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在2014年9月16日 (二) 09:03由Jerry (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荷蘭

荷蘭(The Netherlands)按其發音應為尼德蘭,現在之所以稱之為荷蘭係西歐人習稱,是取其10郡之首的Holland,源於荷文的Holtland(森林)。荷蘭的全名為尼德蘭王國(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荷蘭文的全名則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其原意為低地。

目錄

優秀的海上民族

最初的荷蘭是西北歐一些郡國之一,當時的居民是塞爾特人(celts),但從公元前二世紀起,外族開始對塞爾特人住地侵襲,部分居民被日耳曼部落的弗里斯蘭人和巴塔維人(Batavi)所取代,故有明顯的日耳曼化。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就已開始入侵荷蘭。公元前58~54年,羅馬將軍凱撒逐步征服整個高盧,沿著萊茵河駐紮軍隊,相繼征服弗里斯蘭人和巴塔維人。並渡過萊茵河,侵入對岸的日耳曼地區。公元前57年征服萊茵河低地的塞爾特人和日耳曼人,在他們的居住地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工程,在里爾河與瓦爾河(waal River)間修築了50座以上的城堡,還派人在韋赫登湖和伏列伏湖間挖掘運河。從公元前12年到公元9年,羅馬人已佔據了整片萊茵河與易北河間的大片土地,荷蘭也於公元前10年淪為羅馬的殖民地。在此期間受到羅馬文化熏陶的荷蘭人,學會了建設,也大量開鑿運河,興築許多堤防。

但在羅馬人以殖民主的姿態在當地大肆搜刮、勒索的嚴重情況下,居民們忍無可忍乃揭竿而起抵抗壓迫,為此羅馬人花了將近20年時間才把此起彼落的起義鎮壓下去。但事實上反抗的種子不斷在發芽滋長。到了公元70年,巴塔維人在部分日耳曼人和高盧人的援助下,由西維利斯領導驅逐羅馬人,獲得了勝利。

但好景不長,羅馬皇帝韋斯帕西安派大將凱基納‧阿列安努斯(Caecina Alienus Aulus)來攻打,並凱旋而歸,這個地區又重回到羅馬的統治下。

公元3世紀,羅馬開始衰落,法蘭克大規模的侵襲席捲尼德蘭全境,摧毀了羅馬人的勢力,在極度混亂中弗里斯蘭人撒守海岸地帶。公元4世紀,法蘭克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與埃母(Ems)河之間的河谷地帶,這裡不久便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公元5世紀末,法蘭克人轉而改信基督教,建立中世紀初西歐最大的基督教王國,把基督教逐步傳入尼德蘭地區。

公元768年後,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禿子查理二世在位期間,尼德蘭大部分地區被法蘭克王國佔領,成為查理曼帝國的組成部分,居民也大多被強迫改信基督教。當時基督教為這些地區帶來巨大的變化,與查理二世在位期間的業績是同時並進的。

由於法蘭克帝國領土廣闊,治安穩定,善於經商的荷蘭人天賦如魚得水般獲致機會發展。當時,北方及波羅的海諸國往來的港口、巨大的交易中心設在多雷斯塔德,從英國康沃爾(Cornwall)運來的錫器、尼德蘭以北地區的毛皮、鯨魚油,以及中萊茵地區的酒都在這裡轉運。

佛蘭德是當時重要的工商業區,又因為飼養了許多綿羊,所以紡織業也應運而生,成品卻由弗里斯蘭商人轉銷各地。而農業、養牛業、捕魚業都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加洛林王朝戰事頻繁,使尼德蘭喪失了統一良機。根據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規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虔誠者路易一世的長子保持帝號,獲得中法蘭西亞,包括了比利時、尼德蘭、德國西部、法國東部及義大利大部分的狹長地帶;次子查理二世獲得西法蘭西亞,即今法國的剩餘部分;日耳曼人路易獲得東法蘭西亞,即萊茵河以東地區。這是加洛林王朝瓦解的第一階段徵兆,預示著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

當時諾曼人對多雷斯塔德及其周圍地區的富庶垂涎已久,想佔為己有,故多次前來擄掠燒殺,城市被摧毀逐漸消失。位於馬斯河口的維特拉、德文特、瓦爾赫倫島、尼梅格等地陸續被焚燬,諾曼眾諸侯在瓦爾赫倫島、肯納姆蘭等地為所欲為,導至此地區的法蘭克王國勢力解體,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10世紀時,這裡成為蓋內梅蘭伯爵、赫爾提爾伯爵的領地,隨後又成為賀蘭特伯爵的領地。

11世紀自治都市逐漸形成,割據地各領主得到承認,封建制度完全形成,中世紀初期的混亂局面遂告終結。12世紀初,荷蘭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部阿圖瓦(Artois)地區的一小部分,合併成神聖羅馬帝國管轄下的低地國(low Countries)侯國,這就是尼德蘭。

從此荷蘭社會日趨安定,經濟逐漸發展,在有利於商業發展的道路交會點、河流沿岸和便於裝卸貨物的海邊建立起新都市。居民們也因協助領主解決財政上的支應,而獲得許多特權,也擴大自治權範圍。1150年,荷蘭人利用水閘和護堤開始了偉大的與海爭地的歷史,1170年的大洪水,使荷蘭地貌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13~14世紀間,荷蘭進入封建割據時代,但烏得勒支和阿姆斯特丹等都市卻開始逐漸茁壯發展。1300年,布呂日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1369年,法國盧瓦爾族的勃艮第公爵大膽菲力普(Fhilip)與佛蘭德伯爵的女繼承人瑪格麗特結婚,勃艮第勢力便開始滲入尼德蘭,各地區的諸侯也逐漸被勃艮第家族的統治所掌握。這個家族原在佛蘭德東南方擁軍自立,在菲力普一世時佔領了佛蘭德;第三代善良的菲力普統治時,成功地獲取尼德蘭全境。大膽菲力普公爵最初於1430年接管北布拉奔特省,後又多次率軍親自出擊,征服荷蘭及澤蘭省城市聯盟。由於佛蘭德公國在11世紀末就已侵入斯海爾德河沿岸,在利益衝突下,使得荷蘭與這個公國產生長期紛爭。在菲力普三世統治期間,促使荷蘭與佛蘭德締結條約,解決爭端,他同時還是一位藝術的倡導者,15世紀荷蘭藝術的發展,就是得力於他的推展。

1457年時,勃艮第家族第四代勇敢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 Duke of Burgunoy)與波旁王朝查理一世的女兒結婚,由於他的父親晚年臥病在床,故由他當政。野心勃勃的他企圖使勃艮第成為王國,完全脫離法蘭西王國而獨立。因為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曾佔領過索姆(Somme)河的勃艮第領土,所以查理就畢生反對路易十一,成為反對路易的貴族集團「社會福利聯盟」的領袖,但是成效不彰,未竟全功。到了1468年,他與英王愛德華四世結盟,聲勢大振,可惜未過兩載,路易就奪回索姆河附近的城市,查理也毫不示弱,侵入諾曼第和法蘭西島,縱兵洗劫。1472年,雙方休戰,當時查理想把領土一路擴展到萊茵河,建立一個包括勃艮第、盧森堡、尼德蘭的統一王國。未料1475年愛德華四世與路易十一達成諒解,於是查理加冕為勃艮第國王的努力終成泡影,並於1477年初,在南錫城下陣亡,王室大業由他的女兒瑪麗‧德‧勃艮第(Marie de Bourgogne)繼承,路易十一卻主張由瑪麗母方波旁王朝的姻親繼承,不斷施加壓力,要她與未來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結婚,遭到瑪麗拒絕,於同年8月,成為弗里德里希三世,即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子後來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的妻子。

此舉引起路易十一的極度不滿,便出兵攻擊,使她連續喪失勃艮第領土夫蘭休孔堤、阿爾特亞等轄地,幸好在夫婿的協助下得以保全尼德蘭大部分領土。

1482年瑪麗去世,年僅4歲的兒子美男子菲力普一世繼承荷蘭領地,由馬克西米連攝政。這時佛蘭德爾‧肯納姆蘭和弗里斯蘭等都起而反對馬克西米連,尤其是他因欲恢復勃艮第公國的整個版圖而對法國發動戰爭,致使百姓稅賦沉重。在糧食供不應求的弗里斯蘭,暴發了「吃麵包與奶酪的人們」的叛亂,但是後來被鎮壓下去。1494年,馬克西米連還政給菲力普一世。1496年,菲力普一世娶卡斯提爾國王之女納娜為妻,使尼德蘭的命運從此與西班牙緊繫在一起。1506年,菲力普一世患熱病駕崩,年僅6歲的長子查理繼位,由其外祖父馬克西米連攝政。

1507年,馬克西米連任命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為尼德蘭女攝政,輔佐年幼的國王查理。在她攝政期間,尼德蘭各省因支持哈布斯堡王朝的戰役而遭橫征暴歛。查理成年後親政,於1516年成為西班牙國王;又因1519年馬克西米連卒,他進而成為奧地利王室之首,接著於1520年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稱為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把尼德蘭首都設在布魯塞爾,且採取承認都市自治的政策,這種都市圈地經濟力量,正是查理帝國的財政支柱,同時,他將已脫離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尼德蘭再次加以合併。

如火如荼爭取獨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統治尼德蘭,積極推行中央集權,低地國也因此成為龐大帝國的一部分。1555年,他將尼德蘭統治權讓給兒子菲力普二世。翌年,菲力普二世再得到西班牙和西班牙海外帝國,不久又取得弗朗什‧孔泰,成為西班牙國王和尼德蘭親王,此後尼德蘭就直接歸西班牙統治。菲力普二世繼承的尼德蘭屬地範圍是如今比利時的幾個省、荷蘭省及澤蘭。 菲力普二世統治期間,繼續執行中央集權政策,推行新的僧侶制度,引起以奧倫治親王威廉為首的尼德蘭貴族反抗,加上他對尼德蘭人民課以重稅,剝奪宗教自由;當時,加爾文教派已傳入尼德蘭,深得人心。由於政府的鎮壓,引起人民的極度不滿。1566年8月,加爾文教徒瘋狂地展開反對天主教會運動「破壞聖像」,摧毀一切象徵性標誌。翌年國王派阿爾瓦公爵(Alba Duke)率領大軍前往鎮壓,他是一個鐵腕人物,有豐富軍事經歷,曾在穆爾堡(Mühlberg)擊潰過德國新教徒,他帶領一萬軍隊到尼德蘭,設立新的法庭「戡亂委員會」,很快以「血腥委員會」而聞名,並無視於當地的所有法律,判處1.2萬名起義者有罪。不但如此,還捲入與英國的貿易競爭,造成尼德蘭商業上的巨大損失,並且在當地大肆搜刮民財,強制徵收什一稅和財產稅。人民更是憤慨起而反抗,農村、海上也出現由奧倫治(Orange)親王所領導的被稱為「乞丐軍」的遊擊活動。 菲力普二世是西班牙人,除了對人民宗教迫害外,還企圖剝奪17個省殘存無幾的自治權及政治自由。忍無可忍的尼德蘭人於1568年由威廉一世(william I of Orange)揭開「八十年戰爭」的序幕,發動反抗外國勢力的獨立戰爭。 威廉一世是荷蘭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英雄,是當今荷蘭的國父,也是歐洲最富有貴族之一,於1533年出生在德意志拿騷的迪倫堡,在路德派環境中長大,查理五世堅持把他培養成天主教徒。他身為貴族,內心卻隱藏著反抗精神,由於受到皇帝的寵幸,多次奉命隨駕出使。一次出使法國途中,法王亨利二世對他講述欲將基督教新教趕出尼德蘭的計劃,他聽到後雖然大為震驚,但絕口未提反對意見,從而獲得「沉默者」的稱號。1555年他成為荷蘭、澤蘭和烏得勒支等三省的總督,並聯合艾格蒙公爵等人,共同向菲力普二世提出把西班牙軍隊撤離尼德蘭國土的要求,菲力普二世非但沒有加以理會,且在1572年下令嚴厲管制新教徒。於是威廉站在抗爭隊伍的最前線,為宗教和政治自由而戰。他首先進攻尼德蘭南部的布拉奔特失敗,改而投靠法國的加爾文派。當時菲力普二世派遣阿拉斯大主教葛蘭貝爾前往尼德蘭,擔任總督瑪格麗特的顧問,幫助實行宗教專制,這更激發了人民壓抑已久的不滿情緒。菲力普二世便派西班牙軍隊前往平息這波反叛群眾的聲浪,失敗而未絕望的威廉領導尼德蘭人民於1572年,展開反西班牙抗爭。同年4月1日,他的海軍(海上乞丐)佔領了荷蘭省的布里爾(Brill)城,很快在胡格諾派領袖和法國王室的支持下再次向南進攻。但胡格諾派領袖在同年8月23日聖巴托羅繆節的前夕遭到大屠殺,威廉失去了盟友的支持,阿爾瓦再次取得軍事的主動權。但不久他的軍隊也捉襟見肘,由於缺糧不斷發生兵變,軍紀敗壞,受到佔領區人民的堅決反抗,因之於次年兵敗,並於1574年在須得海以慘敗告終,被菲力普二世革職。 「乞丐軍」攻佔了鹿特丹以西的布里爾港,在加爾文派教徒協助下,隨後又佔領了一些其他的城市;繼阿爾瓦公爵後任職的L‧雷克森發布特赦令,提議召集貴族和市民代表的身分制會議,但是這一系列的措施都為時已晚。1576年,都市及地方代表齊集根特,組織同盟,宣布宗教信仰的自由和都市自治等原則。可惜參加同盟的人因立場不同而彼此猜疑,聯盟只是曇花一現,不久對立逐漸表面化,作為舊教領袖的威廉,開始壓惡與法蘭西教徒糾纏,對同盟組織漸失信心。 1578年,菲力普二世任命法爾內塞(Farnese)為尼德蘭總督,34歲的他,一面征伐由威廉領導的「烏得勒支同盟」,一面與天主教徒佔多數的荷蘭諸州進行和解。利用同盟組織中新舊兩派對峙之縫隙,征服舊教徒信仰區的南部,於1579年1月6日結成「阿拉斯同盟」,表示保留天主教,忠於國王,維護貴族特權。新教派的荷蘭、澤蘭、烏得勒支、海爾德蘭、上艾瑟爾、菲仕蘭、格羅寧根等北部7省及南部布拉奔特省的安特衛普、布雷達和弗蘭德省的根特、布呂日和伊普爾等,於同年1月23日在烏得勒支締結「烏得勒支同盟」,實際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名為「尼德蘭聯省」,簡稱「荷蘭共和國」。參加同盟的省各自管理內政,對外則統一行動,並誓與西班牙長期抗爭。1581年,在海牙招開聯省議會,威廉一世被推舉為反西班牙北部地方的世襲總督;同年7月26日,整個低地國家並成立尼德蘭聯邦共和國,通過「誓絕法案」,廢除菲力普二世王位,削除其對聯省的權力,不幸的是菲力普二世曾懸賞除掉威廉這個「叛徒」,1584年7月10日威廉在台夫特被暗殺身亡,結束了他偉大的一生。 尼德蘭獨立後,取用最富饒的荷蘭作為國家的通稱,北方管轄地也局限在荷蘭、澤蘭、烏得勒支三省,以及菲仕蘭和海爾德蘭的部分地區,但遭到西班牙不斷瘋狂反撲,布魯塞爾、馬利納相繼落入西班牙手中,安特衛普經14個月圍困後也告淪陷。 獨立後的北方迫切需要一個政府,於是招開三級會議並選出威廉次子、18歲的莫里斯‧德‧納騷(Maurice of Nassau Price of Orange)為最高行政長官,澤蘭、烏德勒支、上阿瑟爾和海爾德蘭等省的省長後來也由他擔任。在他執政期間,得到荷蘭傑出政治家約翰‧範‧奧爾登巴內費爾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的支持,尼德蘭北方諸省穩步加強反西班牙統治的力量。同時三級會議又想恢復威廉的親法政府,便邀請亨利三世前往治理,但法國國王覺得風險太大,予以拒絕。於是三級會議又轉而邀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她也拒絕統治權,只派寵臣萊斯特伯爵,即諾森伯蘭公爵之子,於1585年率兵6000人幫助獨立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反西班牙起義。可是萊斯特到達尼德蘭後,違背女王意願,接受了總統的稱號,掌握過去威廉一世未曾擁有的權力。他上任後致力改革原有制度的弊端、整頓財政和海軍,卻與有重要影響力的荷蘭省議會鬧僵了。於是聯合主張民主的加爾文派過激份子,反對議會中資產階級、商人及穩健新教徒組成的寡頭攻治失敗,於1587年12月引退,被招回國。 在萊斯特回英國後,原行政 長官莫里斯不斷向西班牙發動攻擊,經過一系列的戰役,西班牙人從各條戰線上龜縮回去,荷蘭共和國領土才開始有今天的局面。莫里斯還曾企圖重新統一由於西班牙的征服而陷於分裂的尼德蘭南北兩部,可惜他只是一個偉大的軍人,並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不但未能統一尼德蘭,反而使荷蘭共和國長久地分為奧倫治派和反奧倫治派。從此,三級會議便決定不再邀請外國君主和王室主政,荷蘭從那時起才算真正擁有獨立的主權,正式成為尼德蘭所屬7個獨立共和國之一。而西班牙卻直到1648年1月30日簽訂西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時,才正式承認荷蘭的獨立。

曾為貿易強國

長期的戰爭激起國民愛國情緒和積極勇氣,這個掙脫西班牙統治的新興共和國,開始向世界各地拓展貿易,擴繮拓土。戰爭與貿易的拓展帶動了相關技術的進步,地圖繪製、造船、兵器都研發得非常先前。荷蘭結合這些技術的革新與完善的貿易組織,遂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航海貿易國家。17世紀,荷蘭進入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成為誇耀於世的航海國家。海外殖民地之多,使這個北海小國成為歐洲和世界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國家之一。 富裕的荷蘭以捕魚和造船為基礎,境內有東西向的歐洲重要商路,再加上通往東印度群島的航路,因而商業發達。自從菲力普二世於1580年兼任葡萄牙國王後,荷蘭海軍不但掠奪西班牙船隻,同時也找葡萄牙船隻的麻煩,因此被稱為「海上乞丐」;此外,荷蘭還進而奪取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海外殖民地,嘗試變更商業通道,佔領戰略要地。 荷蘭的商人和水手乘機積極擴大世界性經濟領域,長久以來,他們駕輕就熟的海上運輸業的經驗,不但在波羅的海進行重要貿易,還前往北歐、地中海去推銷他們的商品。 當時阿姆斯特丹的地理學家普蘭秀斯,曾規劃出一條從北方繞過歐洲和亞洲的新海上航線,既可避開菲力普二世的水兵,還能鞏固卡拉海峽,擋住競爭者的航途,並於1594~1597年間,派威廉巴萊茨作三次遠航探險,尋找通往中國的航線。荷蘭探險家的海軍將領海姆斯凱爾克(Jacob van Heemskerck),於1596~1597年在巴倫克海域航行,尋找從北極到印度的航線。他指揮的船隻繞過新地島後(Novaya Zemlya)陷入冰層,不得不在島上度過冬季,成了在北冰洋安全過冬的第一批歐洲人。同年6月大部分船員脫險,抵達爪哇,滿載而歸。1598年海姆斯凱爾克就任海軍中將,前往東印度群島進行貿易。1599年,他接管韋爾(Verre)公司的艦隊,共有73艘戰艦、8000名水手,再次攻擊亞速爾群島,除與特爾納特(Ternate)、班達(Banda)和安紋(Amboina)等島的統治者建立貿易關係外,其中有部分戰艦駛往幾內亞灣佔領葡屬聖多美,但是熱帶的瘧疾使許多水手病倒,乃迫使艦隊於1600年提前返回荷蘭,他因這趟任務而晉升為海軍上將。這次出征得不償失,所擄掠的戰利品不夠支付開銷,但卻是荷蘭海軍的里程碑,象徵荷蘭海軍的第一次獨立遠征。 1601年,荷蘭商船首次登上中國海岸,兩年後侵佔澎湖,但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最後只好由澎湖撤退。 1602年,荷蘭建立海角殖民地,並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經荷蘭政府特許創立東印度聯合公司。這是一家從事對外殖民事業的公司,由經營馬來群島貿易的幾家公司合併而成,擁有650萬荷盾的雄厚資金。在擊敗葡萄牙、英國等競爭對手和當地統治力量後,在馬來群島一帶建立雄厚基礎,控制了亞洲國際貿易、鑄造貨幣,並擁有武力、宣戰和土著酋長締結條約等權。 1603年,一支由6艘戰艦組成的荷蘭艦隊遠征巴西,在那裡建立了一座要塞,專門襲擊航行在南大西洋中航行的西班牙商船。1607年,海姆斯凱爾克出任這支艦隊的總司令,卻不幸在直布羅陀海面上指揮對西班牙艦隊的海戰中身亡。不過,在這次海戰中,荷蘭俘獲和擊毀西班牙21艘艦隻,獲得海戰的勝利。 1609年荷蘭征服斯里蘭卡;同年英國人亨利哈德遜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乘船駛入現在的紐約港灣,再沿河而上,成為最早發現當地的人。1616年,荷蘭在北美開始建設紐內薩蘭多殖民地及新阿姆斯特丹。 1621年,荷蘭人又創立西印度公司,目的是在打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西印度、南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的殖民事業,爭取利益,得到聯省議會軍事和財政的援助。之後因在西非沿海成功的獲得幾個港口,能藉以順利的向西印度和南美洲輸送奴隸。這段時間內荷蘭不斷向中國提出擴大通商的要求,但均被拒絕,乃於1622年再次侵佔澎湖,屠殺島上居民。1624年,荷蘭開始進犯台灣,先在安平建立城池作為據點,再逐漸向周圍擴展。同年,荷蘭又在北美的奧爾巴尼建立第一個歐洲人永久定居地。 1626年,新尼德蘭省首任總統用價值只有60荷盾的物品,向當地印第安人買下北美的曼哈頓,建立了殖民地。同一時期,東印度群島上的大王國中爪哇馬打蘭(Mataram)在阿貢蘇丹統治時期,為了擴大領土,佔領爪哇北部港口城市,包括泗水和馬杜拉等,企圖進而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中奪取巴達維亞,但1628年和1629年向荷蘭兩度發起的進攻均告失敗。1630年,荷蘭統治了巴西的部分地區,又相繼掠奪西班牙東部和南部的眾多城市,使西班牙被迫承認荷蘭聯邦共和國正式獨立。1641年,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馬六甲,又限制英國人在明多魯設工廠,荷蘭霸權盛極一時。 1642年,荷蘭在台灣的勢力已擴展到台北的淡水和基隆一帶。但是到了17世紀40年代中期,西印度公司雖然在巴西和葡萄牙人的競爭中獲勝,卻也因此耗盡財力,不足以籌集資金來對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等防務嚴密的地區發動攻擊,自此開始日趨衰落。


17世紀人才輩出

俗話說:「一個國家的偉大程度,是從它所產生的偉人來衡量」,17世紀的荷蘭顯得特別光輝燦爛,因為當時人才輩出,學者和藝術家數量和品質都相當驚人。 在歷史學方面,朱斯特‧利普蘇斯(Justus Lipsius)思想新奇,著作領域廣博,在16世紀末便在萊登城嶄露頭角。霍夫特(Hooft)是著作「尼德蘭起義史」的史學家,筆觸優雅,文章簡練,他同時還是文筆委婉的抒情詩人。而尼古拉‧海因蘇斯和雅克‧沃蘇斯都是著名的「聖經」文字研究者。 文學方面,有生於布魯塞爾、生活在萊頓一直到死的馬尼克斯‧范‧聖阿爾德洪德(Marnix, Philips van, Heer van Sint Aldegon-de),他是頌歌「神聖天主教會的蜂房」(Byencorfder Heilige Roomscher Kercke)的作者。基內(Edgar Quinet)曾說過「他在悲壯的笑聲中創造出荷蘭語言」,雖然馬尼克斯並未創造荷蘭語言,但他的貢獻非凡。他的法語造詣很深,致力於從荷蘭語中清除法語的影響。 其他著名的詩人,包括康斯坦丁‧希亨斯、布勒代羅、雅科布‧卡茨、馮代爾等。其中馮代爾是這些詩人中最重要的,他是位多才的劇作家,主題多從聖經和民族史中汲取;他也寫頌歌、諷刺作品、翻譯拉丁詩人的作品,著作非常豐富。 17世紀荷蘭對於科學的貢獻比文學更大。像米德爾堡的一位眼鏡匠扎查里‧詹斯發明了移動鏡片,而呂文胡克(Leeuwenhoek)製出顯微鏡。呂文胡克原是台夫特城司法廳的一位普通職員,愛好研究,從解剖學和生理學中發現血液循環、紅血球、滴蟲和精子。 約翰‧斯范梅丹研究小動物,根據敏銳的觀察發表生物學中富有意義的假說,他獲准解剖屍體,在阿姆斯特丹眾多解剖家中,他是被畫家們畫成名畫的第一人。 與前兩位屬於同一系統的還有大教授、醫生布爾哈夫(Herm-ann Boerhaave)、范拉凱斯坦、隆富斯、康福斯等,從殖民地帶回大批特產動物、地方植物、熱帶病、地理誌等研究資料。 在精密科學方面,西蒙斯泰溫不僅是偉大的數學家,改善了公用的會計、砲兵術、圍攻術,並發明帆橇,大力促進機械學和流體靜力學。 克里斯蒂安‧希亨斯(Christ-iaan Huygens)是鐘擺的發明者、光的波動性質的理論家、發現土星環和獵戶星座的天文學家,以及概率論的創造者。 此外,還有地理學家布拉厄、庫霍恩(Coehoorn)等眾多荷蘭各個領域中的科學家。 建築師有設計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和海牙莫里斯大廈的雅克‧范康彭,設計森林旅館的彼得‧波斯特,雕刻「沉默的威廉陵墓」的亨利‧德‧凱澤,以及隆布特‧韋胡爾斯特和阿爾瑟‧奎利紐斯等。 在繪畫方面,更是奇才輩出,「救濟院院長」、「同業公會會長」、「治安巡邏隊」、「外科醫生的課程」等畫作,由弗蘭斯,哈爾斯和范代赫爾斯特之巧手,將之呈現在現代人眼前。霍赫、韋爾梅爾作品所展示的則是窗明几淨的屋子、精緻的家具、清潔的地板。而霍布馬、基浦、波泰爾、呂斯達埃爾等描繪中的北海海濱風景出奇的光線效果,像含淚的微笑一樣令人感動;就連日常生活的片斷,也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傑拉爾德杜的畫風是簡單樸素,斯泰恩和范奧斯塔德作品表現的諷刺意味洋溢。 世界名畫家雷布蘭特,他在繪畫上不僅是位運用明暗光線偉大的魔術師,展現出深邃的人文主義思想,也是一位出色的雕刻家。 在音樂上荷蘭更有令人不能忘記的傑出音樂家約翰‧彼特森‧斯維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他是作曲家、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和教育家,在阿姆斯特丹老教堂的新教大風琴演奏時,創作完全適合於天主教禮拜儀式的「神聖讚美歌」,他的鍵盤樂曲影響力一直深入人心,並擴展到德國。 17世紀隨著荷蘭的衰弱,荷蘭的藝術與思想也節節衰退,這應證了一句老話「精華凋零、民族沒落」。

