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 |
想去玩嗎? |
土耳其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Turkey)百分之九十五的領土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上,又稱為安納托利亞(Anatolia);百分之五的土地在歐洲,稱為色雷斯,是地跨亞、歐兩洲的文明古國。它的古代歷史非常紛繁複雜,以至歷史學家在概括土耳其民族時,只能將土耳其人說成是「居住在土耳其,並且說土耳其語」的民族。
曾被羅馬帝國統治
早在公元前好幾千年,原始人類就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創造了輝煌的原始文化。古時的人類已能使用金屬工具,能從事畜牧和農耕。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在東歐草原遊牧的喜特(Hittite)人,橫過高加索進入土耳其,並且在現在安卡拉以東約一百五十公里的博阿茲柯伊建立國都。
喜特人到達土耳其後,改遊牧生活為定居農耕,並發展城市,開闢貿易路線。經過四百年左右的發展,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後,他們的帝國向西擴張到愛琴海,與希臘克里特島的米諾文化相接觸:向東發展到幼發拉底(Euphrates)河:南面向敘利亞擴張,並與古埃及、巴比倫王國確定了邊界所建立的帝國,歷史上稱為「喜特帝國」,這段時間所創造的社會文明被稱為「喜特文明」。它雖然被以後的波斯、希臘、羅馬和拜占庭的文化光輝所掩蓋,但是它與近代土耳其的淵源關係是不能抹滅的。
公元前十三世紀,喜特帝國被從西北方來的入侵者推翻,入侵者的大部分是佛里吉亞(Phrygia)人和里底亞(Lyaia)人,他們說一種類似波斯語和梵語的印歐語系語言,現在的亞美尼亞語就是由這種語言發展而來的。佛里吉亞人從色雷斯橫跨裏海海峽進入小亞細亞,在安卡拉西南方約九十公里處的荷爾迪建立首都,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統治達六個世紀之久,把他們的帝國向東擴張到高加索南緣,在托羅斯山以南與古巴比倫和亞述(Ashur)帝國接壤。
就在這個時候,土耳其沿海一帶開始感受到希臘勢力的影響,在西部尤為明顯。大約從公元前一千二百年開始,一批批的希臘殖民者先後在小亞細亞沿岸建立城邦,公元前一千一百年,早期希臘人的多利安人(Dorian)和愛奧尼亞人(Ionian),佔領了佛里吉亞的城市,自此希臘人的種子便在土耳其繁衍生息。
到了公元前八百年,實際上從達達尼爾海峽到羅得(Rhodes)島的整個沿海都被殖民化了。在這以後的幾個世紀中,整個馬爾馬拉灣、黑海和地中海沿岸都建立了希臘居民點。但是只有在西部,希臘殖民者才深入內陸,沿著門德雷斯河寬闊的河谷進入安納托利亞西部。在這個時期,安納托利亞與古希臘有相當多的貿易,佛里吉亞帝國向古希臘提供穀物、毛織布匹和金屬等。
當時希臘人選擇的許多聚居點,如特拉布宗、伊斯坦堡和斯麥那等,現在都已成為繁華的都市:而其他一些地方,如佩爾格、特美索斯和塞第等、現在只剩廢墟以供憑弔。
到公元前七世紀,佛里吉亞帝國崩潰。在西部新興的里底亞(Lydia)王朝替代佛里吉亞人的統治,他們以格迪茲河谷地的薩迪(Sardis)為首都,並繼承了對愛琴海沿岸希臘殖民地的統治。但是里底亞王朝的領土最東只延伸至克孜爾河西岸,東岸的廣大地區則成為米地亞(Media)帝國的疆域,而現在土耳其的東南部,則被併入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五百四十六年,波斯人從東部入侵,居魯士(Cyrus)一世統領下的波斯帝國成為中東霸主。在大流士(Darius)一世統治時期,也就是公元前五世紀初葉,波斯帝國鼎盛達到顛峰,疆界從色雷斯伸展至印度河流域,並從薩羅尼加擴張至阿姆河流域,整個小亞細亞被納入波斯帝國的版圖中。
波斯帝國統治土耳其兩百多年,一直至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三三四年,當時橫掃歐亞大陸的馬其頓(Macedonig)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統率下侵入小亞細亞,並且在幾十年時間內控制了原波斯帝國的疆域。
公元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他的帝國分裂成好幾個國家,先由他手下的各個將軍、後來又由當地有權勢的人統治。西部有帕加馬和羅得帝國,北部有本都(Pontus)和皮西迪亞(Pisidia)帝國、東南部變成以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為中心的塞琉西(Seleucid)王國的一部分,東北部則建立亞美尼亞和帕提亞王國。在安納托利亞中部地區,來自多腦河盆地的塞爾特(Celt)人,經過色雷斯和黑海海峽後,在這裡站穩了腳跟,稱為加拉提亞(Galatia)人。這樣,經過約三百年的紛爭,土耳其先在波斯統治之下,後又被馬其頓所控制,最終又分裂成許多小國家。
公元前二世紀初,羅馬帝國在它的唯一大敵迦太基人垮台後,成為地中海西部的霸主。由於帕加馬和羅得帝國曾向羅馬請求援助,以對抗古代敘利亞的塞琉西帝國,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小亞細亞。羅馬人約在公元前一八○年開始進入安納托利亞西部。從公元前一三三年開始,土耳其西部成為羅馬帝國小亞細亞行省的一部分,省會設在帕加馬(Pergamum)。在以後的四百年中,持續保持了和平的局面,但羅馬帝國的東界變動相當大,最遠曾延伸至裏海與波斯灣。
在羅馬統治時期,土耳其向外供應金屬、穀物、木材、酒類和食油等,農業和工商業迅速繁榮起來。此外,小亞細亞仍舊是亞洲和歐洲之間的通道,沿著安納托利亞乾旱中部邊緣,羅馬、印度和中國等大帝國之間進行著廣泛的貿易交往,其中最北面的道路經過安卡拉,南面的道路經過塔爾蘇斯(Tarsus)和孔亞,而到達愛琴海。中國從西漢開始,橫貫歐亞大陸的古代「絲綢之路」,也是以小亞細亞為連接歐洲的橋樑。
在公元四十六年的時候,小亞細亞的中、西部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並且非常繁榮。公元三世紀末,東、西羅馬帝國開始分裂,東羅馬於公元三三○年,以君士坦丁堡或稱拜占庭為中心,並宣布基督教是東羅馬帝國的唯一國教,形成獨立的勢力範圍,而東、西羅馬最後終於在公元三九五年徹底分裂。東羅馬帝國被人稱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它包括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小亞細亞,並且在政治上把小亞細亞和巴爾幹聯在一起。這種以黑海海峽為中心的合併,預示著一千年以後強大的鄂圖曼帝國的版圖形狀。
在拜占庭帝國建立後不久的五世紀,東、西羅馬帝國的狀況變化迥異。西羅馬帝國內貴族力量雄厚,皇權衰弱,最後一任羅馬皇帝羅慕路斯(Romulus)於公元四七六年被蠻族所廢,領土分裂成幾個蠻族國家,西羅馬帝國終告徹底滅亡。
東部的拜占庭帝國,人口稠密、工商業繁榮,這裡的貴族勢力遠比西羅馬弱小,因此不得不依附於皇帝,皇權也因此得以不斷鞏固和擴大。帝國內部人力密集、資源豐富、財力充足、國勢日盛,加上種種成功的外交手段,與附近的蠻族國家和平共處,幾無後顧之憂。但是在五至六世紀期間,由於東方教會支持基督一性論,與主張基督二性論的羅馬教會之間,爆發了長期的教義爭論,幸好這些論爭只是局限在教會內,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拜占庭帝國在公元五二七年至五六五年,也就是偉大的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大帝在位期間,國勢日益強大,他的文治武功,使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當時的世界上確立了鞏固的地位。查士丁尼一世出生於農民家庭,成年後前往君士坦丁堡,投奔擔任高級將領的叔公查士丁(Justin),在那裡接受良好的教育。公元五一八年,查士丁作了皇帝,因年邁無嗣,乃收查士丁尼作為養子,並委以重任。公元五二五年,查士丁尼獲得凱撒的榮譽稱號,並於公元五二七年四月與叔父共執朝政,稱為「奧古斯都」(Augustus)。同年八月,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即位成為拜占庭皇帝。當時,拜占庭大軍正在幼發拉底河畔與波斯帝國的軍隊激戰,經過幾次交鋒,由貝利薩留(Balisarius)統率的拜占庭軍隊取得重大勝利,並於公元五三二年迫使波斯訂立和約,承認拜占庭帝國對拉齊卡地區的宗主權。
公元五四○年,雙方再度開戰,但由於查士丁尼大帝正忙於處理義大利事務,無暇東顧,致使波斯軍隊佔了很大的優勢。波斯國王霍斯羅夫(Khosrow)一世揮師進佔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北部和拜占庭的亞美尼亞省,掠奪包括安條克在內的各大城市,並於翌年從北方侵入拉齊卡地區。雙方為爭奪拉齊卡地區爆發了多次激烈的戰爭,最後於公元五六一年才簽訂為期五十年的和約,拜占庭同意每年付給波斯三萬索利迪(Soliai)金幣,而波斯則放棄對拉齊卡這一基督教小王國的一切主權。此後雙方相安無事,查士丁尼也因此使東方各省得以完整。
對於西方各省的失地,查士丁尼大帝堅決要使用武力收復:他不顧文武大臣的強烈反對,於公元五三三年六月出兵北非,翌年三月攻佔整個汪達爾(Vanal)王國,迫使汪達爾國王蓋利默向拜占庭帝國稱臣,北非重新成為帝國的組成部分。帝國還不斷向外擴張,薩丁尼亞、科西嘉、巴利阿里(Balearic)群島和塞卜泰(Septem)等地,也相繼納入拜占庭帝國的版圖。查士丁尼大帝為了更鞏固被他統治和征服的領土,設立一系列制度來管理這些地方。拜占庭帝國自此日益強盛,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
在義大利,過去一直由東哥特人(Ostrogoth)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統治的人民,由於信奉阿里烏(Arianism)主義而迫害天主教徒,這不但造成哥特人與義大利人之間的相互仇視,而且使有些東哥德人激烈地反對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派陸軍進攻義大利,命令貝利薩留率艦隊攻打西西里島。但是東哥德人始終沒有屈服,他們推舉托提拉(Totila)為國王,並於公元五四二年揮師進攻義大利南部,翌年攻佔那不勒斯。
公元五四四年,貝利薩留奉查士丁尼之命前往鎮壓,但是缺乏足夠的兵力,而且士氣低落,結果反而被東哥德人連下數城,最後只剩下拉韋那、奧特朗托和安科納還在拜占庭掌握之中。查士丁尼大帝竭盡心力,耗費大量的時間財力,直至公元五六二年才確立了對整個義大利的統治。他希望義大利社會安定繁榮,曾頒布一項「國事詔書」,對義大利事務有詳細規劃,但事實卻很難令他如願。 在公元五四七年時,西班牙的西哥特人(Visigoth)悍然攻佔塞卜泰,隨後科爾多瓦的天主教徒反叛,國家開始出現不安定。公元五五二年,查士丁尼派遣遠征軍去西班牙,扶持王位繼承人何塔納吉爾德(Athanagila),並對在西班東南部的領地加強統治。
查士丁尼在施政上,有獨到的見解和措施,他接受基督教會正統的教義,恢復羅馬教會和東方教會的交往:政治上法度嚴明,於公元五二九年向外頒行查士丁尼法典:使基督教文化與法律同時成為維護拜占庭帝國統治的工具。在外交政策上,他盡力調整與波斯的關係,鼓勵貿易:拜占庭商人從中國走私蠶絲,建立絲織業,逐步擺脫對波斯生絲貿易的依賴。儘管如此,查士丁尼一世時代的拜占庭帝國,還始終處在不穩定中,遊牧民族時常進犯,特別是六世紀四十年代廣泛流行的鼠疫對帝國有很大危害,人口銳減,經濟蕭條。到了六世紀末,拜占庭帝國開始衰微,內憂外患紛起,危機四伏。
公元五六五年十一月十四日查士丁尼一世駕崩,由他的侄兒史稱查士丁二世(Justin II)繼位。執政初期採用宗教寬容政策,但是到了公元五七一年三月,又頒布反對基督一性論的條例,要求全體教士簽名登記,否則予以監禁。在西方,他和法蘭克人(Frank)結成同盟,然而終究不能阻止倫巴底人(Lombard)進入義大利。不久,拜占庭帝國就永遠失去在義大利的部分領地。查士丁二世拒絕向阿瓦爾突厥(Tukic Avar)人納貢,被阿瓦爾人擊敗求和,三年後終於又簽定每年向阿瓦爾突厥人納貢的條約。公元五七二年夏,查士丁二世發兵攻打波斯,不但未獲勝,反而被波斯人攻陷本土的幾座城鎮,他在得知達拉夫失守後精神失常,乃由索非亞皇后代表他和對手進行和談。公元五七四年後,查士丁二世不得不放棄朝政。
查士丁二世以後的拜占庭帝國皇帝也少有作為,至公元六一○年赫拉克利烏斯(Heraclius)就位後,帝國才有起色。他實施軍政合一制度,將所佔領地區的軍政大權交給他手下的將領,讓士兵得到土地。在教會的支持下,對波斯展開聖戰,取得重大勝利:公元六二二年收復被波斯侵佔的小亞細亞,公元六二七年徹底打敗波斯人和阿瓦爾突厥人。
但與此同時,穆罕默德(Muhammad)創建的伊斯蘭教(Islam)國家已在阿拉伯半島崛起,並且迅速向外擴張。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連年征戰,雙方實力損耗巨大,給阿拉伯人以可乘之機。阿拉伯人先後征服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埃及,消滅波斯的薩珊王朝,並多次圍攻君士坦丁堡,直接威脅拜占庭帝國。赫拉克利烏斯在執政期間,始終末能擺脫內憂外患的侵擾,於公元六四一年去世。其子赫拉克洛納斯(Heraclonas),在公元六三八年時就已獲奧古斯都封號,這時與異母兄弟君士坦丁三世同時就位為拜占庭帝國的皇帝。不久後,君士坦丁三世不幸夭折,謠傳是赫拉克洛納斯指使下毒所致,從而還引起帝國內部的一場紛爭,最後連赫拉克洛納斯本人也不知所終。
正在拜占庭帝國內憂外患交加之際,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於公元六六八年就位。他率軍打退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長達四年的圍攻,但是在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他不能阻止保加利亞人越過多瑙河(Danube River)建立保加利亞王國,並且被迫承認這個王國,還要向它繳納年貢。他兒子繼位時年方十六歲,史稱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an II),這也是拜占庭赫拉克略(Heraclius)王朝的末代皇帝。這位幼主在就位之初就連忙和阿拉伯人簽定合約,增加向阿拉伯人繳納的貢金數額,同時阿拉伯人答應和拜占庭聯合統治塞浦路斯、亞美尼亞和喬治亞。
查士丁尼二世有類似查士丁尼一世的雄才大略,公元六八八年他遠征色雷斯和馬其頓,擊潰盤踞在那裡的斯拉夫(Slav)人,使久已黯淡無光的拜占庭帝國又重振往日的雄風。但是他對內施行苛政,對外橫徵暴斂,引起國內外的強烈不滿。阿拉伯人因對查士丁尼二世的塞浦路斯政策不滿,對拜占庭帝國東部邊境發起進攻,在公元六九一至六九二年佔領拜占庭帝國的屬地亞美尼亞;國內也於公元六九五年發生騷亂,反叛者擁立新帝,推翻查士丁尼二世,割去他的鼻子,並將他流放到克里米亞(Crimea)半島的克爾宋。後來查士丁尼二世逃到保加利亞,在保加利亞君主的幫助下,大肆殺戮反對他的人。公元七一一年克爾宋發生暴動,亞美尼亞人巴達尼斯(Bardanes)被擁立為帝,他率眾攻佔君士坦丁堡,將查士丁尼二世全家盡行殺害。
自從查士丁尼二世死後,拜占庭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中,直至伊索里亞(Isauria)王朝建立後,才漸趨平定。這一王朝的創建者是利奧三世(Leo III the Isaurian)大君,他出生於敘利亞北部的傑馬尼西亞,也就是現在土耳其的馬拉什,少年時代隨父母遷居至色雷斯的梅森布里亞。公元七○五年,他因支持查士丁尼二世復辟而成為皇帝侍從,不過查士丁尼二世很快就對他產生了疑心,故意派他到遙遠的東部邊境,去執行危險任務,想藉機除掉他,但卻僥倖逃生。
公元七一五年狄奧多西三世繼位,利奧聯合亞美尼亞軍區司令官在阿拉伯人支持下,進攻君士坦丁堡,廢黜儒弱無能的狄奧多西三世,於公元七一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自立為君,史稱利奧三世。他登基後立即著手組織君士坦丁堡的防務,整修城牆、加強戰備,並把大軍區劃分成幾個小軍區,以免下面的將領權力太大。利奧三世的赫赫武功,使他深受士兵和民眾的擁戴,並且使他有膽量實行強硬的宗教政策,下令禁止崇拜偶像,加強代表上帝的皇帝權威,從而形成破壞聖像運動,與羅馬教會的崇拜聖像傳統對抗。
儘管他是出色的軍事統帥,但因他沒有在西地中海保持強大的海上力量,結果削弱了拜占庭在這一地區的實力。利奧三世最大的政績是公元七二六年頒布的一部法典,其中對婚姻和財產的權利有詳細的條例,規定以斷手斷足的刑罰代替過去的死刑。利奧給法官以固定的高薪,防止他們貪贓枉法。公元七四一年六月十八日,利奧三世駕崩,葬在君士坦丁堡普斯特萊斯大教堂裡。
繼利奧三世之後的是君士坦丁五世,他是利奧三世之子,早在公元七二○年時,就被父親立為同朝皇帝。他一生致力於抵抗威脅拜占庭帝國的阿拉伯人與保加利亞人,但他的文治武功都不及去世的父親,使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的拉韋那總督轄區,於公元七五一年淪於倫巴底(Lombard)人之手,從而宣告君士坦丁堡對義大利北部的統治已經徹底結束。
公元七七五年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其子利奧四世繼位。第二年初就立他的幼子為同朝皇帝。隨後就大肆鎮壓他的異母兄弟凱撒尼斯福魯斯,阻止他纂奪帝位。在外交政策上,他允許保加利亞人的首領可汗特列里格在君士坦丁堡政治避難,從保加利亞人的內訌中獲漁翁之利:公元七七八至七八○年,發動三次對阿拉伯人的戰爭:在他去世前不久,也開始迫害聖像崇拜者,使東西教會的矛盾衝突越來越激烈。羅馬教皇於公元八○○年為丕平三世之子查理曼(Charlemagne)加冕為羅馬皇帝後,東西方教會的矛盾已進入不可調和的階段,致而徹底分裂。
利奧四世於公元七八○年逝世,十歲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繼位,因君主年幼,乃由母后伊琳娜(Irene)暫行攝政。君士坦丁六世成年後,對母親的專橫很不滿意,乃收買軍隊將領成為心腹,宣稱只有君士坦丁六世才是唯一的統治者,並將母親逮捕。公元七九二年,君士坦丁六世赦免母親,但母子間爭權奪利的風波並沒有平息:四年後,由於君士坦丁六世與情婦結婚,拋棄皇后,引起全國不滿,伊琳娜乘機刺瞎他的雙眼,獨掌大權,稱帝五年。公元七九八年,她與西羅馬皇帝查理曼建立外交關係,但是到了公元八○二年,她也被文臣武將合力廢黜,流放至普林機坡(Prinkipo)島。由於她在位時極力恢復聖像崇拜、保護隱修院,因而被希臘正教追謚為聖徒。
伊琳娜女皇被罷黜後,擔任高級財政官員的尼斯福魯斯被擁立為帝,史稱尼斯福魯斯一世(Nicephorus I)。他拒絕向巴格達的哈里發納貢,因而引起戰爭。公元八○五年,阿拉伯軍隊在佛里吉亞約克拉蘇斯打敗拜占庭軍隊,翌年又侵入小亞細亞,佔領赫拉克萊亞和蒂亞納等地。由於戰爭的失利,尼斯福魯斯被迫同意繳納年貢三萬金幣。他在位期間奉行正統的宗教政策,同時對教會實施有力的控制,主張皇帝不受教會律令約束。
公元八一○年,尼斯福魯斯與查理曼帝國就威尼斯、伊斯特拉(Istria)及達爾馬特拉(Dalmatia)海岸的歸屬問題達成臨時協議,查理曼帝國將這些地區交還拜占庭,但是拜占庭必須承認查理曼的帝號。對阿拉伯戰爭的失利,並沒有使尼斯福魯斯氣餒,公元八○七年至八○九年,他對騷擾北方邊境的保加利亞人發動攻擊,於公元八一一年入侵保加利亞,但在峽谷裡誤中保加利亞人的埋伏,結果全軍覆沒,他本人也戰死沙場。
尼斯福魯斯一世的女婿,在尼斯福魯斯陣亡後,被擁立為拜占庭皇帝,稱為邁克爾世蘭伽怕(Michael I Rhangabe)。邁克爾承認查理曼的帝號,查理曼將威尼斯和其他亞得里亞海地區的城市割讓給拜占庭帝國作為回報。
公元八一二年,保加利亞可汗克魯姆(Krum)攻佔拜占庭城市德威勒圖斯(Develtus),並且強迫當地居民遷往保加利亞,邁克爾揮師回擊保加利亞人,幾次重挫敵軍,但在公元八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由於士兵變亂,他在阿得里安堡附近的威爾西尼基河戰役中慘敗,嘩變首領亞美尼亞人利奧乘機奪取帝位,成為利奧五世(Leo V),邁克爾被迫退隱到王子群島上的一所隱修院中,以後不知去向。
利奧五世成功地使克魯姆撤軍,並和克魯姆的繼承人俄莫爾塔格簽訂條約,劃定兩國邊界,為拜占庭贏得三十年的和平。公元八一五牢三月他召開宗教會議,恢復公元七五四年希厄里阿(Hieha)反對聖像派宗教會議的教令,再次禁止崇拜聖像。公元八二○年在君士坦丁堡聖索非亞大教堂舉行的聖誕節儀式上,利奧五世被刺身亡。
拜占庭帝國的興起
繼利奧五世的是邁克爾二世,他出身卑微,後來成為利奧的親密戰友和得力的軍事指揮官之一。利奧登基後,邁克爾卻遭到疑忌,不久被利奧以反叛罪名關進獄中,公元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被判處死刑,準備投入火爐燒死,但就在第二天的聖誕儀式上,邁克爾的同黨刺殺了利奧,並且擁立他為皇帝。邁克爾二世在位期間無力抵禦阿拉伯人的進攻,先後喪失了克里特島和西西里島的部分地區。儘管他屬於反對聖像派,但實際上奉行宗教寬容政策,他下令召回被放逐的前大主教尼斯福魯斯、狄奧多斯托迪塔斯,以及其他因主張聖像崇拜而被流放的神學家。
邁克爾二世於公元八二九年去世,兒子狄奧斐盧斯(Theophilus)繼位,他有傑出的理政和治國才能,為了抵禦維京人和馬札爾人的進攻,曾派建築師和工程師到北部邊疆構築要塞,同時又加強東西兩方抵禦穆斯林的防線,不斷和穆斯林作戰,大力鼓勵文化的復興,推動古典研究的發展,並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學。這位崇尚文化的君主於公元八四二年一月二十日駕崩,他的兒子繼位,史稱邁克爾三世。
邁克爾三世(Michael III)繼位時年僅三歲,因此設立以皇太后狄奧多拉和首相特俄克提圖斯為首的攝政會議。從公元八四三年起,拜占庭帝國在希臘小亞細亞、愛琴海,以及尼羅河三角洲與阿拉伯人血戰,這些戰爭都取得一定的成功。公元八五五年十一月,邁克爾一心想要親政,在和母后狄奧多拉爭吵後,縱容母舅巴達斯謀殺首相特俄克提圖斯,並且在巴達斯的幫助下親政,狄奧多拉被送進女隱修院。這段時間內,拜占庭與阿拉伯人作戰連連奏捷。公元八五九年,邁克爾親率大軍深入幼發拉底河流域,這是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人交戰中,戰績最輝煌的一次勝利。
此後,邁克爾日益聽信內侍馬其頓人巴西爾的饞言而疏遠巴達斯,最後默許巴西爾暗害巴達斯。公元八六六年五月,邁克爾竟然立巴西爾為同朝皇帝,第二年巴西爾派人刺死邁克爾三世,自立為拜占庭皇帝,叫做巴西爾一世(Basil I),這就是拜占庭歷史上著名的馬其頓王朝的開始。
巴西爾出身農民,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在邁克爾三世時代的權力鬥爭中,就已表現出非凡的膽識和政治頭腦,就位後政績卓著。自公元九世紀中葉以來,拜占庭帝國一直攻擊阿拉伯人和他的同盟者保羅派教徒。拜占庭帝國曾跨過東部邊界,深入到幼發拉底河流域,公元八七二年消滅了盤踞在亞美尼亞邊境上的保羅派異教徒。
在小亞細亞東南部的西利西亞地區,拜占庭帝國也擊敗埃米爾國王。在西部,雖然拜占庭帝國早已失去地中海上的霸權,但還擁有一支精良的艦隊,並且重新控制塞浦路斯島。在這樣的格局下,巴西爾開始和查理曼帝的曾孫法蘭克皇帝路易二世進行談判,雙方達成協議,拜占庭得以加強它在義大利南部的地位,成立卡拉布里亞和倫巴底兩個省。拜占庭帝國的另一重要政策,是極力約束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不過,在地中海地區,阿拉伯人的威脅還繼續存在,西西里的重要城鎮西拉庫薩(Syracuse)等,在公元八七八年時被穆斯林攻陷,一直未能收復。 巴西爾一世在位期間,保加利亞王國接受君士坦丁堡在宗教上的管轄權,拜占庭帝國在南部斯拉夫人地區的影響力大為增強。巴西爾一世還倡議編纂了九世紀著名的拜占庭「巴西爾法典」(Basilica),用希臘文寫成,既是民法和公法的總匯,也是教會法的彙編,構成了拜占庭法學的基礎。
公元八八六年,巴西爾一世病逝,由他的兒子利奧六世(Leo VI)繼位。他的對外政策主要以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亞人為對象,他曾經在南義大利和倫巴底人作戰,屢獲全勝。公元九○二年阿拉伯人收留西西里,利奧六世則率軍攻佔薩羅尼加(Thessalonica)。後來在公元九○八年的戰役中,拜占庭帝國海軍在愛琴海擊敗阿拉伯人艦隊;但是在公元九一一至九一二年間,利奧六世遠征的黎波里(Tripoli)卻告失利。在北方,拜占庭帝國與勁敵保加利亞人困貿易爭執而開戰,利奧六世在多瑙河、第聶伯河地區的馬札爾人的援助下,迫使保加利亞君主西美昂(Simeon)一世同意休戰言和,但拜占庭帝國卻要向保加利亞繳納年貢。
利奧六世執政時期,拜占庭帝國在軍事和外交上都有轉機,但查士丁尼時代那種縱橫馳聘的氣勢已經一去不返。公元九一二年利奧六世病逝,由其弟亞歷山大(Alexander)繼位,第二年亞歷山大也不幸去世,由利奧六世7歲的兒子波菲羅格尼圖斯(Porphyrogenitus)繼承大統,稱為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VII)。由於新君年僅十歲,乃由尼古拉斯大主教攝政,他為了安撫保加利亞國王西美昂,決定讓幼帝將來娶西美昂的女兒為皇后。許多大臣認為這是把拜占庭帝國出賣給保加利亞,因而曾導致一場宮廷政變,但是很快就平息下去。公元九一九年,海軍統帥羅曼努斯(Romanus)將女兒嫁給君士坦丁七世,並於翌年稱帝,與君士坦丁同掌朝政。羅曼努斯獨斷專橫,他將君士坦丁的母親送入隱修院,但君士坦丁卻對這位岳父畢恭畢敬,使羅曼努斯享盡當皇帝的樂趣。
君士坦丁七世儒雅好學,他用全部時間從事著述,直到年近四十才成為真正的君主。即使在獨理朝政之後他也絲毫沒有改變自己的情趣,他的著作中最有價值的是講述外國政治的「帝國行政論」,其中記載了斯拉夫族與突厥族的許多情況;他所著的「論拜占庭宮廷禮儀」大膽運用了當時流行的口語,在拜占庭文獻中獨樹一格。
但到了公元九四四年底,羅曼努斯的幾個兒子,迫不及待地要繼承父親的皇位,於是將他們年邁的父母趕走,首都的民眾擔心君士坦丁七世會成為這場權力角逐的犧牲品,紛紛走上街頭,直到君士坦丁從皇宮的窗子裡露面,大家才平靜下來。君士坦丁見到國民如此擁護他,便於公元九四五年一月將羅曼努斯的幾個兒子驅逐出境,此後獨攬大權,直至公元九五九年逝世為止。
公元九六○年,巴西爾二世(Basil II)和他的兄弟君士坦丁八世(Constantine VIII)一起加冕為共治皇帝,但是由於他們都末成年,由大將軍尼斯福魯斯福卡斯和約翰齊米斯西斯先後把持朝政。公元九七六年,約翰齊米斯西斯去世,由巴西爾二世的叔祖巴西爾獨攬大權:到公元九八五年,已經成年的巴西爾二世將他的叔祖放逐,自己開始成為帝國的主宰。他全力以赴的擴大和鞏固帝國的利益,敘利亞、亞美尼亞、喬治亞、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南部,都成為他爭奪的主要對象。他採取軍事進攻和外交談判取得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大片土地,使拜占庭帝國又恢復過去的光榮。
巴西爾二世對保加利亞殘酷而持久的戰爭獲得最後勝利,終於攻佔保加利亞的北部和中部,進而長驅直入,直搗腹地。他對保加利亞俘虜施以剜目酷刑,將一百個俘虜編成一隊,每一隊只留下一隻眼睛,讓這一隻眼睛領著他們回去見保加利亞國王。由於這一暴行,人們稱他為「保加利亞屠夫」,然而巴西爾二世並不顧忌這些,他繼續揮師西進,企圖加強拜占庭對南義大利的統治,並且從阿拉伯人的手中奪回西西里。他打算在羅馬扶植一位希臘人的教皇,使日耳曼君主鄂圖(Otto)三世和自己的侄女佐伊(Zoe)聯姻。雖然這兩項計劃都告失敗,但他對南義大利的征服卻是一帆風順。不過,正當他揮戈出征西西里之際,死神卻奪去了他的生命。
巴西爾二世在軍事和外交上展現出的殘酷和頑強,同樣反映在他的國內政策上。他竭力打擊權勢過重的朝臣,以加強帝國的中央權力。為了執行這一政策,他保護為皇室服過兵役,以及向國庫繳納賦稅的農民,嚴格調查土地的所有權情況,沒收許多大地主的地產。因此,儘管巴西爾二世時代戰爭耗費很大,但是國庫依然充盈。
從巴西爾一世至巴西爾二世的馬其頓王朝,是拜占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國家軍力復興,對阿拉伯人的長期戰爭轉為攻勢,於公元九六一年收復克里特島,消滅在愛琴海橫行一百五十年之久的阿拉伯海軍,恢復拜占庭帝國在東地中海的優勢:到了公元九七五年,幾乎整個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大部分都劃入拜占庭帝國的版圖,亞美尼亞與喬治亞也被拜占庭所吞併。在巴爾幹和希臘,拜占庭帝國則展開傳教活動,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先後都皈依基督教,從而在宗教上也受制於拜占庭帝國。公元九八九年,俄羅斯也正式接受基督教,此後俄國教會就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總主教。經過近二十年的殘酷戰爭,拜占庭帝國於一○一八年兼併了保加利亞王國,一些斯拉夫公國也成為拜占庭的附庸。
馬其頓王朝努力恢復希臘的文化傳統,重建了君士坦丁堡大學。國內的基礎行政單位是軍管區,至十世紀已經有三十多個,各軍管區的總督握有軍政大權,直接對皇帝負責。馬其頓王朝晚期的土地兼併加劇,連年征戰的高稅政策使得農民破產,國家經濟情況惡化,因而也大大削弱了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力量。
鄂圖曼帝國興亡史
巴西爾二世於一○二五年去世後,拜占庭帝國就逐漸進入衰落時期,原來已經腐敗的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裂,地方軍事貴族和君士坦丁堡官僚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一○五四年,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分裂,是東西方關係的轉捩點,對後來的歷史至關重要。此時拜占庭帝國國力日衰,已抵擋不住敵人的三面進攻,北面的佩切涅格人(Pecheneg)越過多腦河,不斷侵擾色雷斯和馬其頓:東面的塞爾柱突厥遊牧民族烏古斯(Oguz)和凱伊人(Kayi)入侵,於一○七一年佔領亞美尼亞,勢力達到小亞細亞中部;西面的諾曼人也同時佔領拜占庭在義大利的最後一個據點,使義大利和拜占庭帝國的聯繫中斷,從此造成拜占庭的希臘世界和西部的拉丁世界,在政治、地理和宗教上的永遠分離,拜占庭從統治世界的大國,降為一個偏處希臘一隅,為生存而苦鬥的小國。
繼位的是君士坦丁八世,這是一個道地的昏君,他一向沉迷聲色,不理朝政,因為沒有兒子,臨終時決定由次女佐伊(Zoe)繼承皇位。佐伊於一○二八年嫁給皇位繼承人阿吉魯斯(Argyrus),同年阿吉魯斯繼位,佐伊成為皇后,但她與宮廷總管邁克爾關係曖昧。一○三四年阿吉魯斯死後,佐伊獨攬朝政,公然與邁克爾結婚,一○四二年成為拜占庭帝國女皇。
佐伊女皇於一○五○年去世,由莫諾馬庫斯(Monomachus)繼位,稱為君士坦丁九世。他即位後忽視邊防,削減軍隊:生活奢侈,揮霍無度,結果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諾曼人乘機佔領義大利南部的拜占庭帝國領地,佩切涅格人(Pechenegs)越過多腦河入侵色雷斯和馬其頓,塞爾柱突厥人也在亞美尼亞邊境不斷騷擾。君士坦丁九世企圖聯合羅馬教廷共同反對諾曼人,但是雙方關係卻卻惡化起來,最後於一○五四年破裂。君士坦丁九世雖然不是傑出的政治家,但在他的贊助下,改組君士坦丁堡大學,使國內的學術和文藝都進入鼎盛階段。
君士坦丁九世於一○五五年一月十一日駕崩,由斯特拉提奧提卡斯(stratioticus)繼位,稱為邁克爾六世(Michael VI)。但是小亞細亞的軍事領袖們,反對他所實行的政策,乃於一○五七年六月八日,另外擁立伊薩克康尼努斯(Isaac Comnenus)為帝,隨後率部進攻君士坦丁堡,同年八月邁克爾六世被迫退位,由伊薩克一世(Isaac I)加冕稱帝。
伊薩克一世就位後,施行嚴厲的財政政策,沒收部分教會財產,因而與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克魯拉勒斯(Cerularius)發生爭執,一○五八年,伊薩克下令逮捕牧首並將他流放。翌年春天,伊薩克率軍遠征匈牙利,同年夏天又出征北方邊境地區的佩切涅格人。一○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伊薩克一世因病退位,指定杜卡斯(Ducas)為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君士坦丁十世。
君士坦丁十世庸碌無能,當塞爾柱突厥大軍壓境的時候,他卻鬆馳邊防、削減軍隊,結果塞爾柱突厥人大肆進攻亞美尼亞,並進犯凱撒城池。一○六四年匈牙利人佔貝爾格萊德(Belle Glade),佩切涅格人和烏澤人跨過多腦河去劫掠巴爾幹各省,並侵入希臘腹地。在義大利,諾曼人(Norman)很快地也奪去拜占庭帝國最後殘存的所有領地。拜占庭帝國的大片河山在君士坦丁十世手中喪失殆盡,他本人也在把家業敗光之後,於一○六七年去世。
其長子邁克爾杜卡斯(Michael Ducas)於同年五月繼位,因為還沒有成年,由母后攝政。當時帝國局勢非常險惡,母后不久就和軍事指揮官羅曼努斯戴奧吉尼斯(Manus Diogenes)結婚。翌年一月,戴奧吉尼斯加冕為同朝皇帝,稱為羅曼努斯四世。一○七一年羅曼努斯四世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敗,邁克爾乘機於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宣布自己為唯一的君主,意欲獨攬大權,稱邁克爾七世(Michael VII) 。他在位期間,諾曼雇傭軍反叛,企圖在小亞細亞建立單獨的王國,拜占庭帝國向突厥人求援,但突厥人卻乘機佔領小亞細亞建立魯姆(Rum)蘇丹國。邁克爾由於採取國家壟斷糧食的政策,不但觸犯了地主們的利益,而且造成物價上漲,民怨鼎沸,不久君士坦丁堡爆發騷亂,爭奪皇位的兩名軍官各自率兵進攻京城,邁克爾七世被迫於一○七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宣布退位。
在這場爭鬥中,漁翁得利的卻是屢建軍功的大將阿歷充塞,在平定內亂後,於一○八一年加冕稱帝,稱為阿歷克塞一世(Akxius I)。自一○八一至一○八二年,他率軍擊退入侵希臘西部地區的諾曼人:並且授予威尼斯在拜占庭帝國境內從事貿易的特權,從而得到威尼斯海軍的協同作戰,共同對付諾曼人。一○九一年,阿歷克塞一世打敗不斷踏進多腦河侵犯巴爾幹半島的突厥遊牧部族佩切涅格人。對於在安納托利亞中部地區建立羅姆蘇丹國的塞爾柱突厥人,他竭力阻止他們進一步擴張,並且和孔亞蘇丹蘇萊曼訂立和約。一○九三年又和蘇萊曼蘇丹的兒子基利克及其他拜占庭東部邊境上的伊斯蘭教君主們簽訂類似的條約。
在內政方面,阿歷克塞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建立常備的陸海軍,加強拜占庭帝國在安納托利亞西部、南部地區,以及地中海水域的軍事實力。他沒有過多地介入宗教,但卻保護東正教會,排斥異教徒;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他毫不遲疑地掠奪教會財產。他力挽狂瀾,維護拜占庭帝國的完整,使帝國得以延續至一二○四年。但終究無法長久制服十字軍(Crusade)拉丁公國,而且無力抵擋諾曼人對拜占庭帝國西部島嶼和各省的進攻。拉丁民族的不斷攻擊,伊斯蘭教各國的頻繁騷擾,以及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諸公國的日益強大,凡此種種都嚴重威脅到拜占庭帝國的生存。儘管阿歷克塞一世在外交方面得心應手,但也無法改變拜占庭最後被征服的命運。
