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10月9日 (四) 09:32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挪 威

挪威王國(The Kingdon of Norway)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曾經是北歐海盜的故鄉。挪威人屬諾德克種,血統接近瑞典人和丹麥人。據考古挖掘表明,早在公元前4.5萬年前,這裡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當時挪威和丹麥尚未被海洋隔開,這些最早的移民就是經由丹麥來到此地海洋地區定居,因為這裡的海岸地區受到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氣候比內陸溫和,適於人們的居住。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最後一次冰河時代(Ice Age)逐漸消退時,獵人和漁民們也逐漸沿著海岸北移,因為內陸仍不適人們的生活。


目錄

曾係海盜故鄉

在公元前1500年的石器時代(Stone Age),挪威人逐漸從漁獵轉而從事農耕。在公元前500年前,挪威進入了青銅器時代(Bronze Age),曾以琥珀交換歐洲大陸的金屬,用以製造相當進步的武器、飾物和用具,雙方貿易活躍。公元前400年後,挪威進入鐵器時代(Iron Age),和羅馬屬地高盧有了交流,進而與古羅馬文明也有接觸。後來,挪威和地中海地區之間的貿易活動一度被塞爾特人切斷,但是日耳曼部族和羅馬皇帝凱撒又重新打通了這條貿易路線。公元4~5世紀,蠻族入侵歐洲,羅馬帝國衰亡,北歐各國也發生內亂,一直到公元6世紀時才恢復平靜。 公元8世紀,挪威人為了尋找更適合居住的新世界而活躍在海上,一方面航海進行皮革和魚乾交易,一方面伺機掠奪海上船隻,使挪威從而進入惡名昭彰的海盜時期。挪威一詞在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是「北方航道」之意。因為在往後的300多年時間裡,北歐海盜常常經過這些海域去劫掠不列顛群島和西歐海岸,還遠航到赫布里底群島、奧克蘭群島和法羅群島等地,並且住了下來,從此開始,世人才知道有挪威的存在。 在公元793年6月8日,他們又迫不及待地展開海盜行徑,掠奪了林迪斯凡(Lindisfarne)修道院,它是西方基督教偉大教堂之一,還把教士和修女們的衣服剝光,粗野地加以凌辱和取笑,甚至將一些人扔進海裡。翌年,又攻擊位於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的賈羅(Jarrow)修道院。公元795年,他們以100多艘船隻組成的大船隊駛抵南威爾士(South Wales),但被馬爾杜德(Maredu-dd)王所擊退,同時在英格蘭也遭到抵抗;因此使他們在往後的40年間,只好轉而去侵犯比較好欺侮的愛爾蘭。 公元9世紀的時候,挪威人更是揚威海上,以維京(Viking)自居,也就是海盜的意思。他們不但佔領了蘇格蘭,而且還有一部分挪威人遷居到愛爾蘭和法國的諾曼第半島上。當時挪威境內有許多小宗主國,而且每個小君主都兼任宗教領袖。公元872年,挪威內部統一,建立了聯合王國,哈拉爾一世(Harald I)成為第一個統治整個挪威的國王,他是挪威東南部地區綽號「黑臉」的統治者哈爾夫之子,10歲時繼承父位,他的第一次勝利是平定阿普蘭茲地區的叛亂。後來他和拉德地區的哈康伯爵訂立盟約,從而征服了西部地區。他的幾次遠征和所實施的重稅制度,使許多酋長帶領子民移民到不列顛群島和挪威附近海域的島嶼上去定居。公元874年,一批挪威移民前往冰島定居。一般說來,哈拉爾一世主要是通過對沿海各地貿易的控制來歛聚財富,但除了挪威西南部地區是由他直接控制外,其他地區則是通過各地的酋長進行間接統治。 到了公元930年,王位由他的兒子埃里克一世(Erik I)繼任。為了爭奪王位,埃里克一世不惜殘殺了兩個親兄弟,致被譏為「血斧埃里克」;即位後殘暴不仁,招致人民反抗。哈拉爾一世的么兒哈康一世(Haakon I),自幼在英國國王艾特爾斯坦(Athelstan)的宮廷中長大,在公元935年老王哈拉爾一世逝世時,許多挪威貴族把15歲的哈康一世從英國接回挪威就任國王,罷黜了埃里克一世。這位少年國王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將英國傳教士帶回挪威,並興建了好幾座教堂,但基督化的努力遭到族長們的對抗。他還強制每個沿海地區為他的艦隊提供船隻,同時在三大司法管轄區內推行法典,以健全司法制度。 公元948年,其兄埃里克一世在北歐海盜據點的英格蘭北部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地方自立為王,但同年就被趕跑。公元952年捲土重來,再當上諾森伯蘭國王,但在公元954年被殺,他的兒子們逃往丹麥避難。公元961年,埃里克一世之子哈拉爾二世埃里克遜(Harald II Eriksson)聯合兄弟們,在他叔父丹麥國王藍牙齒哈拉爾的幫助下為父報仇,興兵進攻挪威,並在挪威西南部海外的菲恰爾(Firtjar)島的戰役中,殺死哈康一世,成為挪威新國王。他生性暴虐,就位後處死奧斯陸地區兩位公爵和拉德伯爵西居爾(Sigurd);還極力推崇基督教,禁止臣民禮拜異教神,從而招致民怨。公元970年,西居爾的兒子哈康‧西居爾遜(Haakon Sigurdsson),借助於丹麥國王藍牙齒哈拉爾一世的力量,興兵征伐,殺死了挪威國王哈拉爾二世,成為挪威西部的統治者,而丹麥國王藍牙齒則乘機兼併了挪威的東南部。由於西居爾遜反對挪威的基督教化,因而得不到信奉基督教的挪威族長們的支持。 奧拉夫一世特里格瓦遜(Olaf I Tryggvason)是丹麥國王哈拉爾一世的曾孫,據說,當他父親特呂格維‧奧拉夫遜(Tryggvi Olafs-son)被哈拉爾二世殺害時,他還在母親的胎中。後來隨母逃到基輔,青年時代接受了海盜訓練,公元991年參加了對英格蘭的入侵,獲得鉅額貢金。公元994年與丹麥國王斯韋恩一世(Sweyn I)一起侵入英格蘭,聽說國內不斷發生反對國王的叛亂,立即返回挪威。翌年,已經失去追隨者的挪威國王哈康‧西居爾遜被部下所殺,奧拉夫一世被擁立為王,即位後在他所控制的沿海一帶和西部各島嶼上強制推行基督教,並和丹麥國王八字鬍斯韋恩一世爭奪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霸權。斯韋恩一世則和瑞典國王奧拉夫‧舍特科農(Olaf Skötkonung)及挪威的拉德伯爵結成聯盟,合擊奧拉夫一世,並在公元1000年的斯伏爾德(Svolder)戰役中擊斃奧拉夫一世,挪威的大片領土就落入外國統治日手中,丹麥國王斯韋恩一世成為挪威實際上的統治者。 奧拉夫二世哈拉爾遜(Olaf II Haraldsson)是哈拉爾一世的後裔,他早年在波羅的海當海盜,因長得很胖,所以也的綽號叫「胖子」。1009~1011年,他隨尤姆斯堡海盜對英格蘭作戰,並佔領了坎特布里亞,殺死了當地的主教。隨後大多數海盜返回本國,胖子奧拉夫則留在英格蘭任職。1013年,丹麥國王斯韋恩一世率軍再度入侵英格蘭,胖子奧拉夫在倫敦協助英軍抗擊丹麥軍隊,失敗後逃往西班牙。同年,胖子奧拉夫在法國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 1014年4月,丹麥國王斯韋恩一世墜馬身亡,丹麥國內局勢動蕩,奧拉夫二世便乘機舉兵光復祖國。翌年,他收復了以前被丹麥和瑞典佔領的國土。1016年,他又鞏固了所取得的戰果,從而成為第一個對全挪威進行有效統治的國王,所以也有人認為直至此時挪威才真正實現了統一。在此後的12年間,奧拉夫二世強制推行基督教,並於1024年在莫斯特(Moster)頒布了一部宗教法典。當丹麥和英格蘭聯合王國國王克努特(Canute)大帝企圖征服挪威時,他又與瑞典人合兵進行抵抗。後來由於挪威的一些大酋長暗中支持克努特大帝,他於1028年逃亡俄國,到基輔避難。挪威王位則被克努特大帝奪得,同時他將自己的兒子斯韋恩立為幼王。1031年,奧拉夫二世率軍反攻,試圖收復挪威國王,並自封為國家的守護神。同年7月29日,他在挪威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斯蒂克萊斯塔(Stiklestad)戰役中被丹麥軍隊擊斃。 馬格努斯一世奧拉夫遜(Ma- gnus I Olafsson)是奧拉夫二世的私生子,他幼年時曾隨父王一起流亡俄國。1035年11月,克努特大帝駕崩,挪威的酋長們叛離了克努特大帝之子斯韋恩的統治,擁立馬格努斯一世為挪威國王。克努特大帝的另外一個兒子哈迪克努特(Hardecanute)繼承丹麥王位後,又提出繼承挪威王位的要求,但後來他又承認馬格努斯一世對挪威的統治權。他們倆人還商定,壽命長者為挪威和丹麥兩國國王,並設法使兩國和英格蘭合併。 1042年6月,丹麥國王哈迪克努特中毒身亡。按先前約定,馬格努斯一世就自然成為丹麥國王,並任命克努特的侄兒斯韋恩‧埃斯特里德森為丹麥副王。斯韋恩不久就開始反對馬格努斯一世在丹麥的統治,但馬格努斯一世在戰爭中屢次打敗斯韋恩。儘管這樣,馬格努斯一世在挪威也得不到安寧,因為他的叔父哈拉爾三世西居爾遜(Harald III Sigw-rdsson)於1045年回國後,認為應該由他擔任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15歲時曾經和他哥哥奧拉夫二世參加著名的斯蒂克萊斯塔戰役,戰敗後逃往俄國,在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Yaroslav)一世手下任職,後來又參加了拜占庭皇帝邁克爾四世的軍隊,轉戰於西西里和保加利亞。他回國後,馬格努斯一世被迫宣布他和他叔父同為挪威國王。1047年,他倆率軍攻擊丹麥人,但在厄勒海峽的渡船上,馬格努斯一世不慎從船上跌入海中淹死。這樣,哈拉爾三世就成為挪威唯一的統治者。 11世紀50年代,哈拉爾三世和斯韋恩為了爭奪對丹麥的控制權,年年激烈交戰,直至11世紀60年代初,雙方才握手言和。另外,哈拉爾三世還在奧克尼(Ork-ney)、設得蘭(Shetland)和赫布里底(Hebrides)等島嶼上開拓殖民地。1066年,哈拉爾三世企圖征服英格蘭,他勾結叛變的英國托斯蒂格(Tostig)伯爵,反對英格蘭新國王哈羅德二世(Harold II)。同年9月25日,哈拉爾三世在斯坦福特(Stamford)橋戰役中被英軍所殺,他的兒子奧拉夫三世也被英軍活捉。後來奧拉夫三世與英王哈羅德二世媾和,才得以返回挪威。回國後,他和自己的兄弟馬格努斯二世哈拉爾遜(Magnus II Haraldsson)同為挪威國王。1068年,丹麥和挪威締結和平條約,從此使挪威進入25年的和平時期。1069年,馬格努斯二世駕崩,奧拉夫三世就成為挪威的唯一國王。此後,他在國內進行各項建設,興建了許多教堂,還建立了幾個城鎮,包括重要貿易中心的卑爾根在內。 1093年,奧拉夫三世駕崩。 他的兒子馬格努斯三世和馬格努斯二世的兒子哈康共同統治挪威。次年,哈康駕崩,馬格努斯三世成為挪威唯一的統治者。1098年,他發動了對赫布里底群島和馬恩島的遠征,並協助威爾士人抵抗諾曼人,攻打安格爾西(Ang-lesey)島,擊敗了諾曼伯爵切斯特和施魯斯伯里(Shrewsbury)。另外,他還發動了對瑞典的戰爭。1101年與瑞典國王英格議和。1102年,馬格努斯三世第二次遠征西方諸島,並巡視赫布里底群島、奧克尼群島和馬恩島。次年八月,馬格努斯三世在愛爾蘭尋找糧食時被殺,挪威對馬恩島的控制宣告結束,但直到1468年,統治奧克尼群島的伯爵還承認挪威國王的宗主權,而奧克尼與赫布里底群島的教區則歸挪威教會統治。馬格努斯三世生前通過與這些島嶼建立的較為密切的關係,促進了丹麥與不列顛群島之間的貿易往來。 1103年,西居爾一世(Sigurd I)和兄長埃斯泰因一世(Eystein I)及弟弟奧拉夫四世等三人,共同繼承挪威王位,有趣的是他們兄弟三人都是父王馬格努斯三世的私生子。1107年,西居爾一世率軍討伐西班牙的摩爾人,接著又率領一支由60艘戰艦組成的十字軍,加入東征的行列。當他們於1110年到達聖地耶路撒冷時,受到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Baldwin)一世的熱烈歡迎,後來他們又協助法蘭克人奪取了黎巴嫩重要港市西頓。此後,西居爾一世又慷慨地把所有士兵和戰船留在君士坦丁堡,作為禮物贈送給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Alexius I),以便加強歐洲基督教勢力抵禦伊斯蘭教勢力入侵的能力。1111年,西居爾一世取道陸路返回挪威。由於他是參加十字軍東征的第一位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國王,所以他的綽號又叫「耶路撒冷旅行者」或「十字軍戰士」。在西居爾一世參加十字軍東征的4年時間裡,他的弟弟埃斯泰因一世負責治理挪威,並且攫取了瑞典的領土,使國家得以繁榮、富強。 1115年,年僅16歲的奧拉夫四世不幸夭折,由於他死時年紀尚幼,所以從未實際參與政事,朝政全由兩位兄長治理。1122年8月22日,埃斯泰因一世又不幸病故,西居爾一世就成為挪威唯一的國王。他們兄弟三人過去共同為王,齊心協力治理國家,而沒有相互殘殺,這不僅在北歐歷史上是少見的,而且在挪威史上也是最長的共同統治時期。另外,西居爾一世還在國內建造了幾所大教堂,尤以斯塔萬格大教堂最為出名;他還在此地建立了大主教區,對這個城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幸的是西居爾一世晚年患有精神失常病。 1128年,來自愛爾蘭綽號叫做「基督的僕人」的哈拉爾四世,自稱是先王馬格努斯三世的兒子。國王西居爾一世提出,哈拉爾四世如果能保證在西居爾一世和兒子馬格努斯四世在世的時候不要求王位,便承認哈拉爾四世是自己的弟弟,哈拉爾四位接受了這個條件。可是1130年西居爾一世駕崩後,哈拉爾四世卻自食前言,與馬格努斯四世共同繼承挪威王位。1134年,兩位國王之間發生戰爭。最初哈拉爾四世失利,撤退到丹麥。翌年又捲土重來,活捉了馬格努斯四世,並且非常殘忍地砍掉馬格努斯的雙手和雙足,還挖掉他的兩顆眼珠,然後把他送入隱修院。這樣,哈拉爾四世就成為挪威唯一的國王。但是好景不常,1136年,這個殘暴的君主被王位覬覦者西居爾‧斯倫比(Sigurd Slembi)所殺。 西居爾‧斯倫比對王位的要求,未能得到挪威貴族的廣泛支持,尚在襁褓中的英格一世哈拉爾遜(Inge I Haraldsson)、與其異母兄長西居爾二世,共同繼承了父王哈拉爾四世的王位。為此,西居爾‧斯倫比極為不滿,乃於1137年釋放了馬格努斯四世,企圖重新立馬格努斯四世為國王,挪威的許多貴族出於對馬格努斯四世父親的尊重,所以對他也表示效忠。但他的軍隊兩次被英格一世和西居爾二世的軍隊打敗。1139年,他再次向英格一世和西居爾二世的軍隊發起進攻,結果在戰鬥中喪生。 1142年,埃斯泰因二世(Eys-tein II)自稱也是哈拉爾四世的兒子,結果也成為挪威的共同國王,他和西居爾二世及英格一世,各自分得挪威1/3的天下。在三位國王中,以英格一世的支持者最多,所以勢力最強。1155年,西居爾二世和埃斯泰因二世聯合起來,陰謀推翻英格一世,但結果他們倆人都被英格一世所殺。1157年,哈康二世西居爾遜(Haa-kon II Sigurdsson)繼承舅父埃斯泰因二世的王位,這位幼主在斯泰因派貴族的支持下,舉兵進攻英格一世。1161年2月1日,哈康二世的軍隊在戰鬥中殺死了英格一世,但哈康二世也好景不常,翌年被另一位王位覬覦者埃林(Erl-ing)的軍隊所殺。 1162年,埃林讓自己的兒子馬格努斯五世埃林遜(Magnus V Erlingsson)成為挪威國王,自己則擔任攝政王。1163年,挪威大主教為馬格努斯五世加冕,這在挪威是史無前例的。1164年埃林辭去攝政王職位,但卻一直在幕後操縱,掌握實權。 斯韋雷(Sverrir)是挪威中世紀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年齡很小時就被任命為教士,據他母親透露他是前國王西居爾二世的私生子,他父親被英格一世殺死後,隨母親流亡法羅群島。1174年,從法羅群島回到挪威,要求繼承王位,但馬格努斯五世修改了王位繼承法,規定只有長子才有王位繼承權,斯韋雷極力反對。1177年,斯韋雷成為樺皮鞋黨人的領袖,這個黨與在朝的馬格努斯五世相抗衡。1179年,他在特朗亨地區自立為王,從而引發內戰。同年,精通軍事的斯韋雷徹底擊敗了馬格努斯五世的軍隊,從而成為挪威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並迫使馬格努斯五世流亡丹麥。1183年,馬格努斯五世的支持者挪威大主教埃斯泰因‧埃倫遜從流亡地丹麥回到挪威,斯韋雷與之言歸於好,希望能為自己正式加冕。1184年,馬格努斯五世在丹麥國王克努特四世的幫助下,試圖再次取得對挪威的統治權,但他的軍隊再次被斯韋雷的軍隊擊敗,他本人也在戰鬥中陣亡,斯韋雷就成為挪威的唯一國王。 由於斯韋雷主張王權神聖,高於神權,主教應由國王推選,大主教的武裝隨從人數必須裁減,以致挪威大主教埃里克‧伊瓦遜拒絕為他加冕,並和國內一些大主教於1190年逃往丹麥。未逃的主教們於1194年為斯韋雷加冕,這一舉動引起了梵蒂岡教廷的強烈不滿,羅馬教皇切萊斯廷三世(Celestine III)乃宣布開除斯韋雷及為斯韋雷加冕的主教們的教籍。為了報復教皇的譴責,斯韋雷一怒之下作了反對教會的演說,提出俗權高於教權的思想,論點明確,名噪一時。1196年,奧斯陸持異議的主教尼古拉斯‧阿內遜(Nichola's Arnesson)與流亡大主教埃里克‧伊瓦遜率領聯合艦隊回到挪威,發動了反對國王的「牧杖戰爭」。1202年,斯韋雷擊敗了反對他的牧杖黨。同年3月9日,這位被後世推崇的賢明君主駕崩。有關他的生平事蹟,主要見於冰島語故事「斯韋雷傳說」一書。 斯韋雷去世後,王位由他兒子哈康三世斯韋雷遜(Haakon III Sverrirsson)繼承。他在短暫的在位期間內極力與教會和解,使流亡國外的主教回到國內的各個教區。1204年,哈康三世駕崩。據傳,他是被瑞典籍的繼母瑪格麗特(Margaret)派人暗中毒死的。


中世紀鼎盛時期

哈康四世哈康遜(Haakon IV Haakonsson)是哈康三世的遺腹私生子,從小在英格二世的宮廷中長大。1217年,英格二世去世後,他被擁立為挪威國王。同年,哈康四世與英王亨利三世(Henry III)簽訂條約。在哈康四世統治的早期,挪威東部地區因工人反對地主和貴族的統治而發生騷亂,在平定騷亂後,哈康四世的近親厄爾‧斯屈利‧博爾遜(Earl Skuli Boordsson)公開造反,自立為國王。1240年,這位謀反者被哈康四世的軍隊擊斃。此外,哈康四世還改進了王室行政管理的效率,爭取議會通過有關禁止宿仇之間的流血鬥爭,並規定了教會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制訂了王位繼承法。1250年,挪威和北德意志重要的商業城市呂貝克締結商業貿易條約,促進了雙方的商業交往。另外,挪威還與俄羅斯簽訂了邊界條約,劃定兩國北部的邊界線。1261年,挪威取得了對格陵蘭的統治權,使格陵蘭成為挪威的海外殖民地。翌年,挪威又取得對冰島的統治權,從而使挪威王國的版圖擴展到最大限度。 1263年,哈康四世率艦隊前往蘇格蘭群島,使挪威對曼島和赫布里底群島的所有權不受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攻擊的威脅。同年12月,經過幾次小規模的戰鬥後,哈康四世退到奧克尼島,並在島上死去。哈康四世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中世紀挪威歷史上「黃金時代」的開端,他不僅鞏固了君主政權,而且還是一位藝術愛好者,曾贊助出版中世紀傳奇「崔斯坦和綺瑟」(Tristan and Iseult)的挪威文本。他在位期間,還出版過許多法國傳奇文學的挪威文譯本。 哈康四世駕崩後,由他的兒 子馬格努斯六世繼承王位,與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言和。1266年,馬格努斯六世將赫布里底群島和馬恩島讓給蘇格蘭,以換取一筆現款和按年支付的租金。1274年,他制定一部新的國家法典,以全國通行的法律代替各省的法律,這部法典在挪威沿用了400年之久。1277年,他又制訂了一部新的城市法典,為挪威各城鎮創立了市議會形式的政府。同年,馬格努斯六世還與挪威大主教喬恩簽訂了騰斯貝格協定,使教會獲得獨立,並提高了經濟收入和社會威信。1280年5月9日,馬格努斯六世駕崩。在他統治時期,挪威的海上貿易一直繁榮到19世紀,使挪威成為當時的世界海上強國之一。 同年,埃里克二世馬格努斯遜(Erik II Magnusson)繼承王位,國勢從此轉弱。1299年埃里克二世駕崩,王位由其弟哈康五世馬格努斯遜(Kaakon V Magnusson)繼承,他即位後立即削弱上層貴族和教士們在其兄統治時期所增加的權力。1308年,哈康五世廢除了男爵爵位,還從王室議會中消除了貴族,並且重新取得國王任命教士的權力。另外,哈康五世還繼續實行兄長埃里克二世在位期間,給予德國為了維護北部城市和海外貿易相互間的商業利益,所組織的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商人的經商優惠待遇,從而引起英國商人的不滿嫉恨。哈康五世除了實行反英的貿易政策外,還支持蘇格蘭反對英格蘭統治的戰爭。為了使挪威免於被丹麥和瑞典吞併,開展了長期的對外戰爭。哈康五世因無子嗣而修改繼承法,定外孫瑞典貴族馬格努斯七世埃里克遜(Magnus VII Erikson)為王位繼承人。此外,哈康五世也是位藝術愛好者。1319年5月8日哈康五世逝世,他的統治時期結束,也意味著中世紀挪威歷史上「黃金時代」的終止,從此外國勢力逐步控制了挪威。


