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20140503.jpg
倫敦(London)是英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和交通的中心,是世界第四大都市。自一九六五年四月一日起在行政上被重劃為大倫敦市,人口約一千萬,它的位置在英格蘭的東南部,地跨泰晤士河下游西岸,東西長三十哩,南北寬二十哩,面積廣達一千五百五十四平方公里。泰晤士河從倫敦西側的溫莎堡流經市區,支流密布全市,這些河流使倫敦常受水患的威脅,因此一九八四年在泰晤士河南岸興建伍利芝大水閘,利用一連串設置於水面下約五層樓高的水門,把北海隔離起來。自倫敦橋到河口距離約九十六公里,這一帶河寬約兩百公尺以上,漲潮的時候,大海輪可以直接進入,船舶綿延達五十公里。


倫敦市中心區早在羅馬人征服之前就為塞爾特人所完成,倫敦古城的位置是位於現在泰晤士河左岸的低丘上。羅馬人相當重視此地的戰略地位,在此建設道路及橋樑,並且開墾泰晤士河沿岸的沼澤地。其後因撒克遜人及丹麥人的入侵,使得倫敦遭受嚴重的破壞。但十二世紀後又成為漢撒同盟(十三至十五世紀德國北部繁榮城市的聯合組織)根據地,以重要的商業都市聞名於世。在一六六六年的倫敦大火後,倫敦外觀採用新古典主義式重新建起宮殿,紀念碑也相繼完成,因此倫敦市容急速地發展起來。到了一九三八年,市區仍不斷地擴大,成為英國的政治、金融中心。

現在的大倫敦包括了原有倫敦的市區與近郊,共劃分為三十二個郡級市(Borough),其中十二個組成內倫敦,二十個是外倫敦。倫敦市的位置是坐落在泰晤士河左岸,在倫敦橋的北方,雖然面積只有三平方公里,但卻是金融與商業的中心,在市中心的英皇十字路一帶,有英格蘭銀行、交易所和市長官邸等重要的建築物,還有很多大銀行、商店和出版社也集中在這裡,因此這裡不單是倫敦的中心,同時也是英國經濟的重心。

倫敦大致可以分成東、南、西、北四個部分。東端位於利物浦街車站的東側,這裡多半是工人的住宅,倫敦港也在本區內。南倫敦是主要的工廠地區。西倫敦是在市中心區的西邊、泰晤士河左岸,是花錢、立法、製造時尚的地方,這裡有大商店、王宮、博物館、畫廊、劇場、政府機關、公園、議會和西敏寺等,是文化中心地。北倫敦是指麗晶公園以北地帶,在戰前就是著名的住宅區,這裡有公園、綠地和高爾夫球場,是寧靜、舒適的好地方。

事實上,這個大不列顛心臟的倫敦是由兩個城市構成:一個是在倫敦堡和倫敦橋間的城牆都市,這是由古羅馬人所建立的,這裡整個廣大的區域,已形成倫敦的重要財政行政區域,到處可以看到壯麗的古老建築物;另外一個是從英國工業革命以後,逐漸向郊區發展的網狀商業區。

好幾世紀以來,倫敦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權勢的首都,並且是民主政治誕生的重要地方,英國的歷史和它的氣質對倫敦有很大的影響,英國人在這種環境下,孕育出愛好民主和崇尚自由的習性。這是一個相當吸引人、具有特殊媚力的國際性大都市,它不像巴黎或雅典那樣具有羅曼蒂克情調,不像紐約或東京那樣令人狂熱,也不像羅馬或馬尼拉那樣充滿了溫暖的陽光,更不像曼谷或伊斯坦堡那樣具有異國情調,它是一個充滿了霧氣、雲煙、灰塵、深晦和潮濕的都市,因此有「霧都」之稱。每年十一月間霧季開始,濃霧分成黑和黃兩種顏色,黑色的霧含有泰晤士河南岸工業區的大量煤煙,黃色的霧含有大量硫黃,對人體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霧裡夾雜著很多煤煙粉,所以顯出一種令人見了會很不舒服的顏色。

有人認為英國人的堅忍性格是在霧裡養成的,因為他們在霧季裡,每天都要忍受一段時間的濃霧侵襲;也有人認為英國的外交手法,也是得益自倫敦的大霧,因為英國外交家們在國際政壇上的外交手法,使別人看起來如煙如霧,莫測高深。平時倫敦濃霧起自黎明前,到下午三時左右才散去,不論何種車輛,都要白天亮燈慢慢地行駛,連路上的行人有時也會常常發生相撞的事件。

倫敦平時每年下雨的日子,都在一百五十天以上,因此這裡的居民們出門多帶著雨具。這個都市無嚴寒酷暑,最低氣溫是一月份的攝氏二點二度,最高氣溫是七月份的攝氏二十一點八度。生活在這個都市裡的人們,夏秋兩季西裝可以混穿,有時可以穿薄毛衣,冬天則要準備厚大衣。

這裡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在航空方面,倫敦有希斯洛、史坦斯特德、蓋特威(Gatwick)、倫敦市區機場(London City Airport)和洛托(Luton)機場等五個民航機場。其中的希斯洛(Heathrow)國際民航機場兼營國內航線業務,共有四個航運大廈,不同的大廈有不同的航空公司辦事處,並且都有旅館附設的櫃台,以方便一些未預定房間的旅客。第一航運大廈是英國航空公司班機飛往歐洲的起降總站,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及比利時布魯塞爾,每天就各有七、八個班次,還可飛到法國第戎、德國杜塞道夫及丹麥的哥本哈根等地。英國國內航線班機也在這裡起降,包括從倫敦到愛丁堡、格拉斯哥、利物浦、亞伯丁、伯明罕和根西島等地。第二航運大廈是希斯洛機場最擁擠的總站,從歐洲各都市來的法航、德航、義航和北歐航空公司等的外國班機,全部都飛抵此站,連來自台北和東京的班機,也是降落此地。第三航運大廈是歐洲各國班機起飛的航站;從日本到倫敦繞北線及繞南線的班機,以及從美國和非洲飛來的班機,都是利用此站起降。

四個航運大廈的各航站間,都有機場巴士相通,所以旅客們如果想從國際線改搭國內線班機時,就必須利用機場巴士作為交通工具。這個機場入境手續繁瑣,海關人員冷漠驕傲的臉上毫無笑容,對旅客也毫不放鬆地一一加以盤問。入境手續得依照入境審查次序辦理,各人依次分別進行,如果有家人同行,可一併辦理,審查人員會問旅客造訪目的和居留日數。入境審查結束後,便可到一樓的行李領取處領取行李,再到海關檢查台接受檢查;若行李過多,可利用手推車,此處行李常遭盜竊,因此貴重物品或現款,最好不要放在行李箱內。

希斯洛機場東距倫敦市中心區為二十四公里,兩地間的主要大眾交通工具為地下鐵(Underground)、航空巴士(AirBus)和計程車。這裡地下鐵車輛是特別為航空旅客而設計的,地鐵迂迴的經過四個航空站,旅客可以很輕鬆地把大型旅行箱放置在適當的位置,行李可以利用手推車運送,車廂內禁止吸煙。自機場駛向倫敦的皮卡地里藍線(Piccadilly Line)地下鐵,可以和倫敦市內二百六十八個地下鐵車站轉車相通,並銜接倫敦各主要火車站轉往各大城市。地下鐵的營運時間自每天上午五時零七分至晚上十一時五十分,由機場至市中心的行車時間為四十五分鐘,約四至八分鐘開出一班,票價是三英磅二十便士。

機場的航空巴士站和地下鐵站是在一起的,大約自每日上午六時三十五分到晚上九時三十五分鐘,每隔十分鐘開出一班,全部車程約為五十分鐘時間。巴士站就設在各航站大廈前,有很明顯的Airbus標誌,乘客們隨身攜帶的旅行用大皮箱,可自行放置在車門旁的行李放置處。航空巴士的行駛路線分為A1、A2及A3等三種,Al是到維多利亞火車站,A2則到派丁頓火車站,州終點是尤斯頓火車站。如果坐計程車則需四十英磅左右,外加小費。

蓋特威民航機場的位置在倫敦南方四十二公里處,與倫敦的維多利亞站有火車相通,自晨間四時半至晚上十一時,日間每十五分鐘有一班特快列車,夜間每小時也有一班車;週末及星期例假班次較少。這種特快火車自機場到市區車程約三十分鐘,在倫敦地下鐵站台可以購買地下鐵和火車的聯營車票,車費八英磅九十便士。如果是搭乘金獅航空公司飛機,可以在該公司設在維多利亞火車站的辦公室,辦理登機手續及托運行李。倫敦市區和蓋特威機場間公路交通非常擁塞,計程車的車費又貴,因此一般人出入機場,以搭乘火車為宜。這個機場也有自行駕駛或司機駕駛的租車服務。為了連接蓋特威和希斯洛兩機場間的快捷交通,有線的「七四七」型客車往返營運,從清晨六時至中午十二時,每十五分鐘開出一班;十二時至十四時每二十分鐘一班;十四時至二十二時三十分,則每隔三十分鐘開出一班,其餘時間每小時也有一班,車程約六十五分鐘。

史坦斯特德(Stansted)機場在大倫敦市的東郊,英國航空公司國內外班機都在這裡起降,由倫敦可到愛丁堡、格拉斯哥、利物浦、根西島和澤西島等十五個城市。國際航線主要有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丹麥、義大利、挪威、西班牙、瑞士和荷蘭等國家的多個城市,都有頻繁的航班。其中僅僅飛往荷蘭阿姆斯特丹每天就有八次航班,鹿特丹每天三個班次。機場至市內交通除巴士及計程車外,還有定時的火車班次至利物浦街。

在陸上對外交通方面,英國是火車的創始者,火車和英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時速一百二十五公里以上的城市列車(Inter City)是串聯幾個主要城市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舉凡離開倫敦前往其他地方,火車是最方便、舒適、經濟和省時的選擇。英國的鐵路火車是供中長程距離的旅客乘坐,因此鐵路都不經過市區。倫敦有三十個火車站,內有八個主要車站:其中維多利亞站是通往南英格蘭、法國和比利時等地;尤斯頓站則通往北威爾斯和蘇格蘭等地;聖班卡站通往倫敦北方和雪菲耳等地;利物浦站通往東英格蘭,並可搭乘渡船轉赴荷蘭和北歐等地;國王大道站通往北英格蘭、約克、紐卡塞、愛丁堡和格利斯比等地;派丁頓站通往倫敦西郊、南威爾斯及牛津市;中央廣場站通倫敦東南方,途經福克斯頓(Folkestone) 等地;滑鐵盧站是世界第一條載客的地下鐵,完工於一八六三年,它除了是通往倫敦南方各地、也是英法海底隧道高速子彈列車歐洲之星(Eurostar)的終點站。尤其是通往歐陸的維多利亞東站,人如潮湧,熱鬧非常,但是秩序井然。搭乘國際列車出入英國國境,只須出示護照讓稽查人員審核便可。

倫敦各火車站多與地下鐵車站在一起,所以轉車換車非常方便。除了臥車外,沒有預訂車票的必要,車票在火車站隨時可以買到,毫不困難;火車票分為頭等和二等兩種,來回票較為便宜,尤其是當日來回票更經濟,但只限在上午九時以後使用;如逾站或上車不及買票,可以在車上補票。對號快車加掛餐車,一般列車也有冷飲及三明治出售。

對外公路交通也是四通八達,維多利亞公路總站位於維多利亞火車站附近,每天有一千一百多輛客車來往各地,路線幾乎遍及全國數以百計的大小城市。凡是國內各地火車不能到達的地方,一定有公路長途巴士服務。公路特快巴士非常普遍,有女服務生隨車服務,且供應冷飲及播放錄影帶用以解除旅途寂寞。一般旅客搭乘公路巴士經濟實惠,票價較火車便宜,有單程票,當日來回票,以及有效期三個月的來回票。

市區交通以地下鐵(Tube)最為便利,倫敦地下鐵是世界上最安全最有效的交通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有大霧的時候,地下鐵最為安全,現在共有十一條路線,可以說是四通八達,非常方便,每天有數百萬名乘客;在車站售票處可索取免費的地下鐵路線圖,其中有詳細站名和交叉轉車地點。每條鐵路線各以黑、藍、紅、黃、綠、紫……等不同顏色區分,票價視行車區域而定。全倫敦共分為六大區,第一區包括倫敦市中心;第六區最遠,包括希斯洛機場。成人票價約為一英磅十便士(一區)至三英磅二十便士(各區);五歲以下免費,五歲至十六歲為五十便士至一磅五十便士。另外還有當日來回票,每張約三英鎊,因此一天之內乘坐越遠越划算。還有倫敦旅遊卡,這類票券不但有優待折扣,並且可以省卻每次搭車排隊購票的時間。旅遊卡分為一天、二天、三天及四天等四種,票價約二百至一千元台幣,於效期內不限次數的使用於地下鐵及巴士,詳情可前往車站服務台或電話。01-2221234詢問。市區地下鐵行車時間大約自清晨五時三十分起至午夜十二時止,星期天班次較少。

城市列車(Inter City)時速一二五公里,高速而方便,對於不是英國籍的居民和觀光客,發行了知性之旅國鐵票(Britrail Pass),時間為四、八、十五、二十二天、一個月及一個月內任選四、八、十五天等數種,票價合新台幣約為四千至一萬五千元,五至十五歲可獲八折以上的優待;在蓋了生效章之後,在效期內就可不限次數、不限旅程的乘國鐵暢遊英國。一般廣泛在歐陸各國通用的鐵路聯票(Eurailpass),在英國不能使用,但英國另有幾種優待票,例如青年半價優待卡(Young Person's Half-Fair Card),每張十二英鎊,購買資格是未滿二十四歲,或持有國際學生證,辦理時應帶兩張相片及身份證件。

另外,英國東南區通行票(Britrail South East Pass)有八天任選三天、四天(普通票),以及十五天任選七天等,票價約二千至三千五百元台幣,可以搭乘以倫敦為中心一百五十公里範圍內的火車,不限次數的去暢遊牛津、劍橋、溫莎古堡、坎特伯里古城等各景點。還有國鐵無限制搭乘歐洲之星限定次數的聯票,可以延伸英國行程至歐洲大陸,詳細情形可向倫敦(0171)828-0892服務電話查詢。

