正式宴會中,如果事先對整個程序、標準動作並不瞭解的話,看女主人的動作依樣畫葫蘆,決不會離譜失禮到那裡去。曾經有一則笑話:據說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訪問德國,俾斯麥為他舉辦隆重的國宴,席間有螃蟹,侍者送上蟹刀、蟹鉗,動手吃完後,李鴻章竟端起放在旁邊一碗供洗手的清水一飲而盡。俾斯麥在驚訝之餘,為了不使李鴻章失禮而造成的難堪,也端起清水坦然飲下,不知所措的清朝及德國隨從文武百官只得也喝下那碗水。德國人在社交場合動作優雅、輕聲細語,尊重別人,不詢問別人私事、背後不說人壞話、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在餐桌上談話,首先要和坐在自己右側的女士交談,不可隔著餐桌與較遠的客人交談,以免影響別人的用餐氣氛。交談中要顧及對方的興趣愛好,不可大談個人瑣事,聽別人講話時要適度的應和。
德國境內風景如畫
德國地理位置優越,尤其富戲劇性的北海海岸,氣候溫和宜人,島嶼點綴、浪潮起伏,變幻無窮,擁有歐洲獨一無二的淺海灣和潟湖上的巨大蘆葦區,未遭損害的自然環境、眾多 恬靜的海濱浴場,有其獨特的魅力。這裡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爭奪戰在持續進行著,海洋侵蝕陸地,人類又填海造地,每次大風暴潮之後,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戰鬥又重新開始。
早在冰河時期,整個北海仍是一片陸地,邱吉爾曾說過泰晤士河是萊茵河的支流,直到幾萬年前,萊茵河開始在現在稱為多加沙洲(Dogger Bank)的地方流入大海。現在北海陸地的遺蹟,只留下沿著荷蘭、德國和丹麥等海岸的一連串小島。大者如赫爾格蘭島,小者則是一些幾乎全被海洋淹沒的小丘,每當暴風狂潮來臨時,它們就會消失在海浪下。大部分島嶼都是一些小島,盛夏之時,給人一種海中跳水台的感覺。東弗里西亞群島中的博庫(Borkum)島、朱斯特(Juist)和諾登利(Norderney)島等是最受遊客歡迎的小島。北弗里西亞群島的敘爾特島曾經一度是作家和畫家們避囂求靜的好去處,現在已發展成重要的度假勝地。 位於漢堡和不來梅北邊的北弗里西亞群島是自成一個單元的海島,弗里西亞語自成一格包括多種方言,當地居民以能說這些語言而自豪。其中居住在傑佛(Jever)、弗里德里克施塔特(Friedrichstadt)、基特姆(Keitum)和胡蘇姆(Husum)等小鎮的居民,都保留著傳統的風俗習慣,建築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色彩。到北海群島上的農村或偏僻的牧場遊覽,不難發現它仍然保存著古老農村社會文化遺蹟。今天弗里西亞群島的居民對城市的繁忙生活仍持一種批判性的態度。敘爾特(Sylt)島是德國最北方的島嶼,也是北弗里西亞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南北長三十七公里,面積為一百零二平方公里。對外交通非常方便,位於北海國家公園內,和德國本土陸地間以長六一公里的興登堡大堤岸鐵路(Hindenburgdamm)相連,建成於一九二七年,鋪建在脆弱的沙丘上,來往交通受到嚴格 管制,島上的巴士不對外連絡,遊覽車也不准開到島上來,人車可以同時經由火車載運上島後,再自行開車遊島。這條鐵路車速緩慢,短短的十一公里海上火車旅程,卻要走將近一個小時,令人印象深刻。除火車外,島上還設有民航機場,可以和國內的部分城市通航。島中央的西地(Westerland)是豪華療養地,除一望無際的美麗沙灘外,還有無數療養所、設施齊備,室內衝浪游泳池、水族館、賭場及古老的鄉村教堂。腓德烈(Friedrichstr)步行街是西地最熱鬧的地方,許多漂亮的商店,附近的海鮮餐廳,供應便宜可口的生猛海產,遊客搭乘巴士,只要半天就可以環島一周。從西地東行五公里是凱爾提姆(Keltum)村,村裡留有可愛的茅草屋,每家大門都設計獨特而充滿藝術氣氛,別具風味。村裡手工藝發達,手工織品和陶藝品最多,遊客可現場參觀製作表演,買下喜歡的帶回家作紀念品。 每至夏季來臨,敘爾特島長約四十公里長細緻漂亮的沙灘最為吸引人,除療養的人外,很多年輕人以自助的方式露營自炊,愉快的歡度週末;不少人在此脫得赤條條、一絲不掛地擁抱大自然,他們享受陽光、海水、沙灘、游泳、打球、奔逐,自由自在。赫爾格蘭(Helgoland)小島上有美麗的村落,茂密的叢林,高塔聳立的教堂,風光明媚,氣候溫和,空氣清新,設施完備,還可以買到便宜的免稅品,因而成為熱門的旅遊療養及度假勝地。島東南部地勢較低處是全島最熱鬧的地方,設有市政府、療養所、眾多旅館、客棧、生物研究中心、海洋水族館及鳥類研究所等場所機構。而且對外交通便利,有國內民航機場,從漢堡有班機來此;庫克斯港每天有遊覽船前來,每當旅遊旺季,威廉港和不來梅港也有往返這裡的班輪。北海岸溫泉區的空氣和水對慢性呼吸病、 心臟病及皮膚病有良好的療效。政府正積極加強宣傳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遊覽,並為遊客安排眾多的假期節目,其中一項重要活動就是退潮時在沙洲之間漫步。沙洲和泥灘會在幾個小時內一直伸展到地平線,甚至遠達另一個海島,還可以看到一些棲息在岸邊的小生物,此時遊客可以充分感受到海洋的魅力。在另外一方面,北海沿岸的埃姆登和威廉港又是船業和工業海港,可以與漢堡和基爾等德國重要海港相媲美。德國的北海岸區連綿兩百多公里,民風純樸、居民友善,是喧囂城市生活的人們體驗寧靜生活的理想度假之地。阿爾卑斯山舉世聞名,是德國南部的天然屏障及著名的自然風景遊覽區。德境的阿爾卑斯山東起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西至博登湖,全長兩百多公里,婀娜多姿,景色迷人。有聳入藍天的皚皚雪峰,逶迤綿延的莽莽山林,一望無際的牧場,緩緩蠕動的牛羊群 及古色古香的幢幢農舍。楚格峰(Zugspitze)是德國境內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地處德、奧邊界,從慕尼黑出發約需一小時車程,遊客可搭巴士或火車前往山腳下,轉乘登山專用的齒軌鐵路火車到楚格高原,親身領受冰雪永恆之美,再乘冰河纜車直達峰頂,欣賞名副其實的「德國頂級風光」。站在楚格山巔的觀景台上,遊客可俯瞰慕尼黑以南的城市及美麗風光。海拔二千九百六十四公尺高的楚格峰上建有德國最高的教堂、餐廳、旅館、冰河酒吧、藝廊、雪嶺芬娜室氣象台、觀景台、大型戶外陽台及出售紀念品的小亭等設施。由於楚格峰的部分區域在德、奧交界地,遊客還可站在山頂、腳踏兩國拍照,過癮之極。加米施― 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 )旅遊勝地位於阿爾卑斯山東北坡,海拔七百二十公尺西坡的埃布湖附近,有長達十九公里 的空中索道通往海拔兩千六百四十八公尺的施內費爾豪斯峰。臨立峰頂,身邊雲霧繚繞,有虛無縹緲之感。山峰北面冰雪覆蓋,一片銀光;山峰南面有延伸往奧地利的峽谷,陽光明媚,濃綠蒼翠。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密林和山谷中湖泊星羅棋布,大小湖泊多達兩百多個,猶如無數藍寶石撒在萬綠叢中。最大的博登(Bodensee)湖,據說原是一個大山谷,六萬多年前阿爾卑斯山頂有一塊巨大冰川滑落將山谷壓在底下,變成一個大湖,傳說湖中還生存著一種叫威爾斯(Wels)的古代魚,由於這種魚永遠都活在很深的湖底,所以沒有人捉到過。湖東岸的邁瑙(Mainau)島面積四十四公頃,島上長滿棕櫚、橘樹、無花果及各種具有亞熱帶情調的奇葩異卉,到處草木蔥籠,繁花似錦。最獨具匠心的是、花匠們用花草松柏精心修剪出各種生動有趣的動物,用雞冠紅的小 花植成幾十平方公尺的博登湖地圖,為邁瑙贏得花島的美譽,島上有逶迤二公里的長堤與湖岸相連。賴謝瑙(Reichenau)島是湖中最大的島嶼和遊覽地,出產鮮花、水果,面積四百二十八公頃,築有長堤與陸地相連。島上有查理曼大帝的祖父查爾斯• 梅特爾建於公元七二四年的本篤會修道院,為當時的一大藝術中心,留有抄本插圖等眾多傳世珍品。位於博登湖心的島嶼林島(Lindau),曾經是羅馬軍營,除兩座與湖岸相通的橋之外,尚有輪渡通往瑞士、奧地利,交通方便,風光明媚,是著名避暑勝地和旅遊中心。博登湖高出海平面四百多公尺,陽光充足,氣候溫暖,冬天多雨,夏天涼爽。每當夏天來臨,岸邊綠樹成蔭,百花齊放,湖面水清如鏡,遊人如織,遊艇、泛舟、滑水等水上活動 者穿梭,湖岸整齊柔軟的草地上坐著、躺著穿著泳衣的日光浴者,不時跳入水中,一旱受湖水的擁抱。然而多變的阿爾卑斯山上也會突然吹來一陣冷風,隨之天地變色,巨浪翻騰,甚至渡輪也被吹上湖邊擱淺。基姆湖(Chiemsee)地處拜恩州東南部,介於因河(Inn)和薩爾察赫河(Salzach)間,海拔五百一十八公尺,面積八十二平方公里,湖長八公里,寬十四公里半,是拜恩州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三個小島,最大的是赫雷寧塞爾島,島上有十九世紀末拜恩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仿照法國凡爾賽宮建造的宮殿,內設長達九十八公尺的鏡廳。湖東岸的基明浴場有一千公尺長的湖灘,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避暑和遊覽,湖東端還有如詩如畫的雪山風景。德國境內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都是美麗熱鬧的觀光勝地。其中的呂根島(請參閱一二八頁)。是著名的漁場基地和避暑勝地, 島曲折的四周壁、沙灘綿延處,尤以賓茨 ,形成無數的大小海灣,懸崖峭壁、沙灘綿延,著名的海濱浴場度假地有好幾處,尤以賓茨(Binz)為最。