卡爾瑪會員國

馬格努斯七世的母親是挪威國王哈康五世的女兒英格保(Inge-borg),父親是瑞典國王比里耶‧馬格努斯遜之弟埃里克公爵。挪、瑞兩國都立馬格努斯七世為本國的王儲,有趣的是兩國國王都於1319年駕崩,使年僅3歲的馬格努斯七世同時成為挪威和瑞典的國王,在挪威他稱為馬格努斯七世,在瑞典則被叫做馬格努斯二世。在他16歲前由攝政團代為管理兩國的政務。1332年開始親政;1343年立自己的小兒子哈康六世(Kaakon VI)為挪威王儲。1355年,他讓出挪威王位,由14歲的哈康六世繼位。 14世紀中葉,挪威黑死病流行,全國人民死去一半,國力因之大告衰退。貴族階級因嚴重的勞力缺乏而開始瓦解,甚至連地主也淪為農民;挪威武士人數也由278人降至60人。1356年,馬格努斯二世因在瑞典限制教會和地主貴族的經濟特權,觸怒了權貴。這些權貴在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Valdemar IV)、羅馬教皇英諾森六世(Innocent VI),以及王子埃里克的支持下,公開造反。馬格努斯二世被迫將瑞典近一半的國土割讓給自己的兒子埃里克,並對貴族讓步。此後,馬格努斯二世與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達成和解。1359年,也又讓自己的兒子挪威國王哈康六世與瓦爾德馬四世的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公主訂婚,從而為日後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1362年,馬格努斯二世在兒子挪威國王哈康六世的幫助下,重新控制了全瑞典,並且企圖限制瑞典主要貴族的權力,這些貴族則將梅克倫堡(Mecklenburg)的阿爾貝(Albert)扶上瑞典王位,並向馬格努斯二世發動武裝叛亂。翌年,挪威國王哈康六世和年僅10歲的瑪格麗特公主,在丹麥哥本哈根大教堂舉行隆重的婚禮。1364年,哈康六世出兵協助父親鎮壓瑞典貴族的叛亂,由於戰敗,父親被俘,自己也愴惶逃走。1370年,哈康六世與德國漢薩同盟簽訂臨時協議,使他在1371年能騰出力量進攻瑞典。瑞典貴族被迫釋放他的父親馬格努斯二世,並讓他去挪威。 1375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駕崩,哈康六世在妻子瑪格麗特王后的協助下,設法使自己的獨生子奧拉夫四世哈康遜(Olaf IV Haakonsson),成為丹麥的新國王。翌年,挪威和漢薩同盟簽訂和平條約,並給予漢薩同盟商人以特殊的貿易優惠政策。1380年,哈康六世駕崩,挪威王位由獨生子奧拉夫四世繼承,但實權則掌握在母后瑪格麗特的手中。從此,挪威與丹麥結成聯盟,成為一個聯合王國,並一直持續至1814年。 1385年時,奧拉夫四世成年,瑪格麗特皇太后派他到聯合王國各地巡視。同年,丹挪聯合王國派出軍隊,從漢薩同盟手中奪回斯堪的納維亞西海岸在經濟上極為重要的一些據點。1387年,年僅18歲的奧拉夫四世突然在斯卡諾爾(Skanoer)城堡駕崩。機智過人的瑪格麗特皇太后,使出全部的外交手腕來鞏固她自己的統治地位,成為挪威和丹麥兩國的攝政王。同年,她又將波美拉尼亞(Pomerania)公爵弗拉迪斯拉夫七世(Vratislav VII)之子埃里克七世收為養子。1388年,瑪格麗特又和瑞典貴族通力合作,簽署了達拉堡(Dalaborg)條約。瑞典貴族根據這個條約,承認瑪格麗特為瑞典的「女王和正統君主」。這時瑪格麗特已成為斯堪的納維亞3個國家無可非議的統治者。 1389年,瑪格麗特讓埃里克 七世(Erik VII)繼承挪威王位。1396年,瑪格麗特又把埃里克七世扶植為丹麥和瑞典的國王。1397年6月,瑪格麗特召集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國的權貴,在瑞典港市卡爾馬開會,決定三國聯合組成卡爾馬聯盟,隨即為埃里克七世舉行聯合加冕典禮。 儘管埃里克七世已經成為聯 合王國的國王,但瑪格麗特才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真正統治者。她清洗了一些反對她的貴族,並且限制政務會議的權力,通過各地的郡長加強行政管理。在經濟方面,她徵收重稅,並沒收教會的土地和財產。在外交方面,她極力制止德意志的向北發展。1412年,她在與荷爾斯泰因(Hol-stein)伯爵作戰時,突然在佛倫斯堡(Flensburg)逝世。 埃里克七世親政後,立即著 手建立一個強大的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海帝國。1416~1422年,埃里克七世再對荷爾斯泰因伯爵發動戰爭,力圖奪回在石勒蘇益格(Schleswig)的主權,但沒有獲成功。1426年,也再次出兵石勒蘇益格。同年,北德意志漢薩同盟加入荷爾斯泰因的一方參戰。1428年,埃里克七世開始對航行在丹麥和瑞典之間海峽的過往船隻徵收通行稅。1432年,石勒蘇益格完全落入荷爾斯泰因和漢薩同盟之手,但埃里克七世後來擊敗了漢薩同盟的艦隊。到了1434年,漢薩同盟封鎖了瑞典,使瑞典的鐵和銅都不能出口。因此瑞典礦工紛紛起來造反,瑞典貴族利用這一事件,要求埃里克七世成立立憲政府,但遭到埃土克七世的拒絕。結果,埃里克七世於1439年先後被廢黜丹麥和瑞典的王位。由於他在挪威徵收重稅,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遂於1442年也被廢黜挪威王位。此後,他的侄子克里斯托弗三世(Christop-her III)被三國貴族擁立為聯合王國的新君主。 克里斯托弗三世登基後,使這3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恢復了和平與聯合。1441年,他鎮壓了日德蘭(Jutland)北部的農民起義,恢復了漢薩同盟各城市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商業特權。後來,丹麥和瑞典基本上由各自的政務會議控制,而挪威則逐漸為丹麥所統治。1448年1月5日,克里斯托弗三世駕崩,使卡爾馬聯盟再度瓦解。 1448年,奧爾登堡(Oldenb-urg)幸福王迪特里希(Dietrich)伯爵之子克里斯蒂安一世(Christian I),繼承了挪威和丹麥的王位。有趣的是,他繼位的條件之一,是必須和前國王克里斯托弗三世的遺孀結婚,目的僅在於能使這位18歲的寡婦因此而得到贍養。1450年,丹麥和瑞典議會承認克里斯蒂安一世為挪威國王,並為瑞典國王的繼承人。瑞典國王查理八世克特努遜表示反對,在1451年引起丹瑞戰爭。1457年,查理八世被廢黜,由克里斯蒂安一世繼承瑞典王位。1481年5月21日,克里斯蒂安一世駕崩。 1483年,丹麥國王約翰(John)繼承了挪威的王位,由於瑞典攝政王老斯頓‧斯圖勒的阻撓,使約翰王根本無法前往。1497年,約翰王迫使老斯頓‧斯圖勒辭去瑞典攝政王之職後,才登上瑞典王位。1500年,迪特馬申(Dithm-arschen)地區發生農民暴動,約翰王根本沒把這群土裡土氣的沼澤地區農民看在眼裡,他帶了一支龐大部隊出征,許多貴族也主動參戰,他們隨身攜帶著銀餐具、華麗的帳篷和大量的奢侈品,還帶了許多僕人,所有參戰的人都把這次遠征當作是一個供人消遣取樂的好時光。結果,這支自以為是的遠征軍被農民軍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約翰王本人連滾帶爬,才得以死裡逃生。 1501年,挪威農民聽說連沼 澤地區的農民也能打敗國王,於是就在克紐特‧阿爾夫辛(Knut Alfson)的領導下揭竿而起,公開造反。他們在往後的幾年時間裡,多次打敗了前來鎮壓的國王軍隊。約翰王不得不作出讓步,並用各種手段瓦解起義軍,直至1507年才將起義鎮壓下去。1513年,約翰王駕崩。挪威王位和丹麥王位由他兒子克里斯蒂安二世(Christian II)繼承。 克里斯蒂安二世取得王位的交換條件,是必須同意接受王室憲章,這一憲章授予貴族以廣泛的特權,包括由貴族操縱的政務會議對政府的控制。但是他即位後不久,就不去理會政務會議,而通過攝政會賜給商人各種商業特權,置丹麥貴族和漢薩同盟的權利要求於不顧。在挪威,他成立了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的政府,並且授權攝政會對各省進行控制,而且還隨意指派主教。此時挪威實際上已經完全喪失了主權,而受丹麥的統治,丹麥的影響力遍及挪威整個社會。挪威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冰島、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等,也都變成丹麥的領土。文化方面的領導人也幾乎都是丹麥人,同時也受到漢薩同盟各都市的影響,引進了新教的宗教改革。 1520年11月8日,克里斯蒂安二世為了取得瑞典王位,在斯德哥爾摩屠殺了以瑞典攝政官小斯頓‧斯圖勒為首的82名瑞典貴族,釀造了北歐史上著名的「斯德哥爾摩血案」。這次大屠殺激起了反丹麥的瑞典解放戰爭。1523年,瑞典獲得獨立,古斯塔夫一世瓦薩成為瑞典國王,從而宣告卡爾馬聯盟的解體。


被丹麥統治300年

1523年,日德蘭貴族發動武裝叛亂,廢黜了克里斯蒂安二世,擁立他的弟弟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為丹麥國王,翌年又被立為挪威國王。1531年,流亡在外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組建了一支艦隊,興兵重入挪威,並開始圍攻奧斯陸附近的阿克什胡斯城堡。翌年,他被腓特烈一世軍隊誘捕,後來死於獄中。1533年4月10日,腓特烈一世駕崩。 1534年,克里斯蒂安三世成為丹麥和挪威的新國王。當時挪威人口稀少,城鎮不多,而且挪威人對任何事情都難以取得一致的意見,結果這個國家分成一些各自獨立的農村居住地。1536年,克里斯蒂安三世公布新憲法,規定挪威永遠隸屬於丹麥,並且取消挪威王國的地位,把它作為丹麥的一個省來統治。這一做法無疑嚴重違反了雙方聯盟的條款,但挪威人太軟弱了,甚至不能有力地提出抗議。在此後長達3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挪威完全隸屬於丹麥,它的自主權僅限於極少的古老傳統和地方性習俗的延續,其餘幾乎完全聽命於外人。這一期間,挪威經濟活動也受到丹麥的控制。漢薩同盟在挪威的經濟活動衰退以後,挪威又重新加強與荷蘭及英國之間的經濟聯繫。 一般說來,丹麥的歷代國王,除了侵略瑞典和領土保衛戰外,幾乎沒有關心過挪威。儘管挪威各谷地有許多定居下來的貴族地主,捕魚業也非常發達,森林資源豐富,但這些仍不足以使挪威富裕起來。1577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就國王位。1611~1613年,丹麥和瑞典為了爭奪挪威北部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控制權而引發了「卡爾馬戰爭」(Kalmar War)。蘇格蘭派出雇傭兵和瑞典軍隊共同對付丹麥軍隊,有800名蘇格蘭雇傭兵在莫尼科芬(Monni-chhofen)上校的帶領下,侵入挪威,進行大肆劫掠和燒殺。挪威農民奮起反擊,他們在居德布蘭河谷(Gudbrandsdalen)的克林根(Kringen)地區設下埋伏圈,成功地伏擊了蘇格蘭僱傭軍。戰鬥結束後,蘇格蘭人只有18名倖存,其中的3名軍官被押送到哥本哈根,另外15人則分配給居德布蘭河谷的農民作奴隸。他們之中有一個人因開口評論這次戰鬥,而被他的主人活活打死,還有兩名蘇格蘭人一到農作物收穫完畢後,也被主人活活打死,因為他們的主人認為沒有必要維持他們度過整個冬天。 1616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奧斯陸召開最後一次「身分制議會」,剝奪了丹麥貴族原有的國王選舉權,制訂新的王位繼承法,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度。同時也因此使挪威長期置於丹麥國王的統治下。1643年12月,瑞典人在尼德蘭的協助下進攻丹麥。次年1月底,日德蘭地區已落入瑞典人手中,克里斯蒂安四世親自率兵禦敵,一度封鎖了瑞典船隻的通路,但在科爾貝克(Kolberg)錨地海面的海戰中,克里斯蒂安四世一隻眼睛受傷失明。1645年8月,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簽署「布勒姆塞布羅條約」,割讓大片領地給瑞典,其中包括挪威的海里耶達倫(Härjedalen)郡和耶姆特蘭(Jämtland)郡。由於戰爭的失利,使丹麥和挪威財庫空虛,克里斯蒂安四世一度貧困得幾乎不知道怎樣支付他在腓特烈斯堡(Freder-iksborg)火爐用煤的費用。於是他決定在挪威的羅勒斯開採銅礦,並在康斯堡(Kongsberg)開採銀礦,他希望財富會從這些礦井中源源不斷流出來,但他的願望最終於化為烏有,因為這些礦井好不容易才開採出只夠支付開採費用的礦石。 1648年,腓特烈三世繼位。1657年,他率軍侵入瑞典,想收復1645年割讓給瑞典的領土。翌年1月,瑞典軍隊突然渡海攻佔了丹麥的西蘭省,腓特烈三世被迫簽署了「羅斯基勒條約」,將丹麥的斯科納省、布萊金厄省、哈蘭省、博恩霍爾姆島和挪威的特朗亨郡割讓給瑞典。5個月後,瑞典再次入侵丹麥,並一度圍攻哥本哈根,但是後來丹麥人轉守為攻,迫使瑞典於1660年簽署了「哥本哈根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丹麥收復了博恩霍爾姆島和挪威的特朗亨郡。 1670年,腓特烈三世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克里斯蒂安五世繼承。他吸收荷爾斯泰因貴族和丹麥平民參政,因而鞏固了專制制度。在1676~1679年期間,克里斯蒂安五世發動了對瑞典的「斯堪尼亞戰爭」,但卻是一無所獲。1699年,克里斯蒂安五世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腓特烈四世繼承。 1700年,丹麥、挪威、俄國和波蘭聯合進攻瑞典,揭開了北歐歷史上著名的「北方戰爭」序幕。當時德國北部屬於瑞典領土,腓特烈四世將大部分丹麥軍隊布置在南方的荷爾斯泰因邊境上。同年8月,瑞典軍隊突然在西蘭省西海岸的洪利貝克(Humlebeak)鎮登陸,迫使丹麥簽署了「特拉文塞爾和約」,並且退出戰爭。1709年,荷爾斯泰因貴族勾結瑞典反對腓特烈四世,於是丹麥和挪威又向瑞典宣戰,丹麥海軍在波羅的海和北海佔有優勢。在這次戰爭中,一位名叫彼得‧韋塞爾(Peter Wessel)的挪威人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歷史上留下了芳名,他是一位海盜式的海軍將領。有一次,他乘海岸警備隊的一艘戰船前往卑爾根,在海上遇到了一艘懸掛英國國旗的戰船,他按海上慣例向這艘戰船揚旗致敬,就在這個時候,對方降下了英國國旗,升起了瑞典國旗,原來對方是一艘由英國艦長指揮的瑞典戰船。於是,這兩艘戰船互相砲擊了兩個多小時,雙方戰船都彈痕累累,狼狽不堪。這時彼得‧韋塞爾舉起了休戰的白旗,並派一艘救生船去給對方送信,聲明自己的彈藥已經打完,要求對方以騎士的公平戰鬥原則,分給他一些彈藥,然後再戰。那位英國艦長回信說:「不幸的很,我的彈藥僅夠自己使用」。於是,兩位艦長用萊茵酒舉杯互祝健康,然後把酒杯扔到海裡,隨後兩艘戰船就朝相反的方向開走。事後,彼得‧韋塞爾受到丹麥海軍部指控,宣稱他的行為屬於非戰爭態度,但腓特烈四世親自保釋了他,並提升他為貴族,賜名為托登舍爾德(Tordenskjold),也就是「雷盾」的意思。 1718年11月,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Charles XII)親率6萬大軍進攻挪威,結果在挪威東南部的腓特烈斯哈爾德(Fredrikshald)攻堅戰中,頭部中彈身亡。托登含爾德從挪威駕船到哥本哈根,將消息告訴腓特烈四世,被認有功而擔任丹麥和挪威聯合艦隊副司令之職,並且准假到英國去看望他的情婦,然而卻在英國漢諾威(Hanover)捲入一場決鬥,結果被對手的瑞典上校殺死。 1730年10月12日,腓特烈四世駕崩,王位由兒子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繼承。一般說來,18世紀是挪威進步和發展最快速的世紀,也是經濟結構開始徹底改革的時代。在城市中,資產階級開始形成;在農村中,具有解放和獨立精神的農民階層也逐漸產生,民族意識開始高漲,並漸漸開始尋求獨立的道路。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丹麥和挪威最初保持中立。1805年9月,丹麥因英國海軍砲轟哥本哈根,並劫走丹麥的艦隊,使丹麥人於同年10月加入拿破崙的大陸同盟,與英國開戰。英國海軍則封鎖了挪威沿海,使一直依賴與英國通商的挪威經濟,陷入空前的危機。1809年,瑞典被俄國打敗,,被迫割讓芬蘭和奧蘭(Åland)群島給俄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也因此被廢黜,海軍上將查理十三世被貴族擁立為王。由於他沒有子嗣,瑞典貴族議會便推選挪威總督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為瑞典王儲。這樣,挪威日後就很有可能脫離丹麥的統治。然而,這位王儲卻於1810年暴卒,使得挪威脫離丹麥統治的夢想又告破滅。


又落入瑞典手中

1813年,拿破崙侵俄失敗後,瑞典和英國結盟,從南方攻入丹麥,戰敗的丹麥被迫於翌年簽署「基爾和約」,將挪威割讓給瑞典。挪威多數派的獨立黨堅決反對基爾和約,要求挪威完全獨立。以韋德爾‧亞爾斯貝格(Wed-el Jarlsberg)為首的少數派聯盟黨,卻主張挪威以聯邦國的方式隸屬於瑞典。1814年4月10日,兩派在艾茲沃爾德(Eidsvold)舉行立憲會議,推選原挪威副王、丹麥國王腓特烈六世的堂弟克里斯蒂安‧腓特烈親王為挪威國王,會上還頒布了一部自由憲法,史稱「艾茲沃爾德」憲法。另外,還成立一個「15人委員會」。但挪威的獨立沒有得到歐洲列強的支持。同年7月,瑞典進兵挪威,挪威戰敗,克里斯蒂安‧腓特烈被迫遜位,返回丹麥。同年11月,挪威和瑞典結成由一個國王統治的聯盟,並且奉瑞典國王為挪威國王。瑞典國王貝納多特(Bernado-tte)也批准了艾茲沃爾德憲法,承認挪威的自治議會,從而使挪威的內政完全自主,不受瑞典的干涉。 瑞挪聯盟成立後,韋德爾‧亞爾斯貝格出任挪威政府的財政大臣,努力維護挪威人民在瑞典控制下的利益。1821年,挪威廢除貴族制,自治議會享有立法權。1836年,韋德爾‧亞爾斯貝格成為瑞挪聯盟中第一位由挪威人擔任的挪威執政官。 1844年奧斯卡一世(Oscar I)國王在位,挪威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雖然較孤立,但國內社會的民主化有了顯著的進步,憲法經過多次修改,以配合現實的需要。挪威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也在19世紀得以迅速發展。19世紀50年代後,大規模發展的商船隊促進了挪威經濟的繁榮。19世紀60年代後,挪威的工業迅速擴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開始出現自由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1866年起,挪威發生海外移民潮,主要移往美國。1884年,挪威擴大了選舉權。1887年,挪威採陪審制度和全民服役制。同年,挪威工黨成立。1898年,又實行男子普選制度。這一期間,挪威愛國詩人比昂遜(Bjornson)和城市自由黨領袖斯韋爾德魯普(Sverdr-up)所領導的民族主義運動,要求挪威應該取得與瑞典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從屬的地位,並使挪威自治議會的權威發揮到最大的限度。於是,這股民族主義運動和憲政運動,變成了爭取獨立與民主的運動。


脫離瑞典獲得獨立

挪威自19世紀末葉後,曾多次向瑞典要求獨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但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Oscar II)屢次拒絕這項要求。到了1905年,兩國關係惡化。同年6月7日,挪威議會宣布與瑞典的聯盟破裂,挪威脫離瑞典而獨立。同年9月,瑞典也承認了這項事實。同年11月18日,挪威議會宣布以丹麥王子查理作挪威國王,號稱哈康七世(Haakon VII),從此國內和平建設,國勢日益進步。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儘管挪威宣布保持中立,但德國巡洋艦和護衛艦仍在卑爾根和特朗亨之間舉行軍事演習,這意味著附近海域有發生海戰的可能性,所以許多挪威人開始收購和囤積食物,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局部物資短缺。1915年,德國派出大量小船經過利德(Lydd)水道,在挪威領海內向當地漁民買魚。英國政府也採取爭鋒相對的行動,利用一個卑爾根的批發商代他們購買了價值1000萬英鎊的魚產品,這顯然對挪威漁業貿易有利。 1916年8月,挪威和英國達成一項漁業貿易協定,挪威必須將全年魚產品輸出量的85%賣給英國,否則英國就停止向挪威出口汽油、煤、鹽和苧麻等,這樣就會使挪威漁業停頓。德國對此迅速作出反應,派潛艇在8天之內,擊沉11艘在海上作業的挪威漁船,並使幾十名落水的挪威漁民活活凍死在寒冷的北冰洋中。挪威政府因此宣布,德國潛艇一旦進入挪威領海將受到攻擊。同年10月20日,德國人向挪威人發布了一個措詞如同最後通牒的外交照會,聲稱潛艇一旦受到攻擊,將不承認挪威的中立地位。但英、法和俄國等協約國也聲明,如果有必要的話,協約國將向挪威提供武力支援。這樣一來勢必使挪威捲入戰爭,所以挪威政府決定妥協,和德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將挪威全年魚產品輸出量的15%售給德國。 1916年11月,挪威決定向德國高價出售黃銅石,但英國人認為銅是製造砲彈和潛艇的重要原料,所以於同年聖誕節開始,停止向挪威輸出煤,結果使挪威能源耗盡,甚至連破冰船也因缺乏煤而無法作業,使峽灣航道受阻。翌年1月,挪威被迫停止向德國出口黃銅礦,以換取英國人的歡心。但卻又觸怒了德國,宣布德國潛艇將在海上不受限制地攻擊挪威商船。挪威政府為了保證本國商船的安全,甘脆將商船租給英國,懸掛英國國旗,在英國海軍的護送下航行在北海危險的航線上,但是仍有許多商船被擊沉。1918年5月,挪威政府終於同意協約國在利德水道中布置水雷,從而大大地限制了德國潛艇的活動範圍。儘管如此,挪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仍然損失了一半的商船,且有2000多名船員犧牲;但整體看來,挪威的商船隊在大戰期間還是賺到了大筆外匯,使本國工業的發展有充足的資金,並擺脫了外國資本的控制。 1921年,挪威議會通過了8小時工作日和48小時工作週的法令。此後,工黨勢力大增,並於1928年1月上台執政,但壽命非常短暫。1932年底,挪威水力發電工人舉行大罷工,國防部長維德肯‧吉斯林(Vidkun Quisling)下令軍隊開槍鎮壓罷工的工人,因而聲名狼藉,於次年被迫辭職。1933年,維德肯‧吉斯林在境內組織了法西斯民族統一黨,主張取締共產黨和工聯主義。1939年4月,挪威政府拒絕和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同年12月,吉斯林與希特勒會晤,極力慫恿德國佔領挪威。所以,儘管挪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還是採取中立政策,但納粹德軍仍在1940年4月9日,突然對挪威發動進攻,挪軍倉促應戰。當天,德軍就佔領了卑爾根、納爾維克、特朗亨、克里斯蒂安桑等地。然而,攻擊奧斯陸的德國艦隊卻遭到挪威軍民的英勇抵抗,勇猛的挪威海軍與海岸砲兵部隊協同作戰,沉重打擊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軍隊。 這支德國艦隊在布魯克號重巡洋艦和盧佐夫號戰艦的率領下,在奧斯陸峽灣入口處,就遭到挪威布雷艦奧拉夫‧特里格夫號的迎頭痛擊,一艘德國魚雷艇被擊沉,挪威海岸砲台也一齊對敵艦開火,雙方在夜幕中進行一場激烈的砲戰,德國輕巡洋艦埃姆登號被擊傷。德國艦隊受到狙擊後,派出一支小部隊登陸襲擊砲台。挪威海岸砲台火力受到壓制,使在峽灣口的德國艦隊得以北進。然而,對入侵者來說,通向奧斯陸的水路並不平坦。在距離奧斯陸約27公里的峽灣處,水道突然變得狹窄。峽灣兩岸,峭壁高聳,岸上還有著名的奧斯卡斯堡砲台,自古以來這個砲台一直是從100公里長的峽灣進入奧斯陸的重要門戶,從岸上俯瞰河道,不足300公尺的水面盡收眼底,一覽無遺,加上砲台防禦系統的立體構築,使水面上的過往船隻都無法逃避砲台的交叉火力。 當德國艦隊駛近這座砲台時,天還沒有亮,這些狡猾的入侵者想藉夜幕作掩護,偷偷地從砲台守軍的眼皮底下溜過去。但挪威人並沒有睡大覺,當這支德國艦隊偷偷摸摸進入射程後,砲台守軍用28糎口徑的岸砲猛轟敵艦,還從岸上向敵艦發射魚雷。剎那間,德國艦隊亂作一團,排水量1萬噸的旗艦布魯克號首先被砲火擊中,艦上的彈藥隨即被引爆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到艦橋,煙霧瀰漫了整艘軍艦。接著,幾個彈藥庫相繼起火爆炸,終於使這艘剛剛服役的重巡洋艦艦身破裂而沉沒,艦上的1600名德軍官兵,包括前去接管奧斯陸市政府的幾名接收大員和秘密警察頭目在內,統統葬身魚腹。德國艦隊的司令和另一名德國將軍泅水逃命,勉強游到岸上,卻成了挪威人的俘虜。德軍的另一艘指揮艦盧佐夫號也受到重創。這支被打得殘缺不全的德國艦隊被迫夾著尾巴逃了回去。 水路進攻失利後,德軍改變戰術,派傘兵部隊突擊奧斯陸,很快就佔領了這座城市,挪威國王哈康七世和政府機構撤往挪威北部地區。德國人一面設法捕獲或消滅挪威國王和隨同的政府要員,一面又使用欺騙手段對他們進行招降。同年4月10日,哈康七世通過電台堅決拒絕招降,並號召300萬挪威人民奮起抵抗入侵者。同月22日,英國派來了3個旅的正規軍,在古布斯達爾進行了一場壯烈的保衛戰,法國也派出一個野戰旅參戰。同年5月28日傍晚,一個營的挪威軍隊和兩個營的法國陸軍,在英國空軍的掩護下,收復了被德國佔領的重要港市納爾維克,這是德軍在歐洲開戰以來第一次打了敗仗。同日,德國空軍轟炸機對博德進行大規模空襲,炸燬了整個城市,有許多平民喪生。6月8日清晨,國王哈康七世和政府要員搭乘英國軍艦流亡倫敦,並在那裡組建了流亡政府。同月10日,德軍佔領挪威全境。 在整個挪威戰役中,德軍傷亡5300多人,挪威和英、法軍隊傷亡4800多人。德國海軍損失慘重,全軍8艘巡洋艦中有3艘被擊沉,另外3艘受到重創;20艘驅逐艦中有10艘被擊沉或擊傷;另外還損失了4艘潛艇、10艘小型軍艦和1艘砲艇。這些慘重的損失使希特勒在1940年夏季戰役中已經沒有像樣的艦隊可供使用。 德軍佔領挪威全境後,曾經一度成立了以親德國派的維德肯‧吉斯林為首的傀儡政權,顯然這個偽政府遭到挪威人民的強烈抨擊,在一星期後就被迫瓦解,但維德肯‧吉斯林仍繼續留在佔領軍政府內任職。同年7月,當德軍控制下的挪威議會要求哈康七世退位時,他拒絕讓位,因而鼓舞了挪威人民奮起抵抗納粹德軍的義憤。 挪威淪陷後,境內人民從未停止過反納粹的鬥爭。在戰鬥中存活下來的挪威官兵,迅速建起叫做米洛格(Milorg)的秘密組織,由原來總參謀部的幾位高級將領領導,直接與在倫敦的流亡政府聯繫。最初,這個組織只有2萬名成員,包括在抵抗德軍入侵戰役中生存下來5個完整的獨立連,後來發展到3.4萬人。 同年8月,挪威流亡政府組建了一個步兵旅,在蘇格蘭南部鄧弗里市受訓。同年9月25日,德國人宣布禁止一切政黨在挪威活動,並且由以吉斯林為首的臨時內閣取代行政委員會,這表明德國人已經放棄了把佔領的基礎建立在表面上合法與得到民眾支持上的希望。同年10月,挪威運動員拒絕參加由納粹當局組織的所有體育比賽。同年12月,挪威最高法院的法官們寧願辭職也不願意承認納粹政府行政命令的合法性。 1941年3月和12月,「米洛格」抵抗組織兩次對羅佛敦群島上的德國佔領軍發動襲擊,給德軍以沉重的打擊。德國人由於抓不到參加襲擊的突擊隊員,便對當地漁民進行血腥的屠殺,以作報復。翌年2月,賣國賊吉斯林在德國挪威最高統治官約瑟夫‧泰爾波文(Josef Terboven)手下擔任首席部長,實際上就是出任挪威傀儡政府的「總裁」。正當他在戒備森嚴的奧斯陸國立劇場舉行慶祝大會時,米洛格抵抗組織派遣一支突擊隊襲擊並燒燬了這家劇場。同年8月,奧斯陸警察大廈也被炸。 挪威人民不但以軍事對抗的形式,而且也以其他各種形式在各個領域中反抗納粹的統治。在文化教育領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辭職一事。1942年,吉斯林想使挪威教會、學校和青年信奉國家社會主義,下令要求學校改變歷史教學大綱,用所謂的「新精神」來教育學生,使能與納粹的思想相吻合。這個可恥的要求遭到全國所有歷史教師的一致拒絕。為了實踐法西斯對文化教育的統治,吉斯林想出惡毒的辦法,要求所有的教師共同加入一個法西斯性質的政治團體,以便隨心所欲地指揮他們。但是陰謀遭到強烈的反對,挪威1.4萬多位教師中有1.2萬多人辭職以示抗議。結果,學校被迫關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為了迫使教師們就範,吉斯林政權於同年3月20日逮捕了1300多位教師,且對他們百般磨折,把他們之中500人塞在僅有250個鋪位、兩個盥洗室的輪船上,食品和衛生條件也非常惡劣,致使這些教師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摧殘。但是,除了個別年邁體虛的人外,90%以上的教師絕不屈服。他們在監禁船上堅持鬥爭,獲得了全國教師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有力聲援。這場鬥爭持續了半年之久,吉斯林政權終於被迫讓步,取消了那些無理的要求,教師們的鬥爭終於得到勝利。 在所有對德軍的軍事襲擊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對巴倫山峽谷中挪威重水工廠的襲擊,這次襲擊摧毀了德國人生產了幾個月的重水,並使工廠遭到嚴重的破壞,無法在短期內恢復生產。在另一次成功的襲擊中,從挪威運往德國的更多重水被抵抗戰士摧毀。一位德國專家承認,對重水工廠的破壞阻止了納粹進一步試驗和製造原子彈,使希特勒製造威力無比的原子彈夢想完全化為泡影。 由於挪威舉國上下一致反抗納粹統治,賣國賊吉斯林很難從國內招募到偽軍,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共才招募到3000人。面對決心反抗納粹的300萬挪威人民來說,這3000名偽軍是無濟於事的;結果,德國不得不在挪威長期駐紮大批軍隊,以防止抵抗組織的武裝襲擊。即使是在1944年夏季德軍各戰線開始崩潰,急需大批兵力增援的情況下,仍在挪威境內駐紮了17個正規師的兵力。可見挪威人民反抗納粹的鬥爭對全世界反納粹戰爭的勝利,有著不容忽視的貢獻。 1945年5月德軍崩潰後,挪威在同月8日從納粹德軍的佔領下獲得解放,此後挪威就把這天定為解放日,年年加以慶祝。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也重返故國,領導他的臣民進行重建工作。同月,吉斯林被逮捕;同年10月24日,他因在德軍佔領期間與德軍勾結,並且是把1000多名挪威猶太人關入集中營致死的罪魁禍首,而被特別法庭以叛國罪和其他罪行處以死刑,他的名字在挪威也就成為「賣國賊」的同義詞。 戰後,挪威在政治上採取君主立憲制度,政治修明,社會安定,開始執行每年三週帶薪休假制度,還給水手和森林工人以特殊的法定津貼。此外,挪威的工黨政府還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佔領的教訓,放棄傳統的中立政策。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全,與許多國家建立了同盟關係。同年11月27日,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之一。翌年2月1日,挪威外長賴伊(Trygve Lie)當選為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 1949年3月,挪威拒絕和前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揚棄過去的中立政策。同年4月4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加入歐洲經濟暨發展組織(OECO);1950年加入歐洲理事會。同年,賴伊帶著和平使命前往各大國的首都,宣傳聯合國倡導的「20年和平規劃」;他試圖抵制前蘇聯將中華民國排出聯合國的企圖,也同時主張聯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韓戰發生後,他授權聯合國武裝部隊參戰。1952年3月,挪威成為北歐理事會(Nordic Council)的創始會員國。 1957年9月21日,深受挪威人民尊敬的哈康七世國王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奧拉夫五世(Olaf V)繼承。1965年9月,長期執政的工黨在大選中失利,由以保守黨為首的四黨聯合執政。翌年,挪威國民生產總值已是戰前的2.5倍,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並且制訂了國民養老金制度,開始步入世界高福利國家的行列。 1968年8月29日,挪威京城奧斯陸的大教堂,舉行了挪威王國有史以來第一對王子與平民結婚的盛大典禮,歐洲各國的王室、貴族和大使紛紛出席,被譽為最令人感動的王室婚禮。新郎是王子哈拉爾,新娘是和他苦戀了13年之久的松雅小姐。由於她是平民出身,所以他們相戀10多年一直無法獲得父王及皇室成員的諒解,國會保守派議員也加以反對,催促王子早日聘娶一位歐洲王國的公主為妻。但情深不渝的王子與松雅小姐,最後終於得到廣大人民的同情與支持。王室和國會只好通過修改憲法,允許王子可以與平民結婚,讓他倆如願完成佳禮,一時傳為佳話。 1970年代,石油及天然氣的發現,使挪威的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1971年3月,挪威四黨聯合政府因對加入歐洲共同體問題發生意見分歧而倒台,由工黨重新執政。翌年一月,挪威政府代表團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草簽了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協定。當時,工黨政府主張加入歐洲共同體的主要理由有兩點:首先在政治上,未來歐洲的發展將受到擴大後歐洲共同體的影響,挪威加入這個組織將增強挪威對歐洲發展的影響力;其次在經濟上,挪威的貿易伙伴也是以歐洲共同體各成員國為主,加入這個組織更有利於挪威經濟的發展。以「人民運動」為代表的反對派則堅決反對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主要理由也有兩點:首先在政治上,如果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挪威將失去一部分主權,為此他們提出了「保衛憲法」和「要自主,不要聯盟」的口號;其次在經濟上,一旦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本國的中、小企業將受到打擊,農業和漁業的發展也得不到保障。因全國上下對這個問題分歧很大,爭論激烈,執政的工黨政府乃於同年9月就此問題舉行全國公民投票,結果53.5%的人反對,46.5%的人贊成,反對票超過贊成票,從而否決了挪威與歐洲共同體草簽的協定,工黨政府也因此下台,由基督教人民黨、自由黨和中央黨等組成聯合政府。但在1973年的大選中,工黨再度獲勝,成為執政黨,與歐洲共同體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因此儘管挪威沒有加入歐洲共同體,但並不拒絕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 1981年9月15日,工黨在大選中失利,保守黨組成了以魏洛克(Willock)為首相的少數政府,除了工黨和左翼社會黨外,其他各政黨都予以支持。翌年,挪威受到西方經濟衰退的影響,當年的經濟增長率為零。1983年6月,挪威由保守黨、基督教人民黨和中央黨組成戰後第二屆聯合政府,並首次設立對外援助部,保守黨仍佔據重要各部。同年,挪威經濟開始回升,經濟增長率為3.3%。 1984年12月28日,前蘇聯巡弋飛彈侵犯挪威領空,掉落在芬蘭境內。事後,前蘇聯政府接受了挪威和芬蘭的抗議,並正式具函向兩國道歉。同年,挪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增長率達到6.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發展最快速的一年,被經濟界視為奇蹟。翌年9月9日,挪威舉行全國大選,三黨聯合政府第三度以微弱的優勢在大選中獲勝。同年10月18日,北歐五國外交部長在奧斯陸召開會議,會上就禁止向南非投資、禁止電腦機器輸出等對南非經濟制裁措施達成共同協議。 1986年初,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暴跌和美元匯率下降,使挪威經濟受到巨大衝擊,石油收入大幅度減少,財政情況急切劇惡化,加上國內需求旺盛,進口猛增。面對這種局面,挪威政府提出了緊縮開支、增加稅收和控制私人消費增長的議案。同年4月底,這項議案在議會表決時遭到否決,右派反租稅的進步黨投票支持工黨和社會主義左翼黨,使三黨聯合政府因而垮台,魏洛克首相與內閣成員集體辭職。同年5月2日,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授命工黨主席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組閣。同月9日,布倫特蘭夫人成為挪威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同時還兼任聯合國發展與環境問題委員會主席。她的18人內閣中有7名女大臣,被西方輿論界譽為「女性內閣」,她還堅持在公務員中要有40%的女性。同月11日,布倫特蘭夫人又宣布挪威克朗貶值12%,以增強出口競爭力。兩天後又表示響應石油輸出國組織,要求各石油出口國減產保價的號召,決定減產石油10%。同年6月初,簽訂一項從1993~2020年供應西歐國家大量天然氣的長期合同。儘管如此,挪威當年的國際收支仍由上一年366億克朗的順差,變為324億克朗的鉅額逆差;同年的通貨膨脹率也高達7.2%,人民平均所得減少了6.3%。 1987年,挪威的外貿收支仍有270億克朗的逆差,通貨膨脹率上升為8.3%。翌年,外貿收支逆差減至43億克朗。同年,挪威政府還向坦桑尼亞、莫三比克、肯亞、桑比亞、孟加拉、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一共提供了64.45億克朗的援助貸款,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1%。 1989年,挪威積極發展與西歐國家的關係,並通過加強與歐洲共同體的合作,以及與北歐各國之間的相互交流,使得當年外貿收支開始出現順差;但同時又出現了經濟增長率疲軟和失業率大幅上升等問題。 同年6月4日,中國北京發生天安門流血事件後,挪威政府決定加入西方國家對中共實行經濟制裁的行列,中斷與中共領導人間的互訪。同年9月,工黨在大選中再次失利。次月,保守黨、基督教人民黨和中央黨組成三黨聯合政府,並得到進步黨的支持。聯合政府上台後表示,挪威仍將奉行與美國和北歐各國合作的外交政策。同年10月23日,挪威在台北設立駐華商務辦事處。同年12月,挪威與前蘇聯簽訂了一項避免海空事故的協定。同月,挪威代表出席了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為達賴嘛舉行的頒獎會,授予達賴喇嘛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從而遭到中共的抗議。 1990年布倫特蘭夫人蟬聯首 相寶座。1991年底,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駕崩,王位由他的兒子馬格努斯繼承,號稱哈拉爾五世(Harald V)。1992年底,在台北的挪威駐華商務辦事處升格,正式歸屬為挪威半官方的貿易理事會駐外機構。1993年10月,布倫特蘭夫人因兒子自殺而辭去工黨領袖的職務。1994年11月,挪威人以52.2%對47.8%的差距,不顧她的請求而拒絕加入歐盟,這是她執政以來的重大挫敗。1996年11月23日,57歲的她宣布請辭首相職務,由被刻意栽培了4年的工黨黨魁雅格朗(Thorbjorn Jagland)接任。1997年大選,雅格朗首相因在選前自我設限,聲稱如得不到36.9%選民的支持,就不再當政,結果由基督教民主黨領袖邦德維克(Kjell Magne Bondevik)於同年10月17日出組聯合政府,分別延攬中央黨和自由黨 人士入閣。後來他因堅拒放寬環保法令,並拒絕興建天然氣發電廠而下台,由工黨黨魁史多騰柏格(Mr. Jens Stoltenberg)於2000年3月17日出任首相,並於2005年及2009年連任首相。