在一○九六至一○九九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拜占庭帝國為他們提供嚮導、護送和給養,以換取十字軍從塞爾柱突厥人手中奪得的失地:但十字軍獲勝後,只歸還尼西亞(Nicaea),卻將安條克佔為己有,並建立了安條克公國,以後又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埃澤薩(Edessa)伯國和特里波利(Tripoli)伯國等。此後,拜占庭帝國雖然曾一度收復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征服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但卻引起西方的敵意。
一一七六年,拜占庭帝國被塞爾柱突厥人打敗,東、中安納托利亞被佔領,迫於形勢,拜占庭帝國轉而和熱那亞(Genoa)結盟,但這侵犯了威尼斯的商業利益,於是威尼斯處心積慮將拜占庭置於西方控制之下。拜占庭實行親拉丁人的政策,引起轄下人民不滿,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塞浦路斯等地,先後脫離拜占庭帝國,國內分裂日深。西方意識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時機已經成熟,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乘機發動旨在征服拜占庭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由威尼斯提供艦隊,於一二○四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但不久就遭到尼西亞的拉斯卡里斯王朝(Lascaris)的有力反抗,尼西亞(Nicaea)的邁克爾八世終於在一二六一年趕走拉丁人,恢復拜占庭帝國。
邁克爾八世(Michael VIII)名帕里奧洛加斯(Palaeologus),青少年時代主要在孔亞和尼科梅迪亞(Nicomedia)的宮廷中度過,當他二十一歲時,孔亞的約翰三世皇帝就認為他有犯上作亂的嫌疑,但被他巧語開脫。一二五八年約翰三世駕崩,由年僅八歲的兒子約翰四世拉斯卡里斯(Lascaris)繼位,邁克爾擔任攝政。他逐步竊取大權,於一二五九年將約翰雙目刺瞎,打入冷宮,然後纂位,稱為邁克爾八世,他從拉丁人手中收復君士坦丁堡,使自己的統治合法化。但是他的帝位自一開始就不牢固,四面八方都受到拉丁人的圍攻。
拜占庭復國後,領土大為縮小,像是一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城邦國家,國內爭權奪利,分裂日深。邁克爾八世著力修復與西方的關係,他先後與教皇結盟,與西西里的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 Dynasty)簽訂秘約,並和亞拉岡國王彼得三世秘密結盟,結果拜占庭帝國總算沒有再被拉丁人蹂躪。邁克爾八世的輝煌政績,使拜占庭又多生存了兩個世紀。
一二八二年邁克爾八世病歿殁,其子安德魯尼卡二世(Andyonicus II)繼位,當時拜占庭雖然沒有先前那麼強大,但還算比較完整,不過危機又接踵而至。東面的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西部崛起,首領鄂圖曼一世擊潰拜占庭雇傭軍後,就開始進犯拜占庭帝國在歐洲的領土。拜占庭帝國內部的政局也不穩,財政枯竭,甚至連安德羅尼卡二世皇冠上的珠寶,也抵押給威尼斯。
到了十四世紀時,鄂圖曼土耳其人已接管了西安納托利亞和東南歐的拜占庭帝國領土,使基督教的巴爾幹各邦成為臣屬於土耳其的諸侯,並侵服了東安納托利亞土庫曼諸公國,拜占庭帝國已經走上窮途末路。一三七三年,拜占庭皇帝向鄂圖曼土耳其稱臣納貢。到了十四世紀末,除了南部希臘外,拜占庭在歐洲的其他領土,都落入土耳其手中。土耳其人並於一三九三年圍攻君士坦丁堡,多年不克,至一四○二年由於蒙古人在安卡拉大敗土耳其人,君士坦丁堡才得以解圍。但到了一四二二年,土耳其人再度捲土重來,一四三○年佔領薩羅尼加。
拜占庭皇帝指望取得西方的援助,於一四三九年建議召開東西方教會聯合的佛羅倫斯會議,並向西方屈服,這又引起國人的不滿。一四五三年四月,土耳其大軍在年僅二十一歲的法提蘇丹默罕穆德的指揮下,對君士坦丁堡發動最後攻勢,同年五月二十九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宣告滅亡。此後,希臘南部的摩里亞(Morea)小公國於一四六○年投降,小亞細亞東北部的特拉布宗(Trabzon)帝國,也於一四六一年投降,到了這個時候,鄂圖曼帝國完全佔領土耳其全境。
地跨歐亞非三洲
突厥(Turks)本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以遊牧為生,先世源於丁靈、鐵勒等原始部落。中國南北朝時,也就是自公元五世紀初到六世紀末,鐵勒族原是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以後南遷至高昌的北上,就是現在新疆博格多山一帶。突厥是鐵勒部族的一部分,以狼為圖騰。五世紀中葉被柔然征服,被迫遷徙至金山南麓,也就是現在新疆阿爾泰山以南。因為金山外形很像古代戰將的頭盔「兜鍪」,俗稱突厥,因此就以突厥作為部族的名稱。
公元五四六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士門合併大小部落,共五萬多戶人口,勢力逐漸強盛。公元五五二年,突厥大敗柔然,並建立了政權,最強盛的時候,領土東至遼河上游,西瀕黑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臨阿姆河,並創制突厥文,歷史上稱為郡爾渾—葉尼塞文字,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中最古老的文字。突厥在中國惰唐時期,就是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與中原漢族政治經濟聯繫密切。公元五八二年分裂為東、西突厥,後來被唐朝統一。
南遷的突厥又於公元六八○年建立後突厥政權,但是在公元七四五年被回紇(Ancient Uighur)所滅亡。突厥各部也大多依附回紇,一部分南下歸附唐朝,另一部分被迫西遷至中亞。大約經過八世紀至十世紀的九百年歷程,部份突厥人逐漸遷至小亞細亞半島,成為現在土耳其人的祖先。
十一世紀的時候,突厥的烏古斯人(Oguz)入侵安納托利亞,成為小亞細亞歷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實際上早在八世紀的時候,住在俄羅斯中亞一帶的突厥部落就已改信伊斯蘭教,他們不久就從阿拉伯人統治下獲得獨立,並且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的塞爾柱王朝時候,取代阿拉伯人成為伊斯蘭世界中大部分地方的統治者。
到了十一世紀末,塞爾柱突厥人已經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站穩了腳跟,並且在一一○七年於孔亞建立國都,並為保衛其伊斯蘭教信仰,而與拜占庭帝國展開抗爭。十三世紀初,除信仰基督教的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地區、黑海沿岸和西里西亞外,塞爾柱突厥人幾乎統治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他們同時也把土耳其語和伊斯蘭教帶到小亞細亞,強迫被征服的人使用土耳其語、改信伊斯蘭教。
正當塞爾柱突厥人的勢力達到高峰時,另一支突厥集團登上歷史舞台。他們在首領奧斯曼(Osman)的領導下,先以臣民的身分屈從於塞爾柱帝國(Seljug Reich),後來逐漸發展壯大,並且在一二九九年取得獨立,獲得安納托利亞高原西北部的廣大領土,建立以比西尼亞為中心的王國。奧斯曼一世隨後率領號稱「加齊」的伊斯蘭教戰士,向塞爾柱帝國發起攻擊,當地遊牧部落和城市失業群眾,紛紛歸附以謀生計,奧斯曼突厥人的勢力日益強大。
奧斯曼大帝去世後,牠的兒子奧爾汗(Orhan)繼承父志,在一三二四年攻佔布爾薩,使奧斯曼突厥人得以在馬爾馬拉海地區建立基地,並且從那裡開始,發展成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綿延六百多年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
這個帝國的發展採取兩個主要方向,一是向東南和南方進入伊斯蘭中東地區,另一是向西北方進入巴爾幹。一三三一年,鄂圖曼帝國攻佔尼西亞。一三三七年奪取尼科米底亞,一三三八年攻克斯庫塔里,勢力擴張到馬爾馬拉灣和加利波利半島。
奧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Murad I)繼位後,曾大肆擴張領土,派軍侵入色雷斯西部,在一三六一年攻佔阿德里安堡和菲利浦波利斯(Philippopolis),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一三七一年在馬里卡河畔的契諾門(Cirnomen)地方,粉碎南塞爾維亞君主聯盟的進攻,並奪得馬其頓的一些城鎮:在薩馬科(Samakow)還把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聯盟打得落花流水。這些勝利使大片領土直接併入鄂圖曼帝國的版圖,並且迫使保加利亞、北塞爾維亞及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向穆拉德一世納貢稱臣。
十四世紀八十年代,穆拉德一世繼續向西方擴張,一三八五年攻佔索菲亞,一三八六年奪取尼什(Nis);另外他還從杰爾米揚(Germiyan)、泰凱(Tekke)和哈米德等公國獲得領土,同年又在孔亞擊敗土庫曼各公國的聯盟。在一三八九年的科索沃(Kosovo)戰役中,穆拉德一世打垮了北塞爾維亞君主和波斯尼亞人的聯盟,但是在戰鬥中自己也不幸陣亡。
繼位的是巴耶塞德一世(Bayezid I),他就位後不久,就派兵征服巴爾幹半島的廣大領土,一三九三年佔領現屬保加利亞的特爾洛瓦(Tirnova),翌年攻克薩洛尼卡(Salonika),一三九五年入侵匈牙利。一三九六年當匈牙利和威尼斯組成反對鄂圖曼帝國的十字軍時,巴耶塞特一世在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對他們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兼併安納托利亞的許多土庫曼酋長國,這與橫霸中亞的帖木兒(Timur)產生衝突,一四○二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丘布科瓦西戰役中,巴耶塞特不幸被俘,最後死在獄中。
帖木兒打敗巴耶塞特一世後,把土耳其人兼併的土庫曼各公國歸還原主,再把鄂圖曼帝國剩下來的領土分給巴耶塞特一世的三個兒子:穆罕默德統治阿馬西亞,伊薩統治布爾薩,蘇萊曼統治魯梅利亞,兩年後兄弟鬩牆,穆罕默德打敗伊薩,奪取布爾薩;然後再派另一個兄弟穆薩去攻擊蘇萊曼,雖於一四一○年打敗蘇萊曼,但穆薩在埃迪爾內自立為王。
一四一三年,穆罕默德在拜占庭皇帝支持下消滅了穆薩,自立為安納托利亞和魯梅利亞的蘇丹,史稱穆罕默德一世(Mehmed I),定都埃迪爾內。他在位期間,曾迫使瓦拉幾亞和喀拉曼公國為屬國,佔據阿爾巴尼亞領土,並多次襲擊匈牙利。
穆罕默德一世於一四二一年駕崩,當時有數人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爭奪帝位,最後由穆拉德二世(Muard II)得勝。一四二五年左右,他重新確立鄂圖曼帝國對安納托利亞西部土庫曼各公國的統治權,迫使拜占庭帝國向自己納貢,並把注意力轉向巴爾幹半島,經過五年苦戰,奪取希臘北部的薩洛尼卡。但是後來在歐洲聯軍的攻擊下,穆拉德二世連連受挫,一四四三年喪失尼什和索菲亞,隔年被迫在埃迪爾內簽署和約,並讓位給年僅十二歲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但是,歐洲的幾個強國很快就違反休戰協定,穆拉德二世御駕親征,於一四四四年在瓦爾納大敗基督教徒軍隊。兩年後他重新執政,並於一四四八年十月在第二次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匈牙利人。一四五一年二月三日,穆拉德二世駕崩。
繼位的穆罕默德二世,才是鄂圖曼帝國的真正奠基人,並且是傑出的軍事統帥。他是穆拉德二世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女奴,出生在埃迪爾內。為了使威尼斯和匈牙利保持中立,他暫且簽署有利於自己的和平條約。一四五二年,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構築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博加茲科森(Bogazkesen)要塞,並建立一支擁有三十一艘軍艦的艦隊,鑄造大口徑的新式火炮。
穆罕默德一心想要佔領君士坦丁堡,乃於一四五三年向君士坦丁堡發動總攻擊。在發動總攻擊的當天,他用大炮轟開城牆後,親自率兵從缺口衝入城內:他原來許諾部下在破城之後大掠三天,但在攻佔君士坦丁堡的第一天黃昏,他就收回成命,他決心重建君士坦丁堡,並改稱為伊斯坦堡。為了鼓勵逃亡的希臘人和熱那亞(Genoa)人,返回君士坦丁堡的商業區,他下令退還他們的房舍,並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為了增加城內的人口,他強迫在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的穆斯林和基督徒遷居伊斯坦堡。於是這裡逐漸發展成歐洲最大的城市,當時市內居民有一萬七千戶左右,商店三千九百多家,一片繁華興盛的景象。
一四六八年,穆罕默德二世將勢力向東擴展至幼發拉底河流域,又朝西深入匈牙利。在他繼位後的數十年間,他對巴爾幹半島,甚至在克里米亞和義大利南部的奧特朗托,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一四八一年春,對安納托利亞的新戰役才剛開始,他在馬爾泰佩(Maltepe)市附近的洪卡沙伊(Kunkarcayiri)去世,相傳他是被毒死的。
穆罕默德二世以後的鄂圖曼皇帝大都沉湎聲色,少有作為,至一五一二年就位的謝里姆一世(Selim I)時才有起色,當時波斯薩非王朝的締造者伊斯梅爾一世提倡什葉派教義,與鄂圖曼帝國的遜尼派教義對立,安納托利亞擁護伊斯梅爾的土庫曼人公然叛亂,謝里姆一世首先率軍征服土庫曼人,然後派遣大軍大敗伊斯梅爾,並把安納托利亞的庫德人和土庫曼人的一些公國,併入鄂圖曼帝國。
由於征服埃爾比斯坦(ElbiStan)的杜爾加迪爾(Dulkadir)公國,謝里姆一世與敘利亞和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發生衝突:在一五一六年的達比克草原 (Marj Dabig)戰役,以及翌年的賴伊達尼亞(Raydaniyah)戰役中,鄂圖曼大敗馬木路克王朝,因而將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都納入鄂圖曼帝國的勢力範圍。在開羅有舍利夫向謝里姆一世奉獻聖城的鑰匙,表示承認謝里姆為伊斯蘭教世界的領導者,鄂圖曼帝國從而控制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版圖囊括了巴爾幹大部分,匈牙利在中歐的大片領土,財富及權勢都處在巔峰時期。
繼之是著名的蘇萊曼一世(Suleyman I),他是謝里姆的兒子。父親在位期間,他曾出任小亞細亞西部的馬尼薩(Manisa)總督。一五二○年登基後,就開始對中歐和地中海地區的基督教國家發動戰爭,於一五二一年攻佔貝爾格萊德,第二年又佔領羅得島。一五二六年八月,在莫哈奇戰役中蘇萊曼一世率軍大敗匈牙利軍隊,使本來可以威脅鄂圖曼的匈牙利一蹶不振。至一五二九年,蘇萊曼一世想要徹底排除哈布斯堡王朝的干擾,乃親率大軍圍攻維也納,但是由於維也納基督教軍隊的頑強抵抗,加上氣候惡劣,補給不足,他只好下令撤兵。
蘇萊曼一世還與波斯進行了三次重大的戰役。在一五三四至一五三五年的第一次戰役中,鄂圖曼帝國大獲全勝,攻佔小亞細亞東部的埃爾茲魯地區,並使鄂圖曼帝國對伊拉克的征服成為確定不移的事實。在一五四八至一五四九年的第二次戰役中,蘇萊曼又攻佔了凡湖周圍的大片土地。一五五四年他對波斯的第三次戰役遭到挫折,波斯的薩非王朝拼死抵抗,最後兩敗俱傷。
在蘇萊曼一世的統治下,鄂圖曼帝國籌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由名將赫伊爾丁擔任海軍統帥,於一五三八年在希臘的普雷韋扎(Preveza)打敗威尼斯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這次重大的勝利,使鄂圖曼在一五七一年以前,始終掌握著地中海的制海權:一五五一年攻佔北非的黎波里,並於一五六○年徹底殲滅進攻的黎波里的西班牙遠征軍,從而鞏固鄂圖曼帝國在北非的統治地位。
蘇萊曼一世不僅擁有陸上和海上的強大軍力,而且擁有許多精明能幹的政治家,如首相易卜拉欣(Ibrahim)、魯斯特姆(Rustem)和穆罕默德索科盧(Sokllu)等;他還擁有伊斯蘭法學家艾布蘇歐德(Abu al-Suod)和凱末爾夏扎德(Kemalpasazade),以及大詩人巴基(Baki)和建築大師錫南(Sinan)等。在蘇萊曼一世的英明統治下,鄂圖曼帝國達到最鼎盛階段,疆域從波斯灣伸展至東歐的波蘭,由裏海一直延伸到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整個巴爾幹半島及中東和北非的大部分都被劃入它的版圖,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
在十六世紀初,鄂圖曼帝國統治機構逐漸完善,宗教法和民法並行。境內非伊斯蘭教民族則根據米勒特(Millet)制度,享受宗教自治,他們原則上要服從帝國的中央集權,但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上一般不受干擾,就是宗教也不例外。因此帝國境內民生富裕,政局也比較穩定。
自十六世紀中葉以後,鄂圖曼帝國開始由盛轉衰,政治、行政、財務都開始衰落,其國君多不親政,迷戀後宮,大權旁落首相之手。禁衛軍干涉政治,控制國君。國內財政拮据,工商業衰弱,社會動蕩不安。
一六九五年至一六九六年,趁鄂圖曼帝國開始衰弱,新興的沙皇俄國曾兩度侵略土耳其,但是在達達尼爾海峽遭遇到土耳其軍隊的堅強抵抗。一七○三年,俄國再度進攻鄂圖曼帝國,割據了黑海北岸一帶土地。一七一○年土俄戰爭又起,土耳其收復失土。一七一八年,奧地利將土耳其人逐出匈牙利。
一七三五年,俄國又以全力爭奪出海口,和鄂圖曼進行長達五年的戰爭,結果掠奪黑海附近的草原地帶。一七六八年,雙方再度開火,至一七七四年黑海北岸盡入俄國的掌握,鄂圖曼帝國還被迫承認俄國有通過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自由航行權。一七八二年,俄國軍隊再度侵併克里米亞,在大敗鄂圖曼帝國後,掠獲克里米亞和布格河流域的廣大沃野。
在國境西部,鄂圖曼帝國的勢力也連年受損。一六九九年,它又將特蘭西瓦尼亞丟給奧地利,把波多里亞讓給波蘭,並把達爾馬提亞海岸割讓給一直阻止土耳其在亞得里亞海擴張的威尼斯。
隨著時間的流逝,鄂圖曼帝國在軍事上越來越衰弱,在經濟領域中也落後於它的對手,這意味著鄂圖曼帝國的式微,以至滅亡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到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帝國內部已經百孔千瘡,高階層的權力爭鬥也大大地削弱了國家實力。謝里姆三世在位時曾組建「新軍」,力圖改革,後因禁衛軍和保守勢力的反抗而失敗。至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一舉消滅抗命的禁衛軍,再度組建新軍,削弱伊斯蘭教教士的權力,加強對地方官吏的控制,以提高蘇丹的權威。但是在此期間,對外戰爭的連續受挫,失地累累,帝國版圖在不斷縮小中。 一八○一年,俄國人穿越高加索山,進佔喬治亞,並於一八二八年吞併阿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以後繼續擴張,吞併卡爾斯和阿爾達罕周圍的地區。一八三○年,在英國、法國和俄國的幫助下,剛剛取得獨立的希臘也進一步在帖撒利獲得土地,而保加利亞也乘機攻佔魯米利亞。
一八四四年,俄國公開倡議瓜分土耳其,稱土耳其是近東病夫,後來因為英國的反對才告作罷。至一八七八年,既有希臘也有土耳其居民的塞浦路斯成為英國殖民地。在北非方面,鄂圖曼帝國的領地喪失殆盡,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的黎波里,發展到接近獨立的完全自治境地,埃及則完全被英國佔領。
一八五三年,俄國發動克里米亞半島戰爭,土耳其人在英法兩國的支持下,大敗俄國軍隊,並且廢除俄國在土耳其的特權;同時劃黑海為中立區,拆除俄國在黑海的防禦設備。但在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的俄土戰爭中,土耳其軍隊因失去英、法的支持而大敗,被迫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在柏林會議上,承認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的獨立,也承認保加利亞的自治,並割讓卡爾斯和巴爾騰給俄國。 面對鄂圖曼帝國日益衰敗的現狀,帝國的統治者也並非無動於衷。在阿卜杜勒邁吉德(Abdulmecid) 一世和阿卜杜勒阿齊茲 (Abdulaziz)統治期間,曾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敕令,歷史上稱為「坦志麥特」(Tanzimat)敕令。這一法令允許基督教臣民享有一些基本權利,並將改革重點放在改革軍隊和行政上,在社會上則改革教育和法律,但是成效不大。由於財力不支,帝國大舉向外國借貸,從一八五四年到一八七五年負債達兩億英鎊,加上國內人民起義,屬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以及列強的侵略,這一場改革不但末見成效,反而使危機加深。
經過這一系列重創,昔日不可一世的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色雷斯,在亞洲只剩下小亞細亞等一隅之地,然而俄國對土耳其貪婪之心並未因此中止。
一八七六年的時候,具有革新思想的米德哈特.帕薩(Midhat pasa)等人發動宮廷政變,迫使新任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hamid II)實施憲政,頒布第一部鄂圖曼憲法,但它賦予蘇丹的權力還是很大,哈米德二世不久就利用他的權力復辟。因對俄戰爭失敗,一八七七年憲法被廢除,國會遭解散,米德夏特被處死。哈米德二世雖然繼續改革軍隊、發展交通事業,但他一意推行泛伊斯蘭主義,組織特務機關,依靠秘密警察維持了四十年的血腥統治,鎮壓反抗者,實行獨裁統治,並且殘酷迫害亞美尼亞人,被歐洲人稱為「血腥蘇丹」。
一九○八年七月,土耳其青年革命黨試圖重振鄂圖曼帝國,影響馬其頓的第三軍團發動起義,宣布恢復一八七六年的憲法,並於翌年四月攻佔首都君士坦丁堡,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
土耳其青年革命黨人執政期間,加強中央集權,發展教育事業,但他們強制推行純土耳其化,激起非土耳其各族人民的反抗。在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的巴爾幹戰爭中,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蒙的內哥羅(Montenegro),聯合攻打土耳其,強迫訂立和約,土耳其失去色雷斯東部以外的全部歐洲領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鄂圖曼帝國被壓縮得只剩下土耳其本部、地中海東部沿岸、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阿拉伯半島沿岸,這個曾經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這時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中。
革命成功締造共和
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Central Powers),協同德國和奧匈帝國等中歐強國,對英、法等國組成的協約國宣戰。俄國於一九一六年推進到特拉布宗至比特列斯一線,使安納托利亞東部許多地方失陷並遭到劫掠。
隨著俄國於一九一七年發生革命,土耳其迅速向東反攻,收復卡爾斯,甚至想在高加索建立幾個在土耳其影響下的獨立共和國,但是這些計劃先是由於西方國家的干涉,後又由於俄共重新佔領過去沙俄的全部領土而受挫。
一九一八年,同盟國戰敗,土耳其向西方列強投降時,已經失去了它的全部阿拉伯領地;到了一九二○年,這些地方已淪為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托管之下。但是西方戰勝國並不就此罷休,他們的意圖是要肢解土耳其本身: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西部和南部大片土地由希臘、義大利和法國佔領,而土耳其本身,則被縮小到只包括安納托利亞的東部和中部,以及黑海沿岸。
正當土耳其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候,以鄂圖曼帝國將軍凱末爾(Mustafa Kemal Pasha)為首的新民族主義運動,蓬勃興起,凱末爾後來被人稱為「阿塔土耳克」 (Ataturk),意即「土耳其人之父」。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三日,凱末爾在埃爾茲魯舉行的東部各省護權協會代表大會上,提出民族自決和武裝保衛民族主權的最高原則。同年九月,在西瓦斯舉行全國護權協會代表大會上,通過維護民族主權的綱領,成立全國統一的革命組織,就是安納托利亞和羅姆里護權協會。凱末爾將軍為首的革命派以「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拯救土耳其,他們在黑海港口薩姆松,著手發動和領導反對封建專制、抵禦外侮的武裝鬥爭。
一九二○年一月,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力量,在伊斯坦堡的議會上佔優勢,議會通過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外國瓜分的六項「國民公約」,以「共和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世俗主義、改革主義、平民主義」為號召,表示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堅持共和國體,以及為保衛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這項公約實際上成為土耳其的獨立宣言。
同年三月十九日,土耳其國內舉行公民投票,要求蘇丹退位。同年四月在安卡拉建立革命政權,就是大國民議會,凱末爾當選為主席,並且組建國民軍,由凱末爾出任總司令:面對民族主義者的激烈抗爭,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不久就從他們佔領的領土上撤退,但是希臘人不但不走,反而侵佔伊士麥,因此土耳其和希臘陷入長期苦戰中,一直到一九二二年土耳其才得到最後勝利,終於收復伊士麥,保護了土耳其的獨立。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土耳其瓦迪丁(Vahdedin)蘇丹退位。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一日,凱末爾將軍創建人民黨,並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宣布正式成立土耳其共和國,由他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並且一直連任至一九三八年逝世為止。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日,土耳其共和國通過憲法,同年十一月十日,將人民黨改名為共和人民黨。一九二八年在修憲案中,取消伊斯蘭教為土耳其國教的條文,使土耳其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凱末爾就任總統後,積極進行政治、社會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改革,並獲得重大成就。在政治改革方面,他認為實行民主政治必須有兩黨制度配合,因此在一九二四年將共和人民黨分成兩個政黨:一個是以曾任國民議會副議長和內閣總理的盧孚為首,組織進步共和黨,簡稱進步黨,正式以反對黨的姿態出現:另外一派仍然沿用共和人民黨舊名。
後來進步共和黨被親王室分子和舊政府的政客所把持,極力討好虔誠而又無知的穆斯林,並誘使人民反對政府。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一日,被煽動的庫德族人在薩伊德(Seyh Said)的率領下興兵作亂,迅速佔領了甘赤(Genc)、埃拉澤和艾加尼(Ergani)等地,企圖推翻革命政府。凱末爾派兵平亂,於同年五月三十一日弭平亂事,進步黨也於同年六月三日被凱末爾下令解散,因此懷恨在心,曾先後在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士麥三地刺殺凱末爾未果。其中第三次是企圖在一九二六年五月七日,凱末爾巡視安納托利亞各地時,在伊士麥刺殺他,兇手並準備在得手後乘汽船逃往希臘,後因船長良心發現而告密,而於同年六月十六日破獲而一網打盡。
凱末爾當年曾為收復伊士麥而和希臘軍隊血戰,而今竟有人要在伊士麥行刺他,因此他曾感慨萬千地說:「我這無價值的軀體有朝一日終將化為糞土,但土耳其共和國將永遠生存。」一九三○年,土耳其出現了獨立共和黨,以自由經濟為號召,很能得到一般工商業者的擁護;後來因為被舊勢力所滲透,所以也被解散。 這位土耳其國父雖然是一黨專政,但並不一黨獨裁:容許黨外許多相反意見存在,黨內更是非常民主,分成巴雅(Celal Bayar)和伊諾努(Ismet Inonu)兩派,並且由他們兩人更迭出任內閣總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日上午九時五分凱末爾逝世,國民議會選舉伊諾努擔任總統,當時巴雅就擬出組反對黨,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需要上下一致對外,所以組織反對黨的行動暫時中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土耳其一直保持中立,直至一九四五年才加入同盟國對德宣戰,因此後來也成為戰勝國的一員。同年三月,蘇聯向土耳其提出重估安納托利亞東部的卡爾斯和阿爾達漢的不當要求,還要求修改蒙特勒(Montreux)公約,以確保蘇聯海軍艦隻不管是平時或戰時,都有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權利,遭到土耳其嚴詞拒絕,致使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在蘇聯軍事威脅下,土耳其接受杜魯門主義,轉向西方陣營,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加入聯合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巴雅出組新黨,並且在一九四六年正名為民主黨,立即參加同年七月的大選,從此使土耳其有了一個真正由選舉得到議席的反對黨。
也由於政壇有兩個政黨熱烈競選的局面,選舉的時候可秘密投票公開計票,以及反對黨可以使用政府控制下的廣播電台的結果,使民眾增加了對民主政治的信心,因此替土耳其的民主政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共和黨執政期間,伊諾努雖然在公平選舉方面表現了良好的政治風度,但是卻將苛政加在人民身上,因此在一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的大選中被民主黨擊敗,由巴雅出任土耳其總統,在土耳其的民主發展史上,又寫下非常珍貴的一頁,事實證明土耳其的民主政治,已經發展到在野黨不需憑藉任何武力,可以只憑選票取得政權。
以後土耳其因為經濟落後,失業人數增加,人民生活水準低落,因不時有軍人發動不流血政變,但是發動政變的將領們,都能在平定國內的秩序後,立即還政於民,重新恢復民主憲政。一九五○年七月十八日響應聯合國號召,派兵參加韓戰,抵抗共黨侵略。一九五二年二月,土耳其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一九五三年,成為巴爾幹協定的簽約國之一。一九五五年參加巴格達公約(後改稱為中部公約組織),同時也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及歐洲議會。一九五九年,土耳其解決了與希臘之間長達三年關於塞浦路斯問題的爭議。
到了一九六○年前後,作為共和黨元老的伊納努進行反政府活動;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欲阻止他的行動。不料,卻因此掀起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的打倒政府風潮,參與者以軍部為中心,還有安卡拉、伊斯坦堡的學生、知識分子及民眾等。這股風潮逐漸演變為一場政變,直至政府被推翻為止。
政變後,由古塞爾(Cemal Gursel)設立軍方執政機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解散民主黨、逮捕前政府官員,在馬爾馬拉海的葉瑟德(Yassiada)島公開審判,其中十五人在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五日被判處死刑。前政府首腦孟德雷斯和兩名舊閣員,都在激進派軍人格爾布的壓力下被處決。
古塞爾重建議會制度,召開議會制定新憲法,經過國民投票通過憲法修正案,同年十月十五日舉行大選,右派新黨正義黨首次暫露頭角。正義黨很同情那些在葉瑟德島上被判決的民主黨黨員,於是就吸收了不少舊民主黨的殘餘份子。這次選後,新國會選出古塞爾為共和國總統,但是在軍方的壓力下,不得不與伊諾努的正義黨共同組建聯合政府。
自一九六○年代中期塞浦路斯問題發生後,土耳其內部漸有左右派之爭,後來兩派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時有死傷爆炸事件發生;這時古塞爾總統一病不起。一九六三年,土耳其成為歐洲公同市場的預備會員國。同年底,塞浦路斯境內希臘與土耳其的塞浦路斯人,因爭議而引發內戰;希、土雙方幾乎爆發戰爭,但來自聯合國的壓力控制住雙方的衝突。
一九六五年十月大選,正義黨獲得過半數的支持,成立以狄米瑞(Sulelman Demirel)為首的單獨內閣。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八日,選出退休的參謀總長蘇納依(Cevdet Sunay)中將為總統。土耳其軍方對狄米瑞下最後通牒,限於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二日以前有效控制國內秩序,否則辭職由軍方接管政權。狄米瑞無計可施,被迫辭職,由軍方任命教授出身的埃雷姆(N.Erim)組閣,開始實施全國戒嚴。
一九七三年蘇納依總統任滿離職,同年四月六日由海軍退役上將冠魯吐克(Fahri Koruturk)參議員,被選為土耳其第六任總統。在同年十月的大選中,共和人民黨雖然成為國內的第一大黨,但卻無法獲得過半數的支持,政局一時陷入混亂中。一九七四年一月,由艾西菲特(Ecevit)組閣,但是前景並不樂觀。這個時期,土耳其正忙著處理塞浦路斯與上希臘區居民的合併運動,與希臘之間關係緊張,這大大刺激了土耳其人的民族情感,紛紛指責政府採取與西方強國協調的外交方針不當。
一九七四年四月,伊斯坦堡爆發大觀模學生示威運動,他們抗議「希臘的挑撥」,要求政府合併來茲波斯島、巧斯(Khios)島、薩摩斯(Samos)島和寨浦路斯島;另外愛琴海石油資源調查,也引起土、希兩國利益衝突,這也是示威運動的起因之一。同年七月,塞浦路斯在希臘支持下發動政變,土軍也在塞浦路斯北部登陸,雙方箭拔弩張: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美國對土耳其強制實施禁止軍援,土耳其關閉了境內的4處美軍基地。交涉並通過新協定後,一九七八年末美國解除禁運,土耳其也重開美軍在境內的基地。土、希雙方也經過和平協議,雙方達成諒解,罷戰言和。
