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 |
想去玩嗎? |
奧地利(Austria)的德語為Österreich,就是「東方帝國」的意思。史前時期,這個地區就居住來自各方的部落。最先是來自地中海沿岸的部落,後來北方部落和今日西班牙境內的其他一些部落也接㨗而至;隨後塞爾特人和羅馬人先驅的埃特魯利亞人部落也前來插上一腳。
古老帝國
大約是在公元前2000年,奧地利是從亞得里亞海岸伸展到西里西亞龐大的伊利里亞帝國的組成部分,居民主要是斯拉夫人;在蒂羅爾和伏拉爾堡地區生活的多為列提人。約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塞爾特人征服了羅馬,並攻破奧地利、義大利北部、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其中來到奧地利的塞爾特人建立了諾瑞艾亞(Noreaia)王朝,並迅速被奧地利人同化,奧地利人將鐵、鹽開採技術傳授給他們,塞爾特人則帶來新的語言和宗教。此後這個王國和歐洲各國進行貿易往來,鐵和鹽的開採是王國的經濟命脈。 公元前200年,曾長期作為諾瑞艾亞王國貿易夥伴的羅馬帝國,受奧地利蘊藏鐵礦的吸引,開始了緩慢的侵佔過程。公元前15年,羅馬人完全控制了這個地區,把阿爾卑斯山和多瑙河流域的諸侯國全部劃入版圖,當地居民也漸羅馬化,沿多瑙河一帶的城市逐漸興起,並日趨繁榮。公元50年時,羅馬帝國勢力空前龐大,整個地中海都成為帝國的內湖,勢力範圍擴充到西至萊茵河、東至多瑙河一帶。諾瑞艾亞王國自然也成為帝國的屬地,多瑙河更是成為北方蠻族日耳曼人和羅馬帝國的國界線。由於北方部落屢屢騷擾,為了把軍事上所佔領的地方鞏固下來,羅馬帝國便在此設立行省,改名為諾里孔(Noricum),加強軍事守備。羅馬人通過原始森林,順山徑與河流修築道路,建築城堡,並逐漸發展為城市,其中的維也納成為羅馬第十三軍團的駐紮地。現在奧地利的許多城市就是在羅馬人居留地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羅馬帝國與國內外的貿易來往頻繁;由於多瑙河是東西向的主要水道,使諾里孔的地位也日趨重要。居輔助地位的陸路交通網和山區隘口,將大量的奧地利黃金、鹽和牛隻輸送到南方;義大利的橄欖油和酒則輸送到奧地利。不久,羅馬人也將釀酒和養蜂的技術傳到了諾里孔省。 公元2世紀時,基督教開始在奧地利國土上傳播,說第一位布道人就是聖弗洛里安(St. florian)。他為了逃避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的迫害,便帶領40名信徒躲到諾里孔,結果卻被當地總督淹死。為了紀念聖弗洛里安,許多奧地利鄉村到現在都保存這位聖人灌水搶救失火房屋的塑像。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擴張時期,由羅馬侵略者建立的奧地利地區、西至古羅馬的雷第恩省,東、北各以奴尼亞和多瑙河為界。為了把軍事上所佔領的地區鞏固下來,羅馬人通過原始森林、順山徑和河流修築道路,建築城堡,這些城堡後來便逐漸發展為城市。公元169∼180年,多瑙河北岸的日耳曼人數度入侵,但都被擊退。 進入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衰落和崩潰,它在此地的影響力也開始下降,新的斯拉夫部落開始入侵奧地利、羅馬帝國的邊防體係慢慢瓦解。塞爾特人、埃特魯利亞人、伊比利人、日耳曼人、匈奴(Hun)人、阿瓦爾(Avar)人和馬扎爾人等來自不同地方的民族逐漸混合,形成一種特殊而嶄新的民族。可以說,構成奧地利族系的人民,其成分從一開始就是極端複雜的,因此很難說現在奧地利人主要是由那些民族形成的。經過民族大遷徙的混亂後,從6世紀起,這一地區最終被定居在現今德國巴伐利亞的日耳曼人所佔領。 公元591年,巴伐利亞公爵將其領土從倫巴底王國擴展到阿爾卑斯山南部。7世紀又佔領了北面的普斯特山谷、東部的霍恩•陶厄恩,通過因河和特勞恩谷地直到多瑙河和維也納森林,並加強了這一地區的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與阿瓦爾人展開鏖戰。8世紀末,法蘭克的查理曼大帝吞併巴伐利亞公國,征服阿瓦爾人,在奧地利設立邊區省。公元881年,匈牙利人侵入這一地區。公元955年,日耳曼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Emperor Otto the Great / Otto I)在萊希費爾德之役(Battle of Lechfeld)中徹底擊敗匈牙利人,逼使他們退守剩下的地盤,就是今天的匈牙利。公元976年,德皇奧托二世將這一大片地區獎賞給巴伐利亞伯爵、巴奔堡(Baben berg)家族成員馬爾克•利奧波特一世(Leopold I),稱為「東方馬爾克」。由於「東方馬爾克」位於奧地利本土邊緣地區,因此「東方馬爾克」也演變為「邊境地區」的意思。利奧波特伯爵又被晉昇為侯爵(Margr-are),但仍臣屬於巴伐利亞公國,巴奔堡王朝從此開始,這就是今日奧地利的雛形。 巴奔堡家族最初住在梅克,後東移至維也納。公元996年,歷史上第一次有文件提及這塊侯爵領地時稱它為「奧斯塔利赫」(Ostarrichi),和今天所說的「奧地利」非常接近。1156年,巴奔堡家族的利奧波特三世通過與皇帝遺孀的結合,使奧地利變成了擁有較大獨立性的公國,以維也納為首都。1190年利奧波特五世吞併了施蒂里亞馬爾克;著名的亨利獅子公爵的兒子利奧波特六世為巴奔堡王室積聚了大量的財富,他是所謂「貴族強盜」中的活躍分子,曾經與其他的日耳曼王公一起埋伏在前往聖地耶路撒冷的必經之途,將東征的十字軍洗𠍾一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13世紀中葉,是崛起於亞洲蒙古高原的蒙古民族鼎盛時期,成吉思汗大帝的孫子拔都(Batu)於1236年率兵30萬遠征歐洲地區,一路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橫掃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南到亞得里亞海,西及萊茵河一帶,北抵波羅的海沿岸,東達喀爾巴阡山。蒙古人的鐵騎踏遍了整個中歐地區,威脅到廣大多瑙河流域封建貴族們的生存,令人談「黃禍」而色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諸侯們,便因此而默許腓特烈(Frederick)大公二世的征服克萊那,企圖藉建立一個強大的奧地利,來抵抗可怕的蒙古人。這使腓特烈二世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地步。攻,不是蒙古人的對手※h,虎視眈眈的歐洲其他君王們不會放過他。 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憂憤交加中與騷擾邊境的馬扎爾人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陣亡於萊塔河戰役,他沒有留下繼承人,巴奔堡家族的男系斷絕,奧地利王位虛懸時期開始。當時,神聖羅馬帝國也正處於「沒有皇帝的恐怖時期」,奧地利的貴族們都不願意捲入神聖羅馬帝國中斯陶芬家族和巴伐利亞威爾夫家族之間的紛爭,便於1253年推選腓特烈二世的妹夫、捷克和波布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Ottokar II)為奧地利的統治者,他的妻子是巴奔堡家族最後一任國王的妹妹。奧托卡二世把領土擴張至亞得里亞海北岸,包括了奧地利、施蒂里亞、克恩滕、克萊那和弗里爾,並且入侵位於波羅的海地區的普魯士部族。蒂羅爾地區從13世紀開始,已經屬於奧地利公國的勢力範圍,但還沒有成為正式的領地。到了這個時候,奧地利境內全部開拓完成,斯拉夫人和羅馬人逐漸被同化。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魯道夫一世(Rudolf I)被推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不希望奧托卡二世威脅到自己地位,而奧托卡二世也無意對他的效忠,因此他一即位,就宣布奧托卡二世所獲得的領土是非法的,要求奧托卡二世將奧地利、施蒂里亞、克恩滕和克萊那還給德意志,遭到嚴詞拒絕,雙方乃兵戎相見。在1278年的馬爾施費德戰役中,奧托卡二世兵敗身亡,魯道夫一世就成為奧地利的統治者,接收了巴奔堡所有的領地。1282年,魯道夫一世將奧地利與施蒂里亞(Styria)兩塊采邑分別賜給他的兩個兒子艾爾伯特(Albrt)和阿道夫(Adolph-us),同時還買斷境內殘餘的巴奔堡家族的權利,說服巴伐利亞的亨利割讓恩斯(Enns)以北的土地給他,又將克恩滕佔為己有。至此,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了巴奔堡王室的權利,為日後統治奧地利達640年之久奠定了基礎。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的名字源於瑞士北部阿州的Habsburg,意思是「鷹的堡壘」。1020年,斯特拉斯堡主教威拉爾和拉德波特伯爵,在瑞士北部阿州的一個地點修建了城堡,拉德波特之子威納爾一世便稱做哈布斯堡伯爵。哈布斯堡家族經歷過20個國王,曾統治西班牙王國近200年,佔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寶座達370年之久。 魯道夫一世駕崩後,哈布斯堡王朝並非穩坐釣魚台,領土上不斷有不服的叛軍出現,艾爾伯特先平定了維也納和施蒂里亞的叛亂,再聯合外部勢力罷黜了父王培養的接班人阿道夫,自己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的兒子美男子腓特烈三世在1315年與自己老巢瑞士的反抗軍,以及1322年與巴伐利亞相繼發生戰爭,結果都以失敗告終,並失去瑞士及在萊茵河以南的全部領地。從此腓特烈三世以奧地利作為根基,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成為「絕對奧地利的統治」,所以後來就有了「奧地利家族」的稱呼。 由於本身實力有限,哈布斯堡家族無法通過戰爭的手段向外擴張,但萖善於權謀,透過合縱連橫的聯姻結盟與繼承的手段,逐步擴張版圖,終於達到建立一個龐大世界帝國之目地。一位匈牙利國王曾挖苦說:「讓別人去發動戰爭吧,而你,幸福的奧地利,還是去安排聯姻,戰神馬爾斯給別人帶來的東西,你萖是從愛神維納斯那裡得到的」。 1358年,魯道夫四世紀即位,次年定都維也納,偽造了「特權證書」,從神聖羅馬帝國那裡為奧地利爭取到很多特權,並制訂了各個等級會議的實施方案,從此議會有了重要的作用。他在位期間曾建立了維也納大學,擴建了維也納的聖史蒂芬教堂。 1364年,魯道夫四世與蒂羅爾和戈爾茨的邁因迪爾伯爵(Mai-ndier Count)簽訂繼承協定,次年與其兄弟訂立家族條約。14世紀中期中,哈布斯堡家族用這種方式獲得了蒂羅爾、伊斯特里亞、文特馬爾克、伏拉爾堡、格拉茨。這個家族獲取別國領土表面上是和平的、正當的,實際上萖蘊含了許多的矛盾和衝突。 1438年,艾爾伯特五世協助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Emper-or Sigismund)平定叛亂,因而娶得西吉斯蒙德女兒為妻,並獲得盧森堡的領土,且繼承為匈牙利國王。艾爾伯特五世身兼匈牙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便積極準備與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開戰,以維護匈牙利的領土。但是由於當時痢疾流行,雙方人馬都被感染而不得不罷戰;艾爾伯特五世也染上痢疾,在維也納附近的格蘭(Gran)病逝。他在位期間殘酷的迫害和屠殺猶太人,因此不為人民所愛戴。匈牙利人也乘他死後,奪回了王位。 1440年,腓特烈五世當選為德意志國王;1452年又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為羅馬帝國的腓特烈三世皇帝。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取得了對德意志的獨立自主地位,並獲得「最高的特權」,事實上解除了他們對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切封建義務。 在這段時間內歐洲大陸鼠疫流行,黑死病陰影籠罩整個歐陸,使歐洲地區一片混亂。哈布斯堡家族未能倖免於難,被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因為嚴重的饑荒和疾病,憤怒的維也納市民曾兩次將腓特烈五世和他的家人圍困在皇宮內,讓他們也嚐到了困苦的滋味。為了充實國庫,解除王朝危機,腓特烈五世令兒子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於1477年迎娶歐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的女兒瑪麗亞(Maria),從而繼承大膽查理的大部分領地。 1493年,馬克西米連一世成為奧地利的最高統治者。他風流倜儻,文武全才,精通拉丁文、法文、德文和義大利文,瞭解各類藝術和科學,並著書立說,包括宗教、軍事、狩獵、馴鷹和烹飪等,題材非常廣博。他在維也納創造的輕鬆自在氣氛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們,對幾百年後的巴黎沙龍式的文化環境,無論是生活方式或是時間調配上,都有很大的影響。馬克西米連一世也因此成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頗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所創造的功業也超過了前輩們。 1496年,馬克西米連一世與瑪麗亞所生的兒子菲立普(Phillip),與卡斯提爾(Castile)和亞拉岡(Aragon)的女繼承人珍(Joan)結婚,從而使哈布斯堡王朝獲得了西班牙及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大片領地。瑪麗亞死後,他為了解除法國的威脅,決定迎娶布列塔尼的繼承人安娜(Anne),但萖被法國的查理八世(Charles VIII)捷足先登,就把目標轉向米蘭公爵的姪女畢安卡•斯福爾扎(Bianca Sforza),通過自己和子孫的婚姻安排,馬克西米連一世使哈布斯堡王室有可能控制西班牙、波希米亞匈牙利等廣大地區。他進行徹底的行政改革,在各地設置地方政府,徹底修正司法系統,並廢除許多苛捐雜稅,使奧地利各邦合併成君主制聯邦,走向中央集權。1508年,他在赴羅馬加冕途中受阻於威尼斯,就自稱皇帝,使羅馬教皇對新帝的扶立失去了發言權。他在位的末年,已經成功地把自己的族人安排在歐洲幾乎全部的貴冑巨室之列。 馬克西米連一世死後,其子卡爾五世坐享其成;除了他自己繼承西班牙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內的龐大家產外;他的姑媽瑪格麗特(Margaret)是尼德蘭的總督,和他的弟弟斐迪南(Ferdina-nd)共同治理日耳曼地區,而他的姐妹分別是法國、葡萄牙、匈牙利、波希米亞、丹麥、挪威和瑞典的王后,姨媽亞拉岡的凱瑟琳娜(Catherina of Aragon)也嫁給了英格蘭國王。 1521年,在沃爾姆斯(Wor-ms)召開的帝國議會上,卡爾五世抨擊了馬丁•路德的沃爾姆斯敕令(Edict of Worms),但馬丁•路德並不放在心上,因此造成了轟動性的歷史事件。這個時期,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基督教新教在奧地利傳播迅速。 在1522年時,哈布斯堡家族的發展分成兩個線路:一是由斐迪南治理的奧地利至德意志,二是由卡爾(karl)管理的西班牙至荷蘭;而卡爾在1526年路易二世(Jagellonian King Ludwig II)陣亡後,按繼承法接管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為以後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由於卡爾五世被土耳其人進犯匈牙利等有關國土安危的事件所困擾,奧地利新教的問題就由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來處理。新教的勢力越來越大,不斷與舊教發生衝突,終於演變成1525∼1526年歷史上所稱的「農民戰爭」,維也納大學的師生和貴族們也分成兩大陣營,互不相讓,爭鬥不休。 早自14世紀開始,日益坐大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大軍,在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的率領下,相繼進迫匈牙利和維也納,向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威挑戰。甚至在1529年與1683年之間,土耳其曾數度兵臨維也納城下,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大量的兵力與土耳其周旋,並多次在匈牙利上演淪陷和收復的戲碼。 在這段攻防戰時期,絕不能忽略抗土英雄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他帶領歐洲擊潰土耳其的進攻。除了是一位了不起的傑出將領外,他還是精明的政治家,曾輔佐利奧波特一世、約瑟夫一世和卡爾六世等三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一生備受榮寵,維也納霍夫堡的英雄廣場上就有他的騎馬英姿,連他所住的貝維德宮都是皇帝所賜。 土耳其軍隊在遭到奧地利人的頑強抵抗下,乃撤兵議和。這場漫長戰爭後的勝利,意外地讓哈布斯堡王朝呈現一種享樂的狂歡氣氛,並展現在建築藝術上。在17世紀,華麗、氣派的巴洛克式建築在維也納盛行,特別是在興建城堡和教堂方面。 內憂外患使卡爾五世心力交瘁,加上日耳曼各王公們紛紛把路德教派即新教當作動搖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權威的武器,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權力。1556年,他把西班牙、勃艮第和義大利的領地傳給兒子菲立普二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領土讓給弟弟斐迪南一世。卡爾五世失去所有權力後就退隱到修道院裡去,再不過問政事。 1571年開始曾經有一段時間,馬克西米連二世國王放鬆對宗教的箝制,大多數奧地利人都改信新教。但是到了1576年新國王魯道夫二世登基時,萖不顧當時的環境,強制人民信奉天主教,因而引發了新教與天主教的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 西班牙的菲立普二世於1580年征服了葡萄牙,他的男性後裔代代世襲為西班牙國王直到1700年。斐迪南一世的男性後裔則代代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直至1740年止。這段時間內,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力達到顛峰。 斐迪南一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新舊宗教的衝突就越演越烈,一直到他逝世時都無法控制局面。他死後,於1576年繼位的魯道夫二世反對宗教改革,他的胞弟波希米亞國王馬提亞斯(Matthias)則支持基督新教,終於釀成哈布斯堡兄弟內戰,結果弟弟獲勝後取得了帝位。 1619年,爭奪波希米亞王位的衝突導致了新舊教徒的全面性混戰。堅決反對宗教改革的斐迪南二世稱帝後,在白山戰役中大獲全勝,席捲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尼西亞,許多新教教徒被迫出走。他還想用武力實現宗教統一,卻遭到新教教徒的誓死抵抗。1630年,瑞典為聲援新教徒,進軍巴伐利亞,取得許多勝利。1645年,維也納的形勢也十分緊張。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Perce of Westphalia)正式簽訂,「三十年戰爭」宣告結束,神聖羅馬帝國變成一些獨立國家聯繫的鬆散聯盟。
常與鄰國大動干戈