採君主立憲制

根據1990年修正後的憲法規定,挪威是個自由、獨立、不可分割和不可讓與的主權國家,政體是有限制的世襲君主立憲國;禁止耶穌會,以基督教的福音路德教派為國教。人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逮捕和拘禁,非依法審判不受定罪處罰,任何法律不得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人民有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但不得抨擊國王。政府不得以特權限制貿易自由或實業自由。除刑事案件外,不得搜索人民的住所,不得沒收土地財產。為了國家的利益徵用人民的動產或不動產的時候,應該由國庫給以全部補償。不得創設伯爵領地、男爵領地、長子繼承權或永久所有權。 憲法中也明文規定了國王與政府、行政權與立法權、國權與民權之間的關係。挪威的政治採取內閣制,行政權屬於國王,國王是國家的元首,兼武裝部隊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代表國家的統一。國王的身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受非難或控訴,責任由國王所任命的內閣負責。王位的繼承權原則上採世襲制,王位可以傳給國王的兒子,也可以傳給女兒,但一定要由婚生子女繼承,較近的親系比遠房的親系優先;在同系內,年長的較年幼的優先。有王位繼承權的子女出生的時候,他的姓名和出生時間,要在他出生後舉行的第一次國會上提交報告,同時還要登記在國會的會議記錄上。如果國王沒有繼承王位的子女,國王可以向國會提名繼承人,國會如果不同意國王的提名,有權另行依法選定王位繼承人。 國王的行政權需通過政府行使,他有權提名首相人選,但無權解散國會。國王有權對一切公立教會頒發指示並確保國教教師所遵守的有關規則,也有權發布有關商業、關稅、貿易、產業及警察的規則。此外,國王還有監督國家財產及赦免罪犯和任免文武官員、任免外交使節和宗教官員,統率三軍和授予勛章,還有宣戰、媾和廢約等的權力,但是國王的一切決定,必須經過內閣的副署才能生效。憲法規定,國王的年俸是相當於95.2912萬英鎊。政府首相由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但在形式上需由國王提名並經國會批准。政府的內閣成員由首相指定,然後由國王提名並經國會批准。內閣所作的重要決策,要向國王提出報告。目前內閣由1名首相和18名閣員組成,包括外交、國防、財政、交通、衛生、農業、司法、社會、文化、漁業、環保、兒童暨家庭事務、教育研究暨宗教事務、開發援助暨人權、石油暨能源、地方政府、工業暨貿易,以及勞工事務暨政府行政等大臣。 全國行政區除奧斯陸直轄市外,其他劃分為阿克什胡斯(Akershus)、東阿格德爾(Aust-Agder)、布斯克呂(Buskerud)、芬馬克(Finnmark)、海德馬克(Hedmark)、霍達蘭(Hordaland)、默勒‧魯姆斯達爾(Møre og Rom-sdal)、諾爾蘭(Nordland)、北特倫德拉格(Nord-Trøndelag)、奧普蘭(Oppland)、東福爾(Østfold)、羅加蘭(Rogaland)、松恩灣(Sogn og Fjordane)、南特倫德拉格(Sør-Trøndelag)、泰勒馬克(Telemark)、特羅姆斯(Troms)、西阿格德爾(Vest-Agder)和西福爾(Vestfold)等18個郡,郡下設市鎮(Kommune/Commune),全國一共有454個市鎮。 立法權由人民通過國會(Sto-rting)行使,政府及國會本身不得作解散國會的決議。國會共有165名議員,依人民比例代表制直接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應該於選舉後第一次常會集會的時候,在當選的議員中,推選出1/4議員組成上議院(Lagting),其餘的3/4組成下議院(Odelsti-ng)。國會議員在國會內有言論免責權。國會中女性議員約佔40%。早在1913年,由於選舉制度的改革,使挪威成為世界上最早承認女性擁有參政權的國家。在通常的情況下,國會是在每年1月10日以後的第一個週日在首都集會,如果有必要,國會可以無限制地延長會期。如果國家有重大的事情發生,國王可以召集國會臨時會。 國會兩院是分別集會,並且分別推選出各自的議長和秘書,任何一院一定要有半數議員出席才能夠開會。任何一項法案都是由下議院提出,在下議院表決通過後,再交由上議院討論,上議院表決通過後,還需經過國王的批准才能正式生效,這是因為國王擁有皇家否決權,但對每一次議案的否決僅以兩次為限。如果提案在上議院遭到否決,下議院就上議院的意見審議後,或撤消原法案,或將原法案變更後再送交上議院,或將原法案原封不動再送交上議院。下議院兩次提出的法案如果都被上議院否決時,議會就要召開上下兩院的聯席會議,以投票2/3的多數表決處理這個法案。通常在議會聯席會議中,下議院在表決中總是佔有優勢的。 司法權屬於法院,獨立行使職能。法院共分三級,全國有1所最高法院、6所高等民事、刑事法院和93所市區級法院。挪威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是沒有區分的,每個區都有一所市區級法院,屬初審法院,由3名法官組成,每4年由區議會中選出,本來的任務在於調停紛爭,但也具有強制力,對於罪行較輕的罪犯,可以進行判決。對於重罪犯,一般先由高等民事和刑事法院,也就是二審法院進行判決,罪犯若不服判決可以上訴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職司終審判決,由1名院長和18名大法院組成。對最高法院所作的判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得上訴。除了戰時犯下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罪犯外,挪威已經廢除了死刑。此外,這個國家還設有某些特別法院,如勞資糾紛法院和彈劾法院等。彈劾法院在下議院對內閣成員、國會議員和最高法院法官等,提出在職務上犯罪的彈劾時,加以審理和判決。彈劾法院的法官,由上議院議員和最高法院的終身制法官組成,由上議院的議長為當然的院長。對彈劾法院所作的判決,國王不得加以赦免。 這個國家的政黨有20多個,現在國內最大的政黨是工黨(Lab-our Party),成立於1887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的執政黨,在工會中有很大的影響力,現在有7萬多名黨員,主要成員是工人,另外還有農民、漁民、職員和知識分子,對內主張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建設福利國家,實現充分就業,力求公平分配社會財富。對外主張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合作,強調和平與裁軍,致力於建立北歐無核區。 社會主義左翼黨(Socialist Left Party)成立於1975年,約有4萬多名黨員。對內主張建立有別於一黨專制的社會主義;對外反對挪威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盟,支持和平運動和環保,外交上強調對美國相對獨立。 中央黨(Centre Party)成立於1920年,約有5萬多名黨員,他們大多數是農民和漁民。對內主張發展民族經濟,維護農、林和漁業的利益。對外政策與保守黨的主張非常接近,但反對挪威加入歐盟,這主要是因恐一旦挪威加入歐盟,本國農民和漁民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進步黨(Progress Party)成立於1973年,約有4萬多黨員。對內主張大幅度削減稅收,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和青商會生活、嚴格對待外來移民;對外堅決支持美國,極力反對援助發展中國家。 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是國內第5大政黨,成立於1844年,約有16萬多名黨員,代表金融、航運和工商業資本家利益。對內主張自由經濟,減少國家的行政干擾。對外主張依靠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贊成挪威加入歐盟,強調軍事平衡,維護世界和平。 基督教民主黨(Christian De- mocratic Party)成立於1933年,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約有5萬多名黨員,對內維護教會傳統道德觀念和中、小企業的利益,強調家庭和諧,反對自由墮胎。對外則主張依靠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支持以色列,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援,反對挪威加入歐盟。 自由黨(Liberal Party)成立於1884年,是挪威歷史上最早的政黨,曾歷經多次分裂。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反對極端壟斷和社會化,主張國際參與。 國內其他主要的政黨還有綠黨(The Green Party)、挪威共產黨(Norwegian Communist Party)和紅色選舉聯盟(RV)等。另外,國內還有許多社會團體,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挪威總工會(Norway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成立於1899年,有近50萬名會員,在內外政策方面與工黨密切合作。挪威經濟總會(Naeringslives Hov-oderganisasjon)成立於1988年1月,由雇主協會、工業協會和手工業協會合併組成,是挪威最大的經濟組織,成員包括全國1萬多個企業。反對核武器組織(Nei Til Atomvapen)成立於1982年,是國內最主要的和平組織之一,它主張廢棄核子武器,建立北歐無核區。 國旗:為紅底靠左邊有白色的藍十字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11:8,十字形圖案略偏左側。紅色源於國王的王旗,藍色和白色十字的來歷與丹麥國旗上的十字相同,因為挪威曾在1397年與丹麥、瑞典結成卡爾馬聯盟,當時被丹麥所統治,1821年,挪威把繪有藍、白十字的紅色旗幟定為本國的商船旗。1905年挪威獨立時,正式將它定為國旗,它有兩種形式,政府機構是懸掛燕尾式國旗,其他的場合懸掛橫長方形國旗。 國徽:為盾徽,紅色的盾面上直立著一頭金獅,頭戴王冠,前爪持金柄銀斧。金獅是力量的象徵,銀斧是挪威自由保護者聖奧拉夫的武器。盾徽上端是一頂鑲嵌著圓球和十字的金色王冠。 國歌:「是的,我們永遠愛此鄉土」的歌為國歌,歌詞的作者就是挪威名詩人比昂松。 國慶日:5月17日。 獨立日:6月7日。 國花:挪威雲杉(松科)。 國鳥:河鳥。


山脈湖泊多

挪威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峽灣地形國家,經緯度為東經4度30分至31度10分間,以及北緯57度57分至81度11分間,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半島的西端。在地理形勢上,是個兼有許多特點的國家,國土東半部背倚基亞連(Kjolen)山脈,並與瑞典為鄰;東北和俄羅斯及芬蘭接壤;北瀕巴倫支(Barents)海,西臨大西洋挪威海;南濱北海,並隔著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峽和丹麥遙遙相對,南部小丘、湖泊和沼澤廣布。 全國總面積38.5155萬平方公里,約合14.8708萬平方哩(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等屬地)。海岸線總長2.1萬多公里(包括峽灣),多天然良港。國土形狀南北長,東西窄,從東北到西南長約1777公里,東西最寬處435公里,最窄處只有6.3公里,像把匙子縱臥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全境,高原、山地和冰川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4/5的國土在海拔150公尺以上,成為歐洲山脈最多國家之一。境內有1/3的國土在北極圈內,夏季的永晝期每天日照24小時,故有「午夜太陽國」之稱;但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1月是無白晝期。 境內地形狹長,南寬北狹,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只有在首都奧斯陸附近和南部沿海一帶有局部平原。並且地形變化大,有高聳的沿海山峰,遼闊的北方森林和貧瘠光禿的半島;往北到斯瓦爾巴德(Svalbard)群島,還可以看到海豹、海象和北極熊。 一般說來,挪威在地理上可以分成5個區:東挪威區人口佔全國總數一半以上,區內近半土地被林木覆蓋,最精華的是奧斯陸平原和西南海岸,這裡小丘、湖泊和沼澤廣布,交通便利,農牧業發達,農業多集中在低地區,有機械化的大農場和許多小農場,盛產穀物、蔬菜、家畜和水果等。採礦業和製造業產值及貿易額共佔全國總數的一半以上。西挪威區為臨大西洋的狹長沿海區,多海島和山谷,沿海平原農業發達,產量居全國之冠。中挪威區是國內最典型的農業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面積達1/3,採礦業和漁業也很發達,但南部地勢非常崎嶇,海拔多在1000公尺以上。北挪威區從北特倫德拉格向北延伸925公里,直至歐洲最北點的北角,面積為11.29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領土的1/3,它包括北特倫德拉格、南特倫德拉格、諾爾蘭、特羅姆斯及芬馬克諸郡,全區有數千個湖泊,沿海多峽灣,呈鋸齒狀,近海有上百個島嶼,東北部屬拉普蘭苔原。其他地區多山,森林密布,河流眾多。 這個國家的氣候,並不十分寒冷。西挪威屬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這是由於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所以氣溫要比世界各同緯度的地方來得溫暖;西海岸地區年平均氣溫為7℃,冬季元月份的氣溫都在-2℃以上,所以大部分海面不會結冰,就連最北部的港灣,冬季也不會結冰。但是由於挪威地處北大西洋旋風行進的路線上,所以常有大風,天氣多變。東挪威因有中部山脈的阻擋,成為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高山地區四季積雪不消,山地有很多冰田和冰川,終年都非常寒冷。年雨量大約740公釐。由於受到西風和暖流的影響,西部沿海一帶雨水充足,年雨量高達1020公釐,尤其是在冬天,經常是陰雨綿綿,雨水特別多。通常說來,挪威西部近北大西洋區,雨量最多,愈向東北,雨量愈減少,東挪威的年雨量不足300公釐。又由於挪威是高緯度國家,所以夏季短暫,冬天很長。最北部的地區,夏夜通明,冬季不見太陽。一年中有30~90天的時間,都是長夜漫漫。 全境約有1.57萬座橋樑及814條隧道,使得因為被山脈、湖泊、峽灣及海岸沿線阻隔的挪威城鎮間,可以通行無阻。 挪威是歐洲山脈最多的國家 之一,境內最著名的尤通赫門(Jotunheimen)山脈位於挪威中南部奧普蘭郡境內,介於居德布蘭谷地和約斯特谷冰原之間,綿亙148公里,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高的山脈,古代挪威史詩「薩迦」中曾提到過這座山脈,「尤通赫門」一詞在挪威語中是「巨人之家」的意思。易卜生的散文戲劇「皮爾‧金特」(Peer Gynt)就是以這裡為故事的背景。峰頂有永久的冰蓋,即使是在夏天,山頂上的積雪也無法完全融化;山腳下的低坡地及平緩的高原,則是理想的夏季牧場。這裡的景色非常優美,100多年來一直是旅遊勝地,是滑雪和登山的優良場所。這個山脈的最高峰名叫格利特峰(Glittertinden),海拔2472公尺,它不但是挪威的最高峰,同時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第一高峰,並且是國內著名的旅遊勝地。尤通赫門山脈的第二高峰叫做加爾赫峰(Galdhopigden),海拔2469公尺,同時也是挪威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第二高峰,周圍冰川密布,景色壯麗,也是境內一處夏季旅遊勝地。 國內有1700多條冰川,總面 積達5000多平方公里,冰川的中心地區覆蓋著厚厚的冰和雪,並有冰河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冰舌,直達山谷。境內最主要的冰川有約斯特谷(Jostedal)冰川、斯瓦迪辛(Svartisen)冰川和佛爾格範(Fol-gefonn)冰川等。約斯特谷冰原(Jostedalsbreen)是歐洲除了冰島外最大的冰原,它位於松內峽灣北面,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長約75公里,最大寬度為35公里,整個冰蓋面積達815平方公里。這個冰原由高大的高原冰組成,形成一系列的冰峰,其中最高點的洛達爾斯科帕(Lodalsko˚pa)峰海拔高達2083公尺。源自冰原的眾多冰川,流入附近毗鄰的山谷。周圍地區人煙稀少,冰原上沒有可以通行的道路,但周圍有重要的公路通過。 因為境內地勢狹長,東高西 低,再加上分水嶺過於接近西海岸,所以河流都很短促,而且多瀑布,水流湍急,不利於航行。但由於冰川融解的水量非常豐富,加上河流落差大,所以水利資源非常充沛。東南部的格洛馬河(Glomma River)是境內最重要的河流,發源於挪威與瑞典邊境附近的奧爾松登(Aursunden)湖,向南流經東谷至孔斯溫厄爾市,然後折向西和西南,再注入尼耶倫(Øyeren)湖,從這裡再向南流到薩爾普斯堡(Sarpsborg),在腓特烈克斯塔注入奧斯陸峽灣,全長599公里,不但是挪威國內最長的河流,同時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廣4.2051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阿特納(Atna)河。格洛馬河穿過挪威最富饒的薩爾普斯堡森林地區,雖然水流湍急,瀑布眾多,沒有航運的便利,但水利資源豐富,河道可以漂放木材,沿岸有許多鋸木廠和造紙廠,在腓特烈克斯塔河口沿岸有造船廠,從河口上溯至薩爾普斯堡的河段可以通航。 挪威境內有兩條同名的河流,都叫做洛根(Lågen)河。一條是境內東南部地區的河流,源自哈當厄高原(Hardangervidda),向南流經孔斯貝格(Kongsberg),然後在拉爾維克注入斯卡吉拉克(Ska-gerrak)海峽,全長約337公里,是國內的第三大河。這條河在孔斯貝格附近的流域一帶,自17世紀開始就開採銀礦,並設有一所成立於1757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礦業學校。河的上游水流湍急,不利航行,但水利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國內主要的木材漂流水道,河旁設有許多鋸木廠和造紙廠,下游流域則是國內重要的農業區。 另一條洛根河位於挪威中南部,源自多夫勒(Dovre)高原上眾多的小湖泊和溪流,向東南流199公里,穿過居德布蘭河谷,在利勒哈默注入米約薩湖。南出米約薩湖後稱為沃馬河,再向東流經165公里,在奧爾內斯(Arnes)匯入格洛馬河。沃馬河流域面積為4600平方公里,沿河修建許多大型水力發電廠。奧斯陸至特朗亨之間的鐵路和公路多沿著這條河的河岸鋪設。境內的主要河流還有塔納河(Tana River)、阿爾塔河(Alta River)、沃爾克拉河、沃塔娜河和哈林達爾河等。 由於遠古時代冰川的侵蝕,使得境內有大小不等的16.5萬多個湖泊,總面積達1.4萬多平方公里。其中最著名的米約薩(Mjøsa)湖,位於奧斯陸以北56公里處著名的居德布蘭河谷南端,經緯度為東經11度、北緯64度40分,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100公里,最寬處16.5公里,最窄處只有1.6公里,面積為228平方公里,是境內最大的湖泊,湖水最深處450公尺。湖中央有個迷人的海爾哥雅(Helgoya)島,是興旺的旅遊區,有遊艇和釣魚活動。 霍宇達爾湖(Hornindalsvat-net)位於挪威西部松內峽灣附近,由一條冰川槽谷構成,湖形狹長,長約25公里,最大寬度4.8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湖的西部收縮成一個尖角,湖水往西流入與它平行的諾德峽灣,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清澈的湖泊之一,最深處達514公尺,是歐洲最深的湖泊。國內的主要湖泊還有羅斯(Ros)湖和法蒙德(Faemund)湖等。


