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10月8日 (三) 08:36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芬蘭 芬蘭(Finland)這個名詞,源自瑞典語,意思是「芬人居住的地方」;而芬人的族名,可能源於日耳曼語的「Finden」一詞,意思是「遊牧者」或「尋覓者」,這是因為芬蘭早期居民大多是牧民的緣故。芬蘭一詞在芬蘭語 裡是蘇阿米(Suomi)或蘇阿曼瑪(Suomaa),或者又稱Sunmew Tas-avalta,意思是「湖泊或沼澤旁邊的居民」。

目錄

隸屬瑞典六百年

芬蘭民族歷史悠久,據考古挖掘表明,當地在公元前7200年的冰河末期便有人類居住,並在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1800年時,東經先後形成了梳紋土器文化和石斧文化。芬蘭人的發源地在何處,史學界說法不一,有的人認為芬蘭人是蒙古族的一支,他們是在公元100年左右由亞洲遷入,大多數都是黃種的芬族人。因此他們一直到現在說的還是烏弋爾(Ugric)泰語系。有的歷史學家則認為芬蘭人的祖先最早可能居住在伏爾加河、卡馬(Kaames)河和奧卡河至烏拉爾山脈一帶。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芬族人來到波羅的海南岸,在波斯尼亞灣和里加灣沿海地區居住。後來的數百年間,他們又從波羅的海南岸渡過芬蘭灣來到芬蘭西南部定居,並逐漸向坦佩雷和哈門林納(Hämeenlinna)以東的廣大內陸地區遷移,而於公元3世紀前後到達卡累利阿(Karelia)一帶。此時的芬蘭還處於原始公社社會,塔瓦斯特人居住在西南部,芬族人居住在中部,拉普人(Lapps)居住在北部。西南部和中部地區已經出現了農業,而北部的拉普人仍然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經濟非常落後。 從公元6世紀起,瑞典一帶就不斷有人渡海東遷,這些人一部分在芬蘭西部沿海地區定居,另一部分來到奧蘭群島。公元8~1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海盜非常猖獗,這些半商半盜的北歐人,兵分三路,扯起條紋風帆,乘上兩頭尖的海盜船,漂洋過每,分別登上了法蘭西、愛爾蘭、英格蘭和俄羅斯的海岸,搶劫那裡的寺院和莊園。芬蘭南部地區也時常受到以瑞典人為主的北歐海盜的侵擾。海盜們把搶來的財物運到附近地區出售,這樣或多或少地刺激了芬蘭沿海地區商業活動的開展。到了公元9世紀時,土庫已成為一個較大的貿易港口。此時,芬族人和塔瓦斯特人也不斷向北方擴張,常常與拉普人發生戰爭,並且打敗了處於相對落後狀態的拉普人,強迫他們納貢。 公元9世紀末,住在芬蘭的各個部落,主要從事原始的農業、漁業和狩獵業。芬蘭人所從事的農業,是把某些地區的樹木砍伐下來,種植大麥、葡萄、亞麻和大麻。芬蘭人的畜牧業以飼養牛和羊為主,他們大部分的勞動工具、武器和衣服,都是自己製作的;自己不能製作的東西,就用毛皮與諾夫哥羅德人和瑞典人交換。當時芬蘭東部的農業、畜牧業和商業都比西部地區發達。12世紀,瑞典開始全面統治芬蘭,使延續1000多年的芬蘭部落形態宣告結束。 芬蘭在地理上雖然是斯堪的 納維亞半島的一部分,但是在歷史、傳統、語言和民族性等方面,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僅有非常少的共同點,如果要提及與芬蘭較為相似的國家,大概就是義大利了,這兩個國家都經常受制於異國的統治。芬蘭的位置夾在歐洲與瑞典之間,它的歷史深受地理位置的影響。12~13世紀,芬蘭領土成為瑞典和諾夫哥羅德長期角逐的場所。1155年,瑞典國王埃里克九世(Erik IX)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率領瑞典十字軍侵入芬蘭,隨軍同行的還有瑞典烏普薩拉主教區的英籍主教亨利,他們征服了芬蘭西南部的塔瓦斯特人,在亨利主教的主持下,塔瓦斯特人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基督教文化也就在這個國家傳播開來,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芬蘭人所接受的基督教義,並非純西方的基督教,它摻雜了許多北歐異教徒的意識。比如說:基督教提倡一夫一妻制,在北歐卻認為一個男人擁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妻子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芬蘭人,他們絕非虔誠的徒教。在受到敵人威脅時,他們就乞援於教會,從神父那裡尋找安慰和庇護。一旦危險過去,他們就不尊重神父,有時甚至還會加以欺壓。所以,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曾經發出詔書,指示必須強迫芬蘭人對基督教義持虔誠態度。 1249年,瑞典將領雅爾比格爾率軍征服芬蘭中部地區的芬族人,佔領了芬蘭的大片土地,並且在這些土地上陸續建立起堅固的城堡。從此以後,瑞典的歷代國王就利用這些城堡來控制芬蘭各地。為了鞏固佔領地,並控制通往俄羅斯的商路,瑞典人繼續向東擴張,把勢力深入到拉多加(Ladoga)湖和涅瓦河一帶。這時,俄羅斯土地上的封建國家諾夫哥羅德也正向西北方開拓疆土。這樣,瑞典和諾夫哥羅德便經常發生軍事衝突。1293年,瑞典趁諾夫哥羅德受到蒙古金帳汗國進攻之機,出兵佔領了卡累利阿西部,並在那裡建立了維堡要塞。至此,芬蘭大部分地區已落入瑞典人的手中。 進入14世紀後,諾夫哥羅德重新向西北方用兵,多次與瑞典發生戰爭。1323年,在漢薩同盟的調停下,瑞典和諾夫哥羅德訂立了卡累利阿和約,規定將卡累利阿分為兩半,西邊屬瑞典,東部歸諾夫哥羅德,從此,劃定了兩國的邊界。此後,瑞典的統治制度就加在芬蘭人頭上,致使芬蘭各州都置於瑞典的州長統治下;但是在另一方面,當地的有力人士於1362年,被允許參與國王的選舉。 1371年,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埃里克(Magnus Erik)宣布瑞典的法律適用於芬蘭,於是芬蘭正式成為瑞典王國的一部分。阿爾布勒克特當上瑞典國王後,著手向芬蘭境內的農民徵收土地稅,並向他們攤派修建城堡、戌守要塞等方面的徭役。從1389年起,芬蘭作為瑞典的一部分加入了卡爾馬(Kalmar)聯盟,丹麥統治者加重了芬蘭農民的捐稅負擔,芬蘭境內的瑞典貴族也要承擔為卡爾馬聯盟提供騎兵的義務。在苛重的捐稅壓榨下,芬蘭農民的生活日益困苦,糧食非常匱乏。當時芬蘭流傳一首歌謠:「麵包貴,人發愁,一個麵包值一頭牛,那怕只吃一小片,也要花掉一頭牛犢錢」。一些不願忍受壓迫的農民自發地向北部無人地區遷徙,到那裡去墾荒狩獵,最後成為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對於這些北方的自由農民,瑞典王室的收稅官們鞭長莫及。留在南方的農民必須耕種王室、貴族和教會的土地,成為封建主的佃農。 1435年,瑞典境內達拉納(Dalarna)山區農民和礦工在恩格布列克特(Engelbrekt)的領導下,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芬蘭人民立即響應,埃里克‧普克領導西部沿海地區的農民興兵舉事,佔領了奧蘭群島上的要塞,以後又與瑞典的起義軍匯合,這次起義最後雖然失敗了,但在它的影響下,芬蘭農民的捐稅負擔減少了1/3,並使芬蘭自由農民獲得了派代表參加瑞典各級議會的權利。 1523年,瑞典脫離卡爾馬聯盟而獨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Gustav Vasa)加強了對芬蘭的統治,宣布芬蘭北方無人區的資源一律歸國王所有,北方新墾植區的自由農民從此也要向瑞典王室繳納土地稅。古斯塔夫‧瓦薩還把芬蘭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西南部地區封給兒子約翰三世,作為公爵領地。1568年,約翰當上國王後,進一步提高了芬蘭的地位,宣布芬蘭為大公國。1592年,約翰三世駕崩後,芬蘭的大公國地位被取消,變成了與瑞典其他省份一樣的地方行政區域。 1594年,古斯塔夫二世安道夫(Gustav II Adolf)當上瑞典國王,芬蘭從這以後的200年中,僅僅是作為瑞典國王的賦稅來源地和兵源供給地而存在。在古斯塔夫二世執政期間,芬蘭組織了9個步兵團和3騎兵團,供瑞典國王驅使,芬蘭籍的士兵在軍隊中還要接受強制性的瑞典化政策,瑞典語成為芬蘭的官方語言,所有的地方官都必須講瑞典語,否則會被免去職務。這種同化政策引起芬蘭人民的不滿,他們爭取民族獨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由於長期的瑞、俄戰爭和瑞典內戰,嚴重地破壞了芬蘭的經濟,因而在1596年時,芬蘭境內爆發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發生在芬蘭北部奧斯特羅波的尼亞,他們的領袖是農民出身的雅爾可‧伊爾卡,他率領3萬多名起義軍用弓箭和棍棒襲擊貴族的住宅,奪取財產,並浩浩蕩蕩地向土庫進軍,這次起義在歷史上被稱為「棍棒戰爭」。芬蘭總督弗勒明調動大軍,於翌年鎮壓了起義軍,俘虜了伊爾卡,並殘忍地割下他的頭,砍掉他的四肢。 1617年,瑞典和俄國簽訂了斯托爾鮑沃(Stolbova)和約,劃定了芬蘭和俄國的邊界。1637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Christina)任命彼爾‧布拉蓋為芬蘭總督,他是位頗有遠見的政治家,善於審時度勢,深恐俄國人把芬蘭從瑞典手中奪走,就採取懷柔政策。為了緩和芬蘭人的抵抗情緒,他要求所有在芬蘭做官的瑞典人都要學習芬蘭語,他還帶領說芬蘭話,並組織人力將舊約全書譯成芬蘭文,還開辦了境內第一批世俗的初等學校。在他的倡導下,芬蘭於1640年建立了第一所大學,也就是現在土庫的亞波大學,還親自擔任校長達30多年之久。 頻繁的戰亂,以及自然的災害,給芬蘭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1675~1679年,芬蘭作為瑞典的一部分捲入了斯堪尼亞戰爭,當時瑞典軍隊中有1/3的士兵來自芬蘭。1696年,芬蘭遇到嚴重的霜凍,播下地的種子不發芽,飢荒迅速蔓延開來,人民吃糠麩、草根和樹皮,全芬蘭約有1/3的人死於這場大飢荒。在1700~1721年的北方大戰中,瑞典軍隊的士兵有一半來自芬蘭,當時芬蘭僅有30萬人口,但參加北方大戰的芬蘭士兵卻高達6萬人。戰爭結束後只有一萬人活著回來,其餘的不是戰死,就是在波蘭、俄國和德國領土上當了俘虜,相當多的人被當作奴隸賣到遙遠的地方做苦力。另外,這次戰爭還使芬蘭1/4的農田成為荒蕪。 由於18世紀前半葉的一連串戰爭,瑞典國勢日漸微弱,芬蘭在1721年烏斯考蓬基和約及1743年土庫條約中,被迫將東南部地區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長期的異族統治造成芬蘭經濟發展非常緩慢,直到18世紀,這個國家的農業還非常落後,一般只能播種黑麥、大麥和麻類等農作物,收成極微薄,農民不得不從事伐木、飼養、獵獸和捕魚等活動以維持生計。手工業雖然是芬蘭人擅長的傳統技藝,但規模一直很小,到了18世紀中葉,採礦、冶金、造船、製磚、鋸木、編織和釀酒等作坊才初具規模。商業貿易被瑞典人所壟斷,芬蘭最重要的特產瀝青,長期以來由瑞典商人一手統購和經銷,芬蘭人無權插手。當時芬蘭經濟學家安德烈契登紐斯提出了經濟自由的主張,反對瑞典商人壟斷瀝青貿易,得到芬蘭市民和農民的廣泛支持。經過多次談判和交涉,瑞典王室才於1765年,同意波的尼亞灣沿岸的芬蘭港口城市有對外貿易權。此外,芬蘭人在政治上也常常遭到壓制,瑞典各級議會中的芬蘭代表團,因為路途遙遠,經常無法按期到瑞典參加會議,於是在議會上很少聽到芬蘭人民的呼聲。 1787年,瑞典再一次把芬蘭 拖入了與俄國的戰爭中。翌年,113名芬蘭軍官出於擺脫瑞典統治的目的,在芬、俄邊境一個名叫安亞拉的村子裡舉行秘密會議,成立了反瑞典組織安亞拉同盟(Anjala League),它的領導人寫信給俄國女皇凱薩琳二世,表示願意與俄國和談,並密謀策劃俄國保護下的芬蘭獨立。不久,事情敗露,安亞拉同盟的領導哈斯特斯科被處死,其他的骨幹分子也被流放。

後為俄羅斯附庸國

18世紀末,拿破崙創立了法蘭西帝國後,連續對外發動了侵略戰爭,英國和俄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勢力不斷擴大。因此在1806年,英、俄、奧地利、普魯士和瑞典等國,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翌年,拿破崙打敗了俄國。同年6月,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簽訂一項帶有秘密條款的和約,俄國答應與法國一起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並協助法國壓制瑞典等北歐國家使改變親英立場,而法國則默許俄國吞併芬蘭。 1808年2月21日,俄國出動2.4萬人的兵力侵入瑞典統治下的芬蘭。幾個月後,俄國軍隊控制了芬蘭東部和北部的廣大地區。同年年底,瑞典軍隊全部被逐出芬蘭,整個芬蘭便落入俄國人手中。 1809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芬蘭南部城市鮑渥召見芬蘭上流社會人士,確定芬蘭以大公國的身分加入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兼任芬蘭大公,芬蘭原有的政治體制和宗教體制維持不變,並擁有自己的文化和貨幣。接著,芬蘭迅速組成了等級議會和大公共同行使立法權和徵稅樣。與此同時,芬蘭還建立了中央一級行政機構的政務院,政務院官員由芬蘭人擔任,但任免權操在沙皇手中。俄國首都聖彼得堡設有一個芬蘭事務委員會,沙皇派一名俄國籍總督常駐當時的芬蘭首都土庫,總督有監督芬蘭政府工作和主持政務院會議的權力。俄國還派出一支幾萬人的軍隊駐紥在芬蘭,總督充任駐軍統帥,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芬蘭必須聽命於俄國。同年9月17日,俄國和瑞典簽訂了腓特烈斯漢姆條約,瑞典被迫承認上述既成事實,正式將芬蘭割讓給俄國。 芬蘭成為沙皇控制下的大公國後,獲得了比瑞典統治時期大得多的自治權,人民的賦稅負擔也減輕了,稅收由芬蘭政務院支配,不必再交到俄國去。1812年,沙皇將芬蘭的首都從土庫遷往赫爾辛基,以便使芬蘭的政治中心遠離瑞典而靠近俄國。同年,沙皇還將1721年和1743年奪得的芬蘭領土全部歸還給芬蘭,從而使芬蘭的東部邊界恢復到1617年的狀況。 19世紀20年代,瑞典語仍然是芬蘭的官方語言,學校教會和社會上的出版物也大多使用瑞典語,這對廣大講芬蘭語的中下層人民非常不便。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芬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此也深為不滿,社會上蘊釀著以提高芬蘭語地位為主要目標的群眾運動,提出「一個民族、兩種語言」的口號,要求把芬蘭語和瑞典語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1831年,芬蘭文學協會成立,號召知識分子深入民間,發掘芬蘭民族文化的寶藏,並鼓勵作家們用芬蘭語創作。在這個文化運動的推動下,一位名叫埃里亞斯倫洛特的醫生,花了近20年時間,搜集整理出一部芬蘭的民族史詩「凱萊維拉」(Kalevala),這件事給芬蘭語運動以新的推動力。 在1848年歐洲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芬蘭語運動越來越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以此為中心,逐漸形成了芬蘭資產階級自由派。俄國境內的民主運動和反農奴制鬥爭風起雲湧,波蘭、立陶宛及非俄羅斯民族聚居地區,也不斷發生反沙皇事件。這種形勢迫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對芬蘭採取較為溫和的統治政策。1856年,溝通維堡(Vyborg)和塞馬湖的運河竣工,這就把芬蘭中部地區和外界聯繫起來。1862年,芬蘭建成了第一條鐵路,在水陸運輸線所經之地,出現了新的居民點和城鎮。 芬蘭歸順俄國以來,雖設有等級議會,但長期不舉行會議,舉凡國家大事都是經由政務院呈報沙皇定奪。自由派人士要求按期召開等級會議,實現政治自由,還要求把芬蘭語定為國語。亞歷山大二世迫於強大的社會壓力;於1862年頒布了語言法令,承認芬蘭語為芬蘭國語之一。1866年實行教育改革,中小學開始用芬蘭語教學。一年後,沙皇頒布了議會法,規定等級議會每5年召開一次。 19世紀60年代是芬蘭經濟轉捩點,俄國允許降低關稅,實行自由貿易。城市居民辦工廠、建礦山、經商、運輸和捕魚等都受到鼓勵,而且可以從政府處得到貸款。1865年,沒有土地的農村人口被允許到工廠裡做工,於是,數萬農民流入城市,使資本主義經濟在芬蘭迅速發展起來。此外,國外引進農作物、牲畜和家禽的優良品種,發放農業貸款,建立農業學業,重視新的農業技術和畜牧業知識的應用與推廣,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868年,國家地質調查隊在伊納里湖離伊瓦洛河口不遠處的河谷地區發現了沙金。從1870年起,每年淘到的黃金約有幾十公斤。境內還出現許多製造棉織品、麻織品、毛織品和棉紗等的大型工廠。1878年,芬蘭進行軍事改革,擁有一支本民族軍隊,但在編制上屬於俄國軍隊的一個組織部分。1880年,芬蘭和瑞典間鋪設了海底電纜。翌年,赫爾辛基的第一個電話系統啟用。1883年,芬蘭成立了輪船公司,有權經營海外航運。 19世紀80年代後,芬蘭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885年,國內工商企業共有4300多家,產業工人有3.8萬多名。到了19世紀末,已分別增加到9100多家和10.8萬多名工人。資本集中的現象日趨明顯,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現。1882年,國內共有650多個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運輸也得到改善。19世紀90年代,有了破冰船後,所有港口在嚴冬季節,也能讓船隻暢通無阻地出入。鐵路總長度由19世紀60年代的幾百公里,增加到2500多公里。而在農村,由於農場和畜牧場的建立,農產品和畜產品也有很大增加,全國共有3萬多戶富農,佔有全國耕地的50%,另外的50%分散在大約20萬個小農戶手中,沒有土地的農民則湧入工廠做工。 1881~1894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期間,俄國貴族地主極力主張廢除芬蘭的自治權,壓制其民族獨立意識,把它變成俄國的一個省。於是,這個國家面臨著被俄羅斯化的危險。 1890年2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宣布,他有權力制定在芬蘭實施的一切法律,而不必取得芬蘭等級議會的同意。這意味著芬蘭被強迫忍受實施俄羅斯化。1900年,俄語被宣布為芬蘭的官方語言。翌年,芬蘭被取消擁有軍隊的權力,青年必須應徵到俄國的軍中服役;政府中敢於違抗俄國人意志的芬蘭籍官員一律被免職,換上俄國人或順從俄國的芬蘭人。 在日益嚴重的俄羅斯化威脅 之下,芬蘭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分裂成立憲派和順從派。立憲派中包括瑞典黨和少年芬蘭黨,他們主張制訂一部民主憲法以保障芬蘭人民的權利,反對將芬蘭俄羅斯化。順從派以老年芬蘭黨為核心,主張向沙皇讓步。俄國總督下令解散了立憲派,並將其領導人流放到俄國的偏遠地區。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俄國需要大批砲兵,但絕大多數適齡青年拒不應徵,最後沙皇只好決定免去芬蘭人的兵役義務,改為每年徵收一定數量賦稅。立憲派中的堅定分子繼續從事秘密反俄活動,1904年6月16日,一位名叫斯考曼的愛國者,刺殺了俄國總督波布里可夫。 1905年10月,俄國發生工人大罷工,芬蘭社會民主黨也組織工人進行6天的大罷工、遊行,要求實行民主改革。沙皇尼古拉二世懾於人民群眾的威力,被迫於次月4日宣布,以前頒布的有關取消芬蘭自治權和剝奪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一律作廢。次年7月20日,芬蘭等級議會被廢除,代之以一院制的議會,議員由普選產生。不久,以立憲派人士為主的新一屆政務院組成,前幾年被俄國總督罷免的芬蘭各級官員又都官復原職。但是,芬蘭人民所取得的勝利很不穩固,群眾性的罷工、遊行浪潮剛一平息,尼古拉二世就採取鎮壓政策。從1908年起,他多次解散芬蘭議會,不斷清除議會和政府中有民主傾向的芬蘭人,並在芬蘭強制推行俄國的法律。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對芬蘭人民徵收繁重的賦稅,並以非常時期為藉口,大肆踐踏芬蘭人民的民主權利,大批俄國憲兵被派到芬蘭,許多愛國者被拘留和審訊。