1679年,維也納大瘟疫流行;持續數年的災難給奧地利帶來了無法估計的損失,城市的建設、經濟和生活等各方面大幅度下滑。奧圖曼土耳其帝國首相卡拉•穆斯塔法柯普(Kara Mustapha)趁機於1683年帶兵圍攻維也納達兩個月之久,直到巴伐利亞、薩克森和波蘭的援軍紛紛前來,裡應外合,才將土耳其人擊潰。與此同時,奧地利皇族的世敵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也趁機覬覦德意志西部地區。1697年,奧地利人徹底擊敗土耳其人,與法國和土耳其分別訂立和約,戰爭才告結束。 1701∼1714年,奧地利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又和法國開戰;奧地利在義大利、萊茵區、西屬尼德蘭和西班牙四個戰場同時作戰。為了與法國對抗,奧地利和英國結成歷史上著名的政治聯盟和軍事同盟。其中英國最出名的政治家邱吉爾的祖先馬博羅公爵(Duke of Marlblorough)和歐根親王,也因此成為奧地利最出色的軍人。他們聯手出擊,配合完美;先在布倫海姆(Blenheim)大敗法軍,又在奧德納爾德(Oud-enarde)獲勝,接在馬爾普拉凱(Malplaquet)和拉米伊(Ramillies)又告大勝,歐根還自行攻佔了杜林(Turin)。他們的顯赫戰績讓法人吃盡苦頭。171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Joseph I)因無男嗣,由其兄弟繼承皇位,稱為查理六世(卡爾六世)。1713年,奧法簽訂了烏得勒支(Utr-echt)和約;奧地利得到西屬尼德蘭、米蘭、那不勒斯、撒丁島等大片領地。由於此時英國退出了聯盟,查理六世並未得到西班牙,而路易十四的兒子菲力普則成為西班牙國王,但喪失了問鼎法國王位的權利。此後,查理六世便規定朝中禮節和儀式一律追隨西班牙習俗,連國王和大臣也穿上西班牙式的袍服。年輕的奧地利建築師費歇爾馮埃爾拉赫(Fischer ron Erlach)負責維也納城的重建工程,也努力將西班牙的建築風格融入他的作品裡。 在奧地利和法國交戰期間,土耳其進攻威尼斯所轄島嶼,引起奧地利強烈不滿,馬上出兵干涉。1718年,奧地利獲得了巴納特、小瓦拉幾亞等地。隨後,奧地利又與英、法、尼德蘭結盟,扼制西班牙在義大利的擴張,獲得西西里島等地。哈布斯堡王室的領土空前擴大,奧地利也上昇為歐洲強國。在以後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和第二次奧土戰爭前,奧地利曾擁有5000萬人口,12個民族,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但是由於幅員太大,號令不一,致使奧地利在這兩次戰爭中屢屢失敗,在義大利丟失許多領地,聲望急劇下降。在波希米亞,新教徒的土地被強迫充公後,只得進入天主教貴族的名下,可以免除納稅服役之苦;國家的正常收入減少許多,國力也隨之下降。 為了保持哈布斯堡王室領土的完整和女嗣得以繼承,卡爾六世於1713年頒布了「國本詔書」(Pragmatic Sanction),廢除先例,修改王位繼承法,規定哈布斯堡支系的相互繼承權,並允許在必要時也可以將皇冠移交給女性子嗣。 1740年卡爾六世逝世後,他年僅23歲的長女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登基為帝。她一登基就面臨了許多難題,四周虎視眈眈的人均想掠奪她的領地,特別是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和巴伐利亞國王查理七世,前者得到英國和尼德蘭的援助,後者有法國和西班牙為後盾,因而導致了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她分別打了兩場硬戰,才穩住自己的地位。戰爭在義大利、尼德蘭和波希米亞一帶展開,一場是1740∼1748年的西里西亞戰爭,另一場係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結果,介入這次戰爭的新興王國普魯士獲得了西里西亞地區,包括了波蘭、捷克、斯拉夫和德國的一部分;瑪麗亞•泰瑞莎還失去了倫巴底部分地區、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但她也取得了防禦性的勝利。此時查理七世已經逝世,由她的丈夫弗蘭茨•施特瓦•馮•洛林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號稱弗蘭茨一世,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免於被肢解。不過,他的光芒完全被精明能幹的妻子所蓋過。 瑪麗亞•泰瑞莎女皇時期是奧地利歷史上鼎盛時期,她與丈夫一起建立了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當時王夫完全不管政治和軍事上的事務,所有的政務都由她一人負責。她不但展現了驚人的治國能力,且有識人之明,將鬆散的行政體系加以大翻修,挑選適任的人才為國家服務。這位哈布斯堡王朝空前絕後的女皇在位40年期間,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促進商貿、實施中央集權、推行義務教育和廢除農奴制度,為奧地利奠定了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奧地利人尊稱她為「奧地利之母」,但她還有許多正式頭銜:奧地利女大公、兼波希米亞女王、兼匈牙利女王、兼泰馬克公爵、兼科倫登女爵、兼蒂羅爾女伯爵⋯⋯等,全部有42個名號。而且在忙碌的政務和軍旅中,還忙生育了16個子女,是歐洲歷史上最了不起兼顧家產和事業的職業婦女。 從她的時代開始,維也納成了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住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貴族階層,實行有高效率的公務員制度,新聞界也獲得空前的輿論自由,人人都得照章納稅。她還推行了民法,廢除許多不好的法律行為,特別是酷刑。封建制度被廢除了,民族歧視也化解了,大學重新建立起來,婦女們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批優秀的國立學校也建造起來。她提倡思想自由、民主、寬容,使社會風氣顯得極為良好。猶太人再也不用穿上黃條紋、黃袖衣裳以資識別。伴隨著這些措施,音樂、藝術、建築等文化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她勤於改革內政的同時,還受到一些周遭國家及國內保守的貴族勢力頻頻挑釁,她都能以智慧化解危機四伏的危險,她的一句名言是 「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 1765年,弗蘭茨一世死後由長子約瑟夫二世(Joseph II)接任皇位,他也是一位明君,在位期間改良吏治、提倡民主、將教堂和貴族專用的場所也開放給一般平民百姓使用,一位侯爵因之抱怨說:「如果一般賤民都能到只有貴族才能來的地方,那麼我們這些人應該到那裡去?」。約瑟夫二世笑著說:「如果只能同樣身分地位的貴族才能聚在一起,那我只能到皇家墓地裡散步了。」這對難能可貴有愛心的母子在位期間,將奧地利帶向繁榮的顛峰。他們母子對音樂的喜愛與推廣,更讓納也納成為歐洲音樂之都,知名音樂家們也紛紛前來,包括海頓、莫札特等音樂大師忖滿A都曾在維也納創造了其一生中成名的作品。在約瑟夫二世治理下,奧地利國力強盛,開始從中歐向東北擴展。1772年,與俄國和普魯士一起瓜分波蘭,得到了加利西亞和洛多美里亞;1775年,再次參與瓜分波蘭,又得到了布科維納地區。 約瑟夫二世時代雖然歌舞昇平,但西歐的法國大革命正以野火燎原之勢震撼所有歐洲王室。1790年約瑟夫二世駕崩,由利奧波特二世(Leopold)繼位,沒有什麼作為。1792年由弗蘭茨二世繼位,他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拿破崙大軍壓境,曾先後三次參加「反法聯盟」,均大敗於法國軍事天才拿破崙,因而失去了本土西部、義大利北部、西加里西和南斯拉夫領地。1797年,哈布斯堡王室宣布放棄尼德蘭南部的領地。 1804年,弗蘭茨二世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國王;拿破崙稱帝。1805年拿破崙在閃電般戰勝義大利後,又一舉攻佔維也納,迫使弗蘭茨二世不得不遷往奧爾米茨(Olmutz)的碉堡避難。歐洲各國領導階層眼看神聖羅馬帝國日薄西山,乃迅速組成萊茵河聯盟,使本已搖搖欲墮的神聖羅馬帝國宣告解體,弗蘭茨二世成立奧匈二元制帝國,自為奧匈帝國的皇帝,仍然握有對奧地利地區的統治權。 1812年,拿破崙侵俄失利;西班牙戰場也讓法軍損失慘重而苦不堪言。反法同盟藉機死灰復燃,發動反攻。奧軍也在阿斯潘(Aspern)大敗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軍。1814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同年3月反法聯軍攻佔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同年9月,奧地利著名政治家梅特涅(Metternich)召集歐洲貴族召開了反法同盟的總結大會「維也納會議」,他巧妙地恢復了奧地利的大國地位,收復了所有失地,又組織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邦聯」和「歐洲神聖同盟」,企圖由奧地利來主宰歐洲局勢。 梅特涅從1809年起主持奧地利外交事務達40年之久,是反法同盟中的風雲人物,為奧地利爭取到許多權利。在1816年的法蘭克福聯邦議會上,他鼓吹消滅在德意志流傳的革命思想,建議德意志各邦恢復各省的憲法和建立各省議會。在1819∼1820年的卡爾斯巴德和維也納大臣會議上,他又提出限制聯邦議會的活動。他認為召開和會能夠維持歐洲的和平秩序,各個強國可以在和會中協調它們的行動。梅特涅且極力維護君主專制制度,在警察部長約瑟夫澤多尼茨基(Joseph Sedl-nitzky)的協助下,尋求以嚴酷的管制來保全現存的社會和政治秩序。新聞媒體的自由被完全禁止,任何有關政治的活動也一概不准舉行。這時的奧地利處在所謂的「比德邁時期」(Biede-rmeier age)中,都市中產階級興起崇尚輕歌劇、華爾滋、花紋壁紙、啤酒和臘腸的風氣。當時人口約20萬的維也納,起碼就有65家工廠每天大量生產鋼琴。奧地利似乎有一片歌舞昇平的氣象。梅特涅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在1839年頒布「婚姻家庭法」(Family Law),規定從瑪麗亞•泰瑞莎夫家一脈傳下來的子孫全是奧地利大公和女大公,包括公爵夫人和寡婦。他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皇帝,一旦有所失職,便會喪失所有皇室的禮遇、頭銜、特權和收入。如果未經皇帝允許便擅自成婚,那麼他們和他們的子孫都要被沒收一切權益。對外方面,梅特涅面臨兩個緊迫間題:維持奧地利在義大利的統治和在德意志與普魯士爭雄。當英國放棄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後,梅特涅在歐洲的影響力慢慢消失。他處理義大利問題的一系列措施導致奧地利的形象變為民族壓迫者。而普魯士組織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吸引各個小國紛紛參加。奧地利的威望越來越小,梅特涅的權勢也江河日下。 1845年,奧地利作家呈遞請願書抗議檢查制度,群眾也走上街頭示威遊行。雖然這次運動被軍隊鎮壓下去了,但因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所引發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猶如一堆乾柴,一點即燃。1848年2月,法國爆發「巴黎革命」,首先在義大利引起連鎖反應,接奧地利也爆發了「三月革命」,在布拉格、布達佩斯、維也納爆發了一系列起義。學生領導的群眾運動要求政權自由化,並由大學生、工人、手工業者、資產階級等組成國民衛隊,與皇室進行武裝對抗。騷亂導致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很快蔓延到全國。起義者取得了初步勝利。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同意梅特涅的辭職要求;梅特涅化裝成婦女溜出皇宮,並逃亡到英國,從此消失在政治舞臺上。 斐迪南一世面對遍及全國的革命形勢,不得不作出某種程度的讓步,頒布新憲法,舉行帝國議會選舉,賦予民眾有限的政治權利,但卻將工人排除在選舉之外。工人的要求與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發生了很大的矛盾;曾經在一個陣營戰鬥的資產階級立即掉轉槍口向工人進攻,「三月革命」持續了5個月後失敗。 這時,奧地利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相繼宣布獨立,匈牙利並且成立了共和國。斐迪南一世見勢不妙,在1848年12月2日清晨突將帝位傳給弗蘭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年輕的他在混亂中接任皇位,所以是處於一種尷尬時代,成為見證皇朝最後悲劇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皇帝,也創下哈布斯堡家族在位最長的紀錄(1848∼1916年),前後達68年之久。他當皇帝最大的貢獻是拆除維也納舊城池,以新古典風格建築「環城大道」,為王朝的終結留下迴光返照的一幕。 在他執政初期,被迫採取妥協方式治國,同意組合議會制度,釋出部分統治權。不久後從俄國借來了20萬大軍,力求恢復國內的統治秩序,很快地鎮壓了匈牙利共和國與斯拉夫人的獨立運動。此後帝國的專制變本加厲,政治倒退到瑪麗亞•泰瑞莎女皇時代以前;1849∼1860年為奧地利歷史上的「新專制時期」。 外交上奧匈帝國也面臨重重難題,在薩丁尼亞的獨立運動中,奧匈帝國繼續失去對義大利北部的管轄。普魯士有計劃地排除奧匈帝國影響力,也讓弗蘭茨約瑟夫無力招架。1859年,奧地利與法國在皮埃蒙特交戰失敗,喪失了倫巴底。特別是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在本土和義大利接連失利,被迫簽訂「布拉格和約」,喪失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及威尼斯。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順勢技巧地讓奧匈帝國退出日爾曼聯盟,從此使奧匈帝國失去對日爾曼帝國的影響力,退出對中歐的影響範圍;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萖成立了起來,為德國的統一富強奠下了基礎。 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國力衰竭,不再是歐洲強國,帝國也向立憲君主制過渡。1867年,奧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同年12月,奧皇被迫允許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獲得自治。奧地利與匈牙利改組為「二元」君主國的奧匈帝國,奧皇兼匈牙利國王;奧、匈各有憲法實行自治,各設政府和議會。帝國政府掌管軍事、外交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和開支等協定每隔10年重訂一次。奧匈帝國的版圖包括波希米亞、的里雅斯特、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亞、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以及現在的匈牙利和奧地利,成為當時歐洲僅次於俄國的第二大國。 這個帝國從建立開始就被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所困擾、帝國的內部架構比較鬆散,只是靠官僚體系、軍隊和德語等諸多因素勉強維持運轉。而德語的通行又使得日耳曼裔奧地利人的獨立意識日漸高漲。在瑪麗亞•泰瑞莎女皇當政之前,廣義上的德國就已經存在了,但與整個帝國相比,國力仍非常微弱。19世紀的工業化,使越來越多的日耳曼裔奧地利人渴望獨立。另一方面,奧地利帝國本身具有的日耳曼特質又受到匈牙利和斯拉夫人的影響。帝國在同法國與普魯士的對抗中接連慘敗,導致國力大減,境內各民族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奧匈帝國是個多民族的君主國,儘管對於境內其他少數民族來說,匈牙利人在君主國內的地位僅次於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但匈牙利人要求獨立的願望卻最為強烈;這種情緒影響了其他民族,致使帝國內部的民族起義此起彼伏,長年不休。 1873∼1881年間,德、奧、俄結成三帝同盟;1882年,德、奧、義又締結三國同盟。1908年,奧匈帝國宣布吞併波斯尼亞-黑塞哥維亞,導致塞爾維亞王國的強烈不滿;奧、塞兩國關係迅速惡化,矛盾非常尖銳。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亞國內的斯拉夫極端人士對奧匈帝國極其不滿,希望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以便加入塞爾維亞王國的陣營,形成一個大塞爾維亞世界。 1914年6月,奧匈帝國在塞拉熱窩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和門德內哥羅作為假想敵,激起塞爾維亞民眾的極其反感。同月28日,一位名叫加弗里羅•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的19歲年輕人,在塞拉熱窩一座大橋邊將奧匈帝國皇太子弗蘭茨•斐迪南公爵夫婦刺殺。這天也是土耳其於1389年在科索沃(Kossovo)戰勝塞爾維亞的紀念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所以選中這個日子,也是為了一洗前恥。這次刺殺事件的幕後操縱人物以塞爾維亞高級官員和黑手黨涉嫌最大。同年7月23日,維也納當局勒令塞爾維亞境內不得再有任何反帝國的活動,並且緝捕牽涉本案的所有官員和民眾。同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王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爆發。 以德、奧、義「同盟國」為一方和以英、法、俄「協約國」為另一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多,從1914年7月到1918年11月,參戰國家33個,捲入戰爭漩渦的人口在15億以上,死傷人口達到3000餘萬;戰火遍及歐、亞、非三大洲,以歐洲為主戰場。美國、中國也於1917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向同盟國宣戰。 從戰爭一開始,奧匈帝國就成為德國的軍事附庸;奧軍處處受制於人,作戰屢屢失利,士氣越來越低落。1916年,首相施蒂爾克被暗殺,皇后伊麗莎白也被義大利無政府主義分子刺殺於瑞士,弗蘭茨約瑟夫一世隱居在麗泉宮也於同年溘然長逝,由奧茲特•卡爾一世繼位。 到了1917年,議會復會,成為各個民族相互紛爭的場所;德意志人不肯放棄自身享有的種種特權,任何改革措施都無法實行;戰爭後期,民族獨立運動進入最後階段。爭取生存權利、和平及民族主義的要求發展成為與帝國的公開對抗,帝國內的各邦均成立了民族政府性質的民族委員會,波蘭人和捷克人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人主張與塞爾維亞人聯合。大戰尚未結束,奧匈帝國已經崩潰。1918年11月11日,年輕的奧茲特•卡爾一世皇帝在帝國夏宮美泉宮的「中國廳」內宣布退位,從而結束了綿延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統治。第二天,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宣布隋a利共和國誕生,這就是奧地利的第一共和國。 作為戰敗國之一,奧地利被剝奪了所屬的非德語地區,在那裡建立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三個獨立的國家,還有一部分加入了獨立的波蘭。同時,還失去了講德語的南蒂羅爾,這一地區後來劃歸義大利。第一共和國時代的奧地利從一個世界大帝國變成了中歐的一個小國,哈布斯堡王朝也隨之灰飛煙滅,成為歷史的名詞。 以德意志人為主要成分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成立後,由三大黨組成聯合政府,國內經濟枯竭,社會動蕩不安。因為奧地利與周邊國家的邊界被封鎖,原材料的進口和工業品的出口受到這些國家關稅壁壘的阻礙,經濟就不可避免地處於癱瘓狀態。1920年秋,基督教社會黨執政,由海尼施(Hainisch)出任奧地聯邦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並於1924年連任;而社會民主黨成為反對黨。兩黨互相傾軋,爭鬥不停,甚至組織武裝,準備內戰。基督教社會黨成立了半軍事組織「鄉土軍」(Heimwehr),領導人之一竟是以後德國納粹頭目戈林(Goering)的姻親;社會民主黨成立了親疝|主義思想的「保議聯盟」(Schutz-bund),也是一個半軍事化組織。兩個政黨組織相互對峙,互不讓步,危機一觸即發。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聯盟」向奧地利提供緊急經濟援助,並壓制兩個政黨的爭鬥,使奧國暫時渡過難關,避免了一場內亂。 可是好景不長,從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也影響到脆弱的奧地利經濟體系。1931年,奧地利最大的信貸銀行宣告倒閉,財政瀕於破產,社會一片混亂。此時的奧地利正處青黃不接的困境:以前的工業基地已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礦產和農產的富足也隨著匈牙利的脫離而消失,可供替換的經濟結構尚未發展成型。1932年,右翼的恩格爾貝特•陶爾斐斯(Engelbert Dollfuss)在動亂中出任總理。他宣布解散其他政黨,實行獨裁統治;社會民主黨組織大批人員進行武裝對抗。戰鬥持續了4天,社會民主黨的行動被鎮壓下去。政黨活動被禁錮,隋a利又恢復到過去的專制時代。 陶爾斐斯堅決鎮壓反獨裁的任何言行,也壓制了民主和勞工運動,他消除了與奧地利親納粹主義者勢不兩立的在野力量。當時,德國納粹的勢力在狂人希特勒(Adolf Hitler)的領導下空前強大;他以奧地利的大部分人口均為日耳曼裔為藉口,向陶爾斐斯提出了領土要求。陶爾斐斯不敢答應,於是就同義大利結盟,企圖依靠義大利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勢力,使奧地利的獨立自主不受德國的威脅。結果陶爾斐斯的措施激怒了親德的納粹黨人;1934年7月,陶爾斐斯終於被納粹黨人槍殺。同樣是右翼的舒施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繼任總理。陵阞熄囍a利仍然處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舒施尼格向德國尋求經濟援助。他先是用高官厚祿來籠絡奧地利納粹黨人,藉此來拒絕希特勒的領土要求;後來因為希特勒堅持要把奧國公安部長一職交結奧地利納粹黨魁阿圖爾•賽斯因克瓦特(Artur Seyss Inguart),雙方鬧翻。舒施尼格在維也納宣布了解除政黨禁令的文告,表明奧地利明確支持民主和獨立的態度。 1936年,德國和義大利結盟;吞併了捷克的主要工業區蘇台德區,因為希特勒說那裡居住的都是德國人。奧地利完全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國內經濟衰敗,納粹黨人總是尋求機會製造動亂。民眾人心惶惶,對政府完全失去信心,舒施尼格已到了手足失措的地步。對內不能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對外不能打破德國的控制,擺脫隨時都有可能被兼併的命運。