峽灣處處

挪威三面環海,沿海地區由於受到古代冰川侵蝕的作用,形成許多險峻深谷,深度通常達數百公尺,谷底又往往在海平面之下,使得大西洋的海水沿著山谷侵入內陸,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峽灣,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像挪威這樣海岸被峽灣橫向切割得如此支離破碎。所以峽灣眾多也就成為挪威海岸最主要的地理特徵之一,使得挪威具有峽灣之國的美稱。 由於峽灣眾多,致使挪威海岸線長度等於地球圓周長度的一半。這些峽灣深入內陸,有的深達180多公里,形成許多天然良港和漁場。峽灣兩岸多斷崖絕壁,高聳入雲,比起中國長江三峽的景色有過之而無不及,成為世界上獨特的自然奇觀之一,也是風景優美的遊覽區。境內最長的和最深的松恩峽灣(Sognefjorden),號稱「峽灣之王」(King of the Fjord),是世界上最大的峽灣,灣口在卑爾根以北72公里處。這個峽灣延伸至內陸地區又分為7個分汊峽灣,從北海海岸敘拉島的蘇倫(Solund),至最長的分汊呂斯特峽灣頂端的肖倫,長達204公里。灣內山高水深,最深處達1308公尺,有些地方垂直山壁自海平面突起達1000公尺,峽灣頂端附近的平原是農業區,灣內有許多瀑布,每當春夏冰雪溶化之際,銀白色的飛瀑從天而降,非常壯觀,從而使松恩峽灣成為挪威最綺麗的風光,乘船遊覽其間,真是一種享受。另外,挪威人還利用瀑布的天然落差,進行水力發電,為周圍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哈當厄峽灣(Hardangerfjo-rden)位於挪威西南部霍達蘭郡內,從斯托爾(Stord)島向東北伸入內陸的哈當厄高原,長達113公里,最深處達891公尺,是境內第二大峽灣,景色優美,每到春暖花開時節,兩岸百花綻放。灣內有許多飛瀉而下的瀑布,其中最著名的是沃林格勒瀑布(Voringsfoss),垂直落差達145公尺;謝格達爾瀑布(Skjeggedalsfoss)也很有名,這兩個瀑布現在已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觀光客絡繹不絕。沿海有鮭魚漁場,灣口的羅森達爾(Rosendal)附近,有17世紀遺留下來的路德維格‧羅森布蘭斯(Lud-wig Rosenkrans)男爵的府邸,峽灣兩岸建有化學、冶凍、造船和家具等工廠。 福爾達(Folda)峽灣位於挪威北部諾爾蘭郡內,南距北極圈121公里,距西南面的博德市約40公里,灣口有一些小島,峽灣長41公里,兩側陸地分別為北福爾達和南福爾達,沿岸有零星散布的小漁村,漁民以捕鯡魚為生,峽灣盡頭的陸地有公路通往歐洲最北端的北角。 弗魯灣(Frohavet)位於特朗亨峽灣的出口處,長約55公里,西側為弗安(Froan)諸島、東南側有南特倫德拉格郡的福斯納(Fosna)半島,兩岸有星羅棋布的小漁村,航運也很繁忙。 特朗亨峽灣(Trondheimsfjord-en)位於挪威中部地區,由西向東伸入內陸約130公里,成為南、北挪威的天然分界線,北岸是北特倫德拉格郡,南岸則是南特倫德拉格郡,並有當地主要的海港和國內第三大城市特朗亨,這個峽灣伸入內陸後又分成許多小海灣,灣內有若干島嶼,最大的是于特(Ytterøy)島。沿著峽灣有個狹長富饒的農業區,灣頂有韋爾達爾瑟拉鎮。 西峽灣(Vestfjorden)位於挪威的西北部,瀕臨挪威海,東岸為挪威本土,西岸和北岸是羅弗敦群島,灣長約160公里,灣口處寬約80公里。峽灣內有數千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和數百個分汊峽灣,其中的奧福特峽灣(Ofotfjord)長約76公里,灣頂有國內重要港市納爾維克,瑞典北部拉布蘭出產的高品位鐵礦石,就是經由此地出口到歐洲各國。博德位於薩爾特峽灣灣口東南面,富有傳奇色彩的梅爾斯特羅姆運河,位於西峽灣口西北面。 博肯峽灣(Boknafjorden)位於挪威西南部羅加蘭郡的北海中,伸入內地約45公里,灣口寬約21公里,灣口北端為卡姆島(Karmøy Island),南端為通根內斯半島。峽灣內有許多小島和島礁,峽灣周圍唯一的城市是位於通根內斯半島西岸的斯塔萬格。 奧斯陸峽灣(Oslofjorden)位於挪威東南端,南瀕斯卡格拉克海峽,從腓特烈克斯向北延伸100公里,直到首都奧斯陸,流域面積達1984平方公里,挪威東南部地區所有重要的河流都注入這個峽灣,然後流入斯卡格拉克海峽。這個峽灣原是冰川侵蝕後形成的地槽,為了便於航行,曾局部被填堵和重新開挖,大型船舶可以沿著峽灣直抵奧斯陸港,航運非常繁忙,沿岸森林密布,有許多城鎮和港口,是國內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峽灣中島嶼眾多,其中最大和最著名的是莫斯附近的耶爾島(Yale Island)。 波尚恩(Porsangen)峽灣位於挪威北端北冰洋沿岸芬馬克郡,是巴倫支海的一個海灣,長約130公里,灣口周圍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但卻是海鳥的棲息場所。灣口以西馬格爾(Magerøya)島上的北角有歐洲的最北點,灣口以南有基斯特蘭(Kistland)、巴納克(Banak) 、拉克塞爾夫和伯塞爾夫(Børselv)等村莊,村民是道道地地的拉普人,他們以捕魚和牧養馴鹿為生。 諾德峽灣(Nordfjorden)是挪威西海岸和北海岸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U」字型谷,綿延不斷地向內陸延伸,長約52公里,兩岸多絕壁和瀑布,海水沿峽灣一直湧到內陸山地,景致非常優美動人。另外,灣內還有一些小島嶼。 境內主要的峽灣還有亞德文特(Advent)、阿爾塔(Alta)、安德(And)、奧斯特(Augst)、奧斯特尼斯(Austne)、巴爾斯(Bals)、碧茲塔德(Beitstad)、賓達(Binda)、波爾(Bur)、比(By)、艾德(Eid)、福德(Fordes)、蓋倫格(Geiranger)、格洛姆(Glom)、葛藍文(Granvin)、哈弗斯(Hafrs)、霍格斯(Høgs)、霍蘭斯(Holands)、伊斯(Is)、裘基爾(Jøkel)、拉克塞(Laksa)、利斯特(Lister)、萊西(Lyse)、摩爾德(Molde)、歐德爾(Older)、波桑吉(Porsanger)、瑞莎(Reisa)、蕾巴(Reppar)、羅姆巴克(Rombak)、沙田(Salten)、桑德(Sand)、紹德(Saud)、側(Side)、史克雅斯塔德(Skjerstad)、索伯格(Solberg)、瑟爾(Sor)、斯托格(Stong)、松(Sunn)、塔納(Tane)、特羅爾(Troll)、特瑞(Tyri)、烏爾斯(Ulls)、維格斯(Vags)、瓦倫吉(Varanger)、維夫恩(Vefsn)、韋加(Vega)和威德(Wijde)等。


島嶼多沿海不結冰

這個國家由於受到古代冰川和地殼運動的作用,使得沿海大大小小的島嶼和岩礁,多達16萬個以上,比「千島之國」的印尼要多好幾倍,故被稱為「萬島之國」。其中面積最大的冷岸群島又叫做斯匹茲卑爾根(Spitsbergen)群島,它又分成西斯匹茲卑爾根(Vest-Spitsbergen)島、諾德奧斯特蘭德特(Nordaustlandet)島、巴倫支(Barents)島、巴倫特瑟雅(Bare-ntsøya)、埃奇雅(Edgeøya)和克維托雅(Kvitøya)島等。冷岸群島(Svalbard)的經緯度位置介於東經10~35度、北緯74~81度間,位於巴倫支海北側,北距北極大約960公里,南距挪威本土約640公里,總面積6.2051萬平方公里。還有無數較小的島嶼散布在附近海面;冬季時,北極地帶的浮冰遍布各處。根據「冰島編年史」的記載,冷岸群島是挪威人於1194年所發現的。1596年6月,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偕同雅各伯‧范‧海姆斯凱爾克(Jacob Van Heemskerck)率領一支探險船隊,為了尋找從北方通往中國和印度的「東方航線」而到過此地,他們看到島上山勢崢嶸,就將它命名為斯匹茲卑爾根,在荷蘭語中是「尖峭的山地」的意思。這個群島的大部分地質構造形成於古生代初期,甚至是距今5億多年前的前寒武紀代至近代全新世都有,褶皺和斷層使群島地形多山,有近60%的地表被雪原冰川所覆蓋。群島周圍為淺海,海岸線非常曲折,有許多峽灣切入島內。這裡氣候寒冷、多霧,除每年的6~8月外,氣溫都在0℃以下,每年的12月到翌年4月,海岸多被冰封。尤其是在冬季的4月裡,天空沒有太陽,氣溫有時會降到-45℃,正是因為這裡有嚴寒和漫長的永夜,所以在群島被發現後的幾百年間,無人敢在島上過冬。1607年,英國人哈德遜發現這裡盛產寒帶珍貴動物,消息傳出後,英、法、荷、丹、挪和漢薩同盟的捕鯨者接踵而至,使此地掀起了狩獵熱潮,並一直持續了近200年之久。由於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這裡的寒冷氣候也有所緩和,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船隻可以靠近西南海岸;北海岸有成群的冰山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望無際的流冰世界。當地主要的動物有灰磯鷂、雪鵡、棉鳧(Steller's eider)、雷鳥、紅鮭魚、鯨魚、北極熊、北極狐、馴鹿、麝牛、海豹和海象等。 這個群島還扮演著北極探險的重要角色,1773年英國的菲普斯船長曾以此為基地,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極地探險。19世紀後,成批的挪威、瑞典和德國的探險家前往北極探險時,多數是在這裡補給後再出發。20世紀後,又成為北極繪圖、飛行和地質考察的基地。人們還在島上發現了煤、磷、灰石和鐵等礦藏資源,於是美、俄、英、荷、挪和瑞典等國又在這裡掀起了一陣圈山劃地和開礦採煤的熱潮。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期間,各協約國為了補償挪威作為協約國在戰爭期間運送物質所蒙受的商船損失,商定將當時尚未確定歸屬的斯匹茲卑爾根群島劃歸挪威所有。1920年2月9日,由美、英、法、義、日、荷、挪、蘇和中國等41國簽訂的巴黎條約規定,挪威對斯匹茲卑爾根群島擁有完全和絕對的主權,條約的各簽約國則享有在島上開發礦藏和從事漁獵活動的平等權利,任何一個簽約國的公民都有權自由進入這個群島,條約還規定不允許群島軍事化,也不允許任何國家在島上建立軍事基地。根據這個條約,挪威政府於1925年正式宣布這個群島為它的一個行政區,並改稱為冷岸群島。 20世紀30年代後,前蘇聯利用簽約國的地位,開始在島上建立居民點,從事採煤活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和納粹德軍曾為這個群島的戰略地位和作為氣象基地的用途而打過仗。20世紀70年代,附近海域發現了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在內的12家石油公司在此地勘探,但並沒有開發出有商業開採價值的海底油井。 由於氣候寒冷,不適於人們的定居,所以整個群島只有3500多名人口,有趣的是,這裡的俄羅斯人卻超過挪威人,佔總人口的2/3。島民多為礦工,每年可生產80萬噸煤,但是挪威和俄羅斯國庫並未得到好處,因為這些煤是在虧本的情形下開採出來的,成本比從國外進口的要貴。在20世紀50~80年代的東西方冷戰期間,群島成為戰略要地,是前蘇聯北方艦隊進入大西洋的咽喉要道,這就是前蘇聯一定要去冷岸群島移民的奧妙所在。他們還宣布自己的定居點為封閉區,儼然以主人身分自居;他們的直升機和車輛也不向挪威當局登記而是掛著前蘇聯的執照橫衝直闖,並自設郵政機構,在發出的信件上,也公然蓋上前蘇聯的郵戳。當1974年挪威政府代表團訪問前蘇聯時,前蘇聯要將兩國對冷岸群島負有「共同義務」的文字塞進聯合公報裡,企圖與挪威分享主權,共同管理這個群島,結果遭到挪威政府代表團的強烈抗議。 1975年9月,前蘇聯在和挪威就巴倫支海域大陸架問題進行談判的前夕,公然在巴倫支海進行核爆試驗,妄圖逼迫挪威對冷岸群島作出有利於前蘇聯的特殊安排。1977年6月,挪威宣布在冷岸群島周圍建立200浬漁業區,前蘇聯對此拒不承認,它的漁船照樣在這個海域捕魚。1979年8月21日夜間,前蘇聯公然踐踏巴黎條約中不許冷岸群島軍事化的條款,在夜幕的掩護下,用直升機吊著許多大箱子,在離海面僅5公尺的超低空情況下,進行一次神祕偷運。天亮後,真相大白,一個巨大的軍事雷達站已矗立在島上。隨後,又陸續在島上建立衛星追蹤站和飛行跑道。1982年8月底,一架Tu-16獾式偵察機在群島的希望島上墜燬,這明明是侵犯了挪威領空,但當時的前蘇聯還進一步威脅挪威,不准檢查在失事飛機殘骸中的黑盒子。挪威不加理睬,打開了黑盒子,破譯了密碼。現在,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蘇聯的瓦解,這個群島上的對立氣氛也告結束。 新奧勒松(Ny Alesund)位於冷岸群島的西部,是世界上最靠北面的科學考察站,它的氣象學、動物學和鳥類學等科學的研究,博得世人的讚譽,但此地不屬於地方行政長官的管轄範圍,而是屬於金斯灣煤礦公司的。 阿爾貝特蘭是冷岸群島上荷蘭人的定居點,人們在此可以看到那些以捕鯨為生的先人墳墓。在3個半世紀前,從來沒有人成功地在這裡度過冬天。在它南方66公里處,是群島上景色最壯觀的馬格德萊娜灣,在過去的捕鯨時代裡,曾是英國人的定居點。 斯匹茲卑爾根島西北國家公園(Northwest Spitsbergen National Park)建於1973年,面積3283平方公里,具有極地凍土、冰川和海島等自然特徵。公園中鳥類繁多,有北極潛鳥、雷鳥、海鵰、雪鵰、短耳鵰、蒼鷺和鳳頭麥雞等,共建有5處鳥類保護區。 南斯匹茲卑爾根國家公園(South Spitsbergen National Park)坐落在斯匹茲卑爾根島的南端,也是建於1973年,面積達4673平方公里,公園裡設有4個鳥類保護區。 尼亞利森位於斯匹茲卑爾根島北部的皇家海灣旁,是世界科學家之村,挪威北極科學院在此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安排了最佳的研究環境,來研究地質、海洋、空氣污染、臭氧層、輻射線和氣象。附近海灣動物生態豐富,也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當地有家旅館、兩家咖啡廳、一家醫院,還有一個全世界緯度最高的小郵局,經它的郵戳蓋過的郵票,集郵者爭相收藏。這個科學家小村,夏天有150人在此工作,冬天只剩下25名工作者。 巴倫支堡(Barentsburg)位於巴倫支島上,是俄國人主要的定居點,看上去像是一座兵營,建築物壁上有許多大型壁畫,大部分是用紅色,色彩單調。住在這裡的俄國人都使用莫斯科時間,要比挪威人使用的奧斯陸時間提早兩小時。皮拉皮丹距離巴倫支堡不遠,也是俄國人的定居點,他們在這裡建立了事實上的自治。這兩個居民點都是前蘇聯於20世紀30年代自荷蘭人手中購得。科萊斯布克塔也是俄國人的小定居點,只有80多名常駐居民,主要從事礦藏資源的勘探工作。 西斯匹茲卑爾根是冷岸群島 中的最大島嶼,面積共有3.9434萬平方公里,是個多山和多冰河的島嶼,島內約有60%的面積永久被冰原所覆蓋,最高的紐托潘(Newtoppen)山海拔超過1717公尺。這個島嶼的北邊有威德峽灣,西南面有伊斯峽灣,分別深深地切入島內,整個島嶼看起來像是被這兩個峽灣切成兩半似地。諾德奧斯特蘭德特是群島中的第二大島,面積1.5萬平方公里,由於遠離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幾乎完全被一層大冰塊所覆蓋,有些地方冰塊厚達700公尺以上。 揚馬延島(Jan Mayen Island)位於北冰洋的格陵蘭海中,西距格陵蘭500公里,東距挪威西海岸890多公里。它長約56公里,最寬處也只有14公里,面積為373平方公里。1607年春,英國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亨利‧哈得遜(Herry Hudson),應聘於穆斯科維(Musc-ovy)公司,首次率領探險隊遠航,試圖在北極附近尋找一條通往日本和中國的便捷航道,他的船隊在向北航行中,發現了這個島嶼,就將它命名為哈得遜斯特其島;後來又有幾位探險家來過這個島嶼。 1614年,荷蘭探險家揚‧馬 延船長到達此島,他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島嶼,並且宣布此島主權屬於荷蘭和他的公司。此後這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偶爾有獵人和拓荒者來到。在1882~1883年的第一個國際極地年中,奧地利人在島上建立一個氣象站,成為首次在揚馬延島上過冬的人。1921年,挪威在島上建立了一座氣象觀測站和一座無線電台。1929年5月8日,挪威政府正式宣布揚馬延島成為挪威的領土,氣象觀測站的站長兼任當地最高地方行政長官。1958~1959年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在島上建立了簡易機場、電台和航海站,使位於島上西海岸的氣象觀測員所需補給品,能以空運方式得到滿足。1970年,挪威政府在島上建成了控制導航站。現在除了導航站的工作人員外,島上沒有其他的人居住。 揚馬延島是由格陵蘭海盆的海底火山爆發後所形成的一座火山島,是格陵蘭海和挪威海的分界線。島上的最高點是貝倫貝格(Beerenberg)火山,海拔2277公尺,終年被冰層所覆蓋,它以狹長的形狀聳立在這座島嶼的東北部,而島上南部地區則為低地和丘陵。島上沒有港灣,荒蕪寒冷,一派與世隔絕的景象。12月的氣溫在-32℃左右,7月份最高氣溫也只有10℃。氣候多霧,常有風暴。 布維特島(Bouret Island)是南大西洋中的島嶼,距離挪威本土有1.125萬多公里。它的位置在好望角西南面2400多公里處,南距南極洲1609公里,面積為58.5平方公里。1739年時,法國航海家布維特‧德‧洛伊埃首先發現了這個島嶼,並且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它。1898年,一支德國海上探險隊途經此島,並確定了它的經緯度,但未登陸。1927年12月,挪威國旗首次在島上升起。1930年2月27日,挪威國王下令將此島劃歸己有。由於布維特島多岩石,岸邊冰崖峭立,登陸非常困難,平均海拔達935公尺,再加上又遠離挪威本土,因而現在無人居住。 西奧倫(Vesterålen)群島位於羅弗敦群島的北面,構成了羅弗敦-西奧倫大群島的北端部分。這個群島的主要島嶼包括有安諾爾亞島(Andørja)、比雅爾克于島(Bjarkøya)、格呂特島(Grytøyd)、哈德瑟爾島(Hadseløya)、欣島(Hinnøy)和長島(Langøy)等,另外還有數百個小島和島礁。西奧倫群島的地質構造和氣候條件,也和羅弗敦群島相似。其中的安諾爾亞島實際上是下沉山地露出海面的部分,群島的最高峰是朗利廷(Longlitind)峰,海拔1277公尺。在行政上,欣島是分屬於諾爾蘭郡和特羅姆斯郡,島群的其餘部分則屬於諾爾蘭郡。比雅爾克于島上的定居點,早在11世紀的文獻中便有記載。 托爾格哈滕(Torghatten)是諾爾蘭郡境內的一個島嶼,在島上160公尺高的地方,有個被鑿穿直徑達40公尺的大洞,這個景觀是在上一個冰河時代(Ice Age)末期,由冰霜和海潮所造成的,因為當時此島的位置比現在低了許多。另據神話傳說:此洞是被一位騎士所弄穿的,他因追求麗卡少女(Maid of Leka)被拒,一怒之下就向她射了一箭,索姆納山(Sømnafjellet)的山神正好目睹此事,將帽子拋向空中及時攔截此箭,就在此刻,太陽升了上來,所有的事物都變成石頭,麗卡少女化為石像站在麗卡(Leka)島上,北方的海斯特曼島(Hestmann-øy)則是騎士的化身,托爾格哈騰島的山上因此有個被刺穿的洞。 國內比較重要的島嶼還有阿爾諾(Arnøy)島、德納(Dønna)島、克瓦爾島(Kvaløya)島、靈瓦斯(Ringrass)島、桑德荷諾(Sandhor-nøy)島、斯默拉(Smøla)島、瑟爾(Sørøya)島、烏洛(Uløya)島、萬諾(Vannøy)島、韋加(Vega)島和維克納(Vikna)島等。


羅弗敦群島

全球最富有國家之一

挪威是今日世界上最富有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達1500億美元,居世界第29位;國民年均所得高達3.45萬美元,僅次於冰島、美國、瑞士和日本,居全球第四。農業深受自然限制,因此並不發達,可耕地僅限於海岸地區狹窄的平地和峽灣的深處平原上,以及湖泊的四周。特別是北部地區,因為緯度高、氣候寒冷,日照時間不足,所以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西部地區山勢崎嶇,幾乎沒有平原,土壤又貧瘠。只有南部地區農業條件較好,不但氣候較好,土地肥沃,且人口稠密,是國內最重要的農業區。一般說來,挪威適合農業生產的耕地面積比例低於北歐任何國家,全國可耕地面積只有1.0463平方公里,僅佔國土總面積5.4%,其中牧草地佔6329平方公里,農業人口也只佔全國就業人口7.5%,每年農業產值約3.37億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 雖然挪威的自然條件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是政府還是不遺餘力地推行各種優惠政策,如政府對產產品採取保證價格的制度,鼓勵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此外,農民也可享有政府補助金和減輕賦稅的政策。這些措施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現在這個國家的糧食自給率已達40%,主要的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馬鈴薯、甘薯、玉米、水果和蔬菜等。大麥年產量為67.35萬多噸,燕麥年產量為51.54萬多噸,小麥年產量只有7.56萬多噸,黑麥年產量僅8600多噸。由於挪威的氣候比較適應馬鈴薯的生長,國內各地均可種植,所以馬鈴薯的年產量為48.45萬多噸。大體上說,糧食和蔬菜的產量均不足,要從國外大量輸入。同時因為境內天寒地冷,人工昂貴,種植農作物的成本太高,由國外進口反而比較划算。 森林是挪威重要的自然資源,但由於境內冰川、岩石太多,不利於樹木的生長,所以森林資源並不豐富,森林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38%,與鄰國瑞典和芬蘭相比,所佔比例小得多。這些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以樺樹、松樹和雲杉為主,也盛行栽種樅樹。一般森林多為私人所有,且木材多用於木材加工業、造紙業和家具業,所以開採量較大。加上在挪威建築工地上,木製鷹架遠比金屬鷹架更為普遍;大多數的住宅即使不是純木造,也都是有木樑或貼以木片,因此每年採伐量都在820萬立方公尺以上。根據挪威法令的限制,木材的砍伐量不得超過森林的再生力。但受到酸雨的影響,使得數據估測不易,挪威的酸雨主要來自俄羅斯科拉半島(Kola Pen)上所排放的工業廢氣。另外,這個國家有近2000種植物,但只有少數山區植物種類是挪威所特有的。 這個國家因具有溫暖涼爽的氣候,以及接近歐洲市場的有利條件,使得在挪威農村中,畜產所佔的地位,要比農產品重要得多,畜產價值也要比農產品多一倍以上。國內牧場面積並不算大,只有9.95萬多公頃,僅佔國土總面積的0.3%,而且夏季短暫,放牧期短,所以多以畜舍飼養為主,盡量集中飼養某種牲畜,並選用生長速度快的品種,以提高經濟效益。畜牧業以飼牛製乳為主,而每3戶農家中就有1戶飼養乳牛和肉牛。綿羊的飼養也愈來愈普及,一年中要定期將綿羊送往島嶼上進行野外放牧,也有的地區則利用牧草較為稀疏的牧場來飼養。山羊、豬和家禽類業者較少見。 在極北的凍土地帶,多飼養馴鹿。每當夏季來臨時,馴鹿為了尋找天然牧場,會成群結隊地從凍土地帶移棲他地。馴鹿一般為拉普人所飼養,馴鹿屠宰後可以製成火腿、燻製的舌頭、乳品、脂肪和皮革等,都是拉普人的重要收入來源。自從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Chernobyl)核能發電廠發生爆炸事件後,拉普人無法食用已受污染的馴鹿,也不能販售任何馴鹿製品,只好靠著政府的補助金過日子,大約在12年後,才再恢復對馴鹿的飼養。 現在國內有牛95.3萬頭,羊234.5萬多隻,豬82.6萬多頭,馬18.8萬多匹,馴鹿16.5萬多頭,雞385.9萬多隻,每年可以生產牛奶185.88萬多噸,肉類18.8萬多噸,乳酪7.54萬多噸,奶油3.35萬噸。挪威著名的「紅牛」每年每頭平均牛奶的年產量可達8800品脫以上,有的母牛甚至還要戴上奶罩才能使乳房不致施在地上。 有一段時間挪威政府曾經規定,每家養雞戶最多只准許飼養2000隻下蛋的母雞,肉用雞也不得超過2500隻。而鄰國當時肉用雞的飼養量多達數十萬隻,甚至上百萬隻。所以挪威肉用雞價格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一直是瑞典的兩倍、丹麥的三倍。現在挪威下蛋母雞和肉用雞的數量大致持平,各為550萬隻左右。 挪威國內有相當多的狐狸及其他皮毛動物,因此裘皮業一直非常發達,是今日世界上主要裘皮加工和出口國之一,年出口狐皮30多萬張、水貂皮100萬張。 在野生動物方面,挪威政府認為人類有責任把所有的動物照顧好,把動物圈養在柵欄中不但違反自然,而且也是不人道的,因此挪威成為今日世界上唯一沒有動物園的國家。