脫離俄國獨立

1917年春,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芬蘭爭取獨立的大好時期到來。俄國革命軍逮捕了俄國駐芬蘭的總督塞因,打開監獄,放出沙皇政府關押的芬蘭政治犯。同年3月21日,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同意恢復芬蘭的一切自治權力,但芬蘭人更嚮往的是徹底擺脫俄國而獨立。同年7月18日,在芬蘭社會民主黨的倡議下,芬蘭議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接管沙皇在芬蘭的權力,但外交和國防事務仍由俄國當局代管。但是,俄國臨時政府不同意芬蘭議會的這一決議,竟公然下令解散芬蘭議會,並宣稱芬蘭議會7月18日的決議無效。 幾個月後,俄國本土發生的 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同年11月13日,芬蘭工人舉行全國總罷工,工人赤衛隊攻佔了火車站、電報局和電話局等戰略要地。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芬蘭議會被重新組織起來,再次宣布包括外交和國防在內的國家所有最高權力均由議會接管,這就使芬蘭成為完全獨立自由的國家。同年12月6日,議會通過獨立宣言,組成以斯溫胡伍德(Pehr Evind Svinhufvud)為首的政府,從此芬蘭宣告正式獨立。同月31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議、頒布了關於承認芬蘭獨立的法令。1918年1月4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這項法令。這意味著俄國對芬蘭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統治宣告結束。瑞典、德國和法國也迅速對芬蘭給予外交上的正式承認。 芬蘭獨立後,迅速組建了一支名為自衛軍的軍隊,由保守派貴族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林(Carl Gustav Emil Mann-erheim)擔任總司令。此人祖籍瑞典,1889年作為芬蘭人參加俄國陸軍,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屢建戰功,晉升為中將,俄國10月革命後回到芬蘭。這個時期蘇聯新政權在表面上雖然承認芬蘭的獨立,但是卻在暗中支持芬蘭內部親蘇派的顛覆活動。 1918年1月26日,芬蘭工人階級成立武裝暴動領導機構的工人執行委員會。次日,工人赤衛隊佔領了赫爾辛基的政府機關和銀行,斯溫胡伍德帶領一批政府高級官員逃到北方的自衛軍基地瓦薩。工人們在赫爾辛基成立了以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曼納林和芬蘭共產黨創始人奧托‧維海姆‧庫西寧(Otto Vilhelm Kuusimen)為首的革命政府。幾天內,基本控制了南部地區,這裡居住著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國內大部分工業也分布在這一帶,而廣大的中部和北部地區仍掌握在自衛軍手中。 革命政府控制南方後,實行土地改革,使佃農得到土地並免除了捐稅負擔,廢除教會什一稅,命令資本家給參加罷工的工人照付工資。這些措施使許多工人、農民的革命熱情高漲,赤衛隊迅速發展到8萬多人。後來,革命政府又沒收了逃亡資本家和地主的工廠及農場,接管了國家銀行,封閉了報社,取締資產階級的社會團體。同年3月1日,芬蘭與蘇聯簽訂了友好條約,根據這個條約,蘇聯自願將彼阡加省讓給芬蘭。 逃到北方的資產階級政府,利用工農政權採取的親蘇政策,煽動起北方農民憎恨俄國人的民族情緒,使自衛軍得以在北方農民中徵集到7萬名新兵。同月3日,北方的流亡政府與德國締結條約。瑞典和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也公開站在資產階級政府的一邊,有的派出志願軍,有的提供武器和軍需物資。同年3月底,自衛軍由北線進攻工農政權控制的重鎮坦佩雷。次月3日,1.2萬多名德國軍隊應北方政府的請求,兵分兩路,分別在赫爾辛基以西的漢科和以東的洛維薩(Lovisa)登陸,從南線進攻赤衛隊。由於受到兩面夾攻,赤衛隊許多已經控制的重要據點相繼失守。4月12日,赫爾辛基被攻陷,工農政府遷往維堡。同月29日,維堡陷落。同年5月15日,自衛隊終於控制了全國,擊潰赤衛軍,趕走境內的俄國人,芬蘭因此與蘇聯結下了樑子。在這場長達100天的戰爭中,有2.4萬多人死亡。戰爭結束後,2.39萬多名赤衛隊員被關入63個集中營,被處死或因飢餓而死的多達3.4萬多人。 同月,芬蘭議會宣布芬蘭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斯溫胡伍德任命巴錫其維出組內閣。同年10月9日,芬蘭議會擁戴德國王子腓特烈‧卡爾(Frederick Carl)為芬蘭國王。次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德國君主制度又被11月革命推翻,駐芬蘭的德軍被迫撤走,腓特烈‧卡爾也放棄芬蘭王位。接著,親德的斯溫胡伍德辭去了攝政職務。 1919年6月17日,芬蘭議會通過了第一部憲法,宣布芬蘭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國民進步黨人斯塔爾貝格(Stahlberg)當選為芬蘭第一任總統,他是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學教授,也是芬蘭憲法的起草者,始終堅持民主觀點,是這個國家提倡平等和普選權的先驅。同年夏天,芬蘭自衛軍配合俄國白軍首領尤登尼奇進犯彼得堡,參與對俄國蘇維埃政權的武裝干涉。1920年10月,芬蘭和蘇聯停戰,並在塔爾圖簽訂和平條約,蘇聯將西北部貝辰加省割讓給芬蘭,作為1864年把卡累利亞(Karelia)東部的雷波拉和波拉亞爾兩地割讓給俄國的補償。 從1921年起,國家對學齡兒童實行6年制義務教育。同年芬蘭與瑞典爭奪奧蘭群島的所有權,後由國際聯盟(The League of Naitons)將這個群島主權劃歸芬蘭,但島民享有自治權。1922年,議會通過土地改革法令,要求佔地2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地主將一部分土地逐步轉讓出去,無地的農民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此後,議會又制定了關於禁止使用4歲以下童工的法令,另外陸續頒布了疾病保險法、殘廢福利法、老人和孤兒救濟法、事故保險法等,規定所有女工都享有4個星期的產假。 由於芬蘭與蘇聯接壤,所以芬蘭政府對共產黨格外存有戒心。1923年時,以卡里奧(Carrio)為首的農民聯盟政府宣布取消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共產黨就改變名稱轉入地下。1930年春夏之際,芬蘭出現了一個名叫「拉普亞」(Lapua)的法西斯團體。1924年,擔任總統的斯溫胡伍德默許另一個法西斯組織「愛國人民運動」合法存在,這個組織更加法西斯化,與德國納粹黨有密切的關係,它叫囂要鏟除國內所有工會,還要取締社會民主黨。 20世紀30年代,芬蘭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村的乳品畜牧業發展很快,小農戶普遍飼養奶牛。芬蘭生物學家維爾坦寧(Artturi Ilmari Virtanen)發明的飼料青貯方法在各地大力推廣,使畜群在漫長的冬季也能吃到青飼料;在南方,農民還養蜂、養山羊;西南部的農民大批飼養家禽;北方還有養鹿業。 1939年9月間,德軍佔領波蘭,從而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史達林和希特勒訂立協定後,便於同年10月5日邀請芬蘭代表團去莫斯科會談。蘇聯在會談中建議締結蘇芬友好條約,並且以加強對列寧格勒的防禦為由,以兩倍的領土作為交換,把位於卡累利亞地峽的國境線向芬蘭方向移動幾十公里,還提出把芬蘭灣入口處的漢科(Hanko)半島租借給蘇聯建海軍基地。芬蘭政府和議會都不同意上述要求,於是芬蘇談判遂告破裂。 同年11月下旬,蘇聯出兵芬蘭,為期3個半月的芬蘇「冬日戰爭」就這樣開打。次月2日,芬蘭成立以瑞蒂為首的新政府,72歲的曼納林接任軍隊總司令,他在列寧格勒對面橫越卡累利亞地峽處,建立了曼納林防線,以阻擋蘇軍的入侵。同時,政府還請求國際聯盟出面干預蘇聯入侵,國際聯盟便號召成員國出兵支援芬蘭。同月下旬,英、法兩國答應派遣陸軍援助,但瑞典和挪威拒絕英、法軍隊借道,因此,曼納林指揮芬蘭軍隊雖屢獲勝利,但終因缺乏後援而戰敗。 1940年3月8日,芬蘭被迫投降並接受與蘇聯談判。同月12日,芬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和約,芬蘭被迫割讓卡累利亞地峽、維堡(Viipuri)和拉多加湖(Ladoga Lake)西岸及北岸給蘇聯,失地約達4.1萬多平方公里。同時,蘇聯還取得漢科半島及附近島嶼的租用權。同月27日蘇聯又取得芬蘭南部領土上的過境權,可以將人員和物資由西部邊境的維堡通過芬蘭的鐵路,直接運往漢科的蘇聯海軍基地。 同年初夏,德軍佔領丹麥和挪威,芬蘭與西歐的聯繫被切斷。芬蘭政府便指望從德國取得國內所需要的各種商品,而德國要求取得在芬蘭的過境權以便進攻蘇聯。同年9月22日,芬蘭允許德國使用其西海岸的港口和北部的鐵、公路。 1941年5月下旬,芬蘭為了收復失土而支援納粹德軍攻擊蘇聯,乃派出一個高級軍事代表團秘密訪問德國,與德國最高統帥部的將領們密談有關進攻蘇聯的事宜。次月上旬,德軍開始在芬蘭北部地區大量集結兵力。同月22日,德軍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陸軍從芬蘭領土上大舉跨過芬蘇邊界線,空軍的戰鬥機群和轟炸機群也越過芬蘭領空轟炸列寧格勒,而芬蘭政府卻發表聲明自己奉行的是中立政策。同月25日,蘇聯空軍轟炸了芬蘭南部駐有德軍的一些城市。當天晚上,芬蘭議會宣布對蘇開戰,於是,芬、蘇距上次戰爭結束僅15個月,竟再次兵戎相見。 同年8月底,芬蘭軍隊在德軍的支援下,奪回了1940年失去的全部領土,但芬蘭並不就此罷休,繼續進攻,直到同年12月5日才停止向前推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芬蘭對德國的依賴越來越深,所缺少的石油、煤、糧食都從德國進口,軍需物資也要德國補給。因此,國內物價飛漲,糧荒蔓延。從1943年起,蘇聯反法西斯戰爭逐漸取得勝利,芬蘭處境日益艱難,國內的和平論調也漸趨增強,所以芬蘭政府打算退出戰爭,並通過瑞典作中間人,試探與蘇聯議和的可能性。蘇聯則提出以1940年的邊界為談判基礎。芬蘭政府認為這個條件過份苛刻,難於接受,所以議和未能舉行。 1943年3月20日,美國表示願意調解芬、蘇兩國關係,但德國卻極力阻擋議和。1944年2月19日,蘇聯再次提出新的停戰條件,芬蘭在德國壓力下拒絕和談。同年6月6日,美、英兩國軍隊在法國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打擊納粹德國的第二戰場。在這有利形勢下,蘇聯軍隊於同月9日在卡累利亞地峽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用密集的砲火摧毀了芬蘭的防禦工事,迅速突破了曼納林防線。同月20日,維堡被蘇軍攻佔,芬蘭軍隊被迫後撤,不久後,整個卡累利亞地峽重新落入蘇軍之手。 前線的失利導致親德總統瑞蒂的下台。次月31日,曼納林元帥繼任總統,新組成的政府在國內各階層人士的壓力下決定改變親德立場,與蘇聯和談。同年9月初,芬蘭斷絕了與德國的外交關係。同月19日,與蘇聯訂立了臨時和約。蘇聯派出一個以日丹諾夫領導的管制委員會,進駐赫爾辛基以監督芬蘭對停戰條款的實施、芬、蘇臨時和約使芬蘭除了承認1940年的芬蘇邊界外,還把貝辰加省交還給蘇聯,並將赫爾辛基附近的波卡拉半島以50年期限租借給蘇聯,作為收回漢科的代價。這個和約使芬蘭失去4.5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約佔芬蘭國土總面積的12%。另外,芬蘭還要在6年內付給蘇聯3億美元的戰爭賠款。並且負有把駐紮在芬蘭的德軍全部驅逐出境的義務。 從1944年深秋開始,芬蘭用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把北方拉普蘭省的20多萬德軍驅逐出境。德軍從拉普蘭向挪威撤退過程中,毀壞房屋1萬多所,炸塌橋樑700多座。破壞許多道路,埋設許多地雷,一路燒殺擄掠,給芬蘭造成多達1.3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在此期間,共有40萬芬蘭人拖家帶眷逃往瑞典,成為難民,這對人口好不容易才達到400萬的芬蘭來說,是個非常龐大的數目,是20世紀最大的一次人口遷移。此外,芬蘭還要繼續償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美國借來的貸款,幸好美國總統杜魯門利用法令決定將芬蘭政府分期付款支付的償還金,當做到美國大學進修的芬蘭留學生的獎學金。 自從前蘇聯實行開放政策後,准許芬蘭被割讓失地內的人民與芬蘭人來往,住在芬蘭的人看到40年未謀面的親戚們生活在蘇聯體制下的慘狀,無不心酸。芬蘭人知道,儘管蘇聯已瓦解成為俄羅斯,但仍不可能用戰鬥把失地要回來,所以富有的芬蘭人一度有出價購回失地的想法,但是貧窮的俄羅斯人會同意嗎? 1946年3月,曼納林因健康原因辭去總統職務,由總理巴錫基維(Passikivi)繼任總統。翌年2月,芬蘭作為戰敗國在巴黎簽訂和約。從13世紀的瑞、俄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芬蘭曾多次捲入大國爭霸的戰爭中,每一次都以敗北告終。因此,巴錫基維總統決定不再捲入大國間的利益衝突,奉行與一切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的和平中立政策。1948年4月,芬蘭和蘇聯簽定友好互助條約,蘇聯承認芬蘭的中立意願,而芬蘭則承擔不與西方結盟,確保蘇聯西北邊界安全的義務,保持與蘇聯的友好關係,同時維護自己的獨立與和平的中立地位,這就是所謂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也成為芬蘭對外政策的新特色。 1950年,芬、蘇簽訂了5年貿易協定,蘇聯免除了芬蘭24%的戰爭賠款,使芬蘭減少了7350萬美元的支出,並放寬賠款期限,由原來的6年延長到8年,終於在1952年償清所有對蘇戰爭的賠款。以後芬蘭無形中一直是在蘇聯勢力控制下,俯仰由人。1954年7月17日,芬、蘇簽訂了1954~1960年的貿易協定。1955年,兩國協議將友好條約再延長20年;蘇聯為了示惠起見,還將前租借的波卡拉海軍基地,歸還給芬蘭。同年12月14日,芬蘭加入聯合國。 1956年12月14日,巴錫基維 總統因病去世,由基科寧(Urho Kekkonen)繼任總統,他曾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你們英國人,在小衝突時老是吃虧,但是在戰爭時都能獲得勝利。而我們在小衝突時雖然佔便宜,但在戰爭中卻一敗塗地」。所以,古科寧繼續奉行巴錫基維的對外政策,力求在東西方關係中維持平衡。與此同時,他也大力發展與北歐國家的關係,參加北歐理事會,與北歐國家進行廣泛的合作。芬蘭既和歐洲共同市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又和東歐經濟互助會成員國簽訂經濟、科學和技術合作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芬蘭歷屆內閣都採取兩項政策:一是儘量爭取蘇聯的信任,二是保持芬蘭獨立。但是在蘇聯垂涎芬蘭的情形下,這兩種政策實在很難有效並施。所以每次芬蘭政府的倒閣,多數都是和對蘇政策有關;內閣壽命的長短取決於芬、蘇關係的調整。蘇聯在表面上尊重芬蘭的主權,並且採取和平政策,但是在骨子裡卻不准它走任何自由路線,同時也在暗地靜待機會,培植芬共力量,企圖導演共黨式政變,使芬蘭陷入共黨附庸國的地位。而芬蘭的親蘇政策,也只是一種手段,獨立自主才是芬蘭的真正願意。這種狀況,使芬蘭形成了共產黨勢力強大,而多黨制內閣又缺乏穩定的政治特點。20世紀50年代以後,農民黨屢次掌握政權,組成少數派內閣。 1966年3月,社會民主黨在大選中獲勝,成為芬蘭第一大政黨,改變了以前保守反共的姿態,和中央黨及人民民主聯盟共同組成聯合政府,總理基本上由社會民主黨和中央黨人輪流擔任。1970年7月19日,芬蘇續簽友好互助條約20年。在1975年的大選中,共產黨勢力大增。同時,芬蘭促成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CSCE)在赫爾辛基舉行,這被認為是東西方兩大陣營承認芬蘭中立地位的象徵。 1981年10月,基科寧總統因病辭職。翌年1月26日,芬蘭提前舉行總統大選,社會民主黨人毛諾‧科伊維斯托(Mauno Koivisto)當選為第九任總統,他年輕時當過木工、碼頭工人和小學教員,後來考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9年進入銀行界,1968年擔任中央銀行總裁,並先後擔任芬蘭在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代表,1968~1970年任內閣總理,1972年任財政部長,1979~1980年再次出任內閣總理。科伊維斯托擔任總統後,繼續奉行前任所推行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同年年底,人民民主聯盟在財政預算問題上與其他政黨發生分歧而退出政府,導致索爾薩內閣改組。 在1983年的議會選舉中,農村黨獲大勝;同年4月11日,索爾薩總理辭職。次月6日,首次入閣的農村黨、社會民主黨、中央黨、瑞典語人民黨及地方黨組成了新的聯合內閣。這屆政府制訂了1984~1988年年中期經濟計劃,將減少失業率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和出發點,並採取緊縮銀根的金融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繼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除了堅持上述計劃的基本原則外,還強調為了有效實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加快工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努力保持貨幣的穩定性,加強能源的開發,削減對過乘農產品的財政補貼,改革稅收制度,改善勞動條件。 1984年6月6日,芬蘭、瑞典和希臘三國總理在芬蘭社會民主黨黨員大會上,共同呼籲美國和蘇聯裁減軍備。同年9月,芬蘭和蘇聯簽訂了1986~1990年的5年貿易協定。同年12月28日,蘇聯戰術巡弋飛彈侵入挪威領空,並墜落在芬蘭北部的伊納里湖,芬蘭和挪威兩國立刻提出抗議。1985年1月4日,蘇聯正式具函向兩國致歉。次月8日,芬蘭答應蘇聯歸還飛彈殘骸的要求。同年11月,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承認芬蘭為準會員,並於198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1986年,芬蘭經濟有所增長 ,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23萬美元,居世界第14位。在1987年3月的議會選舉中獲勝的聯合黨,和社會民主黨、瑞典人民黨及農村黨組成「藍紅聯合政府」,由聯合黨人哈里霍爾克里(Harri Holkeri)擔任第64屆總理。本屆政府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40多年來主要由「中左派」政黨執政,以及20多年來一直以社會民主黨和中央黨為主體組閣的局面。 1988年1月31日至3月1日,芬蘭舉行6年一次的總統選舉,首次採用雙重選舉制,也就是選民既從總統候選人中直接選舉總統,同時又投票選舉301名總統選舉人,以備在直接選舉中無人獲得過半數選票時,由總統選舉人投票間接選出總統。在這次選舉中無一人超過半數選票,在次月15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人投票中,毛諾‧科伊維斯托以189票絕對多數連任總統,並於4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 1989年,芬蘭工業投資和國內消費需求持續旺盛,進口增長速度高於出口,經濟過熱的矛盾現象非常突出。同年3月,政府乃採取緊急措施,將芬蘭馬克對外比值向上調整4%,並於半年內分別上調0.5%的營業稅和雇主所付職工疾病保險金的0.25%,旨在控制消費,減緩國際收支逆差的增長。儘管如此,當年芬蘭對外貿易逆差仍達50億美元之多,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1991年3月大選,保守黨、中央黨、瑞典人民黨和基督教聯盟共同組成聯合政府,由阿提沙瑞(Marti Ahtisaari)當選總統,艾荷(Esko Aho)出任總理。1994年10月16日舉行全國公民投票,贊成加入歐盟。在當時的大選後,由阿提沙瑞蟬聯總統寶庫,新總理李伯仁(Mr. Paavo Lipponen)於1995年4月13日就職,同年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洲貨幣聯盟。2000年3月1日新總統哈樂能女士(Ms. Tarja Kaarina Halonen)就任芬蘭第11任總統;由社會民主黨主席李伯仁續任總理。2003年6月24日,改由馬蒂‧萬哈寧(Matti Vanhanen)出任總理。

採民主共和政制

芬蘭全稱為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根據1999年通過的憲法規定,它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採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由集合在國會的議員代為行使。 總統具有很大權力,不但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長而擁有行政權,並且和國會共同行使立法權,同時是三軍統帥,擁有發布命令,任免文武百官和駐外使節,宣布大赦特赦、締結條約、宣戰及媾和等權力;並有權召集國會舉行臨時會議,發布國會選舉命令,宣布國會開會和閉會,向國會提出法律草案,解散國會舉行新的大選等。由於總統任期長達6年,又可以連選連任兩屆,所以儘管芬蘭內閣經常倒閣,總統卻能成為使政局穩定的一大因素。但芬蘭總統的權力也不是漫無限制的,內閣的權力也受到尊重,因此實際上說起來,芬蘭的政治制度採總統與總理的雙首長制。 芬蘭總統由芬蘭全國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6年,可以連選連任兩屆。凡依法登記設立擁有2000人以上會員的人民團體,依法享有選舉總統的權限,可以提名總統候選人。如果只有一位總統候選人被提名時,候選人無須經過選舉程序即可成為總統;如果同時有數位候選人被提名時,總統選舉應於當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舉行,能夠獲得半數以上選票的候選人就當選為總統。倘若沒有任何一位候選人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則應在第一次選舉後的第三個星期日由總統選舉人舉行第二次選舉,應就第一次大選時所得票數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選舉,由獲得最多數票的候選人當選為總統。如果第二次選舉結果仍不分勝負時,則由抽簽來決定。 國會採一院制,共有200名議員,由14個選區人民直接按比例代表制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凡年滿20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國會的主要職能是立法,監督政府,控制預算。對於普通法案,有1/3以上的議員投反對票時,應在下一會期中再舉行審議。總統有權駁回議會中通過的法案,要求重新審議;但國會再次通過時,總統就必須在法案上簽名使它生效。另外,每一屆國會依法選任一名國會監察使(Parliamentary Ombud-sman),必須是聲譽卓著的法律學者才能擔任,依法接受國會的指示,負責對於各級法院及行政機關是否遵守法律及善盡職責等情形加以監督。 這是一個全世界讓女性可以競選國會議員的第一個國家,從1907年開始,芬蘭女性不僅只擁有投票權而已,而且還可以參選,在目前200名的國會議員中有74位是女性,並且不靠女性保障名額選出來,而且有了女議長和女總統。 芬蘭設國務院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國務院下設各部會,負責執行總統的決定職權事項,由總理擔任主席。國務院設法務大臣(The Chancellor of Justice)一位,依法對於總統、國務院及其成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提出糾正,並可以最高檢察長的身分對於所轄檢察官加以監督。國務員由總統提名,得到國會同意後加以任命。國務院成員共有17人,除總理外,還設有外交、國務、國防、外貿、司法、內政、財政、第二財政、教育、文化、農林、交通、貿易工業、社會衛生、第二社會衛生和環境等部。國務院有5人列席,就可以議決它所管轄的事項;但必須對國會負責。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可分為南芬蘭(Southern Finland)、西芬蘭(Western Finland)、東芬蘭(Eastern Finland)、奧盧(Oulu)、拉普蘭(Lapland)和奧蘭(Åland Islands)等6個省,又分為84個市和370個縣。 司法採二元制度,就是普通的刑事和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審理,行政訴訟由行政法院審理。普通法院分成初審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等三級。最高法院是普通司法案件的終審法院,由1名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根據芬蘭特別法規定,屬於最高法院管轄的司法行政事務,應由屬於國務委員會主管這種事務的部長先行處理,這個部的部長得參加最高法院對於此等事務的研議。最高法院的判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通常由5名法官決定就可以定案。 最高行政法院為行政訴訟案件的終審法院,由1名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各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並有權監督下級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的情形。 另設最高彈劾法院負責審理國務院成員、最高法院及最高行政法院的法官、法務大臣、國會監察使等人涉嫌違法失職的案件,它通常由5名法官作出判決。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最高檢察長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 最高法院的院長和法官、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長和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芬蘭的法院只能運用法令,不得解釋法令,解釋法令的權力屬於國會。 國旗:根據芬蘭憲法規定,芬蘭的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8:11,旗底為白色,稍偏左側的十字形藍色寬條將旗面分為四個白色長方形,形成深藍色的十字架。藍色象徵藍天、海洋、湖泊和河流;白色象徵白雪覆蓋的國土;十字架表示芬蘭歷史上與北歐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有著密切的關係。這面國旗大約是在1860年左右,根據芬蘭詩人托查里斯‧托佩利烏斯的建議而製作的。 國徽:為紅色盾徽,盾面上為一頭戴著王冠的獅子,前爪握著一把劍,後爪踩著一把彎刀,9朵白色玫瑰點綴在獅子周圍。獅子象徵著人民的勇氣和力量,9朵玫瑰代表芬蘭歷史上的9個省。 國歌:「芬蘭頌」。 國花:鈴蘭。 獨立日:也就是國慶日,12月6日(1917)。 國魚:鱸魚。 永晝:6月24日。 芬蘭是個多黨制的國家,正式註冊的大大小小政黨有19個,能夠進入國會的有8個。其中實力最大的是芬蘭中央黨(Centre Party of Finland),現為執政黨,成立於1906年,原名農村居民聯盟,後改名為農民聯盟和中間力量黨,1988年6月改為現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多次參與組閣,1991年在國會中擁有44個席次,2003年和2007年都以國會第一大黨的資格而組閣,現有30萬多名黨員。強調追求的目標是平等和公正的社會,對內反對政治、經濟權力的壟斷,維護中小企業和農民生產者利益;對外主張緩和世界緊張情勢,實行積極的和平對外政策,重視與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國家關係。 民族聯合黨(The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簡稱為聯合黨,是目前國會第二大黨及主要執政黨之一,成立於1918年,有黨員近10萬人,這個黨已自極右翼政黨的形象改變為現代化的溫和保守黨形象。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都是主要的執政黨,1987年起連續三屆執政,2003年下野,2007年重新入閣。主要代表工商界企業主權和銀行家的利益,基本目標是保障國家獨立和維護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發展,主張與西方國家保持緊密的經濟和政治關係。 綠色聯盟(The Green League)是現在執政黨之一,也是國會中的第三大黨,成立於1988年,由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綠色環境保護運動逐步演變為政黨。主張環保,支持政府的外交政策,反對核子試爆,要求禁絕一切核子武器。在1992年的大選中得到9個國會議席,1995年入閣,2002年因國會通過新建核能發電廠而退出政府,2007年重新入閣。 瑞典族人民黨(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成立於1906年,由居住在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現在有5.7萬多名黨員,在1991年的國會中佔有11個席次,是當時聯合執政黨之一,2007年再度入閣。它對內維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對外支持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 芬蘭社會民主黨(The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目前是在野黨,成立於1899年,原名芬蘭工人黨,1903年起改為現名。1966年為主要的執政黨。1995年及1999年兩次國會大選後,都以第一大黨資格與其他左右黨派組成彩虹政府。2007年大選失利後成為在野黨。對內主張經濟民主,實現充分就業和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福利,發展社會民主主義;對外主張緩和、裁軍,實現世界和平。 芬蘭左翼聯盟(The Finnish Left Union)簡稱左盟,是目前的在野黨,它的前身是芬蘭共產黨。1969年,芬蘭共產黨因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持不同的看法,黨內分裂成多數派和少數派。多數派主張譴責蘇聯的入侵行徑,少數派則表示支持蘇聯,於是黨內兩派長期尖銳對立。1985年3月,多數派在特別黨代表大會上解除了留給少數派僅有的幾個領導職務。同年10月和翌年6月,多數派又將少數派控制的80個區組織和近500個基層支部開除出黨。1990年2月,芬共舉行第22次代表大會,決定將進一步壓縮親蘇聯的芬共少數派。同年5月,芬共多數派和它的外圍組織「人民民主聯盟」及「民主婦女聯盟」合併,組成新政黨的「芬蘭左翼聯盟」,提出黨的宗旨為:政治活動和組織形式要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不再是奪取政權和實行國有化,而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擴大社會主義成分。1991年在國會中擁有22個席次,是當時國內的第二大在野黨。1995年國會大選後入閣,2003年成為在野黨。主張限制資本主義勢力,反對公共部門私有化。 芬蘭基督教民主黨(The Fin-nish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1958年成立時原名叫做芬蘭基督教民主聯盟,2001年始改為今名,是現在的在野黨。以基督教教義為宗旨,宣揚自由、社會公正與平等,強調人在上帝面前的責任,對內主張國家中立,內政民主,經濟自由化,實行對社會和生態負責的市場經濟,注重環保。對外要求建立一個開放、安全的歐洲。 正統芬蘭人黨(The True Finns)原名為芬蘭農村黨,1986年4月由芬蘭中間力量黨分裂出來,有2萬多名黨員,目前是在野黨。主張維護小農、城市貧民和中小企業的利益,曾自稱是官方政策的堅定反對派,後來對此項政策加以調整。 芬蘭共產黨(The Finnish Communist Party)的前身是芬蘭共產黨少數派,自從芬蘭共產黨多數派於1990年5月另組芬蘭左翼聯盟後,芬蘭共產黨少數派以團結派的名義繼續展開活動,宣稱要繼承芬蘭共產黨的傳統。 此外,芬蘭重要的政黨還有保守黨、自由人民黨、憲法右派黨和養老金領取者黨等。 一般說來,芬蘭是個非常民主公平的國家,「清廉」和「誠信」是政治人物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芬蘭人民對國會的要求非常苛刻,不但與黑金掛鈎的人物無法混入國會議員的行列,甚至國會也不敢浪費任何一歐元的人民納稅錢;更不會有國會自肥的現象。企業界對政黨或個別政治人物的「政治獻金」會被視為公然的政治賄賂,因此國際透明組織曾推崇芬蘭為全球清廉度第一名的國家。