窮兵黷武逐漸衰敗

17世紀後半葉,荷蘭國勢開始走向下坡。首先在通商方面和英國引起糾紛,雙方形成對抗局面。1651年,英國獨裁者克倫威爾(Crom Well)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歐洲國家輸入英國的貨物,只能由英國船隻或產地國船隻載運;從亞洲、美洲或非洲的進口貨物,也只能由英國船隻或有關殖民地船隻運載到英國、愛爾蘭或英國的任何殖民地,不允許荷蘭船隻參與。頒布該條例的目的是為了對付英國最大的貿易勁敵荷蘭。此對荷蘭的海上貿易傷害至巨,荷蘭新興的海運蒙受重大打擊。荷蘭為了維護海運權,於1652年5月由特隆普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向英國發動攻擊,爆發第一次英荷戰爭,結果遭英軍擊退,同年7月8日英國遂對荷蘭宣戰。 荷蘭禍不單行,當年對台灣的入侵,也遭到非常強烈的抵抗,尤以郭懷一所領導的反荷勢力最大。1653年夏,英荷海軍在特塞爾島海面發生激戰,荷蘭海軍被擊敗,特隆普上將陣亡,雙方損失慘重。1654年4月,雙方簽訂了威斯敏斯特條約,宣告戰爭結束,荷蘭被迫接受1651年的「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同年,荷蘭人喪失了在巴西的權利;1662年,曾霸佔台灣的荷蘭人被鄭成功攆了出去。曾因經營皮貨和煙草興旺起來的新尼德蘭省首府新阿姆斯特丹,也於1664年被英國佔為已有,改名為紐約。荷蘭奮起抗爭,英國便在1665年3月再次對荷蘭宣戰,同年6月,英軍在洛斯托夫特海面戰勝;但以後的若干次戰役荷蘭都擊退了英軍。同年,英軍的盟國明斯特侯國派軍隊進入荷蘭,但迫於法國的壓力於1666年退出。1667年2月,荷英雙方簽訂「布雷達協定」(Treaty of Breda),荷蘭獲得南美作為此次戰爭的補償,但將已改名為紐約的新阿姆斯特丹轉讓給英國,第二次英荷戰爭也就宣告結束。 1672年,法國建議英國繼續攻打荷蘭,進一步削弱了荷蘭的海外勢力。荷蘭政府在這種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不得不決定向法國求和妥協,並且決定依照「西發里亞條約」,將重新納入荷蘭領土的尼德蘭南部「聯邦領土」割讓給法國,此舉引起國內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緩和這種外患內憂的局勢,荷蘭聯省議會恢復一度懸缺的聯邦總統職位,擁戴奧倫治公爵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Orange)擔任聯邦總統,並委以統帥的大權。 1672年3月4日,英法兩國聯合對尼德蘭宣戰;同年5月,法國又聯合日耳曼侯國蒙斯特和科隆,並得到英國的海上支持,入侵荷蘭共和國。同年6月,法軍越過萊茵河蹂躝荷蘭7個聯省中的3個。由於荷蘭的陸軍缺乏訓練和武器裝備,威廉三世只好掘開阿姆斯特丹一帶的堤壩,用以阻止法軍的前進,海水很快淹沒了大片新闢的土地,而他統率著荷蘭軍隊,沿著這條水線集結,國內群情激動。同年7月8日,三級會議推舉威廉為執政,同時威廉三世拒絕接受英法兩國國王提出的苛刻和約條例,開始重建軍隊,秋天開始對侵略者作戰,並在1673年9月,攻佔納爾登(Naarden)城堡,11月又攻佔波恩。由海軍上將M‧特勒伊特指揮的海軍,也於1672年在索爾灣海面擊敗英軍,翌年又在奧斯坦德和凱伊克迪因海面再擊退英軍,挫敗了敵軍的銳氣。 在此時期,國際上有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及洛林等紛紛支持荷蘭;而原來同荷蘭結盟的勃蘭登堡卻在1673年7月與法國媾和。迫於種種壓力,法軍於同年底匆匆撤離聯省共和國,蒙斯特和科隆也被迫退出戰爭。英國查理二世只好締和,英國也於1674年2月簽訂威斯敏斯特條約,與荷蘭媾和。 1674~1678年間,法國又夥同唯一有實力的盟友瑞典不斷向尼德蘭南部和萊茵河地區推進,相繼擊敗協同作戰力相當差的大同盟軍隊。戰爭結束後,荷法雙方於1678年締結內伊梅根條約,荷蘭共和國依然完整,而法國則大大擴展了他在西屬尼德蘭的勢力。 當時英王詹姆斯二世專橫暴虐,極不得人心,反對派於1687年7月請威廉二世前來進行干預。同年11月15日,威廉率軍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於德文的托爾(Tor)灣登陸,續朝倫敦進軍,詹姆斯見大勢不妙,逃往法國。1689年,在倫敦召開協商國會,宣布詹姆斯遜位,由威廉繼位。同年4月,威廉被同時加冕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之後,由於法王路易十四意圖合併比利時,戰火又被點燃。荷蘭議會直接和法國於1697年簽訂賴韋克(Rijswijk)條約議和,至此荷蘭霸權勢力被進一步削弱。 1701~1714年間,荷蘭插足西班牙王位繼承戰。1704年,荷蘭經由扶助東印度群島的巴固甫渥諾一世來取代阿莽古拉特三世,從而佔領東印度群島的許多土地,幾乎控制整個爪哇。另外也在西蘇門答臘和巨港建立據點,企圖控制胡椒貿易。18世紀,荷蘭除壟斷了爪哇的商業,為控制特殊商品的供應來源,實行強迫供應制度和貢品分額制度。此時荷屬東印度(Dutch East Indies)領地包括蘇門答臘和鄰近島嶼,爪哇、馬杜拉、蘇拉威西及桑義赫和塔勞群島,馬六甲和荷屬新內亞,以及爪哇東面的小巽他群島和婆羅洲。 此外,在1709~1715年間議定的三項條約,稱為「屏障條約」(Barrier Treaties),其中規定:尼德蘭聯省有權駐紮和統治西屬尼德蘭南部邊境,即奧屬尼德蘭沿線的若干城市,使之免受法國襲擊。根據1709年10月29日的第一項條約,英國同意聯省收回賴斯韋克(Rijswijk)條約所獲得而於1701年割讓給法國的要塞作為回報;聯省同意漢諾威(Hanover)家族在英國的繼承權。第二項條約於1713年1月29日簽訂,在商業上對聯省並不太有利,但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烏得勒支條約、拉施塔特(Rastatt)條約和巴登(Baden)條約都肯定其內容。屏障條約的具體細節由1715年11月15日簽定的第三項條約修改,簽字的有英國、聯省和當時統治奧屬尼德蘭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奧屬尼德蘭在法國邊界上的7個要塞那慕爾(Namur)、圖爾奈(Tournai)、梅嫩(Menen)、菲爾納(Furnes)、瓦內通(Warneton)、伊普爾(Ypres)和特爾蒙德(Term-onde)等,都依據條約而劃歸給聯省。 1747年,荷蘭又涉入奧地利的繼承戰爭,導至國內反對呼聲紛起。威廉三世死後,荷蘭廢止了聯邦總統一職。不久後,法國人的鐵蹄又踏入荷蘭,企圖再次征服。澤蘭、荷蘭、烏得勒支、上艾瑟爾等地爆發一場自發性的群眾運動,要求奧倫治拿騷親王威廉四世就任這些省的執政,統率陸海軍;尼德蘭又恢復了總統,並採取世襲制。威廉四世成為擔任尼德蘭全部7省執政的第一人,即世襲執政的首任,掌握的權力無限,可惜他庸碌無能,至死為止對國家的迫切問題都未能解決。 他死後,兒子威廉五世年僅3歲,由妻子漢諾威的安妮攝政。1759年,安妮死後,由各省議會代行政務,直到1767年威廉五世才親政,但他所採取的親英政策極不得人心。 英荷兩國雖然維持了一個世紀的同盟關係,但在1780年終於破裂再度兵戎相見,導火線是荷蘭與正在起義抗英的美洲殖民地進行秘密談判和貿易。同年12月20日,英國對荷蘭宣戰,次年就佔領了荷蘭東、西印度群島的主要屬地,並嚴密封鎖荷蘭的海岸線。荷蘭共和國一直未能集結有力的作戰艦隊,戰爭一直處於被動。英荷戰爭於1784年5月結束後,荷蘭共和國的國力已跌落到最低點。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荷蘭引起了極大的回響;人民在新思想衝擊下,要求廢除聯邦總統。在普魯士霍亨索倫(Hohenzo-llen)家族的幫助下,幸福的威廉五世復攬政權,迫使叛亂分子逃往法國。 1791年西印度公司貿易成績不佳,由國家接管。法國於1793年向荷蘭發動戰爭,威廉五世移居英格蘭,戰爭持續兩年,法國於1795年佔領荷蘭的全部領土,解散西印度公司,成立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n Republic),解除威廉五世執政職務,荷蘭淪為法國屬地。 1800年,巴達維亞共和國制定了強權支配的憲法,實行新的政治制度,使立法、行政、司法界限分明。拿破崙稱帝後,荷蘭於1805年3月被拿破崙將政府改組,巴達維亞共和國改稱為巴達維亞共和體,行政權移交給名為委員長的領導人;1806年,共和體又被荷蘭王國所代替,並接受拿破崙弟弟路易波拿巴特(Louis Bonaparte)為國王。拿破崙在統治歐洲大陸時,施行強制徵兵和封鎖大陸政策,導致荷蘭國力疲憊,人民困乏。 由於路易波拿巴特庸碌無能,無法控制局勢,被迫於1810年退位,王國併入法蘭西共和國。荷蘭人民群起反抗法國的統治,民眾秘密結社,1813年全國各地掀起起義狂潮,威廉六世組織小規模軍隊迎戰拿破崙,並參加「滑鐵盧大決戰」。拿破崙在滑鐵盧失敗後,法國勢力退出荷蘭。1815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戰勝國要求設立一個屏障,用以阻止法國的再度侵略,於是決定把以前被分割的包括比利時、盧森堡和列日在內的荷蘭各地統一起來成立荷蘭聯合王國,將威廉六世改為威廉一世,宣布他為荷蘭國王。同年,威廉一世在布魯塞爾加冕登基,成為今日荷蘭的開國君王。並且依照維也納會議的決定,割讓斯里蘭卡、海角殖民地給英國。 威廉一世是19世紀「開明的專制君主」,他推行經濟復興計劃,1822年設立銀行;1824年成立荷蘭貿易協會;他命令根特、魯文和列日的大學交由國家管理;並要求神學院學生去魯文「哲學學院」學習。 在威廉一世的統治下,議會的功能只限於頒布政府提出的法律、批准長期預算,大臣只對國王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1820年,荷蘭貿易公司成立,同年並爆發了「爪哇戰爭」,持續到1830年才告結束。1820~1837年,荷蘭人於蘇門答臘西岸進行「佩達里戰爭」(Padri War)。1830年底,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1831年1月,歐洲列強舉行會議,決定允許比利時成為獨立國家,但威廉一世堅決反對,為鎮壓叛亂特別建立一支龐大的常備軍。直到1839年,荷蘭對比利時的獨立才予以承認,在人民的反對聲中,威廉一世不得不於1840年10月退位給兒子威廉二世。新王決心發展自由主義,在1848年廢除舊憲法,授權自由黨政治家約翰‧托爾貝克(Johan R. Thorbecke)起草新憲法,頒布君主立憲,規定議會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國王只不過是政府的僕人;確立直接選舉的原則,保障了基本的公民自由。他雖然也不是能幹的人,但因任用范哈爾為財政大臣,在70年的時間內,國家的收支轉虧為盈,使荷蘭的經濟復甦。 1849年威廉二世駕崩,其子威廉三世繼位,他雖反對1848年的新憲法,但仍任用憲法原制定者約翰‧托爾貝克領導代議制新政府。1867年,威廉三世企圖把盧森堡賣給法國,由於普魯士出面干涉而作罷,盧森堡卻因此宣布為永久中立國。同年,他又把林堡的一部分併入荷蘭。1890年掌權51年的威廉三世駕崩,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荷蘭險些招致分裂。王位最後傳給他10歲的女兒威廉敏娜(Wilhelmina),由於年幼由母親埃瑪(Emma)攝政,8年後才由威廉敏娜親政。 19世紀末荷蘭王國的統治觸及整個東印度群島,1901年荷蘭政府改組,實行提供基金把東印度建成現代化社會的「道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女王威廉敏娜極力保持荷蘭中立,贏得全世界的尊重,也使國力保持元氣。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荷蘭雖仍宣布中立,但納粹德軍卻在1940年強行佔領,女王向全國發表宣言「火紅的抗議」。數日後,她率領王室和內閣前往英國倫敦成立流亡政府。在整個戰爭期間,女王都通過廣播號召全國人民時刻保持旺盛的鬥志。1945年德國投降,荷蘭終於擺脫了希特勒的統治,重建王國,於同年12年10日加入聯合國為創始會員國,女王也在同年3月回國,受到舉國上下熱烈的歡迎。後因健康不佳,在1948年宣布退位,由女兒茱莉安娜(Juliana)繼承王位。 茱莉安娜在位期間,荷蘭相繼加入荷、比、盧三國關稅同盟,並於1949年4月4日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1年4月18日參加歐洲聯盟。在同年舉行的海牙圓桌會議上,荷蘭與印尼制定了「海牙協定」,同意把前荷屬東印度群島除伊里安外的全部領土主權移交給印尼作為交換條件,印尼允許荷蘭人在這些地區投資,並接受43億荷盾的荷蘭貸款。至於西伊里安的地位則經由雙方協商再另行解決。由於海牙協定顯然對荷蘭單方面比較有利,引起印尼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因而發生衝突。1956年荷蘭允許荷屬安德列斯和蘇利南自治。同年4月21日,印尼國會單方面宣布海牙協定不再有效;1958年荷蘭加入歐洲共同體,1962年原荷屬新幾內亞的西伊里安劃歸印尼。進入20世紀70年代荷蘭國內政局不穩,發生一連串大事;1975年荷屬蘇利南獨立,1977年荷蘭國內竟有長達8個月的時間處於無政府狀態。1980年,茱莉安娜女王宣布退位,同年4月30日,由她女兒碧翠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Beatrix Wilhelmina Armagard)女王繼承大統,並且還封威廉.亞歷山大王子(Prince Willem Alexander)為王儲。 1982年11月,由魯伯士出組內閣。1944年8月22日國會大選,工黨獲勝,由郭克(Wim Kok)出任首相。1998年大選,郭克蟬聯首相寶座。2002年5月國內再度舉行大選,基督教民主聯盟領先,聯合福圖恩黨及自由民主人民黨執政,由波肯南德出任首相,但是在同年10月16日因內閣內鬨而解散,成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荷蘭最短命的內閣。2003年5月,由楊‧彼得‧巴爾克嫩德(Jan Peter Balkenende)出任首相,並於2007年2月再次蟬聯。

行君主立憲政體

根據1947年1月22日憲法規定,荷蘭政體採君主立憲的議會民主制,王位屬威廉菲特烈陛下,即奧倫治王子,並且掌有世襲權。王位由國王的兒子及以後的男性後裔繼承,此男性後裔必須是始祖男性後嗣所出;有繼承權的如果先死,王位則傳給他的兒子或以後的男性後裔;當有長子系統的子裔可以繼承時,王位不得傳給次子或其他子系。沒有男性繼承人時,傳給最後逝世國王的長女。最後逝世的國王連女兒都沒有時,王位傳給已去世兒子的長女;如也沒有女兒,則傳給去世長女的長子。如果也沒有外孫男,王位就傳給去世長女的長女。綜上所述,如果王位還未能獲得繼承人時,則傳給最後逝世國王血統關係最近的男子或女子;不過血統不能遠疏於威廉敏娜女王的三等親;當親等相同時,男性優先;年長的優先於年幼的。如果國王死亡時,不能依法獲得王位繼承人,國務院就召集國會兩院會議,在國王去世後4個月內,由國會兩院聯合會議推選新國王。 依照憲法的規定,國王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並有統率三軍,任免文武官員、鑄製錢幣、封賜貴族爵位、司法赦免、提出法律和召集及解散國會等權力;在國會的同意下,國王且有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國家行政權也是屬於國王,並且不受彈劾。 國務院襄助國王行使王權,國務院的國務會議由國王擔任主席,是國王永久性的咨詢機構;提送國會的法案和重要行政問題都要送到國務會議討論;國務大臣由國王任命,但國務大臣必須對國會負責。 國家另設有內閣會議,為政府的重心,負責實際行政責任,以首相為會議主席。內閣閣員不得兼任國會議員,但是可以參加國會會議,有發言和提供資料與意見的權力。在這種制度下,立法和行政雖然是分立的,但彼此之間是有效的溝通與聯繫在一起的。 憲法對國王的婚姻有約束條款,其婚姻須經國會兩院聯席會議審議通過後,以法令形式正式批准才算合法。如未經批准而自行結婚,會被視為自動退位。凡有王位繼承人資格的人,其婚姻也須經由國會批准,否則將取消王位繼承權。取消王位繼承權的法令,須由兩院聯席會議2/3多數票決才能生效。 立法權由國王和國會共同行使,國會有向國王提出法律案的權力。國會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75名上議員,由各省議會依比例代表制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下議院有150名下議員,也是按比例代表制原則由人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4年,也可以連任連選。議長則在每次會期中從議員中提出3名候選人,呈請國王選擇一人任命。但國會議員不得兼任其他公職。下議院有提出法案和增訂及修改法案的權力;上議院則有權決定接受或拒絕法案的權力。每年9月,由國王召集國會在海牙開會,國王並且在國會中宣讀開會詞;國會中所有通過的法案,必須呈請國王簽署公布後才能成為法律。如果國王拒絕簽署某一法案,內閣就必須全體辭職,國王也必須另行任命國會所能接受的新內閣。全國所有年滿18歲的荷蘭公民,都享有憲法上所規定的權力;凡年滿25歲的公民有候選國會議員的資格。 荷蘭的選舉制實行普選制和比例代表制,凡年滿18歲的公民都享有選舉權,可以由代表代為投票。進行下議院選舉時,全國劃分為18個選區,並且有一個總選區計算選票分配席位。每個得到全國0.7%選票的政黨可得到一個議席,沒有最低額的特定限度,因此,荷蘭是一個所得選票數佔總票數比例與所得議席數佔總席位數比例最接近的國家,只有少數在全國得票不到0.7%的政黨才得不到議席。 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全國共有德倫特(Drenthe)、菲仕蘭(Friesland)、弗萊福蘭(Flevoland)、海爾德蘭(Gelderland)、格羅寧根(Groningen)、林堡(Limburg)、北布拉奔特(Noord-brabant)、北荷蘭(Noord-Holland)、上艾瑟爾(Overijssel)、烏得勒支(Utrecht)、澤蘭(Zeeland)和南荷蘭(Zuid-Holland)等12個省。每省設有兼掌立法和行政權的省議會,省議員由人民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全國共有590名省議員。省議會對各市鎮的財政、交通、教育和衛生等事項具有監督權。而實際真正處理省行政事務的機關則是行政委員會,由6名支領薪俸的官員掌管。無論是省議會、還是行政委員會,都係由國王所任命的欽命委員擔任主席。 地方基本組織是市鎮(Munic-ipality),共有443個市鎮,有37個大城市。另有荷屬阿魯巴和安德列斯兩個海外領土。 荷蘭的憲法屬大陸法系,保障人民有宗教、教育、集會、結社和言論等的自由權。 司法方面,普通法院分成四級:有62個市鎮基層法院,審理輕微的民刑事訴訟案件;19個中級地區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設有3名法官,並附設有少年犯罪法院;5個上訴法院皆設在海牙,除審理上訴案外,並兼掌政府高級官吏涉訟案件的審理;一個最高法院。此外,還設有軍事法院和行政法庭等若干特別法庭。各級法院法官都是由高等院校法律專科畢業,由女王任命,直到70歲退休為至。最高審判長則由下議院提名選出,最高法院的裁決不得駁回。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最上方的紅色代表革命勝利,也代表國民的勇氣;中間的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也代表人民純樸的性格特徵,同時也意味著信仰及神的祝福;下方的藍色表示荷蘭是海洋國家,象徵人民的幸福,也代表全國人民心對祖國不變的忠誠。這面國旗已有數百年歷史,1568年荷蘭在奧倫治親王的領導下,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當時的國旗由橙、白、藍三色組成。17世紀,為了在戰鬥中和海上航行中易於明顯識別,以紅色代替橙色。1937年,荷蘭對其國旗紅、白、藍三色的排列作了正式規定。1949年又把國旗中的深藍色部分、換成蔚藍色。 國徽:是1815年根據皇室法令制定的,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盾面為蔚藍色、點綴著金色的長方形小塊,這些小塊的寓意是:草地牧區的貴族對沃爾姆斯的大主教訴訟獲勝,為慶祝勝利和獨立,貴族們便在紋徽上增加了長方形小塊的「自由者之衣」的圖案。在盾面上有一頭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紅舌金獅,右前爪揮舞著一把出鞘的銀色羅馬劍,左前爪抓著一捆金頭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整個圖案象徵著國王權力高於一切,盾的兩側各站著一頭大金獅,盾形紋徽的頂部是威廉一世玉璽上所用的王冠。國徽下方是一條藍色錦帶,上面寫著威廉一世的格言:「堅持不懈」。 國慶日又叫做女王日:定於每年的4月30日,是為紀念前女王朱麗安娜的生日而設的全國性節日,是荷蘭一年中舉國狂歡氣氛最濃的節日之一。 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4日,因為1945年5月4日,佔領荷蘭的納粹德軍在瓦格寧根簽署投降書,故定為荷蘭的紀念日。 國花:鬱金香。 國鳥:琵鷺,牠似鷺也像鸛,明顯區別是嘴呈琵琶狀,有一對粉紅色翅膀,飛行時非常美麗,故有「飛鳥美人」之譽。在20世紀前,原係墨西哥灣沿岸的飛禽,因被美國移民任意捕殺,瀕臨滅絕,後離開故鄉棲居荷蘭,受到法律保護,被奉為國鳥。 國石:鑽石。 國歌:荷蘭同時有兩首歌曲作為國歌,一首是「威廉‧凡‧拿騷」,另一首是「誰的脈中流著荷蘭血」。第一首用17世紀法國新教徒歌曲,歌詞分為兩段。其中第一段為「我威廉‧凡‧拿騷出身日耳曼血統,一心忠於祖國,直到我的生命告終;奧倫治公爵自由而無所畏懼,對西班牙的皇帝我永遠尊重」。第二首歌詞分成四段,其中一段為「誰的脈中流著荷蘭血,拒沾染,保純潔,誰愛國愛君心熱熾,請同來歌一闕。同聲同氣,同一思想,唱得胸懷開朗;唱上帝喜歡的歌曲,為祖國,為君王,為祖國,為君王。」 國內黨派林立,但最有影響力的有8個政黨。其中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en Democratisch Apple)簡稱CDA,成立於1980年10月11日,由天主教人民黨、基督教歷史同盟和反對革命黨等3黨合併而成,有17萬黨員,主要成員來自信仰基督教的商人和農民,並與殼牌石油公司及阿克佐大財團關係密切,雖然代表荷蘭石油和化工等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也得到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小市鎮和農村地區人民的廣泛支持。這個政黨反對過分強調政府或市場的機制,主張維護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 對外政策方面,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2年國會大選時戰勝工黨成為國內的第一大黨,2006年大選中再度勝出。 工黨(Partij Van de Arbeid)簡稱PVA,成立於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社會民主黨,有12萬黨員,2006年大選中名列第二,主張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之間保持平衡,合理分配權力、收入和知識財富。對外主張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擔任持批評態度的成員國,反對中子彈,主張建立歐洲無核區,撤除荷蘭領土上所有的核武器。 社會黨(Socialistische Partij)簡稱SP,成立於1972年,是目前的在野黨,主張實現求真、平等、互助的人類社會,強調人人擁有良好的工作、收入、福利、教育和健康的權利。 自由民主人民黨(Volkspartij Voor Vrijheid en Democratie)簡稱VVD,代表著荷蘭壟斷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保守觀點,成立於1948年,曾多次參政,在2006年後成為在野黨,是正統的保守黨派,約有10萬黨員。崇尚自由主義,主張充分尊重個人自由,推動經濟自由化。對外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張加強與西方國家的團結,增強防務。 新自由黨(Partij Voor Vrijhe-id)簡稱PVV,由民主人民黨中分裂出來,成立於2005年,為極右翼的政黨,2006年首次參加大選即獲下院9個席次,被譽係政壇黑馬,主張降低稅收,提高教育質量,不接受外來移民。 基督教聯盟(Christen Unie)簡稱CU,成立於2000年,2006年大選中得到6席,首次獲得參政機會,主張和諧的勞資關係,延長退休年齡,反對人為墮胎。 綠色左翼聯盟(Groen Links)簡稱GL,成立於1990年,約有黨員2萬人,係在野黨,主張實現社會公正,維護中、下層人民的利益,特別強調環保。 六六民主黨(Democraten 66)簡稱D66,由工黨和自由黨的左翼激進分子組成,約有2萬黨員,在2006年大選中慘敗,只得到3個席次。主張對現有的民主模式進行改革,建立開放的民主制度、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 此外,國內尚有4個主要的社會團體。其中的荷蘭工會聯盟(Federatie Nederlandse Vakbeweg-ing),在1975年12月由荷蘭工會和荷蘭天主教工會合併而成,轄有24個分會,106萬名會員。主張改善勞動條件、確保社會福利、保障就業、增加工人自主權和合理分配工資收入等。該團體曾於1980年3月組織5萬人集體罷工,以此來抗議政府削減工資。 荷蘭婦女理事會(Nederlands Vrouwenruad)於1975年共由三個全國性婦女組織合併而成。會員約有100萬人,共擁有55個婦女組織。 基督教全國工會 (Christelijk National Vakverbond),是成立於1909年5月的團體,擁有28萬名會員。主張對社會作適度改良,以保障工人利益。


女王深受愛戴

荷蘭三代女王都極得民心,而且她們也是全歐洲最富有的人之一,現任女王碧翠絲的財產估計高達200億歐元以上。據美國商業雜誌「Forbes」報導,荷蘭王室曾被列為世界15大富豪之首,這一切皆應歸功於現任女王的外祖母威廉敏娜女王52年叡智經營的功績。 威廉敏娜女王的英明和執政悠久,堪與1837~1901年在位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媲美。當時女王完全信賴一位享有「石油界的拿破崙」美稱的經濟學家亨利塞德丁爵士(Sir Henry Seterding),把她資金投資到銅礦和鉛礦上,且因此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利300%。 這是1929年10月的一個「黑色星期五」,紐約股票市場崩盤,許多客戶甚至連一塊錢也收不回來,而荷蘭女王在其英明果斷的決策下,是損失最少的幸運大客戶之一。 除了善於理財,威廉女王對治國自然有其特殊獨到的智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女王宣布荷蘭保持中立,瘋狂的納綷德國仍然佔領了荷蘭,女王雖不得不遷往英國倫敦,居然能運籌帷幄不斷經由電台向國內人民廣播,凝結人心,鼓舞全國上下堅強鬥志,否認由威克耳曼將軍(Gen Winkckelman)與納粹德國簽訂的投降書,呼籲人民繼抗德,命令殖民地軍隊與德軍作戰。戰爭結束後,女王在全國的歡呼聲中回到了祖國。 威廉敏娜女王從未因身為女王而忽略婚姻,女王節儉自持,而王夫恩利克好色又揮霍成性,但為了維護家庭,女王默許他偶爾與女友會面,並撥款供養他的私生子女,為他清償債務。她所作的一切,均表明女王確實愛他,或許也籍此來補償他身為王夫而受的「委屈」。為此女王曾特別為王夫請了一位可靠的顧問,實際在負責「監視」他不要做得太過火。 1948年繼位的茱莉安娜女王,在12年前與貝恩哈德(Bernhard)公爵締結連理,生了4個女兒,長女就是現任碧翠絲女王,其後依序為伊萊奈、瑪格麗特和么妹基麗絲娜。不幸的是,生於1947年的么妹基麗絲娜生來就是眼盲。據醫生說因為茱莉安娜女王在懷孕時不慎得了麻疹所導致。全家都為此深感難過,茱麗安娜女王更是為了讓她能重見光明而用盡一切方法,甚至還請來一位名叫郝富曼的巫婆入宮為女兒醫治。女巫婆利用她的能言善道,把女王唬得團團轉,結果對基麗絲娜毫無幫助,巫婆卻利用機會讓不少親人任職宮中,而且還膽大妄為的批評執政大臣。最後由王夫貝恩哈德作主,把她和她的親戚統統逐出王宮,才得以結束這場無稽的鬧劇。後來為四公主聘請專家醫療而獲得相當滿意的療效,最後嫁給一位古巴籍美國人,並生有4個子女。 貝恩哈德是位活力充沛的人,熱衷於考古和賽車,並善於經商,人們曾戲稱他為「生意精公爵」,他也和岳父一樣,給女王老婆帶來不少難題,有好幾位「紅粉知己」,還生了個私生女。而且不耐煩生活在妻子的陰影下,曾公開表示「國家由我妻子治理,家庭則由我主宰。」充分顯示王夫和一般家庭的男人一樣,私下是一家之主。女王繼位後,貝恩哈德曾擔任荷蘭的親善使節,促進國際貿易和文化活動。 1976年精於理財的貝恩哈德公爵,不幸捲入荷蘭的洛克希德醜聞案(Lockheed Corporation)。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為了要荷蘭購買他們的飛機,向貝恩哈德行賄100萬美元。此事使得王室焦頭爛額,茱莉安娜女王藉電台對國民廣播宣稱:「我們生活已很疲倦,是我們該休息的時候了」。她隨即自動辭職,結束32年的執政生涯,由其長女碧翠絲於1980年4月30日繼位,成為荷蘭近百年來連續第三任女王。 碧翠絲女王1938年1月30日誕生於荷蘭巴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家人流亡英國和加拿大,在異國過著漂泊動蕩的生活。18歲讀大學主修法律,從中學時代起就十分活躍的她,積極參與學生會活動,興趣愛好廣泛,動靜皆宜,經常出訪歐洲國際組織,顯出其具有領袖特質的一面。 1966年與比她大12歲的德國駐荷蘭使館秘書克勞斯先生結婚,他前曾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及德軍,雖然盟國非納綷法庭宣告他無罪,但當時人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記憶猶新,因此引起國人的不安,直至翌年太子威廉‧亞歷山大誕生,舉國敵意方才漸淡,並將打破荷蘭超過百年由女王執政的局面。1968年次子約翰降臨人世,1969年又生了三王子君士坦丁。但君士坦丁誕生時,由於視力不佳,懼怕陽光,自幼外出必需戴墨鏡及寬邊帽子才能行動,使女王非常沮喪,幸好經治療後三王子終於痊癒,且成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還學會駕駛飛機。故一家五口,嚴父慈母,兄友弟恭,和樂融融。 女王和王夫鶼鰈情深,志趣相投,攝影、閱讀、水上運動、網球等,都是王夫克勞斯所喜歡的業餘活動。一到夏季兩人便到農場去騎馬,冬天則去雪山滑雪,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 因為有王夫作精神後盾,女王也是一位勤奮盡職的國君,她每天工作10多小時,和她母親一樣,為荷蘭能在國際上贏得聲望而努力。她不喜歡經常出現在傳播媒體上,雖然沒有她母親的動人微笑,但她在位30年來,靠辛勤勞動贏得了大眾的敬仰和愛戴,並樹立了勤勞叡智的形象。媒體在報導她時,總不會忘記恭維她對國際事物的深刻認識和務實的政治生活,她在荷蘭不僅是名譽上的國家領袖,因為根據憲法規定女王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她在各政黨談判中都能產生關鍵作用。 女王在1956~1967年曾在荷蘭萊頓大學求學,並獲得法學和國際關係的學位。在訪問外國時,她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即使是荷蘭資深外交家們也很少會有她如此純正的口音;不但如此,她法語及德語能力也相當不錯。1982年,女王在華盛頓參加美國國會兩院的聯席會議上發表了講話,很少有人能得到如此的殊榮;1984年成為首位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上發表演講的歐洲王室成員。4個世紀前,荷蘭、西班牙曾爆發過長達1個世紀的戰爭,而女王卻非常大度不計前嫌地訪問了西班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位訪問西班牙的荷蘭元首。 在日常生活中,女王是不會做菜的,但是王夫克勞斯不但會做菜,而且廚藝極佳,女王則會準備餐具,幫忙端菜。因為王夫時常生活在女王背後的陰影中,再加上他是個德國人,所以很難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和愛戴。由於生活乏味,加上精神不振,使得克勞斯有一陣子因而住院治療,令女王非常擔心,日夜守在床前親自照顧,可見女王夫婦非常恩愛。 今日的荷蘭王室可以說是一個愉快的模範家庭,一切合呼歐洲貴族的標準品格,把女王外祖父與父親的用情不專和貪污醜蹟遮蓋不少。至於男女婚姻的趣聞,也只有太子曾一度和鉅商之女過往甚密,但今天這一切早已成為過眼雲煙了。 女王曾經這樣說道:「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今天我們已不像外祖母和母親執政時那樣辛苦,那樣束手縛腳。對王室的隱私我會極力維護,因為我認為這是我們生活中極為珍貴的一環,誰也不能干涉。」 在荷蘭有關王室一家的生活禮儀,都有嚴格的規定,就連太子妃的人選也必須先獲得國會的同意。基於元首的地位,女王的穿戴必須莊重而有格調。雖然女王共有35部皇家禮車,但在就職前,她和一般荷蘭人一樣喜歡騎自行車。典雅莊重而又平民化的碧翠絲女王贏得國民的普遍愛戴,使人民對於王室也有著特殊的情感。 女王有兩個生日,一個是官方對外的4月30日,當那一天來臨時,全國各地的人民紛紛湧上街頭,普天同慶,參加整日狂歡。這天街道上花朵和國旗遍布,並綴以象徵王室奧倫治家族的橙色飾物,並且用種植橘子樹表示對皇室的擁戴。尤其是在1991年的生日慶典上,她突然出現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甚至還接受幾個醉醺醺的大漢擁抱,她這一平易近人的舉動,贏得了眾人歡呼及愛戴。 另一個她真正的生日,是在1月31日,這天往往是靜悄悄的,通常只有女王家庭成員才能參加她的小型慶祝。但是在1998年1月31日那天卻與往年大不相同,這天為了慶祝她60歲生日,16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前來道賀,包括比利時、丹麥、盧森堡、挪威、西班牙和瑞典等國的國王或女王,以及英國的查爾斯王子和約旦的王室成員。雖然說這是一場私人聚會,但卻使一向不喜歡張揚的荷蘭王室終於也風光了一回。 其實每當在海牙的國會召開會議時,由於女王必須親臨宣讀國會宣言,因此當天女王和她的親人將乘坐金碧輝煌的豪華馬車,一直遊行到國會大廈前,在那一天,眾人都可以一睹女王的風采。 碧翠絲女王是一位頗有成就的雕刻家,但是很少有人會知道,她對藝術的熱愛在1998年生日慶祝過程中可見一斑,因為那天她參觀了阿姆斯特丹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並且前往觀看芭蕾舞表演。 2003年2月2日,荷蘭王儲威廉‧亞歷山大與阿根廷投資銀行家美女麥西瑪‧佐里奎塔結婚,歐洲主要王室成員、世界重要領袖均應邀觀禮,一時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上帝造海荷人造陸