萊茵河之旅夢幻遊
萊茵(Rhine)河德國人稱為命運之河,它孕育著德國的文化,也象徵德國人堅毅的精神,自古是歐洲水路交通要道,重要的戰略據點,沿岸風情萬種的小鎮和古堡林立,更形成現代旅遊熱線。每年六月至九月為萊茵河的旅遊旺季,有德國行駛在萊茵河中著名的KD輪船公司(Koln-Dusseldorfer Deutsche Rheinschiffaht)遊輪可乘,時刻表及詳細旅遊資料可在機場、火車站、飯店、旅遊中心免費索取。主要路線是美因茲到科隆長約二百公里,沿途古堡林立,共約三十五個停船景點,需耗時四至十小時; 通常一般遊船的美因茲到科布倫茲約一百公里的精華區是萊茵河最美的河段,河寬約五十公尺左右,河道蜿蜓曲折,河水清澈見底,兩岸葡萄園遍布,青山綠水相映。峰頂古堡、宮殿、紀念塔連綿不斷,有的已經修復,英姿依舊;有些只留下殘垣斷壁,更使人想起近代德國戰火的紛擾。從查理曼大帝建立法蘭克帝國開始,這一帶便是兵戎相見龍爭虎鬥的地方,沿河的古堡都是親眼目睹或親身參與的見證者。美因茲到科布倫茲之間兩岸有上十個小鎮、數不清的葡萄園和十多個中世紀古堡分布其間,是萊茵河最讓人情繫不已的旅遊行程。當人們搭乘遊艇劃破水面,翻起層層白浪,山谷中汽笛鳴聲迥蕩,人們沉醉在浪漫情趣的萊茵美景中時,一段段古老而動人的傳說使人融入自然,也把思緒送回遙遠的過去。從黑森州美因茲(Mainz)坐船出發,就已感受到這趟行程之美,現代化的建築群中突出一雙有數千年歷史的教堂雙塔,如鏡的河水中有清晰的倒景;船在鏡面滑動,海鷗飛舞穿梭船畔,教堂鐘聲似奏著歡迎歌。這個以葡萄酒、香檳聞名的市鎮,田野密布葡萄園,顏色鮮豔的農舍散置,如茵的草原上有無視塵世的煩擾在低頭猛吃的牛羊,予人平靜和愉悅。
經過兩個長滿樹林的大河洲,右岸有以溫泉療養聞名國際的威斯巴登(Wiesbaden)和不遠處貴族宅邸林立的愛脫維爾(Eltville), 沿河岸可以看到許多精巧的小屋,以及停著私人遊艇的小木碼頭,據說這些房宅的擁有者不乏許多世界各國的億萬富翁,他們都只有在夏天的時候才到這裡避暑、享受這萊茵河美景。船到賓根(Bingen)就可以看到城市的地標、聳立在市中心山頂上已改為市議會的克羅普堡(BurgKlopp),這個可能由總主教建於羅馬時期的古堡因徵稅而築,曾經歷經過戰火,現在堡內有二世紀羅馬時期的醫療器具展,每 年四月一日至十月十五日開放給遊客參觀。呂德斯海姆(Rudesheim)在賓根對岸,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歷史名城,尤以一條中古時代的德洛塞爾小巷(Drosselgasse)而名聞世界。德洛塞爾在德語中是咽喉之意,巷寬不到五公尺,兩旁是一座座黑色木架小樓,樓上鮮花點輟,鋪面精巧高雅。樓層向街心突出,驚險而又富有建築藝術的美感。小巷由石子鋪成的路面、歷經數百年踩踏,圓潤而光滑。如今這條小巷是遊客的必經之路,每天都進行著歡樂的慶祝活動,吸引著遊客流連忘返,因此這個僅有八千人的小鎮,竟有可以容納五千名遊客的旅館住宿設備。小城最顯眼的是山頂上有座為德國統一而於一八八三年建成、高三十七點六公尺的尼德沃爾德紀念碑(Niederwald-Denkmal),登上碑塔,視野廣寬,沿著坡地是過往兩千年來生產著世界著名美酒地之一的耕地;棕色銅製紀念碑上,有與真人一樣大小的 軍隊拱護著威廉一世、俾斯麥及王子的雕像。鼠塔(Mauseturm)屹立在賓根及呂德斯海姆之間的三角洲旁水中,相傳是羅馬元帥路德維希為岸上榮耀堡(Ehrenfels)而建的瞭望塔,堡及塔在一六三六年為瑞典軍隊摧毀,後經法國人及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修復,戍守著萊茵河。關於鼠塔也有種種傳說,其一是說;公元十世紀時,美因茲主教哈托(Hatto)二世殘暴且吝嗇,不顧百姓的飢苦,把大量糧食儲存在塔中,許多都被老鼠啃食。忍無可忍的百姓將他禁錮在塔中,最後被老鼠吃掉,「鼠塔」由此而來。如今古堡已成廢墟,而「鼠塔」只是萊茵河上的信號塔,引導著來往船隻。過了鼠塔右前方是鑲嵌在大片葡萄園中的阿斯曼豪森(Assmanshausen),這是著名的紅酒產地,五顏六色迎河而立的房屋充滿羅曼蒂克的感覺。河對岸有矗立在岩石山上的萊茵石堡、地勢較低的帝國石堡和遜內克堡並列。 萊茵石堡(Burg Rheinstein)是萊菌河畔最美麗的古堡之一,約建於公元九九○年,位於萊茵河中游咽喉的制高點,凸出於峭壁之上,美因茲主教哈托三世以之作為過往船隻收稅之用,十七世紀倒塌,一八二五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王子將之改建為新哥德式,內有昔日的武器及繪畫等展出,有英語導遊介紹。帝國石堡(Burg Reichenstein)是萊茵河畔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它也像許多其他古堡的命運一樣,一二五三年時曾被萊茵河城市聯賬(Rheinischer Stadtebund)將古堡摧毀。這個雙塔城堡有著厚實的城牆,牆高十六公尺,牆腳厚達八公尺,上部厚五公尺,內部現在是一家旅館和餐廳,部分房間珍藏著價值不菲的傢俱,以及武器和鹿角等不尋常的搜集品。遜內克堡(Burg Sooneck)擁有一個浪漫的門和繞著堡塔的琛口城牆,同樣屬於強盜土匪般的稅收者,在十三世紀時曾兩度被破壞, 幾經易主修復,直至十九世紀才為腓特烈重建為浪漫主義式,如今常春藤覆蓋,有美麗的花園和迷宮般的城梯,英姿依然,從河邊至古堡約一公里,從三月至九月開放給遊客參觀。洛赫(Lorch)位於遜內克堡對岸、威斯柏(Wisper)河注入萊茵河口處,主要古蹟有十四世紀的哥德式聖馬丁教堂,對岸山頭上是荒廢的諾利西古堡遺蹟(Ruine Nollig)。離開洛赫,對岸還有好幾個城堡廢墟,在一個大森林河洲的背後山坡上全是葡萄園,這是葡萄酒產地巴哈拉哈(Bacharach)和矗立在山頭的施塔勒克堡(Burg Stahleck),都是十一世紀時德國巴拉丁伯爵的領地,當地的木材和酒的貿易稅收,使它成為萊茵河最富有的地區之一,鎮上當時所建的高塔林立,至今保持完好,還有建於十三世紀的聖彼得古教堂和十六世紀的河墩,以及彩色繽紛風味獨具的房屋處處,是一個中世紀風貌十足的小鎮。 考布(Kaub)臨河而建,是萊茵河畔景觀最美的小鎮之一,距巴哈拉哈約二百公尺,山頂有一二○○年法金斯坦(Falkenstein)家族所建的古登費茲(Gutenfels)堡,一二八七年阿道夫拿騷伯爵(Adolf von Nassau)在國王廳得悉他被選中為哈布斯堡王朝國王繼任者,屋內一幅壁畫就是描繪當時得到消息時大家興奮的情形。這座古堡高三十五公尺,一八○六年拿破崙曾用作防禦而遭擊燬。一八八八年建築師重建此堡,成為現在萊茵河畔最吸引人的古堡之一,已屬於一家旅館所有。普發爾茲堡(Pfalzgrafenstein)簡稱Pfalz,建於靠近考布的河洲上,為徵稅而建於一二二五年,五邊六層、十二公尺高的牆圍繞著這座似一艘船停泊在水中的古堡,它的入口在第三層處,深入水下的地牢是最令人感到興趣的地方,也由此可見當年領主們是如何殘忍的對付不繳稅的人。欲想一探究竟,可在三月至十 月開放期間前往參觀,每逢週一休息。經普發爾茲堡前行半公里,左岸是蜷伏在萊茵河谷中的歐博維塞爾(Oberwesel),這裡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市區教堂鐘塔和十八個防衛觀察的高塔此起彼落,環繞的緩坡上布滿葡萄園,有上千年歷史的美麗堡(Schonburg)高踞山頂,俯瞰護衛著這個中世紀風味十足的城市,這是一一六六年腓特烈一世給帝國臣民舍恩貝格(Schonburg)的封邑,從此他們及其後裔都住在這個堡內,來往的稅收及葡萄酒的收入使他們富裕而有權勢,直到被路易十四的軍隊破壞之前,美麗堡一直屬於這個家族。