曾經被納粹德國佔領
1938年3月11日,德國以「維護奧地利秩序」為名,派兵進佔奧地利。同年4月,奧地利公民投票多數贊成與德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從而成為德國的一個州,自地圖上消失達17年之久。現在每年的3月11日就成了奧地利的國恥紀念日,奧地利各界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提醒人民不要忘記亡國之辱。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滅亡一年半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於一年半後的1939年9月1日爆發,奧地區並成為首要的戰區之一。這次大戰是德、義、日3個「軸心國」發動的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世界浩劫,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捲入了戰爭。全球性規模的戰爭持續了6年,死傷人口將近8000萬。最後以中、美、英、法、蘇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勝利而告終。 在大戰中,奧地利連國名也不存在,恢復了查理曼大帝時代的舊名稱「東邊防區」。德國人的入侵,給當地的猶太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其中尤以維也納20萬猶太人主要聚居地利奧波德施塔特(Leopoldstadt)所遭受的苦難最甚;自從希特勒侵入維也納後,這裡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人自殺。但奧地利其他地區的反應卻不盡相同。天主教主教團在樞機主教因尼策爾(Innitzer)的代表下發表了一份文告,對納粹黨大加頌揚,並自認是日耳曼人。許多奧地利人對希特勒的到來發自內心的歡呼,而且法西斯納粹最殘忍的劊子手中有許多是奧地利人,扮演了納粹德國的幫兇角式C僅在奧地利就有6.5萬名猶太人慘遭不幸。不過,絕大多數的奧地利人仍然對納粹統治深惡痛絕,大批的猶太人和反對納粹黨的民眾設法逃離這場空前的浩劫,並進行積極的反抗。納粹德國佔領的前10天就有9萬名反納粹的奧地利人被捕,並且大都在達豪和布成瓦爾德(Buchenwald)被殺害。但奧地利人民的抗暴行動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且依國體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方式。左翼的共產主義者和右翼的君主主義者都採取積極的競爭,而走中間路線的社會主義者則比較傾向於消極的抵制,工廠的工人也紛紛用怠工的方式表達不滿。但由於力量分散,沒有統一的行動,容易被德國人各個擊破;因此,反德團體逐漸走上聯合之路。 1943年的莫斯科宣言對奧地利的反德行動起了積極作用。宣言表示:無論奧地利在戰後的審判中被證明當初是被迫或甘願站在納粹的同一邊的,都要依據「它為本身的解放所作的貢獻」而決定如何處置。此時,奧地利人已經在暗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伯爵計劃(Count van Stauffenberg Plot)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接收到暗號後,他們馬上在維也納發動政變,抓住一些納粹高級軍官,把他們關在維也納市中心環城馬路從前帝國時代的國防部裡面。有一位索科爾上尉(Captain Sz-okoll)在政變失敗後,仍然下令解散最兇殘的「蓋世太保」黨衛軍(S. S.)。那些被監禁的納粹軍官設法逃脫後,立刻下令全城戒嚴,全力搜捕反德分子。服役於維也納德國國防軍中,凡是和貴族有關係的奧地利人一律免職,許多人更遭到處決。索科爾上尉不僅從德國人殘酷的報復行動中死裡逃生,還被巧妙地晉升為國防軍少校。此後又巧立名目,使得維也納國防軍各級單位裡多出不少職位,讓他安排了大量支持反德行動的秘密組織成員。 戰爭後期,奧地利本土也成為戰場,損失非常慘重。國內各大城市都被盟軍飛機炸成廢墟,僅維也納就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珍貴的古典建築也燬於砲火。1945年3月,在反德成員的配合下,盟軍順利地佔領了奧地利全境;維也納得到光復。 根據1945年7月的美、英、蘇三國首腦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共同佔領和管制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也由四國軍事當局共同管理。由於同盟國在戰時就已經宣布戰後即恢復奧地利的獨立主權,所以蘇軍佔領區於1945年4月就成立了以卡爾•倫納(Karl Renner)博士為首的奧地利臨時政府。10月,四個佔領國都承認臨時政府;11月,舉行議會選舉,成立了以人民黨和社會黨為主、包括共產黨和無黨派人士在內的新政府,卡爾•倫納當選為總統,奧地利第二共和國宣布成立。到了1953年,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和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下,奧地利蛻棱o到復興,人民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奧地利共和國與各個鄰國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為了恢復獨立,奧地利政府做出了10年的長期不懈努力。這期間,由佔領國外長及其代表共舉行了300多次會議,但仍未能就奧地利國家條約的問題取得一致的意見。四國意見不統一,其實是美蘇之間的分歧,蘇聯把奧地利作為迫使美國在德國問題上讓步的一張王牌,提出佔領軍在對德和約簽訂以前仍留在奧地利;美國則想把奧地利拉入西方集團。在雙方都達不到目的的情況下,均希望奧地利成立東西方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奧地利政府為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也同意永久中立,以便盡快結束被佔領狀態。1955年5月15日,美、英、法、蘇四國在美泉宮與奧地利政府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即對奧和約,簡稱「國家條約」。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獨立及其在1939年國界內的領域完整,規定奧地利今後不得與德國結成任何形式的政治或經濟聯盟。同年7月,條約由四佔領國批准生效。在生效後的90天內四國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5日,最後一名蘇聯士兵離開了奧地利。次日,奧地利國民議會通過奧地利實行永久中立的憲法條文;這一天被定為奧地利的國慶日。同年12月14日,奧地利加入聯合國,1960年加入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 冷戰結束後,為適應變化莫測的國際形勢,奧地利對其以中立政策為核心的對外政策進行了調整,致力於開展全方位的外交活動。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解體,造成大量南斯拉夫移民遷入後,保守的右翼派人士開始倡導反移民的主張。 1995年,奧地利先後加入歐洲聯盟和北約的和平伙伴關係計劃,與歐盟的關係成為其外交的首要重點。奧地利積極主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謀求自身能夠在歐盟內發揮出獨特作用;它呼籲加強歐洲議會的作用,改革歐盟的各級機構,從而推動歐盟朝著盡可能有利於擴大中小國家成員國發言權和維護其利益的方向發展。1998年下半年,奧地利首次輪值歐盟主席團。 由於地理、歷史和文化淵源,奧地利非常重視與東歐鄰國的關係,積極推動歐盟和北約東擴,認為這是實現歐洲長久穩定戰略的最佳選擇。目前,奧地利與西歐聯盟及北約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但同時強調奧地利不放棄永久中立的地位,認為這符合奧國的根本利益。但奧地利在中立政策上的態度受到其他歐盟國家的批評,認為奧地利加入了歐盟並享有了一切權利。一旦歐盟發生政治危機,奧地利就無中立可言,作為成員國不能只想受益而不履行其應盡的義務。 奧地利現在正致力於把本國建設成一個社會福利高度完善的民主國家,能夠提供就業保障、高額薪資、家庭津貼和平抑物價補助等,能夠為民眾提供更多的服務,讓民眾享有更多的權利,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 1992年5月12日國內舉行總統選舉,由托馬斯•克里斯提爾(Thomas Klestil)勝出,1998年7月連任。2004年4月12日國內再度總統選舉,由社民黨成員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當選總統。
行三權分立聯邦制
奧地利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現行憲法於1920年10月1日通過,同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通過附則,對憲法做了補充修改。德國吞併奧地利後,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地利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項附則繼續有效。根據1955年12月19日修正的憲法規定:奧地利是一個永久中立的聯邦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由上奧地利(Upper Austria)、下奧地利(Lo-wer Austria)、施蒂里亞(Styria)、蒂羅爾(Tirol)、克恩滕(Carinthia)、薩爾斯堡(Salzburg)、布根蘭(Burgenland)、福拉爾貝格(Vorarlburg)和維也納(Vienna)等9個聯邦州組成,以維也納妞鬼熙ㄘ狾b地,並且以德語為國語。憲法規定奧地利永遠不得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也不得在國內設置外國軍事基地。憲法把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嚴格地分開。 國家的聯邦制度,體現在中央政府與各州政府之間分權和中央立法機構成員的組成方面,中央政府擁有比較廣泛的立法權和行政權。在其他具體領域,由中央制定原則或詳細的立法,各州負責執行,剩下的所有權力全部歸各州所有。 聯邦的行政權屬於聯邦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是國家元首和三軍最高統帥,每屆任期6年,連選可以連任一次。總統對外代表國家,有受理和派遣外交使節,以及締結條約等權力。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 聯邦立法機構包括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國民議會即國民院也叫下院,聯邦議會即聯邦院也叫上院。下院有議員183人,由全國25個選舉區內年滿20歲的公民按比例代表制度,以平等、直接、秘密和親自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每屆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並且由議員中選出議長、第二議長和第三議長各一人。下院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所有議案全部由下院提出;上院只有延遲議案實行的權力。上院有議員63人,由各州議會選派,名額因各州人口的多寡而不同;人口最多的州可以選出20人,人口最少的州則選出3人。上院議長由各州依照字母順序輪流擔任,任期半年;每一名上院議員還要選任候補議員一人。上院代表各州的利益,它對國家立法的影響僅限於行使暫時性否決權。它有權將下院通過的法律提案駁回;但如果下院堅持原案,上院則不能再提異議。下院和上院聯合組成聯邦會議即國會,是舉行聯邦總統宣誓和宣戰決議的會所。國會應該在下院會場用聯席會議的形式召開,通常情況下由總統負責召集。會議主席由兩院議長輪流擔任,但第一次會議主席一定要由下院議長擔任。國會的議事規程,是依照下院的議事規則實施。聯邦議會兩院議員在執行職務時,不受它顝諤禲A並且有言論負責特權。 聯邦總理由總統任命,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聯邦政府的總理、副理和各部部長,都有出席聯邦兩院議會的權力,但是聯邦政府只對國民院負責。政府負責指導和執行國策;部長任職後是否能夠繼續任職,要看聯邦議會的議員們是否繼續信任來決定去向。各州州長由人民選舉產生,並具有雙重職權,不僅是本州負責處理中央管轄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也是負責處理本州自治事務的總理。在維也納,最高長官就是市長。 在行政區域劃分方面,全國有9個州(參閱本書第24頁),15個有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2355個鄉鎮。 司法權屬於法院,軍事裁判除了戰時外不得實施,通常訴訟廢止死刑。法官由聯邦政府總理提請總統任命,行使司法權的時候,不受行政權的干涉。法院對已經正式公布了的法律沒有審查的權力,但是對於命令的適用範圍,如果認為有違反法律的疑問時,可以停止訴訟程序,申請憲法法院廢止該項命令;各級司法機構應與行政權分離。聯邦設有三個最高法院:憲法法院,保護公民的憲法權利,調解州與中央政府之間在執政憲法方面的爭議;行政法院,審理涉及官方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違背行政權限的案件;最高法院是審理刑事和民事案件的最高審判機關。各州設有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 奧地利定每年的3月11日為國恥日,4月27日為獨立日,10月26日為國慶日,以火絨草為國花,以貴蛋白石為國石,以家燕為國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的比例為3比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色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奔堡大公里歐伯魯特五世在與英王查理一世激戰時,大公所穿白色的戰袍上沾滿了敵人的鮮血,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大公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的顏色。1786年約瑟夫二世國王將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總統、部長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都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則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是一隻黑色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抓著一個金色的錘子和一把金色的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兩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誌,壁形金冠象徵中產階級,鐮刀代表農民,錘子象徵工人,被打斷的鎖鏈表示奧地利人民不受任何束縛,於1945年恢復了獨立。 國歌是「讓我們拉起手來」,由保拉•普雷拉多維克(Paula Preradovic)作詞,莫扎特(Mozart)作曲。歌詞頭行中譯文為「山巒重重的國土,江河之畔的國家」。 在政黨方面,國內的第一大黨叫做社會黨(Soziails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簡稱SPO,現任黨魁克理瑪(Victor Klima)。成立於1945年,前身是1889年由維克多•阿德勒(Victor Adler)建立的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奧匈帝國時期,此黨為工人階級的代言人,處於反對黨的地位。1918年,這個政黨是建立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的主要推動力量。1919年由黨魁卡爾•倫納出任政府總理職務,1920年下野。1934年,奧地利法西斯主義者取締了社會民主黨,但許多黨員甘冒著巨大的個人危險,積極從事反法西斯的地下政治活動。1945年奧地利由盟軍解放後,社會民主黨重新獲得合法地位,並改名為社會黨,由卡爾•倫納當選為奧地利第二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直到1966年,社會黨一直與國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此後有一段短暫的時期,社會黨淪為在野黨的地位;由新黨魁布魯諾•克林斯基(Bruno Kreis-ky)進行了黨內改革,不但使黨的力量壯大,走上重新執政的道路,也為奧地利的民主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礎。自1970年起到現在,社會黨長期成為執政黨。1992年國會重選再度告捷,由黨的領袖克里斯泰(Thomas Klestil)出任總統,福朗尼斯基(Franz Vranitzky)擔任總理。1994年的國會大選中,該黨得票65席,仍係國內第一大黨,由華德翰出任總統,仍由福朗尼斯基擔任總理。1995年解散國會重新薯璊j選,社會黨席次增為71席,再度蟬聯,由克里斯泰出任總統,克里瑪(Victor Klima)擔任總理。1999年10月國會進行新的大選,社會黨席次減為65席,與國民黨聯合執政,由克里斯泰續任總統,總理職務則由國民黨的徐瑟(Wolfgang Schüs-sel)出任。2004年4月25日,國內舉行總統大選,由該黨獲勝,推出海因茨•菲舍爾為總統。社會黨約有60多萬黨員,擁有許多宣傳媒體和代表各種行業及特定利益集團的黨組織。在許多地方,區域和9個州的一級黨組織中,黨員可以民主地就各項政策進行投票。黨的代表大會也用秘密投票的方式選舉黨的領導。社會黨也是社會黨國際的成員,認為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價值是實現自由、平等、正義和團結。在對外政策上,強調奧地利作為工業強國、應在歐洲聯合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對內主張保證就業,提高工人的社會權利,完全實現福利國家的目標。 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Österreichs)簡稱為FPO,是現在國內的第二大政黨,也是極右派有反對外國移民排外色彩濃重的政黨,成立於1955年,其前身為成立於1945年的獨立者聯盟,成員大多是對社會黨和國民黨感到失望、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人。