公共汽車也是市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舉世聞名的紅色雙層公共汽車有三百條路線,用號碼區分,在地下鐵任何車站均可以取得巴士路線圖。票價因區域而有所不同,也有各種優待票發售,其中有一種「任君遨遊」(Go as you please)票,可供乘客在三天到一個星期內不限次數的搭乘公共汽車及地下鐵,方便而實惠。公共汽車是先上車,後買票;不太擁擠的路線是一人服務車,司機兼售票,在車上要保留票根以備稽查員臨時檢查。下車時將車票丟在車門旁的廢票箱裡,中間車門只准下車,不許上車。在比較忙碌的路線車旁設門,但是有車掌,下層的後面是敞開的,只要車子停下,就可以隨便上下,門旁車掌胸前掛著一個印票機,按下數字鍵,就可以印出車票來,票上有線路號數,上車站號及票價等,看來非常 方便。票價依距離而不同,越站乘車依規定要受罰,但是下車都不收票,守不守法純看國民道德了。

車掌多數是男性,而且多數是印度人,偶爾有女車掌但都是四、五十歲的婦人,年輕的女車掌如鳳毛鱗角。車掌要在兩層車廂間跑上跑下,又要賣票,又要找錢,相當辛苦。下層的座位有向前的,也有兩側相對的,所有的車子都禁止吸煙,攜帶較大物件要放在樓梯下的空間裡。上層都是面向前的座位,只可以坐,不能站;帶狗的乘客規定坐上層,車廂前面右上角有一面圓形的反射鏡,司機可以從反射鏡中看到上層的情形。

倫敦的公共汽車站牌上有站名,分普通站及招呼站兩種:普通站每站必停;招呼站在下車前按電鈴一聲,示意司機停車,如果不按鈴、或按兩聲鈴、或站上無人候車,司機不一定會靠站停車的。一般說來,公共汽車上扒手很多,乘客要小心自己的財物。白天公共汽車從清晨六時半到晚上十二時行駛,接著另有夜間公共汽車可以搭乘。另外有一種叫做「紅箭」的單層紅色公共汽車,主要行駛在各個火車站間為投幣式,需事先準備好零錢。到市郊可以搭綠色的公共汽車,有長程回數票出售。

到倫敦旅遊的外來旅 客,可以搭乘由五家遊覽公司經營的專用遊覽巴士,簡便而經濟。如欲搭乘此種遊覽巴士,可事先向旅遊社,或直接向當地旅館櫃台洽詢。

另外,倫敦觀光局為外來遊客設計的紅色雙層巴士,頂層露天全是雅座,別具情調,遊客只要在設有站牌的指定地點候車即可。這種巴士行車路線是途經大理石拱門、國會議事院、西敏寺、特拉法加廣場、白金漢宮、聖保羅教堂而至倫敦塔。河上巴士船是另一種悠閒的交通工具,使觀光客可以從河上觀賞倫敦泰晤士河兩岸的風光。

全市共有一萬五千多輛計程車,以及兩萬多名註冊有執照的計程車司機,這種司機必須參加認識路途的考試,能背熟倫敦所有街道名稱,並且能夠說出兩個地區之間的最短路線,及格後才發給准許營業的執照,他們不但非常守規矩,並且都溫和有禮,每星期有三萬名乘客。倫敦的計程車大多數是外型優雅、漆成黑黝黝的顏色看起有點像古董車。這裡的計程車可隨地載客,沒有固定的招呼站,車前的For Hire燈號亮著,就表示是空車,隨處可招手攔乘。計程車按表收費,計程表上有兩個數目,一個是表示乘客及行李數的追加車資,另一個才是計程計時的車資,把以上的兩種車資加起來再加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小費,才是全部車資。

大倫敦地區有八百多間合乎標準的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旅館,按其等級的不同,房間價目相差懸殊。旅館大約可以分成五級:一星級是小型旅館,設備勉強過得去;二星級旅館標準略高,各層樓有公用浴室及洗手間;三星級旅館設備較好,房間內就有浴室、電話、彩色電視、冰箱、空調設備和私人浴室;四星級旅館設備,不但舒適且服務水準很高,有現代化的私人浴室;五星級是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有數百間以上客房及第一流的服務設施及品質,旅館有種種附屬的高級服務設備,如購物街、三溫暖、美容院、夜總會、各式餐廳、咖啡廳、會議室、郵電局、外幣兌換處、球場、健身房、游泳池和大停車場等。倫敦還有許多價格便宜的小型賓館,大多數無私人浴室,但有洗臉盆,宿費包括供應早餐在內,分歐洲大陸式及英國式兩種,英國式早餐內容比較豐富。在各火車站附近有許多供膳宿的寄宿舍最為便宜。

初抵倫敦,可先到英國旅遊局(BTA)所設的服務中心,索取一些資料,同時中心服務人員也會協助旅客辦理酒店房間、鐵路車票和戲院入場券等的預定;英國旅遊局有設在維多利亞車站的總局,希斯洛機場、滑鐵盧國際站,以及許多重要觀光地大公司中都有旅遊局的服務台。或者直接撥電話0171-8248844,報上你的信甩卡(Visa或Mastercard)號碼即可。在英國旅館裡打電話費用昂貴,無論是查詢電話號碼、打免費電話、或利用簽帳卡打電話都要收費,而且很貴。通常打電查詢電話號碼,電話公司每通收費零點二五英鎊,但旅館每一分鐘就要收費二點五至二點六四英鎊。因此儘可能少在旅館裡打電話,免得平白付出高額的額外費用。

倫敦的旅館大致多數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但是也有許多新建的現代化觀光大飯店。在六月到八月這段旅遊的季節裡,觀光客在到倫敦之前,最好先行預定房間。這裡主要的旅館有康勞特、倫敦希爾頓、麗池、邱吉爾、布徹斯特、文藝協會、聖詹姆斯、夏惠、公爵、克萊武登、布朗之家、格羅斯凡諾、卡頓塔、柏克萊、克拉瑞吉斯、蘭卡斯特、五月博覽會、西貝利、薩伏伊、瑞茲、皇家花園、華加戴里、奧多福、蘭妮公園、海德公園、坎布里亞、皇家山、朗迪士、史屈連宮、沙頓公園塔、瓦辛頓、大都會和克利夫頓福等大旅館。

其中的康勞特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在世界十大旅館中排名第九。麗池(Ritz)是市中心著名的商務酒店,擁有一百二十九間豪華客房及套房。在白金漢宮附近的紅盾招待所,是英國救世軍所辦,不以牟利為目的,因此房租非常低廉。此外,倫敦還有許多青年旅舍,收費包括房租及早餐在內,非常便宜。

倫敦還有一家專門接待女客投宿的瑞福(Reeves)旅館,它的存在顯示了女性旅客對女性旅館的需要。過去有許多女性旅客抱怨一般旅館都是為男性而設的,對女性的服務態度很差,櫃台服務生老是以看應召女郎的眼光打量女客,教人混身不自在;到酒吧喝杯飲料,時時得應付無聊男子的糾纏,女性住房內沒有加鎖。隨著女性在社會上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女性因商務需外出旅行,因而這家專為女性顧客服務的旅館就應運而生。

倫敦也有許多各國風味不同的餐館,除了傳統的英國菜,義大利、法國、印度、墨西哥、美國、希臘、泰國、日本等國的菜館餐廳都很多;唐人街的中國餐館更是價錢公道,口味也很正宗。當地人的食物除了一些調味簡單的菜外,就是烤牛肉,外加一些能長久儲存的糧食而已。比較有名的菜餚有烤羊肉、蘇格蘭燻鮭魚和多佛海峽的比目魚。普通餐廳果腹的食物有用上肉燒成的牛排、炸雞加馬鈴薯片和狀如餃子的可尼喬等。

附設在觀光大飯店內的高級餐廳都對外營業,有豪華豐盛的餐飲供應,還有包括酒在內的高級自助餐供客人選擇,另有商業午餐方便住客招待客戶,可以一邊進餐一邊從事商業洽談,堪稱經濟實惠。在一般的專業化餐廳中,習慣上都把菜單和價目表張貼在入口的玻璃窗裡,價格註明已包括稅金在內;如未加服務費,可酌量付百分之十至十五小費;已加服務費的,如滿意其服務,不妨再酌給小費。

很多餐廳在下午二時半開始至傍晚左右有英國式下午茶供應,佐以英國式甜點,價廉物美。英國人愛暍茶的程度,比起我國廣東人的飲茶習慣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清早開始喝起,十一點有午前茶,之後有午餐茶、下午茶、晚餐茶、晚間茶,名目不一而足,對茶的品種、來源、添加物、添加順序都十分講究。有朋自隔鄰來以茶待之;三五好友相聚,品茶敘之;家人團圓,更是藉茶交流情感;因此英國人一天喝上七、八次、十幾次茶完全不足為怪。所以許多大百貨公司都附設茶坊,如哈洛斯(Harrods)就擁有十多家茶坊。街上也有不少專設茶店,位於比卡地里的福爾圖和梅森(Fortum & Mason)百貨公司地下一樓和地面一樓是專賣茶葉和茶具,四樓附設供人休憩、裝演氣氛相當好的大型茶店。另外還有隨處可 見的連鎖店,「魚與洋芋片」咖啡店,是較大眾化的下午茶場所。

在鬧區中,也有很多小食店、披薩店、自助餐館和速食店,還兼外賣,價格非常大眾化。在倫敦街頭的許多酒吧也兼賣簡便冷食,別具風味,一杯在手與友聊天,可洗一日塵勞。有很多小食街及露天飲食市場,不但有各種口味的小食供應,並且有街頭賣藝者,是市民們悠閒的好去處。市區有不少中國餐館,以廣東式飲茶居多,也有少數京菜或川菜館,其中的龍巢(Dragon's Nest)餐廳風味絕佳,以川菜和粵菜為主,也混有其他各地菜餚,如上海小籠湯包、鮮蝦餛飩和素餃等,但它的招牌菜是左宗棠雞。市內有名的辛浦森餐廳,開設於一八二八年,外表獨特,有點像私人俱樂部,顧客必須盛裝用餐,招牌菜為烤牛肉和約克夏布丁,首創用銀製托盤來上菜。

倫敦的公共廁所到處可見,它們以白色的馬賽克瓷磚、銅質水龍頭,以及實心木板門等的特色而聞名,有些公廁甚至有侍者細心地為如廁者脫下夾克、遞上毛巾,使上門者享受帝王般的待遇。許多公廁都是收費的,位於騎士橋的哈洛斯百貨公司盥洗室每次收費一英鎊。

這個都市裡的每一吋地方,都在訴說大英帝國的光榮歷史,它有無可取代的魅力,不僅處處保有歷史遺蹟,奇妙的是隨時會給人以現代化都市的觀感,不論是新的或舊的,傳統的和新潮的,都不著痕跡地被倫敦所兼容並蓄。

倫敦夜晚的盛況在歐洲也是很出名的,最熱鬧的蘇荷區一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軍隊曾在這附近駐紮,因此有小法國之稱。如今城開不夜,夜總會、脫衣舞廳、遊樂場、歌舞上空酒吧、中國餐廳、戲院、窺看美女戲院、小電影院和俱樂部等,所有能夠想出名堂來的娛樂花樣,這裡都應有盡有。人們通霄達旦,飲酒作樂,可以一邊飲宴,一邊觀賞歌舞,各種精彩刺激的表演,極盡聲色之娛。這裡的海灣街二十號,是莫札特少年時代的住所。西南邊的卡納比街,則為披頭式服飾的發祥地,非常吸引年輕觀光客。

比卡地里圓環的脫衣舞是倫敦最好的脫衣舞,十分講究氣氛。當脫衣舞孃出場時,樂隊奏起旋律緩慢的抒情曲,燈光逐漸暗淡下來,偌大的舞台上只剩下灰濛濛的一片,有如倫敦街頭的大霧。突然燈光亮了,樂聲也變得瘋狂奔放,脫衣舞孃踏著輕盈的舞步媚笑而出;一支舞後燈光又暗,當再度轉明時,台上出現了一大群漂亮的舞孃在表演著美妙的團體舞;女主角施施然舞到台下來,邊舞邊逗弄著觀眾,邊舞邊脫,把脫下來的衣物放在觀眾的肩上或頭上,逗得觀眾哄然大笑。但是這裡脫的最大限度,是把上身脫光,露出豐滿的乳房,下身一定要在前後保留一片梧桐葉子遮掩私處。

蘇荷(Soho)區有許多酒吧、咖啡館、餐廳和其他娛樂場所,是讓人自由自在、到了這裡不受任何拘束的樂園,也是遊客們雲集之處。這個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據說在一六八五年時,受迫害而逃到英國來的法國新教徒,就是在此定居,現在每年七月這裡還會舉辦熱鬧有趣的「蘇荷週」慶祝活動。整個活動由莊嚴隆重的開幕儀式揭開序幕,並且照例由倫敦市教會長老組成的隊伍,從聖詹姆斯公園出發,最後在蘇荷廣場與其他參加慶祝遊行的隊伍會合後,開始熱鬧的慶祝活動,各式各樣的餘興節目使遊客目不暇接,其中最精彩的節目,是端著放有啤酒和葡萄酒瓶的槃子,衝進終點線的競走遊戲,這項比賽是由蘇荷區有名餐廳的侍者們參加的。蘇荷區的伯威爾(Brewer)街,是艷名遠播令人臉紅心跳的倫敦「紅燈區」,色情玩意應有盡有。只是這裡的妓女不准在街頭拉客,而是躲在寓所裡和客人交易,僅在門口漆上粉紅色,使尋芳客不致摸錯門路。英國為了吸引觀光客,警察們也只好對色情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豎立著一座希臘愛神艾洛斯(Eros)銅像的比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位於特拉法加廣場的西北方,是倫敦市內所有幹道的交通樞紐,世界各地的地下鐵大都參考這裡的設計藍本而建。本區專賣紳士用品,是倫敦首屈一指的商業中心。麗晶(Regent)街到牛津(Oxford)街一帶,有許多百貨商店和精品店,展售金飾、鑽戒和寶石等高級商品;西側的龐德(Bond)街,聚集了許多畫廊和古典藝術品。傑明(Jermyn)街與比卡地里大道平行處兩旁,以販賣名牌煙具、香水和葡萄酒聞名。

入夜後,這裡有變化萬千、色彩鮮豔的霓虹燈在爭奇鬥豔,使倫敦夜的氣氛更加濃厚,六家性商店門前,掛滿了不堪入目的照片。在五月博覽區(May Fair)一帶,是另一處娛樂中心,但是來尋歡作樂的,多數是上流社會的人士。對音樂迷來說,倫敦的夜是富有魅力的,尤其在每年九月開始的音樂季節裡,照例有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和皇家交響樂團等所舉辦的世界一流演奏會,最被重視。