一八八五年新堡主曾經重修,現在部分是國際青年旅行社,部分為另一家旅館。愈險惡的地形河道愈狹窄,也最多淒美的傳說為人津津樂道。船過歐博維塞爾就到了整個萊茵河最著名的景點羅蕾萊(Loreley)岩石,從這裡經聖高爾和聖高爾豪森之間的險惡大 灣岸狹窄地段,河道淺灘遍布,暗礁林立,河水湍急,船行至此,沒有特別好的功夫很難平安通過,故船難時有所聞。因此聳立在岸邊、高一百三十二公尺似亭亭玉立少女的羅蕾萊岩,自古早開始就有許多繪聲繪影的傳說:每當有船隻經過,半倚在岩壁上金髮及腰、姿色撩人的裸體女妖,就以她那懾人心魄的美妙歌聲,誘惑船夫回頭朝山岩搜索那美麗的倩影、忘記自己正行舟於險灘急水而出事。據說有人用蠟把耳朵封住,仍然擺脫不了心魔的歌聲而船毀人亡,有人為了聽女妖美妙的歌聲而又怕受誘惑,就讓人把自己緊緊地綁在船上。十多年前德國更委由藝術家在岩上雕塑一個赤裸美女,於是使傳說中的女妖有了具體的形象。雖然河水不再威脅到現代的船夫,但來到這裡導遊、地陪都會興致勃勃的要你細聽羅蕾萊的歌聲;美景、濤聲、空谷回音、玉體斜倚的金髮美女,加上船上適時播放出用海涅的 詩譜曲的「羅蕾萊」,仍然會把人帶入夢幻般忘我的境界。羅蕾萊山腳下停車場處有一條小徑可直達岩頂,視野廣寬,可看到德國少有的壯麗景色。過羅蕾萊二、三百公尺,左岸有美麗的小鎮聖高爾(St. Goar)和它對岸的姐妹市聖高爾豪森,兩者之間有汽車渡船相連,都得名自公元六世紀時捐助教堂的聖高爾隱士。聖高爾是一個戰略地位重要的城市,每次軍事衝突都曾參與。鎮上沿著公路有一家休息站,供應餐點,也展售紀念品,遊客還可以在二樓的餐廳中觀賞萊茵河上的往來船隻,以及矗立在對岸山頭的貓堡(Burg Katz)。很多巴士上的遊客到此,就在這個緊貼著山壁的小鎮河邊、掛著St. Goar牌子的木造碼頭上,換乘一段遊艇,憑弔萊茵神話中的故事。美麗的萊茵巖堡(Burg Rheinfels)就在聖高爾小鎮偎依的山頂上,這是一幢雄偉堅固的 古堡,由卡金艾恩伯根(Katzenelnbogen)伯爵建於一二四五年,並修一條壕道沿著外緣蜿蜓槃旋在古堡每一層,是萊茵河最壯觀的堡壘。僅僅十年之後,就因大幅增稅而遭萊茵河流域城市同盟的九千名士兵攻擊。在一六九二至一六九三年的巴拉丁戰役(Palatinate War)中,四千名士兵同時住進古堡,對抗二萬八千名法軍和五十六門大砲,但在十八世紀末的普發爾茲之役中被法軍所破壞。現在每逢四月至十月開放供遊客參觀,部分並已改為旅館。聖一局爾豪森(St. Goarshausen)坐落在聖高爾對岸,是由一個熱門的釣魚小村發展而成的小鎮,隨著聖高爾山頂萊茵巖堡的建成,為加強防禦力量,又於一三七一年在對岸興建了Neukatzenelnbogen堡,簡稱貓堡(Burg Katz),城堡當時也是沿萊茵河逆水而上船隻的警示地標,除厚實的四十公尺高牆外,三面都是突兀陡峭的巖壁古堡,向山的一面鑿了一道很深 的護城河,一條在必要時可消失於無形的長石橋與外界連繫。堡內三層的巴拉樓(Palas)中,還設有多間精緻的仕女閨房、講究的議事廳和兩間華麗的大廳。塔底層的地牢可由院子裡也是緊急情況下出入口的暗道進入,登塔俯視,美景如畫。一八○六年古堡曾屬拿破崙並予重修,之後數度易主,現在改為一所復健療養院,可撥電話0674一8020經協調後參觀。鼠堡(Burg Maus)在貓堡右方、隔著山頭相對,一三五六年由特利爾(Trier)大主教法金斯坦(Falkenstein)所建,財大氣粗的貓堡堡主卡金艾恩伯根故意戲稱之為「鼠堡」,事實上它原來的名字叫圖恩堡(Thurnburg), 同時這也是萊茵河岸最美的古堡之一。經過鼠堡即可看到有兩座城堡建在兩個山頭,中間有一道圍牆相隔,這就是包括愛情石堡(Ruine Liebenstein)和星堡(RuineSterenberg),兩座傾頹的皇家古堡組成有名的 兄弟堡(Die feindlichen Bruder)。這兩座古堡牽引著本地一則古老的兄弟相殘傳說。波帕特(Boppard)位於湍急的萊茵河水向右大轉彎之前,公元四世紀時羅馬人以一座二十八個高塔的石建城堡取代了原來簡陋的要塞,而形成了這個皇家城鎮,這座城堡也是現在全德國保存得最好的羅馬古建築,有十四世紀的教堂和哥德式的市政廳、十七世紀巴洛克式的房屋,以及湖河環繞的美麗景致。有纜車可登山欣賞萊茵河大馬蹄形壯觀的景色,鐵、公路沿河直達市內,交通方便,是一個可兼具訪古尋幽的中世紀風貌城市。一過馬蹄形的大彎道,右岸的布勞巴哈(Braubach)鎮在望,依山面水,從當地墳地得知,這裡在公元前五百年就有人居住,七世紀時始有記載,十二世紀是艾帕斯坦的巴拉丁領地,並在翠樹叢生的山頂上建立巴洛克式的馬克思堡(Marksburg)是萊茵河沿岸唯一沒有 被破壞過的城堡,堡內的中世紀花園種植有一百七十種花卉,內設騎士大廳和貴婦起居室。朗艾克堡(Burg Lahneck)位於蘭河口,周圍地區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有人居住,一二四○年為保護當地所產銀礦和國家邊界,美因茲大主教建造城堡在此定居,一六八八年為法軍摧毀,一八五二年重建為新哥德式。雄偉]嚴堡(Schloss Stolzenfels)距科布倫茲市不到半公里,位於蘭河口對岸的山岩頂上,和鼠堡同在十三世紀中葉由特里爾的大主教所建,與朗艾克堡隔河對峙,同樣擔負著十四世紀萊茵河衛戌與徵稅的任務。一六八八年當法軍圍攻科布倫茲市的時候,曾淪入敵手而燒燬。一八二三年科布倫茲為普魯士皇太子腓特烈威廉所有,他特別請當時的著名建築師辛克爾(Karlfriedrich Schinkel)重新設計,改建為如詩如畫的新哥德式建築,成為萊茵河流域浪漫主義古堡的典範。在一層樓的王室居所及兩 翼的女眷臥室共七個房間中,仍可看到價值不菲的傢俱,其中有十七世紀所製手工精巧、特里爾曾經使用過的桌子。走寬闊的樓梯經由騎樓到堡內地中海式的涼亭噴泉花園,噴泉上威武的鷹象徵著普魯士的榮耀,堡外部的牆上有歷史性的壁畫,以及建造精緻的車房,皇室的榮華富麗仍處處可見,登至堡頂不止景觀美麗,摩澤爾河、蘭河、科布倫茲市、布勞巴哈市及馬克斯堡都清晰在望,當年皇室選居此地,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萊茵河美麗淒滄的傳說遍布在河谷每一寸土地上,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華格納(Wagner)把這些故事串連成一首史詩,創作了音樂史上一部最長的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des Nibelungen),十分叫座。由於德國地方城鄉文化特別發達,豐富多元自然風貌與人文相互輝映的美景處處都是,不是單去一個地方就可以涵蓋,而且非要自己 親身前往,才能體驗其中奧妙。重要的旅行路線除萊茵河之旅外,還有不同景觀的羅曼蒂克大道之旅:包括符茲堡、陶伯河上游羅滕堡、丁克斯比爾、蘭茲堡、奧格斯堡、許凡高和福森,長約三百五十公里通往義大利的古道,沿途二十多個大小中古城鎮,早在十八世紀時就吸引了無數的詩人雅士,也是戰後德國最早的旅遊路線;古堡大道之旅:從曼海姆、海德堡、羅滕堡、紐倫堡到拜律特這條東西歐交通要道而走,可深度品味德國;童話大道之旅:經由西北德不來梅、哈梅恩、格丁根、卡塞爾,一直到哈瑙長約六百公里的精華古道;以及最值得逐一深入瞭解的十大都市,本書將一一為讀者介紹,以免入寶山有遺珠之憾。
世界名都柏林市州
布蘭登堡州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
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坦州
最大港口城市漢堡
下薩克森州
薩克森-安哈爾特州
薩克森州
圖林根州
黑森州
北萊茵州
萊茵蘭-普法爾茲州
薩爾州
巴登—符騰堡州
拜恩州
人民生活水準極高
德國人口八千1百八十七萬,在三十多個歐洲國家中僅次於俄國,位居第11,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11百11十九人,屬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
國家。但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北方沿海地區、北德低地草原地區、沼澤地區、艾費爾、巴伐利亞林區、上普法爾茨和布蘭登堡邊境地區人煙
稀少,每}^公里不足11十五人。人口大多集中在河谷地區,萊茵河沿岸土地肥沃、氣候穩定、經濟和交通高度發達,如tt林、萊茵河流域兩
岸、法蘭克福、美因茲所在地的萊茵I美因地區、萊茵I內卡河流域工業區、斯H加特爲中心的工業區、不來梅、德累斯頓、漢堡、科隆、萊比
