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埃西亞 |
想去玩嗎? |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roatia)克羅埃西亞文名為Republika Hrvatska,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譽,以風景優美而著稱,它是歐洲人在亞得里亞海岸的度假天堂,每當夏日,來自歐洲各國的休旅車、露營車塞滿公路,還有許多豪華遊艇泊滿這裡的各個港口。
曾長期受奧地利統治
這個國家有非常悠久的古老歷史,早在3至5萬年前,就有智人(Homo sapiens)在境內北部地區的克拉皮納(Krapina)一帶活 。公元前2000至3000年,在國境東部的武科瓦爾(Vukovar)有一隻鴿子形狀的祭祀用器皿(Vuˇcedol Dove)出土,它代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工藝技術,現在已成為克羅埃西亞的國家象徵。 公元前1200年左右,屬於印歐民族的伊利里亞(Illyria)部族移居到潘諾尼亞平原、亞得里亞海岸地區及海上的大型島嶼上,並隨著他們定居在不同區域而產生不同部落的名稱,但卻通稱為伊利里亞人,直到羅馬人和塞爾特(Celt)人入境,才結束了伊利里亞人的時代。 大約在公元前3至4世紀,希臘文化已延伸到亞得里亞海岸地區,在赫瓦爾和科楚拉等島都能找到希臘人定居過的痕跡;不過直到羅馬人入侵,才奠定今日亞得里亞海岸許多城市的基礎。 自公元前229年開始,羅馬人分別於不同時間,以發 戰爭或通商貿易的方式,併吞亞得里亞海沿海地區的伊利里亞人的堡壘和希臘人的領地。公元前155年達爾馬提亞的首府斯普利特被攻陷後,羅馬文明傳入。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羅馬人已統治了亞得里亞海的東海岸。 公元9年,奧古斯都(Augu-stus)皇帝征服了東部潘諾尼亞平原,並沿多瑙河岸建立堡壘,從此克羅埃西亞大部分區域都納入羅馬帝國版圖,大致可分為海岸地區的達爾馬提亞和東部平原的潘諾尼亞等兩省。 跟大部分羅馬帝國征服過的土地一樣,羅馬人首先造起了綿密的「羅馬道路」,穿越巴爾幹半島,連接黑海和愛琴海,以便羅馬軍隊能夠迅速移防。羅馬人實際掌控這片土地曾長達5個世紀之久,是當時羅馬重要的城市索林(Solin)。轄區內的羅馬廣場、競技場、凱旋門、神殿、劇場、浴室及工整的街道等,都構成了典型的羅馬城市樣貌;沿海的札達爾、斯普利特、普拉、波瑞曲和羅維尼等,都是當時有名的羅馬城市。達爾馬提亞出生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在公元305年來到今日的斯普利特,在海邊興建一座豪華的皇宮。 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時,克羅埃西亞被劃入西羅馬帝國的範圍內,直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在後來斯拉夫民族入侵前,部分西羅馬帝國的城市,被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所接收。 羅馬帝國瓦解之後,斯拉夫民族自北方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帶趁虛而入,佔領了潘諾尼亞平原。公元600年後,一支來自烏克蘭的斯拉夫人,與本來住在達爾馬提亞地區的拉丁人開始通婚,被稱為克羅埃西亞人,歷史上首度出現了「克羅埃西亞」一詞,他們長期以來不受外人的管轄。公元7世紀中葉開始,克羅埃西亞人居住於橫跨國土的薩瓦河流域,很快地接受拉丁人的文明和基督信仰。公元8、9世紀之交,這裡出現了以克羅埃西亞人為主的政權。 公元768至814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征服巴爾幹半島,克羅埃西亞成為其藩屬,同時西方天主教也在這裡發展起來,教會受羅馬教 的控制。公元852年特皮米爾(Trpimir)發表了憲章,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到克羅埃西亞這個名稱。 進入公元9世紀後葉,這裡戰亂頻繁,匈牙利人從烏拉爾(Ural)地區來到歐洲,定居多瑙河中游,多次進犯克羅埃西亞人的城市,這是克羅埃西亞歷史上第一次被匈牙利人侵犯。公元877年,境內大部分地區都被拜占庭帝國征服。 公元925年,教宗若望十世(John X)為克羅埃西亞人托米斯拉夫(Tomislav)加冕,成為首任統治者,他率領境內人民奮起反抗異族統治,統一潘諾尼亞平原和達爾馬提亞人的克羅埃西亞,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克羅埃西亞王國,並在波士尼亞西南方的杜維諾(Duvno)加冕,定都比奧格拉德(Biograd),當時這個國家的版圖涵蓋了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 在新王朝初創期間,國力脆弱,寧斯基主教(Grgur Ninski)扮演了國家重要支柱的角色。他在托米斯拉夫繼任者克雷西米爾任內,勇敢的向羅馬教皇挑戰,爭取用斯拉夫語及文字進行宗教彌撒,而不使用拉丁語,進一步確立了克羅埃西亞的地位。 公元969年,克羅埃西亞國王杜爾西斯拉夫(Stjepan Drˇzislav)之弟克雷西米爾和高齊斯拉夫(Gojslav)得到拜占庭各市鎮之助,於公元997年起而反叛杜爾西斯拉夫的繼承者斯維托斯拉夫(Svetoslav);數世紀以來一直為航行亞得里亞海域而必需納稅的威尼斯,也乘此機會起來拒繳稅金。拜占庭各市鎮也紛紛向自己國王陳情,表達對克羅埃西亞國王斯維托斯拉夫之不滿。公元1000年威尼斯控制了達爾馬提亞軍區的各市鎮,是其首次侵入亞得里亞海的東海岸。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Peter Kreˇsimir IV)繼承克羅埃西亞王位後,派兵收復斯普利特和特羅吉爾,但在1024年兩地又歸拜占庭統治。 1058年,彼得•克雷西米爾三世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專門劫掠在亞得里亞海域中來往的船隻,時常和威尼斯海軍交戰,並且屢戰屢勝。1075年春,一隊諾曼(Norman)遠征軍圍攻達爾馬提亞各市鎮,俘虜克羅埃西亞國王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1076年,諾曼軍被威尼斯人茲馮尼米爾(Zvonimir)趕走,由於茲馮尼米爾承認教皇的最高權力,因此得到教皇的支持而自立為王,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St. Gregory VII)還派使者參加他的加冕儀式,克羅埃西亞遂成為教皇的附庸國。 1089年,克羅埃西亞人民起義,消滅茲馮尼米爾的 建王朝,取消了克羅埃西亞對教 的依附關係。傳說:茲馮尼米爾要參加十字軍東征被部下暗殺,因他無後致王位虛懸,政局 蕩,一些 建貴族便邀請與克羅埃西亞王室有親戚關係的匈牙利國王拉迪斯拉斯一世(Ladislas I)前來協調,由斯特捷潘二世(Stjepan II)繼位,他當了一年國王,卻安逸地在斯普利特的寺院內生活,國家大事由故王茲馮尼米爾的寡婦為首的 建集團做主,結果與匈牙利阿爾帕德(Ar´pad)王朝合併。合併的條件是克羅埃西亞大 建主不僅享有原有的特權、並且更加擴大,國家大事也要徵求大 建主所組成的會議同意,每一個匈牙利國王在戴上克羅埃西亞王冠時,先要宣誓保證克羅埃西亞 建主的特權。 1091年拉迪斯拉斯一世併吞了克羅埃西亞,將克羅埃西亞王位 給姪兒阿莫斯(Amos),境內推行天主教信仰,在札格雷布建立主教區,並且殘酷地消滅異教徒,但他所施行的新法典給國家帶來了新的秩序和繁榮。1095年,當他準備參加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突然逝世,克羅埃西亞再次發生內亂。 1102年,在克羅埃西亞最後一任國王彼得•斯瓦契希(Peter Svaˇcic)去世後,匈牙利國王之子科洛曼(Koloman)征服克羅埃西亞,自此併入匈牙利,受匈牙利國王委任的總督管轄,但仍保有高度自治的地位。 科洛曼於1116年逝世後,久已對克羅埃西亞虎視眈眈的威尼斯迅速出兵攻下了希貝尼克、札達爾和克瓦納灣區諸多島嶼,但在15世紀匈牙利把達爾馬提亞海岸賣給威尼斯之後,威尼斯實質上才掌控整個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城市及島嶼。 1242年,蒙古人揮軍猛襲克羅埃西亞,摧毀包括札格雷布在內的許多城市,並迫使匈牙利國王貝洛四世(Bela IV)向南遷移到特羅吉爾。最後蒙古大軍雖然被擊退,但是大部分土地已化為焦土,匈牙利又重新控制了克羅埃西亞。此後,歷代的匈牙利國王都把克羅埃西亞當作自己的金庫,不僅予取予求,還被迫分攤匈牙利連年對外戰爭的人力和財力,因此經濟情況更加惡化。 1409年,匈牙利國王以10萬金幣將達爾馬提亞海岸地區賣給威尼斯共和國,亞得里亞海岸地區從此落入威尼斯的統治,一直到1797年威尼斯向法國拿破崙投降為止。 威尼斯的控制伊斯特利亞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海岸,純粹是以經濟為考量,而且是竭盡所能的利用這些土地上的資源,包括砍伐森林建造威尼斯的船艦,所有生產的橄欖油、無花果、酒、魚和鹽等全部歸公。由於鹽為獨佔事業,當地的漁夫甚至不能用鹽來醃製保存自己所捕獲的魚;他們也不能建造自己的船,避免與威尼斯造船業競爭。在威尼斯統治期間,從來沒有為佔領下的城市鋪路造橋,也沒有設立學校,更沒有發展工業,甚至連糧食和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得仰賴進口,經濟一落千丈。不過在文化方面卻獲得不同的發展,從土耳其手中逃難的克羅埃西亞知識分子和天主教徒,都紛紛逃往威尼斯佔領的城市中避難,他們一方面對威尼斯的殖民統治保持覺醒,另一方面則盡情發揮文學、藝術,出版克羅埃西亞文的宗教書籍。 從東方崛起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對歐洲人威脅的力道既強且久,持續時間長達3個世紀。1389年6月15日,塞爾維亞的拉查爾(Lazar)親王的軍隊,與奧圖曼蘇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的土耳其軍隊,在塞爾維亞的科索沃(Kosovo)原野進行戰鬥。最初的勝利似乎是在塞爾維亞人的一邊:有一個名叫奧貝利克(Milosh Obilic)的塞爾維亞貴族假扮逃兵進入土軍大營,潛入蘇丹的帳篷中,用浸過毒藥的匕首把穆拉德刺死。蘇丹的兒子巴耶塞德(Bayezid)迅即平息了隨之而來的混亂局面,包圍塞爾維亞人,塞軍一敗塗地,拉查爾親王被俘處死。土軍取得科索沃戰役的勝利後,塞爾維亞人被迫向土耳其人納貢,大多數塞爾維亞人被迫在蘇丹的軍隊中服役,從此土耳其人打開了北上的通道。 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東方人於1453年消滅了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為基地向四面八方發 進攻。1463年波士尼亞在幾場慘烈的戰役後,完全臣伏於土耳其,克羅埃西亞就直接面臨土耳其的武力威脅。 此時的匈牙利王朝完全無法對其保護的克羅埃西亞發揮庇護作用,任由各個城市單打獨鬥,有的被攻陷,有的築起厚實的高牆成為抵抗土耳其人的堅強堡壘;今日克羅埃境內遺留下來的許多古堡,大多數是在這個時期中興築的。 北方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曾對克羅埃西亞提供對抗土耳其人的協助,但僅局限在北部地區。土耳其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有深刻的影響,除塞爾維亞還能維持東正教信仰外,阿爾巴尼亞和波士尼亞都改信了伊斯蘭教;而克羅埃西亞因為扮演著捍衛羅馬天主教的前衛角色,不但對抗得非常辛苦,也造成許多克羅埃西亞人的遠離家園,逃往由威尼斯掌控的海岸城市避難。 1526年,匈牙利的軍隊在莫哈奇(Mohács)的戰役中被土耳其軍隊徹底擊潰,匈牙利國王亞蓋沃王朝的路易二世臨陣逃竄,陷身激流慘遭溺斃。克羅埃西亞貴族議會1529年宣布歸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奧地利國王斐迪南(Ferdinand)為克羅埃西亞的君主,但土耳其大軍很快就佔領了克羅埃西亞中部、南部及整個的斯拉沃尼亞,只有克羅埃西亞西部地區未被回教徒征服,這塊地區就是現在的克羅埃西亞。 1573年,克羅埃西亞農民領袖馬蒂亞•古貝茨(Matija Gubec)領導大規模的農民抗暴運 ,並引發了斯洛文尼亞(Slovenia)農民騷亂,農民軍一度攻佔札格雷布,要求廢除 建領主的經濟特權、承認農民的政治權利、取消農民難以負擔的苛捐雜稅,但暴亂最終還是被鎮壓下去,馬蒂亞•古貝茨被處以絞刑。 1578年維也納在克羅埃西亞境內成立邊境防衛軍(Military Frontier/Militärgrenze),由哈布斯堡王朝中央管轄調度,直到1881年為止。克羅埃西亞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直轄邊境屯墾區後,堡壘、瞭望台和烽火台遍布,以防土耳其軍隊再度入侵。克羅埃西亞人成為邊屯民,平時從事農民生產,戰時加入邊防軍,可以按照特別優惠的條件租賃耕地,作為替哈布斯堡王朝盡軍事任務的報酬。後來又有大批日耳曼移民遷居此地,使克羅埃西亞開始受到德國文化的薰陶;同時又有大批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因不能忍受土耳其統治而流亡到此,這為日後克、塞兩族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相互殘殺埋下了導火線。 1591年,由於奧地利國王魯道夫二世(Rudolf II)試圖限制克羅埃西亞的自治權;克羅埃西亞貴族議會開始派人前往當時也是奧地利附庸國的匈牙利修好,以期獲得支援。1780年,奧皇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在母親泰瑞莎女王去世後繼位,大力推行中央集權統治,引起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兩國貴族的強烈不滿,反奧的事件層出不窮。 1790年奧皇利奧波特二世(Leopold II)登基,這時的匈牙利已氣燄高張得令哈布斯王朝無法掌握,乃被迫宣布匈牙利為自由的獨立王國,有權按照自己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別具野心的匈牙利並獲得奧地利同意以匈牙利文作為克羅埃西亞的官方語文,從而衍生衝突,是一連串克羅埃西亞民族意識運 的開端。其間克羅埃西亞議會親匈牙利的成員曾提出併入匈牙利的請求,但未獲奧皇的同意。 在法國大革命自由思潮的影響下,札格雷布大主教於1805年提倡克羅埃西亞人使用本國文字,推 了民族意識的覺醒。1809年拿破崙大軍在歐洲所向無敵,奧地利被迫把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的部分割讓給法國,克羅埃西亞成為法國伊利里亞省的一部分。1813年拿破崙失敗後,克羅埃西亞和斯洛文尼亞劃歸為匈牙利的兩個行省;在克羅埃西亞貴族的積極爭取下,於1815年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自治區,享有地方自治權。1830年的伊利里亞運 (Illylrian Movement),為民族意識發展的最高表現,主張建立一個以共同語言為前提和以克羅埃西亞人為主的獨立國家。 1847年,克羅埃西亞語成為克羅埃西亞的官方語言。次年歐洲各地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匈牙利乘機起義擺脫了奧地利的統治,其議會在「三月法令」中把克羅埃西亞併入匈牙利的行政系統中,招致克羅埃西亞人民的強烈不滿。恰在此時,奧皇非常大方地委任克羅埃西亞貴族領袖賓•約瑟夫•耶拉齊洽(Ban Josip Jelacˇi´c)男爵為克羅埃西亞總督,命他率軍鎮壓匈牙利的起義。同年9月,耶拉齊洽率領4萬名克羅埃西亞軍隊渡過德拉瓦河,於1849年在俄軍的支援下打敗了匈牙利軍隊,將所有克羅埃西亞的省分予以統一,並想建立一個在奧地利君主立憲統治下的伊利里亞國家,版圖包括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達爾馬提亞和匈牙利南部的塞族聚居區,但他的希望落空。1850年,哈布斯堡王朝制定了新的憲法,克羅埃西亞的自治權被取消,它和斯洛文尼亞都成為奧地利皇室的領地,哈布斯堡王朝再度實施中央集權統治,對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一律實行高壓統治。 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之後,奧地利因戰敗而被迫改組國家結構。1867年成立了奧匈二元帝國(Dual Monarchy)。1868年簽訂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協議(Croatian-Hungarian Compromise)明文規定:克羅埃西亞是匈牙利王國的組成部分,承認克羅埃西亞是有自己領土的獨特政治個體、可以選舉自己的立法會議、擁有自己的行政部門,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為官方語言;但限制克羅埃西亞在匈牙利議會中的代表人數及進入二元帝國中央政府的權利,規定克羅埃西亞總督應由匈牙利首相提名、奧皇同意後加以委任,對匈牙利內閣國務大臣負責。 1878年,奧地利併吞了波士尼亞(Bosnia)和黑塞哥維亞(Hercegovina),克羅埃西亞開始夢想建立一個包括波士尼亞人和黑塞哥維亞在內的「大克羅埃西亞國」。1918年10月29日,克羅埃西亞議會決定斷絕與奧匈帝國的一切關係。這一年的12月1日,克羅埃西亞終於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和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The 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塞國國王亞歷山大被推為三國領袖,實施君主憲政。 歷屆政府首相和主要的內閣成員全部被塞族人所把持,人口居第二位的克羅埃西亞族對泛塞爾維亞主義非常不滿,他們認為生活在新王國還不如生活在奧匈帝國的時候好。1928年6月20日,塞族議員普尼奇•拉契奇在議會上公然用手槍刺殺了克羅埃西亞農民黨領袖拉迪奇。1929年1月6日國王亞歷山大(Alexander)宣布解散議會、取消一切政黨、實行獨裁統治。為了消除民族特徵,他於同年正式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以表明只有一個民族。
種族矛盾形勢非常尖銳
1929年,札格雷布市市長安特•帕韋利奇(Ante Paveli´c)逃往義大利,創建了恐怖組織「烏斯塔莎(Ustaˇsa)」運 ,這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目的是在爭取克羅埃西亞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並以義大利法西斯黨為榜樣,在義大利和匈牙利建立恐怖暗殺活 的訓練中心,並派人回國散發反塞爾維亞的宣傳品,要求人民起來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 1933年,10位克羅埃西亞政界名人簽署了「札格雷布宣言」,要求亞歷山大國王取消塞爾維亞的霸權地位,恢復克羅埃西亞的地方自治權,但南斯拉夫政府卻以暴力作回答,逮捕了這10位政治家。 亞歷山大國王於1934年10月9日被烏斯塔莎組織的暗殺人員在法國馬賽刺殺身亡。1935年國會舉行選舉,正式結束君主獨裁政體,克羅埃西亞於1939年贏得自治權。 就歷史而言,克羅埃西亞自1102年開始,幾乎有8個世紀是在異族的統治下,因此其歷史和文化所受到的影響不言可喻。例如克羅埃西亞有76.5%的人信奉天主教,克羅埃西亞語採用拉丁字母,這和同具有血緣關係,且語言相通的塞爾維亞人的信奉東正教和採用西里爾(Cyrillic)字母迥然有別。也因此在塞爾維亞族主導大權的「南斯拉夫王國」之下,克羅埃西亞人產生民族運 的覺醒,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塞爾維亞人對克羅埃西亞人的分離情緒,並未加以疏導、安撫,反而予以壓制,這種高壓統治,迫使克羅埃西亞左右兩派極端份子更加反映強烈,也提高了右派烏斯塔莎運 的氣焰,這個組織與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關係密切,並接受其津貼。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義大利的軸心國軍隊於1941年4月佔領南斯拉夫,在納粹德國的扶植下,烏斯塔莎組織隨著納粹佔領進入南斯拉夫,於4月10日成立「烏斯塔莎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偽政權,4天後被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所承認。其版圖包括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由義大利親王波斯累托公爵當選為國王,號稱托米斯拉夫(Tomislav)二世,實權則掌握在烏斯塔莎頭目安特•帕韋利奇和克瓦特爾尼克的手中,他們在法西斯義大利的幫助下組建了一支烏斯塔莎軍隊,成為巴爾幹半島上極為活躍的親軸心國勢力,與軸心國一起對南斯拉夫境內的抵抗運 作戰,屠殺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 左派極端勢力則以貝爾格萊德大學為中心,多數是年輕的一代,名義上是共產黨,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因為王國常將不滿份子和異議人士一律視之為共產黨,如此反而助長了共產黨的聲勢;這一批左派極端份子最後都加入了狄托政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烏斯塔莎分子極力鼓吹「大克羅埃西亞」主義,對佔1/3人口的塞爾維亞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據當年一位義大利戰地記者報導,當他採訪烏斯塔莎頭目帕韋利奇時,看到辦公桌上放著一隻籃子,裡面竟然是裝 20公斤塞爾維亞人的眼珠子。烏斯塔莎分子還想方設計把境內的塞爾維亞人斬盡殺絕:在農村裡把塞爾維亞人驅趕到空地上或森林裡集體屠殺,或將塞爾維亞人攆到東正教教堂裡堵上門,然後放一把火連人帶教堂一起燒光;城市裡凡是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都被關進集中營。在札格雷布東南郊一座集中營裡有7000名兒童被殺,還有1370名塞爾維亞戰俘,被烏斯塔莎分子用斧頭活活砍死,而在臭名遠播的塞諾瓦茨集中營有50多萬塞族人被處死。國內曾發現300多個萬人坑;其中最大的一個曾挖出5000公斤的屍骨。 在對塞爾維亞人的殘酷迫害事件中,宗教矛盾也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對信仰東正教的塞族人大加討伐,有些天主教牧師甚至親手殺人;羅馬天主教教皇對這種暴行不但沒有加以阻止,還親自接見烏斯塔莎頭目安特•帕韋利奇,並賜贈一頂玫瑰花冠表示讚許。 另一方面,塞爾維亞民族極端軍事組織切特尼克(Chetnik)在流亡英國的南斯拉夫王室支持下,成為以暴制暴的游擊戰士,不但對抗軸心國侵略者,更主要的是對狄托(Tito)的共黨游擊隊作戰。他們最初是在波士尼亞組織起來的,在蒙特尼哥羅、黑塞哥維亞和達爾馬提亞發展分支,最重要的是以塞爾維亞為基地、由米哈伊洛維奇(Draˇza Mihajlovi´c)領導的一個分隊,為了保持實力,儘量避免與軸心國佔領軍作大規模交戰,但卻經常在自己的控制區內大肆屠殺無辜的克羅埃西亞平民,因而種下克、塞兩個民族間的深仇大恨。 這個組織期待同盟國軍隊能早日前來解放南斯拉夫和恢復塞爾維亞君主政權。1941年11月1日,切特尼克分隊與狄托的游擊隊發生公開的衝突。1942年1月南斯拉夫流亡英國的王室政府任命米哈伊洛維奇為陸軍部長,切特尼克便與軸心國軍隊合作,共同對付狄托游擊隊。