另有兩處廣場,一個是素有「小美國」之稱的格洛斯芬納(Grosvenor)廣場,北側立有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的紀念像;西側是美國大使館及許多政府機關,北邊靠近海德公園有格洛斯芬納教堂。另一個是一七三七年興建的柏克萊廣場,參天老樹,綠意盎然。格洛斯芬納廣場附近南莫爾頓街上的皮毛店,頗獲好口碑,兩旁的露天咖啡店,常有許多怡然自得的英國人休憩其間。

歌劇也是倫敦特產之一,英國又是莎士比亞的故鄉,這裡一共有五十多家歌劇院,不乏由世界各地專程來看歌劇的人,一演就是數十年仍盛況不減的劇目,如貓(Cats )、西貢小姐(曰辟5 Sa 付。已等,至今還深受觀光客和當地居民的喜愛。到劇院看歌劇,一般都相當正式,男觀眾平時上衣打領帶,在首演那天還要穿大禮服才能進入。

倫敦的戲劇在全世界佔重要地位,劇場多集中在比卡地里圓環和老威治一帶,較知名的有皇家劇院、國家戲院、巴比肯(Barbican)劇院、皇家宮廷劇院(Royal Festival Hall)、妮絲提戲院和麗晶公園露天劇場等,演出戲碼、場次、時間、地點可至當地買一本What's on & where to Go週刊或是Time out雜誌,裡面會有詳細說明。戲劇種類有豪華歌舞、滑稽喜劇、莎翁名劇和芭蕾舞劇等。

在倫敦購物非常方便,遊客要購買由名師設計的商品,可以去高貴商業區的騎士橋(Knightsbridge)街和龐德(Bond )街,這是高級名品的集中地,許多世界聞名的設計師都在這裡設有精品店。位於騎士橋的哈洛斯百貨公司和塞爾弗里奇(Selfridges)百貨公司也值得去逛逛,光是欣賞櫥窗內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就已經是一件賞心樂事。位於比卡地里的科芬園和托卡德洛中心(Trocadero Centre)是購買手工藝品的最佳所在,也有不少吃、住的地方;附近福爾圖• 梅森百貨公司,曾獲皇室授予的特許證,專門供應皇室各項用品。

要看時裝和音樂音響器材,應該去充滿活力和朝氣的牛津街。

牛津街(Oxford Street)是一條長約兩公里由西到東跨越倫敦市區黃金地段的大道,公認是全歐洲購物者的樂園,每年有三千多萬名遊客光顧這裡的十四家大百貨公司、二十家珠寶店,以及近三百家中型商店。各商店的店員,精通八十多種語言及方言,其中包括阿拉伯語、廣東語、蘇聯語和史瓦希利語等。

底裙街(Petticoat Lane)的位置在利物浦街的東南方,它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平民化的大市場,滿街販賣的都是舊衣、舊鞋、陶器、食品和日用雜貨等,尤其是星期天的早上最為熱鬧。這裡原來是許多貴族的官邸,街道高尚優雅,但因一六六五年時這裡發生鼠疫,貴族都紛紛遷離,歐洲各國其他的人民逐漸移居至此,街道兩旁才開始聚集許多攤販,貨物便宜的程度,令人驚異。

購物必經之地的麗晶街,有蘇格蘭毛料、瓷器極品、巧克力糖、積加(Jaeger)、貝利(Bally)等名店和專賣店,同時也有許多年輕人喜歡的服飾店和平價商店。

科芬園(Covent Garden)是全市最具規模的跳蚤市場,在古代原為威斯敏斯本篤會女修道院的花園,十七世紀貝德福伯爵擴建,後來是倫敦最重要的青果花卉市場長達三百多年。大仲馬「茶花女」小說中,女主角與公爵相識的地方就是在科芬園。經過三個世紀的洗禮和喧囂之後,昔日的風貌已有極大的轉變,現在成為各種商店、各式餐館、酒館、咖啡座、市場攤、藝品店及街頭藝術家們活躍的區域,鮮活躍動的氣氛,會立刻讓人情緒沸騰到頂點,而為古老及陰沈的倫敦注入了陽光和新生命。這裡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倫敦的青年,在一些吵雜的酒吧、露天咖啡座和餐館中,到處可以見到人群在專注地聆聽著爵士樂和搖滾樂。

在廣場的大鐘樓前不難發現有許多席地而坐的人們,正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各國街頭藝人賣力而不刻板的表演。這種新的街頭絕活,內容五花八門,非常有趣,在一旁欣賞的觀眾,有時候會被邀請一起加入表演。這些藝人的表演只求與君同樂,尋求意念的認同比賺取酬勞來得滿足。近年來,科芬園幾乎已經成為演藝明星的發源地,一些具有天賦的人,多半在這裡發跡,進而踏入倫敦的演藝圈。

科芬園最大的特色在於它雖然是商業區,但卻絲毫不帶市儈氣;相反地,處處都透露著濃郁的藝術氣息,觀光客在這裡瀏覽街頭商店的櫥窗,真可說是賞心悅目的事,因為這裡的許多櫥窗,各有各的不同風格,每個店主人對它的布置和擺設,都投入了很多心血,連廁所裝飾也是與眾不同的,不但乾淨芳香,還有壁畫和盆景的布置,看起來簡直像藝廊一般。

科芬園素有倫敦舞蹈中心之稱,這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舞蹈班教授著各類舞蹈以應愛好者的需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不但是跳蚤市場,而且是著名的手工藝品中心,從各式玩偶、毛織品、毛海毛衣、二手貨到各式手繪的貝殼雕飾及古董,應有盡有,交易情形非常熱絡,有時人們可以在這裡買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東西。這裡還有一座倫敦交通博物館,每日上干十時到下午六時展示倫敦市民歷代用以代步的各種交通工具。

貝提科霍街和波特貝洛(Portobello)路最為觀光客所嚮往,這裡的街邊有許多古玩和飾物出售,相當引人入迷。凱姆登(Camden)大追在星期三和週末有上百個攤位在這裡集中,終成一個大露天市集,營業時間從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在西端市場裡,每天上午八時到下午一時左右,大約有五十多個攤位在這裡集中,販賣各種日用品和食物。新凱利多尼恩市場有一百家店鋪和三百五十家各種攤位,營業時間是上午六時到下午二時。

曾經以迷你裙而領先世界女裝風氣於一時的倫敦,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時裝前驅都市,市內的卡納比(Carnaby)街,滿布著高級服裝及布料店,這裡年輕的男女個個都是身穿最時髦的服裝。大體說來,倫敦的物品對男士比女士們更適宜,尤其是高級品,例如英國的西裝料是世界性的金字招牌,煙且(也是享譽全球歷久不衰的,每位癮君子都以擁有英國的打火機、煙斗和雪茄為榮。這裡的毛織品、雨傘和皮製品也都是一流的,英國的威士忌酒和高爾夫球具也傲視群倫。

1421962734.jpg

哈洛斯(Harrods)百貨公司位於布朗頓道(Brompton Road),坐地鐵在騎士橋站下車就到了,這是全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無論你想買什麼,一定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到英國旅遊,不能不到哈洛斯走一趟,如果能碰上耶誕大拍賣當然更好。最特出的是它的食品部,貨品包羅萬象,無奇不有,而且陳設豪華;鮮魚陳放在小噴泉上,泉水涓涓地流在魚身上,整日不息,非常美觀;手工製造的巧克力精緻無比,即使只買一小塊,也用華麗的花紙包裝。總而言之,這家巨型百貨公司會令人大開眼界,就算空手而回,也不枉此行。

這家外貌磚紅色的大百貨公司非常有意思,在它的正門入口處懸掛了一塊招牌,上面寫著:公司內禁止攝影、禁止抽煙、不能牽狗入內,穿短褲子、兩截露肚臍裝、穿背心的都不能入內,因此進入這家公司的看來都是淑女與紳士。

在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路上,有一家人潮十分擁擠的福爾大書店,共佔有十一幢房子的門面,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一家零售書店,以三十哩長的書架子、廣達九哩的地板、三百萬冊以上的存書自訓。此外,還附設書廊、專賣樂譜和唱片的部門、演說廳、讀書會,以及一個專門出借書籍的圖書館。每日收到近三萬封的來信,其中包括從世界每個角落裡寄來的訂書單。這個擁有七百名員工的大書店,是一個包括各種不同部門的書店集合體,有世界上最好的醫藥叢集;東方書籍部門有近東和遠東所有不同語文的書籍,它擁有的書籍珍本和著作原稿都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銀月女性書店(Silver Moon Women's Bookshop)是相當有特色的英國及歐洲最大的一家女性書店,「銀月」一詞取自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女詩人莎福(Sappho)的一首浪漫詩,她是歷史上記載最早描寫有關女同性戀的詩人。店裡除了陳列與女性議題相關的思潮類書籍,還有女性執筆的文學類小說和偵探小說,近七、八十坪的地下室全部關為女同性戀書場,成為全英國最大的同類書區。

在倫敦五月博覽(Mayfair)區的新龐德(New Bond)街三十四至三十五號,是世界骨董拍賣界龍頭老大蘇富比(Sotheby's)的大本營,它成立於一七四四年,創始人是書商森姆碧加,最初拍賣物品以書籍和文學著作為主,後來業務擴展,涉及各種不同的領域,包括書籍、錢幣、郵票、金牌勳章、樂器、珠寶、老爺車、科學儀器、搖滾樂演唱會紀念品、玩具、餐酒、名人日記、貼身內衣、漫畫以至電影海報等各類骨董,都成為拍賣的對象。歷史上最昂貴的書籍「獅子亨利福音」就曾在蘇富比落槌定案,於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六日,以八百萬英鎊的高價賣給了德國銀行財團。一九八七年一次轟動的大拍賣,場地移師到日內瓦湖畔,出售的是溫莎公爵夫人的珠寶,透過人造衛星及電話競標,引起全球矚目,最後以五千萬美元成交,比蘇富比預期高了五倍。

蘇富比大廈的招牌旗幟鮮明,穿著體面制服的門房,隨時準備為上門的顧客開門迎駕。二樓有數個展覽廳,公開展出即將拍賣的物品,遊客可以流連欣賞,參觀及交易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九時到下午四時半,星期天偶爾開放觀賞拍賣品。

在蘇富比東方的國王(King)街八號,是世界拍賣界排名第二的佳士得(Christie's)公司所在地,這家公司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佳話,要算是一九八七年後印象派畫家梵谷遺作的拍賣了,當時那幅「向日葵」以兩千四百萬英鎊成交。

倫敦的商店,除了食品、書籍和藥物外,都要附加百分之十七點五增值稅,甚至美容院和餐廳也不例外,通常在標示的價格中,都已含稅。在英國境內只停留三個月的觀光客,在貼有"Tax Free"的商店購買物品時,只要能證明是外國人的身份,並將它帶出英國,就可免稅。但要填一張價目表,離境時將表和物品交由海關查核,不久後就會收到郵寄扣除手續費後的退稅。

商店在平常的日子裡,營業時間自上午九時三十分至下午五時三十分左右,週末營業時間縮短,每周四營業時間則延長至晚上七、八時左右。

喜歡體育運動的人,會發現倫敦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競技場。英國的國民運動是板球,在市內各地的草地上,無論是職業選手或業餘球員,都熱衷於這種運動。足球賽和橄欖球賽也經常舉行;尤其是每年六、七月間的溫布登網球大賽,更是盛況空前,而且世界聞名。賽馬在英國幾乎每一天都有,買馬票賭馬是公開合法的,場內場外,人人交頭接耳的交換馬路消息,氣氛非常熱絡。

一般說來,倫敦是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熱鬧大都市,但大多數的街道不僅狹窄,並且有坡度,有很多建築物都是維多利亞時代遺物,兩千多年前廊掛式的羅馬建築現在還能看到,四、五層樓的舊房屋和二十多層樓的新建築物參差夾雜,顏色或深或淺。市區中最高的建築物是郵政電訊塔,高達六百三十三呎;最矮的是甘迺迪半身銅像,附近有上千馴鴿嬉戲飛舞,不避行人。三百二十二公里長的泰晤士河是倫敦的生命線,安祥恬靜,河身不寬,河水悠悠地流著,頗有「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的韻味,更看不出早晚水面有六呎的差距。這條河四分之三可以通航,四月至十月間,有水上觀光遊輪定期行駛漢普頓廣場與格林威治兩地之間。兩岸風景優美,每年的七月,河上舉行有皇家賽舟會,十分熱鬧;河上有幾座大橋,各有來頭,都很有名。

倫敦大約有華僑二十五萬人,大多數集中在市區東部的唐人街,街上有三座標準的中國式牌坊樹立在三個通道入口處。沙夫茨伯里大道(Shaftesbruy Avenue)靠蘇荷區南側,有一百多家店舖,大多數是中國餐館和雜貨店,還有少數中藥店、美容院、中文書報社、工藝品店、旅行社和一家黃金賭場。倫敦的唐人街幾乎可說是飲食街,餐廳走大眾化路線,由於物美價廉,吸引了大批的本地英國人和觀光客。這裡餐廳以廣束菜為主,連服務也是港式的作風,旺記餐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特色是便宜又大碗的賣點,因此生意非常興隆;可是惡名昭彰卻成了它更大的話題,老板和伙計對客人都是愛理不理的態度,對用筷子不順手的老外也不提供刀叉,但是英國食客卻十分認命地接受這種「不人道」的待遇,使旺記天天客滿,座無虛席,有很多人是特地前來過「被虐待」的癮。

唐人街的華人,以香港人居多,尤其是香港新界地區的人最多,流行著上水、元朗和粉嶺一帶的寶安縣客家話。一些來自台灣的新華僑,散居在市區各地,他們有充裕的經濟能力和文化水準,多從事較高層次的服務業。

市區內還有一些地方,是觀光客們參觀的好場所。白宮(Whitehall)大街,是政府首長們的官邸區。摩爾(The Mall)大道在特拉法加廣場的西南方,是一條通往白金漢宮大門前的大道,長約一點六公里,每當國家有正式慶典儀式時,這裡是遊行隊伍必經之地,星期天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車輛禁止進入,成為散步的好地方。和摩爾大道平行的保羅摩爾大道,因十七世紀風行皇室的鐵圈球而得名,附近有許多俱樂部,如陸海軍、利佛姆、旅客、皇家汽車和劍橋等,大都採會員制,每家俱樂部都各有傳統及特色。