錫、慕尼黑和紐倫堡等重要城市,每平方公里有五百人以上。高度工業化的魯爾區人口最集中,每平方 公里爲三千人,中心部分每平方公里高達五千五百人,幾乎達到飽和的極限。西部人口多於東部,人口在三十萬以上的十九個城市中,只有
三個在東部。德國人喜歡生活在小城市,約有1半居民選擇1一至十萬人的小城鎭,僅有兩千六百萬人生活在八十四個人口十萬以上的大城市
,其餘人生活在人口低於兩千的居民點。德國人口年出生率爲百分之十點五,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1:人口增長率爲負千分之1,死亡多
於出生。平均每對夫婦只有1點八個孩子,戰後人口成長主要依S?外來移民,每年有十四萬五千多名嬰兒的父母雙方或單方是外籍人士,佔全
德嬰兒出生率的百分之11十。隨著人口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人口老化已成爲德國政府擔憂的問題。 爲了增加人口,德阈政府制定許多鼓勵生育的辦法,法律規定一個家庭可以向政府無息貸款1萬歐元用於購買房子和傢俱,如果該家庭在八年
內生下一個孩子,可減少1千歐元債務;生兩個孩子,再減少1千五百歐元;生三個孩子則債務全免。同時規定生第1個孩子政府每月給予11十
七歐元半的生活補助,生第11個孩子四十四歐元,生第三個孩子1百零七歐元,產婦的產假延長至三十個星期。即使條件如此優厚,但成效並
不顯著,人口的出生率也不見回升的跡象。 長期以來德國是以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巴伐利亞人等古代部落,經過千餘年融合而成的日耳曼民族爲主的單1民族國家,近二十年來由於
外國移民湧入,民族構成有所改變,,但日耳曼人1直佔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全國人口中有七百11十多萬各色人種的外國人,1半以上住在德國已超過五十年,他們的第!一代三分之1I出生在這裡。其中土耳其人最多,
有兩百零1萬五千,在德境形成的外國人社區歷史悠久:繼之是八十萬南斯拉夫人的新移民,義大利人五十九萬,希躐人三十六萬,奧地利人
十八萬五千,西班牙人十五萬,荷蘭人十三萬,葡萄牙人十11萬五千,英國人十一萬六千,法國人約十萬,丹麥四萬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其
他國家移民。主要的有從南北極移來的11十八萬人,羅馬尼亞人十1萬,十萬九千多美國人,五萬八千多來自昔日的蘇聯,匈牙利五萬七千多
,摩洛哥八萬11千人,突尼西亞I一萬六千人,迦納-1萬1一人,巴西1萬七千人,阿富汗五萬九千人,印度三萬五千人,伊朗十1萬人,黎巴
嫩五萬五千人,巴基斯坦三萬七千人,斯里蘭卡五萬五千人,越南九萬八千人,以及五萬曰本人等。 這些外國移民大部分都是1九四五年第1一次世界大戰後進入德國的,如大戰後引進的土耳其勞工,冷戰結束後引進的俄國和東歐勞工,他們都
爲德阈的重建有過重大貢獻,如今各國移民都能在各階層發展,但多半在中、低層工作,即使發展到工業化頂峰的當今德國,也仍然有相當
部分勞務由外國勞工支撐。 華_在德國約有三萬三千多人,大多數來自中國及香港,以開餐館爲主:少數人來自台濟,多爲留學生、從事學術工作及工商業。 近年來由於德國新納粹和極右派勢力的再度興起,各地的排外事件也常發生,j些持極端民族主義的德國人民聯盟和全國民主黨等政黨,爲選
舉、政治利益,刻意挑起國籍情結,舉行遊行、演說,發表對外籍德人不利的言論。加之兩德統一後,西德所背負沉重包袱的衝擊,世界經
濟之不景氣,德國失業人口也高居不下,常把茅頭對著外籍人士,怪他們搶走了工作機會,尤以失業率高達百分之11十的德東地區排外情緒
高漲,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德語H於廣大印歐(Indo-Germanic)語系,是1百多萬人的母語,與丹麥、挪威、瑞典、荷蘭,以及佛蘭德斯的佛
萊米希(Flemish)語和英語都關係密切。德國人所說德語,因地域及祖籍不同,帶著不同的口音:如德國西北部北海沿岸島嶼弗利然
(Frisian)群島、東北波羅的海岸的梅克倫堡語(Mecklenburger),以及巴伐利亞語(Bavarian)等都帶有濃濃的口音,即使德國人自己彼此都
溝通困難。 全球有一億多人口在使用德語,它作爲國際政治和經濟通用語言的作用雖小,但在文化領域的地位卻很重要,全世界出版的書籍中百分之十
是用德語寫的,其中尤以科技分量最重,翻譯成外文的數量僅次於英、法文書籍。由別國文字翻譯過來的,德文則佔世界的首位。同時除了
它是奧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義大利南方的南蒂羅爾(SouthTirol)、法國的阿爾薩斯、盧森堡沿德國邊境及比利時小部分地區等的官方
語言外,少數波閫、羅馬尼亞和1些中亞國家的人也還通用德語。 歷經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德語才能形成今天的規模。一五二一j年德國宗教改革運動者馬丁•路德翻譯德文聖經,成爲標準德語形成的重要里
程碑。十七世紀後,德語文學家、語言學家等在使用德語過程中,努力完善它的表現能力、結構及修辭。席勒、歌德、海涅等都爲統1的、大
衆化的德語作過貢獻。一一十世紀以後,德語隨著社會、經濟共同進步,語言詞彙超過一千萬,其艱深複雜卻是不爭的事實。 美阈作家馬克吐溫在「歐洲遊記」中說:「智者可在三十小時內學會英語,三十天內學會法語,三十年內才學會德語」。「德語冗長,詞句
前後倒置,複合詞層層疊疊,從句套從句,大句套小句,主句套子句,最後才出現使人領悟全意的動詞。」 I則有趣的笑話說:到柏林訪友的1位美國貴婦,請了翻譯陪她到國會旁聽俾斯麥演講。俾斯麥在台上談笑風生,振振有辭;翻譯卻只聚精會
神地傾聽,半天1聲不吭,似乎忘了他的任務。貴婦推了他I下,譯員仍未理睬。她實在忍不住問道:「他到底在說什麼?」譯員答道:「別
急,夫人,我在等他說出最後的動詞哩!」
多數人信奉基督教
德國人宗教信仰虔誠,全國有五千八百萬人信奉基督教,其中兩千九百五十萬人信奉福音新教,這是由!1十四個相對獨立的路德教派、聯合
教派和革新教派等組成的聯合體,係全德範圍的聯合組織。最高領導機構是德阈福音新教教會理事會,最高立法機構爲教會代表會議,中央
行政管理部門是設在漢諾威的教會辦事處。另有兩千八百萬多羅馬天主教信徒,全國設11十七個教區,有七個大主教區,大主教、主教及副
主教共七十多位。每年春秋兩季,都召開德國天主教會議全體大會共商教務。 天主教及新教都有專門的慈善工作機構,所設的旅館、醫院、幼稚園等一般收費便宜,深受人們歡迎。天主教透過德國慈善協會,創辦了學
校、醫院和幼稚園等兩萬四千零三十多個社會福利機構;新教則透過教會救濟署在全國設有兩萬七千八百八十多個社會福利機構。 德國教會教派的劃分及與國家的關係源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期,1五五五年「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承認新教與天主教的同等地位,各邦
君主有權決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實行「誰的地盤、誰的宗教」原則。歐洲三十年戰爭後,所簽定的「威斯特法倫和約」,賦予人民宗教信
仰的自由,君主則兼宗教和世俗權力於1身,國家同教會之間關係密不可分。1九一九年威瑪憲法宣布政教分離,國家對教會持中立態度,沒
有行政監督作用,但與宗教的聯繫仍未完全消除,教會並非是私人團體,而是與國家保持伙伴關係的合法團體。在現實生活中,教會可謂是
另種形式的政黨,教廷經由與國家簽訂協定來協調與國家的關係。國家有義務提供財政幫助教會興辦慈善機構的費用。爲了在聯邦政府和國
會中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會都在柏林駐有全權代表。 雖然現代的年輕人對宗教遠沒有老年人虔誠,他們出生時在教會受洗,成年後卻很少去教堂做禮拜。然而德國社會的宗教氣息還是很濃厚,
全德共有1一十四個州立基督教會、二十七個教區、四萬11千名神職人員,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兩位牧師從事教會
工作,每年有十三個全國性宗教節:n。教會還控制著德國百分之七十五的费老院,提供1百1一十萬個工作崗位,屬全國第11大雇主,故宗教
在德國社會生活中仍影響深遠、地位重要,同時宗教的節慶如三聖節、狂歡節、復活節、聖誕節等共有十三個,既可放假,又可狂歡,可說