原來對米哈伊洛維奇提供軍事援助的同盟國對它不再抱持希望,乃於1944年停止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切特尼克人數大為減少,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少數追隨者,於1945年3月被狄托游擊隊逮捕,押往貝爾格萊德審訊後予以槍決。同年5月,保護烏斯塔莎的納粹德國勢力崩潰,帕韋利奇及其支持者在共黨游擊隊到達前即已逃脫。在逃往奧地利之前,最後還對塞爾維亞平民進行大屠殺。 據歷史學家統計,南斯拉夫共有170萬人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死於德、義法西斯軍隊槍口下的約有70萬人,100萬人死於克、塞兩族的互相殘殺。時至今日,許多老年人對當年兩大民族互相殘殺的悲慘景象,記憶彌新,餘悸猶存。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克羅埃西亞文為Socijalistiˇc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由於狄托(Tito)憑藉大戰期間領導全民抗戰的功勳和威望,強將各個民族結合在一起,並由於統御得宜,使今日的克羅埃西亞成為當時聯邦6個共和國之一。 克羅埃西亞族出身的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在國內大力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但境內各民族間的歷史糾纏短期內難以平息;某些歷史人物在某一民族中可能被視為民族英雄,但在另一個民族卻往往認為他是侵略者,其中的矛盾不言可喻。 狄托執政時,每年發行的歷史教科書都會因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一而產生公開的論戰,使得南共聯盟中央不得不為此設立一個專門委員會來進行協調。 1969年克羅埃西亞掀起一股反中央集權統治的風潮,倡議在南斯拉夫聯邦內應尊重各民族的發展,雖然這種活 在狄托的鎮壓下一時消聲匿跡,但其訴求在後來聯邦的新憲法中,已某種程度的反映出各民族的自治地位及特殊需求,也為後來克羅埃西亞的獨立運 奠下基礎。當年克羅埃西亞發生反塞爾維亞運 ,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克羅埃西亞有足夠的樹來吊死塞爾維亞人」,幸好狄托及時出面干預,才沒有釀成巨禍。 1980年強人狄托去世後,南斯拉夫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各共和國的領導人在民族主義影響下,將本族的利益置於南斯拉夫整體利益之上,加上南共的軟弱無能使共和國信心盡失,克羅埃西亞人要求自主權的呼聲不絕於耳。 1989年,東歐各國此起彼落的掀起民主革命浪潮,南斯拉夫聯邦乃決定儘速見風轉舵。同年6月,克羅埃西亞人弗拉尼奧•杜吉曼(Fran˙jo Tudjman)在國外政治流亡者的支持和贊助下,組織了右翼反對黨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自任主席。他父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有左翼傾向的克羅埃西亞農民黨要員,受父親的影響他15歲加入克羅埃西亞共產黨,在反納粹戰爭中成為狄托手下得力的指揮官,1960年當時年僅38歲的他已獲少將軍銜,1969年因積極鼓吹克羅埃西亞獨立而被解除軍職。 1990年蘇聯解體,南共召開中央委員會,決議仿其他東歐國家的前例修改憲法,準備實施多黨制,准許非共政黨成立。同年2月,杜吉曼公開為當年的烏斯塔莎法西斯政權翻案,聲稱當時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是「克羅埃西亞人民歷史願望的反映」。 1990年5月6日,克羅埃西亞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首次多黨制大選,非共政黨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擊敗共產黨獲勝執政,結束了克羅埃西亞的共黨專制統治,由杜吉曼當選為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這時的一些政壇新貴是一群「大克羅埃西亞主義者」,他們的掌權是意味著克羅埃西亞終將脫離南斯拉夫聯邦而獨立。同年7月25日,克羅埃西亞議會決定恢復使用舊國旗和舊國徽,取消紅五星標誌,移走狄托像,把一切與社會主義和共產革命有關的名稱全部改掉。同年8月,克羅埃西亞特種部隊在塞族聚居中心的克寧市,襲擊了由塞族警察控制的派出所,使全市的塞族居民起而攻之。 同年12月22日,克羅埃西亞新國會通過了西方模式的新憲法,宣布克羅埃西亞是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還頒布一系列限制塞族人民權利的法令,引起塞族居民的極端不滿。當克羅埃西亞當局提出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時,境內的塞爾維亞人也提出脫離克羅埃西亞而獨立的要求,並在南部的塞族聚居區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定都克寧。 1991年2月21日,議會決定停止執行南斯拉夫聯邦法令。同年3月,克羅埃西亞特種部隊突然包圍帕克拉茨區議會大廈和警察局,與當地的塞族警察發生衝突,造成人員傷亡。為避免事態擴大,南斯拉夫人民軍把衝突雙方隔開。同年5月2日,克族警察在博羅沃村和塞族村民交火,導致15人死亡、20多人受傷,這是克、塞兩族大規模武裝衝突的開始。次日,克族人在海濱城市札達爾和希貝尼克舉行示威活 ,搗毀大批塞族人的房舍,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切特尼克組織,宣布派遣志願軍前往克羅埃西亞的塞族聚居區為塞族人助戰。同月5日,克族武裝部隊 鎖了奧西耶克和戈斯皮奇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兵營,次日設在海濱城市斯普利特的沿海軍區司令部,被數萬名克族武裝分子包圍。 同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舉行全民公投,94%的投票者主張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境內塞裔人民恐懼淪為次等公民,拒絕參加這次全民公決投票。同時塞裔在南斯拉夫人民軍的贊助下,以克拉伊納(Krajina)為據點宣布自治,成立「塞裔克拉伊納共和國」(Repulic of Serbian Krajina),並佔有克羅埃西亞1/3的土地。 杜吉曼總統上台後,克羅埃西亞進口大量軍火,大力擴建警察部隊和國民衛隊。1991年5月28日正式組成政府軍,杜吉曼總統在萬人大會上檢閱了軍隊。6月18日,克羅埃西亞議會連續通過60條為宣布獨立所必須的法令。當月25日,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而獨立,遭到境內塞族居民的強烈反對,克、塞兩族的衝突再度升高。7月7日,克羅埃西亞當局在歐洲共同體協調下,同意遲延三個月執行獨立決定。7月下旬,政府軍向境內50多個塞族村落發起全面進攻。為了制止流血衝突擴大,南斯拉夫人民軍多次出 ,試圖建立緩衝區,將衝突雙方隔開,但是收效不大。8月3日,議會宣布南斯拉夫人民軍是外國佔領軍。9月13日,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扣留南斯拉夫人民軍第5軍區副司令阿克申蒂耶維奇少將,並於次日全面 鎖境內人民軍兵營,切斷水電和食物供應。15日,佔領人民軍空軍第5軍的軍部;次日又包圍第5軍區司令部,雙方正式爆發大規模衝突。17日,南斯拉夫海軍出 大批軍艦, 鎖普拉、里耶卡、希貝尼克和斯普利特等四大海港,禁止任何船隻出入,斷絕克羅埃西亞與國外的海上聯繫,還派遣機械化步兵師猛攻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控制的戰略重鎮武科瓦爾、格利納和德爾尼什等地;克羅埃西亞政府軍則攻佔了30座人民軍兵營。9月下旬,南斯拉夫國防部從各地調兵遣將,向克羅埃西亞派出大批增援部隊,月底一支由200輛軍車、裝甲車和坦克組成的車隊,從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開赴克羅埃西亞戰場。 1991年10月8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宣布獨立,發行新貨幣。但此後境內更是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從斯拉沃尼亞平原的戰略重鎮武科瓦爾到亞得里亞海濱的歷史名城杜布羅夫尼克都在激戰,首都札格雷布也經常響起空襲警報。歷時86天的武科瓦爾爭奪戰打得十分激烈,交戰雙方對每一條街、每一幢建築物都進行了激烈的拉鋸爭奪戰。同年11月18日,當南斯拉夫人民軍佔領武科瓦爾時,這座美麗的小城已被戰火摧毀化為廢墟。 11月下旬,南斯拉夫人民軍控制了約佔克羅埃西亞領土1/3的塞族聚居區,但克羅埃西亞境內的許多人民軍兵營仍被克族軍隊團團包圍。 半年多的血戰,奪去了1.5萬人的生命、數萬人受傷致殘,財產損失更超過200億美元;交戰雙方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感到一時無法將對方徹底打垮,在這種情況下乃接受聯合國的停戰調解。經美國、歐盟等多方進行調停,但沒有成果。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區正式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控制克羅埃西亞境內及波黑邊境的塞族地區。 1992年初,聯合國派前美國國務卿范錫前來調停,南斯拉夫人民軍、塞裔和克羅埃西亞政府簽訂了「塞拉耶佛協定」,南斯拉夫人民軍全部撤出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控制區,但仍駐紮在境內的塞族聚居區。 同年1月15日,克羅埃西亞獲歐洲共同體承認建交。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向克羅埃西亞塞族聚居區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1992年5月22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8月的大選中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再度獲勝,繼續執政。 當時克、塞兩族對聯合國部署維和部隊私下各有自己的打算。塞族希望利用維和部隊,造成塞族聚居區脫離克羅埃西亞當局控制的既成事實,從而達到獨立之目的;克羅埃西亞政府也試圖借助維和部隊迫使南斯拉夫人民軍撤離,以便重新控制塞族聚居區。雙方在一年多的休戰期內,實際在加強進口武器彈藥,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待機再戰。 1993年1月正當聯合國為波黑(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衝突進行艱苦的調解時,克羅埃西亞於22日集結2萬名政府軍、出 戰鬥機和坦克,在長達1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境內的克拉伊納塞族聚居區發 猛烈攻擊,很快的佔領了澤穆尼克機場、馬斯萊尼察大橋和佩魯奇科攔河大橋,直逼奧布羅瓦茨和本科瓦茨,交戰雙方傷亡慘重。3天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譴責克羅埃西亞對聯合國保護區的軍事進攻,要求克羅埃西亞政府軍立即撤回;有些國家並提出制裁克羅埃西亞的議案,甚至要求將它驅出聯合國。面對國際社會這股強大的壓力,克羅埃西亞被迫撤軍。 1995年7月,波黑境內的塞族軍隊在戰場上捷報頻傳,連續攻佔聯合國塞族保護區時,克羅埃西亞政府出 10萬大軍,一舉攻下境內的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首府克寧,收復了原被塞族武力佔領的斯拉沃尼亞(Slavonia)、巴拉亞(Baranja)、斯里捷姆(Srijem)和東斯拉夫尼亞等塞族聚居區,平息了分裂主義者的叛亂。 1997年6月15日國內舉行大選,杜吉曼蟬聯總統寶座;第二年和平談判圓滿達成協議,至此克羅埃西亞人才算真正獲得獨立。1999年12月,有克羅埃西亞國父之稱的杜吉曼總統,威權統治國家達10年後病逝。 2000年2月8日,國內舉行總統大選,由史蒂佩•梅席奇(Stjepan Mesi´c)出任新的總統。他帶領國內人民擺脫前總統杜吉曼時代的威權統治和民族主義,加強與西方國家的互 合作,結束長久以來克羅埃西亞在國際上被孤立的處境;尊重鄰邦波士尼亞的領土,允許塞族難民返鄉。同年11月修正憲法,國家政治制度改為內閣制,政府僅對國會負責。同年,克羅埃西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3月14日再度修改憲法,將國會改為一院制、廢除參議院,眾議院更名為克羅埃西亞國會。同年,克羅埃西亞與歐盟簽署了穩定和聯合協議。2005年1月梅席奇蟬聯總統。
國家政體採用內閣制
根據2001年修訂的憲法規定,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是獨立主權的民主國家,領土完整不可分割,塞族聚居區不可以獨立,也不可以和波黑塞族及前南斯拉夫聯盟的任何成員國組成新的邦聯制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力,國家的制度和權力皆由人民所付託,人民可以經由直接、普遍和秘密投票的方式,選出國家的權力中心,為全民謀更好的民權、福利和生活,國民年滿18歲、勞工年滿16歲享有選舉權。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三軍的統帥,但係虛位禮儀 的國家代表,並沒有直接的行政權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是國家團結的象徵。其主要職權為對外宣戰、媾和、簽訂國際條約、接受外國使節呈遞國書、授予榮典、任命內閣總理所提名的文武 官、發布國會所提交的法律,並可進行特赦。總統任期5年,連選得連任1次。 現任總統史蒂佩•梅席奇為克羅埃西亞族人,1934年12月24日出生於奧拉霍維察,1961年畢業於克羅埃西亞札格雷布大學法律系。1966年進入政壇,曾任克羅埃西亞議會議員。1990年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後,出任首任政府總理及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總書記。1991年出任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最後一任主席。1992年擔任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國家議會議長。1994年因為和當時的總統杜吉曼政見不合而退出民主聯盟,另外建立獨立的克羅埃西亞民主黨,1997年併入克羅埃西亞人民黨,擔任副主席職務。2002年2月當選克羅埃西亞獨立後的第2任總統;2005年競選連任。已婚的他,生有兩女,愛好釣魚、網球等運 。 克羅埃西亞立法權屬於一院制的國會(Sabor),議員經無記名投票方式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員有言論免責權,在國會上所發表的言論和所作的表決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軍警機構及情治單位均不得加以傳訊或拘捕。國會的主要職權為通過國家預算,為人民看緊錢包;制訂及通過法律案, 督行政機關的公平、正義執法。國會共有160個席次,其中149席由10個選區的人民直接選舉產生,6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另有5席為少數民族代表。 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國家最高公權力的執行機構,主要職權是編列國家總預算、提出法律案,制訂國家建設計劃、促進全民經濟發展,保護人民權益和保衛國防安全。內閣總理是國家最有權力的人,也是國家最高行政首長,負責內閣的一切施政事務和責任,對國會負責。所有內閣成員都由總理提名,經國會表決通過後由總統加以任命。內閣主要成員由一名總理、2名副總理和19個部會組成。 2008年1月改組後的內閣總理為伊沃•薩納德爾。下設有內務、外交、國防、衛國戰爭參加者事務、財政、經濟、農林、海運、交通和通訊、旅遊、司法、文化、歐洲一體化、發展、移民和重建、環保、規劃、勞 和社會福利、教育和體育、衛生、科技、手工和中小企業部等。 司法權分屬最高法院及憲法法庭。最高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構,其所作的判決也是終審判決,不得再行上訴;另有縣級法院及鎮級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為終身制;內設司法委員會,由總統及國會任命之14位法官組成,任期8年。憲法法庭擁有11位法官,由國會推派,任期8年;法庭內互推庭長1人,任期4年;憲法法庭具解釋憲法及彈劾總統的權力。國家還設有國家檢察院。司法絕對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預。 這個國家的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3:2。由3等寬橫式平行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的顏色為紅、白、深藍,中間繪有克羅埃西亞的國徽。 國徽呈盾形,盾面由25個紅白相間的方格組成。國徽上端是一個風格化的王冠,由5個不同圖案的盾形作裝飾,自左至右為:天藍底上一彎白色新月托著一顆黃色的六角星;深藍色、紅色五等寬橫條紋盾;天藍底上有3個頂著皇冠的黃色小獅子頭;深藍底上有一隻紅角、紅蹄的黃色山羊;天藍底上方是與左方相對稱的黃色六角星,下方是由白色襯托出的一隻紅色小貂。這個盾形國徽是沿用公元9世紀克羅埃西亞古老王國的標誌,5個小盾象徵當時王國的5個省區。 國歌為:我們美麗的祖國(Lijepa naˇsa domovino)。
克羅埃西亞政黨林立
克羅埃西亞自從1990年5月開始多黨選舉後,國內民主政黨林立,對國家的政治民主化有很大的助益。一般說來,國會是民主的殿堂,國會選舉是觀察民主國家政黨勢力消長和檢驗民意依歸的最佳指標,也是政治人物取得政治權力的必經過程。現在國內登記有案的政黨和政治組織共有80多個。 克羅埃西亞民主黨(Croat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Hrvatska Socijaldemokratska Partija)簡稱HSP,最初於1937年以克羅埃西亞共產黨之名創立,1990年11月3日為鄭重與共產黨劃清界線而改為此名,是現在國內最大的執政黨,也是國內左翼政黨,主張保護勞 人民、中下層和需要特殊照顧的少數民族利益。這個政黨在2000年的國會大選中,走中間偏左的溫和派路線,以推 經濟發展為競選綱領,保證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境,進行民主改革及改善在歐洲的孤立狀況,因此贏得對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失望的選民認同,在大選中獲得國會總席次151席中的45席,並與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合組反對聯盟,加上人民黨的支持,乃聯手獲得勝利,得到過半數席次而順利執政,同時為了擴大在國會的力量及整合在野的意見,進而與農民黨、伊斯特利亞民主議會(Istrian Democratic Assembly)簡稱IDS、自由黨和克羅埃西亞人民黨等合組執政聯盟,黨魁伊維察•拉昌(Ivica Raˇcan)。 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Croatian Democratic Community/ Hrvatska Demokratska Zajednica)簡稱HDZ,成立於1989年6月17日,主張採民主方式聯合一切願意在社會和政治活 中、運用基督教文明和倫理道德普世價值觀的人,爭取實現克羅埃西亞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復興,實行市場經濟,反對塞族的分裂活 。 這個非共政黨約有黨員100萬人,多係克羅埃西亞族人,是主張「大克羅埃西亞主義者」的激進派,在1990年5月國內首次舉行的多黨民主選舉中,贏得國會138個席次中的85席,成為國會中擁有2/3多數席次的執政黨,結束了45年來克羅埃西亞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局面,由黨魁杜吉曼將軍出任當時的總統。 克羅埃西亞獨立後,依新憲法於1992年、1995年舉行兩次國會大選,在杜吉曼領導之下,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仍佔優勢而繼續執政。1999年12月杜吉曼逝世,黨內群龍無首。2000年民主聯盟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伊沃•薩納德爾(Ivo Sanader)為黨主席。同年初國內舉行獨立後的第三次國會大選,執政長達10年的民主聯盟因強人杜吉曼的逝世頓失領導中心,復因內部權力圈的貪污腐化,國家外交也陷入孤立中,國家經濟日益衰落,國內失業率節節升高,長期政績不佳,大選結果僅獲得3成左右的選票而慘敗,在新國會中只得到41席,政黨勢力式微,退居在野黨地位。 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Croatian Social Liberal Party/ Hrvatska Socijalno-Liberalna Stranka)簡稱HSLS,成立於1989年5月20日,原名叫做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聯盟,是中間偏右的政黨。主張全體人民擁有同等、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人身自由和精神生活,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和保護環境等的權利);享有基本醫療和社會保障、求學、擇業、自由經營和發展個 等權利;主張取消軍事管制和裁減軍備;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司法獨立;對少數人的意見予以保護等。在1992年的國會大選中,該黨擁有13個席次;1995年的國會大選中退為12席。1997年11月,在全黨的第7次代表大會上,黨內發生嚴重的分裂,德拉澤•布迪沙(Draˇzen Budiˇsa)當選黨主席,原主席弗拉米爾•戈托瓦茨聯合部分成員退黨,另行成立自由黨。2000年國會大選中,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得到23席,成為執政聯盟中的第二大執政黨。在2000年2月8日的總統選舉中,布迪沙以得票率43.8%敗給人民黨的梅席奇。該黨與社會民主黨之間也有矛盾,它反對政府同意海牙國際法庭引渡兩名涉嫌在獨立戰爭中犯下滅族罪行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之嫌犯,布迪沙並因此在2001年7月辭去黨主席職位以示抗議,但在2002年2月再次當選為黨主席。 克羅埃西亞農民黨(Croatian Peasant Party/Hrvatska Seljaˇcka Stranka)簡稱HSS,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創建於1904年12月24日,1948年被狄托取締,1989年12月15日恢復了合法政黨的地位,為中間偏右的政黨屬 。主張在人 、民主、法制、和平、社會公正和保護人類生存等原則基礎上,依靠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以建設自由、獨立、自主的國家,獲得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及天主教選民的普遍支持,但在1992年的國會中只有3個席次,1995年增至10席,而在2000年的國會中,卻增至15席,成為執政聯盟中的第三大執政黨。黨主席茲拉特科•托姆契奇在2001年1月當選為國會議長。 克羅埃西亞人民黨(Croatian People's Party/Hrvatska Narodna Stranka)簡稱HNS,成立於1990年10月13日,有黨員2.47萬人,是溫和的中間派走民粹路線的政黨,主張全民平等,依法治國、三權分立,保護少數民族和有特殊需要的社會團體,聯合歐洲其他國家共同維護和平,建立平等、自由勞 的市場經濟,維護個人尊嚴、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創作自由,以民主方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在國際社會承認的領土範圍內建設現代化的克羅埃西亞。2000年的國會大選中獲得2席,成為執政聯盟之一的執政黨。同年2月的總統大選中,該黨副主席梅席奇以56.2%的得票率當選為克羅埃西亞獨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他的形象溫和親民,言談率真而且富有幽默感,廣獲民眾認同。主席為韋絲娜•普希奇(Vesna Pusi´c)女士。 自由黨(Liberal Party/Libe-ralna Stranka)簡稱LS,成員大部分為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1997年的退黨者,2000年的國會大選中獲得2個席次,也是執政聯盟的政黨之一,是溫和的中間派政黨,主張國家儘快加入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此外國內還有伊斯特利亞民主議會、權利黨和基民盟等。