在土耳其國內,雖然一九七三年十月曾恢復大選,但從此至一九八○年間,狄米瑞的正義黨與艾西非特的共和人民黨,都無法單獨獲得國會中過半數的優勢,只得尋求其他小黨合作共組聯合內閣,因而導致政府更替頻繁,暴力衝突事件也隨著增加。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狄米瑞再度組閣至翌年軍事政變之前為止,約有兩千五百人死於暴力事件。
一九八○年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時,土耳其參謀總長艾佛倫(Kenan Evren)將軍,宣布自即時起土耳其全國實施戒嚴,中止政府及國會運作。為了改善社會、政治及經濟上的困難,艾佛倫在三軍總司令支持下,組織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順利接管政權,一切施政決策概由國家安全會議統理。新政權解散政府、國會及所有政黨;追究各黨派領導幹部、失職官員及滋事分子的刑責;各政黨領袖或被逮捕或遭軟禁,並從此不得再參政。
退役海軍上將烏魯蘇(Bulent Ulusu)受國家安全委員會之命組閣,於同月二十日完成由二十六名閣員組成的新政府,其中狄米瑞政府時代的經濟顧問歐札爾(Turgut Ozal)繼任主管經濟事務的副總理。
政變軍方為免日久招致民怨及引起國際不滿,乃於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五日,成立包括一百六十名代表的諮詢會議,翌日正式下令解散原有各政黨。諮詢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草擬新憲法。一九八二年元月,艾佛倫宣布還政於民的時間表。同年九月二十三日,諮詢會議所通過的新憲法,於十一月七日交由全民複決,獲得百分之九十二的投票通過,艾佛倫同時也獲選為土耳其共和國第十任總統,任期七年。
一九八三年四月底開放黨禁,同年十一月六日根據憲法的規定舉行大選,由歐札爾所領導的祖國黨(Motherland Party)獲勝,歐札爾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被任命為總理,組織由七位政務委員和二十一位部長組成的歐札爾內閣,從而恢復土耳其的民主憲政道路。同月十九日,歐札爾總理在國會做首次施政報告,強調致力改善通貨膨脹、減少失業率、積極開發土耳其南部地區及維護和平與安寧等。由於歐札爾的祖國黨採取自由經濟政策,又擁有國會過半數以上的席位,施政相當順利。同時自二十世紀的80~90年代,境內旅遊市場繁榮,沿海的旅遊勝地發展迅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土耳其舉行國會大選,祖國黨又以過半數議席蟬聯執政。
一九九○年八月,伊拉克侵佔科威特及波斯灣戰爭期間,土耳其支持聯合國決議,參加多國部隊制裁伊拉克行動。年底國內大選,由歐札爾出任總統,狄米瑞擔任總理。後來由狄米瑞出任總統,真道黨女黨魁坦素席拉(Tansu Ciller)於一九九三年六月出任總理。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土耳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年九月,席拉領導的聯合政府垮台。同年十二月國內舉行國會大選,由厄巴甘領導的繁榮黨領先,但因未能贏得國會過半席次,聯合政府延至一九九六年三月初,由伊爾馬茲的祖國黨邀集真道黨組成,由伊爾馬茲出任總理,上台才三個月,因支持繁榮黨對真道黨前總理席拉提出的貪污指控,席拉一怒退出聯合政府,使聯合執政宣告分裂,因此伊爾馬茲也於同年六月六日宣布辭職,而由繁榮黨的厄巴甘出任總理。
二○○○年五月十六日,由艾哈邁德.內傑代特.塞澤爾(Ahmednecdetsezer)出任土耳其總統。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國會進行選舉,正義與發展黨在國會五五○個席次中獲得三四○席,由其黨魁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ologan)出任總理。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國會選出阿卜杜拉.居爾為新的總統。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土耳其政府指揮下的反恐警察,在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士麥等八個城市拘留大批擬參加大錘(Sledgehammer)政變計劃的大批高級軍官,使政局得以平靜下來。
三權分立憲法
根據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通過第三部憲法規定,土耳其共和國是民族、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它採世俗主義,尊重人權和護和平的原則。國內一切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必須遵循公正無偏的原則播出;所有罷工和示威等行為都是非法的。在國家各項選擇中,採強制投票制度,未投票的公民要罰款四美元,十八歲以上的公民享有選舉權。
在政體上,總統是國家元首,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七年,不得連任。
立法權屬於一院制的國會(大國民議會),國會共有五五○名國會議員,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員在國會會議上有言論免責權,他在國會裡所發表的言論或所為的表決,司法機構或軍警情治單位,不得据以加以逮捕或審問。國會議長是由議員中互選產生。國會是國家政治的中心,有彈劾政府首長或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提案的權力,並制定法律及通過或監督國家預算的實施。只有超過全國十分之一選票的政黨才擁有國會席位。
司法權屬於各級法院,司法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涉。任何機關、官署、代辦所或個人,不得對法官或任何司法人員下達命令或訓令,更不得分送通函或作建議及暗示。
國內設有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最高會議、憲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司法分歧法院、財政法院、管轄糾紛法院和地方法院等。法官最高會議成員,由最高法院,下級法院及國會選出十八名正式人員和五名候補人員組成,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半數,這一機構負責處理法官的任命,職務和規則等問題;最高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糾紛案件;憲法法院專門審理有關法律是否違憲的案件,並可審判國家高級官員;上訴法院審理下級法院的刑事與民事案件;司法分歧法院負責審理民事、行政、軍事法院間的判決分歧;財政法院監督國家預算開支執行情況。此外,還有軍事上訴法院和軍事行政法院等,軍事法院的審判員由總統指派。
行政權屬於內閣,在政體上政府採內閣制。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是部長會議,也就是內閣,由國務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國務總理由執行黨領袖擔任,各部部長由國務總理提請總統任命。內閣中設有國防部、國務部、內政部、外交部、司法部、交通部、觀光部、財政和海關部、教育部、青年和體育部、農業部、工業部、工商部、交化部、森林部、畜牧部、公共工程和住屋部、衛生和社會福利部、環境部、能源部、勞工和社會保險部、以及鄉村事務部等,直接對國會負責。
在行政區域劃分上,全國共劃分為34區,81省,600縣及3萬6千多個村。主要的區有愛琴海(Aegean Sea)地區的埃奧利斯(Aeolis)、阿卡代尼茲.基葉西。小亞細亞(Asia Minor)地區的比希尼亞(Bithynia)、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卡里亞(Caria)、卡塔奧尼亞( Cataonia)、西利西亞(Cilicia)、科馬吉尼(Commagene)、杜庫.阿納杜魯(Dogu Anadolu)。東色雷斯(Eastern Thrace)地區。加拉太(Galatia)地區的古內伊道古.阿納道古(Guneydogu Anadolu)、希爾芬利.巴拉吉(Hirfanli Baragi)、伊.阿納杜魯(Ic Anadolu)、伊索里亞(Isauria)、卡拉代尼茲.基伊西(Karadeniz Kiyisi)、基班.戈武(Keban Golu)、凱梅爾.巴拉吉(Kemer Baraji)、利考尼亞(Lycaonia)、呂基亞。呂底亞(Lydia)。馬爾馬拉(Marmara)地區的密細亞(Mysia)、奧里恩斯(Oriens)、帕福拉戈尼亞(Paphlagonia)、弗里吉亞(Phrygia)、皮西迪亞(Pisidia)、彭托斯(Pontos)、本都(Pontus)、莎麗亞爾.巴拉吉(Sariyar Baraji)和特洛阿斯(Troas)等。 81個省為阿達那(Adana)、阿迪亞曼(Adiyaman)、阿非永(Afyon)、阿勒(Agri)、阿克薩賴(Aksaray)、阿馬西亞(Amasya)、安卡拉(Ankara)、安塔利亞(Antalya)、阿爾達漢(Ardahan)、阿爾特溫(Artvin)、艾登(Aydin)、馬勒克西爾(Balikesir)、巴爾騰(Bartin)、巴特曼(Batman)、拜布爾特(Bayburt)、比列吉克(Bilecik)、賓戈爾(Bingol)、比特利斯(Bitlis)、玻魯(Bolu)、布爾杜爾(Budur)、布爾薩(Bursa)、恰那克卡雷(Canakkale)、闡克勒(Cankiri)、綽魯姍姆(Corum)、德尼茲利(Denizli)、迪雅爾巴克爾(Diyarbakir)、埃迪爾內(Edirne)、埃拉澤(Elazig)、埃爾津肯(Erzincan)、埃爾祖魯姆(Erurum)、厄斯克謝伊爾(Eskisehir)、加濟安泰普(Gaziantep)、吉雷松(Giresun)、居米什哈內(Gumushane)、哈卡里(Hakkari)、哈泰(Hatay)、伊切爾(Icel)、厄德爾(Igdir)、伊斯帕塔(Isparta)、伊斯坦堡(Istanbul)、伊士麥(Izmir)、英勇馬什拉(Kahraman Maras)、卡拉布克(Karabuk)、卡拉曼(Karaman)、卡爾斯(Kars)、卡斯塔莫努(Kastamonu)、開塞利(Kayseri)、克利斯(Kilis)、克利克卡雷(Kirikkale)、克爾克拉雷利(Kirklareli)、克爾謝希爾(Kirsehir)、克卡埃利(Kocaeli)、孔亞(Konya)、庫塔合亞(Kutahya)、馬拉提亞(Malatya)、馬尼薩(Manisa)、馬爾丁(Mardin)、穆拉(Mugla)、穆什(Mus)、內夫謝希爾(Nevsehir)、尼德(Nigde)、奧爾杜(Ordu)、里浲(Rize)、薩卡爾亞(Sakarya)、薩姆松(Samsun)、善勒烏爾法(Sanliurfa)、錫爾特(Siirt)、斯諾普(Sinop)、塞爾納克(Sirnak)、色瓦斯(Sivas)、鐵克爾達(Tekirdag)、特拉布宗(Trabzon)、托卡特(Tokat)、屯捷利(Tunceli)、烏薩克(Usak)、凡城(Van)、雅洛瓦(Yalova)、約茲加特(Yozgat)和宗古爾達克(Zonguldak)等。
國內主要的政黨有國家發展黨(National Development Pary),簡稱AK,是土耳其激進的伊斯蘭教政黨,要把土耳其帶到激進的伊斯蘭教思想主流裡去。它是土耳其歷史上第一個在國會中擁有穩定多數議席的伊斯蘭教政黨,同時也是土耳其15年來不須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的執政黨,採取政教分離和親西方政策,不會朝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發展,並致力尋求加入歐盟,及執行國際貨幣基金舒困貸款案的配套緊縮財政方案。黨魁為埃爾多安,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政黨。
共和人民黨(Republican People's Party)一九二三年由凱末爾所創,目前為國內的第二大黨,為親西方的政黨,過去曾主導土耳其政壇。
此外,國內還有一些政黨。如民主左翼黨(Democratic Left Party),繁榮黨(Refan Party),祖國黨(Motherland Party),真道黨(Ture Path Party),國民行動黨(Nationalist Movement Party),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cy Party)和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n Populist Party)等。
國 名:土耳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rkey)。
國慶日:十月二十九日
建軍節:八月三十日
國 旗:土耳其國旗上有白色的眉月和五角星,據說是鄂圖曼帝國國王蘇萊曼一世訪問歐洲前線時,看到星月輝映時所得到的靈感。國旗相當有名,被稱為「新月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靠旗桿一側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鮮血和勝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徵驅走黑暗、迎來光明,標誌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象徵著幸福和吉祥,並有進步,因結和國家獨立自主等意思。
國 徽:是個橢圓形紅色圖案,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角星,寓意和國旗相同,其左右及上方有黃色的文字,寫著「土耳其共和國」。
國 歌:為「獨立進行曲」。係美赫美德.阿基夫.埃爾索伊作詞,澤基.雍戈爾作曲。
國 花:鬱金香(Tulip)
國 鳥:紅翼鶇。
位於亞洲大陸西端
土耳其地跨歐亞兩洲大陸,屹立在地中海東岸,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幹半島的東部,也就是亞洲的最西端,國土東西一千六百公里,南北寬約六百五十公里,略呈長方形:北以蓬丁、東卡德尼斯山脈,南以托羅斯等山脈屏障南北海岸,內部有安納托利亞高原。全國總面積約七十八萬三千五百六十二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的兩倍大。土耳其在歐洲大陸部分約百分之三,叫做色雷斯,百分之九十七在亞洲的領土,稱為安納托利亞。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土耳其在歷史、文化和政治上的特殊氣質。
這個國家的陸路界線長兩千六百二十五公里,海岸線長八千零四十五公里。位於歐洲部分的色雷斯,西北部與希臘和保加利亞接壤,西面是愛琴海,南臨馬爾馬拉海,東瀕黑海;位於亞洲的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和伊朗為鄰,東南毗連伊拉克和敘利亞,南和北面被地中海和黑海所包圍,西濱愛琴海,東北和喬治亞及亞美尼亞接壤。黑海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部都在土耳其領土內。水道分北、中、南等三部分,北為博斯普魯斯海峽,中為馬爾馬拉內海,南部為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把土耳其分隔為東、西兩個部分:也就是亞、歐兩部分。
土耳其的地形非常複雜,地殼還時常發生變動,顯得很不穩定,尤其是東南部地方,地震頻繁。全境平均海拔一千一百公尺以上,東部海拔高達兩千公尺。地形東高西低,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僅沿海一帶有狹長平原。在地勢上來說,土耳其全國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包括黑海海岸和愛琴海海岸的沿海低地區,另一就是包括西部丘陵、中部高原和東部高地在內的內陸高原區。一般說來,土耳其外側多山脈環繞,內部多崎嶇不平的草原,中間丘陵散列,只有沿海海岸地帶有一點平原,但是在沿愛琴海岸和巴爾幹半島部分,有比較寬闊的河谷和沿海平原。
從地形構造上說,土耳其全境又可分成北部黑海區褶皺帶、中央安納托利亞區、東安納托利亞區、東南安納托利亞區、南部地中海區褶皺帶和西部愛琴海區等七個部分。北部褶皺帶自黑海向內陸延伸達一百五十至兩百公里,東至國境東端,西面包括色雷斯。在這一地帶,狹長的山脊和深嵌的槽狀谷地及盆地相間排列,地形變化由西向東愈加複雜。在西北方的馬爾馬拉海四周的色雷斯及恰那克卡雷、布爾薩、科賈埃利和薩卡爾亞境內,地勢起伏變化不大、海拔也很少超過一千公尺,越向東部高度越大,地形也越險峻。國境最東端的亞拉臘山(Arardt Mount),海拔五千一百七十公尺,是境內最高點,山頂積雪終年不消。
中央地塊以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為主,海拔約一千公尺左右,東北部屬亞美尼亞高原,除河谷地帶外,海拔都在兩千公尺以上。這些地帶坡度和緩,西部是薩卡爾亞河(Sakarya River)盆地,南北分別以海拔兩千二百四十一公尺的埃米爾山,和海拔一千七百六十八公尺的巽迪肯山為界。南部地區以一系列綿延的大山脈為主,這一系列大山脈在土耳其語中稱為「托羅斯山」(Toros Dagi),在英語中習慣寫為(Taurus)山,分成西、中和東等三部分,海拔超過三千公尺。其中位於西托羅斯山南面的東南安納托利亞地區,本是一片肥沃的平原,但是由於農業經營的困難,已經使得這裡演變為市場及物資供應的現況,政府當局已耗資二十六兆美元,在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建立了二十二個水壩、十九個水力發電廠,以及其他相關設施,不但灌溉了一百七十萬公頃土地,還提供了巨額發電能力。
在土耳其,由於地殼構造脆弱,斷層和褶皺相當普遍,很容易引起地震,因此土耳其是世界上最常發生地震而且震災慘重的國家之一。可以說境內沒有不受地震威脅的地方,所以土耳其境內的新式建築物,都是用加強抗震的材料和技術建造的。
境內河流錯綜,水量豐富,對農業影響極大。除東部一片大面積地區的河流是經伊拉克注入波斯灣外,大部分地區的河流都是以黑海為歸宿,或是經由黑海和馬爾馬拉海間接注入地中海。此外,還有兩個內陸流域,一個是面積較小的凡湖盆地,另外一個面積大得多,包括安納托利亞中部,以及與托羅斯山相鄰的部分。境內河流按照它的歸宿,可以分為黑海水系、馬爾馬拉海水系、愛琴海水系、地中海水系,以及幼發拉底底格里斯水系等,此外還有一個龐大的內陸水系。
黑海(Black Sea)水系的河流大半短小流急,陡降的河道與北部沿海山脈的構造走向相交叉,深嵌在山地中,這些特點以薩卡爾亞(Sakarya)河、耶席爾河、非耳約斯河和克孜爾河最為明顯。它們溯源切穿過沿海山脈,在內陸發展了大面積集水區,河源向南伸展幾乎到達圖茲湖。
克孜爾河(Kizil River)是境內最長的河流,發源於安納托利亞中北部的克孜爾山,在錫諾普與薩姆松間注入黑海,全長一千一百八十二公里。水流量變化很大,夏季水量最小,春季因融雪和降雨的關係,水量陡增。這條河雖然不利航行,但是利於灌溉和發電。安卡拉省設有希爾凡勒(Hirfanli)和凱錫克普呂(Kesikkopru)兩大水力發電廠,連同克利克卡雷(Kirikkale)小水力發電廠,對黑海、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地區供電。克孜爾河大三角洲以產煙草聞名。
馬爾馬拉(Marmara Sea)水系所佔面積很小,為一百零一萬平方公里,河谷下游地段開闊而平緩。錫馬夫河和它的支流,由於受到沿著南岸延伸的沿海山脈阻擋,匯集成曼亞斯湖、阿波利昂特湖和與之相連的沼澤地。
愛琴海(Aegean Sea)水系,幾乎全部集中在歐洲部分的色雷斯,以梅里奇河支流的埃爾格內河為主。這些河流河面寬闊,水流緩慢:梅里奇河下游有很大面積的沼澤地。另外還有巴克爾、格迪茲、大曼德雷斯和小曼德雷斯等河流,河谷坡度平緩,並且在較大的河曲中流過鑲有階地的泛濫平原。
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水系的河流也都是短小流急,在安塔利亞低地和中托羅斯山脈中,有一些稍大的河流,其中格克河在中托羅斯山地切蝕出一個廣闊的流域盆地。在托羅斯山脈自伊斯肯德倫灣轉向北行的地方,傑漠河與塞漠河有大面積的集水區,下游有廣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幼發拉底.底格里斯河(Euphrates Tigris River)水系的這兩條河是互不相連的,它們都發源在土耳其東部山地並流向東南,經敘利亞北部和伊拉克,注入波斯灣。幼發拉底河長兩千八百一十五公里,底格里斯河長一千九百公里。兩河上游都穿行在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的山峽和河谷中,海拔一千八百公尺至三千公尺:中游從海拔三百六十公尺的庫德斷崖山麓,流至海拔五十公尺的三角洲頂端。底格里斯河左岸支流,集納伊朗和伊拉克庫德斯坦高山上春季融化的大量雪水,因此流量比幼發拉底河大,而且流量變化也大,兩河的共同特點是洪水期含沙量大;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兩河共同沖積而成,因此也稱兩河平原。兩河在庫爾納匯合後就是阿拉伯河。
穆拉特河(Murat River)是幼發拉底河的主要河源,發源於東部亞拉臘(Ararat)山附近凡湖以北,向西流經山區七百二十二公里後,至馬拉提亞附近與卡拉蘇(Karasu)河匯合成幼發拉底河上游。這條河有灌溉和發電之利,埃拉澤以西的凱班(Keban)水壩是全國最大的水力發電廠,設計發電量為一千二百四十兆瓩,還有防洪作用。河谷中農業以種植穀類、水果、蔬菜和棉花為主。
凡湖(Lake Van)是土耳其最大的鹹水泊,土耳其語為Van Golu,經緯度為東經42度46分、北緯38度33分,位於安納托利亞南部高原靠近伊朗邊境,面積約三千七百三十八平方公里,湖面最寬處逢一百一十九公里。凡湖的名稱來源於公元前十世紀至八世紀、湖東岸強大的烏拉爾圖(Uratu)王國的首府名稱。凡湖的湖盆位於高原山地環抱中,形成於七百萬年前的地質第三紀,最遲是兩百五十萬年前的更新世。凡湖西面是火山分布地區,從內姆魯特(Nemrut)火山流出的熔岩向西南綿延近六十公里,阻塞了向西排入穆拉特河的泄水道,使凡湖變成內陸湖,因為是鹹水湖,湖水不宜飲用或灌溉。湖岸因侵蝕作用變得錯綜複雜,最深達一百公尺以上。湖中多小島,較大約有北部的加迪爾(Gadir)島,東部的加帕納克(Carpanak)島、南部的阿克塔馬(Aktamar)島和阿特列克(Atrek)島等。入湖河川以北部的本迪馬希(Bedimahi)河和齊蘭(Zilan)河,以及東南部的卡拉蘇河和米金蓋爾(Micinger)河較為重要。
湖水依靠雨水和冰雪融化補給。冬季大地封凍,水位最低:春季來到後,大地解凍,雪化冰開,入湖水量增多,水位回升:七月份水位最高,水位季節變化約為五十公釐,冬季北部淺水區全部封凍。在湖濱低平地區,冬夏氣溫受湖泊調劑,由於水源充裕,土壤肥沃,適宜於耕種,農業發達,歷來是人口密集地區。
這裡的湖邊高原山地崎嶇荒涼,人口稀少,只有一些牧民隨季節來回遷徙。湖岸主要城市有凡城、埃爾季什(Ercis)、蓋瓦什(Gevas)、阿赫拉特(Ahlat)和阿迪爾杰瓦茲(Adilcevaz)等,各城市間有定期班輪往返。凡湖下的火山熔岩和石灰尖突中,含有ALH84001非常類似超小的碳酸鹽小球。湖中的碳酸鈉為主要天然資源。湖區附近有很多溫泉,風景秀麗,富有魅力,是觀光客神馳魂縈的好地方。
圖茲湖(Tuz Lake)是天然鹽湖,也是土耳其第二大湖,位於孔亞省和尼迪省之間乾旱的中央高原上,湖面海拔九百二十五公尺,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湖面面積都在一千四百八十四平方公里左右,深約八百九十九公尺;湖面長八十公里,寬約四十八公里。夏季枯水期間,露出大片鹽灘,可供採鹽。由於附近地區年雨量只有兩百五十四公釐以下,湖水無法得到補充,只有少數溪流注入。
庫什湖(Kus Lake)又稱為「鳥湖」,原名馬尼亞斯湖。「庫什」是土耳其語「鳥」的意思。鳥湖是土耳其唯一的鳥類野生動物園,庫什真內蒂國家公園的所在地。 它的沿岸有大片的蘆葦和柳林,據估計,棲息在這裡的鳥類有好幾百種,主要的有蒼鷺、小白鷺、蓖鷺、小鸕鶿和鵜鴣。蘆葦叢中,鳥巢比比皆是。在每棵古老而又奇形怪狀的柳樹幹上的洞穴裡,往往有雙層鳥巢,上層住的是色彩艷麗的金絲雀,下層則住西班牙雀。「主人」是金絲雀,但是來這裡安家落戶的西班牙雀,卻和金絲雀相聚融洽,牠們巧妙地利用金絲雀窩的底部結構內築起了自己的窩。 特別受人歡迎的,是這個國家公園還在湖的北岸修建了一座「觀鳥塔」,遊客們不僅能在塔上看到鳥兒在湖面上飛翔,由水中獵取小魚的情景,而且可以飽覽整個鳥湖優美的風光。
在庫什真內蒂國家公園附近的鳥盧山區,也是吸引遊客的好地方;山下草地遍布,竹林一片綠色景致,山上的地面到處白色秋雪。這裡有無數的雲雀、小鷚、黑色紅尾鴝、籬雀和鷲,還有罕見髭兀鷹和長鬚禿鷹。
這個國家三面臨海,與海洋關係非常密切。南北海岸線都比較平直,沒有天然良港。西部濱愛琴海的海岸,比較曲折,港灣紛歧,島嶼羅列。西北部位介於歐亞大陸間的馬爾馬拉海(Sea of Marmara),是土耳其的內海,也是土耳其歐亞兩洲分界線的一段,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十五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分,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和愛琴海相連,面積一萬一千四百七十二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約四百九十四公尺。此海常有地震發生,海中有兩個群島,克孜爾群島(Kizil Adalar)在東北面,接近伊斯坦堡,為旅遊勝地;馬爾馬拉群島在西南面,與卡帕達厄半島(Kapidagi Yarimasi)相望,這一帶自古就開採大理石、花崗岩和石板。
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溝通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並將土耳其歐亞兩洲分開的海峽,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北緯四十一度。全長共有三十公里,最寬在北面入口處三點七公里;最寬處為魯梅利希薩勒(Rumelihisari)和阿納多盧費薩理(Anadoluhisari)間,只有七百五十公尺,中流水深三十七至一百二十四公尺不等。海峽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又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帶到黑海。漁業頗盛,因魚群季節性地通過海峽往返黑海。海峽兩岸樹木蔥鬱,村落、別墅星羅棋布。這條海峽由土耳其控制,是俄羅斯黑海艦隊通往愛琴海和出入地中海必經的第一個門戶。
這條海峽現在每天大約有一百五十艘大船經過,其中約有十五艘油輪,還有拖船、海軍艦艇、遊艦和漁船等爭道,險象環生,時有船隻碰撞和擱淺情事發生。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歷史,可遠溯至希臘神話傳說。眾神之王宙斯(Zeus),對伊納科斯美麗的公主伊奧(Io)心生愛慕,為了避開妻子赫拉(Hera)的監視,乃將伊奧變成一頭白牛,但還是逃不過赫拉的法眼,她用計要宙斯把牛送給她,並命百眼怪物看著這頭牛。宙斯派人把百眼怪物給殺了,讓伊奧重獲自由。赫拉心有不甘,乃用牛虻刺伊奧的腹部,她痛苦地游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去,並逃命至埃及。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是土耳其溝通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狹長海峽,有人把土耳其比作一位美女,把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比為美女身上兩條絢麗多彩的飄帶。「達達尼爾」一名,起源於古羅馬時期。古希臘曾佔領這個海峽及沿海一帶,稱它為「赫勒斯龐托斯」,意為「希臘海」。後來特洛伊人與希臘人血戰,奪得這個地方,在海峽東岸建立國都,其國王名叫達達諾斯,「達達尼爾」一名,就是由這位國王名字演變而來。
這個土耳其西北部的戰略要地和遊覽勝地,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同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門戶,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六度二十五分,北緯四十度十五分,介於亞細亞大陸之間,中部最狹處在海峽主要港口恰那克卡雷市的附近,宽僅一千三百公尺,水深五十七至七十公尺。水面上層海流由北向南流向愛琴海,底層逆流由南向北帶回更多補償性的鹽分。這條海峽長六點五公里,寬一點二至六點四公里。沿岸主要港口除了恰那克卡雷外,還有蓋利博盧和埃傑阿巴特(Eceabat)。海峽兩岸矗立著許多著名城堡,海中有多種迴游於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魚類。
土耳其的氣候處於地中海型與溫帶大陸型氣候之間,可以分成沿海和內陸兩個部分,黑海的中西部海岸,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都是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溫濕多雨,夏季非常乾熱,幾乎滴雨不下。內陸地帶因周圍有高山環繞,海風不入,因此山地高原是乾旱草原:寒暑都非常劇烈。
每年的十一月份到翌年三月為冬季,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五度。每年一月,內陸地區平均氣溫全在冰點以下,愈向東愈冷,東部有大片地區氣溫在攝氏零下十度以下。有時出現嚴寒,最低氣溫西部為攝氏零下二十度,東部為攝氏零下四十度。邊緣沿海地區以溫和的冬季為特點;黑海沿岸,色雷斯及愛琴海和地中海沿海所有地區,一月份平均氣溫都在攝氏五度以上。全年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度。在夏季的各月份,各地間的溫差要低得多。除較高的山區外,全國都很炎熱,各地七月份平均氣溫在攝氏二十度以上,安納托利亞中西部在攝氏二十五度以上,東南部在攝氏三十度以上。
在降雨方面,地形對降雨量的影響非常明顯。安納托利亞西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以及東南部的部分地區,年雨量都在二百五十至四百公釐之間,呈半荒漠狀態。東北角的高山地帶雨量多,黑海東岸年雨量約兩千五百公釐:黑海中段每年夏天是雨季,年雨量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釐之間。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凡湖一帶,年雨量六百八十公釐至一千五百公釐之間。在多數地區,全年的降雨量大多數以降雪的形式出現,因此地面長期積雪,內陸地區尤甚,特別是比較冷的東部地區,積雪至少長達四個月。
一般來說,土耳其的氣候區,又大致可以分為黑海沿岸區、馬爾馬拉海沿岸區、愛琴海沿岸區、地中海沿岸區、東南安納托利亞區、西安納托利亞區和中央安納托利亞內陸區等七個氣候區,黑海沿岸氣候區溫和濕潤,植被生長繁茂,有利於農業生產:東南部地區是全國最乾、最熱的地區之一,不適宜居住:內陸地區溫差太大,而以地中海、愛琴海沿岸為最佳氣候區。
經濟以農為主
土耳其由於具有地中海國家的特色,所以農業發達,農牧產品豐富,因此是個傳統的農牧業國家,是今日世界上有數的農產品可以自給並且能大量輸出的國家之一。這個農牧並重的國家,國內農地佔全國總面積三分之一,約為兩千五百八十萬公頃,其中機械耕作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五。全國有一半以上人口務農,沿海地區農業興盛。在土耳其整個輸出品產值中,農產品約佔百分之八十。
這個農業大國的農產品以小麥產量最大,種植面積佔全國耕地之半,年產量將近兩千二百萬噸,因此糧食不但可以自給自足,並且還有餘力輸出。其他農產品的年產量為大麥八百五十萬噸,玉米兩百六十萬噸,甜菜一千二百五十萬噸,棉花二百萬噸,煙葉二十三萬噸,馬鈴薯三百六十萬噸,番茄三百八十五萬噸,葡萄三百七十萬噸,向日葵七十五萬噸和柑橘二十三萬噸。國內還種植有黑麥、燕麥、米、茶葉、豆類、桑葉、麻、芝麻、茄子、榛粟、橄欖、無花果、蘋果、杏、桃、李和西瓜等農作物。這個國家除了農作物豐盛外,還不顧國際問的反對,在國內中部的七個省公開種植大量的罌粟花。
境內林業受到國家管制,森林面積將近兩千零五十九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三點二,多分布在沿海一帶。森林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約226,125.15156千頓。
土耳其國內有大面積的牧場,因此畜牧業非常發達。中部高原氣候乾燥,畜牧特別盛行,以羊為最多,安哥拉(Angora)羊聞名於世界,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品種之一,現在全國有綿羊三千五百萬隻,山羊兩千一百萬隻,安哥拉種羊近六百萬隻。另外還有牛一千六百二十萬頭,馬一百五十五萬匹,騾兩百多萬頭,駱駝十五萬頭,以及一億六千萬隻的雞鴨等家禽。
這個國家的漁業已經現代化,沿海一帶盛產海鮮,主要魚產有金槍魚和鮪魚等。無論海產、淡水魚獲和養殖漁業等不但可以自足,並且還可以部分外銷。
土耳其的礦產也很豐富,重要的礦產有鐵攀土、鋁攀土、硼砂、鉻、銅、煤、褐煤、石油、錫、錳、銻、鎂、鎳、硫磺、石棉、水泥和汞等。其中鉻礦儲量為一億噸,位居世界前茅;煤田主要分布在黑海沿岸,儲量有六十五億噸,多為褐煤。其他重要礦產的年產量為褐煤四千五百萬噸,煤一千五百五十萬噸,鐵礦砂兩百八十二萬噸,石油二百六十五萬噸,銅礦砂四十八萬噸,水泥一千八百萬噸,鉻礦五十五萬噸,硫磺近三萬噸,錳二萬八千噸;其中鉻的儲存量世界第一,硼砂產量居世界第二。
工業有相當基礎,年產值超過二百二億美元,工業發展速度每年在百分之十左右。現在全國有三萬多家工廠,大多數都是屬於中小型企業及勞力密集型態,國內有百分之十九以上的人口從事工業輕紡及食品加工業非常發達。西部沿海地區工業相當興盛,東部內陸地區交通閉塞,生產水準相對落後。主要工業有棉毛紡織、絲織、成衣、皮革、製鞋、毛毯、煉油、鋼鐵、五金、化工、冶金、農業、汽車裝配、造船、肥料、麵粉、建材、家具、水泥、造紙、製糖、菸酒、硫酸、牛油、玻璃、食品加工、罐頭、陶瓷、電子、電機和手工藝品等。每年約可生產近一千萬噸鋼鐵,是名列世界第三的鋼鐵生產國;另有二千五百萬水泥和十一萬輛汽車。國內有近三十家發電廠,裝機容量為三千六百萬瓩。年發電量可達四百六十億度。
在對外貿易方面,平均全年輸出總值約為兩百五十億美元,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在主要出口商品中,大致各佔一半。主要輸出品為鉻、棉花、菸葉、羊毛、牲口、紡織品、水果、糧食、鋁製品、鴉片、魚罐頭、乳酪、皮革、木材、紙張、藥草、香料、麝香和手工藝品等,其中工業品佔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主要出口對象有德國、義大利、美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英國、瑞士、美國和俄國等。