是人人喜歡。 還有一些較小的宗教團體,如福音會-衛理會教會、浸禮會、老天主教會、門諾會、貴格會、救世軍及猶太等。 「猶太」既是種族的名稱,又是宗教的教派。第1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境內有五十萬猶太居民,在希特勒瘋狂的排猶滅種政策後,現在德國
的猶太教徒僅約五萬人。 另外,德國的七百11十萬外國居民也帶來各自的宗教,約有1百七十萬名穆斯林教徒,多爲土耳其人;三十五萬希臘人信奉東正教。
教育事業非常發達
德國的教育水準之高、師資之整齊傲視全球。以往各類人才中在諾貝爾獎得主國之中來說,更是獨佔鱉頭。各大學中的老師大師級的也不在
少數,各國學生視留德爲極大榮譽,使得德國在各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在第1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將幾成廢墟的國家,以短短數十年能再度成
爲經濟富裕、科技領先的世界強國,發達的教育是它重要的原因。 德國的年教育經費高達一千億歐元,是軍費開支的三倍,約佔全年國民生產總値的百分之七,全國人口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教育主權
屬各州,政府只負責制定教育總體方針政策,兩者之間經由聯邦和各州組成的教育計劃委員會進行協調,教育的靈活特色與政府不惜成本,
是德國教育蓬勃發展的主因。 學前教育的三至五歲兒童,不®國家義務教育範疇,幼稚園多由鄕鎭、教會和私人企業資助興辦,分半日制和全日制,由各家庭自行選擇學校
或是否上學。 德國義務教育爲十1一年,前九年(有些州爲十年)必須上全日制學校,之後可選擇上全日制學校或半日制職業學校,弱智和殘廢兒童也得上專
門開設的特殊學校。中小學教育一律免交學費,學校無償提供課本及部分文具。在偏僻的鄕村,學校還有車輛免費接送學生。 中小學教師薪資優厚,終生職務有不受解0的保障,但教師資格取得必須受過高等教育、受過教育專長訓練,通過所學專業和教育學兩種國家
考試,大學教授還須有博士學位。 小學學制1般爲四年,柏林和布蘭登堡的小學爲六年制,兒童六歲入學,採行不留級制,有些州甚至沒有期末考試,只有一個報告形式的評述
說明學生各科成績及優缺點,使孩子可免過早承受分數和功課的力,身心都得到健康»展。四年級畢業時就面臨要爲將來選擇普通中學、實科
中學、文理中學或綜合中學而作初步抉擇,再進入五、六年級的定向學習。 五、六年級稱爲定向學習階段,形成各類中學的前置部分,在此階段中可驗證孩子的眞正興趣,老師和家長也可經由觀察、誘導,愼重決定
現行選擇是否正確或改換另類學校,此亦爲孩子前途與未來的關鍵時刻。 普通中學由五年級到九年級或十年級,除學習基礎知識外,主要爲進入社會作準備,課程有外語及勞工理論等,在七或八年級時成績優異者
可入實科或文理中學,其他進入與一般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建教合作教育。建教合作是德國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企業與職業學校密切合
作,理論與實務結合,企業協肋國家爲職業教育盡力,這是德國經濟發展的利器。 實科中學從五年級到十年級共六年,與普通中學不同的除重視學生苒業訓練,容易找到工作外,成績優異的也冇機會進入高校。 文理中學九年,從五年級至十三年級,是德國傳統的高級中舉,_業後可升入大;n〃深造。課程包括語言-文學-藝術、數學I自然科學I技術、
社會科學三個領域,各科之間各有側重,又互相兼顧。後三年的高級階段,學生依興趣上選修課取代原班級制,爲大學預備階段。畢業考試
既是中學畢業考試、又是大學升學考試。還有另外一些特殊的,如經濟、藝術、技術等文理中學,統稱職業文理中學,除普通文理中學課程
,最後三年專業課程並重。 綜合學校由五年級至十年級共六年,集前面三類中學特點於一身,教學計劃中還包括職業知識等課,學生根據個人的能力、興趣選層次各異
的課程,畢業證書爲聯邦各州所認可。德國有三百零11所大學,在校大學生約兩百萬,佔全德年輕人總數的百分之三十,外加十萬多名外國
留學生。高等學校除幾所教會辦的私立大學、聯邦國防軍大學及聯邦行政專科大學外,都歸各州分管,州與州之間以文教部長常設會議合作
,制定教育方針政策、相互協調各州的教育機構及結業方式等。聯邦只有有限的立法和資助權,制定「高等院校教育基本法」,對高等教育
事業和科學研究發展制定1般性的原則。高校自身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制定校規,自行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 由於德國國立高校的經費一半來自聯邦政府,一半來自州政府,所以政府對高校有1定的制約性。高校校長、院長由選舉產生,經各州主管部
門委任,可任職數年。教授、科研人員、學生及其他工作人員依據資歷,組成各自的自治團體,參與學校的管理。 德國的大學沒有聯考制度,實行自由入學和名額限制制度,只要持中學舉業證書就有格進入不同的大學。由於高校容納人數有限,故對1些專
業採取名額限制。各州範圍內的名額分配直接由高校決定,名額分配由位於多特蒙德的中央分配辦公室決定。高校門類衆多,大約可分爲綜
合性大學和專業性大學兩類。綜合性大學是把不同的高校合併,以綜合課程爲主,是德國高校體制的核心和支柱,側重於純科學和藝術的研
究,學制四年以上,以綜合課程爲主,畢業生需通過文憑考試、碩士考試及國家考試才能結束學業。哈根函授大學也是綜高等學校的一種。 專業性大學學制較綜合大學短,畢業後就業前景樂觀,多數人能進入企業界和經濟界任職。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以文憑
考試結業,證書上標有「FH」記號。 大學生生活歷來傾向自由,他們自由選擇大學、專業和科目,並隨時修改專業。擁有自己的自治團體,大學生議會和大學生委員會是其立法
和行政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大學生,解決校園問題。學校沒有強制規定修業年限,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能修夠學分、如期畢業並拿到文
憑的人,往往不到1半:未畢業的同學可延長就讀時間,補考或重修。在校期間可以享受免費事故保險、市區交通半價月票、打工稅收優惠、
廉價食堂和住宿等福利。 成人教育以業餘大學爲主,全德擁有一千零五十所業餘大學及分校,大多由鄕鎭或協會創辦,各州補助財政,這種教育方式,可使人民重獲
學歷證書。每年約有一千多萬名在職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進修,許多失業者也利用成人教育,重新選擇職業。 國內設三十所跨企業的進修學院,大企業也經常組織各種知識講座,以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企業界每年爲此支付七、八十億歐元,國家也
爲此支付三十多億歐元。進修期間,職工可獲補貼或貸款資助,學習費爪全部或部分免費。 自一九七◦年教育改革之後,教育普及到任何人只要完成學前教育都可免試進入大學,中央分配下來的名額,各校需照單全收,人數激增之下
水準也有大不如前之嘆,有錢有勢人家的孩子紛紛往國外跑,就讀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有識之士咸認德國要更上層樓,教育
勢必再改革,朝野正一致努力中。
文化藝術異彩紛呈
早在諸侯分治時代,各邦君主廣納賢才,在自己的領地上,不惜花鉅資蒐集文化藝術珍品,試圖建立自己的藝術王國,而且各君王爲此也互相競爭較勁,昔日這樣努力的成果,爲今日德國留下無數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文化寶藏,如分別設在柏林、法蘭克福和萊比錫珍藏豐富的德意志國家圖書館:漢堡是新聞媒介和出版中心:科隆和杜塞爾多夫成爲現代藝術中心,柏林、科布倫茲、波茨坦、弗萊堡及拜律特,分別設有歷史資料豐富的德意志國家檔案館:馬爾巴赫(Marbach)和威瑪有最重要的文獻檔案館;柏林、慕尼黑、紐倫堡和斯圖加特擁有最出色、最有價値和享譽世界的博物館:海德堡、哈勒、萊比錫、美因茲、格丁根、達姆斯塔特等爲科學研究的重鎭。最古老的歌劇院在漢堡,最現代化的歌劇院在科隆和法蘭克福,而柏林則擁有數量最多的歌劇院,處處存在著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色。