從白金漢宮往前走,就是寬闊幽靜的帕爾格拉維亞住宅區。再向前走,便是倫敦著名的文化區,叫做土樂安廣場,又稱倫敦的波希米亞,這裡有作家、藝術家、浪漫詩人、書店、畫室、沙龍、咖啡館、恬靜的小街和美麗的小廣場等,人們身臨其境,好像是置身在另一個世界。由文化區沿著國王路向前走,沒有多遠的地方就是以賣舊書和現代化繪畫著名的六鐘街。象牙市場在離倫敦不遠處的聖嘉芙連船塢的頂樓,每當拍賣期間,就會臨時粉刷一新;市場裡的象牙、犀牛角和河馬牙等堆積如山,琳瑯滿目。經過國王路上的區公所向左轉,走進奧克萊街的盡頭後右轉,就可看到赤爾希長老教會,據說亨利八世即在此悄悄的與第三任妃子舉行婚禮。「法國革命史」的作者喀茱爾的故居也在附近。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幢十五世紀的建築物克洛斯比館,館內庭園淡雅,綠蔭蒼郁,登高瞭望,泰晤士河鄰波盪漾。右邊的巴塔西橋,向著對岸的公園綠地展開雙臂。沿著河岸散步路徑往回走,則會經過威爾希植物園、國立陸軍博物館,然後到達拉內夢花蘇格蘭場是英國倫敦警察總部的代號,一共有一萬六千多名警官,負責維持方圓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內居民的安全。這裡的警官們除了維持倫敦的治安外,還兼管著許多其他的事,像交通、計程車和公共汽車的管理,市區內建築物的安全檢查、醫藥服務、失物招領以及外國旅客在倫敦停留期間的安全等。蘇格蘭廣場的歷史是很有趣的,大約在一千多年前,英格蘭國王愛德華賜給蘇格蘭王肯尼斯一片靠近西敏寺的土地,他命令肯尼斯王在那兒蓋一個居所,然後規定他每年要親自到倫敦來向自己表示忠誠。肯尼斯王遵令行事,並且自他以後的蘇格蘭王也一成不變地每年都到倫敦來,住在這個叫做蘇格蘭的行宮中,朝覲英格蘭王。當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在一六○三年逝世後,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繼承王位,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共同國王。於是每年由蘇格蘭王前來朝覲時所住的行宮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因而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稱為「大蘇格蘭場」和「中蘇格蘭場」,都成為政府機構的辦公場所。到了一六六二年,倫敦市的警察總部遷入蘇格蘭場至今。

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地處倫敦諸廣場的中心,廣場中央疊立著莎士比亞的銅像,外圍的小花園,也豎立了幾位名人銅像,如牛頓和畫家瑞諾茲等,廣場附近有多家大餐廳和電影院,是逛街的好去處。這裡設有一家半價售票站,專門以半價出售當天各種藝術文化演出尚未售出的門票;但要另加一又四分之一英鎊的服務費。

目錄

市內名勝古蹟眾多

倫敦由於人口非常擁擠,所以設有許多大小的公園和廣場,以供調節空氣及提供觀賞休憩之用。全市共有一千七百座公園,約佔有全市十分之一的面積,其中最有名的是海德公園(Hyde Park),也是全市最大的公園,位於西區,白金漢宮的西北磷,佔地一百四十公頃。園內禁止車輛進入,以正常步行的速度,約需四個小時才能遊畢全園。這裡最早是屬於西敏寺的,後來成為英國皇家遊樂嬉戲的地方。在十五世紀的時候,英王亨利八世等人曾在此地獵鹿、打熊;由於幅員遼闊,昔日曾有綠林強盜出沒。到了十六世紀時,英王詹姆斯一世首次將海德公園開放供民眾遊樂。在十八、十九世紀時,它一度還成為決鬥者的場所。

公園裡有森林、湖泊、河流和草原,部分地區是野鳥保護區,也有人工開鑿的湖河,真個綠野千頃、林蔭夾道,靜謐悠閒,生趣盎然,栽植了成千上萬黃色的嫩水仙花,市民們都喜歡到這裡來踏馬、散步和休息,也是英國人夏日泛舟戲水勝地。這裡的人工湖裡有天鵝、野鳥和野鴨,公園裡鴿子群四處飛來飛去,時常可以看到人們對著樹叢伸出手,靜靜的等待著,好像是等待著和人握手的主人,其實他們是拿著鳥食,等待著鴿子飛來取食。

在公園東北角與外界道路鄰近的大理石拱門附近的一塊小草坪上,就是著名的海德公園民主講壇。早年海德公園並沒有固定的講壇,發表意見的人用一個肥皂箱墊在腳下,英國政府也會派人監視,如果走下了肥皂箱還在胡說八道,警察就會干涉,因此海德公園約民主講壇也就這樣形成的。

這裡是演講者的天堂,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上台發表主張意見和批評時政,諸如反種族主義、素食、反暴力、反核武、反政府、以及任何詭異的理論都有;演說的內容包羅萬象,大的題目為太空競爭和核子大戰,小的題目如雄貓應否閻割等,都可以各抒己見,甚至把英國政府執政者批評得一文不值,只要是站在台上就沒有人干涉,往往吸引大批臨時聽眾,但是演講者也要有能忍受反對者的噓聲和被詰問的雅量,同時還要有反駁的辯才。否則,一定會被攻擊得瞠目結舌,無法收場。而且在這裡演說有些限制必須要遵守,如果違反規定,就會被警察取締。首先只有在星期天才能上民主講台,其他的日子或者站在台下,都免開尊口。英國人的守法觀念很重,因此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是絕對沒有人會違反規定在那裡「開炮」的;其次是絕對不允許攻擊國家元首,也不可以用擴音器,更不可以募捐收錢、散發傳單、贈送物品、做商業廣告和護罵打架,因為不守法的演講者定會被警察取締。

肯辛頓花園(Kensington Gardens)坐落在長長的蛇形湖(Serpentine Lake)西端,肯辛頓宮也就在花園的西端,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生地,目前是瑪格麗特公主、王族們,以及查理王子和黛安娜王妃過去的居處。花園包括一座規模很大的植物園,種植著各種美麗稀奇的植物,是遊客們散步、休閒和森林浴的好地方。這個花園的特色,在於它經常有放風箏的人、擠滿模型船的圓塘(Round Pond)、花徑(Flower Walk)、寬徑(Broad Walk)、亞伯特王子(Albert Memorial)紀念碑和在兒童遊戲場裡的雕飾橡樹等。橡樹是一九三○年從瑞奇蒙公園移來的,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樹齡。圓塘邊豎立著一座小飛俠潘彼得(Peterpan的可愛塑像,是來此遊玩的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地方。

亞伯特王子紀念碑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為了紀念她的德國丈夫所建的紀念碑,相傳這位女王之夫不但貌比潘安,且有曠世奇才,他於一八五○年在此地所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中,曾展示三十多萬塊玻璃而為國家賺取大筆金錢,可惜英年早逝,女王為了懷念他,就在商展原址上豎立他的紀念碑。碑塔四周內層四角塑著代表農、工、商與製造業的雕像,以表揚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百業興盛和威震全球。花園裡的長凳可任遊客免費坐用,但是綠色的躺椅則需收費。

青翠公園(Green Park)比海德公園小得多,它最可愛的部分是在「皇后小徑」,因為嘉洛琳皇后希望皇室能在春天有個散步的地方,所以在一七三○年築了這條美麗的小徑。

聖詹姆斯公園(Santa James's Park)是倫敦歷史最悠久的公園,隔著摩爾散步道與聖詹姆斯宮相對,是由白宮大道一直延伸至白金漢宮為止的一座大公園,以露天餐廳和露天演奏場為特色,經常都很熱鬧。查理二世把這裡原來是零散的沼澤地和水池溝通起來開鑿成湖,增加了公園裡的不少風光。這座公園裡的鴨島上,槃據著許多鳥類,包括有野鴨、鵝和鵡鵬等,被列為禁獵區。

卡爾頓殿壇(Carlton House Terrace)是位於聖詹姆斯公園外圍、摩爾大道東邊的一幢白色建築,初為腓特烈王子所擁有,到一七七二年攝政王子又加以改建,門牌號碼五號為賽馬俱樂部,六號則為英國皇家協會。牛頓、達爾文、哈雷等知名科學家,都是這裡的榮譽會員。西側的卡爾頓小庭園,立有戴高樂將軍紀念碑與喬治六世的銅像,其偉業豐功都刻在碑文上。

隱藏在肯辛頓聯邦學院後面,有一座建於一八一二年的荷蘭公園,佔地雖然只有五十四英畝大,但是有許多優美的花叢和樹木,並有一間別致的餐館,以及一個露天劇場。

麗晶公園(Regent's Park)是倫敦最芬香、最具文化和最美的公園,有四百八十二英畝大,位置在倫敦西北五月博覽區培克(Baker ) 街北方,因為它以前是供亨利八世打獵用的園林,所以到現在還遺留著昔日的旖旎風光。公園周圍雅致的十八世紀住宅,將會令你讚嘆不已,這是名設計家納什(John Nash)所設計的傑作。園內有各種形狀的小湖和池沼,還有數不清的奇花異草,每個角落上所布置的休憩設備,都非常富麗堂皇。公園中心是已故瑪麗皇后的夏宮,又叫做瑪麗皇后玫瑰園(Queen Mary's Rose Garden),因為當時的玫瑰種植者協會,贈送給這個公園很多玫瑰,所以現在這裡已經成為英國最好的玫瑰花園之一。玫瑰園中有一些布置得幽雅宜人的冷飲座,可供遊客小憩,遊客在這裡,可以遠離都市的煩囂,享受大自然的悠遊閒靜。花園西北角著名的露天劇場,設有四千個座位,專門為夏季英國名演員上演莎士比亞戲劇而設。

倫敦動物園(London Zoo)的位置在市區北面、麗晶公園的北側,是一個佔地三十五英畝規模龐大的動物園,飼養一萬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禽奇獸,其中許多是稀有動物,九十七種已瀕臨絕種,都按牠們原來的生活環境佈置著,來自中國大陸的熊貓最受人喜愛。安比卡• 保羅(Ambika Paul)兒童園中,孩子們可由親近動物、觸摸動物而學習、欣賞動物、鑑識動物。在寵物中心(Pet Care Centre),孩子們也可學習如何照顧寵物。園內的水族館也是一處非常引人入勝的地方,每年有兩百多萬遊客前往觀賞,開放時間每年三至十月是上午九時到下午六時,十一月至翌年二月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例假日休息。

公園設計的二○○五計劃,從一九九五年起,以十年為一個歷程做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育計劃,以及公園的繼續發展,同時也以認養動物、餵食、研究等義工活動,呼籲全球人類的參與。

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原係英國皇家的行宮和御花園,是世界上著名的植物園之一,尤其是以名目繁多的植物種類享譽全球。園內還有栽培熱帶植物、高山植物、蘭花、棕櫚和澳洲植物的大型溫室。植物園中有各類花園和溫室約四十處,涵蓋了寒溫熱帶各種類的花草植物,蒐羅極為廣泛,連「草類」植物都自成一區。

倫敦市區有許多廣場,最大的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位置,在市區中心查靈十字街(Charing Cross)的西南方。這個廣場的設計和興建,是為了炫耀過去大英帝國海軍的榮耀,因此在它的西南角上有一座巨型的「海軍拱門」(Admiralty Arch),由此可以通往白金漢宮。拱門分為三個高大的孔道,中間孔道的厚重鐵門,只有在女王通過時才會開啟。廣場中矗立著一座用大理石建成莊嚴的納爾遜(Nelson's)紀念塔,塔座上配置著四頭青銅大獅子,頗添英武之氣。

這座塔高五十五公尺,頂端豎有五點一八公尺高的納爾遜立像,他是在一八二九年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擊潰法國拿破崙艦隊的英國海軍名將,不過他自己也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為國犧牲。納爾遜銅像手握長劍,高立俯視,底部塔基上的金屬浮雕,描繪著海戰的場面,而這些金屬,是用當年英軍從法國戰艦上俘擄得來的大炮所融化鑄成的。

廣場的北翼牆上,另有幾位英國海軍名將的雕像。由於這裡的交通非常方便,大部分的公共汽車和地下鐵都行經此地,因此非常熱鬧,平時就人潮洶湧,到了週末和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了。由於廣場的空間較大,不但成為青年男女約會的場所,也成為倫敦市民們的集會講壇。許多不同組織的團體也喜歡選擇這裡作為示威集會的場所,以及示威遊行的出發點,有時場面過分混亂,警察就會介入干涉,加以取締。但是大多數的示威集會並不滋事,只是為了表達不同的意見而已。廣場上還有成群的鴿子,以及諧星卓別林右手握著竹節拐棍、臉上蓄著小鬍子的滑稽雕像。靠近廣場中央的地帶有一些漂亮的噴泉,狄更斯小說中提到的古董店就在附近。廣場的東北方有一座叫做「原野中的聖馬丁」(Santa Martin the Field)的教堂,有白色的六角塔,極為秀麗。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的位置在泰晤士河最下游的河畔,佔地不大,但是深溝高壘,形勢險要,是由幾幢帶有尖頂的巍峨建築物連接起來的堡壘,堡前有身穿都鐸王朝時代紅黑色制服的守衛。他們共三十九人,由准尉以上的退伍優秀軍官中挑選擔任,負責安全和兼任義務導遊;在古時,這種皇宮侍衛是要先替皇帝試吃食物,來維護皇帝安全的。堡內還有十三座小古堡,另有壕溝和雙重城牆。

其中位於中心位置的,是最古老和最完美的白堡,建於一○七八年的威廉大帝時代,到一○九七年才竣工,這個宮殿城堡四周為倫敦塔所圍繞。英國歷史上風流暴君亨利八世的劊子手曾經在此砍下了六顆人頭,其中包括他的第二任皇后安寶琳與第五任皇后凱薩琳在內。