歐洲最大捕魚國

挪威沿海恰好是北大西洋暖 流和北冰洋寒流交匯的地方,特別適合海洋生物的生長,再加上大部分海面冬季不結冰,使挪威海和北海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優良漁場之一。挪威沿岸眾多的峽灣和大大小小的島嶼,是漁船隊的理想基地。所以,挪威自古以來就以善於捕魚而聞名於世,是世界上重要的漁業國之一,捕魚及航海業成為挪威的立國之本。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個國家每年漁獲量高達255萬噸,居世界第五位,主要漁獲物是鱈魚、青魚、鯡魚、鮐魚和毛鱗魚,另外還有沙丁魚、比目魚和秋刀魚等。主要漁港有卑爾根、博德、拉爾維克和特羅姆瑟等,漁民以近海捕撈為主,漁船從這些漁港出海至羅弗敦群島及北海的漁場捕魚。 這個靠海吃海的漁業國,近年來捕漁量有所減少,現在年魚獲量約為215萬噸,若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佔有量近500公斤,六倍於產魚量居世界首位的日本。但是,這個國家從事捕漁業的勞動力只有3.1萬多人,其中有1/3的人既是農民又是兼職性的漁夫,而每個漁民平均魚獲量多達7.1萬多公斤,居全球之冠。挪威漁業具有這麼高的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它在與漁業有關方面的工業,在國際上居於領先地位。如它所生產的製冰機,不但體積小,而且還可以雙面結冰,冰板的厚度可在8~18糎之間調節。整體構造簡單,操作方便,製冰過程完全自動化,只要接上水和電就可以使用,甚至在停電的情況下,它本身的自備發電機也能發電,每24小時的製冰量從2噸到25噸不等,共有6種規格可供選擇。還可以將多台製冰機組合成每24小時製冰50~125噸的裝置。這種製冰機還可以和冷藏貨櫃組成帶機械化輸冰設備的組合式製冰廠,在設備運到的現場後只需3、4天時間就可以裝配完成,投入生產。這對於缺乏冷藏設備的漁村非常適用。 這個國家擁有3500多艘漁船,大多數都是機動漁船。許多漁船上都裝有一部由不鏽鋼製成的自動延繩釣機,這種機器從切餌、裝餌、放繩、起繩脫鈎、理直支線到儲繩等一系列操作,全部自動化,一次起放釣鈎2.1萬多隻,只需4個人操作,每人每天可釣鯊魚3~5噸,不僅減少了船員,節省勞動力,還可提高17%~34%的魚獲量。 卑爾根挪森納特網具公司,有一個廠專門生產團網和一種使魚的兩鰓會被刺掛在網眼上的網具,它不但可將尼隆單絲捻成繩、織成網,並且有快速修理數百公尺長圍網的裝備,保證漁船不會因等待修網而耽誤出海捕魚時間。 近年來,挪威漁業的電子化和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新穎的電子儀器相繼研製成功,在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新的網位儀可以測到2000公尺距離內的網位狀況,拖網的網口是否對準魚群,同時還能測出進網魚群的數量,以及魚群在網上通過的情況。儀器上還可以顯示出拖網上網離海面的距離和下網離海底的距離。囊網漁獲指示器有4個傳感器分別縛在拖網的不同部位,用電纜和網位儀相連接,當拖網被魚充滿到某種程度時,傳感器就會將信號傳到網位儀上,顯示出拖網中魚的數量。拖網監視器能把拖網在海裡的位置直接記憶在主探魚儀的記錄紙上,人們便能調整網具去捕撈最密集的魚群。這種監視器還能在拖網經過的海底對障礙物發出聽得見的警報,以便人們有充分的時間去調整拖網。另外,還有一種比例擴大器也是探魚儀的補充設備,可在探魚儀記錄紙上選擇適當的水深和範圍加以放大,以便操作人員能看清魚群的蹤影。 在這些電子助漁儀器中,最新式的是水下狀況顯示器,它是帶有電子計算機系統的探魚儀器,能不斷接收來自水平探魚儀、電羅經、電計程儀等的信息,經過分析處理後顯示在屏幕上。船、魚和網三者在水下的狀況,如魚群的大小、棲息水層、魚的游向和游速、船的航向和速度,以及圍網放入海中時的網圈形狀和浮標的位置等,都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地顯示出來,使漁船在圍捕魚群時能做到得心應手,百發百中。 挪威在1977年宣布200浬捕魚區後,就發明了一套用計算機監督200浬捕魚區內漁船活動情況的系統,可貯存成千上萬個有關漁區捕魚活動的資料。在24小時內,挪威海岸警衛隊和巴倫支海以北海腹部的漁業監護船,可以隨時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得有關資料,只要幾秒鐘就可以了解一條漁船的位置、航向和航速,以及是否已履行一切必要的手續等。由於有了這套監視設備,可使外國漁船遵守挪威捕魚區的規定。此外,挪威多數漁船上還安裝有衛星導航和自動駕駛等設備。 由於捕撈強度日增,近年來挪威沿海的漁產資源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鯡魚的數量驟減,卑爾根的漁業研究所,對有關海產資源進行科學調查,特別注重研究鱈魚和鯡魚等魚類的迴游規律,以便更加合理地利用和開發漁場。為了提高魚產品的質量及充分利用海洋資源,近年來挪威開始改進船型、捕撈工具和作業方法,並製造了大量的多功能漁船,既能進行拖網和圍網捕魚,又能進行釣魚。這種漁船的最大優點,是在某種魚產品捕獲量受到影響時,可以馬上改變作業方式,捕撈另一種魚產品,從而提高了漁船的利用率,同時也使魚獲量不致減少。 挪威建造的多功能漁船特點是船型短而寬,馬力大,吃水深,普遍採用冷海水保鮮,也就是先將海水的溫度降低,然後再用這種低溫海水來降低魚體的溫度。這種多功能漁船上的捕撈和導航設備都比較先進,在一艘長僅32公尺的小漁船上,就裝備有能在2500公尺距離內發揮作用的水平探魚儀,在2000公尺距離內發揮作用的網位儀及自動拖網系統。此外,這些多功能漁船大部分是雙甲板船型,有急凍設備。大型捕漁船上還設有魚片及魚粉加工機械。 捕鯨是這個國家傳統的漁業活動,奧斯陸港是捕鯨船的最主要基地。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下令全面禁止商業性捕鯨活動,為此挪威、日本和前蘇聯都曾經提出抗議,這是因為挪威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鯨團,平均每年輸出鯨油120萬桶,鯨油產量佔世界的一半。但是後來由於鯨魚數量的減少,所以挪威也於1987年同意了限制捕鯨的國際公約,使現在這個國家的捕鯨數量大為減少。 挪威的漁民對於加入歐盟始終採取反對的態度,主要原因是他們無法接受這個組織所給的捕魚配額,使自己的利益受損;而且也唯恐將領海內的漁場開放給歐盟各成員團使用。雖然挪威是世界上魚產品主要輸出國之一,但隨著國內工業化的進展,漁業收入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也已逐年降低,不少漁民已另謀出路。因此,近年來挪威政府對於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也採取支付補助金和適當的保證價格制度等政策,以鼓勵漁民提高魚獲量。 這個國家的魚產品90%外銷。每年魚獲量中作為鮮魚食用的只有5.5萬多噸,只佔魚獲量的2.5%,冷凍魚為23.68萬多噸,約佔魚獲量的11.5%,剩下來86%的魚產品都加工成魚肝油、魚粉、魚罐頭和魚乾等,使得挪威魚產品加工業非常發達。境內有866家漁業加工廠,沿海各地有235家魚產品冷凍廠。 挪威的漁業加工業有它獨特之處,漁船在海上圍網作業,捕到沙丁魚後,不是馬上撈上船,而是連魚帶網拖入漁港內,進行所謂的自然清洗,也就是讓魚隻排泄出污物,而不進餌食,3天後再撈上來,直接送到罐頭廠加工。由於這些經過自然清洗的沙丁魚,腹內已經很乾淨,所以在作業流水線上只需去掉魚頭,無需剖腹,省去了一道工序。境內的魚罐頭廠大多已自動化,沙丁魚從沖洗到切頭、裝罐、封口和成品包裝,全部都在一條完整的流水線上完成。 由於沙丁魚罐頭是挪威重要的輸出品之一,所以政府很注意專業人才的培養。國內設有專門的罐頭學校和罐頭研究所。罐頭研究所內分設化學、生物和污染等研究室,除了研究魚品的保藏質量外,還研究罐頭的包裝材料,以及這些材料對魚產品質量的影響程度。所以挪威魚罐頭雖然外殼都是用鋁皮製成,但既輕又薄,外形美觀大方,開啟方便,鋁皮內層塗有一層化學反腐蝕劑,不但罐內無鐵腥味,而且保存期長,可達5~10年。 鱈魚乾作為挪威主要的輸出商品,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牠的製作方法也很獨特,魚乾不是靠日曬,因為挪威夏季時間短,而且沒有火熱的陽光,所以魚乾是用烘箱內的循環熱風或電熱加溫製成。這些電熱烘箱是專門設計的,先將經過醃製的鱈魚分層分塊擱置在托盤上,這些托盤可以在烘箱內自動變換位置,使每一個托盤上的鱈魚都能均勻地受熱,逐步烘乾。在達到一定的要求後,烘箱會自動停止加熱,並打開烘箱將魚乾送出。這一整套工序都在電子計算機的控制下自動完成的,從而降低了勞動強度,並且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挪威還用魚、蝦、蟹、蔬菜和牛肉等原料,製成各種不同口味的濃縮魚湯粉,且利於保藏,又便於運輸。家庭主婦買到它後,稍加調味烹煮,就可以成為餐桌上一道可口美味的佐餐佳品。煎魚餅和魚香腸也是挪威人喜愛的食品,它們大都是在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加工機器上製成的。全自動煎魚餅機每小時可煎製3500多個魚餅;全自動灌香腸機每小時可灌製2500磅的魚香腸,這些加工魚產品的機械設備都是用不鏽鋼製成的,非常光滑乾淨,從而保證了食品的衛生和質量。由於魚產品加工業門類齊全,所以捕撈到的魚都能做到物盡其用,水產品中真正的廢棄物每年只有3萬多噸,約佔漁獲量的1.6%。此外,為了賺取外匯,挪威一般魚的內銷價格每公斤要100克朗,但是外銷價格每公斤只要30克朗,因此遭到歐洲共同體國家的強烈反對。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海洋資源的減少,挪威海和北海海域的魚群數量也在逐年減少,所以近年來挪威已開始在沿海地區興辦海濱人工養殖場,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哈魚、鮭魚、鱈魚和比目魚的人工養殖國,每年養殖魚的出口金額約達8億美元,國內有1000多家生產養殖魚的廠商,並輸出養殖鮭魚的技術,人工養殖魚產量佔全球的6%。


水力發電非常發達

這個國家的礦產資源不大豐富,開採種類也不多,大部分礦產都要依賴進口。煤儲藏量約5億噸,每年大約開採32.5萬多噸,但仍不能滿足國內所需,必須仰賴輸入。鐵礦儲藏量約3600萬噸,年開採量為263.5萬多噸,其中鐵合金年產量高達85萬多噸,其中42%輸往歐洲各國;最大的鐵礦山在北部的希爾克內斯附近。鎂的年產量為5.36萬多噸,佔世界總產量15.3%,居世界第二位。鋁的年產量為86.5萬多噸,是歐洲最大的鋁生產國和輸出國,位居世界第五,但製鋁的鋁礬土仍仰賴進口。鈦的儲藏量為1800萬多噸,境內的西南部地區有歐洲最大的鈦礦山,年開採量約為12.5萬噸。境內銅礦儲藏量只有90萬噸,年產量2.56萬多噸。鋅礦石年產量2.75萬多噸,鉛礦石年產量只有2500多噸,釩礦石年產量450多噸,鉬礦石年產量也只有195噸。在冷岸群島,則蘊藏有豐富的煤礦。此外,國內還有少許的鎳、釷和硫磺等礦產。 挪威雖然自然條件較差,土地貧瘠,礦產不豐,但境內山川縱橫、冰河、峽灣、湖泊、河流和瀑布遍布各地,境內有1500多條冰河、數不清的瀑布,以及豐沛的地下水,所以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水電儲藏量高達1750億多度,使挪威受惠無窮,但電力仍不夠本國使用,必須定期向國外進口火力發電的電力。 早在1884年,挪威就興建了首座水力發電廠,現在國內大大小小水電廠有1250多座,大型水電廠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和內陸山丘地帶。最大的是西瑪水力發電廠,每年發電能力達11.35億瓩。現在這個國家水力發電量高居世界第四,全國人均用電量居世界第一位。國內99.5%的電力都來自水電廠;火力發電量只有3.3億多萬度,僅佔總發電量的0.5%。水力發電價格低廉,是挪威工業發展的主要能源,儘管這個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了近海油田,但工業發電所依賴的能源和動力,仍是以水力發電為主,所以挪威人把水電稱為用不盡的「白煤」。挪威每年還派出大批水工專家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合作,共同開發水力資源。 挪威三面環海,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像挪威那樣海岸被峽灣切割得如此破碎,也沒有像挪威那樣有成千上萬的大小島嶼,所以挪威就利用這一特點研究海浪發電,興建了許多浪潮發電廠,使它的浪潮發電技術在世界名列前茅,這項技術對那些沒有多少河流水力資源的沿海國家來說,很有吸引力,因此成為挪威的一項重要輸出項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國家利用廉價的水電,促進了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加快了耗電量大的電力冶金和電力化工等工業發展速度。電力冶金的主要產品是鋁、鎂和鐵合金等,約消耗這個國家總發電量的52%。電力化工的主要產品是化肥,合成氨年產量達54.5萬多噸,是全球最大化學生產國,而化肥也是挪威主要輸出品之一。1906年,國營的諾斯克海德洛(Norsk Hydro)公司曾利用廉價的水力發電,自空氣中的氮索製造出硝酸鹽類肥料,使國家經濟大獲改善。這也是全世界第一家擁有這種技術的公司,它後來更不斷擴大產品範圍。


石油資源豐富

這個國家的大陸架面積約有96.53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本土面積的三倍左右。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現在已經探明的石油儲藏量高達50億噸,天然氣儲藏量為兩萬億立方公尺,已具備開採價值的石油儲藏量達13.5億多萬噸。這對原本依賴水力發電為動力來源的挪威,無疑是增添一筆巨大的能源資產,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力量。 1963年,挪威在北海大陸架首次發現具有開採價值的海上油田。1966年,設立第一口探井;1971年,正式生產,開始採油,從而使挪威成為產油國。1975年,實現石油自給自足。1979年,原油年產量達4150萬噸,本國消費量只需900萬噸,剩餘部分出口到英國和德國,從而使挪威成為西歐和北歐第一個石油出口國。1984年,原油產量達6100萬噸,政府靠石油收入償清了以前所欠的外債。1986年,受國際市場油價下跌的影響,挪威減少了石油開發量,當年的年產量降為4245萬噸,翌年又回升到4913萬噸,此後經濟不景氣長達7年之久。 經濟景氣恢復後,挪威政府於1997年將用不完的65億美元資金投資於全球股市,以便於原油所得再度滑落時,用以補貼政府預算的赤字。 到現在為止,這個國家只在 北緯62度以南的海域進行石油開採活動,主要的海上油田是在北海斯塔特灣的斯福約德、耶哥菲斯克、哥多和福利克等處。現在近海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已成為挪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每年石油產量約為5660萬噸,天然氣年產量約為298.56億多立方公尺,石油工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8.6%,石油和天然氣輸出額佔輸出總額48.7%,使挪威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更成為西歐國家能源的主要供應國之一,德國有30%的天然氣靠它進口。但是現在北海油田已漸告枯竭,挪威人的好日子恐怕也不會長久了。 近海石油工業的發展,帶動了造船、建築、機械和化工等工業的發展。由於石油工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所以挪威人把石油稱之為「黑金」。此外,這個國家的海上石油勘探和所生產的探油設備,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他們所設計和製造的H-3型半潛式平台和深水混凝土結構平台,已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聲譽。 挪威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全國有1.5萬多家工業公司,雇用員工在750人以上的工廠只有750家左右,較大的公司多為聯營公司,少數大型公司為國家所有,但通常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境內95%的工廠是中小型企業,小型企業多為家族所有。工廠大多集中在交通發達的東南部如奧斯陸、阿克什胡斯、羅達蘭和西福爾等地區,而松恩灣,芬馬克和南、北特倫德拉格等郡,工業就比較落後。所以,近年來政府推行一項疏散政策,鼓勵企業區人士將資金投向未開發的地區,以帶動落後地區的工業發展。 這個國家的工業產值約佔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68.5%,主要工業部門除石油、天然氣、水電、電力冶金、水泥、電力化工、漁產品加工、造紙和紙漿等外,還有飛機、汽車零件、造船、化工、冶金、運輸工具、煉鎳、菸酒、塑膠、鋼鐵、家具、煉油和手工藝品等。大約有24%的工業由政府經營。造紙是傳統工業,每年可以生產紙漿192.3萬多噸,新聞紙56.56萬多噸、道林紙和普通紙83.45萬多噸,銅版紙200多萬噸,世界許多國家使用的銅版紙也多來自挪威。冶金業也比較發達,除電力冶金產品外,鋼年產量96.78萬多噸,鋅年產量7.83萬多噸。化學工業除電力化工產品外,硫酸年產量385.65萬多噸,硝酸年產量1.95萬多噸,鹽酸年產量1.56萬多噸,純鹼1.84萬多噸,塑膠和樹脂年產量21.56萬多噸,苛性鈉年產量23.18萬多噸;化學工業產品輸出值佔挪威輸出總值6.1%。此外,挪威是西歐最大的鋁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國際煉鋁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挪威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鎂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量5萬多噸,佔世界產量的15%,主要出口美國。 造船業是挪威自古以來足以自豪的傳統工業,全國共有200多家造船廠,其中以奧斯陸、斯塔萬格、莫斯、卑爾根、特朗亨和腓特烈克斯塔等地的造船廠最為重要。為了適應造船工業的發展需要,挪威還設立了著名而權威的船級社,經年累月為國內外造船廠和航運公司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並對船舶的質量進行檢驗,評出等級。也對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和海上浮動旅館的設計、建造及海底輸油管等,進行安全可靠性的分析和檢驗,並頒發合格證書。另外,還對自動導航、防爆和防火設備進行安全檢驗,並賣出造船技術,生意興隆。挪威可以生產多種用途的船隻,包括大型海輪,年造船能力達100萬噸,其建造特種船隻的技術,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近年來,挪威各大造船廠已逐漸把生產經營重點放在中小型船隻的出口上,如補給船、漁船和快艇等。 另外,這個國家還有很多具有鄉土氣息和代表民族性的手工藝品,其中的掛毯就是維京時代所留傳下來的一種藝術,仍保有濃厚的傳統風格。塗上瓷釉的銀器,也是屬於挪威的特產品,表面處理美觀堅固,還有各式各樣的古樸圖案。


貿易繁榮交通便利

挪威在20世紀20年代,還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現在已經躋身於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行列,以所謂的「北歐社會主義」而聞名於世。這個國家的個人自由和國民權利受到周密的保護,挪威的社會意義並非完全古典的自由主義體系,與共產國家生產資料所有制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體制也完全不同,它是藉由國家干預大企業及透過稅制改革,創造一種廣泛的社會福利保障體制,真正實現了人人富有、平等的理想。 這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6500億挪威克朗,每人每年的生產總值達3.45萬美元。在貿易方面,挪威自從1959年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以來,貿易額逐年增加,現在已成為全球第25大貿易國。 在對內貿易方面,全國共有1.3585萬家批發商,3.45萬多家直接零售商,百貨公司規模都不大,境內也沒有郵購服務。全國從事商業貿易活動的就業人數約佔總勞動力的62%,產值高達440億多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9.3%。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為375億多萬美元,主要輸出品為石油、天然氣、浪潮發電、鋁、鎂、非鐵金屬、基本金屬及其產品、鐵砂、各類機器、運輸設備、船舶、電機、鑽井設備、化工產品、化肥、船隻、玻璃製品、毛衫、白蠟製品、魚罐頭、魚粉、魚油、木材、紙張、紙漿、火柴、鋼鐵、家具、甲殼類、軟體海產品、狐皮、水貂皮、肉類、乳品、冷凍技術、化肥技術、造船技術和北歐家具技術等。主要輸出對象是美國、北歐國家和歐盟國家。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299.56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機械、飛機、汽車、電機、化工產品、電器、電腦及其零件、儀器、醫療器材、金屬礦石、煤、鋼鐵、潤滑油、食品、菸酒、資訊器材、紡織品、成衣、鞋帽、首飾、糧食、蔬果、原料、手提袋、飲料、電動玩具和禮品等。主要輸入國是日本、美國、歐盟、北歐和東歐等國。外貿方面每年約有76億美元順差。此外,挪威在國外的股票投資額約為165億克朗,投資集中在金融和工業部門;外國在挪威的股票投資額約為150億克朗,投資項目集中在工業、商業和近海石油開發,主要投資國是美國、瑞典、英國和瑞士等。 在幣值方面,挪威的貨幣單位叫做挪威克朗(Norway Krone),簡稱NKr,每1克朗下面分成100個歐爾(Ore)。紙幣單位有50、100、200、500和1000克朗等5種,硬幣單位有1、5、10和20克朗等7種;歐爾已不常用。目前每一美元約可兌換6.87克朗,挪威銀行則是發行貨幣的國家銀行。 這個國家的失業率為4.5%,通貨膨脹率約4.1%,年工資平均增長率為5.7%,消費物價上漲率為6.7%。 在交通運輸方面,這個國家的航空交通比較方便,年客運量為1334萬人次,年貨運量為9.16萬多噸。境內有奧斯陸、卑爾根和斯塔萬格等三座國際機場,由瑞典、挪威和丹麥聯合經營的斯堪的納維亞航空公司(SAS)負責國際航線,可以和歐、美和亞洲各大城市通航。奧斯陸國際機場是國內最大的民航機場,也是北歐航線的樞紐站之一,每年旅客吞吐量達1150多萬人次。境內各城市都有班機聯絡,國內航線的機場有50座。 這個國家的航海運輸業自古 以來都很發達,素有「海上王國」的美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 商船國之一,現在擁有百噸級以 上商船3650多艘,總噸位約3970萬噸,佔全球商船總噸位的9.5%,居世界第4位。這些商船除了本國使用外,還租給外國,賺取鉅額外匯。挪威商船隊中85%的船隻負責國際航線的營運,現在國外註冊的商船噸位達2635萬噸,航運收入約佔全部外匯收入的28%。挪威本身的造船工業雖然比較發達,但多不製造大型商船,所以萬噸級以上的巨輪多向日本、瑞典、德國和美國訂購。境內主要港口有奧斯陸、卑爾根和特朗亨等。 挪威的陸上交通因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無法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在鐵路交通方面,境內鐵路總長4229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長為2954公里,約佔總長度的61.2%。年客運量達21.1億人公里,貨運量為26.35億多噸公里。全國的鐵路幹線以奧斯陸為核心,向四周延伸,往北分成兩路,一路沿格洛馬河經雷納、科龐、廷瑟、羅勒斯、斯特倫、特朗亨、斯泰恩謝爾、穆舍恩和費于斯克後,抵達終點站博德,成為連接南方和北方的交通大動脈;另一路沿米約薩湖和洛根河,經利勒哈默、靈厄布、杜姆奧斯和奧倫達爾後,至斯特倫併入南北主幹線。從奧斯陸往西,經赫訥福斯、古爾、烏斯特達爾、米達爾和沃斯後,抵達西海岸港市卑爾根,成為南部地區橫貫國土的主要交通線。往東經孔斯溫厄爾和馬格諾爾,通往鄰國瑞典;往東南沿奧斯陸峽灣東海岸,經莫斯、腓特烈克斯塔和哈爾登後,進入瑞典;往西南沿奧斯陸峽灣西海岸,經滕斯貝格、拉爾維克、阿倫達爾、克里斯蒂安桑、曼達爾、埃格松和桑內斯後,直抵西南海岸重要城市斯塔萬格,成為環繞南部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另外,在克里斯蒂安桑港有火車輪渡往東南方向,橫渡斯卡格拉克海峽,通往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港市希茨哈爾斯。 這個國家擁有一種西吉納土爾(Signatur)高速火車,時速只有210公里,但服務品質優良,呈現了高速火車的質感,能讓觀光客將挪威美麗的山水留在記憶的視窗裡。它自1999年開始營運,第一條線由奧斯陸出發,南行止於克里斯蒂安桑,全程4個多小時,每天有5班;另一條線也是由奧斯陸出發,終點站為卑爾根,車程6小時,一天只有兩班。 公路交通還算發達,境內公路總長9.5萬多公里,其中柏油公路5.15萬多公里,約佔公里總長的61%。境內有133萬多輛小轎車,卡車和公共汽車21.5萬多輛。大部分公路是沿河流和湖岸興建的,境內共有1.57萬多座橋樑和814條隧道,使得因被山脈、湖泊及海岸隔絕的挪威城鎮,可以迅速通行無阻。


