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埃西亞

想去玩嗎?
出自鳳凰百科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卡夫特美景如畫)
(觀光事業特別受到重視)
 
(由2名用戶作出的27個中途修訂版本未被顯示)

2016年8月16日 (二) 15:39的最新修訂版本

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roatia)克羅埃西亞文名為Republika Hrvatska,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譽,以風景優美而著稱,它是歐洲人在亞得里亞海岸的度假天堂,每當夏日,來自歐洲各國的休旅車、露營車塞滿公路,還有許多豪華遊艇泊滿這裡的各個港口。


目錄

[編輯] 曾長期受奧地利統治

這個國家有非常悠久的古老歷史,早在3至5萬年前,就有智人(Homo sapiens)在境內北部地區的克拉皮納(Krapina)一帶活 。公元前2000至3000年,在國境東部的武科瓦爾(Vukovar)有一隻鴿子形狀的祭祀用器皿(Vuˇcedol Dove)出土,它代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工藝技術,現在已成為克羅埃西亞的國家象徵。

公元前1200年左右,屬於印歐民族的伊利里亞(Illyria)部族移居到潘諾尼亞平原、亞得里亞海岸地區及海上的大型島嶼上,並隨著他們定居在不同區域而產生不同部落的名稱,但卻通稱為伊利里亞人,直到羅馬人和塞爾特(Celt)人入境,才結束了伊利里亞人的時代。

大約在公元前3至4世紀,希臘文化已延伸到亞得里亞海岸地區,在赫瓦爾和科楚拉等島都能找到希臘人定居過的痕跡;不過直到羅馬人入侵,才奠定今日亞得里亞海岸許多城市的基礎。 自公元前229年開始,羅馬人分別於不同時間,以發 戰爭或通商貿易的方式,併吞亞得里亞海沿海地區的伊利里亞人的堡壘和希臘人的領地。公元前155年達爾馬提亞的首府斯普利特被攻陷後,羅馬文明傳入。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羅馬人已統治了亞得里亞海的東海岸。

公元9年,奧古斯都(Augu-stus)皇帝征服了東部潘諾尼亞平原,並沿多瑙河岸建立堡壘,從此克羅埃西亞大部分區域都納入羅馬帝國版圖,大致可分為海岸地區的達爾馬提亞和東部平原的潘諾尼亞等兩省。 跟大部分羅馬帝國征服過的土地一樣,羅馬人首先造起了綿密的「羅馬道路」,穿越巴爾幹半島,連接黑海和愛琴海,以便羅馬軍隊能夠迅速移防。羅馬人實際掌控這片土地曾長達5個世紀之久,是當時羅馬重要的城市索林(Solin)。轄區內的羅馬廣場、競技場、凱旋門、神殿、劇場、浴室及工整的街道等,都構成了典型的羅馬城市樣貌;沿海的札達爾、斯普利特、普拉、波瑞曲和羅維尼等,都是當時有名的羅馬城市。達爾馬提亞出生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在公元305年來到今日的斯普利特,在海邊興建一座豪華的皇宮。

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時,克羅埃西亞被劃入西羅馬帝國的範圍內,直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在後來斯拉夫民族入侵前,部分西羅馬帝國的城市,被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所接收。 羅馬帝國瓦解之後,斯拉夫民族自北方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帶趁虛而入,佔領了潘諾尼亞平原。公元600年後,一支來自烏克蘭的斯拉夫人,與本來住在達爾馬提亞地區的拉丁人開始通婚,被稱為克羅埃西亞人,歷史上首度出現了「克羅埃西亞」一詞,他們長期以來不受外人的管轄。公元7世紀中葉開始,克羅埃西亞人居住於橫跨國土的薩瓦河流域,很快地接受拉丁人的文明和基督信仰。公元8、9世紀之交,這裡出現了以克羅埃西亞人為主的政權。

公元768至814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征服巴爾幹半島,克羅埃西亞成為其藩屬,同時西方天主教也在這裡發展起來,教會受羅馬教 的控制。公元852年特皮米爾(Trpimir)發表了憲章,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到克羅埃西亞這個名稱。 進入公元9世紀後葉,這裡戰亂頻繁,匈牙利人從烏拉爾(Ural)地區來到歐洲,定居多瑙河中游,多次進犯克羅埃西亞人的城市,這是克羅埃西亞歷史上第一次被匈牙利人侵犯。公元877年,境內大部分地區都被拜占庭帝國征服。 公元925年,教宗若望十世(John X)為克羅埃西亞人托米斯拉夫(Tomislav)加冕,成為首任統治者,他率領境內人民奮起反抗異族統治,統一潘諾尼亞平原和達爾馬提亞人的克羅埃西亞,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克羅埃西亞王國,並在波士尼亞西南方的杜維諾(Duvno)加冕,定都比奧格拉德(Biograd),當時這個國家的版圖涵蓋了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

在新王朝初創期間,國力脆弱,寧斯基主教(Grgur Ninski)扮演了國家重要支柱的角色。他在托米斯拉夫繼任者克雷西米爾任內,勇敢的向羅馬教皇挑戰,爭取用斯拉夫語及文字進行宗教彌撒,而不使用拉丁語,進一步確立了克羅埃西亞的地位。

公元969年,克羅埃西亞國王杜爾西斯拉夫(Stjepan Drˇzislav)之弟克雷西米爾和高齊斯拉夫(Gojslav)得到拜占庭各市鎮之助,於公元997年起而反叛杜爾西斯拉夫的繼承者斯維托斯拉夫(Svetoslav);數世紀以來一直為航行亞得里亞海域而必需納稅的威尼斯,也乘此機會起來拒繳稅金。拜占庭各市鎮也紛紛向自己國王陳情,表達對克羅埃西亞國王斯維托斯拉夫之不滿。公元1000年威尼斯控制了達爾馬提亞軍區的各市鎮,是其首次侵入亞得里亞海的東海岸。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Peter Kreˇsimir IV)繼承克羅埃西亞王位後,派兵收復斯普利特和特羅吉爾,但在1024年兩地又歸拜占庭統治。

1058年,彼得•克雷西米爾三世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專門劫掠在亞得里亞海域中來往的船隻,時常和威尼斯海軍交戰,並且屢戰屢勝。1075年春,一隊諾曼(Norman)遠征軍圍攻達爾馬提亞各市鎮,俘虜克羅埃西亞國王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1076年,諾曼軍被威尼斯人茲馮尼米爾(Zvonimir)趕走,由於茲馮尼米爾承認教皇的最高權力,因此得到教皇的支持而自立為王,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St. Gregory VII)還派使者參加他的加冕儀式,克羅埃西亞遂成為教皇的附庸國。

1089年,克羅埃西亞人民起義,消滅茲馮尼米爾的 建王朝,取消了克羅埃西亞對教 的依附關係。傳說:茲馮尼米爾要參加十字軍東征被部下暗殺,因他無後致王位虛懸,政局 蕩,一些 建貴族便邀請與克羅埃西亞王室有親戚關係的匈牙利國王拉迪斯拉斯一世(Ladislas I)前來協調,由斯特捷潘二世(Stjepan II)繼位,他當了一年國王,卻安逸地在斯普利特的寺院內生活,國家大事由故王茲馮尼米爾的寡婦為首的 建集團做主,結果與匈牙利阿爾帕德(Ar´pad)王朝合併。合併的條件是克羅埃西亞大 建主不僅享有原有的特權、並且更加擴大,國家大事也要徵求大 建主所組成的會議同意,每一個匈牙利國王在戴上克羅埃西亞王冠時,先要宣誓保證克羅埃西亞 建主的特權。

1091年拉迪斯拉斯一世併吞了克羅埃西亞,將克羅埃西亞王位 給姪兒阿莫斯(Amos),境內推行天主教信仰,在札格雷布建立主教區,並且殘酷地消滅異教徒,但他所施行的新法典給國家帶來了新的秩序和繁榮。1095年,當他準備參加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突然逝世,克羅埃西亞再次發生內亂。

1102年,在克羅埃西亞最後一任國王彼得•斯瓦契希(Peter Svaˇcic)去世後,匈牙利國王之子科洛曼(Koloman)征服克羅埃西亞,自此併入匈牙利,受匈牙利國王委任的總督管轄,但仍保有高度自治的地位。 科洛曼於1116年逝世後,久已對克羅埃西亞虎視眈眈的威尼斯迅速出兵攻下了希貝尼克、札達爾和克瓦納灣區諸多島嶼,但在15世紀匈牙利把達爾馬提亞海岸賣給威尼斯之後,威尼斯實質上才掌控整個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城市及島嶼。

1242年,蒙古人揮軍猛襲克羅埃西亞,摧毀包括札格雷布在內的許多城市,並迫使匈牙利國王貝洛四世(Bela IV)向南遷移到特羅吉爾。最後蒙古大軍雖然被擊退,但是大部分土地已化為焦土,匈牙利又重新控制了克羅埃西亞。此後,歷代的匈牙利國王都把克羅埃西亞當作自己的金庫,不僅予取予求,還被迫分攤匈牙利連年對外戰爭的人力和財力,因此經濟情況更加惡化。

1409年,匈牙利國王以10萬金幣將達爾馬提亞海岸地區賣給威尼斯共和國,亞得里亞海岸地區從此落入威尼斯的統治,一直到1797年威尼斯向法國拿破崙投降為止。 威尼斯的控制伊斯特利亞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海岸,純粹是以經濟為考量,而且是竭盡所能的利用這些土地上的資源,包括砍伐森林建造威尼斯的船艦,所有生產的橄欖油、無花果、酒、魚和鹽等全部歸公。由於鹽為獨佔事業,當地的漁夫甚至不能用鹽來醃製保存自己所捕獲的魚;他們也不能建造自己的船,避免與威尼斯造船業競爭。在威尼斯統治期間,從來沒有為佔領下的城市鋪路造橋,也沒有設立學校,更沒有發展工業,甚至連糧食和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得仰賴進口,經濟一落千丈。不過在文化方面卻獲得不同的發展,從土耳其手中逃難的克羅埃西亞知識分子和天主教徒,都紛紛逃往威尼斯佔領的城市中避難,他們一方面對威尼斯的殖民統治保持覺醒,另一方面則盡情發揮文學、藝術,出版克羅埃西亞文的宗教書籍。

從東方崛起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對歐洲人威脅的力道既強且久,持續時間長達3個世紀。1389年6月15日,塞爾維亞的拉查爾(Lazar)親王的軍隊,與奧圖曼蘇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的土耳其軍隊,在塞爾維亞的科索沃(Kosovo)原野進行戰鬥。最初的勝利似乎是在塞爾維亞人的一邊:有一個名叫奧貝利克(Milosh Obilic)的塞爾維亞貴族假扮逃兵進入土軍大營,潛入蘇丹的帳篷中,用浸過毒藥的匕首把穆拉德刺死。蘇丹的兒子巴耶塞德(Bayezid)迅即平息了隨之而來的混亂局面,包圍塞爾維亞人,塞軍一敗塗地,拉查爾親王被俘處死。土軍取得科索沃戰役的勝利後,塞爾維亞人被迫向土耳其人納貢,大多數塞爾維亞人被迫在蘇丹的軍隊中服役,從此土耳其人打開了北上的通道。