自由黨反對馬克斯主義和各種階級鬥爭,主張以伙伴原則建立理想社會。自1955∼1966年間,社會和國民兩大政黨執政的局面,始終阻礙著它的進入政府,只能在國會中扮演反對黨的角色。在1971∼1983年間、社會黨出組少數黨政府的情況下,它才成為協商夥伴,它的主張在國會中才開始有若干影響力。1983年,自由黨在歷史上第一次作為執政小夥伴、和社會黨組成聯合政府。1994年大選獲42席;1995年國會解散後的重新選舉中,降為40席。1999年10月的國會大選中奪得53席,成為國內第二大黨,得以入閣參加聯合政府,因當時黨魁海德(Joerg Haider)曾公開讚揚希特勒,而被歐盟各國加以制裁。2000年5月由蘇珊萊斯柏瑟出任黨魁擔任聯合內閣副總理,才使奧地利和歐盟恢復正常關係。這個政黨只有10多萬名黨員,但在國內頗具影響力,在國會中得票率仇v年上升。 國民黨(Österreichische Volks Partei)簡稱OVP,初創於1945年,是信奉基督教社會主義信條的政黨,由奧地利職工聯盟(ÖAAB)、奧地利經濟聯盟(ÖWB)、奧地利農民聯盟(ÖBB)、奧地利婦女運動(ÖFB)、青年人民黨(JVP)和奧地利退休人員聯盟(ÖSB)等組成,在全國9個州內都有一級的黨組織。此黨主張在全歐範圍內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和平的奧地利,信奉自由和法治的社會秩序,認為保護公民個人的人格尊嚴是黨的最高義務,並竭力實現人民生活的富裕化。主張讓公民更多地參與國家的重大決策,在不損害國民利益的前提下,進行有計劃的移民和為政治避難者提供幫助。在經濟上則主張自由化原則,倡導社會市場經濟。對外政策與社會黨一致。這個政黨目前是國內第三大黨,但多數是和第一大黨的社會黨組成聯合內閣。在1994年的國會中獲52席,是國內第二大黨。在1995年的國會改選中獲53席,仍居全國第二。在1999年10月的大選中,又降為52席,淪為國內第三大黨,但卻風雲際會由黨魁徐瑟出任當時新聯合政府的總理。 綠黨簡稱GA,是目前國內第四大黨,它在1986年首次國會大選中就獲得席位,雖然所佔席位不多,但卻意味著兩大政黨在國會中擁有絕對多數席次的時代已經結束。它在1994年大選中得到13席。1995年的國會改選中降為9席,成為第五大黨。1999年10月的大選中,又得到13席,再升為第四大黨。黨魁比倫(Alexznder Van der Bellen),主張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民主化,並隨著綠色和平運動在全球的發展,使綠黨成為一支潛在的政治力量。 自由論壇(Liberal Forum)簡稱LF,是1993年2月9日,由5名脫離自由黨的國會議員所組成,當時在國會中只擁有3個席次,因立場和自由黨相似,對選民沒有特別吸引力,所以發展困難。在1994年的國會中擁有11席,是當時的第五大黨。在1995年國會改選後剩下10席,仍係國內的第五大黨,但在1999年10月的大選中,全軍盡墨,沒有取得任何席位,因此在新國會中被除名,黨魁為徐米德特(Heide Schmidt)。 奧地利人參加任何政黨都非常容易,只要參加某政黨聚會,填張簡單的表格就可成為黨員。奧地利人也喜歡以顏色區分三大政黨,紅色代表社會黨,黑色代表國民黨,藍色代表自由黨。半個多世紀以來,奧地利各主要政黨在治國理念上是持合作態度,在對重大的外交、內政方面,基本上也沒有太大爭議和原則性的分歧。
歐洲的心臟
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Austria)位於中歐的南部,它西北鄰德國,北和捷克接壤,東北界斯洛伐克,東接匈牙利,南臨義大利和斯洛文尼西,西與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為鄰。這是一個內陸國家,邊境線全長2707公里;其中同匈牙利有354公里的邊境線,與斯洛文尼亞有330公里的邊境線,同義大利有430公里的邊境線,與瑞士有167公里的邊境線,同列支敦士登有35公里的邊境線,與德國有819公里的邊境線,同捷克有468公里的邊境線,與斯洛伐克有103公里的邊境線。由於歷史原因和地處歐洲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奧地利素有 「歐洲的心臟之國」和東西方「十次穭f」的美稱。 這個國家的面積是8.3858平方公里,國土形狀像一把平放的小提琴;從東到西綿延525公里,由北至南最窄處僅46公里,最寬處約265公里。 奧地利是個多山的國度,山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Eastern Alps)綿延起伏,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涵蓋福拉爾貝格、蒂羅爾和薩爾斯堡等3個州,並向南延伸到克恩滕州,然後向東,高度漸降,直達維也納西南部。 東阿爾卑斯山脈由北萊姆斯頓阿爾卑斯山脈(North Limestone Alps)、中阿爾卑斯山脈(Central Alps)和南萊姆斯頓阿爾卑斯山脈(South Limestone Alps)等三支從東往西伸展的山脈所組成。 達赫施泰因(Dachstein)山脈為阿爾卑斯山北部山體,在奧地利的上奧地利、薩爾斯堡和施蒂里亞等三州交界處,最高處海拔2995公尺。高山冰川中以哈爾斯塔特(Hallstall)冰川最大,面積有5.3平方公里。山區景色秀麗,有冰洞和岩洞穴,吸引了滑雪者、登山者和遊客。 雷蒂孔(Rhätikon)山脈是中阿爾卑斯山的山群,地跨瑞士的東部、列支敦士登南部和奧地利西部,隔著蒙塔豐(Montafon)和普雷蒂哥兩山谷,最高峰為謝薩普拉納峰;此地以旅遊業為主要經濟支柱。 厄茲塔爾(Otztal)山大部分在奧地利西部,小部分在義大利北部,許多峰巒被積雪冰川所覆蓋;最高峰是海拔3774公尺的維爾德峰。 肯勒塔爾(Zillertal)山脈是中阿爾卑斯山的一段,自厄茲塔爾山和布倫納羅山口向東北延伸,至上陶恩山脈,長56公里,為齊勒河的發源地。最高峰霍赫法伊勒山海拔為3510公尺,旅遊和冬季運動比較發達。 上陶恩山(Upper Tauern Mou-ntain)是奧地利南部東阿爾卑斯山的一段,長度為110公里。高峰林立,主要有松布利克峰、三巨頭峰、安科科爾峰和霍赫阿爾姆峰等。穿山公路有費爾伯陶恩隧道和霍赫托爾隧道。有鐵路穿過8公里長的陶恩隧道,此地以登山和滑雪聞名於世。 下陶恩(Niedere Tauern)山是奧地利中部東阿爾卑斯山的山嶺,位於恩斯河與穆爾河之間,從東向西延伸75公里,直達西河源頭。景觀美麗,樹木蔥郁,最高點戈靈峰海拔3289公尺。山中有很多避暑勝地和冬季運動中心。南坡有大片草地用來牧羊;北坡則以狩獵小羚羊而著稱。 大格洛克納(Grossglockner)山在蒂羅爾和克恩滕兩州邊界上。山上冰川以帕斯泰岑冰川最出名,長8公里、寬5公里,極為壯觀。山區景色誘人,可開展冬季運動和登山,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主峰海拔3797公尺,有「奧地利屋脊」之稱。 基茨比厄爾(Kitzbiihel)山蜿蜒於奧地利西部,長64公里,東西走向;最高峰為西部的克羅伊茨峰,海拔2937公里。圖恩山口把山脈分成兩段,有公路穿過。山中也有很多避暑勝地和冬季運動中心,是遊客們的樂園。 卡拉萬克山脈(Karawanken Range)自義大利塔爾維西奧沿斯洛文尼亞至奧地利邊界向東延伸80公里。東部的霍赫施因爾山海拔2570公尺,主要由石灰岩構成。有8公里長的隧道橫穿山脈,連接奧地利的菲拉赫和斯洛文尼亞的耶塞尼采。登高遠眺,北部的沃爾特等湖泊景色盡收眼底。 布倫納羅山口(Brenner Pass)位於奧義邊界,是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最低和最重要隘口之一,介於厄茲塔爾山和齊勒塔爾山之間,為亞得里亞海和黑海水系分水嶺。自古就是義大利北部重要出口,是德國和義大利之間的主要通道。有鐵、公路從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經該山口到義大利的威羅納。20世紀70年代有一條現代化公路連接奧地利的庫夫施泰因與義大利的摩德納;附近的布倫內羅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三次會晤的地方。 錫爾夫雷塔山(Silvretta Mt.)是沿瑞士和奧地利邊界延伸的雷蒂亞阿爾卑斯山的一段山巒;奧地利境內的皮茲布因峰海拔3312公尺。這裡的登山運動和冬季運動開展得非常廣泛。 楚格峰(Zugspitze)位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交界處,是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韋特施泰因山區的組成部分。峰頂設有氣象站。以美妙的景觀和滑雪、登山而聞名,從山腳到山頂有高空纜車服務。 阿爾卑斯山脈(Alps Mountain Range)是橫亙中歐南部的巨大山系,也是舉世公認的休養、登山、滑雪和旅遊勝地。這裡空氣新鮮,水流清冽,環境安靜,對觀光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奧地利所有的山地都屬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雖然高度不一,但大都風光瑰麗壯觀,有些高山之巔終年積雪,成為滑雪運動和登山運動者喜愛的場所。 奧地利東部則由平原、丘陵和森林組成;東阿爾卑斯山脈東端逐漸隱沒成山麓小丘,緩緩地向多瑙河谷地延伸,形成上奧地利州和下奧地利州一帶的花崗岩和片麻岩高原,以及布根蘭的潘諾尼亞(Panonian)低地平原。 介於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維也納盆地,一直伸展到匈牙利平原。多瑙河流經盆地地區,形成水上交通走廊;是由匈牙利進入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南下亞得里亞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盆地內部有許多小丘陵和小平原,土質非常肥沃,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農業區。 多瑙河(Danube River)是歐洲第二大河,它流經奧地利東北部,是奧地利的主要河流。全長2856公里;源出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黑林山東麓,在帕紹(Passau)流入奧地利,一路流淌350公里,從林茨和維也納兩個城市蜿蜒穿過,進入斯洛伐克境內,然後流經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摩爾多瓦,最後在羅馬尼亞境內注入黑海。對於奧地利這樣一個沒有海港的內陸國家來說,船隻來來往往、貨物運行暢通的多瑙河是奧地利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對奧地利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滋潤了河畔肥沃的土地,提供了航運便利,還擁有巨大的水電資源。多楫e是著名的國際航道,幹流上有多座水力發電廠;溝通萊茵河、因河、多瑙河的大運河在1989年通航,溝通多瑙河、奧得河和易北河的大運河也正在規劃中。多瑙河的顏色隨季節而變化,有時固然是藍色,但有時也會變成灰色或其他的顏色,因此多瑙河並不絕對是藍色的。這條韻味無窮的河流,有時在狹谷中奔流,有時也會豁然開朗,流向明媚的平原,有時沖刷峻峭的懸崖,沿岸景色變化萬千,情趣盎然。在北岸,有500多處地穴,有的可以相互溝通,形成地下迷宮和天然防空避難所。 德拉瓦河(Drava River)是多瑙河右岸的主要支流,源出義大利卡爾克尼阿爾卑斯山,全長719公里,大部分在奧地利境內。此河水流湍急,形成阿爾卑斯山脈最長的縱向河谷;建有一系列的水電廠,能夠保證奧地利全國約1/3的用電量。 因河(Inn River)也是多瑙河右岸主要支流。源出瑞士的盧加諾湖,全長510公里,經奧地利流入德國的巴伐利亞,接納支流薩爾察赫河,形成奧德的一段邊界,在德國的帕紹與多瑙河匯合。中、下游流域是農業區,上游建有水力發電廠。 萊茵河(Rhine River)是條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水道。源出瑞士東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奧地利、德國、法國、比利時,在荷蘭的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19公里,博登湖以下800公里可以通航,是歐洲最大最重要的水上航線。 奧地利重要的河流還有恩斯河(Enns River)、穆爾河(Mur Ri-ver)、施泰爾河(Steyr River)和特勞恩河(Traun River)等。 奧地利境內湖泊星羅棋布,從西部邊境的博登湖到東部邊境的新錫德爾湖之間,共有80多個較大的湖泊和無數個小湖泊。 博登湖(Bodensee)地處奧地利、瑞士、德國的交界處,這裡原先是個古老的冰川盆地,是歐洲最大的湖泊。面積541平方公里,長66公里,寬14公里,平均水深90公尺,最深處達252公里,湖周長約200公里,為萊茵河河道的一部分,航運溝通沿岸三國。博丹呂肯山將湖分為溫特湖和郁伯林根湖兩部分;溫特湖中有賴謝瑙島,郁伯林根湖中有邁瑙島。湖泊沿岸地區風光明媚,氣候溫和;周圍高山長年冰雪掩蓋,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湖中有個世界最大的水上露天舞臺,有趣的是觀眾的座位卻是在岸上。 新錫德爾湖(Neusiedler Lake)位於奧地利東部與匈牙利西北部的交界處,海拔113公尺,是奧地利的最低點。面積356平方公里,長36公里,寬6∼14公里。水很淺,平均深度不到1公尺,最深也不過2公尺;水源來自小溪和地下水,沒有天然外流出口。湖面高低和大小隨氣候變化而不同,有運河連接拉布尼茨河。湖岸蘆葦叢生,是250多種珍禽和候鳥的棲息地,為國際禁獵區。此湖能調節氣候和地下水,還能為造紙工業、纖維工業提供大量的原材料。湖中央有條國境線,但實際上兩國民眾可以在湖中央自由地游來游去。 奧地利擁有全歐洲最大的地下湖。位於維也納西面的亨特爾布呂地下湖原來是一口開採石膏的礦井,建於1848年,後因地下水噴射而停止開採;1932年被改為地下湖供人們參觀遊玩。湖面積6200平方公尺,深1公尺多;湖水呈藍色。 薩爾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是奧地利中北部的風景區,主要由特勞恩河盆地構成,以湖泊和山地景色美麗而著稱。有30多個湖泊,如艾特湖、特勞恩湖、沃爾夫岡湖、蒙德湖和哈爾施塔特湖等。周圍有達赫施泰因山、托特斯山和瓦爾謝內克山等。薩爾茨卡默古特的意思是「鹽穴寶藏」,因為巴特伊施爾、哈爾施塔特、巴特奧塞的監礦早在鐵器時代就已經開採了。這一區域盛產木材,為製材工業、造紙工業及纖維製品工業提供原材料。牲畜飼養、湖水水力發電、牛奶業、水泥業等都很重要。但這裡的主要收入還是源於旅遊業,不僅風光美麗如畫,湖水還可左v療疾病。所以世界各地遊客蜂擁而至,一邊欣賞奇異的風光,一邊品嘗帶有澀味的湖水。 奧地利也有很多溫泉。全國有25個著名天然硫礦泉,有9個鹽泉,19處含鐵質的泉和井,11座鹼性溫泉,8個重要的天然溫泉。此外,還有數不清的含礦物質的泉水和水流。 這個國家享有「綠色之國」美名。國土的2/3被森林和草地覆蓋,是中歐森林密度最高的國家。樹木以雲杉為主,是奧地利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而且森林面積每年都以快速度增加。 奧地利屬於溫帶氣候,西部和西北部受大西洋影響,具有從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東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點,全國可分為三個氣候區。西部日夜溫差及冬夏季均不及東部明顯。東部屬大陸性氣候,比較溫暖、乾燥,7月份氣溫通常在19℃以上,年雨量少於800公釐。中部山區是典型的山地氣候,雨量大,冬長夏短。西部屬海洋性氣候,比較濕潤,年雨量超過1000公釐。一般來說,奧地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在7℃∼10℃之間。每年7月溫度約為17℃;1月平均氣溫是-3℃。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經常被冰雪覆蓋。雨量充足,年雨量在700∼900公釐之間,個別地帶達到200公釐。維也納地區最炎熱的季節是7、8月份,30℃的溫度比較常見,但一般持續時間很短。 地理和氣候的多樣化相應帶來了動植物品種的豐富多彩,且分布變化基本與氣候、地勢變化相一致。在海拔較低的地方,是中歐最典型的櫟屬植物和山毛櫸的混合林;海拔488公尺以上的地帶是山毛櫸和冷杉的混雜林;海拔1220公尺以上地區以冷杉居多;在更高的地方是落葉松和義大利五針松。森林地帶以上是高山草地,森林地帶以下是農作物草地。在廣大的森林草原中,生活著多種動物。平原地帶有子、鹿類、兔子、野雞、狐狸、松鼠,阿爾卑斯山的高山地區有岩羚羊、旱獺、山穴鳥、山羊,諾伊齊德勒湖的蘆葦蕩中有紫鷺、琵鷺和鴨嘴獸等。 奧地利多山多水,環境宜人,政府投入大筆經費來整治河流湖泊,告誡民眾愛護自己的家園,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天然的奇山異水加上良好的保護措施,吸引人們觀光賞玩,充分地體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好景色。
市場經濟和社會福利
經過戰後60多年的發展,奧地利早已從一個遍布戰爭創傷、經濟發展遲緩的落後國家、轉變為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均產值、勞動效率、經濟效益、人民生活質量均已超過歐盟的平均水準,是一個典型的富民小國。這對於沒有原料、沒有馳名國外的名牌商標、而且財力和人力資源有限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奧地利維持著世界上一流的社會福利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地利作為納粹德國的幫兇和受害者,經濟受到嚴重的創傷。工業體系被完全破壞,工業部門都已癱瘓,工業中心維也納新城被炸成一片廢墟,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戰爭的創傷、再加上支付沉重的戰爭賠款和四國佔領軍的費用,使奧地利缺乏恢復經濟的必要資金,人民生活極為艱難。新政府立即著手恢復金融體系和接受馬歇爾計劃。1945∼1955年間投資的重點是能源、交通、農林、鋼鐵、旅遊等部門,儘管有些重工業部門當時還在被佔領區內。1949年,工業生產已恢復到戰前水潭。1955年,「國家條約」簽訂後,奧地利恢復了對油田和其他資源的控制權;經過一系列改革,奧地利經濟進入迅速發展階段,被譽為「沙漠中的綠洲」。奧地利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政策;企業國有化;社會夥伴關係制度;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充分利用東西方市場橋的地位。 推行社會市場經濟政策,供求關係是主要的調節因素;但在一定限定內,國家可通過規定物價、整頓市場秩序、稅後、預算等手段對投資、生產、分配、價格等方面進行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生活協調穩定地發展。 奧地利企業國有化程度在西方是最高的。戰後,政府將過去被納粹控制和掌管的重要部門如鋼鐵、銀行、郵政和交通等實行國有化,在經濟恢復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國有企業必須按照私有制原則來運作,是奧地利經濟的一大特色,並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績。 奧地利人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社會動亂的慘痛教訓中認識到,社會穩定是發展經濟的必要保證。在社會黨倡導下形成了一種政府、勞工和工業界之間幾乎在一切經濟政策方面都進行合作的「社會夥伴關係」制度。1957年,政府批准成立「工資和物價平衡委員會」,並即開始工作。委員會由奧地利聯邦商會、奧地利農民協會、奧地利職工協會和奧地利工會聯合會等四大行業組織各派兩名代表,再加上4名政府官員組成。委員會主席由聯邦總理或代表他的內政部長擔任,專家以顧問的身分出席會議。在委員會及其下屬委員會中,一切決定都必須一致通過。平衡委員楊C月開會一次,主要是復議和討論有關小組裡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問題。開會前,四大行業組織的主席先與各自的專家就會議議題進行討論。奧地利國家銀行行長等也出席會議,政府的各項政策都是在徵得社會夥伴的同意下制定的、平衡委員會下設工資問題、物價問題及經濟與社會問題等三個委員會,工資委員會由勞資雙方代表組成,任務是在某一行業工會通過奧地利工業聯合會提出一頂新的工資合同和要求同資方進行談判時,予以批准或拒絕。小組委員會同意了,勞資雙方就可以進行談判;委員會不對談判施加影響,勞資雙方在工資標準方面有完全的自主權。