種族、宗教、文教及習俗
全國人口約455.1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81人,年人口成長率約近1%,失業率約為12%。國內有10多個大小民族,以克羅埃西亞人為最多,達77.5%,約為351萬人;塞爾維亞人居次,雖然只佔12%,約為54萬人,但因大多數聚居在經濟比較發達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因此文化水準較高,收入也比較多;回教徒佔0.9%,約為4.05萬人;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人各佔0.5%,各約2.25萬人;義大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吉卜賽人等共佔8%,約為36.45萬人。 一般說來,這個國家大體上可分為大陸本土的歐陸人,以及沿海的海岸人兩種,他們洋溢著截然不同的風情。曾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統治下,黃髮、白膚的歐陸人,顯然是包括克羅埃西亞人、匈牙利人及日耳曼民族長期通婚混血的結果,同時在文化生活上也影響深厚;他們生 保守、外貌優雅,有日耳曼民族的作風。 威尼斯勢力長期影響之下的達爾馬提亞沿海城市,多半有一個義大利名字,沿海岸人民也多會義大利語,黑髮、略帶棕色的皮膚,具南歐和義大利人的特徵,他們率直豪放,愛好跡近浪漫的自由,故而有時下午3時左右辦公室就空無一人,都去海灘曬太陽了。 國內宗教信仰絕對自由,任何人都有權信仰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一般說來,克羅埃西亞人多是信仰羅馬天主教,約佔全人口76.5%;塞爾維亞人多世代崇奉希臘正教,約佔全國人口11.1%;波士尼亞人則信回教,約佔全人口1.2%;另有0.4%人口信仰基督教、10.8%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者。 由於宗教信仰的差異,導致同屬斯拉夫民族的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長期不和,水火難以相容,過去曾相互殘殺使國家政局不穩,各族人民都曾飽嘗內戰的痛苦,現在雖已在聯合國的 督下握手言和,但臉和心不和,仍有隱憂存在。 這個國家使用拉丁字母的克羅埃西亞語為官方語言,它與塞爾維亞語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區別,有如英語和美語的關係一樣,只是因為兩大民族間的不和,使言語也分了家,但至今這兩種語言仍可互通。克羅埃西亞語和波士尼亞語使用拉丁字母,塞爾維亞語則採用西里爾字母。在教育上以英語為第一外國語,德語和義大利語也相當普及。 克羅埃西亞語是這個國家的母語,共有30個字母,前往旅行的朋友如有興趣在行前作研究,可以上網瞭解詳情,「克羅埃西亞語輕鬆學」網址:www.easycroatian.com。本書僅節錄幾個簡單實用字彙如下: 國內人口大多數居住在鄉村地區,內戰後人口流向都市,多集中在首都札格雷布及沿海主要城市,如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里耶卡、札達爾、普拉和奧西耶克等地。另有一些克裔外移到外國去,其中約有11萬人居住在塞黑共和國境內,多集中在北方的伏伊伏丁納(Vojvodina)省,另有75.6萬人住在波士尼亞的西南部和東北部。 僑居海外約有500萬人,主要居住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他們每年都會匯款給國內的親人,已成為克羅埃西亞可觀的一筆外匯收入。 克羅埃西亞長期實行小學義務強迫教育制度,人民文化教育程度和素質都很高,並具備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學前教育、初級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現在全國有2165所小學,共有41.4萬名小學生和2.7萬名小學教師;有635所中學,有19.7萬名中學生和1.85萬名中學教師;有220所職業學校,共有12.3萬名職校學生,職校教師人數約9200人;有100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有札格雷布大學、里耶卡大學、奧西耶克大學和斯普利特大學等4所大學,共有12萬名大專院校學生,擁有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等約8200名。 國內文盲極少,國民識字率達97.8%,國家年度教育支出為政府總預算的4%。全國共有16家劇院、141家電影院和151個博物館和藝術館、718家圖書館,以及61個文化中心。 這個國家共有1760家出版單位,出版刊物約3000種,其中有572種報紙和352種刊物和雜誌。全國 克羅埃西亞文的報紙有晚報和新聞報等兩種,其中晚報每日發行近21萬份,新聞報日發行量則為4.25萬份。地方 的日報主要的有9種,其中的自由達爾馬提亞報日發行12.8萬份,新報日發行量則為4500份。 克羅埃西亞共有4家通訊社,其中克羅埃西亞通訊社(HINA)為國家通訊社,成立於1990年7月,負責向國內各新聞機構提供國內外當日所發生的最新消息。另有克通社影像社(FAH)、天主教資訊通訊社(IKA)和斯普利特私人新聞通訊社(STINA)等三家通訊社。在電視廣播方面,除了有克羅埃西亞國家電視台(HTV)外,國內還有七家商業電視台。另外,全國有108家廣播電台,其中國家級的佔3家,省級12家,縣級的有93家。 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在歐洲國家中屬中等的水準,平均每1000人擁有350部電話、380台電視機、270台電冰箱、120台電腦。有1/5人民有能力到國外旅行,但是大多數人是到附近的奧地利或義大利去。國內通貨膨脹壓力較重,失業率仍高,很多受過技術訓練的人和大學畢業生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只有醫生一枝獨秀。現在國內有3.7萬多名醫務人員,有醫生9000人,牙醫3300多人,護士約2萬人,藥劑師及醫療行政人員約4700人。有醫院80多家,病床2.8萬多張。 在習俗方面,克羅埃西亞人習慣穿亞麻布、毛料和綢料。男子服裝通常為長褲、襯衣加短外套,也常有坎肩、腰帶,喜歡穿皮靴。女子以穿襯衣、短上衣、坎肩、斗篷、腰帶、圍裙為習慣,襯衣多有花邊、刺繡等裝飾。 由於種族的複雜,許多地方還保持穿傳統服飾的習慣,尤以北部山區和西部離島的居民,婦女們穿著五彩繽紛的束腰蓬裙、頭戴設計別緻的小帽,胸前掛滿各種珠鍊、項片,十分花俏,令人目不暇給。
三軍部隊以陸軍為主
克羅埃西亞實行義務兵役制度,軍人服役期限只有6個月。根據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有權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三軍總兵力共為6.2016萬人,國家全年國防預算只佔全國財政總預算的7.8%。這支軍隊2008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第27個成員國,故均按照北約標準改革軍事指揮系統和軍隊編制。除了正規軍外,克羅埃西亞還有5萬名訓練有素的後備軍人,並有4萬名武裝警察。 陸軍是三軍中最主要的軍種,官兵員額共5.8316萬人,編組成8個戰鬥師,共有150輛中輕型坦克,2000多門大砲。各個戰鬥師都擁有地對地戰術飛彈,地對空防空飛彈和武裝直升機,並裝備有現代化的電子指揮系統和精良的通信和雷達設備。 海軍官兵員額只有1850人,擁有各型艦艇約100艘,大多數是小噸位的作戰艦艇,主要的艦隻有4艘驅逐艦、2艘巡防艦、9艘柴油 力潛艇、12艘飛彈快艇、30艘魚雷艇、25艘掃雷艇,另外還有少數登陸艇、運輸艦和補給艦等補助艦艇。 空軍官員員額1850人,有飛行員250人,各型作戰飛機32架,採用美製、英製、俄製和本國生產的高 能戰鬥機,其中大多數是俄製的MIG-21戰鬥機。這是一支小型的戰術空軍部隊,還擁有少數的運輸機、教練機和直升機。
地理形勢
克羅埃西亞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東北角,地處天主教和東正教、中歐和地中海及西歐四種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地形略呈鐮刀狀的領土輪廓很不規則,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衝突的場所,各種政治勢力和宗教力量都在這裡上演一幕幕人間悲喜劇。 全國面積56,542平方公里,約合21,831平方哩,東鄰塞爾維亞,東南接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西及西南瀕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隔海遙遙相望,西北和斯洛文尼亞接壤,北和匈牙利交界。整個國土一邊沿著青翠的潘諾尼亞平原(Pannonian Plain)向東延伸,另一邊是由西北往東南走,沿著乾燥的山脈伸向亞得里亞海。領海面積達3.1067萬平方公里。 全國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地區:一是斯拉沃尼亞地區,位於國境東北部。二是克羅埃西亞中央位區,位於首都札格雷布附近。三為伊斯特拉地區,位於西北部伊斯特利亞半島附近。四係達爾馬提亞區,位於國境的西南部,其東部為狄納拉山脈,西部則是曲折多山的海岸線,此區島嶼、半島和港灣眾多,有里耶卡、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等多個港口。達爾馬提亞地區南端的杜布羅夫尼克地區被波士尼亞黑塞哥維亞的出海口 姆(Neum)隔開成為飛地,為了要避免到達此處一定要通過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所以從杜布羅夫尼克伸展出來的佩萊沙治半島和克羅埃西亞本土之間建立了一座「佩萊沙治大橋」。 在地形上說,克羅埃西亞地形非常複雜,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峽谷到島嶼全部都有,但是在大體上可以分為山區、平原和海岸等3個主要類型。國境西北部是阿爾卑斯山的西麓,同時也是斯洛文尼亞丘陵和潘諾尼亞平原的一部分,它們都被夾在多瑙河支流德拉瓦河和薩瓦河之間。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溫和濕潤,良田廣布,是國內最大的農業區,丘陵上密生著以橡樹為主的闊葉林。 中南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形崎嶇,溶岩遍布,海拔多在1000公尺以上。狄納拉阿爾卑斯(Dinaric Alps)山脈是國內最主要的山脈,位於南部邊境線上,屬東阿爾卑斯山的東南部,由西北向東南綿延300多公里,與達爾馬提亞的亞得里亞海岸線平行山脈的分水嶺,構成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的天然國境界線。 西部的韋萊比特(Velebit)山脈也是境內主要的山脈,位於亞得里亞海岸線上,呈南北走向。峰巒起伏長達100多公里,狄納拉峰(Dinara)是國內的第一高峰,海拔1831公尺,山上覆蓋著櫟樹、梣樹和桂樹等常綠樹木,每當4月初桂花盛開時,散發著一股撲鼻清香。 西南部和南部是亞得里亞海的濱海地區,形成地中海的一個大海灣,全長783公里,最寬處有215公里。沿海港口都是不凍港,船隊以亞得里亞海港口為起點,經地中海往南可以和黑海相通,往西穿過直布羅陀(Gibraltar)海峽可以通往大西洋,故自古以來人們就稱亞得里亞海是歐洲大陸「通向世界的大門」。亞得里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則被視為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橋樑。 沿海地區由伊斯特利亞半島、達爾馬提亞海岸和島嶼組成,海岸線全長5835公里,其中4058公里為島嶼的海岸周邊,大陸海岸長1777.7公里,是今日世界上最曲折錯綜的海岸之一,水域率0.277%。沿海有一系列島嶼、礁島、半島和海灣,大部分為長條型,走向多與海岸平行。近幾 萬年來,由於地殼運 沿海地區不斷下沉,許多山谷被海水逐漸淹沒,從而形成首尾相連的眾多島嶼,如同顆顆長珍珠串連在一起,它們原先都是同屬一條山脈上的不同山峰。 海岸外邊的海中分布1185個島嶼與礁島,故有「千島之國」的雅稱。每一個島都獨一無二、有一個特別的故事。其中許多曾受過戰爭的洗禮,被一些自以為偉大的統治者蹂躪,存在許多的奇聞,誘引著不少前往一探究竟的遊人。直至現在雖然有人居住的島只有66個,其中又以克爾克(Krk)和茨雷斯(Cres)兩島最大,但遊客對無人島的熱情,並不亞於有人居住的島嶼。 境內河流眾多,但分布不均;中部和北部雖然河流不多,卻多係大河流。南部河流眾多,屬亞得里亞海水系,因受地形條件限制,這些河流大多短小湍急,沿途河谷深邃,急流形成的瀑布到處可見,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 庫帕(Kupa)河是境內最長的河流,全長296公里,兩條支流在卡爾諾瓦茲匯合,最後在錫薩克以南5公里處注入薩瓦河。著名的多瑙河及其支流德拉瓦河和薩瓦河也流經這個國家,多瑙河由北向南構成克羅埃西亞和塞黑共和國的界河;德拉瓦(Drava)河由西向東流經這個國家,在境內的河段長約285公里,大部分河段是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的兩國界河;薩瓦(Sava)河由西向東橫穿國土中部後,又構成了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的界河。流入亞得里亞海的主要河流有茲爾馬尼亞(Zrmanja)、采蒂納(Cetina)和莫拉查等河。 氣候四季分明,夏雨冬雪,春花秋月,一樣也不 。以全國 的地區來說,冬季平均氣溫為12℃,夏季為25℃。 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漫長氣溫高,常被副熱帶高壓所籠罩,天氣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8月份平均溫度為26℃到30℃;冬季受西風帶和暖氣流影響,氣候溫暖濕潤,霜雪罕見,極少受寒流侵襲,平均溫度為5℃到10℃。沿海北部城市里耶卡,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5.2℃。沿海南部城市杜布羅夫尼克為冬季多雨的地中海型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9.3℃;春季常吹燥熱的西洛科風,天氣乾燥暖和晴朗;7月份的夏季,白天平均氣溫為35℃,夜晚降為25℃;秋季明顯比春季溫暖,人們可以下海游泳。 中部地區屬溫和的大陸 山地氣候,夏季溫熱,有時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冬季受北極寒流影響,氣候比較寒冷,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左右,當大寒流氣團南下時,最低氣溫可降至-35℃,還會有持續幾個星期的冰凍期,降雪較多,小河全部 凍,大河上也有浮冰;秋季漫長,比春季溫暖。 北部和東部地區屬於溫帶大陸 氣候,夏季炎熱少雨,最高氣溫可達43℃;冬季較長,而且氣候寒冷,有時最低氣溫可降到-35℃,冬季還常刮科沙瓦風,風力很強,具相當程度的破壞 ,造成乾冷的天氣;春秋兩季溫和,但時間較短。 全國各地雨量還算豐富,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南部沿海地區降雨多集中在冬季,年雨量約為700至1000公釐;北部和東部的丘陵地區年雨量約800至1200公釐,四季雨量分布均勻;中部山區年雨量可達1000至2000公釐,雨量充足,為國內的大小河流提供豐富的水源。
擁有發達的造船工業
克羅埃西亞原來就是南斯拉夫聯盟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原聯盟危機爆發後,克羅埃西亞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近1/3的工業生產能力遭到破壞,戰爭的經濟損失約為296億美元,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1600%。1993年10月,政府開始實行以遏止通貨膨脹為目的之穩定經濟綱領,使國內經濟情勢逐漸好轉。隨後進入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逐步向中型企業的私有化發展。 1994至1998年,克羅埃西亞的經濟連續5年持續成長。199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空軍轟炸南聯盟期間克羅埃西亞損失嚴重,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0.3%。 2000年,克羅埃西亞新政府積極推行市場經濟轉型政策,使經濟緩慢回升,旅遊觀光業復甦且發展快速,幣值匯率穩定,金融秩序良好,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7%。2004年,經濟恢復更為快速,生產總值增長了4.3%。現在困擾克羅埃西亞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失業率仍高達20%,同時資金嚴重不足,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50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約為5000美元,通貨膨脹率約為4%。 農業在國家經濟上雖然不佔主要地位,但是還算是比較發達的產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8.56%,全國可耕地面積235萬7000公頃,種植面積為155萬5000公頃。2006年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強。北部的斯拉沃尼亞地區是前南聯盟的第二大「糧倉」,盛產小麥和玉蜀黍。 達爾馬提亞海岸地區是巴爾幹半島上最著名的亞熱帶水果種植區,盛產葡萄、柑橘、杏、胡桃、無花果、檸檬、橄欖、蘋果和櫻桃等,到處可以看到 果飄香的果園,數量最多的是葡萄園;因此這裡也是全國著名的葡萄酒和橄欖油生產基地,所產的葡萄酒以品質優良而聞名國內外。 主要農作物的年產量為小麥165萬2000噸、玉蜀黍158萬5000噸、大豆11萬8000噸、葡萄47萬1000噸、柑橘5萬8000噸、胡桃138噸、無花果5萬7000噸、橄欖13萬5000噸、檸檬3萬4000噸,以及各類蔬菜67萬3000噸。 畜牧業相當發達,擁有許多大型人工飼養場,機械化程度高。全國主要牲畜存欄數為牛75萬7000多頭、豬162萬8000多頭、羊75萬3000隻、雞和鴨等家禽1651萬6000多隻,每年可產牛奶8億9400萬公升、牛肉25萬8000噸、羊肉110萬3800噸、豬肉28萬6500噸。 雖然克羅埃西亞瀕臨亞得里亞海,但因亞得里亞海的海水中 乏營養物質,因此海產資源貧乏,海洋漁業發展不良。沿海水產養殖業已開始發展,但是把海產運往人口稠密的內地,也不大方便,加上境內湖泊不多,淡水養殖產量有限,因此魚貨較少,有賴進口。 林業資源非常豐富,全國森林面積廣達20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43.5%,主要樹種是山毛櫸、橡樹、松樹、柏樹、雲杉和冷杉。這些樹木四季長青,空氣中洋溢著松脂的芬香,林中的空地上生長著珞柏、黑莓果和各種山花野草;樹下生長著繁茂的紫羅蘭、金鳳花和 合花等。山毛櫸喜歡比較涼濕的環境,多分布在樹林帶的中上層,樹幹挺直光滑,像一根根圓柱,樹葉濃密,陽光難以穿透。這裡的景色一年四季都不相同,每逢深秋時節,樹葉由綠變黃,由黃轉紅,漫山遍野都呈現出「霜葉紅勝三月花」的綺麗風光。 礦產資源以石油、天然氣、鋁和煤為主。石油開採業已有近 年歷史,全國現有25個油田和11個天然氣田,規模最大的是斯特魯茨油田和祖提查油田,年產量都達到50萬噸,現在全國石油年產量達315萬噸。境內有兩條 大的石油輸送管,總長995公里。著名的亞得里亞海輸油管,北起克爾克島的奧米沙利港,經里耶卡、錫薩克和布羅特,輸往匈牙利和捷克,年輸油量可達3500萬噸。在亞得里亞海底已發現有經濟開採價值的天然氣,現在全國天然氣年產量約為18億8千萬立方公尺。 國內有三座鋁土礦山,1939年在希貝尼克建立了第一座氧化鋁廠,後來又在奧布羅瓦茨建立一家氧化鋁廠,現在國內年產鋁量約為1.62萬噸。 拉薩煤礦是國內唯一的大型產煤基地,境內各地還有一些小煤礦,全國煤的年產量約為9.5萬噸。 這個國家的工業非常發達,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7%,工業從業人員約32萬人,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造船、石油化學、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紡織、冶金、建築、電力和製藥等。 造船工業已有100多年歷史,是今日世界上主要的造船國家之一,全國16家造船廠,最大的3家是斯普利特造船廠、里耶卡53造船廠和普拉的烏利亞尼克造船廠。這個國家於1948年建造了第一艘遠洋輪船,1958年開始向國外出口船舶,現在已經是一個技術先進、具有相當規模的造船工業體系,能夠建造排水量萬噸級的貨櫃輪、2萬噸級的成品油輪、11萬噸級散裝的礦砂輪、27萬噸級的油輪等10幾種船舶,還能生產柴油 力潛水艇、飛彈快艇和登陸艇等軍用艦艇,並且生產周期短、造價低,已遠銷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 石油化學工業也有100多年歷史,早在1882年里耶卡就建成了第一家煉油廠,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煉油廠,設備不斷更新,每年可以加工原油450萬噸。此外,在札格雷布、錫薩克和布羅特等地,也建有大型煉油廠。近年來,克羅埃西亞的石油化學工業發展相當迅速,已形成一種新興工業,在克爾克島北端的奧米沙利石油港附近,建有國內最大的石油化學工業中心,共設有11家分廠,每年能生產180萬噸各類化工品。