「上帝造海,我人造陸,」,這是荷蘭人自古以來引以為傲的豪語。荷蘭是西北歐的濱海小國,經緯度在東經3度22分至7度13分之間,以及北緯50度46分至53度33分之間的萊茵河三角洲一帶。東鄰德國,南與比利時交界,西和西北濱臨北海與英國遙遙相望,北隔北海與丹麥、挪威對峙,位於西北歐大平原的西北角,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德河三角洲。國境南北長300公里左右,全國總面積約4.1528萬平方公里,約合1.6034萬平方哩,其中包括內陸水域7842平方公里在內,海岸線長1075公里,有1/4土地是把海水趕走,共用2414公里長的堤壩圍成低於海平面的新生地。全國有近半地區為帶有人工排水設施的堤壩圍墾地,當地人稱為「波爾德」。荷蘭人平均每年可以向海爭來24平方公里的土地。 荷蘭之所以稱尼德蘭(Nether-lands),意思就是低地,因為有38%的國土比海平面還低,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國家。整片國土是一塊向歐洲陸地西北岸延伸的低地帶。境內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地勢較高,除了有少數台地外,有很多沙丘及沼澤地,最高點是海拔321公尺的瓦爾瑟堡(Vaalserberg)丘陵地;西北部大多數地勢低漥,有40%土地在海平面下。所以這裡得築高堤和沙丘來隔開北海,保護國土免被水淹,當人們站在堤上,常常可以看到堤外的波濤遠高過堤內的農田。 荷蘭人與海爭地的歷史已有千餘年,他們最初先挖掘溝渠和疏通積水,然後種植蘆葦,使地面快速乾涸,隨後用通過風車推轉來發電的抽水機抽水。直到19世紀中葉,荷蘭人開始實施開發海的空前大計劃,要從波濤汹湧、無邊無際的深海中,開拓出幾百萬畝的陸地來。這種憑藉人力戰勝大海的計劃,後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一直到1920年才恢復實施。 圍海造地的方法是圍繞一塊既定的地面修建一條環形堤壩,寬度足以容納一條道路和一條運河。這種切割開的地區又用副堤再度分隔,副堤上通常修有一條運河和一條道路。被堤圍繞的空間,又以橫跨的一道道平行溝切割分開,憑風力或電力為動力的抽水泵,將水從水溝中抽入運河,隨後靠重力或再度使用排水泵將水引向海岸。海水低潮時,使用泵或重力排水效果更佳。冬季西南風暴有時提高海水的水位,阻止運河將過剩的水排入海中,這時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大小洪災相繼承發生。 荷蘭第一條堤壩歷時4年才建成,後來又築一條長達30多公里的巨壩,把南海和大洋隔斷。荷蘭當局採用工程師萊利(Lely)的方案,在北荷蘭省及菲仕蘭省之間興建一道大堤防(Afsluitdijk),並動用500艘大小船隻日夜興工,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32年5月28日下午1時大功告成,使荷蘭人在與海爭地的努力中打了一場大勝仗。這一條橫跨大海的巨壩,寬80公尺,長30多公里,中間築有鐵路、公路及人行道。境內築有許多人造海島,並進行公路網和農舍的建設,使荷蘭憑添許多整齊的小村落和可觀的耕地。如果海潮和猛烈的風暴同時發作,海水就會沖破海堤,造成窪地洪災;這種情況曾在1953年2月發生過,堤壩被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驚濤駭浪所沖擊,破了一個大缺口,海水有如萬馬奔騰似地沖進城市和鄉村,把無數的人、牲畜、農田都一掃而去,造成空前的浩劫。 然而,為了爭取更多的土地,荷蘭人接下來又執行了所謂的「三角洲專案」,當時共斥資80億美元,歷時35年,在西南方澤蘭省沿海興築「東斯海爾德堤防(Oosterschelde)」。但由於大堤防破壞生態過於嚴重,使得堤防在施工期間就頻頻遭到環保人士的抗議,當局最後被迫推翻原有計劃,把全段的中間一段,改為活動式的鋼板堤防,讓海水在風平浪靜時得以進入港口;波濤汹湧、風浪大時才放下擋水閘門。此種活動式的堤防,也重新改寫了荷蘭人興建堤防的歷史。 荷蘭的地層結構相當年輕,往上追溯到第四紀的洪積世,那時荷蘭的西部與英格蘭之間,是一塊相連的陸地,上面全被冰川掩蓋。在冰川縮退後,遺留冰川的堆積物很多,並且河流都向西北流入大海,所以形成很多的沖積沙地。西部因地層陷落,除有100公尺左右的幾處沙丘外,其他土地大多在海平面下,因此全靠堤防排水方能耕種。 由此可見,堤防與造陸的關係密不可分,堤防可以圍造運河,運用相同手法築起層層運河,然後用風車把運河間的水都抽乾,排到外海。抽乾後的土地無需填土或沙,曬乾後即是良田,無論耕種、築房皆宜。即使是抽乾的海埔,在種植蘆葦後,土壤逐漸淡化,3~5年後便成一方良土,又可利用。1978年荷蘭成立的第12個省,弗萊福蘭省就是著名「須得工程」的偉大結果,它的萊利斯塔德更是不折不扣的海浦新生城。 荷蘭的坎彭是上艾瑟爾省的港口城市,連同其以北地區屬德國北部平原的連續部分。具有典型的冰蝕地面,上面覆蓋著冰堆沙和砂礫。因此荷蘭的格羅寧根、菲仕蘭、德倫特、上艾瑟爾和海爾德蘭等省,大部分是沙質石荒原或為泥炭沼澤所覆蓋。 過去布坦格爾沼澤的「高沼」延伸部分,如今成了德國和荷蘭間的實際國界。荷蘭的其餘部分則是由萊茵河、馬斯河及斯爾德河所沖積而成的。雖然大部分地區處在海平面下,但經由圍墾的方法已大多被開墾為耕地,圍墾的面積甚至超過了海水堆積的砂丘。 荷蘭早在7世紀就開始興建堤防,其實在羅馬時代已存在「堤爾明」短堤,目的在保護村莊而在沿岸各省興建的。儘管如此,中世紀時,驚濤駭浪越過沿岸沙洲,將原先的「須得海」推擠至內陸的沼澤地,成為「夫雷湖」。而今,此處築有巨大的堤防,以防海水倒灌,後來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淡水湖艾瑟爾湖。由此看來,「上帝造海,荷蘭人造陸」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荷蘭人不但懂得填海造陸,甚至還把外海變成內陸湖,這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卓越的才智。 荷蘭西北面瀕臨北海,有將近230公里的海岸線。在比利時和荷蘭南部,海岸線在向後退縮,而南北荷蘭兩個省的海岸線卻向西延伸。這種現象是由於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潮水所引起的,潮水經常沿著海岸逐漸堆積成沙丘。在公元初,大概有一種串鏈形沙丘從易北河口的旺羅格伸展到加東以東某處,這極有可能是因英吉利海峽外形及河床的改變而引起潮水的變化,從而沖開了連串沙丘,形成參差不齊的澤蘭海岸和東、西弗里西亞群島。 今天,海水再次在南北荷蘭兩省原來沙丘的西面堆積了新的沙丘,高度從9~16公尺不等。在南方,凡是海水汹湧沖擊之處,沙丘不是有木柱加固,就是新近用鋼筋水泥混凝土製成的堤岸加固。海水沖積成的堤岸帶有沙礫,但由於排水良好,提供興建市鎮和鄉村的根基。 荷蘭北部的北海淺灣瓦登海(Waddenzee),位於大陸和西弗里西亞群島間,每當低潮時,會露出大面積沙灘,並有許多深溝。水流經西弗里西亞群島間的幾個灣與北海溝通。這一帶有登海爾德和哈靈根等漁業港。 沿著荷蘭的海岸線有阿默蘭島、弗里西亞群島、斯希蒙尼克島、泰爾斯海靈島、泰瑟爾島、弗里蘭和聖馬丁等島。其中弗里西亞群島在北歐海岸外,共由3組群島組成,呈鏈條狀,距大陸約為5~32公里,在地理上構成一個單元。多數島嶼漁業、飼養業和農業較為發達,最興盛的是旅遊業。西弗里西亞群島包括特塞爾等9個島嶼。整個島群曾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陸。 聖馬丁是加勒比海的島嶼,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中向風群島的北端。地形丘陵起伏,年雨量約為1140公釐。島的南部佔全島面積1/3,由荷蘭管轄,面積為37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初,與鄰近的薩巴島和聖尤斯特歇島一起,組成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向風群島選區,是構成荷蘭王國的整體組成部分。選區首府和島上的行政中心為菲利普斯堡,由於島上有潔淨的海灘和宜人的氣候,是荷蘭政府最重視的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在經濟上已日益轉向依靠旅遊業。荷屬聖馬丁約有1.5萬人口。 國內有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等3條重要河流,這些河流在流經荷蘭國土時,河岸上大半都築有堤防,河床比西岸地面還高,故稱為「地上河」。3條河皆挾帶著泥土自上游往下沖,泥土逐漸沉澱在河裡,導致河床日益增高,因此,荷蘭人在沿河處不得不築以堤防。堤防上都備有風車和挖泥機,用以排除積水和淤泥,使河床不再升高,昔日的招牌景觀風車,如今已被電力抽水機所取代。雖然3條河流的發源地都在德國和比利時境內,但荷蘭卻是控制這些河流河口的所在地。 萊茵(Rhin)河為歐洲最大的水動脈,源出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萊茵河從德國流入荷蘭後,分成三條支流,並在境內形成三角洲:一支為艾瑟爾(Issel)河,在荷蘭阿納姆東南離開下萊茵地區東北113公里處,注入艾瑟爾湖,可以通航,水流緩慢,沉積大量淤泥;另一支為萊克(Lek)河,流經鹿特丹注入北海;而其主流瓦爾(Waal)河則流經奈梅根往西,匯入馬斯河。還有一條老支流叫做老萊茵河,在離開萊茵河後,經烏得勒支,在萊頓附近入海。萊茵河流域降水豐沛,上游為高山形河流,春夏融冰化雪時水量增多;中游多支流有春汛;下游冬雨較多,全年水量穩定。水運繁忙,尤其以魯爾工業區和荷蘭內河航網之間的貨船往來最為頻繁,貨運量居世界首位。內河船泊半數以上屬荷蘭。 馬斯(Mass/Meuse)河源出法國東北部洛林高原南部,全長950公里,流向大致和萊茵河相同,上游在比利時,向東流至列日,在荷蘭的馬斯垂克和比利時的馬瑟塞克之間形成一段荷蘭與比利時的分界,在荷蘭境內長度為258公里,流域面積3.3萬平方公里,在芬洛漸轉向西,降至海平面高度並分成兩條支流:一條支流流入迪普,通往北海的出海口,在色當以下可以通航;另一條支流則與瓦爾河匯合後,逐漸與萊茵河匯聚,和萊茵河共同形成一個三角洲。 斯海爾德(Schelde)河全長僅435公里,起源於法國境內的阿圖瓦岩床。流經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彎曲地流經根特,到達安特衛普80公里長的河口灣處流入荷蘭境內。流域包括農業發達的佛蘭德平原,比利時紡織中心,法國北部的煤田及里爾-魯貝-圖爾寬工業區。主要支流左岸有斯卡爾普河和萊斯河;右岸有登德爾河和亞泊爾河,兩岸擁有眾多工業機構。在安特衛普和根特之間航運最為繁忙。 在這塊擁有大大小小無數池塘與湖泊的地方,荷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外海變成內湖,造出今天這個龐大的淡水艾瑟爾湖。 艾瑟爾湖(Ijsselmeer)是荷蘭中北部的淺水湖,1932年之前並不存在,當時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荷蘭人稱之為須得海,荷蘭文的意思即南海,故而今日艾瑟爾湖又名須得海(Zuiderzee)。須得海原為北海岸海灣之一,1932年荷蘭把須得海的南部與北部隔開而形成。 17世紀的荷蘭是海上強國而致富,須得海在這段黃金時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沿海城市皆是一片繁榮盛景,如霍倫和恩克赫伊曾等城鎮的許多海上英豪,從東方帶回來香料、茶葉、陶器等,更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民用產品。當時阿姆斯特丹船隻必須在須得海進出,所以北荷蘭省最北角的軍事港登海爾德與德索小島(Texel)之間,曾被譽為「北方的直市羅陀」,盛況可見一般。但是須得海由於海水過淺,經常氾濫成災,沿海土地一旦受到海水侵襲,土壤便會鹽化而無法耕種。加上大船行駛至此經常擱淺,必須到登海爾德換小船,才能把貨物運到阿姆斯特丹,這對精打細算的荷蘭商人而言,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1916年,須得海再度氾濫,荷蘭政府決定興建堤防以防堵水患,並於1927年動工,耗時5年竣工。於是須得海與北海之間的天然通道自然消失,大堤防將原來的海域一分為二,靠內陸的便是現在的艾瑟爾湖,堤防外的海域改稱為瓦登海,而大提防又同時調節水位,沿岸地區築起一片又一片的海浦新生地。 如今,艾瑟爾湖水位高出海面約8公尺,湖長30公里,河水及雨水不斷衝淡其中鹽份,加上原先的海水比重較大,得以由下往外海排水,於是艾瑟爾湖成為名副其實的淡水湖。並在湖堤築有船閘,可通駁船及小型海輪,船閘還可調節引入艾瑟爾湖的湖水,為南、北荷蘭省和菲仕蘭省等三省提供水源。從此淡水漁業取代了昔日的海水漁業,主要養殖鰻鱺,迫使須得海漁民紛紛另謀出路,漁村及捕鯨業同時沒落,原有的海洋生態也遭到破壞。該湖的3429平方公里已用攔堤抽水的方法改為海埔新生地,整個工程完成後,荷蘭的土地面積會增加2331平方公里。餘下的水域3833平方公里保留為較小的艾瑟爾湖。 哈勒姆湖(Haarlem Lake)是北荷蘭省的湖墾區,面積為184.86平方公里。1531年時這裡曾是許多個湖泊,因為漲水,在19世紀30年代連成一片,由於洪水泛濫經常會威脅到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1839年政府批准排水計劃,並於1840~1852年間完成排水工程,環湖又開發了靈法爾運河;1848年開始用蒸汽泵排水,並開墾田面積170.36平方公里,經濟收益足以抵消工程費用。其墾地土質以粘土和沃土為主,大部分皆為可耕地。 此外,境內還有許多運河,全長約5600多公里。如北海運河(North sea canal),是阿姆斯特丹與北海艾默伊登間的東西向水道,全長23公里,深15公尺,寬235公尺,能通航遠洋海輪,它建於1865~1876年,使阿姆斯特丹成為主要的海港:而阿姆斯特丹萊茵運河,是連接阿姆斯特丹港口與萊克河經烏得勒支和瓦爾河的航道,於1952年開拓。全長72公里,有四道船閘,是西歐最為繁忙的運河,可容納排水量4300噸的船隻,其最小深度為4.2公尺,因此,荷蘭是世界上運河最多的國家,但由於沿海多沙地,故良港不多。 荷蘭因為西瀕大西洋,受英吉利海峽暖流影響,屬溫帶闊葉林氣候,除東部和南部稍帶一點大陸性氣候外,其餘皆為海洋性氣候,各地天氣都較溫和。西南季風在冬季帶來溫暖舒適的氣候;除東部會短暫結冰外,其他地方並沒有嚴寒的現象,大港口也不結冰,比同緯度的其他大多數地區要暖和。全年12個月中,以元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1℃~4℃。夏季西南季風帶來涼爽的天氣,7月為最熱,但氣溫也不過是13℃~22℃。季風帶來溫和氣候的同時,也給這個低地國家帶來大量濕氣。降雨量最多的季節為秋季,因為這是一個來自大西洋上空氣旋活動最為頻繁的季節;而陸地的地勢較低,以致這一地區依靠對流雨獲得豐沛的水分。其中又以阿登山脈的心臟地區降雨量最多。年雨量約765公釐,相形之下,3月分最乾燥,而8月分雨量最為充沛,一年平均有200多天陰雨綿綿;就算不下雨的時候,大多數也是霧天,和英國情況相仿,天空經常陰雲密布,秋冬更甚,常常是令人厭煩的毛毛雨及濕漉漉的霧氣。而且天氣變化無常,全年平均只有25天晴朗的日子。靠近西北海濱的地方,雲霧最多;東部情況雖略好,但仍潮濕多霧。四季都有西風吹拂,每年7月到翌年3月吹西南風;4~6月則吹西北風。由於地低土濕,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荷蘭除了阿登山區外,其他地方是很少有天然植被的,因為圍墾的土地都是人工填築而成,植物也是有計劃的種植,並且土地的得來不易,每一寸土地都要作再生產的規劃及受到悉心的照顧。 阿登山區是個不容易開墾之地,故為最大的天然植被生長區,生長著大片的櫟樹、松林、山毛櫸,以及滿山遍野的荊豆和石楠屬植物。海濱沙丘上也有許多獨特的植物分布,不過面積都不大,種類有短小的金雀花、檜松、沙地蘆葦和其他耐寒植物稀疏地生長著,這些都是有助於固定沙丘。至於野生動物,那就更為少見了。 以與海爭地而譽滿全球的低地國荷蘭,如今正上演著人鼠大戰的恐怖劇。日益劇增的麝香鼠,幾乎所有的省份都遭到襲擊,四處猖獗,似乎要吞噬整個國家,尤其是在人工建造的灌溉渠道中,災情最為嚴重。 麝香鼠起源於北美洲,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繁衍到歐洲大陸,由法國北部和比利時開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才入侵荷蘭。現在荷蘭的麝香鼠多達200萬多隻,數量之多,實在令人咋舌。想要徹底消滅這種繁殖力極強的鼠類,目前看來還相當困難。唯一能夠做的,也只能將麝香鼠對人類的侵擾,降低到可以忍受的程度。為此,荷蘭政府動員了全體國民,有組織地展開獵鼠行動。 荷蘭公共工程與運輸部長已和農業部合作,共同設定了300多位職業滅鼠專家參與的計劃;政府每年投資在抑制麝香鼠氾濫行動上的預算,平均約為3000萬歐元,當然在勞師動眾之下,每年也約有45萬隻害鼠被消滅,可謂成績斐然。 一般來說,每年2~3月間是麝香鼠的繁殖期,也是獵鼠最困難的時候,每隻母鼠平均一胎會產下15~20隻小鼠。荷蘭境內的滅鼠方式並非用槍射殺,而是運用強力鼠拍,安置在水中,特別是老鼠洞口,或是運河交叉處的水管入口處來捕殺這群「外來移民」。此外,官方明令禁止使用投毒方式,以防止水源污染和危及其他生物,並防止貪婪的商人將麝香鼠毛皮和鼠肉製成商品等情況的發生。

最大乳肉之國

荷蘭是發達的西方16個經濟強國之一,經濟屬外向型,80%的原料依靠進口,60%以上的產品供應出口,80%的貿易以歐盟成員國為對象。商品與服務的出口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67.2%,進口佔62.4%。在電子、電器、化工、水利、造船及食品加工等領域技術領先,金融服務和保險業發達,交通方便,是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農牧產品出口額居世界前矛。 這個國家是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德國是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所以經濟政策常因德國經濟政策的變動而有所調整,也和歐盟各成員國的經濟腳步接近。目前荷蘭在經濟政策方面採取的措施為一: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並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額限。二:採取共同農業政策和漁業政策,建立農業基金,調節農業產品,補貼出口,進行農業結構的改革;在漁業方面,和歐盟各成員國有共同的捕魚區。三:貨幣採用歐元,並將本國黃金和外匯儲備的20%交給歐洲貨幣合作基金,作為向有困難的參加國提供短期信貸的干預貨幣市場之用。四:和其他成員國按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來攤派共同體建立的總預算。 荷蘭是一個農業、工業和貨運服務業並重的歐洲國家,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境內的農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70%,其中農耕地面積約佔35%,但耕地利用已達到飽和,無法再加以擴張。由於農民的勤勉和使用大量肥料耕種的結果,荷蘭農作物產量差不多已達到最高的生產量。農業用肥料的消耗量為全球之冠。國內農業人口佔全國勞動力的5%左右,農業從業人員約為27.3萬。在農業構成中,畜牧業佔50%、園藝業佔38%、農田作物佔12%。 主要的農產品有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稻米、玉米、豆類、馬鈴薯、甘蔗、亞麻、洋蔥、甜菜、水果、花卉和蔬菜等。其中麥類年產量約150萬噸,馬鈴薯年產量約250萬噸,甜菜年產量約300萬噸,成為全歐洲最大的馬鈴薯出口國。 這個國家的玻璃溫室面積佔歐洲的一半,這裡的人們使用溫室培育蕃茄、萵苣和小黃瓜等蔬菜出口;是全歐洲最大的小黃瓜產地,全國約有500戶農家每年生產約9億根小黃瓜,佔歐盟各國小黃瓜消費量的三成。荷蘭人也在沙質土地上種植馬鈴薯,發展加工,世界上薯類貿易量的一半以上是從這裡輸出。據統計,荷蘭有30%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但糧食和水果都不能自足,要靠國外輸入,其中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和美國。 花卉是荷蘭支柱性的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公尺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有「歐洲花園」的美稱。由於荷蘭的沙質土極適合地下球莖類鮮花的生長,早在16世紀時便從國外輸入並種植此類花朵,在鮮花適應了荷蘭的氣候之後,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現在全國約有4萬畝土地是繽紛的花田;其園藝之精湛也堪稱全球之冠,每年輸往世界各地的花卉,約佔全球市場的60%強,價值在100億歐元以上,在荷蘭從事與花卉相關的工作者超過7萬人。 荷蘭人還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來發展畜牧業,沿著低地牧草生長非常茂盛,牧場佔全國總面積的40%,因此已躋身為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之列,盛產牛、羊、馬、豬和雞。國內有乳牛1400萬頭,羊40萬隻,馬15萬匹,豬約1600萬頭,雞2億多隻,現在幾乎平均每個荷蘭人都有一頭牛、一頭豬和13隻雞。全國每年生產牛肉52萬噸,豬肉132萬噸,黃油29萬噸,牛奶1275萬噸,乳酪53萬噸,雞蛋出口量佔世界的20%。 荷蘭的乳牛品種非常優良, 乳業也特別發達,牛奶產量居歐洲各國之冠,所產的煉乳、乳酪和牛油等遍銷全球,是輸出品的大宗。乳品出口以英國為最大的客戶,所以有「英國牛乳棚」的雅號。荷蘭乳酪出口居世界第一,品質冠於全球,並有「乳酪國」的美譽。 這個瀕海國家的漁業更是非常發達,但是在國民經濟比重上則較小。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漁民已普遍採用科學技術捕撈方法,深海漁業有良好的基礎。全國共有917艘機動漁船,其中537艘為遠洋漁船,380艘是近海漁船。內河養蠔業相當發達,全國全年漁產總值平均為1.8億歐元。在沿海的各處河道上,還可以看到許多奇形怪狀的舊式漁船,艙口擺著各式花盆和鳥籠,還有一些穿著拖鞋的漁人,在休息的時候悠閒地啣著德國製的大煙斗。 荷蘭林地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林產勉強可以自給。