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東方人於1453年消滅了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為基地向四面八方發 進攻。1463年波士尼亞在幾場慘烈的戰役後,完全臣伏於土耳其,克羅埃西亞就直接面臨土耳其的武力威脅。 此時的匈牙利王朝完全無法對其保護的克羅埃西亞發揮庇護作用,任由各個城市單打獨鬥,有的被攻陷,有的築起厚實的高牆成為抵抗土耳其人的堅強堡壘;今日克羅埃境內遺留下來的許多古堡,大多數是在這個時期中興築的。 北方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曾對克羅埃西亞提供對抗土耳其人的協助,但僅局限在北部地區。土耳其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有深刻的影響,除塞爾維亞還能維持東正教信仰外,阿爾巴尼亞和波士尼亞都改信了伊斯蘭教;而克羅埃西亞因為扮演著捍衛羅馬天主教的前衛角色,不但對抗得非常辛苦,也造成許多克羅埃西亞人的遠離家園,逃往由威尼斯掌控的海岸城市避難。

1526年,匈牙利的軍隊在莫哈奇(Mohács)的戰役中被土耳其軍隊徹底擊潰,匈牙利國王亞蓋沃王朝的路易二世臨陣逃竄,陷身激流慘遭溺斃。克羅埃西亞貴族議會1529年宣布歸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承認奧地利國王斐迪南(Ferdinand)為克羅埃西亞的君主,但土耳其大軍很快就佔領了克羅埃西亞中部、南部及整個的斯拉沃尼亞,只有克羅埃西亞西部地區未被回教徒征服,這塊地區就是現在的克羅埃西亞。 1573年,克羅埃西亞農民領袖馬蒂亞•古貝茨(Matija Gubec)領導大規模的農民抗暴運 ,並引發了斯洛文尼亞(Slovenia)農民騷亂,農民軍一度攻佔札格雷布,要求廢除 建領主的經濟特權、承認農民的政治權利、取消農民難以負擔的苛捐雜稅,但暴亂最終還是被鎮壓下去,馬蒂亞•古貝茨被處以絞刑。

1578年維也納在克羅埃西亞境內成立邊境防衛軍(Military Frontier/Militärgrenze),由哈布斯堡王朝中央管轄調度,直到1881年為止。克羅埃西亞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直轄邊境屯墾區後,堡壘、瞭望台和烽火台遍布,以防土耳其軍隊再度入侵。克羅埃西亞人成為邊屯民,平時從事農民生產,戰時加入邊防軍,可以按照特別優惠的條件租賃耕地,作為替哈布斯堡王朝盡軍事任務的報酬。後來又有大批日耳曼移民遷居此地,使克羅埃西亞開始受到德國文化的薰陶;同時又有大批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因不能忍受土耳其統治而流亡到此,這為日後克、塞兩族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相互殘殺埋下了導火線。

1591年,由於奧地利國王魯道夫二世(Rudolf II)試圖限制克羅埃西亞的自治權;克羅埃西亞貴族議會開始派人前往當時也是奧地利附庸國的匈牙利修好,以期獲得支援。1780年,奧皇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在母親泰瑞莎女王去世後繼位,大力推行中央集權統治,引起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兩國貴族的強烈不滿,反奧的事件層出不窮。

1790年奧皇利奧波特二世(Leopold II)登基,這時的匈牙利已氣燄高張得令哈布斯王朝無法掌握,乃被迫宣布匈牙利為自由的獨立王國,有權按照自己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別具野心的匈牙利並獲得奧地利同意以匈牙利文作為克羅埃西亞的官方語文,從而衍生衝突,是一連串克羅埃西亞民族意識運 的開端。其間克羅埃西亞議會親匈牙利的成員曾提出併入匈牙利的請求,但未獲奧皇的同意。

在法國大革命自由思潮的影響下,札格雷布大主教於1805年提倡克羅埃西亞人使用本國文字,推 了民族意識的覺醒。1809年拿破崙大軍在歐洲所向無敵,奧地利被迫把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的部分割讓給法國,克羅埃西亞成為法國伊利里亞省的一部分。1813年拿破崙失敗後,克羅埃西亞和斯洛文尼亞劃歸為匈牙利的兩個行省;在克羅埃西亞貴族的積極爭取下,於1815年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自治區,享有地方自治權。1830年的伊利里亞運 (Illylrian Movement),為民族意識發展的最高表現,主張建立一個以共同語言為前提和以克羅埃西亞人為主的獨立國家。

1847年,克羅埃西亞語成為克羅埃西亞的官方語言。次年歐洲各地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匈牙利乘機起義擺脫了奧地利的統治,其議會在「三月法令」中把克羅埃西亞併入匈牙利的行政系統中,招致克羅埃西亞人民的強烈不滿。恰在此時,奧皇非常大方地委任克羅埃西亞貴族領袖賓•約瑟夫•耶拉齊洽(Ban Josip Jelacˇi´c)男爵為克羅埃西亞總督,命他率軍鎮壓匈牙利的起義。同年9月,耶拉齊洽率領4萬名克羅埃西亞軍隊渡過德拉瓦河,於1849年在俄軍的支援下打敗了匈牙利軍隊,將所有克羅埃西亞的省分予以統一,並想建立一個在奧地利君主立憲統治下的伊利里亞國家,版圖包括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達爾馬提亞和匈牙利南部的塞族聚居區,但他的希望落空。1850年,哈布斯堡王朝制定了新的憲法,克羅埃西亞的自治權被取消,它和斯洛文尼亞都成為奧地利皇室的領地,哈布斯堡王朝再度實施中央集權統治,對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一律實行高壓統治。

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之後,奧地利因戰敗而被迫改組國家結構。1867年成立了奧匈二元帝國(Dual Monarchy)。1868年簽訂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協議(Croatian-Hungarian Compromise)明文規定:克羅埃西亞是匈牙利王國的組成部分,承認克羅埃西亞是有自己領土的獨特政治個體、可以選舉自己的立法會議、擁有自己的行政部門,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為官方語言;但限制克羅埃西亞在匈牙利議會中的代表人數及進入二元帝國中央政府的權利,規定克羅埃西亞總督應由匈牙利首相提名、奧皇同意後加以委任,對匈牙利內閣國務大臣負責。

1878年,奧地利併吞了波士尼亞(Bosnia)和黑塞哥維亞(Hercegovina),克羅埃西亞開始夢想建立一個包括波士尼亞人和黑塞哥維亞在內的「大克羅埃西亞國」。1918年10月29日,克羅埃西亞議會決定斷絕與奧匈帝國的一切關係。這一年的12月1日,克羅埃西亞終於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和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The 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塞國國王亞歷山大被推為三國領袖,實施君主憲政。

歷屆政府首相和主要的內閣成員全部被塞族人所把持,人口居第二位的克羅埃西亞族對泛塞爾維亞主義非常不滿,他們認為生活在新王國還不如生活在奧匈帝國的時候好。1928年6月20日,塞族議員普尼奇•拉契奇在議會上公然用手槍刺殺了克羅埃西亞農民黨領袖拉迪奇。1929年1月6日國王亞歷山大(Alexander)宣布解散議會、取消一切政黨、實行獨裁統治。為了消除民族特徵,他於同年正式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以表明只有一個民族。

[編輯] 種族矛盾形勢非常尖銳

1929年,札格雷布市市長安特•帕韋利奇(Ante Paveli´c)逃往義大利,創建了恐怖組織「烏斯塔莎(Ustaˇsa)」運 ,這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目的是在爭取克羅埃西亞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並以義大利法西斯黨為榜樣,在義大利和匈牙利建立恐怖暗殺活 的訓練中心,並派人回國散發反塞爾維亞的宣傳品,要求人民起來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

1933年,10位克羅埃西亞政界名人簽署了「札格雷布宣言」,要求亞歷山大國王取消塞爾維亞的霸權地位,恢復克羅埃西亞的地方自治權,但南斯拉夫政府卻以暴力作回答,逮捕了這10位政治家。

亞歷山大國王於1934年10月9日被烏斯塔莎組織的暗殺人員在法國馬賽刺殺身亡。1935年國會舉行選舉,正式結束君主獨裁政體,克羅埃西亞於1939年贏得自治權。 就歷史而言,克羅埃西亞自1102年開始,幾乎有8個世紀是在異族的統治下,因此其歷史和文化所受到的影響不言可喻。例如克羅埃西亞有76.5%的人信奉天主教,克羅埃西亞語採用拉丁字母,這和同具有血緣關係,且語言相通的塞爾維亞人的信奉東正教和採用西里爾(Cyrillic)字母迥然有別。也因此在塞爾維亞族主導大權的「南斯拉夫王國」之下,克羅埃西亞人產生民族運 的覺醒,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塞爾維亞人對克羅埃西亞人的分離情緒,並未加以疏導、安撫,反而予以壓制,這種高壓統治,迫使克羅埃西亞左右兩派極端份子更加反映強烈,也提高了右派烏斯塔莎運 的氣焰,這個組織與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關係密切,並接受其津貼。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義大利的軸心國軍隊於1941年4月佔領南斯拉夫,在納粹德國的扶植下,烏斯塔莎組織隨著納粹佔領進入南斯拉夫,於4月10日成立「烏斯塔莎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偽政權,4天後被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所承認。其版圖包括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由義大利親王波斯累托公爵當選為國王,號稱托米斯拉夫(Tomislav)二世,實權則掌握在烏斯塔莎頭目安特•帕韋利奇和克瓦特爾尼克的手中,他們在法西斯義大利的幫助下組建了一支烏斯塔莎軍隊,成為巴爾幹半島上極為活躍的親軸心國勢力,與軸心國一起對南斯拉夫境內的抵抗運 作戰,屠殺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

左派極端勢力則以貝爾格萊德大學為中心,多數是年輕的一代,名義上是共產黨,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因為王國常將不滿份子和異議人士一律視之為共產黨,如此反而助長了共產黨的聲勢;這一批左派極端份子最後都加入了狄托政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烏斯塔莎分子極力鼓吹「大克羅埃西亞」主義,對佔1/3人口的塞爾維亞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據當年一位義大利戰地記者報導,當他採訪烏斯塔莎頭目帕韋利奇時,看到辦公桌上放著一隻籃子,裡面竟然是裝 20公斤塞爾維亞人的眼珠子。烏斯塔莎分子還想方設計把境內的塞爾維亞人斬盡殺絕:在農村裡把塞爾維亞人驅趕到空地上或森林裡集體屠殺,或將塞爾維亞人攆到東正教教堂裡堵上門,然後放一把火連人帶教堂一起燒光;城市裡凡是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都被關進集中營。在札格雷布東南郊一座集中營裡有7000名兒童被殺,還有1370名塞爾維亞戰俘,被烏斯塔莎分子用斧頭活活砍死,而在臭名遠播的塞諾瓦茨集中營有50多萬塞族人被處死。國內曾發現300多個萬人坑;其中最大的一個曾挖出5000公斤的屍骨。