另外,在潘切沃、札格雷布、斯普利特、庫蒂納和奧西耶克等地,也都建有大型的石油化學工廠,主要化工品有化肥、顏料、油漆、清潔劑、硫酸和橡膠等。 機械製造業發達,幾乎每個重要城市都設有大中型機械工廠,主要產品有機床、電機、發電機、機車和軍械等。食品加工和木材加工是克羅埃西亞重要的工業部門,食品加工對民生必需品市場非常重要,產品多供內銷市場;木材加工是以出口合板和紙漿為導向。 紡織工業有棉紡、毛紡、針織和服裝等四個部門,主要紡織廠分布在札格雷布和瓦拉茲丁一帶。鞋、帽、襪等生產亦盛,為外銷賺取外匯的主要項目。 冶金工業以煉鋼為主,全國只有兩家煉鋼廠,最大的錫薩克鋼鐵廠地處留比亞鐵礦附近,主要生產有縫鋼管和無縫鋼管。斯普利特鋼鐵廠規模很小,年產鋼料只有數千噸,全國鋼的總年產量約為11萬噸。 建築業發展快速,戰後復建工作仍在陸續進行中。電力生產也有增產,現在全國總發電量已達120萬億度。 服務業方面,年產值約12億美元,從業人員約8.3萬人,共有1.45萬個服務單位,主要包括旅館、餐廳、咖啡廳和酒吧等。 對外貿易發展迅速,政府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政策,大幅調降關稅,鼓勵輸出,現在全年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00億美元,其中輸出金額約為79.6億美元,主要輸出品為船舶、汽車、運輸工具、人造纖維、衣料、成衣、化工產品、石油、天然氣、機床、電機、柴油發 機、塑膠、化肥、電話、藥品、油漆、紙張、家具、小麥、葡萄酒和橄欖油等。全年輸入總值約為120.4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交通工具及其零配件、煤、工業原料、化妝品、辦公用品、儀器、電腦、電器和軍事裝備等。有40.8億美元外貿逆差,主要貿易國有義大利、德國、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法國、英國、匈牙利和俄羅斯等。 貨幣單位叫做庫納(Kuna),簡稱KN,其名稱的意思為「貂」,因為在中世紀時貂皮是一種最主要的交易商品。一庫納又等於100利帕(Lipa),利帕的意思是菩提樹,而菩提樹的圖案在硬幣上就可以看得到。紙幣的面額有5、10、20、50、100、200、500和1000庫納等8種,紙幣上分別印有克羅埃西亞歷史上最具代表 的英雄人物肖像及重要的歷史 建築。硬幣面額有1、2、5、10、20、50利帕及1、2、5、20庫納等10種。 在匯率方面,1美元約可兌換4.7庫納,1歐元約可兌換7.3庫納,1庫納約可兌換6.5元台幣。外國貨幣可以在銀行、貨幣兌換所、郵局、大多數國際旅行社、飯店、露營區、碼頭等地兌換,支票只能在銀行兌換。美元在克羅埃西亞沒有歐元那麼好用,有些銀行會要求看護照。克羅埃西亞的銀行散布在全國各大小市鎮的重要街道上,兌換外幣非常方便,有些遊客中心也附設有兌換外幣的服務。歐元不但在這裡廣為流行,且克羅埃西亞的庫納還緊釘著歐元採浮 匯率,因此觀光客在克羅埃西亞 物時,會感覺到當地的物價並不便宜,一般消費額也居高不下。 現在克羅埃西亞人的國民平均所得,也高達每人每年1.32萬美元。 交通方面,國內有札格雷布、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普拉、里耶卡、札達爾和奧西耶克等7個國際機場,以及布拉奇(Braˇc)和洛希尼(Loˇsinj)等只能起降小型飛機的小機場。首都札格雷布的普萊索國際機場,是國內最大的空港。 克羅埃西亞國家航空公司闢有飛往阿姆斯特丹、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布魯塞爾、倫敦、曼徹斯特、巴黎、羅馬、維也納、蘇黎世、特拉維夫、杜塞爾多夫、伊斯坦堡、華沙、莫斯科、布拉格、薩拉熱窩和斯科普利等地的國際航線,它是歐洲航空協會(AEA)的第27個會員國,擁有20多架客貨機,年客運量約15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8600噸,同時也經營國內航線,各重要城市、各大島嶼和各旅遊點,都有克航客機服務。詳細資料可上網www.croatiaairlines.hr;或電話08007777,01-4819633查詢。 自世界各地飛往克羅埃西亞的外國航空公司,則有亞得里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法國、英國、南非、漢薩、匈牙利、瑞士、義大利、土耳其、波士尼亞、洛特(LOT)和阿維歐姆佩克斯(Avioimpex)等航空公司。 在海運方面,克羅埃西亞漫長的海岸有許多曲折的深水港灣,潮水落差小,又無泥沙淤積,對港口的建設和海運事業的發展非常有利。國內有杜布羅夫尼克、里耶卡、普拉、札達爾、斯普利特、普洛切(Ploˇce)和希貝尼克等7個可以停泊大型遠洋輪船的海港,由這些港口啟航的輪船可達整個歐洲及國內的各大港口。克羅埃西亞擁有海運車/客渡輪約100艘,大小貨輪和油輪300多艘,總噸位達3464萬噸,除了負擔本國外貿物資的海上運輸外,大部分都是為外國客戶承運貨物,為國家賺進不少外匯。 內陸水運航線主要分布在德拉瓦河和薩瓦河上,主要的河港是武科瓦爾(Vukovar)、奧西耶克(Osijek)和茹帕尼亞(ˇZupanja)。還有一些連接大陸和沿海島嶼的海上航線也很忙碌;沿海島嶼間有一些雙體船穿梭,連接沒有車輛交通的有人居住島嶼。 全國船舶年客運量約120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5200萬噸。亞德洛利尼雅(Jadrolinija)是主要的客運輪船公司,也是國際航運定期輪班最多和國內渡船班次最頻繁的公司,總部設在里耶卡。 tel:051666111;051666100。 陸上交通以鐵、公路為主。鐵路全長2726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長983公里,服務網遍及各主要城市,火車上有臥鋪設備,以供夜間旅行之用。除杜布羅夫尼克沒有火車外,國內所有各大城市都有鐵路交通,非常方便。但是沿海各城市之間火車班次少,連接點不多,因此不適合搭火車遊覽。 在國際線火車方面,克羅埃西亞與斯洛文尼亞、義大利、希臘、匈牙利、奧地利、德國、瑞士、斯洛伐克、法國、波士尼亞和塞黑之間,都有直接的鐵路聯繫,和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間接的鐵路往返。主要的國際線鐵路有歐洲米馬拉(Mimara)號,從德國的慕尼黑、經奧地利的薩爾斯堡、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Ljubljana)到克羅埃西亞的首都札格雷布。IC(Intercity)克羅埃西亞號時速200公里的特快車,從奧地利的維也納經斯洛文尼亞的馬里博爾(Maribor)至札格雷布。還有IC克瓦納(Kvarner)號特快車自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經札格雷布到里耶卡,以及IC德拉瓦號特快車自布達佩斯經札格雷布、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Ljubljana)至義大利威尼斯。全國鐵路年客運量約215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1325.3噸。 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全國公路總長約326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佔2300公里,其他大多數也是高級公路。定期的國際長途巴士可通往所有鄰國及中、西歐大多數國家,公路主幹線有兩條:一是連接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三國首都6線道的中央高速公路,幾乎和主要的國際鐵路線平行,並可與奧地利、義大利和希臘的公路網相連;另一條幹線是亞得里亞海濱海高速公路,西起里耶卡港,沿著海岸向南延伸900公里,把海岸上的所有城鎮幾乎都連接了起來,每年的5至9月旅遊旺季,這條公路上擠滿了外國觀光客的私家車。其他的重要公路,也可以深入全國各地,基本上可以解決人們行的需要。 全國有甲種機 車輛145萬多輛,其中小轎車和休旅車共122.5萬輛,平均每3.7人擁有一輛自用車;貨車11.3萬輛,客車11.7萬輛。全國年客運量約8200萬人次,貨運量620萬噸。 1960年克羅埃西亞政府為拓展觀光,發展出一套便捷的運輸系統,不論人們是騎單車、開車或是搭巴士、渡輪,都能迅速的由本島到達離島、或轉運到其他國家。這其中海上航行的功臣非亞德洛利尼雅(Jadrolinija)輪船公司莫屬,這個全國最大的輪船公司具有 年歷史,擁有大小渡船53艘,連結國內外40個以上航點,全年載客800多萬人次。
觀光事業特別受到重視
克羅埃西亞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旅遊業起步很早,遠在奧匈帝國時期,亞得里亞海沿岸及島嶼就已經如同是歐洲人的後花園。現在觀光事業更是克羅埃西亞國民經濟的重要項目,以及主要外匯收入的來源,因此這個國家特別重視旅遊觀光業。20世紀90年代因受前南聯盟戰爭的影響,旅遊業曾一度衰退。自1995年開始又告恢復,現在年觀光收入達51億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5。每年外國觀光客已近1000萬人次,入境的外國觀光客多為歐洲人,尤以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為最多,其次為義大利、捷克和斯洛文尼亞人。 這個國家風光明媚,景色迷人,旅遊資源豐富,從藍色的海洋,越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到扎戈耶的田園丘陵,以及平坦的潘諾尼亞地區兩河之間的平原,風貌迥異而迷人,每到一處無不使人流連忘返。亞得里亞海濱陽光充足、海水清澈,景觀魅力十足,長久以來就是歐洲著名的度假勝地,岸邊石灰岩山峭立,內陸林木繁茂,附近海面的小島星羅棋布,遠方地平線上的霞光中水天一色,造物主對克羅埃西亞的偏愛,使隔海對岸的義大利人也垂涎三尺。 亞得里亞海濱除擁有著名的奧帕提雅、杜布羅夫尼克和赫瓦爾等避暑勝地外,還興建了普拉、札達爾、希貝尼克、普洛切(Ploˇce)、烏瑪格(Umag)、馬卡斯卡(Makarska)等,另外還闢有10多個裸體浴海灘,吸引不少天體遊客來此,享受一絲不掛、毫無羈絆的放鬆生活。 北部的斯拉沃尼亞丘陵森林茂密,江河交錯,是開展狩獵和釣魚的重要場所。 札格雷布附近有瓦拉茲丁溫泉(Varaˇzdinske toplice)、克拉皮納溫泉(Krapinske toplice)、圖海利溫泉(Tuheljske toplice)、斯圖比察溫泉(Stubiˇcke toplice)、伊凡尼奇格拉德(Ivaniˇc Grad),在東部斯洛沃尼亞則有達魯瓦爾(Daruvar)、利比克(Lipik)和比卓瓦茲(Bizovac),以及海邊的斯普利特和維拉魯卡(Vela Luka)等都是溫泉療養地。在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尚有奧帕提雅(Opatija)、小洛希尼(Veli Loˇsinj)、赫瓦爾(Hvar)和馬卡斯卡(Makarska)等地運用水的流體力學原理,設計了一種能保健、復健的「浪療」。 國內各地一些由中世紀城堡改建成的古堡旅館,通常都建在森林中、湖泊旁,天然景致美麗、環境幽靜、豪華氣派,並且各自擁有一個特別的故事;選擇這種旅館,真的可以享受一下古代貴族的感覺。 克羅埃西亞人親切熱忱,如果有機會去當地人家中做客,是一種難得的特別經驗,別忘了嚐嚐他們親手釀製的私家葡萄酒和燕麥酒。 風光明媚的克羅埃西亞以天然美景、眾多的海岸沙灘和歷史文物古蹟,吸引著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全國旅遊從業人員已超過30萬,從5星級大飯店、大小旅館到民宿、出租公寓、青年旅舍、沿海地區某些燈塔,總共可住宿的地方達3880多處,提供110萬張以上的床位供遊客寄宿。但是在氣候最好的7~8月,仍然一位難求,為了避開觀光人潮,可在5~6或9~10月前往,其他的月份,天氣較不穩定,輪船航班少,民宿也多半休息不營業,交通和住宿都有問題。 民宿在這個國家十分普遍,房租較一星級旅館要便宜65%,在城市周圍和旅遊點附近的住家,通常都提供房子出租,他們多用一塊牌子上寫「SOBE」加畫一張床作為標誌。在碼頭、車站,尤其是靠近著名景點時,也會看到有些老先生、老太太舉著SOBE的牌子站在路旁,但是千萬別草率決定,普通民宿要價在150~200庫納,一定要不厭其煩的看了房子及住宿環境,才免吃虧上當。在旅遊旺季只住一晚的客人通常不是要價特別貴,就是被拒租。如果自行駕車前往大城市選住民宿,最好在附近郊區先選好住處再進城,否則十之八、九會再出城找住的地方。 前往克羅埃西亞旅遊必需申請簽證,由於台灣還沒有克羅埃西亞駐台北代表處,因此台灣人民要前往旅行,有兩種途徑取得簽證:坽在歐陸各國首都遊玩的人,可就近在克羅埃西亞設在該國駐外使館申請,費用只需30美元,但必需親自抽空辦理。 夌在台灣委托有經驗的旅行社辦理,旅行社會將申請證件送往距離台灣較近的北 或東 辦理,往返快遞的郵資就要2000多台幣,加上代辦的費用及簽證的費用,個人簽證總在150美元以上;團體也要75美元,還須提早一個月辦理。 申請赴克羅埃西亞簽證所需的基本資料為半身脫帽彩色照片3張,護照正本、身分證影印本、旅館訂房證明及往返機票、船票或火車票,簽證費用單次效期3個月約200美元,發證需要18個工作天。 入關手續:觀光客在入境時,海關除檢查護照和簽證外,還要填寫海關申報單,隨身所帶各種外幣之數量、種類,各種貴重物品如黃金、皮草和手提電腦等均須申報,隨身攜入免稅禮品總值不得超過200美元。入境旅客除了個人的行李、日用品及飾物免稅外,還可免稅攜入200支香煙或50支雪茄、2公升酒、一架照相機或錄影機。 前往克羅埃西亞旅遊,台灣並無直達班機,需要從維也納、法蘭克福、羅馬、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等其他歐陸城市轉機,從羅馬前往只要50分鐘航程。也可以由桃園國際機場搭乘中華或長榮航空公司的班機直飛維也納,再轉機前往札格雷布。或由維也納搭火車前往,車程約7小時。 台灣觀光客也可以從水路前往克羅埃西亞,亞德洛利尼亞(Jadrolinija)是國內最大的輪船公司,在亞得里亞海岸擁有許多停泊點,包括札達爾、杜布羅夫尼克、斯普利特和里耶卡等地。 在克羅埃西亞境內駕車旅遊需帶國際駕照、行車執照和綠卡(保險證明),要確實遵守當地交通規則,嚴禁酒後駕車,駕車者血液中酒精最高含量限制0.5‰。駕駛人在行車中禁用手機、不得隨意按喇叭,前坐者需繫安全帶。行車時速限制為居民區50公里、居民區外80公里,一般主要車道80公里,拖曳車也是80公里,高速公路130公里,超速罰鍰3000 Kuna。境內有許多收費的高速公路、半高速公路、隧道和橋樑,需多備零錢以方便付費。各大城市、旅遊中心和機場都可以租到汽車。大城市中或主要國際公路旁的加油站全日24小時營業,一般加油站每天從早上7時營業到晚上7~8時,夏季延長營業到晚上10時;供應歐洲超級95、98號汽油、普通汽油及歐洲柴油。 國際信用卡在這裡使用非常普遍,歐元卡、萬事達卡、美國運通卡和威莎卡都極受歡迎,無論是旅行社、大飯店、 貨公司、餐廳、商店、加油站、航空公司、輪船公司和劇院,都接受國際信用卡付費,還可以在自 提款機上取錢;民宿、小餐廳、小店則不能使用。 克羅埃西亞的物價並不便宜,水準只較西歐各國略低,在大城市去正式餐廳用餐,最低消費額不少於10歐元,任何一家餐廳隨便叫一客類似台灣150~200元的主餐加飲料,都要500元台幣左右,加之菜餚沒有特色,混合著奧、匈、義的風味,台灣人並不十分對味,因此不如光顧速食店或到超市去買熟食,既便宜又實惠。但是如果到了達爾馬提亞海岸一帶,倒是別放過那裡價廉物美的海鮮,絕對值回票價,讓你回味無窮。 來到融和著自然美與古典的克羅埃西亞旅遊,除了享受旅遊的樂趣之外,如果要抱著買一件小物品做紀念的心情,那麼當地人巧手製作的編織、繡花的草包、布包、小巧的貝殼鑲陶罐、貝殼鏡框、古建築小模型、蕾絲擺飾等都很可愛,但是價錢不便宜;以最著名的帕格(Pag)所產蕾絲來說,價格隨品質不一樣而高低懸殊,在帕格島本地買當地老太太手織的小小一片茶杯墊或花瓶墊,就要價300歐元,合台幣1000多元,令人咋舌。帕格島生產具特殊香味的羊乳酪,卻是最值得 買的土產。科楚拉的紅酒、赫瓦爾(Hvar)島的香精油和草編物、布拉奇的白石手工雕塑等也頗有特色。 克羅埃西亞也是一個「萬稅」國,稅率高達22%,無論是買吃的、用的、穿的和住宿都要加稅。商店的商品有的已含稅,有的則需外加,持外國護照的觀光客在貼有VAT(Value-added Tax)的免稅店 物,超過500庫納(Kuna)可在離境時退稅18%。 國稅局電話為:01-6102333, 網址:www.carina.hr 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這裡也是個小費世界,請別人服務更少不了小費;餐廳的帳單上會自 加上小費,如果你要額外犒賞,當然對方會樂於接受。大飯店的廁所遞毛巾也需給2庫納,公共廁所每人一次需付3庫納。 克羅埃西亞電信發達,電話非常方便,公共電話在各城鎮裡都可以看到,可以在公共電話機上使用電話卡打國內及國際長途電話,郵電局、書報亭和香煙攤上都有電話卡出售。這裡的電信和歐洲其他地區一樣發達,大部分區域都能接收到行 電話訊號,GSM 900/1800兩種系統都可以國際漫遊。克羅埃西亞的電話國碼為385,報警電話為92、火警為93、救護車是94、道路援助為385-1-987、天氣預報和路況報導為060-520-520、國內查號台為988、國際查號台為902、一般諮詢為981。從克羅埃西亞打電話回台灣為00+886+區域號碼 (去0)+電話號碼,自台灣打電話到克羅埃西亞:002+385+區域號碼(去0)+對方電話號碼。 各大城市郵局的上班時間為早上7時至下午7時,某些小鎮則自早上7時至下午2時,在大多數市中心區和遊客中心也設有郵件代辦所。郵票除了在郵局及代辦所 買外,還可以在報紙及香煙販售亭出售。 電壓為220V、50Hz交流電,使用歐洲標準雙圓孔的插座。境內自來水大致可以生飲。治安情況良好,是個可以輕鬆旅遊的國度,沒有發生過國際恐怖分子自殺炸彈攻擊的威脅;但有少數扒手和小偷,遊客貴重物品和錢財、證件,還是要妥為保管。 在時差方面,當地屬於中歐時區,比台灣的中原標準時間慢7小時,每年的3月底至9月底是夏令日光節約時間,要調快一小時。 上班時間:公共服務場所和公司行號一般為週1~5的8~16時,商店為8~20時,週末下午2或3時關門休息;少數商店早上8~12,下午16~20時營業,中午休息;有些商店則是8~22時營業,連星期假日也不例外;營業時間方面,夏天的觀光旺季,尤其是大城市的超市及量販店則全日24小時不打烊。 藥店的營業時間為8~19時,週末為8~12時,大城市中有24小時營業的藥店,店前貼有綠十字招牌。大城市的醫院也設有24小時應診的急診所,小城鎮都有診所。
第一大城札格雷布(Zagreb)市
邊境重鎮瓦拉茲丁
狄托故鄉庫姆羅韋茨市
奧西耶克(Osijek)
羅維尼是熱門觀光城
海濱遊覽勝地波瑞曲
烏瑪格是熱門度假地
觀光之后奧帕提雅
佛羅斯科(Volosko)
羅弗倫(Lovran)
第一大島克爾克島
茨雷斯島(Cres Isand)
洛希尼(Loˇsinj)島
拉布(Rab)島
烏格連島(Ugljan)
長島(Dugi Otok)
帕格(Pag)島
世界遺產城特羅吉爾
塞尼(Seni)
布拉奇(Braˇc)島
布拉奇的義大利名字叫做Brazza,位於斯普利特南方,是斯普利特港的天然屏障,也是亞得里亞海中的第三大島,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就分別由希臘人和羅馬人所佔領,後來又先後歸屬威尼斯、波士尼亞、法國和奧匈帝國,直到1918年才由南斯拉夫收回,劃入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版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度被法西斯義大利佔領,1944年光復;1991年6月當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正式宣布獨立時,歸屬克羅埃西亞所有。 此島的經緯度為東經16度40分、北緯43度19分,北距斯普利特約15公里,南與赫瓦爾島隔海平行對峙,全島總面積395平方公里,島的東西長40公里,寬7~14公里,島上多山,最高的維多瓦峰(Vidova Gora)海拔779公尺,是亞得里亞海群島中的最高峰。島上綠松林高大濃鬱、長青的灌木叢處處,海岸懸岩峭壁、裂隙、小峽谷、小海灣交錯呈現,多岩溶的地貌饒具山澗、石洞之勝。岩壁下是閃爍著的白礫石砂灘,典型的地中海地理景觀,以及一年2700小時的陽光普照,是許多人心儀的旅遊好地方。 島上居民約2萬人,主要從事農、漁業、觀光服務業和石料開採業。農作物以生產無花果、橄欖、杏仁和葡萄為主,產量豐富,可供外銷。石料開採業是當地最主要的經濟收入,這裡所出產的名貴建築石料,據說是世界上最白、最不容易變色的上好品質大理石,早在羅馬時即已聞名而開採,致而採石業發達,並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國會大廈、美國白宮,以及本國斯普利特的戴克里先皇宮和希貝尼克的聖雅各大教堂,都是採用這裡的白色石材。 由於此島是亞得里亞海的避暑和休閒旅遊勝地,休閒度假、海灘遊樂設施非常周全,不僅可盡情進行各種水上活 ,並且規劃了蘇佩塔爾往南經G. Mumac至波爾、蘇佩塔爾經G. Mumac往東到蘇馬丁(Sumartin),以及島西端Sutivan至米納(Milna)等多條景觀道路,導引遊客前往,欣賞這裡的美景。但是夏天淡水不足,需賴大陸輸入。 這裡交通方便:在空中交通方面波爾西北方的島中心有一座機場,只能起降中小型飛機,每天都有航班往返首都札格雷布和布拉奇之間,但是機場和島上主要市鎮間的交通並不方便,得搭乘計程車代步。海上運輸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蘇佩塔爾鎮港口是布拉奇島主要的海上出入門戶,旅遊旺季時,每天都有10多班渡輪航行於斯普利特和蘇佩塔爾之間。此外,也有海上航班航行於布拉奇島東邊港口蘇馬丁和大陸本土的馬卡斯卡(Makarska)港之間,但是班次較少,得花較長的時間等待。島內地面交通全靠公路,並分為環島和橫貫兩大系統,但是公共交通工具太少,候車時間太長,造成島上行的不便。遊客最佳的選擇是在蘇佩塔爾的遊客中心,參加他們的景觀導覽,或者自己開車搭渡輪到島上遊覽,也是不錯的方式。 在住宿方面,島上擁有不少旅館和民宿。正式的旅館租金較貴,民宿雖較便宜經濟,但常視客人租住時間的長短而叫價,如果只住一天,通常要付出比平常多2、3倍的價錢,這是整個克羅埃西亞旅遊旺季的普遍現象,在布拉奇島情況更為嚴重,房東喜歡租給最少住3天以上的客人,但如果你是外交高手,與房東聊得投緣、看對了眼,也許會有意外收穫。 蘇佩塔爾(Supetar)是島上兩大市鎮之一,位於島的北部,儘管大多數遊客前來布拉奇島的目的地是島南面的金岬角沙灘,但因此鎮是島的主要出入門戶,港口非常繁忙,因此旅館、餐廳和旅遊紀念品店林立,是一個熱鬧的觀光小鎮,環繞著港灣的多數是奧地利式房屋。 鎮上景點不多,在港灣南邊的米納(Milna)有一座巴洛克式黃色的天使報喜聖母教堂(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 of the Virgin Mary),不但建築典雅,內部並有名畫可資欣賞。 遊客中心:Porat 1, tel:(021)631551。 波爾(Bol)鎮坐落在島的南岸中央位置,自蘇佩塔爾上岸後有公車到此,這是個依山傍海與世隔絕的海岸風景區,也是布拉奇島上最古老的城鎮,它是克羅埃西亞招牌景點之一、全島的觀光中心,這裡有許多美麗的海水砂灘,總長約15公里,遊客可以在這些小海灘上進行日光浴、游泳、衝浪、風浪板、潛水、拖曳 或滑翔翼等活 ,是克羅埃西亞水上活 的重要基地。 這裡的砂,不是一般海岸的沙,而是布拉奇島盛產的白石,經海浪沖打成光滑的小礫石、晶瑩的細小白石礫,隨著風向潮汐的沖刷會改變海灘的形勢。其中尤以金海岬(Zlatni Rat),像一片牛舌餅般筆直的伸入海中,滿布布拉奇特產的這種細白石砂,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如滿地金砂;砂灘上躺滿人群,有的甚至一絲不掛,儘情享受陽光的撫慰。金海岬位於鬧區西方約2公里,與鬧區間奇妙的是有一片濃密的松林,好像上天置放的一道美麗屏風。波爾還有一些歷史 古建築可供參觀,如建於11世紀的悲憫聖母教堂(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 Virgin Mary),建於15世紀的多明我會修道院(Dominicans Monastery)等。登上維多瓦山,居高臨下,可遠眺達爾馬提亞群島勝景;島上還可以騎駱駝漫遊。 遊客中心: Porat bolskih pomoraca, tel:(021)635638。