平均全年輸入總值約為三百四十一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原油、機械、運輸工具及其零件配件、金屬製品、化學品、肥料、軍火、鋼鐵、事務儀器、電器、電子產品、輪胎、塑膠、飲料和藥品等。伊拉克和伊朗是主要的原油和石油進口國,德國為其提供了大量機器設備,美國則供應新式的軍事裝備。其他主要的進口國還有德國、義大利、英國、瑞士和日本。
由於對外貿易年年逆差,因此外匯短缺,國家經濟情況困難,現在每年約要接受美國約十億美元的援助,其中七點六億美元為軍援,其餘是經援。
這個國家2011年的GDP為7352.64億美元,國民平均所得為每人每年10399美元。貨幣單位叫做里拉(Lira),全稱為土耳其里拉(TL),硬幣面值有1、2、5、10、25和50庫魯等六種,紙幣單位有1、2、5、10、20、50和100土耳其里拉等七種。匯率約為一美元可以兌換1.45至1.55土耳其里拉,每一土耳其里拉約可兌換20.7台幣。國內黃金約15.5億美元,外匯存底約165億美元,但是外債卻高達約一千億美元,內債也有三百多億美元。
土耳其銀行系統由中央銀行、儲蓄銀行、投資及開發銀行,以及與國內投資市場所組成。中央銀行負責擬定重貼現率、管制貨幣市場、為財政部進行交易,以及維持幣值等:同時中央銀行也扮演政府的出納、財務代理及經濟顧問等角色。 國內目前有四十一家銀行,其中有二十一家是私人銀行,十三家是公立銀行,外國銀行有七家。在所有銀行中有三十六家是商業銀行,三家是投資開發銀行,這些銀行都可以辦理進出口外匯交易,也可以借入及貸出外匯。
交通與觀光
在交通方面,土耳其交通相當發達,國內有三十多個機場,其中安卡拉、伊斯坦堡、伊士麥、阿達納、達拉曼和安塔利亞設有國際民航機場,和世界上各大城市間,多有航線營運,與歐洲各主要都市間的航運尤為頻繁。大多數的國際航班飛東土耳其,都是在伊斯坦堡降落。從雅典起飛,需一小時三十分鐘,從巴黎起飛需三小時二十分鐘,自巴基斯坦的喀拉豈出發要五小時十分鐘的航程,由曼谷起飛,航程要十一個小時:自中國大陸至伊斯坦堡有直飛航線,台灣還沒有直飛伊斯坦堡的航班,必需在香港或曼谷轉機。
在土耳其國內的各重要城市間,都有班機往返,並且很是頻繁;同時在安卡拉、阿達納、伊斯坦堡、伊士麥、安塔利亞、特拉布宗和達拉曼(Dalaman)的機場裡都有私人飛機起降的服務設備,也可以在土耳其租搭小飛機或直升機前往各大景點或休閒地。
海運也非常發達,在土耳其漫長的海岸線上,有許多天然良港,主要港口有伊斯坦堡、伊士麥、梅爾辛、薩姆松、伊斯肯德倫和特拉布宗等。全國商船總噸位將近兩百八十萬噸,共有排水量一百噸以上的商船約三千艘。內河部分也可以通航。
在陸上交通方面,國內鐵路總長約一點零五萬多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約兩千多公里。鐵路線分成兩個系統:一是由伊斯坦堡橫越高原至伊拉克的巴格達,成為波斯灣和歐洲間的交通幹道;二是自伊斯坦堡沿著地中海,向南通往以色列和約旦。國內各重要城市間,也都有鐵路連絡,客貨運輸也很方便。其中以安卡拉到伊斯坦堡搭乘夜間臥鋪火車最有意思,兩人合住一個臥鋪房間,每人只要二十美元,可省旅館的住宿費,車程約七個小時。清晨就可抵達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Haydarpasa火車站,在水霧迷濛中進入伊斯坦堡,再搭乘渡輪進入市區,意境和搭飛機或乘長途巴士抵達完全不同。
公路全長六點二萬多公里,公路網四通八達,幹線公路和城市道路都是全天候路面,其中還有許多是高速公路。和鄰近國家之間,有長途巴士和班車往返,國內各主要城市之間,不分晝夜也有舒適的長途巴士營運。所有的長途客運巴士每九十分鐘必須在休息站停靠休息,更長途的路線會在途中休息站停半小時讓乘客用餐,一般十個小時車程的長途客運巴士,都會安排在夜間行駛。
市區內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部分城市有電車服務,在伊斯坦堡的市區和郊區,還有便捷的地鐵服務。鄉間的道路也都鋪設有柏油路面,可供汽車行駛。偏遠地區和產業道路多是次級公路,並以驢和牛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土耳其的計程車和台北相同外表是黃色的,車門或車頂上標有黑色「TAXI」或「TAKSI」標誌,在街上招手就可叫到,或在計程車停車處及大一點的廣場處叫到。市內行駛有計程表,在農村或海濱風景區可以事先談好車資不計表,也可以和計程車司機商量以優惠車資租車半天或一天。晚間計程車的車資,要貴百分之五十。
這裡也有租車業務,轎車、休旅車、吉普車或四輪轉動車都有,地方租車公司比國際租車公司租金便宜。在租車簽約前應檢查車況是否良好,有無保意外險。也可以在出國前先訂車,可以在你到達土耳其機場時取車。如果在土耳其要做長途旅行,最好租用國際租車公司的車子,一旦行車途中發生事故,公司能夠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而且只有國際租車公司才提供單程的租車業務。凡是租車者,必須持有一年以上的駕照,年齡須在21歲以上。在土耳其駕車,要沿右邊行駛,左邊超車。市區限速五十公里,一般公路時速九十公里,高速公路時速一百二十公里。在農村公路上行駛,應避讓速度較慢的家畜和農用機動車輛。
近十餘年來,土耳其已成為主要觀光國家之一,每年都約有一千多萬入境的觀光客,給這個經濟拮据的國家,帶來了近百億美元的鉅額外匯收入,在土耳其的經濟收入中佔第二位。觀光客們喜歡到土耳其旅遊的原因很多,除了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壯麗景色被世人所嚮往外,最主要的是在這個國家旅遊,消費要比其他歐洲國家便宜很多。而最方便的一點,便是觀光客如果要到土耳其旅行,是不需要事先辦理入境簽證的,只要落地簽證即可,並且可以迅速獲得入境許可的。
我國旅客已獲免簽證入境的三十八個歐洲國家或地區,包括英國、直布羅陀(英國海外屬地)、愛爾蘭、法國、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蘆森堡、梵蒂崗、摩納哥、安道爾、列支敦土登、聖馬利諾、希臘、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冰島、馬爾他、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亞、蒙特內哥羅、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
台灣人士已獲免簽證入境的非歐洲國家或地區則共有四十四個,計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澳門、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關島、百慕達(英國海外屬地)、北馬里安納群島(塞班、天寧及羅塔等島)、帛琉、吐瓦魯諾魯、吉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紐埃、薩摩亞、聖海蓮娜(英國海外屬地)、甘比亞、布吉納法索、史瓦濟蘭、古巴、多明尼加、多米尼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土克凱可群島(加勒比海英國屬地)、哥倫比亞、格瑞那達、薩爾瓦多、巴拿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巴拉圭、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秘魯和福克共群島(英國海外屬地)等。美國則將台灣列入免簽訂的候補國。為了省時、省事、省錢、省心、台灣人士如果要到土耳其旅遊,可參加國內有信用的老牌國際旅行社的土耳其旅行團。
台灣人士赴土耳其旅遊,如果自己要事先辦理簽證,可以到台北市基隆路一段三三三號國貿大樓十九樓一九○五室土耳其貿易辦事處辦理,電話為(○二)二七五七七三一八、二七五七六四○七,傳真為(○二)二七五七九四三二。或網站www.mfa.gov.tr。受理簽證時間為週一至週五的上午十時到十二時,下午一時半到五時。
一般觀光旅客只要辦理效期三個月的一次入境簽證,每人須附親自簽名的申請表格一份,二吋彩色脫帽上身照片一張貼在申請表格左上方,效期半年以上護照,機票或機票訂單,身分證影印本一份,單程簽證費用587元,只需一個工作天,未滿七歲的兒童免簽證;被土耳其政府邀請附有邀請函的人也不必簽證;凡遇簽證編號為「四」字號整數者,如1000、2000、3000等,都是「幸運者」,也可以免簽證之優待。
赴土耳其觀光旅遊的我國同胞,如果在當地發生意外需要協助時,可打電話至312-4367255,或傳真至312-4376013,駐安卡拉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或打電話至212-2686-537,212-2686217,或傳真至212-2682499,駐伊斯坦堡台灣遠東貿易中心。
海關對入境外國旅客的檢查極為簡單。可免稅攜帶入境的物品有:個人的首飾和行李,200支香煙或50支雪茄或500公克菸草及捲煙紙,1公升酒、3公升香水,1.5公升咖啡、1.5公斤即溶咖啡、500公克茶葉、1公斤巧克力及一公斤巧克力糖、紙牌一副、相當於100美元的禮品。古董禁止攜帶出境,攜帶貴重金屬入境時要申報,出境時才不會有麻煩。此外,土耳其沒有出境稅,行李在出境時也不必檢查。
銀行和旅店都可以兌換外幣,美元和歐元也可以直接使用,國際知名信用卡使用也很方便。觀光客在將外幣兌換成土耳其里拉時,會拿到一張兌幣水單,要妥善保存,出境時將土耳其里拉再換回外幣時,需要這張水單。
在這個國家旅行,要選擇最佳旅遊季節。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及地中海沿岸地區,夏季炎熱,冬天是溫暖的地中海型氣候,每年四至十月之間比較適合旅行,但是七~八月份太過悶熱,平均日照時間達12個小時,這時去海灘要塗抹防晒油,戴太陽帽及太陽眼鏡,穿長袖襯衫,避免中午強光照晒,但最好避免選擇在這段時間前往。黑海沿岸多雨,氣候濕熱,六至九月份還可以下海游泳。中央高原及東部內陸地區夏熱冬寒,夏日空氣乾燥宜人,夜晚非常涼爽,冬季下雪,氣候變化急劇。不同的時令會有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觀,因此都適合旅行。
觀光客在土耳其各城市內選擇交通工具以計程車為最方便,飯店的服務生可以代為叫車。上車前可以委托飯店服務生交涉車費,但大部分的司機都不會英語,而且常有向外國人敲竹槓的情形存在。在大都市的部分地區,還有一種叫做「多馬士」(Dolmus)的合乘計程車,到處都可以停靠載客,使用方便,並且價格低廉。
土耳其的旅館等級不同,服務設施和態度也有別。有每日房租40美元以下的寄宿旅館,房租40~100美元的大飯店,以及房租100美元以上的4~5星級的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寄宿旅館(Pausiyons)絶大多數是私營的,附帶供應免費早餐,很多還會應住客的要求提供晚餐,這可是品嚐便宜的土耳家常菜的好機會。住較貴的大飯店,可以享受到游泳池和土耳其浴的樂趣。住國際豪華觀光大飯店可以享受到貴賓級的禮遇和第一流的服務設施,但是服務生們都指望得到令人滿意的小費。
這個國家的住宿費用是有彈性的,淡、旺季節住宿費不同,本國遊客和外國觀光客的收費也不同,討價還價是土耳其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要求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折扣。但是對經營完善,生意興隆,有口皆碑的五星級大飯店,則不要堅持有較多的優待。
在較大的城市或度假區裡,夜生活非常嘈雜而熱鬧,有國家交響樂團、歌劇、芭蕾舞劇等,在世界有名的土耳其人或外國指揮家的指揮下,公演土耳其或其他國家作曲家的作品。這些大城市不僅有土耳其的各種藝術團體演出,還經常進行外國藝術團體的公演。各夜總會也都有各種豪華的歌舞表演,肚皮舞和迴旋舞都很繚人,趣味無窮。這裡的肚皮舞孃雖然穿著三點式裝,但下身飾物掩蓋著忽隱必現的春光,她們用肚子隨著旋律和節奏,扭著蛇腰,不時抖動。這裡的夜總會,還演出從地中海到黑海六個地區的各式民俗舞,並演唱各外國觀光客所屬國家的代表性歌曲,使觀光客們在異國聽到鄉音,一種被重視的感覺油然而生。此外,人們在夜總會還可以一邊品嚐土耳其美味料理,一邊玩到次日早晨。此外,迪斯可舞廳到處可見,並有最新的設備。這裡賭場林立,入場時出示護照。
觀光客來到土耳其,通常都會去享受一次著名的土耳其浴(hamam),去「哈曼」一下,可以在節省時間的條件下,很快地解除疲勞和恢復精神。炎熱的夏季,土耳其浴能夠使人恢復精力,只要在蒸氣浴室裡呆上幾個小時,就不會埋怨外面酷熱的天氣;在冬天,土耳其浴也可以助人禦寒。土耳其浴其實是一種蒸浴,它的蒸氣房能夠裨益於人們的咽喉和鼻腔,還能夠掃除人體五官中的有害細菌。沐浴中的按摩,可以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使身體得到充分的運動,筋肉得以舒展,因此土耳其浴已成為土耳其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土耳其浴室都是男女分開入口,或是將時間錯開成為白天是女賓,傍晚至晚上是開放給男賓使用的。浴室入門後就是休息、更衣和放衣物的地方,在這裡脫下衣服及纏上浴巾,再穿上木屐往裡走,踏上一個大理石的蒸氣室,倒臥在一張鋪著被單的柳木椅上,開始體味一生中難得享受到的輕鬆和愉快:在室內可以閉目養神,也可以閱讀一張報紙,喝上一兩杯開水或飲料,自由自在地讓身體流汗,然後進入一個較小的高溫浴室中,裡面溫度高達攝氏八十五度,待幾分鐘後,沐浴者的筋肉就準備在另外一個房間裡接受按摩師用手上的粗毛手套猛力的搓洗、按摩。按摩完畢後,再坐到一個氣溫約達攝氏四十九度的蒸氣室裡,過了幾分鐘後,開始用溫水淋浴,再將全身浸入攝氏二十度的溫水浴池裡。這時按摩師便開始用兩條強力的噴水管向浴者噴射,其中一條水管是熱水,另外一條水管是冷水,這又叫做蘇格蘭人的淋浴。最後,侍者為客人擦乾身體,然後裹在一條被單裡,躺在睡椅上,經過半個小時的休息後,按摩師再來擦上收斂水,使毛孔收縮,就算大功告成。
遊客在飯店裡洗土耳其浴是免費的,但是按摩要花十五元美金。在市區公共土耳其浴場每次收費只要一元美金,但是這種公共浴室設備簡單,也沒有人按摩。大浴室中間有個很大的中空式平台,由裡頭燒熱加溫,浴者躺在平台上像「煎魚」般加熱,皮膚發紅了再到牆邊水龍頭沖冷水中和。
餐飲方面,土耳其料理也是聞名於世的。在鄂圖曼帝國時期,土耳其皇帝曾收集了各地最好的食譜,發展成獨特的土耳其口味食物,因此這個國家的餐飲異常美味可口,是世界三大美食國家之一。大塊羊肉用炭火烤熟,再用快刀一片片削削下夾在麵中,風味十足;烤牛、雞肉串和海鮮等,也會令人百吃不厭。美味的烤全羊是招待貴賓的特色菜,它是將一隻嫩羊去掉羊皮和頭腳後,掏空內臟洗乾淨,在空肚子裡塞滿米飯,用火烤,米飯裡加入許多葡萄乾、杏仁和松子等。烤熟的羊羔味道非常鮮美,羊肉又香又嫩;羊肚中的米飯就像中國的八寶飯,味道鹹鹹的,非常好吃。土耳其是烤肉(Kebab)的發源地,都納(Doner)是烤羔羊肉片,可以鋪上蕃茄片和酸奶,夾在麵包片裡吃。庫夫特(Kofte)是烤羊肉丸子,阿達納庫夫特(Adand Kofte)帶點辣味。西什(Sis)是花格羔羊肉片,而庫普西什(Cupsis)則是更小,更嫩的羊肉片。烤雞(Topkapi)也是土耳其主菜之一,在米飯上加松子和葡萄乾,還有雞高湯、洋蔥、橄欖油,填充在雞肚內烤,口感有微辣和偏辣兩種。
梅澤(Mezze)是一種開胃菜,冷、熱都有,既可當飯,又可當菜,而且還是素食主義的絕佳選擇。魚相對要貴些,如果要點一整條魚,則要先講好價錢,才不會吃虧上當;如果報價是按公斤計算,則要看秤。一般餐廳最常供應的魚,有鱒魚、鮪魚、鱸魚、青魚、烏魚、鱈魚、紅鯡魚、比目魚和黑海特產的小魚(Hamsi)等。湯(Corbasi)是土耳其食客的最愛,濱豆和一種酸奶與米飯製成的湯最受歡迎。羊肚湯和羊舌羊蹄湯據說可以解酒,土耳其賣羊肚湯(Iskembe)的飲食店是通宵營業的,以羊肚為主的濃湯,加上醋、大蒜、辣椒粉、香料,是喜歡吃動物內臟(Sakatat)者的最愛。另外,羊蹄濃湯、涼拌羊腦、烤羊腎、燉羊心和烤羊頭肉,也是下酒菜。在一些地方,土耳其早餐還有吃羊頭肉的習慣。
土耳其普羅大眾喜歡吃麵包,它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像法國麵包,硬殼而表面香脆。一般勞動階層,一條麵包配以蕃茄、乳酪、小黃瓜,就是一餐。沙拉在土耳其大小餐廳中隨處可見,吃烤肉時餐桌上也會有一堆沙拉,沙拉還可以加洋蔥,點綴在沙拉裡細細長長的辣椒可能是微辣的,也可能非常辣,吃前要問清楚。土耳其食物的味道講究原料的新鮮,所以肉和魚最好是保持原味,簡單地炸、煎或烤一下即可。這裡的水果和疏菜非常鮮美好吃,蕃茄無論大小都很甜,當食客吃完櫻桃、杏子、桃子和西瓜後,舌間餘香良久不散。
這裡的人口大部分是穆斯林,但卻是世俗國家,允許人們適度飲酒。當地的艾菲斯啤酒很好喝,都魯伽莊園(Villa Dolua)和卡瓦克利迪爾(Kavaklidere)出產的葡萄酒也相當不錯。還有土耳其獨特的,被稱為拉克的茴香酒,也堪稱一流。 軟飲料的品種繁多,人們可以一邊吃烤肉串,一邊品嚐酸奶製成清涼提神的艾朗(Ayran)。鮮果汁在酒吧或街旁的小飲食店裡都有供應。許多人都會點一份濃濃的波特卡爾(Portakal)橘子汁,或是一份暗紅色甘甜的維什納(Visne)黑櫻桃汁。拉基(Raki)又稱獅子奶,是用葡萄乾和洋茴香發酵釀成的國產烈酒,後功十足,要慢慢地啜飲,喝到後面要稀釋。
在甜點方面,一般糕點店和飲食店都有供應,多是用牛奶製成的。一般餐廳最後一道菜就是上西瓜(Karpuz)或其他水果,再加上少量咖啡(Kahve)。叫咖啡時要說明你要塞德(Sade)不加糖的,奧塔(Orta)加一點糖的,還是什克利(Sekerli)很甜的。總之,咖啡和紅茶,是土耳其人每天必喝的飲料。
多數土耳其人在早上7至11時進早餐,一般早餐可以持續數小時,通常包括大量的紅茶或奶茶、熱麵包、白奶酪、橄欖、蕃茄、黃瓜、煮雞蛋、果醬和蜂蜜。 午餐的時間多在11:30至4時,晚餐時間為5:30至午夜。多數咖啡館和飲食店都全天營業,沒有午休,晚上也會到最後一位客人離開後才打烊。正式餐廳(Restoran)一般都有亞麻台布、菜單和領桌等專業服務,在一流的餐廳或觀光區餐廳用餐,一般都要提前電話預約,餐費約在一百美元以上。羅坎塔(Lokanta)是指一般小餐廳和飲食店,它不及正式餐廳那麼正規,價格也比較便宜,每人消費額不及十美元就能吃得很好,並且包括飲料費和服務費在內,叫葡萄酒每人要多加5美元左右。烤肉店(Kebab Salonu)一般燈光很強和沒有什麼情調的地方,是工薪階層及其家屬最常光顧的價廉物美地方,多供應各種花菜和砂鍋,並有各種烤肉,配有主食碎麥粒(Burghul)或米飯(Pilav)。歐卡克西(Ocakbasi)是庫德人所經營的露天烤肉店,可以坐在餐桌或烤肉四周,適合人們進簡餐。梅哈尼(Meyhane)是指市區的一般小酒館而言,只在晚上營業,有現場音樂伴奏。皮德店(Pide Salonu)相當於土耳其的披薩店,可以品嚐一下拉赫馬庫(Lahmacun)非常薄的麵皮,還有撤在上面的肉和蔬菜,口感有點像麵包,通常上面有奶酪和黃油,有時還有一些牛肉香腸。但是不論是何種進食的場所,都有土耳其食客在吐煙噴霧,抽煙在土耳其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的事。此外,因為穆斯林不吃豬肉,除了在伊斯坦堡有中國餐廳外,大多數喜歡吃中國菜的遊客,只能改吃土耳其菜或自助餐,況且中國菜館是走高價位路線,口味也不道地。道地的土耳其菜餚,如烤羊肉串和烤餅,到處都可以吃到。
在土耳其各大城市及觀光區裡,販賣土特產及紀念品店林立,尤其是在各大城市的巴扎(市集)裡,商品齊備,並且價格是全歐洲最便宜的。土耳其最有名的土特產主要的有地毯、刺繡、珍珠、寶石、精緻的銅器製品、陶瓷、天然染料、杏桃醬、海泡石,以及手工製的世界名種安哥拉羊皮製品等。
土耳其地毯有絲、羊毛和牛皮製的三種,其中羊毛地毯又分為厚而有毛的Hali,以及厚而無毛的Kilim等兩種。羊毛地毯的價錢是依編織者的年齡而分,十幾二十歲少女織的一條要賣二千多美元,編織者愈老愈不值錢,因為年齡越輕,手愈巧。這個國家地毯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以雙結式的編織法織成,因此更堅固耐用,尤其是蠶絲地毯光澤立體,價格雖貴,但具收臟價值。
皮衣店是購物重點之一,這裡皮衣質地較柔,價格公道,並有非常有名的歐洲名牌代工皮衣,還有皮衣秀可看。土耳其的毛皮是相當重要的產品,不但可以用來製作各種服裝,還可以生產手提包,腰帶和皮鞋等商品。
絲巾也非常有名,因為穆斯林國家的女性都要包頭巾,所以絲巾也成為她們最重要的裝飾品。絲巾上有阿拉伯風格的紋飾,四周綴有蕾絲或小珠子,色彩艷麗,非常吸引人們的目光。
大披肩在深冬時是最保暖的行頭,用來自安納托利亞高原羊毛織成的大披肩,呈「Y」字型,披在肩上不滑也不會大片的皺在脖子上。更重要的是價格便宜,是最划算的手工藝品。
在寶石方面,大多來自緬甸和泰國。凡是賣土耳其玉和寶石的地方,都有首飾、瑪瑙等工藝品出售。
海泡石也是重要的工藝品,這是一種質地較軟的石頭,有過濾尼古丁的功效,最適合於製作煙斗。這是有的白色硬質黏土礦石,產自伊斯坦堡東南方約二百公里處,埃斯基謝希爾地區的地下122公尺深處。海泡石煙斗用久了,在煙油和手汗的內外共同作用下,會呈現出自然、深邃和高貴的棕金色。
惡魔眼據說可以避邪去凶,大小式樣都有,造型也有許多變化,有項鏈、別針、鎖匙和耳環等,是旅遊土耳其最好的紀念品之一,價錢也不是很貴,送禮自用兩相宜。
裝飾瓷盤及彩蛋也是很受歡迎的紀念品,挑選各式裝飾瓷盤時,有兩項傳統原則:一是要挑選最受歡迎的藍色或白色,還有一種稱為伊茲尼紅(Iznik Red)的,也是代表土耳其風格的色澤。二是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工匠都擅於處理花鳥圖案,土耳其也不例外,特別是產於土耳其的鬱金香和康乃馨等花草紋飾,普遍而漂亮。同樣的陶瓷裝飾運用在彩蛋上,也很搶手。
紅茶托盤及紅茶杯組是土耳其有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其中紅茶店外送紅茶的托盤,是最受一般外國觀光客歡迎的紀念品,配一整套的杯、盤、湯匙,更是土耳其味十足,放在家裡賞心悅目,並有實用價值。到伊斯坦堡的大市集裡購買比較便宜,這裡還可以買到煮咖啡的銅壺,以及兩段式的煮咖啡壺。如果想購買一些有特色的東西,水煙管(Nargile)是不可錯過的選擇。買一付土耳其棋盤(Tavla),可以學習土耳其獨特的遊戲方法。
天然染料(Hana)有很多種,土耳其天然染料多淬取自植物,可以染指甲或做手指彩繪,還可以自己染頭髮,省錢又實用。
在土耳其國內,伊斯坦堡大市集,是全國最大的傳統市集,什麼都有得賣。最好的傳統市集在伊士麥,以高品質的手工藝品聞名。費特希耶的傳統市集雖小,但高級的商品卻多,這裡有高級的皮製品和寶石首飾。卡什(Kas)的傳統市集裡,能找到波希米亞風格的首飾和精美的地毯。庫沙達瑟(Kusadasi)的傳統市集也值得光顧,它主要是經營山寨版精品,很受遊客的歡迎,錫德(Side)的傳統市集主要經營各種紀念品,以手工藝品到名牌服裝應有盡有。安塔利亞傳統市集是購買廉價的T裇衫和襪子的地方。
購物的討價還價是遊客在土耳其必需的經歷,也是溶入當地文化的一門學問,凡是在傳統市集裡購物,一定要有討價還價的技巧,還價的標準是開價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大宗買賣或比較貴重的物品交易,通常是以外幣交付,如果用美元、英鎊或歐元現金支付,不但最受歡迎,價格還可再便宜些。國際信用卡並不普通,一些大店鋪會接受以國際信用卡付帳,有些商店要加收一點手續費,而旅行支票則通常不被接受的。此外,在土耳其購時,可以要求免稅,或開具退稅證明,以便在出關時辦理退稅。
土耳其人是非常好客的,他們對外國觀光客非常熱情,樂意為外國遊客服務。它以前雖然是個伊斯蘭教國家,現在卻是中東地區最開放的國度,在這裡的大城市裡,幾乎已看不到蒙面的女子了,反倒是穿露背裝和迷你裙的女性滿街走。除了不能帶豬肉食品外,攜帶菸酒並不如其他伊斯蘭教國家那麼嚴格。對外國觀光客的起碼要求,是必須尊重他們的宗教,不要在清真寺裡竊竊私語談笑風生,也不要在齋月的白天在公共場所大吃大喝。當地的人們招待客人非常熱情,拼命地往你盤裡布菜,所以在當地做客絕不會挨餓受凍。當地人常說:「一杯咖啡勝過四十年交情」,只要你喝了他的一杯咖啡,土耳其人就交定了你這個朋友。
在土耳其旅行,禮多人不怪,花點小費,大家歡喜,何樂不為。一流大飯店的賬單上會自動加算15%的服務費;高級餐廳也會自動加10%服務費,但仍要留少許零錢作小費。對機場及飯店的搬運工,每件行李要付一美元小費;對打掃房間的女服務員,每天也要在枕頭上留一美元小費。計程車司機可以不給小費。
土耳其的電話國碼為90,手機非常普遍並採單向收費。在大道旁都設有磁卡公共電話,並且可打國際長途電話,但是公共電話總是不夠使用;在一流大飯店裡,可以直撥長途電話,但要收手續費。電話卡可以在郵局、售報亭和雜貨店購買。土耳其的報警電話號碼為115,憲兵隊為156,火警為110,森林火警為177,救護車為112,投遞信件要到郵局,街頭僅設有少數的黃色郵筒。通常郵局門前都掛有一塊「PTT」的黑字黃色牌子,並且郵局多設在主要的廣場或大道旁,很容易找到的。除了出售明信片及郵票外,還經營掛號、包裹、快遞、集郵、郵政儲蓄、郵政壽險等的業務外,郵局還提供電話服務,大一點的郵局也有貨幣兌換服務。
在這個國家各地會定期停電,藉以節省電力。電源和歐洲國家一樣,電壓規格採220伏特50週波交流電;插頭為歐洲標準的雙孔圓插頭。度量衡採用公制,以公斤或公克為計算單位。在日曆方面,以格列高利(Gregorio)曆代替伊斯蘭數曆。
對外國觀光客來說,土耳其是最安全國家之一,但是情節輕微的社會刑案仍呈上升趨勢,尤其是在觀光度假區。因此建設遊客要將自己貴重的物品放在飯店的保險箱裡,不要攜帶過多的現金,夜晚不要逗留在燈光昏暗的地方,要搭乘正規的計程車。如果在土耳其旅遊途中發生重大意外事故,可以撥電話(312)4367255-6駐安卡拉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請求協助。地址為Resit Galip Cad. Rabat Sok. No 16 G.O.P. Ankara Turkey。
在時差方面,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日開始,到10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止使用夏令時間,比台灣時間慢5小時,其他時間比台灣慢6個小時。當地自來水可以生飲,因為都經過充分消毒,不必擔心會得到傳染病;但石灰成分多,不習慣的旅客恐怕會得到痢疾,尤其是到鄉下地方旅遊,還是飲用瓶裝的礦泉水或開水比較安全。這裡的瓶裝礦泉水都很便宜,而且到處都能買到,有無氣(Memba Suyu)的和充氣(Maden Suyu)等兩種。
藥店(Ezcane)非常普遍,各市鎮和旅遊點都有,遊客在旅遊途中,如出現曬傷和肚子不適之類的小毛病,可以去這種藥店咨詢,他們出售有多種非處方藥。私營診所都很乾淨,但都不大,對付旅遊方面的小毛病都有經驗,多半藥到病除。
在廁所方面,博物館和古代遺址處都設有盥洗間,可能會收些費用。酒吧或餐廳都有洗手間,但要自帶衛生紙。在非度假區或小市鎮裡,廁所可能都是蹲坑。
土耳其的國語是土耳其語,政府機關、大飯店、航空公司和觀光景點,很多人通英、法語,因此會說英、法語的外國觀光客,在土耳其旅遊時,是不會有太大的語言障礙。但是街頭的路標或一部分警告文字都只用土耳其文字,外國觀光客如能簡單地認識一些土耳其文字或土耳其語,一定會方便不少。
土耳其政府機關的上班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九點到中午十二點四十分,下午一點三十分到五點三十分。銀行營業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八點三十到中午十二點,下午一點三十至五點三十。一般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六的上午九點三十至下午七點,度假區的商店至少營業到晚上十時。藥店的營業時間自星期一至星期六止,從上午八時三十至下午六時止。輪值的藥店,全天24小時營業,星期例假也不例外。
大郵局營業時間是週一至週六的上午8時營業至中午12時,星期天是上午九時至下午七時。地方上的小郵局一般在午餐時間開門一小時,星期天休息。博物館星期一都不開敦,其他時間從上午九時開放至下午五時。大部分的古代遺址景點每天上午8:30開放至下午7時,冬季自上午8:30開放至下午5時。由於土耳其是世俗國家,與其他伊斯蘭教國家不同,它的辦公及營業時間都不受齋月的影響。一般人則一星期工作5天。
主要的國定假日有元月一日的元旦,四月二十三日的國家獨立日和兒童節,五月一日的春節,五月十九日的國父紀念日、青年節和體育節,五月二十七日的自由及憲法紀念日、八月三十日的戰勝紀念日,十月二十九日的國慶日。在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區還慶祝伊斯蘭教的節日,但並不影響辦公和營業時間,如伊斯蘭曆的十月一日開齋節,放假三天;伊斯蘭曆的宰牲節,放假四天。
首都安卡拉
第一大城伊斯坦堡
第三大城伊士麥
以弗所是聖母故居
濱海城市布爾薩
帕加馬古蹟多
卡帕多其亞有地下城
孔亞盛產祈禱毯
安塔利亞景色秀麗
第四大城阿達那
恰那克卡雷市
古都博阿茲卡萊
帕穆卡麗就是棉花堡
尼德山城風光好
彩陶聞名的伊茲尼克
切什梅是小港市
古蹟眾多的特拉布宗
烏爾法與大水壩
雙子城的卡拉比克
各省會市容鼎盛
約茲加特
約茲加特(Yozgat)市,是土耳其中部約茲加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四十八分,北緯三十九度五十分,位於安卡拉東方約一百六十公里處的阿克(Ak)山谷中,青銅器時代居民點舊址的附近,海拔一千三百二十九公尺,人口約六萬多。
這個城市樹木繁茂,景色秀麗,是附近地區及這一帶的行政中心、主要貿易的集散地,物產豐饒,主要產品有馬海毛、羊毛、穀物、樹膠和鉛等。由色瓦斯至安卡拉的公路幹線穿市而過,交通還算方便。
城市建於十八世紀的鄂圖曼帝國時期,因此有恰帕諾魯(Capanoglu)和它附近的蘇茉曼等兩座重要的清真寺建築物遺留下來。城市附近有許多古代喜特人的遺蹟,考古發掘的文物都集中在博物館內。
市區南方附近的恰姆利克(Camlik)國家公園,風景優美。往北約五十公里處,在赴綽魯姆市的中途,是著名的波加斯卡雷(Bogazkale)國家公園,這裡是喜特人的信仰中心,將近七十座神廟集在一起,最大的是鐵蘇普神廟(Tesup God)遺蹟。
馬拉提亞
馬拉提亞(Malatya)市,是土耳其中部馬拉提亞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八度十九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一分,位於托赫馬蘇尤(Tohmasuyu)河灌溉的肥沃平原上,是地區鐵、公路的樞紐,因此對外交通發達。
這座擁有六十五萬人口的城市,與土耳其的早期歷史有很多淵源關係,一八三八年興建的兩個早期居民點,分別位於古代嘉特王國城市米利德(Milid),以及中世紀城市梅利提尼(Melitene)附近,這些地方都是考古學家嚮往的所在。一九七五年,這個城市創辦了伊納尼(Inonu)大學。
此地的農業,主要生產稻米、蔬菜、甜菜、水果、棉花和菸葉等。工業有紡織、製糖、水泥、皮革和農產品加工等。這裡手工製作的銅器非常精美,在博物館旁的大市集裡琳琅滿目,任君選購,價格也十分公道。馬拉提亞盛產的杏子碩大甜美,每至收獲季節,到處一片杏黃,水果攤上黃橙橙一堆堆,郊區更是曬著滿地黃色杏子,形成一種特別的景觀。
市立考古博物館珍藏豐富,許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期的文物,都是近來才由費拉特河區域發掘出來的,是土耳其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
色瓦斯
色瓦斯(Sivas)市,是土耳其中部色瓦斯省的省會,史稱塞巴斯鐵亞(Sebastea),或Sebasteia或Megalopolis-Sebasteia,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七度二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五分。位於克孜爾河寬廣的河谷中,海拔一千二百七十五公尺,擁有六十五萬多人口。
在歷史上,色瓦斯曾經是著名的羅馬城市,鼎盛一時。到了十一世紀末,土耳其人來到這個地區時,才改稱為現在的名稱。一一四二年至一一七一年,這裡曾經是達尼什曼德(Danismend)王朝的首都。一一七二年以後,則由塞爾柱人魯姆(Rum)蘇丹國統治,逐漸繁榮興盛,成為安納托利亞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到了一九一九年九月,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凱末爾將軍,在這裡召開第二次國民大會,為成立土耳其共和國作最後的準備。
現在這個城市工商農礦業發達,是穀物的重要產區,水泥、棉花和毛織品的交易中心,郊區鐵礦蘊存豐富,街市整潔。交通有序,市郊有機場,航空線經安卡拉直通伊士坦堡;和國內其他重要城市間,也有航班來往。這裡地處與伊朗和伊拉克貿易的交通要衝,是幾條鐵、公路的樞紐。當地擁有發達的文化傳統,設有幾所引人注目的專業學校和宗教學校,還有地方博物館可供參觀。在名勝古蹟方面,以保存完好的十三世紀寨爾柱人的精美建築遺蹟最為著名,還有卡伊.卡烏斯(Kay-Kaus)一世蘇丹的陵墓,以及複雜的建築雕塑等。附近有亞美尼亞教會聖十字隱修院,裡面陳列有皇帝的御座和其他遺物。
埃爾津肯
埃爾津肯(Erzincan)市,是國內中部埃爾津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九度二十九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四分,位於安卡拉東方六八八公里處幼發拉底河北岸的肥沃平原上,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為白雪皚皚的群山所環抱。
早在十九世紀末,這裡已經就是安納托利亞東部的重要工業中心,主要以毛織品和皮草製品業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美尼亞人發動暴動,以後這裡又被俄國佔領,以致人口大為減少,工業也遭受巨大損失,經過了很久的時間才得以逐漸恢復。埃爾津肯還經常受強烈地震的破壞,最近的一次強烈地震是發生在一九三九年,使得當地損失慘重。現在這座城市有棉織品、絲織品、銅製器皿和藥品等工業,人口大約有三十六萬。
這裡冬季嚴寒,夏季溫和,有很多含硫的溫泉。當地水源充沛,肥沃的平原盛產棉花、穀物和水果,畜牧業也很重要。交通非常方便,由高加索至安納托利亞中部,由安卡拉至埃爾茲魯的鐵、公路都穿過市區,並有航空線通達安卡拉埃爾津魯和其他城市。在市區西邊四十公里處,是個滑雪勝地,也是許多觀光客嚮往的地方。
內夫謝伊爾
內夫謝伊爾(Nevsehir)市,是土耳其中部內夫謝伊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四十三分,北緯三十八度三十八分,坐落在尼德的北方,位處內夫謝伊爾省一座小山的低坡上,市內有克孜爾(Kizil)河流經,是昌盛的產糧區,也是當地農產品市場,經濟以農業為主,也有小型工業。因為是進入卡巴多西亞奇幻美景的主要門戶,也是省內名氣最大的地方,旅遊業非常興盛,有公路通往安卡拉、阿達那和開塞利。
這個擁有約二十萬人口的城市,以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蹟而聞名。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十八世紀初鄂圖曼帝國的大臣易卜拉欣帕夏(Ibrahim Pasha)所建的(Kursunlu)清真寺,以及附設的經學院濟貧院和圖書館。城市以北的哈貝克塔什(Hacibektas),極具影響力的伊斯蘭教比克特西教團創始人哈吉.比克特西.吾力(Haci Bektash Wahi)所創,他出生在這裡,並建有這個教團的最大清真寺。市區東部的格萊姆(Gureme)岩石教堂和隱修院,以充滿神秘浪漫的色彩而聞名。城中的山頂上,還有已經傾圮的塞爾柱時代的堡壘。
克爾謝伊爾
克爾謝伊爾(Kirsehir)市是克爾謝伊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十分、北緯三十九度九分,大約位於全國的中心點,在安卡拉的東南方一百八十三公里處瀕臨克孜爾(Kizil)河支流。
早在十四至十八世紀時,這裡就是有勢力的伊斯蘭教派阿希兄弟會(Ahi Brotherhood)的城堡,在安納托利亞各城市之間的宗教和政治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後逐漸興盛,因此許多塞爾柱精緻建築都留存了下來,包括曾經是占星台於一二七二年改建的卡卡貝伊(Cacabey)清真寺,一二三○年所建的阿拉丁(Alaeddin)清真寺,以及阿希埃芙蘭(Ahi Evran)清真寺,寺旁有阿希教派創建者的陵墓,以及詩人阿舍克.帕夏(Asisk Pasa)的墓地。