安寶琳(Anne Boleyn)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皇后,一五一九年安寶琳隨著她擔任駐法大使的父親湯瑪士布寧爵士到法國,一五二一年返回英國,被亨利八世看中,選為凱薩琳皇后的宮女,不久後就以「都鐸」王朝無男嗣繼續為由,要和凱薩琳皇后離婚,但離婚須經由羅馬教皇許可,而凱薩琳出身西班牙的亞拉岡家族,當年在歐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教皇下同意亨利八世的要求,使他無法達到娶安寶琳為后的目的,在盛怒之下,於一五三二年和羅馬教會斷絕關係,然後和安寶琳結婚。一五三四年一月,他宣布了國王至上法,並且成立了英國國教。同年五月,由於大主教克南麥宣布國王的婚姻合法,因此在六月就為安寶琳舉行了皇后加冕禮。同年九月女兒伊莉莎白降生。安寶琳婚後生活雖然幸福快樂,可是好景不常,沒多久亨利八世又愛上珍• 西摩兒,又以無男嗣為由而與珍‧西摩兒結婚,並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一五三六年,安寶琳被冠以私通罪名被逮捕,囚禁在倫敦堡,並於同年五月在堡內的西邊綠堡(Tower Green)被砍頭處決。

白堡內的甲冑室裡收藏著亨利八世王朝的各種武器,矛、盾、刀、劍、槍、箭、炮等,樣樣俱全,以及歷代酷刑和死刑的刑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中世紀鐵甲武士華麗的鐵製甲胄,它和現代太空人的太空裝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當年馳騁疆場的皇帝及皇子們的裝備之一。在甲冑室二樓是聖約翰禮拜堂(Chapel of St. John,這是英國最好的諾曼式教堂建築之一。血堡裡有愛德華五世王子和他弟弟被勒死的房間,以及歷史上一些失敗皇帝和皇后受刑的斷頭台,還有一間囚禁勒利爵士十二年的石牢。

公元一四八三年,十二歲的愛德華五世(Edward V)當上英格蘭國王,他和弟弟立即就被野心勃勃的叔叔格洛斯特公爵查理攝政王安排住在既是王府又是監獄的倫敦塔裡,從此倆小兄弟就音訊渺無,據說是在同年八月被查理派人暗殺,而攝政王則當上國王,稱查理三世。一六七四年,兩兄弟遺骸在倫敦堡中被發現,這個兩兄弟冤死的地方,所以後人又稱為血堡。

在綠堡裡展出一些亨利八世皇后們的日用品,這裡還有許多被剪短了翅膀的烏鴉在飛翔著,裨史上說如果這裡的烏鴉絕跡了,倫敦堡就會垮下來,英國的王朝也就會沒落,所以這裡的烏鴉都受到細心的飼養和保護。這些烏鴉養在倫敦塔是從九百年前開始,牠們吃被處死人犯的屍體,後來才改吃牛肉;城堡內六個重要的要道,由六隻烏鴉分別管轄,非法的闖入者,定被牠們契而不捨的予以窮追攻擊。

戒備森嚴的地下室珠寶庫裡,展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時和出席國會開幕典禮時所戴的皇冠,上面鑲著大小三千多顆鑽石;這裡還展示著鑲有五百三十克拉世界上最大鑽石「非洲之星」的「十字權杖」。

這座古堡因軍事需要而建,以防阻敵人逆河入侵,自從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時代起就成為監獄,當時所有重要政治犯都會經過一個叫做「反叛者之門」,而左側尚有一座名叫博尚塔(Beauchamp Tower)的流血革命紀念塔(Bloody Tower),塔旁是人犯執刑處,包括英格蘭三位皇后都是在此處死的;據說這裡犯人最多時曾達一千多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放觀光。自一四八五年至今,每晚準時九點五十三分,倫敦堡都會舉行關閉城堡大門的上鎖儀式,稱為「鑰匙典禮」。由禁衛隊長執行任務,整個過程歷時七分鐘。最後在禁衛隊長高呼「上帝保佑伊莉莎白女王」聲中結束。

塔橋

黑修士(Black Friars)橋是一座底部有五個拱形橋洞帶紅色的大橋,上面可以通行汽車。橋基有六座藝術造型的白色水泥橋墩和燈柱,遠望過去和西敏寺的塔影互相襯配。它的下游有一條西敏寺橋,也很壯觀。

新倫敦橋在塔橋的下游,外觀很平常,它前身的倫敦大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新奧爾良州買去。它的左岸是大火紀念塔。滑鐵盧(Waterloo)大橋曾出現在「魂斷藍橋」影片中,在倫敦滑鐵盧車站附近,正是英國人為了紀念威靈頓將軍擊敗拿破崙而命名的。

倫敦大火紀念塔的位置,在威廉國王路附近。因為倫敦市區曾於一六六六年發生大火災,人員死傷慘重,財物損失也不計其數,這座塔便是為了紀念在大火中死傷的人員而設,塔高約六十公尺,每天開放供遊客參觀。

泰晤士河左岸下游有一尊由整塊紅花崗岩雕鑿建造而成,重達一百八十噸,高二十一公尺左右的克莉奧派屈拉方尖塔(Cleopatra's Needle)。它和埃及豔后克莉奧派屈拉女王毫無關聯。而是於一五○○年左右豎立在埃及太陽神廟前方的一對方尖碑之一,一八二○年時,當代的埃及國王穆罕默德。阿里為了向英國表示友好而送給英國的。在它的地下室內,還收藏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日用品。

郵局大廈(Post Office Tower)高達一百九十三公尺,是倫敦市內最高的一座塔,也是一座標準的現代化建築物。在開幕的當天,遊客可以搭電梯到高約一百七十八公尺高的地方,將倫敦市的全景盡收眼底。現在一般遊客已不能再上去俯瞰市區,只有到塔上餐廳用餐的食客,才能享受到這種眼福。

無名戰士公墓(The Cenotaph)是英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勇犧牲將士的一座大理石紀念碑,每年十一月十一日的前後禮拜日,英國女王會率領政府要員到碑前舉行盛大隆重的追悼紀念儀式。

唐寧街(Downing Street)十號是倫敦的一個門牌號碼,西邊靠近聖詹姆斯公園、東面鄰近泰晤士河畔的唐寧街一共只有十六個門牌,也就是從一號編到十六號,但是方圓卻有兩平方公里寬。其中的一號至八號是英國首相的辦公大樓,全部是五層樓的君士坦丁式建築。十號和十一號,則是連幢建築宅,前者住的是首相,後者是財政部長的官邸。

唐寧街十號是一幢三層樓的紅牆長窗建築,頗具氣魄,建築雖已古老而不夠新式,但卻非常實用,它本來是喬治二世送給當時的首相威爾遜個人的,以後威爾遜又把它捐出來當成首相官邸。這幢首相辦公大樓的大門口有英國皇家的衛隊,戴著光可鑑人的銀盔,穿著御林軍服飾,騎在棕色的馬背上,整日供遊人參觀和拍照。

唐寧街十號正對著首相辦公大樓的左側門,中間隔了一條用卵石砌成的便道,供首相上下班驅車之用。首相府的大門對著馬路,門口只有兩名警察守衛,有一條小通道作為下車落腳之處;黑漆的木門,上面鑲了一個銅質的阿拉伯「10 」字的門牌號碼,左側有一盞金屬路燈,整幢建築看上去樸實、莊嚴,也透著溫馨,是今日世界上最平民化國家最高行政首長的官邸。內部陳設布置簡樸而雅緻,有全套現代化設備,但是並不奢華,其原因是這裡的主人沒有長期住下去的打算。

一般的習慣,當新首相產生時,原主人在辦妥移交手續後的當天就會離開,從無戀棧不搬的。以往住得最久的是邱吉爾,先後約十二年,以後的柴契爾夫人,也不一讓邱吉爾專美於前。一九九七年五月新科首相布萊爾因有三名稚齡子女不夠住,因而將唐寧街十號首相府與十一號財相府對調,而打破了傳統。

戰時內閣地下祕密辦公室,是一處值得去憑弔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跡,現場一切保持著一九四五年邱吉爾離開此處時的原狀。在那關係重大的幾年間,盟國的軍事首腦就是在這裡發號施令的。這些辦公室與通道,深入地下達五十呎,上覆鋼筋混凝土,是任何炸彈都無法予以摧毀的。這個辦公室位於查理王子街尾一幢灰色石造政府大廈的地下室,距離唐寧街十號僅三百公尺遠。它建於一九三七年,屬英國國防委員會管轄,全部設備可以容納五百四十人,有三條供電路線,兩套供水系統,經常準備著半個月之需的存糧。

這個地下建築物有三道門禁:主要入口由國民兵把守,通道入口由憲兵把關,底層的通道則由海軍陸戰隊負責安全事務;連情報人員到此,也要出示手牒方獲放行。參觀者在地下七公尺的現場,沿著複雜曲折的走廊,可以看到廊邊暖氣管及呼呼作響的通風管。

遊客可以隔著玻璃看到戰時的內閣會議室,一九四○年倫敦遭閃電攻擊、一九四四年倫敦遭納粹德軍飛彈攻擊情勢緊張時,邱吉爾和他的八名閣員在這裡集會不下百次。當時的室內工作人員包括參謀、速記員、打字員、廚師、高級軍官及皇家海軍陸戰隊衛兵。會議室當中有一張大桌子和二十四個座位,席次上的名牌,至今仍留置原地,一如當日情景。在邱吉爾首相的扶手椅後,擺著一個大煙灰缸。他的臥室擺著一張單人床和兩把有扶手的椅子,室內還有一面樸素的鏡子和一張寫字台,他的講稿就是伏在這張桌子上寫的。牆上懸掛著幾幅大地圖,其中一幅顯示出英國的海岸線,上面根據敵軍進犯的可能性作出了一些記號:甲處宜於漲潮時來犯,乙處是那些塗著紅圈的地點,表示「無論何時登陸均極容易」。

另一間較小的房間是邱吉爾夫人的臥室,很像輪船上的艙房,一隅有為她女兒瑪麗安置的一張行軍床。與此室相接的是邱吉爾餐廳,內置橢圓形桌子,可坐四人,一張小茶几,四壁點綴著兩幅農村風光的圖畫,此外牆上空無一物。還有一間「極機密」的房間,據說設有兩具電話,是邱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華府辦公室直接通話處,這個房間至今仍禁止參觀,門上標明著「極機密」的字樣。當年大轟炸時,曾有一枚一千磅重的炸彈落在這個地下室附近,但是除了震動外,沒有其他的影響。

伊莉莎白女王二世會議中心(Queen Elizabeth II Conference Center)的位置與西敏寺隔街相對,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巨大建築物,被稱係「二十世紀的堡壘」。它為會議籌劃者提供了過去大西洋兩岸所無法提供的安全措施。該中心是由英國政府斥資興建,為工商界提供一個位於倫敦市最中心地帶、並具有最新設備的會議中心,其中的邱吉爾禮堂不但可供會議使用,並且也適合作為展示中心,有可以做十二種不同語言立即翻譯的裝置。

這個會議中心擁有一系列複雜的電動裝備設置,以及一個壕溝,只要按一下鍵鈕,整個會議中心會被封鎖起來。這裡有特別保留給各國元首開會的特區、舉行高峰會議的套房,各種安全防衛設備是極機密。會議中心設有大型的記者招待會場所、電視傳播系統、錄音室、最新衛星收發、影片放映及餐飲等供應設備。這裡平時可以容納九百人開會,如果將惠特里和佛萊明兩個廳都打通,則可容納一千二百人。此外,該會議中心內還有十一個會議廳和八十個較小的套房可資利用。

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號稱「議會之母」,是早期王宮,十一世紀愛德華所建的議會大廈,威廉一世時又予擴建,一五一二年遭回祿之災,王室遷居,自一五四七年起開始用作下議院的會址。現在的大廈建於一八四○年,它的位置在西敏橋邊的泰晤士河畔,是英國國會的所在地,佔地約二千平方公尺,共有一千個房間,十一個中庭,陽台長度二百七十四公尺,以掛有大鐘的鐘塔而聞名,是一座哥德式的建築物,也是倫敦的象徵性建築物之一,有很多遊客到這裡來參觀。這裡是世界上著名的立法機構英國下議院開會的地方,它的開會程序,莊嚴的法治氣氛,以及才氣煥發的雄辯等,可以讓外國觀光客們體驗到西方國家真正的民主。

開會期間,旗幟飄揚,會堂上的紅椅可供一千名以上的議員出席。開會時眾議員坐在會堂北側,大廳口上的畫廊是記者或參觀者的旁聽席。中央大廳的圓形天花板上,裝飾著威尼斯馬賽克風格的壁畫,牆上則是英國女王和英國政治家的塑像;由大廳通往下議院畫廊,在左側邱吉爾拱門處,豎有一座邱吉爾塑像。

會堂西側的西敏大廳是老建築大火時唯一留下的部分,一○九七年建成;除非有議員特別安排,大廳平常對外不開放參觀。會堂右側是石造的大鵬(Big Ben)鐘塔,又叫做大笨鐘。每當國會開會期間,鐘塔放出閃耀的光芒,景象壯觀,每小時報時一次,倫敦市每個角落的居民都能聽到,連英國的B Bc 電台也利用此鐘,每十五分鐘報時一次。

由於英國國會的開會時間是在下午二時以後,所以國會如遇有難決的大事,就得開會到午夜,因此國會議事廳就會燈火通明。

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是英國最大的高等學府,它是第一所廢除教師宗教信仰的大學,也是第一所開設科學和工程課程1的大學和正式招收女生的大學。它於一八八○年起第一次招收女生,一九一二年起成為英國和其他國家建立大學的楷模。此外,這所新型的大學向所有的人開放,不論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如何,都可以到該校就讀。這些建校的方針,使倫敦大學成為教育改革的先鋒。

這所大學非常大,但卻沒有中心校園,共由倫敦的五十五個學院及其他機構組成。目前全校有教授及其他學術人員近八千人,學生有五萬多名,佔英國大學生總數五分之一。有八個專門學院,其中包括世界有名的皇家理工學院、經濟學院和亞非學院在內。倫敦大學在醫學方面更是非常有名,它的醫學院培養出來的醫生,佔英國醫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的位置在倫敦的西南方二十四公里的泰晤士河北岸,是英國保存得最好的都鐸式建築物,是一幢有廣大庭園的紅磚建築。最初由奧爾西(Wolsey)紅衣主教於一五一四年斥資興建,一五二九年將它獻給亨利八世,企圖恢復寵幸,但未成功,在以後的兩百年中,許多英國君主都在此居住過,一直到喬治三世之後,才不再使用。後來經建築師克里斯多夫• 雷恩爵士為威廉三世改造,才擁有現在的規模。這座宮裡廚房之大令人驚訝,傢俱之豪華、珍藏繪畫之美,也都令人咋舌。除了大廳外,還有西宮、噴泉宮、畫廊、方庭、教堂,以及精心設計的美麗花園。現在大廳中掛滿壁毯和名畫,還有亨利八世第二任皇后安寶琳的簽名字跡和徽記,令人目不暇給。宮庭內的五月花園,尤其引人入勝。