在對塞爾維亞人的殘酷迫害事件中,宗教矛盾也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對信仰東正教的塞族人大加討伐,有些天主教牧師甚至親手殺人;羅馬天主教教皇對這種暴行不但沒有加以阻止,還親自接見烏斯塔莎頭目安特•帕韋利奇,並賜贈一頂玫瑰花冠表示讚許。

另一方面,塞爾維亞民族極端軍事組織切特尼克(Chetnik)在流亡英國的南斯拉夫王室支持下,成為以暴制暴的游擊戰士,不但對抗軸心國侵略者,更主要的是對狄托(Tito)的共黨游擊隊作戰。他們最初是在波士尼亞組織起來的,在蒙特尼哥羅、黑塞哥維亞和達爾馬提亞發展分支,最重要的是以塞爾維亞為基地、由米哈伊洛維奇(Draˇza Mihajlovi´c)領導的一個分隊,為了保持實力,儘量避免與軸心國佔領軍作大規模交戰,但卻經常在自己的控制區內大肆屠殺無辜的克羅埃西亞平民,因而種下克、塞兩個民族間的深仇大恨。

這個組織期待同盟國軍隊能早日前來解放南斯拉夫和恢復塞爾維亞君主政權。1941年11月1日,切特尼克分隊與狄托的游擊隊發生公開的衝突。1942年1月南斯拉夫流亡英國的王室政府任命米哈伊洛維奇為陸軍部長,切特尼克便與軸心國軍隊合作,共同對付狄托游擊隊。原來對米哈伊洛維奇提供軍事援助的同盟國對它不再抱持希望,乃於1944年停止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切特尼克人數大為減少,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少數追隨者,於1945年3月被狄托游擊隊逮捕,押往貝爾格萊德審訊後予以槍決。同年5月,保護烏斯塔莎的納粹德國勢力崩潰,帕韋利奇及其支持者在共黨游擊隊到達前即已逃脫。在逃往奧地利之前,最後還對塞爾維亞平民進行大屠殺。

據歷史學家統計,南斯拉夫共有170萬人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死於德、義法西斯軍隊槍口下的約有70萬人,100萬人死於克、塞兩族的互相殘殺。時至今日,許多老年人對當年兩大民族互相殘殺的悲慘景象,記憶彌新,餘悸猶存。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克羅埃西亞文為Socijalistiˇc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由於狄托(Tito)憑藉大戰期間領導全民抗戰的功勳和威望,強將各個民族結合在一起,並由於統御得宜,使今日的克羅埃西亞成為當時聯邦6個共和國之一。

克羅埃西亞族出身的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在國內大力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但境內各民族間的歷史糾纏短期內難以平息;某些歷史人物在某一民族中可能被視為民族英雄,但在另一個民族卻往往認為他是侵略者,其中的矛盾不言可喻。 狄托執政時,每年發行的歷史教科書都會因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一而產生公開的論戰,使得南共聯盟中央不得不為此設立一個專門委員會來進行協調。

1969年克羅埃西亞掀起一股反中央集權統治的風潮,倡議在南斯拉夫聯邦內應尊重各民族的發展,雖然這種活 在狄托的鎮壓下一時消聲匿跡,但其訴求在後來聯邦的新憲法中,已某種程度的反映出各民族的自治地位及特殊需求,也為後來克羅埃西亞的獨立運 奠下基礎。當年克羅埃西亞發生反塞爾維亞運 ,他們提出的口號是「克羅埃西亞有足夠的樹來吊死塞爾維亞人」,幸好狄托及時出面干預,才沒有釀成巨禍。

1980年強人狄托去世後,南斯拉夫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各共和國的領導人在民族主義影響下,將本族的利益置於南斯拉夫整體利益之上,加上南共的軟弱無能使共和國信心盡失,克羅埃西亞人要求自主權的呼聲不絕於耳。

1989年,東歐各國此起彼落的掀起民主革命浪潮,南斯拉夫聯邦乃決定儘速見風轉舵。同年6月,克羅埃西亞人弗拉尼奧•杜吉曼(Fran˙jo Tudjman)在國外政治流亡者的支持和贊助下,組織了右翼反對黨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自任主席。他父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有左翼傾向的克羅埃西亞農民黨要員,受父親的影響他15歲加入克羅埃西亞共產黨,在反納粹戰爭中成為狄托手下得力的指揮官,1960年當時年僅38歲的他已獲少將軍銜,1969年因積極鼓吹克羅埃西亞獨立而被解除軍職。

1990年蘇聯解體,南共召開中央委員會,決議仿其他東歐國家的前例修改憲法,準備實施多黨制,准許非共政黨成立。同年2月,杜吉曼公開為當年的烏斯塔莎法西斯政權翻案,聲稱當時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是「克羅埃西亞人民歷史願望的反映」。

1990年5月6日,克羅埃西亞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首次多黨制大選,非共政黨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擊敗共產黨獲勝執政,結束了克羅埃西亞的共黨專制統治,由杜吉曼當選為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這時的一些政壇新貴是一群「大克羅埃西亞主義者」,他們的掌權是意味著克羅埃西亞終將脫離南斯拉夫聯邦而獨立。同年7月25日,克羅埃西亞議會決定恢復使用舊國旗和舊國徽,取消紅五星標誌,移走狄托像,把一切與社會主義和共產革命有關的名稱全部改掉。同年8月,克羅埃西亞特種部隊在塞族聚居中心的克寧市,襲擊了由塞族警察控制的派出所,使全市的塞族居民起而攻之。

同年12月22日,克羅埃西亞新國會通過了西方模式的新憲法,宣布克羅埃西亞是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還頒布一系列限制塞族人民權利的法令,引起塞族居民的極端不滿。當克羅埃西亞當局提出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時,境內的塞爾維亞人也提出脫離克羅埃西亞而獨立的要求,並在南部的塞族聚居區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定都克寧。

1991年2月21日,議會決定停止執行南斯拉夫聯邦法令。同年3月,克羅埃西亞特種部隊突然包圍帕克拉茨區議會大廈和警察局,與當地的塞族警察發生衝突,造成人員傷亡。為避免事態擴大,南斯拉夫人民軍把衝突雙方隔開。同年5月2日,克族警察在博羅沃村和塞族村民交火,導致15人死亡、20多人受傷,這是克、塞兩族大規模武裝衝突的開始。次日,克族人在海濱城市札達爾和希貝尼克舉行示威活 ,搗毀大批塞族人的房舍,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切特尼克組織,宣布派遣志願軍前往克羅埃西亞的塞族聚居區為塞族人助戰。同月5日,克族武裝部隊 鎖了奧西耶克和戈斯皮奇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兵營,次日設在海濱城市斯普利特的沿海軍區司令部,被數萬名克族武裝分子包圍。

同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舉行全民公投,94%的投票者主張建立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境內塞裔人民恐懼淪為次等公民,拒絕參加這次全民公決投票。同時塞裔在南斯拉夫人民軍的贊助下,以克拉伊納(Krajina)為據點宣布自治,成立「塞裔克拉伊納共和國」(Repulic of Serbian Krajina),並佔有克羅埃西亞1/3的土地。

杜吉曼總統上台後,克羅埃西亞進口大量軍火,大力擴建警察部隊和國民衛隊。1991年5月28日正式組成政府軍,杜吉曼總統在萬人大會上檢閱了軍隊。6月18日,克羅埃西亞議會連續通過60條為宣布獨立所必須的法令。當月25日,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而獨立,遭到境內塞族居民的強烈反對,克、塞兩族的衝突再度升高。7月7日,克羅埃西亞當局在歐洲共同體協調下,同意遲延三個月執行獨立決定。7月下旬,政府軍向境內50多個塞族村落發起全面進攻。為了制止流血衝突擴大,南斯拉夫人民軍多次出 ,試圖建立緩衝區,將衝突雙方隔開,但是收效不大。8月3日,議會宣布南斯拉夫人民軍是外國佔領軍。9月13日,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扣留南斯拉夫人民軍第5軍區副司令阿克申蒂耶維奇少將,並於次日全面 鎖境內人民軍兵營,切斷水電和食物供應。15日,佔領人民軍空軍第5軍的軍部;次日又包圍第5軍區司令部,雙方正式爆發大規模衝突。17日,南斯拉夫海軍出 大批軍艦, 鎖普拉、里耶卡、希貝尼克和斯普利特等四大海港,禁止任何船隻出入,斷絕克羅埃西亞與國外的海上聯繫,還派遣機械化步兵師猛攻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控制的戰略重鎮武科瓦爾、格利納和德爾尼什等地;克羅埃西亞政府軍則攻佔了30座人民軍兵營。9月下旬,南斯拉夫國防部從各地調兵遣將,向克羅埃西亞派出大批增援部隊,月底一支由200輛軍車、裝甲車和坦克組成的車隊,從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開赴克羅埃西亞戰場。

1991年10月8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宣布獨立,發行新貨幣。但此後境內更是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從斯拉沃尼亞平原的戰略重鎮武科瓦爾到亞得里亞海濱的歷史名城杜布羅夫尼克都在激戰,首都札格雷布也經常響起空襲警報。歷時86天的武科瓦爾爭奪戰打得十分激烈,交戰雙方對每一條街、每一幢建築物都進行了激烈的拉鋸爭奪戰。同年11月18日,當南斯拉夫人民軍佔領武科瓦爾時,這座美麗的小城已被戰火摧毀化為廢墟。

11月下旬,南斯拉夫人民軍控制了約佔克羅埃西亞領土1/3的塞族聚居區,但克羅埃西亞境內的許多人民軍兵營仍被克族軍隊團團包圍。 半年多的血戰,奪去了1.5萬人的生命、數萬人受傷致殘,財產損失更超過200億美元;交戰雙方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感到一時無法將對方徹底打垮,在這種情況下乃接受聯合國的停戰調解。經美國、歐盟等多方進行調停,但沒有成果。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區正式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控制克羅埃西亞境內及波黑邊境的塞族地區。

1992年初,聯合國派前美國國務卿范錫前來調停,南斯拉夫人民軍、塞裔和克羅埃西亞政府簽訂了「塞拉耶佛協定」,南斯拉夫人民軍全部撤出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控制區,但仍駐紮在境內的塞族聚居區。 同年1月15日,克羅埃西亞獲歐洲共同體承認建交。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向克羅埃西亞塞族聚居區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1992年5月22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8月的大選中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再度獲勝,繼續執政。

當時克、塞兩族對聯合國部署維和部隊私下各有自己的打算。塞族希望利用維和部隊,造成塞族聚居區脫離克羅埃西亞當局控制的既成事實,從而達到獨立之目的;克羅埃西亞政府也試圖借助維和部隊迫使南斯拉夫人民軍撤離,以便重新控制塞族聚居區。雙方在一年多的休戰期內,實際在加強進口武器彈藥,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待機再戰。