主要的農產品有穀物和水果。現在這裡已成為克爾謝伊爾省的工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民生經濟以地毯織造為主,是著名的克爾謝伊爾地毯的產地。這種地毯多採用祈禱圖案,十九世紀最典型的祈禱圖案有精緻的帶台階拱門,指明通向聖城麥加的方向。下面神龕,神龕周圍是康乃馨小花側影,中間另有一個小神龕,中心與大神龕同位,周圍花飾也相同,但是顏色和大神龕呈鮮明對比。神龕上方通常有一個大十字格,有時在神龕下面還有一個小窄格子。這種地毯的大邊類似古代的刺繡祈禱毯,即外寬邊也是精緻的花飾,內寬邊為窄帶條紋。配色也極為豐富,有櫻桃紅、黃、紫、淺藍、艷綠、赭石和黑棕,較近期的地毯有的帶有法國宮庭色彩。
克爾謝伊爾地毯代表了土耳其地毯的特色,是最享盛譽的民俗工藝品之一。這座只有十八萬人口的城市,每年也有約十五萬名觀光客來此探幽尋勝。
托卡特
托卡特(Tokat)是土耳其中北部托卡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三十四分、北緯四十度十九分,地處陡峭山丘下的平原上,瀕臨耶希爾(Yesil)河支流的凱爾基特(Kelkit)河和切克雷克(Cekerek)河,氣候宜人,景色秀麗。 附近一帶是重要的水果種植區,水源充足,果品豐富,四周都是茂盛的果園和花園。農業也很發達,種植有穀物、菸葉、葡萄和甜菜等。礦產資源有褐煤、銻和大理石。工業有製革、棉布綉花和銅器等,其中的銅器是托卡特的地方特產,所製各種器具光彩奪目,是難得的旅遊紀念品。
這個擁有四十多萬人口的城市,從市中心沿著蘇魯索卡克(Sulu Sokak)一帶,可以一覽無遺的俯視商店,壯麗的陵墓,大市集和大澡堂等各式土耳其建築。 此地也有許多名勝古蹟,山頂上早已傾圯的城堡,常被人誤認為是另一個著名的達齊門(Dazimon)古堡;十三世紀塞爾柱時期興建的格克經學校(Gok Medrese)的藍瓦頂建築物,是托卡特最好的建築之一,現在已改為地方博物館。此外,還有一二九○年左右修建的哈里夫加齊(Halef Gazi)隱修院等。現在每年都有十萬多名觀光客前來探幽尋勝,因此市內也建有一些比較高級的飯店、餐廳和各種娛樂設施。
埃拉澤
埃拉澤(Elazig)市,是國境中東部埃拉澤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九度十四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一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埃拉澤成為鄂圖曼軍隊的駐地和行政中心,後來很快發展為舊哈爾普特(Harput)省的行政中心。這個命運多舛的城市,曾經多次遭到地震的摧毀,但都由當地人民致力重建,現在是土耳其中東部地區現代化城市,人口約四十六萬。
這個城市四周被葡萄園和果樹所環抱,是當地穀物、水果和牲畜的重要貿易中心,並且以發達釀酒業而馳名。市郊的主要礦業有銅、鉻和鉛。它雖然不是工業城市,但是人文薈萃,物產豐鐃,文化興盛。一九七五年所創建的幼發拉底大學,是國內幾所著名大學之一。城市附近的幼發拉底河凱班(Keban)水壩,完工於一九七四年,是全國最大的水電工程之一。市內有幾座塞爾柱人建造的清真寺遺蹟,都值得一訪。
另外,在費拉特河上因建水壩而成的巨大人工湖,改變了周遭的環境,成為一項多功能的建設。市區南面二十五公里的哈薩(Hazar)湖區,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度假好地方。
屯捷利
屯捷利(Tunceli)市,是土耳其中東部屯捷利省的省會,位於埃拉澤西北方七十三公里處的多山地帶,北部有門祖爾錫勒西(Munzur Silsilesi)山和梅爾占(Mercan)山,西部和南部以幼發拉底河為界,非常閉塞,是全國經濟最不發達地區之一。現在有埃爾祖魯姆至埃拉擇公路幹線穿市而過,經濟以經營牲畜和畜產品貿易為主。
當地約有十萬多名人口,其中以庫德人為最多。中世紀建造的帕爾德克(Pertek)城堡,至今狀況良好。市區北邊六十公里的蒙祖爾山谷(Munzur Valley)國家公園中,可以在景色如畫的情境下,享受釣鱒魚的樂趣。
埃斯基謝希爾
埃斯基謝希爾(Eskisehir)市,是土耳其中西部地區埃斯基謝希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三十二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十六分,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西北部海拔七百九十二公尺處,東距安卡拉約二百公里,瀕臨蘇卡爾亞(Sakarya)河的支流波爾蘇克(Porsuk)河。
在歷史上的西羅馬和東羅馬時代,這裡曾經是顯赫一時的得里歐城,城址位於現在市區以西三公里處。現在城址在拜占庭時代,可能是溫泉周圍的居民點。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孔亞的蘇丹曾在這裡吃了敗仗,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塞爾柱人獲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初,鄂圖曼帝國最初的國都就設在這裡。十九世紀末,這裡開始有鐵路。二十世紀初,鄂圖曼帝國歐洲各省的土耳其人移民至此,城市規模隨之不斷擴大。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的土耳其獨立戰爭中,城市遭到破壞。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城區獲得重建並趨向繁榮。城市內低地為工商業區,高地為住宅區。這個城市是周圍地區所生產的農牧產品集散地。波爾蘇克河沿岸和南面遼闊肥沃的中原,是安納托利亞中部的糧倉,盛產小麥、大麥、燕麥和甜菜。蘇卡爾亞河谷種植葡萄、棉花和蔬菜。礦產則有鉻和鎂,大部分供出口。
此地並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生產紡織品、食糖、磚瓦、水泥、化工、皮革、纖維、機械、海泡石煙斗、農具、鐵路設備和飛機等,是棉花研究中心。附近盛產的海泡石(Sepiolite)除了用以製造各式各樣的煙斗外,還可製成各種美麗的工藝品,名聞遐邇。
全市約有七十萬人口,對外交通非常方便,有一座機場,與國內外大城市間都有航班連絡。這裡也是安卡拉到伊斯坦堡及巴格達鐵路線的樞紐,鐵路運輸非常繁忙。公路線四通八達,也是公路交通的樞紐。
這個城市也注重教育文化,市內有師範學校,埃斯基謝希爾經濟和商業科學院。當地多溫泉,富含鐵質,所以也是泡溫泉和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梅爾辛
梅爾辛(Mersin)市,是土耳其南部伊切爾省的省會,舊稱Mersina,也是土耳其著名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三十八分、北緯三十六度四十八分,位於阿達那市的西方,並且是阿達那的外港。
這個擁有三十多萬人口的港都,對外交通非常發達。在海上運輸方面,當地的天然港口不敷使用,乃於一九五○年擴大興建人工港,使這裡成為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和阿達那平原農產品及礦產的出口港,並且因為沒有淤塞,梅爾辛港區才得以不斷發展擴大,成為地中海沿岸有名的港口,每年貨物吞吐量可達一千多萬噸,並且由這裡啟錨的渡輪,可以直通塞浦路斯。
陸上運輸也十分忙碌,鐵路線與伊斯坦堡至巴格達的鐵路幹線相連,還可直達阿達那。公路網四通八達,與內地各重要城市連接緊密,和鄰近鄉鎮間也有巴士往來。從這裡至阿達那之間高速公路,是土耳其最有名的一條公路。
這個城市也有比較發達的工業,市內設有一座全國最大的煉油廠、紡織、機械、化工、電器、電子、五金和鋼鐵等工業也很興盛。由於是國際港口的緣故,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員眾多,因此也設有許多飯店、餐廳、咖啡廳、茶館、健身房、影戲院、各種球場、游泳池、舞廳、夜總會和賭場等娛樂服務設施,夜生活多彩多姿,有濃郁的歐洲風格。
從梅爾辛往西南,沿著地中海岸有許多古城遺蹟。在十三公里外的比南謝伊爾(Viransehir),是在公元七百年前由羅德人所建,現在僅存無數雕刻精美,具有歷史性的列柱。卡利迪凡內(Kanlidivane),就是當地古代的卡伊蒂利斯(Kanytelis)城,有古羅馬帝國和拜占庭時期的寺廟、教堂、墳墓和雕刻精美的石棺等。克茲卡雷斯(Kizkalesi)是美麗而且擁有科伊科斯(Korykos)古蹟的假日度假勝地,有漂亮的沙灘、汽車旅館和露營區,海邊的科伊科斯古堡,面向著另一座離岸約二百公尺的克茲卡雷斯堡,兩堡間以一道牆相隔;在附近還有海鮮店,為觀光客提供可口的魚蝦和蟹貝類海鮮餐點。
艾登
艾登(Aydin)市是土耳其西南部艾登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五十一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一分。位置在伊斯坦堡的西南方、門德雷斯( Menderes)河附近,西北方距伊士麥約九十六公里,往西約五十公里就是愛琴海,是阿夫永至伊士麥的鐵、公路線上重要的貿易中心。
這個城市歷史悠久,但是在一九二二年九月希臘軍隊敗退時,曾縱火焚燒了它,以致元氣大傷。城市附近是土耳其重要的農業區,生產菸葉、小麥、粟、棉花、無花果、葡萄、橄欖和橄欖油等,尤其是品質優良的無花果,更是久享盛譽,廣為人知。
在名勝古蹟方面,市內有古老的清真寺和經學院。城市附近還有阿格韋人(Argives)所建的塔勒斯(Tralleis)古城舊址,以及大約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的羅馬競技場、大理石圓柱和劇場等。市內博物館的展示,以當地各時代的工藝品為主,同時對這個城市的歷史,也有詳細的介述。
城區西部愛琴海岸的庫什達西(Kusadasi),有沿著海濱而建的美麗港口,這裡遊艇穿梭,景色美麗,遊客川流不息,各項遊樂設施完備,有高級飯店,以及設有賭場的庫什(Kus)購物中心,是度假的好去處。
穆什
穆什(MUS)市,是土耳其西南部穆什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三十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四分。它的位置在穆拉特(Murat)河谷寬濶平原的南側,庫爾蒂克(Kurtik)山峽谷的谷口。周圍丘陵上布滿郁郁蔥蔥的葡萄園和橡樹叢,蒼翠一片,景色宜人;盆地內可耕地稀少。
這裡山地眾多,地勢崎嶇,和其他城市間有鐵、公路相通,交通還算方便。共有二十五萬多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庫德人,經濟以農牧業和手工業為主,一般比較閉塞落後。
穆什市東北的馬拉茲吉爾特(Malazgirt),是一○七一年塞爾柱人戰勝拜占庭帝國的古戰場,雖然時光已逝了九百多年,在這浩浩的古戰場上,還可想見當年金戈鐵馬、流血漂櫓的戰爭場面;現今在地層裡還時常可以挖到當年捐軀將士的遺骸白骨,以及早已朽腐的古兵器。每年也有許多觀光客來此憑吊古戰場,發思古之幽情。
穆拉
穆拉(Mugla)市,是土耳其西南部穆拉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二十二分,北緯三十七度十二分,有五萬多人口。由於近地中海,所以為地中型氣候。交通相當方便,有公路通往伊士麥與德尼茲利。
當地為重要的農產品市場,沿海狹長地帶種植柑桔,市郊附近肥沃盆地盛產葡萄。當地的農產品加工業,近來也有長足的進步。加上穆拉省的小市鎮如波德魯姆、馬爾馬黑斯、達特恰、科伊濟斯和費特希耶等愛琴海和地中海濱美麗的度假城,都在一百公里的範圍內。舒適的度假飯店、汽車旅館可提供安逸的居所,壯麗的遺蹟和豐富的文化歷史,是度假的最佳選擇,因此這個城市是朝向旅遊中心發展,旅遊娛樂設施也在不斷改善中。
德尼茲利
德尼茲利(Denizli)是土耳其西南部德尼茲利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六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六分,地處伊士麥東南方二百三十一公里處,位於門德雷斯河(Menderes River)的支流居呂克蘇(Curuksu)河附近格克貝爾(Gokbel)山的山麓,此山海拔二千三百零八公尺。城市四周圍繞著青蔥美麗的村落,點綴著許多文化古蹟,城北十九公里處就是聞名於世的棉花堡旅遊勝地。
這個城市歷史悠久,廬貝因人(Luvians)是當地最早的居民,數世紀後由喜特人統治,後來又被佛里吉亞、里底亞、波斯、馬其頓、羅馬、拜占庭、塞爾柱和鄂圖曼等王朝所先後統治。早在十四世紀時,這裡就是土耳其的重鎮,當時叫做拉迪克(Ladik),以精美的紡織品、刺繡製品、繁茂的花園、寬闊的街道和眾多的旅舍而閒名,商賈雲集,市容鼎盛。十八、十九世紀時,由於屢遭地震的破壞,市井衰敗,昔日的繁華也逐漸煙消雲散。
當地氣候宜人,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暖和,由迪納爾(Dinar)至伊士麥的鐵路幹線經過市內,公路交通更是方便。全市擁有約五十萬人口,每年也有五十萬觀光客入境參觀。
布爾杜爾
布爾杜爾(Bardur)市,是土耳其西南部布爾杜爾省的省會,並且是省內的政治、經濟和交通的中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三分,是位於布爾杜爾湖東岸的美麗湖濱城市。在古代,這裡就以它獨具特色的湖光山色而名聞遐邇。
這座擁有約四十萬人口的城市,地處地中海和安納托利亞高原之間,氣候宜人,交通也非常發達,鐵路線可以直通阿菲永和厄斯基謝希爾(Eskisehir),由安塔利亞至阿菲永卡拉希薩爾(Antalya-Afyon Karahisar)的公路也穿過市區。交通的方便,也為工業和觀光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座城市的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市區規模擴大,工業主要以生產紡織品,玟瑰油和銅器為主,尤其是手工織的毛毯和地毯,更是非常有名。在農產品方面,灌溉地區盛產蔬菜,水果和葡萄,旱地則種植小麥、大麥和馬鈴薯。
市內有許多鄂圖曼時期的房屋,時間自十七世紀開始,多是當時的代表之作,屋內外的雕刻繪畫都非常精美。加上這裡瀕臨布爾杜爾湖,風光十分綺麗,每年都能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尋幽探勝。
這裡也有不少名勝古蹟,附近地區出土的文物,都珍藏在考古博物館內,供人參觀。位於城南十公里處的印蘇約(Insuyu)山洞,長五百九十七公尺,裡面有九個水池,洞內還滿布鐘乳石和石筍,非常壯觀。在距離城西南方一百公里處,有個葛西沙爾(Golhisar)遺蹟,是一座公元前兩世紀左右呂西亞(Lycian)人的城市,有廣場、戲院、公共墓地和引水架管的橋,規模龐大,即使現在多半坍毀,仍可想像往日城市的宏偉。這附近也是海拔一千零五十公尺美麗高山湖沙爾達(Salda)的所在地,湖區咖啡店,餐廳和旅館環繞,使得冷冽的高山也熱鬧了起來。
烏沙克
烏沙克(Usak)市,是土耳其西部烏沙克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二十五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一分,位於伊士麥至安卡拉的鐵、公路幹線上,交通相當發達。
這裡基本上是農業地區,穀物和甜菜是主要作物。工業以出產多絨毛地毯著稱,其他部分有製糖、棉毛、紡織、製革和農產品加工等。烏沙克地處愛琴海和安納托利亞內地之間,冬季氣候溫和,夏季涼爽,林蔭蔽空,景色宜人,約有二十八萬多人口。
市內著名的卡夫塔西(Kaftanci)博物館,展出烏沙克的美麗地毯和掛毯。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也曾住過這裡。
伊斯帕塔
伊斯帕塔(Isparta)市,舊稱Hamid-Abad 或Hamideii,是土耳其西部伊斯帕塔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三十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六分。在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這裡稱為巴里斯(Baris),當時就是一座著名的繁華城市。在一二○三至一二○四年間,此地被塞爾柱人佔領,一三八一年以低廉的價格賣給鄂圖曼帝國,以後就歸奧斯曼蘇丹管轄,直到回歸給土耳其為止。
這個擁有三十八萬多人口的城市,對外交通相當發達,安納托利亞鐵路網的一條主線鐵路穿城而過,公路也四通八達。這座城市不但美麗,而且香氣襲人,各種各色玫瑰花園到處可見,製造玫瑰花精和化粧品工廠無數,以出產玫瑰花,玫瑰油和地毯等聞名,特產由鐵、公路源源不斷地輸出。
城市地處河道縱橫的西部高地,氣候宜人,景色秀麗,也是休閒的好去處,市內的古蹟有塞爾柱人在一四一七年所建的烏魯清真寺,一五六一年所建的室內大市集,十四世紀所建的伊斯帕塔城堡,以及十六世紀由名建築師鍚南所負責建造的菲爾德威帕什(Firdevs Pasa)清真寺等,都留有許多珍貴的雕刻和繪畫,值得參觀。
在伊斯帕塔南方哥爾戈克(Golcuk)湖,香松林園繞著湖區,海拔一四○五公尺,空氣清新怡人,是休閒遊憩的好地方。埃吉爾迪爾(Egirdir)位於伊斯帕塔東北,環繞著如抒情詩般的幽雅環境,在一座人造的山上,公元前六世紀時,里底亞最後一代國王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城堡,歷經羅馬、拜占庭和塞爾柱,現在仍可看出當年的規模;城北的埃吉爾迪爾湖,風光優美,湖中有一小島,島上婦女坐在戶外編織地毯,整個感覺猶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馬尼薩
馬尼薩(Manisa)市,是土耳其西部馬尼薩省的省會,古稱馬格尼西亞(Magnesia),是一座經歷二千多年滄桑的歷史文化古城。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二十六分,北緯三十八度三十六分。
早在公元一世紀時,這裡就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商賈雲集,貨源充足,來自歐亞大陸的各種貨物多集中在這裡。一三九○年後被鄂圖曼帝國統治,後來曾一度易主,至一四一○年重歸鄂圖曼帝國。十八世紀為地方官員所把持。
這個人口約二十多萬的城市,現在是當地重要的農業和商業中心,西南距伊士麥僅四十公里,有鐵路與阿菲永和伊士麥相通,航空和公路交通都很方便。城市以北有遼闊的蓋迪茲(Gediz)平原,適宜於裁培葡萄、橄欖、菸葉、芝麻和棉花等農作物,為馬尼薩市提供充足的資源。
馬尼薩在中世紀曾經是鄂圖曼帝國王公和蘇丹喜愛的住處,現在還保留有幾座當時的建築,最著名的是穆拉迪耶(Muradiye)清真寺,建於一五八三~一五八六年,其中的石雕、琉璃瓦和鎦金裝飾,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寺院附設的輕學院,現在已改為博物館。有很多的觀光客實際上就是為了遊覽穆拉迪耶清真寺,才會光臨馬尼薩的。
阿菲永
阿菲永(Afyon)又名阿菲永-卡拉希薩爾(Afyo Karahisar),舊名KARA Hisar-Isahip,是土耳其西部阿菲永省的省會,古名阿克羅諾斯(Akroinos)城,後冠以阿菲永(即鴉片的意思),以反映這個地區的主要產品。
這個省會城市的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三十三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五分。位於安卡拉西南方二百五十七公里處,居安卡拉與伊士麥的中間位置。海拔一千零三十四公尺的高地上,瀕臨阿卡爾河(Afyon Karahisar),是西部的著名古城。有五十五萬人口。
當地交通發達,市內有國內線的機場,對國內有航空站的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往返。這裡並且是安卡拉至伊士麥的鐵路重要樞紐,有各種列車來往。公路網四通八達,長途巴士可以連接國內各大城市。市區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和計程車為主。
主要的農產品有罌粟、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和牲畜等。工業限於馬海毛、羊毛加工和地毯織造為主,兼有水泥、大理石加工、電器、五金和化工等。
這裡歷史古蹟眾多,拜占庭時期建造現在已成為這個城市地標的古城堡,雖然部分已遭毀壞,但是在大體上還可見古代的輪廓。十三世紀的大清真寺,以及塞爾柱人建的阿爾提格茲(Altigoz)橋,至今尚保存完好,現在已成為觀光勝地。
由於這裡自然條件適宜種植鴉片,因此市郊美麗的罌粟花盛開,這樣自然會導致許多倫理和道義上的紛爭,但是對外來的觀光來說,罌粟花的美麗所帶來的神秘和好奇,卻是最吸引人的。
庫塔希亞
庫塔希亞(Kutahya)市,古稱喬蒂安地(Cotyaeum),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五十九分,北緯三十九度二十五分,它位於馬爾馬拉海地區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大道上,瀕臨波爾蘇克(Porsuk)河,是庫塔希亞省的省會。
在歷史上,這座城市隨著商路重要性的變化而盛衰,中世紀時這條商路非常繁榮,庫塔希亞是它的中途轉運站,因此也日臻鼎盛。十六世紀前後,這裡也因為是鄂圖曼帝國的陶瓷業中心而聞名遐邇,其所生產的瓦、瓷磚和彩陶等,供土耳其和中東部分地區興建清真寺、教堂和其他名勝之用。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因為現代工業的日超興盛,這裡已中斷幾百年的顯赫名聲又得以恢復,並且地位越來越重要。現在工業有製糖、製革、硝酸鹽加工、陶瓷、機械、五金、電子、電器、儀表、紡織和地毯織造等。有鐵、公路直達埃斯基謝希爾和阿菲永.卡拉希薩爾等城市,交通非常方便。這裡河道眾多,氣候怡人,約有六十多萬人口,勞力密集,自然條件優越,是一座很有希望的新興城市。
這是土耳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承襲著土耳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古蹟也處處可見,重要的鄂圖曼帝國紀念性的建築,包括有城堡、清真寺、經學院、大澡堂、陵墓和豪宅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十四世紀所建的烏魯(Ulu)清真寺。位於城西的庫塔希亞城堡,使得這個城市更形壯觀,居高臨下,也是觀賞市景的最佳處所。十四世紀所建的經學院,現在是庫塔希亞的考古博物館,展示著這座古城的歷史演變,以及與尼茲尼古在羅馬和拜占庭時期當下的遺蹟。
另外,科索斯博物館是十九世紀匈牙利英雄拉霍科索斯(Lajos Kossuth)、和他家人所住過的屋子,除了參觀往日他的生活環境外,還有許多文物、文件的展示。
克爾克拉雷利(Kirklareli)市,是土耳其西北部歐洲部分克爾克拉雷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十二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四分,位於伊斯特蘭卡(Istranca)山麓,約有二十萬人口。由於地處從北到伊斯坦堡穿越山區的最短通道上,因此發展迅速。現在這裡是緊靠保加利亞的邊境城市,也是附近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主要經營乳品、穀物和菸葉貿易,是國內主要的木材工業主要生產地。
塔迪爾內到伊斯坦堡的鐵路支線貫穿市區而過,也有公路與各地相連,交通稱便。由於此地位居歐洲,當地人們在觀念上更容易受到西方的影響,因此市內夜總會、咖啡屋、歌舞廳和影劇院等娛樂設施眾多,夜生活豐富而多彩多姿。
位於市區東北九十八公里處的伊吉內達(Igneada),有美麗的沙灘、溫熙的陽光、可口的海鮮,以及大大小小的旅館,是土耳其東北濱臨黑海的有名度假區。
克爾克拉雷利
克爾克拉雷利(Kivklareli)市,是土耳其西北部歐洲部分克爾克拉雷利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十二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四分,位於伊斯特蘭卡(Istranca)山麓,約有二十萬人口。由於地處從北到伊斯坦堡穿越山區的最短通道上,因此發展迅速。現在這裡是緊靠保加利亞的邊境城市,也是附近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主要經營乳品、穀物和菸葉貿易,是國內主要的木材工業主要生產地。 塔迪爾內到伊斯坦堡的鐵路支線貫穿市區而過,也有公路與各地相連,交通稱便。由於此地位居歐洲,當地人們在觀念上更容易受到西方的影響,因此市內夜總會、咖啡屋、歌舞廳和影劇院等娛樂設施眾多,夜生活豐富而多彩多姿。 位於市區東北九十八公里處的伊吉內邇(Igneada),有美麗的沙灘、混熙的陽光、可口的海鮮,以及大大小小的旅館,是土耳其東北濱臨黑海的有名度假區。
巴勒克西爾
巴勒克西爾(Balikesir)市,是土耳其西北部巴勒克西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五十三分,北緯三十九度三十九分,位於伊斯坦堡西南方三百九十三公里處,馬爾馬拉海附近的富饒平原高地上。這一帶水源充足,平原上的河流都注入馬爾馬拉海。 當地市容整潔,街道寬濶,林蔭蔽空,車輛來往有序。市區有鐵路通往安卡拉和伊士麥,公路網四通八達,交通還頂方便。市區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還是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還有一些居民用自行車和驢車代步和運貨。市區雖然有七十多萬人口,但一切都有條不紊,髒亂現象也極少發生。 這裡氣候比安納托利亞內地溫和,市郊土地肥沃,森林密布,出產穀類、豆類、水果、蔬菜、芝麻、棉花、菸葉和橄欖等。工業主要生產棉織品、麵粉、地毯和皮革製品等。 巴勒克西爾有許多歷史和考古遺蹟,舊城區內有鄂圖曼帝國早期的許多客店和清真寺,南部的新市區內,有現代化的火車站、商場、銀行、餐廳、影劇院、行政大樓、師範學校和新式住宅區。
比列吉克
比列吉克(Bilecik)是土耳其西北部比列吉克省的省會,坐落在伊斯坦堡東南廳一百八十公里處,瀕臨薩卡里亞(Sakarya)河交流的卡拉蘇(Karasu)河。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的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比列吉克被希臘軍隊佔領,城市建築和著名的絲綢業遭到嚴重的破壞,戰後的好幾十年後,市容才得以逐漸恢復。 這個擁有十五萬多人口的城市,交通非常方便。新城區位於安卡拉到伊斯坦堡的鐵路車站周圍,舊城區坐落在一座小山的山坡上。現在多數人們以農業和畜牧業為生,也有少數工人在小規模的工廠中上班,從事皮革,乳酪和絲綢的生產。
鐵克爾達
鐵克爾達(Tekirdag)舊稱Rodosto,是土耳其西北部歐洲部分鐵克達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三十一分,北緯四十度五十九分,位於伊斯坦堡西方一百一十一公里處,瀕臨馬爾馬拉海,人口約四十二萬。 這座城市始建於公元前七世紀,早期可能是希臘人的聚居點,在以後的數百年間,成為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地區的港口(即今之埃迪爾內)。到了十九世紀後期,逐漸開始沒落,尤其是在一八九六年愛琴海沿岸的亞歷山大魯波利斯(Alexandroupolis),成為馬里乍河上遊的鐵路終點站後,這裡日超衰微。 鐵克爾達坐落在自希臘邊境伊普薩拉(Ipsala)通往伊斯坦堡的公路幹線上,有公路通往穆拉特利(Muratli),然後接埃迪爾內至伊士坦堡的鐵路線上,交通還算方便。現在這裡是農產品市場,主要出口品有亞麻、葵花籽、葡萄和葡萄酒等。 市內名勝古蹟眾多,主要的有魯斯泰帕夏(Rustem Pasa)清真寺和有頂蓬的市集,都是由十六世紀著名的建築師錫南所設計,雖然已經承受幾百年的風雨飄淋,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坡魯
坡魯(Bolu)市,是土耳其西北部玻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一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四分,位於安卡拉至伊斯坦堡途中,海拔七百四十二公尺,北界玻魯山脈,南接克爾奧盧(Koroglu)山脈,人口約二十八萬。 在歷史上,玻魯曾經是古喜特帝國的領土,公元前五世紀在此建立比提尼亞(Bithynia)王國。現在附近西南邊的埃斯基希薩爾(Eskihisar),就是古代小亞細亞的繁華城市比提尼亞遺址。 這個城市現在是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中心和集散地,主要的農產品有穀物、菸葉和玉蜀黍等。木材工業也比較發達,盛產櫟、山毛櫸、榆、栗和松等林木。附近開採褐煤和錳。另外,這裡還以出產品質優良的皮革製品,以及手工編織精美的地毯而聞名。 市內的古蹟有建於十四世紀的烏魯清真寺,市區北面還有美麗的七湖(Yedi Goller)國家公園,山明水秀,秋來片片楓紅,是有名的觀光勝地,備有齊全的旅遊設施。每至冬季,南邊的柯洛格魯(Koroglu)山區,是土耳其主要的滑雪度假地。附近的阿班特(Abant)湖,有各種旅遊設施。 位置大約在玻魯東北方四十公里處的盟格(Mengen),是一個以美食聞名的小城鎮,每年八月的廚藝競賽,全國名廚集聚一堂,提供土耳其傳統的美食。
埃迪爾內
埃迪爾內(Edirne)市,舊名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或哈德里安堡(Hadrianople),又可稱為尤斯達馬(Uskudama),是土耳其西北方歐洲部分埃迪爾內省的省會。經緯度是東經二十六度三十四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分,位於伊斯坦堡西北方約二百公里的通加(Tunca)河與馬里乍(Maritsa)河匯合處,接近希臘和保加利亞邊界,扼小亞細亞通往巴爾幹的主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歷來紛爭不斷。 最早在這裡定居的可能是色雷斯部落,以後逐漸發展成小城鎮。公元一百二十五年羅馬人曾予重建,並且加以擴大。到了十世紀時,保加利亞人佔領埃迪爾內,其間曾兩次遭到十字軍劫掠。一三六二年,鄂圖曼帝國攻佔此地,於一四一三至一四五八年將這裡定為帝國的首都,成為行政、商業和文化中心。 一八二九年的俄土戰爭中,埃迪爾內被俄國人佔領,戰後俄土雙方簽訂了「埃迪爾內條約」(Treaty of Edirne),條約內容雖將埃迪爾內歸還給土耳其,但卻加強了俄國在東歐的勢力,使它得以吞併多瑙河口和黑海高加索的沿岸島嶼,俄國船艦並能自由通行於達達尼爾海峽,以及博斯普魯斯海峽。但是在一八七八年,俄國卻再度佔領埃迪爾內。 一九一三年,這裡被保加利亞佔領。一九二○年又被希臘佔領,直到一九二二年才歸還給土耳其。現在這裡市容繁盛,交通方便,由倫敦至伊斯坦堡的鐵路幹線經過這裡,並有公路幹線與伊斯坦堡和中歐連接。當地以出產白乳酸馳名,還出產棉花、羊毛、肥皂和皮革製品等。在農產品方面,盛產小麥、稻米、黑麥和水果。全市約有十五萬名人口。 在名勝古蹟和參觀景點方面,城內的塞利米耶(Selimiye)清真寺,為著名宮廷建師錫南(Sinan)的一大傑作,大約建於一五六九至一五七五年之間;這座清真寺連同鄰近的附加建築物、學校、圖書館,以及現在設有考古和人種史兩植物館的經學院,構成一個建築整佳。著名的巴耶塞德(Bayezid)清真寺,於一四八八年由蘇丹巴耶塞德二世所建,寺內有四面牆壁支撐著巨大圓頂,雕樑畫棟,富麗堂皇;還有一座面朝麥加聖地的大理石壁龕。具德斯坦(Bedesten)集市大約建於十五世紀,有漂亮的頂蓬,現在經過修復,成為民俗工藝品主要的集散地。
伊茲米特
伊茲米特(Izmit)是科賈埃利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五十五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六分,位於馬爾馬拉海灣伊茲米特灣頂端附近,西北距伊斯坦堡市三十五公里,城區大部分在幾座山丘和建有工商業區的狹窄平原上。 這座城市始建於公元前八世紀,由希臘梅加拉(Megara)來的殖民者所建立,當時叫做阿斯塔庫斯(Astacus)。公元前二百六十四年由比提尼亞(Bithynia)國王尼肯米達斯一世(Nicomedes I)重建為國都,稱為尼肯米底亞(Nicomedia),城市名聲臻於鼎盛。在羅馬統治時期,這裡常為君王住所,是富庶繁華安樂之都。拜占庭統治時期,曾一度式微。到了一三二六年,伊茲米特才被鄂圖曼帝國所佔據。 現在這裡是土耳其造紙業中心,產量能夠提供本國需求量之百分之五十;並建有大型煉油廠。此外,還有電子、電器、水泥、磷酸塩、紡織、石油化工和輪船製造等工業。伊茲米特港是馬爾馬拉海沿岸的第二大港,經營國內和國際航運,由這由出發的輪船,有抵達伊斯坦堡的最近航線。也有鐵路與國家鐵路網連接,與伊斯坦堡和安卡拉之間,還有直達的鐵路線和公路,交通相當方便。 市內的歷史古蹟有古城牆遺蹟、拜占庭城堡,以及十六世紀由鄂圖曼帝國建築師錫南建造的清真寺等。由於這裡氣候宜人,海濱風光美麗,沙軟水淺,陽光充足,名勝古蹟眾多,因此雖然只有近六十萬人口,但是每年可以迎來幾十萬名的觀光客。市內也建有許多飯店、旅館、餐廳、夜總會、咖啡屋和健身館等娛樂服務設施。
卡斯塔莫努
卡斯塔莫努(Kastamonu)市,是土耳其中北方卡斯塔莫努省的省會,經緯度是東經三十三度四十七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十二分,位於安卡拉的東北方約一百七十公里處,瀕臨柯克(Cok)河,約有十八萬人口。此河把市區分成東、西兩邊,並且每邊都有大量的綠化樹木、歷史遺蹟、老房子、博物館、清真寺、土耳其浴室、複合院(通常包括有清真寺、土耳其浴室、救濟貧民的廚房、宗教學校、圖書館、以及貴族或贊助興建人的墳墓)、 (演變為驛站,是鄂圖曼帝國時期有中庭的四方形建築物,多位於市區或主要的地點;樓下是商店,樓上為店家製造商品和睡覺的地方)、商場(是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商店中心,有半圓形的屋頂)等多不勝舉。市中心有四百幢已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老宅第,現在都受到保護,它們有多元化的建築風格,有些已改建為旅館或餐廳。 這座城市以出產銅器聞名,兼有製糖、紡織、治金和農產品加工等工業,農業以沿海平原地區為主。離城十七公里的卡撒巴村(Kasaba Koyu)現在只有二十五戶人家,和一座建於一三六六年的馬穆特(Mahmut)小清真寺,清真寺的牆壁用石塊建造,屋頂和內部全是木材原料,純手工的繪畫和雕刻令人嘆為觀止,明亮的深紅色顯示出塞爾柱(Seljuk)傳統風格,是安納托利亞最精彩的「木造」清真寺。在山城的附近,有伊爾加澤山嶽國家公園(Ilgaz Dagi Milli Park),以及庫勒山嶽國家公園(Kure Daglari Milli Parki)。
宗古達克
宗古達克(Zonguldak)市,是土耳其北部宗古爾達克省的省會和黑海的主要港口,也是宗古達克與埃雷利之間盆地所採煤炭的主要出海口。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一度四十八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十七分。 這個城市是米利都人(Miletus)在公元七世紀前所建,曾被拜占庭所統治,一四六一年鄂圖曼人入侵。在古代,這裡不過是個無名小村落,十九世紀中葉後,因採煤業發展迅速,城市也緊跟著繁榮了起來,人口急劇增長,現在已有六十五萬多居民。 現在城市附近多山地,森林繁茂,沿著河流的肥沃谷地產玉蜀忝、亞麻和蔬菜,附近並有全國最大的煤團。恰塔拉澤(Catalagzi)發電廠供全國西北部廣大地區用電,現在是全國的重工業中心。 一九四○年以後大力發展礦業,全市的經濟有百分之八十與煤業有關,設有大型的化工廠與煉焦爐,並開辦頗具權威的宗古達克礦業技術學校。 這座城市交通發達,有鐵路直通安卡拉;港口設備完善,海上航線直達伊斯坦堡,出產的礦產品,源源不斷地經由這些交通線向外輸出。波茲泰佩(Boztepe)公關位於一座小山上,為宗古達克市海岸線提供了最美麗的襯托。