宮內有兩百八十間客房、五百名僕役、廣大的廚房及酒窖和五百年前沒有什麼不同,傳說中的鬼船(Haunted Galley)就是在此地「出現」。宮內還有一座可愛的鹿園,在漢普頓宮附近,有一座非常吸引人的迷宮(Maze);現在內部已公開讓人參觀,並對外營業,東廂套房四夜收費四百五十美元;如果在聖誕節或除夕,收費提高為一千二百多美元。套房布置得古色古香,到處都是數百年的古物和古董,但是習慣住觀光大飯店的人可能感到太過安靜,因為這裡沒有電視和音響。

白金漢宮

聖詹姆斯宮(Santa James's Palace)是十二世紀時所建的一座醫院,在亨利八世遷入白金漢宮前,這裡一度成為王宮,一直到一八三七年止,愛德華六世、伊莉莎白一世和瑪麗一世,都在此住過。英國人喜愛聖詹姆斯宮遠勝過白金漢宮,因為它處處留著歷史的痕跡。比方說查理一世於一六四九年就是從此地被拖到白廳去砍頭,甚至這裡每一塊鋪地的石板,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現在這裡是太子的居所,這裡的王室騎兵衛隊在每天上午十一時舉行交班儀式時,吸引大批遊客駐足觀看。

肯辛頓宮(Kensingtion Palace)興建於一六○五年,一六八九年英王威廉三世和他的皇后瑪麗獲得,交由雷恩(Wren)設計。雷恩是英國最傑出的建築家,他在天文、物理、氣象、幾何學、生理學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最出色與貢獻最大的是建築學方面;因為他具有物理學的直觀能力和模型製造的藝術才華,能設計出規模宏偉、結構複雜的建築物,因此肯辛頓宮的古典主義風格,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地靈人傑,後來成為維多利亞女王的出生地和成長的地方,一直到她繼承了王位後,才離開這裡,所以宮中可看到許多她的正式衣物,以及她寢宮中華麗的裝飾。現在宮中一些可愛的藝術性建築物,都是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王夫亞伯特而建,其中有亞伯特紀念堂、亞伯特音樂廳、亞伯特紀念碑亭、亞伯特橋,以及維多利亞和亞伯特美術館等;另有建自查理二世的榮民療養院,也獨具一格。

在維多利亞傳中曾經介紹說,亞伯特是個愛好藝術、勤政而有恢宏氣度的人,對維多利亞盛世的輝煌政績有極大的貢獻,後因積勞病逝,使維多利亞如失去左右手,精神整個陷入崩潰,有很長的時間都不能上朝,也不問政,可見她對亡夫的懷念有多深了。

在亞伯特美術館,美術品收藏之豐毫不遜包於大英博物館,從古代到十九世紀都有,包估中世紀美術、阿拉伯美術、日本浮世繪畫、匕洛克和洛可可藝術、鍛繡、肖像畫及各地民族傳統樂器等,比較知名的有米開朗基羅的雕傢、達文西和戈雅的部分作品、拉斐爾的手稿,以及世界最大的波斯地毯等。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位於大羅素(Great Russel)街北側至蒙太奇(Montague)街,東邊靠近倫敦大學,西面是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大街,是一座非常宏偉的希臘式建築物,始建於一七五三年,並於一八二三年改建完成,它和紐約的首都博物館及巴黎的羅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這幢佔地廣闊以灰白色大理石砌疊成的文化殿堂,每年有六百五十萬各種不同膚色和年齡的遊客,像朝聖般的接踵而來。

博物館大門內有石造的莊園,園內四十四根象徵著人類科技和藝術進步的愛奧尼亞圓形大石柱。這座博物館的典藏和歷史,與大英帝國的興衰有密切的關連,它基本上是屬於考古博物館,大多數收藏品都是趁軍事侵略和殖民之便,就地挖掘或掠劫而來。全館有九十四個陳列室,全部加以編號,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珍貴的文件和手稿,包括了英國大憲章的原稿、納爾遜上將航海日記和他臨終前寫給漢彌頓夫人未完成的信,莎士比亞、貝多芬、巴哈、拜倫和濟慈等人的手稿真跡,以及其他富有歷史價值的文件。此外,館內還珍藏著包括中國滿清龍票在內的四百萬枚郵票,一百萬枚金、銅幣,以及令人瞠目結舌各種各式大量徽章。

這裡也收藏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雕像、木乃伊和艾爾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等。

古埃及館(Ancient Egypt)裡有公元前三千一百年的埃及乾屍、公元三千年前的巨大雕像、西元一千四百年前彩色鮮豔的壁畫,以及著名的羅塞達石(Rosetta Stone)。羅塞達石是一七九九年在埃及羅塞達河口附近、被拿破崙遠征軍一名軍官所發現的黑色玄武岩石碑,碑文內容為公元前二○五年至一八○年間埃及祭司所寫的決議文,用象形文字、通俗文字和希臘文字等三種文體雕刻而成,經法國歷史語言權威學家尚包里昂(Jean Franciois Champollion)研究後,終於解開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並因之引起了一陣研究古埃及的熱潮。

埃及館除了人的木乃伊外,還有動物木乃伊。為了方便參觀,木乃伊的展示分為直接將木乃伊放在畫有精緻漂亮人形圖案的木棺內,以及木乃伊及木箱兩者分開陳列的方式。每具木乃伊由於一裊了厚厚的紗布,既無法分辨性別,也難以確定歲數,所以每且(展示的木乃伊旁,都附上一張X光片,做最科學的「剖析」。

艾爾金大理石是十九世紀初,艾爾金爵士從雅典巴特農神殿搬來的雕刻與浮雕,現在已成為希臘文明的最佳佐證。第十七、二十六、八十九至九十陳列室展出亞述人的雕刻成就,無論是巨大的人首飛牛神獸,或是描述狩獵攻擊的牆壁浮雕,都是別處看不到的。在第六陳列室內還有從雅典巴特農神殿搬來的高浮雕群像,這些皆是希臘古典黃金時期最偉大雕刻家菲狄亞斯(Phidias)唯一的傳世之作,是大英博物館瑰寶之一。

大英博物館內也收集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等歷史較久的東方國家的民俗資料、藝術品和考古學家們發現的出土品。從中國搬來的隋代大佛,高十多公尺;第三十四陳列室有公元四世紀時東晉顧愷的「女史箴圖」卷。

錢幣館展出人類自古以來使用的各式交易工具,從穀物、石頭、木塊、貝殼、銅環、羽毛、銀子、金錠、銅幣、鈔票,到現在最流行的塑膠貨幣信用卡等,應有盡有。館內珍存近一百萬件古今交易工具,篩選出五千件展出,又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公元前兩千五百年至公元六百年,這時期包括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人類最早以穀物和金屬作為交易工具的紀錄,以及公元前七百年人類開始使用的錢幣。第二部分是一七○○年以前錢幣使用的情形,中國人是最早學會使用紙幣的民族,十一世紀開始就用紙鈔了。

大英國家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成立於一九七三年七月一日,坐落在倫敦中區的聖潘克拉斯(Santa Pancras)街上,是一座地上八層地下四層的宏偉建築物,整個外形像一艘龐大的軍艦。館舍總面積約二十萬平方公尺,造價高達四億五千萬英鎊,由以前的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英國全國書目出版社、版權收訖室、文獻供應中心……等十三個單位組成。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也是英國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築之一,並且是倫敦市區的主要陸標之一。館內共有藏書一千五百萬多冊,手抄本圖書十一萬八千冊,印璽一萬八千件,期刊五萬一千種,微縮膠卷文件二百二十五萬件和無數的原稿、地圖、曲譜。在這些收藏中,包括有盎格魯撒克遜諸王時期的憲章、從公元前三世紀至現在的各種珍貴文件和典籍抄本。館內的東方部和抄本部珍藏有斯坦英盜自中國的敦煌卷子,還有C.J里奇的藏書、錢伯斯(Chambers)所收藏的梵文抄件,以及專門收藏罕見的希伯萊文手抄本的圖書室。

這個圖書館閱覽區活動及密集式書架長達三百一十五公里,書庫有最新式空調系統,自動調控溫度和濕度保護圖書。並有全自動化作業,讀者可以用電腦查閱圖書目錄。根據法律規定,英國所有的出版品,都要送交一份給大英國家圖書館,同時世界上很多知名文人、學者和政治家,為借助運用這裡的資料,都曾在此著書立說;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是在這裡博覽群籍、僭心研究而寫下三民主義。這裡可以看到中世紀各種巨型彩繪聖經,各種地圖。館內所藏在阿富汗出土的公元一世紀的佛教古文稿殘卷,是目前已知最早論及佛陀釋迦牟尼生平和教誨的文稿,它狀似雪茄,共有六十卷,寫在樺樹皮上,內容包括有佛陀的宏法、愒語和他對形而上學的看法。全世界最早的印刷品,間世於公元八六八年晚唐時期的木刻金剛經,以及印製於十世紀五代時的一張年曆,也在這裡展出。

這裡的文獻供應中心(Document Supply Center)是由原來的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併入大英圖書館而成的組織,它雖然遠在兩百哩外的西約克夏郡波士頓• 溫泉(Boston Spa)小鎮中,卻因為它是英國圖書館館際互借與影印中心,地位相當重要。英國各地的讀者如向當地各圖書館、或公共學術部門借閱、影印,當地圖書館通常都由供應中心支援,每年提供為數高達二百多萬件;同時中心也接受國外的申請,我國的中央圖書館也常代台灣的讀者申請影印,以彌補圖書館的不足。

國協博物館(Common wealth Institute)的位置在肯辛頓街附近,館內展示出與大英國協歷史、生活和自然資源等有關的各項資料。平時開放時間是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三十分,假日開放時間則為下午三時三十分到六時。蓋佛雷博物館(Geffrye Museum)的位置在國王路(Kingsland Road),這裡有一六○○ 年至一九五○年的房屋,裡面有精緻的傢俱相裝飾品,周圍是自然而寧靜的花園。開放時聞是每星期二到星期六的上午十時到下午五時,星期天則自下午二時到五時開放。

威靈頓博物館(The Wellington Museum)在海德公園附近,館內陳列著在滑鐵盧一役中使拿破崙慘敗的威靈頓公爵的收藏品,包括有繪畫和陶器等,每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十時到下午六時開放,星期日開放時間為卜午二時三十分到六時,不收門票。

科林達(Colindale)圖書館位於倫敦北部,是世界上收藏報紙最多的圖書館,成立於一九三二年,館內收藏有六十五萬本裝訂成冊的舊報紙和十四萬卷微縮影片,擺置在長達二十哩的書架上。該館成立時,曾由大英博物館接收了二十七萬五千冊報紙,重達兩噸,現在每年增加一萬冊新舊報紙及一萬九千卷微縮影片。目前館裡一共藏有三萬五千種世界各地的報紙,包括仍在發行中的和已經絕版了的。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該館提供了最好的研究資料及環境,甚至有很多人來此尋找家族的根。

館內所藏最古的一張報紙是一六三一年五月三十日法國所出版的La GaZette,其次是一六六七年六月二十日荷蘭出版的阿姆斯特丹日報,以及一六八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鹿特丹日報。該館還珍藏著一六九○年的維也納日報和一七五四年的賓夕法尼亞日報;所有的報紙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所偽造的倫敦標準晚報最為引人注意,德國曾將這批偽報空投到倫敦,假登英國戰敗投降的消息,來打擊英國軍民的士氣。館裡的工作人員,經常到世界各地搜求各種新舊報紙。舊報紙因保存不易,均由專家妥善管理,為了防止受損,所有的報紙都製成微縮影片並放入防潮濕與防火的箱子裡保存。

地質博物館(Geological)的位置在肯辛頓宮南方,館內展示的都是與英國各地區地質學有關的資料,每日上午十時到下午六時開放,不收門票。

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位於地質博物館北面,館內除將英國及世界科學與工業的發展,作生動完整的展示,遊客還可乘坐古董車、火車、航空器,配合進步的電腦創作,探索太空的奧秘,是寓教於樂,最值得帶孩子前往的地方。

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是一個很特殊的博物館,館內把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所參加每一次戰役的記錄、武器和服裝等,用四層樓的廣大空間作生動詳盡的介紹,有很多人前往參觀,不收門票。

帝國戰爭博物館共有三個館區,總館坐落在藍貝斯(Lambath)路;在塔橋南方泰晤士河畔的貝爾法斯特(Belifast)號已退役的輕巡洋艦則是海軍館。在劍橋附近的杜克斯福特機場裡有航空館,館裡典藏著近百架具有歷史性的飛機,其中有各式軍民用飛機和戰鬥機,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一架美國空軍的中認巨型戰略轟炸機、世界現存唯一的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V-I戶型飛彈、福克蘭群島戰役中擄獲的阿根廷空軍堡壘式攻擊機和一輛中共T-69型坦克;最出風頭的是一架機尾漆著暗紅色編號、全身漆黑的U-2C型高空長程偵察機,機旁說明牌上寫著:「此機於一九五六年十月出廠,次年交美國中央情報局使用,一九六三年換裝騙I 以引擎及加裝空中加油設備後成為U-2F型機,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曾參與中美聯合計劃,自台灣起飛擔任中國大陸偵祭任務,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贈給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在這架偵察機旁,放置一枚做製的SA-2型防空飛彈。

邱吉爾之家是觀光客必到的地方,他兩度出任英國首相,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不但是演說家、作家、歷史學家、畫家、戰地記者和軍人,並且是一九五三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仕他的一生中創造了許多傳奇。本身也是歷史學家的他,常把歷史比做「恬靜的火焰」,照兄了幽暗的角落。這裡陳列著他的服飾、畫作、著作和書信,所有的擺設仍延續著他在世時門生活型態,他的愛恨情愁、他對生活的看法、他的心思,都從他的各種遺物中表達出來。一張他坐過的椅子放在窗外,特別寫上邱吉爾門名字,令人看了無限感慨。附近有一個湖泊,據說他生前常在湖畔沈思,思考個人的生涯、國家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許多決定。遊客到此,看著寂靜無波的湖泊,想到這位出將入相的人物,彷彿重新走入歷史的隧道。