1993年1月正當聯合國為波黑(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衝突進行艱苦的調解時,克羅埃西亞於22日集結2萬名政府軍、出 戰鬥機和坦克,在長達1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境內的克拉伊納塞族聚居區發 猛烈攻擊,很快的佔領了澤穆尼克機場、馬斯萊尼察大橋和佩魯奇科攔河大橋,直逼奧布羅瓦茨和本科瓦茨,交戰雙方傷亡慘重。3天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譴責克羅埃西亞對聯合國保護區的軍事進攻,要求克羅埃西亞政府軍立即撤回;有些國家並提出制裁克羅埃西亞的議案,甚至要求將它驅出聯合國。面對國際社會這股強大的壓力,克羅埃西亞被迫撤軍。

1995年7月,波黑境內的塞族軍隊在戰場上捷報頻傳,連續攻佔聯合國塞族保護區時,克羅埃西亞政府出 10萬大軍,一舉攻下境內的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首府克寧,收復了原被塞族武力佔領的斯拉沃尼亞(Slavonia)、巴拉亞(Baranja)、斯里捷姆(Srijem)和東斯拉夫尼亞等塞族聚居區,平息了分裂主義者的叛亂。

1997年6月15日國內舉行大選,杜吉曼蟬聯總統寶座;第二年和平談判圓滿達成協議,至此克羅埃西亞人才算真正獲得獨立。1999年12月,有克羅埃西亞國父之稱的杜吉曼總統,威權統治國家達10年後病逝。

2000年2月8日,國內舉行總統大選,由史蒂佩•梅席奇(Stjepan Mesi´c)出任新的總統。他帶領國內人民擺脫前總統杜吉曼時代的威權統治和民族主義,加強與西方國家的互 合作,結束長久以來克羅埃西亞在國際上被孤立的處境;尊重鄰邦波士尼亞的領土,允許塞族難民返鄉。同年11月修正憲法,國家政治制度改為內閣制,政府僅對國會負責。同年,克羅埃西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3月14日再度修改憲法,將國會改為一院制、廢除參議院,眾議院更名為克羅埃西亞國會。同年,克羅埃西亞與歐盟簽署了穩定和聯合協議。2005年1月梅席奇蟬聯總統。

[編輯] 國家政體採用內閣制

根據2001年修訂的憲法規定,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是獨立主權的民主國家,領土完整不可分割,塞族聚居區不可以獨立,也不可以和波黑塞族及前南斯拉夫聯盟的任何成員國組成新的邦聯制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力,國家的制度和權力皆由人民所付託,人民可以經由直接、普遍和秘密投票的方式,選出國家的權力中心,為全民謀更好的民權、福利和生活,國民年滿18歲、勞工年滿16歲享有選舉權。

總統是國家的元首、三軍的統帥,但係虛位禮儀 的國家代表,並沒有直接的行政權力,對外代表國家,對內是國家團結的象徵。其主要職權為對外宣戰、媾和、簽訂國際條約、接受外國使節呈遞國書、授予榮典、任命內閣總理所提名的文武 官、發布國會所提交的法律,並可進行特赦。總統任期5年,連選得連任1次。

現任總統史蒂佩•梅席奇為克羅埃西亞族人,1934年12月24日出生於奧拉霍維察,1961年畢業於克羅埃西亞札格雷布大學法律系。1966年進入政壇,曾任克羅埃西亞議會議員。1990年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後,出任首任政府總理及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總書記。1991年出任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最後一任主席。1992年擔任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國家議會議長。1994年因為和當時的總統杜吉曼政見不合而退出民主聯盟,另外建立獨立的克羅埃西亞民主黨,1997年併入克羅埃西亞人民黨,擔任副主席職務。2002年2月當選克羅埃西亞獨立後的第2任總統;2005年競選連任。已婚的他,生有兩女,愛好釣魚、網球等運 。

克羅埃西亞立法權屬於一院制的國會(Sabor),議員經無記名投票方式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議員有言論免責權,在國會上所發表的言論和所作的表決不負法律上的責任,除非是重罪的現行犯,軍警機構及情治單位均不得加以傳訊或拘捕。國會的主要職權為通過國家預算,為人民看緊錢包;制訂及通過法律案, 督行政機關的公平、正義執法。國會共有160個席次,其中149席由10個選區的人民直接選舉產生,6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另有5席為少數民族代表。

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也是國家最高公權力的執行機構,主要職權是編列國家總預算、提出法律案,制訂國家建設計劃、促進全民經濟發展,保護人民權益和保衛國防安全。內閣總理是國家最有權力的人,也是國家最高行政首長,負責內閣的一切施政事務和責任,對國會負責。所有內閣成員都由總理提名,經國會表決通過後由總統加以任命。內閣主要成員由一名總理、2名副總理和19個部會組成。

2008年1月改組後的內閣總理為伊沃•薩納德爾。下設有內務、外交、國防、衛國戰爭參加者事務、財政、經濟、農林、海運、交通和通訊、旅遊、司法、文化、歐洲一體化、發展、移民和重建、環保、規劃、勞 和社會福利、教育和體育、衛生、科技、手工和中小企業部等。

司法權分屬最高法院及憲法法庭。最高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構,其所作的判決也是終審判決,不得再行上訴;另有縣級法院及鎮級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為終身制;內設司法委員會,由總統及國會任命之14位法官組成,任期8年。憲法法庭擁有11位法官,由國會推派,任期8年;法庭內互推庭長1人,任期4年;憲法法庭具解釋憲法及彈劾總統的權力。國家還設有國家檢察院。司法絕對獨立,不受行政權的干預。

這個國家的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3:2。由3等寬橫式平行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的顏色為紅、白、深藍,中間繪有克羅埃西亞的國徽。 國徽呈盾形,盾面由25個紅白相間的方格組成。國徽上端是一個風格化的王冠,由5個不同圖案的盾形作裝飾,自左至右為:天藍底上一彎白色新月托著一顆黃色的六角星;深藍色、紅色五等寬橫條紋盾;天藍底上有3個頂著皇冠的黃色小獅子頭;深藍底上有一隻紅角、紅蹄的黃色山羊;天藍底上方是與左方相對稱的黃色六角星,下方是由白色襯托出的一隻紅色小貂。這個盾形國徽是沿用公元9世紀克羅埃西亞古老王國的標誌,5個小盾象徵當時王國的5個省區。 國歌為:我們美麗的祖國(Lijepa naˇsa domovino)。

[編輯] 克羅埃西亞政黨林立

克羅埃西亞自從1990年5月開始多黨選舉後,國內民主政黨林立,對國家的政治民主化有很大的助益。一般說來,國會是民主的殿堂,國會選舉是觀察民主國家政黨勢力消長和檢驗民意依歸的最佳指標,也是政治人物取得政治權力的必經過程。現在國內登記有案的政黨和政治組織共有80多個。

克羅埃西亞民主黨(Croat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Hrvatska Socijaldemokratska Partija)簡稱HSP,最初於1937年以克羅埃西亞共產黨之名創立,1990年11月3日為鄭重與共產黨劃清界線而改為此名,是現在國內最大的執政黨,也是國內左翼政黨,主張保護勞 人民、中下層和需要特殊照顧的少數民族利益。這個政黨在2000年的國會大選中,走中間偏左的溫和派路線,以推 經濟發展為競選綱領,保證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境,進行民主改革及改善在歐洲的孤立狀況,因此贏得對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失望的選民認同,在大選中獲得國會總席次151席中的45席,並與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合組反對聯盟,加上人民黨的支持,乃聯手獲得勝利,得到過半數席次而順利執政,同時為了擴大在國會的力量及整合在野的意見,進而與農民黨、伊斯特利亞民主議會(Istrian Democratic Assembly)簡稱IDS、自由黨和克羅埃西亞人民黨等合組執政聯盟,黨魁伊維察•拉昌(Ivica Raˇcan)。 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Croatian Democratic Community/Hrvatska Demokratska Zajednica)簡稱HDZ,成立於1989年6月17日,主張採民主方式聯合一切願意在社會和政治活 中、運用基督教文明和倫理道德普世價值觀的人,爭取實現克羅埃西亞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復興,實行市場經濟,反對塞族的分裂活 。

這個非共政黨約有黨員100萬人,多係克羅埃西亞族人,是主張「大克羅埃西亞主義者」的激進派,在1990年5月國內首次舉行的多黨民主選舉中,贏得國會138個席次中的85席,成為國會中擁有2/3多數席次的執政黨,結束了45年來克羅埃西亞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局面,由黨魁杜吉曼將軍出任當時的總統。

克羅埃西亞獨立後,依新憲法於1992年、1995年舉行兩次國會大選,在杜吉曼領導之下,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仍佔優勢而繼續執政。1999年12月杜吉曼逝世,黨內群龍無首。2000年民主聯盟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伊沃•薩納德爾(Ivo Sanader)為黨主席。同年初國內舉行獨立後的第三次國會大選,執政長達10年的民主聯盟因強人杜吉曼的逝世頓失領導中心,復因內部權力圈的貪污腐化,國家外交也陷入孤立中,國家經濟日益衰落,國內失業率節節升高,長期政績不佳,大選結果僅獲得3成左右的選票而慘敗,在新國會中只得到41席,政黨勢力式微,退居在野黨地位。 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Croatian Social Liberal Party/Hrvatska Socijalno-Liberalna Stranka)簡稱HSLS,成立於1989年5月20日,原名叫做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聯盟,是中間偏右的政黨。主張全體人民擁有同等、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人身自由和精神生活,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和保護環境等的權利);享有基本醫療和社會保障、求學、擇業、自由經營和發展個 等權利;主張取消軍事管制和裁減軍備;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司法獨立;對少數人的意見予以保護等。在1992年的國會大選中,該黨擁有13個席次;1995年的國會大選中退為12席。1997年11月,在全黨的第7次代表大會上,黨內發生嚴重的分裂,德拉澤•布迪沙(Draˇzen Budiˇsa)當選黨主席,原主席弗拉米爾•戈托瓦茨聯合部分成員退黨,另行成立自由黨。2000年國會大選中,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得到23席,成為執政聯盟中的第二大執政黨。在2000年2月8日的總統選舉中,布迪沙以得票率43.8%敗給人民黨的梅席奇。該黨與社會民主黨之間也有矛盾,它反對政府同意海牙國際法庭引渡兩名涉嫌在獨立戰爭中犯下滅族罪行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之嫌犯,布迪沙並因此在2001年7月辭去黨主席職位以示抗議,但在2002年2月再次當選為黨主席。