綽魯姆
綽魯姆(Corum)市,是土耳其北部綽魯姻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五十八分、北緯四十度三十三分。它的位置在安納托利亞肥沃平原的邊,地處安納托利亞中部至黑海之濱的商路要衝上,是著名的歷史名城。 在古代,這裡曾經是古喜特帝國的領土,從考古發現中獲悉,在喜特時代,當地的古文明已經有相當高的水準;十三世紀時所建的烏魯清真寺,十九世紀時鐘塔,都極具歷史價值。 這個擁有近五十萬名居民的城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以出產精美的銅器,皮革製品,手工紡織和編織品而聞名遐邇。並有紡織、水泥和銅器等小型工業。平原上有克孜勒(Kizil)河灌溉,生產穀物、水果、菸葉和甜菜等農產品,尤其是品質優良的山蔾豆,全國第一。綽魯姆並且是當地農產品的貿易中心和集散地,街市整潔,林蔭夾道,工商業興盛,頗具現代化都市的風格,而琳瑯滿目的民俗藝品,又會讓人們品味到強烈的土耳其氣息。
奧爾柱
奧爾柱(Ordu)市,是土耳其北部奧爾杜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是東經三十六度一分、北緯三十五度五十六分。位於黑海沿岸博茲泰佩(Boztepe)山的東坡,梅納特(Melet)河的河口處,有叢林密布的博茲泰佩山,擋住來自西北方的風暴襲車。 這裡地處特拉布宗以西,約一百六十公里的薩姆梅至特拉布宗的沿海公路上,交通還算方便,有近二十二萬名人口。當地之形崎嶇平原,森林茂密,氣候濕潤,郊區出產多種農產品,內地深谷飼養牲畜,種植穀物,卻近海岸地區開採銅、鋅等礦產。另外,這裡也盛產榛核,加工為榛核巧克力糖,吃起來非常可口。奧爾杜現在是子加工和出口中心,每年九月都會舉行榛子豐收慶祝活動,屆時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這裡十九世紀的富豪之家帕沙格魯.柯納克(Pasaoglu Konak),現在已改為人種民俗博物館,觀眾在此仍可捕捉到當地富貴人士的生活奢華之情形。市郊二公里處,是一片美麗的海灘,值得前往參觀,還可以順便欣賞十八世紀的古教堂。
古雷松
薩姆松
薩姆松(Samsum)是土耳其北部黑海南岸的最大城市,也是薩姆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二十分,北緯四十一度十七分,人口約四十五萬,位於克孜爾(Kizil)河與耶希爾(Yesil)河兩個三角洲之間。 這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建於公元前七世紀,是希臘的殖民地都市。公元一世紀時歸屬於羅馬帝國,以後數易其主。十二世紀時,薩姆松被塞爾柱人所征服,至十四世紀成為交易場所,變得非常繁榮起來。十七世紀時為了抵抗俄國的侵略,修築了非常堅固的堡壘。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九日,凱末爾將軍在這裡登陸成功,並組織民族抵抗運動,為創建獨立自主的土耳其共和國奠定了基礎。這整個過程在市內的阿塔土耳克博物館內都有詳細的史料展示,市立公園內也設有紀念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城市已予擴建並且邁向現代化。 這座城市地處要道,交通發達。這裡有航空線通往安拉和伊斯坦堡,與國內各重要城市間,有航班互通。這裡也是黑海中部海岸的主要主口港,港口擁有現代化設施,建有防波堤。在陸上交通方面,此地是來自安納托利亞的鐵路終點站,鐵路多用以運輸來自由夫里伊的鐵礦石。公路四通八達,與鄰近城市開通巴士,還有幹線公路通往安卡拉和色瓦斯。 當地也是富饒的農業區,除了糧食不缺外,出口貨有來自內地的菸葉、穀物、羊毛、化肥和紡織品等。這是一個優美的港口城市,氣候宜人,風景綺麗。市內十四世紀的巴札爾(Pazar)清真寺,建於十九世紀的布伊克(Buyuk)清真寺,創辦於一九七五年的五一九大學,以及現代化的建築,代表了多種土耳其建築形式,還有寬濶的海濱林蔭大道貫穿東西,大道旁政府機關、飯店、銀行和各種商店林立。這裡也是黑海沿岸的商業中心,來自歐亞各地的商品琳瑯滿目,市內隨處可見夜總會、咖啡屋、歌舞廳和影劇戲院等娛樂場所,各種享樂節目應有盡有,夜生活多彩多姿。
闡克勒
闡克勒(Cankiri)舊稱Kangri,史稱Gangra,是土耳其北部闡克勒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三度三十七分,北緯四十度三十六分。位於塔斯(Tath)河和阿哲(Aci)河的匯合處,因其自然條件的優越,自古就是國內的名城,早在十五世紀時,就歸入了鄂圖曼帝國的版圖。 這座擁有二十五萬多名人口的城市,是附近一帶農產品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主要農產品有穀類和水果,飼養的安哥拉細毛山羊也很有名。採礦業發達,礦產品有鉻、褐煤和石棉等,附近的大塩礦在拜占庭時代就已聞名,目前還在開探中。 交通相當方便,由安卡拉至宗古達克的鐵路穿過市內,礦產品通過這條鐵路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市內的歷史性建築物不少,至今還可見當年的宏大規模,昔日拜占庭時代的堡壘,現在雖已傾圯,但是遺蹟猶存。著名的大清寺還保存完好,相傳由蘇萊曼一世的宮廷建築師錫南所設計建造,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闡克勒市的驕傲。
斯諾普
斯諾普(Sinop)市,是土耳其北部斯諾普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九分,北緯四十二度六分,位置在國境北部中央突出黑海中,連接博茲泰佩(Boztepe)半島與大陸之間的地峽上,南有森林覆蓋的高山與安納托利亞高原隔開,為小亞細亞北岸唯一風光明媚的天然良港。是古代通往港口的陸路要道,建有巨大的堡壘,現在已經傾圯,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海邊築有堅固的防衛石牆。後來因為與內地間交通不便,並且有西部伊內博盧(Inebolu)和東部薩姆松的掘起,終告衰退。 據當地居民傳說,這座城市為亞馬遜人所建,使用他們王后斯諾娃(Sinova)的名字命名;也有傳說是由希臘神話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同伴奧托呂科斯(Autolycus)所建。到了一四五八年,斯諾普才併入鄂圖曼帝國。一八五四年十一月,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不久,城市大部分被俄國海軍所毀。 現在這裡經濟發達,農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河谷和濱海狹長的肥沃地帶種植玉蜀黍、亞麻和菸葉;工商業也很興盛。這裡約有二十多萬人口,並有公路通往薩姆松,與伊斯坦堡間有海上航線相連。在斯諾普旅遊,一定要去看看漁人碼頭,沿著碼頭開設了許多餐廳,提供有各式美味的餐點。沿著海邊的度假村和大飯店,有各種水上活動設施。當地的傳統木刻,也非常有名。 斯諾普現存的名勝古蹟,有拜占庭和塞爾柱時期經過重修的古堡壘遺蹟,早期希臘和羅馬時代建在舊城區中的孤立圓柱和石雕,一二一四年修建的阿拉丁(Alaeddin)清真寺,以及十三世紀興建的阿拉耶(Alaiye)宗教學校等,宗教學校現在已改為考古博物館,展出許多古代文物,尤其是幾座美麗的金聖像,最為珍貴。
阿馬西亞
阿馬西亞(Amasya)市,是土耳其北部阿馬西亞省的省會,它央稱為Amasela或Amasla。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五十一分,北緯四十度三十九分,瀕臨耶西爾(Yesil)河,又稱為綠河(Green River),位於安卡拉東北方三百三十五公里處,是一座美麗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約一百八十三年時,這裡就是本都(Pontus)王國的首都;公元前六十五年,這裡由龐培(Pompey)建為自由城市和擁有大片領土的行政中心。在二世紀時,獲得羅馬帝國「大都會」和「第一城市」的稱號,以後並不斷地興盛與繁榮。 阿馬西亞地處狹長的河谷中,風景宜人,廣裦的果園久負盛名,為早期鄂圖曼人所垂青,往往由王儲親任地方長官。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也是在這裡出生,他所提到的古城堡,在崖石頂上現在還可以看到殘蹟。 著名的中世紀建築有清真寺和圖書館。古建築集中在人口密集的耶西爾河南岸,有五座橋可通北岸。許多古蹟毀於一七三四年、一八二五年和一九三九年的大地震中。現在約有十七萬人口,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採礦、紡織和水泥生產。
阿達帕扎勒
阿達帕扎勒(Adapazari)市,是土耳其北方薩卡爾亞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度二十四分,北緯四十度四十六分,位於伊斯坦堡東方大約一百四十八公里處,薩卡爾西河西岸的肥沃平原上,靠近來自伊斯坦堡的軍用古道。 這個城市到了十八世紀末才使用現在的名稱,如今是當地工農業和商業的貿易中心,有鐵路支線與安納托利亞鐵路幹線相接。公路網四通八達,將當地出產的小麥、菸葉、水果和蔬菜等,運往伊斯地堡市場。 擁有五十五萬多人口的阿達帕札勒,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市內有大型甜菜加工製糖企業,還有榨油、棉麻加工、食品罐頭、麵粉、製草和紡織等。當地名勝古蹟不多,最出名的是一座建於古羅馬查士丁尼(Justinian)時代的石橋。
卡爾斯
卡爾斯(Kars)市是土耳其東安納托利亞區(East Anatolia Region)卡爾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五分,北緯四十度三十六分,它橫跨卡爾斯河兩岸,在國境的東北部,接近亞尼亞共和國邊境,海拔一千七百五十公尺,人口約三十萬。早在九至十世紀時,這裡就已成為獨立的亞美尼亞公國,以後曾被塞爾柱人、蒙古人、鄂圖曼帝國和俄國佔有,直到一九一八年才歸還給土耳其,市內一些建築物仍可反映出各人種,國家的特色。卡爾斯現在是土耳其重要的牲畜貿易中心,並且以出產乳酪和蜂蜜而聞名,也出產粗紡毛織品,地毯和毯製品等。這裡還是土耳其的軍事要地,有班機、火車和巴士通往全國各地,同時鐵、公路向東北經由亞美尼亞直達喬治亞。 市區分為新城和舊城兩個部分,卡爾斯河北岸為舊城,南岸為新城,中間有塞爾柱人所建的古橋相通。市內的歷史建築有庫見特(Kumbet)清真寺,原是亞美民亞教堂,現已改成小型博物館。鄂圖曼帝國時期的浴場,現在大體上還可以見到當時比較先進的排水設施和龐大的規模。卡爾斯河邊的古城堡,是十二世紀後期,塞爾柱人所建的軍事哨所,在上面還可以俯瞰卡爾斯河兩岸的美麗風光。這裡是遊客的樂園,除了可以享受當地人民熱情而傳統的招待外,還可以看到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
居米什哈內
居米什哈內(Gumushane)是土耳其東北部居米什哈內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是東經三十九度二十九分,北緯四十度二十七分,瀕臨哈爾希特(Harsit)河,位於特拉布宗至埃爾茲倫的公路線上,是特拉布宗至伊朗古貿易路線的中點站,北距黑海一百三十公里,人口約十八萬。 在十九世紀以前,這座城市以盛產銀礦而聞名,現在銀礦已經挖空,經濟主要依賴出口當地盛產的蘋果和水棃等水果,以及從特拉布宗港至伊朗西部大道的轉運行業;工商業也很興盛。這裡還是全省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旅遊業和娛樂業也很發達。
里澤
里澤(Rize)市,是土耳其東北部里澤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度三十一分,北緯四十一度二分,它的位置瀕臨黑海,在特拉布宗東方七十五公里。位於突入海中、滿蓋著茶樹的小山上,氣候涼爽,最熱的八月,平均溫度也只有攝氏二十度,景色宜人,是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這個擁有二十五萬多人口的城市,大多數居民是拉塞人,屬高加索人種。當地交通方便,市容鼎盛,有船舶通往伊斯坦堡,並有鐵、公路對外車絡。商業區集中在海灣周圍狹長的平坦地帶上,這裡肥沃的海濱狹長地帶還出產多種農產品,除茶葉外,還有玉蜀黍和柑桔。周圍地區所產的茶葉集中在這裡加工後,由海路向外輸出,在一九五八年當地成立了一家茶葉研究所。每年所舉行的採茶節慶典,莫不多彩多姿,並且在現場可以買到最好的黑海茶。 里澤市三面環海,沙灘廣濶,沙質鬆軟,風平浪靜,陽光和煦,空氣清新,適於散步小憩,也可以做各種水上運動。為了方便觀光客,當地人興建了許多旅遊設施,服務水準也很不錯。
阿爾特溫
阿爾特溫(Artuin)市,是土耳其東北部阿爾特溫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四十九分,北緯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它的位置臨近柯魯赫(Coruh)河,坐落在一座山旁,十六世紀的城堡遺蹟顯目的聳立在山岩上。 這是一個擁有許多漂亮的古土耳其建築的迷人城市,現在為周圍一帶農畜產品的市場,有公路通往西北部黑海港口霍帕(Hopa),南至埃爾祖魯姆。一八七七至一八七八年俄土戰爭結束時,這個城市被割讓給俄國;一九一八年俄土條約簽訂後,又歸給土耳其。境內多山,森林常茂,有不同景觀的松林、野茂,以及許多動物,包括黑熊和棕熊。 當地主要經濟活動為畜牧業和農業,主要生產一些肉類、穀物、茶、菸葉和銅等。全市約有六萬名人口,市民中有許多喬治亞人,庫德和拉塞(Laze)。在中世紀的時候,這裡曾被喬治亞人所統治,人們遊覽市內留下來的許多喬治亞時代遺蹟和建築,是了解喬治亞過去的最佳地點;如果整個旅遊行程充足的話,這個城市值得多留些時間細細欣賞。
賓戈爾
賓戈爾(Brngol)市,是土耳其東部賓戈爾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度二十九分、北緯三十九度七分,有穆拉特(Murat)河支流的格尼克蘇郁(Coniksuyu)河緩緩流過市區,氣候宜人,風光優美。 「千湖」是賓戈爾的別稱,是因為在賓戈爾東北面的山中有星羅棋布的小冰湖而得名。這座城市約擁有二十多萬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庫德人。這裡交通還算比較方便,公路幹線東至埃拉澤,西至穆什,使賓戈爾成為這一帶主要的穀類,牲畜和畜產品的市場,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輕工業也在發展中。 這座山城雖然在一九六六年大地震中,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並沒有阻止它的繼續向前發展。市內留有中世紀興建的古堡,市區西郊約二十公里處,有滑雪中心。
阿勒
阿勒(Agri)市原來的名稱叫做卡拉柯塞(Karakose),是土耳其東部高地阿勒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三分,北緯三十九度四分,位於幼發拉底河支流穆拉特(Murat)河的河谷處,坐落在凡湖北方約一百公里的地方,海拔一千六百四十公尺,因靠近伊朗的亞拉臘山,土耳其發音為阿勒,因而得名。 這裡是附近一帶的牲畜及畜產品的貿易中心,主要經濟活動為農業和牲畜飼養。阿勒市並且是土耳其至伊朗幹線公路的轉運站,約有二十五萬人口,其中以庫德人為主。 阿勒東北距亞美尼亞共和國不到一百公里,一個可愛的魚(Balik)湖就在途中,因此沿途開設了許多魚餐廳,提供美味新鮮的魚料理。這個城市到處都可以看到冒著泡泡的熱溫泉,但是二十公里外的布比山(Buba Bagi),卻是白雪皚皚的滑雪中心。
埃爾祖魯姆
埃爾祖魯姆(Erzurum)是土耳其東部埃爾祖魯姆省的省會及中心城市,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十七分,北緯三十九度五十五分,位於特拉布宗東南方一百七十六公里處,四周都是高山的肥沃平原中,海拔一千九百五十公尺,氣候寒冷,有「土耳其的西伯利亞」之稱。 早在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這裡就已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要塞,以後成為東羅馬帝國在亞美尼亞地區的要衝,當時稱為「泰奧多西歐波利斯(Theodosiopolis)。公元六至七世紀時,這裡分別被波斯和阿拉伯帝國佔據」,城名改為「埃爾祖魯姆」。後來又先後被塞爾柱王朝、伊爾汗國、上庫曼王國和帖木兒所佔領,直到一五一五年才歸屬鄂圖曼帝國。但是在一八二九年的土俄戰爭中,又被俄軍佔領。 一九一九年七月,由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主持的首屆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這次會議直接導致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因此,埃爾祖魯姆在土耳其歷史上,地位頗高。 這座擁有五十多萬人口的省會,靠近幼發拉底河,是附近一帶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工業有食品加工、皮革、水泥、製糖和農產品加工等,當地並以金屬加工和馬具業為主的手工藝品製造業出名。居民大部分是庫德人,他們嚴格遵循庫德人的傳統生活,也創造了盛極一時的文明。 由於這裡地處安納托利亞至伊朗的商隊通路上,自古以來便是商業和軍事中心。市內設有機場,並且是安卡拉至伊朗間鐵路線上的主要車站,安卡拉與德黑蘭之間的國際道路,也穿過市區,因此交通非常方便。 市內值得遊覽的古蹟,有城牆和城堡遺蹟,是拜占庭統治時期的象徵。寒爾柱蘇丹建於一二五三至一三○八年的塞爾柱神學院。建於十二世紀的烏魯(Ulu)清真寺,它擁有七個廣大中堂中不尋常建築方式,漂亮的大門和瓷磚砌的叫拜樓,都讓人讚嘆塞爾柱人的建築藝術;十三世紀蘇丹的女兒所建的皇陵也極為壯麗。離市區六公里的帕拉多肯(Palandoken)是冬季運動度假勝地,滑雪道是全土耳其最長最好的,深受滑雪專家們的鍾愛。
安條克
安條克(Antioch)土耳其語作Antakya,是土耳其東南部哈泰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七分,北緯三十六度十四分。位於奧龍特斯(Drontes)河口附近,早期曾為古敍利亞的繁榮城市。 公元前三百年由塞琉古一世建立,它扼敍利亞西北部的交通要衝,為軍事重鎮和商業中心。在希臘、羅馬時期和拜占庭初期,城市都獲得不斷的發展,並曾經是羅馬帝國敘利亞省的首府,最早的基督教中心之一。公元四十年時,基督追隨者在這裡首先被稱為基督徒。 在公元四、五世紀時,橄欖油生產和貿易,給當地帶來了繁榮。公元六世紀,這裡發展了蠶絲業。公元六世紀二十年代,當地接連受到火災和地震的擊襲。公元六三七年,併入阿拉伯的哈里發(Caliph)王國。公元九六九年,再由拜占庭佔領。一○八四年歸屬塞爾柱土耳其帝國。一五一七年起隸屬於鄂圖曼帝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在的安條克是一個小省會,經濟以附近地區的農業為基礎,主有農產品有小麥、棉花、稻米、橄欖和葡萄等,市內還設有農產品加工廠。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九年,由普林斯頓大學,法國之家博物館,以及一些美國博物館,以及一些美國博物館的贊助下,在當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一些當地城市歷史、在局等有關的珍貴資料。其中主要的發現是私人和公共建築物中,有多處精美的拼花地板大部分為羅馬帝國時代的製品,帶有不為人知的畫圖,反映了當時的市井生活和城市風貌。現在安條克約有二十萬人口。
哈卡里
哈卡里(Hakkari)舊稱colemerik,是土耳其東南部的城市,也是哈卡里省的省會,地處國內東南角海拔一千六百七十五公尺的山地上,是全國人口最少和最閉塞的地方,四周被群山所環抱,哈卡里以東的吉洛(Gilo)山海拔四千一百七十五公尺,沙特(Sat)山海拔三千八百一十公尺。 這裡有公路北通凡城,西達鍚爾特,約有六點五萬人口,多是庫德人,耕地面積所佔比例屬全國最低,主要經濟活動為放養牲畜,是當地牲畜和畜產品的銷售市場。市內有一座中世紀城堡,可以俯瞰全市,過去是庫德貴族的宅邸,現在成為市內最重要的景點。
阿迪亞曼
阿迪亞曼(Adiyaman)舊名Husnumansur,阿拉伯語稱為Hisn Mansur,是土耳其東南部山谷中阿迪亞曼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八度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四十六分,位於東南安納托利亞區。有相當悠久歷史,早在公元八世紀時,伍麥葉(Umayyad)王朝的阿拉伯人就在佩雷(Perre)古城附近建立這個城市,因此現在城北還有古城遺蹟。後來經哈里發哈倫.拉希德(Harun ar-Rashid)在此設立防禦工事,而取代了佩雷成為當地的主要城市,曾先後受到拜占庭,塞爾柱及土庫曼杜勒卡迪爾(Turkmen Dulkadir)王朝的統治。十四世紀末被併入鄂圖曼帝國。 一九二六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這個才被稱為阿迪亞曼的城市,現在是土耳其東南大灌溉計劃區中的一環,景色宜人,交通方便,有三十多萬人口,居民多庫德人。這裡農業發達,是附近地區的農產品市場,生產穀物、棉花、菸葉、阿月渾子堅果和葡萄。 這個城市有頗夠水準的住宿設備,是前往東北方的內姆魯特國家公園(Nemrut Dagi Nation Park)的基地。海拔二千一百五十公尺的內姆魯特山,是北美索不達米亞最高的山,山上有公元一世紀,安條克一世王所建立規模龐大的聖堂、祭壇,以及阿波羅、宙斯、海格勒斯、命運女神和安條克的巨大石像,許多石頭雕刻雖然因風吹雨打而風化,但以石像完整的手指刻線流暢,可知當時藝術之精湛。在安條克墓周圍,有造型各異的雕刻和石獅圍繞,面積之大,讓人嘆為觀止。 市內的考古博物館內,珍藏著當地費拉特河流域的文物,包括早自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的石雕、銅器及其他物品,參觀這裡後,讓人對土耳其及東南安納托利亞的發展史,有非常清晰的慨念。
迪亞巴克爾
迪亞巴克爾(Diyarbakir)市,是土耳其東南部迪亞巴克爾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四十度十四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五分。它又叫做Diyarbekin,史稱阿米達(Amida),城區伸展在一片玄武岩的高地上,是底格里斯河上游右岸的一座古城,始建於公元三世紀羅馬統治以前,後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曾加以擴建和鞏固,並於公元三百四十九年建造新的城牆。 這座城市曾先後被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土耳其和蒙古等王朝所統治,一五一六年為鄂圖曼帝國蘇丹所佔領,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重要省會;又因為這裡地近波斯邊界,是戰略要地,因此被用來作為對付波斯人的軍事基地。現在的迪亞巴克爾是庫德族的首府,整個城市交雜著亞美尼亞、基督教、庫德族與阿拉伯的多元文化氣息,是土耳其除了伊斯坦堡外,擁有最重要宗教建築的城市。 迪亞巴克爾有班機和火車與安卡拉連接,也有長途巴士通往國內各大城市,以及敘利亞的阿勒頗(Aleppo)和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等地。當地海拔六百五十公尺,氣候乾燥溫和;人口約六十五萬,大部分是庫德人,現在是棉花、菸葉、水果、穀物和羊毛的集散地,有纖維、食品、造紙、皮革、電器和汽車裝配等工業,並且以製造銅器和金銀絲細工藝品而聞名。 當地名勝古蹟眾多,是很能吸引觀光客的城市。一九六六年成立的迪亞巴克爾大學,原先是安卡拉大學的分校,一九七三年獨立。這裡的古城牆大約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為黑色玄武岩構造,長五點五公里,高十五公尺,原五公尺,四座主要的城門和十六座砲台分布其中,雙頭鷹、石獅和巨鳥的浮雕作品與碑文,重現了中世紀軍事建築藝術的傑作典範。 市內最古老的、規模最大的名建築物之一的烏魯(Ulu)大清真寺,是由塞爾柱蘇丹建於一○九一年,其前身可溯及公元六百三十九年,原是拜占庭時期的教堂,阿拉伯人侵入後將它改為清真寺,是土耳其最久,也是世界上十五個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令人注目的是它早期的設計型式,以及拜占庭和古代的建築用材。它的正門口裝飾著公牛與獅子的圖案,進入中庭後,看到的是兩座供穆斯林進行小淨的亭子,支撐南北兩側拱廊的柱子,源自羅馬與拜占庭時期的建材,在一些柱頭上還可以看到希臘文字,牆上還有稱之為Kufi字體的可蘭經文,是早期使用的阿拉伯文的書寫體。此外,烏魯清真寺因採用玄武岩興建,因此色調偏黑。 另一座內比(Nebii)清真寺,是典型的鄂圖曼清真寺,有著瓷磚砌成的波斯式叫拜樓。古老的阿拉米克(Aramic)教堂,至今仍在使用中。此外,市內還擁有一座高達九十層的塔,非常壯觀。 凱末爾的故居,就在城牆外面的河邊,現在已改成博物館。城南的迪克利(Dicle)橋建於一○六五年,從這裡可以拍到一些非常美麗的照片,是城牆,河流和橋樑組合取景的最佳角度。早期遺留的民間建築,以作家C.S.塔蘭其(C.S. Taranci)的家為代表,由黑色的玄武岩砌蓋,有白、黑拼飾的精緻迴廊,內部卻有超時代的裝飾。
加濟安泰普
加濟安泰普(Gasiantep)市,是土耳其東南部加濟安泰普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七度二十二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分,位於東南安納托利亞薩吉爾(Sacir)河附近,南面距離敍利亞國界只有四十二公里,坐落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之間,西南至地中海不到一百公里。由於是昔日絲綢的十字路口,所以古時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土耳其東南部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 這座海拔八百五十五公尺的城市,歷史非常悠久。在此地出土的陶器碎片中,表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有人類在此定居。中世紀時這裡稱為哈姆塔普(Hamtap),是保衛敘利亞大道的重要堡壘。到了一千一百八十三年,方由突厥人佔領,以後又屢次被外國侵佔,一九二二年才歸屬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被英、法軍隊佔領,在土耳其獨立之戰爭和外國軍隊苦戰時,加濟安泰普人曾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忠烈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這個城市與敘利亞關係密切,在這個城市的舊市場裡,敍利亞人操阿拉伯語以貨易貨及討價還價之聲到處可聞,每個月約有四萬敍利亞人前來交易,其中許多人都是來自僅一百公里外的敍利亞第一大城阿勒坡。二○一一年土、敍雙方的貿易額已達二十五億美元。後因敍利亞人民起來反抗獨裁政權,土耳其嚮應阿拉伯聯盟,歐盟和美國的對敍利裁措施,才使雙方關係冷淡下來。 由於加濟安泰普位於廣濶肥沃的哈蘭平原上,現在又在東南安納托利亞計劃區中,農田都獲得良好灌溉,因此農產品豐富,郊區一片翠綠的橄欖樹、棉花田,更以品質優良的食用堅果阿月渾子樹(Pistacio)而聞名全國。現在這裡還是農產品和家畜的集散地。工業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來源,以農產品、食品、山羊皮、地毯、纖維和菸葉等加工為主,所生產的葡萄和葡萄酒,也非常有名。 這個城市約有八十五萬人口,當地手工藝品的銅器非常精緻,鑲崁珍珠貝母的家具也秀氣可愛,市場可口的披薩、香味誘人的烤羊肉引人垂延,都不要錯過嚐試的機會。 現在的市街大部分是新建的,新城區道路整潔寬廣,高樓大厦林立。這裡舊城區的老房屋,具有安納托利亞東南部、美索不達美亞和敍利亞的特徵,因為當地是草原氣候,夏天非常炙熱,二至三層樓的石材房子都有非常重要的中庭,並有高大的圍牆和外界隔絶。 市內古蹟充斥,主要的古建築有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建於公元六世紀、擁有三十六個塔壘的城堡,塞爾柱人統治時又曾予以重建,現在是考古博物館,館藏豐富,有新石器時代,嘉特人時期和羅馬時期的文物。哈珊蘇茲(Hasan Suzer)屋經過精工重修後,設為人文博物館。另外,還有嘉特文化中心,以及十一和十六世紀所建的幾座清真寺。
馬爾丁
馬爾丁(Mardin)是馬爾丁省的省會,也是亞拉姆語(Aramaic)城堡的意思。經緯度是東經四十度四十四分,北緯三十七度十八分,南界敍利亞,古代稱為馬里達(Marida),是位於一片寬濶高地南坡的古城。 這個城市是安納托利亞高原南部,東、西貿易通道上重要的貿易中心,通鐵、公路、交通非常方便。這一地的農業以生產小麥、大麥和芝麻為主,並飼養安哥拉山羊,也有小型的棉、毛紡織業,經濟效益顯著。約有四點五萬人口,是土耳其人、庫德人、敍利亞人、阿拉伯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共同居住的多元化城市,他們沒有種族問題,也是最和平的土耳其人。 當地有新、舊兩個城區,兩者之間通小巴士。舊城區比較熱鬧,它依山建築,並以特殊的房屋建築而聞名,它有獨特的設計,傳統的馬爾丁房子多由石灰石建造,有兩層的,也有三層樓的,並有高的石牆和朝南的庭院,窗戶和大門是精工細作的周刻石藝裝飾,房子像梯田般建築在岩石山坡,層層疊的景象以遠處齊,好像金黃色的露天博物館。大街小巷間的石造房子、清真寺、教堂和修道院等宗教歷史建築,令人大開眼界,是土耳其人和外國遊客熱門的觀光地方。 市內的名勝古蹟有古城堡和幾座清真寺,尤其是塞爾柱時期遺留下來的大清真寺(Ulu Camii)最為有名。興建於十四世紀的蘇丹伊薩梅德雷謝(Isa Medresesi)經學校有令人讚嘆的華麗雕刻大門;攀登屋頂,可以欣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奇景。馬爾丁往東約七公里處的德魯札菲蘭(Deyrulzaferan)地方。有一座敘利亞雅各派教堂,曾經是繁榮的宗教社區。
巴特曼
巴特曼(Batman)市是巴特曼省的省會,也是國內東南部的工業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二度二十一分,北緯四十一度三十八分,地處土耳其石油產區的中心,建有大型現代化國營煉油廠,是國內重要的煉油基地。此外,還有飲料、食品、化工、家具、鞋靴、機械、造紙、鋼鐵、汽車、織毯和電子等工業,經濟效益顯著。伴隨著工業的快速增長,這個城市的交通也發達了起來,不但和國內外各城市有鐵、公路連絡,市內還建有機場,對外定期航班往返頻繁。 在巴特曼五十多萬人口中,從事工藝生產的超過半數。當地學校、醫院、政府機關等公益部門設施完善,辦事效率也很高。市區北邊的馬拉巴迪(Malabadi)古橋,建於一一四七年,依然鎮定地橫跨在巴特曼河上,悠悠的流水反映著橋身,兩座高高的橋塔似乎保證著這座古橋的安全,這一帶也是巴特曼風景最美的地方。
錫爾特
錫爾特(Siirt)市,是土耳其東南部錫爾特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五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六分,位於托羅斯山脈的東南山麓,瀕臨比赫坦(Buhtan)河,約有三十二萬人口。 在鄂圖曼帝國時代,錫爾特是包括敍利亞和伊拉克北部廣大地區的主要商業中心,南部為廣濶的平原地帶,經濟來源主要是種植穀物及畜牧,現在是重要的農產品集市,出產全國聞名的山羊毛地毯,以及一種把經過處理的山羊皮剪成小塊,再按照毛的順方向,拼成圖形的大毛毯;同時盛產的阿月渾子核果也是特別大。 這裡有公路西經巴特曼通往迪亞巴克爾,北抵比特利斯,南方可經吉茲雷(Cizre)至伊拉克北部,交通非常方便。這座城市鄰近底格里斯河的幾條支流,東北部多山,森林茂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也是休聞的好所在。 市內值得參觀的古蹟,有十二世紀塞爾柱人建造的烏魯清真寺,十三世紀的阿薩克爾切爾什(Asakir Carsi)清真寺,以及距離市區六公里處的易卜拉欣哈克(Ibrahim Hakki)壯麗的陵墓,附近還設有易卜拉欣天文博物館,都可前往一探究竟。
比特利斯
比特利斯(Bitlis)市,是土耳其東南部比特別斯省的省會,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二度六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二分。坐落在東安納托利亞區,海拔一千四百公尺的凡湖西南岸不遠處,地處底格里斯河支流比特利斯河的狹長河谷中,是緊扼凡湖盆地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唯一通路,戰略地位重要,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古代亞美尼亞史書中,這裡被稱為巴喀什(Bagesh)。在十四世紀建立庫德王朝前,巴喀什魯受到阿拉伯、拜占庭、波斯和蒙古的統治,以後歸附鄂圖曼帝國,在鄂圖曼的宗主權下享有自治權。 到了十九世紀末葉,當地的亞美尼亞人發生叛亂,但是不久後就被鎮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被俄國佔領。這兩次的變故,使得比特利斯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大建築物燬於戰火,以致人口銳減。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這座古城已經成為土耳其東南部的重鎮。現在約有二十六萬人口,工業發達,主要有製革、菸葉加工、染織、機械、農產品加工、治金、電器和造紙等。由於這裡地處流涼的山區,氣候嚴寒,冬季漫長,降雪量大,生存條件惡劣,當地居民因此擁有異常健壯的體格,他們耐寒能力,是足以讓人嘆為觀止的。 這個城市的建築物及各種紀念碑,大部分都是用當地出產的黑色石頭蓋的,因此當地的大型建築物多為黑色。比特利斯的名勝古蹟有早期塞爾柱和鄂圖曼帝國部分被毀的中世紀城堡、十二世紀興建的烏魯清真寺、塞爾柱人蓋的哥克梅達尼(Gokmeydani)清真寺、鄂圖曼人建的賽內費耶(Serefiye)清真寺、塞內夫罕(Serefhan)經學院和客棧等,有些雖然已經殘破,但是氣勢優存。 市區附近是滑雪中心,往西則是有名的凡湖,可以水上搭船觀賞美麗的湖景,也可至附近的內穆魯特爬山踏青。附近主要的港口,就是凡湖之濱的塔特萬(Tatvan)。
凡城