在奧地利,集體合同的有效性類似正式的法律,許多有關社會福利的具體規定都是由聯邦商會和奧地利工會聯合會的有關小組委員會負責起草和定稿的。物價問題小組委員會由四大行業組織、財政部和內政部的代表組成;主要作用是確保均衡分配不可避免的提價幅度和提價時間的問題,阻止任何集團利用特定的市場形勢來哄抬物價。物價小組委員會只能與要求提高價格的組織進行自願合作,不能完全阻止價格的上漲,也不能對利潤施加任何決定性影響。1963年成立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顧問委員會為經濟改革提供科學依據,顧問委員會由四大行業組織各指定3名代表畢芋A對經濟政策進行逐項研究,並在研究之後提出建議報告,這些報告在發布之前要徵得四大行業組織主席的同意,也就是說,這些建議需獲得奧地利經濟政策社會夥伴的同意。因為社會夥伴關係制度的實行,奧地利政府公布的幾乎每一項新的經濟政策或措施都很少引起罷工或社會騷亂,奧國勞動者每年花在罷工上的時間在發達國家中是最少的。奧地利自認為是「勞資關係最和諧的國家」,穩定的社會條件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德國是奧地利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世紀60至70年代,在德國馬克隨本國經濟的騰飛不斷昇值的情況下,奧地利沒有聽任先令貶值,而是將奧地利先令與德國馬克的匯率固定在9:1的水準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迫使工業界將競爭的著眼點從價格因素轉向質量因素,從而奠定了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 奧地利地處中歐,長期以來都扮演為東西方貿易「搭橋」的角色。奧地利以外貿立國,出口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近1/4,與150多個國家或地區有貿易關係。主要出口商品有鋼鐵、機械、交通工具、代工製品和食品,進口的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德國、義大利和瑞士是奧地利最大的3個貿易夥伴,匈牙利、捷克等國與奧地利的貿易額也有較大的提高。 這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佔國土總面積的70%,可耕地佔18%強,農林業職工僅2.6萬人,佔從業人數一成弱,但近80%的所需食品可由本國農業提供。奧地利還是個農產品出口國,自給程度超過百分之百;它的農業高度發達的關鍵是機械化程度高,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次之。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已經普遍使用;由於耕種、灌溉、施肥、鋤草、收割、運輸全部實行機械化,一戶農民往往能同時耕種數十公頃土地、飼養幾十頭豬或幾十頭牛。在海拔較低的地帶牧草豐盛,牲畜飼養業非常發達;畜產品已超過國內的需求,大量出口以換取外匯。奧地利湖泊眾多,所以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制定了一個「綠色計劃」,每年向農業大量撥款。農民可以向銀行貸款購買農業機械,也可以組織農機互助組織,由政府給予資助。政府對農產品銷售進行價格補貼,還大力發展農民的社會福利,所有農民及家屬都享有疾病保險,農民還享有養老保險,這些措施保障農民安心務農,鼓勵了青年人留守農村。奧地利法律規定,農業人員必須具備從事農業的基本素質,農民高中畢業後還要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包括農技、農機操作、作物培養、農場管理等。全國有400多個農業咨蜀鷚c,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全國有15家農業研究所,5000多名優秀的農業技術員。 奧地利的森林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公尺,素有「森林之國」的美稱。1852年就頒布了林業法,以後又進行修正,使之逐漸完善。森林法對育苗、植樹造林、採伐、更新,以及與森林業有關的一切問題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奧國的森林大都是私有林,但也必須按照國家法規進行採伐和更新,違反者要受到嚴厲的處罰。政府重視林區建設,農戶綠化荒山、荒地,營造防護林時,只需承擔費用的一成,其餘九成一律由國家和州政府負擔。奧地利森林工業發達,木材產量很高;國內祇能加工一部分,多餘的以原木出口。 這個工業發達的現代化國家,主要工業部門有採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和食品加工等。採礦業規模較小,主要是開採鐵礦、褐煤、鎢、石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石英、高嶺土、石墨、石油和天然氣等。奧地利鐵礦儲量有3億多噸,主要集中在萊奧本附近的埃爾茨山區(Eyz Mountain);奧地利也是世界主要菱鎂礦的生產國。石油資源比較豐富,大部分油田在維也納附近的馬岑平原(Marchfeld)。 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另一重要部門,主重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其零配件等。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等,為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 企業國有化程度高,是奧地利經濟的一大特色,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處於四國佔領下的奧地利臨時政府,擔心一些重要企業會被當作納粹的產業而被拆遷運走,於是將三大銀行及70家大型企業收歸國有。目前,奧地利國有經濟的比重為1/4。許多年來,奧國政府一直對國有企業的管理進行改革,組建了工業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參股把私人資本引入國有企業,後又通過立法,對那些與國計民生關係不大的國有企業實行轉讓經營權、轉讓所有權、產權拍賣等措施,引進競爭機制,盤活了國有資產,形成多元經濟體制。獨具特色的、活躍的中小企業是奧國經濟發悚漱S一個景觀。85%的企業雇佣的職工不超過100人,其中27%的公司完全不雇佣職工,29%的公司只雇1∼4名職工。這些中小企業的特點是「船小好掉頭」,可以根據買主的需求,不斷地對產品加以改進和調整。而且中小企業並不輕視科學技術,相反,它們在新產品、新工藝和改進生產方面做了大量的投資,盡快向市場推出新技術和新工藝相結合的產品。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奧地利政府及有關機構積極在宏觀調控和財政方面支持中小企業進行較深層次的「群集」(Cluster)式的聯合合作。這種合作模式是由一個相對較大規模的企業為龍頭,組成一個鬆散型的聯合體;各企業的負責人都是這個聯合體的領導成員,他們共同制定聯合企業的發展政策,集體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大集團作戰。20世紀80年代至今,奧地利的產業結構調整完成了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轉變,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高達60%。 這個國家擁有密集的服務網絡,現有銀行900多家,近2萬家批發商,3、4萬家零售公司。旅遊和對外貿易是第三產業的主體,其中服務業從業人員佔總勞動力的56%,而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 奧地利現在是世界第十大出口國,鋼鐵、電器、紡織品、服裝、紙製品、食品、汽車、機械等許多產品輸送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匈牙利、捷克等數十個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奧地利境內資源豐富,但由於經濟發展迅速、燃料、能源、電力等仍然需要大量從德國、義大利、瑞士、俄國、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進口。奧地利的工藝品製造技術、特別是手工製品和珠寶飾品是世界上出名的,為本國帶來可觀的收入。現在奧地利全年輸出總值約600億歐元,全年輸入總值則為700億歐元。國民平均所得每人每年約為2.71萬歐元,國家經濟成長率為2.3%,通貨膨脹率1.9%,失業率4.5%。 貨幣單位本來叫做先令(AS),自2002年1月起,與15個歐盟會員國中的12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荷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義大利、比利時和芬蘭等改用歐元(EURO,e)為新的貨幣單位,是今日世界上最強勢貨幣之一。紙幣的面額有5、10、20、50、100、200及500歐元等7種。硬幣以分(cent)為單位,有1、2、5、10、20和50等分,以及1和2歐元等8種。在匯率方面,每一歐元約可兌換1.5775美元。所以歐元紙幣都使用統一的畫面,未突顯任何國家的特殊之處,畫面圖案設計者是奧地利藝術家羅伯卡利納(Robert Kalina),其設計概念均以歐洲文明史上7個特具代表性的建築風格為時代脈絡,起於希臘而終於摩登現代,故紙幣上第一個明顯特色,是左下方印有現代通行歐陸的拉丁文EURO,以及古代通行歐陸的希臘文EYPO。為了強化歐盟力量與世界接軌,紙幣正面採用窗戶或大門圖案,也就是一種通道(Gate-way)的概念,象徵開放、充分合作和在經濟體上無國界的歐盟精神;旁邊12個星星圍成的圈,則顯示歐元國家聯結的力量。紙幣反面圖案主題是橋,顯示歐盟國家共同通往世界其他國家的途徑。其他還有許多細節,如紙幣正面左上方必有歐盟旗幟及BCE、ECB、EZB、EKT和EKP等歐洲中央銀行在各歐盟國家官方語言的縮寫;右邊有上下直走的邊條,刻印著面額及歐元代表圖騰。 8種歐元硬幣的一面圖案稱為Countryspecific side,由各歐元國自行設計,所以圖案不一;另一面稱為Common side,使用統一的圖案,1分、2分及15分的圖案是歐盟旗幟上的條紋及地球,顯示歐盟在世界上的地位;10分、20分及50分上的圖案,是12個歐盟國家的位置;1歐元及2歐元上的圖案,則以歐洲無國界為主題;所有圖案的浮雕,有的中間凸出,視障者也可以輕易由觸摸判別它的面值。
交通發達
奧地利的交通非常發達。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組成密集的交通網絡,把奧地利與外界緊密地連接起來。奧地利有6個國際機場,提供給國內外不同的航線使用。其中維也納是歐洲國際航線的轉運站,有定期航班飛往全世界各主要城市。奧國有三家航空公司;最大的奧地利航空公司(Austrian Airlines)有17架A-300等大型民航飛機,航線總長6.27萬多公里,聯繫34個國家的54座城市。這家國營航空公司每天從維也納的施韋夏特機場發機,直接飛往歐洲各大城市,也有班機由薩爾斯堡、格拉茨、林茨、克拉根福和因斯布魯克等國際機場出發,但班次較少。奧地利祖聾膝q的航空網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中東,不過也有班機飛往紐約的甘迺迪國際機場。另一家航空公司是以因斯布魯克為據點的私營蒂羅爾航空公司(Tyrolean),有5架民航機,以國際班次往返於蒂羅爾機場與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蘇黎世、阿姆斯特丹和巴黎之間。還有一家私營的勞達航空公司(Lauda Air)只有兩架民航飛機,由以前的著名賽車選手尼基•勞達(Niki Landa)創立,從維也納飛往曼谷、香港、普吉島和雪梨。這3家航空公司每年約運送旅客265萬人。奧地利航空國內姊妹公司的奧地利航空服務公司(Austrian Air Services),則有國際班機酋鼓k蘭克福。 有36家外國航空公司的班機在此飛航國際航線,其中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每天都有航班往返倫敦和維也納間,也有班機自英國飛往克拉根福和格拉茨;另有不列顛(Britannia)航空公司經營英奧之間的包機業務。印尼航空公司(Garuda Indonesian Airlines)飛行倫敦和維也納間,丹麥航空(Dan Air)有飛航因斯布魯克和維也納間的班機。在台北和維也納間,有中華航空公司和長榮航空公司的班機營運,中華航空公司每週有3班飛機往返,長榮航空公司每週則有5班,航程約13個小時。香港、上海、北京和維也納之間,有直飛航線,由奧地利航空公司和中偽篕痧隤聾膝q的客機服務,自上海飛維也納,航程需11個小時。航班由維也納出發,至莫斯科為2小時40分、倫敦為2小時35分、雅典2小時20分、伊斯坦堡2小時15分、巴黎2小時5分、阿姆斯特丹1小時50分、哥本哈根1小時45分、羅馬1小時40分、蘇黎世1小時20分、布拉格1小時、布達佩斯55分鐘。與國內各主要城市間,也有密集的航班營運。 奧地利聯邦鐵路系統擁有長約5800公里的鐵道線,且與東、西歐的鐵路網相連。奧國所有的鐵路實現了電氣化;聯繫著全國各處及歐洲各主要城市。聯邦鐵路快車種類有EX、D、TS、IC和TEE數種,也有普通列車,車廂分成頭、二兩等。幾乎所有白天行駛的列車都附設餐車;夜間列車都有睡房,可供乘客睡覺,不用時也可以摺列在牆上當座位。車票也很低廉,6∼15歲可購半票;其他車票也有優惠措施。座位可以預訂,預售票的價格也不是很貴。在這裡有許多方式可以買到正常程序打折的車票,例如購買國家或地區鐵路網的車票,以及所謂的「兔子卡」(Rabbit Cards)。搭乘歐洲鐵路線(Eurorail Passes)、國際鐵路線(Inter Rail),以及購買月票、老人票、團體票和兒童票等,都享有折扣優待,6歲以下的兒童如果不佔位,可以免費搭乘。城市間的主要幹線按固定時間間隔運行,維也納和薩爾斯堡市之間每小時發車一次,維也納和因斯布魯克、格拉茨之間每兩小時發車一次。奧地利國內門票除了來回票和里程特別價票外,還經常定期推出特別的優惠票。國鐵旅行社在各主要車站都設有售票窗口,服務人員會根據顧客的需求,提供最經濟實惠的的票種。奧地利鐵路以維也納為中心;最重要的是布倫納羅鐵路線,穿行在海拔1371公尺的布倫納羅山隘上,是由柏林經奧地利到羅馬的重要幹線,具有重大的客運價值和戰略意義。在阿爾卑斯山鐵路東段的終點,有森林隧道,貫穿在海拔1431公尺的山中,這是一條連接由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到亞得里亞海的重要商道。由森姆林到布倫納羅的300公里直線距離間還有不少橫貫鐵路,可以使奧地利到阿爾卑斯山內的各個地區,能夠與海港取得玩答瑭p繫。境內的拉歐埃鐵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怪的鐵路。它的路線是從奧地利經由匈牙利再折回奧地利;這條鐵路歷史上曾經連接了兩個國家和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對東西歐的交流相當重要。在匈牙利的一段屬於匈牙利政府,在奧地利的則屬於奧國私人所有。列車上的工作人員是匈牙利人,通用語是德語,制服則是奧地利式樣的;機器設備和車廂分別購自不同的國家。這條鐵路是奧匈帝國的遺物,大部分在匈牙利境內。 時至今日,奧地利境內還有許多窄軌的老鐵路,其中有的列車還要靠蒸氣機車啟動;如今已成為觀光賣點。施泰爾河谷鐵路(Steyr Valley Railway)是由施泰爾沿施泰爾河谷一路行至格呂恩堡(Grünburg)。古爾克河谷鐵路(Gurk Valley Railway)一路穿過克恩滕境內的諾克(Nock),由特萊巴赫∼阿爾托芬(Treiback-Altho-fen)到珀克施泰因∼茨維興威塞恩(Pöckstein-Zwischen-wässern)。法伊斯特里茨河谷鐵路(Feistritz Valley Railway)駛過施蒂里亞州東部,從韋爾斯到比爾克費爾德(Birkfeld)。派爾巴赫-希爾施汪(Payerbach-Hirschwang)列車屬於地方系統,行駛在維也納南部。遊客也可以從這裡搭乘施內山鐵路(Schneeberg Railway),它把乘客送上位於海拔1795公尺的奧地利位置最高的火車站。瑪麗亞策爾鐵路,連接了聖珀爾滕和施蒂里亞州境內朝聖地的瑪麗亞策爾。蒙塔豐鐵路(Montafon Railway)在福拉爾貝格境內,從布雷根茨行駛到施倫斯-恰古恩斯;在蒂羅爾境內有舉世聞名的齊勒河谷火車(Ziller Valley Train)。穆爾爸汍K路沿著施蒂里亞州和薩爾斯堡州的交界區而行,由翁茨馬克特行駛到塔姆斯威格(Tamsweg),一路風光絢麗。此外,還有薩爾茨卡默古特境內的民營鐵路弗克拉馬克特-阿特湖鐵路(Railway Vöklamarkt-Attersee),以及從普雷丁-維塞爾多夫(Preding-Wies-eldorf)行駛到施泰因茨宮(Stainzer Palace)的施泰因茨弗拉舍爾火車(Stainzer Flascher Train)。 在歐洲,莫扎特不僅代表了音樂、音樂家,也是巧克力、咖啡館等樂於採用的名字,更是一列紅色國際快車的名字,它帶著旅客在歐洲穿山越野,去探訪莫扎特的故鄉薩爾斯堡。「莫扎特快車」全稱是EC-64 Mozart,是一列從維也納出發,一路西行,橫越奧地利、德國全境直抵法國巴黎的國際列車。每天上午9時整由維也納西火車站開出,晚上10時20分抵達巴黎,全程13小時又20分鐘。途中經過奧地利薩爾斯堡、德國慕尼黑、奧格斯堡和法國斯特拉斯堡等大站,最後抵達巴黎。這列快車把維也納、薩爾斯堡和慕尼黑連成了一線。從維也納到薩爾斯堡只要3小時,薩爾斯堡到慕尼黑大約1小時又40分鐘,時間不長且日日發車,行程配合非常方便。乘坐這趟列車不但平穩舒適,還可盡情欣賞奧地利林野風光。3個小時的車程中,列車行經下奧地利州、上奧地利州而進入薩爾斯堡,沿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莫扎特快車」準時發車、進站,分秒不差;車上的包廂座,一廂6人,座椅是可拉平躺臥的沙發型軟座。非假日時乘客並不多,旅客幾乎可享用整個廂房的空間。列車內外都有垃圾箱,行駛中就有工作人員前來清理;洗手間沒有異味,只是衛生紙非常粗糙,想來是為了環保而刻意「回歸自然」。車上並設有保管箱,花點小錢就孕H把不便帶在身上的物品放入其中;旅客就能優哉遊哉地喝酒聊天,昏昏欲睡。 從英國和北歐出發到此的遊客,可以搭乘每天晚上8時30分駛離奧斯坦德(Ostende)的奧地利夜快車(Austrian Night Express),第二天上午10時58分到達維也納。其他主要的國際線路列車有歐根親王號(Prinz Eagen),從漢諾威到維也納;以及從巴黎經瑞士到維也納的阿爾貝格快車(Arlberg Express);還有從阿姆斯特丹到維也納的荷蘭至維也納快車。另有一路東方特快車(Orient Express),每週一班駛往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沿途停靠因斯布魯克、薩爾斯堡和維也納。 公路交通也非常發達,約有71條國際公路在境內縱橫交叉,將鐵路網無法顧及的地方串連起來。幾乎所有觀光區都有遊覽車載客到周圍的鄉間,因為按照奧國法律規定,山區農民有權要求政府把公路修到自己的家門口。奧地利擁有約3.5萬公里長的公路交通網絡,路段保養得很好,路標也很清楚。現有2000條固定的公共汽車路線,由郵政系統、聯邦鐵路、市政當局及私人經營。黃色的郵政汽車既載郵件又載乘客,是奧地利的一大特色。公共汽車線路的起點和終點一般就在火車站或火車站附近,換車非常方便。在奧地利的機場、主要鐵路終點、城市及觀光點,都有偵琠庢磽a的汽車租賃公司辦事處。奧地利允許開車的最小年齡是18歲,不到12歲的孩子只能坐在後排;坐在前排的乘客必須繫安全帶。大部分公路都不收費;主要高速公路時速限制在130公里以內,其他公路和道路則限速為每小時100公里,市區則為每小時50公里。來自右邊的車輛有優先權,紅燈時汽車不許拐彎。在一些城市,停車祇能在限定的藍色區域即路面上劃有藍線的方位內,並計時收費。有些城市開車人必須先在銀行、加油站或香菸店購買停車證,寫上終止時間。高速公路是全封閉的,一律免費行駛;境內汽油和柴油的價格與歐洲其他國家相差不大。所有行駛在奧國公路上的車輛都必須具備意外警示用的紅色三角架、安全帶和急救箱。奧地利的汽車租賃公司不下20家,如埃威斯(Avis)、赫特(Hertz)和布奇特(Budget)等大型汽車租賃公司,服務網遍及全歐,普遍可以用英語溝通,比較方便外國人洽租。在奧地利辦理租車手續,除了具備國際駕照外,還須有國際通用信用卡。奧國的交通規則與其他歐洲國家相似,每逢11月15日到翌年4月10日的雪季,必須備有冬季輪胎、鐵鍊或鑲了釘子的輪胎。奧地利汽車協會和奧地利汽機遊覽車協會在全國各地的出租代理有100家以上,在這裡可以租到各種車輛用的鐵鍊及其他備市~。交通法規限定駕駛人員血液中酒精的最大含量是0.8‰;如超過不但會被吊銷駕駛執照,還要罰款500∼3000歐元不等。兩個協會在重要街道上都設有維修中心,遊客可以充分利用這項服務,費用只略高於會員。汽車協會維修中心的電話為123,汽機遊覽車協會維修中心的電話是120。奧地利公共電視的第三頻道,在每小時播報一般新聞後,都有道路交通路況報導;如發生特殊交通事故,會立即在節目中插播。在維也納市區和近郊,「藍色多瑙河廣播電台」(Radio Blue Danube)在每日上午7∼10時、中午12時至下午2時、下午6時至晚上8時的3個時段內,分別以英語及法語報導最新的交通狀況,便於駕駛人的及時調整行車路線。 在市區,選擇比較快捷、安全和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和路線時,遊客可先在旅行社或地鐵車站的交通詢問處要一份免費的交通地圖,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公共汽車站、市區有軌電車站和地鐵站都有自動售票機,遊客可在這裡購買用於這三者的單張車票,但需用零錢。在香煙店或地鐵交通問訊處,可買5張1本的車票,這種車票的好處是可在同一方向連續乘車、換車,次數不限。如果逗留的時間較長,最好是根據時間長短買限期票。有一種票上註明「從某日到某日,逾期作廢」,而不管實際使用了幾天。還有一種8天期限的車票,特點是可以不連續地使用8天,也可以多人甚至8人一次乘車。乘車時,沒有專門的檢查員,乘客需自覺地把車票塞進車門處的蓋戳機內蓋戳,才會生效。可多次乘坐的期限票必須把已用過的翻起來,以便在要用的那一張上蓋戳。流動的檢查員會不定期地查票,沒有有效車票將被罰款。計程車也很多,但是收費昂貴,還要在計程車乘車處或車站旅館上車,也可以用電話叫車,車資收費採取計程兼計時,按碼表收取;大件行李另外收費。奧地利計程車司機水準尚佳,一般都不會亂敲竹槓;只是大部分都不諳英語,與遊客溝通時稍有不如人意之處。 水路交通以多瑙河為主,境內較大的湖泊也有船隻定期往返。從復活節到10月底,有定期遊輪通航於多瑙河沿岸,把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帕紹(Passau)連接起來。第一多瑙河船務公司擁有氣墊船「多瑙普法伊爾號」(Donau-pfeil),通行於維也納至布達佩斯的河段。此船每天上午8時10分由維也納的賴希斯布呂克(Reichs-brücke)啟航,中午12時50分到布達佩斯;回程在下午2時10分由布達佩斯登船,傍晚7時50分在維也納上岸。捷克的多瑙河航運公司有水翼船通行於維也納和布拉迪斯拉瓦(Bratislava)之間。船隻於上午8時30分由維也納的賴希斯布呂克啟程,上午9時30分就到達布拉迪斯拉瓦;回程於下午4時離開布拉迪斯拉瓦,下午5時15分到達維也納。國立多瑙河船公司有船隻從維也納駛往雅爾達(Yalta)。奧地利多瑙河輪船公司經營客貨運輸,擁有的商船總噸位在10萬噸以上。