觀光業發展神速

挪威是個非常重視觀光事業的國家,由於地處歐洲邊緣,這個國家保留大量傳統文化,通常航海和貿易又吸引了許多新鮮的外來文化,所以境內有各式各樣風格不同的名勝古蹟,再加上海岸線長,有星羅棋布的島嶼和雄偉的大峽灣,自然景色優美動人,所以每年都可吸引450萬多名外國遊客前來觀光,使這個國家的觀光外匯收入每年都超過22億美元。挪威人認為觀光業不但可以為國家賺取鉅額外匯,還可促進各國人民間的互相了解和親善,因此有助於世界和平,現在挪威旅遊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從業人數佔總勞動力的7%。 我國人民要想前往挪威作短 期的觀光旅遊,可以委託有信譽的鳳凰國際旅行社代辦短期申根觀光簽證,或直接參加其北歐旅行團,將可省時省心省事,獲得領隊導遊的貼心服務。也可由丹麥商務辦事處代辦簽證,郵遞區號為105-95,地址為台北市敦化北路205號12樓1207室,電話為(02)2718-2101,傳真為(02)2718- 2141,http://www.dtoto.org.tw,E-mail:dtoto@dtoto.org.tw。所需證件為效期9個月以上的護照正本、身分證影印本、機票訂位記錄、2吋彩色白底3個月內脫帽半身照片2張、申請表格一份、簽證費台幣2760元,所需工作天為2天,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9~11:45,第三天下午2時後的上班時間內均可領件。 挪威也是申根簽約國之一,我國人民欲前往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荷蘭、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和斯洛文尼亞等24國旅行,只須至其中任何一國駐台辦事處申請申根短期停留簽證即可,但須至主要目的國辦理。所謂主要目的國,就是停留時間最長的國家;若停留時間相同,則向進入的第一站申根國駐台辦事處申請。持申根簽證最長停留時間不得超過90天,如須延長停留時間,必須向目的地國家申請不同種類的簽證,且要依據個別國家規定的程序辦理;但原則上申根簽證不得辦理延期。 台灣旅客前往挪威沒有直飛航線,通常要先乘民航機前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或泰國的曼谷,然後再轉機前往奧斯陸。 在奧斯陸國際機場入境時,海關對觀光客相當禮遇,行李檢查很鬆,只大概看一下行李,絕大多數都不打開檢查。根據挪威海關的規定,入境旅客除了個人行李、日用品和飾物可以免稅攜入外,還可免稅攜入香菸400支,菸絲250公克、烈酒和葡萄酒各1公升、香水50公克和古龍水半公升。貨幣的攜入攜出原則上沒有限制,但外幣須向海關申報,攜出時金額不得超過攜入時的數目;挪威幣攜出的最高限額為5000克朗。古董的攜帶出境必須事先獲准。 到挪威旅遊的最佳時間是在每年的5~9月夏季,這時氣候溫和,畫長夜短,特別是每年的6~7月,太陽每天都高高地掛在天空中,一天24小時都不落山,只是從清早至黃昏,陽光會發生變化,使天空變得色彩斑斕。在旅遊旺季時,挪威假期極多,因此需要預約旅館,攜帶行李也以輕便為原則,當地氣候溫差很大,市面上衣服價格昂貴,又不易購得尺寸適合的衣著,因此應自衛攜帶為宜。 在小費方面,旅館和餐廳的帳單裡,通常已加算稅金和15%服務費在內,但可另給待者5%小費。每件行李也要付行李伕5克朗小費,計程車的車資內已包括5%小費在內。電壓採用110至220伏特50週波交流電,使用細雙孔圓型插頭。旅館中的自來水可以生飲,度量衡採用公制,機場不收機場稅。在時差方面,挪威冬天的時間要比我國中原標準時間慢7個小時,夏天則慢6小時。 挪威的電話服務品質良好,國碼為47,對外打國際直撥電話要先撥095,緊急求救電話救護車為20-10-90,火警為42-99-00,報警為11-00-11,查號台為0-93(英語),報時為0-17,氣象為0-16。在市區的咖啡館、車站和電話亭都有公共電話,可以打市內,也可以打國際長途。郵票可以到郵局和報攤購買,郵筒為紅黃色。我國觀光客在挪威如有意外急難,可到我國駐挪威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請求協助,館址為Riddervolds Gate 3 0258 Oslo Norway電話為2411-4260。 這個國家政府的辦公時間夏季是週一到週五的上午9時至下午4時,郵局是週一至到週五的上午8時至下午5時。銀行的上班時間每週一、二、三、五是上午8:15至下午3:30、週四是上午8:15至下午5時。大部分商店營業時間週一到週五是上午8:30到下午5時,週四是上午8:30至下午7時,週六是上午8:30至下午2時,週日和國定假日大部分商店都不營業,只有街角巷尾的小零售店才做生意。 挪威的國家民族節日有新年(New Year Day),定於每年的一月一日,政府機構舉行慶祝,全國放假一天。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又稱為聖星期四,在耶穌受難節的前1天,紀念耶穌於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足。 耶穌受難節(Good Friday)在復活節前的星期五,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基督教舉行禮拜儀式,以資紀念。 復活節(Easter Monday)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時間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基督徒的重要節日,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於這一天復活。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Easter Monday),也是基督徒的重要節日,教徒必須上教堂做禮拜。 國際勞動節(Labor Day)定為5月1日,是全國勞工的節日,全國勞工放假一天。 解放日(Liberation Day)定於5月8日,是紀念挪威在1945年5月8日從納粹德軍的佔領下獲得解放,每年這天,挪威全國各地都要舉行慶祝。 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在每年5月1日至6月4日之間,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復活後第40天為耶穌升天節,這個節日一般都在星期日,全國放假一天。 聖餐節(Eucharist Day)是基督教的主要禮儀之一,教徒們咸認為聖餐是紀念活動,教徒通過吃餅和喝葡萄酒以緬懷耶穌基督及其言行,他們相信基督的身體和血確實是以餅和酒的形式存在。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 Day),也是猶太教的五旬節,日期在復活節後的第七個禮拜天,通常在5~6月間,傳說這天基督派遣「聖靈」降臨人間,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 聖誕節(Christmas Day)是在每年的12月24~25日。傳說上帝之子耶穌於12月25日夜裡誕生,為了慶祝這個節日,聖誕夜人們要全家團聚共進晚餐,家長分發聖誕禮物,孩子們圍著掛滿彩燈的聖誕樹玩耍嬉戲。 送禮節(Boxing Day)是在12月26日,挪威人會送禮物給自己的親人,一些企業主也會頒發禮物給自己得力的幹部。


風光明媚的奧斯陸

峽灣之都卑爾根

古都特朗亨

謝朗故鄉斯塔萬格

北極之門特羅索

熊城朗葉爾拜恩

納爾維克市鐵礦豐富

港都亨墨菲斯

易卜生故鄉希恩

滑雪勝地利勒哈默

基爾克內斯小城

古城克里斯蒂安桑

西部漁港奧勒松

漁業城斯沃爾韋爾

觀光勝地北角

皮爾金特的故事城

威斯特拉(Vinstra)是奧普蘭郡的熱門觀光城,它的位置在利勒哈默西北方約60公里處。城市的本身並沒有什麼值得參觀的地方,但是這裡的皮爾‧金特(Peer Gynt)的墓地及他住過的小木屋,吸引了許多外國對文學有興趣的觀光客前來憑弔,因為他是挪威享譽世界的音樂家葛利格所普「皮爾‧金特組曲」的主角,也是劇作大師易卜生劇劇中的突出人物。他是年輕的挪威農夫,生性懶惰又愛說大話,成天把時間荒廢在爭吵和做白日夢上,因為是獨子,母親對他縱容有加,更使他凡事肆無忌憚,村裡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看得起他,但是不知為了什麼緣故,有位名叫蘇爾薇格(Solveig)的純情少女,卻對他情有獨鍾。有一天,竟然演出了搶婚的鬧劇,他背著新娘逃到深山裡去;但是沒過多久就把她拋棄。他在深山裡和妖怪糾纏不清,後來遠離故鄉先後到美國、中國乃至阿拉伯沙漠去冒險,有時走運,有時倒楣,最後一無所有,在海難中犧牲同伴獨自生還。回到挪威後動極思靜,打算就此清心寡慾,安享餘年。不料,有一天在長滿石楠屬植物的荒原上,碰到一個鈕扣塑造者,兇狠無比,揚言要將他丟到杓中溶化掉,使他驚慌失措,苦苦求饒,但對方不為所動,堅稱他壞得不足以下地獄,好得不足以上天堂,只合掉進杓裡。皮爾‧金特想了一想,覺得即使是下地獄,也比變成鈕扣來得強,於是不顧一切誇大自己的罪狀,哄抬自己還販賣過奴隸、欺詐別人和出賣朋友等;但是鈕扣塑造者諷刺他說,這些罪狀算不了什麼。就在這生死關頭的當兒,蘇爾薇格出現了,當他求她喊出自己對她所犯下的罪過時,她卻表示,正是他才使得她的生命變得美好。於是鈕扣塑造者只好認輸而自行消失,皮爾‧金特撲倒在她的裙下,雙雙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 事實上皮爾‧金特不但是藝術大師筆下的人物,而是真有其人,實無其事。現實上的皮爾‧金特是來自弗朗鄉間的農夫,據說是位神槍手,滑雪的技巧非常高明,但脾氣卻相當火爆,不愛管閒事,幹正經事缺乏耐性,只有在背著獵槍、攜帶釣具策馬入林,浪跡荒野時才會感到自在。他光棍打了一輩子,不是對女人不感興趣,因他只欣賞那些永遠追不到手的女子。這個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只活到50多歲便撒手人寰,孤伶伶地沒人加以惋惜,沒想到死後100多年,兩位挪威大藝術家,卻使他名揚天下。


各大城市概況

滕斯貝格(Tønsberg)是西福爾郡的首府,建於公元892年,是挪威最古老的歷史名城和重要的貿易中心。20世紀60年代末以前,這裡一直是挪威第三大沿海城市。這個擁有3.2萬多人口的港都,經緯度為東經10度25分、北緯59度17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滕斯貝格峽灣的頂端,東臨奧斯陸峽灣,北距德拉門49公里,西南距拉爾維克35公里,有鐵、公路通往拉爾維克、德拉門和奧斯陸等城市。此地也是國內重要的航運中心,海運勿遠弗屆,並係捕鯨業的基地。工業相當興盛,有金屬製品、造船、造紙、皮革加工、釀酒和銀器加工等工廠。主要的名勝古蹟有滕斯貝格古堡廢墟、1100年興建的塞姆(Sem)教堂、1150年完成的聖米迦勒(St. Michael's)教堂、1227年興建的王室城堡和西福爾博物館。 波什格倫(Porsgrunn)是挪威南部泰勒馬克郡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9度40分、北緯59度9分,位於弗里埃爾峽灣(Frierfjorden)的希恩河口。1652年建為海關駐地,1842年設市。這個擁有3.2萬多人口的港市,現在是個出口港和工業中心,有化工、瓷器、造船、金屬製品和鋸木等工廠。當地可資參觀的古蹟有1758年建的西波什格倫教堂和建於1760年的東波什格倫教堂,兩者內部都是洛可可式建築風格。 盧肯(Rjukan)也是泰勒馬克郡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度34分、北緯59度52分。1580年,當地居民曾被人描述為「魔鬼無恥的化身,他們主要樂趣在於殺死主教、教士、執政官和長官。他們擁有所有原罪中的大部分罪狀。」這個地方公路交通便捷,可搭乘巴士前往。市內有些裝飾華麗的木屋和雙層穀倉,有時候穀倉比木屋本身還大,得利用階梯才能爬上頂層。當地最叫座的參觀點是重水廠,目前有部分改建成工業博物館。1943年2月,挪威的志願者和英國突擊隊組成聯合部隊,炸燬了納粹德軍設在這裡的重水廠,使得希特勒無法擁有原子彈。 桑德峽灣(Sandefjord)市是挪威東南部西福爾郡的城市,建於14世紀,1845年設市,20世紀初為捕鯨中心。這個擁有3.6萬多名人口的港市,是著名的捕鯨城,位於接近奧斯陸峽灣灣口的桑德峽灣頂端,海洋仍係主宰此地的經濟命脈所在,航運業相當發達,橫越斯堪的納維亞的渡輪由這裡碗狀的港灣駛出。除了漁業外,還有機械、船漆和化工等工廠,設有世界性保護鯨魚的機構。市中心古舊而小巧,舒適的康卡爾旅館(Kong Carl Hotel)是市內比較宏偉的建築之一。這裡也有一些景點可供參觀,博物館裡展出一艘造於1880年的海盜時期船隻,捕鯨博物館內容豐富。巴德公園(Badeparken)是市民遊憩之地,附近有早期的溫泉浴場和舊市集,上方還有一個普瑞斯塔生(Preståsen)公園。城西有9世紀時西福爾國王奧拉夫的墓地,附近還有哥克斯塔德維京墳場(Gokst-ad Viking grave site),以及適合漫 步、騎自行車或是划船的西半島(Vesterøy)。 莫斯(Moss)是挪威東福爾郡的首府,經緯度為東經10度42分、北緯59度26分,在地理上的位置坐落在奧斯陸峽灣的東岸,北距奧斯陸62公里,東南距哈爾登65公里。這個擁有2.5萬多名人口的港口城市,水陸交通都很便利,是設施完善的不凍港,有鐵路可通北面的奧斯陸和南面的腓特烈斯塔及哈爾登等地。公路交通發達,可以和附近城鎮相通。這個港市經濟繁榮,工業發達,有造紙、金屬加工、造船、紡織、釀酒、瀝青、玻璃製品和焦油等工廠。市內有國內著名的療養地,郊外有許多大種植園,故有「奧斯陸灣明珠」的美稱。 腓特烈克斯塔(Fredrikstad)也是挪威東南部東福爾郡的一個港口城市,係1567年由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所創建。這個擁有3.1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0度57分、北緯59度13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奧斯陸峽灣以東格洛馬(Glomma)河的河口處,西北距莫斯25公里,南距哈爾登24公里,港口外有克羅克島(Kråkerøy)作屏障,使港內風平浪靜。此地有鐵路通往南面哈爾登和北面的奧斯陸,並有公路與周圍城鎮相連,交通非常方便。這裡的經濟以鋸木、造船和漁業為主,主要的輸出品有木材、化工產品、花崗岩和長石等。周圍地區有許多古代石雕、石碑和墓葬等古蹟。 在腓特烈斯塔和哈爾登間,有一座讓人用耳朵聽的「悅耳紀念碑」,由雙目失明的斯托達爾贊助建造的。他在繼承一座農場後,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替更多的盲人辦件好事。於是他在農場裡為盲人興建一座自然公園,還專門敦請挪威著名的雕刻家和電子音樂家幫忙,建造了這座特殊的紀念碑。它高約20公尺,裡面裝有精密的光學儀器和性能優越的電子計算機,每天當陽光照射到碑身時,光學儀器會自動啟動電子計算機,再操控其音響系統,就會發出優美動聽的電子音樂,每天都吸引大批盲人聽眾前往。 哈爾登(Halden)也是東福爾郡的港市,早在古代就已有人類居住,有紀錄的歷史第一次出現 在1580年,城鎮建於1661年。1665年腓特烈三世授予哈爾登自治市的特權,成為當時具有戰略意義的邊境軍事要塞,「守衛」著奧斯陸灣東支的伊德灣和挪威東南部與瑞典間的邊境。為了紀 念他,曾將這個城市在1665~1928年間命名為「腓特烈斯哈爾德」,以後才改為現在哈爾登的名稱。這個擁有2.8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1度23分、北緯59度9分,位於蒂斯特達爾河的河口,西臨伊德(Idde)峽灣,西北距腓特烈克斯塔27公里,東南離瑞典18公里。這個港市除了海運外,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有長途巴士通往周圍各主要城鎮。當地的名勝古蹟有中世紀的博格(Berg)教堂和羅德斯柏格(Rødsberget)山的挪威國內戰爭紀念碑。西郊有著名的腓特烈克斯登(Fredriksten)城堡,它的西方幾公里處,有聯接挪威和瑞典的斯溫勒松德(Svinesund)大橋,橋的造型具有強烈的現代感。這個城市的工業部門不多,主要有木器、紙張、鞋靴和紡織等工廠。郊區的山上有花崗石和大理石開採業,也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 哈馬爾(Hamar)是挪威東南部海德馬克郡的首府,建於1152年,由羅馬教皇的斯堪的納維亞特使尼古拉斯‧布雷克斯皮爾所建,因此在中世紀時成為羅馬天主教的一個重要中心,設有主教席位,所以非常繁榮。1537年開始沒落,當時丹麥人撤消了主教席位;30年後,又被瑞典人夷為平地。到了19世紀此地通鐵路後,才恢復它的重要性。現在的城市重建於1848年,翌年獲得城市權。1940年4月,納粹德軍入侵挪威佔領了奧斯陸後,哈馬爾西郊20公里處的埃爾韋倫姆(Elverum)成為挪威國王和國會的臨時駐地,哈康七世退守此地,繼續指揮全國軍民抵抗侵略者。 這個擁有近兩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1度6分、北緯60度48分,位於米約薩湖的東岸,東北距雷納36公里,西南距布蘭布45公里,有鐵路通往西北面的杜姆奧斯和南面的奧斯陸,公路交通也很方便,有長途巴士往返於鄰近各城鎮間。當地的工業以重型機械製造、建築材料和皮革製品為主,市郊的農業區是國內最肥沃的農業基地之一。市內的主要名勝古蹟有海德馬克博物館、挪威國家檔案館、哈馬爾信義會大教堂和鐵路博物館等。其中的鐵路博物館非常有名,建於1896年,是挪威最古老的技術性博物館,在眾多的火車頭和車廂的收藏品中,有一個早期卡洛琳(Caroline)號蒸汽火車頭,製造於1861年。造於1950年的杜瑞巨人號火車頭,主要是用來拖拉笨重的車廂越過杜瑞山。其他的鐵路器材也蒐集得非常齊全。 拉爾維克(Larvik)是挪威東南部布斯克呂郡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0度、北緯59度4分,它是兩位傳說中愛船者的家鄉:一位是索爾‧海耶達爾(Thor Heyerdahl)。另一位是蘇格蘭人柯林‧阿契爾(Colin Archer),他是極地探險船富瑞姆(Fram)號和挪威現代救生船的設計者,他的第一幢房子位於托勒羅登(Tollerodden),濱臨峽灣。這個城市四周有許多水濱勝地,它的後方是廣闊的法瑞斯(Farris)湖,前面的摩蘭(Mølland)海灘遍布著被海浪磨圓的卵石。位於斯塔維恩(Stavern)西側的尼芙恩哈恩(Nevunghavn),是一處適合垂釣的優美小灣。當地的魚貝饗宴非常有名,餐廳供應的海鮮,還包括有雉、松雞和糜鹿在內的野味。 德拉門(Drammen)是布斯克呂郡的首府,13世紀時,這裡只是分為北岸的布拉格內斯和南岸的斯東塞等兩個村落,1715年正式設鎮。1811年以橋連接兩岸的居民點,改用現在的名字。這個擁有5.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0度15分、北緯59度44分,位於德拉門河與德拉門峽灣匯合處,東北距奧斯陸約30公里。此地交通發達,港口輸出繁忙,以紙張和維生素為大宗。在陸上交通方面,是鐵路樞紐站之一,有3條鐵路線在此交匯,往北可通奧斯陸,往西南可抵滕斯貝格、埃格松、桑內斯和斯塔萬格等城市。公路交通也很方便,有長途巴士通往周圍各主要城鎮。 舊市區在河南岸的斯東塞區,這裡殘留著古老的街道。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它初建於1667年,1840年重建,是當地市民的精神寄托中心。市內還有一座民俗博物館,安置著許多從各地遷移來的18~19世紀的民房,房中陳列著古舊家具和生活用品等,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挪威人的日常生活情景。當地的主要工業產品包括有紡織品、皮革製品、塑膠、機械、玻璃、造船、研磨料、家具、啤酒、紙和維生素等。郊外還有花崗石採石場。 羅洛斯(Røros)是奧普蘭郡的小市鎮,經緯度為東經11度20分、北緯62度35分,東距瑞典只有46公里,主要靠公路與鄰近市鎮連絡。這個精緻、古雅、秀麗如畫的小山城,海拔610公尺,四周被群山所環抱,冬日寒冷,現在已成為礦山城市。 這個城市建於1644年,由有「建築師國王」之稱的克里斯蒂安四世籌資設計建造,曾於1678年、1679年和1718年被瑞典人攻佔,並在第一次和第三次被佔領期間遭放火焚燬。現在當地主要經濟活動已不再是銅礦的開採,而是旅遊業。 修復後的羅洛斯已重新煥發 出青春風采,整個城鎮就像是座令人贊嘆的「活博物館」,而市內的玻戈曼斯大街也被認係全挪威最美麗的大街。市內有1000多幢古老的建築物,都被市政當局列為保護文物,門、窗戶的色彩搭配一致,屋內都有人居住,連廣告招牌也予嚴格管制,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中。市內主要參觀點為石造教堂,是「採礦城的驕傲」,建於1784年,內部陳設反映出昔日採礦的社會。市郊13公里處的採礦博物館,展出1644~1970年代有關採礦的物品,深入地下50公尺的礦坑內擺設有古老的採礦機器和工具。 靈薩克(Ringsaker)是挪威海德馬克郡的城市,現在有2.9萬多名人口。它的位置在米約薩湖東岸,南距哈馬爾21公里,地處奧斯陸至特朗亨的鐵路和公路幹線上,交通非常方便。此地旅遊業發達,湖區一帶有度假村。郊區土壤肥沃,森林密布,是國內最富庶的農林區,盛產各類農作物,森林開採業很盛,所以經濟繁榮。 史登克雅(Steinkjer)是挪威中部北特倫德拉格郡的首府,城市歷史並不悠久,1857年才建市,但是1000多年來一直是個商業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到戰火的破壞,1940年還被納粹德軍佔領過。這個擁有2.1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1度30分、北緯64度1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碧茲塔德峽灣頂端的史登克雅河畔,北距格龍88公里,南距奧森85公里。對外交通非常便利,國內南北鐵路大動脈正好由這裡經過,並有發達的公路網與周圍城鎮相連,E-6公路由南向北穿過市區。主要工業有鞣革、羊毛和木材加工等。旅遊業也很發達,主要的旅遊項目為釣鮭魚。當地也有許多旅遊景點,西郊有石器和青銅器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有趣岩雕,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在波拉(Bøla)的斯那薩湖(Snåsavatn-et)東方,有6000多年歷史的波拉瑞尼恩馴鹿(Bølareinen reindeer)岩雕。北特倫德拉格郡博物館展出當地的歷史文物,在市郊設有兩所分館,收藏一些古老的農場建築。城西則有古代遺留下來的中世紀古墓群。 博德(Bodø)是挪威中北部諾德蘭郡的首府和港口城市,就像許多海岸城市一樣,剛開始時只是個小社區,是船隻和漁夫的避風港,並一直維持著很小的規模。19世紀的60和70年代,鯡魚業的迅速興起、蘇里特耶馬礦區的開採,以及海岸汽船開始在西海岸各城鎮間營運,使博德迅速地繁榮了起來。1940年的5月,幾乎被納粹德軍轟炸成廢墟,戰後得以重建。這個擁有3.8萬多人口的現代化寬闊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4度23分、北緯67度17分,位於挪威西海岸薩爾特峽灣北面入口處的一個伸入挪威海的半島上,東北距亨墨菲斯953公里,西南至特朗亨738公里,南至奧斯陸1277公里。現在已發展成專門曬鱈魚乾的漁業中心,也是一個行政和工商業中心,以及夏天度假者的中途休息站。這一帶水力資源豐富,為當地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木材、造紙、造船、菸酒、煉鋁、魚類加工、魚肝油和魚罐頭等工業很盛,東郊還有銅礦。 由於地處北極圈內的交通要衝,此地設有一座國際機場,從奧斯陸搭乘班機前來,大約要1.5小時航程。這裡還是國內南北鐵路大動脈北端諾德蘭線的終點站,從奧斯陸搭乘火車到此要花13個小時,另外還有公路與周圍城鎮連絡,也可利用海岸汽船作為海上的交通工具。市區街道整潔,高大建築物不多,海邊則充滿濃郁的羅曼蒂克情調。由於地處 高緯度,每年的6月初至7月初,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在深夜欣賞到日不落的永夜景色,位於北郊3公里處的倫維克(Ronvik)餐廳,是欣賞白夜的最佳場所。這裡也有很多名勝古蹟,市內最著名的 建築物有建於13世紀的博丁(Bo- din)教堂,以及建於1956年的博德大教堂。位於沙田峽灣旁的博德斯裘恩露天博物館(Bodøsjøen Open Air Museum),距離市中心區約4公里,它與市區的郡立博物館同受人們的青睞,參觀人潮不斷。南郊33公里處的峽灣中,有全世界最大的旋渦奇景,位於橋下的薩特大旋渦(Saltstraumen)是由強勁的湍流和窄狹的水道所形成。這裡每天兩次約3.72億立方公尺的強大水流,以28浬的時速湧向不到15公尺寬的海灣,使得巨浪在峽灣間翻騰,形成挪威最強勁的近海旋渦,聲勢驚人,異常壯觀。急流也帶來了豐富的魚類,使得這一帶成為釣魚者和海鳥流連忘返的地方。此外,博德的郊外還有美麗的溪谷、峭岩絕壁等大自然瑰麗的風光。 瓦爾德(Vardø)是挪威東北部芬馬克郡的首府,但事實上只是一個漁港小城,自1300年以來就建有防禦工事。1734年所建有四個稜堡的八角形星狀堡壘,現仍健在,一根橫樑上有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於1599年留下的簽名,後來在1873年奧斯卡二世國王也留下簽名,1907年哈康七世國王、1959年奧拉夫五世國王等,也相繼在橫樑上簽名。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31度2分、北緯70度21分,位於一個島上,它隔著巴倫支海,由一條長2.5公里的海底隧道與挪威大陸相連,是挪威最東邊的一個城市。因為有暖流經過,所以漁產非常豐富,尤其是以鱈魚最多,這裡曬乾後的鱈魚乾,大多數都是銷往不吃生魚的天主教國家,賺取不少外匯。市區內只有一棵樹,就是生長在堡壘中的山梨樹,每年冬天就被包紮起來免被凍死。當地每年都要經歷兩個月暗無天日的冬天,為了慶祝太陽重照大地,在能見到太陽的第一天,鳴槍一發致敬,這個儀式通常是在9月20日左右舉行。 瓦德索(Vadsø)也是芬馬克郡的城市,在17世紀時是建在鄰近的瓦瑟育(Vassøya),18世紀初才在現址重建。1800年代,有一批芬蘭人前來尋求食物和工作;1833年正式建市,因與俄國間有貿易來往而興盛起來。這個擁有6500多人口的城市,有一半人口是芬蘭人。這裡的經緯度為東經29度46分、北緯70度3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瓦倫吉峽灣的北岸,距離東北方的瓦爾德約61公里。此地交通方便,有海港與基爾克內斯和瓦爾德等地通定期班輪,並有公路與周圍城鎮相連。當地居民長期以來靠漁業和魚產品加工業為生。 此地有一些景點值得參觀。其中的芬蘭移民紀念碑(Finland Immigrant Monument)最受人注目,1977年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芬蘭總統凱柯尼恩和瑞典國王卡‧古斯塔夫等3人,一起前來為它舉行揭幕儀式,並在瓦德索教堂前方一塊的國王石(King Stone)上簽名。這座教堂建於1958年,外觀極為突出。這裡的博物館有兩幢建築物,一幢為芬蘭式的房舍(Tuoainengården),另一幢是建於1840年的貴族式屋宇(Esb-ensengården),館內的展示物凸顯出芬蘭和挪威兩種國籍人民在此和平共存的現象。繫留塔(the Mooring mast)是當地的一個陸標,它曾在1926年被阿孟森(Amun-dsen)的諾吉(Norge)號飛船使用過,兩年後諾比爾(Nobile)的義大利號飛船也曾使用過它。 阿爾塔(Alta)是芬馬克郡最靠近特羅姆斯郡的一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23度12分、北緯69度55分,由阿帕尼斯(Aparnes)、波西柯普(Bossekop)、仙特拉姆(Sentrum)、巴克塔(Bukta)和艾維巴肯(Elvebakken)等5個地方併成的,市內有些建築物非常不起眼,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速成式重建使然。這個擁有1.5萬名人口的城市,在考古學上有其吸引力,它南部郊區的希吉姆盧弗特(Hjemmeluft)有著名的史前岩雕,被發現於1973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名冊中。這些「圖畫故事」估計有2500~6000年的歷史,它描繪了人類、馴鹿、船隻、武器,以及一些辨認不清的事物。1925年在阿爾塔峽灣的科姆沙山(Komsafjell)上,發現1萬年前左右原住民科姆沙族的遺址。此地的阿爾塔博物館展出有關於峽灣和河流垂釣、石板採掘、沙米服飾及阿爾塔森林的歷史性展示。當地建造於1850年的教堂,是本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唯一倖存的建築物。這個城市還是一個交通中心,工業正在發展中;阿爾塔河是釣鮭魚的好地方。 宏寧斯瓦(Honningsvag)是世界最北部的城市,也是北極圈內緣的偏遠港口,屬芬馬克省管轄。經緯度為東經32度26分、北緯71度,位於北角以南18公里處,現有3200多名人口,是挪威北部沿海重要的漁業根據地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納粹德軍在此駐紮而遭到盟軍的猛烈砲轟,所以市區裡除了古老的教堂外,其他都是戰後興建的新建築。這裡的小山丘上,聚集著許多漁民的住家,蔚為典型的北歐港灣景色,沿海漁民捕魚歸來後,海港帆檣林立,儼若鬧市。 這個地方以擁有一間愛爾蘭酒吧、一座古老教堂和大批的海鷗而自豪,每年有20.8萬遊客搭乘豪華遊輪前來觀賞壯觀海岸線的宏寧斯瓦。到巴倫支海捕魚的船隻,多從此地午夜啟碇,常常是幾萬人集體出海,數千艘漁船鼓浪北駛,深藍色的海面,激起一片浪花,這種雄偉壯麗的場面,是在別的地方所難看到的。這裡盛產鱈魚,還可以買到一種北極海的魚,魚肉細嫩甜美。在港口以北3公里外有拉普人居住的村落。 1996年,宏寧斯瓦自行宣布升格為市,但是在半年後,挪威中央政府卻裁定,居民必須超過5000人的居民點,才能稱為城市。2006年6月下旬,當地的旅遊觀光業達到巔峰,宏寧斯瓦市政當局宣稱自己管轄的地方,才是全挪威最先見到北極光之地,因此它和亨墨菲斯之間的「世界最北」城市之爭,方興未艾。 哈爾斯塔德(Harstad)是羅弗敦群島上的城市,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6度30分、北緯68度46分,坐落在群島的北端,擁有2.3萬多人口。這個有軍隊駐防的城鎮,現在是商業和行政中心,有船塢、輪機廠及外海石油工業基地。 卡貝爾沃格(Kabelvåg)是羅弗敦群島上具有歷史意義的城鎮,只有1500多人口。它的位置在奧斯特沃島南端,距離東北面的斯沃爾韋爾只有9公里。12世紀時,埃斯泰因一世國王建立了這個村莊,他為漁民們建了一座教堂和一些住所。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國內著名的夏季療養勝地,附近有一座埃斯泰因國王的塑像。每年夏天都有許多國內外遊客來此觀光度假,也有不少畫家被這裡的自然美景所吸引,常來寫生,以及收集創作素材,尋找創作的靈感。 赫曼斯沃克(Hermansverk)是挪威中西部地區松恩灣郡的城市,它的位置坐落在松恩灣北岸,西距挪威海大約92公里,東距法爾內斯約為141公里,輪船可以沿松恩灣直達此地。這裡只有750多名居民,實際上只是一個小村莊。 附近的松恩峽灣景色優美,長約204公里,深1308公尺,是世界上最長的峽灣,兩岸都是險峻而陡峭的懸崖,海拔多在600公尺以上。倒懸在山崖上的瀑布,從雲中流瀉而下,宛如一襲輕紗,楚楚動人,奇特的景色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春、夏兩季,峽灣裡大型遊輪每天穿梭不停。峽灣兩岸多係肥沃的谷地,有許多珍貴植物。最常見的是歐洲赤松,它是200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期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歐洲松,樹身高大挺拔,濃密的樹冠綠得發藍,剝去樹皮後,樹幹呈桔紅色,是松樹中最漂亮的一種。另外這裡還有白樺樹,樹幹呈玫瑰色和白色,並有鑽石形的黑斑。此外,還有挪威雲杉、光葉榆、歐洲白蠟樹和英國櫟等。總之,這裡的自然奇景無論對那些充滿好奇心的觀光客,還是對態度嚴肅的科學考察者來說,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松恩達爾(Sogndal)是松恩-菲尤拉訥郡的林業和農耕區的行政、貿易和教育的中心,它是夏日的健行勝地,也是冬季滑雪的好地方。這個美麗的小市鎮,擁有6000多名人口,在學校開學的期間人口會大增,因為這裡有幾所大學級的學院,以及挪威最古老的國民中學。 安道爾森尼斯(Andalsnes)也是松恩-菲尤拉訥郡的城市,位處交通中心地帶,有火車通往奧斯陸和特朗亨兩地,長途巴士可以到達海岸快艇停靠站的奧勒松和克里斯蒂安桑。這裡也是前往蓋倫格峽灣和黃金路線必經的城市,並且是登山攀岩者的天堂,全歐洲最高的垂直峭壁特洛峭壁(Trollstigiven)就在市郊,因此城內設有全國最具規模的登山學校和登山博物館。雖然當地居民不足1000人,但是每年都有十幾萬名遊客慕名而來。 范格斯內斯(Vangsnes)也是松恩灣郡的一個古老城市,當地最著名的觀光點是霍普斯塔德木構教堂(Hopperstad Stave Church),建於12世紀,是個四方形的三層樓建築物,每層都有陡峭的披簷,上有尖頂,外形酷似東方古廟,教堂外掛有龍頭。教堂內裝飾富麗美觀,有一個耶穌受難群像木雕和兩個粉飾銅燭台,都是中世紀的古物。聖台、布道壇、邊座、唱詩班的屏飾、靠背長凳和壁畫等,都是1700多年前的原物。現在這座教堂保存良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必須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莫爾德(Molde)是挪威西部默勒-魯姆斯達爾郡的首府所在地,在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佔領奧斯陸後,這裡曾一度成為挪威中央政府的臨時駐地。這個擁有2.3萬多名人口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7度11分、北緯62度44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莫爾德峽灣的北岸,東北距特朗亨大約162公里。這裡交通便捷,陸上交通以汽車運輸為主,有公路通往東北方的林達爾,前往西南方奧勒松的車程只要兩個小時。在海上運輸方面,此地有沿岸汽船與挪威西海岸各主要城市營運。這個城市的經濟以捕魚業為主,魚產品多輸往國外賺取外匯;工業以紡織和家具製造為主。 當地有很多旅遊點,並有許多美麗的花園,因此又有「玫瑰城」之稱。觀光客如果登上附近的瓦爾登(Varden)山,可以眺望87座大大小小的雪山峰,自然景觀極為壯觀;還可以俯瞰市區和美麗的峽灣。附近山區的洞穴內,隱藏著一道高9公尺的瀑布,蔚為奇觀。每年的7月,市內還舉辦有盛大的國際爵士音樂節。 海勒敘爾特(Hellesylt)市是霍達蘭郡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54分、北緯62度5分,坐落在卑爾根的東北方,蓋倫格峽灣的西側,和蓋倫格市並稱為「挪威的黃石公園」。在100多年前,這個地方是維京海盜入侵英、法、俄等國的基地,現在仍可發現古代農村的遺跡,當地還有非常遼闊的田園綠野,美景如畫,遊客租條小船和釣竿,可以快樂地在溪裡釣鱒魚。當地有一家造型別致、溫馨可愛的圓山飯店(Grand Turist Hotel),大廳陳列有明朝的古花瓶、老式織布機、銅烤爐、古燈罩等古董擺飾物,別有一番韻味,它的旅館部除了在主建築中有套房和標準房外,還有20多間可供雙人、3人和4人住的小木屋。 蓋倫格(Geiaranger)也是霍達蘭郡的小城鎮,坐落在蓋倫格峽灣附近,只有300多名居民,但是在夏季時,每天都有5000多名觀光客來訪,他們分租在湖邊一間間小木屋裡,讓海鳥在清晨的微曦中Morning Call,遊客可租一艘木船在湖中垂釣,靜靜地度過假期。在市區兩個極為靠近的斷崖中,可以看到氣勢磅礡的史托斯特(Storseter)瀑布,站在瀑布下的遊客,聽那勢如千軍萬馬的水聲,震撼無比。登上海拔1500公尺的達爾斯奈巴(Dalsnibba)山頂,可以遙望蓋倫格峽灣。 海于格松(Haugesund)是羅加蘭郡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18分、北緯59度25分,位於斯塔萬格以北63公里處,西臨挪威海,擁有近3萬名人口。這個港口城市是全國的第五大城,同時是國內重要的造船和修船中心,也是捕鯡魚船隊的基地。港內有卑爾根至斯塔萬格的水翼船,供市民擺渡使用。當地最大的企業是造船廠,這個廠於1979年建成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長的乾船塢,全長達283公尺。此外,市內還有棉紡廠、鋁製品廠和魚罐頭加工廠等。市區最主要的觀光點是市政廳內的海于格松博物館,館中展示有本地出土的歷史文物。在城北的哈拉爾山,據稱是挪威第一位國王哈拉爾一世長眠的地方,山上立有一座紀念碑,建於1872年,用以紀念哈拉爾一世在斯塔萬格附近哈夫峽灣戰役的1000週年勝利。 桑內斯(Sandnes)是挪威羅加蘭郡的城鎮,經緯度為東經5度44分、北緯58度51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博肯峽灣分支加納峽灣的頂端,北距斯塔萬格不足7公里,有鐵、公路與斯塔萬格及挪威南部各城鎮相連。這個擁有5萬多名人口的城市,是耶倫農業區的首要港口,主要工業產品有紡織品、自行車、船舶和建築材料等。這個城市也是挪威的「自行車城」,著名的DBS自行車就是在這裡生產。市內的康吉公園(Kongeparken)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大的休閒公園,園內斯威夫特(Jonathen Swift)諷刺小說家筆下男主角格利佛(Gulliver)的模型長80公尺,非常顯眼,他的體內充滿了奇特的玩具。公園內還有斯堪的納維亞最長的雪橇道。市郊的愛德蘭斯(Edlandsvatnet)湖,景色優美。 伏斯(Voss)是挪威西南部霍達蘭郡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它曾遭到納粹德軍的猛烈轟炸。這個城市坐落在一個富裕的農地中央,卑爾根在它的西南方,北有范格斯尼斯(Vangsnes),東為利勒哈默,東南有荷尼福斯(Hønefoss),是峽灣的終點,有鐵、公路和遊輪對外連絡。這個小鎮有許多旅遊景點,夏天的時候,許多遊客來此觀光、遊覽峽灣、登山、跳傘,由漢古山(Hangurfjell)乘滑翔翼或降落傘滑翔天際,以及在市中央附近的范格斯湖釣魚或從事水上活動。冬天的伏斯,又成為高山及越野滑雪活動的好場所。遊客可以搭乘空中纜車,只要4分鐘就可到達610公尺高的漢古山頂,在自助餐廳外的平台上邊喝咖啡,邊欣賞滑翔翼飛越范格斯湖的情況。長久以來,伏斯也是藝術家和音樂家雲集之地,他們的紀念碑四處可見。在市內的高街(High Street)有家不錯的商店,很多遊客在此購買搭配挪威服飾的華麗銀色皮帶和珠寶飾物。 市中心有座建於1277年古老的石頭教堂(Vangskyrkja),已有733年歷史,牆壁厚兩公尺,木造的八角形尖塔在挪威是獨一無二的,立在教堂南方原野上的巨型大石頭十字架(Stone Cross),據說在數百年前曾被奧拉夫國王舉起過。 郊區露天的伏斯民俗博物館(Voss Folk Museum),收集了16幢古老的木造建築(Finnesloften)環立在中央庭院的四周,這些木造建築內還可以舉行晚宴,可見保存得非常良好。在所有的木造建築中,又以長著青草的泥土屋頂最具特色,是挪威西部最有代表性的建構屋頂手法。民俗博物館內的挪威民俗歌謠、傳統服飾和舞蹈表演,大多由青年學生擔綱演出,頗為清新脫俗。此外,伏斯及其附近一帶,擁有眾多的湖泊、溪流、河川和山谷,魚類極多,其中的伏索(Vosso)河以盛產大鮭魚見著。 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und)是挪威西部默勒-魯姆斯達爾郡的一個港口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當地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據考古挖掘表明,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福斯納(Fosna)文化時期,這裡就已經有居民點存在。1742年獲都市權。 這個擁有兩萬名左右人口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7度45分、北緯63度7分,位於林達爾以東45公里處的3個小島上,西為斯默拉(Smola)島。長期以來,這裡就是國內重要的漁港,現在仍係挪威大型拖網捕魚船隊的基地,也是附近漁業的加工中心,主要出產各種鮮魚、醃魚和凍魚,除了供應國內市場的需求外,大多數魚產品輸出賺取外匯;附近設有造船廠和漁業中心。 阿倫達爾(Arendal)是挪威南部東阿格德爾郡的首府,自14世紀以來就是國內知名的良港,當時這裡的居民非常性格,曾傾全力反對國王克里斯蒂安關閉這個城市,而將全部市民移居克里斯蒂安桑市的計劃。自倫敦於1666年發生大火後,阿倫達爾因將木材輸往倫敦而繁榮起來。1863年,它本身也發生大火,燒燬了市內的所有房屋。這個擁有1.4萬多名人口的美麗城市,經緯度為東經8度48分、北緯58度27分,西南距克里斯蒂安桑72公里。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挪威沿海最重要的海運中心之一,是奧斯陸至克里斯蒂安桑鐵路支線的終點站,有汽車輪渡通過斯卡格拉克海峽,連接丹麥北部的港市希特雪斯。市內最著名的名勝古蹟是市政廳,有四層樓高,是國內最大的木建築之一。當地的主要工業有金屬加工業、機械製造業、鋸木業、電器業、食品加工業和菸草業等。家禽養殖業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此外,國內重要的城市還有 奧森(A•sen)、貝勒沃格(Berlevåg)、賓達爾(Bindal)、邦內斯(Bog-nes)、布蘭布(Brandbu)、布雷克斯塔(Brekstad)、比克勒(By- kle)、杜姆奧斯(Dombås)、埃格松(Egersund)、埃維耶(Evje)、費于斯克(Fauske)、芬斯內斯(Finn-snes)、古爾(Gol)、格龍(Grong)、海于克利格倫(Haukeligrend)、孔斯溫厄爾(Kongsvinger)、科龐(Koppang)、克羅肯(Kroken)、庫內斯(Kunes)、拉克塞爾夫(Laksalv)、利克內斯(Liknes)、利勒斯特倫(Lillestrøm)、倫斯達爾(Lønsdal)、馬爾姆(Malm)、莫略(Måløy)、摩城(Mo)、穆舍恩(Mosjøen)、納姆索斯(Namsos)、努爾菲尤爾埃德(Nordfjordeid)、北福爾(Nordfold)、北雷薩(Nordr-eisa)、努勒(Nore)、紐貝格松(Nybergsund)、奧達(Odda)、奧普達爾(Oppdal)、烏森(Osen)、雷納(Rena)、林達爾(Rindal)、靈厄布(Ringebu)、塞爾尤爾(Seljord)、辛內斯(Sinnes)、謝伊(Skei)、希博滕(Skibotn)、瑟爾利(Sørli)、瑟維克(Søvik)、斯特倫(Støren)、松訥(Sunde)、松達爾瑟拉(Sunndals-øra)、塔納(Tana)、蒂達爾(Tydal)和廷瑟(Tynset)等。