克羅埃西亞農民黨(Croatian Peasant Party/Hrvatska Seljaˇcka Stranka)簡稱HSS,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創建於1904年12月24日,1948年被狄托取締,1989年12月15日恢復了合法政黨的地位,為中間偏右的政黨屬 。主張在人 、民主、法制、和平、社會公正和保護人類生存等原則基礎上,依靠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以建設自由、獨立、自主的國家,獲得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及天主教選民的普遍支持,但在1992年的國會中只有3個席次,1995年增至10席,而在2000年的國會中,卻增至15席,成為執政聯盟中的第三大執政黨。黨主席茲拉特科•托姆契奇在2001年1月當選為國會議長。

克羅埃西亞人民黨(Croatian People's Party/Hrvatska Narodna Stranka)簡稱HNS,成立於1990年10月13日,有黨員2.47萬人,是溫和的中間派走民粹路線的政黨,主張全民平等,依法治國、三權分立,保護少數民族和有特殊需要的社會團體,聯合歐洲其他國家共同維護和平,建立平等、自由勞 的市場經濟,維護個人尊嚴、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創作自由,以民主方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在國際社會承認的領土範圍內建設現代化的克羅埃西亞。2000年的國會大選中獲得2席,成為執政聯盟之一的執政黨。同年2月的總統大選中,該黨副主席梅席奇以56.2%的得票率當選為克羅埃西亞獨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他的形象溫和親民,言談率真而且富有幽默感,廣獲民眾認同。主席為韋絲娜•普希奇(Vesna Pusi´c)女士。

自由黨(Liberal Party/Libe-ralna Stranka)簡稱LS,成員大部分為克羅埃西亞社會自由黨1997年的退黨者,2000年的國會大選中獲得2個席次,也是執政聯盟的政黨之一,是溫和的中間派政黨,主張國家儘快加入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此外國內還有伊斯特利亞民主議會、權利黨和基民盟等。

[編輯] 種族、宗教、文教及習俗

全國人口約455.1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81人,年人口成長率約近1%,失業率約為12%。國內有10多個大小民族,以克羅埃西亞人為最多,達77.5%,約為351萬人;塞爾維亞人居次,雖然只佔12%,約為54萬人,但因大多數聚居在經濟比較發達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因此文化水準較高,收入也比較多;回教徒佔0.9%,約為4.05萬人;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人各佔0.5%,各約2.25萬人;義大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吉卜賽人等共佔8%,約為36.45萬人。

一般說來,這個國家大體上可分為大陸本土的歐陸人,以及沿海的海岸人兩種,他們洋溢著截然不同的風情。曾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長期統治下,黃髮、白膚的歐陸人,顯然是包括克羅埃西亞人、匈牙利人及日耳曼民族長期通婚混血的結果,同時在文化生活上也影響深厚;他們生 保守、外貌優雅,有日耳曼民族的作風。 威尼斯勢力長期影響之下的達爾馬提亞沿海城市,多半有一個義大利名字,沿海岸人民也多會義大利語,黑髮、略帶棕色的皮膚,具南歐和義大利人的特徵,他們率直豪放,愛好跡近浪漫的自由,故而有時下午3時左右辦公室就空無一人,都去海灘曬太陽了。

國內宗教信仰絕對自由,任何人都有權信仰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一般說來,克羅埃西亞人多是信仰羅馬天主教,約佔全人口76.5%;塞爾維亞人多世代崇奉希臘正教,約佔全國人口11.1%;波士尼亞人則信回教,約佔全人口1.2%;另有0.4%人口信仰基督教、10.8%人口信仰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者。 由於宗教信仰的差異,導致同屬斯拉夫民族的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長期不和,水火難以相容,過去曾相互殘殺使國家政局不穩,各族人民都曾飽嘗內戰的痛苦,現在雖已在聯合國的 督下握手言和,但臉和心不和,仍有隱憂存在。

這個國家使用拉丁字母的克羅埃西亞語為官方語言,它與塞爾維亞語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區別,有如英語和美語的關係一樣,只是因為兩大民族間的不和,使言語也分了家,但至今這兩種語言仍可互通。克羅埃西亞語和波士尼亞語使用拉丁字母,塞爾維亞語則採用西里爾字母。在教育上以英語為第一外國語,德語和義大利語也相當普及。

克羅埃西亞語是這個國家的母語,共有30個字母,前往旅行的朋友如有興趣在行前作研究,可以上網瞭解詳情,「克羅埃西亞語輕鬆學」網址:www.easycroatian.com。本書僅節錄幾個簡單實用字彙如下:

國內人口大多數居住在鄉村地區,內戰後人口流向都市,多集中在首都札格雷布及沿海主要城市,如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里耶卡、札達爾、普拉和奧西耶克等地。另有一些克裔外移到外國去,其中約有11萬人居住在塞黑共和國境內,多集中在北方的伏伊伏丁納(Vojvodina)省,另有75.6萬人住在波士尼亞的西南部和東北部。

僑居海外約有500萬人,主要居住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他們每年都會匯款給國內的親人,已成為克羅埃西亞可觀的一筆外匯收入。

克羅埃西亞長期實行小學義務強迫教育制度,人民文化教育程度和素質都很高,並具備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學前教育、初級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現在全國有2165所小學,共有41.4萬名小學生和2.7萬名小學教師;有635所中學,有19.7萬名中學生和1.85萬名中學教師;有220所職業學校,共有12.3萬名職校學生,職校教師人數約9200人;有100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有札格雷布大學、里耶卡大學、奧西耶克大學和斯普利特大學等4所大學,共有12萬名大專院校學生,擁有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等約8200名。

國內文盲極少,國民識字率達97.8%,國家年度教育支出為政府總預算的4%。全國共有16家劇院、141家電影院和151個博物館和藝術館、718家圖書館,以及61個文化中心。 這個國家共有1760家出版單位,出版刊物約3000種,其中有572種報紙和352種刊物和雜誌。全國 克羅埃西亞文的報紙有晚報和新聞報等兩種,其中晚報每日發行近21萬份,新聞報日發行量則為4.25萬份。地方 的日報主要的有9種,其中的自由達爾馬提亞報日發行12.8萬份,新報日發行量則為4500份。

克羅埃西亞共有4家通訊社,其中克羅埃西亞通訊社(HINA)為國家通訊社,成立於1990年7月,負責向國內各新聞機構提供國內外當日所發生的最新消息。另有克通社影像社(FAH)、天主教資訊通訊社(IKA)和斯普利特私人新聞通訊社(STINA)等三家通訊社。在電視廣播方面,除了有克羅埃西亞國家電視台(HTV)外,國內還有七家商業電視台。另外,全國有108家廣播電台,其中國家級的佔3家,省級12家,縣級的有93家。

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在歐洲國家中屬中等的水準,平均每1000人擁有350部電話、380台電視機、270台電冰箱、120台電腦。有1/5人民有能力到國外旅行,但是大多數人是到附近的奧地利或義大利去。國內通貨膨脹壓力較重,失業率仍高,很多受過技術訓練的人和大學畢業生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只有醫生一枝獨秀。現在國內有3.7萬多名醫務人員,有醫生9000人,牙醫3300多人,護士約2萬人,藥劑師及醫療行政人員約4700人。有醫院80多家,病床2.8萬多張。

在習俗方面,克羅埃西亞人習慣穿亞麻布、毛料和綢料。男子服裝通常為長褲、襯衣加短外套,也常有坎肩、腰帶,喜歡穿皮靴。女子以穿襯衣、短上衣、坎肩、斗篷、腰帶、圍裙為習慣,襯衣多有花邊、刺繡等裝飾。 由於種族的複雜,許多地方還保持穿傳統服飾的習慣,尤以北部山區和西部離島的居民,婦女們穿著五彩繽紛的束腰蓬裙、頭戴設計別緻的小帽,胸前掛滿各種珠鍊、項片,十分花俏,令人目不暇給。

[編輯] 三軍部隊以陸軍為主

克羅埃西亞實行義務兵役制度,軍人服役期限只有6個月。根據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有權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三軍總兵力共為6.2016萬人,國家全年國防預算只佔全國財政總預算的7.8%。這支軍隊2008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第27個成員國,故均按照北約標準改革軍事指揮系統和軍隊編制。除了正規軍外,克羅埃西亞還有5萬名訓練有素的後備軍人,並有4萬名武裝警察。

陸軍是三軍中最主要的軍種,官兵員額共5.8316萬人,編組成8個戰鬥師,共有150輛中輕型坦克,2000多門大砲。各個戰鬥師都擁有地對地戰術飛彈,地對空防空飛彈和武裝直升機,並裝備有現代化的電子指揮系統和精良的通信和雷達設備。

海軍官兵員額只有1850人,擁有各型艦艇約100艘,大多數是小噸位的作戰艦艇,主要的艦隻有4艘驅逐艦、2艘巡防艦、9艘柴油 力潛艇、12艘飛彈快艇、30艘魚雷艇、25艘掃雷艇,另外還有少數登陸艇、運輸艦和補給艦等補助艦艇。 空軍官員員額1850人,有飛行員250人,各型作戰飛機32架,採用美製、英製、俄製和本國生產的高 能戰鬥機,其中大多數是俄製的MIG-21戰鬥機。這是一支小型的戰術空軍部隊,還擁有少數的運輸機、教練機和直升機。

[編輯] 地理形勢

克羅埃西亞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東北角,地處天主教和東正教、中歐和地中海及西歐四種文化交匯的十字路口。地形略呈鐮刀狀的領土輪廓很不規則,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衝突的場所,各種政治勢力和宗教力量都在這裡上演一幕幕人間悲喜劇。

全國面積56,542平方公里,約合21,831平方哩,東鄰塞爾維亞,東南接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西及西南瀕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隔海遙遙相望,西北和斯洛文尼亞接壤,北和匈牙利交界。整個國土一邊沿著青翠的潘諾尼亞平原(Pannonian Plain)向東延伸,另一邊是由西北往東南走,沿著乾燥的山脈伸向亞得里亞海。領海面積達3.1067萬平方公里。

全國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地區:一是斯拉沃尼亞地區,位於國境東北部。二是克羅埃西亞中央位區,位於首都札格雷布附近。三為伊斯特拉地區,位於西北部伊斯特利亞半島附近。四係達爾馬提亞區,位於國境的西南部,其東部為狄納拉山脈,西部則是曲折多山的海岸線,此區島嶼、半島和港灣眾多,有里耶卡、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等多個港口。達爾馬提亞地區南端的杜布羅夫尼克地區被波士尼亞黑塞哥維亞的出海口 姆(Neum)隔開成為飛地,為了要避免到達此處一定要通過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亞,所以從杜布羅夫尼克伸展出來的佩萊沙治半島和克羅埃西亞本土之間建立了一座「佩萊沙治大橋」。

在地形上說,克羅埃西亞地形非常複雜,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峽谷到島嶼全部都有,但是在大體上可以分為山區、平原和海岸等3個主要類型。國境西北部是阿爾卑斯山的西麓,同時也是斯洛文尼亞丘陵和潘諾尼亞平原的一部分,它們都被夾在多瑙河支流德拉瓦河和薩瓦河之間。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溫和濕潤,良田廣布,是國內最大的農業區,丘陵上密生著以橡樹為主的闊葉林。