旅遊資源豐富
奧地利是歐洲的一個小國,面積相當於臺灣的2、3倍,人口只有臺灣的1/3多一點。然而,這個彈丸小國的旅遊業卻是最大的產業;每年有2000萬人到訪,收入超過150億歐元,約佔全國外匯收入的1/3,人均旅遊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全國有30多萬人從事與旅遊業相關的工作,約佔就業總人口的一成,素有「旅遊之國」的美稱。 每年復活節和聖誕節期間,為奧地利最主要的休假期,在這段期間如果要作商務拜訪,最好能先在台灣預約好被拜訪的對象,以免因放假而徒勞往返。 這個國家的國定假日有1月1日的新年(New Year's Day);1月6日的耶穌顯靈節(Epiphany);復活節(Easter Day)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的第3天復活(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Easter Monday);3月25日的天使報喜節又稱為聖母懷孕節(Annunci-ation);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La-bor Day);基督聖體節(Corpus Christi)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日子,每年日期都不固定,大約是在5月底或6月初,根據維也納的大公宗教會議決定,節日由教堂舉辦,並專門用一天讓居住在農村的父老用祭餅向主耶穌基督獻上感恩祭;8月15日的艇壑氻悀 (Assumption);10月26日的國慶日(National Day);11月1日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12月25日的聖誕節(Christmas Day);12月26日是聖史蒂芬節(Saint's Stephansdon Day),即聖誕節的次日,如遇星期天則推遲一天。凡遇上述國定假日,均無法從事商務活動,只宜作觀光旅遊。 此外,民間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做狂歡節;開始於復活節的前40天,人們紛紛吃齋飯,化裝遊行以慶賀春天的來臨。狂歡節的最後兩天,許許多多的男女老少都會攜帶著各色各樣的動物面具,身穿傳統的民族服裝,來到大街、廣場上遊行跳舞,表達迎接新春的喜悅心情,使節日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對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公民來說,根本不需要簽證便能進入奧地利,只須持有一本沒有過期的護照就可以了。而對德國、瑞士等日耳曼語系的國家公民來說,只要一張有效的身分證就足夠了。開車到奧國的觀光客不需要給汽車準備任何特別的過關文件;但必須隨身攜帶責任保險的證明文件,最好有綠色保險卡及相關的個人資料。所有國際旅客都不須擁有防疫證明書即能入境奧地利;但旅客如果打算騎自行車或徒步旅行東部或東南部時,則需打針預防腦炎。 台灣民眾如欲前往奧地利旅遊可以申請辦理申根簽證,可同時隨意前往奧地利、芬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法國、義大利、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挪威、丹麥、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斯洛文尼亞、馬爾他、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冰島等24個歐洲國家。旅遊者應申請停留時間最長或首站進入國的簽證,可以委托有信用的旅行社代為辦理,也可親自前往奧地利觀光處辦理,地址為台北市敦化北路167號10樓,電話(02)2712-8597,傳真(02)2514-9980,網站www.austria info,所需文件為相片一張、護照正本及來回機票印影本、階 25歐元,所需工作天為兩天,辦公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12時收件,次日取件。 奧國的出入境手續非常簡便,且不需要填寫任何表格。海關規定入境旅客除個人用品免稅外,還可以攜入200支香煙或50枝雪茄、2.25公升葡萄酒或1公升烈酒,另外還能攜入2架照像機、1架攝影機、1架手提電腦。遊客如果攜帶寵物入境,則應持有已注射預防病菌疫苗的官方證明文件,且必須有德語翻譯文件。在旅客入境時,海關一般只進行抽驗,看似漫不經心,使旅客的心情非常輕鬆,能夠主動配合。如果沒有任何值得申報的物品時,就可以直接出關。但是隨身攜帶有貴重物品或數量較多的交易樣品時,最好自動向海關申報。旅客能自由地攜入或攜出外幣及歐丑A並不需要辦理申報手續。旅客在這裡的各銀行、車站、機場、旅館等地都能兌換外幣;一般在銀行兌換的匯率稍微高一點,對旅客比較有利。 外國遊客在這裡購物享有免稅優惠,最高可以得到3%的退稅。這裡的消費一般都包含了10%到32%不等的附加價值稅。只要在一個商店內購物超過100歐元,就可以向店主索取退稅單,不管你付款是現金或信用卡。只要符合規定,當場出示個人護照,店員就會填寫一份退稅單,再要求旅客簽名。旅客持存根可到維也納機場辦理退稅手續;機場海關左右各有一處退稅窗口。填好申請表、附上退稅單,經海關人員驗明蓋章後,可憑此單向原店取回稅款,也可以直接在機場內的郵局或銀行領取,但要支付規定的手續費。在維也納機場免稅店購物時就會發現商品的標價有兩滿G一種是含稅的價格,另一種是不上稅的價格。只要在這裡消費的金額超過100歐元,就可以按不上稅價格支付款項。 臺灣民眾在奧地利從事觀光旅遊或商務活動,如果遇上任何困難,可向臺灣駐奧機構求助,能夠得到滿意的幫助。臺灣駐奧重要機構有: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mic and Cultural Office),電話是2124720;遠東貿易服務中心(Far East Trade Ser-vice),電話是5131933。 奧地利採用中歐時間,比格林威治時間快兩小時,比台北時間慢7小時,夏令時間則慢6小時。國際電話代碼為「43」,自奧地利撥電話回台灣,應先撥00,接著撥台灣代碼886,再撥城市區號,最後撥受話人的電話號碼。奧地利沒有由對方付費的電話服務項目。此地的公共電話普遍設置於車站、郵局、機場和馬路旁;分投幣式及卡式兩種,都能直接撥通國際長途。使用方法是:拿起話筒,投幣或插入卡片,撥號、通話;部分舊型的公用電話,待對方答話時,尚須按鈕才能通話。從晚上7時到第二天早上8時之間,撥市郊電話7折優惠。在飯店打國際長途電話,要支付昂貴的手續費。在郵局內可以請專門的撥號員代替撥通電話;他們會指示你在那個電話間通話。 這裡的常用電話如下:維也納市區查號臺為1611,長途查號臺為08,報時臺為1505,氣象臺為1566,消防隊為122,警察局為133,急救中心為144,諮詢臺為16,維也納班機諮詢為7770或2231,鐵路業務總中心為1700,維也納廣播醫療中心為141。 奧國郵局一般營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的上午8時到下午6時;週六的上午8時至10時。另外,總局還設有夜間服務處,因此旅客們也能在營業時間外前去寄郵件。郵政系統設施齊全,服務認真,郵件很少有遺失現象。臺灣與奧國間航空郵件約4∼6天就可以送達。包裹空運約需兩週才能到達,最高重量不得超過20公斤;長度不得超過150公分,且長寬高合計不能超過300公分。 在奧地利觀光雖然有便利的食宿服務,但在主要的節慶日和召開大型國際會議期間,仍需預約房間比較保險。這裡的旅館有很多不同的等級,除了星級觀光大飯店外,每個城市最少有一個青年旅館,專供年在25歲以下經濟拮据的青年使用,一般不供應早餐。稍高一點層次的是簡單的膳宿公寓,大多提供免費早餐。還有更高級一點的膳宿公寓,房價接近一般旅館。鄉村家庭式的小旅館到處可見,政府規定10間客房以下的旅館可以不用納稅,因此在旅遊點的許多民眾,將自己住宅空餘的房間用作家庭旅館,房東就是招待員,非常熱情周到,房間設備齊全,有整潔的衛浴設備,還管早點,費用也不高,可謂經濟實惠;早點通常有麵包、果醬、咖啡、肉和蛋。此外,奧地利還有許多價格適中、有現代化的野營篷帳集中區讓人選擇。如果在私人的土地上野營,必須先徵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 奧地利的治安事故近年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每年的7、8月份,國際性盜竊集團經常在公共場所及鬧市大肆作案,讓人防不勝防;旅客應該隨時留意身邊攜帶的物品,貴重的東西最好寄存在旅館的保險櫃裡。台灣遊客如在奧地利境內發生重大意外需要幫助時,可向我國駐奧地利代表處(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中國文化研究所)請求救援,館址:Praterstrasse 31/15 OG A-1020 Vienna Austria電話:(002-43-1)212-4720。 奧國是個小費流行的國度,在機場、車站或旅館,行李搬運小費是一歐元;咖啡廳、餐廳的服務費雖然已包括在帳單內,但一般需要再付1/10的小費;公共場所的衣帽間除訂有收費標準外,一般在取回衣物時付給1歐元的小費;計程車一般是零錢免找,但如餘額太多或太少,則需付1/10的小費;觀光旅行團的司機導遊或博物館導遊需付1歐元的小費。另外,理髮、美容等均須酌情付給小費。 這裡屬大陸性氣候,變化較快,早晚溫度與白天相差常有6度之多,所以出門時應注意氣象預報,作為穿著的參考。冬天時除外出宜穿大衣外,在室內就要以輕便為主;因為這裡的供暖系統良好,能讓室內保持20℃左右的氣溫,使穿著厚重的人感到燥熱不堪。在去參加酒會、晚宴或觀賞歌劇時,穿著要正規得體,男士多穿深色西服,女士需穿正式的晚禮服。這個國家衛生水準很高,不論是飯店、餐館,還是街道、鄉村,到處都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這裡的水質安全可靠,自來水可以生飲;蔬果也很少殘存農藥,可放心食用。醫院設備齊全,醫生素質也很高,戎[上迷人的景色,吸引了許多患者從國外前來求醫;但是如果沒有購買健康保險,則費用極其昂貴。沒有醫生的處方也不能購買藥品;所以遊客到這裡除了購買包括醫療、住院等項目的旅行保險外,還應攜帶一些常備的腸胃藥、感冒藥等。遊客在此如果遇上身體不適,就可以在所投宿的旅館或農莊查找附近醫院及醫生的地址、名錄。所有的阿爾卑斯山村也都有山區搜尋與急救服務,為旅客提供安全保障。 奧地利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使用220伏電壓,頻率是50赫茲。但插頭接口與臺灣的規格不一樣;遊客如果自帶電器,則應準備插頭轉換器(Adapter Con-verter)。這裡的電視接受系統與臺灣也有差異,但並不妨礙遊客收看各類節目。 公共廁所一般在重要街道或廣場附近的地下通道內;咖啡館內的廁所也對外開放。身上最好隨時都帶硬幣,以便看到廁所門上設有投幣器時使用,解決內急之需。廁所門上一般印有「男人」或「女人」一目瞭然的圖案標誌,但有時也只有德文「Damen」(女士)和「Herren」(男士),因此應該熟記。 在奧地利旅行,英語不大管用,國台語更是雞同鴨講。如果能略記以下的幾句簡單德語,一定會方便不少:先生唸Herr、小姐為Fraeulein、導遊為Reisefue-hrer、您好Gruess、謝謝Danke、再見Auf Wiedersehen、地鐵U-Bahn、公共汽車Bus、計程車Taxi、我是中國人Ich bin Chinese、我不會說德語Ich Kann Deutsch、多少錢Wievieles、太貴了Zu teuer、電話Telefon、火車站Bahnhof、餐廳Restaurant、旅館Hotel、廁所Toilette、對不起Entschuldigung、請Bitte、簽證Visum、護照Passport、機票Flugschein、漂亮Schoen、音樂Musik、阿爾卑斯山die Alpen和多瑙河die Donau等。 奧地利政府機關辦公時間較為複雜,通常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到下午4時,有的單位在上午7時就開始上班,許多單位更是採取彈性上班時間:公務機構一般只在上午對外辦公,公務員每週工作38.5小時。工商企業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或9時至下午4時或5時,也有部分公司在週五下午就不上班了,許多公司也採用彈性上班時間,一般員工每週的上班時間也是38.5小時;通常在此洽談業務比較好的時間是週一至週四的上午9時到下午4時,週五的上午9時至中午12時。銀行的營業時間是週一至週五,分行由上午8時到12時30分,下午1時30分至3時;總行則是由中 8時至下午3時;週四各行的營業時間一律延長到下午5時30分。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8時到下午6時,超市到6時30分;週六營業到中午12時或下午1時;每月的第一個週六營業到下午5時,但有些商店並不延長時間;部分商店在週四延長到晚上8時;週日及國定假日一般商店都不營業。
音樂國度
奧地利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大國,風景秀美,人文薈萃;但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國家像它那樣將音樂與雪山、森林、田野、古堡和陽光並列為旅遊資源。音樂已與奧地利的天空、大地緊密地融化在一起,並賦予它們韻味無窮的神采。把音樂看成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奧國民眾,在自己的周圍精心地編織出一條條神韻飛揚的音樂風景線。 這裡的音樂以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和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大師而名揚全世界。它經歷了早期發展、維也納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華爾茲圓舞曲等四個主要階段,16和17世紀是早期發展階段。皇家音樂團體的指揮福克斯創作的歌劇「康斯坦薩和弗薩特」,以及宮廷作曲家格魯克創作的 「奧菲歐和優莉狄切」、「阿爾賽斯特」、「巴黎的愛蓮娜」等作品,是早期古典歌劇的主要作品,代表著那個時期的音樂發展水準,對後來的音樂作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到19世紀是維也納古典音樂發展階段,也是奧地利音樂發展的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並稱為古典音樂炕u三大鼻祖」,布拉姆斯也是此時的代表人物之一。維也納古典音樂繼承和發展了中歐一帶的傳統音樂,在奏鳴曲、弦樂四重奏、交響樂和協奏曲等各種音樂形式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力。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崛起,讓那些擁有音樂天賦的人士有了一個發揮特長、展示個性的機會;代表人物是舒伯特、布魯克納(Bruckner)和馬勒(Mahler)等。19世紀的下半葉。史特勞斯(Strauss)家族的橫空出世,意味著奧地利音樂跨入了雅俗共賞的華爾茲圓舞曲時代。 奧地利的每一寸國土都散發著音樂的氣息;熱愛音樂的人們在這裡永遠沒有孤單、落寞的感覺。在這片不平凡的土地上,人們細心拜訪那些音樂大師的足跡,追尋他們靈魂深處的秘密,試圖從他們那不平凡的生涯中探求到音樂的精髓和真諦。各種各樣獨具特色、規模或大或小的藝術節,散布在每一個地區,差不多點綴了全年中的所有月份;其中有好幾個名震全球的藝術節。特別是每一年的仲夏時分,整個國家無一例外地沉浸在藝術的歡慶氣氛中,就連空氣中都彷彿蘊含著跳動的音符。 作為首都。維也納在全年都會舉辦歷史氣氛濃厚的節慶活動,藉此來紀念先哲,弘揚傳統。新年伊始,它就陷入了狂歡節的熱鬧海洋中;人們載歌載舞地慶賀新春的光臨,祈求有一個富足、和平的生活環境。霍夫堡宮的宮廷舞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和國家歌劇院舞會,堪稱三大最具魅力的舞會;紳士淑女翩翩起舞,盡情歡娛,在讓人心旌搖曳中展現最迷人的豐采。三月份是維也納的文學月,當地文化協會每年都會圍繞一個主題精心組織一系列的文學活動,當然離不開音樂的襯托。歷時5週之久的維也納藝術節開始於1951年,在每年的5∼6月份舉行。藝術節的內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每年都有一個構想,由來自國內外的著名藝術家在這裡演繹優美的傳說,展示驚人的才華,奠定了維也納藝術節的高水準和高規格的地位。此地夏天的音樂活動更是五彩繽紛,熱鬧非凡,幾乎每天都有新穎的內容。在擁有巨大拱廊的市政廳廣場,每週都要舉辦兩場室外交響音樂會;觀眾不僅能欣賞到美妙的音樂,還能觀賞露天電影。在綠蔭濃郁的公園、古色古香的宮殿和莊重肅穆的教堂,人們都能夠欣賞到各種音樂節目,如美泉宮的皇家花園在7、8月都安排有露天的莫扎特歌劇的表演,給熱心音樂的人士惆茪F莫大的便利和滿足。1988年開始,一個名為「現代維也納」的藝術節又給這個音樂的聖城增添了幾份神彩。在聖誕節前後,這裡的一系列音樂活動使人如醉如痴;特別是聖斯特凡大教堂的午夜彌撒場面極其壯觀,讓人嘆為觀止,激動不已。 在這個舉世聞名的音樂國度裡,還有一個特殊的音樂舞蹈學校,那就是漢斯與瑪麗亞夫婦所主辦的專門免費教習殘障人士的學校。經過長達10餘年的經營及夫婦倆的持久愛心,使這個特殊的音樂舞蹈團體聲名遠播,引起巨大的震動。當人們看到那些眼盲者和坐在輪椅上的人士也能隨著音樂節拍翩然起舞時,除了感嘆就是敬仰,更能體驗音樂的超凡魔力。 在莫扎特的故鄉薩爾斯堡,每年仲夏時都要舉辦時間長達5週的薩爾斯堡音樂節;全世界最著名的音樂大師們都匯集到這裡參加盛典。這個音樂節創辦於1920年,由當時的德國作曲家理查德•史特勞斯在此舉行了莫扎特作品演奏會。從此,音樂節就固定下來,以表演莫扎特的作品為主。 在不萊根茨、因斯布魯克、菲拉赫、格拉茨、埃森施塔特等地,都有頗具影響、極富魅力的音樂慶典活動,是奧國民眾值得驕傲,值得自豪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人們常說,奧地利人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無法避免的現實世界,而另一個就是具有濃厚夢幻色彩的華爾茲世界。華爾茲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輕快、旋律不斷重複的三節拍舞蹈曲子;18世紀後期開始在城市的社交舞會中露面。19世紀風行一時,但只是作為節日慶祝和宴會湊興的舞曲,而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史特勞斯父子4人經過畢生的努力,終於使華爾茲成為大眾都能接受的欣賞音樂而能夠堂而皇之地進入高雅的音樂廳,並且讓整個歐洲在他們明快、華麗的旋律下為之驚嘆,為之瘋狂。史特勞斯家族也成為舉世公認的「華爾茲王朝」;他們留下的作品收陞@界音樂史上傳世的瑰寶,深受人們的喜愛。