教育、醫療和其他

全國約有460.5萬多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12人,城市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43.4%,鄉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6.6%,男性比女性少45.2萬人。國內有421萬多名挪威人,約佔全國人口的96%,他們體格魁梧,富勇敢冒險精神,並擅長航海。國內還有21.4萬多名丹麥人、20.8萬多名美國人、8.9萬多名英國人、8.5萬多名瑞典人、7.9萬多名巴基斯坦人和2萬多名拉普族人。此外,有500萬旅美挪威人,因此挪、美兩國關係密切,挪威曾被戲稱為美國的第51州。國內主要人口分布在東部。 挪威於1536年就以基督教路德宗福音信義會為國教,由國王親自兼任教會領袖,教會的監督工作由國王任命的監督官執行,但是也有女性監督官。國教教會分為10個監督區,國內90.5%的國民信奉路德宗,福音信義會的信徒多達384.5萬多人。此外,另有8.54萬名五旬節宗信徒、7.56萬名自由信義會信徒、7.13萬名衛理公會信徒、5.34萬名天主教徒、3.1萬多名浸禮會信徒和兩萬多名基督教臨安息會信徒,其他的人是無宗教信仰者或其他宗教信仰者。 這個國家以挪威語為官方語 言,屬於北日耳曼語支西斯堪的納維亞語分支。古挪威語是在公元7~11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共同語末期,從其他斯堪的納維亞語言中分離出來,但因14世紀中葉鼠疫大流行後,受文化衰退的影響,未能發展成為國語。丹麥挪威語起源於丹麥書面語,1380~1814年丹挪聯盟時期曾被廣泛使用。新挪威語是由語言學家奧森(Ivar Åsen)在19世紀中葉所創造的,主要根據境內西部農村方言轉化,以期繼承古諾爾斯語傳統。可是,丹麥挪威語比新挪威語使用得更為廣泛,國內所有的報刊和大多數文學著作都是用丹麥挪威語寫成的。現在,這兩種能相互聽懂的語言,都在政府機構和學校中使用。此外,北部的拉普人說薩米語,觀光區普遍說英語,而英語在這個國家裡也是通用語。曾經有各種計劃要使丹麥挪威語和新挪威語同化成一種統一的挪威語,但是終於都以失敗告終。 這個國家教育事業非常發達,實行9年義務教育訓練,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免費的。學校大多數是公立的,私立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國家財政給予補貼。中央政府負責高等教育,地方政府負責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全年教育經費約佔政府財政年度總支出的12.3%。一般學校的校舍,通常是由地方政府供給,包括教職員薪俸在內的教育經費,全部由中央政府籌撥。教育採淘汰制度,大約只有12%的青年能夠升入大學深造。淘汰的方式就是考試。兒童7歲必須上小學,國內共有3526所小學,有52.3萬多名小學生和3.1萬多名小學教師,小學採6年制,經考試合格後,大約有92%小學畢業生可以升上中學,其餘的8%只能學習工藝。中學採3年制,中學教材和課程由國家統一規定,現在國內共有1121所中學,有21.3萬多名在校中學生和15.1萬多名中學教師。中學畢業後再以考試淘汰,大多數不能升入大學的,都轉學到各種職業學校去。升入大學的學生,可以戴一種特製的大學生專用的「黑帽子」,這是無上的光榮。現在國內共有大專以上的高等學校共225所,有9.4萬多名大學生和6800多名大學教師,其中有四所著名的大學,它們都同時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挪威想獲得高等學位大約需要6~8年的時間。通常大學生要經過一系列難度相當大的考試,再獨立完成一篇論文,才能拿到學位,博士生還要通過公開的答辯。 奧斯陸大學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教育學府,成立於1811年,擁有2.3萬多名學生和1500多名大學教師,校圖書館藏書量高達400多萬冊,是北歐各國大學中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 卑爾根大學成立於1825年,是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有7100多名大學生和1100多名大學教師,校圖書館藏書量也很豐富,有100萬冊各類書刊。 特朗亨大學成立於1900年,有3400多名大學生和580多名大學教師,校園圖書館有78.6萬多冊各類書刊,學術風氣隆厚,教學設備齊全,也是譽滿全國的有名大學。 挪威工學院也是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有1萬多名學生,師資整齊,多係有名的學者專家,設有海底石油勘探、鑽井、船舶製造和水利工程等。 這個國家還設有許多地方性的學院,主要提供綜合性的、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同時還有許多專科院校,如農業、漁業、海事、獸醫、醫藥、經濟、企管、工程、建築、藝術、音樂、體育和衛生等。 由於教育普及,所以國內人民識字率高達99.6%,只有2萬名文盲,他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及重大的殘障人士。 這個國家對科學研究也很重視,每年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達100億克朗,約佔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5%。科學研究的基金有一半以上是由政府提供,其餘由大公司和大企業贊助。國內主要研究機構有挪威社會與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挪威技術與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挪威農業科學研究委員會和挪威漁業研究委員會等,另外還有挪威研究委員會,是政府協調科學研究工作的政策機構。 挪威的文化事業也是非常發達的,全國出版各種報紙61種,全國性雜誌15種,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份報紙。世界之路報是全國第一大報,每日平均發行量達34.5萬多份,以社會新聞為主;晚郵報是國內的第二大報,創刊於1860年,發行量為25.8萬多份,它屬於挪威較嚴肅的綜合性報紙,在政治觀點上不屬於任何政黨,但實際上偏於保守,注重國際新聞,設備新穎,印刷精美。其他重要的報紙還有日報,每日平均發行量為17.6萬多種;卑爾根日報為9.6多份;工人日報為6.6萬多份。 挪威通訊社建於1867年,開始時僅係德國一家私人通訊社的子公司,直到1918年才被挪威報紙接管過來,成為一家獨立的股份公司,目前非官方性質,由挪威報紙和廣播電視台所集體擁有,是挪威最大的通訊社,總部設在奧斯陸,它向挪威30家報紙提供文字新聞,向54家報紙提供新聞照片,還為挪威3家電視台、5家廣播電視台和150家地方廣播電台服務。 挪威廣播公司成立於1933年,下面設有廣播分公司和電視分公司,總部也是設在奧斯陸,它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失去對挪威廣播和電視的獨家壟斷地位,而成為私人性質的公司,但是現在仍係挪威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視公司。由於挪威法律的規定,廣播公司下屬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均不得播送任何商業性的廣告,因此它所需的全部經貿都靠電視收看費,以及電視機和收音機的特別銷售稅。 國內共有458家電影院,每人每年平均到電影院看4部電影。全國共有195家博物館,全年參觀人數共達457.6萬多名。國內共有454所圖書館,總藏書量達1620萬多冊,每個挪威人每年平均向圖書館借閱4冊圖書。一般挪威人博學多聞,他們是世界上買書最多的人之一,每年全國出版的各類圖書也多達5400多種,科技圖書大多數用英文出版。 挪威醫療衛生事業非常發達,人民平均壽命達79.88歲,其中男人平均壽命為77.63歲,女性平均壽命為82.13歲,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4.5歲,為世界上長壽國家之一,已進入老人化的國度,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6%以上,未滿15歲的人口則佔總人口的19.20%。國內死亡率為9.8‰,出生率為12.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嬰兒死亡率只有10.5‰,比英、美兩國還低。 國內共有935所醫院,其中68%是公立的,其餘屬非營利性的私立醫院,醫療經費由政府提供,醫療衛生開支佔國家總預算的11%,平均國民每年每人醫療開支為382.9美元,比美國高,但是挪威北部和西部專科醫師較為缺乏。全國有8850多名醫師、3950多名牙醫、2950藥劑師、3.2萬多名護士、780多名助產士,以及6.9萬張病床。平均每360名挪威人可以配到一名醫生,每1561人可以配一名藥劑師,每140人可以配有一名護士及助產士,每66人可以分配到一張病床。 這個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雖係世界石油輸出大國,但卻極力主張節省能源,它擁有全球半數的地下水電站,供應全國99%的電力,不但不浪費能源,並且成為歐美汽車擁有和淘汰率最低的國家,二氧化碳廢氣排放量只佔全世界0.2%,北海的油礦不但不鼓勵人民買車,反而制定了全世界最高的汽車稅,一輛新車幾乎要繳100%稅。 在全國470萬人口中,就有5.5萬人的身價超過100萬美元,平均每86人中就有一個百萬富翁,並且國內社會貧富差距不大。政府將石油出口所創造的財富留作豐盛退休金,把財富留給下一代。 挪威人雖然富有,但是在表面上看卻有假富真貧的現象,他們的確比美國人省,家具、家電和汽車,即使用久了也捨不得丟棄換新。物價非常貴,在奧斯陸一杯啤酒要330元台幣,一個大披薩要1200元台幣,上一次餐廳的一般消費額總在台幣萬元以上,因此一般人多生活簡樸、省吃儉用。 這個國家社會福利非常完備,人民由出生到死亡,都受到政府的妥善照顧。根據一項調查顯示,挪威的母親與孩童享受到的福利,世界第一。由於人民福利經費支出龐大,因此挪威政府實施高稅率制度,一般人的所得有一半以上用以繳納所得稅和保險費。由於國內物資不豐,因此物價昂貴,所有商品均需課徵20%的加值稅。平均每1000名挪威人中,約有380輛汽車、664部電話和345台電視機。儘管挪威福利再好,但國內仍有30萬人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也還有少數乞丐和無家可歸者流落街頭。 挪威人的所得雖高,但是生活環境卻很苦,冬季全天黑暗,白雪覆途,有的時候雪深達15公尺,交通要道,要動員好幾千人的掃雪隊。很多人民住屋也不理想,因為境內地形崎嶇,斷崖絕壁和嶙峋峽谷到處可見,有些人攀上絕壁,因勢築牆,造屋棲身;有人挖掘隧道,進行穴居;有的人逡巡在海邊牧場,天地之大,幾無容身之所。幸好他們都有耐寒的特性,在酷寒嚴冬的氣候下,也沒有人被冰殭過。不過他們也有一個得以生存的天然有利條件,就是有來自熱帶海域的海流,注進挪威海面,蒸發成為海灣天然的暖氣,同時又有斷崖峭壁作屏障,就像一個熱水瓶,能夠經常保持山麓的溫度。在各大城市中居住的挪威人,居住的環境則比較優美,很多人都有私宅、別墅、汽車和遊艇;如果在城市裡租屋居住,房租是非常昂貴的。 這個國家的勞動者習慣於一年最少要休假29天,根據國家休假法規定,勞工可以在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間,集中休3個星期的假。一般人則把假期留在7月,當作暑休;再把其他的假留在聖誕節或復活節休。這是因為冬天又長又冷,夏天比較短暫,通常在6或8月還得穿厚夾克,只有7月的天氣才有一點夏天的味道,所以大家多把假期集中在7月。因此一般廠商在7月份除了裝配業和留守人員外,其他的職工都去休假了。 但是一般人就算有假,卻沒有多餘的錢去好好的度假。因此每個家庭要去度假時,幾乎都要在經濟上精打細算,絕大多數人沒錢參加旅行團,更別夢想享受五星級觀光大飯店或度假休閒俱樂部,只好自己開著旅行車、帶著帳篷、自行車和遊艇,儘量節省吃住和交通費用。 很多挪威人利用寒假到南歐和地中海濱避寒,可是有更多的挪威人喜歡利用假期留在家裡做一些自己能夠動手的工作(Do-It-Yourself)。這是因為挪威人工少,工人不好請,工資又貴,只好自己來修補牆壁、地板、壁紙和家具,或整理庭院花圃。因此挪威人每天雖然準時下班,但回到家裡後還得忙著布置家庭,整理清潔,檢修車子,漆漆遊艇,有一大堆做不完的家務事,簡直是忙得不亦樂乎。還有些挪威人利用休假期間,斷斷續續花上2~2.5年時間,自己動手蓋座房子,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對於一般喜歡休假的挪威人來說,他們總是工作時認真工作,休假時盡情休息,因為休假是為了再生產、再衝刺,他們的觀念是工作、個人生活、休閒和錢是同等重要。現在挪威工人每週工作時間已縮減到40小時,甚至往後有可能縮減為37.5小時,但是工作效率反而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有增無減。 這個國家只有1000多名華僑,還包括部分從越南逃出來的華人在內。當地華僑有的從事服務業,有的在工廠工作,還有一些則以餐飲業為主,生活都很富裕安定。 大多數挪威人至今仍保留著中世紀時期富有進取心的「維京」精神,喜歡單槍匹馬地從事海上或陸地的探險活動,許多人都擁有一艘私人遊艇,因此在挪威各個港口的遊艇,有如過江之鯽,每到黃昏的時分,大多數遊艇的主人,便帶著全家大小,攜帶啤酒和食物,揚帆出海,消磨竟夜,享受快樂的人生。 一般挪威人的生活除了工作和睡眠外,還喜歡作戶外運動,夏季三、五成群,上山入海,到海邊或湖邊,享受游泳的樂趣,水溫雖然不高,但是因為太陽很遲才下山,所以到晚上9時多還可以游泳。挪威人還特別喜歡做日光浴,只要天氣晴朗,無論是在海濱沙灘或是在庭院和公園裡,總能看到一些人赤裸著身體,沐浴在珍貴的陽光下。冬季一放下工作,便到野外滑雪。每一個挪威人在兒童時期,便由父母教導滑雪的本領,這種活動,造成了挪威人自小就不貪閒逸的良好習慣,也鍛鍊出強壯的體格和冒險奮鬥的精神。 和北歐的其他民族一樣,挪威人喝啤酒和葡萄酒是不太過癮的;因為天氣冷,他們都喜歡飲用酒性很烈的「勃冷人」(Brani-rn)酒,大家一醉方休,難以控制,這種烈酒價格非常低廉。挪威政府恐怕國人嗜酒風氣過盛,有害人民身體的健康,便和瑞典政府共同實行酒類公賣。酒成為國家的專賣商品,酒類貿易由地方政府管制,只有國營酒類專賣店才能出售,酒商的盈利被限制到最少的百分比,絕大部分的利潤全部歸公,這就是所謂的古登堡(Gothenbury)制度。此外,挪威政府還規定自每星期五傍晚開始,到星期日下午3時止,各餐廳和酒吧不可以出售酒精類製品,只有外國觀光客較多的山中旅館則可例外。 在吃的方面,一般挪威人以馬鈴薯為主食,食品非常簡單,多冷盤。早晚兩餐都是冷食,中餐是熟食,除了牛油和麵包外,還有好幾種乳酪,其中一種最受歡迎的羊乳酪,味道裂像巧克力糖,牛奶也有甜和酸的兩種。挪威人也多喜歡蕃茄、黃瓜和各式醬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蘋果、草莓、櫻桃、葡萄、覆盆子和柑橘等,四時供應無缺。挪威人最喜喝咖啡,據說這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汽油」。人們只要四處轉一轉,回來時已喝了一肚子咖啡。 挪威人也喜歡吃魚,愛好各種魚肉,其中最名貴的是沙門魚,又稱為鮭魚,肉作紅色,價格昂貴,多數家庭在節日時才食用。挪威大多數餐廳在冬天都會製作一種蘇打魚;先將鮭魚放在鹼性汁液裡醃兩天,等到魚肉軟到手指可以輕易插入時取出,再放清水中泡幾天,使所有的醃鹼液從魚肉中排出,再將鮭魚切成片,先用涼水沖半個小時,然後放入滾開的鹽水中煮,魚肉將熟時,將魚片取出在開水中浸泡5分鐘後裝盤,澆上熟豬油,配以黃豆泥、土豆、芥末醬及小薄餅或烙餅,一道美味的挪威特色菜蘇打魚便告完成。此外,挪威最北端的魚湯、鱒魚舌頭和鰈魚腦漿,也是世界上稀有的美味佳餚。平時挪威人也多喜歡吃海鮮、肉腸、燻魚、酸菜及各種乳製品。馬鈴薯是挪威人的主食,偶爾也有一些獵物野味。聖誕節時羔羊肉更是傳統的節慶食物,挪威的羊腿也堪稱一絕。 這裡人們的食物雖然簡單,但卻講究餐具和氣氛,因此在挪威人的家庭中有兩種非常重要的東西,一是充滿情調的燭光,另一個是象徵家庭溫暖的火爐。在寒冷的天氣裡,室內燃起熊熊的火,家人圍坐或唱詩祈禱,或談天說笑;在晚餐時點起燭光,故意將電燈熄滅,憑添無限氣氛和情調,這時家人相對而笑,不由自主地說:「家庭溫暖,謝謝父母,謝謝家人!」 說到「謝謝」這個字眼,是挪威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他們隨時會說「謝謝」,「謝謝今天」,「謝謝昨天」,「謝謝現在」,「謝謝在一起」,「謝謝上次」,「一千個多謝」等;從這裡可以看出挪威人的重禮貌、情感和感恩的生活。 一般的挪威家庭,星期五晚上多上館子吃晚餐。各種特殊的口味在挪威的餐廳中都可以吃得到,但是當地最拿手的烹調還是海鮮,夜晚的人行道上可以買到海蟹和海蝦。這裡有一種鯡魚,可以有50種烹調方法;鱈魚和鹿肉也非常普遍。一般人家的早餐桌子都很美,有一家旅館的早餐桌子,佔大餐廳2/3的長度,桌上放著炸牛排、烤羊腿、6種鹼味蔬菜,還有洋芋沙拉、綠色沙拉、凍肉和麵食等,餐桌的兩端,放置著煮熟的雞蛋,以及大量牛乳。當然,這只是有錢人的豐餚美食,多數人的生活並沒有這麼享受。此外,挪威雖然天氣寒冷,但是挪威人卻非常喜歡吃冰淇淋,平均每人每年要吃14公升的冰淇淋,使挪威成為全球第三大冰淇淋消費國,排名僅次於美國和瑞典。 挪威的文化頗為富麗,這裡的人們愛好文學、音樂和藝術,並且人人富有創作精神,幾乎每一個家庭的牆壁上都少不了藝術品。兒童幼小的時候就學習音樂和繪畫。這個國家還流行「木頭文化」,因此房屋也以木造的為最多。由於國內木材多,能用木材的地方就盡量使用木材,連電梯也都是用木製的。鄉村中有許多數百年老木屋,仍然健在,很少發生火災,因為挪威人自幼便養成了「小心火燭」的良好習慣。在境內各大城市的民族博物館裡,更是充滿了木頭文化,展出千百年前的木材、木屋和木製家具,古色古香,供人欣賞。另外,境內至今還存有24座古老的木造教堂,這些教堂建於11~12世紀,當時約有600多座,它是以石料作地基,在地基上平放四根大木樑,再在四個角落立起四根高大的木柱,上端再架上四根橫樑,形成教堂的箱形框架,從框架上再向四周伸出木料,以便支撐起一系列直立的木桿,這樣在中堂的四周都有開敞的側堂。祭壇設在自中堂伸出的一間披屋內,外牆也用直立的木板拼成,木板上還刻有精細的雕刻品。教堂的頂端呈三角錐形,也是用木材建成的,現在這些木造教堂已經成為挪威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是挪威「木頭文化」的象徵。