凡(Van)城是土耳其東南部凡省的省會所在地,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三度二十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八分,位於凡湖東岸的岩石小山腳下的綠洲中,山頂上有古城堡的遺蹟,海拔約一千七百五十公尺。當地民風淳樸,大約有五十萬人口,以庫德人為最多;每年入境參觀的遊客,也有五十多萬。 公元前八世紀左右,這裡是烏拉爾圖(Urarta)王國的首都,後來相繼為米底亞人,阿契美尼德波斯人和本都(Pontus)王公,以及羅馬人、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所佔劇。一○七一年被塞爾柱土耳其人佔領,一五四三年併入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於一九一五至一九一七年間被俄國人佔領。一九二三年土耳其獨立後,加入祖國懷抱,各方面都得到發展。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附近發生苪氏七點二級強烈地震,附近城市受到嚴重的破壞,但凡城市身倖免於難。 現在凡城以經銷當地出產的毛皮、穀物、水果和蔬菜為主。以紅、藍、白為主的手工織毯最受觀光客的吹迎。此外,這裡全身雪白,有一藍一綠眼睛的凡貓,更是聞名於世。由於靠近凡湖,湖光山色,景色秀麗,所以旅遊業也非興盛。與安卡拉和伊斯坦堡之間,有航班相通,鐵、公路交通也非常方便。 這裡有一座宏偉的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前,一直擔任著保衛城池的責任,登上城堡,凡城的新舊部分了然在目。沿著雕刻的岩石台階登堡途中,有契形文字的碑銘,為紀念推崇公元前五世紀波斯王薛西斯(Xerses)而立;堡壘之中有幾個烏拉爾圖皇家的陵墓。在舊城中有烏魯等多所清真寺,其所留下的建築模式讓人了解塞爾柱和鄂圖曼的建築。位於新城的博物館收藏有附近出土的許多鳥拉爾圖碑文和陶器。
欣欣向榮的各大城市
迪夫里伊
迪夫里伊(Divrigi)市,是土耳其中部色瓦斯省的一個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八度七分,北緯三十九度二十三分,靠近幼發拉底河支流恰爾特蘇于(Saltisuyu)河,位於果園和花園所環抱肥沃山谷盡頭的一座小山麓。山上有十三世紀城堡遺址,居高臨下。這個城堡曾為拜占庭帝國要塞,受達尼午曼德(Panishmend)的土庫曼人統治,十三世紀後半葉被蒙古人攻陷。一五一六年併入鄂圖曼帝國版圖。 這個擁有三萬多名人口的小城市,它十二、十三世紀的建築,可以說是穆斯林土耳其藝術的最早範例。現在這裡是土耳其最大的鐵礦開採中心,色瓦斯至埃爾祖魯姆的鐵路經此,並有公路與鄰近市鎮交通。
克勒克卡萊
克勒克卡萊(Kirikkale)市,是土耳其中部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三度三十一分,北緯三十九度五十分,位於安卡拉至開塞利的鐵路線上。這個原為村莊的小城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建鋼廠,使得人口激增,現在已有二十六萬多名居名。這裡的大鋼廠,是國內最大鋼廠之一,生產優質的合金鋼和機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增建化工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興建煉油廠,使得克勒克卡萊成為一座興旺的工業城。同時,現在這裡是克孜勒(Kizil)河谷所產穀物與畜產品的市場。
濟萊
濟萊(Zile)市,是土耳其中東部托卡特省濟萊縣的主要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五十四分,北緯四十度十八分,位於邦希爾(Yesil)河流經的肥沃平原,是當地重要的商業和農業市場,附近的圖爾哈爾設有甜菜廠,有公路與托卡特和阿馬西亞相通,約有六萬名人口,附近山上有殘存的古堡。
基利斯
基利斯(Kilis)市,是土耳其南部加濟安泰普省基利斯縣的主要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三十分,北緯三十八度四十三分。約有十二點五萬人口。周圍土地肥沃,盛產橄欖、葡萄和阿月渾子堅果。主要工業為絲和棉紡織,位於公路幹線上。
伊斯肯德倫
伊斯肯德倫(Iskenderun)舊稱Alexandretta,是土耳其南部哈泰省的重要港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六度七分,北緯三十六度三十七分,位於地中海東北端伊斯肯德倫灣的東岸。在經南非好望角的印度洋航線,和後來經埃及蘇黎士運河的海上航線開闢以前,這座港口是中世紀和近代初期來自伊朗、印度和東亞的陸路貿易商品的輸入港。 一九三九年,這個港市在數易其主後,重新回到土耳其人的手中,經過改建港口、建立軍事基地、興辦化肥和鋼鐵等工業,以及鋪設從拉曼山(Raman Dagi)來的輪油管道,使城市迅速發展繁榮。 現在伊斯肯德倫擁有六十五萬人口,街道整潔,環境幽雅,交通有序,景色宜人,高樓大廳林立,商業非常繁榮。這裡交通非常發達,在航空方面,有空中航線通往安卡拉、伊斯坦堡和阿達那,以及各重要城市,定期航班往返頻繁。海上航路可以和世界上各大港口連絡,與國內各大城市間通鐵、公路。由於是個國際性的港口,這裡的觀光娛樂業也非常出色,夜總會、咖啡屋、歌舞廳和健身館等休閒設施,隨處可見。
塔爾蘇斯
塔爾蘇斯(Tarsus)市,是土耳其南部地中海區伊切爾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五十三分,北緯三十六度五十五分,位於省會梅爾辛和阿達那市之間,坐落在塔爾蘇斯河畔,風光幽美,土地肥沃,位置險要。這裡交通方便,是鐵、公路的轉運站,附近有優良的港灣。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這裡就開始有居民。自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入侵的時間內,當地都非常繁榮。公元前六十七年,這裡被併入羅馬帝國新設立的利西亞(Cilicia)行省內。在羅馬時期和拜占庭初期,此地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主要城市。 現在這個擁有二十五萬人口的城市,經濟以農業和亞麻紡織業為主,同時也是農業和紡織業的中心。
錫利夫凱
錫利夫凱(Silifke)是土耳其南部伊切爾省的港市,經緯度為東經四十一度五十七分,北緯三十七度五十六分,位於省會梅爾辛西南方約八十公里的地中海濱,戈斯庫(Gosku)河幽幽地從市旁流過。氣候良好,一年中有三百天是晴天,除了較高的山區外,這裡沒有冬天。在市區可以遠眺托羅斯山脈及海洋,五~十月都適合游泳,海水的溫度有時比地面高,並且有陽光,沙灘和古蹟,是地中海阿倫亞(Alanya)以東,安塔利亞以西的度假勝地。 由於河水不缺,乃為這個城市帶來了更多生機,規劃過的灌溉工程,為戈斯庫三角洲平提供充足的水源。當地交通方便,是環海東西及北上公路的交接點。全市約有十五萬多名人口。 這裡的郊區農田盛產棉花、菸葉、葡萄、橄欖、大豆和小扁豆等農產品,也是周圍地區農產品集散貿易中心。製造業也很發達,工業產品有飲料,水果和蔬菜鑵頭,紡織品、鞋類、服裝、化學藥品、電器設備、運輸器材、塑膠、 玻璃和陶器等。 在市郊南方五公里處,矗立著公元前三世紀初塞琉西亞一世所建的塞硫西亞特拉奇亞(Seleucia Trachea)古城遺蹟,山頂有拜占庭堡壘遺蹟,城北有燈塔,城的西南面則有鳥類保護區。
阿拉尼亞
阿拉尼亞(Alanya)市是土耳其南部地中海沿岸度假勝地之一,與塞浦路斯島圍隔海相望。寬濶的海灣被一處巨大的懸崖一分為二,懸崖高二百五十公尺,頂端有一個雄偉的中世紀城堡。 此處的具體位置在安塔利亞以東一百三十七公里處,有計程車或小巴可達。市中心海岸旅館林立,海鮮餐廳比比皆是,還有咖啡屋、酒吧、迪斯可舞廳、一般商店和名品店充斥,使市區在感覺上是個繁忙的小都市。主大街達姍拉塔斯.卡德狄賽(Damlatas Caddesi)上林立著旅館,辦公樓和街邊咖啡屋。從這裡到西部港口之間禁車輛通行。 離市中心不遠處的海濱,有一道宛若舞動的百龍城牆,指引遊客宜奔山丘之頂,城牆建於一二二六年,全長達七公里,上面有一百五十座塔樓,給城內的衛戌部隊和市民以可靠的保護。一座保存得相當完好的城堡聳立在山頂,是塞爾丘克的頭領阿拉丁.凱庫巴特(Alaeddin Keykubad)所建造的。站在城牆 口處向外觀看,周圍險峻的風光一覽無餘,也可以府瞰地中海,水天一色,一望無涯。但是欣賞美景之餘,也別忘了當年的囚犯,往往都是從這裡被拋下去的。城堡附近街道狹窄,這一帶多粉刷過的房舍。山坡的較高處有成片塞爾丘克建築過的廢墟,但海邊則是一些木結構的鄂圖曼別墅,很多還有人住。 自十三世紀起,阿拉尼亞的紅塔(Kizil Kule)一直守衛著這裡的港灣,裡面有個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民俗小博物館,但是塔頂風光倒是很精彩,可以在黃昏看到夕陽斜照的美景,還能夠聽到拍岸的濤聲。 當地的旅行社可以帶觀光客到海邊岩洞去遊玩,最好以陸路前往,尤其是趁傍晚落日餘輝能照亮洞內時,可以看到裡面許多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和石筍。
埃雷利
埃雷利(Eregli)市,是土耳其南部孔亞省的城市,位於孔亞市東南方一百二十公里處的中托羅斯山麓,著名的西里西亞(Cilician)門山口隘道附近。 遠在拜占庭時代,這裡曾經是拜占庭帝國的邊疆要塞,九世紀時被阿拉伯人佔領,至十一世紀末歸塞爾柱人統治,十三世紀時被蒙古人攻佔,直至一四六六年才歸入鄂圖曼帝國的版圖。現在這座城市位於孔亞至阿達那的鐵路線上,有公路和其他城市連絡,交通稱便。 這裡並且是阿達那平原所產棉花的集散地和紡織中心,有三十多萬人口,其中一部分從事棉紡織業,產品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 市內多名勝古蹟,保存完好的有大清真寺,相傳為十六世紀書名宮廷建築師錫南所設計建造。另外還有東方商隊旅館,曾經是古商道上的驛站,為研究古代中亞細亞陸上貿易,提供寶貴的考古資料。
費特命耶
費特命耶(Fethiye)市是土耳其西南部的港口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七分,北緯三十六度三十七分,是穆拉省的城市,也是綠松石海岸地區重要的小港都,位於安塔利亞西方一百六十公里處,地中海費特希耶灣東部的小海灣上,背靠面托羅斯山。 這裡每天都有船隻開往伊斯坦堡和伊士麥;陸上交通也很方便,與鄰近城市間通巴士。因為此地是鉻礦的開探中心,經擴建後的港口,源源不斷向外輸出本地區所產的礦產和木材。全市約有三萬人口。 此地氣候宜人,山川秀麗,市區內有個頗有特色的市集和一些漂亮的室外餐廳,並設有賭場,使這裡形成一個旅遊中心。此地也曾是古代特爾美索斯城的舊址,最醒目的遺蹟,是一群位於城北放在懸崖上的利西亞古墓了。最大的阿敏塔斯墓(Amyntas Tomb)是整個綠松石海岸地區最精美的,其正面裝飾著帶雕飾的柱子和門廊,看上去像是一座希臘神廟。
馬爾馬里斯
馬爾馬里斯(Marmaris)市,是屬於土耳其西南部沿岸最美麗的港市,位於地中海東北岸,背郁郁蔥蔥的群山,三面被松樹林所環繞,南臨寬濶的海灣。近二十年前這裡還是個淳樸的小漁港,如今街上盡是大小旅館,餐廳、旅行社、速食店、Pub、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大型超市,是土耳其非常受歡迎的休閒度假勝地。當地冬天只有約三萬名居民,但是一到夏季,從歐洲湧進的大量觀光客,加上來自國內各地遊客,人口會劇增至十多萬。 雖然舊城區裡粉刷過的小樓顯得有些雜亂,但是山上最高處是個小堡壘,人們在上面可以看到海上的壯麗的風光。它又是當地海域上最受歡迎的停站,遊艇港口設備新穎,特別是那條濱海的人行道,是傍晚後的好去處,一長排的酒吧和餐廳正對著港口隨著波浪起伏的木帆船,可是這裡的消費額也是全土耳其最高的。遊客們如有興趣味,還可以到附近希臘的羅得島(Rhodes)去參觀,船程只要一個小時。 碼頭邊的遊艇和旅行社有各種套裝的旅遊行程,除了海上活動外,吉普車郊外奔馳也很受歡迎。而中心大街旁的地中海海灘綿延數公里,沙灘上櫛比鱗次地擇蒲遮阻傘和躺椅,女性僅著比基尼三角褲,坦胸露乳的多不勝計,彷彿是一片肉林,也分不出是外國人或本國人,使人很難相信這是個百分之九十九信奉伊斯蘭教的地方。 郊外的恰姆勒(Camli)村有市區的迷你巴士可以到達,空氣新鮮又安靜,當地所盛產的蜂蜜非常有名,餐桌上的蜂蜜多得好像是免費品。從恰姆勒碼頭搭船到塞迪爾(Sedir)島,島上有廁所、更衣間、野餐桌椅、躺椅和飲料販賣亭,但沒有旅館。這個島以前是卡里亞(Carian)王國的城市,後來和羅得島結盟,有塔樓的城牆圍繞著古城,島上有阿波羅神廟、市場、劇場和其他建築,現僅保存有劇場。島上的克婁芭特娜海灘(Cleopatra Beaoh)以金沙出名,此沙是由石頭長期風化而產生,是含有石灰質極細的「圓形石」,除了此島和希臘的克里特(Crete)島外,愛琴海和地中海都沒有發現過這種沙。現在這種罕見的沙已受到保護,遊客不能攜帶皮包,背包和袋子等進入海灘,在海灘的左右兩邊出入口處有沖水設備,務必將遊客身上的所有沙子都留下。
博德魯姆
博德魯姆(Bodrum)位於土耳其西南端博德魯姆半島上,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二十六分,北緯三十七度二分。它面對希臘的科斯(Kos)島,瀕臨愛琴海的凱爾梅(Kerme)灣,也就是古代的希蘭灣的北面。在一九一九~一九二一年之間,博德魯姆曾被義大利佔領,後由土耳其收回。 這個土耳其最漂亮的地方,舊城區刷白過的石頭建築,在色彩豔麗的九重葛和芳香的忍冬掩映下,仍然保留著它那獨特的波希米亞風情。城市背靠蒼翠的丘陵,面向大海,海風習習,空氣清新,沙灘廣濶,水溫適宜,可以做各種水上運動,周圍風景如畫,在沙灘上戲水漫步也是一大享受。這裡並深受遊客的喜愛,夏天一到,人們便來到這裡的別墅避暑,大量的旅行團也紛紛湧了進來。 此地沒有增建高層建築,而是向外拓展,目前已將鄰近海灣的幾個村子畫入城市範圍,使得這個大博德魯姆成為地中海東部地區最大觀光度假地區之一。市內宏偉壯麗的聖彼得堡,是本市的標誌。人口八萬的博德魯姆,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興建的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sus)所在地,其統治者摩索拉斯(Mausolus)雄偉的陵墓就是建在這裡,因聞名於世後來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而單詞「陵墓」(Mausoleum)就是由此得來。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墓石已被搬去修建港口地峽處那座巨大宏偉的佩特羅尼姆(Petronium)城堡,因此現在的城堡比陵墓更好玩,遊客也更多。 這座城堡是十字軍東征時,由聖約翰的僧侶騎士團所建造的,城堡內有世界上最大的水下考古博物館,館內幾間中世紀的展覽室裡,陳列著從邁錫尼和青銅器時代,以及拜占庭時期沉没的船隻殘骸中所發現的古代物品。 繁忙的博德魯姆遊艇停泊港雖然在白天充滿了生機,但是夜裡才是它最活躍的時候。在舊城區「酒館一條街」(Meyhaneler Sokak)附近狹窄的街道邊,多時尚的服務店和手工藝品店,還有一些簡樸的餐廳。這裡的夜總會和哈利卡娜斯迪斯可舞廳,也是人滿為患。 這個多單行道的博德魯姆市,還是「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出生地,他學成後周遊小亞細亞,偏及巴比倫王國、埃及和希臘、詳盡地記載各地的建築、傳奇故事、重大歷史事件和傳統習俗,後來整理成一部巨著,名為「歷史」。
班德爾馬
班德爾馬(Bandirma)是土耳其西部巴勒克西爾省的城市,也是瀕臨馬爾馬拉海濱的主要港口,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五十八分、北緯四十度二十分,隔海與東北方的伊斯坦堡相距約二百六十公里,也是伊斯坦堡和伊士麥間繁忙的轉運港和商業中心,內地的穀物,牛羊和方硼石等物產,都是經由這裡向外輸出。 這個擁有約二十萬人口的港市,對外交通發達,水路勿遠弗屆,陸路交通地很方便,有鐵、公路通往伊士麥、安卡拉和巴勒克西爾等地,與鄰近城市間通巴士。境內有許多古代歷史和考古遺蹟,使它發展成旅遊勝地。 市區南面約二十公里處的馬尼亞斯湖(Manyas Golu)的東北部沿岸一帶,現在已闢為鳥類自然保護區,並於一九五九年建為國家公園,是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大自然的好地方。
米勒托斯
米勒托斯(Miletos)市也是艾登省的城市,距離迪迪馬以北四十公里,古時這裡的海邊有四個港口,海上貿易可遠至黑海、雅典、義大利和埃及,是當時這個地方的主要經濟來源,後來成為愛奧尼亞十二聯邦、最重要和富裕的海港貿易中心及重要城市,公元前七至六世紀,成為愛琴海地區要的商業、文化、藝術和科學的中心,同時孕育有歷史學家、哲學家、史上最早發明「城市規劃」的建築師希波達莫斯(Hippodamos),以及伊斯坦保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師之一的伊西杜洛斯(Isidoros)。 在希臘時期,米勒托斯是進入小亞細亞的主要港口,但是城市後來被曼德雷斯河的淤泥逐漸阻塞,交通因此變得困難了起來,從迪迪馬可以搭乘小巴到白村(Akkoy),然後搭到附近棉花田工作的牽引車便車才能到達。市內有建於十五世紀的Ilyas Bey清真寺,是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寺的圓頂上春天呈綠色,夏天就變成乾黃色,有白鸛鳥在圓頂上築巢。 當地最有名的古蹟是希臘羅馬古劇場,整體規模非常壯觀,寬依山丘而建,可以容納一點五萬觀眾,它正面的牆體原來長達一百四十公尺,能夠遮住舞台內部和樂隊,但是劇場中央大部分已經倒塌,但觀眾席的剩餘部分及通道較為完好。 這裡還有一個安納托利亞的最大浴場,有冷、溫、熱三間,在不一樣的時間裡,居民不分貧富都可付一樣的錢入內。人們前往大浴場不僅是清潔身體,更重要的是人們在這裡相聚,可以自由地傳播播社會新聞、談論政治、文學和生活瑣事。 米勒托斯還留有羅馬時代的尼姆斐蒂(Nymphation)噴泉,是三層樓高的雄偉建築,每層都有九個壁龕,崁在牆壁的凹處,其中有男、女神和水仙的雕像,水道從六公里處將水引進一樓,經雕像後再流入水池裡,這個噴泉完全呈現出羅馬人傑出的引水技術。 市內有三個市場,南方市場的北門建築物和噴泉的雕像,現在放在柏林博物館。
烏斯庫達爾
烏斯庫達爾(Uskudar)舊稱斯庫塔里(Scutari),是土耳其西部伊斯坦堡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九度一分,北緯四十一度一分,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亞洲地帶內的布爾格魯(Bulgurlu)山麓,與伊斯坦堡市隔著海峽對峙,因此戰略形勢非常重要,設有海、空軍基地,時常看到有戰鬥機和艦艇出入。城市的歷史也很悠久,拜占庭末期稱為斯庫塔里。十四世紀時被鄂圖曼帝國佔領,因為它是亞洲的驛戰,所以改稱為烏斯庫達爾,就是「信使」的意思。 這個擁有約五十萬人口的城市,主要是作為住宅區,內外交通繁忙,有鐵、公路通往安納托利亞各主要城鎮,並有渡輪通往伊斯坦堡。市區景色優美,沿岸山光水色,濃郁得像一幅著色很重的油。從海上看岸上,可以看到油漆的木屋和乳色色清真寺的尖塔。在海峽口上有遊艇碼頭,觀光客可以在這裡乘遊艇沿著海峽向黑海方面行駛,艇上穿著泳裝的導遊小姐,不斷地向遊客介紹海峽兩岸的美麗風光。 此地主要的名勝古蹟,有圍繞在柏樹叢中的大公墓,裡面長眠著一八五三至一八五六年克里米亞戰爭(Crimed War)中,陣亡的八千名英國軍人。一五四八年所建的米里馬(Minriman)清真寺,是著名建築師錫南的傑作。還有蘇丹謝里姆三世(Selin III)的大兵營,以及因南丁格爾在這裡服務過而出名的軍醫院。
阿拉謝希爾
阿拉謝希爾(Alasehir)是土耳其西部馬尼薩省的重要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八度三十二分,北緯三十八度二十一分,位於博茲山(Boz Dag)山麓庫祖恰伊河谷(Kuzu Cay Valley)。大約在公元前一百五十年,為帕加摩(Pergamum)國王所建,後來成為拜占庭帝國重要的城鎮。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二年的土耳其獨立戰爭時,城市部分被焚毀。 這個擁有六萬多名人口的城市,對外交通相當方便,阿菲永經馬尼薩到伊士麥的鐵路經過此地,公路更是四通八達。當地及市郊一帶盛產菸葉、葡萄乾和水果。市內有一座礦穴,含噴湧出大量的碳酸水。
迪迪馬
里卡
里卡(Lica)是土耳其西部的溫泉地,也是一個濱海的城市,位於伊士麥以西約七十二公里處,面對愛琴海,海岸寬濶,沙灘優美,是土耳其愛琴海地區最佳的休閒地之一。
阿克希薩爾
阿克希薩爾(Akhisar)歷史上稱為Thyatira,是土耳其西部馬尼薩省的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七度五十一分,北緯三十八度五十五分,位於大札布(Great Zab)河畔肥沃的平原上,約有十三點五萬人口。 公元前約二百九十年,這裡屬於馬其頓王國。公元前一百九十年,為帕加摩(Pergamum)王國的一部分,是帕加摩的貝爾加馬(Bergama)至勞迪西亞(Laodicea)的古羅馬大道上重要的一站。這個城市的早期基督教之會,似是使徒約翰所著「啟示錄」中的七教會之一。現在對外交通頗便,現有的鐵路可通至伊士麥和馬尼薩。主要的輸出品有棉花、菸葉、石墨、鴉片、羊毛、葡萄乾和染料等。
加利波利
加利波利(Gallipoli)土耳其語作蓋利博盧(Gelibolu),歷史上稱為加利波利斯(Gallipolis),是土耳其歐洲部分恰那克.卡雷省蓋利博盧縣的主要城鎮和海港。經緯度為東經二十六度四十分,北緯四十度二十四分,位於一個狹長的半島上,達達尼爾海峽經過此地後,可通至馬爾馬拉海。 此地原為拜占庭帝國的要塞,一三五六年左右是鄂圖曼帝國在歐洲的第一個征服地。因為是防衛伊斯坦堡的戰略要地,向來是個強大的海軍基地,也是從魯梅利亞(Rumelia)到安納托利亞的貿易通道轉運站。新城已發展成漁業和沙丁魚罐頭中心,約有四點五萬人口。在古蹟方面,現存的有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建於公元六世紀的倉庫、鄂圖曼帝國蘇巴耶塞德一世(Bayezid I)建於十四世紀的方形城堡,以及一些被稱為色雷斯國王墳墓的土崗。 現在的加利波利半島已改加利波利國家公園(Gallipoli of National Park),設有紀念碑,以紀念在加利波利半島上為自由而犧牲的五十萬軍人。遊客們在這裡可以參觀到散布在松嶺間或沙灘上約二十個公墓與陵園,其中有位於半島最南端的澳紐軍團(ANZAC)陵墓和莊嚴的土耳其烈士陵園。 當地最好的餐廳叫做耶爾肯齊(Yelkenci),是一家物美價格又不貴的中型餐廳,開設在海邊。這裡的招牌菜是魚,點一份沙丁魚或風尾魚,吃時配上大蒜核桃沙拉就可以。店裡的魷魚通常是炸的,又軟又嫩。還有牛奶配製的甜點,米飯布丁(Sutlac)和水果等,都是人間美味。 阿蘇斯(Assus)希臘語作阿索斯(Assos),古拜占庭語作Machramion。它是古希臘特各亞德(Troad)的城市,位於現在土耳其恰那克卡雷市以南一百零五公里處,兩者之間有公路來往。這座古城於公元前一世紀,興建在一座海拔二百公尺堅硬的花崗岩山頂上,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人們用一道高約十五公尺多,長約三公里的石頭牆將它保護起來,至今殘存的城牆在古城四周,形成一道非常壯觀的屏障。 這座古城擁有阿德拉米蒂灣(Adramyttian Gulf)北海岸的唯一良港,緊扼著沿海一帶的交通。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來此地創辦一所柏拉圖學園,發明了生物科學。斯多噶派的哲學家克萊安西斯(Cleanthes)也生於此地。十九世紀時開始進行發掘,發現有古代港口的防波堤,城防之事和雅典娜神廟的殘蹟。 阿蘇斯最值得跨耀的古蹟就是雅典娜神廟,它建於公元前五百三十年,毀於拜占庭帝國早期。站在神廟的平台上,可以俯看阿德拉米蒂灣和希臘萊斯沃斯島,還有沿海一帶風光。多數遺蹟都在雅典娜神廟的下方,在下山的道路左邊有古城牆和古墓群;在一塊高坡的前面,有幾處公元前四世紀的遺蹟。再往下去,有一座修復過的古羅馬劇場。 在懸崖腳下緊挨著山岩的,就是貝赫拉姆卡萊(Behramkale)港口,它過去是個寧靜的漁港,周圍只有幾座十八世紀的石頭屋,但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些伊斯坦堡的知識分子們,將這裡作為週末遠離塵嚣的娛樂場所,才變得現代化起來。現在這裡嚴禁蓋新建築,上個世代的房屋已經改成餐廳、民宿和特色旅館了。
梅爾濟豐
梅爾濟豐(Merzifon)市,是土耳其北部阿馬西亞省梅爾濟豐縣的主要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五度二十九分,北緯四十度五十三分,約有六萬多名人口。這裡是手工紡織和精紡中心,以棉織品聞名遐爾。附近多果園和葡萄園,種植小麥和甜菜,並開採褐煤。
埃雷利
埃雷利(Eregli)市,是土耳其北部宗古爾達克省的濱海城市,經緯度為東經三十四度四分,北緯三十七度三十一分。它和土耳其南部孔亞省的城市埃雷利同名,其實一南一北,並不是同一個地方。 這個人口約十五萬的城市,位於黑海之濱的一座山上,毗連著古老的拜占庭城堡。始建於公元前約五百六十年,一千三百六十年被塞爾柱人佔領後,發展成在當地定居的熱那亞人貿易中心,以後不斷發展繁榮。 美麗的埃雷利,現在是國內重工業中心之一,擁有全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公路可直通宗古爾達克,有輪船返往於伊斯坦保,這裡盒地所產的煤品質優異,多自埃雷利港經由黑海向外輸出。 埃雷利古稱Bender-Eregli,附近多名勝古蹟,史學家色諾芬(Xenophon)曾提及這裡附近有三個洞穴,相傳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海格勒斯曾到過其中之一的海得斯(Hades)洞,去捉拿有三個頭的地獄看門惡狗塞勒拉斯(Cenberus)。在城市背後的山坡上,還有已經傾圮的古城堡遺蹟,依山面海,雄風猶存。
努塞賓
努塞賓(Nusaybin)是土耳其東南方馬爾丁省的邊境城市,位於格爾加博尼茲拉(Gorgarbonizra)河畔,鄰近敍利亞的加米什利(al-Qamishli)城,地扼小亞細亞山口至上敍利亞平原的入口,戰略意義重大,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努塞賓就已有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十三世紀後,由於連綿不斷的內亂外患而衰落。 此外,北非的旅行家伊本,拔圖塔(Ibn Battutah),在十四世紀時路過看到它衰微的景象,他在以後的書作中,認為是當時的統治者強迫人民以種小麥代替水果所致。 現在這座擁有六萬多人口的城市,仍然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它位於通往伊拉克的摩蘇爾(Mosul)北面的貿易通道上,由伊斯坦堡至巴格達的鐵路幹線也穿過市內,是非常重要的貿易中轉站。
此外,土耳其比較重要的城市還有阿克薩雷(Aksaray)、阿納穆爾(Anamur)、阿爾達漢(Araahan)、巴爾騰(Bartin)、係伊漢(Ceyhan)、埃爾季什(Ercis)、赫納斯(Hinis)、卡拉曼(Kahaman)、卡拉珀納爾(Karapinar)、馬拉提亞(Malatya)、馬拉斯(Maras)、納濟利(Nezilli)、尼濟普(Nizip)、奧斯曼尼耶(Osmaniye)、珀納爾巴舍(Pinarbasi)、波拉特勒(Polatli)和錫韋雷克(Siverek)等。
離島風光美不勝收
土耳開利島(Turkeli Ad.)又稱為艾渥薩(Avsa)島,位於土耳其內海的馬爾馬拉海西南隅,是一處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的觀光度船勝地。全島面積只有三十二平方公里,島四周平坦,中央地帶有丘陵聳起,由於水源充足,農作物豐富,盛產葡萄、玉蜀黍、梨、杏、李、桃和蔬菜等。其中以葡萄最為豐富,山坡上滿目都是葡萄園,不但替這個島嶼增添了天然美景,同時也為島上的居民帶來了葡萄酒的財源,所以到這裡來的觀光客們,不但可以把葡萄酒喝個夠,臨走時還帶上幾瓶,自飲送禮兩相宜。 這裡的島民編織有物美價廉的籃筐出售,是一種很實用的紀念用品。有一種專門裝酒瓶的簍子,漆著不同的顏色,瓶中盛著琥珀般的葡萄酒,帶回去擺設在客廳裡,是非常別致的土產。島上周圍都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場,沙細水淺,海底沒有石頭和雜草,因此到處都可以游泳。 島西部的土耳開利村,只有一千多名村民,有商業,娛樂及觀光設施,以及一些小旅館,同時有很多廉價民宿出租,後門就是可以游泳的海灘,非常方便。 土耳其國營的海運公司,有千噸級的客輪往返伊斯坦堡和土耳開利村間,航程約六小時。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小艇,汽車和驢子。在島的正西方還有一座燈塔小島,島上有燈塔,但是無人居住,觀光客們可雇小舟前往參觀。 土耳開利島還出產一種名叫薩達雅(Sardalya)的魚,長不滿尺,肉肥油多,味道鮮美,成為島上餐廳中的唯一名菜。 庫薩達舍(Kusadasi)的土耳其文是「鳥島」的意思,它源自鴿子島(Guvercin Adasi),位於土耳其西部的愛琴海邊外,為艾登省的海外小島。在中世紀時是個海盜的港口,後來由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所經營,幾乎變成商人的殖民地。 靠近岸邊的庫薩達舍島以防波堤連接岸邊,島上的拜占庭城堡建在陡峭的岩石上,曾經是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島上有茶屋和餐廳,是看愛琴海落日的好地方,夜裡有燈火照明,是當地的另一個美景。 許多航行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大型遊輪,多會在這裡停靠,以便參觀熱門住宿點的艾菲索斯(Ephesus)和瑪麗亞之家(The Virgin Mary's House)古蹟。這裡每天都有遊艇往返於希臘的薩摩斯(Samos)島。 這裡最吸引人的是位於島南部的迪雷克半島國家公園(Dilek Yarimadasi Buyuk Menderes Deltasi Milli Parki),它三面臨海,茂密的森林一直延伸至愛琴海邊,珍貴的植物和野生動物都受到保護,因此國家公園內晚上禁止露營留宿。 庫薩達舍市區有小型巴士前往國家公園的沙灘海灘(I cmeler Koyu),鵝卵石海灘(Aydinlik)和人比較少終點站海灘(Kavakli)。每個海灘的腹地都有高聳的樹林,藉以減少的輻射,樹下有供人野餐用的桌椅,還有盥洗室,海灘躺椅和飲料販賣攤等設備。 在庫薩達舍往國家公園途中有一家治療各種慢性疾病的溫泉旅館,以及一個只提供溫泉的游泳池,然後再到像公園般的得意爾門(Degirmen)餐廳用廳,是另一個身心愉快,享受美食的行程。 普利爾勒(Priene)是庫薩達舍南方的有名古蹟,它古時原是愛奧底亞的十二聯邦,最早時有兩個海港,因為曼德雷斯河流淤塞,乃於公元前三百五十年遷到現在的遺址,由切割完美的石塊城牆圍繞,由歷史上最早發都市計劃的建築師希波往莫斯(Hippodamos)預先規劃後才興建。街道和房屋呈格子狀,被訟為古代七賢之一的比亞斯(Bias)曾經生活在這裡,後來的東、西羅馬都沒有對它多做改變,所以至今仍然維持希臘風格的特色。 市區山上的體育學校(Gymnasium)在羅馬時代加蓋了浴場,拜占庭時期改為教堂,當時是教區中心。建於公元前四世紀,可以容納五千人的劇場,是安納托利亞最典型的依山建築式劇場。幾乎所有的希臘劇場,在後來的羅馬時代都擴增了羅馬式建築,成為「希臘羅馬」式的劇場。山上除了神廟、體育學校、運動場和市場外,還有一個可以容納六百四十人的議會廳,聯邦年年在普利爾勒內舉行活動,代表們共同商討問題和解決困難,並舉行求神幫助的儀式。 雅典娜是保護普利爾勒最主要的女神,雅典娜神廟建在最高處的天然平台上,由古代七大奇景描索利姆(The Mauso Leum)的建築師所設計。神廟藍色和深灰色紋路的大理石產自山上,僅存的五根石柱已經是普利爾勒的代表,典型的愛奧尼亞渦形柱頭,它的原來石柱比現在高三公尺。神廟受亞歷山大的幫助而完成了工程,但是後來的一個以亞歷山大之名的碑文被帶到英倫的大英博物館去,神廟的許多出土文物也被帶到柏林的柏加馬(Bergama)博物館去。 公元前九世紀,希臘的愛奧尼亞民族移民到安納托利亞,因海外貿易而迅速致富,他們在標尤克曼德斯(Buyuk Menderes)和格迪浲(Gediz)兩條河之間,成立了愛奧尼亞十二聯邦。他們互助團結,積極擴張殖民地的版圖,創造了輝煌的文化,不論在建築、雕刻、科學和哲學等方面,都是當時的先鋒。 舊杜吉貝位於地雷克半島的另一面山坡地上,後來納入國家公園保護區內,一九二三年土希兩國互相交換人民後,這裡就成為土耳其人住的村子,後來又被廢棄了一段時期,村裡的房屋是土耳其和希臘式的石造建築,因此成為一個露天博物館。城市的人來這裡買下舊屋維修,大部分的村民則遷居到山坡下的本地新杜吉貝。 伊姆羅茲島(Imroz Adasi Island),是愛琴海中土耳其的島嶼,在行政上是屬於恰那克卡雷省的伊姆羅茲縣管理。經緯度為東經二十五度五十分,北緯四十度十分。位於加利波利半島南端外約十六公里處,扼達之尼爾海峽的入口處,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現在是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這個島嶼約有六千五百名人口,它也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在希羅多德和荷馬作品記載中,為古代佩拉斯吉族人(Pelasgians)的住地,十五世紀的時候被鄂圖曼帝國佔領,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則被希臘人統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加利波利戰役中,曾作為協約國的作戰基地,一九二三年歸還給土耳其。 全島面積達二百七十九平方公里,島上多山,有一些林區,島的東部設有伊姆羅茲鎮,島上出產穀物、橄欖、葡萄和葡萄酒。
有七千三百多萬人口