冰川地貌湖泊眾多

芬蘭是歐洲的第七大國,它 的位置在北歐的一隅,地處歐亞大陸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連接部,經緯度介於東經19度31分至北緯60度20分間,國土總面積33.8145萬平方公里,約合13.0557萬平方哩,以土地面積算,它是歐洲的第七大國家,但有10%面積被冰覆蓋,有1/3國土在北極圈內,除冰島外,芬蘭是世界上最冷的國家。在全部領土中,湖泊和沼澤地帶就佔去1/10,是今日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它東鄰俄羅斯,是北歐各國中與俄國接壤最長的國家,雙方邊界長達1270公里。西北部和北部接挪威,西界瑞典,並臨波斯尼亞(Bot-hnia)灣,南部隔著波羅的海和芬蘭灣,與愛沙尼亞遙相呼應。 這個國家的外形像一隻茄子,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長距離為1160公里,東西最寬的距離約為540公里,最窄處約250公里。國境線總長為2560公里,海岸線長達1100多公里,約佔國境線的43%,境內沒有一個地方離海300公里以上。 境內冰川地貌非常顯著,大約在200萬年前,第四期冰川覆蓋整個北歐地區,直到1萬年前才開始逐漸退卻。大約在公元前8800年,冰緣退到芬蘭灣的大陸邊,停留兩個世紀後開始融化,每年向西北方向退後260公尺,共用了3000年時間才全部消失。由於北歐大陸冰川冰蓋厚達2500公尺,地殼承受著冰川的巨大壓力。冰川消融後,壓力恢復平衡,地面逐漸抬升,原來被海水淹沒的地方慢慢露出海面,直到現在,仍以每百年升高1公尺的速率進行著。據統計,由於地面升高,芬蘭每百年可以增加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芬蘭著名歷史學家托貝柳斯有句名言:「波羅的海送給它的女兒芬蘭的禮物是每100年1個公園」。 芬蘭的地形非常平緩,沒有高山峻嶺,大部分是低平台地,約有70%為森林,間有冰川漥地及冰磧丘分布,高低起伏不超過50公尺,境內平均海拔只有150公尺,是個地勢很高的內陸國。地勢北高南低,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餘脈從西北伸入芬蘭,形成曼塞耳克亞(Maanselkä)丘陵,海拔在200~700公尺間。哈爾蒂亞敦托里(Haltiatunturi)峰是境內的第一高峰,海拔1328公尺,它的位置在西北部與挪威的邊界上。一般來說,北部的山脈多緩坡,無峭壁,是越野滑雪的理想場所。中部地區是冰磧丘陵地帶,海拔200~300公尺間,這裡的地表由於受到古代冰河的侵蝕,呈波狀起伏,常有岩石露出,高處是峭岩,低處積水成為許許多多的湖泊和沼澤。西部和南部是地勢平坦的沿海平原,海拔不超過18公尺。 這個國家擁有18.7888萬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及數不清的小池塘,星羅棋布地分布在無垠的大森林裡,因而享有「千湖之國」的美譽。因為湖水多,所以蚊蚋也多,湖畔和森林裡惡蚊施虐,驅之不散。湖泊、急灘河等被水覆蓋的面積達3.3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10。這裡的湖泊很少呈圓形,河岸曲折。湖區由中部一直延伸到東部及東北部,蜘蛛網般的河流、海灣錯綜其間。 芬蘭濱臨波羅的海與芬蘭灣,島嶼密布,加上湖泊中有大大小小17.9584萬個島嶼,因此它也有一個「千島之國」的美稱。除少數大湖泊外,大多數湖泊水深不到20公尺。各個湖泊間有天然河流或人工運河相互連接,提供幾千公里的交通網,成為國內的交通要道;每年6月和8月,更是絕佳的湖釣和海釣場所。在夏季,國內運輸大部分利用各個湖泊上航行的船隻。在冬季,湖泊冰凍後又成為一條平坦的雪橇路。另外,湖泊又是浮運木材的優良航道;浮運木材大多用拖船來拖航。 塞馬湖(Saimaa Lake)是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歐洲第五大湖,面積約1760平方公里,約佔芬蘭湖域面積的14%,湖水深約82公尺。它的位置在境內東南部的東芬蘭省和南芬蘭省,靠近俄羅斯邊界。這個湖泊自拉彭蘭塔起向北延伸約350公里,由兩支湖灣組成,西支湖灣至伊薩爾米,東支湖灣到達努爾梅斯。周圍地區約有120個湖泊和無數溪流,把芬蘭東南部絕大部分地表的水吸引入塞瑪河,然後經武奧克薩(Vuoksi)河和塞馬運河注入芬蘭灣。塞馬湖是境內東南部地區重要的交通航道,湖泊南部的伊馬特拉建有大型水力發電廠。湖岸地區的經濟以木材加工業和紙張製造業為主。當地的森林景觀也吸引了不少遊客。 派延奈湖(Päijänne Lake)位於芬蘭中南部西芬蘭省和南芬蘭省境內,是中部最大的湖泊,也是境內最大的單一湖泊,長約136公里,寬3~29公里,湖水最深處約93公尺,面積1090平方公里。湖岸曲折,森林茂密,是國內重要的林業產區,也是芬蘭最重要的伐木業區。南端湖灣非常幽靜,自然景色優美,空氣清新,許多私人別墅建在這裡。湖中還有數以千計的島嶼,湖岸也有許多村莊。湖水經凱米(Kemijoki)河自南注入芬蘭灣。 伊納里湖(Inari Lake)是芬蘭北部拉普蘭省最大的湖泊,鄰近俄羅斯邊界。面積約996平方公里,最長處約80公里,最寬處約40公里。這個湖泊的海拔為119公尺,湖水深約60公尺。伊瓦洛河(Ivalojoki)河自西南流入湖內,湖水經東面的帕茨河(Paatsjoki)注入北冰洋。西南岸的伊納里鎮是拉普蘭省的商業中心。湖區景色怡人,是垂釣和划船的好去處,吸引了許多遊客。 奈西湖(Näsijärvi Lake)也是位於西芬蘭省境內,自坦佩雷市向北延伸,長約32公里,寬3.2~13公里,面積約325平方公里,是皮海(Phyäjärvi)湖系中最大的中心湖。湖南岸平坦荒蕪,北岸地區比較發達,東岸有泰斯科村。北部湖灣旺卡韋西(Vankavesi)有運河通往帕洛韋西(Palovesi)河,人們從魯奧韋西(Ruovesi)城乘渡輪沿運河可以到達南面的坦佩雷市。湖水向南經塔墨爾科斯基(Tammerkoski)流入皮海湖中。 皮耶利斯湖(Pielinen Lake)位於芬蘭東部東芬蘭省境內,靠近芬俄邊界處。湖長約100公里,寬2~40公里,面積約945平方公里。湖水經皮耶利斯河向南注入大塞馬湖系。湖中有許多大小島嶼,四周湖岸叢林密布,西岸有海拔348公尺的科里(Koli)山,山路崎嶇,林木茂密,景色幽美,周圍地區是開展冬季滑雪運動的理想場所。除努爾梅斯鎮外,東岸的列克薩(Lieksa)鎮和西岸的尤卡(Juuka)村是僅有的較大居民點。 此外,境內重要的湖泊還有 皮海(Pyhä)湖、普拉(Puula)湖、卡米(Kami)湖、西蒙(Simo)湖、卡斯頓(Kaston)湖、塔延(Tarja-nne)湖、洛卡(Lokka)湖、波蒂帕塔(Porttipahta)湖、奧里(Orivesi)湖、凱米(Kemijärvi)湖、拉帕(Lappa)湖,以及科利姆(Kolime)湖等。 境內河流眾多,大多數都不長,有5100個急流瑞灘。它們常常是湖泊間的天然河道,把水從一個湖帶到另一個湖裡,河水有時流得很慢很平穩,有時卻流得又急又洶湧,形成急流和瀑布。這些瀑布的落差一般都只有1~2公尺,超過10公尺的比較少見,不適於航行,但是有利於水力發電。一部分河流向北注入北極海,一部分河流進入波的尼亞灣。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凱米(Ke- mi)河,位於拉普蘭省境內,發源地在芬俄邊境附近,流向西南,在凱米市注入波斯尼亞灣,全長550公里,河上建有伊索哈拉(Isohaara)中型水力發電廠,發電能力約15萬瓩,可以為芬蘭北方2/3地區提供電力。此外,這條河流還盛產鮭魚。 科凱邁基(Kokemäen)河是芬蘭西南部主要河流,發源於皮海湖,先流向西南,後折向西北,在波里市附近注入波斯尼亞灣,全長約145公里,河上有兩處落差6公尺的瀑布和一處落差14公尺的急流,河上也建有水力發電廠。 此外,國內主要河流還有伊瓦洛(Ivalo)河、奧盧(Oulu)河、皮海(Pyhä)、泰諾(Teno)河、托爾尼奧(Tornio)河、奧拉斯(Ouras)河、盧伊羅(Luiro)河、基提蘭(Gitinen)河和帕茨河等。 在這個國家的湖泊和河流上,還有38條大大小小曲折又連貫的運河,最長的是塞馬運河,開鑿於1845年,完成於1856年,全長56公里,共有28個水閘,為境內最大的塞馬湖系開闢了一條大水道,萬噸以下的貨輪可以從海上沿運河直接駛入塞馬湖。 這個國家的海岸線綿長又曲折,長達1100多公里,有許多深入陸地的海灣和海港,特別是境內的芬蘭灣海岸,幾乎全部是一條寬約10公里布滿小岩島的海域,這些岩島加上特別曲折的海岸線,形成許多優良的封閉港和停泊碼頭,有利於航海業的發展。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裡有大量危險的暗礁和岩石,給航海造成許多不利因素,只有熟悉當地航海環境,具有豐富經驗的水手,才能安全航行。南部沿海一帶港灣每年12月至翌年4月間會冰凍。西部沿海大部分地區的海岸線淺而彎曲,並且布滿沙灘;也有許多港灣隨著陸地的逐年升高,海岸線距離陸地越來越遠,使港口的水深也越來越淺,不得不依賴外港。每年11月至翌年5月是這裡沿海一帶港灣的封凍季節。 由於地殼的變動,芬蘭南部沿海一帶形成無數島嶼,總數約達7.5萬多個,全部都是還在繼續隆起的海底突出部分。島上居民以捕魚為生,他們在海灣裡可以捕到大量的鯧魚、比目魚、鰻魚、香魚、岩魚和鮭魚,還可以捕捉到少量海豹。 在氣候方面,芬蘭由於所處位置緯度較高,所以冬季漫長,夏季很短,並且在冬季會受到東方大陸風和北極風的影響,因此氣候異常寒冷,冬天多以滑冰代步,地面上的積雪半年不消;北部高地終年積雪,屬寒帶氣候。但是,因為濕潤的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的賜予,芬蘭的氣候要比同緯度的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格陵蘭等地區溫暖、濕潤得多。每年1月分的平均氣溫與低它10多度緯度的北美五大湖地區相差無幾。然而,芬蘭畢竟地處北極,每年有1/3的時間是冬季,最北部的冬天有7個星期沒有白晝,南部每天也有18~20個小時的長夜。但是到了夏季,在芬蘭卻可以看到半夜的太陽在空中迴旋,因此,它又是觀光客們嚮往的「午夜之國」。北極圈裡的冬天是昏暗的,但也不是一片漆黑,太陽在地平線下,沿著弧線起落,太陽光的輻射給人們帶來一絲光明。有時天際出現絢麗多彩的北極光,襯映著一望無垠的皚皚白雪,別有一番綺麗迷人的景象。 這個國家的全年平均氣溫在1℃~5℃間,北部地區冬季時間持續200天以上,最低氣溫可達-40℃多度,南部地區冬季時間持續120~140天。全年最冷的2月,北部平均氣溫為-90℃,南部平均氣溫為-6℃。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在10℃~17℃間。 境內平均年雨量為500~650公釐,降雨多集中在夏末秋初,春季和夏初雨水稀少,南部地區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年雨量約750公釐,越往北降雨量越少,北部地區平均年雨量約350公釐左右。西部沿海地區要比東部內陸地區乾燥些,平均年雨量約為450公釐。 中、南部12月初開始下雪,4月底大部分地區開始溶雪;森林內要到5月初才會有溶雪現象。北部降雪會提早5個星期,溶雪會晚3個星期。