赫瓦爾島(Hvar)
赫瓦爾島的義大利名字叫Lesina,它的歷史悠久,而且有許多值得炫耀的事情,除了擁有創紀錄的世界日照最長時間,一幅歐洲最古老的船隻浮雕畫也在這裡發現;14、15世紀被威尼斯統治期間建立一些基礎,1612年在赫瓦爾寬大的文藝復興式廣場上建了歐洲最古老的社區戲院之一,還有一所文藝復興式大教堂和它早期原建的鐘塔,並且裡面遺有許多出自大師級名家之手的藝術寶藏;許多後哥德式的建築也都保持完好。現在這裡是克羅埃西亞的知名觀光島嶼,有現代化的設施、美麗原始的景觀、濃郁的人情味,使人能放鬆心情、享受自然。 經緯度為東經16度28分、北緯43度11分,是達爾馬提亞亞得里亞海群島之一,北與布拉奇島隔海呼應,南與科楚拉島平行,相距15公里,西南和維斯島遙遙相望,全長68公里,是亞得里亞海最長的島,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最高處海拔625公尺。日照時間全年長達2700小時。 赫瓦爾是一座東西橫貫的長形島嶼,四周圍繞著半透明的湛藍海水,溫暖的地中海型氣候,一月份的平均溫度也有攝氏8.7度。是克羅埃西亞除杜布羅夫尼克的9.2度、科楚拉9度之外,一月份溫度最高的地區。 這裡果蔬豐富,多橄欖、葡萄、迷迭香和薰衣草。故而島上除了森林密布,有綠油油的橄欖樹外,薰衣草更是隨著地形的高低起伏長得滿山遍野,花枝跟人一樣高,十分茂盛。每當春末夏初花開時節一片涔紫,與濃綠的松、柏和橡樹,以及散綴的白色大岩石相互輝映;注視著那白、綠、紫的天然配色,聞著空氣中洋溢的薰衣草醒神之香,不啻是一場心靈的饗宴。 輕工業相當發達,有小型船舶製造廠、橄欖油、葡萄酒生產、食品及薰衣草精油、乳液、香皂等加工業,還有大理石的開採業。 交通方面,有行駛於里耶卡和杜布羅夫尼克之間的長程大型遊輪在島上的主要港口史塔利•格拉德(Stari Grad)港停靠,但是航班較少。斯普利特開往布拉奇及赫瓦爾之間的渡輪,每天都有多班,只載人、貨,不運汽車。赫瓦爾島東端的蘇紹拉澤(Su´cu-raj)鎮和海對岸本土的德維尼克(Drvenik)港之間,渡輪班次相當頻繁。島內交通方面,赫瓦爾城和史塔利•格拉德鎮之間相距18公里,有公共巴士營運,並有長途巴士和島上其他地方聯絡。 赫瓦爾鎮(Hvar Town)是島上的行政中心,位於島的西端,曾是克羅埃西亞文化中心之一。放眼望去松林覆蓋的山頭上,盤踞著13世紀興建的城堡和城牆,整列的城垛隨著山形的高低變化,鑲嵌在濃綠的密林半腰,像透了少女鑲著花邊的裙擺,美極了。山頭的城堡雖已半毀,其氣勢仍然懾人;城堡下昔日的 獄,幽深 閉,現在開放供人參觀。 整座城鎮的精華環繞著港灣,老城狹窄的巷道、中世紀石板鋪設的街道,似乎每條道路都可通往海邊、欣賞到海港,道旁遺有許多精緻的建築,文藝復興式、後哥德式皆可見到;威尼斯統治期間所留下來精美華麗的石雕和建築,也顯現在整座城市裡,尤以港邊大道最為惹眼。沿著碼頭岸旁,有不少攤販,幾乎清一色擺售當地特產的薰衣草製品、薰衣草精油、香皂、茶包、香包、蜂蜜,以及一束束乾燥的薰衣草,經過的遊客都會被那股襲人的香氣勾引,駐足欣賞、 買。 建於16、17世紀的文藝復興顛峰期的聖史蒂芬廣場,是人氣最旺的地方,文藝復興式的聖史蒂芬教堂(Katedrala Sv. Stjepana)和它建於1520年、4層樓的高聳鐘塔;教堂前廣場上豎立著許多彩色遮陽 , 下雖然也坐了不少在喝咖啡的遊客,但更多的人喜歡席地坐在廣場石階上聊天、野餐,和上千年的廣場相依存。 廣場南邊是建於17世紀的漂亮軍械庫,昔日存放象徵權力軍火的地方,現在部分已改為藝品店,但仍不影響整個廣場具悠久歷史的形象。 史塔利•格拉德港(Stari Grad)位於赫瓦爾島西北6公里深的港灣裡,建於公元前358年,是全島主要的對外港口,這裡是克羅埃西亞晴天指數最高的地方,當地遺有許多如盧西洽(Lucica)夏季別墅般16世紀所建的漂亮豪宅,是昔日名人來此度假的住所。這裡許多旅館都自豪的以「如遇雨天,房租打折」來作為號召,由此可知此地氣候之好。一般遊客乘渡船來到這裡的碼頭後多坐公車直奔赫瓦爾鎮,很少會到距離2公里外的市區參觀,因此當地的景色常被過客所忽視。遊客在這裡上岸之後,不妨定下心來細細欣賞一番,眼前是停泊著小艇寧靜的港灣,背依青山翠林的精緻屋宇緊挨水邊,港口的咖啡館非常有名,在露天咖啡館點用一客當地出產的新鮮海鮮餐,優閒欣賞遊人來往,呼吸著大海的空氣;或在港灣旁的小沙灘游泳和作日光浴,在這裡親山、親海、親人文都相宜。
維斯(Vis)島
維斯島位於赫瓦爾島的西南方海外,自赫瓦爾、布拉奇和斯普利特都有船來此。島形如一隻伸腳縮手鼓著肚子的青蛙,東西橫陳,是達爾馬提亞群島中位置最西邊、最外側的島嶼,面積約90平方公里,經緯度為東經16度11分、北緯43度3分。此島四周海域以盛產魚鮮和龍蝦聞名,自古吸引許多老饕想方設計來此嚐鮮。地中海型的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島上景色幽美,綠林遍布,有棕櫚、柑橘、桉樹、仙人掌和早熟蔬菜。全島7000多名居民主要從事捕魚業和罐頭加工業;希臘人4世紀開始在島上種植葡萄,故而當地釀製的葡萄酒歷史悠久,且非常有名。島上是棕櫚樹的培育中心,克羅埃西亞各地栽種的棕櫚樹大多取自此地。 維斯小鎮位於島東北角,為公元390年希臘人在此的第一個小城,原名伊莎(Issa),市內遺有當時的城池廢墟,以及16世紀所建的方濟各隱修院和2座教堂、羅馬劇院,以及許多精緻的文藝復興式華宅。 這個島嶼的附近海域在近代曾發生過多次重要的海戰:1811年法國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曾在這裡和英國海軍交戰,結果英國艦隊取得勝利。1866年奧地利艦隊和義大利艦隊又在這裡交鋒,是現代鐵甲蒸汽船艦的第一次海戰,最後是奧地利海軍艦隊獲得大勝。
度假天堂馬卡斯卡
馬卡斯卡(Makarska)是斯普利特市東南方約60公里的濱海美麗城市,西隔亞得里亞海與布拉奇島東端的蘇馬丁(Sumartin)相距還不到10公里,東南有奧塞雅瓦岬(Osejava Cape)保護、西北則有聖彼得半島為屏障,坐落在比奧科沃國家自然保護區(P.P Biokovo)山區面海的南坡,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是內陸與海島的轉運點,故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也是克羅埃西亞最被重視的濱海小城,在公元4世紀初曾被地理學家所提及,當時它就是克羅埃西亞亞得里亞海岸前往薩洛納、納諾納之間的休息站之一。7世紀出版的納維勒特旅遊指南(Ravenat's Itinerary)曾提及的Mucrcc,是當時它的名字,在書上佔有重要的篇輻。 10世紀之後,它的命運與克羅埃西亞沿海城市雷同,由威尼斯、黑塞哥維亞、匈牙利、土耳其等國輪番統治。 1502年馬卡斯卡這個名字首度使用於文獻,同時在這個世紀中的統治者土耳其,以馬卡斯卡作為其在亞得里亞海的貿易基地而給予較佳的待遇。為保護城市免被威尼斯攻擊,在16世紀中期以中央廣場為中心、沿著河畔及山腳開始建築堅固的防禦城牆,並連結3座塔樓,城市的形貌在1572年還被威尼斯一位卡通畫家卡繆蒂(G.F. Camuti)繪製成圖,這也是這個城市最早的一張圖像。儘管當地人民和貴族在16世紀中期又一再加固城防,但在1681年還是落入威尼斯的掌握之中。 1797年的一次義大利戰役中,奧地利敗給拿破崙而在義大利坎波福爾米奧(Campo Formio)簽訂和平條約,馬卡斯卡被轉讓給奧地利;不久的1805年奧地利在奧斯特利茨戰敗,年底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普雷斯堡(Pressburg即今日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簽訂協議,馬卡斯卡又被轉手到了法國人手中。 法國人為充分運用當地天然資源,乃提高當地水準,積極推 馬卡斯卡的教育、經濟和基層建設,當地為感謝當時法國馬雷蒙(Marmont)元帥對馬卡斯卡貢獻的紀念碑,至今仍完好的豎立在城市西端的入口處。 1813年馬卡斯卡重回奧地利懷抱,19世紀城市受克羅埃西亞國家復興運 的愛好自由精神影響,人民積極參與國內政治,讀書中心和圖書館是當時的社交中心,現在所遺建築優雅的公立圖書館令人驚艷,這也是達爾馬提亞沿岸最早擁有這種建設與榮景的城市。發展到19世紀末,這裡有了劇院、管弦樂團、歌劇演奏、聲樂歌唱家,還有聖馬可(St. Mark)教堂附設被譽為最古典的格拉哥里文教會學校,現在是哥雅克(Antun Gojak)市立藝術館,以及音樂學校、地方廣播電台"Maka-rska Rivera Radio"。進入20世紀一系列的運 中心出現,划船、爬山、足球等各項運 都十分風行。這時的人口大約13000,但其風範儼然大城市,從而吸引不少旅遊人士來此,港口經常停滿著各類水上活 的船隻。 現在這個美麗、古典、又自然的城市,沿海有許多舒適寧靜的礫石砂灘,都是歐洲及全世界遊客重要的度假休閒地。市內的住宿條件尚稱不錯,以4星級的美特歐(Meteor)為首,較大的旅館都在沿港灣一帶,現代化的大廈,形貌新穎,其中顏色特別的幾乎都是設有高級餐廳的大飯店。各種等級旅館床位共有2300個,幾處露營區約500個位置,另外還有民宿床位約1000個,但每至4~10月的旅遊旺季,前往赫瓦爾、布拉奇、科楚拉、斯普利特和杜布羅夫尼克的遊客,經過這裡時都會略作停頓,每在7、8月遊客最多的時候,配合馬卡斯卡夏季嘉年華都會舉行許多文化藝術活 ,吸引無數遊客湧入,仍然一床難求。 城市地處環山迎海的一片略為揚昇的平地之上,於羅馬時期發展快速,以中央廣場為中心向四周發展,馬蹄鐵形的港灣環繞著濱海林蔭大道,從海上看去,採綠的叢林擁抱著一片紅屋頂的建築,城區範圍不大,重要的景點飯店、餐廳及商業中心都在廣場及海港附近,並貼心的到處都設有遊客中心可以諮詢。 聖馬克大教堂(Cathedral St. Mark)面向中央大廣場,是市民的信仰中心,由主教比賈科維茲(Nikola Bijankovic)於1766年所建,成為市內後來居上的大建築,但1775年又改為後巴洛克式的華美風格。 廣場東面城牆外的聖方濟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和聖瑪利教堂(Mary's Church)始建於14世紀,是市內最悠久的建築,中央廣場即在它西側發展起來的,17世紀當時許多貴族及高級人士,都是在這裡舉行宗教儀式。 聖彼得(St. Peter)教堂在海港旁的聖彼得半島附近,始建於14世紀,曾被土耳其破壞,17世紀中期威尼斯再度統治這個城市時,貴族及有錢人的豪宅逐漸建立,城市面貌改觀,聖彼得教堂也重建為巴洛克式的優美風貌,但1962年又被地震破壞,1992年重建為現貌。 市內有許多18、19世紀名門貴族的豪宅,最有名的如市中心東端的伊凡塞維奇(Ivanisevic)家族巴洛克式華屋,以及現在是市立博物館的湯洛伊(Tonolli)豪宅,都是代表 的漂亮建築,值得參觀。 來這裡的客人通常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沿海那長長的誘人海灘,終日沐浴在豔陽的洗禮中,在海水裡可以儘興的玩喜歡的水上活 ,在當地還可嘗試一下利用流體力學為人作保護和復健的浪療(Thalassotherapia),上得岸來,可以穿著隨意的走在林蔭大道旁,隨處都是路邊咖啡座,累了可以歇歇腳、喝點飲料,欣賞路人、欣賞美景,心情全然放鬆,不啻度假極致。
馬可孛羅出生地科楚拉
科楚拉(Korˇcula)的義大利名字是叫做Curzola,希臘語則寫作Corcyra Melaina,是亞得里亞海上的第六大島,卻是這一帶最大的綠島,恆古以來一直是密林如墨,葡萄園處處,風景美麗,氣候怡人。最冷的1月平均溫度都有攝氏9度,故在希臘殖民時期就有「黑科楚拉」之名。早在公元前二、三個世紀,這裡已經與其他地中海沿岸城市有往來,許多工匠更經此到附近一個名叫布尼卡(Vrnika)的小島採石作為建築材料,著名的如維也納的國會大廈、斯德哥爾摩的市政廳,以及達爾馬提亞一些城市重要建築的石頭建材都取之於此,自然科楚拉市的重要建築也是採用這種石材。 最早的市中心是在市高塔突出的半島部位,由於高塔的居高臨下,居民可 視亞得里亞海東岸來往的帆船及小艇。15世紀威尼斯開始建立古城,與大多數達爾馬提亞海岸的城市一樣,臨河高牆聳立,有堅實的堡壘藉以抵禦土耳其人的進犯。圍牆內的建築之間是狹窄的石鋪古道,石造建築的精緻更十足反映了當地工匠卓越的技術,不論是房屋的排列或窗戶的設計,都兼顧舒適、通風和安全的考量,提供現代來訪者和作者著墨最多的焦點。但是這個城市更誘人的,是義大利籍的世界名旅行家馬可孛羅竟然出生在這裡,由於古城的美、加上名人身世的傳誦話題,引誘著川流不息的遊客來此朝聖,成為現在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名字最響亮的島嶼。 科楚拉擁有好石匠、好造船工和好航海者而聞名於世;他們石匠的作品包括石刻、雕塑和建築,遍布達爾馬提亞海岸各古城中,卻保留了最好的給自己的城市,從15世紀到16世紀的後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從17世紀到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甚而花了150年建築聖馬可(St. Marcus)大教堂,建物的立面裝飾 的雕刻,極盡華麗精緻之能事,使得老城的建築以哥德風格為基礎,卻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外表。 1526年的一場大瘟疫,曾使這個古城的居民死散一空,全城因而荒蕪,直到數十年後才恢復元氣。17、18世紀以後,土耳其人的威脅漸漸解除,居民們不再需要城牆的保護,許多商人和工匠紛紛向城外發展,直到現在老城外南邊的海岸沿線仍是當地的商業中心。 科楚拉島的經緯度為東經17度8分、北緯42度57分,懸掛在佩萊沙治半島(Peljeˇsac Peninsula)的外海,島形東西橫貫呈不規則的長形,面積276平方公里,四周環繞著鋸齒形的小海灣,圓滾的山丘覆滿茂密的松林。全島有2萬多名人口,多數居民以近海捕魚、種植葡萄和橄欖、開採白色大理石為生,狩獵野豹也是島民傳統的行業之一,還有不少人從事觀光服務業。 這裡的交通非常特別,不論遊客是否開車,都一定要搭乘渡輪。如果從杜布羅夫尼克前來,就要穿越佩萊沙治(Peljeˇsac)半島,再自奧里碧奇(Orebi´c)碼頭轉乘渡輪,只要20分鐘就可抵達科楚拉城的港口,再塔車前往市區。部分自杜布羅夫尼克來的公共汽車,可以直接開上渡輪,然後連人帶車駛進市區。從杜布羅夫尼克和赫瓦爾島有渡輪航班直達科楚拉島,碼頭就在市區旁邊,但是使用長途豪華的大型渡輪,船票較貴。在科楚拉島西邊的韋拉•路克(Vela Luka)碼頭,也有渡輪前往達爾馬拉亞海岸中部大城斯普利特,但是只能搭載客、貨,無法運輸汽車。 科楚拉島是亞得里亞海最大的綠島,神話、傳說、紀念碑比任何地方多,但十分美麗,到處松柏叢生,全島就像是一個大公園,市街集中在島東北角的一塊地峽上,扼守住狹窄的佩萊沙治海峽。這是個美麗的石頭城,闢有漁港和輪船碼頭,城四周還圍以城牆,島上所有重要的景點幾乎全在擁擠的城牆裡,許多經設計過的道路都可以到達市內最高點的聖馬可教堂。教堂的鐘塔上是俯瞰全城最佳的地方,全市的景致和海景一覽無遺,大街小巷像魚脊骨般整齊排列著,白牆紅瓦的房屋沿山而立,街上許多16世紀的古建築被完美無損的保留下來,與杜布羅夫尼克極為神似,呈現一派中世紀古城鎮風貌。 每年7月29日舉行的傳統文化活 「劍舞」(Moreˇska),是當地最吸引人的節目,這是一個敘述「黑王」擄走了公主而引發戰爭的故事。由一群穿著紅色制服的騎士與一群黑制服的騎士,相互揮劍決鬥,在混亂的陣仗中有設計複雜的舞步、加上簡單的對白,由銅管樂伴奏下,整個舞劇剛毅之中夾帶著情感、技巧,可看 極高,頗獲觀光客青睞。當地為招攬外來遊客,現在旅遊旺季時,都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劍舞供人欣賞。 達爾馬提亞沿海昔日皆以航海為生,並多係造船,科楚拉住民仍保留這項手工造船的技藝。到達這裡許多活 仍然脫離不了船,在許多土特產店及小攤子上也可以買到精巧的手工藝小船。 科楚拉除了可欣賞特別的藝術,也是一個美食者的天堂,有陸地出產的蔬果,沿海出產的新鮮魚、蝦、貝類等海產,還有當地盛產的美酒,Posip、Rukatac、Plavac和Grk等都十分有名,生產Grk酒的蘭巴達(Lumbarda)位於市區東南郊6公里,這裡有美麗的海灘、寧靜的環境,是度假客的熱門選擇。 聖馬可大教堂(Katedrala Sv. Marka)坐落在老城的中心、也是市內的最高點,無論在市內何處,都可看到這座建於15世紀的教堂及高聳的鐘塔。教堂不僅是全城市民的精神信仰中心,更是一座具歷史的建築藝術品,結合哥德與文藝復興式風格,由義大利米蘭的建築師安德里伊其(M. Andriji´c)會同當地頂尖建築師共同建造,就地取材,採用科楚拉所產的石材砌造。正門上方屋簷縷塑著花紋托頭,門上方半圓窗的聖馬可像栩栩如生。大門正對聖馬可廣場,兩頭雄赳赳的石獅子拱衛。內部一道道的拱廊,都是用整根的 石柱、大塊的岩石砌成的拱門及圓弧形的天頂組合而成,厚重而古樸,置身其中憑添幾分肅穆。有時兩、三個分別穿著紅、黑騎士服的「劍舞」英俊男子坐在拱門的台階上,更讓人時空錯覺,誤以為公主已經找回、兩王已和平相處。 教堂內的洗禮堂有一尊梅斯托維契所雕刻的聖殤像,呈現他一貫的作品風格。 馬可孛羅之家(House of Marco Polo)是馬可孛羅的出生地,位於迪波羅(Depolo)巷,是當地的招牌景點,也是最具爭議 的景點,因為馬可孛羅究竟是否出生於此猶不可考,但是現在已經重修列入重點古蹟保護,屋外牆上掛著雕塑著馬可孛羅頭像的圓銅牌。這棟紀念 的建築屬於私人所有,大門時開時關,裡面並沒有真正有關於馬可孛羅的文物,只有一些複製的圖像資料。 這位義大利傑出的名旅行家在中世紀的時候,從歐洲前往亞洲旅行,採訪各地政治制度和風情民俗,著成「馬可孛羅遊記」一書,對溝通東西方的文化,以及後來海上新航線的開闢,都有深遠的影響和貢獻。 他是義大利威尼斯人,1254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科楚拉,父親尼科洛(Niccoló)和叔父馬菲奧(Maffeo),都是義大利有身分地位的富商,向來是在近東經商。1260年他們感覺君士坦丁堡的政局將要發生變 ,便將妻小留在威尼斯開始長途旅行的拓展商路,經伏爾加河流域前往中國。1265年抵達蒙古帝國夏都的上都。在他們之前幾乎沒有西方基督徒到過那裡,因而受到好奇而熱衷的歡迎,蒙古的統治者忽必烈大汗(Kublai Khan)也想從他們口中瞭解歐陸的一切,並托他們帶信向教宗克雷芒四世(Clement IV)致意,並要求能派100人去聖地研究基督教義。 1269年當尼科洛兄弟長途跋涉到達十字軍東征的大本營巴基斯坦的阿卡(Acre)時,得知教宗克雷芒已於1268年去世,在等待新教宗選舉的日子中,他們先回家探親。尼科洛到家才知道妻子已死,兒子馬可已是一個十五歲美少年。 主教選舉一拖兩年仍沒有結果,波羅兄弟擔心太晚回到蒙古會見不到忽必烈,遂於1271年帶著馬可出發至阿卡,轉而前往耶路撒冷,取得一些祭聖墓的燈油和一 信前往中國。當他們走沒多遠,有人來通知已選出格列高利十世(Gregory X)為新教宗,並同意孛羅兄弟提出的取經人,但名額只限兩人。 他們的行程橫過亞洲的山脈和沙漠,其中經過土耳其東部、穿過伊朗北部,南下波斯灣的霍木茲海峽,由伊朗東部的「特別乾旱」地區,轉向東北進入阿富汗國境停下來休息了一年。離開阿富汗後開始攀登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此後走上了「絲綢之路」,總共歷時3年多,最後到達元朝的夏都上都(遺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境內)。這裡昔稱開平,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帝位,1263年改名為上都。1267年元朝另設北 為大都,上都遂為陪都。 他們一家3口包括這時剛二十出頭的馬可孛羅在內,來到元都向忽必烈回報,受到相當的禮遇。之後的17個年頭中,他們一直留在中國,到過中國南部、北部。 年輕聰穎的馬可會說蒙古流行的土耳其話、也會說蒙古語,深獲皇帝忽必烈寵信,經常派他出巡,他曾走訪中國的許多名城,到過東南地區和雲南,在他的書中盛讚杭州的美麗、富庶。他除了為皇帝辦事,還做過食鹽專賣的管理工作,可能還當過3年的揚州總管。1292年,元朝公主闊闊真下嫁到波斯的伊兒汗國為王后,馬可孛羅一家奉命護送,從福建泉州港啟航,經過現在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斯里蘭卡和印度等地,把公主護送到波斯呼羅州,圓滿地達成任務。 在從波斯返回歐洲故鄉途中馬可孛羅一家人不幸遭到土匪搶劫,1295年冬天狼狽回到闊別25年的故鄉,親朋故友都感到十分驚喜。在之後的3年中,馬可孛羅參加威尼斯對熱那亞的作戰中被俘,在獄中結識另一名囚犯比薩作家魯斯蒂奇諾(Rustichello),將馬可孛羅口述的東方見聞筆錄成書,這就是舉世聞名、內容廣泛,包括政治、經濟、宗教、出產、人文、生活習慣、發明,以及地物、地貌、 物、植物等等的「馬可孛羅遊記」。 1299年獲釋出獄後,馬可孛羅在家鄉過著隱居生活,1324年逝世,享年70歲。有人在他臨終前要他刪除書中的某些「神話」,他回答說:「我才將我的真實見聞說了一半哩!」 後世對他的書毀譽參半,有人崇拜他是有異常記憶力的天才、忠實的觀察者;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在吹牛,書中的內容都是些道聽途說,指出他在東方25年,對於中國偉大的萬里長城、書法和茶道竟未提及,而且許多內容令人難以置信與事實不符。近代又有研究者認為,他的敘述是忠實的記錄。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市是觀光大城