中南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形崎嶇,溶岩遍布,海拔多在1000公尺以上。狄納拉阿爾卑斯(Dinaric Alps)山脈是國內最主要的山脈,位於南部邊境線上,屬東阿爾卑斯山的東南部,由西北向東南綿延300多公里,與達爾馬提亞的亞得里亞海岸線平行山脈的分水嶺,構成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的天然國境界線。

西部的韋萊比特(Velebit)山脈也是境內主要的山脈,位於亞得里亞海岸線上,呈南北走向。峰巒起伏長達100多公里,狄納拉峰(Dinara)是國內的第一高峰,海拔1831公尺,山上覆蓋著櫟樹、梣樹和桂樹等常綠樹木,每當4月初桂花盛開時,散發著一股撲鼻清香。

西南部和南部是亞得里亞海的濱海地區,形成地中海的一個大海灣,全長783公里,最寬處有215公里。沿海港口都是不凍港,船隊以亞得里亞海港口為起點,經地中海往南可以和黑海相通,往西穿過直布羅陀(Gibraltar)海峽可以通往大西洋,故自古以來人們就稱亞得里亞海是歐洲大陸「通向世界的大門」。亞得里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則被視為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橋樑。

沿海地區由伊斯特利亞半島、達爾馬提亞海岸和島嶼組成,海岸線全長5835公里,其中4058公里為島嶼的海岸周邊,大陸海岸長1777.7公里,是今日世界上最曲折錯綜的海岸之一,水域率0.277%。沿海有一系列島嶼、礁島、半島和海灣,大部分為長條型,走向多與海岸平行。近幾 萬年來,由於地殼運 沿海地區不斷下沉,許多山谷被海水逐漸淹沒,從而形成首尾相連的眾多島嶼,如同顆顆長珍珠串連在一起,它們原先都是同屬一條山脈上的不同山峰。

海岸外邊的海中分布1185個島嶼與礁島,故有「千島之國」的雅稱。每一個島都獨一無二、有一個特別的故事。其中許多曾受過戰爭的洗禮,被一些自以為偉大的統治者蹂躪,存在許多的奇聞,誘引著不少前往一探究竟的遊人。直至現在雖然有人居住的島只有66個,其中又以克爾克(Krk)和茨雷斯(Cres)兩島最大,但遊客對無人島的熱情,並不亞於有人居住的島嶼。

境內河流眾多,但分布不均;中部和北部雖然河流不多,卻多係大河流。南部河流眾多,屬亞得里亞海水系,因受地形條件限制,這些河流大多短小湍急,沿途河谷深邃,急流形成的瀑布到處可見,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 庫帕(Kupa)河是境內最長的河流,全長296公里,兩條支流在卡爾諾瓦茲匯合,最後在錫薩克以南5公里處注入薩瓦河。著名的多瑙河及其支流德拉瓦河和薩瓦河也流經這個國家,多瑙河由北向南構成克羅埃西亞和塞黑共和國的界河;德拉瓦(Drava)河由西向東流經這個國家,在境內的河段長約285公里,大部分河段是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的兩國界河;薩瓦(Sava)河由西向東橫穿國土中部後,又構成了克羅埃西亞和波士尼亞的界河。流入亞得里亞海的主要河流有茲爾馬尼亞(Zrmanja)、采蒂納(Cetina)和莫拉查等河。

氣候四季分明,夏雨冬雪,春花秋月,一樣也不 。以全國 的地區來說,冬季平均氣溫為12℃,夏季為25℃。 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漫長氣溫高,常被副熱帶高壓所籠罩,天氣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8月份平均溫度為26℃到30℃;冬季受西風帶和暖氣流影響,氣候溫暖濕潤,霜雪罕見,極少受寒流侵襲,平均溫度為5℃到10℃。沿海北部城市里耶卡,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5.2℃。沿海南部城市杜布羅夫尼克為冬季多雨的地中海型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9.3℃;春季常吹燥熱的西洛科風,天氣乾燥暖和晴朗;7月份的夏季,白天平均氣溫為35℃,夜晚降為25℃;秋季明顯比春季溫暖,人們可以下海游泳。

中部地區屬溫和的大陸 山地氣候,夏季溫熱,有時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冬季受北極寒流影響,氣候比較寒冷,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左右,當大寒流氣團南下時,最低氣溫可降至-35℃,還會有持續幾個星期的冰凍期,降雪較多,小河全部 凍,大河上也有浮冰;秋季漫長,比春季溫暖。

北部和東部地區屬於溫帶大陸 氣候,夏季炎熱少雨,最高氣溫可達43℃;冬季較長,而且氣候寒冷,有時最低氣溫可降到-35℃,冬季還常刮科沙瓦風,風力很強,具相當程度的破壞 ,造成乾冷的天氣;春秋兩季溫和,但時間較短。 全國各地雨量還算豐富,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南部沿海地區降雨多集中在冬季,年雨量約為700至1000公釐;北部和東部的丘陵地區年雨量約800至1200公釐,四季雨量分布均勻;中部山區年雨量可達1000至2000公釐,雨量充足,為國內的大小河流提供豐富的水源。

[編輯] 擁有發達的造船工業

克羅埃西亞原來就是南斯拉夫聯盟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原聯盟危機爆發後,克羅埃西亞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近1/3的工業生產能力遭到破壞,戰爭的經濟損失約為296億美元,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1600%。1993年10月,政府開始實行以遏止通貨膨脹為目的之穩定經濟綱領,使國內經濟情勢逐漸好轉。隨後進入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時期,逐步向中型企業的私有化發展。

1994至1998年,克羅埃西亞的經濟連續5年持續成長。199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空軍轟炸南聯盟期間克羅埃西亞損失嚴重,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0.3%。

2000年,克羅埃西亞新政府積極推行市場經濟轉型政策,使經濟緩慢回升,旅遊觀光業復甦且發展快速,幣值匯率穩定,金融秩序良好,國內生產總值增加0.7%。2004年,經濟恢復更為快速,生產總值增長了4.3%。現在困擾克羅埃西亞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失業率仍高達20%,同時資金嚴重不足,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50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約為5000美元,通貨膨脹率約為4%。

農業在國家經濟上雖然不佔主要地位,但是還算是比較發達的產業,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8.56%,全國可耕地面積235萬7000公頃,種植面積為155萬5000公頃。2006年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強。北部的斯拉沃尼亞地區是前南聯盟的第二大「糧倉」,盛產小麥和玉蜀黍。

達爾馬提亞海岸地區是巴爾幹半島上最著名的亞熱帶水果種植區,盛產葡萄、柑橘、杏、胡桃、無花果、檸檬、橄欖、蘋果和櫻桃等,到處可以看到 果飄香的果園,數量最多的是葡萄園;因此這裡也是全國著名的葡萄酒和橄欖油生產基地,所產的葡萄酒以品質優良而聞名國內外。

主要農作物的年產量為小麥165萬2000噸、玉蜀黍158萬5000噸、大豆11萬8000噸、葡萄47萬1000噸、柑橘5萬8000噸、胡桃138噸、無花果5萬7000噸、橄欖13萬5000噸、檸檬3萬4000噸,以及各類蔬菜67萬3000噸。 畜牧業相當發達,擁有許多大型人工飼養場,機械化程度高。全國主要牲畜存欄數為牛75萬7000多頭、豬162萬8000多頭、羊75萬3000隻、雞和鴨等家禽1651萬6000多隻,每年可產牛奶8億9400萬公升、牛肉25萬8000噸、羊肉110萬3800噸、豬肉28萬6500噸。

雖然克羅埃西亞瀕臨亞得里亞海,但因亞得里亞海的海水中 乏營養物質,因此海產資源貧乏,海洋漁業發展不良。沿海水產養殖業已開始發展,但是把海產運往人口稠密的內地,也不大方便,加上境內湖泊不多,淡水養殖產量有限,因此魚貨較少,有賴進口。

林業資源非常豐富,全國森林面積廣達20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43.5%,主要樹種是山毛櫸、橡樹、松樹、柏樹、雲杉和冷杉。這些樹木四季長青,空氣中洋溢著松脂的芬香,林中的空地上生長著珞柏、黑莓果和各種山花野草;樹下生長著繁茂的紫羅蘭、金鳳花和 合花等。山毛櫸喜歡比較涼濕的環境,多分布在樹林帶的中上層,樹幹挺直光滑,像一根根圓柱,樹葉濃密,陽光難以穿透。這裡的景色一年四季都不相同,每逢深秋時節,樹葉由綠變黃,由黃轉紅,漫山遍野都呈現出「霜葉紅勝三月花」的綺麗風光。

礦產資源以石油、天然氣、鋁和煤為主。石油開採業已有近 年歷史,全國現有25個油田和11個天然氣田,規模最大的是斯特魯茨油田和祖提查油田,年產量都達到50萬噸,現在全國石油年產量達315萬噸。境內有兩條 大的石油輸送管,總長995公里。著名的亞得里亞海輸油管,北起克爾克島的奧米沙利港,經里耶卡、錫薩克和布羅特,輸往匈牙利和捷克,年輸油量可達3500萬噸。在亞得里亞海底已發現有經濟開採價值的天然氣,現在全國天然氣年產量約為18億8千萬立方公尺。

國內有三座鋁土礦山,1939年在希貝尼克建立了第一座氧化鋁廠,後來又在奧布羅瓦茨建立一家氧化鋁廠,現在國內年產鋁量約為1.62萬噸。 拉薩煤礦是國內唯一的大型產煤基地,境內各地還有一些小煤礦,全國煤的年產量約為9.5萬噸。

這個國家的工業非常發達,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7%,工業從業人員約32萬人,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造船、石油化學、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紡織、冶金、建築、電力和製藥等。 造船工業已有100多年歷史,是今日世界上主要的造船國家之一,全國16家造船廠,最大的3家是斯普利特造船廠、里耶卡53造船廠和普拉的烏利亞尼克造船廠。這個國家於1948年建造了第一艘遠洋輪船,1958年開始向國外出口船舶,現在已經是一個技術先進、具有相當規模的造船工業體系,能夠建造排水量萬噸級的貨櫃輪、2萬噸級的成品油輪、11萬噸級散裝的礦砂輪、27萬噸級的油輪等10幾種船舶,還能生產柴油 力潛水艇、飛彈快艇和登陸艇等軍用艦艇,並且生產周期短、造價低,已遠銷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

石油化學工業也有100多年歷史,早在1882年里耶卡就建成了第一家煉油廠,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煉油廠,設備不斷更新,每年可以加工原油450萬噸。此外,在札格雷布、錫薩克和布羅特等地,也建有大型煉油廠。近年來,克羅埃西亞的石油化學工業發展相當迅速,已形成一種新興工業,在克爾克島北端的奧米沙利石油港附近,建有國內最大的石油化學工業中心,共設有11家分廠,每年能生產180萬噸各類化工品。另外,在潘切沃、札格雷布、斯普利特、庫蒂納和奧西耶克等地,也都建有大型的石油化學工廠,主要化工品有化肥、顏料、油漆、清潔劑、硫酸和橡膠等。