林產豐富工業盛

芬蘭因為地處高緯度,夏季短,寒冷季節很長,冰雪覆地,加上土地貧瘠,所以農業不發達。每年農業產值約24.5億歐元,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3%。農業勞動力23.8萬人,約佔總勞動力的11%,且3/4的農民都在40歲以上,年輕人大多到城裡找工作。為了鼓勵農民種田,芬蘭政府對農民制訂了一系列福利政策。一般來說,農民如只靠種田是難以維持生計的,所以凡是18歲以上的農民都可以領到一筆補助費。農民退休金有三種,一種是凡種田5年以上,年齡在55歲以上的男農或45歲以上的女農,如果不再種田,可以領取一筆關閉農場退休金;另一種是凡58歲以上的男農或55歲以上的女農,一旦將自己的農田移交給後代,就可以領取換代退休金;還有一種是年老退休金,凡是65歲以上的農民均可領取。 境內共有2.4013萬平方公里耕地,且大部分在南部地區,可耕地約佔國土總面積的8%。由於境內湖泊眾多,耕地非常零碎,難以大規模耕作,所以在全國的21.3萬個農場中,絕大多數是家庭農場,每個農場只有10~20萬平方公尺的耕地,最小的只有1~2萬平方公尺,最大的也只有100萬平方公尺。由於日照時間短,這裡的農產品出產率遠遠低於歐洲國家的平均水準,所以農產品價格大大高於歐洲市場價格,政府每年要拿出7億多歐元補貼農業生產。這個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需依賴國外輸入,作物栽培主要任務在於保證牲畜的飼料供應。芬蘭每年可以生產小麥24.4萬噸、大麥161.1萬噸、燕麥85.7萬噸、裸麥4.89萬噸、甜菜60.8萬噸,還有少量油菜籽、草莓、蔬菜和水果等。 這個國家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林區面積共達2270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75.3%,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次高的國家,名列歐洲第一。每人平均擁有337立方公尺木材,並且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森地。森林裡有許多野生動物,以麋鹿為最多。芬蘭南部湖泊多於陸地,看起來像一片湛藍如鏡的水面上散布著稀疏的林區。不過,愈往北走樹木愈茂盛,蓊鬱的樹木覆蓋著整片起伏徐緩的平原,一直延伸到北極圈的拉普蘭。 芬蘭的森林大部分是針葉林,主要樹種是紅松、雲杉和白樺樹等,約佔森林總儲藏量的81%。東南地區有闊葉林,主要樹種是橡樹、榆樹、楓樹和櫟樹等。芬蘭人對森林有特殊的感情,這不僅是因為森林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水源和空氣的作用,還能為人們提供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同時,叢林中到處是鮮花和醬果。更重要的是,森林是芬蘭最重要的財源,是國內工業的基礎,也是爭取外匯最重要的資源,加上河湖有運輸木排的便利,木材可以大量輸出,賺取外匯,難怪芬蘭人把森林稱為「綠色的金庫」。 芬蘭的森林管理、育苗、栽 植和採運等,均居世界先進之列。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芬蘭人建立起一整套育林、採伐和運輸的集體化管理方法,還有嚴格的法律和制度加以保證。政府不但在經濟上扶植林業生產,還採取各種積極措施做好森林的保護、管理、採伐和更新工作。所以,儘管全國每年森林採伐量高達5400多萬立方公尺,但林木生長量仍高於採伐量。境內森林40%屬國家所有,60%屬私人所有,所以幾乎所有農民都擁有一片森林。儘管農民對森林擁有所有權,但他們不可以隨意伐樹。要採伐樹木,必須手續完備,而且只准採伐林業技術人員同意採伐的樹木。整片林地上的伐木手續就更為複雜,除了在採伐的同時要制訂出再植計劃外,還要將每10.3平方公尺100歐元的再植費存入銀行。再植後有關森林管理部門每年要抽查樹木的長勢、施肥和除草等情況。5年後,再植的樹木由有關森林管理部門驗收,每100平方公尺森林地上要有16株樹木成活,才算合格。達到這個標準後,林場的主人才能到銀行取回再植保證金。如果有人膽敢私下採伐樹木,砍下的木材一律沒收,伐而不報者會被政府罰得傾家蕩產。 畜牧業非常發達,家畜在夏季的時候放牧在牧草地或森林裡,冬季的時候就養在畜舍裡。目前,芬蘭幾乎所有的農戶都使用一種飼料發酵劑,這是本國科學家維爾坦寧(Virtanen)教授在20世紀40年代所發明的,他本人也因此於1945年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金。這項發明使得芬蘭牲畜在漫長的冬季也能吃到青青的飼料,將割下的鮮草拌上青飼料發酵劑AIV,放入坑內或缸內封存,便成為含有大量蛋白質的發酵飼料,牲畜愛吃,也能提高奶牛的產奶量。儘管AIV已經發明了幾十年,但芬蘭人始終將它的配方嚴格保密,因此局外人至今仍不知其中的奧秘。現在國內共有牛 172.6萬頭、羊11.5萬多隻、豬139.5萬多頭、馬2.2萬多匹、雞925.6萬隻、牛奶266.8萬多噸、黃油6.1萬噸、肉類32.3萬噸、雞蛋7.7萬多噸、奶油7.8萬噸和乾酪7.3萬多噸等。 皮毛獸飼養也很發達,全國共有5500多個皮毛獸飼養場,絕大部分是農民個體家庭飼養場,且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現在國內約有2.5萬人從事皮毛獸飼養業,全國飼養的貂已超過400萬隻,狐狸230萬隻,另外還養有許多鼬,每年可以生產360萬張貂皮和220萬張狐皮,是世界上主要的皮毛生產國之一,皮毛產量約佔世界皮毛總產量的20%。生產的皮毛96%以上出口國外,主要銷往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和加拿大等國。每年可以賺取2.5億歐元的外匯。 漁業非常發達,每年可以捕獲各種魚類18.75萬多噸,其中77%是海水魚穫,23%是淡水魚穫,不論是淡水或海水魚獲,不但可以自給,並且有剩餘可供輸出,換取近一億歐元的外匯。 相形之下,芬蘭的礦產資源就比較貧乏,北部地區由於幾乎不間斷的被冰磧覆蓋,嚴重阻礙了勘探工作。境內有豐富的銅礦資源,蘊藏量約為2000萬噸,含銅量高達4%,每年可以生產4.2萬噸,是北歐最大的產銅國。此外,還有少量鐵、銅、鉻、鋅。鎳、釩、鈷、鈦、汞、銀、金和鈾等金屬礦藏,並有石棉、花崗岩、白雲石、大理石、石灰石和磷灰石等非金屬礦藏。 三個最大的石灰石採石場位於斯韋科芬伐斯地區,年產量約270萬噸,大部分石灰石被運往水泥廠,每年大約可以生產175.6萬噸的水泥。最大的磷灰石礦位於庫奧皮奧以北的錫林(Siilin)湖畔,由國營硫酸公司負責採掘,並生產成磷酸鹽。最主要的鎳礦位於科塔拉赫蒂,礦產量每年可達47萬噸。境內缺少煤和石油,人們所需要的燃料多靠木材和炭,工業所需動力也多用水力發電。另外,境內沼澤地帶蘊藏有690.94億立方公尺的泥煤,能量相當於40億噸石油。主要礦石的年產量分別為石灰石398萬噸、黃鐵礦38.55萬多噸、鉻礦石34.5萬多噸。鐵礦石供應不足,每年需從國外進口精鐵礦100萬噸。粗鋼年產量約219萬噸、生鐵約276萬噸、造船鋼板約25萬噸,除滿足本國造船工業需求外 ,還可以少量出口。 芬蘭的經濟起步較晚。20世紀40年代以前,國民經濟仍以農、林業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戰敗國,在對蘇聯的戰爭賠款中,有72%是用機械設備、船舶和電纜等金屬工業產品償付,因此戰後的芬蘭不得不大力發展金屬工業。目前,芬蘭已經建成一個以木材加工、金屬冶煉和機械製造為基礎,兼有輕紡、電器、食品、石油化工和電子等現代化工業體系。工業產值每年約126億多歐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8.4%,工業從業人口約60萬名,佔總勞動力的23%。木村加工和金屬工業是芬蘭工業的兩大支柱,約佔工業總產值的55%。近年來,化工和電子工業部門發展迅速。一般說來,芬蘭的工業產品價格略高於國際市場,但是他們的產品質量好,外型美觀大方、牢固耐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芬蘭是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家。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經濟就開始突飛猛晉,在前後20多年的時間裡,芬蘭一躍而成為高度發達的後工業化國家。進入20世紀80年代,發展高科技更成為基本國策。現在,芬蘭在電訊技術,特別是移動電話技術方面佔領先世界的地位,享有盛譽的諾基亞移動電話,已成為進入信息社會人們口袋裡必備的寵物。 主要工業有鋸木、木材加工、紙漿、造紙、皮革、乳酪、石油化工、樹脂、棉織、粗鋼、生鐵、造船、機械、發電、煉油、肥料、五金、食品加工、魚罐頭、成衣、電器、橡膠、水泥、玻璃、陶瓷器、煙草、製糖、軋鋼、農機、建築機械、電視機、收音機、柴油機車和火車廂等。 芬蘭的森林工業技術設備馳名於世,所生產的植苗機和多效能林業機械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造紙工業具有世界第一流水準,世界上15%的造紙機是由芬蘭製造的,紙張和紙板年產量約875萬噸,是世界上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新聞紙年產量約162.8萬噸,佔世界新聞紙總產量的6%,美國的「紐約時報」、「世界報」和俄國的許多報紙,都是用芬蘭的新聞紙印刷。芬蘭每年可以生產955萬噸紙漿和62.3萬立方公尺膠合板。 造船工業在芬蘭經濟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每年造船約35萬噸,80%以上供出口,世界上60%的破冰船是芬蘭生產的,特別是適於南北極考察航行的大馬力破冰船更是馳名世界。目前正在研製具有破冰能力的北極海上石油鑽探船。 另外,芬蘭的地下工程鑿岩機、無線電氣象測探儀也聞名於世。在金屬工業方面,芬蘭發明的閃爍煉銅煉鎳法,是主要的技術出口專利。另外還出口眼科和高度複雜的外科醫療器械。 芬蘭的能源消耗按人口平均計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總發電量512.5億度,平均每人每年用量1.0416萬度。境內有2座核能發電廠,共有4個核反應堆,第5個核反應堆已在興建中,每年發電量達206億瓩,約佔總發電量的40.2%。2001年5月19日,芬蘭國會通過所有核廢料應掩埋在本國地下。距離首都赫爾辛基以西200公里洛馬工業中心地下400~700公尺處,設有核廢料銅製容器掩埋庫。國內火力發電廠每年可以發電168.57億瓩,約佔總發電量的32.9%。還有215座大大小小的水電廠,每年可以發電127.83億萬瓩,約佔總發電量的百分之26.9%。愛瑪川水電廠是國內最大的水力發電廠,裝機總容量約15.5萬瓩,建有11萬伏特的高壓輸電線路,可以將愛瑪川水電廠發出的電力輸送到維普里、赫爾辛基和土庫等城市。芬蘭已有兩座860百萬瓩和兩座500百萬瓩的核子反應爐,核能發電比率超過25%。除了即將增設的兩座新反應爐,還有1座1600百萬瓩的歐洲水壓式反應爐(EPR)正在建造,預定2013年上線。 這個國家的服務業非常發達,特別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發展更為迅速。基本上可以分為私人服務業和公共管理服務業等兩大類,主要包括商業、貿易旅遊、飯店、銀行、保險、社會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每天的產值高達62.5億歐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8.3%,從業人口高達94.5萬多人,約佔總勞動力的37%。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170億歐元,約有80%的木材加工產品和40%的金屬工業產品供出口,主要輸出品有金屬製品、木材、高級用紙、紙漿、新聞紙、鋸木器材、印刷機、銅塊、家具、玻璃容器、電機、電子、醫療器材、紡織品、皮革、皮鞋、服飾、藥品、食品、牛奶、乳酪、海鮮、魚罐頭、汽車、船舶、氣墊船和漂浮設備等。近年來上述傳統的主要出口項目,已經漸為通信電子、機械、金屬、化學、環保和生物等科技產品所取代。全球行動電話霸主「諾基亞」(Nokia),就是芬蘭的著名企業。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129.5億歐元,所需能源的80%和許多工業原料均需進口,主要的輸入品有糧食、農產品、機器、光學儀器、羊毛、石油、煤、原料、鋼鐵、交通工具、電氣設備、飲料、錶表和日用品等。主要貿易國是英國、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 貨幣單位為歐元(EURO),簡稱€,每一歐元為一百分,紙幣單位有5、10、20、50、100、200和500元等七種,硬幣單位有1、2、5、10、20和50等分,以及1和2元等8種,每1歐元大約可以兌換1.4美元。芬蘭歐元硬幣背面,鑄有芬蘭國土中間北極線的圖案,非常特別。芬蘭銀行是貨幣發行銀行,原係俄國於1821年設立的銀行,現在是接受芬蘭國會監督的芬蘭國家銀行。 在外國投資方面,外國資本在芬蘭的直接投資約10億歐元,主要投資國為瑞典、紐西蘭、法國、丹麥、美國、英國、挪威和德國等,而芬蘭對外投資約18億歐元,主要投資在瑞典、美國、英國、德國、丹麥和挪威,從事森林工業和商業活動。另外,芬蘭每年還向坦桑尼亞、埃及、肯亞、桑比亞、斯里蘭卡和越南等國,提供約3億歐元的無償援助,重點援助項目為農業、交通和水利工程。 芬蘭現在著名的大企業有諾基亞(Nokia)集團,成立於1865年,早期是從事造紙、化工和橡膠業,20世紀60年代始跨入電信市場,後來發展迅速,主要生產移動和固定電信網路設備及手機,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商業。 芬歐匯川(UPM-Kymmene)集團,是全球第三大紙和紙製品的生產商,具有100多年歷史,在芬蘭擁有93萬公頃森林,年平均消費林材24萬立方公尺,主要生產紙漿、紙板和包裝薄膜。 斯托拉-恩索(Stora-Enso)紙業集團,由瑞典斯托拉紙業公司和芬蘭恩索紙業公司於1998年合組而成,是一家林、紙和包裝一貫作業的集團,主要生產文化用紙、包裝紙和木材製品等。 富騰(Fortum)工程有限公司,是歐洲主要能源公司之一,由奈斯特(Neste)工程公司和IVO有限公司合組而成。經營範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電力和熱能、工程建造、管路和維護等,業務幾乎涵蓋所有能源領域。 芬蘭國民所得為每人每年平均約2.5萬歐元。失業人數11.6萬多,約佔總勞動力的4.5%,通貨膨脹率為5%,國民收入增長率為11.8%。全國人均住房面積高達30.4平方公尺,96.2%的家庭擁有電冰箱。 這個國家的交通也很發達。在航空事業方面,境內共有24個機場,赫爾辛基、土庫和坦佩雷等城市各有一處國際機場。國內有國營的芬蘭航空公司(Finnair)和私營的卡爾(Kar)航空公司,共擁有45架大型民航客機,闢有35條國際航線,有定期班機往返於斯德哥爾摩、奧斯陸、莫斯科、倫敦、巴黎、羅馬、布達佩斯、多倫多、紐約、曼谷、東京、大阪、新加坡、香港和北京等大城市,國內各重要城市間也有定期班機飛航。 在水運方面,內陸水路長達6560公里,主要依靠湖泊、河流和運河。境內共有36條運河用於運輸,最重要的塞馬運河是國內最大的湖泊水系開闢的一條通往海洋出口的運河,能夠進出排水量萬噸級以下的遠洋貨輪。內河的客運現已被公路巴士所取代,除了供旅遊船隻行駛外,內河水道仍是散裝貨物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輸送木排的理想水道。沿海航運也很方便,共有大小海港25個,赫爾辛基、土庫、波里和科特卡是國內重要的海港,其中赫爾辛基和土庫是主要進口港,科特卡和波里是主要的出口港。冬季港口會被封凍,只有在特別溫和的冬天,芬蘭西南部的港口才不會冰凍。在正常的冬天,破冰船能使西部和南部的5~7個港口正常使用,而在特別寒冷的冬季,一般只能使用土庫港和漢科港。國內共有468艘商船,總噸位約385.7萬多噸,年貨運量5372.3萬多噸,年客運量832.9萬多人次,港口總吞吐量高達1232.87億多噸。赫爾辛基和俄國聖彼得堡、瑞典斯德哥爾摩、德國羅斯托克、愛沙尼亞塔林間,有定期的海上航線。 在陸路交通方面,境內的第 一條長度為108公里的鐵路建於1862年,現在國內鐵路線總長5884公里,20%的路段是電氣化鐵路,以人口來說,鐵路相當發達,但鐵路布局不平衡,鐵路網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區,西北部廣闊地區連一條鐵路也沒有,南部鐵路網總是從東到西或從南到北,它們像是把芬蘭分成幾個不整齊的四角形。在這些四角形的角上,都有一個較大的樞紐站。鐵路運輸相當繁忙,貨運強度遠遠超過鄰國瑞典;客運也很忙,每年差不多要運送近5000萬名旅客,平均每一個芬蘭人一年中乘搭近10次火車,特別是在季節性工作期間,大批勞動力會搭乘火車到伐木區打工。芬蘭的鐵路可直通俄羅斯,每日有3班火車往返,其中兩班為赫爾辛基至聖彼得堡,一班為自赫爾辛基至莫斯科。境內共有870多個火車頭、1650多節車廂和2.835萬多節貨車廂,鐵路員工大約有2.38萬多人。 這個國家的鐵路採用寬軌標準,因此車廂寬闊,座位舒適,火車最高時速可達160公里,特別是「芬蘭之星」號,時速高達220公里,車票價格也相當合理。境內火車臥鋪票價在週末假期會較高,歐洲通行票和北歐火車聯票都可通用。芬蘭火車聯票和一定期限的來回票,價格較廉。 在公路交通方面,芬蘭公路明顯落後於北歐鄰國,遼闊的低窪地帶被許多錯綜複雜的湖泊和大片的沼澤分割得支離破碎,而漫長的冬季又使路面損壞不堪,因此公路網的發展相當緩慢。境內公路總長7.62萬多公里,其中50%的路面使用比柏油更具有耐久性的水泥鋪設。芬蘭的公路可以通往俄羅斯、瑞典和挪威。在芬蘭要想實現高速安全行車是比較困難的,由於冰川侵蝕的緣故,公路上有不少坡路和急轉彎,車速不能太快,許多道路會被湖泊隔斷,因此境內建有88處汽車輪渡,從而減緩了汽車交通的速度。每年4月底至5月初的春季冰雪解凍期間,共有6500多公里公路路段的交通會受到限制,或被完全禁止通行。 此外,芬蘭政府在高速公路的各主要路段上,建立一些供麋鹿穿越的專用隧道。因為麋鹿身軀龐大、行動遲緩、反應緩慢,是芬蘭公路上的第二號殺手,僅次於酗酒,每年大約有12人死於與麋鹿有關的車禍中,而且大都在秋季,因為這時是牠的發情期,發情的公鹿為了追逐母鹿,往往不顧危險地衝上公路,讓駕駛員猝不及防而肇事。由於麋鹿腿型和紡錘相似,撞上汽車後整個龐大的身軀會摔到前座車頂,把駕駛人壓死,而駕駛人在閃避麋鹿時往往會失控撞及路邊的樹木而傷亡。這種隧道高10公尺、寬9公尺多,讓穿越的麋鹿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方的地平線周圍還種植有麋鹿喜愛的植物,以便吸引牠們前來,這種設計既顧及了交通,也保護了麋鹿。 國內共有各種公路車輛192萬多輛,其中轎車147.8萬多輛,客車和卡車50.1萬多輛,公路每年貨運量約1.58億多噸,是鐵路貨運量的兩倍。

觀光業發達

芬蘭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觀光事業。現在每年前往芬蘭的觀光客大約有426萬多人,觀光收入約21億歐元。主要觀光點是赫爾辛基、土庫、中部湖泊地帶、北部拉普蘭地區和南部的奧蘭群島。 我國人民要想前往芬蘭旅遊 ,可以委託著有信譽的鳳凰國際旅行社辦理芬蘭入境簽證,或自行向台北市基隆路1段333號11樓1101室,瑞典貿易委員會台北辦事流代辦短期停留的申根觀光簽證,凡是擁有申根簽證的我國 遊客,可以在1個月時間內任意出 入瑞典、芬蘭、挪威、丹麥、冰 島、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法 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盧 森堡、義大利、希臘、馬爾他、 斯洛文尼亞、匈牙利、波蘭、捷 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 脫維亞和立陶宛等24個歐洲國家 。這個辦事處的電話號碼為(02) 2757-6225,傳真為(02)2757-6308。所需資料為申請表格一份,護照正本和身分證影印本各一份,2吋正面半身脫帽彩色白底近照2張,代辦費用台幣約2250元,所需工作天為4天。受理簽證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9時至12時。 按照芬蘭海關規定,每名成年的入境觀光客,除了隨身行李和飾物外,可免稅攜入的物品為香煙200支或小雪茄1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絲250公克,一公升烈酒、4公升普通酒和16公升啤酒;少許香水,0.25公升花露水;100公克茶葉或40公克茶精,500公克咖啡或200公克咖啡精,以及約價值200歐元的禮品。 我國人民前往芬蘭旅遊,可以從曼谷、東京或香港直接搭乘芬蘭航空公司班機前往,也可以在歐洲轉機前往。同時在搭乘民航班機飛越北極點時,每位乘客都可以領到一張「通過北極證書」,並可看到日出美景和詭異神秘的北極光。 這個國家的郵電通信也非常發達。國內共有3847個郵電局,每年收送郵件約7.5億多萬件,收發電報75.8萬多份。如果要買郵票,可向附近的郵局、書店、車站、報攤或自動販賣機購買,郵筒為黃色。 國內共有電話252.3萬多部,手提電話非常普及,國碼為358,由芬蘭打電話回台灣的直接撥號號碼為990-886,後面再加國內城市區號和電話號碼便可。而在公共場所標示有國際直撥的公共電話,都可以投幣使用。經常打電話的旅客也可以在旅館裡買電話卡。一般旅館的付費電話有投幣、電話卡、和信用卡三種方式任憑選擇,在首都赫爾辛基的常備電話號碼報警為112,查號台為97007700,外國人醫療服務為4711,招計程車則為700700。 這個國家並不流行小費,一般旅館的收費都已經自動附加了服務費。只有替旅客提行李的行李伕,或旅館房間內的服務生,要給0.5€的小費。至於餐廳的侍者和計程車司機,不給小費。 當地的電壓為220伏特,50赫茲交流電,採用歐陸尺寸雙孔式插頭。度量衡採用公制,自來水可以生飲。在時差方面,當地時間比倫敦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2小時,比台灣時間慢6小時。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到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夏令時間,芬蘭的時間要比台灣時間慢5小時。 芬蘭季節間的差異很大,無論是氣候、交通和觀光等方面,在夏季或冬季完全不一樣。冬季,人們可以看到芬蘭國民歡慶耶誕節的熱鬧情景。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當地人民及觀光旅遊界人士在聖誕節期間,熱烈歡迎國際觀光客的造訪。多元化的冰雪活動,更為這個號稱「聖誕老人之家」的國度,增添一份特殊的誘因。全國扮演聖誕老人的人難以數計,而由官方正式聘請的聖誕老人只有5位,他們為國家扮演海外觀光和商務推廣的角色。芬蘭航空公司對推廣本國的觀光相當重要,連民航班機的機身上,也漆著「聖誕老人班機」(The Official Airline of Santa Claus)的標誌,負責運送聖誕老人和他的衣物前往世界各地。芬蘭的冬天是一個新的旅遊世界,充滿熱情的吸力,垂釣度假的悠閒、繽紛多姿的芬蘭浴、水上活動、歌舞聚會,以及芬蘭人的好客和誠懇,構成了觀光客心中最美麗的畫面。芬蘭人民希望大家和他們一樣珍惜當地沒有污染的大地,享受四季不同的華麗景致。 一般說來,每年6~9月是前往芬蘭觀光的最舒適的時期。外國人在芬蘭旅行時可以購買一種周遊券,有效使用期限為一個月,可以混合使用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旅行線路。芬蘭的火車結構很值得一提,座艙共有上下兩層,設有投幣式置物櫃,還會自動找錢。乘車前可以依照個人需求預訂頭等艙或經濟艙,還能選擇靠窗座位、靠走道座位等,訂票則可透過手機預訂,不用到車站去排隊買票,或到任何地點取票。預訂成功後會收到一組條碼,遇查票時,只要打開手機上的條碼給查票買掃描即可。另外還有許多遊覽旅行票,大多數是以赫爾辛基為中心,可以讓遊客飽享芬蘭森林和湖光山色之美。芬蘭中部地區,湛藍的湖泊星羅棋布,松、樺滿坡遍野,白牆黑瓦或紅牆灰瓦的農舍錯落分布在田野或山崗上。農舍四周麥青水秀,菜花金黃。斑白的乳牛躑躅在草地湖畔,田邊林旁的野花爛漫絢麗。這對於長期居住在人口密集城市裡的人來說,既是一個休閒的好去處,又可以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恬靜,為久被工業文明污染的心靈,帶來一份無比的清新。 在芬蘭旅遊交通非常方便。國內航班密集,各大城市間都有班機營運,還提供各種不同機票的折扣優待。乘搭火車暢遊芬蘭是比較經濟的方法,車廂分頭等、二等兩種,頭等票價比二等多50%,還有臥鋪車廂。6歲以下兒童可免費乘車,一位成年人最多可帶4名兒童隨行。6~17歲兒童及少年可享半價優待。年滿65歲的長者,能出示身分證或護照的,坐火車可享半價優待。還有一種芬蘭火車卡也提供非常優惠票價,可以在一個月內任選3天、5天或10天。 長途巴士的服務路線覆蓋了國內90%的公共道路。因此搭乘巴士旅遊各地景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如果租車旅遊,更可自由自在。在機場、港口及各大城市,都有國際及芬蘭租車公司,備有不同車種供人選擇。租車人須年滿19歲,擁有一年以上駕照。每輛汽車租車費視車種之不同而定,通常每天自25~160歐元不等,每公里尚須另加0.17~0.18歐元作為維修及保險費用,汽油費自負。 在芬蘭開車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芬蘭的公路管理非常現代化,早在20多年前,國家公路管理局就建立起全國性的公路管理數據庫,成為世界上最早應用電腦進行公路現代化管理的國家之一。無論是邊遠地區還是繁華城市,街上和公路上都沒有交通崗和交警。所有路口的交通號誌燈都由電腦根據不同地點、時間而隨機控制,主要路口還裝有交通監視器。行人、自行車和機動車各行其道,人們都按照紅綠燈的指示行事。特別是行人,過馬路時非常自覺,不論是否有過往車輛,都要等到人行道上的綠燈亮了才橫穿馬路。 公路旁的各種交通號誌算下來共有200多種,多以圖形表示,一看就懂。在芬蘭開車最大特點就是無需開口問路。憑方向盤、地圖和交通號誌,即使語言不通,也完全可以出門遠行。不過,一旦司機超載、超速、闖紅燈,違反了交通規則,突然間不知道從那裡會冒出來的警車就會出現在面前,彬彬有禮而又不殉私的警察一絲不苟地開罰單,情節嚴重的還要被扣照,甚至被拘留。 芬蘭汽車靠右行駛,超車使用左線,拖有露營車廂的汽車時速不得超過80公里。在沒有車速標誌的公路下行車,時速也是限制為不得超過80公里。高速公路車速限制為夏天時速120公里,冬天100公里;市區限速為時速60公里以下。 這個國家有許多住宿的地方,但是現代化的觀光大飯店並不多見、大多數都是一般飯店和中小型旅館。一些大飯店有高水準的服務設施,包括早餐在內每日房租60~150歐元。豪華休閒度假村包括安排各種休閒活動及餐費在內,每週收費115~1010歐元不等。全國約有160家民宿,提供舒適的房間,每天租金約22~40歐元。國內有數十家青年旅館,每天房租約10歐元。另外國內約有350個營地,每個營地每日租金約22歐元。 芬蘭人在吃的方面是非常考究,他們喜歡精緻的甜品,對大餐更是狼吞虎嚥。各地餐廳林立,芬蘭菜受法國和瑞典口味的影響,風味獨特。有一種叫做米谷(Muikku)的食品,是一種用橙和魚子醬製作成的、外配穀粒的食品,吃的時候再加奶油和切碎的洋蔥。代表性的名菜是生猛海鮮,尤其是新鮮腴嫩的三文魚、白魚和鮭魚等,最是美味可口。以鮭魚為例,最普遍的吃法就有四種:第一種是生吃,切成薄薄的,撒上香料,捲起後放在冰箱冰一天後再吃,肉質滑軟,入口欲化;第二種是切塊後加奶油、乳酪和馬鈴薯,放在烤箱裡烤,營養豐富又好吃;第三種材料和第二種相同,但是煮湯;第四種是炭烤後加檸檬汁,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美味。還有拉普蘭的鹿肉湯,更是道地的芬蘭菜。7、8月份是各種蟹類的盛產季節,清蒸螃蟹,色香味俱全。當地的螯蝦配上由米和蛋做成的點心,也是很獨特的小吃;用米和蛋做成餡包在裸麥粉裡叫做洛克卡(Rakka)的芬蘭傳統點心,是芬蘭人的最愛。 這個國家的觀光局更推崇六種非吃不可的芬蘭食物:第一是各式魚湯和蘑菇湯。典型芬蘭魚湯的作法是在湯裡加入馬鈴薯、洋蔥、奶油和白胡椒等材料,煮成濃稠狀,像中國菜裡的勾芡湯類,喜歡吃西餐的人對芬蘭的鮮魚湯定會讚不絕口。第二是黑麵包。第三是烤魚,由「木」和「魚」特別烤成,將魚肉切成片後貼在木板上一起烤,因此有魚香也有木香,口味獨特。第四種是一種類似日本生魚片吃法的生魚。第五種是芬蘭派,它最大的特色是口味多。第六種是肉丸,有點像美國人愛吃的肉丸配馬鈴薯泥。 一般說來,芬蘭人的飲食習慣和歐洲人是不大相同的,他們在早上7時前就吃早點,午餐在上午11時至下午1時之間,晚餐自下午5時開始,晚上8時後就很難吃到晚餐了,並且沒有地方可以吃到宵夜。如果是到芬蘭從事商務旅行,一般芬蘭的公司行號都會為來客準備精緻的小點心及飲料,這是芬蘭商人待客的習慣,也是一種禮節。到芬蘭人家中作客,進餐時不要貪多,最好是慢慢品嚐,因為餐盤裡剩下食物是非常不禮貌的,用完胡椒罐後不可順手傳給別人,最好放回桌上,讓別人自取,不然會被認為帶來厄運。 芬蘭是高消費物價國家之一 ,但儉樸卻是芬蘭社會一個引人注目的美德,這與芬蘭較高的生活水準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芬蘭,官方車輛很少,高級官員在會見客人時既沒有會客的等候前廳,也沒有秘書陪伴及官僚禮節,貴為經濟部長,也是一邊為客人講解芬蘭如何和世界各國做生意,一邊為客人打開飲料瓶蓋或端上咖啡。芬蘭人的性格比較內向,但青年人特別喜歡喝酒。芬蘭還是歐洲除匈牙利外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這和漫長的冬季及日照苦短不無關係。出租汽車司機、旅館招待員和店員,除了會講芬蘭語和瑞典語外,一般還會講英語、德語和俄語,所以外國觀光客通常不會遇到語言上的障礙,不過芬蘭人非常樸實,比較不善於言談。另外,許多芬蘭人在外國觀光客繼續把他們與馴鹿、拉普人、家製乳酪、在結冰的湖面上鑽洞捕魚,以及全家人一起洗蒸氣浴相聯時,會抱有反感的情緒。 在芬蘭購物的時候,只要看 到商店門口標示著「免稅(Tax Free)」標記,就表示是專門為觀光客設立的免稅服務商店,價格會比正常的便宜12%~16%不等。很多識途老馬都儘量把所需物品集中在一家店裡買,因為購物價格愈高,退稅比例也愈高。辦理退稅有最低的購物標準,就是在同一家商店中要買超過40歐元的物品。買免稅物品和辦理退稅都要出示護照,但持瑞典、挪威和丹麥等國護照的不在免稅之列。購物時店員會給顧客一張免稅單,填上基本資料後收好,在最後出境機場裡可以領回退稅,店員會用一種特殊的膠帶把顧客所購物品封住,直到離境後才可以打開。 芬蘭的物價要比台灣要貴,一瓶易開罐可樂要1.5歐元,因此建議在芬蘭旅遊時要多玩少買。紀念品以木製品、伏特加酒、野莓水果酒、水晶製品、紡織品、姆米卡通玩具和拉普蘭公仔等為主。另有一種芬蘭刀是相當令人喜愛的工藝品,很多觀光客都買把帶回去作為紀念,它可以與多功能的瑞士刀相媲美,並以造型流暢、選材講究、工藝精湛和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而馳名於世。精緻的芬蘭刀上都有樺樹的柄,薄薄的樺樹皮被衝壓成大小不同、中間帶孔的橢圓形墊圈,再按大小順序一個個套在刀柄上,顯得線條流暢,不規則的套紋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韻味。名貴的芬蘭刀還用黃銅絲在樺樹皮刀柄上鑲嵌出各種造型精美的圖案,有的刀柄上還有馬頭等飾物;上等牛皮製的刀鞘也用黃銅或鎳鋅合金作裝飾,具有獨立的民族風格;在流線型的刀背上,還雕刻有品名。 芬蘭對觀光客的貨幣出入境都不施加任何限制,所有銀行、旅行社及大飯店都接受旅行支票。觀光客在這裡消費應儘量利用刷卡方式購物,避免用台幣換歐元,造成匯差及手續費。各主要國際信用卡都可以刷卡,連計程車、遊艇、小店和攤販都會接受信用卡,因此非常方便。 出門在外,難免會碰上受寒、拉肚子等小毛病,因此應急藥品都要準備,尤其少量自用藥品必須帶足。但麻醉劑、放射性物品及毒品等嚴禁攜入。 這個國家天氣寒冷,但在春末夏初時氣候變化很大,難以捉摸。前往芬蘭旅遊最好的穿衣和打包衣物的方法,是「層層相加法」,永遠帶一件禦寒的外衣,裡面則視季節而增減,可以帶一些薄的棉布衣、襯衫、毛衣,帶的數量多寡要看個人的需要而定,天氣暖和或在室內可以脫掉外衣;天氣冷時,一件件往身上加。此外,芬蘭陽光強烈,出外時太陽眼鏡是必備之物。 芬蘭人的上班時間各不相同,郵局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9時到下午5時;赫爾辛基郵政總局的營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8時到晚上9時,週六為上午9時至下午6時,星期天為上午11時至晚上9時。 銀行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9:15至下午4:15(辦公時間視不同地區而定),星期六休息;機場及車站的銀行櫃台營業時間會長些。 工商企業的上班時間冬夏不同,夏天是期一到星期五的上午8時至下午3:15,冬天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8時至下午4:15。 政府機構冬天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8時至下午3:15;夏天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9時到下午3:15。 一般商店是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9時到下午6時,星期六為上午9時至下午2時。 百貨公司結業營業時間較一般商店遲1~2個小時;赫爾辛基車站前的購物街星期天營業到午夜。所有商店在公眾假日休息,面積在400平方公尺以下的商店星期天照營業。 芬蘭主要的公眾及國定假日有: 新年元旦(New Year Day):1月1日。 主顯節(Epiphany):在每年的1月6日。 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日期在復活節前的星期五,是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復活節(Easter Day):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時間多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在這天復活。 勞動節(Labor Day):5月1日,全國勞工放假一天。 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在每年5月1日至6月4日之間,根據聖經記載,是在耶穌復活後的第40天舉行,這個節日一般都在星期四。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傳說耶穌復活後的第7個星期天,派遣「聖靈」降臨人間,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 仲夏節(Midsummer Festival):在6月間舉行。 永晝:6月24日,是芬蘭最長的一個白天。 萬聖節(All Saint's Day):11月1日。 獨立紀念日(Independence Day):12月6日。 聖誕節(Christmas Day):12月24~25日。 禮物節(Boxing Day):12月26日。 在芬蘭旅遊,如能略懂一些芬蘭日常用語,一定可以增添旅遊情趣。下列是一些常用的中、英、芬文對照表: 中文 英文 芬蘭文 1 One Yksi 2 Two Kaksi 3 Three Kolme 4 Four Neljä 5 Five Viisi 6 Six Kuusi 7 Seven Seitsemän 8 Eight Kahdeksan 9 Nine Yhdeksän 10 Ten Kymmenen 是 Yes Kyllä/joo 不是 No Ei 您好 Hello Hei/Päivää 早安 Good morning Huomenta/Hyvää Huomenta 日安 Good day Hyvää päivää 晚安 Good evening Iltaa/Hyvää Iltaa 再見 Good bye Näkemiin 多謝 Thankyou Kiitos(paljon) 不用客氣 You're Welcome Ole hyvä 右 Right Oikea 左 Left Vasen 街/路 Street/road Katu/Tie 酒店 Hotel Hotelli 銀行 Bank Pankki 醫院 Hospital Sairaala 警察 Police Poliisi 郵局 Post Office Posti 餐廳 Restaurant Ravintola 藥房 Phamacy Apteekki 醫生 Doctor Lääkäri 洗手間 Toilet Vessa/wc 早餐 Breakfast Aamiainen 午餐 Lunch Lounas 晚餐 Dinner Illallinen/ päivällinen 入口 Entrance Sisään/ Sisäänkäynti 出口 Exit Ulos 遊客中心 Tourist information Matkailutoimisto 巴士 Bus Linja-auto/Bussi 火車 Train Juna 電話 Telephone Puhelin 多少錢? How much? Paljonka tämä maksaa? 我是遊客 I'm a tourist. Olen turisti. 可否? May I? Saanko? 什麼時間? When? Milloin? 借路 Excuse me Anteeksi 你說英語嗎? Do you speak Puhutko English? englantia? 我只會說英語 I only speak Puhun vain English. englantia. 我不明白 I do not understand. En ymmärrä. 請結賬 Could I have the bill? Saisinko laskun