杜布羅夫尼克是一個有1300多年歷史的中世紀古城,也是早已聞名於世的觀光重鎮和海濱遊覽勝地,它的義大利名字叫做拉古沙(Ragusa),現在為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縣的首府。公元7世紀末由古希臘城埃皮達魯斯(Epidaurus)來的羅馬難民所建立,隨之被斯拉夫入侵者破壞。不久斯拉夫人與拉丁人紛紛來到這裡居住。公元9世紀屬拜占庭統治,自這時起成為一個築起城牆的城鎮,11世紀成為亞得里亞海的重要商港,巴爾幹半島各國的貨物多由這裡源源不斷的運往義大利及歐洲其他地區。 1205年城鎮落入威尼斯人手中,從此威尼斯成為這個城市名義上的統治者,直至1358年才被匈牙利接手。 這時古城已改名為杜布羅夫尼克,此名源自斯拉夫語,原意為「櫟樹林」,因為當時共和國的議會決定,由威尼斯聘請建築師來此,在一塊伸入海中長滿櫟樹的扇形半島上修建城堡。10餘年後城堡已初具規模,它的位置西臨大海,東面是一條與大陸相連的狹窄沼澤地,後來沼澤乾涸修建成為廣場。 13世紀中葉,城區進行大規模擴建,並在廣場北面陡峭的山崖上修築了城牆,還對城市發展的範圍和形狀訂下嚴格的規律,在以後的數 年中都一直遵守這個建築規劃。 14世紀中葉,斯拉夫人趕跑外國統治者,於1358年建立一個擁有獨立主權自治的拉古沙共和城邦(The Republic of Ragusa),行政管理制度非常民主,採用民主選舉制度,推選出來的統領任期只有一個月。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歐洲大發現紀元開始,杜布羅夫尼克步入強盛時期,擁有一支為數500艘商船的龐大船隊,由這裡出發的當地商人,運著滿載鹽、絲、香料和金銀、毛皮等貴重物資的大商船隊,往來穿梭於巴爾幹半島各地,甚至經由地中海遠達美洲和印度,使這裡成為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的商業中心,其盛況已威脅到威尼斯。 當時幾乎所有巴爾幹半島的國家都處於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下,唯獨杜布羅夫尼克藉商船的活躍、發達的商業貿易與其靈活的外交手腕、堅不可摧的城牆,以及每年向土耳其繳交一筆豐厚的獻金,直到1808年拿破崙入侵前都維持它的商業地位,也維護了自身的獨立和自由。時至今日,當地人每說起這段歷史都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自豪感。 到了15至17世紀,這裡成為克羅埃西亞文化中心,文學和繪畫藝術高度發達,出現了一批傑出的作家和學者,例如全歐聞名的劇作家和史詩作家伊凡•岡都里奇、科學家魯德•博什科維奇、作家及史學家馬林•德濟奇等,他們不只為這個城市付出心力,同時也對文藝復興運 有重大貢獻。 其中最早的是16世紀家喻戶曉的馬林•德濟奇(Marin Drˇzi´c),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家1508年出生,1567年去世,時當歐洲文藝復興如火如荼進行之際,他的文采豐沛、文筆雋永犀利,曾編纂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編年史,而他之所以讓全國人都認識,卻是因為他還是當時最偉大的喜劇演員之一。 岡都里奇(Ivan Gunduli´c)是克羅埃西亞有名的詩人和劇作家,生於1589年1月8日,逝於1638年12月8日,他1626年創作的敘事詩「奧斯曼」,是文藝復興時期燦爛文學藝術中的出色作品,使他的出生故鄉杜布羅夫尼克博得「南斯洛文尼亞的雅典」美稱。 博斯科維奇(Ruggero Giuse-ppe Boscovich克羅西埃亞文為Ruer Boskovi´c)是義大利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生於1711年5月18日,逝於1787年2月13日,他是最早運用幾何學,經由三次觀測旋轉行星表面上的一點,求出行星的赤道,並根據三次觀測到的行星位置,算出行星的軌道。1726年參加耶穌會,在羅馬學院攻讀物理和數學,1740年在羅馬學院任數學教授。他是歐洲最早運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家之一,曾發表過70篇關於光學、天文學、萬有引力、氣象學和三角學等方面的論文。他也是大地測量學的鼻祖,為驗證關於地球形狀的理論,1750年曾測量義大利的羅馬和里米尼(Rimini)之間一段子午線的弧長。1764年,出任帕維亞(Pavia)大學數學教授兼米蘭布雷拉(Brera)天文台台長。1769年,曾率領一支考察隊到美國加州觀測金星凌日。 17世紀以後國際商業航線的變化,使得杜布羅夫尼克的商業活 由盛轉衰。1667年當地發生一場大地震,港口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由於地處交通要津的地理位置,最後還是無法逃過被地中海和中歐強國的覬覦。1808年拿破崙終於吞併了這個港市,解散城邦,結束「拉古沙」時代。1815年克羅埃西亞成為達爾馬提亞的部分,又臣伏於奧匈帝國。它雖然是在仰承強國的鼻息,但絕沒有輕易放棄為獨立而奮鬥的決心,直至1918年才歸屬於南斯拉夫,劃入克羅埃西亞的行政區內,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1年至1944年是德國及義大利的佔領區。 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獨立後,塞族軍隊於同年10月包圍這個美麗的港市,直到1992年8月戰火才告平息。在長達10個月的圍城戰鬥中,城市遭到有史以來最殘酷的破壞,共有兩萬顆砲彈和飛彈落在市區,舊城的中世紀古城牆備受摧殘,全市有1/3的建築物幾被夷為平地,許多象徵 的達爾馬提亞文化遺產嚴重受損,一半以上的市民逃離戰區遠走他鄉,昔日熱鬧非凡的觀光重鎮變成滿目瘡痍的悲情危城。戰後全體市民總 員,於199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努力重建家園,無論是教堂、城牆或大小街道,都力求恢復原貌。 這座城市的位置,經緯度為東經18度7分、北緯42度48分,面積979平方公里,背 高聳的塞爾吉奧(Sergio)石灰岩山,坐落在豔陽普照的達爾馬提亞南部海岸突入海中的岬角上,面向亞得里亞海,碧綠的海水就在城牆腳下不停的沖擊著,全市3/4的區域被海水包圍,閃亮厚實的白花崗岩城牆沿著扇形的海角圍繞,形成一座半島城市。既有溫和的地中海氣候和優良的海濱浴場,又有令人眼花撩亂的多采多姿夜生活,但最使人傾倒的莫過於那些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和眾多的歷史古蹟。 杜布羅夫尼克景色迷人,城裡充斥著魅力無窮的古老建築,紅瓦白牆,古色古香,狹長的街道兩旁林立著當年的貴族宮殿和修道院,是歷史的凝聚,散發著濃厚的文藝氣息,為蓬勃的現況提供了輝煌的舞台布景,故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列為世界重要的古蹟。 這個城市石頭城牆巍峨,角樓高聳,布局整齊,不僅是全國最美麗的海濱城市,也是歐洲最出名的海濱度假勝地之一,素有「亞得里亞海的珍珠」美譽。 這是一座城山,人們昔日習慣稱它為「拉古沙」,就是因為城鎮建在岩石上,被古代的防禦城牆緊緊包裹著,是一個裝滿自然美麗與歷史的寶盒,看起來永遠像是剛從海底整個鑽出來似的,又像是一隻巨大的石拳搗進亞得里亞海。由於地處亞得里亞海的南部,不但氣候十分溫和,而且1年中有250多個日子是晴天,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6度,就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也在8度以上,較之於近在咫尺的其他地中海沿岸城市來說,這裡無疑又是舒適涼爽的寶地,所以這裡雖然只有約6萬多人口,但每年都要接待80萬名以上的國內外遊客,每年觀光的收入高達2億1千多萬美元。這裡保留了中世紀以來的歐洲文化和拉丁文化的特色,無論是建築、藝術、舞蹈、音樂、戲劇和各種戶外民俗活 ,多采多姿,美不勝收。 雖然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杜布羅夫尼克昔日富裕影響到現代生活的紮實,也能體會到古文化與現代化的相互存在,但卻又有彷彿出自同一人設計建造的外觀,既連貫又和諧。由近郊的什得山頂遠眺市區,紅色屋頂的石屋,櫛比鱗次,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全市分為海港、新城和舊城三個部分:海港位於市區的西北部,一條海拔數十公尺的山脈,從西南一直延伸到海中,形成一個天然的海灣,港闊水深,不論海上多大的風浪,只要船一進入港灣,就絕對安全無虞。港內可以容納8、9艘排水量萬噸級的巨輪,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客輪和快艇在這裡出入,港口碼頭附近建有水族館和舊牧師館等建築物。碼頭上有許多船家經營玻璃底船出海看海底珊瑚,或乘船在海上兜風;亞得里亞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水的顏色給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新城建在市區中北部濱海的緩坡上,地勢較高,沿著山坡一排排的紅瓦房屋夾雜著現代化的劇院、富麗堂皇的大飯店及一些旅遊設施,五光十色,構成一幅光彩奪目的圖畫。街道兩側聳立著高大的棕櫚樹和檳榔樹,房屋的庭院裡長著茂盛的龍舌蘭和枝葉肥大的橡樹,整個新城籠罩在採蘢的綠茵之中。 在這裡的叢林和山石間,建有許多別墅和小洋房,使得建築物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幾條主要街道上,幾乎全是商店、冷飲店、酒吧、旅館、餐廳和服飾店,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吸引著許多觀光客前來消費。 舊城位於新城東方的一個扇形石灰岩半島上,依山旁海,景色迷人,是杜布羅夫尼克的精華和觀光客必到之處,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四周環繞著高大的城牆,上面築有碉堡和砲台,古時用以防備從海、陸兩個方向來犯的敵人。從新城到舊城,要經過一座木板吊橋,橋的護城河流水潺潺,吊橋用鐵索吊起來,把堅實的鐵製城門關上,就可固若金湯的抵禦來犯的敵人。進入舊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噴水池,過去居民在進城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池中洗洗手,以免將厄運帶入城裡。 大多數的舊城房屋都用清一色的白色石材建成,風情古樸,所以又有「石詩」的美稱。城中央布朗茲亞大道的路面是用均勻的大鵝卵石鋪成,雖然經過數 年無情風雨的吹打,所有建築依舊保存得非常完好,鵝卵石路面被踩磨得發亮,襯托出城市的古雅。 觀光客置身古城有如進入中世紀的城堡,漫步街區除可以看到各式商店、餐廳、咖啡屋、市政廳、古樸的民宅外,還可以目睹保存完好的聖布雷瑟教堂、法蘭西斯哥修道院、祭司宮殿、鐘樓和古老華美的王公宮邸,最特別的是有一家1317年開張的藥局,是歐洲三家最古老的藥局之一。這些古老的建築形式迥異,風采各具,有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也有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風格,連街道和街燈的式樣也是中世紀式的,是歐洲中世紀建築保存得較好的古城,享有「城市博物館」之譽,整個環境充滿了詩情畫意,誠如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所說:「你要進天堂嗎?那就到杜布羅夫尼克去吧!」 舊城禁止車輛進入,遊客只能安步當車進古城,如果打算在古城過夜,除自己提著行李進城,也可以花點小錢請腳夫代勞。 史特拉敦(Stradun)大道官方名叫拉卡(LACA),是全市最繁榮的商業步行街,也是舊城的核心,街道東西橫貫兩端城門,將整座古城一分為二,和附近的四條狹小街道都鋪著堅實的青色大理石,平滑而潔淨。 道路兩旁有許多地勢較高的橫向窄巷,寬不足兩公尺,路面是一級一級的石階。據說舊城中總共有14個擁有200級石階的類似巷道,路旁都是兩層樓石屋,二樓的陽台伸在外邊,陽台上常有曬衣服的木棍伸到對面鄰居的陽台上,好像「萬國旗」招展。 杜布羅夫尼克遊客中心(Dubronik Tourist Board)就設在史特拉敦大道兩端,初到此城的遊客,不妨先到這裡請教會英文的服務人員。tel:385-0-20-426303,426304,426476, E-mail:tzgd@du.tel.hr 這個城市原係一座島嶼,史特拉敦大道所在地就是隔開島嶼和陸地的一條水道,1468年鋪上路面,1667年大地震過後,兩旁櫛比鱗次的巴洛克式石頭房屋全部整修興建起來,高度一致、立面相同,形成熙來攘往的交通 脈。「史特拉敦」大道名稱的由來,是一位米蘭籍軍官第一次瞥見這條街時,不禁用義大利語讚嘆說:「Chestradone!」意思是 「這麼大的一條街」。 這條街全長292公尺,原本用紅磚鋪砌,1901年改用今年所見、亮麗的大理石路面,100多年人來人往,已被鞋底磨得光亮無比,夏天觀光旺季時,道旁的露天咖啡座總是座無虛席。 沿街整齊的三層石樓,樓上住人,樓下出售各種土特產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首飾、項鏈、珠寶和翡翠等商品。這些商店的規模不大,卻吸引無數的國內外觀光客,生意興隆。 聖塞爾吉奧(Saint Sergi)山海拔412公尺,遊客可以乘坐電纜車從山麓直達山頂,在上面可以瞭望市區全景和遠處的海洋,景色極佳。 拉沛德(Lapad)海灣位於新城的西端,屬於杜布羅夫尼克繁華的都會區,擁有不少旅館、餐廳和商店。這裡廣袤的海灘可以游泳、作日光浴,充滿了度假的氣氛。海灘邊有許多販賣游泳用具的攤子和露天咖啡座,還有一大片的彩色大遮陽 ,非常熱鬧。晚上的氣氛更是浪漫迷人,面臨海灣的餐廳莫不高朋滿座。 古茲碼頭(Gruˇz Port)位於新城拉沛德海灣北方的古茲港灣內,巴士總站就設在碼頭旁,這裡是杜布羅夫尼克主要的水運港口,大大小小的船隻出入停泊。從杜布羅夫尼克機場搭乘巴士進城,這也是終點站。坐船從海上登岸,是密集的戶外咖啡座,背後密林叢生的山前是整齊的街道,旅館、餐廳、藝品店眾多。碼頭旁的傳統市集及魚市場,供應各類新鮮蔬菜水救和海鮮,是當地人補充日常食材重要處所,也是觀光客參觀的景點之一。 杜布羅夫尼克的對外交通非常方便,在市區東南方17公里處的錫利皮(Cilipi)國際機場,有班機自歐洲各大城市來此,與國內各重要城市間也有航班營運。很多外國觀光客前來克羅埃西亞旅遊,都是先飛抵杜布羅夫尼克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蹟和旅遊景點後,再前往首都札格雷布。 從錫利皮國際機場到市中心區有機場巴士和計程車服務,車程約30分鐘,沿途遍植棕櫚、松樹和絲杉,充滿了南國情調。 海運相當發達,市區東北部的古茲(Gruˇz)港灣,水深港闊,可以停泊巨輪,有良好的碼頭和庫儲設備,船舶進出頻繁,有定期客輪前往達爾馬提亞沿岸各港口,並有國際郵輪往返義大利各大港口。 在地面交通方面,鐵路只可以通往波士尼亞的薩拉熱窩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的貝爾格萊德。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有長達900公里的亞得里亞海沿岸高速公路通達,許多長途巴士可以連接國內的各大城市。國際級長途巴士可直達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義大利和斯洛文尼亞等國。許多來自義大利和奧地利的觀光客,都會自己開車來此度假。 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以公共巴士和計程車為主,精彩的景點都集中在老城區,老城區和新城區之間的交通可搭乘地區 公共巴士,但車多人也多,班班客滿,要掌握時間,以免誤事;也可以叫計程車,如果租車前來則停車位難求。老城區不大,人的雙足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且一天內就可逛完,不過爬坡路並不輕鬆。 觀光業是杜布羅夫尼克最大的經濟來源和生命力,如果不是經常有大量觀光客蒞臨遊覽,這裡會變成鳥都不生蛋的蕭條地方。這一帶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風景絕佳,全市有近60家旅館和48個拖車公園及露營地。大部分旅館及民宿位於新城及外圍山坡上,老城裡雖然也有少數民宿,但只有年輕力壯的遊客才敢問津,因為老城禁止行車,到處是坡道、高高低低的石級,行李搬運非常不便。 當地的旅館大多樸實無華,五星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非常有限,有名的景點附近都以三星級飯店為主;而且這裡的經典景點都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禁止再開發,所以離景點愈近的旅館不但房租愈貴,並且愈具「歷史 」。 大多數的新旅館是龐大而設計有幾何圖案的建築,同時為了不妨礙視野,這些旅館多遠離古城,沿海岸而建,但可以居高臨下,飽覽古城全貌和亞得里亞海濱美麗的景色。這裡所有的旅館服務設備都很齊全,客房有現代化服務設施及溫馨的裝璜,並附設餐廳、咖啡屋、健身房、圖書室、娛樂室、夜總會和賭場,收費並不太貴。許多依山而建的海岸旅館設計獨特,旅館的正廳建在頂層,遊客進門辦完住宿手續後,由服務生領入電梯間,電梯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停靠各樓層,有點像台灣桃園龍潭鄉石門水庫附近的芝麻酒店。 由於夏季旅遊旺季時,外國遊客蜂湧而至,旅館供不應求,政府乃規劃民宿支援,使得全市可供遊客下榻的床位增加到3.6萬多張。因此當地居民多有兩幢住屋,一幢自己居住,另一幢專門出租給觀光客;所以這裡的居民生活富裕,收入都相當可觀,在忙過夏天旅遊旺季、繳完所得稅後,所剩足夠全家人整年開銷而有餘。每當夏季夕陽沉入金黃色的海面、傍晚清涼的習習海風吹來的時候,市內的大街小巷中可以看到許多老太太,她們都是拉客的民宿房東,民宿房租公道,遊客除了住宿外,還可以品嚐到可口的克羅埃西亞鄉土菜餚和咖啡,以及能享受到一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家庭溫馨氣氛。 著名的杜布羅夫尼克帝國希爾頓(Hilton Impenial Dubrovnik)是當地五星級國際觀光大飯店,坐落在老城派勒城門對面的山坡上,周遭環繞著美麗的花圃,磚紅色的四層樓大建築中擁有139間標準房和8組豪華套房,以現代化服務設施提供住客舒適的享受。 蘇姆勒汀大飯店(Sumratin Hotel)是當地二星級飯店的代表,服務品質可能比台灣的一般旅館還不如。它坐落在熱鬧的拉沛德(Lapad)海灣區中心,緊鄰高人氣的商圈,是一座磚黃色的四層樓大建築物,擁有綠樹圍繞的獨立庭院,巧妙的與紛擾的外界相隔絕,可鬧中取靜、享受微風拂面、大自然蟲叫鳥鳴的樂趣。這家飯店的設備很簡單,沒有空調,也沒有冰箱,只有基本的衛浴設備和電視、暖爐,但是房租只有五星級飯店的1/3。 青年旅舍(Youth Hostel)在巴士總站不遠處,灰白色外牆的四層樓仿造老城的大理石面,顯得古典雅致,共擁有82個雙層的床位。住在這裡生活機能頗佳,有公共衛浴設備,並可上網,還有酒吧、咖啡廳和披薩速食店,附近就是熱鬧的夜生活場所。 當地有不少高級餐廳、麥當勞、肯塔基炸雞和義大利披薩等,但有名的大餐廳多附設在各大觀光飯店中,最具特色的要算是舊城裡各條小巷子中五花八門的各類吃店,有專營海產的風味餐廳、有炸雞及漢堡速食,還有飲酒配簡餐的情趣店。例如史特拉敦大道北方平行的狹街普利雅科(Prijeko),就是一條人氣很旺、擁有許多各式餐廳的地方,漫步街上,抬頭看看掛在店前燈籠上寫的招牌文字、或者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看看所陳列的食物內容,來作所選擇,許多店東會走到門外來熱情的招徠路過行人入內品嚐他們的拿手好菜。其中海鮮品種繁多,菜餚的調味多係義大利式的,味道鮮美。 當地的傳統餐飲,是原本在附近一些島嶼的特別菜餚,如納雷特瓦(Neretva)河谷一帶的燉鱔魚或燉青蛙、烹煮的野鴨等,都是令人記憶深刻的菜色。另外,有名的達爾馬提亞煙薰火腿加起士、薩洞馬利(Zaton Mali)是黑肉汁燴飯,以及當地人愛吃的綠湯(Menestra)、甜美可口的紅葡萄酒,這裡都可以吃到,所以千萬別錯過,一定要品嚐一下。 拉溫納特(Lavenat)是一家古典的義大利餐廳,坐落在拉沛德海灣的轉角處,能夠一覽整個海灣的風光,在杜布羅夫尼克沒有一家餐廳的視野比它更棒,很多遊客在晨昏時分來此點一杯咖啡,享受日出日落的美景。這裡的蘑菇濃湯特別香濃滑膩,在杜布羅夫尼克非常有名。 阿卡(Arka)餐廳也有特色,位於老城區的岡都里奇廣場旁,所有座位全搭在戶外階梯的兩旁,以白色大陽 遮蔽陽光。 緊鄰的幾家餐廳也都是差不多的格調,菜色也多雷同,生意不相上下,那裡有空位子,遊客就往那裡坐。品嚐亞得里亞海的海鮮,如果點一客什麼都有的海鮮飯是最聰明的抉擇。 斯卡拉披薩(Pizzeria Scala)餐廳在克魯姆大 物中心附近,緊鄰拉沛德海灣,它是一家能填飽肚子而價位又不高的速食餐廳,雖然食物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但份量夠,種類也多樣化,飲料也比別的大餐廳便宜,因此門庭若市,但大多數顧客點的是炸雞套餐,披薩反而退居第二。 克魯姆(Kerum)大型 物中心位於拉沛德海灣附近,是一幢黃色外貌的三層樓建築,其內出售各式各樣物品,尤其以食品部門最為齊全,很多外國的自助旅行者多來這裡補充平價的食物,如零食、水果、礦泉水、飲料及生活用品等,對於喜歡自己 手下廚的人,這裡也供應生鮮食品和調味料,還有多種克羅埃西亞自製的紅酒和啤酒,價廉物美。 在這裡 物很方便,街上各式商店都有,商品林林總總,五花八門,能充分滿足遊客的 買慾。這裡出產的烈酒、葡萄酒、絲綢、乳酪和皮革製品等也非常有名,也有很多土特產紀念品。 主要的 物商區是史特拉敦(Stradun)大道,兩側的藝品店形形色色,服飾、領帶、旅遊書刊、明信片、玩偶等。舊港口附近也是熱鬧的攤販麇集市場,民俗彩繪、刺繡品、小紀念品、郵票、手工藝品等,引人駐足選 。 通常來此訪遊的旅客,都會買一條領帶做紀念,因為杜布羅夫尼克是領帶的發源地,因為1635年時當地約6000名水手和士兵被派往法國,協助路易十三作戰,為了區別不同身分,領子上都圍著一條領巾。這種打扮讓一向主導時尚的法國人視為有創意而優雅的穿著,一窩風的仿傚,到1650年法國人已成風尚,並成為法軍的制式配件。 杜布羅夫尼克也是克羅埃西亞的文化生活中心,從1950年起半個多世紀來,杜布羅夫羅夫尼克的宮殿、教堂、廣場,在每年7月10日至8月25日的「杜布羅夫尼克之夏」時,就成為音樂、戲劇和民俗表演的最佳場所,這個為期六週的國際藝術節,是歐洲最古老及頗具聲望的藝術節。參加演出者除本地的聞名藝術家外,還有一大批享譽國際的專家專程前來擔任主要角色。屆時全市除重要廳堂,還有約40處露天場所表演。 其中幾乎年年都上演的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多在羅夫里耶納克(Lovrijenac)堡涼風習習的城垛上演出;午夜時,多明我修道院的紅橘和椰棗樹蔭下,奏出 人的莫扎特小夜曲。俯瞰亞得里亞海的雷弗林堡陽台上,則有芭蕾舞表演,還有來自20多個國家聞名全球的音樂家、克羅埃西亞的名詩人、馬其頓的民間舞蹈家,以及從札達爾來的木偶大師等濟濟一堂。 這個城市擁有自己的交響樂團、大型的藝術博物館,以及有好幾位是全國最佳演員的市立劇院。在1994年的夏季國際藝術節中,「哈姆雷特」劇中的男主角是由當時年方22歲的克族戰爭英雄維斯尼擔任,這位年輕英俊的男主角,因在戰爭中獲得輝煌戰果,成為杜布羅夫尼克的新偶像。這齣莎翁名劇的結尾也被略作修改,最後一幕改為挪威征服者弗亭布拉斯揮 藍旗進場,藉以暗諷聯合國穿藍灰色軍服的維和部隊。 繪畫藝術在杜布羅夫尼克也是欣欣向榮,自從第一個本地學派的斯拉夫畫家追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名師習藝以來,這種傳統始終不曾中斷,市中心街道旁不時可以看到畫廊,長期展覽的宣傳海報也隨處可見,克羅埃西亞許多最知名的當代畫家,如普里蒂卡(Pulitika)、史克爾志(Skerlj)和皮柯(Peko)等,他們不但住在這裡,同時也曾長久在這裡默默地從事畫作。 這個城市觀光景點眾多,古城四周圍繞著花崗岩砌成的城牆(Gradske Zidine),建於13至16世紀,前後費時300多年才大功告成。這是一道防禦 的城牆,隨著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敵人,城牆也不斷地加厚、加長,直到今天還能完整無 堅固地屹立著。城牆加上堡壘的總長度達1940公尺,有些地方城牆高達25公尺,在面對陸地的地方城牆厚6公尺,面海方向因有天然屏障深海懸岩、厚僅1.5半至3公尺。 沿著城牆,在地形、位置重要的地方都設有堡壘、碉堡、稜堡、高塔等防禦設施,總共約有5座碉堡、12座半圓形及3座圓形塔堡,其中以北面的明闕達守望塔(Tvrdava Minˇceta)、東邊的聖約翰堡(Tvrdava Sv. Ivana)、西邊的羅夫里耶納克堡塔(Tvrdava Lovrijenac),以及雷弗林塔堡(Tvrdava Revelin)和波克爾塔堡(Tvrdava Bokar)等,令人印象最為深刻。 遊客到杜布羅夫尼克必定會攀登城牆參觀,遊完這座精神象徵的城牆,可以說全市的情景已瞭解了一大半。繞著高高低低的城牆爬上爬下的走上一圈,透過許多轉角及瞭望點,遠山、碧海、島嶼、碼頭、遊艇,以及老城內湧 的人潮一一呈現眼前,是一趟充實而美麗的行程,更能感受古城與海洋的息息相關,以及它在地理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所以雖然登城牆的票價並不便宜,但絕對值得。不過每當夏季,沒遮蓋的城牆上酷熱的陽光也相當要人命,怕太陽的人就要選擇黃昏時前往。 在城牆上俯瞰老城,居高臨下,一排排地中海風格的紅色屋頂,屋宇豔麗 人,古風猶存的民宅陽台上,曬衣繩子上的衣物迎風飄 ,讓人感覺到這裡生活的環境仍然和好幾世紀前一樣古樸寧靜。城牆上有幾家露天咖啡座,走累了可以歇歇腿,邊喝咖啡、邊欣賞美景,是感受古城風情的另一種最佳方式。 派勒城門與普洛闕城門(Gradska Vrata Pile & Vrata od Ploˇca)是杜布羅夫尼克老城的兩個主要入口,西邊的派勒城門通常是旅客選作老城之遊的起點,它設有一座砲台,城門上刻有「千金難買自由」一語,由於城門狹窄,車輛無法進入,才使老城的古風得以長存。派勒城門因興建時的位置和時間的不同而區分為內外兩層,外城門是建於1537年的文藝復興式拱門,城門上方有一尊出自名雕塑家梅斯托維契之手的當地守護神聖布雷瑟(Saint Blaise)塑像,這也是全城最古老的聖布雷瑟塑像。 一進入城門,就聽到古典音樂迴盪,使人如在時光隧道中賞景。從城門往內看,映現在眼前的是比外城門早一個世紀的哥德式內城門,門上有一尊同樣的聖布雷瑟塑像,但風格迥異。內城門邊依傍著城牆擺著許多藝品攤,街頭藝人也展售他們的作品,吸引許多觀光客圍觀。 城門的入口處,可看到手持長戟、身穿中世紀傳統服裝的年輕衛兵,神采奕奕的站在城門兩側,讓觀光客跟他合影留念。 派勒城門聯外的橋樑是可以收起來的,在古代每天傍晚橋就會拉起來,城門關閉後鑰匙交由王子掌管,以確保城內安全。城門外面有一個小水池,遊客們走到這裡常會停下來沖沖手、洗把臉再繼續行程。 普洛闕城門在老城的東邊,當地人習稱之為聖魯卡(St. Luka)城門。外繞興建於15世紀的護城河,有石橋與西側1580年興建的雷弗林碉堡(Tvrdava Revelin)相連,昔日是城市東面主要的安全防禦。城門下方是一個小碼頭,不時有船艇在此停靠、出發。 