音樂是德國人的靈魂,對音樂的狂熱是全民、普遍而終生的。兒童從小就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音樂薰陶,培養音樂素質,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青年人會彈奏一種以上的樂器。德國每年售出兩億四千萬張國內外唱片、錄音帶和光牒片。這是個音樂的故鄕,不傾基本的音樂知識,不會演奏樂器或不會欣赏音樂,都會被視爲沒有文化修養的表徵,所以德國古以來樂壇人才濟濟,出了無數出色的问界級音樂大師。
其中十七、十八世紀的偉大音樂家,有出生於愛森納赫市的管風琴家、作曲家巴哈(JohannSebastianBach),生長於德國的英國籍作曲家韓德爾(GeorgeFriedrichHandel),被全世界公認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十九世紀在萊比錫及德累斯頓擔任過指揮的霍夫曼(ErnstTheodorAmadssHoffmann),作品形式豐富多變的浪漫主義作曲家舒曼(RobertSchumann)和鋼琴家、作曲家的孟德爾遜(FelixMendlssohn);以及十九世紀後期德國主要作曲家、音樂戲劇家華格納(RichardWagner),鋼琴家、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等,都是德國當地的傑出人才。
當時活躍在德國樂壇有奧地利音樂家海頓(FranzJosephHaydn)、自幼即爲鋼琴神童的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以優美旋律聞名於世浪漫音樂的傑出代表舒伯特(FranzSchubert),以及1一十世紀音樂巨人勛伯格(ArnoldSchoenberg)和11十世紀最傑出的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vonKarajan)等一流音樂大師,他們都爲德國及世界音樂發展作了重要貢獻,把德國樂壇帶動得生氣勃勃,成爲全世界的注目中心。
爲紀念這些傑出的人物,設立了波昂國際貝多芬節、拜律特華格納文化節、巴哈文化節及卡拉揚指揮大賽等。
德國現在共有一百二十1座歌劇院、一百四十六個職業樂隊,全部由國家資助。慕尼黑愛樂樂圑、班貝格交響樂圃、萊比錫音樂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小樂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都是蜚聲四海的一流樂隊。愛好音樂的德國人還自發性的組織了數百萬個家庭小樂隊。在現代化都市的街頭小巷,經常可以看到民間藝術家們手拉古老的風琴,自編自演、自彈自唱,給繁華的街市注入一股清新的深度文化。
德國人對室內樂情有獨鍾,特別是弦樂器重奏深受聽衆歡迎。古典音樂曾長期是德國音樂的主導,現在爵士樂、搖滾樂和流行樂也逐漸被德國聽衆、特別是年輕聽衆所接受,並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合唱也有很多執著的愛好者,混聲合唱是當前合唱的主流。
對於培養音樂人才,德國從未懈怠,全國共有I千多所公立音樂學校、四萬多個合唱團,還時常舉行全國性的青年演奏會、波昂音樂賽等一系列音樂比賽,藉以拔擢特殊天賦人才。各地區也定期舉行多瑙厄申根音樂週、達姆斯塔特國際新音樂假日班、漢諾威新音樂週和維滕新室內音樂週等講座性質的音樂活動。一方面滿足人們對音樂的追求,一方面促進新生代音樂人才的形成及推動現代音樂的發展。
戲劇深受觀衆喜愛,全國共有五百八十七家公立劇院和1百七十六家私人小劇院,其中柏林佔一百五十多家,居德國之冠:慕尼黑和漢堡的劇院也名聲顯赫。德國的戲劇一直是一項公益事業,不以盈利爲目的,國家給予大量經費補助,所以在制定計劃、演出節目,都以體現藝術及趣味爲主,且每個劇院都有自己特殊風格的招牌節目,在戲劇旺季更是豐富多彩,古典、現代、嚴肅、輕鬆活潑等各類型態劇目百花爭妍。
柏林、慕尼黑、漢堡、斯圖加特等大城市,對劇院的節目內容及取材對象有嚴格的區分,有些專演歌德、席勒、莎士比亞、萊辛等的古典作品及嚴肅作品,有些則上演輕鬆活潑的喜劇或歌舞節目。
德國人民的熱衷戲劇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有計劃的欣賞,因此預訂戲票非常普及,百分之九十的觀衆會事先查看整季節目的演出預告,成套預訂自己喜歡劇目的票。工會、企業甚至也爲職工預訂戲票,有些地方甚至農民組織看戲旅遊,學生還可以享受優惠票價。
話劇水準也很高,全世界德語話劇演出最爲精彩,各大城市都有話劇院,每年按1定季節演出,多數夏天休息,經費也由國家補助。電影業方興伊始時,就曾在德國輝煌一時領先世界,尤其威瑪共和國時是引人注目的電影王國,許多名片蜚聲四海,獨裁的希特勒上台後扼殺了昔日的輝煌史,電影淪爲納粹統治的宣傳工具,才華橫溢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大都被迫流亡他國,德國電影基礎幾乎爲之摧殘殆盡,加上戰爭的破壞,元氣大傷,戰後電影在德國幾乎從頭開始,遠落在世界的尾端,影片大部分來自好萊塢。
目前德國放映的影片中,仍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好萊塢影片。德國爲鼓勵電影發展,設立各種獎勵辦法,舉辦各種活動,但國內生產的影片也只佔百分之十左右。爲吸引更多的觀衆,德國推出一種八至十八個播映廳的多廳電影院,共有兩千至五千多個座位並附設餐廳、停車場等,屬大型綜合電影院,以舒適、豪華、多功能吸引大量觀衆,尤其是老年觀衆。電影院的收入除門票外,還有銷售飮料、零食、日用品等,影廳也租給企業界舉辦慶典或研討會場等,以賺取租金。由於這種多廳影院的出現,德國電影觀衆增加了百分之十以上。
德國的廣播電視以由聯邦和州建立的廣揺電台,包括聯邦電視台及十一個州的廣播電視台的公法性廣播電台、電視台爲基礎,私營的一百七十多個規模較小的廣播電台、電視台爲輔。公法性廣播電視台費用來自收視、廣告與轉播,擁有一個共同組織,這就是德國公法性廣播電視台工作組(ARD,合辦「德國電視一台」,所製的節目爲揺出的部分共同節目,其他則配合播出自己所製的節目。
聯邦電視台稱德國電視二台(ZDF),是歐洲最大的單一電視台,位於美因茲,向全國播出另一套節目。還與奧地利電台、瑞士廣播電視台協會共同播放1套衛星電視節目。
各州的電視台計有巴伐利亞廣播電視台(慕尼黑)、黑森廣播電視台(法蘭克福)、北德意志廣播電視台(漢堡)、薩爾廣播電視台(薩爾布魯根)、自由柏林電台(柏林)、南德意志廣播電視台(斯圖加特)、西南電台(巴登I巴登)、東德意志布蘭登堡廣播電視台(波茨坦)、中德意志廣播電視台(萊比錫),以及全國最大、位於科隆擁有員工四千四百人的西德意志廣播電視台;最小僅六百多人的是不來梅電視台。
各州也有州立電台,他們的廣播電視播出範圍較小,只能覆蓋I個或幾個州,內容包括新聞、政治、地方性報導、娛樂、教育、音樂、體育及廣播劇等,還按時播放學生節目和進修講座。
由ARD與ZDF共同經營的「德國電台」向全國播放無廣告的廣播節目,全天候用德語廣播,還用十四種語言向歐洲廣播。德意志電波電台則用包括中文在內的1一一十11一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德國之聲電台是國內唯1的聯邦廣播電台,主要對國外廣播,全面介紹德國。全國1百七十多家民營電台中,一九八五年設在美因茲的SAT.1是德國第一家民營電視台:其他主要民營電視台還有RTL、PR07、DSF、VIVA、新聞頻道n-tv及收費電視Premiere等,由企業財團經營,廣告是收入的主要來源,收視率也很好,擁有衆多觀衆,他們能接收到許多節目及信息,如瞭解股票、期貨行情,新聞、氣象報告,以及購物、匯款、記帳等多種服務。
全德設兩家大通訊社,德意志新聞社總部位於漢堡,下設四十一家國內分社和七十六家國外分社。德意志電訊社總部位於波昂,主要面向國內,對外只用德文向瑞土和虛森堡發送新聞消息。
新聞出版業發達,每年出版一千1一百多種日報、四十六種週刊和七千八百多種雜誌,從業人員達11十五萬名,年銷售額爲兩百六十1億歐元。施普林格(springe)報業集ffls斷了全國百分之11十的報紙出版量,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專門刊載馬路新聞的「圖片報」,主要的全國性報紙還有南德報、法蘭克福腫報、世界報、時代週報等,西德意志匯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明鏡、明星、彩色、快捷等都是發行量在一百萬份以上的主要報刊。