歷史名城赫爾辛基

第二大城土庫

坦佩雷是第三大城

冰城羅凡尼米

薩翁林納是歌劇城

建築瑰寶鮑渥

皮耶克賽邁基漁城

滑雪勝地拉赫蒂

庫奧皮奧湖區明珠

旅遊城哈米林納

奧盧是高科技之城

湖港拉彭蘭塔

耶爾文佩

瓦薩有航海博物館

破冰之旅的凱米

芬蘭各大城市形形色色

于韋斯屈萊

羅斯托

索丹吉拉

基蒂萊

薩萊塞爾克

庫薩莫

萊維

皮海

伊瓦洛

伊納里

約恩蘇

米凱利

旁卡哈尤

伊馬特拉

科沃拉

科特卡

帕加斯巴雷倫

瓦爾考斯

瓦爾考斯(Varlaus)是東芬蘭省的一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7度55分、北緯62度19分,位於皮耶克塞邁基以東32公里處,瀕臨塞馬湖系的西岔湖,現在有3萬多居民。對外交通非常便利,河港設施優良,有輪船通往塞馬湖沿岸各主要城鎮。陸路交通以鐵路為主,往西可至皮耶克塞邁基,往東可達約恩蘇;公路可通往周圍各主要城鎮。 這裡早在1850年就開辦了鑄造廠和機器廠,現在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中心,芬蘭各湖區所用的各種船隻,大多數是在這裡製造的。另外,此地也是芬蘭主要的木製品、紙漿和造紙的中心。郊區風景優美,湛藍的湖泊星羅棋布,松樺滿地遍野。白牆黑瓦或紅牆灰瓦的農舍散落分布在田野山崗上,四周麥青水秀,菜花金黃。斑白的乳牛躑躅在草地湖畔,田邊林旁的野花爛漫絢麗,一片迷人景象。


許溫凱

許溫凱(Hyvinkää)的瑞典語作Hyvinge,是南芬蘭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4度52分、北緯60度38分,位於赫爾辛基以北55公里處。交通便利,正好位於赫爾辛基至坦佩雷的鐵路線上;公路交通四通八達,汽車可以通往周圍各城鎮。這個人口僅4.2萬多的城市,是芬蘭毛紡織工業的中心,市內有毛紡織廠、鐵路工廠、橡膠製品廠和花崗石採石場。這裡氣候溫和,市郊密林環繞,是赫爾辛基居民喜愛的冬季旅遊和礦泉療養勝地。


黑諾拉

黑諾拉(Heinola)是南芬蘭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8度2分、北緯61度13分。坐落在拉赫蒂市東北方約10公里處,是個橫跨兩湖的城市。兩個湖由一條水道基門河(Kymen Virta)連接,交接處的拱型鐵橋上有鐵路通過,也是這個城市的地標。由於造型頗引人注目,橋下的岸邊公園隨著湖的開展而延伸,有不少人在湖邊垂釣,釣上來新鮮肥美的鱒魚就立刻燒烤食用。和芬蘭許多濱湖的城市一樣,這裡的水上活動相當發達,值得駐足一遊。


埃斯波

埃斯波(Espoo)瑞典語作Esbo,也是南芬蘭省城市之一,經緯度為東經24度48分、北緯60度13分。位置在赫爾辛基以西15公里處,是赫爾辛基的衛星城市,也是不久前誕生的一座新興城市,約有18.8萬多人口。交通便利,鐵路往東可通赫爾辛基,往西可至土庫;公路四通八達,可與周圍各城鎮相連。這個城市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人類居住,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早的居民點。如今,這裡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與赫爾辛基都有密切的關係,市內還設有赫爾辛基工業大學。建於1458年的教堂是城裡主要的名勝古蹟之一,內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壁畫。芬蘭著名的畫家加倫卡萊拉(Akseli Gallen Kallela)的城堡型工作室,現已闢為美術博物館,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很值得一看。 里希邁基(Riihimäki)是西芬蘭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4度46分、北緯60度45分。此地鐵、公路交通方便,為芬蘭南部的一個鐵路樞紐,北可通往拉赫蒂、坦佩雷和哈米林納,南可聯絡赫爾辛基、鮑渥和博爾戈等港。這個擁有2.8萬多人口的城市,設有國內最大的玻璃廠,還有幾家紡織廠,並有玻璃博物館和鐵路信號博物館。


瓦爾凱阿科斯基

瓦爾凱阿科斯基(Valkeako-ski)也是西芬蘭省的城市之一,經緯度為東經24度2分、北緯61度16分。位於坦佩雷以南28公里處的馬拉斯韋西(Mallasvesi)湖的西岸,約有3萬人口。交通非常便利,有輪渡、鐵路和公路通往坦佩雷、哈米林納和芬蘭的其他城市。市內有紙漿、造紙、機器和紡織等廠。當地的主要觀光點是露天紀念館,保存有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工廠工人宿舍。另外,維薩沃里(Visavuori)美術陳列館也值得一看,它原是芬蘭著名雕刻家威克斯特勞姆(Emil Wikstrom)的工作室,現在陳列有許多雕刻作品。


庫桑科斯基

庫桑科斯基(Kuusankoski)是南芬蘭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6度50分、北緯60度55分,瀕臨屈米河,它的東北與拉彭蘭塔相呼應,北和米凱利相對,西通拉赫蒂,南鄰科沃拉,是芬蘭主要工業地區的一部分。這個擁有2.5萬人口的城市,水陸交通方便,有鐵公路通往科沃拉,河運也很忙碌。當地設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大的造紙廠,並有纖維素生產廠家屈米公司所屬的各廠,附近還有水力發電廠。


納坦尼

納坦尼(Naantali)是西芬蘭省西南部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2度2分、北緯60度32分,西臨波羅的海,北界拉伊西奧,東北鄰土庫,東接亞波(Åbo),南和蘭登地爾(Nädendal)接壤。這個從1443年修道院發展出來的小港鎮,它的嫵媚,就像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小女孩,瀰漫著優雅情懷,遠離都市煩囂。市區雖然不大,但滿戴著精彩,由海港邊浪漫餐廳到超級豪華溫泉酒店,以及18、19世紀木建的樓房,莫不洋溢著詩情畫意。 擁有1.25萬多人的海邊明珠,對外交通方便,碼頭邊停泊著豪華遊輪,有定期海上航線往返瑞典,也是有其他渡輪與奧蘭島連絡。前來此地訪問的遊客除了由海上前來外,一般是從赫爾辛基飛往土庫,然後由土庫機場坐巴士前來,車程大約為25分鐘,非常便捷。 當地有不少誘人的景點可供參觀,納坦尼舊城圍繞著古修道院教堂而建,古意盎然的街道也值得細細加以欣賞。教堂的大時鐘已年久失修,指針一直停在11時的位置,當地居民傳說,如果指針移到12時,世界末日便會來臨。 納坦尼溫泉大飯店(Naantali Spa Hotel)是當地最好的休閒大飯店,曾被選為歐洲最豪華的溫泉飯店之一,它那有頂級設備外貌像白色巨輪的旅館部、桑拿浴、游泳池、健身中心和高爾夫球場等,形成休閒度假的天堂。飯店內馳名的溫泉和美容中心,提供極地植物泥和納坦尼黏土外敷美體療程;還有在溫泉水中加入海藻精、礦物質或細胞激素而配製成10多款水療法,都可令人容光煥發,回復青春。 姆米世界(Moomin World)是當地人氣很旺的親子樂園,係根據芬蘭著名童話故事而建成的大型主題公園,有如夢似幻的迷人設施,會令入園的小朋友們樂而忘返。 庫爾塔倫塔(Kultaranta)是位於海岸外魯納馬(Ruonama)島上非常氣派的莊園,是20世紀初芬蘭總統的夏宮,在它的美麗花園裡種滿不同的玫瑰,是觀光客們拍照留念的好地方。每逢星期五的晚上6~8時,開放讓人自由參觀;平時遊客也可以參加納坦尼溫泉大飯店所提供的遊覽團前往。 在納坦尼西南方的海面上,有連當地人也數不清的大小不同的島嶼,它們是由遠古冰河切割而成,島與島間不時有渡輪往返,並有遊艇帶觀光客瀏覽群島風光。


勞馬

勞馬(Rauma)瑞典語作Raumo,是芬蘭西南部西芬蘭省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1度30分、北緯61度8分。位於波里以南42公里處,東鄰考特土阿(Kauttua),東南與萊蒂拉(Laitila)接壤,南接尼斯特德(Nystad),西臨波羅的海波斯尼亞灣,是芬蘭西南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現在擁有37.5萬多人口。這個城市建於中世紀,17世紀末,港口貿易繁榮,有全國最大的帆船隊來運載出口的木材。現在這裡仍是國內重要的木材、紙漿、紙板和家具的輸出港,建有全國最大的船塢,並有鐵、公路通往波里和坦佩雷,與土庫之間的巴士車程約1:30。 這個古蹟之城的舊城區,良好地保存了北歐最完整的木建樓房群,這些建於16~19世紀間的大批古木建築,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仍被有規劃地供觀光客參觀,街道旁開設有不少打金、陶瓷製作和編織花邊(Lace)等傳統工藝的店舖。手工編織的花邊是勞瑪的特產,17世紀開始當地婦女已流行這種衣服裝飾,時至今日,這種高品質的民藝已成為不少遊客喜愛的旅遊紀念品。 市內最著名的名勝古蹟是古市政廳,建於1776年,現已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供遊客參觀,館中陳列著許多中世紀以來負有盛名的勞瑪花邊。 聖十字架教堂(Holy Cross Church)是建於15世紀的修道院,主要由石頭和木材興建,外型古典雅致,教堂內部16世紀的壁畫,至今仍保存完好。 埃烏拉(Eura)位於東郊,是芬蘭最重要的鐵器時代遺址,很多遊客來此參觀維京墓葬品,包括珠寶及服飾等,每令遊客嘆為觀止。 笑龍(The Laughing Dragon)史前文化中心位於市中心區,展示當地史前遺留下來的許多珍貴文物;中心裡附設的古法編織店,出售有名貴的仿古織品。 薩馬拉赫登邁基(Sammalla-hdenmaki)遺址,坐落在市東17公里處,這裡有銅器時代的墓地,是北歐同類遺蹟中的代表,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伊拉斯

伊拉斯(Ylläs)是拉普蘭省的西陲小鎮,接近瑞典邊境,位於東經23度45分和北緯67度42分的交叉點附近,在一般的地圖上是找不到它。這個只有3000多人口的地方,時常對外宣傳說「Ylläs is Number 1」,很多觀光客去過後都同意此言不虛。因為它擁有全國最大的越野滑雪路徑網絡,滑雪中心內越野滑雪道就長達320公里;落山滑雪坡也是芬蘭所有滑雪中心裡最長的;對於雪板愛好者來說,這裡完美的半圓型滑道、雪板公園和雪板街,也都是全國最好的,因此使它成為芬蘭致力保存極地天然韻味的大型冬天度假中心。這裡交通方便,由赫爾辛基搭乘航班前來,飛行時間約1:30;再由機場乘巴士抵達市區,還需55分鐘車程。如果由東南方的羅凡尼米乘搭直達巴士來此,車程約3個小時。 市區人少車稀,多數人是外來的觀光客和滑雪客,共有飯店、傳統木屋和出租公寓床位1.2萬張,並有餐廳、咖啡室、酒吧等配套設施,可使外來遊客食宿無憂;街上還有雜貨店,提供滑雪用品的租、售,展售紀念品和手工藝品。此外,在度假園地裡還設有攀岩牆和健身室等室內活動設施,還有畫廊供人欣賞。室外活動除了滑雪外,一般觀光客也可選擇雪地電單車、冰上釣魚、狗拉雪橇、馴鹿雪橇、雪鞋遠足和騎馬等項目。滑雪中心所處的柯拉利(Kolari)高地上,有兩個薩米人的村落,遊客可前往探訪,以感受極地民風。


科科拉

科科拉(Kokkola)舊稱卡勒比(Gamlakarleby),瑞典語作Gamla-karleby,是西芬蘭省濱海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3度7分、北緯63度50分,位於瓦薩市東北方120公尺處,西瀕波斯尼亞灣,東北界上維耶斯卡(Ylivieska),東與肯努斯接壤,東南距赫爾辛基483公里,現有人口3.8萬多,居民幾乎半數講瑞典語。它建於1620年,18世紀時已經發展成為波斯尼亞灣東岸主要的海港和貿易中心,如今仍然是國內重要的海港。對外交通非常便利,芬蘭西部鐵路主幹線正好途經此地,並有鐵路與城西的尤克斯皮拉耶(Ykspihlaja)外港碼頭相連。公路可與周圍各主要城鎮連接。當地的主要工業有木材加工、製革、金屬加工和磷肥業等。市內最出名的名勝古蹟有15世紀修建的卡爾萊拉(Kaa-rlela)教堂,1845年興建的市政廳和倫隆(Renlund)繪畫展覽館等。 當地旅行社經常推出迷人的「七橋群島」(The Seven Bridges Archipelago)之路的旅行團,是極受遊客垂青的迷人路線。由科科拉到雅各布斯塔德的一串島嶼,是由橋堤貫連起來的,一路來寧靜環境裡盡是藍天、碧海、綠樹,氣氛優美得出塵。小島中不乏值得停留的地方,海邊風景如詩如畫,舊城精緻可愛,令人一見難忘。


皮耶塔爾薩里

皮耶塔爾薩里(Pietarsaari)又名雅各布斯塔德(Jakobstad),是西芬蘭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2度40分、北緯63度38分,坐落在瓦薩市東北方。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始建於1652年,著名的民族詩人魯內貝里(Johon Ludvin Runeberg),1804年就是在這裡誕生。 這個擁有2.8萬多人口的港市,由於瀕臨波斯尼亞灣,因此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和木材出口中心,外港萊派盧托(Leppaluoto)位於市區北方4公里處。這個城市工業非常發達,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纖維、花邊、菸草和機械等。市內著名的建築物有建於13世紀的教堂瑪伊姆宮(Maim House),內設市立圖書館和歷史博物館;另有一座建於1731年的木造大教堂。 波里(Pori)瑞典語作Björne-borg,是西芬蘭省的城市之一,12世紀建於科凱邁基(Kokemäenj-oki)河的上游,1356年獲得都市權,是國內最早獲得都市權的城市之一。由於地殼的運動而遠離海岸線,城市的位置已經改變了三次,現在的市區建於1558年。1801年和1852年增先後兩次燬於火焚而被迫重建。 這個擁有約10萬名人口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21度47分、北緯61度29分,位於勞馬以北42公里處,東南距赫爾辛基242公里,瀕臨科凱邁基河入海口,近波斯尼亞灣,現有9萬多人口。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市郊的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國內各大城市;沿河的港口設施非常優良,距離市區以西20公里處的波斯尼亞灣畔,有梅秋歐特(Mäntyluoto)和勒波薩利(Reposaari)兩個外港,主要輸出木材和木材加工品。鐵路往東經利克馬基和維亞拉可至115公里外的坦佩雷,與境內西部鐵路網相連;公路交通相當便利,可與周圍各城鎮連接。當地經濟以木材加工業為主,城內的勞動人口大部分從事木材加工業。另外還有銅、鎳冶煉、機械製造、棉紡、造紙、紙漿、造船、金屬加工、纖維素和火柴等廠。市區街道寬敞,環境優美,有許多美麗的公園和寬敞的體育設施,還有一座全國最大的短波無線電發射台。市區主要的名勝古蹟有1884年興建的劇院,以及1888年修建的博物館等。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艾內科斯基(Åänekoski)、福爾薩(Forssa)、哈帕耶爾維(Haapajärvi)、哈米納(Hamina)、漢科(Hangö)、伊薩米爾(Iisalmi)、耶姆賽(Jämsä)、卡尼亞(Kajaani)、卡拉約基(Kalajoki)、坎康佩(Kankaan-pää)、卡斯克(Kaskö)、考利蘭塔(Kauliranta)、凱洛蒂耶爾維(Kelottijärvi)、庫里卡(Kurikka)、屈耶爾維(Kyyjärvi)、洛赫亞(Lohja)、洛伊馬(Loimaa)、洛卡(Lokka)、穆奧尼奧(Muonio)、洛基亞(Nokia)、努爾梅斯(Nurmes)、奧里韋西(Orivesi)、奧萊寧(Oul-ainen)、奧托昆普(Outokumpu)、佩洛(Pello)、波卡拉(Porkkala)、普奧蘭卡(Puolanka)、拉赫(Raahe)、拉伊西奧(Raisio)、薩洛(Salo)、塞伊奈約基(Seinäjoki)、索丹屈萊(Sodan Kylä)、蘇奧穆薩爾米(Suomussalmi)、坦尼拉(Tannila)、托爾尼奧(Tornio)、烏茨約基(Utsjoki)、烏西考蓬基(Uusikaup-unki)和瓦拉(Vaala)等。