風俗習慣

挪威人的性格,是由處於陸上與海上的孤立地理位置和環境所孕育而成的。長期與大自然抗爭的結果,使挪威人富有開放、樂觀和冒險的精神,人民也非常富有幽默感。挪威人還相當好客和注重友情,因此,甚至有人說:「一個挪威朋友,抵得過兩個其他國家的朋友」,由此可見,挪威人是大家所樂意與之結交的朋友。但是,大多數挪威人不太樂意接受外來的批評,又具有孤獨的個性,尤其是在中產階層中存在著互不信任感,這種態度自古就有,而且根深蒂固。這主要是自然環境所造成的。挪威文化源自境內的諸多山谷中,每個山谷中也各具有不同的方言和風俗,山谷被峽灣所隔開,谷間的人民生活是封閉性的,而且需要有很強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天然環境而生存。所以,挪威人多半是缺乏協調性的,這與他們不輕易相信人的個性有很大關係。有的人甚至認為,挪威人是世界各國人民中個人主義最強烈和最徹底的民族。著名劇作家易卜生曾經生動地說過:「挪威人只能妥協一件事,那就是把高的東西弄到低處來。」也就是說,如果要提高大多數人的思想,還不如將全部人的思想拉低到一個水準上。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挪威人無法容忍特權階層的存在,主張人類一律平等。所以在挪威,稍富有的人與稍貧困的人,在生活水準方面,表面上看來是沒有多大差別的,他們認為在社會上成功是次要的,因為他們最重視的是倫理觀念及社會的道德風氣。 挪威人在交際方面非常注意人與人談話時的距離。與挪威人談話時,最好和他們保持半公尺左右的距離。超越或不足都會被挪威人看做是不禮貌的舉動,會使談話的氣氛沖淡,甚至造成不愉快的局面。但是挪威人非常喜歡握手。無論何時,當與陌生人相會,總要握手及互道姓名。同樣,當以後遇見不怎麼熟的人時,你也要記得在見面和道別時握手。 客人第一次到挪威人家中拜訪或應邀出席家宴時,如果能帶束鮮花或一盒糖果送給女主人,將是非常受歡迎的。用餐時,客人應向主人敬酒,但這只限於客人在6位以下的時候。挪威的酒類大都度數不低。如果客人超過6位,且都向女主人敬酒,很可能她會被灌醉。所當當客人在6位以上時,最好先別貿然地向女主人敬酒,除非她本人有一顯酒量的意向。 敬酒有一套複雜的注目禮:先舉起杯子,凝視對方眼睛,然後敬酒,互碰酒杯,再次凝視對方眼睛,之後一飲而盡(慢酌亦可,因為挪威酒費不薄)。餐桌上的禮儀沒有特別講究,一般都很隨和。須注意的是,在用餐時決不可在主人發出邀請之前就自顧自地「開吃」。用餐過程中,雙手都應放在桌面上。 挪威人特別守時。不守時在挪威人看來不但失禮,而且不守信用。在挪威,一方如果因為某些意料之外的事情耽擱,無法按時赴約,一定要事先打電話給對方,說明原因,以取得諒解。與挪威人做生意更是要牢記這一點。否則失禮是小,失信事大。 挪威是兒童的王國,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孩子們都能在自然、健全的社會中茁壯成長,在每年的5月17日挪威國慶節那天,兒童們手中拿著喇叭、小鼓、鈴鐺等,排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通過王宮前的廣場,以童稚可愛悅耳的聲音向國王歡呼致意。綜觀天下,世界各國莫不以壯盛的三軍方陣為遊行隊伍的前導,而以快樂、活潑的未來主人翁取而代之,大概也只有挪威了。 這個國家還保留著許多古樸的遺風,在降世節來臨前夕,農民們將飾有燕麥束的木樁或樹枝立在庭院中,這種風俗是從古代異教徒沿襲而來的,傳說是為了供給從天上降臨到人世間的馬和烏鴉吃的。在中國人看來烏鴉是一種不吉利的鳥,但挪威人卻認為烏鴉叫聲嘹亮,富有韻味,特別是在繁殖期間,牠的叫聲更為婉轉動聽,而且善於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所以挪威人又把牠叫做「百舌鳥」。 挪威和瑞典一樣,農村中也有信仰樹木的習俗,每戶農家的庭院中都種栽著若干棵樹木做為守護神,他們認為這些樹木是已故親人靈魂的棲身之處。有趣的是,農民們還常常將親人的墳墓砌在自家庭院之前,不但飾有鮮花,還在墓旁置有椅子。小學的校園和公園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墳墓。這是人們對死者表示親切的方式之一,這也可以說是北歐國家基於自然條件所產生的一種風俗習慣。因為在北歐國家,冬季時地面被厚硬的冰雪所覆蓋,而且凍硬,很難在地面上挖洞,因此只好將屍體放置在積滿雪的庭院或居家的四周,並在屍體上撒上一些鹽,以便暫時保存,等到春天地面解凍時再將屍體就地埋葬。此外,有關史前時代的古墓傳說也很有趣。據說墓中居住著精靈、惡魔及山神等。 歐洲人對「十三」這個數字非常忌諱,如果13日那天正好是星期五,許多人就會惶惶不可終日,有一些人藉口生病,整天躺在床上休息,以避免發生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不少迷信者認為,在這個日子裡,不能換床單,不能工作,不能實施新計劃,否則就要倒霉。他們為什麼如此害怕13日星期五呢?原因非常錯綜複雜。據挪威神話傳說,星期五是為紀念挪威女神弗雷亞而命名。她是一位為人們結婚牽線搭橋、使人們富有和生兒育女的女神。她是坐在一輛由許多貓拉著的漂亮馬車上。但挪威人視貓為邪惡,認為貓有一種特殊的本事,能把人帶到陰間。所以,坐貓車的弗雷亞後來又被人視為妖女,星期五也就成為「鬼日」。另外,據挪威神話記載,很久以前有12位神仙在英烈祠聚宴,破壞與災難之神洛基突然不請自來,他剛入座,最受愛戴的神仙巴爾德就死去了。後來人們說是洛基帶來的「第十三」這個數字害死了巴爾德神。於是,「十三」這個數字便成為令人生畏和不吉利的標誌。 這個國家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聖誕節和復活節。都市中的聖誕節與歐洲其他國家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家家戶戶都裝飾有聖誕樹,街角上也有裝飾著霓虹燈的巨大聖誕樹。人們也在大衣的領子上佩戴著從路旁買來的聖誕節星星,以幫助國家的募捐活動;這種活動是為了帶給老人和貧民們及遠離故鄉的戰士們一種慰藉和幸福而發起的。 這裡的夏至節雖然比不上鄰國瑞典,但也很熱鬧。從夏至節前一天的晚上開始,人們便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也施放煙火助興。夏至節之夜,人們點燃營火,圍繞在四周狂舞達旦,讚美和感謝太陽。挪威的民俗舞蹈幾乎都是以愛情為主題,特別引人注意的舞曲有「輕快的春女郎」及「莊嚴的槍女郎」。舞蹈首先由兒童出場揭開序幕,接著是年輕人,最後在一對夫婦的舞步中結束。另外還有男性兩人和女性一人,或是女性兩人和男性一人所組合的三人舞蹈;也有只有男性上場的舞蹈。在農村盛行的喜延貝比塞勒舞蹈,充滿了敘述詩的內容。配合這種舞蹈所唱的,是一種具有鄉村古風的歌曲,它的節奏往往令人聯想到葛利格聖歌。 這個國家也有一些民族樂器,在婚禮上為舞者伴奏時所使用的是一種叫做德勒的樂器,這是一種很像小提琴的單純樂器,金屬弦及用動物腸子所製的弦發出來的聲音,稍嫌刺耳。蘭格雷克是一種扁平的箱形豎琴,而「魯魯」則是一種用樺樹製成的吹奏樂器。挪威人從小就接受音樂的薰陶,所以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以輕鬆愉快地加入合唱或合奏。 挪威對外國最引以自豪的是富於自然美又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正義感。挪威與瑞典及丹麥不同,為了抵抗德國的侵略,他們不得不拿起武器,但他們本質是愛好和平的。所以,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經濟學等五項諾貝爾獎金,都是由瑞典各有關評審委員會來頒授,唯獨諾貝爾和平獎是由挪威議會任命的挪威諾貝爾獎金評定委員會,負責頒發和平獎。 挪威人多半眉清目秀,尤其是北方的人民更見清秀,幾乎每個人都帶有幾分可愛的孩子氣,這大概是和午夜的陽光有點關係,也許是由於他們和其他的世界隔離得太遠的緣故。這裡最流行的是紅色,無論是女孩子們的大衣,兒童們的滑雪衣,或是男人氈帽的鑲邊,無一不是紅色;他們好像要用紅色來抵消嚴冬的黑白單調景色,要用紅色來度過那漫長的黑夜,用紅色來溫暖那灰暗的濛濛雨霧。可是,星期天的情形就不相同了,人們穿著各種顏色的假日服裝,帶著家人,一齊跑到村子外面或戶外去看熱鬧。在挪威海邊的一些小港灣裡,人們最感興趣的是觀光客船隻的抵達,當船還沒有靠岸的時候,岸上就已經人潮如湧,居民們要趁此開開眼界,藉以多知道一點外面的消息。 挪威算得上是女性的王國,她們要比其他歐洲國家的女性早50年獲得選舉權,因而確立了女性的社會地位。1986年5月,布倫特蘭夫人成為挪威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挪威女性素有大量參政的傳統,議會中女議員佔40%,內閣成員中也有多位女大臣。女性可以從事任何職業,甚至可以做女牧師。女性婚後仍保有自己的姓,離婚時也有權讓子女繼承母親的姓氏。這個國家的女人都長得非常健美,她們有金色的頭髮,白裡透紅的膚色,碧綠的眼睛和俏麗無比的容顏,充分表現出一種「荒島美人」的樣子。城市的小姐們,長裙曳地,丰姿翩翩。 這個國家的傳統民族服裝,色彩豔麗,古樸大方,但年輕人平常多穿西裝或便裝,只有在特別的儀式或慶典的日子裡,這些傳統服裝才會有機會亮相。最古老的服裝可以在泰勒馬克和松恩灣等地窺其梗概。女性服飾分為上衣和裙子兩個部分,裙子頗長;男性的褲子也很長,但上衣卻不長。霍達蘭和西福爾等地的服飾,則以16~17世紀流行於歐洲的衣服為基礎,女性穿著長及膝蓋的大圓裙,男性則穿著背心、有扣環的上衣及毛襪。這些民俗服裝全都充滿了亮麗的色彩,就連男性的服裝,也都是五顏六色,褲子有黃、紅、黑等顏色,襪子是白色,背心為藍色或綠色,上衣是深褐色。 一般說來,挪威的姑娘頭上平常不蓋任何東西,但結婚時新娘子會戴上漂亮的頭飾。在一些偏僻的山區裡,已婚的婦女頭上通常包著一條用亞麻布織成的漂亮頭巾,老年婦女的頭上大多包著一條白色的頭巾,而男性則戴著一頂鮮豔的圓帽,或是一頂18世紀時流行的高山帽子,它不僅色彩亮麗,而且還飾有漂亮的緞帶。 挪威人大多數信奉基督教,婚禮通常在教堂舉行,新郎新娘穿著傳統禮服,胸前佩帶著銀質飾品,新郎胸前還要佩帶一條十字形的白絲帶,以表示吉祥和聖潔。 由於環境的關係,有不少挪威人終年與大海為伍,經年累月不辭千辛萬苦地捕魚,他們最大的收穫是鯨魚。在古代,出海捕魚是一種冒險的行業,但是現在未必如此,現代化的大型捕鯨船,擁有各種先進的捕撈設備,而且在鯨魚捕獲後,可以立刻在船上進行加工處理。從奧斯陸到特朗亨峽灣沿岸居住的漁民,每到10月份,便離開漁村上船出海捕鯨,留下來的女人、兒童和老人們,只有等待半年之後,才能與丈夫或兒子們重逢。像這樣的家庭在各漁村中至少佔了1/3。當捕鯨船隊回到港口時,女人們、老人們和兒童們,早已聚集在港內的防波堤上,在樂隊演奏雄壯的進行曲伴奏下,高聲歡呼雀躍。無論是對船員或是船員家屬而言,這都是一年中最興奮的一刻,到處洋溢出一種節慶的氣氛。居住在峽灣口的農民也會趁機趕來湊熱鬧,一起分享節慶的歡愉。平日深恐從險峻的峽灣中掉下去的小孩,或是用繩子綁著才能出遊的小孩,也只有在這一天才能打扮得漂漂亮亮,出來盡情地遊玩一番。 捕鯨人的工作環境是非常危險的,動輒有人傷亡。但是這種工作可獲得高額的財富,一條大鯨魚,可以賣到2.5萬美元左右。如果將這些收入節省下來,也不難購得土地或農場。挪威人本來就深愛土地,認為漁業只不過是換取糧食的一種手段,所以許多漁民也兼營農業,男人出海的時候,就由家中的女人和老人負責照顧農田和家畜。一般說來,在海上作業的漁民們到了50歲左右,也購買了足夠的土地,從此就不必出海捕魚,而專心在家務農維生。 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的拉普人共有7萬多,其中的2萬多人散居在挪威北部。他們的起源還不清楚,有的學者把他們劃為古西伯利亞民族,有的人認為他們原是山地居民。拉普人身材矮小,膚色棕黃,有濃密的黑髮和高高的顴骨,與身材高大的北歐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不久之前才改信路德派的基督教,每個人都有基督教的教名和繼承祖先的兩個名字。也有少數拉普人不願放棄原來的宗教信仰,仍以直立的岩石做為信仰的對象。 境內的拉普人至今還是遊牧民族,主要是以馴鹿維生,捕漁業是他們的副業。他們大多數居住在北極圈內,氣候非常寒冷,從每年的9月份就開始下雪,直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積雪都不會融化,冬天的氣溫可低至-50℃。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北極地區,只有耐寒的馴鹿才能和拉普人共同生活,他們利用馴鹿作為搬運物資的交通工具,食用以馴鹿肉為主食,還以馴鹿皮作衣服,驅寒保暖。可以說馴鹿的一膚一毫都沒有浪費。冬天,拉普人殺死馴鹿供食用時,馴鹿長而柔軟的舌頭,是最好的美味佳餚,他們常以猜拳來決定馴鹿的舌頭由誰來享用。 馴鹿是拉普人最寶貴的財富,一個拉普人如果擁有3000頭馴鹿,他的收入要比一般歐洲人更為富有,除去他一年食用200頭外,每年至少可以將400頭鹿賣給城裡的肉販,每頭馴鹿至少值250美元,他一年的收入就有10萬美元左右。所以現代拉普人常使用汽車、摩托車,甚至直升機進行放牧。為了防止馴鹿的走失,在馴鹿幼時便在它的身上做下記號。通常說來,拉普族男人負責放牧。放牧時人他們就住在只有3平方公尺的狹小帳篷裡。帳篷的中央安置一個小火爐,燒松枝以取暖和煮飯。在帳篷的上方吊著燻製的馴鹿肉,妻子只是在給丈夫送食物和其他物品時才到帳篷裡來。為了準備過冬,拉普族女人是非常辛苦和繁忙的。她們除了砍柴、取水等日常工作外,還要給家中每一位成員縫製3雙皮靴和一套外出放牧時穿的禦寒保暖外套,這些皮靴和外套都是用馴鹿皮製成的。婦女們掌握了出色的剝皮、烘乾和鞣革等工藝,她們還要採集一種名叫「東伊尼」的艾草,墊在皮靴裡或雪橇上,既能防潮又能保暖,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防寒用品。 拉普人的婚俗非常有趣,在挪威北部的芬馬克郡內,如果一位拉普族姑娘允許求婚的小伙子脫下她的手套,就意味著接受了他的愛情。此後,求婚者必須到姑娘家的房前設宴,向女方父母正式提出婚事。女方父母要用各種方式,對未來女婿的能力和品德進行考驗,看他是否與自己的女兒相匹配。婚事說成後,需舉行隆重的婚禮,很多親朋好友都會前來參加,年輕姑娘們為新郎和新娘唱歌祝福。新郎和新娘要在婚禮儀式上,一起穿過一堆用鐵和燧石遮住的火,意味著深藏的火苗變成可見的火星,象徵著愛情之花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婚後,丈夫須先在女方家中住上一年,為女方家裡幹活,基本生活用品則由娘家提供。一年期滿後,夫妻倆才能獨立生活,或者是回到男方家裡。 拉普人的手工藝製品非常別致,可以做為紀念品而頗討觀光客的歡心。手織布、以馴鹿的骨或角雕刻成的裝飾品和用柳枝編成的籃框等,都是美麗的民俗品。羊毛織成的女性帽子很精緻,飾有許多刺繡花紋圖案。男性帽子的頂上可以放置物品。


擁有現代化國防軍

國王是國家名義上的三軍最高統帥,內閣通過國防大臣掌握全軍,國防大臣由文官擔任,最高作戰指揮機構是國防司令部,國防司令戰時負責具體的作戰指揮,和平時期無權隨意調動軍隊。由於挪威地處戰略要地,在戰時很容易受到侵略者的欺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積極擴充軍備,奉行與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結盟的國防政策,不過它不准盟國在境內部署核子武器,並且不准盟國在境內長期駐軍。但卻參加由芬蘭、瑞典、愛沙尼亞和挪威四國組成隸屬於歐盟的快速反應部隊。 這個國家全年國防預算約300億挪威克朗。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限6~12個月,其中陸軍為6個月,海、空軍均為12個月。三軍總兵力包括文職人員在內一共只有3萬人。後備役軍人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內,共為13萬人,這是接受過良好訓練的一支後備軍力,能在24小時內全部動員完畢。 陸軍兵力1.6萬人,以團為獨立作戰單位,共編組為2個野戰團和1個多兵種混成團,訓練精良,機動性強,已經接受核子化生放防禦訓練,主要裝備擁有1營誠實的約翰地對地短程戰術性飛彈,1營勝利女神防空飛彈和1營鷹式防空飛彈,另有包括40噸重的豹式坦克在內的170輛坦克,380門各型大砲和一些反坦克飛彈及雷達等。此外,還擁有武裝直升機31架。 空軍兵力7500人,編組有4個殲擊機中隊、1個戰鬥轟炸機中隊、2個C-130大力士型運輸機中隊、1個海上巡邏機中隊、3個直升機中隊和1個防空飛彈營。擁有各型飛機186架,包括了各型作戰飛機114架,其中最主要的機種有美製的F-5E和F-16等型戰鬥機,這些戰機都可裝配美製的響尾蛇式空對空飛彈,以及自行研製的鵝式空對地飛彈,另外還擁有123組地對空防空飛彈。 境內共有8處空軍基地,其中的巴杜福斯機場,是一座很大的現代化空軍基地,位置在北極圈以北483公里處,自每年11月中旬起到翌年1月底止,整個冬天不見天日;自每年6月初起至8月底止,又全是白天,因此成為戰鬥機的訓練中心;在3個月裡可以全部實施目視戰鬥技術飛行訓練,另外兩個半月中,正適於作儀器訓練飛行。 這個海岸線漫長的國家,擁有一支精悍的海軍部隊,官兵員額約有6500人,編為艦隊和海岸砲兵部隊,擁有各型作戰艦艇約80艘,總噸位約8.5萬多噸,其中有39艘飛彈快艇,並有14艘攻擊性潛艇,還有一支以反潛巡邏機和武裝直升機為主的海軍航空隊,同時挪威海軍擁有神盾功能的驅逐艦。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