德國是世界圖書大國,每年出版圖書七萬一千多種,是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11大圖書出版國,擁有兩千多家出版社,年營業額在一千三百萬歐元以上者有一百家。貝爾德斯曼出版集團由衆多中小出版社組成,是德國最大的出版企業,其銷售僅佔總數的百分之五,故德國沒有壟斷的出版企業。
全國對書價立法控制,使全國零售書價一致。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最重要的兩個出版城,慕尼黑、柏林、漢堡、斯圖加特、科隆等地的出版業也地位重要。
國內書店林立,鋪面不大,但庫房很大,種類齊全。圖書聯合會是銷售圖書的重要組織,擁有六百萬會員,其中貝爾德斯曼讀者聯合會會員最多,圖書發行量也最大。德國書商交易所協會是圖書行業組織,組合出版社、中間商、零售商等,成立展覽會和博覽會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定期舉辦各種大型圖書博覽會。
圖書館是德國人閱讀及查找資料的好去處,沃爾芬比特爾的奧格斯特公爵圖書館是德國最古老的圖書館,藏書六十六萬冊,其中一萬兩千冊是珍貴的中世紀手抄本。德意志圖書館藏書一千四百萬冊,是德國全部德語書籍的總檔案館及民族史料中心。此外,德國重要的圖書館還有: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藏書六百多萬冊•,柏林普魯士文化财產國家圖書館,藏書四百多萬冊;由教會和鄕鎭經營、並向讀者開放的一萬四千多座公共圖書館,藏書量達一億兩千萬冊。此外,國立、州立兩百餘所大學和專科高校的圖書館、柏林音樂檔案館、科隆中央醫學圖書館等,也藏有大量書籍。各圖書館全面電腦化管理,除編目、査找、資詢等項目,還與全國圖書資料聯網,辦理借閱手續,可跨館遠程借閱。
德人熱衷運動健身
德國是世界體育強國,體育事業由聯邦內政部負責領導,聯邦議院也設有體育委員會。德國體育聯合會是最高組織,由八萬三千多個體育協會組成,擁有會員兩千五百萬名,平均每四個德國人就有一個是體育協會會員,另外約有一千二百萬人雖未參加體育協會,但也長期從事體育活動,使之成爲德國人除旅遊外的第11大業餘活動。百分之七十的人認爲,運動使人精神振奮,經常運動讓人保持旺盛的精力,他們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並在團體活動中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爲適應體育愛好者的需求,全國設有四萬五千個體育運動場、兩萬九千個體育館和體操館、八千多個室內外游泳池、五萬五千多個體育俱樂部、四十四個聯邦競技運動中心及一1十個奧林匹克運動基地。在六十多所大學設休閒與健身、康復與殘疾人運動、體育記者等專業課程,而且都很熱門,畢業生就業領域廣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足球是德國國球,德國足球聯合會擁有五百五十萬名會員,是德國會員最多的體育聯合會。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業餘足球協會,每週都舉行專業甲級隊的比賽,屆時萬人空巷,人們都湧向賽場或守著電視機。每1個八至十四歲的德國小孩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長大後成爲足球教練,組織一支地方球隊,訓練成世界足球勁旅,在球場上調兵遣將,並接受電視和各報體育記者的採訪。正是由於舉國上下對足球的狂熱,使德國足球隊成爲世界強隊之一,戰績輝煌,曾數度奪得世界杯冠軍。
由於受網球明星施特菲•格拉夫、鮑里斯•貝克爾、米夏埃爾•施蒂希等人在國際網球上的傲人戰績所影響,網球也迅速成爲德國的大衆運動項目。此外,德國人喜歡的運動還有曲棍球、冰球、馬球、拳擊、摔跤、賽馬、滑雪、賽車、高爾夫球、自行車和游泳等,圍繞著這些運動,德國有兩百五十萬人義務服務於各種運動聯合會,每年有成千上萬體育愛好者參加德國體育聯合會組織的各種群衆性體育比賽,爲取得金、銀、銅等獎章,每年約有七十五萬人參加爲獲取這一獎章而規定的考試。
醫療衛生事業發達,全國共有三千八百五十家醫院、八十四萬張病床、一1十六萬名醫生。每1個德國人都參加了醫療保險,在職人員由所屬單位和自己各出1半保險費,失業者由勞動局全部支付。看病不需交掛號費,只是在拿藥時交約1歐元的藥方費。由於醫療水準高,人民平均壽命不斷提高,男性爲七十三點一歲,女性爲八十一歲。
在德國藥品的安全受到高度重視,預防勝過治療也成爲衛生保健政策的眞諦。由於病人及其家屬常需超出醫生或醫院治療範圍上的幫助,現在許多慢性病人和殘疾人自願性的成立了自助組織,成爲衛生事業中重要的1環,如國愛滋病救護會、多發性硬化症協會、風濕症協會、癌症婦女自救會、精神病患者協會、戒酒戒煙戒毒者家屬協會等。
婚喪嫁娶風俗不一
德國的婚俗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在擇偶方面,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地區流行「橡樹爲媒」。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一位戰爭中遇難的王子,兩人1見鋪情,喜結良緣。爲報答上帝賜予他美麗善良的妻子,王子在與姑娘相遇的森林裡種下一棵橡樹。後人爲追尋王子般純潔浪漫的愛情,使用各方式在橡樹下覓得意中人,許多青年男女因此喜結連理。現在,每天仍然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情書寄向rD—二四11〇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橡樹」,而守候著美麗愛情的青年男女隨意拆閱,從中尋找愛人。
在波昂,年輕的小伙子以贈送白樺樹向姑娘表達愛意。每年四月三十日或五月一日半夜時分,小伙子會砍株小白樺樹放在姑娘的陽台或庭院,如果對方接受,小伙子馬上送姑娘一枚寶石戒指以示求婚,姑娘收下後以親吻表示謝意。訂婚時雙方互贈銀戒指,結婚則互贈金戒指,意味著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柏林西南的希喬貝克小鎭,姑娘選丈夫時,男方的棋藝高低是首要條件。小伙子向姑娘求婚前,先同她的父親對奕一盤,如果贏了,將受到姑娘全家的盛情款待,婚事也勝算在握;如果輸了,則等棋藝進步後再來。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還用各種方式幫助一些屆齡青年解決婚姻問題,拍電影廣告就是其中之一。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女孩們充分表現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才能。這些廣告片拿到由獨身者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放映,單身男子從影片中選擇心儀的姑娘,許多人因此找到滿意的伴侶。
訂婚是男女雙方及其父母視爲非常愼重的大事,女方父母會像做廣告1樣,把訂婚啓事寫在精美的請柬上,左邊寫上女方的訂婚條件,右面空白,留待未來女婿塡寫,然後把請柬分別寄給親朋好友。一旦男方接受這些條件,就在請柬的右面塡上自己的條件和心願,然後身穿禮服、頭戴禮帽、手捧鮮化、帶帖前往女家作客,並交換訂婚戒指。
結婚的第一要務是根據法律的要求,到結婚登記處登記,從法律上成爲正式夫妻。其次是舉行婚禮,一般德阈人,尤其是大主教徒,多在教堂舉行婚禮,認爲這是完美婚姻的開始。婚禮後通常還會舉行新婚宴會,蜜月旅行。
農村還流傳一些傳統婚俗,波昂的年輕人在結婚時會舉行一次辭舊迎新聯歡會,親友們帶著破盆、碗、碟、舊的瓶瓶罐罐等向將要結婚的青年祝賀,先把它們打碎丢滿一地,然後新娘的父親把滿地的碎片鏟入鐵箱中燃燒,大家圍著燃燒的火焰歡呼雀躍,以示除舊迎新。新婚之夜,親朋好友爲傳達祝福,會1直砸東西;新婚夫婦爲表示感謝,也要砸東西,所以新人往往一夜難眠。當地人咸信碎裂聲能嚇跑鬼怪,迎來幸福,而且只有大燒大砸,新婚夫婦才會戀情熾熱如火,同甘共苦,白頭偕老。黑森林地區,新郎新娘婚禮完畢,還要在教堂廣場正中鋸1個半徑零點1一五公尺的粗大樹,他們用一把雙人大鋸不停的把樹鋸斷後,共飮1杯賀酒,向衆人預示日後能同甘共苦,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
圖林根州新居門口需有1棵結婚樹,掛著由常青藤、杜松子等編紮而成、裝飾著紅花綠帶的綠色大花環。