奧蘭島風光迷人

奧蘭群島(Åland Islands)瑞典語作Ahvenanmaa,原係瑞典的領土,在歷史上與瑞典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聯繫,1809年,瑞典國王把奧蘭群島連同芬蘭一起割讓給戰勝的俄國。1917年芬蘭獨立後,奧蘭人密商回歸母國瑞典,在獲得多數奧蘭人簽署請願書支持後,派代表向瑞典國王表示回歸的願望。芬蘭政府不同意,但是為了緩和奧蘭人急於回歸瑞典的情緒,芬蘭議會乃在1920年作出決議,同意奧蘭群島自治,並通過了「奧蘭群島自治法」。根據這個法律,奧蘭人可以擁有自己的議會、政府組織和旗幟,還可以發行郵票、制訂自己的法律。如果芬蘭國會想變更自治法內的規定,還得通過憲政程序,並獲奧蘭群島議會多數的同意才行。 但是奧蘭人對此並不領情,他們反而訴諸當時成立不久的國際聯盟仲裁。結果事與願違,國際聯盟卻確立了芬蘭擁有奧蘭群島的主權,但必須負責保持島上居民的瑞典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奧蘭群島人也得以維持自治,但必須保持中立和非軍事化。後來芬蘭和瑞典兩國也簽約保證執行這些「條件」。這種看似讓芬蘭、瑞典和奧蘭人「三贏」的決定,其實等於澆了急於回歸瑞典的奧蘭人一盆冷水,使得他們必須面對現實,在「自治」的範疇裡思考如何更好地去經營自己的家園。自治的奧蘭群島與芬蘭的關係似乎若即若離。但奧蘭人仍得向芬蘭政府繳納各種稅賦,芬蘭國會中也仍有專屬於奧蘭群島議員的席位。 美麗的奧蘭群島經緯度為東經20度、北緯60度15分,坐落在芬蘭與瑞典間波斯尼亞灣入口處,南面是波羅的海,西面隔著南克伐爾肯(Södrakvarken)海峽與瑞典相望,形勢非常險要,軍事價值重大。整個群島由6500多個島嶼及許多岩礁組成,陸地面積約為1481平方公里。約有2.5萬多名居民分布在其中的80個島上,其他島嶼則無人居住。居民大部分是瑞典人,多為海員、漁民和農民。 這個群島除了島和海,並沒有什麼天然的資源,從陳列在博物館裡的老照片中便可了解過去的奧蘭人都是靠漁獲生活。由於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農業逐步取代了逐漸衰退的傳統捕漁業。島上有許多機械化程度很高的小農場,盛產穀物、黃瓜、洋蔥、疏菜和馬鈴薯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居全國之冠。此外,還栽培了許多果樹,飼養奶牛和羊。 島上的交通也很便利,雖說想逛遍大大小小的奧蘭群島恐怕不容易,但可搭乘遊艇逛逛海中連綿不絕的群島,也可以騎自行車或租小機車沿著主要公路按地圖尋找景點,還可搭乘有英語導遊的觀光巴士。 這裡以帆船製造和漁獵而聞名。現代的奧蘭人除了利用40多艘商船從事航運外、更卯盡全力利用僅有的島和海等資源,積極發展像帆船、遊艇、獨木舟和海釣之類的水上活動,藉以吸引觀光客。每年夏天,大小各色的帆船塞滿了這裡的各個港口、和隨之而來的各項帆船比賽,已成為觀光客們的最愛。不過奧群島對亞洲遊客來說,還是個比較陌生的地方,到北歐觀光的亞洲旅遊團,幾乎都沒有規劃前往奧蘭群島的活動。 此外,奧蘭群島也是考古學家極感趣的地方,目前已經發現了青銅器和鐵器時代部落聚居遺址、北歐海盜墓地和中世紀教堂遺址等。 瑪麗罕港(Mariehamn)是芬蘭阿赫韋南馬自治省(Ahvenanmaan maakunta)的省會,在兩個多世紀前,它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直到1861年才正式獲得都市權,現在已成為奧蘭群島的行政、教育、文化和商業中心。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9度57分、北緯60度6分,位於奧蘭島的南端,奧蘭島則是這這個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鳥的北部是崎嶇不平的岩石,東南部有富庶的農田。瑪麗罕港是這個自治省主要的港口和唯一的城市,現在約有1萬多名居民,約佔這個群島總人口的一半強。 對外交通全靠海空,島上有一處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芬蘭本土和瑞典,從瑪麗罕飛往赫爾辛基的飛行時間約45分鐘。觀光客也可以乘渡輪前往瑞典和芬蘭本土,從土庫到奧蘭島的瑪麗罕港,海上航程約需3個小時。在冬季的時候,還可以乘汽車馳過16公里寬冰凍的南克伐爾肯海峽、直達瑞典。 市區呈南北走向,約有1公里長,市內新式建築林立,多為哥德式住宅樓房,顏色鮮豔、美觀大方。商店門面雖然不大,但也算是一種購物自取的小超市,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商品,但顧客卻寥寥無幾,原因是大多數市民家中都有電冰箱和電氣炊具,每週購物一次即可。 在市郊25公里處的海濱,有一家芬蘭唯一的人造金剛石廠,建於1976年,全廠只有16名職工,每週工作5天,有3台衝壓機分兩班生產,每年可以生產100萬克拉金剛鑽。這家工廠用人少,設備新穎,產量高,生產管理非常嚴密。 這裡風景優美,尤其是到了夏季,到處郁郁蔥蔥,青松勁香挺拔、綠草如茵、百花爭豔、構成一幅秀麗誘人的景色,因此外國觀光客絡繹不絕,每年都給這個人口稀少的小島留下了2000多萬美元的外匯收入。市內還有許多花園、公園和海灘、是國內的遊覽勝地之一。 當地也有不少名勝古蹟,其 中的奧蘭航海博物館(Åland Mari-time Museum)位於狹長的瑪麗罕港西岸,是一個頗具特色的博物館,從1946年開始動工興建,3年後竣工,於1954年對外開放,每年都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若想了解奧蘭人以航船為主的海洋文化傳統,這裡就是最好的去處。整個博物館是按照古代帆船內部構造式樣布置。館內陳列品豐富多彩,有各種輪船的模型、實物、繪畫、圖片、雕像、造船工具、航海儀錶,船用武器、海盜旗幟和圖畫資料,還有航海座鐘、測程儀、望遠鏡、海圖和航海日記等無所不有,每一種航海儀器都有其來歷。室內的牆上還懸掛著許多以女性為造型的船首,以及一些著名船隻的油畫。 最為吸引遊客的便是那幾個一進館便可以看到的巨大船首人身雕像,還有艘保存完整的巴洛克式四桅帆船「賀作琴賽西里號」(Herzogin Cacilie)的船尾部分,這艘大帆船是過去奧蘭船王古斯塔夫‧艾力克遜(Gustaf Erikson)船隊中的主力,1936年在英國戴芬郡外海擱淺後,就不能使用。遊客們還可以在這裡參觀到船員臥室、船長室、起居室、廚房和餐廳等設施。 伯曼號帆船博物館(Museum-ship Pommern)事實上是一艘四桅大帆船,於1903年造於蘇格蘭,1923年由芬蘭向希臘購得,是20世紀20~30年代往返於歐洲和澳洲之間的重要運麥船,排水量4000多噸,有四根桅桿,是世界上少見的大帆船。在風力不足的情況下,仍可保持航行速度。1932年靠風力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航行到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港時,只花了75天,刷新了世界紀錄。1952年停駛後,贈給航海博物館,最後搖身一變,成為實船博物館。現停泊在航海博物館外瑪麗罕港的小碼頭上,遊客可以上船一睹它的風采。 漁獵博物館是瑪麗罕港又一處獨具特色的觀光點,這裡可以看到當地居民漁獵時代所用的工具和武器,狩獲獵海豹的技巧。各種飛禽走獸的標本,早期芬蘭漁夫居住的小房,以及奧蘭島的漁獵簡史等。附近有個遊憩公園,遊客可以乘坐觀覽拖車,看看樹林中出沒的麋鹿,體驗荒野的樂趣。 波馬桑碉堡(Bomarsund For-tress)是奧蘭島上的古戰場遺蹟。1809年,瑞俄戰爭後,瑞典把奧蘭群島隨芬蘭一起割給戰勝的俄國。為防瑞典的反攻,俄軍從1829年起在瑪麗罕港東北方的波馬桑地區,構建規模宏大的波馬桑碉堡,蓋了10多年,還沒完成就遇上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遭到英法聯軍的海陸夾攻而被摧毀。現在平原上的碉堡只留下了半垣殘壁和10幾根砲管,附近小聚落也在俄軍撤退時遭到焚燬,只殘留少數建築物基地,供人憑弔。 卡斯特洪城堡(Kastelholm Castle)位於波馬桑雕堡附近,建於14世紀。1556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瓦薩曾偕第二任皇后莎琳造訪。在1571年,被罷黜的國王艾力克十六世曾被關在這裡數月。1772年燬於一場大火,此後便成了無人問津的廢墟。最近幾年,奧蘭人慢慢修復這個樓層,成為有趣的觀光點,它讓遊客彷彿回到了16世紀的奧蘭島。城門一開,身穿奧蘭島傳統服裝的侍者,立即向觀光客奉上伏特加酒和薑餅。幾個作中世紀打扮的弄臣,開始為遊客介紹城堡的歷史。此外,還替遊客設計了一齣五幕布景的舞台劇,有曾經蒞臨奧蘭島的瑞典國王和皇后,還有曾被流放到奧蘭島的瑞典國王艾力克十六世,以及精彩懸疑的宮庭鬥爭,並隨著場景和劇情的變化,遊客可以跟著演員上下各層的劇場,寓教於樂,相當具有臨場感。看完歷史劇後到附近餐廳享用一頓仿中世紀的皇家晚宴。還安排與劇中的美麗皇后和大鬍子國王共進晚餐。此時,這些國王、皇后等歷史人物一下子又變成了可以一起共餐、飲酒寒暄的尋常百姓。

教育、文化和福利

芬蘭全國共有530.1萬多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口密度為16人,其中的60%居住在城市,40%居住在農村。男性佔總人數的48%,女性佔52%。芬蘭人的祖先是來自亞洲黃種的蒙古人,後來部分芬蘭人含有瑞典人的血統,在外貌特徵上傾向於白種人。現在國內人口中,芬蘭人佔93.5%,瑞典人佔6.2%,還有少量拉普人、愛沙尼亞人和俄羅斯人。華僑約有3000多人,其中台灣人不到20人。中國大陸人多係留學移民,因為此地讀大學不要錢,還可以有部分時間合法打工,收入高,一週可打工24小時,每小時6歐元,生活不會有困難。台灣學生多有獎學金前來,經濟上更沒有問題。中國大陸人留在芬蘭只有兩條路:一是與當地人結婚。二是由當地企業認係特別優異人才而申請到自己企業工作,但公司卻要因此付大批稅金給政府,所以比較困難。自2000年7月上旬,英國發生大陸人偷渡入境被悶死在貨櫃裡好幾十人後,華人要留芬設籍將更加困難。 芬蘭以基督教路德宗信義會為國教,全國共分8個主教區,大主教區設在土庫,受德國基督教虔信宗影響很大,強調個人靈修和修身,目前國內共有路德宗信義會教徒439.45萬多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5.6%。東正教是芬蘭第二國教,歸屬於君士坦丁堡教會管轄,但擁有自治權,在國內共分為庫奧皮奧和赫爾辛基兩個教區,並有1所神學院和3所隱修院,共有信徒5.49萬多人。此外,國內還有32.9萬多人無宗教信仰。 這個國家以芬蘭語為第一國語,瑞典語為第二國語。境內的477.8萬多人講芬蘭語,33.3萬多人講瑞典語,而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和匈牙利語則同屬芬蘭-烏戈爾語,比其他歐洲國家語複雜、難懂。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瑞典語被認為是有教養的人所使用的語言。中學生必須學會這兩種語言,要想在政府部門擔任公職,也要懂這兩種語言。另外,德語、俄語和英語在國內也是通行無阻。 芬蘭的教育相當發達,早在1980年起就實施9年一貫制義務免費教育,所有中、小學生不但免交學雜費,還可以享受一頓免費的營養午餐,同時還可以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及醫療保險,每人每年政府要花2700歐元。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離家遠的學生,學校還用專車接送,外國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教育全部免費,還可以獲得年息5%的低息貸款,畢業後分10年攤還。目前,政府每年撥款73億歐元作為教育經費,約佔每年國家預算總支出的15.9%,僅次於福利和社會保障的開支,居全年總支出項目的第二位。由於政府不遺餘力地發展教育事業,全國沒有文盲,這是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等經濟強國所無法相比的,對經濟的發展無疑也將是個有利的因素。 國內共有5890所各級學校,約有學生193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餘學校在內)。其中小學就佔4300多所,小學生約58萬人,小學教師3.64萬人,規模較大的小學,學生不到千人,最小的小學不到10名學生,所有小學教室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師生們一進教學樓先脫掉外衣掛在衣帽間或牆上的衣帽鈎上,然後脫掉鞋子,換上軟底拖鞋,有的學生乾脆穿著襪子走進教室。不但在教室內,就連走廊的水磨石地板也是同樣乾乾淨淨的。課間休息時,很多學生就坐在地上聊天或嬉鬧,學校漂亮得如同神話中王子住的宮殿。 小學義務教育之目的,在提供學生未來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將來能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負責任的社會成員,而非要求他們學習過多知識。這種基礎教育將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放在首位,因此芬蘭全國有927家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約2500萬冊,國民人數與圖書館比例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芬蘭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注重特色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以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為例,全市共有82所小學,目前沒有特色教育的普通小學只剩下12所。所謂特色教育,就是指每個小學在完成教育部制定的全國統一教學計劃前提下,在語文、數學、自然、歷史、音樂和體育等學科方面有所側重,辦出自己的特色,以便使有某種特長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卡伊薩涅米小學以音樂舞蹈享譽首都地區,從3年級起開始音樂、舞蹈和芭蕾舞課程,邀請芬蘭國家芭蕾舞演員講課。斯特羅姆貝格小學特色教育的課程是自然,在老師啟發式的教育下,學生們養成了手動、腿動和腦動的良好習慣,通過做實驗和積極查尋資料,尋找解釋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但是,無論是否強調特色教育,小學絕大部分教學內容是統一的,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學生則必須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此外,根據基礎教育法規定,每個小學都有義務接受就近的學生入學,不能因為特色教育而使一般學生的學業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創辦特色教育有助於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為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全國有中學1100多所,共有33萬多名中學生和2.3萬多名中學教師。中學生除了學習外,還要通過勞動實踐課,學會煮飯、洗衣、熨衣、縫紉和織毛衣,乃至木工和電工技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約佔總人口的47%。 國內共有21所高等院校,有12.8萬多名在校念書的大學生,共有7000多名大學教師,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約佔總人口的15%。比較說來,芬蘭是世界上擁有工程師、教授和研究員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內最著名的大學是赫爾辛基大學。另外還有1911年創辦的赫爾辛基經濟學院,現在有3600多名大學生和130多名教師。理工大學位於埃斯波,創辦於1908年,現有6600多名大學生和500多名教師,校圖書館藏書量達50萬冊。奧盧瑞典大學創辦於1918年,用瑞典語授課,現在有3800多名學生和300多名教師,校圖書館擁有145萬冊圖書,在國內大學圖書館中藏書量居第二位。土庫大學創辦於1920年,用芬蘭語授課,現有8500多名學生和720多名教師,校圖書館藏書達125萬冊。于韋斯屈萊大學創辦於1934年,現有6800多名學生和700多名教師,校圖書館藏書量達95萬冊。此外,國內主要大學還有赫爾辛基技術大學、奧盧大學和坦佩雷大學等。這個國家還特別重視成人教育,通過各種制度和津貼,鼓勵成年人進修深造。國內現有530多所職業學校,共有14.78萬多名學生和1.56萬多名教師。 這個國家的文化事業也很發達,由於國民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高,人人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目前,全國有幾百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每年出版新書5800多種。國內共有120家報社,日報有28家,各種期刊1150多種,各種雜誌5129種。 最有名的日報是赫爾辛基新聞報,它是國內第一大報,也是國內唯一不受任何政黨控制的報紙,是由埃曼‧埃爾科於1889年創辦的,當時名為日報,1904年被查封,數月後復刊。在俄國統治芬蘭時期以進步立場和獨立自由的辦報方針,吸引了不少作家積極投稿。1927年,埃爾科之子埃利亞斯‧埃爾科擔任報社社長,報社在他去世後仍由其家族掌管直至現在。這份報紙至今仍保持獨立的立場,報導注意公正和全面,特別是國際新聞報導方面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目前每日發行量大約為45.8萬多份。 境內主要報紙還有1919年創刊的新芬蘭報,日發行量9.1萬多份;1864年創刊的首都日報,日發行量約7.1萬多份;1957年創刊的人民新聞報,日發行量4.57萬多份;1909年創刊的國土報,日發行量3.2萬多份。另外還有芬蘭社會民主黨人報、晚間新聞、土庫新聞、晚報、芬蘭畫報和晨報等。 國內共有5家通訊社,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創建於1915年,屬半官方性質,與世界各主要通訊社均有業務往來聯繫。另外,國內還有15家外國通訊社駐芬蘭分社。 芬蘭廣播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廣播電台,成立於1926年,1934年改為國營,現在每天分別用芬蘭語、瑞典語、英語、德語和法語共5種語言對外播音。芬蘭電視台是國內最大的電視台,創辦於1958年,現分為電視一台、電視二台和電視三台,赫爾辛基電視台是閉路電視台。國內共有電視機約196萬台。還有大大小小的電影院363家,共有9.5萬多個座位,全年觀眾達1000萬人次,平均每個國民每年至少看兩部電影。國內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623個,全年參觀者達425.8萬多人次。全國還有15個自然保護區。 政府對衛生事業也非常重視,全年支出的衛生經費達13億多歐元,約佔全年財政預算總支出的10%,平均每個國民每年醫療衛生開支達280歐元,男子平均壽命為72.3歲、女子平均壽命為80.5歲。人口自然增長率僅2.9‰。為了鼓勵生育,政府規定對未婚的適齡男子課以重稅,而給予產婦半年產假,工資照發,甚至連她丈夫也同樣享受這一優待。儘管採取種種措施,但人口增長率依然很低甚至不斷下降。目前,為了解決不育問題,越來越多的芬蘭人接受體外受精的治療方法,芬蘭的新生兒中試管嬰兒佔1%。這樣可以提高一些人口出生率。為了提高試管嬰兒的存活率,芬蘭通常將兩個受精卵同時移植入母體,這一做法往往會給不育夫婦帶來意外的驚喜,因為出生的試管嬰兒中有1/4是雙胞胎。目前國內有580多家醫院,共有病床7.5萬多張,醫生2.1萬多人、牙醫4100多人、護士約3萬人、藥劑師5100多人、助產士3200多人。 一般人民都過著高水準而有秩序的生活,社會上貧富差距很小,人們生活條件優越,96%家庭有電冰箱,每千人中就有395輛小轎車和390台電視機;每百人中就有65架手提電話,移動電話數目超過固定電話;每百人中就有25個互聯網用戶,2/3的芬蘭人在工作場所使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人均住房面積高達35.7平方公尺,是許多歐美發達國家所無法相比的。但是芬蘭卻有20%失業率,自殺率也是全球第一。 芬蘭還是世界上有名的高福利國家,政府每年要拿出70多億歐元,用於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這筆開銷約佔國家全年總支出的27%。芬蘭社會政策的目標是讓全體國民過著適應社會保障的生活。一向為芬蘭人民所自詡、且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保障體係,由社會保障、社會補助和社會福利等三個方面構成。社會保障的支出項目可分為疾病、事故、失業、老年、身體殘障、家庭和兒童等津貼。老年養老金從65歲起開始支付,平均每月約可領到1000歐元,但依職業的不同也有提前支付。一般的醫療費用,患者須自行負擔一部分,如果是嚴重的疾病,則全部醫療費用由國家負擔。 慣於以高科技解決現代緊張生活壓力的芬蘭,是全球領先實施金融IC卡國家之一。芬蘭銀行還出售一種所謂「電子錢包」多功能可以補充的IC卡,買任何東西都可以刷這種卡,比國際信用卡和西歐的負債卡都好用。持卡人在銀行中的現款被儲值在IC卡上,消費時由卡中扣減,現款快花完時,可以在機器上補充,也可以查詢餘額,或查詢每一次消費的金額和時間、地點。由於金融卡的發行,芬蘭現鈔發行量已經減少了一半。使用現金已經落伍,也幾乎沒有人使用支票,所有薪資直接入帳,大部分支付都以電子轉帳方式進行,使社會邁向無現鈔化。