狄更斯住宅(Dickens House),是一幢簡單而樸素由紅磚砌成的中產階級住宅,它的位置在羅素廣場附近的陶德(Doughty)街四十八號,這是以「塊肉餘生記」、「雙城記」及「孤雛淚」等享譽世界文壇英國名作家查爾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住宅,他於一八三七年至一八三九年在這裡住過。現在這裡已被闢為小型的博物館,展出他使用過的一些傢具和著作、手稿、書信,並將他一生及他所寫的小說中的主角,以栩栩如生的塑像展示,分析解說他的作品,以及當時的生活場景,配合圖片和照片,幫助遊客瞭解這位世界聞名的偉大小說家。狄更斯是傳奇的小說家,生於一八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死於一八七○年六月九日,享年五十九歲,他最初的文藝修養主要靠閱讀名家小說和他個人的自修。他的第一部小說「皮克威克外傳」是個喜劇故事,因而一舉成名。後來的「包茲小品」和「皮克威克雜記」也都是暢銷書,使他受到千萬讀者的推崇。紀念博物館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開放供人參觀,星期天休息。

1421962731.jpg

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是世界聞名美術館之一,它的位置在特拉法加廣場的北面,是一座創設於一八三八年,從一八八六年至一九七五年共擴建過四次,三層樓佔地廣大的新古典建築物,是希臘復古派建築師威爾金所設計,有小圓型的屋頂和一排排科林斯式的圓柱;擁有五千幅以上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的歐洲名家畫作,都是各時期各派別的代表作,經常輪流展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威尼斯畫派領袖提申(Titian)的「聖母與聖嬰」,比利時大畫家魯本斯(Rubens)的「祈禱和平」,威尼斯名家丁托萊多(Tintoretto)的「聖喬治戰蛟龍」,梵谷的「風景」、「河畔風車」,塞尚的「岩岸」,狄加的一沐浴者」和一系列成名作品等。這個美術館的特色之一是表現母愛的作品特別多,尤其是母親授乳的畫面。每天早上十時到下午六時開放,它的地下室裡附設有廉價的餐廳,供應午餐及下午茶。這個美術館闢有微軟展示廳,放置十二部 微軟電腦終端機,展示所有館藏的互動電腦目錄,讀者只要手指輕輕一按,就可以看到兩千多幅色彩豔麗的數字畫。這裡還經常舉辦名家演講,也是倫敦叫座的學術活動。

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南肯辛頓,是世界上最好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生動的展示大自然中的生態,像已絕種和仍然存在的動植物標本與模型、地殼岩石、礦物和人類發展史等,尤其以巨型的恐龍模型最為引人。英國的許多小學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前往參觀學習,觸鍵式螢幕的益智猜謎遊戲,深受青少年及兒童喜愛,所以裡面特別熱鬧。

寶物塔(Jewel Tower)位於西敏寺對面,是愛德華三世為了收藏屬於國家的財寶而建的,塔裡收藏有包括英、法、俄、德、奧和伊朗等十五個國家皇室、以及帝王御用的珠寶、權杖和王冠等的複製品,還有一些舉世聞名的鑽石複製品,琳瑯滿目,蔚為奇觀。

國宴館(Banqueting House)的位置在國會和特拉法加廣場之間,是詹姆斯一世於一六二二年命人設計的宴會場所,本來是英國白宮Whitehall的一部分,一六九八年祝融肆虐後,成為碩果僅存的遺跡了。國宴館現在不但是英國皇室舉行各種活動,以及接待國賓的場所,同時也經常舉辦各種室內樂的演奏,民眾可以自由前往聆聽,還可看到著名的魯本斯天頂畫。

華萊士收藏館(Wallace Collection)的位置,坐落在杜索夫人蠟像館南方約五百公尺處,是為了紀念華萊士家的爵位而得名。華萊士家族歷代成員都嗜好收藏美術品,收藏量之豐,足以傲視全球的其他收藏家,尤其是到了第四代,因為主人常在巴黎居住,所以收藏品多為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名畫。第五代主人遺孀更立下遺言,將這些收藏品於一九○○年交由英國政府保管,使得後人才有公開參觀這些收藏品的眼福。館內一、二樓共有二十二間展示室,其中的第十六、十七和十八等三間展示室,包括英國、佛蘭德斯、荷蘭、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各畫派的世界名畫、迷你畫。此外,館內還收藏有許多藝術評價很高的陶器、金器、傢俱、歐洲和東方的武器和甲冑等。展品有三十個不同年代的鐘,每隔一小時這些鐘會同時敲響,實在令人咋舌。

活動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Moving Image)是倫敦最受歡迎的一處參觀點,館內陳列著有關電影和電視的發展史,展品包括了公元前兩千年的中國皮影戲,以及今天的光碟科技等。它是利用各種先進的視聽科技,將電影和電視的製作器材、發展和歷史,巨細無遺地保存紀錄下來。參觀的遊客可以用各種方式親身參與影視製作,例如像超人那樣飛越倫敦上空,或扮演某部好萊塢電影明星在某段影片中的對白。還可以在館裡的電視上看到當天的新聞,也可動手將一部好萊塢影片賦予你自己加入的聲音和畫面。

杜索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 Wax Museum)的位置,在倫敦中區的瑪雷爾邦路(Maryle Bond Road)上,位居麗晶公園的南邊。這所國際知名的蠟像館創辦於一七七○年,原址設於巴黎,一八○二年才遷來英國,現在每年都吸引數百萬名遊客前來參觀。館內佈置頗具巧思,裡面陳列著三百多尊蠟像,有古今歷代偉人,也有惡名昭彰的壞蛋,他們的身材高矮、面貌、毛髮膚色,甚至連痣記都和本人酷似,幾可亂真。有的蠟像還裝有機械,手足頭部會動,看起來更像活人。在進門口處有個站崗的英國御林軍蠟像,呆立不動,但是在出口處,也有個御林軍在站崗,面貌相同,他突然走動,把遊客嚇了一跳,原來這個御林軍是活人,進口的蠟像就是用他做模特兒複製的,這是蠟像館的噱頭。館內所有蠟像全部由法國籍的杜索夫人親自雕塑,作品包括邱吉爾、林肯、艾森豪、雷根、柯林頓、密特朗、梅傑、戈巴契夫、葉爾欽、柴契爾夫人、甘迺迪、伊莉莎白女王、鄧小平、超人、歌星麥可傑克森、新加坡航空公司空中小姐林雪桂以及電影明星伊麗莎白泰勒和蘇菲亞羅蘭等人。杜索夫人最新作品查理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結婚盛況,剛完成參展,而王子夫婦卻早已分道揚鑣、陰陽兩隔了。在這個地下室中的恐怖屋裡,還有法國革命時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暴行寫真,情景十分恐怖。

倫敦天文館(London Planetarium)位於蠟像館隔壁,當遊客坐上如雲霄飛車般的小火車,進入一個三度空間的模擬世界,如風馳電掣般穿過太空,驚險而刺激,要是心臟不好,還是以不坐為妙。

泰特美術館(The Tate Gallery)的位置在距離國會議事廳南方約一公里處泰晤士河邊的磨坊堤(Millbank),為亨利.泰特公爵所建,是世界上收藏英國及二十世紀美術品最多的一個美術館,尤其是宗教畫收集得最為廣博和完整,同時館裡也陳列許多十八世紀末葉到今日的多位英國名家作品,以及從外國收購來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如法國印象派、浪漫派和頹廢派等共六千五百件以上的名作。

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的位置在費茲貝里廣場附近,是新近成立的綜合藝術中心,內有畫廊、圖書館和兩座大型舞台劇場,聲名遠播的倫敦交響樂團經常在中心演練,並且是皇家和莎士比亞兩大劇團的根據地。

柏林敦館(Burlington House)在此卡地里廣場的西南方,是一幢十九世紀改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館中的皇家美術館收藏了許多十八世紀時的傢俱及藝術品。隸屬大英博物館的人類學博物館也緊靠西鄰,展示人類學術界的研究資料與成果。束邊有一幢名叫奧爾班尼(Albany)的十八世紀建築,詩人拜倫和葛利斯頓等名人都曾在這裡住過。

國家肖像陳列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位於國家畫廊的後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館內展出精選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人物肖像畫。最先是在一八四八年三月,一位名叫斯丹荷普的伯爵,奏請維多利亞女王設立一個陳列館,將英國都鐸王朝開始的歷代最有名的人物肖像收藏及展覽。一八四九年陳列館便開始成立,先後搜集了五千多幅肖像,但是由於場地有限,因此經常輪流陳列的只有一千幀左右,並依照年代的先後,自五層樓的頂樓起,依次陳列到一樓。該館有一些奇怪的規則,就是名人必需死了十年後,他的肖像才能掛在陳列館裡,而尚在人世的名人肖像,是不能送進館內的,王室人員例外。但是規定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例外的:如前工黨外相貝文雖然死去未滿十年,他的肖像就提前進入陳列館;而邱吉爾首相的肖像在他還健在時,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著名政治家們的肖像陳列在一起。館內最受人注意的畫像,是英國布朗所繪他的三個著名作家妹妹夏綠蒂、愛彌莉和安寶琳的一幅肖像;其次詹姆斯根所繪的一幅「溫莎堡王室進茶點」畫,這是英王喬治六世和現在的女王、皇太后及公主等,其樂融融的家庭聚餐圖。

女王藝術館(The Queen's Gallery)是白金漢宮內的一間大廳,裡面專門陳列英國歷代王朝帝后的畫像和半身雕塑像,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王而建。維多利亞女王在世時,喜歡搜集歷代王朝帝后的畫像,她也最喜歡自己當畫家的模特兒。維多利亞女王十八歲登基,在位長達六十四年,享壽八十二歲,在漫長的當政期間,她先後搜集了不少畫像,這些畫像有的掛在白金漢宮裡,有的散落在其他的宮邸中,一直到維多利亞女王駕崩後,英國王室才決定在白金漢宮另闢一廳,集中收藏維多利亞女王所保藏的畫像。女王藝術館本來是白金漢宮內的一間小教堂,一九四○年毀於納粹德軍飛機的轟炸;一九六三年予以重建,除保留一小部分仍用作教堂外,其餘部分則闢為展覽廳,展示維多利亞女王搜集的畫像。目前女王藝術館已對外開放,每星期二到星期六的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星期天是下午二時至五時開放供人參觀。館內共有一百多幀帝和后的畫像,包括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亞歷山卓皇后和亨利八世等:其中以維多利亞女王的畫像為最多,從她年輕時代一直到駕崩都有,宛如她一生的歷史,她最後的一幅畫像是畫家在她死後為她畫的一幅炭筆畫。某些帝王的畫像與傳說中的容貌相差十萬八千里,例如一四八三年至一四八五年在位的李察三世本來是一位駝背畸形的怪人,可是畫像中的他卻是一位緊閉嘴唇、眼神敏銳的紳士。館內最古老的人像是一四一三年至一四二二年在位的亨利五世,最新的藝術品是一座由名雕塑家所雕塑的維多利亞的半身銅像,維多利亞是大英帝國極盛時期的女王,在位期間為一八三七年至一九○一年。收藏品中最美麗的人像是一五五八至一六○三年在位的伊莉莎白一世年輕時的畫像,這幅她還是小女孩時的畫像,可能是於一五四七年,在她尚未成為女王時所畫。畫中的她身穿露肩的粉紅色衣裙,裙邊綴以珍珠,光彩奪目;畫中的她已充分流露出她的美麗和果斷,她在位時曾經擊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使英國海軍稱霸於世。館內也有來自白金漢宮的喬治三世畫像,他在位期間眼看著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喪失。人類博物館(Museum of Mankind)收集了世界各國、各種族人種的過去、現在及變遷,其中包括英國的人種來源、變遷、現況;非洲、澳洲、太平洋的原住民發展;南北美及部分亞洲人種文化等,例如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Ifugao)及伊戈羅特(Igorot)人,能以簡單技術沿著陡峭山坡耕著梯田的技巧,以及他們所信奉一千種以上的神祇。館內展示許多精巧的金器、陶器、雕塑和手工藝品,都是其中某些民族的特長。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位於聖保羅大教堂北面不遠,館內蒐集的實物與藝術品,以圖例和現場模擬說明兩千年來倫敦的歷史演變,其中許多皇室用品,包括豪華的馬車、后妃服飾和珍貴珠寶。

空軍博物館(Royal Air Force Museum)位於倫敦北面,這是一座有棚蓋蒐集了七十架各式英國飛機的博物館,從早期的單引擎飛|機,到現代最先進的航空器,而且許多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戰史,另外可參觀戰地指揮部的沙豔演習、福克蘭空戰的真實影片等珍貴史料;同時還可付費一乘飛機模擬馳騁雲空。

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坐落在巴特勒碼頭(Butler's Warf)區內,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文化中心,館內陳列展品繁多,都是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設計品,大的有一九二七年首創的長身輕便馬車,小的有現在非常流行裝鮮乳用的紙盒。

巴拉馬(Bramah)茶和咖啡博物館,坐落在設計博物館附近,館內的展覽項目,可使觀眾瞭解這兩種飲料傳入英國的歷史,以及一九五○年代咖啡店在蘇荷(Soho)區的狀況,還有茶壺、茶罐及咖啡製造機械的展示。

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位於泰晤士河左岸,靠近滑鐵盧橋,光是館外亮麗引人的大型雕塑品就與眾不同,館內的展示品、提供的影片也十分精彩,其中現代化美國流行藝術雕刻家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的作品,更是別具一格,他的作品每件都體積龐大、色彩鮮艷,與眾不同。他曾經用石膏製成服裝傢俱、食物等,租一間店面予以陳列;之後又用布料、橡皮、塑膠、泡沫棉等製成大型的日常用品,巨人也無法穿的衣服、比人高的酒瓶、夾子、雪糕、漢堡、蛋糕等,但作品具真實的質感,是打破傳統在輕雕刻上表現最出色的藝術家。

西敏寺

聖瑪格麗特教堂(Santa Margaret's Church),位置在西敏寺北側,被指定為最高主教區,許多高官貴族的子女都曾在此舉行婚禮,如強• 彌兒敦和邱吉爾等。內有耶穌受難的彩繪玻璃,極富宗教氣氛。女王路經此地時,教堂會鳴鐘示敬。