北方的一些農村,結婚前要在新居到教堂的路邊種植常青藤,婚禮之日新郎新娘踩著充滿希望和新生的綠色之路走向教堂。在新居門口,則用紅布和杜松子編成一個插滿紅白玫瑰的拱門,新娘在拱門下喝紅葡萄酒、聽讚美詩,並在公婆的歡迎下穿過拱門,步入新居。
還有1些農村,結婚當天要吃由大米、小米、蜂蜜、葡萄乾和牛奶等調製而成的粥。親友祝賀的方式也很獨特,在新居門向新婚夫婦拋撒麥穗、米粒、豌豆、小麥、大米等。
拜恩州北部的威斯柏(Wirsberg)小鎭,以多彩多姿的別致婚ffl著稱,當地有名的婚姻村擅於安排稀奇古怪的婚禮,有很多婚禮別具一格,如日出時分婚禮、戶外婚禮、騎馬婚禮、騎機車婚禮等。有一對男女專程從柏林趕來,如願在早上八點11十六分的良辰吉時結婚;還有一對男女,都是醫院護士,由於他們是在凌晨三時三十五分交班時認識的,所以也選定這個時刻共結連理,爲此創下結婚時間最早的紀錄;更爲奇特的是,有一對男女竟然腳泡在注滿熱巧克力的浴缸裡舉行婚禮。面對五花八門的結婚者,當地政府提供全年無休的全天候服務,鎭長也很樂意爲新人證婚。
異國婚配在德國婚姻中佔有一定比例,德國男青年認爲,東方女性忠誠、賢惠、可靠,常經由異國婚姻介紹機構,娶東方佳麗爲妻。據統計顯示,德國每年約有九千名男性與亞洲籍女子結婚,佔德國年結婚人口的百分之11。除男性外,也有女性因討厭本國男性的腐化墮落,也向外發展。
由於德國人口的出生率始終居世界最低,因此有新生兒降臨是家裡的一件大喜事。早在婦女懷孕時,就受到各方的關心和保護。在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新生和豐收的象徵,因此懷孕婦女也特別嬌貴。還有一些禁忌,如孕婦晚上不可出門,不能看醜陋的東西、不能走十字架、不能在曬衣繩下穿行等,都是出於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
嬰兒出生之前,父母會在親朋好友中找正直可靠、行爲端正、名聲好、受人尊敬者的男或女,作爲孩子的教父教母。父母抱嬰兒到教堂受洗,洗禮用的蠟燭對孩〒有特殊的意義,會被父母精心收藏,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袪除百病。
德國民間對死者也有種種習俗,在南部山區,人在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的磚瓦,爲死者敞開一條道路,以便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在萊茵河流域地區,人在將死時喝一口陳年老酒,以喚醒亡者靈魂,驅散病床周圍的招魂魔鬼,使死者得以安息。鏡子在德國民間被視爲魔鬼的工具,妖魔利用銳子的反照擾亂死者的靈魂。爲使亡靈能安詳地超脫凡世,人在臨終前,家中鏡子要用布蒙住,並在死者身邊點燃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及一支紅色大蠟燭,爲死者照亮通向天堂的道路,也爲死者祝福。
人死後,用清水洗淨屍體,是因爲水有無限的神力,能淨化人的軀體、心靈及靈魂,袪邪鎭妖,並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惡。
出席葬禮時儘可能穿黑色、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男性繫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鮮花是送給死者唯一的禮物。葬禮之後還有一段喪期,主要是針對死者家屬,特別是新寡婦女要求穿暗淡、素雅的衣服,不可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
根據德國殯葬公會的統計,百分之六十四的人死後實行土葬,其餘的實行火葬,平均每年約有一萬人的骨灰盒選擇水葬,沉入海底。基於環保考慮,骨灰盒必須至少離開海岸四點八公里,而且要避開漁場。
擁有強大國防軍力
德國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重要成員國,擁有一支戰鬥力非常強大的防禦性國防軍。聯邦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主席爲聯邦總理。軍隊平時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最高統帥,經由國防部和二;軍參謀部對軍隊實施統帥指揮權。
全年軍費約三百11十五億歐元,實行義務兵役制,總兵力約爲五十七萬八千人,在國家發生緊急情況時,還可立即動员一百1一十萬後備兵源投入戰場。
軍銜有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士官則有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也分一、二二二、四等兵。
陸軍是德國的主要軍種,兵力共三十九萬士1三苌>,SSSS、本土陸軍K陸軍局構成。野戰軍有11十六萬六千人,以軍爲戰略作戰單位,共編組成三個軍,計十i一個師,除所有的師都配備反坦克武裝直升機外,十一個師還擁有防空團。每個師下轄三個旅,共三十六個旅,其中十六個裝甲旅、十六個機械化步兵旅、三個空降旅及一個非機械化阿爾卑斯旅。無論戰或不戰,野戰軍都隸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本土陸軍不受北約調遣,屬聯邦國防部直接指揮,擁有十萬六千九百名官兵,整編爲四個本土陸21司令部、八個軍區、三十九個專區防贺司令部和一百零五個縣防禦司令部。陸軍局地方衛隊性質,約有兩萬名官兵。
陸軍百分之四十七的兵源來自徵兵,士兵在部隊服役十五個月後,一部分編入預備役,I部分轉爲職業軍人。這支精銳的陸軍部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士氣旺盛,是北約組織重要的軍事力量,也是該組織最民主的一支戰鬥部隊。議會設調查委fl會,專門處理和調查士兵們所提出的不滿事件。
陸軍戰鬥力重點是反坦克裝甲步兵和砲兵,擁有世界流的精良武器,最主要的裝備是七千一百三十三輛豹式、美洲虎式及M—60型坦克。尤其是德國自製的豹式重型坦克,重三十六噸,性能非常優異,可使用任何燃料發動,加一次燃料可馳騁四百八十公里,坦克上1百1一十糰口徑砲配有電腦自動測距器,能精確命中七百五十公尺內的任何目標。
另外,還有四百輛防空飛彈輕戰車、九千•!d百九十多輛貂鼠型裝甲人员運輸車、四千六百多門大砲、十萬枚反坦克飛彈、兩百零九架可以發射反坦克飛彈的武裝直升機及大1防空飛彈、地對地戰術性飛彈、防S裝備、火燄喷射器、雷達和聯絡機等。
陸軍的訓練,也以裝甲部隊的攻防戰術爲主,設在蒙斯特的德國裝甲,校,主要從事訓練和培養德國陸軍部隊指揮官和未來指揮官。其編制是擁有四千五百人的加強裝甲旅、一個裝甲偵察團、七百七十輛裝甲車及八百六十輛各型車輛。裝甲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德國陸軍辦公室,平時由學校指揮、戰時訓練旅直接由第三裝甲師指揮,其他解散人員轉移到各裝甲部隊擔任幹部。
海軍兵力較弱,只有四萬六千七百多名官兵,下設艦隊司令部、海軍支援司令部及海軍局,共編組爲三個驅逐艦中隊、一個護衛艦中隊、兩個潛艇中隊、四個快艇中隊、五個掃雷艇中隊、兩個供應艦中隊、一個登陸艇中隊和四個海軍航空兵聯隊和各型艦艇三百多艘。另有一支精銳的海軍陸戰隊、一百1一十九架颶風式反潛巡邏機及四十九架武裝直升機。海軍的主要職責是維護本國海疆安全,戰時則配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調遣,對北方海峽進行封鎖。
空軍也是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統帥部調遣和指揮,有十三萬11千七百多名官兵,編組成五個師、七個戰鬥轟炸機聯隊、兩個殲擊機聯隊、一個輕型戰鬥機聯隊、兩個偵察機聯隊、兩個運輸機聯隊、1個直升機聯隊、六個防空飛彈團和十個飛彈中隊。配備各款戰術性飛機1千四百多架,其中九百一十七架是高性能的F—16戰鬥機和自製的阿爾法型全天候戰鬥機。此外,還有兩百零五架運輸機、1百架武裝直升機、一百一十五架1般直升機及部分德、英、義聯合生產的颶風式戰鬥機。所有戰鬥機都可發射空對空、空對地飛彈。
除了專職軍人,德軍另有十八萬文職人员,聯邦內政部下轄邊防警察兩萬一千五百名。
北約成員國駐軍在德國也有四十多萬兵力,其中美軍約11十四萬六千人、英軍六萬九千人、法軍四萬八千人、比利時軍兩萬六千人、加拿大軍七千一百人及荷關軍五千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