今日芬蘭人

芬蘭人外表拘謹,表情嚴肅,一副不容易接近的樣子,其實他們內心非常熱情。每當前往友人家中作客時,會攜帶一套刀叉、杯盤,還附帶一瓶牛奶,因為他們比較習慣用自己的餐具,連飲料也是「自備」的,芬蘭人請客是不包括飲料的。一般說來,芬蘭人並不容易親近,但是經過長時間相處成為朋友後就會非常忠心。 這裡的人們崇尚樸實和勤儉,一到晚上,萬籟俱寂,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晚上可做的事情是享受淋浴的樂趣和看電視節目;夏天的晚上可以到郊外散步,欣賞永晝的奇景,或是到露天劇場看民族舞蹈的演出。芬蘭民族優秀,人民受教育程度高,長於思考,性情剛勇,並且富有奮鬥精神。芬蘭人的「設計」是舉世聞名的,他們會將最普通、最實用的家庭用具設計得更具吸引力,而芬蘭的建築技術更為世人所稱道。芬蘭人行事認真,做事一板一眼,很重視法律和秩序。教育非常普及,就學率近百分之百,多數人會講多種語言。 芬蘭人每逢假期,都要離開城市,到他們的鄉間別墅度週末。因為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這些別墅通常都傍湖濱建造,而且多是建造簡單的木造小屋,距離其他地方很遠,這樣,房主和他的家人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野外的生活。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芬蘭人開始過著奢侈的生活,儘情地享受人生而拙於節約。赫爾辛基的一篇新聞報導中曾刊載道:「理論上說來,我們的國家老早就應該破產了,常常是一個危機剛度過,馬上又接著另一個危機來臨。而且無論那一屆新政府上台,如果立刻實施改革的話,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以未來當抵押,而讓下一代人負擔起這種經濟上的重擔。」 這個國家的人,確實要比歐洲其他國家還要早好幾年就深刻體會到通貨膨脹的恐慌,但是,不斷的經濟危險似乎只是出現在新聞報導和政府統計中而已。芬蘭是歐洲各國中擁有飯店和餐廳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且每一家都是生意火爆,客人滿座。道路上車水馬龍,港口內遍布快艇和遊艇。都市近郊的森林中,芬蘭浴到處林立,備有溫水游泳池的美麗別墅更是鱗次櫛比。但是,芬蘭和鄰近的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相比,國民人均年收入仍有一定差距,社會福利、保險和養老金制度也不如瑞典、挪威發達。 芬蘭民族自古以來具有不屈不撓的「西斯」精神。所謂的「西斯」精神,就是決不向失敗低頭,即使已經心衰力竭也要奮鬥到底。所以,芬蘭人在平時似乎看不出有什麼民族意識,一旦發生戰爭,這種民族意識往往會立即展露無遺。另外,芬蘭人又是歐洲國家中最具有戰鬥性的民族,崇尚個人主義,據統計,芬蘭的兇殺案要比瑞典、挪威和丹麥高出5倍。他們不會由於財務問題或偷竊而殺人,卻會因愛情、嫉妒、復仇的心理而殺人,使用的殺人工具大都是農民或獵人使用的彎曲短劍。一旦激怒了芬蘭人,可是件相當嚴重的事情。對方會從劍鞘中拔出短劍,挑戰地說:「有膽量就來試試。」芬蘭人一向熱愛大自然,但他們也會和自然構成敵對的關係。把自然視為一個挑戰的敵手。 根據2009年6月的統計,芬蘭人喝酒北歐第一。平民擁有槍枝的比率為每百人41支。芬蘭犯罪的人少,監獄更少,司法機關處理犯罪的政策有樹立道德及形成價值觀的效果,而不用懲罰作為報復,加上高福利國家經濟犯罪因素少,沒有黑金問題和勞民傷財惡質選舉的文化存在,政治人物多清白有為,沒有為權位發燒的總統,人民也不會選出騙選票的政客,因此政通人和,社會安寧,吃牢飯族越來越少,為國家節省不少公帑。奉公守法的芬蘭人心目中最敬佩的是警察,他們對受刑人往往呵護有加,獄警都不佩戴武器,監獄沒有大門和圍牆,只用較不刺眼的監視閉路系統和電子警報設施,牢房像學生宿舍,犯人還可申請單獨房間和探監配偶或子女在房裡待上96個小時。在一些「開放式」監獄中,獄警和犯人互以名字相稱,典獄長稱為經理或主任,犯人有時候被稱為「客戶」,年輕的則叫做「學員」,少年監獄經理的職責就是扮演父母的角色。芬蘭「柔性」的司法,使國家在過去20多年來得以減少4萬名囚犯,也節省了2000多萬歐元公帑。

婦女社會地位高

芬蘭女性在社會上有很高的 地位。她們是歐洲各國中最早獲得選舉權的,在世界上僅次於紐西蘭。目前,芬蘭女權全球第一 ,女性已成功地擁有和男性完全一樣的社會權利。她們在從事各種職業的領域中,多有非常驚人的表現,不但國會議員、部長也不少由女性擔任,連現在的總統也是女性。其中包括16%的醫生、90%的銀行職員和80%的教師都是由女性擔任。在大學裡,女生的人數也超過了男生。此外,女性還佔有國家公務員的半數,從事商業的人員中有2/3也是女性。即使在木材加工業領域中,女性也佔去了一半。在大學教育、司法和行政機關中,活躍在第一線的也有許多是女性。從事理髮工作的只有女性,在公共浴室裡為男性顧客擦抹肥皂的也只限於女性。從婦女解放方面來說,芬蘭可以說是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各國的前列。 芬蘭人的體型特徵與鄰近的斯堪的納維亞各國人民不同,顴骨相當突出,身體勻稱,經常可以看到黑頭髮的男女。芬蘭女人在北歐素負豔名,她們黃膚碧眼,外貌有西方人的輪廓,內在具東方女性的溫柔嫺靜,因此大都美麗動人。芬蘭的美女不易對男人動情,可是一旦愛上了,熱情不容易冷卻,這也表現出芬蘭女子的一般性格。 芬蘭的男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訓練能夠獨當一面,15~16歲後就可以從父母那兒得到家裡的鎖匙,過著幾乎獨立的生活。女孩子在17歲前,會受到父母的嚴格監護,晚上10時前一定要回到家裡。一般說來,少年男女的交往是自由的,像這樣從友情中孕育出來的愛情,周圍的大人們也都充滿愛心地樂見其成。 年輕的男女如果打算談戀愛,雙方都會將刻有自己名字第一個字母及校名的戒指或紀念章相互交換,從此以後就被視為已正式訂過婚的戀人,可以在電影院或公共場所出雙入對,互相拜訪對方的家庭,過個快樂的夜晚,或是互相吻別。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會以平穩和慎重的態度面對感情,而不希望發生超乎常規的行為。因此私生子的比例是北歐各國中最低的,每100名兒童中大約只有4名是私生子。 芬蘭男女談戀愛時,通常由女性主動,如果是太過於羅曼蒂克的戀愛,則會被認為具偽善而令對方討厭。對善良的北歐人而言,芬蘭人在平時講話比較簡潔,即使是戀愛中的人也不會使用煩瑣不必要的對話,並且知道心靈相通才是最可貴的。一般來說,芬蘭男子雖然不會過份熱衷和女性交往,不過也不會有漠不關心的表現。女性也一樣,雖然希望自己心儀的男人要具有紳士風度,但也不喜歡恭維和奉承,只有不裝模作樣的誠實對象,才是成為戀愛的第一要件。 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一旦宣布訂婚,就絕不會考慮會有分手的時候,因為雙方都會儘力避免錯誤,四周的朋友對於已經有對象的人,也會儘量避免牽涉到感情事件。訂婚的時間長短不一,短的只有幾個星期,長的可達數年之久。就是18歲以上的女性,一般家人也不會允許她在深夜的時候外出。所以,戀人之間的交往也不以表面認識為滿足,而想做更深入的了解,婚姻畢竟不是輕率的兒戲,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希望能在婚前更多地了解和適應對方。 事實上,訂過婚的芬蘭男女有半數以上都會步入教堂結婚。如果婚約不幸被破壞,戀人間會很率直地承認彼此個性不合,並且理智地分手。但是,如果有一方依然依依不捨,那麼另一方就會設法不和對方見面,並避免糾纏不清。 一般來說,芬蘭人的適婚年齡是25歲。女性可以在眾多的異性朋友中選擇一位最理想的男子,做為美滿的終身伴侶。 在結婚的時候,新娘頭戴金色花冠,婚禮後未婚少女會圍著被蒙住眼睛的新娘跳舞,新娘會將她頭上的花冠戴到其中一位少女的頭上,通常這位少女會被認為是下一個要結婚的人。當新人坐在婚宴的貴賓席上時,新娘會手持一個篩子,上面蓋有一塊絲綢的披巾。當來賓們將禮金塞進篩子時,伴郎會向在場的來賓宣布塞禮金人的姓名和金額。 對已婚的婦女來說,沒有比外出工作更能令人心滿意足的了,因為她們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和自我價值。很多丈夫在家帶小孩、做家事,由妻子出外工作,不會被人取笑。一起工作的夫婦,即使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各忙各的,但只要是休閒時間就會撇開個人的喜怒哀樂,儘情享受家庭的溫暖。當地女人結婚後多肥胖,噸位太大,因此到處可以看到胖太太。 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現在的年輕夫婦不再像以前一樣養育許多小孩,他們都只生一、兩個孩子,精心養育並且嚴格教育他們,從幼年的時候起就教導小孩要有責任感,使他們能得到良好的教養。雖然父母願意為小孩付出很多心血,卻不會為了孩子破壞自己的生活步調,例如,當母親決定離婚時,絕對不會因為已經有了小孩而猶豫不決。 離婚的原因不外乎是個性不合或有了外遇,而外遇的發生和具有忠實特徵的芬蘭人的個性是相當矛盾的。如果夫妻中的一方愛情已經冷卻下來並喜歡另外某個人的話,就會明白地向對方提出離婚要求。因此,在處理這種難堪的關係時,芬蘭人還是保持著非常明智的理性態度,絕對不會為第一次婚姻的失敗而捨棄再婚的機會。 芬蘭人的離婚率在歐洲各國中是比較低的,離婚在結婚的100件中僅佔8件。離婚後,通常由女方照顧撫養孩子,男方則必須按時支付贍養費,同時也享有和孩子們見面的權利。在芬蘭,男女雙方即使離了婚,也並不完全意味著徹底地分離,過去曾經促成兩個人結合的友情,仍然會和以前一樣繼續存在。因此對於芬蘭人來說,友情是神所賜予的東西,比愛情更為神聖,並且具有永恆的價值。 在喪禮方面,芬蘭人死後有土葬和火葬兩種形式,現在火葬日益普及。宗教葬禮通過在教堂由牧師主持,非宗教葬禮則按死者的遺囑辦理。

有趣的背老婆比賽

每年7月15日,距離首都赫爾辛基550公里的松卡耶爾維小鎮,就會舉行愈來愈熱鬧的背老婆比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光客前來欣賞。這種比賽雖首創於1992年,但其起源卻可都追溯到19世紀。當時,有一位名叫隆卡伊寧的人在這一帶招兵買馬,他需要體格強壯的戰士,於是想出一個獨特的招數,他在一條道路上設置各種路障,讓所有應徵者輪流背著沉重的沙袋跑著通過這條道路,只有通過這條多路障馬路考驗的人,才有資格加入他的軍隊。 進入20世紀90年代,鎮上的文化秘書埃羅‧皮特寧在一次熱鬧的集會中突然來了靈感,決定舉辦當年隆卡伊寧那樣的障礙賽來增添節日的氣氛,不過背沙袋是引不起人們的興趣,如果能抱起自己的老婆去代替沙袋,將是吸引觀眾的一個熱鬧節目。他的這個絕招果然得到同伴的贊同,於是說幹就幹,經過簡單的籌備後,幽默、詼諧的「背老婆比賽」就此誕生。 現在一年一度的「背老婆比賽」已經成功的舉辦了10多屆,不但受到國內人民的歡迎,而且挪威、瑞士、德國和愛沙尼亞等國的許多夫婦也慕名而來,先是在旁觀戰,後來也報名參賽。自1996年起,這項民間的賽事已升格為國際性比賽,並被正式命名為「國際背老婆錦標賽」。 為了確立錦標賽的權威性,立下了三條規則:一是正式跑道長235.5公尺,其中一段是沙路、一段是草地,還有一段在柏油路上進行,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完賽程的為獲勝者,但是如果老婆不慎掉在地上就會被扣分。二是跑道上設有兩道木障礙和一道水障礙,但是為了參賽者的安全,有一名潛水員專門在水坑裡護駕。三為所背之人必須是年滿17歲的女性,是不是真的老婆倒無所謂了。 這項比賽是男女雙方配合完成的,但只能由男背女,不可由女背男,所以在參賽前,老公要勤練體格使之強壯有力,老婆要參加嚴格的減肥訓練,儘量減輕體重,減少老公的負擔,才有奪冠的機會。

純樸的拉普人

拉普是個奇怪的遊牧民族,他們生活在高緯度裡,除了芬蘭外,瑞典、挪威和俄羅斯都有,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確實人數,據說全部有7萬人,其中挪威有4.5萬人,瑞典有1.7萬人,芬蘭有6000人,俄羅斯則有2000人。芬蘭的拉普(Lapp)人多住在拉波尼平原上,但據說其中真正的拉普人只有40多人。 根據歷史的記載,最早在芬 蘭定居的拉普人,可能是屬於「芬蘭烏戈爾」的北方森林人,後裔則稱為拉普人,大約在2000多年前,這個遊牧民族從蒙古往西遷移至今日的匈牙利、愛沙尼亞和芬蘭一帶定居,又稱為薩米人(Saami)。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所講的拉普蘭語與芬蘭語同屬芬蘭烏戈爾語系,和印歐語系的挪威語及瑞典語格格不入。外表與斯拉夫人非常相像,有高高的顴骨、濃密的黑髮、矮小的身材、較芬蘭人略顯黑棕和黃色的皮膚,與碧眼金髮、身材高大的北歐人有明顯的不同,和聖誕老人的形象倒有幾分相似。 13世紀時,善良的拉普人廣泛分布在芬蘭中部和南部地區,後來由於芬蘭人和日耳曼人的不斷排擠和驅趕,被迫往北方地區節節後退,現在只能在北極圈以北才能找到他們集中居住的領域。這個民族和外界極少往來,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依然過著半原始狀態的遊牧生活。他們一般以牧養馴鹿為生,故又稱為「馴鹿民族」(Reindeer People),隨著季節的變化,將鹿群從一個季節性的動物就食區、驅趕到另一個季節性的動物就食區。為了遷移馴鹿,至少要選擇冬季用、春秋用和夏季用等3個牧場。天氣寒冷時,他們就將馴鹿趕到靠近海岸的森林地帶;天氣溫暖時,再將馴鹿趕到有新鮮水草的山丘地帶。遊牧生涯註定了落後的情形,在他們心目中,「拉普」是帶有歧視性的名詞,更喜歡人們稱他們為薩姆斯人。 目前境內的拉普人仍以養鹿為主,共牧養馴鹿40萬隻,還組織有125個養鹿協會,聯合起來維持自己的權益。他們所養的馴鹿不怕車輛,因為馴鹿車禍可以要求國家賠償。每隻公鹿為2500歐元,母鹿為1700歐元,小鹿為360歐元。由於拉普人保留有不少充滿原始色彩的習慣,加上與之共存的廣袤粗獷極地風光,對那些在高度物質文明享受中想換換口味的西方人產生奇異的吸引力,每年大約有50多萬遊客懷著獵奇的心理前來觀光。現在,境內的許多拉普人既是養鹿專業戶,又是旅遊專業戶。他們紛紛與旅遊公司簽訂合同,在每年5~10月的旅遊旺季接待各國的觀光客,每個遊客交10歐元就可以在他們的帳篷裡住上一夜,親身感受一下道地的拉普人生活。遊客來訪時,身穿民族服飾、化妝成地方神模樣的女主人,會熱情地把客人接進帳篷,先唱一首動聽粗獷的拉普蘭民歌,再為客人舉行宗教儀式,祈禱地方神祝福他們永顏好運、祛邪免災。最後叫客人閉上眼睛準備喝聖水、吃聖餐。所謂的聖水,就是鹿奶;聖餐看上去一顆顆像是鹿屎,不知內情的客人不由得心中打鼓,當女主人把一顆顆小東西塞入客人的嘴裡時,有的客人趕緊囫圇吞棗地嚥下去,其實那是甜美的葡萄乾。 初次進入薩米人的帳篷還有個傳統的儀式,身穿紅藍色彩傳統衣著的薩米人會用刀輕切來客的後頸以示驅邪去毒。凡是經過這個儀式、後頸留下刀痕的人,終身就可以自由出入薩米人的住處,不需再受刀祭。當然,拿刀的薩米人只敢在來客的後頸裝模作樣,比劃比劃。 馴鹿(Reindeer)是頭上長角,有20年壽命的寒帶動物,體格粗壯如驢,牠是唯一雌雄都長角的鹿種,但雌鹿角較小而簡單,角的主幹和向前伸出的額叉上各有一些分叉。肩最高可達1.4公尺,體重可達300公斤。馴養種的馴鹿體型較小,有點像驢子。馴鹿有大的側蹄,使腳能在雪地或柔軟的地面上覆蓋較大的面積。被毛從灰色至幾乎黑色,但多為淺灰色或淺褐色;腹部顏色較淺。毛厚,外層為硬而易斷的粗毛,內層為濃密的絨毛。擅長游泳,性喜結群,在夏棲地和逾冬地間作季節性遷徒。繁殖交配期在每年的秋天,雄鹿為了爭奪配偶會展開猛烈的格鬥。妊娠期為7.5個月,每胎可產下1~2隻幼鹿。馴鹿在冬季的主要食物是一種名叫「克拉杜尼亞」(Cladonia)的極地苔蘚,俗稱馴鹿蘚。隆冬季節,馴鹿用角和腳刨開厚達1~2公尺厚的積雪,啃食冰雪覆蓋下的苔蘚。夏季時的主要食物是青草和嫩枝。牠們的主要天敵是人、狼、猞猁和狼獾。拉普人的生活離不開馴鹿,馴鹿的肉和奶是他們的主要食物,皮毛可以製成帳篷、皮衣和皮靴。同時,馴鹿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拉普人所使用的雪橇是舊式的,兩端呈尖狀,沒有像現代雪橇的溝,但卻能耐得住馴鹿拖拉時的速度。 拉普人一年中有兩件大事,一件是冬季宰鹿,另一件就是為鹿仔做標記。為了做標記,所有的牧民都要出動,在幾天內將成百上千隻馴鹿趕到一起,具體做法是先在通道上圍起木柵,並構築成細長狹窄的通路,馴鹿被驅趕進通道後,在圍柵入口處等待的牧人便開始從鹿群中尋找帶幼鹿的母鹿,他們先套住母鹿,辨認出牠耳朵上的標記,如果是自己家的鹿就為跟在身後的小鹿做上同樣的符號,大功便算告成。在馴鹿的耳朵上做記號,是用狩獵的小刀來刻,而不是用烙印的方法。如果捕到野生的馴鹿,要等達到100隻以後再一起作標記。 雖然馴鹿是拉普人的珍貴財產,但很少有人為了爭奪鹿群而發生爭執。他們在自家的馴鹿耳朵上刻了特別的記號後,各家的馴鹿便混合成群、自由覓食。如果一時無法判斷小鹿的母親是誰,便在小鹿的耳朵上做一個本牧區的符號,這隻小鹿便成為大家的財產。早在19世紀的時候,拉普人雖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仍視佔有他人鹿群為最可恥的盜竊行為,並要對偷鹿者施以木枷銬足的重刑。如果發現別的牧區鹿群闖入本牧區,他們也從不驅趕,必要時還會護送牠們歸還原主。芬蘭人都說,拉普人的心就像北極的空氣一樣清澈潔淨。 每年的3月15日是芬蘭拉普人的賽鹿節。這天,人們穿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興高彩烈地雲集一起觀看傳統的馴鹿競技比賽。運動員手執繮繩,身穿滑雪衣,眼戴護鏡,腳繫滑雪板,一人駕馭一頭賽鹿。號令一響,賽鹿就在冰凍的湖面上飛跑起來,賽程為兩公里,靠近終點處需順利地通過一個特設的急轉彎,這是檢驗馴鹿者技巧的關鍵時刻。 馴鹿競技比賽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奪取名次的團體賽,另一種是顯示技巧的花樣賽。每頭鹿代表一個地區,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把自己的姓名寫在衣服上。優勝者可以得到大片的燻鹿肉、一把刀子、一副手套和一條美味的燻馬哈魚。一般都是男子奪魁,有時冠軍也會被女子奪取。馴鹿賽跑比賽結束後,還要舉行套鹿比賽,選手們手持套索,以最快的速度向馴鹿投去並套住,用的時間最少的人就可以奪得冠軍。據說拉普人個個都是套鹿高手,從兩、三歲起就開始在父母親的指導下練習用繩索套鹿的本領。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年的套鹿比賽中,女子的成績往往要比男子好,她們動作協調,投擲的準確率極高,往往只需投一次就可以套住馴鹿,所以比賽的冠軍經常被女選手奪取。 拉普人的人結婚儀式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色彩。準備結婚的戀人通常在當年1月份互相交換婚約,第二年的1月份,在有集市的日子裡舉行婚禮。由於拉普人大多數是基督教路德宗信義會的信徒,所以結婚典禮時,教會的牧師會前來主持婚禮儀式,然後舉行隆重的喜筵,部族以外的人也可以參加。喜筵進行到最高潮時,所有參加筵席的人都會依自己的財力向新人贈送金錢或馴鹿。此外,客人中善於讀寫的人,會被邀請留下書寫有關婚禮的全部契約,為將來留下記錄。有趣的是新娘的陪嫁是馴鹿,新郎新娘就用鹿群和存下來的錢開始新生活。 所以拉普人已婚婦女的手指上都戴著許多金戒指。訂婚時男方會送給她第一枚戒指;婚禮當天,新郎新娘交換結婚戒指;以後每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丈夫都會送一枚戒指給妻子。有的已婚女子,由於丈夫送的戒指太多,10個手指都無法戴下,只好將戒指存放在珠寶箱中,每當遷移的時候就將這個貴重的箱子吊掛在鹿鞍上。拉普人還有一項習俗,那就是夫婦之間必須絕對忠誠,離婚被認為是一種背叛對方的行為。 拉普人對養育孩子非常重視。對他們來說,再沒有比小孩更重要的了,因為當他們年老體弱時,兒女們能夠奉養他們,並且可以替他們照顧馴鹿。嬰兒出生後被放在鋪有棕樹樹幹或樺樹枝所製成的小搖籃裡,很早就斷奶。長出第一顆牙齒時,父母會送一頭馴鹿作為禮物,兩歲時就送雪橇和一種用途相當廣泛的芬蘭小刀。 這裡的拉普人兒童最喜歡一起在污泥中打滾、在雪地裡玩耍,或是在地上摔跤。他們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逐步學會了滑雪、滑冰、釣魚、狩獵和套馴鹿等技能。在兒童裡,如果產生想成為小孩子領導人物的念頭時,就會受到雙親嚴厲的責罵,因為拉普人厭惡等級區別,是個非常尊重平等地位的民族。另外,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就必須駕馭鹿拉雪橇,這是最富有挑戰性的運動,也是被認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所必須通過的一項考驗。 拉普人有著式樣別致的民族服裝,雖然款式因部落而異,但基本色調是海藍、火紅、和金黃等三種耀目的豔麗色彩。它們象徵著只有在極地才能見到的五彩繽紛的北極光,在漫長的冬夜給拉普人帶來光明和歡樂。在拉普人的民俗服飾中,最吸引人的是形狀特異的帽子。男性的海藍色風帽上長著四個尖長的錐形角,代表四個風向;目前幾乎沒有人再戴這種帽子,只是供遊客觀賞。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是用三角形的布縫製成的帽子,帽頂裝飾有碩大的紅色穗子,當帽子在頭上滑動時,穗子可以保持平衡。女性戴的帽子比較樸實,只是在帽子的前面帽沿點綴白色緞帶;外出時則戴鑲有花邊的火紅色遮身帽,前後都有摺疊;也有布製且高度較高的帽子。 他們的上衣用藍色的厚毛織成,衣領、雙肩和袖口上都裝飾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豔飾布。上衣還配有兩吋寬的佩帶,帶上裝飾著許多金屬製的扣飾。從前,拉普人在外套裡面穿著民俗襯衫,現在則以時髦的圓領毛衣或法蘭絨襯衫來代替。褲管窄小的長褲是用毛織物或馴鹿皮製成的,女性喜歡穿藍色的長裙,只有在滑雪時才穿長褲。 拉普人的鞋也很特別,大多數人穿無跟平底鞋與東方人在室內穿的拖鞋相似,滑雪時穿脫方便,是用三張馴鹿皮和馴鹿的肌腱製成,並且膝蓋以下還要打上用鹿皮製成的綁帶,最大的特色,是在鞋頭上翹出一個尖頭,非常有趣。他們一般不穿襪子,只是將乾草塞在鞋子裡面。據說挪威著名探險家南森(Nansen)所率領的北極探險隊也曾經穿過這種鞋子。 這裡女性的手藝很靈巧,不但會用柳枝編織各種各樣的箱子和籠子,對於編織緞帶、繩索也很在行。用鹿皮製造皮鞋也是拿手活。將傳統手工藝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織布,拉普人使用木製或動物的角製成的小型織布機,可以織出美麗鮮豔的布匹。這些珍貴的手工藝技巧不但不會絕跡,而且隨著人們對古老文化傳統的懷念和旅遊觀光事業的發展而日趨興旺。 拉普人居住的帳篷叫做「高達」(Kota),通常建在接近森林、小河和湖泊附近,或者是在日照良好的小土坡上。「高達」的搭蓋非常簡單,先在地上以細長的樹幹搭成骨架,再覆蓋上一層層馴鹿皮,最後用繩子將馴鹿皮捆紮好。「高達」的面積大小不一,大的有20多平方公尺,小的只有4平方公尺。奇特之處在於帳篷頂上留有一個排煙的大洞,下雨或下雪時蓋起來,天氣寒冷時,在帳篷內生火最暖,煙可以從大洞排出。地面先鋪上一層厚厚的白樺樹葉,再蓋上一張張鹿皮,就可以在帳篷內生活。有趣的是,一家人睡覺的位置有嚴格的規定,父母親睡在正對著門口的中央,孩子們按歲數從小到大依次睡在父母兩旁,門口是兩個年齡最大的孩子。 此外,拉普人在冬季或春季的時候,會在原野上建築小土屋,或是在森林中建起圓木小屋。小屋埋在土中,地板很低、外觀上看,從地面到屋頂的高度最多只有1.5公尺,沒有窗戶,唯一的開口就是供人出入的小門。這種小屋雖然非常低矮,但勤勞的女主人會把屋子收拾的乾乾淨淨,住起來也是非常舒適的。 目前,隨著芬蘭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拉普人紛紛放棄了艱苦的遊牧生活,一部分人到城裡謀生,繼續以牧養馴鹿為主的則在生活較好的市郊,建起一幢幢典型的芬蘭木結構住宅,房內鋪上毛毯,彩電、冰箱和暖氣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有趣的是,在這些整齊漂亮的木房周圍仍可看到許多道地的「高達」,這主要是用來接待遊客以滿足他們獵奇心理的需要。從20世紀70年代起,整個社會都在關心拉普人,政府不但從經濟上給予援助,而且對拉普語和他們的文化傳統也格外重視,還成立了許多研究會。這些措施對於當時還處於非常落後和閉塞生活裡的拉普人來說,變化實在太突然了,令許多拉普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這與當時芬蘭國內興起的那股追根尋源、反對環境污染和追求原始本性的思潮有密切的關係。現在的拉普人已經適應了現代化的生活,他們護養和追趕馴鹿群時都使用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車、摩托車和摩托雪橇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必備之物。年青人多嚮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但另一批心儀「桃花源」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卻視拉普為香格里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的戰火延燒到北極圈,拉普遭到很大的破壞。戰後,芬蘭政府聘請一群優秀的建築家重建拉普重要市鎮,他們到達此地後才發現比起南部波羅的海沿岸,拉普人不論環境還是心靈都非常乾淨而不受污染。很多來此工作的人便因此「樂不思歸」,留了下來陪伴這皚皚白雪,感受大自然的奇幻詭麗和拉普人純真的心地。 此後,許多有遁世念頭的作家、音樂家和畫家等藝術精英都來到拉普,芬蘭政府因勢利導,延聘他們為教師,在此發展文化教育,因此拉普又是藏龍臥虎之地,是個藝術家密度最高的極地地區。因為凡人耐不住這裡漫長的嚴冬,而這些創作者卻格外能忍耐並且會享受孤獨,所以藉著這些自然的屏障,並不怕外人干擾,只有在夏天觀光客大量湧入時,他們才會紛紛走避。 北極圈地區寒冬太長,人類除了冒寒獵食,以家畜充饑外,似乎已無法取得其他食物,有些拉普人在無可奈何之下,會以土堆砌穴,用軟沙填底,堆些樹枝,築造假鳥巢,使得苦寒中的禽鳥以為找到理想的巢穴,並愈集愈多,拉普人便伺機有節制地慢慢偷取鳥蛋,不讓善良的鳥兒發覺,使拉普人的孩子因此每天可以吃到營養豐富的鳥蛋。