造船工業特別發達

荷蘭天然資源缺乏,除東部的鹽和20世紀50年代才在北部發現的天然氣外,只有少量的石油、鐵和錫等。其中石油年產量約為130萬噸,天燃氣745億立方公尺,鹽170萬噸。荷蘭一年的食鹽最大產量,可供全世界人口不斷享用達一世紀之久。天然氣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大量天然氣用輸氣管輸送出口到德國、法國和比利時去。 工業非常發達,全國一共有143萬多名工人,工資都很高,最低週薪為200歐元。國內也沒有工人罷工的情事發生。因為國內勞工領袖和政府之間曾建立充分的共識,工會每年只要求加薪2%,以換取更短的工時和更多的工作機會,並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因此社會安定,大幅經濟改革順暢無阻,失業率一直維持在6.5%以下。 這個國家工業非常發達,主要是依靠外來的原料和半成品的源源不斷供應,然後裝配成各式各樣的成品外銷。國內重要的工業為發電,除一般的水力與火力發電廠外,還有兩座核能發電廠,發電量為39億多度。此外,比較重要的工業還有煉油、石油化工、飛機、造船、機械、電機、鋼鐵、水泥、煉錫、煉鋁、肥料、冶金、金屬製品、電器、微電子、紡織、成衣、鞋帽、皮革、奶粉、木材、家具、建材、樂器、運輸設備、植物油、橡膠、塑膠、食品加工、造紙、印刷、製藥、農產品加工、麵粉、鑽石加工和儀器等。 荷蘭的造船業執歐洲牛耳,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造船廠有280多家,除製造遠洋巨輪外,也製造大型油輪、內河小船及帆船等。其中尤其以製造潛艇、挖泥船、鑽探平台、鋪管船、浮吊和淘金船等專用船隻見長。 此外,機器製造業在荷蘭也極為發達,由於農業機械發展迅速,電氣電子工業地位也相當重要,產品遠銷世界幾十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名聞遐邇的菲力浦電子公司(Philips Electronic N.V),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業壟斷組織之一,也是世界第9大電子集團,製造並銷售高級電子設備和家用電器,成立於1891年,開始以菲力浦公司命名,1912年改組成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國際集團主要生產照明設備、電池、家用電器、電動刮鬍刀、電信設備、科學與工業電子設備、視聽產品、半導體、醫療設備、彩色映像管、電子元件、X光分析儀及音響設備。公司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共有26.51萬多名員工,本國員工共有10萬名左右,其股票在9個國家的16個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固定資產已高達2560萬歐元,銷售額高達1.17億歐元,其總部設在荷蘭的艾恩德霍芬。 荷蘭的化學工業是19世紀末在開採岩鹽,利用煤炭業和冶金業廢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內共有4家煉油廠,每年煉油量達400萬噸。在煉油廠產品基礎上還形成了其他許多化學產品。而隨著天然氣的大量開採為化學工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有利條件:熟練的勞動力,大量地投資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也是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荷蘭還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漆和顏料製品的生產國之一;製藥工業也非常發達。 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切夫隆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壟斷了荷蘭的煉油業,化學工業則被國家礦業公司、阿克索人造纖維公司和聯合利華公司所控制。 英荷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 Group)是英國和荷蘭的石油壟斷集團,光以銷售量論,為全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分公司遍布環球100多個國家,分公司的股權直接或間接地、全部或部分地為海牙的皇家石油公司和倫敦的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所佔有。這兩家母公司是行政管理機構,不經營實際業務,是公眾性的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各自買賣,並各自設立董事會。在這兩家母公司下,設有兩家持股公司:即殼牌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有限公司;這兩家持股公司的股票60%為荷蘭皇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所有;40%為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所有。另一方面,兩家持股公司又擁有管理分布於全世界的、經營具體業務的各個子公司。它們分別從事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石油化工和相關工業的業務,從研究、勘探到生產與銷售,無所不包,有幾家子公司還經營五金、原子能、煤和消費品等。 在19世紀末的時候,兩家母公司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和殼牌運輸與貿易公司原為競爭對手,直到1907年才聯合組織成英荷殼牌石油公司。1913年,這兩家母公司又合併其他的一些公司,收購了羅馬尼亞、俄國、伊拉克、埃及、委內瑞拉、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和奧克拉荷馬等地的產油公司,並擴大了歐洲、亞洲、澳大利亞、非洲和南北美洲的銷售機構,因此躍居世界石油公司的首位。此後數十年間,公司在地域、工業和產品方面不斷擴大和持續發展,且在組織方面也做了細緻的安排,如兩家持股公司的現有形式就是在1959年設立的,而該集團的兩家母公司仍然居於並行領導的地位。現在殼牌石油公司是荷蘭最大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學工業的企業集團,也是世界第二大煉油集團;鹿特丹則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與美國的休斯敦和新加坡,並稱為世界三大煉油中心。曾被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500強企業中的第3位。 食品工業在荷蘭的國民經濟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當然國內農產品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基礎,但一部分諸如咖啡、茶業、可可、大蒜等原料則尚需進口。相當一部分產品,如黃油、乳酪、奶粉、煉乳、蛋類、肉罐頭、蔬菜罐頭、水果罐頭和啤酒等,則提供出口。 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 N.V)公司是英國倫敦的聯合利華公司和荷蘭鹿特丹的聯合利華公司的總稱,形式上雖然是兩家公司,實際上是同一家公司,在全世界共有500多家附屬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所銷售的貨物75%是家庭日用品,包括肥皂、洗滌劑、人造黃油、食用脂肪、生菜調味品、乳製品、化妝品、食品、紙、塑膠製品、包裝材料和其他日常用品,以及工業用化學品及家畜飼料的經營、裝運和銷售等;並且在非洲、馬來西亞和所羅門群島營建油棕類的種植園。這個公司又開辦貿易投資公司,在非洲、英國和澳大利亞等經銷卡特彼勒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等一些大公司的產品。就銷售量來說,聯合利華公司是世界最大的10家公司之一。 荷蘭化學製藥公司(Akzo Nobel NV)是一家多種經營公司,也是國際上工業用與家用合成纖維的大製造商,以及化工和醫藥的國際集團,公司分為化學品、塗料和藥品等3個部門,1994年由荷蘭化學製藥公司和瑞典諾貝爾公司合併而成,總部設在安亨,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主要經營鹽、碱、塑膠、添加劑、工業及紡織用人造纖維、各種薄膜、醫療設備、藥品及藥品生產用原料等。 荷蘭雖然不是著名的汽車工業國家,但是國內汽車工業發展蓬勃,它生產的汽車,卻能經常維持可觀的出口數字,尤其是小型客車、貨車、房車和摩托車已遠銷到俄羅斯。其中有一種「友誼」牌小型貨車,在非洲極受歡迎。 這個國家的鋼鐵工業規模龐大,平均每年產鐵在250萬噸以上,鑄鋼也超過150萬噸。在科技發展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並且已成功地發射了多枚人造衛星進入太空。 名列世界第十四大工業國的荷蘭,它的工業產品平均年產量分別約為汽油839萬噸、柴油1349萬噸、錫2800噸、紙和紙板160萬噸、硫酸165萬噸、氮肥150萬噸、塑膠250萬噸、合成橡膠20.1萬噸、木材20.4萬噸、鋅18萬噸、鞋800萬雙、棉織物1.5萬噸、毛織物500萬平方公尺及小轎車10萬輛。 服務業發展迅速,佔國內年生產總值的1/3,主要集中在運輸、郵政、電信、金融保險、建築及技術咨詢、股市、廣告、會計事務、管理、職業介紹、環保、研究及顧問等。 荷蘭對外經濟依存度相當高,因此對外貿易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一環,是世界上第九大貿易國,平均全年出口總值約為1250億歐元,主要出口品有天然氣、石油製品、軍事裝備、船隻、汽車、電器製品、化學製品、電氣機械、紡織品、金屬、銀器、鑽石、鹽、煉乳、乳酪、奶粉、牛油、肉類、魚貨、花卉、種子、菸葉、甜菜、雞蛋、可可粉、馬鈴薯粉和啤酒等。80%出口到德國、義大利、瑞士、瑞典、丹麥、希臘、日本和中國去。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1090億歐元,主要進口品包括原料、半成品、礦物性燃料、汽車、紙和紙板、機械、紡織品、照相器材、鐘錶、衣飾、玩具、水果、糧食、魚罐頭、木塞、砂石、氯化鉀、黃鐵礦、煤油、羊毛和麻等。主要輸入對象有歐盟成員國、美國、中國和日本等。 貨幣單位為歐元,是今日世界上最強勢貨幣。在匯率方面,每1歐元約可兌換1.5美元。紙幣單位有5、10、20、50、100、200及500歐元等七種。硬幣以分為單位,有1、2、5、10、20和50等分,以及1和2歐元等八種。荷蘭歐元硬幣的一面圖案稱為Country Specific side,使用荷蘭現任女王碧翠絲的肖像。 荷蘭經濟景氣,平均國民所得約為每人每年3.24萬歐元。長期以來,荷蘭的對外援助以雙邊援助為主,多邊援助為輔。援助的國家包括有印度、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葉門、坦桑尼亞、肯亞、蘇丹、布吉納法索、埃及、桑比亞和哥倫比亞等。雙邊援助主要集中在農業、教育、醫療衛生和公用事業等部門。 主要金融機構有中央銀行,其職責是發行貨幣,制定銀行利率,執行公開市場政策,規定融資上限等。 荷蘭銀行(ABN-AMRO Bank)是由荷蘭通用銀行(AMRO Bank)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銀行(AMRO Bank)於1991年合併而成,在全球各地擁有3000多家分支機構,是世界上擁有銀行網路最多的銀行之一。集團資產總額為5974億歐元,在世界銀行界居第17位,歐洲排行第8位。 荷蘭國際集團(ING),是由荷蘭中產-郵政銀行集團(NMB Postbank Group),以及荷蘭國民人壽保險公司(Nationale-Nbder-landen)於1991年合併而成,是荷蘭最大的金融機構,曾被財富雜誌評選為全球50強企業中的第13位。其下屬的荷蘭保險公司(ING Insurance)係歐洲第四大保險公司,另一下屬的荷蘭商業銀行則為荷蘭的第三大銀行。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英國最古老的巴菱商業銀行因經營不善行將倒閉時,荷蘭國際集團以其雄厚的實力加以收購。1998年荷蘭國際集團又以鉅資收購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倫伯特銀行(Brussels Lanbert)。 荷蘭農業合作銀行(RABO Bank Enderland),由荷蘭數家農村信用社於1973年合併而成,是國內第二大銀行,在世界各大銀行中排名第31,主要從事農業、農業機械和食品工業等行業的金融交易。 荷蘭的許多家本國和外國的銀行,都提供有一般出口融資貸 款。而荷蘭各處都有的 GWK (Grenswissel Kan-toren N.V)國際貨幣兌換處、銀行和郵局等,包括各國貨幣、旅行支票等皆可兌換成歐元,但是手續費視兌換場所而不同。雖然大飯店櫃台也都有兌換處,但匯率不太理想。設於火車站和旅遊服務中心的中央銀行要收取3%的兌換手續費;路邊掛著Chang、Cheque等招牌的私人合法經營的兌換處,服務費高達10%;民營的Rabobank則僅收50分歐元服務費,最為划算。

交通勿遠弗屆

荷蘭自17世紀以來,因為地理位置的優越,交通非常發達,因此有「歐洲門戶」之稱,是西歐與世界其他地區間商業往來的門戶,所以對外交通特別方便。如今,境內交通網密布,擁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 航空方面,全國共有3個國際機場、12個國內線機場,擁有2100架各種民用飛機。由於國土面積小,自行開車由國境的最南邊到最北端,車程不過數小時,因此荷蘭的民用航空主要是為國際旅行和運輸服務。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成立於1919年10月,以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國際機場為基地,大部分為國外航線班機服務。1946年5月曾成為開闢橫跨大西洋,直抵紐約定期航線的第一家歐洲航空公司,同年還開闢橫跨大西洋的幹線。現在航線遍布世界各地,與歐、美、亞、非、澳五大洲間的100多個城市有航班互相來往。目前台灣與荷蘭阿姆斯特丹之間,有荷航、華航和長榮等直飛班機。荷蘭的國內航線,則由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子公司(NLM)航空公司負責營運,各大城市間也都有航班往返。 陸上交通方面,鐵路如蜘蛛網般密布全國各地,全長有3600多公里,絕大部分已經電氣化,年客運量為3億多人次,客運舒適度高,火車外觀設計是乳酪色加藍色線條,很有特色。國家鐵路總稱為Nederlandse Spoorwegen,簡稱為NS。發車頻繁,而且準時,分為中心城市(Inter City)列車和普通列車。各大城市間,每半小時就有一班直達車對開。而眾多普通列車穿梭在各小城間,行車速度絲毫不亞於直達車,只是其停靠站較多而已。火車站內都設有醒目的黃色時刻牌,牌上標明開車時刻和登車月台號數,有些車次並附有記號,表示星期例假停開。在荷蘭火車候車地點不以月台標示,而以第幾軌道來稱謂,每一個月台都有兩個軌道,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因為有時一個月台同時有兩列火車進站,如果看錯軌道上錯車,麻煩就大了。各種鐵道路線的車票,主要車站皆有出售,但火車站沒有剪票口,買完票後就可以直接上車,驗票工作在列車上由列車長直接負責。列車長身穿深藍色西裝,戴暗紅色帽子,背著一個提袋,態度親切,且大多數都會說英語。火車票分為頭等票和二等票,同一班列車上也有頭、二等車廂之分,不可坐錯,以免尷尬。 車票的種類分單程票、來回票、當目定點旅遊票、全日巡迴票、團體票和家庭團體票等,單程票最貴,當日來回票便宜30%;晚上6時後,來回票則便宜50%。當日定點旅遊票是荷蘭鐵路局與當地名勝管理單位聯營的,除來回票外,還包括旅遊名勝的船票或門票。全日巡迴票一般是觀光漫遊用,持有這種車票的旅客,可以在當天隨意搭乘任何直達車或普通車,中途還可以任意上下車及換車。團體票則分為3人、4人、5人和6人等四種,和全日巡迴票一樣,可任意上下車和換車,是所有車票中最便宜的一種,但是必須照票上記載的人數集體行動。家庭團體票僅供一家人使用,對折優待。此外,還發售週票,價格更划算。另外還有彈性火車票,在10天內可以使用3天,也有折扣優待。在每年的7、8月份,還推出優惠的雙人同行證。另一種團套證(Benelux Tourrail)可以在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三國旅遊,在一個月內可任選5天、不限搭乘次數、也不限里程搭乘火車暢遊。還有一種歐洲五國聯營車票(Europass),可通行法國、西班牙、瑞士、義大利和德國等五國,另可額外付費進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匈牙利、葡萄牙和希臘等國,在車票效期內可無限制地搭乘上述國家的火車,包括法國的TGV和德國的ICE等高速火車,還可免費或享受折扣搭乘許多地區的渡輪、巴士及特殊景觀交通工具。 如果要前往沒有火車直達的小鎮時,只需在出發的火車站加購轉車票(Traintaxi),就可搭乘火車到鄰近市鎮的火車站下車,在站前的計程車站轉搭Traintaxi就可到達目的地,車程不論遠近,車資均廉,真是便民措施。 荷蘭可以說是今天世界上公路網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全國有12.5萬公里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約佔2300公里,年客運量超過7億人次。全國共有670萬輛各種汽車,公路主要標誌明顯,黃色標誌牌上有「N」字標誌的是國道,紅色標誌牌上有「A」字標誌的為高速公路;綠色標誌牌上有「E」字標誌的是通往其他歐洲國家的高速公路,這種國際高速公路可通往比利時、德國的南部和西部。 國內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各大城市的郊外幹線多數為高速公路,晚上黃色路燈密集而閃亮,對行車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荷蘭的觀光俱樂部在國內40個地方設有觀光路線標誌,因此在荷蘭想在公路上觀光,只需駕車跟隨著有「Route」的六面體標誌行駛,就可以欣賞到帶有濃郁荷蘭風味的風車和美麗的田園景色。汽車靠右行駛,左側車道超車。在市區行車限速為時速50公里;高速公路時速120公里;郊區道路時速80公里。各大城市間還有長途豪華公路直達車,而一般中小型城市間也有密集的公路班車聯繫。全國擁有私家車的人數,超過全國總人口的36%。 在市區交通方面,一般城市的公共汽車站多半設在靠近火車站的地方,以方便遊客轉車前往附近的鄉鎮;鄉鎮的公共交通工具有電車和公共汽車,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則有地鐵。除了連接大都市的火車外,荷蘭市區的交通工具並不是全日24小時服務,大都市的發車時間大都為清晨6時至晚上11時或12時;小城鎮可能在晚上10時就收班。 全荷蘭大約有2萬多輛計程車,所有計程車的車頂上都有「TAXI」標語,通常可以用電話預約,在大飯店和車站排班處可以叫到。計程車所顯示的費用已含服務費在內,在市區行駛3公里,車資約為2.5歐元。 規模比較大的出租汽車公司有艾維斯(Avis)、伯爵(Budget)和赫茲(Hertz)等,在國際機場有服務中心,各大飯店和火車站也都有租車處。如果利用出租汽車,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到各主要參觀點旅遊,一天就可以往返,而且租費合理公道,但駕車的人,必須持有國際駕駛執照才行。預約租車比現場租車便宜,大部分租車公司只接受信用卡付款。台灣人士如已獲得荷蘭一年簽證,並且已在當地住滿184天者,所持的台灣駕照經駐荷代表處公證後,就可以直接換領荷蘭駕照。因為台灣是僅次於日本在荷蘭投資的亞洲國家,所以台灣也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可以在荷蘭用本國駕照直接換領荷蘭駕照的國家。 荷蘭是歐洲的自行車王國,平均幾乎每人都有一輛自行車,並且荷蘭是歐洲為數不多、在馬路上設有自行車專用道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在市際公路上設有自行車專用道的國家。 海運方面,歐洲兩條水動脈的萊茵河和馬斯河下游及入海口都在荷蘭,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和比利時的越洋運輸貨物,都大量藉這兩條黃金水道進出歐洲大陸,因而荷蘭獲得了「歐洲門戶」的別稱。 這個海運發達的國家,很多人都靠海為生,北海運輸經萊茵河、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與歐洲大陸內地溝通;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兩大港口,和世界各大港口間,有密集的航線聯絡。目前荷蘭共有470多萬噸商船,包括豪華遊輸36艘,貨櫃輪126艘、貨輪和油輪共541艘,航線遍布全球各地,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商船隊之一。 荷蘭內陸水運也相當發達,境內河道紛歧,運河密布,全境有5600多公里長的運河,因此荷蘭也以運河最多而馳名。河運向來是荷蘭運輸業的主動脈,其中與德國相連的萊茵河系統又在內河航運中佔重要地位,歐洲內陸航道是以萊茵河為中心,形成世界上最密集的水上網路。很多運河是從一個重要的市鎮通向另外一個重要市鎮或入海口,從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便有一條支流在斯海爾德河附近入海。境內70%運河可以通航,有5800艘內河船隻,總排水量720萬噸,數量居世界之首。


觀光業興盛

荷蘭的觀光旅遊業非常發達,現在每年都有好幾百萬外國觀光客入境旅遊,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中國和台灣,每年為荷蘭賺入近百億歐元的外匯,因此對前來觀光訪問的旅客都盡量給予方便。雖然入境要辦簽證,但如果是歐盟成員國人民入境停留3個月以下的就可以不必簽證,超過3個月才需要辦理簽證。其他國家來的旅客由荷蘭航空公司或有關單位登記有案的,可以在抵達荷蘭後,再辦理1~3天的過境落地簽證。我國人士如果想前往觀光旅遊,可以直接到荷蘭駐華文化貿易代表處辦理申報短期申根旅遊簽證,地址為台北市民生東路3段133號5樓B室;電話為(02)2719-8139。受理簽證的上班時間為週一到週五的上午9~11:45。如果時間倉促來不及在國內辦理正常的簽證,可以在到達歐洲各大城市後,自行前往荷蘭駐各地領事館辦理。為了省時、省事、省錢,也可以委託有信用的、唯一股票上櫃的鳳凰國際旅行社代辦赴荷蘭的簽證,或直接參加鳳凰旅行社的旅行團,還可以刷卡付費,非常方便。 辦理申根短期觀光簽證須具備身分證影印本、往返機票、2吋半身脫帽近照一張,新台幣2550元簽證費(隨匯率變動),以及填具一張申請書,只需4個工作天就可辦妥。一張申根簽證可在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盧森堡、德國、法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麥、冰島、挪威和芬蘭等15個國家暢行無阻。 在荷蘭海關入境無需經過檢疫,但如果攜帶貓、狗,就必須拿出10天前開的已注射狂犬病及防疫疫苗證明。來自非歐盟國家的觀光客,可以免稅攜入的物品除個人隨身用品如手錶、照相機等外,還可以攜帶400支香煙或100支雪茄或500公克煙絲,兩瓶酒,50公克香水和1/4公升花露水、洗滌劑或古龍水,以及相當於100歐元價值的禮品。此外,機場稅為2.5歐元,機票內已內含,故不需另外收費。 來自非歐盟國家的觀光客,在荷蘭購買每次價值80歐元以上的物品,可以免稅,但購物時應要求商店開具出口證明書,以便出關時報驗用。報關手續非常簡單,很少有檢查行理的情事,對外幣的攜入或攜出,也不加以限制。 荷蘭設有國際退稅組織(Glo-bal Refund),是退還附加價值稅(VAT)的世界性團體。觀光客在明顯貼有TAX FREE SHOPPING標示的店內購物,購買80歐元以上的物品,可向店家索取退稅證明,3個月內離開歐洲,都可以在離境時辦理退稅,可立即拿到歐元現金或支票。如果來不及在離境時辦理退稅手續,也可以將店方所開退稅證明收據,返國後採取通訊退稅方式。所有過程的手續費會從退稅金額中扣除。 荷蘭列入退稅範圍的還有飯店住宿費,可以退6%的稅;透過旅行社代訂由荷蘭出入歐洲國家的機票,也可以退稅,但一定要持有原始憑據。如果要在荷蘭公路上租車旅遊,汽車租賃和汽油可退還17.5%的稅款。 為了招徠觀光客,荷蘭在美國和日本出售一種價值5歐元的「文化卡」,持有這種卡的觀光客,可以免費參觀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並且還有機會欣賞到荷京交響樂團及其他文化藝術團體表演的節目,如果沒有「文化卡」,這些表演想要臨時購票入場是難上加難。 荷蘭賭場也是非常有名的,機場可讓出境旅客免除候機枯等之苦,國內有贊德澳特(Zandvoot)、瓦爾肯堡(Valkenburg)和席凡寧根等十大合法賭場,皆以旋轉式的賭台為中心,備有輪轉盤、21點、「彭多班哥」吃角子老虎機等各種不同的賭具供賭客選擇,附設的酒吧和餐廳,氣氛恬靜高雅。入場的客人限18歲以上的成年人,外國遊客可憑護照購票入場。營業時間從每天下午2時至深夜1時。 荷蘭是個性開放的國家,賣淫是合法的勾當,拉客也不違法。在以往經營妓院是違法行業,而今荷蘭上議院已正式批准妓院合法化,色情行業便成為荷蘭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娼妓由地方當局列管,並須繳稅,全國賣春妓女多達3萬多人。各城市的色情「開放區」裡,賣春女子半裸著身體在大玻璃櫥窗內招攬拉客,吸引來往行人遊客駐足欣賞,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今,荷蘭當局也允許妓院的「地盤」延伸到國際機場。當地一家名叫「雅姆」的連鎖式妓院,計劃「進駐」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主要目標為長途乘客,機場妓院所招攬的客人主要是那些要在史基浦機場等候轉機,閒極無聊的過境客,以及乘搭長途飛機提早到達的旅客,由此可見,荷蘭的黃色事業已非常氾濫。 荷蘭擁有眾多觀光資源,各地荷蘭航空公司的分公司都備有荷蘭觀光指南,免費供人索取。荷蘭境內大小城鎮共有400處觀光協會(VVV),專門提供有關所在地的觀光資料。觀光協會還可以為旅客提供諮詢、訂旅館、安排旅遊路線、訂劇院座位等,同時在編刊上還有觀光資料和特殊節慶的旅遊簡介,以備索取。 荷蘭的時間要比格林威治時間早1小時,與中原標準時間相差7個小時,所以比台灣也晚7小時。每年的3月29日至9月26日是荷蘭的夏令時間,要比台灣慢6小時。都市地區的電壓為220伏特50週波交流電,採用圓形雙腳插頭。遊客如果攜帶110伏特的電器用品,必須準備變壓器,多數大飯店也都備有110伏特的電壓插座。這裡的自來水可以生飲,度量衡採用公制。由於荷蘭的天氣多變並且潮濕,前往時最好準備好雨衣和毛衣。 前往荷蘭觀光的旅客,一定 要事先預訂旅館。在荷蘭最大的旅館集團是以鬱金香為標誌的「金色鬱金香旅館」連鎖(Golden Tultp Hotels)集團,屬於國際性旅館連鎖集團,在60個國家、140個城市中擁有超過250棟頂著金色鬱金香商標的旅館,台灣的福華飯店便是這個組織的會員之一。 由於金色鬱金香的總部設在荷蘭,因此歐洲就是它的最大客源市場,荷蘭的旅館當然也以它為龍頭。目前共計有31家這個組織的旅館,可以列入旅荷遊客的優先選擇旅館名單中。這個集團雖有自屬的訂房系統,但仍與荷蘭皇家航空公司有密切的業務合作關係,凡是荷航航線所經過的城市,就有金色鬱金香集團的旅館出現。人們如果參加荷航的套裝旅遊,就可感受到金色鬱金香飯店的住房情趣。 在小費方面,荷蘭境內的旅館、餐廳、咖啡廳和酒吧的帳單中未包括服務費,故需另外酌付小費。一般小費的標準是10%~15%,計程車小費已包括在基本車資中,若有行李,每件行李的小費另付50分歐元;機場和鐵路代為搬運行李,每件也應給小費50分歐元;飯店服務生代搬行李,每件行李小費也是50分歐元;若委託飯店的侍應生辦事,也需給50分歐元的小費;飯店內房間服務生為遊客作特別服務時,小費也是50分歐元;酒吧內酒保的小費約為20分歐元;餐廳衣帽寄存處小費,也是20分歐元,洗手間管理員的小費是20~30分歐元;觀光巴士和遊覽船的小費係50分歐元;理髮廳、美容院的小費同樣也是50分歐元。因此旅客外出時,都應該隨身攜帶零錢,以免尷尬。 這個國家有第一流電信通話 系統,打電話非常方便,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部電話。荷蘭電話國碼為31,從荷蘭打電話到國外要先撥00,在公共電話亭、飯店、電信局都可以打國際電話,打台灣電話要先撥886,香港852,中國86;從其他地方打電話至荷蘭時,首先要撥荷蘭的國碼為31,主要都市的電話區域號碼為:阿姆斯特丹20,海牙70,鹿特丹10,日德蘭30,馬斯垂克43。此外,荷蘭所有的電話號碼都是7位數。常備電話號碼火警和救護車為112,查號台為008,報警為6222222。機場、火車站、大飯店、咖啡館和街邊都設有公共電話,街角的公共電話安裝在寫有「Tele foon」的玻璃電話亭內,非常方便,每分鐘10分歐元,比使用飯店電話要便宜2/3。打國內長途電話先撥0,續撥城市代碼,再撥對方電話號碼即可。通話時先投入兩、三枚硬幣再按鍵,話機前才會顯示投入的金額數目,當數字顯示0時,繼續通話需再投入硬幣。在旅館打長途電話會加算手續費;在機場及各大城市火車站公共電話亭打國際電話可 使用信用卡,非常方便。我國遊客在荷蘭旅行,如果發生意外需要救助時可以緊急向駐荷蘭台北代表處求援,地址為Javastraat 4-6-48-2585 AR,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電話為(70)3469438。 荷蘭的郵政效率高,郵局營業所多設在市中心地區,以及機場、碼頭、火車站及住宅區附近。郵票在郵局和飯店櫃台都可以買到,紅色的郵筒很醒目,每天收信3~4次,郵筒左側孔投國內信件,右側孔投國際信件。從荷蘭寄航空信回台灣,5、6天就可收到;投寄聖誕卡不封口郵資要便宜許多。 運河的沿岸和廣場附近都設有許多鐵製圓形的公共廁所,多提供給站著解放的男性使用,既可以「洩洪」,又可以同時欣賞到美景。史基浦機場的廁所是電子感應,使用完之後,只要一人走出廁所門,廁所立即會自動沖水。 這個國家政府機關和一般企業的辦公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30~17:30。銀行的營業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的9~16時,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則是週一到週六的9~18時。 荷蘭全國性的重要假日計有 1月1日的新年元旦(New Year’s Day),這天全國放假慶祝,親友相聚,互贈禮物,向過去一年中替自己和家庭服務的佣人贈送紅包。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又稱為聖星期四,紀念耶穌基督創立聖餐禮。自從1956年起,天主教會規定這天早晚都有禮拜活動。在晚間的儀式中,要實施濯足禮,為12個人洗腳,以紀念當年耶穌基督給12門徒洗腳。東正教會在這一天也要舉行濯足禮。荷蘭濯足節也稱為綠色星期四或清潔星期四,時間在復活節前的星期四。 耶穌受難節(Good Friday)日期是在耶穌復活節前的星期五,以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荷蘭天主教、東正教及基督教聖公會等,在這天會聯合舉行禮拜,表示團結合一。 復活節(Easter Day)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時間多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因為根據聖經的記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於這天復活。 復活節後的第一個星期一(Easter Monday),也是荷蘭天主教的重要節日,教徒們要到教堂做禮拜。 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五(Fourth Friday After Easter),也是荷蘭的重要宗教節日,教徒們要上教堂做禮拜。 女王誕辰暨國慶日,又稱為紀念日,在每年的4月30日舉行。這是荷蘭世俗節日中最重要的紀念日,全國各地彩旗飛揚,樂隊上街演奏歡欣鼓舞的樂曲,街頭滿布鮮花,人們喜氣洋洋。 碧翠絲女王這天走出王宮與民同樂、通常要訪問村莊和城市的兩個地方,與街上的百姓交談,或看望老人、殘疾人、電視台也現場直播女王的活動。女王誕辰應該是當今女王的生日1月30日,因為這天荷蘭的氣溫還相當低,不利於戶外活動,因此碧翠絲女王宣布在她即位期間,仍以母親茱莉安娜的生日作為荷蘭的紀念日。 勞動節(Labor Day)為5月1日,是全國性的公共假日,全體勞工放假一天。 悼念日定於5月4日,是荷蘭重要的世俗節日,為悼念歷次戰爭殉難的人,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仁的忠勇將士,以及死於納粹集中營中的猶太人。官方要在阿姆斯特丹的主廣場舉行悼念儀式,晚上8時全國人民要為壯烈成仁者默哀兩分鐘。 解放日(Liberation Day)為5月5日,1945年5月5日加拿大軍隊解放了納粹德國佔據的最後一塊荷蘭土地,因此定這一天為荷蘭的解放日。 耶穌升天日(Ascension Day)是在復活節後的第40天,也是宗教的重要節日,虔誠的天主教徒們,都到教堂去做特別禮拜。 全國騎車日定於5月10日,這天本來是荷蘭的風車節,政府將全民健身運動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結合起來。每年這一天,國家旅遊機構劃出200多條盡可能經過一些風車的自行車行車路線,每條長30~35公里。成千上萬個家庭或個人,包括那些平日不大騎車的人,都換上五顏六色的自行車運動裝,戴上防護帽,踩著自行車,在城外的公路上繞上數十公里,享受大自然的風光,讓身心撤底地放鬆一下。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在復活節後的第7個星期天,也是荷蘭重要的宗教節日,信徒們都要虔誠地上教堂做禮拜。 聖誕節(Christmas Day)日期是12月24~26日,傳說上帝之子耶穌於12月25日夜裡誕生,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在聖誕夜,人們全家團聚共進晚餐。「聖誕老人」要向小朋友分發聖誕禮物。 到荷蘭旅遊的一大樂趣是購買旅遊紀念品,這裡翹頭色彩鮮艷、手工精細,看起來極其可愛的木鞋,絕對是荷蘭的代表性紀念品之一。由於荷蘭地勢較低,冬季的地面格外寒冷和潮濕,參加戶外工作的農人、漁夫,在500年前就習慣穿上木鞋來保暖;荷蘭父母們也為子女穿上木鞋以防他們稚嫩的小腳丫受凍。時至今日,從事戶外工作的人依然鍾情於這種古老的木鞋。就算家裡沒有人從事戶外工作,荷蘭的家庭也多半會有一、兩雙有特色的木鞋,在廚房或是花園工作時穿,以保持腳部乾燥。觀光客至此也會買上一雙作為紀念,回到家中可在濕答答的浴室地上穿,或放在油膩較大的廚房間使用,別有一番風味。 荷蘭最大眾化的食物是鯡魚(Herring),也是舉世聞名的特產,北海沿岸常見販賣剛捕撈上岸新鮮鯡魚的小販,也可選一家沿海小店品鮮。據說每當鯡魚季節來臨時,就有人在海邊現捕現生食起來,比較誇張的吃法,是當小魚還在活蹦亂跳時,用手直接提著尾巴往嘴裡送,他們認為這樣才真正是人間美味。 為了保鮮,旺季捕得的大量鯡魚,多會用鹽醃漬,祖傳的吃法是先清腸去骨,然後醃在裝滿鹽水的橡木桶中。用鹽醃漬一段時間後,再沖淡鹽味,如初嘗味道不怎麼樣,則可加上剁碎的洋蔥和醋醃的小黃瓜或辣椒,就會更爽口美味。 每年5月31日的「鯡魚節」,市街各處都擺滿販賣鯡魚的小攤子,只見滿臉通紅的小販,熟練地將鯡魚自冰櫃中取出,夾入兩片麵包中,就成了生魚三明治,而市民們用牙簽插食以玻璃紙包裝的鯡魚,或是仰天張口抓起魚尾就吃的情景,更是隨處可見。生吃鯡魚這門料理,在荷蘭已有800多年歷史。鯡魚季極短,能拖上1個月已經很好了。其實一年四季都有鯡魚,但荷蘭人特別稱5、6月的為「處女鯡」,這個期間鯡魚尚未排卵,魚肉最為柔軟鮮美,鯡魚脂肪量高達25%,含有極豐富的不飽合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是極具營養價值的食物。不過,對於外來觀光客來說,像他們那樣品嘗鯡魚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據荷蘭人說,當遊客放膽生吃完第一條鯡魚後,一定能如荷蘭人般愛不釋手了。據吃過的人說除了魚腥味較重外,鯡魚鮮嫩美味,與日本生魚片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布魯迪杰(Broodje)是一種比麵包小而帶有荷蘭風味的三明治。它的特點是兩面塗滿香醇的奶油,再加上牛肉、火腿、乳酪、香腸、生肉、熟蛋、鰻魚和蒸鯡魚等各式各樣的佐料,依吃的人喜好而搭配,簡便又可口。鯡魚也可以和火腿、沙拉和煎蛋放在土司麵包上,加小黃瓜、蕃茄、蘆筍和菠蘿,火腿也可以用烤牛肉代替,也非常可口。另外還有兩種較文雅吃鯡魚的食譜:一是用熱奶油拌鯡魚、馬鈴薯、青豆、洋蔥與荷蘭芹,另一為檸檬汁涼拌鯡魚、黃瓜、胡蘿蔔、蘋果、青蔥與乳酪。吃起來都非常爽口。荷蘭有許多的餐館都有提供讓旅客選擇,供人盡情亨受的美食。 荷蘭至少有30家的餐廳可以列入米其林(Michelin)的等級,有兩家甚至還達到了六星級。像豆湯(Erwtensoep)、鯡魚、煎餅(Pannekoek),菜豆加油炸的培根(Kaantjes)等荷蘭傳統料理,都可以在各大餐廳裡找到。 亞洲口味的餐廳在荷蘭也比比皆是,如中國餐館、印尼餐館和越南餐館等。從舊殖民地印尼傳來的印尼料理,荷蘭還推陳出新研創出別具匠心的吃法,這是一種擺上20小盤以上各種不同小菜的吃法,據說這是生性節約的荷蘭人利用前一天的剩菜創造出的佳餚。 荷蘭人不管是居家、宴客或者是出外用餐,無論男女都喜愛杯中物,一邊飲著甜葡萄酒,一邊和親友們天南地北的暢談起來,非常愜意。荷蘭是世界上消耗啤酒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尤以海尼根(Heineken)和阿姆斯特爾(Amstel)兩種品牌的啤酒最負盛名。 境內還有數不盡的咖啡吧,可以品嘗到享有盛名的啤酒。用原木裝璜及被香煙薰黃的牆壁,就是棕色咖啡廳(Brown Café)的特色,也是當地人們常去的地方。而陳設豪華寬闊的富麗咖啡廳(Grand Café),則是年輕人的最愛。 荷蘭的獨特飲料,應該算是琴酒了,酒精成分達30%~40%,是屬於烈性酒。它又分有嫩琴酒(jongejenerer)和老琴酒(oudej-enerer),前者糖份和奶油成份較少,比較好喝,最好冷藏後,再倒入高腳玻璃杯內,不必加冰塊或水;後者糖份和奶油比較多,很較難入口。當地人有很多喜歡把琴酒和啤酒混和著喝。比較適合女性的則是香醇易飲的檸檬琴 酒(Citroenjenerer)、紅葡萄酒(bes-senjenerer)、亞德維卡特(advoc-aat)和蛋酒(Egg Nog),其中蛋酒呈黃色奶油狀,是把蛋和砂糖加在白蘭地酒中做成的,飲用時需用湯匙。 荷蘭觀光局還精心設計、特別推出和餐廳合作的一種「旅客特餐」(Tourist Menu),是有肉、湯和甜點的套餐,美味而又經濟,相當吸引人。每份含稅約為5.5歐元。目前荷蘭境內共有700多家加盟餐廳供應這種套餐,其中光是阿姆斯特丹一地就有30多家。通常這類餐廳的門外,都會懸掛一面寫著旅客特餐的英文藍色招牌,上面畫著一副戴有白色帽子的叉子,外加一架相機,很容易辨認。 荷蘭本島有17%以上的的土地是水域,水道系統共有6000公里長,所以是水上運動的天堂。無論年輕的還是年老的、初學者或老手、膽大的或膽小的,都有適合自己口味的水上活動,例如划獨木舟穿梭於花田間、踩腳踏車船遊弋運河上、撐小木船欣賞鄉村風光,還有滑雪、溜冰等,水上運動在這個國家普遍而受歡迎。 遊覽荷蘭除了看古蹟、風車、鬱金香和城鄉景觀外,最能貼近人民日常生活的是散設在各地的跳蚤市場。踏進跳蚤市場,裡面商品五花八門,玲瑯滿目,從陳舊衣服到古董家具,讓遊客不禁懷疑國民所得相當高的荷蘭人,怎麼會需要這些不起眼的舊東西。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對於有收集舊唱片、舊照相機和舊收音機嗜好的遊客來說,在這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對於手頭並不寬裕的學生,在跳蚤市場轉轉,就能夠以不到10歐元的金額,可以抱回一台功能完善烤全雞用的電烤箱。 跳蚤市場有定期定點的,也有不定期特別大型的,在開始的前一週,市區內各主要道路上都可以看到廣告,地點大多設在溜冰場和體育場等地,門票大約每人一歐元,買票後可以自由進出參觀或交易。 這裡除流覽、欣賞人生百態外,如要買東西,首在識貨,選擇沒有重大瑕疵的;懂得殺價,否則也佔不了便宜;最重要的是須要,否則沒必要的東西,再便宜買回家也是垃圾。 有些跳蚤市場為了吸引客源,會請來樂團現場表演,市場裡少不了也賣咖啡,逛累了,就買上一杯咖啡坐在一旁欣賞一場免費的演唱會,荷蘭人往往是這樣度過一個經濟又輕鬆的假日。此外,荷蘭各處的露天古董市場,觀光客更千萬別錯過,有各種古色古香的古董珍藏,數量之多堪稱歐洲第一。