機械製造業發達,幾乎每個重要城市都設有大中型機械工廠,主要產品有機床、電機、發電機、機車和軍械等。食品加工和木材加工是克羅埃西亞重要的工業部門,食品加工對民生必需品市場非常重要,產品多供內銷市場;木材加工是以出口合板和紙漿為導向。

紡織工業有棉紡、毛紡、針織和服裝等四個部門,主要紡織廠分布在札格雷布和瓦拉茲丁一帶。鞋、帽、襪等生產亦盛,為外銷賺取外匯的主要項目。 冶金工業以煉鋼為主,全國只有兩家煉鋼廠,最大的錫薩克鋼鐵廠地處留比亞鐵礦附近,主要生產有縫鋼管和無縫鋼管。斯普利特鋼鐵廠規模很小,年產鋼料只有數千噸,全國鋼的總年產量約為11萬噸。

建築業發展快速,戰後復建工作仍在陸續進行中。電力生產也有增產,現在全國總發電量已達120萬億度。 服務業方面,年產值約12億美元,從業人員約8.3萬人,共有1.45萬個服務單位,主要包括旅館、餐廳、咖啡廳和酒吧等。

對外貿易發展迅速,政府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政策,大幅調降關稅,鼓勵輸出,現在全年對外貿易總額超過200億美元,其中輸出金額約為79.6億美元,主要輸出品為船舶、汽車、運輸工具、人造纖維、衣料、成衣、化工產品、石油、天然氣、機床、電機、柴油發 機、塑膠、化肥、電話、藥品、油漆、紙張、家具、小麥、葡萄酒和橄欖油等。全年輸入總值約為120.4億美元,主要輸入品有交通工具及其零配件、煤、工業原料、化妝品、辦公用品、儀器、電腦、電器和軍事裝備等。有40.8億美元外貿逆差,主要貿易國有義大利、德國、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法國、英國、匈牙利和俄羅斯等。

貨幣單位叫做庫納(Kuna),簡稱KN,其名稱的意思為「貂」,因為在中世紀時貂皮是一種最主要的交易商品。一庫納又等於100利帕(Lipa),利帕的意思是菩提樹,而菩提樹的圖案在硬幣上就可以看得到。紙幣的面額有5、10、20、50、100、200、500和1000庫納等8種,紙幣上分別印有克羅埃西亞歷史上最具代表 的英雄人物肖像及重要的歷史 建築。硬幣面額有1、2、5、10、20、50利帕及1、2、5、20庫納等10種。

在匯率方面,1美元約可兌換4.7庫納,1歐元約可兌換7.3庫納,1庫納約可兌換6.5元台幣。外國貨幣可以在銀行、貨幣兌換所、郵局、大多數國際旅行社、飯店、露營區、碼頭等地兌換,支票只能在銀行兌換。美元在克羅埃西亞沒有歐元那麼好用,有些銀行會要求看護照。克羅埃西亞的銀行散布在全國各大小市鎮的重要街道上,兌換外幣非常方便,有些遊客中心也附設有兌換外幣的服務。歐元不但在這裡廣為流行,且克羅埃西亞的庫納還緊釘著歐元採浮 匯率,因此觀光客在克羅埃西亞 物時,會感覺到當地的物價並不便宜,一般消費額也居高不下。

現在克羅埃西亞人的國民平均所得,也高達每人每年1.32萬美元。 交通方面,國內有札格雷布、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普拉、里耶卡、札達爾和奧西耶克等7個國際機場,以及布拉奇(Braˇc)和洛希尼(Loˇsinj)等只能起降小型飛機的小機場。首都札格雷布的普萊索國際機場,是國內最大的空港。 克羅埃西亞國家航空公司闢有飛往阿姆斯特丹、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布魯塞爾、倫敦、曼徹斯特、巴黎、羅馬、維也納、蘇黎世、特拉維夫、杜塞爾多夫、伊斯坦堡、華沙、莫斯科、布拉格、薩拉熱窩和斯科普利等地的國際航線,它是歐洲航空協會(AEA)的第27個會員國,擁有20多架客貨機,年客運量約15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8600噸,同時也經營國內航線,各重要城市、各大島嶼和各旅遊點,都有克航客機服務。詳細資料可上網www.croatiaairlines.hr;或電話08007777,01-4819633查詢。

自世界各地飛往克羅埃西亞的外國航空公司,則有亞得里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法國、英國、南非、漢薩、匈牙利、瑞士、義大利、土耳其、波士尼亞、洛特(LOT)和阿維歐姆佩克斯(Avioimpex)等航空公司。 在海運方面,克羅埃西亞漫長的海岸有許多曲折的深水港灣,潮水落差小,又無泥沙淤積,對港口的建設和海運事業的發展非常有利。國內有杜布羅夫尼克、里耶卡、普拉、札達爾、斯普利特、普洛切(Ploˇce)和希貝尼克等7個可以停泊大型遠洋輪船的海港,由這些港口啟航的輪船可達整個歐洲及國內的各大港口。克羅埃西亞擁有海運車/客渡輪約100艘,大小貨輪和油輪300多艘,總噸位達3464萬噸,除了負擔本國外貿物資的海上運輸外,大部分都是為外國客戶承運貨物,為國家賺進不少外匯。

內陸水運航線主要分布在德拉瓦河和薩瓦河上,主要的河港是武科瓦爾(Vukovar)、奧西耶克(Osijek)和茹帕尼亞(ˇZupanja)。還有一些連接大陸和沿海島嶼的海上航線也很忙碌;沿海島嶼間有一些雙體船穿梭,連接沒有車輛交通的有人居住島嶼。

全國船舶年客運量約120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5200萬噸。亞德洛利尼雅(Jadrolinija)是主要的客運輪船公司,也是國際航運定期輪班最多和國內渡船班次最頻繁的公司,總部設在里耶卡。tel:051666111;051666100。 陸上交通以鐵、公路為主。鐵路全長2726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長983公里,服務網遍及各主要城市,火車上有臥鋪設備,以供夜間旅行之用。除杜布羅夫尼克沒有火車外,國內所有各大城市都有鐵路交通,非常方便。但是沿海各城市之間火車班次少,連接點不多,因此不適合搭火車遊覽。

在國際線火車方面,克羅埃西亞與斯洛文尼亞、義大利、希臘、匈牙利、奧地利、德國、瑞士、斯洛伐克、法國、波士尼亞和塞黑之間,都有直接的鐵路聯繫,和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間接的鐵路往返。主要的國際線鐵路有歐洲米馬拉(Mimara)號,從德國的慕尼黑、經奧地利的薩爾斯堡、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Ljubljana)到克羅埃西亞的首都札格雷布。IC(Intercity)克羅埃西亞號時速200公里的特快車,從奧地利的維也納經斯洛文尼亞的馬里博爾(Maribor)至札格雷布。還有IC克瓦納(Kvarner)號特快車自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經札格雷布到里耶卡,以及IC德拉瓦號特快車自布達佩斯經札格雷布、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Ljubljana)至義大利威尼斯。全國鐵路年客運量約2150萬人次,年貨運量約1325.3噸。

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全國公路總長約326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佔2300公里,其他大多數也是高級公路。定期的國際長途巴士可通往所有鄰國及中、西歐大多數國家,公路主幹線有兩條:一是連接斯洛文尼亞、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三國首都6線道的中央高速公路,幾乎和主要的國際鐵路線平行,並可與奧地利、義大利和希臘的公路網相連;另一條幹線是亞得里亞海濱海高速公路,西起里耶卡港,沿著海岸向南延伸900公里,把海岸上的所有城鎮幾乎都連接了起來,每年的5至9月旅遊旺季,這條公路上擠滿了外國觀光客的私家車。其他的重要公路,也可以深入全國各地,基本上可以解決人們行的需要。

全國有甲種機 車輛145萬多輛,其中小轎車和休旅車共122.5萬輛,平均每3.7人擁有一輛自用車;貨車11.3萬輛,客車11.7萬輛。全國年客運量約8200萬人次,貨運量620萬噸。 1960年克羅埃西亞政府為拓展觀光,發展出一套便捷的運輸系統,不論人們是騎單車、開車或是搭巴士、渡輪,都能迅速的由本島到達離島、或轉運到其他國家。這其中海上航行的功臣非亞德洛利尼雅(Jadrolinija)輪船公司莫屬,這個全國最大的輪船公司具有 年歷史,擁有大小渡船53艘,連結國內外40個以上航點,全年載客800多萬人次。

[編輯] 觀光事業特別受到重視

克羅埃西亞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旅遊業起步很早,遠在奧匈帝國時期,亞得里亞海沿岸及島嶼就已經如同是歐洲人的後花園。現在觀光事業更是克羅埃西亞國民經濟的重要項目,以及主要外匯收入的來源,因此這個國家特別重視旅遊觀光業。20世紀90年代因受前南聯盟戰爭的影響,旅遊業曾一度衰退。自1995年開始又告恢復,現在年觀光收入達51億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5。每年外國觀光客已近1000萬人次,入境的外國觀光客多為歐洲人,尤以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為最多,其次為義大利、捷克和斯洛文尼亞人。

這個國家風光明媚,景色迷人,旅遊資源豐富,從藍色的海洋,越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到扎戈耶的田園丘陵,以及平坦的潘諾尼亞地區兩河之間的平原,風貌迥異而迷人,每到一處無不使人流連忘返。亞得里亞海濱陽光充足、海水清澈,景觀魅力十足,長久以來就是歐洲著名的度假勝地,岸邊石灰岩山峭立,內陸林木繁茂,附近海面的小島星羅棋布,遠方地平線上的霞光中水天一色,造物主對克羅埃西亞的偏愛,使隔海對岸的義大利人也垂涎三尺。 亞得里亞海濱除擁有著名的奧帕提雅、杜布羅夫尼克和赫瓦爾等避暑勝地外,還興建了普拉、札達爾、希貝尼克、普洛切(Ploˇce)、烏瑪格(Umag)、馬卡斯卡(Makarska)等,另外還闢有10多個裸體浴海灘,吸引不少天體遊客來此,享受一絲不掛、毫無羈絆的放鬆生活。

北部的斯拉沃尼亞丘陵森林茂密,江河交錯,是開展狩獵和釣魚的重要場所。 札格雷布附近有瓦拉茲丁溫泉(Varaˇzdinske toplice)、克拉皮納溫泉(Krapinske toplice)、圖海利溫泉(Tuheljske toplice)、斯圖比察溫泉(Stubiˇcke toplice)、伊凡尼奇格拉德(Ivaniˇc Grad),在東部斯洛沃尼亞則有達魯瓦爾(Daruvar)、利比克(Lipik)和比卓瓦茲(Bizovac),以及海邊的斯普利特和維拉魯卡(Vela Luka)等都是溫泉療養地。在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尚有奧帕提雅(Opatija)、小洛希尼(Veli Loˇsinj)、赫瓦爾(Hvar)和馬卡斯卡(Makarska)等地運用水的流體力學原理,設計了一種能保健、復健的「浪療」。