冬季運動多彩多姿

由於芬蘭地處北極圈附近,每年的11月初就會開始下雪,直到翌年5月才會冰消雪融,冬天在這片北國大地上要滯留達半年之久。可是芬蘭人民不會向漫長的冬季和嚴寒的氣候屈服,他們會展開滑雪、滑冰、冰上曲棍球和冰釣等多種冬季運動。 為了向漫長的嚴冬挑戰,芬蘭人幾乎個個都是滑雪好手,每個人都有一副心愛的滑雪板。對他們來說,再沒有比下雪時駕著雪橇橫越或穿梭在森林中更為愉快的心情。當第一場大雪將大地披上潔淨的銀裝時,男女老少穿著色彩鮮豔的滑雪裝,腳踏滑雪板,揮動雪杖,穿梭在各個居民中心所設長10多公里的滑雪道上;連剛呀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小孩也是全副武裝,興致勃勃地在滑雪道上學習起步。更多的滑雪者已不滿足在短距離的滑雪道上過癮,多背起行囊,帶足食物,登上滑雪板遠離城市,穿林海,越雪原,一連數日馳騁在冰天雪地的茫茫雪野中,入夜在雪地裡搭起帳篷,點燃篝火,盡情地享受潔白的大自然風光。為了兼顧初學落山高速滑雪的人,大部分滑雪中心都開設有滑雪學校,傳授高難度滑雪的技巧。 在國內各地的村落中,每年都要舉行男女老少都能參加的村與村間的滑雪競賽,它不比速度、技術,也不是接力賽,而是比賽從早到晚那一村滑了最長的距離。每年的2~4月,全國各地的滑雪協會和各種滑雪俱樂部,都要組織數百次滑雪旅行活動,滑雪距離從幾十公里到數百公里不等,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力和技術水準,自由選擇不同類型的越野滑雪隊。全國每年還舉辦被譽為「雪上馬拉松」的越野滑雪比賽,在數十公里甚至近百公里的滑雪道上,成千上萬的參賽者身著五顏六色的滑雪服,在茫茫的雪地上構成一條浩浩蕩蕩的飄動彩帶,不停地向前運動,持續數小時的比賽場面,非常壯觀。 高山滑雪更是精彩,在全國120多個高山滑雪中心裡,久居南部沿海各地的人們全家出動,紛紛趕往北部各個高山滑雪中心,投宿在溫馨舒適的雪山旅館中。在白天,人們全付滑雪裝備乘纜車上到幾百公尺乃至上千公尺高的山頂,然後順著20度左右彎彎曲曲的雪道滑下,猶如自天而降,驚險又刺激,別有一番情趣。晚上聚在篝火旁一邊烤香腸,一邊載歌載舞,然後痛痛快快地洗個桑拿浴,其樂無窮。 狗拉雪橇的胡斯凱(Husky)厚毛犬,是曾經幫助許多探險家到達北極的強壯之狗,現在被稱為「拉普蘭忠心的朋友」,遊客們裹著厚毛氈舒服地坐在雪橇上,由胡斯凱狗拉動著在嚴寒的雪野荒原上逛半個小時,絕對「樂透」。 馴鹿雪橇是芬蘭北部傳統的雪上交通工具,這種源自冰封郊野的耐寒馴良動物,具有認識當地大自然的天賦,由牠們拉著戴人雪橇尋幽探秘,可讓人細訪一般人未必有機會涉足的山林角落。遊客如果參加馴鹿雪橇團,可以參觀馴鹿農場,通過簡單的測試後,就可得到一張駕控馴鹿雪橇的駕照。 近年來,雪上摩托車活動在芬蘭大為盛行,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對觀光客來說是相當安全的一種雪上活動。車的右手把上只有一個起動和加油門的扣板,左手把則有停車和剎車裝置,另有一條固定在騎士手上的環套,也具有剎車的功能,萬一不小心摔倒,摩托車會自動熄火。 雪上電單車是在雪上活動最快的車輛,比一般的摩托車要容易駕駛,通常租騎它要配套租用駕駛指導、頭盔、保暖衣物等全付裝備,務求大家隨團出發玩得安全又開心。活動時間從1小時至7天不等,旅程花樣多彩多姿,有黑夜飛馳、4日勇闖北極圈,甚至橫越芬俄邊界等。 雪鞋遠足遊客穿上形狀有點像放大了的網球拍的雪鞋,可以很方便的在鬆軟的雪地上行走,可以隨個人的喜好,安排一小時到數天的遠足行程。 北芬蘭嚴寒的天氣使得湖海結冰,但照樣可以在冰雪上享受冰上滑浪風帆的樂趣,同樣使用風帆運動,但冰雪上的速度比水上更快,在順風的狀態下時速可高達60公里。 冰上釣魚也是芬蘭人酷愛的一項戶外運動。雖然昔日芬蘭以農、漁業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時代已經過去,釣魚成了名副其實的「副業」,然而冰上釣魚卻因它所具有的獨特樂趣,因此使這一古老的發明得以世代相傳,歷久不衰。根據法律規定,在芬蘭釣魚除了使用海竿需要申請釣魚許可證外,用其他方式釣魚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每年5月,大批魚群迴游到近海岸邊產卵時,芬蘭人個個全付武裝,帶上手竿、海竿,外加抄網,驅車到海邊垂釣;一旦釣上魚來,習慣在魚鰓上一刀將魚殺死,但魚頭和魚身仍然相連。 鱸魚(Perch)是芬蘭的國魚,身上有美麗的花紋,體小嘴大,咬鈎很凶,是最容易上釣的魚種。體型較大的鯿魚(Gurnard),小頭縮項,扁身細鱗,色青味美,腹內有肪,非常狡猾難釣。鱒魚(Trout)和馬哈魚很難用手竿釣到,只有用拴著假魚的海竿站在水流較急的河中甩釣,或將海竿架在遊艇上在海中拖釣才行。波羅的海盛產一種「傻魚」,能使從未釣過魚的人在垂釣中得到無窮樂趣,這種「傻魚」名叫Silakka,學名鯡魚(Herring),也叫做青魚,每年5月成群結隊從遠海游到岸邊產卵,赫爾辛基西碼頭附近水域是牠們迴游時必經之路;9月又游回大海,牠重僅數10公克,長10多公分,魚群密度大,不需任何餌料,就能成串成串地釣上來。每年5月和9月兩次漁汎期間,每天都有上百名男女老幼趕到西碼頭,將10多個銀白色魚鈎間隔10公分拴在魚竿的同一條釣線上,形成1公尺多長的魚鈎串,串的頭上拴一個大鉛錘,只要將這一串鈎扔進海水中,就會有魚兒自動咬鈎,當一尾魚上鈎後,就會有一群魚緊跟著咬鈎,鯡魚經常被鈎著鰓、扎進尾、穿過脊背或劃破肚皮釣上來。這種魚是芬蘭人和北歐人的美味食品,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餐桌上常可看到用牠作原料烹製的佳餚,但最好吃的是醃鯡魚,魚洗淨後連同大蒜、辣椒、食鹽和香料等調味品一起放入密封的罐子或木桶中,可長期保存,能夠吃上一整個冬天。還有一種叫做巴虛(Barch)的湖魚,也是釣客的最愛,芬蘭人一年要吃掉800萬公斤。

芬蘭浴聞名世界

芬蘭有這樣的一種禮儀:貴賓來訪,主人要先陪客人洗個芬蘭浴,然後才登堂入室敘談,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強迫淨身的不禮貌之舉,恰恰相反,這是芬蘭人對客人尊重的表示。芬蘭浴也就是桑拿浴,芬蘭語中稱為薩烏那(Sauna),現在已形成國粹。它的起源很早,相傳2000多年前,有一位芬蘭農民正在家中做飯,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從屋頂上漏下來,正好滴在鍋邊被火燒得發燙的石塊上。水滴不斷化為蒸汽,在屋裡形成一個熱氣坑,這時屋裡的人立即產生舒適的感覺,覺得這種熱氣非常和諧並且還帶有香味。後來,人們便發明了薩烏那。但最初只是在地上挖個洞,在洞的一角放上一堆石頭,置起最原始的薩烏那浴室。到了中世紀又出現了煙燻浴。這種浴室是一間用圓木砌成的小屋,結構簡陋,造型粗獷,沒有窗戶和煙囪,只有一個通風口,光線昏暗,裡面的爐子用石頭堆砌而成,以乾柴作燃料,燒了4個小時的爐中冒出的縷縷白煙在屋內來回旋繞,又乾又熱,這時人再進去燻浴。今天,這種煙燻浴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既衛生又乾淨的蒸氣浴,也就是薩烏那。 中國有句古語:「寧可食無魚,不可居無所。」這說明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住比吃更重要。但在芬蘭人眼裡,洗桑拿浴卻比住更重要,他們往往是先蓋桑拿浴室,然後再蓋住家。目前,芬蘭各地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建有桑拿浴室,每個城市的旅館中也都有桑拿浴室。從總統府、政府機關到監獄也都設有桑拿浴室。在市郊的湖泊旁,桑拿浴室就更多。據說芬蘭全國共有185萬個桑拿浴室,數量超過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擁有的數量總和。 桑拿浴並不是設在家裡,而是獨立的一棟房子,一般由蒸氣室、沖洗室和更衣室等組成。更衣室內放著桌椅和酒櫥;蒸氣室有10幾平方公尺,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密室,完全由木質材料構成,木材表面不刷油漆。室內一面的牆壁旁邊有三層木製的階榻,高約兩公尺,寬約1公尺,供浴者臥坐,木榻旁還有供人上下的木梯。這種木榻多用雲杉或白楊木製成,白楊木多孔、透氣、散熱快,浴者坐在上面不會感到特別燙。木榻越往上溫度越高,體弱者、老年人和小孩坐在中下層,體格健壯的人坐在最高層。木榻前面的房角旁邊有一個爐子,爐子上放著一些含有礦物質的小石塊,它們不但耐高溫,且能保存很多的熱量,爐子旁邊放有一個小木桶。爐火把石頭燒得通紅,浴者就或坐或臥在炎熱乾燥的空氣中,有時熱度達到水的沸點,但由於空氣乾燥而不至於熱得無法忍受。幾分鐘後,沐浴的人便會汗流如注,然後開始用長柄勺子不斷地將桶裡的水舀起潑灑在早已經燒熱的石子上,在一片「茲茲」聲中,一股股熾熱的蒸氣騰空而起,頓時充滿了整個浴室,此時室內溫度高達80℃~100℃,坐臥在木榻上全身被蒸氣籠罩,頃刻間汗流如雨,皮膚漸感潤濕和辛辣。這時,侍者或浴者本人就用事先浸在水桶裡的一束白樺樹枝輕輕拍打手臂、胸背、雙腿和腳底,以刺激和加快皮膚的血液循環,把體內的污垢排除掉。這種酷熱的蒸氣可以將身體各個部分的痛苦解除。然後,沐浴的人從木榻上爬下來,走出浴室,若是在夏季,就赤身跳進附近的湖泊中暢游一陣;若是在隆冬季節,湖水結冰,就赤身跳到雪堆裡打滾,用雪揉擦全身。隨後再回到蒸氣室,過半個小時再跑到室外,跳入湖中或雪地裡,這樣往返1~3次,大約兩個小時,最後到淋浴室沖一下溫水,用布擦乾全身,到更衣室穿上衣服,坐下來喝口酒或是飲料,才算洗完了一次蒸氣浴;現在跳進雪地打滾或在湖水中暢遊已以冷水淋身替代。洗完後會感到周身舒適、疲勞消除、精神煥發。據說,洗芬蘭浴不但可以增強體質,而且對血管病、上呼吸道病、皮膚病、關節炎、婦科病和肥胖症等都有一定的療效,對於女性的美容也有特殊的功能。難怪一位芬蘭詩人曾經留下這樣一句名言:「薩烏那是天堂的入口處,地獄的出口處。」 洗桑拿浴一般是不用肥皂,但白樺樹枝卻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人們在仲夏季節前後採集了細嫩的白樺樹枝,捆紮成把,放在陰涼處晾乾,並在樹枝上灑一些鹽巴,以保持樹枝的顏色不變,留待秋冬使用。在城市裡,人們可以到露天市場、商店或超級市場裡買捆紮好的白樺樹枝。行家好手捆紮的不但外型美觀,而且經久耐用。有的白樺樹枝內還捆紫著草藥,洗桑拿浴時用它拍打全身,會使患者頓時感到渾身上下輕鬆舒適。 芬蘭人喜愛洗桑拿浴幾乎成痴,但是在洗桑拿浴時都必須裸體相對,這也很可能是芬蘭人比較喜歡裸體和坦白的原因。 在芬蘭,幾乎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和桑拿浴有關,例如與朋友祝賀、商議事宜、生日慶祝、酒足飯飽之餘,人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洗桑拿浴。在人們眼裡,桑拿浴室是最聖潔的地方,在過去醫療衛生不發達的年代,沒有婦產科醫院,溫暖而清潔的桑拿浴室就是理想的產房,有許多芬蘭人就是出生在桑拿浴室中的。新婚夫婦在結婚前一天,要一起洗桑拿浴,互相交換白樺樹枝,以表示和睦生活的開始。死者入葬前,人們也要在桑拿浴室為他作最後一次淨身。 這個國家的人們請客洗桑拿浴,就像請客吃飯一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交往方式。不但普通家庭接待朋友時會這樣做,甚至外國元首來訪時,日程中多不免安排洗桑拿浴這項令客人感興趣的節目。芬蘭前總統基科寧不但酷愛洗桑拿浴,而且還是老練的桑拿浴談判專家。總統府內設有非常講究的桑拿浴室,每當賓主間的會談因某種原因陷入僵局時,總統就會邀請客人藉以洗桑拿浴鬆弛和緩解談判的緊張氣氛。在熱氣騰騰的親切氣氛中進行即興談判,一些死結常常會被解開。每年一度的勞資談判日程中也少不了洗桑拿浴。據說,勞資雙方的談判代表在桑拿浴室裡共浴一番,有助於改善氣氛,最後都會做出一些讓步,並且就工資問題達成協議。桑拿浴也是芬蘭實業家們的一種秘密武器,幾乎每個公司企業都設有專門用於談判和拓展公共關係的桑拿浴室。以前芬蘭還有個傳之百年的不成文傳統,就是百年國慶或每次內閣組成,第一件大事就是全體閣員一起到桑拿浴室報到,先來個坦誠相見。但是現在這個不成文的傳統卻傳不下去了,因為以前的內閣都是男性,現在女性卻佔了1/3;雖然女閣員也喜歡洗桑拿浴,但男女間裸體相見還是尷尬得很,所以內閣閣員已經多年不曾在一起洗桑拿浴了。 有人說,如果奧運村沒有桑拿浴室,那麼參加奧運會的芬蘭運動員比賽成績一定不佳。更有趣的是,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芬蘭士兵,到達駐地的頭一件事就是趕緊建一座簡陋的桑拿浴室,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士兵的鬥志。芬蘭人外出旅遊,少了桑拿浴也會覺得任何良辰美景都非常乏味。因此,一些有經營眼光和創新精神的公司便出產一種便於攜帶的帳篷式桑拿浴室,連同爐子在內的全部重量只有4公斤多,爐子還可以用來燒菜做飯。現在,桑拿浴已經傳遍全球,芬蘭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木結構桑拿浴室到歐洲各國、美國和日本去。

國防軍備受到限制

芬蘭是個保持中立的國家,由於國防建設受到1947年巴黎條約的限制,只被允許作有限度的建軍。因此,芬蘭沒有加入任何國際軍事聯盟,但是在聯合國軍事行動中,基於維持和平的目的,也曾多次派兵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根據芬蘭的憲法規定,總統是三軍的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軍事咨詢機構,政府總理負責一切民政方面的國防活動,國防軍司令則負責一切軍事方面的國防活動。全國劃分為7個軍區,包括北部軍區、波赫揚軍區、中部軍區、沙卡軍區、西南軍區、南部軍區和東南軍區。全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度,服役期限為8~11個月。 根據巴黎條約的規定,芬蘭的陸軍不得超過4500人,軍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萬噸,空軍不得超過3000人,各類飛機不得超過250架。這個國家的每年軍費開支約為13億多歐元,約佔全年國家財政預算總支出的5.4%。 三軍總兵力約為1萬人,以陸軍為主。其中陸軍官兵員額只有4500人,以團為戰略作戰單位,共有3個團,另外還有一個裝甲營,以及一些獨立的防空、通信和工兵等連。此外,還有一個野戰砲連,一個通信連和一個步兵防護連。芬蘭內政部還將全國邊界劃分成四個區,對國防邊境進行分區設防。在國家發生危難的時候,三軍部隊可以配合防衛部隊並肩作戰。 一般陸軍團的組織設計,純粹是為了滿足訓練新兵的需要,不過也具有相當的戰鬥力。平常陸軍團轄有兩個營和其他獨立支援作戰的單位,同時還擁有兩所士官學校和一所軍醫院,以及一個海岸砲兵隊。營是芬蘭最大的戰術獨立作戰單位,一個完整的陸軍營人數最多的時候有800人,其中包括有防空、兵工、通訊和後勤等單位。陸軍比較重要的裝備是各型坦克、步兵戰鬥車、裝甲運輸車、大砲、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雷達和直升機等。陸軍人員素質很高,士兵對森林中的一切都非常熟悉,並且還是伐木、狩獵和滑雪的高手,同時完全習慣於整個漫長冬季的黑夜生活。大部分兵力都布置在與俄羅斯、瑞典和挪威交界處的拉普蘭地區。 海軍兵力共約2500人,編組為一個聯合艦隊,包括砲艦分艦隊、巡邏分艦隊、飛彈分艦隊和水雷分艦隊,共有63艘艦艇,其中作戰艦艇24艘,最大的兩艘艦隻是驅逐艦,其餘多數是海岸巡邏艇和砲艇,總噸位是1萬噸。根據1947年巴黎條約規定,芬蘭海軍不得擁有魚雷艇和潛水艇,當然更不能擁有驅逐艦以上的攻擊性艦隻。 空軍兵力3000人,共有各型飛機192架,其中作戰飛機112架,編組為3個戰鬥機大隊,每個大隊由3個戰鬥機中隊、一個訓練機中隊、一個運輸機中隊和一個偵察機小隊組成,擁有64架美國F-18大黃蜂式戰鬥機、21架俄製米格機和一些瑞典及英國製的全天候超音速戰鬥機,以及本國自行生產的輕型飛機。另外還有一些運輸機、教練機、連絡機、搜救機、海上巡邏機和直升機等。 此外,芬蘭、瑞典、挪威和愛沙尼亞等4國,已於2008年組建一支歐盟快速反應部隊。一共包括10個戰鬥部隊,每個戰鬥部隊人數均為1500人,可以在15天內完成部署,旨在能進一步提高其解決國際突發危機的能力。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