全國有七千三百七十三萬多人口,其中土耳其人佔百分之八十以上,他們屬蒙古亞種的突厥人,現在一船泛稱為土耳其人,居住在土耳其境內的大部分地區,土耳其語為國內百分之八十六以上人口的母語。庫德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庫德語是庫德人的母語,約有百分之十一人口講這種語,主要通行於東部和東南部的農村地。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他們以阿拉伯語為母語,主要生活在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此外,國內還有少數的維吾爾人、亞美利亞人、切爾克斯人、希臘人和少數的希伯萊人等。因此猶太語、德語、法語和英語,在高層人士中也很流行。 自史前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不同種族和文化的熔爐。從公元十一世紀起,突厥民族自東部進入,帶來了地中海蒙古人混血人種的新成分,因此對這個國家的人種構成了決定性的影響。土耳其人也自詡其祖先是中國唐代的突厥民族,曾被蒙古人征服;又深受西方希臘、羅馬的文化洗禮,而發展出一種安納托利亞高原文化。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等,都曾在此地鷹揚過。 土耳其的健康醫療衛生情況不算很好,農村比城市落後,各種疾病叢生,平均每一千三百人才有一名醫生,每三百三十人才有一張病床。人口出生率高達千分之十六點五,死亡率才千分之六點二。有百分之四十人口年齡不足十五歲,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九十四點一人,鄉間人口佔百分之四十五,城市人口佔百分之五十五;全國人口男性佔百分之五十一,女性佔百分之四十九;人民平均壽命為六十五點五歲,其中男性為六十二點二歲,女性為六十八點八歲。近年來政府實行公共保健計劃,增建一些醫院和診所,國家的醫療機構為窮人提供免費治療,各種團體和大企業也有私立醫院。 走在土耳其國境裡,到處可見俊男美女。一般土耳其人驍勇善戰,但都崇尚民主法治精神。男性對女性相當禮貌,在公共汽車上,他們習慣地讓位給婦女以示風度。土耳其人兼具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形貌,但身材比歐洲人略矮,比亞人略高,擁有西方人的高鼻樑,而黑髮和黑眼珠則全像東方人;膚色也介於歐、亞之間,既不白也不黃,而是一種健康的淡褐色。年輕人個個濃眉大眼,深深的雙眼皮、長睫毛、高鼻子、薄薄的嘴唇,臉部輪廊美觀。 城市男人多穿西裝,女人多為時裝。但是在鄉村,還有很多人穿傳統服裝,男人是長袍;女人穿長袖袗,套一件小背心,下身是又長又寬的褲子,頭上戴一個平頂帽還用在巾紮起,腳上穿翹起的尖頭鞋。 土耳其婦女仍然喜歡包裹著頭髮的各種彩色碎花紗巾,她們巧妙地將秀髮隱藏在紗巾中,露出一張張純潔如聖經人物畫像中的美麗臉龐。在土耳其人城市的繁華大街上,偶爾會遇到全身以黑布以頭包到腳的女士,她的臉上只露出兩隻眼睛的小縫隙,如果男人不小心與她的目光相接,就會感受到觸電般的感覺,那雙澄澈瑩亮的大眼睛,魅力銳不可當,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近年來農村生活已獲得改善,各項建設也有顯著的成就,但是人多屋少,國內共有六百萬多幢住宅,平均每幢住宅要住十幾人,因此土耳其房屋住人的密度,高居世界第一,國內勞動人口近二千萬,有百分之六十勞動人口以農為業,全國有五分之一強勞動人口處在失業狀態中。 這個國家的文化教育事業雖然相當發達,但是仍有百分之二十七文盲存在。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學制為小學五年,初中及高中各三年,中專二至三年,大學四至六年,中小學實行免費教育。全國中小學在校學生有一千二百萬名左右,教師約七十萬名。有些偏選地方的國民中學,一個班就有一百五十多名學生。在土耳其,幾乎所有的高中畢業生,人人都可免費上公立大學。全國共有八十五所大學,學院三百零二所,大專院校學生約五十多萬名。國立大學收取非常低的學費;私立大學則收取較高學費,有的每學期要收取一點五萬多美元的學費。 每年高中畢業生考大學的聯考人數超過一百萬人,土耳其大學的資源配置也並不相同,有的大學足以排名世界名校的位置,有的大學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設施和資源。一般大學生接受二至四年的學士教育,碩士為兩年。國內有十五所主要的國立大學位於安卡拉和伊斯坦堡,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安卡拉大學、哈杰泰佩大學、伊斯坦堡大學、中東技術大學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大學等。 土耳其的科技研究中心集中在基本科學研究,全國共有總數為六十四所的科研中心和組織。科研成果則集中農業、林業、醫療、生物科技、核料技、礦業及國防上。 在文學方面,鄂圖曼帝國時期,詩歌是主要文學體裁,主要是採用安納托利亞方言或鄂圖曼語,主要題材是美麗和浪漫。土耳其青年作家們往往超越了普通的社會問題,試圖對女奴、東西方對等政治問題加以探討,這種探討一直深受土耳其知識分子的歡迎。 音樂方面也是表現不凡,民間歌曲和土耳其古典音樂,是土耳其作曲家靈感的源泉。近年來,土耳其在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 ion)上表現優異。二○○九年土耳其派出哈迪絲(Hadise)女歌唱家到歐洲參加比賽,獲得第三名。 土耳其的民間音樂,還保留著阿拉伯音樂的節拍和調子,樂器是類似曼陀林的「巴拉馬」和「裘思畢休」,適合拍子快,節奏明朗的曲子,小提琴和小鼓也是不可或缺的樂器。 在舞蹈方面,土耳其民間傳統舞蹈歷史悠久,各地風格迴異,但都是色彩繽紛,節奏明快,雅緻新奇。安納托利亞中部色瓦斯地區的Cayda Cira舞最為出名,少女舞者身著綉滿金銀線的土耳其長袍,手持燭火在黑暗中翩翩起舞。南部梅爾辛地區流行Silifke Yogurdu的舞蹈,起舞時舞者高舉木勺,擊勺為節。東部卡爾地區的Seyh Samil舞,源於一個高加索英雄的動人佳奇。布爾薩人熱衷弄盾揮劍,充滿史詩色彩的Kihc Kalkan舞。伊士麥的Zeybek舞,集史詩與動感於一身,舞者均為男性,以滕擊地是這一舞蹈的天特色。土耳其的芭蕾藝術,也深受民間傳說的影響。民間舞蹈花樣很多,最著名的是肚皮舞,現在的肚皮舞者,多已失去當年宮廷舞者的魅力。 土耳其的戲劇電影,被普遍認為發源於卡拉戈茲皮影戲,這是一種風格介於英國傳統滑稽木偶劇的番趣,與朱迪及美國打鬧喜劇名星勞雷爾和哈迪之間的傳統表演藝術。此反,土耳其戲劇一直沿著以說功見長的傳統發展,演出的場所一般多選擇咖啡館和公園等公共場所,演員一律為男性。土耳其的藝術舞台非常活躍,既有專業水準極高的劇戲、歌劇和芭蕾舞,也有非常繁榮的電影製作,每年還有多個藝術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伊斯坦堡國際藝術節。 這個國家的運動氣勢極盛,無論是足球、空手道和舉重等都很熱門。最受吹迎的運動是捽跤,為國枝之一,這種刺激的格鬥最適合土耳其人尚武的民族性,選手在比賽前,總是將身體塗滿油。土耳其人也很喜歡足球運動,雖然技術並不是很好,但是比賽時的鬥表卻令人折眼。還有駱駝摔角的節目,它的娛樂性超過競賽性,大多數是在慶典上演出。一種叫做施利得(Cirit)的有名表演,是人騎在馬上擲棍子打仗,也是節慶的例常性節目。 有一種叫「油脂角力」的運動,非常有趣和有特色,很像蒙古人的摔角,與賽選手赤裸上身,穿半長褲,全身塗滿油脂。這種比賽在草地上進行,參賽者一穿鞋,也不可以出拳打人,勝敗就看誰有辦法抓住對方褲頭將他摔倒。看運動比賽的土耳其觀眾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如果只有外國人比賽,那事不關己,則保持平掙冷淡;但是如果有本國隊參賽,體育場就會像一鍋煮得沸騰的豆子,耳根不得安寧。他們加油吶喊很有組織,有兩部曲和三部曲的震撼聲浪,也有滿場旗海的立體視覺效果,讓對手目不睱給,讓同胞意趣昂揚,熱鬧滾滾。但是最令人受不了的是他們缺乏風度,會以粗暴語言和下流作辱罵對手,並且將罐頭雜物丟到賽場,使比賽無法進行,往往得勞動軍警維持秩序。 帆船運動在土耳其非常普遍,近年來帆船俱樂部,帆船碼頭也如雨後春筍般的興建了起來,許多外國人士甚至直接由歐洲駕著帆船前來度假;也有相當數量的本國人,只要有空間就以此為樂,因此愛琴海、地中海一帶的帆船碼頭、度假村,一片興旺,遊客川流不息。 在傳播媒體方面,全國約有四百家日報,各種期刊約五百種。主要報紙有自由報、國民報、晨報、日安報、共和國報、喉舌報、土耳其報和太陽報等。其中的自由報、國民報和晨報為三大非官方報紙;日安報和共和報是反映共和人民黨的觀點;喉舌報和土耳其報,具有較濃厚的原教旨主義和泛突厥主義色彩;每日新聞是唯一的英文報紙。根據土耳其統計局最近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報紙雜誌五千六百七十四家,報紙和雜誌的總發行量為二十四點七億份,其中百分之九十一點六是地方性報紙,百分之二點五是區域性報紙,百分之五點九是全國性報紙。 主要通訊社有三家,阿納多盧通訊社是半官方的,創辦於一九二○年。安卡拉通訊社也是半官方的,成立於一九七一年。經濟新聞通訊社是私人的,主要為銀行界和實業界服務。 在廣播電視方面,土耳其廣播電視組織,成立於一九四六年,為半官方機構。對內廣播主要有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士麥電台等,用十六種語言對外廣播。全國共有電視台七十一家,各類私營電台四百五十四家。一九九四年四月土耳其國會通過私營廣播電視機構及節目法。現在國內電視台全部播放彩色節目,平均每七人擁有一台電視機,每十五人擁有一部固定電話和兩部手機。
土耳其華人
我國旅居土耳其的華僑與華裔,總人數約為四點二萬左右,他們之中大部分是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入的華僑,大多數都居住在伊斯坦堡,其中大部分是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新疆逃往土耳其的;後來又有一千多名原居住在阿富汗的僑胞,因避戰亂而逃往土耳其定居。這些華僑多數與土耳其人同樣信仰伊士蘭教,話言也很相近,如上華僑多勤奮、守法和耐勞,因此深獲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的歡迎,照料和安頓,並加以輔導就業。 早期旅土僑胞以從事農牧業的居多,近年來有不少僑胞轉為皮衣銷售業,還有部分華僑則經營貿易、皮革工廠或小型的加工廠,但是大多數派土華僑生活仍非常清苦。他們大多數散居在伊斯坦堡、安卡拉和一些大城市中,其中以居住在伊斯坦堡的為最多,大部分華僑都已入籍土耳其。在伊斯坦堡和安卡拉兩地,各有幾家中國餐廳,其中有的是真的華僑所經營,但是也有一些是土耳人所開設,並非真正的中國餐廳。
男講權勢女重貞操
土耳其境內的庫德人,大多數是正統的穆斯林,他們多居住在東南部地形崎嶇的山區中,大多數以事農業及畜牧業,在艱苦的生活鍛練下,逐漸變成強悍、嚴肅、桀驁不馴的族群。一九二五年起,由於宗教激情的煽動和對現實的不滿,庫德人民族意識勃興,使土耳其嚐到被要求分列的滋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左翼的「民族自由」風潮的鼓動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庫德斯坦工人黨成立,並在一九八四年發起武裝叛亂,要求獨立,但是在二十多次的流血鬥爭中,都讓土耳其政府鎮壓下去,雙方仇怨愈結愈深,庫德人在戰火的洗禮下,反抗武力更加驍勇善戰,建立許多游擊基地,子政府軍以慘重打擊,雙方糾纏不清,看樣子一時還無法解決。 肉食民族的土耳其人喜歡甜食,因此女子都發育得很早,通常才十四歲左右的少女,就已經長得亭亭玉立了。十五~二十二歲,最多也不超過二十五歲,是她們的黃金時代,這時女子健康豐滿,身上洋溢著青春氣息,足可使男子們為之傾倒。但是,她們發育得早,凋謝也快,尤其是在結婚生子後,就開始腰粗體肥,皮膚鬆弛,失去了少女時代的光彩。 真正的土耳其人,並不時常洗土耳其浴,他們常到一般的公共澡堂去,通常是早上去,太陽下山了才回家。回到家後,再換妻子出門洗澡去。上土耳其澡堂不像日本有男、女湯之分,而是分開時段,大家王不見王。 土耳其人的文化傳統,男人的權勢是相當重要的。往日,馬、女人和槍是代表權勢的象徵;時至今日,「女人」已不如過去般唯男人是從的那麼柔順,「馬」已經沒落,而「槍」仍然是土耳其男人視為權力,地位與榮譽的最愛。 今日土耳其男人的槍不再僅是防身,而是炫耀,比較財富多寡,以及身分地位的代表;當官的帶槍,議員也帶槍,自認為是有頭有臉的人,更是千方百計要槍枝;然後比價格,比精巧,比火力,互相較量,自抬身價。目前土耳其合法的攜槍者已達五十萬人,並由於國產槍枝供不應求,只好大量開放進口,因此武器走私,黑槍買賣,以及槍支執照的黑市買賣等問題叢生。由於槍枝的氾濫,社會治安也亮起了紅燈,暴力問題的發生已成為家常便飯,打開電視、報紙,滿目都是此等新聞,非常令人擔憂。 這個國的習俗,對處女貞操非常重視,一般家長都嚴格管束著女孩子,不准離家外宿,因為萬一發生意外,「問題女兒」唯以出嫁,父母顏面也將丟盡。一般人家付出聘金娶了媳婦進門,如果發現不是黃花大閏女,男方在羞憤之下,通常會「退貨」,並且要求賠償;有的新郎由於受不了這種刺激,往往會將新娘殺死,演出新娘血案的悲劇。 在土耳其,一個男子如果攫取了一個處女的童貞而不和她結婚,就會被判徒刑。傳統女性以守住貞節為美德,而增強了女性的服從性。雖然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在宗教和社會上都做了改革,有關結婚,一夫一妻制,不得任意離婚,未滿十八歲不得結婚事項,未滿十八歲不得結婚等事項,都在國會立了法,並給予婦女參政權,允許她們走入社會;但是在現實的生活裡,女性仍為社會上的種種限制所苦,已婚女性出外工作,自己沒有自主權,必須得到丈夫的同意。在一般土耳其人的家庭中,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先生會揍太太。 土耳其的城市女子,雖然可以自由交朋友和男友戀愛,但是卻由家長嚴格監護,不得做出親密的動作,雙方交友幾個月後就要訂婚,以免親友們輩短流長。 一些職業婦女,她們也在各種行業中擔任職位,因此職業婦女一般都較遲結婚,婚後還要嚴格自我實行家庭計劃,以免濫生子女。鄉下風氣比較保守,男女結合很少經由自由戀愛。農村青年男女因為少有社交場合,因此多半是在工作的田間或公共汲水亭畔認識。因為土耳其鄉村大多數沒有自來水設備,所以地方政府就修建一些公共汲水亭,以供民眾取用,每個汲水亭都有幾個水龍頭,男女老幼都提著大大小小水桶前來取水:因為水龍頭少,取水的人又多,所以必須排隊等候,鄉下少年男女們就在汲水亭旁互送秋波,進而搭訕交談,終致墜入情網,以至私訂終身。 鄉下人嫁女兒,都要索取聘金聘禮,但是鄉村居民多半是沒有錢的,鄉下青年男子大多數都是窮光蛋,拿不出聘金和聘禮,但又不願意放棄和自己的心上人結合,於是只好私奔,等到生米已煮成熟飯,再回去請求泰山大人原諒,一切從簡補行婚禮,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 土耳其大學女生多數講求穿戴修飾,她們對燙頭髮、擦口紅、畫眉毛、描眼線、裝假睫毛、畫指甲和變換時裝等都有專長,好像她們讀大學就是為了趕流行、亮相。由於大學女生既健美叉時髦,因此使得大學男生們的心都不放在書本上,能夠混及格拿到一紙畢業文憑,便歡天喜地了。但是大部分的女性還是窩在自己家中不出門,她們在家中,也保留著戴頭巾的習慣,頭巾是白色、黑色或彩色手巾狀的布,有些還有刺繡花紋。 一般鄉村女孩子顯得比較樸實無華,她們仍然穿著傳統的衣服,上身是短襖,下裳是一種似裙非裙似褲非褲的裝束,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分成好幾撮,用髮夾固定好,再裹上頭巾,腳上穿拖鞋。她們還喜歡用花花綠綠的布料來縫製衣服,又多喜歡佩帶廉價首飾,最常見的有耳環、手環,以及土耳其玉或是似錢幣狀的金銀串成的項鏈。她們總是把指甲和嘴唇塗得紅紅的,因此就算她們是天生麗質,也免不了一分俗氣。 土耳其鄉下婦女健美、勤勉、節儉、任勞任怨,絕對忠於丈夫。她們在家中有做不完的家務事,還要下田插秧、除草、割麥、採水果、擠牛奶、做乾酪、釀酒和飼養家禽家畜等:有的還要餵奶、織地毯、製作手工藝品和編簍筐等。每逢有市集,鄉下的大姑娘們還要穿紅戴綠,一身金光銀氣地騎著毛驢去趕集。 在土耳其最南部,有一個名叫納克的小鎮,是今日世界上奇異的女人城,這裡的居民們全部都是女性,並且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女性,因為她們一年到頭守活寡的時候居多。納克鎮成為女人城的原因,是她們的祖先在四百多年前被逐入這個荒上的所在,由於山上地質貧瘠,不能生產糧食,因此男人們要到遠方去做工,賺錢回來養家活口,並相沿成習,一直繼續到現在。只有每年的七月一日,是男人們回家的日子,婦女和兒女們齊集市郊的懸崖上,去歡迎自己的丈夫或爸爸回來。 這裡的女人們大多數都是黑髮美女,駐顏有術,到中年還是美艷動人,她們也全靠這一點,才能夠使在外工作的男人們一定會準時回來。因此每年的七月十二日,是全鎮慶祝男人回家團圓的狂歡節,也是城裡集團結婚的日子,這時全鎮人家大開筵席,一連狂歡三天三夜,然後男人們叉成群結隊地離家遠去,要等到翌年的七月一日再返鄉團圓。
有趣的風習
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定居已有一千多年,他們也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文化,但是 一直沒有丟棄從祖先突厥人那裡留傳下來的文明。經過了好幾個世紀的滄桑演變,在地中海國家中,土耳其是最不地中海化的民族,他們的風俗習慣也許有類似鄰國的部分,但只是表面上的相似而已。 身為優秀穆斯林的土耳其男人,身上流著古老時代遊牧民族的血,他們堅信土耳其民族主義的理想,卻又忍不住好奇心的驅使,去接觸所有外來的事務和文化,這樣的生活態度常給他們自己帶來許多矛盾,至今還不能完全同化於現代化社會。新的事物和舊的事物、卑俗與文明、宗教與世俗等的對照,構成土耳其社會生活的兩種風貌。 在土耳其農牧業佔國家經濟中的很大比例,因此農村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上有數千個村落,每個村落的情形都大同小異,一般都只有三十戶人家,偶而也有超過一百戶的。房屋用磚搭建,屋頂是平的,鋪上水泥或稻草。 村落的土耳其語叫做科伊(Koy),村民叫作科伊魯(Koylu),村長則有木塔爾(Muhtat)的尊稱,村長多半是受村人尊敬的長老:這種村落制度充分表現出父權制的傳統和保守性。村落裡的農民多少都擁有一些農地,但只靠這些是無法維生的,只好在收穫期去大地主處幫忙農事以賺取額外工資。就是再小的農家也一定飼養牛、馬:屋子的建築一定少不了中庭和牲畜欄,飼養羊的小屋則另建,面對中庭有一間大房間,還有廳堂,大房間裡通常擺著爐灶。因為房裡沒有窗子,所以有些住家在屋頂開個天窗,藉以增加光線;在住屋旁邊,通常放著一個裝穀物的大缸。 稍為富裕一點的農家,住屋的構造也比較複雜,甚至有兩層樓式的住家。一般一樓是土造,二樓才是木造,房屋通風良好,採光佳,是居住的好建築。臥室的設計相當樸素,本來是在地上鋪地毯睡覺,現在已經改為床。在食物方面也非常簡單,通常以食用自己養的家畜、和自己種的穀物為主。 在土耳其農村中,有一種叫做「牧人」的職業,他們在農村生活和經濟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農民把牲畜交給牧人代養,以定量的穀物或部分家畜作為飼養的費用。代養羊的牧人有早晚班之分,但是僅限於夏季而已。每當夏天傍晚時分,牧人就把羊群趕到山上放牧。 農村的婚禮多採用伊斯蘭教方式,新郎對新娘幾乎是一無所知,甚至是從末謀面,結婚的對象向來由家長決定。不過,近年來已經漸漸趨向尊重本人的意見。土耳其農民的傳統婚姻觀念是不重視感情,盛行一夫多妻制,主要以傳宗接代為目的,附帶是增加勞動力,有時結婚甚至被視為一種交易,因此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微,不過這些惡習,現在正逐漸消除中。 一般的情況,是婚前男方要先向女方求婚,女方父親答應後,幾天後便正式訂婚:過幾天就舉行婚禮。先由伊斯蘭教阿勻到新郎家,在親朋好友前誦讀可蘭經,啟開結婚典禮的序幕。客人們都到新郎家慶祝,第二天則在新娘家大宴賓客,但僅限於新娘親友之中的女性。主要儀式先在新娘家舉行,然後再轉移到新郎的近親家中舉行。等到新郎家的宴會結束後,親友再排成一列到新娘家參加下一場宴飲。大家酒足飯飽後,新娘便跪在地毯上,臉上覆蓋紅色面紗,由伴娘中評價最高的已婚婦女,拿下新娘的面紗,並把新娘的手塗成紅色。這個儀式是結婚典禮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土耳其,紅色象徵富饒和多子多孫。 土耳其女子成親後都要生一大堆子女,產後的四十天內有許許多多的禁忌,生產前也絕不可以在街上拋頭露面。無論任何理由都不可以避孕和墮胎,人們認為這是違背神的旨意的不良行為。母親對孩子也都很寵愛,對男孩子尤其是百般呵護,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對男孩子一般都有很高的期望。 喪禮也都是伊斯蘭教式的,人死後便請阿勻來誦讀可蘭經,男的家人去挖墓,女的家人準備供奉的食物。人們在死者臉上蓋面紗,祈禱後默哀片刻,不久便將死者入臉,然後由男女數人守著靈柩。 搬運靈柩時,女人們要唱輓歌,下葬時則由阿勻繼續唱輓歌:埋葬後,在地上掘出數條溝,把準備好的開水灌下去。為了不阻礙復活日那天死者從「墓裡出來」,靈柩上不可以有一塊石頭,墓碑通常立於兩端。齋月期間,親人們會到墓地供水,誦讀可蘭經。身份地位高的人,墓都做得很氣派,有的還劇有墓碑銘:一般窮人的墓地,則顯得很荒涼。 土耳其人本來沒有姓氏,在一九三四年才在法令的規定下,給自己冠上族姓。他們都是虔誠的穆斯林,在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村子裡,幾乎部可看見附有尖塔的清真寺,再小的清真寺也要鋪上祈禱毯,擺置一本古老的可蘭經:大村落的清真寺蓋得富麗堂皇,裡面有商朝麥加方向的神靠,裝飾著古典美的祈禱毯和巨幅繪畫,白色的尖塔高聳入雲。 當地居民可以自由出入清真寺,但女人例外。在集體做禮拜時,由阿勻唱祈禱詞:阿勻通常是村裡的大學者,也是讓人敬畏的人物,在農村有很大的影響力。 穆斯林最常做的祈禱,是一邊用手剝去九十九粒穀粒的殼,一邊唱說神名。因為根據可蘭經和傳說,阿拉真主共有九十九個名字,九十九粒穀子就象徵這九十九個名字,不管是任何一座清真寺,旁邊都設有泉水設施,以供祈禱者淨手,否則將是對真主阿拉的大不敬。齋月也是每一個穆斯林所必須烙守的戒律,在這一個月裡,自日出至日落不得進飲食,人們只好在晚上進餐,否則一整天的朝拜是很難支撐得住的。 在土耳其各城市的大街道上,有很多茶館和咖啡店,這些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人們在這裡可以飲茶或喝咖啡、抽水煙或抽香煙,年輕人喜愛玩牌或下棋,年紀大的人或社會地位高的人,就一邊聊天,一邊望著街道上來來往往行人,陶醉其中。 男子的服裝大部分已經西化,他們偏愛一種被稱為凱司吉特(Kasket)的鴨舌帽。男人們和友人相遇時,互吻臉頰,非常熱情地相互擁抱。早上,在農村特別盛行的問候語是「Merhaba」,大都市裡別說「Gunaydin」晚上就互相祝福說「Iyiqeceler」 ,意思是「祝你有一個美好的夜晚」。一般的稱謂和應酬話為Pardon(par-dawn)對不起、Guzel(Gew-zel)太好了!、Sagol(sa-ul)或Mersi(mer-si) (法式)謝謝、Sonra(Sohn-rah)等一下、Yeter(Yeh-tehr)夠了、Biraz(Bih-ah)一點點、Baylar(buy-lahr)先生、Bayanlar(Buy-on-lahr)女士、Merhaba(mehr-hah-bah)嗨!Nasilsiniz(Nah-suhl-Sih-niZ)你好嗎?Allaha ismarladik(ahl-lah-hah uhs-mahr-lah-dik)再見,最常使用的應酬語則為「Eyvallah」,可以解釋為謝謝、再見、你好等各種意思。
人民多信伊斯蘭教
土耳其人民百分之九十九信奉伊斯蘭教,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是信仰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東正教、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他宗教信仰者,以及極少數無宗教信仰者。非伊斯蘭教信仰者多居住在伊斯坦堡、安卡拉和伊士麥等大城市。 回教徒的正式稱呼叫做穆斯林,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一個服從真主的人」。所有的穆斯林都被禁止食用猪肉,以及雙蹄或生性兇猛長相奇特的動物,也禁止喝酒含酒精的飲料、不欺騙、不放高利貸、不毀謗、不賭博及沒有偶像崇拜,但是可以抽煙。 這個國家的穆斯林多屬於遜尼派(Sunni),在東部和東南部有極少數是屬於什葉派(Shia),是是土耳其的什葉派和伊朗激進的什葉派不同。此外,土耳其和其他伊斯蘭教國家也是不同的,它的宗教不但比較和平,同時還是政教分開的,因此是一個非宗教性的一般國家,而土耳其人民也是所有伊斯蘭教國家中最開放和最西化的。 穆斯林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一個服從真主的人」宰牲節(Eid-al-Adha)又稱為古爾邦節,從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開始的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是一種奉獻的精神,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歐(Ibrahim)奉真主阿拉之命,要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I smail),最後真主鑑於父子忠孝至誠,便令天使送羊代祭的事蹟,所以又稱為忠孝節,穆罕默德訂這個節日的目的,是要穆斯林年年都要表達對真主的忠誠。 伊斯蘭教的宰牲節所宰的牲口是羊、牛和駱駝等四足牲畜、雞、鴨和鵝等兩足家禽不可取代四足家畜。宰殺後的家畜要分成二份,自己可留一份,作為在節日時招待親友之用,其餘的要分贈給窮人,用以體現伊斯蘭教義中的博愛精神。 關於宰羊,土耳其穆斯林相信,人死後要從細長的色拉特(Slrat)橋通往天堂,罪人就過不了橋,會掉到橋下去遭受火焚之苦。如果生前宰羊的話,就能坐在羊背上過橋,宰得愈多,可騎的羊也就更多。 宰牲節的羊怎宰,也是一門學問。近年來,土耳其為了要加入歐盟,怕被人譏宰牲節為野蠻的行為,仍在市內特設幾個空地供居民宰牲,也鼓勵在各大超市特設的電宰場場委託宰牲;可是一般人還是多在自家附近的空地上,或公寓花園的一角自行宰牲;因為政府並沒有明文禁止公開宰牲。 根據可蘭經的規定,只有經濟能力許可的人才可以宰牲,真標準是要擁有九十六公克黃金,或六百四十二公克白銀。在土耳其經濟不景氣時,有人建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牲畜來宰,但遭到宗教高層人士的反對,因為這是一種負債行為,是沒有資格宰牲的。 宰羊的問題好解決,可是宰牛就非常傷腦筯,電視上時常有追捕逃脫牛的畫面,血淋淋的慘不忍賭,有的殺牛失手反被牛追擊的事件層出不鮮,會遭到保護動物人士的譏評。 正常宰羊的情況是,宰牲節一大早,穆斯林先在自家園子裡選棵結實的樹,並在樹下挖個小坑,然後把羊牽到樹下,用布條蒙住羊的眼,接著宰羊者唸一段可蘭經文,然後一刀封喉,讓羊血流入小坑,等到被宰的羊血流盡後,才把羊倒吊樹幹開始剝皮。剝法是在羊眼上割一道口,在皮和肉之間插入一個小皮管,然後吹氣吹到整隻羊圓鼓鼓的,皮和肉就會分開,再就像脫衣服般,以上而下,整塊羊皮就被完整地割下,捐給土耳其航空協會,作為發展航空基金用途。 伊斯蘭教最為重視五功:一是念,念清真言。二為禮,每天五次禮拜。三是齋,齋月要齋戒,孕婦、老人、病人、旅行者和孩子除外。四為課,就是濟貧苦者。五是朝,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去位於沙烏地阿拉伯聖地麥加的天房去朝覲一次。 一九二三年凱末爾創建了土耳其共和國以來,他主張男女平等,憲法規定一夫一妻制,使土耳其成為今日世界上唯一的一夫一妻制的伊斯蘭國家。根據土耳其社會一項不成文的婚姻辦法,穆斯林依一般法律只能擁有一個妻子,但是也可以同時擁有另外三個「宗教妻子」。凱末爾還主張婦女有工作權,也可以除去面紗和全身包裹的傳統服裝,使得現在的人可以看清楚土耳其女人的真面目。
有精焊國防軍
土耳其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國家,以一九二一年一月凱末爾創建的「國心軍」為基礎,擴展成為今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兵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目前負擔了三分之一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防衛任務,因此美國每年都給予巨額的軍事援助,以促使土耳其軍隊的現代化,增強其防衛力量;同時,美國在土耳其境內,駐紮有一支攻擊力量相當強大的核子攻擊部隊,配屬有四個軍需支援中隊,用以保護美國在土耳其境內四個空軍基地所貯存的五百枚核子飛彈,其中三百枚是專供空軍使用的。 另外,在一九九○年的海灣戰爭中,由於土耳其允許美國轟炸機使用它的空軍基地對伊拉克發動攻擊,為盟國取勝作貢獻,美國乃決定將海灣戰爭期間,提供給土耳其的愛國者地對空飛彈,繼續部署在土耳其境內,同時還運送四十架F-4E戰鬥機給土耳其,作為對土耳其的額外援助。 在國防體制方面,土耳其已實行軍隊職業化措施,並壓編指揮機關人員,技術軍人文職化,實行軍官和技術軍人合同制等。 總統為國家武裝力量統帥,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事和指揮。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由總統出任主席。武裝力量的最高決策機構,為最高軍事委員會,由總理、總參謀長和陸、海、空司令及憲兵司令組成。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構,總參謀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武裝力量則由正規軍,預備役和準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成陸、海、空等三個軍種。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限一點五年。軍銜為軍官三等十一級,計為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和准等四級,校官分上校、中校和少校等三級,尉官分上尉、中尉、少尉及准尉等四級。 三軍總兵加共有現役部隊六十三點九萬人,在國家發生重大的對外戰爭時候,還可以動員百萬後備軍人投入戰場。土耳其軍隊除了裝修不夠現代化外,其他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異,官兵都能刻苦耐勞,勇敢善戰,軍人待遇已獲改善,士兵素質也有所提高,大多數士兵來自農村,軍官都沒有良好的養成教育。憲法規定國內男子十九歲起要服兵役,服役期滿後退為預備役,直至四十五歲止。現在國家國防預算約為每年二十五億美元,並擁有防禦用的戰術性核子武器。 陸軍是三軍中最主要的軍種,包括十萬名憲兵在內,官兵員額為五十二點五萬人,編有四個集團軍司令,九個軍司令部,一個機械化師,一個步兵師,十四個裝甲旅,十七個機械化旅,九個步兵旅,四個突擊旅,一個步兵團,一個總統警衛團,五個邊防團,二十六個巴防營。 關於陸軍裝備方面,有各型主戰坦克四千二百零五輛,計有M-48A5T1型和M-48A512型共二千八百七十六輛,M-60A3型658輛,M-60A1型二百七十四輛,豹1A1型一百七十輛,豹1A3型二百二十七輛。另有裝甲偵察車若干輛,步兵戰車二百八十輛。裝甲運兵車三千六百一十八輛,其中AAPC型八百零五輛,M-113型二千八百一十三輛。牽引大砲一千五百五十二門,其中一百五十糎口徑二門,一百五十五糎口徑六百八十八門,二百零三糎口徑一百六十二門。自走式大砲八百二十門,其中一百零五糎口徑大砲三百八十八門,一百五十五糎口徑大砲一百六十八門,一百七十五糎口徑大砲三十六門,二百零三糎口徑大砲二百二十八門。大箭砲一千八百四十二門。無後坐力砲三千八百六十九門,其中五十七糎口徑九百二十三門,七十五糎口徑六百一十七門,一百零六糎口徑二千三百二十九門。高射砲一千六百八十四門,其中二十糎口徑四百三十九門,三十五糎口徑一百二十門,四十糎口徑一千一百二十五門。反坦克飛彈九百四十三枚,內眼鏡蛇式一百八十六枚,陶式三百六十五枚,米蘭式三百九十二枚。地對空防空飛彈八百九十七枚,計有毒刺式一百零八枚,紅眼式七百八十九枚,另有愛國者式若干枚。 陸軍也有一支實力可觀的航空隊,擁有各型不同功能的飛機一百六十八架,計有塞斯納四百二十一型三架,特技型三十四架,B-200型四架,T-42A型四架,U-17B型八十九架,T-41D型二十五架。陸軍還有三十七架武裝直升機,全部是美製的AHIWIP型超眼鏡蛇式。還有二百五十四架運輸直升機,其中有義大利製造的AB-206B型十二架,AB-205A型六十四架,AB-206型十架,AB-212型二架;法製的AS-532小型超美洲豹式十八架,H-300C型二十八架;美製的OH-58B型印第安種馬式三架,S-70A型九架,LEH-1H型九十四架。此外,還有加拿大製的CL-89型,英製的蚊納-750等無人駕駛機若干架。 除了上述的各種裝修外,土耳其陸軍也可以自行生產各種中輕型武器。 海軍包括3100人的海軍陸戰在內,官兵員額共為五點一萬人。主要編總為海軍司令部(駐安卡拉),艦隊司令部(駐格爾居克),東北地中海司令部(駐安卡拉),北部地區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司令部(伊斯坦堡),南部地區和愛琴海司令部(伊士麥),黑海司令部(埃內斯),地中海司令部(梅爾辛),一個海軍陸戰團,三千一百人。 艦艇總噸位共約三十七萬噸,但是艦齡比較老舊,大多數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過的超齡艦隻,如果按艦西方國家的標準,早已應該送進廢船解體船塢。目前土耳其海軍共擁有各型艦艇約二百艘,主要的有十五艘潛艇,其中德製的阿蒂萊伊級六艘,水下排水量每艘一千二百八十五噸,擁有五百三十三糎口徑魚雷發射管八具。查納卡萊級五艘,裝修有MK37重型魚雷。希澤爾雷斯級二艘,裝修有重型魚雷。另有二艘普雷維澤級潛艇。 驅逐艦八艘,其中尤其蒂普級三艘,各裝修有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骨二座,雙聯裝一百二十七糎口徑艦砲二門。另外一艘裝修有八聯裝的阿斯洛克發射裝置一座,二艘裝修魚叉式反艦飛彈。還有二艘阿爾齊特佩級驅逐艦,裝修有八聯裝的阿斯洛克式反潛飛彈發射裝置一座,三聯裝的反潛魚雷發射管二座,雙聯裝一百二十七糎口徑的艦砲一門。 護衛艦共十六艦,其中美製的諾克斯級八艘,每艘排水量四千二百噸,裝修有八聯裝的阿斯洛克式反潛飛發射裝置一座,反潛魚雷發射管四具,魚叉式反艦飛彈數枚,一百二十七糎口徑艦砲一門。亞維茲級四艘,每艘排水量二千七百八十四噸,裝修有三聯裝三百二十四糎口徑反潛魚雷發射管二具,八聯裝的海麻省式海對空飛彈發射裝置一座,裝備有義大利製的螟蛇式海對空飛彈二十四枚,四聯裝魚叉式反艦飛彈發射裝置二座,一百二十七糎口徑艦砲一門,AB-212型直升機一架。具爾克級二艦,裝備有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二座,美製豪猪式深水旅彈發射器兩具。巴巴多斯級二艘,裝備有四聯裝魚叉式海對海飛彈發射裝置二具,海麻雀式海對空飛彈八枚,一百二十七糎口徑艦砲一門,三百二十四糎口徑魚雷發射管六具,AB-212型直升機一架。 飛彈快艇十九艘,內蒼鷹級九艘,裝備四聯裝魚叉式海對海飛彈發射裝置二座。鷹級八艘,裝備企鵝二型海對海飛彈發射裝置四枚,五百三十三糎口徑魚雷發射管之具。星級二艘,裝備四聯裝魚叉式海對海飛彈發射裝置二座,七十六糎艦砲一門。 坦克登陸艦八艘,其中奧斯曼加斯級一艘,可載士兵九百八十名,坦克十七輛。 埃索圖格盧爾級二艘,可載士兵四百名,坦克十八輛。族手級二艘,可載士兵二百名,坦克十六輛。薩魯查貝伊級一艘,可載士兵四百名,坦克九輛。 登陸艇五十九艘,其中坦克登陸艇三十五艘,多用途登陸艇二艘,機械化登陸艇二十二艘。 另有巡羅艇三艘,布雷艦艇三艘,掃雷艦艇二十六艘和輔助艦艇二十七艘。 海軍航空兵共有二十四架飛機,其中義大利製造的AB-212型攻擊直飛機十四架,AB-204AS型反潛直升機三架,TB-20型教練直升機七架。 海軍陸戰隊一個團,共三千一百人。 空軍有官兵員額六點三萬人,編有二個戰術空軍司令部,一個運輸司令部,一個訓練司令部,一個反勤司令部,十一個攻擊戰鬥機中隊,七個戰鬥機中隊,二個偵察機中隊,共有七百七十八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佔四百四十架。 在作戰飛機方面,計有F-16C149架,F-16D26架,F-5B87架,F-4E139架,RF-4E偵察機三十九架。 在非直接作戰飛機方面,計有KC-135型空中加油機之架。運輸機方面有C-130型機十三架,C-135R型機七架,C-160D型機十九架,CN-235型機四十四架。專機有二架,教練機有SF-260D型機三十八架,T-33型機三十四架,T-34型機六十架,T-38型機七十架,T-41型機二十八架。另有直升機4F-1H型機二十一架。地對空防空飛彈奈基式九十二枚,輕劍式八十六枚。 土耳其有亞南亞最大的一個空軍基地,飛行跑道長途四百二十七點二公尺,可供今日世界上最大,最重和飛得最快的飛機起降之用。此外,土耳其空軍擁有一家生產戰鬥機零件的工廠,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為主要的銷售對象;另有一家F-4戰鬥機的裝配工廠。 在預備役部隊方面,全國有四十一歲以下男性預備役官兵員額三十七點八七萬人,其中陸軍二十五點八七萬人,海軍五點五萬人,空軍六點五萬人。 另有準軍事部隊十八點二十二萬人。還有憲兵和國民警衛隊十八萬人(其中預備役為五萬人),裝備有裝甲運兵車五百六十輛,直升機五十六架。另有海岸警衛隊零點二二萬人,裝備有近岸巡邏艇六十四艘,運輸機二架。 在駐外兵力方面,駐塞浦路斯一個軍,約三點三萬人,裝備有各型坦克二百八十二輛,裝甲運兵車二百五十輛,各型大砲一百九十六門,迫擊砲三百零七門,高射砲八十四門,飛機三架,直升機四架。參加聯合國維和兵力為駐義大利十八架F-16C戰鬥機。 外國也有部隊駐在土耳其境內,計有北約盟軍東南歐陸軍司令部和第六戰術空軍司令部。英國空軍約二百三十人,飛機七架(旋風型六架,VC-10型一架)。美軍一千四百四十二人,包括陸軍二十二人,海軍二十人,空軍一千四百人,編有一個飛行聯隊,機型包括F-16、F-15C、KC-135、E-3B和E-3C、C-12、HC-13DD和HH-6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