明闕達守望塔(Tvrdava Min-ˇceta)因原地為明闕達家族所有而得名,是一座厚實的圓形塔,固若金湯的扼守在北面城牆制高點上,為城牆眾多防禦設施之一,保護著派勒城門,與坐落在古城西南端的波克爾塔堡遙相呼應。這座圓塔原由當地名建築師尼西弗(Nicifor Ranjina),在1319年設計為方形厚塔,後來因不足以應付外侮和暴 ,1453年特別又聘請佛羅倫斯的名設計師密奇羅佐(Michelozzo di Bartolomeo Michelozz)改建為更堅實的防禦要塞,城牆厚6公尺,並增設炮口。現在的形貌則由來自札達爾的石雕家達爾馬提納克(Juraj Dalmatinac)於1464年完成,層次分明,雄壯中帶著纖秀,令人印象深刻。這裡是全市最高處,上塔頂眺望,遠可看到亞得里亞海和洛克魯姆島景色,近的杜布羅夫尼克城市風光更可一覽無遺。 聖約翰要塞(Tvrdava Sv. Ivana)位於古城牆東邊,是這裡最大的一座堡壘,呈半圓形,坐落在伸入海中的岩石山,在要塞與港口防波堤之間,設有嚴格險要的關卡。當年這座要塞是為防禦威尼斯艦隊入侵而興建的,建築方法很獨特,靠海一面的堡壘石牆厚達15公尺,靠城的部分城牆只有2公尺厚。據說,當年城內統領對鎮守主堡的將軍非常不信任,深恐他謀反,就把靠城部分的堡牆故意砌得薄一點,如果守堡軍隊叛變,統領的軍隊就可以從城內輕易地攻下主堡。英國大戲劇家莎翁創作的名劇「哈姆雷特」,就曾受這個故事的影響,劇中有一幕布景就是以這個要塞為背景。 羅夫里耶納克堡壘(Tvrdava Lovrijenac)是古城牆西邊的主要防禦要塞,當年專門用來對付從陸路來犯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這座呈幾何型的堡壘非常堅固,易守難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 岡都里奇廣場(Gunduliceva Polijana)位於老城區大教堂的西北側,四周多係灰磚色的三層樓建築物,並有許多撐著白色遮陽 的露天咖啡座,石板鋪成的廣場上,有很多鴿子在覓食。每日上午,廣場成為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區的早市,販售食雜水果和早點,臨時攤位在近午時就告結束,廣場中心的詩人伊凡•岡都里奇(Ivan Gunduli´c)的立像成為重要的地標。 魯札廣場(Luˇza)位於舊城史特拉敦東端,舊港口東南側,是小歐諾弗里耶噴泉的所在地,這是杜布羅夫尼克最大的集會廣場,周圍環繞著市集、史邦札豪宅,鐘塔、聖布雷瑟教堂,巨大的奧蘭多石柱豎立廣場中。過去政府都選擇在這裡公告命令、宣判重要事項,現在是公私節慶活 的舉行場所,擺列的許多咖啡座是市民們最佳的約會地方。 鐘塔(Gradski Zvonik)灰白色的塔樓呈方形,有橢圓形高3.1公尺的綠頂,是當地重要的景點,正好位於東西向軸線史特拉敦大道的盡頭,它和明闕達守望塔同係這個古城顯著的地標,始建於1444年,後曾經過多次的重修,最近一次的大修是在1929年。每當正點時分,塔頂有兩尊銅人會準時敲鐘報時;鐘塔正面另有時鐘,用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顯示時間。 奧蘭多石柱(Orlando's Column)聳立在魯札廣場上,柱上插著旗非常醒目,這根於1418年為紀念奧蘭多而豎立的石柱,由米蘭雕刻家設計製成,屬哥德式風格,石柱上雕有奧蘭多騎士英武的雕像,他是北歐地區傳奇 的英雄人物,但卻被借用到南方的亞得里亞海來,相傳他曾幫助杜布羅夫尼克擊退了阿拉伯海盜。 大小歐諾弗里耶噴泉(Velika Onofrijeva Fontana & Mala Onofrijeva Cesma)位於史特拉敦大道的兩端,是那不勒斯水利工程師歐諾弗里奧(Onofrio)1438年建造城內供水系統而建成,水源引自12公里外的杜布羅瓦奇克河(Dubrovaˇcka),並分隔出兩條輸送道,一條流往派勒城門,注入大歐諾弗里耶噴水池;一條水流入鐘塔西側的小歐諾弗里耶噴水池。這在灼熱的地中海一帶,是早期城內引以為傲的裝飾 供水系統,它既是噴泉,又是大水池,並且是市民們最喜愛的聚會地點。1438年由米蘭名雕塑家及亞拉岡宮 藝術家彼特羅•迪•帕蒂諾(Pietro di Partino)設計建成,形式優美,石頭結構的材質,有許多精緻的浮雕,其奢華講究,即使當時權傾一時的威尼斯建築,也無法與之倫比,是昔日城市富裕與身份地位的象徵,由此可見當年城市周圍礦區生產金銀的收入有多豐富! 大歐諾弗里耶噴水池泉為兩層,文藝復興式的建築,上面有許多雕塑,1667年克羅埃西亞的大地震將之震毀,現在能看到的是環繞著水池的16個出水口,每個出水口都是設計別緻的面具,水從面具的嘴中流出。數 年來當地居民每當入城,都會先在貯水池外圍的清涼泉中洗洗手,據說藉此可洗去厄運。 在史特拉敦大道另一頭魯札廣場的小歐諾弗里耶噴水池,較之大歐諾弗利耶噴水池的規模小多了,是小巧六邊形的貯水池,中央有精緻雕塑的小噴水口。 舊港口(The Old Port/Gradska Luka)位於魯札廣場東方的港灣內,聖約翰堡與聖路克(St. Luke)堡壘之間,穿過鐘塔旁邊的拱門就可以看到它。在拉古沙的航海極盛時代,這裡曾是繁榮的航運及商業中心,現在仍舊是附近小島或城鎮的重要港口及搭乘觀光船的要站,但主要的海洋貿易活 已被新城區的古茲港所取代。由這裡啟航的觀光船,可連接達爾馬提亞海岸最南端的卡夫特(Cavtat)或附近的洛克魯姆島作一日海上遊。 在港口四周腹地上有很多露天咖啡座,經常坐滿遊客,一杯在手略作休息,看人、賞景、聽濤,享受大自然風情,每至用餐時間更是一位難求。 史邦札豪宅(Palaˇca Sponza)是魯札廣場上的主要建築之一,曾經為海關辦公室,後來又改為鑄幣廠和銀行,是中世紀時杜布羅夫尼克主要的商業金融中心。這幢優雅華麗的三層樓建築,每層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一樓的中庭為文藝復興式的透空式,四周拱廊圍繞;二樓的外立面顯然受到威尼斯建築的影響,是精緻的哥德式立窗;三樓則採晚期文藝復興式窗飾,在正面鑲嵌著一尊杜布羅夫尼克守護神聖布雷瑟(Sv. Vlaha)的塑像,與屋頂上的眾多雕塑互相呼應。1667年這裡雖遭遇到大地震,但這幢建築幾乎未受到損害,華麗的原貌成為昔日繁華的印證。內設「杜布羅夫尼克英雄紀念館」,展示從13世紀以來為這個城市奮鬥的英勇人士和城市興衰史,以及相關的收藏物,是此地的熱門參觀點。每逢夏季節慶,這裡是舉辦各項表演的所在。 王公宮邸(Kneˇzev Dvor/Rec-tor's Palace)位於舊城東部,鐘塔的南方、大教堂的斜對面,這不只是當地一幢出色的建築,也是整個亞得里亞海地區除了宗教建築之外的代表作,1464年由佛羅倫斯名建築師米開羅佐(Miche-lozzo Michelozzi)設計建成,他運用當時佛羅倫斯正興旺的文藝復興風格結合舊哥德風,不但不突兀,並能讓這幢建築更和諧、唯美,曾經被稱為「達爾馬提亞地區最美的建築」,無論壁飾、窗櫺、樓梯、拱廊等都有精心設計和雕塑,尤其是一樓的拱廊柱頭及大門上布滿了古典雕像,寓意深遠、圖像生 ,耐人尋味。觀光客來此就像步入了一座精美絕倫的藝術殿堂,值得畢生回味。 這座宮殿長達好幾個世紀都是杜布羅夫尼克的行政中心,曾經是城邦政府發號施令的「統領宮」。當時所謂的統領,相當於今日共和國的總統,是由貴族組成的大議會所選舉出來的最高行政長官,任期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其職責是處理日常政務,一個月的任期滿後,才能走出統領宮外,結束囚徒式的宮 生活,恢復自由之身。 現在內設博物館陳列杜布羅夫尼克的發展歷史,以及威尼斯和達爾馬提亞本土畫家的作品。 海運博物館(Pomorski Muzej)附設在聖約翰堡壘內,這裡陳列的可以說是一本杜布羅夫尼克的海洋發展史,包括自古至今的文物、文件,以及16世紀船運最發達時期的史料。在這座堡壘型博物館前臨海的長堤上,是望海迎風看景的好地方。 水族館(Akvarii)位於聖約翰堡壘附近,前往堡壘就會經過這個中世紀風格的建築,內部規劃27個養殖區,養殖著各類水生 物、魚類、植物、海草、珊瑚等,內容豐富,建築也值得欣賞。 大教堂(Stolna Crkva Velike Gospe)位於王公官邸的西南面,原址在公元7世紀是一座拜占庭式長方形教堂,12世紀至14世紀期間改建為仿羅馬式教堂,1667年大地震時破壞,1713年由羅馬建築師Paolo Andretti設計為優美漂亮的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內部的聖約翰•內波穆克(Saint Nepomuk)祭壇,是獨特而美麗的紫羅蘭色大理石祭壇。每天中午12時正和晚上6時,教堂的鐘聲齊鳴,悠揚悅耳的聖樂迴蕩在古城內外,久久不息。 教堂側面還有一間「大教堂寶藏」,大約收藏有200件聖物,其中最名貴的是「聖布雷瑟手臂」及「聖布雷瑟頭盔」;手臂是聖布雷瑟的右手臂,頭盔形似拜占庭皇冠,兩者都用黃金打造,雕琢得非常華麗精緻,每年2月3日的聖布雷瑟日,這些聖物都會由信眾護持著,繞行全市。 聖布雷瑟教堂(Crkva Sv. Vlaha)位於大教堂附近的魯札(Luˇza)廣場上,供奉的是杜布羅夫尼克守護神聖布雷瑟,其間曾遭1667年的大地震毀損,1706年大火後,仿照義大利威尼斯模里西斯(Mauritius)教堂,改建為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內的祭壇供奉的聖布雷瑟雕像,是一尊躲過地震和大火之 而倖存、並且完好如初的聖像,祂左手中拿著的杜布羅夫尼克市的模型,把大地震前的城市面貌完整的呈現出來,讓後人得以知道當時的景象。 聖方濟修道院博物館(Franje-vaˇcki Samostan muzej)位於舊城西部的派勒城門內側,由聖方濟教堂、博物館和中庭迴廊組成,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珍貴宗教建築,現在也是當地人精神寄托的中心。教堂原本的建築風格是介於羅馬式和哥德式之間,但經過不斷的改建後,除了1498年完成刻於大門上的聖殤像(Pieta)及銅頂鐘樓還保留15世紀早期的哥德式外,教堂內部已全部改為巴洛克風格;大型的矩形會堂內兩旁一座座祭壇林立,都是經由手工精心雕琢而成。 修道院大廳地板上都是一方方平面墓碑,上面刻著往生者的姓名及簡單的生平,院裡的修道士去世後都埋在這裡,成為名副其實永遠的家。 教堂北側迴廊環繞的中庭建於1360年,迴廊上裝飾著許多華麗的八角形石柱,柱頭上雕飾著花草、 物、人頭和魔鬼的圖案,其中最特別的一根柱頭上雕飾的是101忠狗大麥町,這是亞得里亞海地區仿晚期羅馬式發展出來的風格,值得細細欣賞。 多明尼克修道院博物館(Dominkanski Samostanmuzej)是多明我會的修道院,位於老城東北角普洛闕門的內側,是聖方濟教堂之外最早的宗教建築,建於1453年至1483年之間,庭院周圍環列 60對裝飾各不相同的羅馬式石柱。院內的尖塔設計非常獨特,是羅馬式、哥德式和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的混合體,確為世上所罕見。大塊石頭堆砌的不起眼外表,和城牆同時興建,猛然看去像是一座有鐘塔的堡壘,不過它的規模卻是亞得里亞海東部沿岸最宏偉的建築。 但其內部卻令人驚豔,化了27個年頭才完成的中庭,是市內最早的文藝復興建築範例,現在仍保持完好。博物館裡寶藏有大量珍貴的文物,有中世紀文件、手抄本、書籍,以及15、16世紀的藝術作品,包括所謂「杜布羅夫尼克學派」的畫作,其中最知名的是一幅聖布雷瑟手捧杜布羅夫尼克城市模型的畫。 聖薩維爾教堂(Crkva Svetog Spasa)位於派勒門和聖方濟修道院之間,是一座小而莊嚴的宗教建築物,建於1520至1528年間,也是少數倖免於1667年大地震的建築,並被信徒認係神蹟庇佑,故以救助主聖薩維爾為教堂的命名。這裡經常會有一些臨時 的展覽和社會活 。 克羅埃西亞保護文化古蹟的法律是相當嚴格而又周詳的,凡是破壞國家列管的文物古蹟者,會被科處鉅額罰金;甚至用以修復某些石砌門面的灰泥,也要嚴格地根據古老的規格羼合,一點也馬虎不得。市區裡沒有任何招貼或廣告牌,以免會污損古老建築物的外貌和牆壁;連一般商店的招牌,也只能在戶外燈籠的玻璃上註明簡單的名稱。為了保持古城的風貌,政府規定所有的甲種車輛都不得進入。老城區的居民人口也始終保持在一萬人左右,絕大多數的市民都住在郊區。 當地有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古老建築,不僅能供人參觀、欣賞和憑弔,並且實際上也一直在使用。如聖克萊爾女修道有柱廊的優雅天井,現在是全家出遊用餐最喜愛的花園餐廳;面對海港的古軍械庫有深邃寬敞拱門,現在則是熱鬧非凡的市立咖啡館;城牆下一度陰濕的港邊土牢,現在已是青少年們,最喜歡的熱鬧舞廳。 杜布羅夫尼克外圍的旅遊地
卡夫特美景如畫
卡夫特(Cavtat)是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縣沿海著名的觀光小鎮,位於杜布羅夫尼克市的東南方,是一個美景如畫的海邊度假地,由雷特(Rat)和蘇斯特耶潘(Sustjepan)兩個半島構成,周圍多係美麗的海岸,鎮上只有2000居民,除了一些老人和婦女仍以捕魚為傳統產業外,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多在觀光服務界工作。 這個擁有許多小海灣的天然小港都,對外交通非常便捷,可由杜布羅夫尼克市乘10路公共汽車南來,只要45分鐘車程;也可以在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區的舊港口搭船前來,距離17公里,航程約半個小時。 當地有許多中世紀文化和考古遺跡可供參觀。其中的王公宅邸(Kneˇzev dvor-Muzej)在雷特半島南端連接本土的頸部位置,巴士總站就在它東側,這是一幢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典雅高貴,內設小型考古資料室珍藏19世紀的石版印刷品,原屬於巴爾塔扎•博吉西茲(Balthazar Bogiˇsi´c)。 瓦拉荷•布科瓦茲藝廊(Gal-erija Vlaho Bukovac)位於雷特半島中部布科瓦茲街5號,這裡是克羅埃西亞著名的畫家瓦拉荷•布科瓦茲(Vlaho Bukovac)的出生地,現在已改為藝廊和展覽館,展出他的作品,以及昔日他生活的情景。 聖尼古拉教堂(Crkva Sveti Nikole)位於王公宅邸北側的坡路上方,是白色大理石砌的巴洛克風格宗教建築,四方形高聳的鐘塔上有豎著十字架的六邊形鐘樓,鐘塔面街的兩面,各嵌鑲著一個大時鐘,一個是阿拉伯數字的普通鐘,另一座則為反著走的羅馬數字鐘。教堂內部的陳設簡單樸素,信徒們捐獻的木祭壇雕刻精緻,頗具特色。每逢夏季暑期旅遊旺季,在教堂前都不定期舉行音樂會。 雷契奇家族墓園(Mauzolej Obitelji Raˇci´c/Mausoleum of Raˇci´c)位於雷特半島中北部,紅瓦的墓園建築,還有白色的紀念塔,以及綠蔭蔽空的庭園,予人無限的哀思。由名雕刻家梅斯托維契所精心設計雕琢,精緻壯麗,不只顯現藝術家的巧思,更突顯有錢人的豪侈。站在這裡的最高處,是海灣賞景最佳所在。 卡夫特餐廳(Cavtat Restau-rant)坐落在雷特半島西南搭船處附近,由裡面往外看,正好可以透過海灣看到對岸蘇斯特耶潘半島的景色。這家餐廳布置優雅,有室內座和露天座任憑選擇,餐桌附近都有盆景,一片花香,令人食慾大振。以義大利菜餚為主,披薩貨真價實。中午推出的商業午餐,每天都有不同的菜色。
杜城附近美麗的海灘
從杜布羅夫尼克的拉沛德乘10路公共汽車前往南方的卡夫特,途中會經過斯瑞布瑞諾、米里尼、普拉特等3個站,都是人氣很旺的旅遊點,各擁有一個美麗的海灘。 斯瑞布瑞諾(Srebreno)海灘坐落在美麗的海灣中,風平浪靜海水自淺到深層次分明,是一個安全戲水的好地方,在晴朗的日子裡,海灘上總是躺著一排排穿著清涼泳裝的男女遊客,在水中或海灘上嬉戲、追逐,愜意的享受陽光。 米里尼(Mlini)海灘在斯瑞布瑞諾海灣的東南內側,在高山叢林的環護之下,風平浪靜,美景如畫,經常擠滿了作日光浴和戲水的人。海灘附近的密林掩蓋下有許多現代化的旅館和建築物,其中有一幢簡單小巧的聖羅卡教堂(Crkva Sv. Roka),白牆和裝飾著樹葉的門格外令人注目,門前一 種植於1742年的大樹,被教堂及信徒視為當地的守護神,穿著雪白服裝的神父和修女,經常穿梭在樹下與信徒交談。 從小教堂往北方山坡上走,是米里尼大飯店,其旁有一家隱藏在樹林中的素食餐廳,食物十分可口。 普拉特(Plat)海灘在米里尼海灘南方數公里,也是最南面的一處戲水勝地,這裡距卡夫特很近,但較卡夫特寧靜舒適。
科納夫勒是杜布羅夫尼克附近最熱鬧、最早的避寒勝地,它的位置在卡夫特南方,鄰近波士尼亞,是一個為山谷環繞的肥沃村莊,氣候涼爽,高聳的科納夫勒崖壁向海邊傾斜,景觀自然美麗;海床的紅色礁石反射在海水中十分特殊,這些礁石在當地居民的巧手製作之下,成為市場各式各樣的紀念品。 這個小城可以採多種方式遊賞,有古老的防衛碉堡可巡視,也可以體驗農村傳統生活、尋找具歷史的特別建築、爬山溯河的源頭,或是進到方濟會古老修道院中尋求片刻寧靜,海岸崖壁有昔日留下的刻畫,也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山間溪水潺潺,救林處處,穿著傳統服飾、戴著花邊小帽的年輕姑娘個個笑靨迎人,美麗迷人。 點一客村中小餐館供應的羊肉配烤馬鈴薯,可口美味;配上一杯店家自釀的水救酒,更令人回味無窮。
伊拉菲特(Elafiti)島群
伊拉菲特島群由14個大小島嶼組合而成,範圍約為90平方公里,在杜布羅夫尼克市前方西北的亞得里亞海上,與姆列特島連成一氣,形成杜布羅夫尼克對外的屏障。遊客可以自杜布羅夫尼克的拉沛德灣或老城區的舊港口乘船前往參觀。 這個島群的地形高聳陡峭,對大陸南移的冷風形成自然的保護作用,曾經有德國氣象學家形容這裡的氣候有如「長青橄欖樹」,一年四季舒適。島上的松樹濃蔭,風光美麗,四周堅硬的海床上滿是綠色、黑褐和紅色的水藻和豐富的魚、蝦和貝類,來此遊玩少不了品嚐各類海鮮。 島群之中以洛克魯姆、科洛契普、洛普德和席班等最為熱門,而且每一個島都是自成舒適的生存環境,每個島都像是一個有海灣、有步道的龐大花園。 洛克魯姆島(Lokrum Island)是杜布羅夫尼克西邊海岸外一些美麗島嶼之一,鄰近老城區東南方的海面上,因為它是克羅埃西亞擁有森林密度最大的地方,猶如杜布羅夫尼克遺落在亞得里亞海上的一顆綠寶石,距離舊港口只有700公尺,快艇航程15分鐘。島上長滿了濃綠的松樹、杉樹和棕櫚樹,處處散發出亞熱帶花木的清香;活躍的鳥群隱密在樹林中吱吱喳喳地唱個不停,非常悅耳。林蔭深處的本篤會修道院及教堂歷史悠久,但保持良好。 關於這座小島,還有一段軼事:據說在12世紀的時候,英國的理查一世國王乘船遊歷中東時,曾在島上遇險得救,後來他特地許願,在杜布羅夫尼克市修建了聖羅薩大教堂。 這裡到處都是舒適隱秘的小湖,當地人稱之為「死海」,這些天然游泳池,風光幽美、寧靜,沒有人管你是裸體或是穿衣,自由自在,吸引不少人來此尋幽探秘。同時島上許多地方如今成為裸體游泳者的天堂,沙灘上的男男女女都是一絲不掛,無拘無束地進行天體日光浴,或在海上裸泳嬉戲。 科洛契普(Koloˇcép)是島群中最迷你的小島,由杜布羅夫尼克舊港口前往約30分鐘,兩個海灣中各擁有一個由防禦工程衛護的小漁村,兩村之間的步道旁約分布著上10座古老教堂,其中半數都具特殊風格。找一高處,居高俯瞰,漁村紅瓦白牆屋舍、寬敞的海灘,溫暖的氣候孕育出亞熱帶的植被,島上到處可見松、柏、蘆薈、仙人掌,以及各種花卉和南方的水果類,空氣中不時嗅覺得到水救林的誘人香味。想躲避喧囂的旅人,更能在這裡的海濱行人步道、美麗的海灘和一些小海灣中偷得浮生半日閒。 席班(ˇSipan)的格局較之科洛契普為高,港灣邊是厚實的城牆及具瞭望功能的角樓,這裡是有歷史的夏季避暑地,許多15世紀的王公貴族都在這裡建有豪宅和夏季別墅,以更優雅的姿態展現兩個港灣間的不同層次和如畫美景。港邊停泊著快艇、摩托汽船和橡皮拖曳船等水上休閒工具,觀光遊輪通常都停在碼頭用餐。兩海灣之間以一片廣袤的農業區相隔,種植著經濟效益極高的作物,結合度假者的消費、休閒、散心;側翼則為教堂和夏季度假區,顯為特殊的規劃。 洛普德(Lopud)由席班前來只需10分多鐘,這是僅有一個村落偎依在島西端港邊的小鎮,從海上望去就可見高聳的16世紀教堂尖塔從建築群及樹頂伸至雲空,岸上夏日度假建築高雅,都是昔日海上強者的戰利品;方濟會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威尼斯時期的總督府(Doge's Palace)、多明我會修道院(Dominican Monastery)和幾座由水手出資興建的教堂,都是島上建築的代表作。海港旁的海灘上擠滿了曬太陽的躺椅和沙灘地上的泳裝男女,海灘旁的港中停泊著各式水上大小船隻,遊客隨時可僱用馳向附近無人小島賞景,很多人乾脆在這裡來個一絲不掛、毫無羈絆的裸泳。
史通及馬利史通
史通及馬利史通(Ston & Mali Ston)兩個雙子小鎮,是哥德時期規劃建立,後來以城牆及角堡將之連成一氣,現在是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Dubrovnik-Neretva)縣的雙子星小鎮,位於杜布羅夫尼克西北方59公里,從杜布羅夫尼克開往佩萊沙治半島及奧里碧奇的公車都在此停靠,也有渡輪對外聯絡,交通頗為方便。 這個坐落在佩萊沙治半島與克羅埃西亞本土銜接處地峽上的兩個小鎮,歷史悠久繁榮,是杜布羅夫尼克的前衛,過去也是拉古沙共和城邦的部分,史通鎮上許多石造建築,技藝出色;11世紀所建羅馬式教堂聖米哈維(St. Mihovi)牆上留有的聖徒壁畫,其格式化的線條畫法,面頰卻用粉紅色上彩,一般咸認這就是現代立體畫的先驅。 因為這裡產鹽,經濟地位相形重要,從1333年開始,杜布羅夫尼克統治者下令在山頭建造綿延長達5.5公里厚厚的城牆予以保護,並連接了小史通。這可能是歐洲單一城牆中最長的。儘管這道防禦工事,在1991年及1996年先後遭到砲擊及地震而毀損部分,但其雄渾厚實的石頭城牆環繞山頭,牆下挖掘出的深壑,不祗可窺它當年產生的威力,也足以顯示其昔日的雄偉。克羅埃西亞政府當局已著手修復,沿城牆登山,景觀良好,可居高臨下欣賞雙子城紅牆白瓦民居,在綠叢、藍天、海水襯托之下,景致美如圖畫。 欣欣向榮的雙子城腹地頗大,雖然合起來人口只有6000名左右,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餐廳也不少,加之盛產味美可口的淡菜,是克羅埃西亞重要海產淡菜的養殖基地,鎮旁海上就是淡菜養殖場,產量豐富,並且大量外銷,不少克羅埃西亞人會專程前來大啖。來到這個雙子城,千萬別錯過點食淡菜,如果配一杯當地另一特產、用白蘭地酒浸泡鼠尾草、迷迭香、月桂和橄欖的科洛巴(Koroba)香草酒,那就更是相得益彰了。 馬利•史通(Mali Ston)其原意為小史通,與史通相距1公里,以城牆相連,其實也就是史通的小海港、對外的小碼頭,碼頭旁邊餐廳供應的海鮮物超所值,尤其是盛產的淡菜最為可口,並且還可以在附近海域參觀水上阡陌的淡菜養殖場。小史通出產的Postup和Dingaˇc兩種酒,也和它的淡菜一樣有名。
奧里碧奇(Orebi´c)
奧里碧奇也是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縣的海邊小鎮,位於杜布羅夫尼克西北佩萊沙治半島西北端,昔日歐洲許多船隻都在此出入。景觀最美的角度有15世紀的聖母院及聖母教堂聳立,人們坐在這兒休息可以清晰的欣賞到達爾馬提亞海峽美景,高低不平的山脊由一大群小島嶼簇擁著,叢生著夾竹桃及松柏。2.5公里的水道之外是科楚拉島,坐渡輪就可以到達;碼頭的東西兩側各有一處達爾馬提亞海岸南部最誘人的海灘,經常躺著作日光浴的西方遊客。 這裡是轉進科楚拉的重要港口而受到遊客青睞,進而感受到小鎮的優美,從杜布羅夫尼克坐長途巴士可直接來此。鎮上建築之中有許多屬於昔日的航海船長,不祗精緻講究,屋內的傢俱用品都是原有的,陳列的杯盤碗匙都採用玻璃、銀器和細瓷等,生活之豪華由之可窺知。 鎮內設有海事博物館,資料豐富,有歷史悠久的海事檔案及圖書;當地的傳統民族服飾十分漂亮,少女們穿著五彩繽紛的束腰曳地裙、頭頂各式帽子,手搖摺扇,一如歌劇中的古典美女模樣,令人心 。產業為牡蠣養殖及捕魚,記得點一客嚐嚐,也不虛來此一遊。 在奧里碧奇附近海域,是摩托船疾馳、划船、游泳、叉魚和海釣者的樂園,這裡最早的划船路線是由奧地利國王法蘭茨約瑟夫所倡導,克羅埃西亞隊在1990年還曾得過歐洲冠軍哩。
普利提維斯湖國家公園