首都阿姆斯特丹

鹿特丹是第二大城

國際法庭海牙

哈勒姆鮮花遍地

古漁村恩克赫伊森

台夫特陶器聞名

古城烏得勒支

觀光勝地羊角鎮

利瑟是花卉貿易中心

艾恩德霍芬

乳酪市場阿克馬

艾登也是乳酪原鄉

博物館城萊頓

小港市多德雷赫特

馬斯垂克名聲響

屢遭戰禍的阿納姆

阿納姆(Arnhem)是海爾德蘭省的首府,1233年,格爾登(Gelde-rn)伯爵奧托二世在這裡興建堡壘,並在它的周圍逐漸形成城鎮,1672和1793年曾兩度被法軍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樑,英國和波蘭聯合空降部隊於1944年9月與納粹德軍在此激戰,西郊8公里處的奧斯特華克有空軍博物館和戰場遺址,並有英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和墓地,就是這段英勇歷史的見證。 阿納姆大橋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戰役。1944年諾曼第登陸後,納粹德軍固守西歐的大西洋防線已被撕破,無法阻擋盟軍的推進;但盟軍推進到比、荷邊境後,因戰線拉得太長致後勤供應不上,乃被迫放慢進攻的速度。英軍元帥蒙哥馬利就提出一項大膽計劃,放棄正面緩慢的推進,用敵後包抄的方法一下子瓦解敵軍的一大片陣地,用空降突擊迅速消滅荷蘭境內的納粹德軍,雖然盟軍統帥艾森豪認為太過冒進,但最後仍然批准了這個作戰計劃。經過了一陣猛烈的空軍轟炸後,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降行動於同年9月17日展開,在48小時內,盟軍出動了2023架運輸機、滑翔機,空降3.4436萬名官兵,568門大砲、1927輛車輛和5230噸作戰物資到阿納姆及其附近地區。當天一架被擊落的盟軍飛機內有一份命令落入敵軍之手,內容是要奪取戰略要地阿納姆大橋,因此在衝上這座大橋的時候,卻被德軍將大橋炸燬,經過艱苦戰鬥後,盟軍奪取了橋北的橋頭堡,並向前推進了96公里,但死傷慘重,在10天的戰鬥中,英、美盟軍共損失了2.7萬人,成為盟軍在光復歐洲戰役中的一次重大挫拆。 這個擁有13.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5分、北緯51度59分,位於下萊茵河北岸和德國交界處,西北距阿姆斯特丹僅72公里,兩者之間通鐵,公路,是著名的旅遊業中心。工業非常發達,以冶金、造船、紡織、皮革加工、電器和化工為主。 阿納姆市區也有幾家很不錯的大飯店和餐館,其中的威斯保恩(Groot Warnsborn)和哈爾(Haarhuis)是最好的兩家飯店,義大利餐館和中國餐廳則供應各自國度的正統風味。此外,納波卡(Napoca)餐廳有獨特的巴爾幹半島鄉土名菜。 市區雖然經歷數次戰火的洗禮,但在當地人民努力重建後,不僅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而且恢復很多名勝舊觀。其中市政廳建於1540年,風格莊嚴;聖沃爾伯吉斯(St. Walburgis)天主教堂完工於1422年,外觀古樸;新教大教堂興建於15世紀,獨具特色。此外,松斯貝克(Sonsbeek)公園以種類豐富的水族館和美麗的養魚池而聞名遐爾。在北郊6公里處有座國家森林公園,有免費的自行車借給遊客進入園內參觀森林風光。 阿納姆市還有許多相當不錯 的觀光景點,可以供觀光客遊覽。其中的荷蘭露天博物館(Nede-rlands Openlucht Museum),完整地呈現了荷蘭人300多年來的生活縮影,並且有真人演出流傳各省的風俗民情及家居習慣,是一座不用走遍全荷蘭,就能飽覽荷蘭全貌的民俗公園。它的導覽動線大多自參觀半球形的視聽室開始,藉由視聽室的升降和旋轉,觀眾可以自前方的舞台上,看到各種以實物或模型搭設的荷蘭風貌,並配有逼真的聲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走出視聽室,琳瑯滿目的荷蘭傳統服飾展,也值得一看。 在露天博物館廣大的佔地中,還有100多座大小不等的古老建築物,包括早期以蘆葦蓋頂的鄉村農舍、製紙磨坊、商店、收容痲瘋病人的小屋、富有的地主豪宅等。大部分的建築物都可以讓觀光客進去參觀,有些甚至還有穿著荷蘭傳統服飾的表演者娛賓,並以古老的方式販賣乳酪或供應午餐,遊客可以和他們合照留念。


阿珀爾多倫市

阿珀爾多倫(Apeldoorn)是海爾德蘭省著名的花園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8分、北緯52度13分,位於費呂沃山東部蘇倫森林邊緣上,約有13萬人口,工業以造紙、藥品、化工和製冷機器等為主。市區內風景優美,分成住宅區和工業區兩個部分,設有多座療養院。有鐵、公路對外聯絡,交通稱便,從阿姆斯特丹搭火車前來,車程不到1小時;當地有許多有名的景點可供參觀。 羅宮(Paleis Het Loo)是除了海牙外的荷蘭王室精神象徵,始建於17世紀,原屬荷蘭領主威廉三世所有,在他之後的數代繼承者,也經常使用這座宮殿。1948年,威廉敏娜女王退位後便一直住在這裡,直到1962年逝世後,才開放給民眾參觀。這裡雖然貴為王宮,但是在外表上卻無太多精雕細琢的裝飾,這還與荷蘭王室的親民作風相得益彰。進入宮內,還可以從目前仍保存完好的陳設和家具上,拼湊出當時王室的生活面貌。王宮後方建於17世紀的御花園,呈現規整對稱的優雅風格。 荷格維魯威國家森林公園(National Park De Hoge Veluwe),是全國最大的國家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面積廣達55萬平方公里。森林公園內有廣大的荒地、沙丘、沼澤、草原、森林和狩獵場等景觀,遊客可以乘騎園區內免費提供的白色自行車,恣意徜徉在這片遼闊的美景中和享受森林浴。公園內野生動相當豐富,包括過去王室貴族由世界各地蒐集來的珍禽異獸,也都刻意加以保育維護,現在公園內主要的動物有牛、馬、野羊、野豬、紅鹿、狐、獾、孔雀和各種鳥類。這個地方原係克洛勒姆勒(Kroller Muller)家族的狩獵場,後來捐贈給政府,成為非營利組織,由基金會管理,在生態保育和旅遊開發方面有傑出的貢獻。 園內設有旅遊服務中心,協 助遊客了解公園內的各項資源。狩獵小屋位於公園北側,前方是一座美麗明潔的湖泊,水鴨悠游其中,讓人難以相信這塊地原為沼澤覆蓋。當初設計這棟小屋時,融入狩獵守護神聖休柏特(St. Hubert)的傳說,因此又被人稱為「聖休柏特狩獵小屋」。 為了讓人們了解植物在地下的根、動物在地下冬眠和地層變動等地下自然現象,公園設有世界第一座地下博物館(Museonder),它是一棵樹齡近140年的山毛櫸所延伸的80平方公尺寬範圍,展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大自然的各種現象。 克洛勒姆勒美術館(Kroller-Muller Museum Otterlo),是荷格維魯威國家森林公園的靈魂,也是歐洲首屈一指的現代美術館。始建於1921年,由荷蘭名建築師伯拉奇(Berlage)所設計,是座新穎的現代化建築,明亮的落地窗為館內帶來良好的室內光線。克洛勒姆勒的妻子海倫娜(Helene)酷愛收集藝術品,在梵谷還未成名時,就開始收集他的畫作。1938年,海倫娜的收藏多得可以擺滿一座博物館,於是動工興建這座家族美術館,使它成為一座文化紀念碑,讓後人認識這個商人家庭的高貴心靈。 館內大廳的牆上有一條英文標語;「真正的藝術家藉著揭示神秘的真理來幫助世界」,它寫在由藍色和粉紅色霓虹燈構成的雕塑上,非常引人注目。館中主要收藏19世紀偉大畫家梵谷的作品,梵谷身後遺留有860幅作品,這個博物館就蒐藏了279幅,包括183幅素描、93幅油畫、兩幅石版畫和一幅蝕刻畫,總數僅次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傲稱為今日世界上蒐藏梵谷真蹟數量名列第二的博物館。1988年12月12日晚上,小偷侵入當時戒備鬆懈的美術館,盜走梵谷「織工屋內」、「風乾的向日葵」及另一幅「吃馬鈴薯的一家」。現存的「馬車通過吊橋」、「夜晚的咖啡館內景」、「星空下的露天咖啡屋」、「淺紫色的回憶」和「自畫像」等都是他膾炙人口的畫作,「郵差羅林」等幾幅肖像畫則是他另一系列的重要作品。另外,這裡還收藏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近代繪畫,數量豐富,如雷諾瓦(Renoir)的「咖啡廳」、高更(Gauguin)的「森林邊緣」,莫內(Monet)的「畫家的小船」、畢薩洛(Pissarro)的「彩虹」、畢卡索的「小提琴」和塞尚(Cezanne)的「湖畔小徑」等,另有蒙德里安(Mondrian)、修拉(Seurat)和范德列克(Van der Leck)等名家作品都可觀賞到。後來克洛勒姆勒家族將美術博物館也捐給政府,開放供一般民眾參觀。 除了繪畫,館內還收藏東西方雕塑作品約700件,以19~20世紀的歐美作品為主,羅丹(Rodin)、杜比費(Dubuffet)和享利摩爾等大師的傑作,都在收藏之列。大部分雕塑作品都散布在館外廣達21公頃的雕塑公園(Sculpture Park)和雕塑森林裡,以貫徹克洛勒姆勒夫人「藝術與自然合一」的遺願。在以綠草與藍天為主色的公園和森林裡,分布著不同風格的雕像或大型裝置藝術,使優美的藝術品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在歐洲無與倫比。地上刻意布置的石頭和樹下的涼椅,都可能是雕刻藝術的傑作。園內有一少女伏身裸像,線條優美細膩,把少女的羞澀和縕藏的生命力表靈無遺,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


人情味濃郁的霍倫

霍倫(Hoorn)是北荷蘭省艾瑟爾湖畔的城市,大約建於1300年,1357年正式設市。17世紀時是名利雙收的港埠,左擁東印度公司向外拓張的勢力,右摟文學家舞文弄墨的吹捧,一副前途不可限量的姿態,加上幾位荷蘭航海探險家的傑出表現,如塔斯曼(Tasman)出航「發現」了澳洲的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斯考滕(Schouten)航經南美,以故鄉霍恩為美洲最南端的地岬命名為霍恩角(Cape Horn)等事蹟。18世紀時,此地仍為荷蘭主要港口之一,但是不久港口淤積,貿易中斷,霍恩變成微不足道的死港,但現仍保存18世紀東印度公司的倉庫和計量所等。 這個擁有兩萬多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4分、北緯52度38分,是當地蔬菜和乳品貿易的中心,主要產業有捕魚、印刷、塑膠船製造、紡織、電器及電機等。 從市區主要街道上放眼四望,滿目多係歷史陳蹟,有16世紀美麗的教堂和古典的市政廳,還有17世紀建造古意盎然的房屋,都讓人有走入歷史隧道的感覺,連街旁的商家也開設在古蹟建築中。 這個富有人情味的小城,在每個星期六都有熱鬧的市集,是了解當地風土民情的好地方。這裡的市集有上百個攤位在做買賣,有各種蔬菜、水果、魚肉、日用品販售,好大的豔紅色草莓,一磅不到70分歐元;一大包青椒才50分歐元。各種花卉更是市集的主角,有不少攤位在賣盆栽、花苗、種子、花器和陶盆。市集中還迷漫著香味,賣現炒板栗和蜜餞的攤販讓人試吃,生意興隆。有一種玻利維亞豆,像大姆指般大,香、脆、好吃。小食攤上鯡魚、鯷魚、鮭魚所烹調出來的佳餚,有烤的、炸的和生醃的,味道很特別,加上麵包或西班牙海鮮飯,令食客口齒留香。喜愛集郵的人到這裡更是心花怒放,歐洲各國的郵票在這裡成包秤重出售,已處理過的價格較高些,但仍係物美價廉。手工藝品以十字繡的式樣最多,色澤很美,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每年的7、8月間,有傳統的民族舞蹈表演,這個熱鬧歡樂的歷史節日已經有600多年歷史,是當地的嘉年華。 這裡最吸引人的旅遊項目是時光列車,有些人以收集、改裝舊蒸汽火車為職志,讓一些癈棄的火車頭起死回生,重新上路。重整的火車控制室完全仿古,站長用目測決定火車進、出站時間,鐵軌是否併軌也由手工控制。列車開動之前,站長會善解人意地站在火車頭旁,讓遊客儘情拍照留念。汽笛響後,人們紛紛上車,車廂裡有身著古裝的零食小販,勤快地為旅客倒咖啡、送麵包。「行車途中,列車長會來查票,在旅客的火車票上打個洞,這張車票會是「荷蘭時光隧道之旅」的最佳紀念品。 從霍倫到梅登布里克(Mede-mblik)為時光列車的經典路程,窗外到處都是賞心悅目的牧野和花田。太斯克(Twisk)是行程的中轉站。這裡的火車也很古典,裡面有手搖式電話、木椅、鋼製印章及用墨水筆寫的訪客留言等古舊設備。時光列車的營運時間為每年的4~10月,由於營運依月份和星期各有不同,所以需事先確定。 格羅特烏斯特(Grote Oost)老街自紅岩廣場可以通往港口,是市內懷舊意味最濃的一條古老街道,往昔經濟繁榮的景象,仍然寫在一些老屋上,從俗麗的雕飾到炫耀海權時代的浮雕等觸目可見。老街真正吸引人的是有不少販售古老物品的個性商店,稀奇古怪的商品令人驚喜。 紅岩廣場(Rode Steen)的義大利文是Red Stone,這個名字源於這裡一度曾進行著血腥的行刑。絞台被移去後,原地安置了一尊揚.彼得斯宗.科恩總督的立像,他曾在巴達維亞(印尼首都雅加達)為荷蘭東印度公司闢建了舉足輕重的據點,功勳顯赫。在雕像兩側有過磅房和西菲仕蘭博物館。廣場前的北格羅特(Grote Noord)大街,是當地的新動脈,昔日港口的交易已轉移到這經來買賣,在下午5時結束營業之前,處處人聲鐤沸。 過磅房(Waag)建於1609年,是一座沿襲著荷蘭古典建築風格的工作房,牢實的外型、木造的廳堂,以及中世紀粗重的磅秤等都被刻意的保存著,成為今日拉.巴斯蘇萊(La Bassule)新潮咖啡館的最佳裝潢。昔日藍領勞工滴著臭汗出賣力氣的場所,如今一變而成為時髦男女附庸風雅的場合。 蒸汽火車博物館(Stoomtrain Museum)位於霍倫市區,館中有一間建在鐵軌上的倉庫,收藏許多古舊火車頭及車廂。它們原先有的被丟棄在路旁,成為免費的遊民收容所;有的荒廢已久,在不起眼的角落裡任由風吹雨打。通過解說員的介紹,可以了解這些火車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重新上路,全是志工們收集整理的結果,加上復古風格的車廂,深受遊客的喜愛。有些新車廂旁邊還貼著「整型前」的照片,使新觀與舊貌同時呈現。 西菲仕蘭博物館(Westfries Museum)位於紅岩廣場,是座氣質出眾的巴洛克建築。在1632年時是西菲仕蘭聯邦學院,並曾一度是法庭所在,現在許多廳室還保存著當時的局格,迄今還蹲在屋簷上的7頭小白獅,代表著昔日組織聯邦的7個城市。幾經朝代更迭,經過蛻變後的博物館驕傲依舊,並將霍恩顛峰時期的光輝全部留在館內,大量的油畫、版畫和壁掛訴說著霍恩的往事,另有家具、服飾、工藝品、船艦模型等,供遊客進一步了解霍恩的歷史。地下室還展示公元前3500年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挖掘出土的日常用具和骨骸。 二十世紀博物館(Museum Van de Twintigste Eeuw)位於老街附近,前身是乳酪儲藏所,建築物外貌依然保持舊觀,詳細展示百餘年來各個生活層面的轉變。繞著博物館前的運河來到港口,可以見識到靠海起家霍恩的真面目,當年商船相接的情景,而今則遍布著富豪們的豪華遊艇。 此外,市內主要名勝古蹟還有中世紀哥德式教堂、古城牆遺蹟、建於1508年的聖瑪利塔樓、1578年完工的東城門、1563年初建的聖約翰醫院及建於1613年的市政廳等。


斯海爾托亨博斯

斯海爾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是北布拉奔特省的首府,1185年建市,中世紀時是重要的毛紡織中心,1559年為主教管區,因處於新、舊兩派勢力分界線的戰略要地,故遭多次圍攻,現為鐵路樞紐。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19分、北緯5度41分,位於多默爾河和阿河匯合處,坐落在南威廉斯運河畔,西南距艾恩德霍芬市32公里。當地工業主要有食品加工、金屬、鞋和雪茄製造等。同時,這裡每週都要舉辦一次荷蘭重要的牛市場,買賣雙方的交易方式非常有趣,內行的買主先估計好牛的品質和價格,然後不動聲色地經過牛隻,稍後才逛回來,故作平淡地問問價錢。接下來便是互相之間進行吹噓和百般挑剔,買主嚴苛地指出牛體的缺陷,在他們互相擊掌中結束討價還價,買主付完錢後,會從賣主手中接過一個硬幣,這是傳統上對買賣的祝福方式,最後雙方和和氣氣一起喝杯咖啡,以慶祝交易成。 這裡也是大藝術家希倫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故鄉,他生於1450年,是荷蘭中世紀晚期的重要畫家兼作家。作品主要是風格獨特和複雜的聖像畫,被學術界尊稱為對人性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天才畫家和第一個在作品中表現抽象概念者。「天上的樂園」以豐富的想像力,表現天堂、夏娃的創造、最初的誘惑和墮落,是其藝術成熟的標誌。畫面把美、情慾、飄忽的想像和塵世中人們尋歡作樂的幻夢融合在一起,突出他強而有力的肖像技法獨創性。雖然他的手法重於表現世界的罪惡,但並不防礙他發現世界的美,他對色彩和諧的掌握和層次構圖的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聖約翰教堂始建於1419年,1520年才完工,是荷蘭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此外,市區古蹟還有建於1671年的市政廳等。 努艾能是斯海爾托亨博斯附近的小鎮,繪畫大師梵谷曾在此地居住過,並創作早期代表作「吃馬鈴薯的人」,小鎮因此成為梵谷崇拜者的朝聖地,人們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大師曾住過的居所和畫室。梵谷父親的住宅門口掛了塊牌子,上面用幾種文字寫著「謝絕參觀,請勿按鈴」。不過,屋子的後院是對外開放的,當年改裝成梵谷畫室的洗衣房,現已成為當地的公共花匠作坊,牆上掛著一幅複製的「麥田烏鴉」。當地觀光部門設置有專門路線,徒步或騎自行車可到達梵谷昔日工作的所有地點。除了一個教堂鐘塔早已毀壞,梵谷畫中有蹟可尋的所有地表面貌都保存良好。此外,小鎮各處都矗立著梵谷的雕像和紀念碑,新闢的大街也以他最傑出的作品命名。在梵谷的出生地贊德特小鎮,樹立著他和弟弟西奧的雕像,以紀念他們真摯深厚的兄弟情誼。


豪達是六星級城市

豪達(Gouda)是南荷蘭省的著名城市,於1272年獲准建市,17~18世紀以生產陶管聞名,18世紀因乳酪交易為城市帶來財富。1566年曾被戰火波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曾飽受戰火的考驗,現在當地的觀光業非常興盛。 這個擁有6.2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43分、北緯52度1分,地處荷蘭中西部豪威(Gouwe)河與艾瑟爾河交匯處,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南方、鹿特丹的北方。交通非常便利,從鹿特丹北來車程只需20分鐘。當地市景繁榮,生機蓬勃,旅館林立,餐飲業也很發達。以乳酪、糖漿煎餅、煙斗、陶瓷、蠟燭和大教堂的彩繪玻璃等著名,因為剛好有6種著名的東西,加上市徽上也有6顆星,因此當地市民都暱稱自己的故鄉是「六星級的城市」。 豪達乳酪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它是荷蘭最有名的乳酪之一,也是歐洲最古老品種之一,為半硬質牛奶乳酪,形狀呈扁圓餅狀,重約10~20磅,在自然生成的外殼上塗黃色石蠟。這裡的乳酪又分為新鮮牛奶製造(農場製造)和殺菌牛奶製造(工廠製造)等兩種,口味有淡的、中等的和老的三種。小型乳酪每個只重310~620公克,內部質地細膩,呈淺黃色,味道柔和如乳脂。成熟時間長的乳酪呈深金黃色,味濃帶鹹味,質地較硬。所有真品外殼打有「荷蘭」印記。 煙斗博物館興建於17世紀,外觀是一座文藝復興式的建築,裡面收藏有古代的煙斗、陶器和瓷磚等珍品,凡是金屬、木頭、象牙和燒陶等各種材質的奇特煙斗,都在收藏之列。豪達也是荷蘭陶瓷煙斗的製造中心,移居豪達的英國師傅帶來了陶瓷煙斗的燒製技術,直到現在,豪達的煙斗老師傅安得烈.莫寧,在煙斗博物館附近的巷子中,仍設有工作坊,讓人欣賞陶瓷煙斗人工製作的過程,他的手藝非常精巧,將陶土在手中捏一捏,然後放進模型中先印出雛型,接著再以鐵絲,精確地在細長的煙柄中挖出小洞貫穿兩頭,整個過程還不到兩分鐘,一個等待燒製的陶瓷煙斗已經成型。 市立博物館又稱為聖凱薩林醫院博物館,最先是荷蘭的一所修道院,後來改為醫院,現在是一家保留很多荷蘭古老生活原貌和歷史珍藏品的博物館。這裡除了有很多各時期的繪畫收藏外,還有16世紀的醫院、藥房、廚房、學校、大廳、小孩餐桌椅和各種稀奇古怪的玩具。博物館裡還保存著當年的病房,壁上繪有當時為病人開胸剖肚手術的畫作和一間17世紀荷蘭傳統的廚房,裡面有整套廚具和鍋碗瓢盆等。博物館大廳上則掛有豪達民兵團的巨幅畫。 聖約翰教堂位於市中心,以彩繪玻璃聞名,建於1552年,高123公尺,是荷蘭最高的教堂,也是最長的教堂,堂裡供奉著豪達守護神施洗者約翰,教堂以紅、白兩色為主色,白色代表純淨與愛,紅色代表受苦,因此豪達的市徵也是紅色和白色交雜。教堂裡64片彩繪玻璃窗氣勢雄偉,並因其藝術性和保存完整而聞名於世,這些玻璃都是當時的國王、王子和貴族等奉獻出來的,其中最著名的13片玻璃,分別崁在教堂的東面和中間,玻璃上描繪聖經故事和荷蘭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圍繞著教堂四周的大片砲彈型的玻璃窗,高約20公尺,寬約3公尺;另外屋頂及教堂四周,還有許多小型的砲彈型玻璃窗,分別畫有歷史故事。1566年的復仇戰爭波及豪達時,當地市民不僅搶救了彩繪玻璃窗,和荷蘭最著名畫家雷布蘭特的作品一起,放到安全地點加以保護,才讓這些珍品流傳下來。偌大的教堂內,四處置有望遠鏡,讓遊客可以更進一步貼近這些美麗的彩繪,就是最高層的小塊彩繪玻璃窗,也能清楚地看到彩繪的內容及精緻的繪畫筆法。 市政廳位於市中心區,是一幢建於1449年精緻而古老的哥德式建築物,紅白相間的窗戶,讓聳立於馬科特廣場附近的市政廳,顯露出與眾不同的典雅氣質。建築物南面有砂岩牆面的山形牆、角樓和陽台等裝飾,前方的階梯屬於文藝復興式。東面的牆壁上有個大鐘,每隔半小時會有為時兩分鐘的小人偶出來報時和表演,內容是描述佛洛里斯五世伯爵於1272年頒給豪達城市憲章的場景。市政廳內部的結婚禮堂上,還有獨特的17世紀繡帷,也是歷史的珍品。市政廳前的廣場,則是豪達乳酪買賣的主要集散地,在通常的情況下,豪達乳酪市場從每年6月最後一週開始,直到8月底結束,這段時間也是當地觀光客最多的時刻。 計量所(Waaghuis)建於1668年,由當時著名建築家彼得波斯特設計規劃,曾經是豪達乳酪的磅房。計量所前面是廣場,在每年6~9月的每週四早上,都會開辦乳酪市場,規模盛大,熱鬧非凡,可與北方的阿克馬乳酪市場相媲美,成為當地最重要的旅遊勝景之一。