首都維也納
鹽城薩爾斯堡
旅遊地巴德伊休爾
聖沃夫岡有愛情故事
哈爾斯塔特產湖鹽
汽車城格拉茨
山城因斯布魯克
北方中心城市林茨
不萊根茨古蹟多
海頓故鄉艾森斯塔特
錫利安與民兵團
梅爾克的美麗修道院
溫泉鄉巴登
古城克雷姆斯
滑雪樂園塞費爾
幽靜山城克茲埔黑爾
希特勒故鄉布勞瑙
萊布尼茨盛產葡萄酒
各城市形形色色
克拉根福
聖法伊特
菲拉赫
聖珀爾滕
克洛斯特新堡
阿姆施泰滕
施韋夏特
維也納新城
海林克瑞茨
默德靈
里德
埃本塞
弗克拉布魯克
格蒙登
特勞恩
恩斯
施泰爾
毛特豪森
弗賴施塔特
韋爾斯
布魯登茲
多恩比恩
盧斯特瑙
施倫斯
聖安東姆阿爾伯格
庫夫施泰因
厄茲塔爾
利恩茨
利恩茨(Lienz)是蒂羅爾州的城市,1252年為自治市。這個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2度17分、北緯46度50分,在地理位置上瀕臨德拉瓦河和伊塞爾(Isel)河。它是東蒂羅爾區的主要城鎮和集市中心,也是冬、夏兩季的旅遊勝地,生產有紡織品和皮革製品。當地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建於1250年的多米尼克修道院、建於1439年的天主教方濟各會教堂、建於1450年的聖安德烈亞斯教區教堂,以及建於16世紀的利堡(Lieburg)和布魯克城堡等。
索爾巴特哈爾
索爾巴特哈爾(Solbad Hall)是蒂羅爾州的城市,大約在1260年左右,在附近幾座鹽礦周圍就有人定居,1303年為自治市,1477年建造幣廠。這個擁有近3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1度13分、北緯47度17分。在地理位置上居因斯布魯克東面,瀕臨因河。當地的鹽礦還在開採中,有很多礦泉,生產皮革、葡萄酒和礦泉水。市區街道狹窄,建築物古色古香,還有護城河和城牆遺跡,一片中世紀特色。主要的古蹟有建於1281年的哥德式聖尼古勞斯(St. Nikolaus)教區教堂、建於1447年的古市政廳、建於1507年的施蒂夫特教堂(Stiftskir-che)、建於1566年的女修道院帖堜 1751年的侯爵大廈。
巴特奧塞
巴特奧塞(Bad Aussee)是奧地利中部施蒂里亞州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3度47分、北緯47度36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巴特伊施爾市東南方的特勞恩河流域,原係一個產鹽區的中心,現在仍保存有15世紀鹽務管理所和兩座14∼15世紀的教堂。這個擁有1萬左右人口的城市,採鹽仍係現在主要的經濟活動。由於地處美麗的湖區,因此也是療養、避暑和冬季運動的好地方。
布魯克
布魯克(Bruck)也是施蒂里亞州的城市,在公元860年的歷史記載中,是薩爾斯堡大主教的領地,1263年獲特許狀。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5度16分、北緯47度25分。在地理位置上,位於穆爾河和米爾茨(Mürz)河的匯流處。這個擁有3萬左右人口的城市,交通非常方便,是個鐵、公路運輸的樞紐,有冶金、電纜、造紙和木材加工等工業。市內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建於1494∼1505年的哥德式穀物磅房,還有蘭德斯克龍(Landskron)城堡遺跡和哥德式教區教堂等。 巴特拉德克施堡(Bad Rad-kersburg)是施蒂里亞州的溫泉城市,它坐落在施蒂里亞州的東南隅,與斯洛文尼亞毗連,有穆爾河穿過鎮的邊緣。這裡有許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商人宅第和貴族邸宅等古建築,分別包括了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新藝術等風格;1978年曾因此獲得歐洲歷史古蹟維護的金牌獎。這個溫泉城的幾個溫泉療浴場都在近郊,其中的羅伊波施多夫療浴場(Loipersdorf Therme)是奧地利國內規模最大、環境最美的溫泉療浴中心之一,水溫為60℃,擁有現代化最新式的醫療設備,主治風濕症和關節炎,以及血管循環不良等問題。此外,這裡的溫泉區還有一座適合親子同樂的遊戲浴地、人工瀑布、急流,以及一條長70公尺的滑水道;還有一座18個洞的高爾夫球場。 歷史悠久的施蒂里亞溫泉,仍然保持了19世紀中葉的典雅特色,它在帝國時代就因對治療循環系統與肺部疾病有特殊療效而聲名大噪。近年來,還提供專門為患呼吸道疾病的兒童治療項目。此地四周環繞著一座佔地20公頃的天然公園,並有一個設施良好的高爾夫球場。 沃爾特施多夫療浴場(Walter-sdof Therme)除了提供各類治療外,並提供休養和健身的環境,有長途步道供遊客穿越寧靜的森林、舊葡萄園、漁池和童話中的城堡。
艾森埃爾茨
艾森埃爾茨(Eisenerz)也是施蒂里亞州的城市,這裡在古羅馬時代就已在露天開採鐵礦,現在仍然是奧地利主要鐵礦開採中心,產量佔全國大半。這個擁有近兩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4度53分、北緯47度33分。在地理位置上是坐落在埃爾茨(Erzbach)河谷的埃爾茨山北麓。當地主要觀光景點有興建於1279∼1517年的聖奧斯瓦爾德教堂(St. Oswald's Church)、興建於1581年的礦山報時鐘樓和採礦博物館。在市區的西部,有利奧波爾德施泰因(Leopoldstein)城堡和同名的湖泊。
菲爾斯滕費爾德
菲爾斯滕費爾德(Furstenfeld)是施蒂里亞州既生產雪茄、又生產葡萄酒的小城,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6度5分、北緯47度3分,只有6000多名人口。市內有一座設計完善令人驚豔的博物館,它述說著這個小城的歷史風貌、文物,從各種雪茄和葡萄酒的生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設計者運用剛冷和溫暖並蓄的玻璃及鋼鐵等材質,雖迷你,但卻深具國際水準。尤其是在土耳其攻打奧地利的歷史館裡,觀眾會突然置身在設計獨特的土耳其式帳篷裡,而紗布材質的帳篷就是一張完整的立體地圖,再運用小燈的照射鋪成,讓人瞬間感受土耳其攻打歐釭滌宒u外,更體會了一種非常異國的情調。 這個城市也是南施蒂里亞溫泉區中心之一,建有全國最大的游泳池,面積廣達兩萬平方公尺。當地有一座氣派雄偉的里格斯堡(Riegersburg),高踞在玄武岩峭壁上,是1170年時,在一座古羅馬碉堡的原址上興建起來的,用作抵禦土耳其人入侵的要塞堡壘,它現在的外觀是在17世紀完工的,是歐洲維護得最好的中世紀古堡之一。自從1987年舉辦施蒂里亞州巫師和魔術展後,此堡往後便陸續舉辦了多項奇特的展覽。
卡普芬貝格
卡普芬貝格(Kapfenberg)也是施蒂里亞州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5度18分、北緯47度26分,在地理位置上是位於米爾茨河和特爾巴赫(Thörlbach)河匯合處。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避暑和冬遊勝地,交通便利,工業發達,開設有大型煉鋼廠,並生產電線電纜、化工原料和建築材料等。
克尼特爾費爾德
克尼特爾費爾德(Knittelfeld)是施蒂里州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4度50分、北緯47度14分,瀕臨穆爾河,是一個擁有3萬多人口的工商業中心,有鐵路工廠、鐵廠、鋼廠、乳品廠和塘瓷廠等。
克夫拉赫
克夫拉赫(Kflach)也是施蒂里亞州的城市,1170年起成為市場,1939年建市,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5度5分、北緯47度4分,坐落在格拉茨以西40公里處。這個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現在是州內的一處鐵、公路樞紐,生產玻璃和瓷器,附近有褐煤礦。在它的東北方3公里處,有一座著名的皮伯種馬飼養場(Piber Stud Farm),維也納西班牙馬術學校的利皮札(Lipizzaner)種馬,便是在這裡培育的。這種馬小時毛呈黑色,長大後才會換上牠們特有的灰色皮毛。這種利皮札種馬原產於西班牙,後來從塞爾維亞引進,現在每天都有許多旅遊團前來參觀。
萊奧本
萊奧本(Leoben)是施蒂里亞州的城市,原為古代居民點,大約是在1263年時,由波希米亞的奧圖卡二世改建為鎮。這個擁有5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5度6分、北緯47度23分,坐落在穆爾河畔。這裡景色非常優美,交通便利,是個旅遊中心,生產有鐵、紡織品和啤酒。主要的古蹟有中世紀建築的瑪利亞教堂、教區教堂和鐘樓,還有建於1840年廣冶大學,另有一些技術學校。
瑪利亞采爾
瑪利亞采爾(Mariazell)也是施蒂里亞州的城市,1157年由聖蘭布雷特(St. Lambrecht)修道院的僧侶所建立,係奧地利最著名的朝聖地,也是避暑勝地和冬季運動中心。這個只擁有5000多人口的小城,經緯度為東經15度19分、北緯47度47分,位於薩爾察(Salza)谷地。當地建於1644∼1683年的朝聖教堂內,供奉有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每年前來朝聖的人,絡繹不絕。
米爾茨楚施拉格
米爾茨楚施拉格(Mrzzusch-lag)是施蒂里亞州的一座城市,1227年首見記載,1318年為自治市,中世紀修道院內有建於1496年的教堂和美麗的迴廊,現在是塞默靈(Semmering)地區的阿爾卑斯山避暑和冬遊勝地。這個擁有兩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5度41分、北緯47度36分。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弗勒尼茨(Fröschnitz)河與米爾茨河匯合處。這裡最值得參觀的地方有冬季運動博物館,以及攀登海拔880公尺的格蘭茨(Glanz)山坐椅式纜車。
巴德加施泰因
巴德加施泰因(Badgastein)是薩爾斯堡州的城市,也是一座著名的溫泉山城,它的經緯度為東經13度8分、北緯47度7分,它高高地坐落在阿爾卑斯山上,海拔約1000公尺,距離薩爾斯堡只有80公里。這個擁有6000多名人口傳奇般的溫泉度假地,最先被一群淘金的礦工所發現,他們利用這裡的溫泉水去減輕風濕痛。但是知名度打開後,有錢有勢怕死怕病的人前來的日益增多,窮人們反而被趕走,這裡成為皇室貴族和富人的專利,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腓特烈三世,也是這裡的常客。 此地共有溫泉17處,水溫在45℃∼51℃之間。這個溫泉鄉的熱度、溫度和氡氣,是美療三寶,加上按摩和敷身療法,可以治療關節炎、風濕痛、神經痛、血液循環不良和脊椎傷痛等慢性病,人們前來休閒度假,既可享受山岳、冰河景觀,又可享受歐洲溫泉之樂,實在一舉兩得。 這個城市還有不少瀑布景觀,市區商店小巧怡人,卻有數十家旅館,大多數是五星級和四星級,一共有2169個床位。另有青年旅館,也提供213個床位,供年輕旅客需要。 附近的陶恩國家公園上有著名的萊克山滑雪場,人們要上山滑雪,要先在薩爾斯堡市搭乘巴士前往,在上山前巴士會開進火車內,讓火車載著巴士駛過長長的山洞,約一個小時後巴士下火車,一路再往深山行駛,到滑雪場入口,遊客下巴士再轉搭電拖車上山,坐完電拖車後還得再換上電纜車才能到達。
巴特霍夫加施泰因
巴特霍夫加施泰因(Bad Hof-gastein)也是薩爾斯堡州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3度6分、北緯47度10分,瀕加施泰因河。因為產金、銀礦,16世紀時就成為薩爾斯堡公國第二個富裕的城市。現在是冬季運動中心和療養胜地,也是以家庭為主的休閒地區。在旅遊旺季時,這個本來只有6000多名人口的小城,人口會激增到5萬多人。遊客除了前來休閒度假滑雪外,還可泡溫泉,真是一舉數得。
薩爾費爾登
薩爾費爾登(Saalfelden)是薩爾堡州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2度38分、北緯47度23分。在地理位置上,坐落在薩爾斯堡的西南方,瀕薩拉赫河,原係古代集鎮,現在成為避暑和冬遊勝地,附近有幾座城堡可供參觀,約有近兩萬居民,生產皮革製品和啤酒。
聖約翰
聖約翰(Sankt Johann)也是薩爾斯堡州的城市,古代時是個集市,現在出產有皮革製品、啤酒。這個擁有1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14度29分、北緯47度22分,位於哈來因市的東南方,地處薩爾察赫(Salzach)河中游的寬闊地帶,為阿爾卑斯山冬夏旅遊勝地,有壯麗的峽谷和許多溪澗瀑布。
湖畔采爾
湖畔采爾(Zell am see)的am see在德文中是「湖畔」之意,而Zell am see是上古時期冰河所形成的一個美麗湖泊。湖畔采爾也是湖畔一個小鎮的名稱,它建於公元8世紀,1927年正式建鎮,經緯度為東經11度53分、北緯47度14分,坐落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群、大格洛山脈中海拔1965公尺施米滕赫厄(Schmittenhöhe)山麓采爾湖的西岸,是著名的冬夏遊覽勝地,當地有銅器加工、食品加工和製革業。市內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古老的教區教堂和羅森堡(Rosenberg)宮。 這個謐靜的湖畔小鎮,就像湖濱一顆閃亮的珍珠,經常吸引著無數的觀光客。市區面積很小,步行在舊市街,大約10來分鐘就可以簡略地把這個迷人小鎮逛完。鎮上許多建築物都是傳統的阿爾卑斯風格,火車站就在湖邊,從薩爾斯堡前來,車程只要一個多小時,每一小時都有發車。街上很多各國觀光客,穿著都很隨便,T恤、短褲、也有穿著露背裝,有時還用口舔著冰淇淋。
魯斯特
魯斯特(Rust)是奧地利的一個小城市,也是國內的著名酒鄉,人情味特別濃厚,因此每年送子鳥都到這裡來產卵,當地家家戶戶在自己的煙囪上設個圓形鐵架,讓送子鳥築巢用。原來此地冬天嚴寒,煙囪是戶外最暖和的地方,送子鳥撿拾樹枝、蘆葦,在此取暖,養兒育女,即使離開了,也會記得回來。每到夏天,這裡的天空都是牠們的影子。因此,送子鳥就成了魯斯特市的標誌,連酒瓶的商標上,都能看到送子鳥的圖案。 當地最值得參觀的是奧地利酒學校(Austrian Wine Academy),係由酒商公會籌資成立。只要喜歡葡萄酒的人,不論是否以此為職志,都可前往進修。現在每年都有7000多個學員,授課分成3個階段,由淺而深,由於淘汰嚴格,至今只有50人通過全部課程,獲得國際認證。校內設有品酒區,供應150種酒,每年的6∼9月,每天下午對外開放,品嚐任何一種酒。 距離維也納約一個半小時左右車程的魯斯特,是歐洲著名的葡萄酒之鄉,尤其是這裡的冰酒,更是頂尖。冰酒的採收和製造有相當繁複的過程,其受天候的限制比葡萄酒更甚。一般產製葡萄酒的葡萄在9月的時候就已經完成採收,開始進入製造的程度;但是製造冰酒的葡萄,必須要等到11月後才能採收,故又稱為「晚收酒」,因為這時的葡萄已進入結霜期,所有葡萄的甜分都被冰封住,在這時採收葡萄製造葡萄酒,甜份很高,就是冰酒。
此外,這個國家的重要城市還有比紹夫斯霍芬(Bischofshosen)、哈爾特貝格(Hartberg)、霍恩(Horn)、伊姆斯特(Imst)、拉(Laa)、蘭德克(Landeck)、邁爾霍芬(Mayrhofen)、舍爾丁(Schärding)、施皮茨(Spitz)、拖托克勞(Stoc-kerau)、魏德霍芬(Waid-hofen)和采爾(Zell)等。
職業教育發達
奧地利約有820萬人口,其中90%為奧地利人,它是一個新興的民族,大約形成於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侵入奧地利時,當時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部族的歐洲人在此雜處,慢慢地互相融合成一個新的奧地利人。境內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其中有兩萬多斯洛文尼亞(Slovenia)人,分布在克恩滕州南部毗鄰斯洛文尼亞交界處。另有近3萬名克羅埃西亞(Croatia)人,分布在布根蘭州境內,他們是在16世紀土耳其人入侵時,從當時的南斯拉夫南部地區遷移來的,在布根蘭州境內,還有少數匈牙利人。此外,還有近10%來自其他國家的外國移民,總數約8萬名。 在外國移民中,約有6000名華僑,他們一部分是講廣東話的老華僑,一部分是來自中南半島的華裔難民,還有一部分來自台灣、港澳和中國大陸的新華僑,並有500多名留學生。大多數華僑以開中國餐館和雜貨店維生,新華僑因擁有較高的知識、科技水準,並有較多的資金,因此經營有旅行社、貿易公司和各種工廠,在奧地利工商業上佔有一席之地,甚受當地人的重視。現在奧地利的主要華僑團體有旅奧華人協會、宗親會、中國兩岸旅奧同學會,以及中南半島華裔難友互助會等。 這個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德國相同,但是奧地利人絕對不是德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性,對自己的國土和傳統都很自負,認為自己才是中歐的文化中心。 奧地利人的民族意識具有一種廣泛性,這表現在對德國和東歐國家所懷有的一種認同感和親近感上,同時和歷史因素有絕對的關係。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曾一直戴著德國皇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合併」後,是作為德國 「本土」的一部分而參戰的,因此在戰後,奧地利也是被視為戰敗國處理的,對此,沒有一個奧地利人會持有異議。奧地利流傳有一個笑話:「希特勒是德國人,貝多芬是奧地利人」。雖然只是一個笑話,但說明了奧地利人希特勒可以成為德國的「元首」,而德國人貝多芬也可以在奧地利功成名就的事實;這也表明了奧地利和德國之間確實存在著一種特殊的親緣關係。不但如此,現在兩國間還保持親如兄弟的關係,不僅貿易、文化往來頻繁,並且兩國間的邊界也管理得很鬆,幾乎已到了沒有國界的地步。 這個國家的人民對一些東歐國家人民,也有一種親近感和懷舊感。因為奧地利在古代本來是一個版圖廣闊的大帝國,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都是它的轄地。奧匈帝國時期發生在捷克或匈牙利德語圈子裡的文化現象,也是被劃分在奧地利名下的,並獲舉世公認。比如說,享譽世界的文學家卡夫卡和韋爾弗等人,都是在捷克出生和成長的,但翻開所有的文學史和辭典,上面卻都寫明他們是「奧地利人」。 奧地利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8人,以東部密度較大,西部較小。平均壽命為男人75.9歲,女人81.7歲。老年人口已超過人口總數的25%,已屬老年型社會,這雖然是社會醫療事業進步的體現,但卻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使國家養老負擔沈重。在全國人口中,勞動人口約佔300萬,失業人口約為11.5萬人。 這是個天主教國家,以羅馬天主教為國教,國內有89%人是天主教徒;6%信仰新教,其中大部分屬於奧格斯堡(Augsburg)教派。不到2%的人信仰舊天主教、希臘正教、猶太教或其他宗教;還有4%強的人是無宗教信仰者,或信仰自己的良心教。 奧地利年輕一代的人,對宗教的虔誠程度已大為減弱。根據有關兒童宗教教育的法律規定,兒童在10歲前,父母有絕對權力為孩子選擇宗教信仰;10∼12歲之間,父母仍有決定權,但應與孩子協商以取得其同意;12∼14歲間,父母不可違背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改變宗教思想;14歲以上的年輕人,則有完全的權力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奧地利學校中的宗教教育不是只限於天主教,那些屬於較小教派或宗教團體的學生,可以在他們自己的團體中接受宗教教育,教授宗教老師們的工資,也由國家支出。 這個國家以德語為官方語言,國內98%的人口是以德語為母語,但在發音和用法方面,存在有地區性的差別。在絕大多數城市裡,大多數人既說標準德語,也講本地方言,奧地利方言表達能力強,並具悠久的文學傳統,但方言和標準德語間差別很大。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本族語言受到法律保護,居民可以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但德語仍通行。此外,由於奧地利經濟對旅遊服務業依賴性強,所以很多人都在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最受青睞;一般的知識分子、政府高級官員和旅遊業界人員,大多數都能說流利的英語;現在很多奧地利人也在學華語。 奧地利的教育非常普及,是歐洲較早實行全民義務教育的國家,全年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9%,全國有各類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6830所,學生人數約122萬名;高等大專院校18所,學生2萬名左右。 國內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所有學童不論出身、性別、種族、語言和宗教信仰,年滿6歲都必需入學,小學4年制,稱初級學校。小學畢業後學生有三種選擇,往往決定今後不同的發展方向。