普利提維斯國家公園(Nacio-nalni Park Plitviˇcka Jezera/N.P Plitvice Lakes)是克羅埃西亞境內最美、最熱門的國家公園,位於國境西部兩條山脈的峽谷中,西距濱海小城塞尼50公里,以湖和瀑布為主的景致,令人著迷。 沿湖周圍地區自遠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斯拉夫人、塞爾特人、伊里利亞人、拉特人、羅馬人、土耳其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等,都曾先後在這裡居住過。自從16世紀土耳其人入侵後,此地成為邊境地帶,械鬥和劫掠是司空見慣的事,所以被人稱為「惡魔之地」,一度令人望而卻步,直到19世紀才被人發現其美而到此遊賞。 這是一個如綠寶石般美麗 人的國家公園,建於1949年,它的前身是普利特維采湖盆地,這裡的地貌奇觀蜚聲國際,以獨特的天然秀色和科學價值取勝,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CO)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個國家公園海拔在502~636公尺之間,面積16462公頃,因為是總共由16個首尾相連的湖泊、無數的瀑布組成,當地習稱為「16湖公園」。16個湖的總面積為219公頃,另有15715公頃森林,大片草地、耕地和居住區。 蜿蜒於石灰岩和白雲石峽谷中的科拉納(Korana)河,流經蓊鬱的森林深處,到國家公園區驟然變成帶狀與一連串的湖泊群,綿延長達10公里。16個湖泊依地勢高低自然形成兩組:地勢較高的上湖區,共12座湖泊坐落在白雲石地層山上,環繞著茂密的森林和湧流,有些河水滲入石灰岩為暗流,形成瀑布;下湖區的湖泊和科拉納河都在一條石灰岩峽谷中,岩層把湖泊和一條條瀑布隔開,因各湖位置高低懸殊,第1湖和第16湖之間的落差達135公尺,所以在湖與湖之間又跌瀉成許多瀑布。 由於石灰岩水蝕作用,這裡的湖水呈乳白色的黏稠狀,當陽光照射在瀑布上,白如銀鍊吊掛空中;有時薄薄水幕飛越樹叢淺草,又是一幅翡翠碧綠的小水簾,濺起的迷濛水霧充滿峽谷,經陽光的折射顯現出美麗的彩虹。 因為整個湖區的地質都是喀斯特(Karst)型,水流不是沿著地表順流而下,而是浸蝕到岩石上層的土壤中竄出,形成各式大小瀑布流瀉下來,又形成另一座湖;兩湖之間高低落差愈大,瀑布的氣勢就愈驚人,故而每一個湖的大小、形狀、周遭景致,甚至瀑布、湖水都各有不同,每當春夏秋冬時令變換,四周濃密樹林顏色的更替,湖水在陽光反射之下顯現不同色彩,令賞景的人如夢如幻,幾疑天上人間! 峰巒疊綠、氣象萬千的普利提維斯16湖國家公園,70%的土地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而且從未受過人為的破壞,主要的樹種是山毛櫸、刺柏、冷杉、雲杉、白松、白葉花楸、鵝耳櫪和白蠟樹等,樹木花草叢生,還蘊育出各種可以食用的蘑菇等菌類植物;崖壁、林邊花草迎風,其中還有20種受保護的特有花卉;湖畔有矮灌木叢,水中更有不同種的蘆、葦類大量水草,被瀑水愈沖愈旺的青苔,以及羞澀的水珊瑚等,提供了野生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湖裡水族數量龐大,除魚蝦和螃蟹類外,以鱒魚的數量為最多,成群結隊,來去悠游,每尾體重可達5公斤。 森林是 物天然的家,棲息著數量眾多的棕熊、狼、山貓、狐狸、獐、獾、水獺、鹿和羚羊等 物;鳥類則有160多種,主要的有鷹、隼、貓頭鷹、杜鵑、、翠鳥、野鴨和白鷺等,是旅遊和研究生態的理想場所。 這裡每一座湖畔都是林木繁茂,鬱鬱採採,宛若一幅幅美麗絕倫的山泉流瀉圖。大小湖泊綠波蕩漾,湖水澄清,野禽嬉戲,湖中鱒魚可數。為保護自然美麗的景觀,公園中禁止機 車輛行駛、更絕對不可砍伐環湖林木,除極少數地方外,是不能游泳、戲水、釣魚和在園內露營的。即使僅在岸上看到的水底玉樹,也能值回票價;因為湖水中的石灰華沉積物,使水中樹木蒙上一層古銅色的外衣,永不朽爛,樹皮光潔,枝椏橫生,像是巨大水晶盆中的玉樹,令人嘆為觀止。 這處世界遺產有一個整體管理與超人 的步道系統,讓湖水和綠色樹林擁抱行人;在不破壞自然的原則下都設有木棧道伸入湖區,使遊客就近清晰賞景。木棧道步道並不太寬,遊客走在深入湖中央、岩洞旁,感覺不出它的存在,低頭就可看到水草和游到腳傍的魚兒。枕木排疊的階梯設計也符合人體功學,無需低頭看階梯就能輕鬆自如的上下坡,由於落差小,甚至柱拐杖的殘障也可以暢行無阻。 在上、下湖區之間的南岸、公園2號入口(ULAZ 2)處,是公園唯一的旅館區,旅遊旺季一床難求,需提前請湖區旅客服務中心代訂。湖區附近有許多張貼著SOBE的民宿,雖然設備較差,不過價格也低廉得多。如果是自己開車,大馬路旁的汽車露營區也是不錯的選擇。 餐飲區也設在1、2號出入口處,由於餐廳不多,每至用餐時間也是人滿為患,如果趕時間就需與顛峰用餐時間錯開。在1號出入口處及3號碼頭區有一些小攤販,是觀光客主要 物處,所出售商品市內都有,如非必要不必把時間浪費在這方面。 國家公園內設有電 遊覽車、遊艇,湖區有渡輪及環湖公車,在7、8月旺季每30分鐘就有一班車。入口1(ULAZ 1)在湖東端、入口2(ULAZ 2)在湖中央的南側都可以入園,如果想一天玩完16個湖,需要相當體力,可在入口2附近的旅館投宿;園方所規劃2-6小時不同長度的精華遊,也許是不想耗太多時間在湖瀑之間的最佳選擇。 如今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觀光區,每年4至10月為當地旅遊黃金季節,有60多萬觀光客慕名而來,年觀光收入高達2600多萬美元。 湖區(Plitviˇcka Jezera)旅遊局tel:(053)776798 普洛斯坎斯科湖(Proˇs´cansko Jezero)是16湖中地勢最高的湖,也是16湖的源頭所在,海拔637公尺,湖寬而深,有高出湖面的山峰,有浮出水面的水草蘆葦,四周濃密的林木,湖水深綠,遊客可經由園方架鋪的木棧道,不僅安全舒適,而且可以在最美的角度欣賞主景。這個Proˇs´cansko克羅埃西亞文的原意為「祈禱」意思,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發生旱災,居民在 般無奈的情況下,去求助法術無邊、平日作惡多端的女魔王,在她施法之後終於大雨滂沱、滋潤大地,儲水成湖解救了眾生。湖名寓意「再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要誠心祈禱,就可改變那善惡一念之間的差距。 希吉洛瓦湖(Ciginovac Jezero)位於普洛斯坎斯科湖東側,有一條狹窄的人工水道相連,海拔620公尺,湖北岸有一個可以盡覽兩湖的角度,但木棧道未延伸至此。這個湖名在克羅埃西亞語中的原意是「吉卜賽」,據說以前曾有吉卜賽人在湖邊釣魚落水失蹤,故而得名。 奧克洛格雅湖(Okrugljak Jezero)位於普洛斯坎斯科和希吉洛瓦兩座湖相連處,有一道7公尺高的瀑布,另一道勞勃多瓦(Labuvac)瀑布,高20公尺、寬100公尺,非常壯觀。流下來的水形成這個海拔613公尺的Okrugljak湖,而這個字的克羅埃西亞文原意是「圓形」,湖雖不大,略呈圓形,四周綠樹叢生,從綠樹叢中噴出的瀑布後方洞穴深藏,人們已不得其路而入。 巴提諾瓦湖(Batinovac Jezero)海拔610公尺,位於奧克洛格雅湖南側,水由一條水道引入,水深約5公尺,湖周樹木森蔭,有木棧道伸入林中,可以細細欣賞許多小瀑布流經高大的山毛櫸樹根旁,沖擊苔蘚、石灰岩的生態情景。湖名Batinovac是祖母的意思,相傳是紀念一位祖母溺斃而得此名。 大湖(Veliko Jezero)海拔607公尺,位於巴提諾瓦湖西北側、湖水是北面的奧克洛格雅湖水往下流經樹林、青苔、草叢而形成的小瀑布、串連大大小小湖群而匯集,湖面積僅0.2平方公里,深的地方8公尺,遊客可漫步穿越草叢的木棧道欣賞碧綠如鏡、可反映自己的湖景。 小湖(Malo Jezero)海拔605公尺,面積只有大湖的一半故名,在大湖東側,周邊小瀑布遍布,迂迴在樹基,穿越草叢。 漩渦湖(Vir Jezero)海拔598公尺,位於巴提諾瓦湖及小湖之間,面積與小湖相若,有步道沿著湖畔,可就近觀賞清澈的水底生態。 蓋洛瓦湖(Galovac Jezero)海拔582公尺,湖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對國家有功、曾經擊退土耳其軍的統帥高爾(Gal)而取。是西北端上游巴提洛瓦湖水從28公尺高傾洩而下的瀑布所形成,在16座湖中居第3大,瀑布四周綠樹圍繞,湖水碧綠,襯著白鍊飛瀑,水鳥低掠,儼然一幅生 的山水國畫。 湖的另一端是上湖區最著名的蓋洛瓦瀑布(Galovaˇcki buk),瀑布東側湖畔設有環湖車站,下車倒回頭走一小段即到湖區,水流轟然,氣勢如虹,瀑布頂端有一個景觀最佳的瞭望站。 米里洛湖(Milino Jezero)海拔564公尺,是由蓋洛瓦湖東端的瑪利•普爾奇塔瓦瀑布水流聚而成,湖面積不大,水深也只有約1公尺,對它的名字米里洛是紀念一個淹死在此的人,唯一的原因是那個人命中註定。 瑪利•普爾奇塔瓦瀑布(Mali Prˇstavac)是米里洛湖的泉源,瀑布從18公尺高崖頂上翻落,氣勢恢宏,隆隆水聲震耳欲聾,山谷響應,重重墜跌在滿是翠綠青苔的岩石上,激起水霧陣陣,湖區籠罩在朦朧的水花之中,似千堆 雪四處潑灑。 格拉丁斯科湖(Gradinsko Jezero)海拔553公尺,位於米里洛湖東南側,湖東方原有古羅馬時的格拉丁斯城堡,如今仍可在當地看到昔日城牆的遺蹟。湖水深淺不一、變化多端,純因底部水生植物有無及顏色而迥異,有的沉澱著高濃度的石灰華反映出銀白色,魚兒穿梭、野鴨悠遊,十分美麗。 勃蓋提湖(Burgeti Jezero)海拔534公尺,位於格拉丁斯科湖南側,其水源是格拉丁斯科的湖水形成的小瀑布流入,由一連串石灰華隔成的小淺湖組成,面積也很小,只約一公頃,水深約2公尺,在四周樹木掩映下格外清翠。這個湖正好約在公園的中央,南岸設有碼頭2,搭輪渡向南約幾分鐘即是碼頭1,碼頭旁也就是環湖巴士的第2站,附近的兩家旅館是公園內僅有的旅館,這裡也是公園的第2入口處,設有遊客服務中心,通常作短行程的遊客多在此出發。 科佳克湖(Jezero Kozjak)海拔534公尺,湖面長2350公尺,連接上、下湖區,西接勃蓋提湖向東綿延,是16湖中最大的湖,水深46公尺,西端南岸的1號碼頭、西端北岸的2號碼頭與東端的3號碼頭之間,有國家公園提供的免費渡輪接駁,每30分鐘一班,是湖區水中賞景主要及往返上下湖節省腳力的交通工具。1號碼頭旁設有出租小船的地方,遊客可以藉此公園內唯一的戲槳機會,細賞湖畔隱景。湖中有一個美麗小島靠近勃蓋提湖。 米蘭洛瓦湖(Milanovac Jezero)海拔532公尺,是下湖區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湖,兩岸是高達20公尺的陡峭懸崖,瀑布翻崖跌落,瀑頂綠樹蓋頂,面陽的是帶黃的翠綠,陰面的採綠偏藍,在嘩嘩白瀑衝擊之下,激起湖波盪漾,反映得湖水奇麗神妙。瀑布水下,崖壁隱藏著許多洞穴,登上崖壁頂端,有幾個眺望點可俯視湖區,更可見其雄偉壯麗。 加萬洛瓦湖(Gavanovac Je-zero)海拔514公尺,位於米蘭洛瓦湖東側。據說昔日有一個名叫加萬(Gava)的有錢人偷偷把財寶埋在湖底,後來水越來越深,竟找不到埋藏的東西,故而得名。 洞穴、瀑布是這個湖的主要景點,一條彎曲的木棧道,左邊跨過湖水進入峽谷邊緣高大的蘇普爾雅拉(ˇSupljara)岩洞,右方則直達另一座湖。 岩洞內濕冷陰森,洞口向前直視,高約6公尺的大楷梯瀑布(Velike Kaskade)穿過叢林、逐漸翻跌,鼓起白浪層層,再墜落崖底,分外清麗飄迷。洞穴下方的藍洞(Modra pe´cina)水淹其半,有人乘小舟入內探險。 卡洛杰爾瓦湖(Kaluerovac Jezero)海拔505公尺,兩岸峭壁連綿,垂直高達40公尺,湖周蘆葦叢生,部分竟寬至10多公尺,木棧道伸藏蘆葦之中,看似淺湖,實則深達12、13公尺,如果不小心跌入水中即可沒頂,似為一種天然的防衛城牆。綠樹叢生的崖壁之下,大小洞穴無數,予人幽、奇、靜、險之感,其中有兩個洞穴,傳為昔日隱士寄居之地,故湖名原意為「隱士」或「僧侶」即源於此。 洛瓦科韋契布諾德湖(Nova-koviˇca Brod Jezera)海拔503公尺,這是16湖中最後一座湖,湖東端鄰近入口1(ULAZ 1),湖區最壯觀的是大瀑布(Veliki Slap),瀑水也就是湖水的泉源,但是76公尺的壯觀景象,在地面都難窺其全貌,且隨風飄散的瀑水迷漫湖區,身上瞬間噴濕,要由石階爬上崖壁頂端,居高臨下,才能舒適無虞的一覽全貌。 tel:053-751015, www.np-plitvicka-jezera.hr
布里 尼群島國家公園
布里 尼國家公園(Nacion-alni Park Brijuni)位於普拉西北11公里、伊斯特利亞半島旁,東經13度45分、北緯44度56分,範圍包括大布里 尼島、小布里 尼島及其附近12個小島,總共14個島組成的群島,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伊斯特利亞熱門的旅遊地。在公元前1500年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所以此地遺留有羅馬、拜占庭和威尼斯等時代的歷史遺蹟。近 餘年來,曾先後由奧地利和義大利佔領,1947年起由南斯拉夫統治,1991年才歸屬獨立後的克羅埃西亞。 這裡風光幽美、與世隔絕,自20世紀初以來成為政治家們的避暑勝地,建有豪華別墅,前南斯拉夫強人狄托曾時常前來休憩度假,現在是克羅埃西亞總統的行館,1983年正式劃為國家公園,附近海域有數量眾多的海洋生物。公園區氣候溫和,青山起伏,坡谷相依,綠草如茵,保存有良好的植被,共有247種植物。這裡也像是個天然的野生 物園,野雉、鹿群和其他野生 物出沒,可供觀光客觀賞、行獵。 布里 尼島是群島14個島嶼中面積最大的,約佔7平方公里,位於亞得里亞海靠伊斯特利亞半島最近,與古城普拉距離約10公里隔水相望。島上除一座原狄托的別墅,一座專供招待外國貴賓住的大飯店外,後來又加蓋了兩家接待外國遊客的豪華觀光大旅館,沒有一般居民住宅,環境清幽寧靜,來此的遊客可以在清新的空氣中、享受別致的景色和不受塵囂影響的舒適休閒度假生活。旅館備有山地自行車供遊客使用,人們騎上自行車,沿著環島海濱馬路轉一整圈,沿途可以看到島上樹木森蔭、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還有古老的教堂、羅馬時代遺留的斷垣殘柱,以及露天劇場等。 遊客在島上樹林中可以聽到鳥語蟲鳴,野雞在走 ,鹿群和羚羊悠然自得的在跳躍、徘徊和吃草,不時在樹幹後探出的小 物頭,看似寧靜的周遭,潛在著隨時令人驚喜的豐富生命力。另外還有被飼養在野生 物園的獅子、老虎和熊等猛獸,牠們不時奔跑咆哮,非常有看頭。 tel:052-525888, www.np-brijuni.hr。 在鄰近的萬嘉(Vanga)小島上建有狄托的官邸,現在已闢為博物館,開放供人參觀。
里斯尼阿克國家公園
里斯尼阿克國家公園(Risnjak National Park)位於克羅埃西亞的西北部、里耶卡市的北側,俯視克瓦納灣,地處阿爾卑斯山脈和狄納拉(Dinara)聯結處,是戈爾斯基科塔爾山區最高的山岳,里斯尼阿克峰(V. Risnjak)海拔1528公尺,以森林變化多樣而著稱,每至冬季山頂白雪皚皚,是里耶卡美麗的背景。1953年,前南斯拉夫在此設立了面積3014公頃的國家公園。按照它所跨越的海岸、大陸和高山的條件,生長在這個山岳上的森林可以分為10個群體,在海拔1100至1200公尺以山毛櫸和松樹林為主,再往上的高度是亞高山類山毛櫸林,山頂上生長著山松、銀杉和雲杉,原始森林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良好,從未被人為破壞,是人們觀察森林自然演化和進行自然生態平衡研究的好地方。這個樹木採蘢的國家公園,是庫帕(Kupa)河報春之地,棲息著許多珍禽奇獸,其中包括棕態、山貓、岩羚羊、紅鹿、蛇鷹、山豬等,是一座集迷人的森林、奇異的喀斯特地貌、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珍稀 物於一地的國家公園。tel:051-836133,www.risnjak.hr
帕克萊尼察國家公園
帕克萊尼察國家公園(Paklen-ica National Park)位於克羅埃西亞國境的西部,南距克爾克國家公園約10公里左右,北與韋萊比特山自然保護區(PP Velebit)和北韋萊比特國家公園連成一氣,沿著亞得里亞海岸綿延180多公里。事實上1949年成立的帕克萊尼察國家公園,在1961年曾予擴充,其範圍以韋萊比特山脈南端的南、北兩側,從海拔1800公尺處的最高峰一直延伸到大海,這座山脈全長150多公里,有維利卡(Velika)(大)和馬拉(Mala)(小)帕克萊尼察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峽谷,形成壯麗的高低鮮明、生 的地勢,以及許多洞穴,在海岸沿線的山坡上到處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主要由山毛櫸和南歐黑杉組成,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高山頂上雖然沒有樹木,但仍然覆蓋著綠色的植被。 公園內有一個極深的岩溶凹陷,世界聞名的韋萊比特植物公園也坐落在此。 這裡的地勢和森林為野生 物提供了有利的棲息環境,禿頭鷹、短趾鷹、金鷹、狼和熊等常在山林中出沒。這個國家公園面積廣達20萬公頃,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生物圈保護區。公園裡有一塊被稱為安里察庫克(Ani´ca Kuk)巨大、直立的石頭,是克羅埃西亞登山者們最喜歡的攀崖訓練場之一。 遊客中心電話:023-369155; www.paklenica.hr
克爾卡國家公園
克爾卡國家公園(Javna Usta-nova Nacionalni Park Krka)建於1985年,是克羅埃西亞最美麗的喀斯特河流景觀,沿河有多座瀑布,雖然它只是單一河流,與普利提維斯國家公園同屬於喀斯特地形的河流、峽谷、瀑布和湖泊,但它較前者只能看不能碰的親水 ,獲得更多人的青睞。 這是克羅埃西亞第7座國家公園,面積142平方公里,坐落在希貝尼克西側的內陸,範圍涵蓋了克爾卡(Krka)河中、下游從克寧(Knin)到斯克拉丁(Skradin)的一段。克爾卡河全長72.5公里,由東部1831公尺高的狄納拉(Dinara)山向西南流,河流經過時而平坦、時而陡峭的地表,切穿石灰岩地質,形成落差200公尺喀斯特峽谷,醞釀為大大小小7道瀑布,然後河水在希貝尼克附近流入亞得里亞海。 斯克拉丁布克(Skradinski Buk)瀑布是其中最大的一道,寬800公尺,水位高低落差46公尺,17道瀑布逐級跌落,以每秒55立方公尺的龐大水勢頃洩,氣勢之磅礡令人驚讚!不由想起李白晚年的觀瀑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當人們進入國家公園的步道便可聽到轟隆的水聲,然後循著步道漸漸接近瀑布、親臨瀑布,瀑水激起的晶瑩白流,在兩邊濃綠叢林的夾襯之下白中泛綠,水氣氤氳,在朦朧之間享受被瀑布水花濺濕的快感,還可欣賞到水流浸蝕而成的岩石、洞穴和峭壁等喀斯特地形景觀。從斯克拉丁布克瀑布再搭船往上游走,還有幾道超過10公尺高的瀑布,以及喀斯特地形景觀的懸岩、峭壁、洞穴、裂隙等。 公園內星羅棋布點綴著許多大小湖泊,宛如一串串明珠非常美麗;維索瓦茨(Visovac)湖中的小島上,建有一座中世紀的聖方濟修道院,寧靜肅穆,為這座國家公園蒙上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克爾卡河最後20公里的兩岸地區,是個特別的生態系統,受到當地政府的重點保護。 tel:022-217720,www.npkrka.hr
科爾納蒂國家公園
科爾納蒂國家公園(N.P. Kornati/kornat)是一個美麗而特別的地方,它的美我們先來看英國大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是如何形容它的: 「上帝為了替祂創造宇宙加分,在最後一天特別用眼淚、星星和呼吸造就了科爾納蒂群島。」 這個群島的位置在東經15度20分、北緯43度50分、札達爾西南方和希貝尼克西北方的亞得里亞海上,在69平方公里範圍內竟有147個大小島嶼及礁島,科爾納蒂海峽與眾島形成錯綜複雜的排列,成為石頭與大海組成的迷宮。根據當地傳說:是上帝創造世界時丟下的一把石頭、互相碰擊而成形,一座座光禿禿喀斯特地質的白岩石島、鑲嵌在深藍的亞得里亞海中。這裡的特殊的地層和同心圓的結構,使得島上處處都是岩洞、峭壁、洞穴,許多較大的島,像是垂直切割而從深海中升起,平廣的島面綴置著一畦畦深深淺淺清澈如鏡子的湖,湖周綠草如茵,像是精心雕琢的鏡框,景色獨特,十分漂亮。 附近的海域中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和形態各異的海底珊瑚。現在這個群島已被設為科爾納蒂群島國家公園,由札達爾或希貝尼克都有不定期的渡輪前往。 tel:(022)434662。 島上一度曾有人居住過,留下幾千公尺的石砌牆,但因土壤貧瘠而遭人遺棄。20世紀觀光業興盛而被人發掘,疑為仙境而吸引著大量遊客前往,島上有幾個小漁村和臨時住所。其中較大的島有Kornat,ˇZut,Piˇskera,Kurba Vela等。 1980年,克羅埃西亞政府將這個群島中的89個島和附近的海域正式闢為國家公園。這裡的石灰岩壁因長年受海洋的浸蝕,形成各色各樣的獨特景觀;這裡也是亞得里亞海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包括魚類、海綿、棘皮 物、穴居 物、無脊椎 物及其他被囊 物等。魚類共有鯛、、瀨、鰻等65種。這裡的海藻更為豐富,有220紅藻、72種褐藻、51種綠藻,反映形成五顏六色的海水,令人嘆為觀止。另外形態各異的各種珊瑚,在國家保育部門的刻意保護下大放異彩。 這個國家公園還有威尼斯遺蹟和美麗的海濱浴場,形成熱門的遊覽勝地。此外,這裡有1000公頃海域被闢為國家科研基地,除研究人員及被准許前來的人士外,禁止任何人進入這片海域。科爾納蒂島北部有個約1英畝範圍、109公尺高的一個石灰岩石平台奧帕特(Opat),光滑潔淨,景觀特殊。tel:022-435740,www.kornati.hr
姆列特國家公園
姆列特(Mljet)島位於杜布羅夫尼克西北部48公里處的海上,坐落在東經17度30分、北緯42度45分,是一個東西斜貫39公里、扁長的神秘小島。軼聞眾多,其中之一是荷馬史詩 述奧德修斯(Odysseus)打完特洛伊戰爭後卻消失了10年,是因為他的座船擱淺時遇見仙女卡麗伯莎(Calypso)延誤了回家的時間,他和仙女共度時光的地點,根據克羅埃西亞的旅遊資料指出,很可能就是姆列特島。 群島與佩萊沙治(Peljeˇsac)半島平行,在杜布羅夫尼克及科楚拉之間,西與拉斯托沃(Lastovo)島遙相呼應。全島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72%是森林、5%為岩石,另外22%為建物及作物。島上森林厚重密實,全是橡樹及阿勒坡(Aleppo)松,這種松樹最早是奧圖曼土耳其由敘利亞所引進;喀斯特地質的洞穴,以及兩個島上的兩個湖泊、湖心島的古蹟,以及許多沙灘及礫石海灘,景致幽美獨特,早為歐洲名士所探訪的好所在。1960年克羅埃西亞國家當局將島西端約30平方公里、景致最特殊的部分設為國家公園,每年吸引無數遊客來此,1996年8月14日英國王儲查理王子也曾來此一遊。 島上約有10個小村落,人口不及2000,居民生活方式極為傳統,以捕魚農耕為生,島四周漁產豐富,盛產貝類及龍蝦,點一客漁民剛捕獲的活跳魚鮮,四肢伸 的大魷魚,是來此遊訪者不可錯過的口福。 姆列特國家公園(Nacionalni Park Mljet)的範圍內包括稠密的森林地帶,滿布長綠的松、橡樹,以及濃密的樹叢,生存多種鳥禽和許多野兔、松鼠、鹿等 物,其中還有克羅埃西亞少見的小種印度,自從島上引進之後趕走了所有的蛇,故而現在遊客在島上能享受到真正完全的原始,而沒有危險的恐懼。 韋利科湖和馬洛湖事實上是兩個深海海灣,因與大海的連接處非常狹窄而被稱為湖泊。湖四周均為海水浸蝕的石灰岩,湖岸上懸崖峻峭,有茂盛和多樣的地中海植被;在蒼翠的群林掩映下,亂岩叢中隱約可見兩個奇特的洞穴,景觀特殊。 公園中部韋利科湖最深處約86公尺,是克羅埃西亞天然湖泊中水量最大的,湖面高出海平面16公尺,湖水容量2億立方公尺。湖中盛產水母,而且這裡有最古老和最大、長達50公分的水母存在而聞名。 湖中心有一個橢圓形、綠樹叢生的小島,湖心島上有兩處名勝古蹟,一個是建於7世紀的本篤會修道院,現已闢為旅館餐廳;另一處是亞得里亞海沿岸最古老拜占庭時期的宮殿,為一座羅馬風格建築。姆列特島北緣的姆列特海峽(Mljetski Kanal)繞著聖安德魯(Sveti Andrija/St. Andrew)一帶海底滿是珊瑚礁,海中各種魚類及生物豐富,當局規劃有潛水及浮潛提供遊客賞景;姆列特設有潛水學校,完全不會潛水的人,也可以在此受到正規的訓練。另外的一種選擇是跟著當地漁船出遊,看著他們撒網捕魚,十分有趣。tel:020-744041, 744186 www.np-mljet.hr
北韋萊比特國家公園
北韋萊比特國家公園((Nor-thern Velebit National Park/NP Sjeverni Velebit))位於韋萊比特山脈的北端,範圍涵蓋整個山脈最高的部分,峰巒起伏,超過1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有5、6座,以海拔1699公尺的拉伊納克山(M. Rajinac)為最高峰,每至冬季白雪蓋頂,依高度逐級往下,展現色彩對照鮮活的壯麗景色,令人驚豔。這裡由於深處高山未遭破壞,生態豐富自然,是最珍貴的高地自然保護區,不但極具研究價值,當局也規劃有登山路徑,吸引不少歐洲人士攀登。詳細情形請上網或電話查詢。 www.np-sjeverni-velebit.hr, tel:053-88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