聖保羅主教堂(Santa Paul's Cathedral)是英國聖公會倫敦最大的總主教座堂,也是世界第三大天主教堂,是僅次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和佛羅倫斯聖母院的寺院,由安寶琳女王時代聞名的天才建築師克里斯多夫• 雷恩爵士(Wren)所設計,建於一六七五年,完工於一七○八年,是一幢揉合了哥德式和文藝復興時期格調的大建築物。這座仿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而建的大天主教堂,以擁有圓屋頂而享譽全球,圓屋頂上有十字架,從地面到十字架頂的高度有一百一十公尺。整座建築物也顯得非常對稱,正門前面左右各有聖彼得和聖詹姆斯的塑像,中央有巨大的聖保羅像。 教堂的入口在西側,兩邊聳立著用作鐘樓的高塔,右邊的高塔上有一座大英聯邦中最大的鐘,稱為Great Paul ,每日到了下午一時,會嗚鐘五分鐘。教堂的地下墓穴裡,埋葬著雷恩爵士、威靈頓和納爾遜等名人的骨灰。在有名的「耳語走廊」兩側,有描繪聖保羅一生的壁畫。正殿的屋簷下,豎立著對文化貢獻極大的詹森以及其他名人的紀念碑。在大教堂的廣場上,有安寶琳女王像;人們登上教堂頂端的瞭望台,可以俯瞰倫敦市景。

聖馬丁大教堂(Santa Martin-in-the-Fields Church)是一座像尖帽型的尖塔,位置在特拉法加廣場。十七世紀時倫敦至西敏市一帶尚是荒薑一一片,所以原文有「佇立於曠野」之意,與今日繁榮之貌實在不可同日而語。這座教堂是英國名建築師吉布斯(Gibbs)於一七二○ 年花了六年時間所興建,教堂的正面有一排排巨大雄偉的科林斯式圓柱,圓柱上向外伸出的人字形屋頂,裝飾著英國王室的徽章。白金漢宮也是這個教堂所管轄的教區,在此受洗的王室貴族都記錄在教堂的名冊內。

倫敦郊區美景如畫

格林威治(Greenwich)村是東半球和西半球的交涯點,它的位置在倫敦東南方六公里處的泰晤士河南岸,自古以來就是交通的要衝,也是世界著名的格林威治舊皇家天文台(Old Royal Observatory)的所在地。

這座高聳的天文台是英王查理二世於一六七五年聘請名建築師雷恩爵士興建,裡面陳列有都鐸(Tudor)王朝(一四八五至一六○三年)及斯圖爾特(Stuart )王朝(一六○三年至一六四九年),兩代文物和計時儀器,世界通用的計時標準格林威治子午儀就是陳列在此處。

由於從前英國海軍勢力強大,航海事業非常興盛,當時出海遠航的水手都以格林威治時間作為對時的標準。自一八八四年起,由於英國是當時工業和科技的先進國家,因此全世界都正式公認格林威治時間作為計時的國際標準時間。世界各地科學家並以通過這裡的經線當做零度經線,因此這裡就成了世界經緯度的起算點,經過這裡的線叫做基本子午線,在這條線的東邊叫做東經,西邊叫做西經。參觀者可以一腳在西半球,另一隻腳在東半球的跨在子午線上。

但是自從一九六○年代開始,原子鐘取代了傳統的機械鐘後,時間的準確性已大見提高,目前環球時間是以全世界一百五十個原子鐘為基礎計算,在設於法國的國際度量衡組織贊助下,著手時間調整的工作,其準確度之高,幾乎彼此相差只有百萬分之一秒,因此使格林威治時間已不再是世界唯一的標準時間,而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也於一九五三年遷往薩西克斯的赫斯特蒙穌(Herstmonceux)去,一九九○ 年再度遷回,但它已不再承擔天文觀測的任務,而只是為英國設在夏威夷和澳大利亞的天文觀測站提供技術支援。一九九八年格林威治天文台關閉,它的工作交由設在愛丁堡的英國天文技術中心承擔。

格林威治的國立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位於泰晤士河畔的皇家公園內,建築華美,是世界上收集海洋生物最多的博物館,館中展出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Lord Nelson)的一生事蹟,他九歲開始海上生活,曾任地中海艦隊司令,主動和創新的作戰方法,穩定了英國海上霸權,戰功彪炳。從展出的繪畫、早期皇家的船到二十世紀船隻模型、武器、制服、勳章和各類有關海洋的手工品,不難窺見當年英國的海洋盛況。

皇后宅邸(Queens House)是詹姆斯一世皇后的住宅,一六一六年由英國名建築師瓊斯(Inigo Jones)設計監造,當時他正由義大利回來,所以這幢住宅相當神似佛羅倫斯麥迪奇別墅,細節卻又接近帕拉第奧風格,是首座有懸臂式樓梯的建築,亮麗而華貴;內部更是奢侈豪華,工匠們巧手製作的絲或天鵝絨幕帷、名貴的壁畫,值得一看。現在因為海洋博物館設在這裡,也懸掛了不少海洋資源的畫和照。

格林威治還有不少地方值得前往參觀,其中停泊在泰晤士河觀光碼頭的短襯衫(Cutty Sark)號,是一艘於一八六九年下水的快速帆船,它當時主要載運中國茶葉和澳洲羊毛,在海上曾風光一時,自一九五五年起開放給遊客參觀,船內完整地展示了古時的航海圖及其他的航海工具。另一艘吉普賽飛蛾四號(Gypsy Moth IV)遊艇,是佛蘭西斯.奇澈斯特爵士(Sir Francis Chicheser)於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七年間隻身孤舟環航全球所用的遊艇。

這裡由舊海軍醫院改成的英國皇家海軍大學(Royal Naval College),也非常有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都派有海軍官校學生到此留學,校內最值得參觀的,是一座經過名家設計的禮拜堂。海軍大學的校園內,還有一所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館內除展出大英帝國稱霸海上的輝煌歷史外,並有納爾遜英國海軍英雄的畫像,以及很多有關海洋的繪畫,各種船隻模型、航海儀器、航海器具、航海圖、海軍制服和各種文獻等,相當完整。

溫莎古堡(Windsor Castle)是諾曼第威廉於一○六六年征服英國後所建立的一座城堡,它坐落在倫敦西方約三十四公里伯克郡的一座山崗上,佔地五公頃,是今日世界上最大古城堡之一,莎士比亞名劇「溫莎樂天的太太們」就是以此為舞台。愛德華二世將城堡拆除,重新修建,成為今日所見的溫莎古堡;喬治四世在位時,將城堡改為宮殿,仍為王室所用。二十世紀初,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為執著自己選擇的愛情,堅持要娶辛浦森夫人為妻,不惜於一九三六年在位不久就毅然宣布退位,流亡在外。他從堂堂的大英國王降為溫莎公爵後,一生中不曾回國,但是他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臨終時卻遺命希望葉落歸根,埋葬在自己的采邑,而辛浦森夫人也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逝世。這一段不愛江山愛美人的韻事,哀豔絕倫,纏綿徘惻,使溫莎公爵成為二十世紀的情聖,也因之更使溫莎古堡盛名遠播。凡是到倫敦來的外國觀光客們,大多數都會到這裡來憑弔,為他一灑同情之淚。

事實上這位讓英國歷史改寫、原名魏麗絲來自美國普通人家的女子,並稱不上是美女,與金髮碧眼、長相英俊的愛德華八世來比,相去甚遠,而且她當時已是一個四十歲、離過兩次婚的女人。很多人都認為她是運用了媚術、使盡全身的勁,才讓愛德華八世陷入情網。當她去世時,向媒體發表了他們的情書,希望能改變大家的觀感。一般咸認為:她美國式的直爽與獨立精神,是讓他著迷的地方,而她年已四十的風韻與感情細膩,在他們往返的信件中還可發現,他們不祇是一對戀人,而是一種強烈的母子情感。

古堡自一九九二年因維修而燒燬,經過五年已恢復原狀,部分留作英國女王前來度週末和接待貴賓之用,其餘部分每日上午十時到日落時分開放供人參觀。這座古堡有高低不平的城牆,是建築在一個面積約十三英畝的低緩小丘上,迤邐延伸,範圍很大。正門叫做亨利八世門,門上塑有一尊一手執權杖、一手捧地球的維多利亞女王銅像,壯碩微胖,頗有威儀。門後有寬闊的廣場、呈幾何塊狀排列約草坪,以及一幢幢頭角崢嶸的哥德式建築物。堡內主要均建築物有聖喬治教堂、亞伯特紀念教堂、大圓塔、國家賓館和政務廳等。

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Chapel)是最引人注目具有垂直線條屬於晚期哥德式的建築物,裝飾得非常富麗堂皇,因此成為遊客攝影的焦點,它始建於一四七五年愛德華四世,落成於五十年後的亨利八世時,因此充滿了十五到十六世紀的雄壯風貌。教堂的西門(West Door)首次使用是維多利亞的第四個女兒露易莎公主的婚禮,現在皇家有重大慶典或有重要事件,如頒發英國最崇高的嘉德勳位才開啟使用。聖喬治教堂外面的小圍牆上,掛滿了歷代英王的勳章和雕像;圍牆上端還豎著各種動物的石雕。教堂裡埋葬著許多王族,有年輕的、有年老的,諸如愛德華七世和喬治五世等。

聖喬治教堂隔壁是亞伯特紀念教堂,雖然裝飾得美輪美奐,但是遊客不能進入參觀。

古堡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座大圓塔,上插米字旗,當年四周是護城河,數百年滄海桑田之後,已成為青草坡,遊客們登臨塔上,可以瞭望泰晤士河下游及倫敦全景。大圓塔之後是查理二世廣場,附近有非常豪華的國家賓館,專供國王招待外國君王和總統之用,共有大小不一的十八個房間,大的房間佔地達兩百多坪,陳列在房間裡的傢俱、器皿和裝溝莫不古色古香,精雕細琢,是一般大飯店的總統套房所望塵莫及的。最令人讚嘆的,是所有牆壁上幾無遺漏地綴滿飾物,有古代武士的劍和長矛、著名畫家的手稿真蹟,以及氣勢磅磚的絲織壁毯;此外,國家賓館內還有聞名的木雕作品「瑪麗皇后的家」。國家賓館的隔壁有一間圖書室,藏有達文西的繪畫底稿。

古堡內的一個角落裡,有兩頂像轎子的鳳鑾,有紅色垂簾和玻璃窗,轎子上布滿浮雕,頂上有皇冠。氣勢磅磚的滑鐵盧大廳上,有一張巨形的桌子,那張桌子一拉開,可以宴請一百多位貴賓,這個大廳是喬治四世為紀念滑鐵盧之役的勝利而建,廳內西壁懸掛許多有功勳軍人的肖像。溫莎公爵被封為太子時的政務大廳,有深藍色的地毯,太子座椅是安放在粉紅色的毯子上,椅背上繡著王室的徽記。金碧輝煌的大接待室,豪華而有氣派,從天花板的裝飾到吊燈、壁畫、地氈及傢俱,都以金色為主,不僅色澤調和,連雕的花樣都很相配。

在古堡中對外開放的十幾間陳列室中,展示著各型瓷器、古代丘器、王室貴族的衣物服飾、歷代英王的油畫像和石雕像等。在其中第五室的牆壁上,掛著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登基時的玉照,看來美麗端莊,年輕幸福,沒想到臨老為戴安娜和莎拉兩個媳婦而困擾不已。在第六室中有一座特大號的騎士雕像,是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侍衛長的全副戎裝。第八室裡展出一個中國的古木箱,箱子表面刻滿山水畫,箱上放著中國瓷器。第十二室是英王寢宮,因為年代久遠,垂帳已有破損。

在溫莎古堡的北邊,有一處蒼翠的家庭公園(Home Park),三面臨泰晤士河,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在家庭公園的南邊,還有一座大公園(Great Park),面積廣達二十平方公里,宛若森林。

溫莎有個樂高園地(Legoland),開業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九日,投資高達八千五百萬英鎊。這個積木公園是由一百名模型製造人員,使用了兩千萬塊積木、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合力組成一百五十個模型。佔地六十公頃大的樂高園地,主要參觀對象是兩歲到十三歲的兒童,以及陪伴他的父母,因此是個親子主題樂園。在一片叢林中分布著迷你國度、想像中心、我的城市、荒野叢林、電台駕車區和杜普洛(Duplo)花園等六個主題活動區,所有活動區都不離玩具積木的影子。其中的迷你國度等於是小人國;想像中心標榜在玩樂中學習,有個工作坊提供小遊客發揮想像力;我的城市是個積木城,讓兒童們如置身馬戲團和奇妙世界中;荒野叢林則考驗遊客在野地迷陣中的生存能力,驚險中又有樂趣。園地中的塔橋和恐龍都是用積木堆成,恐龍是園內最大模型,用了二十五萬塊積木;塔橋也動用了十萬塊積木。

伯克郡的伊頓,因有英格蘭最大的公立學校伊頓(Eton)學院而聞名,校舍隔著泰晤士河與溫莎古堡相對,由亨利六世於一四四○年創校,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約有學生一千二百名,校園的一花一木,修剪有致,學生上課時穿燕尾禮服,戴大禮帽。畢業於此的貴族子女,大都繼續往劍橋或牛津大學深造。其中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傳統的為伊頓學院學生保留二十四個獎學金名額。

聖阿本斯(Santa Albans)是距離倫敦火車行程只要三十分鐘的一個最古老的城門街鎮,以英國最初的殉教英雄阿本斯為名。此地有一處可以容納兩千多人的古羅馬式競技場的遺蹟,在這裡曾挖掘出許多古代的陶器和馬賽克。這裡的聖彼得大道,是當年約克家族和蘭卡斯特家族激戰的古戰場。

契登罕(Chetenham)是西方國家一個重要的情報中心,也是英國政府的通訊總部,並係全世界的間謀基地,它不僅提供了英國情報分析家原始資料,同時也提供給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情報分析。這個中心位於崎嶇的科茲窩德(Cotswold)山區,在倫敦西北方約一個半小時車程。中心每年經費高達數百萬英鎊,約有一萬名員工每天要過濾數百萬字電文,這些電文都是截獲其他國家的軍事基地、政府部門、大使館、公司行號和個人電話錄音而來,有的是電傳電視和電腦傳送的資料副本。這裡的主要設備是一套美國製造名叫連續系統的電腦系統,該系統專門處理和儲藏大量資料,供日後翻譯和分析之用。契登罕情報中心在柏林、香港、塞浦路斯、亞松森、澳大利亞和阿曼等地都有不少的海外基地,同時在全世界許多不起眼的地方,還擁有數十處小型的監聽站。該中心最重要的功能,是在監聽俄羅斯外交和軍事通訊。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