國內各地一些由中世紀城堡改建成的古堡旅館,通常都建在森林中、湖泊旁,天然景致美麗、環境幽靜、豪華氣派,並且各自擁有一個特別的故事;選擇這種旅館,真的可以享受一下古代貴族的感覺。 克羅埃西亞人親切熱忱,如果有機會去當地人家中做客,是一種難得的特別經驗,別忘了嚐嚐他們親手釀製的私家葡萄酒和燕麥酒。

風光明媚的克羅埃西亞以天然美景、眾多的海岸沙灘和歷史文物古蹟,吸引著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全國旅遊從業人員已超過30萬,從5星級大飯店、大小旅館到民宿、出租公寓、青年旅舍、沿海地區某些燈塔,總共可住宿的地方達3880多處,提供110萬張以上的床位供遊客寄宿。但是在氣候最好的7~8月,仍然一位難求,為了避開觀光人潮,可在5~6或9~10月前往,其他的月份,天氣較不穩定,輪船航班少,民宿也多半休息不營業,交通和住宿都有問題。 民宿在這個國家十分普遍,房租較一星級旅館要便宜65%,在城市周圍和旅遊點附近的住家,通常都提供房子出租,他們多用一塊牌子上寫「SOBE」加畫一張床作為標誌。在碼頭、車站,尤其是靠近著名景點時,也會看到有些老先生、老太太舉著SOBE的牌子站在路旁,但是千萬別草率決定,普通民宿要價在150~200庫納,一定要不厭其煩的看了房子及住宿環境,才免吃虧上當。在旅遊旺季只住一晚的客人通常不是要價特別貴,就是被拒租。如果自行駕車前往大城市選住民宿,最好在附近郊區先選好住處再進城,否則十之八、九會再出城找住的地方。

前往克羅埃西亞旅遊必需申請簽證,由於台灣還沒有克羅埃西亞駐台北代表處,因此台灣人民要前往旅行,有兩種途徑取得簽證:坽在歐陸各國首都遊玩的人,可就近在克羅埃西亞設在該國駐外使館申請,費用只需30美元,但必需親自抽空辦理。

夌在台灣委托有經驗的旅行社辦理,旅行社會將申請證件送往距離台灣較近的北 或東 辦理,往返快遞的郵資就要2000多台幣,加上代辦的費用及簽證的費用,個人簽證總在150美元以上;團體也要75美元,還須提早一個月辦理。 申請赴克羅埃西亞簽證所需的基本資料為半身脫帽彩色照片3張,護照正本、身分證影印本、旅館訂房證明及往返機票、船票或火車票,簽證費用單次效期3個月約200美元,發證需要18個工作天。

入關手續:觀光客在入境時,海關除檢查護照和簽證外,還要填寫海關申報單,隨身所帶各種外幣之數量、種類,各種貴重物品如黃金、皮草和手提電腦等均須申報,隨身攜入免稅禮品總值不得超過200美元。入境旅客除了個人的行李、日用品及飾物免稅外,還可免稅攜入200支香煙或50支雪茄、2公升酒、一架照相機或錄影機。

前往克羅埃西亞旅遊,台灣並無直達班機,需要從維也納、法蘭克福、羅馬、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等其他歐陸城市轉機,從羅馬前往只要50分鐘航程。也可以由桃園國際機場搭乘中華或長榮航空公司的班機直飛維也納,再轉機前往札格雷布。或由維也納搭火車前往,車程約7小時。

台灣觀光客也可以從水路前往克羅埃西亞,亞德洛利尼亞(Jadrolinija)是國內最大的輪船公司,在亞得里亞海岸擁有許多停泊點,包括札達爾、杜布羅夫尼克、斯普利特和里耶卡等地。 在克羅埃西亞境內駕車旅遊需帶國際駕照、行車執照和綠卡(保險證明),要確實遵守當地交通規則,嚴禁酒後駕車,駕車者血液中酒精最高含量限制0.5‰。駕駛人在行車中禁用手機、不得隨意按喇叭,前坐者需繫安全帶。行車時速限制為居民區50公里、居民區外80公里,一般主要車道80公里,拖曳車也是80公里,高速公路130公里,超速罰鍰3000 Kuna。境內有許多收費的高速公路、半高速公路、隧道和橋樑,需多備零錢以方便付費。各大城市、旅遊中心和機場都可以租到汽車。大城市中或主要國際公路旁的加油站全日24小時營業,一般加油站每天從早上7時營業到晚上7~8時,夏季延長營業到晚上10時;供應歐洲超級95、98號汽油、普通汽油及歐洲柴油。 國際信用卡在這裡使用非常普遍,歐元卡、萬事達卡、美國運通卡和威莎卡都極受歡迎,無論是旅行社、大飯店、 貨公司、餐廳、商店、加油站、航空公司、輪船公司和劇院,都接受國際信用卡付費,還可以在自 提款機上取錢;民宿、小餐廳、小店則不能使用。

克羅埃西亞的物價並不便宜,水準只較西歐各國略低,在大城市去正式餐廳用餐,最低消費額不少於10歐元,任何一家餐廳隨便叫一客類似台灣150~200元的主餐加飲料,都要500元台幣左右,加之菜餚沒有特色,混合著奧、匈、義的風味,台灣人並不十分對味,因此不如光顧速食店或到超市去買熟食,既便宜又實惠。但是如果到了達爾馬提亞海岸一帶,倒是別放過那裡價廉物美的海鮮,絕對值回票價,讓你回味無窮。

來到融和著自然美與古典的克羅埃西亞旅遊,除了享受旅遊的樂趣之外,如果要抱著買一件小物品做紀念的心情,那麼當地人巧手製作的編織、繡花的草包、布包、小巧的貝殼鑲陶罐、貝殼鏡框、古建築小模型、蕾絲擺飾等都很可愛,但是價錢不便宜;以最著名的帕格(Pag)所產蕾絲來說,價格隨品質不一樣而高低懸殊,在帕格島本地買當地老太太手織的小小一片茶杯墊或花瓶墊,就要價300歐元,合台幣1000多元,令人咋舌。帕格島生產具特殊香味的羊乳酪,卻是最值得 買的土產。科楚拉的紅酒、赫瓦爾(Hvar)島的香精油和草編物、布拉奇的白石手工雕塑等也頗有特色。

克羅埃西亞也是一個「萬稅」國,稅率高達22%,無論是買吃的、用的、穿的和住宿都要加稅。商店的商品有的已含稅,有的則需外加,持外國護照的觀光客在貼有VAT(Value-added Tax)的免稅店 物,超過500庫納(Kuna)可在離境時退稅18%。 國稅局電話為:01-6102333, 網址:www.carina.hr

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這裡也是個小費世界,請別人服務更少不了小費;餐廳的帳單上會自 加上小費,如果你要額外犒賞,當然對方會樂於接受。大飯店的廁所遞毛巾也需給2庫納,公共廁所每人一次需付3庫納。 克羅埃西亞電信發達,電話非常方便,公共電話在各城鎮裡都可以看到,可以在公共電話機上使用電話卡打國內及國際長途電話,郵電局、書報亭和香煙攤上都有電話卡出售。這裡的電信和歐洲其他地區一樣發達,大部分區域都能接收到行 電話訊號,GSM 900/1800兩種系統都可以國際漫遊。克羅埃西亞的電話國碼為385,報警電話為92、火警為93、救護車是94、道路援助為385-1-987、天氣預報和路況報導為060-520-520、國內查號台為988、國際查號台為902、一般諮詢為981。從克羅埃西亞打電話回台灣為00+886+區域號碼(去0)+電話號碼,自台灣打電話到克羅埃西亞:002+385+區域號碼(去0)+對方電話號碼。

各大城市郵局的上班時間為早上7時至下午7時,某些小鎮則自早上7時至下午2時,在大多數市中心區和遊客中心也設有郵件代辦所。郵票除了在郵局及代辦所 買外,還可以在報紙及香煙販售亭出售。 電壓為220V、50Hz交流電,使用歐洲標準雙圓孔的插座。境內自來水大致可以生飲。治安情況良好,是個可以輕鬆旅遊的國度,沒有發生過國際恐怖分子自殺炸彈攻擊的威脅;但有少數扒手和小偷,遊客貴重物品和錢財、證件,還是要妥為保管。

在時差方面,當地屬於中歐時區,比台灣的中原標準時間慢7小時,每年的3月底至9月底是夏令日光節約時間,要調快一小時。 上班時間:公共服務場所和公司行號一般為週1~5的8~16時,商店為8~20時,週末下午2或3時關門休息;少數商店早上8~12,下午16~20時營業,中午休息;有些商店則是8~22時營業,連星期假日也不例外;營業時間方面,夏天的觀光旺季,尤其是大城市的超市及量販店則全日24小時不打烊。

藥店的營業時間為8~19時,週末為8~12時,大城市中有24小時營業的藥店,店前貼有綠十字招牌。大城市的醫院也設有24小時應診的急診所,小城鎮都有診所。

[編輯] 第一大城札格雷布(Zagreb)市

[編輯] 邊境重鎮瓦拉茲丁

[編輯] 狄托故鄉庫姆羅韋茨

[編輯] 奧西耶克(Osijek)

[編輯] 羅維尼是熱門觀光城

[編輯] 海濱遊覽勝地波瑞曲

[編輯] 烏瑪格是熱門度假地

[編輯] 觀光之后奧帕提雅

[編輯] 佛羅斯科(Volosko)

[編輯] 羅弗倫(Lovran)

[編輯] 第一大島克爾克島

[編輯] 茨雷斯島(Cres Isand)

[編輯] 洛希尼(Lošinj)島

[編輯] 拉布(Rab)島

[編輯] 烏格連島(Ugljan)

[編輯] 長島(Dugi Otok)

[編輯] 帕格(Pag)島

[編輯] 世界遺產城特羅吉爾

[編輯] 塞尼(Seni)

[編輯] 布拉奇(Braˇc)島

[編輯] 赫瓦爾島(Hvar)

[編輯] 維斯(Vis)島

[編輯] 度假天堂馬卡斯卡

[編輯] 馬可孛羅出生地科楚拉

[編輯] 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市是觀光大城

[編輯] 伊拉菲特(Elafiti)島群

[編輯] 史通及馬利史通

[編輯] 奧里碧奇(Orebi´c)

[編輯] 普麗緹維契湖國家公園

[編輯] 布里俄尼群島國家公園

[編輯] 里斯尼阿克國家公園

[編輯] 帕克萊尼察國家公園

[編輯] 克爾卡國家公園

[編輯] 科爾納蒂國家公園

[編輯] 姆列特國家公園

[編輯] 北韋萊比特國家公園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導覽
工具箱