各大城市風光好

登海爾德(Den Helder)為北荷蘭省西北部的港口城市,曾是阿姆斯特丹的外港,也是皇家海軍司令部的所在地。17世紀時,登海爾德與德索(Texel)島之間的狹窄通道被稱為「北方的直布羅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876年,北海運河正式通航,其地位被艾默伊登港所代替。1922~1993年,是荷蘭海軍基地之一,設皇家海軍學院及海軍上將官邸。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5分、北緯52度54分,地處北荷蘭運河北端,約有6萬多人口,經濟產業以漁業、造船和旅遊業為主、設有漁業、動物和氣象等研究所,設備先進,研究成果遠近聞名。 來這裡的觀光客都喜歡乘遊船作海峽之旅,船長是水手、歌手兼解說員,當遊船穿過升降式鐵橋,通過閘門進入海峽區域時,他會拿出吉他,唱起豪氣千丈的歌曲,還取出水手愛喝的琴酒助興,讓每一次的海峽航行都充滿趣味。 當地還大一種獨特的觀光小火車,可以開上馬路,也可以在海灘上「嚇嚇」叫著走。從市區出發,沿北海堤防(Noordzeedijk)行駛,右邊是一望無際的北海,左邊有荷蘭最古老的鑄鐵燈塔,紅色塔身襯映在平野上,顯得格外美麗。 凱克沙丘碉堡坐落在北海與須得海之間,是設在這裡四座碉堡中最為有名的一座,也是荷蘭唯一由拿破崙所建造的軍事碉堡。1799年,法軍在此成功擊退四萬名登陸的英、俄聯軍,成為法屬荷蘭時期輝煌事蹟之一,現在,它已沒有軍事價值,曾經一度淪為廢墟。後來由一名商人以一荷盾的代價將它買下,並用1900荷盾進行整修,兩年後重新開幕。內設氣氛優雅的餐廳,以北海魚類為主的水族館及專門收藏鯨豚骨頭的「鯨世界」,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1997年擱淺在北海沿岸的抹香鯨骨骼。此外,當地的參觀點還有博物館、野生動物保護區等。 希爾弗瑟姆(Hilversum)是霍伊蘭德三角地區的首府,位於阿姆斯特丹南郊區,經緯度為東經5度10分、北緯52度14分。這個擁有9萬多名人口的美麗小城,是北荷蘭省的療養和避暑勝地,也是荷蘭廣播電視中心,設有知名度很高的荷蘭國立廣播電視大樓,擔任全國的電台廣播播音任務。當地工業主要有電機、電話設備、藥品、地毯、家具及金屬製品等。 當地交通非常便利,從阿姆斯特丹乘火車前來,只需30分鐘車程。市區乾淨整潔,公園寧靜幽雅,人們安居樂業,猶如世外桃園,絲毫不必擔心噪音和公害,林立的高樓大廈又讓這個小城洋溢著現代化的氣息。 維爾森(Velsen)是北荷蘭省擁有6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包括艾默伊登、桑特波爾特、德里赫伊斯及費爾森諾爾德等區,是荷蘭主要的鋼鐵業基地,化工和造紙也相當發達。其中的艾默伊登(Ijmui-den)是維爾森市重要的一部分,經緯度為東經4度36分、北緯52度27分,靠近北海運河西端,是阿姆斯特丹的外港,約有4500多人口,為當地的工業中心和主要海港,運輸業繁忙,市內設有三座巨型船閘連接運河和北海,成為交通咽喉。 佐德沃特(Zomdvoort)是北荷蘭省北海沿岸最大的休閒地帶,位於哈勒姆附近,東距阿姆斯特丹28公里。當地遊玩項目主要有18 個洞的高爾夫球場、露營場地、獨特驚險的摩托車大賽及充滿刺激的國營賭場,最受歡迎的是設施完善的海水浴場,每年夏季向遊客開放。 斯帕爾倫丹(Spaarndam)是北荷蘭省哈勒姆附近的小市鎮,這裡流傳著一個故事:相傳有一次連日下著傾盆大雨,導致洪水暴漲,眼看堤坊將毀,村莊就要遭受滅頂之災時,一位名叫漢斯的少年奮不顧身,用手腕堵住破洞,使全鎮倖免於難,而他卻獻出了幼小的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少年,人們在村裡為他塑了一座小銅像。 梅登布里克(Medemblik)是北荷蘭省眾多觀光點中比較不商業化的小鎮,中世紀時曾加入漢薩同盟,現為荷蘭著名觀光地之一,每天數次接待往返於霍倫之間的觀光蒸汽火車,還配合火車時刻表,調度遊船前往恩克赫伊曾。小鎮主要觀光點有蘭堡(Radbaud)城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保存雷布蘭特名作「夜警」;在「東港口」(Oosterhaven)可眺望艾瑟爾湖的美景,古意盎然的新街(Nieuwstraat)也具有相當吸引力。 海姆斯泰德(Heemstede)也是北荷蘭省擁有3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37分、北緯52度21分,瀕臨環形運河,是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市的郊外住宅區,附近為球莖植物培植基地。當地景點有克呂奎于斯墾田博物館等。 福倫丹(Volendam)是北荷蘭省埃丹-福倫丹(Edam-Volendam)市的一個小漁村,經緯度為東經5度4分、北緯52度30分,面臨艾瑟爾湖,南距阿姆斯特丹25公里,車程只要30分鐘,自阿姆斯特丹的聖尼可拉斯教堂對面公共汽車站搭乘110、112和116等路公共汽車可達。 這是個典型的歐式小城鎮,屋宇櫛比鱗次,尖頂紅磚牆別具特色,三角形屋頂是17世紀以來流行的義大利風格,走在鎮內小巷裡,彷彿置身童話世界中。傳統服飾是當地特色之一,禮拜天上教堂時,鎮民會穿著傳統服飾出門,女的穿白底紅藍線條裙子,上衣黑底胸前有花飾,戴白色花邊小尖帽;男人則黑色寬邊褲,黑色外套,領結像項鍊般掛在胸前,頭戴小尼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福倫丹與馬肯之間有條長2500公尺的橋樑相接,但是一般遊客多乘渡船進入福倫丹港口,因為這個港口就是主要的旅遊區,它以填海築堤的方法達成,左右各有一條長堤將港口圍成一圈,只留一個小小的出入口供船隻出入,到了冬天,港口就會變成天然溜冰場。19世紀時,許多畫家為福倫丹的純樸所傾倒,他們所經常聚首的史班德旅館(Span-nder Hotel)仍屹立在港邊。沿著河岸,有三座傳統式荷蘭風車迎風佇立。 當地經濟以旅遊業為主,古雅的建築、湖堤椿上的民宅、漁民鮮艷的傳統服飾吸引著觀光客。這裡的2.5萬多名居民,他們臉上帶有北歐人的堅毅稜角和輪廊線條,他們生吞鯡魚(Herring)的絕技非常驚人,當地人拎起鯡魚尾將醃過鹽的整條魚塞進口中,是稀鬆平常的事。在港口邊有兩、三家照相館,可出借荷蘭傳統服飾供遊客拍紀念照,1小時就可取件;還可將照片印在T恤、卡片、馬克杯或帽子上。 馬肯(Marken)是位於艾瑟爾湖北面與世無爭的古老小漁村,自古以來就是盛產鯡魚的地方,據說13世紀時的一場暴風雨,切斷了馬肯與荷蘭陸地的聯繫,政府乃在須德海一帶興建大壩來阻隔海潮的侵入,從此海產豐富的海灣,變成了巨型淡水湖的艾瑟爾湖,直到1957年堤防建成後,馬肯才和內陸恢復了聯繫,當地漁民如要再出海捕魚,必須到更遠的海域去找,造成非常不便,因此這裡的漁民就漸漸放棄漁業,改以飼養牛羊為生。 這個有玩具城般景色的小鎮,南距阿姆斯特丹約20多分鐘車程,市內只有蜿蜒的河道和小徑,輪渡碼頭旁的港口區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方,這裡有一排木屐店和禮品店,還有幾家可以吃到炸鯡魚的小餐廳。由於這個低地小鎮常有洪水為患,這裡多建有高高腳柱、尖頂紅瓦漆成墨綠色的木屋,家家戶戶都有白色的蕾絲窗簾。在特定的節慶或星期假日,還有少數老一輩的人穿著傳統服飾出來活動或上教堂,婦女戴無邊軟帽,穿著短上衣和黑色百褶褲,腰部配一條講究繡工的緊身褡;男士則穿寬鬆的罩衫和長褲。 這個位於福倫丹對岸的小鎮,大多數遊客都是自福倫丹搭觀光船前來。當地最大的觀光賣點,就是所有的屋子都漆成綠點,一排排的木造屋子小巧玲瓏,還有傳統的木屐,炫麗燦爛的紅色傳統服飾。在小鎮的入口處有家木屐製造廠,遠近馳名,不少觀光客特地前來參觀木屐的製造。這裡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穿著木屐,所以廠裡木屐從小到姆指般,大到像巨人的尺寸都有。由於製作手工精巧,每天僅能生產5雙。這裡的居民們,有的把木屐當作門牌,也有的拿來當成花瓶,吊在屋外牆上或放在窗枱上,非常別致。 桑德爾特(Zundert)是北荷蘭省和比利時邊境上的小鎮,只有8000多名人口,它本係沒沒無聞的地方,但自1853年3月3日大畫家梵谷在此誕生後,現在已成為藝術朝聖者衷心嚮往的聖地之一。梵谷當年出生及居住的屋子,早於1903年被拆除,等他聲名大譟之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畫家,當地政府特地在原址又加蓋一座樓房,並仔細考究文獻,努力將其布置成梵谷一家居住時的原樣。 157年前梵谷接受洗禮的小教堂仍保留完好,梵谷本來有位同名同姓的哥哥出生後不久就告夭折,教堂對還留著他小小的墓碑。在市內旅客服務中心的二樓,設有梵谷資料展示的空間,展出他小時候的照片,10歲時所畫的素描副本、出生證明及相關文件。 努艾倫(Nuenen)是桑德爾特鎮附近的小鎮,面積較大一點,有2.6萬多名人口,當地居民除了務農外,大部分都在紡織廠工作。明亮、優美的小鎮每棟民房造型都很可愛,小河流水、如茵草地,更襯托得小鎮如詩如畫,雖然梵谷在這裡只住過兩年,但努艾倫卻相當以梵谷為榮,在市內保留著較桑德爾特更多與他相關的事物,包括梵谷另外租用的一間工作室,他父親服務過的小教堂,他家人所住的牧師宅和無緣戀人瑪歌的家。市內還有一座梵谷紀念碑,是雕刻家希多克洛普(Hildo Krop)於1932年所作,他以太陽比喻情感濃烈的梵谷,形狀有點像梵谷筆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向日葵。在梵谷舊工作室附近路口,於1984年豎立一尊梵谷雕像,他帶著畫具,在努艾倫四處尋找繪畫題材。在市內的旅客服務中心裡,也設有梵谷資料中心(Van Gogh Documentation Centre),展出許多梵谷畫作的複製品,以及他畫中曾經呈現當年努艾倫人所使用的紡織機和風車等的模型。 斯海弗寧恩(Scheveningen)是南荷蘭省的漁港和海濱遊樂勝地。14世紀開始發展漁業,1818年開闢為海濱浴場,成為休閒度假地,1887年增設有穹頂的遊樂場;這個擁有3萬多名人口的小港都,主要經濟產業有港口、漁業,旅遊及工業,擁有魚類冷凍廠和食品罐頭廠。當地還有個充滿情調的碼頭,並設貨物、貨櫃裝卸站和水產拍賣場。 每年5月31日是荷蘭的「鯡魚節」,生吃當令鮮鯡魚是斯海弗寧恩最特別的風俗,他們採用14世紀以來的橡木桶醃漬方法,剛捕到的鯡魚,先清腸去骨,把它醃到裝滿冰鹽水的橡木桶裡,按各家配方放上提味的醋或辣椒,就可以讓人下肚。內行的美食家都要求腑臟不要全部清空,吃起來更夠味。道地的斯海弗寧恩人生吞鯡魚並沒有特別技巧,唯一訣竅就是魚脖子朝下,倒拎魚尾巴,魚就順其自然下肚。此外,當地還有兩套著名食譜,一種是奶油熱拌馬鈴薯、青豆、洋蔥、培根及荷蘭芹;第二種是檸檬汁涼拌黃瓜、胡蘿蔔、蘋果、青蔥及酸乳酪。 希勒霍姆(Hillegom)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35分、北緯52度18分,臨環形運河,約有兩萬人口,是南荷蘭省的花卉基地之一,有泰斯隆花展植物園和球莖花卉交易會。每年4月,舉行鬱金香星期日花卉遊行,從希勒霍姆,利瑟和薩森海姆三地輪流出發。 胡克范荷蘭(Hoek van Holl-and)是南荷蘭省鹿特丹市附近的小港鎮,經緯度為東經4度7分、北緯51度59分,地處新水道注入北海口處,擁有約7000多名人口,是與英國哈威奇之間輪渡的終點站,也是當地著名的海濱勝地,港口主要為韋斯特蘭農業區服務。 卡特韋克(Katwijk)由卡特韋克安澤和卡特韋克安登萊茵兩部分組成,是南荷蘭省的海濱旅遊勝地。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4分、北緯52度13分,坐落在舊萊茵河流入北海處,擁有4萬多名人口。市區主要的古蹟景點有1574年的聖安德魯教堂、17世紀燈塔和荷蘭巴洛克雕刻大師韋爾斯特雕刻的紀念碑。 斯希丹(Schiedam)也是南荷蘭省的小港市,1273年設市,中世紀水產和殼物資易繁榮,後來它的重要地位被鹿特丹所取代。這個擁有7萬多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4度22分、北緯51度55分,位於鹿特丹西面斯希河與新馬斯河匯合處。當地工業有造船、鑄鐵、機械製造、玻璃和化工等,是著名的釀酒業中心。市區名勝古蹟主要有1260年的馬泰內瑟古堡廢墟、15世紀聖約翰教堂、17世紀市政廳及1792年的交易所等。 賴斯韋克(Rijswijk)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697年在此簽訂「賴斯韋克條約」,從而結束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其經緯度為東經4度20分、北緯52度4分,位於海牙市東南方,約有5.2萬人口,對外交通便捷,附近設伊彭堡機場,是南荷蘭省的水果交易市場,並設有油井和實驗所等,市區有一座21公尺高的方尖紀念碑,建於1792年。 弗拉丁根(Vlaandingen)原是一個小漁村,現為南荷蘭省最大的港口之一,經緯度為東經4度21分、北緯51度54分,位於鹿特丹西側,臨新水道,約有8.5萬人口,經濟產業有捕魚、乳品、冶金及化工等,設荷蘭最大的造船廠。市區古蹟有1156年的磅房、1643年的大教堂和1650年的市政廳等。 史帕肯堡(Castle Spaken-burg)是烏得勒支省景色秀麗的水鄉,位於烏得勒支市附近,地處艾瑟爾湖畔。村民們頭戴花邊小帽、身穿色彩絢麗的民族服裝、腳穿著做工精巧的木屐,別具風格。他們在一個星期內的生活都在有規律地變動:星期日,人們身穿傳統服裝,滿面春風地去教堂做禮拜;星期一,大家忙忙碌碌地在洗衣服,充耳都是嘩嘩的水聲;星期三和星期五早上,艘艘漁船在港灣整裝待發,出海捕魚。 蘇斯特(Soest)是烏得勒支省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1029年設立,過去曾經是農業中心,現在是發達的住宅區。它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18分、北緯52度9分,輕工業發達,市區最主要的古蹟是哥德式教堂,大約建約1400年,1959年進行重修。 宰斯特(Zeist)是烏得勒支省森林地區的遊覽勝地,1786年起為莫拉維亞教會荷蘭省總部駐地。經緯度為東經5度15分、北緯52度5分,約有6萬人口,工業以光學儀器、金、銀製造等為主。 茲沃勒(Zwolle)是上艾瑟爾省的首府,也是一座要塞城市,1230年設市,中世紀加入漢薩同盟,因位居交通要地而繁榮興盛起來。17世紀後,工業發達,現為區域性商業中心,鐵路交匯點和水運樞紐。 這個擁有10.5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5分、北緯52度30分,位於荷蘭東北部,臨茲瓦特河。主要工業有化工、造船、金屬製品和建材等,尤以重工業著稱。市區主要古蹟有15世紀的聖邁克教堂、聖母教堂和市政廳等,此外,須得海工程的事務所也設在這裡。 恩斯赫德(Enschede)是上艾瑟爾省最大的城市,1325年正式設市,城區範圍包括納克爾,赫拉納布呂赫和布克洛等三個村莊,以及恩斯赫德鎮。19世紀末,這裡工業迅速發展,現為荷蘭的棉紡織業中心,產品聞名國內外,被稱為「荷蘭的曼徹斯特」。其經緯度為東經6度53分、北緯52度12分,位於茲沃勒西南方,地處特文特運河畔,臨德國邊界,約有14.5萬人口。對外交通便利,城北5.6公里處所設的特文特軍用機場,也提供民航服務。工業除紡織外,還有冶金、輪胎及橡膠等。文化事業也相當繁榮,設博物館、天然動物園、紡織技術學校和理工科大學等。 亨厄洛(Hengelo)是上艾瑟爾省約有11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45分、北緯52度15分,臨特文特運河,當地工業以紡織、冶金、電機及製鹽為主。這裡最著名的古蹟是城西的特維克爾古城堡,建於1347年,歷史悠久,氣勢宏偉。 代芬特爾(Deventer)是上艾瑟爾省的千年古城,公元8世紀前後,當地設立一座教堂,並以這個教堂為中心,逐漸形成居民點;中世紀發展迅速,成為文化中心。14世紀,赫羅特在此創辦共同生活兄弟會,進行宗教活動,1500年前後為荷蘭最主要的印刷業中心。 這個約有7.2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10分、北緯52度15分,臨艾瑟爾河,工業有機器、鑄造、自行車和製磚等,地毯、掛毯及蜂蜜餅是當地最有名的特產。市區古蹟景點有13世紀市政廳、中世紀大教堂、聖尼古拉斯教堂和舊城牆等。 坎彭(Kampen)是上艾瑟爾省的小港市,1227年始見文獻記載,中世紀時加入漢薩同盟,現為當地鐵路樞紐。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54分、北緯52度33分,位於艾瑟爾河注入凱特爾湖處附近,擁有3.5萬多人口,工業以雪茄和搪瓷器皿為主。市區著名古建築有市政廳,14世紀的聖尼古拉斯教堂、16世紀的聖母教堂及3座中世紀城門樓。 斯塔芬特(Staphort)也是上艾瑟爾省的小鎮,當地婦女都身著民族服飾,頭戴獨特小帽,身穿紅色背心,很有特色。 這個約有18.5萬名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33分、北緯53度13分,位於阿河、欣澤河及其他運河的匯合處,靠近荷、德邊境,是荷蘭最北部的城市,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工業有製糖、印刷、烟草加工、服裝、家具、針織和機械等,當地農產品交易也非常興盛,是穀物、油料、作物、木材及牲畜的貿易和轉運中心。 對外交通相當發達,設民航機場,從史基浦國際機場乘飛機前往,只需40分鐘即可到達。此外,這裡還是荷蘭的鐵路樞杻之一,從茲沃勒乘火車前來,約需1小時。 市區名勝古蹟眾多,聖馬丁教堂建於1452年,屋頂造形獨樹一幟,非常引人注目。市立博物館內收藏有當地畫家的作品,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裡的格羅寧根大學建於1614年,數百年來培養了無數棟樑之材,成績斐然。此外,1253年修築的哥德式教堂,16~17世紀的古樸房屋等,都以獨特的風格吸引著眾多遊客。 呂伐登(Leeuwarden)是菲仕蘭省首府,16~18世紀以生產金銀器皿聞名,現為省的經濟中心和鐵路樞紐。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46分、北緯53度12分,位於哈林根特雷克和多克姆爾埃阿兩大運河匯合處,擁有約10萬人口,工業以錫、木材加工、包裝及機械為主,農牧市場繁榮,牛市佔地3萬平方公尺,叫賣聲此起此彼伏,非常熱鬧。 對外交通便捷,從阿姆斯特丹乘火車前來,約需兩個小時。飯店多分布在市中心或郊外;友誼飯店位於車站附近,以白色裝飾見稱,風格高雅。 市區街道清潔整齊,瀰漫著樸素寧靜的氣息,馬匹拉著街頭風琴大師,在大街小巷演奏,「得得」的馬蹄聲和悠揚悅耳的琴聲融合在一起。成為這個城市獨特的景觀。 市內古建築有文藝復興式的坎塞拉里廳、1598年建造的舊磅房、未完成的奧爾德霍斜塔、市政廳及聖卜尼法斯教堂等。此外,還有弗里西安、普林塞瑟霍夫和皮埃爾潘德爾等三座博物館,它們的收藏品豐富多樣,很有觀賞價值。 斯內克(Sneek)始建於1294年,1456年正式設市,現為菲仕蘭省重要的牛和乳品市場。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40分、北緯53度2分,位於海于夫河畔,北距呂伐登23公里,經濟活動以輕工業為主。 市區湖光水色,景色非常秀麗,周圍是眾多大小湖泊,運河貫穿全境,形成弗里西亞湖區的水上活動中心。市內古蹟有1613年建造的水閘門、1760年完工的市政廳,以及弗里西亞航運博物館等。 弗拉訥克(Franeker)也是菲仕蘭省的城市,「埃塞艾辛加(Eise Eisinga)之家」是當地最著名的景觀,裡面展示著世界最古老的太陽系儀軌。埃塞艾辛加1744年2月生於弗里斯蘭省的德隆里伊村,12歲成為一名梳羊毛工人。他幾乎沒有受過正統教育,靠自學成才,在16歲時寫了一本關於數學的書,18歲就把他曾遇到的所有日蝕和月蝕日期都計算出來。 艾辛加白天在屋後的梳羊毛棚裡工作,晚上就潛心研究各個行星的位置。1774年,有個自稱「真理愛好者」的人出版一本小冊子,宣稱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各行星互相撞擊,使地球脫離軌道,衝向太陽。這種言論引起人們的極度恐慌,也引起艾辛加的關注。1781年,他在起居室建成太陽系模型,並開放供人參觀,傳播真正的科學。為了讓後人能夠保存這個太陽系儀,他還寫了本92頁的技術手冊,附27幅圖畫。在艾辛加彌留之際,當時擔任國王的威廉一世下令由國家購下這幢房子,立契轉給弗拉訥克市,以保護這種瑰寶。一直到1922年,艾辛加家族都有一位直系後裔住在這裡充當導遊。 這幢房子外觀呈傳統的荷蘭建築風格,有長窗和裝飾用的荷蘭式山形牆。房內的門廳為當年艾辛加的羊毛店,現在裡面設有參觀者簽名留念的紀念冊子。起居室牆上的木鑲板和灰泥牆下半截的瓷磚都呈青綠色,天花板呈藍色,室內放置有箱形床、床頭櫃、壁爐及一張堅實的橡木長餐桌,整個房間樸實舒適,充滿18世紀氣息。艾辛加的行星模型就緩慢而平穩地運行在天花板上的金色圓槽裡,但模型中沒有海王星、冥王星和天王星,前兩者當時尚未發現,天王星雖然於1781年被英國天文學家發現,但按太陽系儀1公釐代表100萬公里的比例,無法在這個房間裡把它加進去。同時,模型中木星的衛星只有4個,而不是16個。儘管如此,這個太陽系儀自建成以來,就一直運行準確,一分不差,令人嘆為觀止。 太陽系儀的推動裝置設在屋頂閣樓,是個截短了鐘擺的尋常弗里斯蘭舊時鐘,其巧妙的機械裝置主要由橡木圓盤和箍構成,箍上有熟鐵釘子做成的齒輪,整個裝置有1萬多根釘子。這個舊時鐘只靠一些鐘錘作動力,使微型行星轉動了200多年,並且毫無停頓的蹟象,讓每一位參觀者都嘆服不已。 瑪孔(Makkum)是菲仕蘭省艾瑟爾湖畔的小鎮,古時為小漁村,現在是這個省最現代化的水上活動基地之一,水閘門封阻起來的運河水道停泊著各式帆船。市區乾淨、整潔,景色迷人。這裡也是荷蘭瓷器的生產基地之一,產品可與台夫特陶器媲美,尤其是白瓷,用白黏土燒製而成,為當地文化色彩的獨特代表。瑪孔陶器的彩繪風格類似台夫特,以藍彩為主,但花樣更為華麗,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有些陶瓷則具強烈的現代創作風格。 弗里斯蘭陶瓷博物館為17世紀的建築物,館中系統地展示當地陶瓷製作的發展歷史。此外,陶瓷工廠(Koninklijke Tichelear Makkum)也開放供遊客參觀,並有導遊解說行程。 沃孔(Workum)是菲仕蘭省的小港市,曾因鰻魚交易而繁榮一時,現在仍然為附近地區的魚產貿易中心。沃孔陶器也極具地方特色,用當地的棕色陶土燒製而成,再用羊角作容器畫出白色的曲線繪飾,做成盤、碗、燉鍋等多種廚房用品。 市區極具古舊情調,市政廳、磅房和聖喬特瑞卡斯(St Gertru-kiskerk)教堂是當地標誌性建築,其中市政廳建於15世紀,造型精緻可愛;磅房呈文藝復興式風格,教堂則以哥德式建築著稱,它們都是小鎮昔日繁榮的見證。 素人畫家美術館(Jopie Huis-man museum)也別具一格,這位畫家一生定居弗里斯蘭,專門以當地風光、習俗及陳舊事物為繪畫題材,一艘破船、一件舊褸衫,在他的筆下都能呈現懷舊的意境。 欣德陸本(Hindeloopen)是菲仕蘭省最迷人的小市鎮,中世紀時加入漢薩同盟,與挪威等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市區以狹窄的運河、古樸的木橋,以及17世紀的老房子而獨具風格,港口泊靠著一排排三桅古董帆船,此外,因為往昔對外交流頻繁,所以市內又有一份國際化的情調。 家具是當地鄉土工藝的傑出代表,其手繪圖案用紅色和墨綠色交錯使用,具有濃厚的北歐藝術風格。此外,這裡的地方傳統服飾也很吸引人,棉織的衣服上以藍、綠、白作底色,再飾以紅葉狀圖案,深具東方氣質。 哈林根(Harlingen)是菲仕蘭省西北角的小漁村,經緯度為東經5度24分、北緯53度10分,位於瓦登海濱(Waddenzee),對外交通便利,有鐵、公路和渡輪運輸,是沿公路從阿姆斯特丹進入菲仕蘭省的第一站,遊客也可以在此搭乘渡輪到著名的泰爾斯海靈(Terschelling)島。 這個地方矗立著一家特別的港灣起重機飯店(Harbour Crane Hotel),是用起重機改建而成,只有一間17公尺高的客房,房間卻深具品味,有電子螢幕,可以調整房間的明暗和溫度,還有天窗及可變化5種顏色的浴室燈光,最吸引人的是可以居高臨下欣賞海景,顧客進入飯店必須利用升降機。 當地旅遊項目相當豐富,人們可以在瓦登海灘體驗「走爛泥巴」活動,賞鳥、進行生態觀察等。 哈林根燈塔由石頭建築而成,高21公尺,頂端被改建成可供住宿的兩間大套房,內設浴室、餐廳、簡單的廚具等,適合家庭度假。由於地勢高,視野廣闊,可鳥瞰全市風光。當然,由燈塔改建的旅館收費也不便宜,而且必須事先預訂。 德拉赫滕(Drachten)是菲仕蘭省的工業中心,由早期開採泥煤和製乳品的村莊發展而來,其經緯度為東經6度5分、北緯53度6分,瀕臨韋德埃水道,四周為低地,附近是森林和泥煤沼澤地,東北角有天然氣,當地工業以電器、運輸設備、機械、化工品及家具為主,約有6萬多人口。對外交通便利,通公路,附近還設有民航機場。市內古蹟主要有18世紀教堂及博物館。 海倫芬(Heerenveen)是菲仕蘭省擁有3.2萬人口的城市,建於1551年,原為泥炭開採鎮,現為當地工業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55分、北緯52度57分,工業有機械、自行車、公共汽車及塑膠製品等。 布雷達(Breda)是北布拉奔特省擁有15.6萬人口的城市,1252年設市,1531~1536年,拿騷伯爵亨利三世在此修築城堡,此後一直是馬爾克河畔的主要城市。後來西班牙和拿騷為爭奪這塊土地發生過多次戰役,1648年,雙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結束這場持續多年的爭端,條約規定布雷達歸屬荷蘭。1667年7月31日,英、法、荷蘭、丹麥在此簽訂布雷達條約,宣告結束第二次英荷戰爭。法國大革命時,這裡被法軍佔領,直到1813年才回歸荷蘭。 這個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46分、北緯51度35分,坐落在馬爾克河和阿河匯合處,坐落在鹿特丹南部。當地工業有食品加工、機器製造、人造纖維和手錶等。對外交通便利,通鐵、公路,從鹿特丹搭乘火車前來,只需40分鐘車程。 市內有許多投宿設施,可滿足外來觀光客的不同需要,瑪斯波什(Maswbosch)國際觀光飯店環境優美,夏天能夠體會蓬勃的生機,秋天則領略果實累累的殷景。在飲食方面,布雷達啤酒味美清涼、生津解渴,是上等飲料,可與阿姆斯特丹的啤酒相媲美。此外,廣東餐館以正統的中國名菜吸引了眾多食客。 市區著名的古蹟有哥羅凱爾特大教堂(Grote Kert),建於14世紀,教堂內設有44個排鐘,清脆的鐘聲久久繚繞在布雷達市空。其造型是融典型的布拉奔特式與哥德式於一爐,非常獨特。此外,基督教新教教堂,聖巴巴拉斯教堂及1766年興建的市政廳等,都是值得參觀的古建築。 蒂爾堡(Tilburg)也是北布拉奔特省的小城,1860年後成為荷蘭南部工業中心之一,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5分、北緯51度34分,瀕臨威廉敏娜運河,工業以毛紡織為主。市區文化機構眾多,設天主教經濟大學、紡織學院、紡織研究所、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等。 貝爾根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是北布拉奔特省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15世紀開始成為貿易中心,1747和1795年兩次被法軍佔領,1814年才回歸荷蘭。經緯度為東經4度17分、北緯51度30分,坐落在佐姆河畔,經濟產業以捕魚、養殖牡蠣和種植蘆筍為主,此外,這裡還設有全歐洲最大的酒廠之一。 市區著名的古蹟有中世紀市政廳、14世紀聖格特魯德大教堂,始建於1485年的侯爵府、拉費林堡壘、中世紀城垣遺蹟和1740年的護城牆殘蹟。 奧斯(Oss)的經緯度為東經5度31分、北緯51度46分,坐落在斯海爾托亨博斯的東北部,是北布拉奔特省的食品加工城市,以生產人造黃油和肉品著稱。市區約有4.8萬人口,大多數為天主教徒。 羅森達爾(Roosendaal)是北布拉奔特省的邊陲重鎮,鄰近比利時,經緯度為東經4度28分、北緯51度32分,約有6.3萬人口,是鹿特丹至安特衛普鐵路線上的交軌點,工業產品有螢光燈配件、紙張、印刷機器及家具等。 米德爾堡(Middelburg)是澤蘭省的首府,中世紀時是個重要的商業城鎮,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活動而繁榮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水淹,後來進行修復。經緯度為東經3度17分、北緯51度30分,坐落在前瓦爾赫倫島上,擁有4.2萬人口,經濟以旅遊、冶鐵、紡織為主。市區古蹟主要有1150年修築的聖尼古拉斯隱修院、市政廳及16世紀的新教堂等。 弗利辛根(Vlissingen)是澤蘭省擁有4.2萬人口的城市,中世紀為商業城鎮和安特衛普門戶,現為地區商業中心、漁港、海濱勝地和海軍基地。經緯度為東經3度35分、北緯51度26分,位於瓦爾赫倫島南岸,地處西斯海爾德河畔,工業有造船、煤油和機械製造等。市區著名古建築有1308年的聖詹姆斯教堂、1563年的囚犯塔、1674年的舊交易所和1733年的市政廳等。 阿森(Assen)於1807年由國王路易.波拿巴設為德倫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6度34分、北緯52度59分,位於德倫特運河東北端,現有4.3萬人口,是地區農業和乳製品業中心,也有少許輕工業。當地最有名的參觀點為古物博物館,由13世紀西多會隱修院改建而成。 埃門(Emmen)是19世紀改造泥炭沼澤為農田時的移民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紡織、冶金、化工、製藥和木材等工業,成為德倫特省最重要的城市。其經緯度為東經7度、北緯52度47分,位於洪德斯倫山區,約有8.5萬人口。市區參觀點有動物園和博物館等,此外,南郊有石油和天然氣田。 梅珀爾(Meppel)是德倫特省擁有2.3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11分、北緯52度42分,工業以化工、紡織、印刷、製革及運輸設備為主,是當地泥煤和農產品經銷中心。對外交通便利,通鐵、公路,市區古蹟有15世紀教堂等,此外,附近的伯拉克韋德和貝爾特韋德湖也是重要的觀光點。 萊利斯塔德(Lelystad)是弗萊福蘭省的首府,建於1957年,以須德海圍墾工程設計者萊利的名字命名。經緯度為東經5度27分、北緯52度31分,位於東弗萊福蘭德圩田內,臨艾瑟爾湖,擁有6.5萬人口。對外交通便利,設機場,通公路,船隻經運河可達阿姆斯特丹,夏季與福倫丹和霍倫之間有輪渡往來。 市中心為住宅區,點綴幾處公園,環境優美。外圍是工業區和農牧產區,盛產鮮花、蘋果、穀物和奶牛,市西南郊為東法爾德爾湖水鳥保護區。 埃德(Ede)是海爾德蘭省擁有8萬人口的城市,公元8世紀由撒克遜人所建。經緯度為東經5度40分、北緯52度3分,位於費呂沃地區西部,工業以冶金、人造纖維和鋼琴製造為主,市區參觀點,有15世紀的杜斯博赫米爾教堂和著名的露天劇場等。 埃爾默洛(Ermelo)是海爾德蘭省費呂沃湖畔的城市,由埃爾默洛,寧斯佩特和埃爾斯佩特等3個村莊組成,經緯度為東經5度37分、北緯52度17分,現有2.6萬多人口,市區古蹟景點有聖約翰騎士團隱修院遺址和11世紀羅馬式尖塔教堂等。 哈爾德韋克(Harderwijk)於1231年設市,早年為須得海重要港口,中世紀加入漢薩同盟,現為海爾德蘭省擁有2.8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36分、北緯52度21分,工業以金屬和橡膠製品為主。 蒂爾(Tiel)是海爾德蘭省擁有2.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5度25分、北緯51度54分,坐落在瓦爾河畔,市內設有專為水果生產服務的園藝學校。 奈梅根(Nijmegen)是荷蘭東部海爾德蘭省擁有2.2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古時為羅馬人村落,後來一直是荷蘭邊境軍事重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與德軍在此激戰,被德軍佔領,遭到嚴重破壞,戰後進行重建。其經緯度為東經5度50分、北緯51度50分,瀕臨萊茵河支流瓦爾河,是當地工業基地、鐵路樞紐和內河運輸中心。 市區歷史古蹟眾多,主要有查理大帝的古堡遺址、建於公元779年的16邊形洗禮壇、12世紀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斯蒂芬大教堂、1554年建成的市政廳和1544~1545年的拉丁文學校遺址等。此外,這裡還有1922年建造的國立博物館、1923年創辦的奈梅亨公教大學、市立博物館、劇院和音樂廳等文化設施。 海爾倫(Heerlen)是林堡省城市,建在馬斯垂克東北部古羅馬村落科里奧法倫遺址上,原是煤炭生產基地,20世紀7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輕工業。經緯度為東經5度59分、北緯50度54分,約有8.1萬人口,工業產品有石油化工品、汽車及煤磚等。市區景點有地質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和1180年的聖潘克拉斯教堂等。 凱爾克拉德(Kerkrade)是歐洲最古老的煤礦城鎮之一,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是林堡省的煤礦中心,20世紀70年代初停止採煤。這個擁有5.6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4分、北緯50度52分,位於馬斯垂克東面,臨近德國,羅爾迪克舊隱修院和奧德埃赫倫斯泰恩古堡是當地最有名的古建築。 魯爾蒙德(Roermond)於1232年設市,14~15世紀為繁榮的布匹貿易市場,荷蘭獨立後,仍歸哈布斯堡王朝管轄,曾被法國和比利時佔領。經緯度為東經6度、北緯51度12分,位於林堡省馬斯河和魯爾河匯合處,約有4.2萬人口,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當地工業有化工、電器、服裝、木器等,也是繁榮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名勝古蹟有1224年的晚期羅馬式禮拜堂、1410年的聖克里斯托弗爾大教堂等。 錫塔德(Sittard)於1243年設市,19世紀先後受法國和比利時佔領,經緯度為東經5度53分、北緯51度,是林堡省擁有4.7萬人口的城市,經濟產業有採石、化肥、化工、電器等,市區保存有幾所中世紀教堂。 泰赫倫(Tegelen)是林堡省擁有約2.2萬人口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6度9分、北緯51度21分,坐落在馬斯河東岸,工業產品有瓦片、陶器、鑄鐵等,此外,郊區還有採石場。 斯海弗寧根(Scheveningen)是荷蘭西部南荷蘭省的海濱勝地及漁港,位於海牙北面的北海海岸,14世紀以來漁業發達,有廣闊的海濱沙灘,1818年建立海濱浴場後,一直是全國最受歡迎的海濱休閒勝地。這裡有新穎的港口設備,有貨物及貨櫃裝卸站。主要的工業有魚類冷凍廠和罐頭食品廠。市內重要的設施還有娛樂場和水產拍賣廳,約有1.6萬居民。 威廉斯培德(Willemstad)是西印度群島荷屬安地列斯群島首府,也是庫拉索(Curaçao)島的主要城市,擁有8.4萬人口,1647年荷蘭殖民當局以當時荷蘭國王威廉二世的名字加以命名。它的經緯度為東經4度26分、北緯51度42分,位於庫拉索島西南岸,瀕臨聖安娜灣(St. Anna Baai),是加勒比海主要深水良港之一。市區被通往斯霍泰加特(Schottegat)港的水道聖安娜灣分成兩個部分。市內街道狹窄,建築物多荷蘭風格,商業中心的皮恩達區1967年5月燬於大火,現已重建。 這裡也有一些景點可資參觀,城西有西半球最古老的猶太教堂,建於1732年,堂內飾以黃銅大吊燈,宗教儀式用具是用紅木雕刻和白銀鑲嵌的;教堂傳統每天用沙鋪地,相傳是為了表達聖經「出埃及記」所載,以色列人徘徊在埃及沙漠中之意;教堂內還附設有猶太博物館。市內還有建於1769年的基督教教堂,頗為壯觀。城西的猶太公墓中墓碑林立,從17世紀以來豎立的墓碑多達1700個以上。市內另有一座昔日的奴隸市場遺蹟和庫拉索博物館。 荷蘭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阿 爾斯梅爾(Aalsmeer)、阿默斯富特(Amersfoort)、阿姆斯特爾芬(Amstelveen)、貝亨(Bergen)、貝爾利克姆(Bevlikum)、貝弗爾韋克(Beverwijk)、博德格拉溫(Bodegraven)、博克斯特爾(Boxtel)、布林瑟姆(Brunssum)、巴散(Bussum)、卡德贊德(Ca- dzand)、代爾夫宰爾(Delfzijl)、杜廷赫姆(Doetinchem)、多克姆(Dokkum)、埃默洛爾德(Emmel-oord)、赫倫(Geleen)、胡斯(Goes)、霍林赫姆(Gorinchem)、哈倫 (Haren)、哈特姆(Hattem)、霍勒姆(Hollum)、霍爾沃爾德(Hol-werd)、霍赫芬(Hoogeveen)、萊 爾丹(Leerdam)、米德爾哈爾斯(Middelharns)、奈凱爾克(Nijkerk)、奈弗達爾(Nijverdal)、奧爾登 札爾(Oldenzaal)、奧斯特倫德 (Oosterend)、皮爾默倫德(Purmer-end)、雷納瑟(Renesse)、倫克姆 (Renkum)、羅德斯霍爾(Roodesc-hool)、薩森海姆(Sassenheim)、斯塔茲卡納爾(Stadskanaal)、斯泰恩(Stein)、泰爾納曾(Tern-euzen)、芬丹(Veendam)、弗嫩達爾(Veenendaal)、芬洛(Venlo)、芬拉伊(Venraij)、菲赫特(Vught)、瓦爾勒(Waalre)、瓦格寧根(Wage-ningen)、瓦瑟納爾(Wassenaar)、韋爾特(Weert)、韋斯特博克(Westerbork)、威爾頓(Woerden)、溫斯霍滕(Winschoter)、朱特芬(Zutphen)和茲韋恩德雷赫特(Zwi-jndrecht)等。