約80%進入4年制主科初中學校,初中畢業後再進職業中學或中等師範學校,學習2∼4年不等;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職業高中學習5年,畢業後就業,也可以升學職業學院或普通師範學院;成績優良的學生可以上普通教育高中班,畢業後可以上大學深造。 在4年制的國民中學裡,學生畢業後再加一年的綜合技術教育,就完成了9年制的義務教育,可以進工廠當兩年學徒,或上職業教校學習2∼4年。8年制的普通教育高級學校及高中畢業後可以免試升大學,國家不實行定額招生,僅某些專業要求專門的資格考試或加試。 9年制義務教育期間,學齡兒童的學費、書費和交通費都由政府負擔,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困難補助。此外,奧地利所有國立中小學都互相聯網,這是奧地利教育部為提高教育質量而推出的措施。奧地利還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捷克的布拉格等地設有海外學校。這些學校實施雙語教學,學生通過中學畢業考試後,可以回國免試進入高等學校深造。 學生上大學一律免費,大學向一切具有所需學歷資格的人開放,已通過中學畢業考試的人可以直接入學。凡年滿24歲的奧地利公民,即使沒有高中畢業證書,只要在為期10個月的預備班結業,也可以上大學。有大學學位的人才可以得到高級職位,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可獲得學者專家的地位。 大學學年又分為冬季學期、夏季學期和假期。所有大學和藝術院校的冬季學期都從每年的10月1日開始,夏季學期的開學時間不一,由各校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安排。這個國家的科學研究分科學研究和經濟有關的應用性研究等兩種,前者由大學、科學院和其他研究所承擔;所以,奧地利大學既是教學機構,也是科研機構。 大學的學位分為文憑和博士學位兩大類:攻讀文憑的學習提供科學的專業訓練,這是獲得文憑學位的先決條件,學習期限一般為4∼6年;學生通過規定的學位考試,由校方根據專門的大學學習條例授予文憑學位或同等碩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習是在達到獲得大學文憑和碩士學位的水準基礎上進行的,旨在提高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能力;學習期限不一,文科最少一年,其他學科最少兩年,醫學專業另有專門規定,學生撰寫論文、參加規定考試,在證明他有能力獨立科研後,由校方授予博士學位。 現在奧地利全國共有維也納、格拉茨、因斯布魯克、薩爾斯堡、維也納技術、格拉茨技術、萊奧本礦業、維也納農業、維也納獸醫、維也納經濟、林茨和克拉根福等12所大學,以及維也納美術、格拉茨音樂和表演藝術、維也納音樂和表演藝術、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和表演藝術、維也納應用藝術、林茨藝術暨工業設計等6所藝術學院。 這個國家對職業教育非常重視,長期來形成一套獨特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國家的經濟建設造就了基礎人才。根據教育法規定,年滿14歲的人就可接受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分成職業預備班、職業中學、高等職業學校和教育職業學校等4種,前兩種直接為就業準備,後兩種除了就業外,也可選擇上大學。法律還規定,學徒工每週須到職業學校接受固定時間的理論教育,職業學校的學生也必須有一定時間參加工作實踐。這種職業教育具有完善的成人教育體系,目的是提高職工業務和技術水準,使他們在面臨失業的威脅時易於改行。 奧地利國民文化程度較高,一個普通工人或農民起碼都是職業學校畢業生,這個國家的繼承法也有規定,農民要繼承農場,必須具有農林類職業學校的畢業文憑。由此可知,奧地利職業教育的發達,名列國際前茅。 在奧地利境內,凡是有工業的地方,就會附設有許多相關的技術教育職業學校,不但可以訓練青年們的謀生技能,並且還培養了他們對工作方面的興趣。因此,在橄欖種植區內就設有橄欖培植學校、森林區裡有森林學校,還有農業學校、漁業學校、手工業學校、基礎工業學校、魔術學校和脫衣舞學校等。此外,還有專門為要結婚的青年設立性愛技術學校,在這種學校裡,僱用一些模特兒來表演不近淫褻的性愛技巧。另有訓練騙子和歹徒的老千學校,以便以毒攻毒,使出自這裡的畢業生可揭發那些可惡的騙子,使歹徒無法在奧地利立足。 奧地利人充分享受到新聞和言論自由,人們認為新聞自由擔負著社會義務,政府必須保證有盡可能多的報紙刊物存在,並有完全的言論自由,才能充分反映民意,故政府不得對傳播媒體施加任何影響,並通過降低報紙增值稅和郵局發行費用,以便在經濟上扶持傳播媒體的發展。此外,政府還對報社提供經濟上的兩種補貼:一是不論報社財政狀況如何,每一家都會得到補貼;二是維護多元化的特別補貼,發給在經濟上遇到困難報刊。另外,中央政府還對報社為發展業務而進行的投資給予支持;報刊如果要改善技術設備,政府會提供投資預算的30%補貼。 這個國家的「媒介法」致力於保證新聞言論自由和採訪的自由,但在危及國家主權和重大利益的情況下,新聞自由的程度也將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同時必須顧及個人免受誹謗、中傷,以及個人的隱私權不受侵犯。外國記者在奧地利採訪也一樣受到採訪自由的不受限制權利。 現在全國共有186種各類報紙,主要有16家日報和5家主要期刊。新皇冠報(Neue Kronen Zeitung)發行量最大,超過200萬份,佔全國報刊發行總量42%,平時為56版,週末增到104版,但廣告就多達48版,在政治上傾向社會黨,報紙特點為版面小,圖文並茂,國內新聞多,消遣性文章極受讀者歡迎,地方版內容特別豐富。信使報(Kurier)排名第二,發行量約74萬份,特色為國際報導多,往往有關於東歐國家的獨家新聞,反應迅速;也有地方版,在政治上支持國民黨。另有新聞報、標準報、薩爾斯堡消息報和維也納日報等。主有的雜誌有新聞、規格和側面等,其中的側面(Profile)是最有影響力的週刊,以國內報導為主,經常揭露社會醜聞,有許多吸引人的內幕新聞。 在廣播電視方面,國內設有奧地利廣播有限公司,所有權屬聯邦政府和9個州政府所共有,保持政治和經濟獨立,不受政治的干涉。轄有一個廣播電台和兩個電視台,其主要立場是確保新聞報導的公正性、客觀性和民意普遍性。廣播電台有四套節目,第一套主要是高質量的文化節目,重點包括音樂、科學、文學和信息。第二套是地方節目,由9個聯邦州編輯製作,以大眾娛樂和地方新聞為主。第三套為青年聽眾提供娛樂節目,同時穿插新聞。第四套為藍色多瑙河節目,用數種語言播放娛樂和信息節目。除了為國內聽眾提供節目外,還用英、法和西班牙語向全球各地廣播。 國內設有一家奧地利通信社(APA),是媒介合作社形式的股份有限公司,國內各家日報和奧地利廣播公司都是它的股東,並與奧地利政府和各主要政黨都簽有合同。這家通信社在國外重要地區派有常駐記者,編輯每天要從世界各地發來的9000多條新聞中進行篩選。
是歐洲的美人窩
奧地利人大多數性格和藹、樂觀、可愛、幽默、無憂無愁並稍帶點馬虎,喜歡經常批評各種事物,甚至有譏諷的傾向,但也一樣會諷刺自己的一切。一般奧地利人喜愛自由,能容忍,可是也特別喜歡老一套的頭銜和貴族化的禮貌。見面時都要互相握手問候,如果雙方或一方戴帽,見面或告別時需用左手脫帽,帽裡朝自己,帽頂向對方,伸出右手和對方握手;戴著手套握手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對方是小姐,男子不可在她伸手之前伸手。人們進入商店或咖啡店等服務場所,習慣上都會先說一句「白天好」或「晚上好」,離開時要說「再見」,這3個詞再加上「謝謝◇使用率極高,幾乎是口頭禪。一般年輕人在路上遇見熟人多說Servus,就像「哈囉」一般,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只是打招呼而已;但如果去查它的來源,卻和英文的僕人(Servant)有語源關係,因此奧語的Servus是「為您效勞」的意思,也是用以表達友善之意。 這個國家人們的姓名,一般是由兩個詞組成,第一個詞是名,第二個是姓;但也有是由三個詞組成的,一般為雙名或雙姓。人們在稱呼時,一般是互相稱姓,在家內或好友之間才叫名字。有學識、有地位的人喜歡人們稱他的學銜和官銜,如某博士、某部長等。如果奧地利人名片上印著好幾個頭銜,應查清楚那一個是最重要的,以免因稱呼有誤而惹出麻煩;與奧地利人通信更要細心,要正確無誤地冠上對方的正式頭銜。有些奧地利人的姓名中夾有「馮」(Von)字,是表明他們家族歷史上曾是貴族;儘管在民主平等的現代對此已毫無意義,但有些人仍然樂此不疲。 現在的奧地利年輕人穿著也很隨便,喜歡穿牛仔裝、棉質衣衫。但是一般奧地利人卻穿著保守,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服裝才不會失禮,特別是在欣賞音樂會(流行音樂會除外)和正式餐廳用餐時更是隨便不得。特別豪華的正式餐廳不允許不穿西服打領帶的男士進入,在特別隆重的場合,如出席國家歌劇院舞會或官方招待會,通常還得穿燕尾服。在參加首次演出或出席宴會等正式場合,也要穿燕尾服或晚禮服。因此,外國男性觀光客如前往維也納欣賞音樂會或參加舞會,應準備一套深色西裝就可以應付場面;女士有正式的裙裝禮服即可。 到奧地利人家中作客千萬要準時,還別忘了帶一束鮮花給女主人。朋友聚會時,每個人都帶一份東西,酒和鮮花都好。進餐時女主人坐上席,男主人坐下席,右邊為女賓席,左邊是男賓席。如應邀去餐廳午餐,客人不應搶著付賬,應找機會回請午餐。如應邀晚餐及餐後欣賞歌劇、看戲,則無需回請。 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福利國家,擁有一個包羅萬象的福利和社會保險系統,每一個奧地利人自娘胎中開始,直至出生後的衣食住行育樂、工作學習和生老病死等,都有社會福利的照顧。首先在家庭資助方面,任何奧地利孩子可按年齡的不同按月領取金額不等的津貼。父母中任何一方在兩年中有52週連續工作,其中任何一方可以在家照顧孩子,停工期間享受有養育金待遇。如果夫妻中只有一人有工作或屬於低收入者,每天都可以領取一定的津貼。單親母親可以申請特殊困難救濟金,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按月領取的補助也隨著遞增,一直到孩子18歲止;如果孩子上學或接受職業教育培訓,這種補助可延長到27歲止。學生住處離學校超過兩公里以上,可以申請免費乘車卡,一般使用至25歲止,特殊情況可以延長到27歲。 所有工人都有權每年至少享受4週帶薪休假,假期之長短取決於工人在公司服務年資之長短。工人生病工資照發,還可享受保險公司的疾病補助。婦女產前產後8週不得受僱參加工作,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可享受一年的產假,事業單位不得將她解僱。員工每年還可享受另外的一週休假,以幫助需要照顧的近親。從事艱苦勞動和上夜班的工人,每年另外還可以再多享受一週的假期。公司行號工廠的上班制度為週休兩天,每天工作8小時,加班要付高工資,不得招收童工。所有企業每僱用25個職工,必須搭配一個殘障人,因此而增加的設備改造費由政府及保險機構負擔。塾年人的福利也付出心力,國內到處都有滿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各種設施和優待,如餐廳裡供應小份飯菜、免費公車卡、火車和博物館門票打折扣等;連外國老年觀光客也可以享受這些優待。 奧地利人有良好的環境觀念,因此它雖然是個工業發達的國家,每天都產生許多廢氣、廢水和垃圾,但生產和環保始終都呈現良性的循環發展,並且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果,成為世界上標準環保國家之一。環保在奧地利是一項社會工程,不論是中央或地方都設有環保公務員,免費訓練環保人才,同時成立環保教育工作組,在廣大青少年中普及環保思想,使成為一種全民意識、社會行為的規範。政府還立法通過水法、山地法、森林法、水域測量法、飼養法、洗滌劑法、環境監督法、化學品法、蒸汽鍋爐設備清潔法、煙霧報警法、陳舊性廢棄物堆放場清理法、垃圾經濟法、植物保護劑法、臭氧法、環境促進法、環境信息法、環境協調監督法、企業條例、基因工程法、肥料法和植物保護法等環保法令。 其中的垃圾法提出「避免、利用、處理」的6字方針,即通過有效的生產程序以避免或減少垃圾。對不能避免的垃圾進行再利用,對於既不能避免又無法再利用的垃圾,要進行生物、化學或物理處理,使它變成無害的物質。奧地利並分類回收垃圾,因此街頭可以看到並排放著的垃圾桶,用以分別回收廢紙、廢玻璃、廢金屬、廢塑膠料等。分類回收垃圾,可便於處理和再生,既減少污染,又節省能源。 奧地利人在家庭的布置和裝飾上,也表現了現代的趣味和高度的技巧,人們珍視簡單的價值,不喜歡屋裡擺滿了許多家具。就現代新興的室內布置藝術來說,奧地利可以說是一個先進的國家,即使是鄉間的農舍,也大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一切用具都擦得乾淨雪亮。 歷史悠久的奧地利,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老習俗,不但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構成一種別具特色的觀光資源。1月分寒冬一過,阿爾卑斯山區的人們就迎來了佩爾奇滕勞夫(Perchtenla-uf),這種古老習俗可以追溯到8世紀初,形式也因地而異。佩爾奇特(Percht)是有兩副面孔的日耳曼女神,據說祂能給人帶來好運,也可為人招致厄運,並能懲治邪惡勢力和幫助遭受邪惡勢力迫害的善良人。在薩爾斯堡州的加斯泰因河谷,人們舉行一種穿越村莊的卡彭佩爾奇滕(Kappenper-chten)比賽,參賽者頭戴由銅絲、鮮花和鏡子裝飾成的高帽,由一位專門看管笨重高帽的格塞琳(Gesellin)陪同。晚上,家家戶戶在最漂亮的一間房子裡的桌上,擺上一大碗用牛奶做的湯,每個家庭成員將一把小勺平放在碗沿上,次晨檢視,誰的小勺落到桌上,就意味著誰會交厄運,甚至有可能在今年中死去;如果誰的小勺落入湯中,則主會交好運。在其他地區,人們常會把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沙奇佩爾奇滕(Schi-achperchten)的形象,置在舉行傳統儀式的地方;據說,只有外表比那些住在山上的惡鬼更恐怖的,才能將惡鬼驅走。 2月主要的風俗布洛赫齊享,是一種為不育人的驅邪儀式。在國境南部的一些地方,如果過去一年本地區無人結婚,在「法興」(Fasching)狂歡節期間,就以這種習俗來作為婚禮的替代形式,藉以彌補喜氣的不足。這時,未婚的男女青年圍繞著一棵已被鋸倒的、以花環和彩帶裝飾的雲杉木樹幹,跳起狂歡的舞蹈。接著,青年人一齊拖著這根樹幹穿過村莊,賣給願意出高價的競買者。在東奧地利,法興•貝格拉本(Fasching-Begraben)是象徵著狂歡節的結束;法興稻草人被放入木棺裡,在哀樂聲中模擬宗教習俗舉行葬禮。 3月的利布斯塔特松塔格(Li-ebstattsonntag),是復活節前的第四個節食星期日。這天,戀人們互相將心形薑汁餅獻給自己的心上人。在奧地利復活節前的星期日,則是紀念耶穌騎著驢子勝利地進入耶路撒冷。在奧地利的許多地區,農民們為了確保五穀豐登,還把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作為植樹日。 從每年4月中旬開始,維也納烘烤師提供一種稱為佩里格林-基普費爾(Peregrini-Kipfel)的酥卷在市面出售,這種製作精緻的糕點有的大得出奇。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六,在東蒂羅爾州的維爾根村,有一種非常古老的用動物作祭品的風俗;經過精心打扮的公羊被帶到參拜聖地附近展示,翌日被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所得款項用以資助慈善事業。 按照傳統在每年5月1日前,鄉村裡的年輕人要從樹林裡偷根五月柱豎立起來,這種「偷」是經過護林人默許的。事先要將樹皮剝至接近樹冠處,上面掛著一些香腸和糕餅,並將樹冠加以裝飾,徹夜派人嚴密守護,以防鄰村人前來偷走。5月1日開始進行邁包姆-克拉海恩(Maibaum-Kr-axeln)比賽,村裡的年輕人個個都試圖爬上至少有10公尺高的五月桂,去摘取掛在樹冠上的獎品,由於木柱上事先被塗上油脂,所以很難爬上去。位於河畔村莊裡的年輕人,有時會將五月柱架在木筏中央,並穿著民族服裝在木筏上載歌載舞。 松文德費烏爾(Sonnwendfe-uer)在6月舉行,象徵著夏至這一時令,代表了人們對盛夏的告別和對美好未來的展望,這時人們沿著阿爾卑斯山脈各山頂點燃篝火,各村莊也同時舉行火把遊行。6月份基督聖體節那天,羅馬天主教會教徒們集會舉行儀式來紀念耶穌所受的苦難。這個節日把人們帶回到1246年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前的最後晚餐時的情景中,手捧聖體匣走在天篷下的教士成為耶穌的象徵。遊行儀式因地而異,維也納的遊行儀式從聖史蒂芬大教堂開始,屆時政界、工商企業和文化界名流也來共襄盛舉。 每逢7月中旬,總有4名頭戴土耳其無沿氈帽、用短笛和小鼓演奏「土耳其進行曲」的男子,在上奧地利州伊布斯河畔的魏德霍芬市沿街而行。這種土耳其式短笛演奏的風俗,可追溯到外敵入侵時代;魏德霍芬市打造長柄大鐮刀的鐵匠們曾經是反抗土耳其入侵的勇敢戰士,因此他們的後人世世代代獲得舉行這種儀式的殊榮。 在薩爾斯堡的薩爾察赫河上,每年8月份都要舉行希弗斯泰興(Schifferstechen)騎士式的水上比賽。在河中的駁船上,身穿紅、白顏色的船夫用安放在船艄的長矛互推,試圖把對方推入水中,每一輪的獲勝者之間再進行淘汰式比賽,直到產生冠軍為止。每對選手開賽時,都會向對方說聲:「老弟,要是把你扔到水裡,可別見怪」。 奧地利境內在每年9月份所舉行的教堂落成紀念(Kirtag)節,興起於1410年,是人們當初將教堂奉為「上帝之家」的週年紀念日,現已演變為世俗節日,並在秋收之後舉行。一些將在秋天入伍的男子,他們節前從樹林裡偷來一棵樹,裝飾後豎在村子裡,並在樹下搭好一座有青枝綠葉遮蓋的舞場,以便人們到教堂禮拜後舉行室外舞會之用,小伙子們為了在跳舞中把彩帶獻給姑娘們,都要先進行保齡球比賽以贏得更多的彩帶。 10月是奧地利境內葡萄豐收的季節,各產地都會舉行傳統的葡萄酒遊行儀式。當葡萄成熟時,葡萄園裡的園丁抬著葡萄、樹葉和彩帶裝飾的鈴狀花環上街遊行。姑娘們從馬車上的酒桶裡倒出一杯杯葡萄酒,免費招待路人。節日當天,在葡萄酒主要產地下奧地利州的雷茨鎮,從公共飲水器中流出的不是自來水,而是葡萄酒。 11月是奧地利民俗節目豐富的月份,其中11月1日的萬聖節,是歲末的一個宗教節日,自公元6世紀以來一直盛行到現在,這天夜裡,人們把草辮拋到在愛情上不如意的姑娘們的屋頂上。此外,根據中世紀時的信念,11月裡的某一天是「未免罪的靈魂」回歸大地之日,這一天在一些農舍裡徹夜燈火通明,桌上供著祭品,為亡魂回歸故里而設。11月6日則是奧地利家畜守護神的聖倫納德節(St. Leonard's Day),在薩爾斯堡州和上奧地利州,人們在這天都騎著馬去教堂。 從12月的第一個星期日起,開始了耶穌降臨節(Advent)的節期。12月6日是孩子們的克拉姆普斯(Krampus)節和尼科洛節,這兩個節日是為了懲罰壞孩子和獎勵好孩子的。12月8日是聖巴巴拉節(St. Barbara's Day),這天少女們把櫻桃枝插入花瓶中,如果到聖誕節時能吐蕾開花,便意味著少女們會有好運,或許將找到一位如意對象。 奧地利在奧匈帝國時代疆域廣大,有許多民族聚居在此,所以在各民族的混血下,產生了漂亮的奧地利女人,因此在這個國度裡,美女觸目皆是。這裡的女人知道自己是美麗的,但是她們多很謙虛,並不自認是絕色美女,只要人們稱她為「甜姐兒」就夠了。她們不但具有這種可愛的性格,並且不喜歡嚴峻認真,同時大方而不帶醋意,但卻有沉著堅毅的倔強性格,多數有好酒量,三杯下肚後喜歡獨自唱歌,同時雙頰飛紅,美不可言。她們身材嬌好,並且有一種顯示自己美好身材的好本領,有如「藍色多瑙河」那支華爾茲曲般的可愛,久聞而不膩。有時,奧地利女人也會帶有一絲莫名的哀愁,顯得楚楚動人,令人憐愛有加。 這個國家已婚婦女是用丈夫的姓,女子一旦結婚後,就消失了娘家的姓。就是以後離了婚而改嫁,卻仍然要保留第一任丈夫的姓。 奧地利婦女的時裝款式也是歐洲聞名的,線條純真而不矯飾。她們在打扮時,最重要的是在身材體態方面下功夫,無論是鞋子、衣服、裙褲、大衣和帽子等,都講究稱身。對足飾方面尤其注重,因為她們多喜歡輕飄飄地用小步伐扭著走路,有點像跳舞,顯得纖巧和窈窕。有人說奧地利女人是「帶著音樂」走路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她們從小就是在約翰史特勞斯的華爾茲氣氛中長大的。當她們搖曳生姿地走在馬路上時,還會左顧右盼地向異性輕俏地拋出眼波。
擁有一支精良國防軍
奧地利雖然在國際上扮演「中立」的角色,但卻享有歐盟國家的一切權利,並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因此節省了許多軍費,用於增加國家的社會福利。 目前奧地利也擁有一支精良的國防軍,總兵力共約6萬名,所有武裝部隊都是由國防會議管轄。奧地利總統是國內武裝部隊的統帥,憲法規定國內的成年男子,都有服9個月兵役的義務。 陸軍為軍中的主要兵種,約擁有5萬名兵力,共編組為7個步兵隊,配屬在3個軍管區內。陸軍裝備精良,火力強大,機動性很高,有現代化戰術按鈕戰爭能力。 空軍兵力約有1萬人,擁有各型作戰飛機260架,其中有110架是法製的幻象式倍音速戰鬥機,另有部分F-16美製倍音速戰鬥機,攜帶空對空及空對地戰術性飛彈。此外,空軍還擁有一個通信團和一支空防部隊,使用法製和美製的地對空防空飛彈。 由於是內陸國家,因此國內沒有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