人民性格豪爽

荷蘭共有164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395人,是歐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人烟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南荷蘭省和鳥得勒支省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高達1500人以上;弗呂弗高原比較貧瘠,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及30人;布坦格爾沼澤地區的人口密度則更少;東部的沙質台地,自然環境惡劣,人烟罕至,不過,現在也有一些村落在此聚居。在歐巴愛塞爾東部,殘留有散落的村落,森林和牧草都是共用,居民也因此結合在一起。北部弗里斯蘭地區,人口不多,主要由大農戶形成散村,屋頂用稻草葺成。格羅寧根和澤蘭等地,也以孤立的大農家出現,老房舍建立在舊堤防上,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林堡和北布拉奔特地區是農村形態,與上述地區不儘相同,中心地區房舍密集,周圍一些農家零星散布在放射狀道路上。東部台地因事前未作規劃,房舍排列凌亂;近海岸的圩田等新生地,則計劃完備,村落大致沿道路或運河興建,顯得相當有秩序。 因有利的地理條件,促使都市發展迅速,荷蘭各港地處漢薩同盟城市的通商要道,而且,匯集日耳曼系諸國交通要塞的萊茵河,它的入海口也在荷蘭境內,因此這裡各港的大洋航海和沿岸航海非常發達,與南非、印度洋、和美國新大陸間貿易繁榮,特別是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成立,大大促進了荷蘭各都市的發展。 1950年以來,面對國土獨小而人口日增的現狀,當局提出了「巨型環狀都市」的新構想,計劃把城市朝東南擴散,向兩邊岔開,西北分岔以阿姆斯持丹為中心,含艾默伊登、哈勒姆、希爾弗瑟姆和烏得勒支等市;南邊分岔點以鹿特丹為中心,含多德雷赫特、台夫特、海牙和萊頓等市。這一「巨型環狀都市」建設完成後,居民人數將佔荷蘭總人口的半數左右。 荷蘭人和德國人一樣,平均智商達107,為歐洲最高者。荷蘭人平均壽命為73歲,男人大多挺拔、魁悟,平均身高183公分;女人身材碩長、挺秀,平均身高170公分。男人多在25至29歲間結婚,女子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0~24歲。人口結構為20歲以下的佔24%,20~65%歲的佔63%,65歲以上者佔13%。加入社會保險,是荷蘭國民應盡的義務,如因宗教或思想上的信仰而拒絕投保,將不能享受社會福利。傷殘、失業保險和養老準備金由雇主和勞工共同承擔。此外,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安樂死合法的國家,根據2002年4月1日生效的荷蘭法律規定,在病人的要求下,安樂死是合法的。但其先決條件必須是罹患無可救藥的疾病,而且處於「無法忍受的苦楚」,還必須病人意識清楚及同意此種處置才可;12~16歲兒童須經父母同意才可接受安樂死。 這個國家的人多數帶有日耳曼民族血流,主要分為法里森、撒克遜和法蘭克等三大民族。法里森人大多居住在沿海各省,他們身材高大,肌膚白晳,性格豪爽,富有進取精神,容易發脾氣,也很會諒解別人,主要從事商業和航海。撒克遜人住在東部,臉色微黑,古板守舊,喜愛美術,主要從事耕種。 以荷蘭語為國語,在歐洲,除荷蘭本國,比利時北部、荷屬安德列斯、以前的殖民地蘇利南等,都使用荷蘭語。它和日耳曼語系的德語讀音非常相似,發音艱難,語尾的發音經常雷同,是一種低地德語。由荷語變成英語的常用詞也很多,如與航海有關的快艇(Yacht)、甲板(Deck),與藝術有關的書架(Easel)、風景畫(Landssuape)、銅版術(Etch)等。在荷蘭境內,由於地域之別,互相之間發音也各不相同,北部菲仕蘭省有獨特的發音和拼音,省內通用菲仕蘭語。國內外語教育普及,英、法、德等語在荷蘭幾乎可以通用,荷蘭人英語程度之高,在歐洲僅次於英國,各地機場、飯店、餐廳及商店等通用外語次序為英、德、法等語。鄰近德國的東部和南部,說德語較為方便。 荷蘭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國 內人口31%是羅馬天主教徒,24%信仰荷蘭改革宗教基督徒、9%信奉喀爾文宗基督教、4%篤信其他基督教派,其餘的是自由信仰者。 歸正會(Netherlands Reformed Church The)是荷蘭最大的基督教會,前身係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成立的荷蘭國家教會,教義基礎為「多爾德教理」、「比利時信網」和「海德爾貝格教理問答」。19世紀,因內部發生教義爭論,勢力減弱,20世紀有所發展,1951年通過新章程,目前在荷蘭仍佔統治地位。荷蘭公立學校取消宗教課程後,歸正會自辦多所宗教性質的私立學校。 老公會(Old Catholic Church of the Netherlands),又稱為荷蘭詹森會,是18世紀初出現的基督教獨立教派。1702年,荷蘭天主教烏得勒支大主教科德有同情詹森派的嫌疑,被控為異端分子,許多荷蘭神職人員和信徒擁護科德脫離天主教,法國幾名詹森派教士也定居荷蘭,參加荷蘭詹森派。1870年,許多天主教徒反對第一次梵蒂岡會議關於教皇永無謬誤的決定,乃紛紛成立老公會,它在這一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20世紀,荷蘭老公會有德文特、哈勒姆、烏得勒支等3個主教區,自1910年起在崇拜儀式中採用荷蘭語,1922年廢除神職人員獨身制。其最高權力機關為烏得勒支協進會,1889年由老公會全體主教組成,並由烏得勒支主教主持。


有10萬華人

作為與國際社會有著廣泛交流與合作的荷蘭,也有眾多包括華人在內的外籍人士。追溯中荷發展歷史,始於1655年,荷蘭第一個朝貢團來到中國,帶回不少中國風景畫。詩人馮德爾(Vondel)寫了一部「崇禎和中國皇帝的末日」,描寫中國宮廷生活。當時荷蘭人始終對中國人懷有偏見,1670年出版的「博特的中國和台灣沿岸航行記」,就把中國人看成是「一群不可靠而且凶惡的人」。 中國陶瓷在17世紀風行歐洲,但荷蘭人直到18世紀才感受到「中國風格」(Chinoiseris),如中國式家具、瓷器、飲中國茶等,並稱之為「明智的中國人」,極力讚賞「仁義禮智信」的中國道德,對中國的形象大為改觀。荷蘭著名作家史勞爾賀夫(J. Slauerhoff)尤其喜歡穿中國長袍,還收集許多中國詩集和民間故事的荷蘭譯本。 華人最早來荷蘭是1842年,迄今已有168年的歷史,最初是由香港隨英國輪船而來,大部分為廣東東莞縣或其他縣市的人,此地廣東話通行無阻;在1900年時,荷蘭境內共有華人335人。1911年,荷蘭船員大罷工,不得不招募華人船員,除少數人做工頭,大部分華人都在氣溫50℃以上的煤炭爐、機械房或洗衣間工作,工頭兼營船員住宿,水手館老板放高利貸給船員,甚至提供烟床給癮君子吸食鴉片。許多船員不甘受剝削,有的跳船,有的到外地去開洗衣房或理髮店。中國人衣錦還鄉的夢想,只有少數成功者實現,多數留荷華人流落異鄉,一籌莫展。在1915年的時候,旅荷華人已增加至2665人,並且有來自淅江和山東的生意人。 後來,有人想到製造和販賣「花生糖」,荷蘭人對這種被稱為「丁丁」的新奇糖果極為喜歡,這帶給華人不少利潤,使他們的生活開始安定下來。1932年起,花生糖生意利市滾滾,連流行歌「花生糖小販」也風行荷蘭,原來販賣絲綢織品、領帶、藥材和工藝品的小生意人,也改行販賣花生糖。據老華橋回憶,花生糖製作很簡單,如果想生產300塊花生糖,只需把5公斤白糖加水燒開,當糖呈紅色時,加入25公斤花生仁和小量醋,然後將花生糖糊倒在木板或沾板上,冷卻後磨平成板,在凝固變硬前切塊即成。按當時的價格,300塊花生糖可以賣得15荷盾,而成本只要6.6荷盾。 輪船公司的華人工頭認為,賣花生糖是沒出息的乞丐生意,同時害怕華人不上船工作,就聯絡警察大力取締,再加上荷蘭人的新奇感漸漸消退,花生糖生意一落千丈,不少華人重回輪船工作。這時華僑已團結起來,設華人救濟基金會,其中以印尼來的華人大學生最熱心募款,他們早在1911年就成立了「中華會」,1934年又成立「全歐華人學生會」,積極推動華人團結和福利工作。 到了20世紀60~80年代,有大批印尼華人、南美蘇利南華人、香港華人和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前來荷蘭定居。進入21世紀,由於主修醫科、牙醫或其他科技的華人學生越來越多,他們熟悉荷蘭語和當地社會情況,所以逐漸步入荷蘭的上流社會。現在旅荷華人約有10萬名,其中在阿姆斯特丹的華人有1萬餘名。50%以上的華人以經營中國餐館為生,如阿姆斯特丹中心水壩廣場上的王宮對面,就有中華閣、海宮、福臨門等三家,生意興隆。定居荷蘭的印尼華人也有近萬名,他們把印尼餐廳帶到荷蘭,由於中印餐廳物美價廉,很快在荷蘭興旺起來,現在連荷蘭餐館也兼營炒飯球(Nasible)和肉麵球(Bomibal)等印尼菜。還有很多華人在唐人街開設旅行社、珠寶行、工藝品商店、書店、雜貨店和裝潢公司等,一些來自台灣的企業家,更在荷蘭投資從事高科技行業。 為了避免華人被荷蘭人所同化,荷蘭境內現在有33所中文學校,它們未接受政府任何援助,完全由華僑自辦,教職員也是志願服務的。每週三下午或週六,華人學生在荷蘭學校沒有課時,就到中文學校學習,授課以粵語為主。 由於不同的民族傳統,中荷兩國人也有相異的觀點,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或「番鬼佬」,嫌他們懶惰不明理,如複雜麻煩的稅制、嚴格的開餐廳規定和高水準的社會福利等,都與中國人格格不和。


文化教育水準高

荷蘭的教育非常普及,每年國家教育和科研預算約270億歐元,佔政府預算的14.35%。各地學校林立,多數人受過高等教育,法律規定5~16歲為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兩種,都實行免費教育,30%的人就讀於公立學校,由所在地城市政府直接管轄,其餘學生就讀於私立學校,絕大部分由教會管理。 全國共有1.2138萬所各級各類學校,擁有各類學校學生331.9萬多人。現有小學8727所,學生127萬人;殘疾兒童特殊小學983所,殘疾小學生9.4萬人。中學分普通中學、初級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預科中學等,課程劃分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現有各種中學共2415所,中學生141萬人。高等教育分為大學、開放大學和高等職業教育等,現在有13所重點大學,其中9所為綜合性大學,1所為理工大學、1所為農業大學,共有高校學生19.9萬多人,高等職業學校學生34.6萬多人,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萊頓大學、烏得勒支大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格羅寧根大學、鹿特丹伊拉斯漠大學、台夫特理工大學和瓦格寧根農業大學等。不論公立大學或私立大學,都由政府資助。其中萊頓大學建於1975年,現已成為一所世界著名的學術性大學,有學生1.75萬多人,外國留學生約1000多人,教職員工約5000人,碧翠絲女王和亞歷山大王儲均係校友。台夫特理工大學原屬1842年建立的「皇家學院」中的一個理工分院,1905年正式取得大學地位,現在約有學生1.3萬人,外國留學生1300人,教職員工約5000人。瓦格寧根農業大學建於1918年,有學生4500人,外國留學生約500人,教職員工2000多人。不論公立大學或私立大學,都由政府資助。荷蘭主要的科研機構有皇家學院、荷蘭自然應用科學院、荷蘭科學研究院等。 當地學生有許多傳統的活動,如萊頓大學被描述為「聰明、品味高和人文主義的殿堂」,擁有17世紀最為繁榮的艾耳日飛爾(Elzeriers)出版社。一般大學都設文學、戲劇、經濟和社會等學生團體。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新教徒,入團前都必須有父親的簽名推薦書,並繳交每月集會的費用。剛開始還得遵從學長指導,接受為期3週的初級訓練,才能成為社團的正式成員。新會員要蓄短髮、戴呢帽等加以區別,在拜訪學長前,還要牢記諷刺新生的滑稽詩詞。聖尼古拉節當天,將舉行盛大的活動,大學裡選出一名學生,戴斗蓬、蓄假鬍,扮成聖尼古拉的模樣,乘大型馬車,在街上遊行。 文化事業非常發達,全國共有84種日報,總發行量近500萬份。主要的有發行量75.6萬份的電訊報(Telegraaf)、發行量40萬份的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發行量36.1萬份的人民報(De Volkskrant),還有新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商報(NRC/Handelsblad)等四家全國性報紙,其他為地方性報紙。綜合性和專業性刊物有4000多種,主要的新聞週刊有自由荷蘭(Vrig Nederland)、時代(HP/De Tigd)、和綠色阿姆斯特丹等,主要流行雜誌有蜻蜓(Libe-lle)和雛菊(Margriet)等。在圖書方面,全年出版圖書共約1.333萬種,共有1200多家圖書館、100個專門為一些沒有公共圖書館的小村鎮居民服務的流動圖書館,總藏書量約3800萬冊。全國約有800所博物館,是世界上博物館密度最多的國家。 為了豐富人們業餘生活的內容,全國設有3家全國性的電視台和5家廣播電台,都是屬國營性質。電視台的節目由當地7家傳播公司負責製作,「週末派」和「百戰百勝」是當地非常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廣播第四電台是專門播送音樂節目的調頻頻道。此外,全國共有292個戲劇、歌舞、音樂等團體,其中話劇院41個、歌劇院3個、舞劇院6個、交響樂團15個、兒童劇團29個、木偶劇團107個和眾多的電影院。 在科研方面,全年經費約為17.2億歐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科研人員有5.468萬名,在水文、水利、航海和天文等領域的研究頗有成就。 荷蘭是世界級足球明星的溫床,許多超級球星是在義大利、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職業球隊中踢球,表現引人注目。他們對年青球員的培訓計劃很紮實,注重踢球視野、高超的控球技術、精確的傳球和射門技術等。現在全國有正規球場7430個,足球協會會員107萬名。 溜冰也是荷蘭民眾喜歡的運動,冬天一到,運河剛結凍,無論城市鄉間,幾乎人腳一輪,所以荷蘭溜冰鞋的數量比自行車還多。城市人怕危險,在靴底加冰刀,更加結實;鄉下人穿著底部加鐵刀的木靴上場,充分享受溜冰的樂趣。 溜冰賽非常盛行,菲仕蘭省有「巡迴十一城市」的溜冰大賽,賽程自呂伐登開始,沿著眩目的平原跑道,滑行至200公里的盡頭,選手們從清晨6時出發,夜半必須返回原地。比賽的同時也在培養溜冰選手的競技水準,勝利者可以獲得最高榮譽,賽後舉行慶功宴,人們跳起民族舞蹈,通宵狂歡。為驅趕寒意,人人都喝荷蘭特產的杜松子酒或加蛋的利口酒。荷蘭人平時都是「每日一杯酒」,絕不貪杯,只有在慶功宴上,才會一杯又一杯地暢飲,毫無限制。


擁有五大特色

「乳酪之國」是荷蘭的別稱,當地乳酪品質一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追究其發明歷史,純屬偶然。古時人們發現,牛奶放久變酸後,白色的凝乳味道也不錯,而且存放時間可以更久,於是就誕生了乳酪。荷蘭人被稱為「乳酪腦袋」(Cheese heads),因為他們寧可賣乳酪,也捨不得自己吃,Cheese Heads在荷蘭語裡意為製作乳酪用的模子,傳說中世紀時,荷蘭北部的農民用這種模子作為打仗的盔甲。當地的土壤很適合乳牛生長,在荷蘭北部發現的牧牛遺址,可回溯到1600多年前。考古學家還在菲仕蘭省找到一些鋼盆容器,顯示早在公元前2世紀,這裡的人就知道製造乳酪。 在中世紀時,乳酪的交易已很興旺,約在1100年,荷蘭船員在德國科隆用乳酪充當通行稅。根據鹿特丹市的文獻資料,早在1426年,就有關於「乳酪商」的記載。此後,哈勒姆和萊頓的乳品市場也相繼設立。19世紀初,各產業發生劃時代變革,乳酪廠開始出現。到20世紀初,全國共有100多家乳酪廠,與農家自製的乳酪在數量上平分秋色。現在,境內98%的乳酪由廠家製造,由於機械化和現代化經營的結果,工廠數目一直在減少。 乳酪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先將牛乳凝固,裝在模子裡,然後用鹽水浸泡,這樣使乳酪有鹹味,又可防止細菌滋生。在乳酪成熟(Mature)期,牛乳分子改變,在二氧化碳作用下,形成一個個小洞,行家稱之為「眼」。法律規定,乳酪撈出鹽水後,必須有4週以上的成熟期。中央乳品檢驗局在乳酪離開鹽水時會抽檢一次,重點是它的潮濕度、含脂數和含鹽量。在成熟期也會抽驗。為了防止汙染,還會進行不定期抽查。荷蘭乳酪上蓋有一種章,猶如身分證一樣,清楚地標明產地、廠家、含脂肪量、衛生許可、種類及符合法律程序等相關資料。 荷蘭乳酪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紅色圓狀的艾登乳酪(Edam Cheese),另一種是黃色圓狀的豪達乳酪。前者原產地在阿姆斯特丹的埃丹,脂肪含量為40%,呈半固體球狀,質地較硬,有刺激食物的香味,重2~4磅,可煮著吃,也可當作點心。此外,萊頓乳酪形狀相似於埃丹和豪達乳酪,含脂量為20%~40%,品種多過20種,其中瓊吉乳酪(Jonge Cheese)品質較軟,味美滑口,從生產到出售,要經3~4個月;奧德乳酪(Oude Cheese)質地較硬,風味濃醇,可以長期保存,其製作時間為10~12個月。 為求口味多元化,乳酪內也會添加茴香或其他香料,剛開始嘗試這種食物者,可以買加工過的乳酪,或去外皮、或用烟燻、或加味,慢慢品嚐,以適應它的強烈味道。乳酪配葡萄酒最佳,如果成熟期不長,味道較淡,質地柔軟,那就比較適合配較淡的白酒;如果質地較老、味道重、富嚼勁的起司,則更適於配紅酒。上酒和上乳酪時有分先後,通常先上白酒,接著上紅酒,較老的乳酪後上,一般荷蘭家庭的中飯,就是用乳酪片、洋火腿片、生菜葉和麵包配合著吃,味道很好,營養豐富,特別是乳酪含有牛奶的脂肪、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等固體成份,通常10公斤牛奶可以製造1公斤的乳酪。西歐、美國、日本等都是愛吃乳酪的民族,有些國家的習慣是在餐後端出一盤乳酪供客人享用。 乳酪通常用錫箔紙包好,存放於冰箱,在食用前半小時取出,太冰的乳酪並不好吃。如果吃的快,那麼放在食櫥最理想。觀光客若想更多地了解乳酪,可參觀各城市的「計量所」和乳品博物館。乳酪市場以阿克馬和皮爾默倫德兩地最為著名,豪達、博德格拉溫、威爾頓等地也有實際交易。此外,荷蘭乳品局也提供乳酪相關資料。 鮮花是荷蘭的靈魂,人們愛花成痴,每一戶住家的窗口門檻都布置著鮮艷多彩的花朵,所有的鄉村都有自己的花市。走在戶外極目望去,就是一片直推天邊的綠色牧場和色彩繽紛的花田,其間點綴著牛群、羊群、風車及小巧農舍。 作為花卉王國,這裡一年四季都飄著花香。3月開始,鬱金香迎接春回大地;4月中旬至5月,燦爛的果樹花加入爭艷行列,行經果園,蘋果花和梨花爛漫枝頭,走過田野,放眼是沒有盡頭的嫩黃油菜花圃;過了5月,石南花翻過石牆,向人們預示夏天的到來。9月的花車遊行是另一個花季,屆時風信子、水仙和保存完好的鬱金香球莖同時開放,簇擁20多部花車由阿爾斯梅爾到阿姆斯特丹,是荷蘭花卉文化一年一度的盛會。 國內花攤、花店眾多,所有經營花業者,都受過多年正規花卉教育,並通過考試,取得執照,才能開業,因此他們都具有很好的素質。花店以中小型居多,花攤則隨處可見,由於這種行業利潤一般,過高的房租成本和管銷費用使從業者在經營上相當吃力,故店面都不設在鬧區,面積多為60~90平方公尺,大型店面多見於市郊,是2~3層的獨棟建築。 花店外觀平實溫馨,店外陳列一些盆栽,以吸引顧客。在內部布置上,近兩年一改以前明朗活潑的型態和色調,多採用溫馨、自然和復古的風格,光源柔和昏黃,配以許多陶器、鐵器等古舊質木業的飾物。不論大、小店面都維持得相當整齊,賣場和工作室隔開,對污水和垃圾的處理,盆栽用土的堆放和各類工具的規劃收藏都井然有序,而且對各種資材的運用也相當注意環保影響。 鬱金香(Tulip)是荷蘭的國花,屬百合科球莖花卉,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數千個品種,長約1/3公尺多,葉呈橢圓形,花大而美麗,單生在花軸頂端,花色有紅、黃、橙、白、粉紅、淺紫等,還有黃帶紅的鑲邊和紅帶白的斑紋等眾多色彩。花型以單瓣和重瓣為主,單瓣像皇冠或酒杯,重瓣像杜丹花,也有一些像荷花,故有人稱之為「洋荷花」或草麝香。它在植物學中的名字意為「土耳其的頭巾」,因為16世紀時,土耳其婦女綁的頭巾上就繪有鬱金香。古時伊朗男子向情人求婚,手中拿的不是玫瑰,而是連著球根的鬱金香。 關於鬱金香的傳說有很多種,其中之一為有一位叫鬱金香的美麗少女,一到春天就提著花籃四處散播花種,希望人世間滿山遍野都開著的美麗花朵。她的清純之美深深地吸引了風神布魯斯,一心要娶她為妻,但她不喜歡他,看到他就躲,風神則窮追不捨,一天又發現少女芳踪,便發瘋似地要抓住她,女孩突然失去踪影,原地卻長出一朵非常美麗的花朵,據說是女性守護神捷安娜為了救她,就將她變成了花。為了紀念這位少女,就以她的名字作為花名。 另有一個傳說也與少女有關,相傳有一位美麗的荷蘭少女,同時受到3位英勇武士的愛慕,他們分別拿出自己的皇冠、寶劍和黃金等傳家之寶向少女求婚,她因不想傷害其中任何一位武士的心,就祈求花神將自己變成鬱金香,所以鬱金香的花朵是皇冠的化身,葉片象徵寶劍,圓圓的球根則是黃金。 這種花的原產地是在小亞細亞、土耳其和歐洲南部,早在12世紀的時候,它的名字就出現在經書和詩歌裡。1594年,荷蘭萊頓著名的園藝家卡羅洛斯克拉斯(Carolus Clusius),從土耳其一位蘇丹手中獲得第一顆鬱金香球莖,就把它移植到萊頓植物園中,此後他將荷蘭人獨特的「無中生有」本事發揮極致,精心培育這種色彩繽紛、婉約娉婷的花朵,加上鬱金香非常適合在軟濕的荷蘭砂地上生長,因此使它在荷蘭如魚得水,蓬勃發展。此外,由於園藝家不斷地研究、改良和栽植,不僅在顏色和花形上推陳出新,而且賦與它多樣的風貌,使之成為荷蘭的代名詞和國寶,也給當地的精緻農業帶來了豐碩的成果。 17世紀時,整個荷蘭沉浸在對鬱金香的狂熱中,曾有3朵名貴的鬱金香品種賣到3萬元荷盾,而當時運河旁的房子才1萬元一棟。此外,鬱金香也成為當時藝術創作的重要角色,在繪畫、陶瓷、玻璃、珠寶、古蹟和家具中都有它的倩影。 1994年,是鬱金香移入荷蘭的400週年紀念日,荷蘭觀光局以「鬱金香400年」為全年度觀光主題,3~5月是鬱金香天然花季,觀光活動以郊區賞花為主。5~7月,重點轉移到阿姆斯特丹市的新教堂,這裡有大規模的鬱金香藝術展,包括繪畫、印刷、玻璃、紡織品和珠寶等,以各種不同形式展現鬱金香的美麗。展覽期間,還有數千朵真的鬱金香遍布教堂。為了此次慶典,荷蘭人發 揮豐富的創造力,突破自然定律,「向天借花期」,特別商請國 際球莖中心(International Bulb Centre)為他們提供冰凍栽植技術,就是將鬱金香球莖冷凍冰藏,然後在暖房中讓它開花,達到延長花期的效果。這項室內花展一直持續到11月,當室外已天寒地凍時,遊客仍然可以在這裡感受到繁花似錦、生氣盎然的情景。 400週年慶典的高潮在庫肯 霍夫花園,它保留一個最大的暖房開放至年底,還以鬱金香為主題,舉行室內展,內容包括印象派油畫和其他藝術品。此外,哈勒姆的哈爾斯博物館展出古老的鬱金香花種和花瓶;克拉斯植物園也有精品展出;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場也開放給遊客參觀;台夫特陶瓷廠則燒出鬱金香花樣,供客戶挑選。 現在,一年中各種重要的節慶,都是全世界大量需求新鮮花卉的高峰期,荷蘭人精益求精,以應各國需求,年出口花卉總值高達15億歐元,在世界鮮花市場中排名第一,其中鬱金香花卉年產兩億朵,是荷蘭最大宗的出口品。 由於荷蘭潮濕低窪、運河穿行,所以木鞋自古以來便是生活的必須品,鄉村的人腳上多穿木雕大鞋。在運河沿岸的狹窄河道上,昔日船夫將通行費裝在木鞋中,遞給收費員。荷蘭有句俗語「我的木鞋壞了」,是意味著失去某種東西,再也無法挽回的茫然心境,可見木鞋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最初是供花農栽種時穿著,一雙可穿5~7年,材質為白楊木,質地頗輕。 木鞋分為圓頭和尖頭兩種,前者男性穿,後者女性穿。據說,以前的荷蘭女人頗為凶悍,尖頭鞋正好可以用來踢先生,這是圓尖之別的奧妙所在。在北布拉奔特的鄉間,木鞋都是一雙雙做成的,其製作方法和打鎖匙的原理相同,用木頭雕空製成模,然後晾乾兩星期,使木鞋具有防水功能,最後繪漆,也可以不上漆。在木鞋工廠裡,不僅有琳瑯滿目可供實穿的木鞋,而且有木鞋造型的鎖匙圈、鞋刷和筆插等工藝品,花紋雕刻精緻,非常美麗,是觀光客的首選紀念品。 荷蘭是有名的低地國家,全境平坦,氣候溫和,騎自行車是最方便和最省錢的交通工具,上至女王,下至平民百姓,他們上、下班,出門購物都喜歡騎自行車,它在荷蘭被視為可持續性發展交通戰略中的重要環節。早在20世紀60年代,阿姆斯特丹就推出「白自行車工程」,即由市政當局出資購買一批噴漆上白顏色的自行車,放在街上誰需要誰騎,用完存放在附近任何存車點。現在全國共有3200多萬輛自行車,數量比人口還多一倍,因此荷蘭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自行車普及的結果是自行車比賽極為盛行,所以荷蘭的自行車賽手也人才輩出。 由於自行車失竊率很高,所以荷蘭人很少買新車,一般人都只花50歐元買一輛二手車。他們認為,買新車不如買舊車,買舊車不如借車,所謂「借」,就是出門隨便推一輛自行車走,用完就地一扔。據說阿姆斯特丹共有55萬輛自行車,每年失竊數目高達20萬輛。有一則荷蘭笑話說,如果有人在大街上喊一聲:「站住,你騎的自行車是我的!」保證有一半騎車者棄車落荒而逃。所以備一把堅固的鎖,並把整個車身拴在固定的物體上,才可萬無一失。 這個國家的人們赴遠處度假時,一般都自己開車,自行車裝在車頂,到達目的地時再騎自行車。有些人甚至騎自行車旅行全國,幾乎每條道路都有自行車專用道,並設特別交通標誌。不過在荷蘭騎自行車必須備妥前後車燈和鈴鐺。夏天時騎自行車旅行,呼吸清新空氣,的確是一大享受;春秋季節,風力強勁,騎車就比較費體力,不過騎累了也不要緊,輪船、鐵路和民航都可以辦理自行車托運。 風車是荷蘭的象徵,也是最能代表荷蘭傳統特色的文物,13世紀傳入荷蘭,最初只用於磨粉和榨油。14世紀開始用於排水,其構造也隨著改進,最盛時全國約有1萬座大小風車,是荷蘭現代工業的推手,它在工業革命來臨前扮演舉足輕重的生產動力角色,除調節運河水位,還代替人力從事各種工作。在蒸氣引擎和電動馬達問世後,風車逐漸被廢棄不用,目前全國只剩下1000座左右,有些屬私人所有,有些屬於基金會,全部被荷蘭政府列為古蹟,標明興建年代,由政府補助維修費用。它們在運河旁悠悠運轉的優美景色,成為荷蘭名聞天下的景觀。 現在仍在工作中的風車約有500座,它們擔任的工作包括了排水、榨油、鋸木、製紙、切斷大麻、灌溉、將米麥去殼、磨碎可可、胡椒和芥末等。在湖河遍布的菲仕蘭省鄉間最多,這裡的風車主要用在填建圩田時排水築堤,南部和東部的風車則用於磨粉等各種產業動力。當然,今天荷蘭的風車只是一種粉飾,它在觀光專業的功用遠大於動力作用,如果沒有風車的點綴,荷蘭就會失去其本色。通常的風車,約有3層樓高,正上方裝有4片大螺旋槳葉。每年7~8月,荷蘭所有風車都開放供遊客參觀;每逢週六,人們還可以走進風車內部,親眼目睹它的作業情形,屆時可以充分領略這種具有濃厚異國風情的景觀。 除了以上特色,荷蘭幾乎人人都有一幢別墅,為顯示主人的品味與巧思,每戶木屋前院都植滿各式鮮艷花朵,在荷蘭人的居家美學裡,花卉是不可或缺的裝飾,民宅的窗台、餐桌等位置上,隨時都有盛開的鮮花。在鄉下一些地區,人們認為如果房前屋後沒有花園,根本就不算是一個家。荷蘭人特別喜歡陽光,每幢房子都儘量多開些窗戶,由於低地國家地基不易打椿,所以房屋以一層的居多,但窗戶卻不下20多個,每個窗戶的大玻璃都光可鑑人,窗簾拉開,或使用透明蕾絲材質的窗簾,鄰居站在窗外,就可以看到裡面整潔的布置和優雅裝飾,每一個櫥窗都像出自名家手筆。 與寬大的窗戶形成鮮明的對比,磚造的大門卻很狹窄,原來中古時代,房屋是根據門面的大小加以課稅,門開得愈大,稅賦越重。3~4層的閣樓因不受限制,都築得較高,顯得寬敞許多。樓梯也狹而陡,大型家具和行李進出都很不方便,智慧的荷蘭人,家家戶戶的樓頂上都設有被稱為赫爾卡(Haak)的突出細棒,下雨的時候,可以用木棒撐起布棚遮雨,細棒上加裝滑輪繩索,就可以從門窗搬運行李。特別是17世紀商業繁華,沿著運河有很多倉庫,載運貨物的商船在運河奔波,為了爭取時效,都用吊車裝卸物品。此外,在荷蘭房子接近頂樓的牆上,幾乎都有個鐵鑄大掛鈎,這也是為搬運重物所設。相傳也有生氣的太太,利用它將半夜酒醉、倒在門檻的丈夫「拖吊」上來。 在這個國家,凡是具有50年以上歷史的建築,都被列為古蹟,現在境內有4.3萬多座古蹟,其中大部分為民宅,屋主若想改變建築物中的任何部分,都要經過官方批准。民眾也很愛惜古蹟,他們認為尊重古蹟是天經地義的事,文化部還設電話專線提供免費諮詢,印製各類書籍和傳單等,教導人民認識各類古蹟,從而推廣文化古蹟的保護工作。


別具一格的風俗習慣

這個國家於2001年4月1日開始,同性戀成為合法,同性戀者不但可以正式結婚,並且也可以離婚和收養小孩,也享有津貼、社會安全福利和各種繼承權。但只適用於荷蘭公民或與荷蘭籍同性戀者同居的外國居民,同性同居3年後就可領養小孩,不過只限於荷蘭籍小孩。 荷蘭人喜歡慶典。一個家庭每年都要舉行多次家庭慶典。在荷蘭人的家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張年曆,上面記載著所有家庭成員的生日,甚至連這個家庭的爺爺、奶奶、外祖父母、叔叔、伯伯、舅舅、嬸嬸、堂表兄弟姐妹們的生日。每逢生日,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要盡量請到,籌備生日會餐及禮品是少不了的事。類似的慶典還要在工作單位的同事間,以及從幼年起的各種同學和朋友之間舉行。 荷蘭的慶典習慣不限於生日和結婚紀念日,所有值得高興的事情都是舉行慶典的理由。在機關、公司、學校裡,一個月常常可以碰到好幾次慶典活動。某某同事或喜得貴子,或升遷,或榮獲嘉獎,或子女獲得學位,或本人謀得更理想的職位,都會在工作休息時舉行一個適度規模的慶典。在會議室裡擺上高腳酒杯、果盤、巧克力、蛋糕,就著葡萄酒和飲料相互交談,並輪流向喜慶者祝賀。其實,這是荷蘭人在家庭之外打破社會隔閡,融洽關係,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極好方式。這種風俗早已超出了祝賀本身的意義,它為一個單位的成員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的場所和時間。這種場合的輕鬆氣氛極其有利於同事之間增進了解,化解誤會和分歧。 這裡的婚禮要比其他歐洲國家隆重。家境比較寬裕的人家在舉行婚禮時,往往要租上一輛豪華的雙駕馬車,新郎和新娘要坐著馬車,在全家人、伴郎、伴娘及親戚朋友的簇擁下,穿街過巷,到市政廳履行結婚手續,藉此風光一番。儘管荷蘭是個宗教傳統嚴格的國家,市政廳的法律程序仍然是不可免的,教堂的儀式是以後的事情。婚禮結束後,新郎家裡往往要舉辦盛大的婚禮宴席。宴席上將是一個接一個的祝酒詞,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要發表各種各樣的喜慶演說。在過去,這樣的婚禮在比較殷實的荷蘭家庭中往往要鬧上一兩天。在以後每年的結婚紀念日,以及銅婚、銀婚和金婚紀念日,都要舉行慶典,父母、子女都要向慶典夫妻贈送禮物。 荷蘭民族的婚嫁習俗也非常特別,很多民族在訂婚時,男士須送給女方一頭壯牛、配上馬鞍的馬和劍等禮物;更新式的,是送給深愛的女友一個裝有黃金的小箱子或捲有金子的手絹,如果女方打開箱子或解開手絹,就表示承認男士為自己的未婚夫。在澤蘭省,男士送女方一桶擠出來的新鮮牛奶,若女方接受,就可以互訂婚約。在荷蘭北部,男士進入中意的女方家求婚時,女孩走近爐灶取出火鉗,意味著拒絕,因此當地有句俗語叫「求婚男士怕火鉗」。婚禮當天,尤其是鄉下,須遵循古禮,搭乘綴有花卉和纓穗的船隻,溯河進行婚禮。澤蘭省的婚禮,是在市長致完千篇一律的祝福詞後,新娘自行取下額上的鍍金物,將它從左邊移到右邊,象徵著由少女蛻變為新娘。 史塔荷斯特是荷蘭泥沼地區的一個小村落,也是世界著名的神祕女人村,這裡人們至今仍過著中古時代的生活方式,這個村中女子雖然特別強悍,卻最怕被人拍照。這裡還留傳著古老奇異的試婚風俗,村裡有條200公尺長的街道,兩旁磚造屋子的後面都有一個窗子,窗後是個小房間,裡面住著年滿15歲的待嫁閨女。根據當地風俗,週二和週五是追求之夜,情郎前來用暗號敲打窗戶,女孩聞聲打開窗子放他進來,雖然父母知道女兒正在房中和人燕好,但卻裝聾作啞。天不亮,男友爬窗離去,因為白天村中長老會來巡視,如果有男子逗留不走,抓到後會遭到一頓痛打。假如女子在試婚中懷孕,男方一定要娶她為妻,若不同意迎娶,長老們會把男子綁在一輛裝滿牛糞的牛車上,送到女家門前,強迫他公開向女方家長求婚。經過3個月的試婚後,如果女子沒有懷孕,男子便可自由離去,另外尋找對象。 女人快要生孩子時,周圍的人們會給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相關的方法指導。在酒店,男人舉杯祈禱嬰兒健康就是對孕婦最真摯的祝福。懷孕到第7個月的時候,父母會為小孩取教名。荷蘭的小孩,一般都受到家長的極度寵愛,有「孩子是國王」的說法,當孩子開始懂事時,父母會用開玩笑的語氣告訴他,嬰兒是在甘藍菜中覓得或是從船上撿來的。人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多採取放任政策,注重小孩的自發性和自我鍛練,不強制或壓制,以啟迪教育為主。 每年的12月是荷蘭的聖尼古拉節,相傳公元4世紀初,小亞細亞地方的尼古拉神父擁有極高的聲望。被人們尊稱為聖尼古拉,他特別愛護貧窮善良的小孩,這個節日因此由荷蘭、德國、西班牙和法國傳遍整個歐洲,成為孩子們的重要節日,而傳至美國時,則演變成聖誕老人和12月25日的聖誕節。 荷蘭的聖誕老人名叫仙塔克拉斯(Sintaklass),後來發音慢慢變成聖誕老人(Siniaciaus),每年節日前兩個星期,他就從遠在西班牙北部的故鄉,乘著汽艇翩翩而來,然後騎著巨大的花斑大馬,帶著兩、三個名叫黑比特的可愛黑人隨從周遊荷蘭。他的模樣與一般大眾心目中的印象不同,身穿寬大的紅袍,頭戴金色十字形主教冠,手持權杖,身材較為瘦削,胸前有兩片十字紅條,威風凜凜地遊走在大街小巷上,兩側的隨從則一路拋洒成袋的糖果餅乾。 在聖尼古拉節的前兩個星期,荷蘭人也開始準備聖誕禮物,但其方式與流行的聖誕節有所不同,他們把前來聖誕晚餐的客人和家人名單像抽獎一樣,一式三張放在杯子裡,訂好遊戲規則,每人準備三份禮物送給抽到的3張名單的人,並保守自己抽到名單的祕密。另外,將自己喜愛並希望得到的禮物名稱,填寫在遊戲規則單上,以便他人準備禮物,並且所有禮物都限於價值5歐元左右,屆時收到的禮物,誰也不知道是來自何人之手。對於精打細算的荷蘭人來說,這種遊戲是家家有禮,人人開心。晚餐後還會舉行娛樂性節目,藉以慶祝聖誕老人的生日,同時迎接真正的聖誕之夜。而小朋友們在節日晚上也會急著拿出自己的鞋子,耐心地等待自己是否因為表現乖巧而獲得禮物。大人說,如果他們太頑皮,會被裝在仙塔克拉斯的袋裡送到西班牙去。 在北部阿森市,為保存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12月25日晚上到來之前,禁止比仙塔克拉斯知名度更高的人物和專物出現。因此聽不到歡樂的聖誕歌聲,商店的窗口都懸掛著「馴鹿勿進」的告示牌。如果有人大膽以熟悉的聖誕老人裝扮出現,立刻就會被警察逮捕並拘禁一夜。該市的仙塔克拉斯委員會一直在帶動一些它認為比較道地的習俗,然而近年來,在電視和商業壓力的影響下,聖誕節已有冬季第大節的姿態,聲勢似乎壓過聖尼古拉節,為此當地的一支樂隊錄製了一首歌,叫聖誕老人「帶著你的雪橇滾遠一點,滾到美國去」。雖然荷蘭文化特別容易受到美、英兩國的影響,大部分受歡迎的娛樂節目都來自好萊塢,但只要荷蘭所有的家庭和學校都支持仙塔克拉斯,他就能在這個國家佔有一席之地,並擊敗舶來品的聖誕老人。 在荷蘭南部尼得爾威爾特(Neder Weert)節慶來臨時,全鎮居民和觀光客都會盛裝前往河堤邊,欣賞不到一刻鐘的烟火表演。雖然燃放的烟火相當簡單,而且變化不多,但一點不影響小鎮人們的興奮,歡呼聲和喝彩聲不絕於耳,這個富有國家的人民如此簡樸的惜福氣質,實在令人感動。 過去荷蘭人不論男女都喜歡穿著藏青色大腳褲管、木鞋、繫著圍裙,前端高聳著風兜,頭戴兩邊蹺起的小帽。但隨著時尚變遷,一些青年男女已不再喜歡這種傳統性的裝扮。現在男人多穿黑色對襟長袍,極像傳教士;婦女多穿白紗領的黑色長袍或條子花大蓬裙,頭戴白色抽紗風帽或高聳的花邊帽,顯得風姿綽約;都市的少女則穿漂亮的迷你裙,招搖過市。 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民俗服裝,現在幾乎已不復見,只有在艾瑟爾湖畔的福倫丹、馬肯和北海沿岸的澤蘭省諸島嶼等地,作為觀光用途才得以保存。北奧斯特圩田的烏爾克村,女性服裝有堅硬的胸板,用鯨骨製成,嵌入天藍色緊身內衣,顯得非常獨特;當地男性則習慣於繫銀色大鈕釦腰帶。澤蘭省由於金銀工藝特別發達,所以這裡的女人都戴著金或鍍金的別針、獨特的耳環、銀製的靴鈎和珊瑚或石榴石首飾等,一種當地人稱為「歐爾艾熱爾」的小髮飾,已成為金屬性的豪華帽,並為菲仕蘭省的婦女所喜愛。 大多數荷蘭人是不留鬍子的。但是阿克馬市卻是個十足的鬍子城,男子從15歲開始留鬍子,20多歲便成為滿臉鬍鬚的漢子,到老年,個個長鬚飄拂,頗為有趣。關於這一習俗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1572年,城中500名民兵擊退了西班牙1000名軍人的圍攻,在這次守城戰役中,領導人阿克馬不眠不休,兩個月的抗戰中長出很長的鬍子,市民們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首先由一位理髮師建議全城男子都留鬍子,很快得到人們的響應,男人們不但都開始留鬍子,有的還在上唇人中地方梳理成「V」字型標誌,用以紀念勝利。小城還明文規定,所有理髮店替顧客梳理鬍子或修改鬍子式樣,都是免費的。外地來的荷蘭遊客如果沒有留鬍子,不准在酒店喝酒,因此不少外地荷蘭人來此公幹,也都會先蓄上鬍子。 荷蘭是世界上最優秀民族之一,這個國家的人民勇敢果斷、遵守法治、勤勞儉樸、意志堅強、富有創造性,並且擅長經商航海,大多數是出色的理財專家。他們還整潔友善,身上穿著乾淨,住屋收拾得一塵不染,房屋外圍牆也經常洗刷;街道上的塵土和垃圾,人們常會自動清除。在鄉間,村民的生活優閒中帶著理性的拘謹,不似法國人的散漫和隨興。他們常在街邊小店叫杯海尼根啤酒,品嚐甜點,與人閒話家常,看露天劇,聽教堂的音樂會,在秋天金黃色的原野上,不時有零星的打獵人,生活精緻、典雅而醉人。運河邊垂釣的人,一點也不介意旁邊有人在觀看,興致來時,還會送旁觀者幾條大魚。這裡不會有人把未長成的小魚帶回家去,而是把牠再丟回水中。 拜訪荷蘭人的家庭,帶一束鮮花送給女主人是必須的禮貌,但花束不能少於10朵,而且依照各種場合,花的種類、色彩、組合方式等,表示不同的含義和意境。此外,也可以選擇送酒,在小酒舖中買瓶葡萄酒就行;還可以到派餅店買個蘋果派,約花5歐元即可。在送禮中,如果帶太昂貴的物品,荷蘭人會覺得很奇怪。拜訪荷蘭人之前,一定要事先約好時間,並且掌握時間限度,如果是下午3時,只是請你去喝茶、吃餅乾,千萬別等到吃晚飯的時間還不走。在交往禮儀中,人們進行握手禮。這個國家非常注重隱私權,是少數承認同性戀的國家之一,自由而開放的傳統,吸引了眾多反抗意識強烈的年青人。 荷蘭女子美麗可愛,臉龐白晳,眉清目秀,齒白如玉,至於高聳的乳峰、誘人的三圍曲線、豐滿的臂部和修長的大腿,更是撫媚動人。她們能把粗野荒唐的蠻漢,降服得像一頭馴獅,而且講求貞操,結婚以後有從一而終的美德。一般家庭主婦工作繁忙,她們把家務整理得井井有條,據說荷蘭鄉間的婦女,能夠一隻腳踏紡紗機,另一隻腳推嬰兒搖藍,兩隻手做女紅,膝蓋上擺一本書,口裡哼著嬰兒催眠曲,同時利用身體的重量在臂部下壓著一塊待售的酪餅。現在的荷蘭姑娘和英國少女一樣大膽熱情,但也帶有一點保守,不像美國女孩那樣開放。


軍隊勇敢善戰

荷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個中立國,戰後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以北約集體防衛政策作為其國防政策的基礎,並係第一個接受美國核子彈頭的歐洲國家,雖然美國將核子彈頭交給了荷蘭軍方,但是核子彈頭仍然由美國控制。 在名義上,荷蘭女王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實際指揮權則掌握在內閣手中。國防委員會是荷蘭最高安全決策機構,首相為委員會主席。荷蘭軍隊不但要負責荷蘭本土的國防安全,還負有保衛荷屬安的列斯群島(Ant-illes)安全的義務,如今在安地列斯群島的庫拉索建有海軍基地,駐軍400人。這支精悍的荷蘭國防軍,也已介入國際事務,以突出荷蘭「有影響力小國」的形象,在聯合國及北約的名義下,參加過許多國際軍事行動,曾在柬埔 寨、安哥拉、海地、海灣和巴爾幹半島等地從事維和及制裁行動。現在荷蘭仍有一個由F-16戰鬥機組成的空軍大隊一直駐紮在義大利,以便參與攔截飛往動亂地區的飛機。在科索伏危期期間,荷蘭軍隊曾參加對前南斯拉夫的軍事打擊行動,出動了飛機和軍艦參戰,其空軍出動飛機的架次佔北約各國出動飛機總架次的16%,派往巴爾幹半島的荷蘭三軍人數達3000多人。 荷蘭軍隊已經全面戰備化,所有軍人均係通過招募簽訂合同的志願兵,士兵的月薪由450歐元起跳,是今日世界各國軍人中待遇較好的國家之一。此外,荷蘭軍隊建制已縮小編制,裁減人員,提高武器裝備性能,強化戰鬥行動能力,雖然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已大為減少,但地區衝突卻日益頻繁,故荷蘭建軍的指標是要求小而精的軍事力量。 過去幾年來,荷蘭軍方一方面迅速裁軍,加強彈性和機動性;另一方面,與35個國家在巴黎簽署「裁減歐洲傳統武力條約」後,將多餘的裝備出售,包括潛水艇、巡防艦、F-16戰鬥機、法國雲雀式直升機、機槍、手槍、舊式步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5年後,美國送給荷蘭的武器。 三軍總兵力為6.8萬人。其中陸軍官兵員額為4萬人,1/4弱為文職人員,沒有軍級的編制,目前包含有4個旅和一個師,另外還有一個空軍機動旅,以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剩下來的陸軍部隊,劃歸設在德國蒙斯特的德國-荷蘭軍團,作為北約的主力部隊,共計為一個空軍機動旅的兵力,借助於直升機能夠進行迅速的遠距離活動。陸軍主要的裝備有200輛豹式坦克、1000門各型大砲,以及若干數量的防空飛彈和地對地短程戰術飛彈。 海軍官兵員額1.2萬人,其中文職人員約2800人,司令部設在登海爾德,與比利時海軍聯合辦公,兩國海軍部隊接受荷、比海軍總司令的指揮。荷蘭海軍在歷史上曾稱霸一時,現在擁有除航空母艦以外的所有各種軍艦,主要裝備有16艘驅逐艦,其中4艘係具有戰區飛彈防衛系統能力的大型驅逐艦,艦上的APAR系統,具備有美國海軍神盾驅逐艦的能力;另有4艘護衛艦、4艘柴油動力攻擊潛艇、12艘掃雷艇、2艘大型補給艦和10架海上巡邏機。荷蘭海軍還有一個陸戰旅加上一個作戰營,與英國海軍合作參與境外活動,協調北海海岸線的防務;荷蘭海軍艦隻還出現在加勒比海地區,主要是為了執行打擊販毒活動的任務。 空軍官兵員額共1.1萬人,其中約2000人為文職人員。這支精悍的空中打擊部隊,機動性較強,能夠進行迅速部署,執行長程任務,甚至是跨國、跨洋的任務。空軍主力共有6個F-16戰鬥機大隊、1個C-130運輸機大隊、5個直升機大隊和1個教練機大隊。計有各型戰鬥機216架、運輸機和教練機各13架、直升機135架。空軍附屬1個防空飛彈營,使用霍克式和愛國者式地對空防空飛彈,其中的愛國者長程防空飛彈,是與美、德兩國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相配合。荷蘭空軍飛行員都是在美國軍事學院接受訓練。另外在加拿大的古斯貝空軍基地,也在為荷蘭、英國和德國的空軍提供戰鬥訓練服務。 荷蘭除了陸、海、空三軍外,還成立了第四軍種叫做後勤服務聯合指揮部,共有官兵員額約5000人,轄有各種聯合機構,分別負責招聘工作、運輸、電信和醫療等事務。此外,後勤聯合指揮部還轄有高等軍事學院、軍餉管理處、軍事設施管理機構和軍人退休金管理局等。 憲兵官兵員額共有4300人,是在荷蘭警察體系中的一支武裝組織,負責維護軍隊內部的司法工作,並擔任保衛、治安和警戒任務。從憲兵隊分出來的皇家武裝警察部隊負責執行大量的民事和軍事任務,如皇家警衛、機場保安、幫助警察部門維持公共秩序,對付境外犯罪活動,執行與外國人有關的法律和維護邊境治安。並與其他軍種一樣,介入各種危機控制和國際維和活動。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